三國時期到底是人傑太多,還是並無十分出眾的人傑呢?

題主三國中偏愛曹魏,受光榮諸作及易中天的影響,以及廣大平民對三國三主的認知都是曹操要明顯優於孫劉二人。可是到最後為什麼三國僵持那麼久而曹操或者其餘二家之一併未統一天下,是因為三人水平相當還是說實際上三人並無一如李唐、朱元璋、先主那種十分出彩之人呢?然而題主認為曹操並不輸於劉邦、李淵李世民、朱元璋包括先主那種完成亂世一統之人,那或是應該理解成實際曹操或其餘二人足夠優秀僅因為形勢三國鼎立無法一統?


其實三國是個真悲劇,每個NB的人物都是不自由的,而就是這種在不自由裡面的堅持,才顯出三國人物的利害。
比如:
碧眼兒面善心狠神似太祖,但是他一家孤兒寡母在江東大族的汪洋大海裡面,父兄各種不明不白死亡,潛藏的帶路黨投降派環繞四周,數十年內憂外患,居然被他殺來殺去堅持了下來,到後來甚至要向自己的家人開刀才能拌得動那些豪門。他能不彆扭么,進退兩難,有口難言,苦啊。
皇叔更是大眾耳熟能詳,兄弟也罷、權勢也罷,奮鬥了一輩子,頭髮都快白了還連影子都沒有。可就是如此老頭子也沒有放棄過啊,七老八十半截入土了,還熱血燃燒、傾全國之力東征(那可是連年輕人都是九死一生的遠征,老劉還真是狂熱啊)。內心的熊熊烈焰,至死不熄(臨死不忘記擺託孤大臣一道),這是一般人么!
曹丞相就更是傳奇了,一介文藝青年,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居然天真地想要扭轉危局,然後就是一路在刀刃上的對決,屢屢在殘酷的現實和艱巨的目標的重壓下,把全部身家性命壓上去的豪賭。基本上,他們那一群人,是逆著歷史潮流而上的,獨立擎天、力挽狂瀾。只可惜,奮鬥了一輩子,眼看要接近成功,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法真正勝利,發現自己是一個人要和全天下的人斗(門閥和觀念),而原先最支持自己的人都慢慢無法追上自己了(三國三大悲劇:星落五丈原,文若和丞相決裂,王司徒過火的措施)。
曹劉,畢生的奮鬥,不過是虛幻,還有比這個更苦酒滿杯的么?可就是如此,他們執拗的奮鬥才看起來更有悲劇意味。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迎難而上人生姿態,而不是宏大的功業,才是三國人物的真正魅力所在。
難道以諸葛村夫的才智,會不曉得「一州扛十四州」的不可能?
難道以荀文若的賢能,會看不出漢室已經喪失存在的土壤?
難道以阿瞞的氣度,會害怕一張椅子(鐵王座?)?
只不過,無論是否必敗的局面,都要奮鬥過了才知道。在命運的洪流裡面不會袖手,是死是活都要自己拼過了再說,這才是英雄的定義。董昭可以在不認識曹操的時候幫助他打點,程昱寧可頂著吃人的罵名也要保住阿瞞...etc...所謂人傑,就是不肯「認命」,是無論如何都要奮鬥的人。而他們所稟承的價值觀,不會因為一時的成敗而失色。相比建功立業的前漢、後漢,三國時代的人傑,正是因為他們在必敗的洪流中,不肯袖手旁觀,哪怕燃燒殆盡也要奮力一搏的人生,才能成為文學創作的源泉。
悲劇總歸比大團圓更有戲劇性。光武戰績神奇的象YY小說,功臣皆善終更是千古難有的,但是這麼美滿的東西,都沒有悲劇更加吸引人啊。真實的歷史之中,能留下名字的人,沒有白給的,個個都不是善茬。很難說三國就特別突出,找不出可以服人的例證。而三國的知名之處,除了托文學作品的福,有別於其他亂世的特點,才是人們銘記的真實理由————春秋戰國是最後一批自由人的輓歌,三國時則見證著最後一批有信念的人,怎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去挑戰命運。


肯定是人才太多。

兩漢四百年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澱不是蓋的,尤其是東漢中期以後,大族開始壟斷官位,那都是好幾代的家學淵源,所以有司馬八達,荀家八龍之說。

既然這一點成立,那麼你就要明白,曹操並不是最優秀的,他在政治上,大勢判斷上,都有很2的時候。

官渡的時候想慫,是荀彧立頂,最終死撐勝利。

兗州的時候沒有搞好和當地的關係,後方起火,自己就剩了三個城,不是荀彧拉他,曹操已跪。

官渡後搞定河北用了七年,地緣劣勢下的逆襲,這個算是中規中矩。

政治上比較容易犯渾,對劉備談到要搞袁紹,劉備一轉身把曹操賣了,曹操大囧。

討董的時候犯2死磕徐榮的正規軍,跪了,不是曹洪拉他,已經交代了。

赤壁時沒有郭嘉,渡江後被劉備在陸地剛爆,退到江北僵持,被周瑜在水上剛爆。

最後就是搞西北,西北一鍋粥,搞定了,搞漢中就非常驚險,如果不是張任也胡搞,那就不好說了。

可以說,孫權劉備羽翼豐滿以後,曹操就搞不定這倆人了,他心裡也明白。

綜上,曹操最牛的,第一是危機處理,對付身邊叛亂反應奇快。第二是戰術高手,當年一萬多人打三十萬黃巾,死磕了十幾戰,居然勝利,軍事學上是排的上號的,題主要看孫子兵法,老曹的註解不可忽略。

相對他的對手劉備。。。皇叔統帥是渣,但政治層面就太過硬了,明明是個叛賊,居然跑到哪裡哪裡歡迎,最後還搞成了正統,把大漢丞相黑成了漢賊。三百雜兵兩個兄弟起家,最後老曹拿他沒辦法,你說他狠不狠。

至於江東這幫人。。。嗯,孫堅是殺上司起家,殺了三個,自己混成刺史了,孫策是搞屠城起家的,過於兇殘,被內外陰死了。他老弟孫權陰狠狡詐偏偏有節制且胸無大志,你拿這種人是沒有辦法的。

其他嘛。。。雖說大半人才表面和曹操混了,但是幾個漏網之魚都是boss級別的,法正,龐統,諸葛亮,周瑜,魯肅,這都是經天緯地之才,不亞於荀彧的狠人,所以一旦劉備羽翼豐滿,搞不定的。

最後要看到劉邦,李淵和朱元璋為什麼能很快統一,共同點是,秦,隋,元都時間很短,不足以讓地方力量對農民起義形成制衡,導致大一統被農民起義快速衝垮,然後三個老傢伙坐收漁利(同一時期的領袖中,這三個人的年齡是最大的)。三國時期,地方力量很大,黃巾起義沒有造成全國性的秩序崩潰,想要火中取栗?

呵呵,那都是不明世事的人哪。


謝邀哈~昨天答了一個周揚的問題,審核半天最後還是沒發全,我還是回來老老實實答三國問題吧T_T

這題目答案肯定是人傑太多,但是如果想看那種一個人把一個時代翻過來的超人,那三國還真沒有,不過試圖逆天的人還是有的。題主也提到了曹操的問題,這就是個逆天失敗的典型,光看資質我可不覺得他比題主列舉的李世民等人差。

姬兄軒亦說「兩漢四百年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澱不是蓋的」,這個本身沒錯,不過僅這一條似乎不能用來解釋三國人才輩出這一現象。應該說,這句話最多是基石,真正璀璨的那幾顆明珠都是跳脫出這個體系的,曹劉孫諸葛周瑜哪個是這一套培養機制里出來的?能想到的也就是荀彧了。曹操倒是真上過太學,不過性質跟我們學校那些清閑的人文專業去歐洲交流一年那種性質差不多,課沒上多少,人際交往能力倒是大大提升,所謂「看見了更大的世界」,啊哈。

這裡提示一個讀史的盲區,就是有時候要理清歷史脈絡,未必要把視野局限在政治史探隱尋幽的這麼一小塊,比一時一事更重要的是人心,具體來說就是觀念史也要兼顧。比方說民國史吧,你具體看國會啊南北弭兵啊這些東西有時候會很眼花繚亂的,你抓住一條觀念上的主線,比如說民國的民族主義,再比如說武力唯上的政治邏輯,這樣串起來之後再來看史料,就明晰得多了。

這個問題是一個道理,三國時期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而非相反。英雄無法從乏味的時代中脫穎而出,如果當年洪楊沒有在兩廣起事,恐怕曾國藩只能終生當一個溜須拍馬的小侍郎,而左宗棠說不定就要潦倒而死了。扯遠了,我們先來看曹操早年的一首詩: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載。雨澤如此,百穀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這種大同社會的空話竟然是那個下三道《求才令》,《讓縣自明本志令》嬉笑怒罵無所不及的曹操的口吻?不錯,曹操畢竟無法超越他所在的時代,武帝以來流傳了數百年的國家官方意識形態——儒學仍然通過嚴格的察舉體系籠罩在人們的心頭,禁錮了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表達。一個人有權利去追求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句話可不是在任何時空中都是人們共同認同的真理。

但這一切改變了,起因是何進召董卓入京的決定,當武力被赤裸裸地擺上檯面時,人們的一切價值判斷都會變得不同。

戰爭可以使人一夜升天,亦可以使人一夜墜入地獄。試想,若你是一位普通士人,在太平時代的漢帝國中,你多半會在州郡做個小吏養家糊口,平淡了此一生,孝廉是根本不敢想的。可是從初平到建安,一切都不一樣了,孝廉照樣被西涼的匪徒們草割,照樣在追隨漢室時掉進黃河裡,連個浪花都激不起。可是小小的郡吏卻能靠一句進言,一夜之間成為大軍閥的座上賓,為主公謀劃天下大計。換言之,為自己奮鬥的時代來到了,大把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供他們揮霍。

最能體現這一精神的是「英雄」一詞,該詞詞源在漢初已出現,但真正得到廣泛使用還是在三國之後。王粲的《漢末英雄記》是給這個時代下的最好註腳。英雄為何?他們是一類為實現自我價值奮鬥的人,而不依附於其他東西,因此菲利普·馬洛是真正的英雄,而穀子地不過一名令人同情的老兵而已。

用這個標準來看,曹操是真正的24K純英雄。可以說,他之所以在大族的夾縫中終於做出一番事業,不僅在於他掌握的軍政資源,更在於他牢牢抓住了那個混亂年代的核心觀念——對自我價值的發揚及超越。這甚至表現在文學上,中國詩歌的主色調從言志轉換到抒情公認是曹操開始的,也就是說,文學作品不再是空泛的談談遠大理想(可以看看死在建安前期的孔融詩,並和其他六子比較),而是抒發屬於自己的,此時此地的,獨一無二的感情。

曹操是無法滅掉劉備和孫權的,他甚至無法在北方說一不二,在多數時刻不得不保持與大族的合作關係。簡單地說,他從來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而是一個異數。如果不是與袁紹的早年交情讓他得以多次在人生低谷堅持下來(最典型的是追擊徐榮失敗與陳宮叛亂,順便,追擊徐榮絕非曹操一人犯二,而是聯軍整體行動,不過出自曹操力主則無疑),如果不是荀彧這個金子一樣的男人的投靠,恐怕他早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而歷史則可能順理成章地走上大族從學閥到軍閥的自然道路,不會有唯才是舉的口號,也不會再有寒族的名士猛將們。他最終僥倖地從歷史的窄門裡爬出來了,但是一切也就到此為止了。別的不說,曹家通脫的家風在文明兩帝的時候可是被一群在魏武面前不敢放屁的老夫子噴的夠慘。說的就是你啊楊義山同學!

劉備和孫權一樣是反歷史潮流而動的人,孫家在江東殺了、流放了多少名士?劉備則是生生的用自己的魅力殺出了一條血路,他的同桌公孫瓚在遼東基本把大族殺光了,幸好益州冠蓋不著,先主有機會表示一下仁慈,除了偶爾嘲笑嘲笑許慈胡潛,不過最後益州的那些土著可是做夢都想著為王師帶路呢。大家都在逆天,就別那麼見外了。

時勢造英雄,可真正的英雄卻會逆時勢而行,這就是歷史給我們展示的,弔詭的悲劇。


2014.6.3 修改
這個問題其實分兩個方面:1.人傑的標準是什麼? 2.三國的人傑和其他時代相比是多是少?
但是根據問題描述來看題主其實是想問:曹孫劉不能完成一統是自身能力所限還是形勢使然?
以下是原文,主要是針對君臨的答案的反駁,略作修改。
--------------------------------------------------------------------------------------------------------------------------------------------
不同意 @君臨 的回答。
三國人物之所以出名,確實與演義有關,但要因此說能力不強,或者「單項能力都很強,但綜合能力缺陷明顯」,我覺得有些武斷。所謂的歷史上的傑出人才,比如韓信、蕭何、張良,大多是一項兩項特別突出,比如韓信用兵如神,但是為人優柔寡斷不善政治。張良運籌帷幄,蕭何長於治國後勤,但他們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人無完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一定領域表現出眾,而其他方面,能力也好性格也好,總會有一定缺陷。那些「完人」,都是記載太少,要麼史料缺失,要麼實力不足,人家史官都懶得多寫幾筆。更何況,三國里能力比較全面的也不是沒有。

答主的回答里有這麼一句話:「三國里的名人......但缺乏創造性和扭轉歷史的戰略格局。」能有這種格局的人,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歷朝歷代最多不過幾人。而在我看來,曹操、諸葛亮以及魯肅等人其實都有這種「歷史格局」。另外,如果夠不上這條,難道就不算人傑嗎?以關羽為例,他確實沒這種戰略格局,但他算不算人傑?憑藉蜀漢在荊州的有限資源尚能威震魏吳兩國,早年跟隨落魄的劉備就能得到魏國謀臣「萬人敵」的稱讚,不僅帶兵是把好手,個人功夫也很了得,能突進陣中殺顏良斬其首,後世猛將也以關張自比,而要論後世,尤其是民間影響,誰能比得過他?舉個例子,五一時我去曲阜三孔玩,路邊攤子里都有賣關帝青龍刀和關帝像的,武聖人賺錢賺到文聖人後花園裡了,生前身後,有幾個能和他比?

至於以曹操為例和劉邦相比,說他格局不如劉邦,我覺得恰恰相反,曹操的格局比劉邦大了不止一星半點。我不否認劉邦是個人傑,可曹操打小長於富貴人家,待遇都是精英級的,朋友如袁紹都是土豪官二代,根正苗紅,他的格局能比老流氓劉邦差?劉邦見到皇帝出行感嘆「大丈夫當如此」,而曹操二十多歲就當上了洛陽北部尉。曹操的詩也是大氣磅礴,要說格局,劉家老三穿阿迪王也趕不上。
劉邦能當皇帝,曹操擺不平南方,恰恰是劉邦對手弱,曹操對手強。項羽看上去武功蓋世,敢打敢拼,可是有一范增卻不能用,人才流失嚴重。把劉邦打的滿地找牙就是滅不了他,自己搞得離心離德,劉邦那邊卻人才濟濟。另外,當時天下大亂,項羽不能真正控制全國,劉邦才能有機會發展。
而曹操呢?乍一看劉備孫權軍事都一般,但這兩人都會用人,自己不會打沒事,手下有的是會打的。陳壽評價劉備是「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能得人死力」,糜竺、法正這幫人瘋了似的倒貼給劉備,關羽這種驕傲的人命都可以不要就是跟定他了,而孫權寵部下寵的沒了邊,所謂「國險而民附」,碰上這兩個刺頭和曹操玩命,曹操容易么?
至於「內鬥」那是無奈之舉,赤壁之後出現了不少反對聲音,還要考慮繼承人問題,畢竟曹操的內部不似劉邦那麼單純,劉邦起兵的旗號是「滅秦」,大家是為了消滅秦國而來,目的相對單純。而曹操是「興漢」,固然有很多追隨他的鐵杆,但也有聽命漢室的人。他們對曹操專權不滿,如孔融這種人屢唱反調,有些直接策劃叛亂。所謂「人才雖多,卻人心已散。不能團結眾將,力出一孔」說的過分了,搞得曹操濫殺功臣,自斷前程一樣,曹操殺的不是那些功臣啊!

至於諸葛亮,「連年北伐無功而返,一旦身死國即覆亡」所謂「身死國亡」已經有人指出問題了,不多說。「戰術再高明,再勤奮,戰略上出了問題,也是枉然」這句話不知從何談起。諸葛亮所面對的局面已經是逆天之局了,能否興復漢室並不完全在他和蜀漢,還要看魏吳。諸葛亮治蜀多年能做到百姓追思,連年用兵卻不致窮兵黷武,也留下了蔣琬這樣的繼承者,給魏國的西線戰場造成巨大的壓力,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人能做到的最好了。被他貶的官員,有的竟然聽到他的死訊痛哭流涕認為起複無望(廖立),鍾會伐蜀也不讓軍隊在諸葛墓附近樵採,能在國內國外受到一致的尊重,這種實力有幾個人有?
「三國的武將,星光熠熠,但大多是一戰功成天下知,卻無韓信、衛青、李靖、徐達、林 彪這樣級別的常勝將軍。」我覺得不是三國武將戰功少,而是答主你對三國武將了解太少了......
"最知名的關羽、張遼、周瑜、陸遜,都只有一部代表作,在某一場戰役中,布局謀篇,大放異彩,但在其他戰役中,面對別人的挑戰時,又輸的一塌糊塗。"最起碼,關羽的斬顏良、絕北道、圍曹仁、降于禁斬龐德很有名,張遼周瑜陸遜戰功先不提,他們何時「輸得一塌糊塗」?答主能舉例充實一下嗎?

「司馬懿,為什麼不能成為一代雄主?」我個人認為,不能以「一代雄主」來衡量司馬懿,他終生只能算魏國權臣,只是後代仍舊把持大權,他本人沒有條件也沒有代曹的野心(或者說有,但只是個萌芽)。所謂登位爭霸,是由後代不斷積累完成的,而這裡有個過程,諸葛亮也是大權在握,我們能不能說「諸葛亮沒能當皇帝所以他不是人傑」呢?

「與這些歷史上一等一的人物相比,三國諸傑,其智流於術,缺乏大格局,其能力偏向單一,總是欠了一口氣。」這個地方已經有些跑題了,所謂人傑,我個人認為,其評價標準並非「歷史上一等一的人物」,如果換用這個標準,歷朝歷代都沒有太多的人傑,有也僅是一個兩個
另外,樓主的評判標準也有變化,一方面說人傑要有「開創性的智慧」、「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並提到了韓信李靖,實際上這兩個人都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屬於樓主所說的「其智流於術,缺乏大格局,其能力偏向單一」。
至於三國諸傑,有大格局的三國時三國皆有,而且如曹操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能力並不單一。漢初三傑這樣的偏科嚴重尚屬出眾人傑,為什麼到了三國諸傑就不行呢。

因此,我並不認為三國時期屬於人傑太少,之所以三國均勢,鼎立而非一統,三家人才的實力相當是重要的原因。正因為三家善於用人,人盡其才,所以他們誰也沒有消滅另一方的能力,同時三國的歷史才顯得異常精彩。答主君臨的答案,說句不自謙的話,體現出來的是缺少對三國的了解——本人只是業餘三國歷史愛好者,只看過《三國志》外加潛水看帖的水平,尚且能看出不妥,若是真正的大神應該能看出更多破綻吧。

本人文筆不好,讓各位看官見笑了。

補充:人傑是才智傑出的人。人傑的標準,我認為在某個領域有優秀表現即可。將軍如周瑜這種統帥三軍的,甘寧這種衝殺在前的,關羽這種坐鎮一方的,都算。三國的人才不僅多,而且並沒有出現天下英才多半歸於一家的景象,導致統一的難度大大增加。地方世家豪族的崛起使得曹操等人擴張時不能簡單攻伐,而要尋求合作,這使得他們的內部更加複雜。這些趨勢不是個人依靠所謂的格局和創造力就能改變的。


知乎上三國粉太多,但我仍然要冒死的說一句:
三國里的名人,大多是拜了演義神話所賜,單項能力都很強,但綜合能力缺陷明顯,故事都很熱血,人生都很精彩,但缺乏創造性和扭轉歷史的戰略格局。

我們以政治、謀略、軍事三方面來看,曹操、諸葛亮、關羽、司馬懿應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放諸歷史,可以排到什麼位置?

曹操,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
曹操無疑是三國里的第一人傑,橫掃北方,一統中原,麾下也人才濟濟,精兵強將,從「御人」的角度,曹操無疑是一流人物,但問題是,曹操這樣強,為什麼赤壁一敗,就此止步,在餘生的12年再也無力擴張?
因為老曹晚年已在忙於內鬥,荀彧、荀攸被冷落了,賈詡自保避嫌,眾將士噤聲。人才雖多,卻人心已散。不能團結眾將,力出一孔,格局就小了。
反過來我們看劉邦。
敵人項羽,強大不強大?一代戰神,不消說。
彭城之戰,漢軍被項羽痛毆,損失20萬大軍,一國精銳幾乎盡滅。
滎陽之戰,漢軍被項羽十面埋伏,劉邦隻身逃遁,再次吐血。
但劉邦,仍能贏得垓下之戰的終極勝利,何解?因為劉邦有蕭何,能為他源源不斷的輸送兵士和糧草,有張良和陳平,護法左右,有韓信,能為他迂迴包抄,抄了項羽的老窩。人盡其才,各展神通。良弓藏,那也得是平定天下之後再藏啊。
這也就是曹操,只能達到和劉裕、宇文泰、高歡、慕容垂這樣的半世梟雄層次,而不能進一步的原因。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疑值得敬仰,隆中對的謀略也有大格局,但作為一代賢相,諸葛亮的本職工作是治理內政,挖掘人才,奠定蜀漢不斷走向繁盛的基業。
諸葛亮做到了嗎?很明顯沒有達成目標。連年北伐無功而返,一旦身死國即覆亡。這樣的功績實在難以拿的出手。
原因何在?
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諸葛亮的內政治理出了問題。與蕭何相比,為什麼劉邦一敗再敗,蕭何仍然能夠穩住後方,為前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草?而諸葛亮的北伐,總給人一種匆匆忙忙,草草了事的感覺?
唉,戰術再高明,再勤奮,戰略上出了問題,也是枉然。

關羽,為什麼不能成為常勝將軍?
三國的武將,星光熠熠,但大多是一戰功成天下知,卻無韓信、衛青、李靖、徐達、林 彪這樣級別的常勝將軍。
最知名的關羽、張遼、周瑜、陸遜,都只有一部代表作,在某一場戰役中,布局謀篇,大放異彩,但在其他戰役中,面對別人的挑戰時,又輸的一塌糊塗。
這種名將,只能稱之為是單項能力出色,但綜合能力欠缺,經不起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的考驗。

司馬懿,為什麼不能成為一代雄主?
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代表,與諸葛亮對戰不落下風,在政治權謀上與曹操不相伯仲,並且為後來的三國歸晉奠定了基業。但問題是,司馬懿終究未能登基稱霸,一統天下,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也未能算得上出色。

曹操、諸葛亮、司馬懿、關羽,這些一代人傑,雖然在單方面能力上很強,但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若論綜合能力,一個劉秀就可以秒殺他們。
論政治,劉秀能夠起兵草莽,天下歸一,聚攏雲台二十八將等豪傑,無論鄧禹還是寇恂,都是飽學之士,始終追隨。
論謀略,大哥被更始帝殺害後隱忍負重,亡命河北,稱帝後步步為營,逐一佔據戰略要津,就像下圍棋,每一步都見功力。
論軍事,昆陽之戰,一戰瓦解王莽百萬大軍,軍史上不輸周瑜關羽。
即使這樣才華橫溢,但劉秀在歷史上的地位,仍然不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比不上唐太宗可以理解,卻連宋太祖都比不過,又是為何?
因為缺乏創造性。
東漢一統後,只是繼承了西漢的政治制度,因循守舊。
而宋太祖,全面改革政治,以文臣取代武將治理國家,讓社會面貌煥然一新。這才是歷史的大格局。
在歷史上,可以影響後世的名人,不是你有多聰明,如何智計百出、千軍萬馬中取敵將首級。這樣的技巧,每時每刻都不缺乏。就像宮廷鬥爭、陰謀詭計,即使再多,也只是流於「術」而已。
故事雖然精彩,但並不能改變格局。

真正的人物,是具有開創性的智慧的。
他們的智慧,或者啟迪了後來者。
譬如做學問的孫子,一部兵法流傳後世,被譽為名將之始祖;
一代兵聖韓信,首創大縱深包抄的迂迴戰略;
名將李靖,內戰外戰無一不精,更有李衛公兵法傳世;

他們的智慧,或者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譬如商鞅,變法圖強,移風易俗;
張居正,一條鞭法,中興大明;
還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革故鼎新的千秋人物。

與這些歷史上一等一的人物相比,三國諸傑,其智流於術,缺乏大格局,其能力偏向單一,總是欠了一口氣。


———————
嗯,無意冒犯諸君,曹操能力很強,也是我欽佩的人物,並無貶低之意。

很多朋友提到,大勢所趨,人無法逆天。
確實,曹操作為三國的人物,不可能超越時代,做出像太祖土改一樣的穿越式創新。
但,這不意味著曹操不可以做的更好一點。
在赤壁中,假如曹操不那麼輕敵,不那麼獨斷,完全可以避免失敗。
即使赤壁敗了,後來的十幾年也不是沒有機會捲土重來。
而如果老曹有一點改革的視野,在制度,技術或軍事思想層面進行創新,譬如胡服騎射,譬如秦朝軍團的弩技術改良,那競爭力更將突飛猛進,整個戰場格局都將徹底扭轉。
三國的人物,大抵如此,算計對方,互相功伐,雖然很精彩,卻終究計較於一城一地的得失,缺乏一種超越同時代人物的視野與眼光。

反觀先秦諸子,無論是孫臏的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韓非李斯的法家思想,范睢的遠交近攻,等等,都給我們一種思想上的強烈創新意識。
無論文化、技術、思想、制度、外交,不同層面的較量,不斷升華遞進,才造就了諸子百家的燦爛。

眾生皆說,關公戰秦瓊。
但其實,關公就是和秦瓊一個檔次的人物而已,離李靖差遠矣。
同樣是統一中國,秦始皇與司馬炎,後世評價十萬八千里。
為何?
戰略格局與創新意識。


三國的問題要注意一點,所謂三國,是已經沙裡淘金後的結果。那些失敗者,比方董卓呂布袁紹袁術劉表劉璋張魯,包括那些大大小小的州牧、刺史,他們早已成為史書里不起眼或者根本未提及的名詞。所以曹操才會說出那句經典的話,設使天下無我,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曹操年輕的時候出去拚命,和妻兒老小說,我要是回不來,你們去找孟卓(張邈)。托妻獻子的交情,但最後張邈站到了曹操對立面,而曹操殺了張邈,並沒有半分留情。我說這些,並不是說,三國時代多麼了不起。我只是說,我們看著是一個平凡的歷史階段,但其實,它是【血淋淋的淘汰】。這個時期,按照歷史教材,上至184年起,下至280年止。中國歷史上,如此之長時間的殘酷淘汰是空前絕後的。清王朝覆滅,到新中國建立,也不過三十九年。五胡十六國或者比三國更亂,但每一次淘汰都是徹徹底底的。只有三國,從天下精英中淘汰出一批人,彼此較力,一直咬到最後。在那個時代里,每一個活著的人,活下來的人,其實都值得我們敬畏。


在漢代這個識字率及其底下的年代,單如果拿其人的綜合人才素質與往後年代相比是有差別的。現代科技發展得這麼快,無非就是信息共享。三國時期大部分有學識人,其基礎的知識來來去去都是來源於論語、孟子、莊子、大學、春秋幾本書裡面。而行軍打仗的知識,多半是來於孫子兵法、吳子、六稻這一類。試想下假設陳友諒如果熟讀三國演義,還會給朱元璋來個火燒鄱陽湖么?而曹操、諸葛亮先拋開他們的功績,光討論他們留下的《孟德新書》《便宜十六冊》《將苑》這些跳出當代的著作,都不可否認他們的身上的光芒的才傑。

所以三國時期人才多是不爭的事實,不過要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時勢提供的舞台很重要。如果曹操生於和平時期可能成就最多就陳平或者周亞夫的等級,但很東漢末的局勢恰好給了他這個舞台。然後初期起兵,他就一個憤青,初期也是屢戰屢敗,(黃巾軍這些就是一些農民,董卓這些才是職業軍人)但區別就是他具備所有傑出軍事家都有的一個共同特性,善於洞察形勢、反應迅速、隨機應變。然而一將成名需要的不止是自身傑出的才能加上適合自己大展拳腳的舞台,還有一樣很重要的東西是運氣!!!!

如果沒舞台,當年沒蕭何的賞識,韓信可能一輩子就一個小軍官,然後某一場戰爭在亂軍中丟了性命。如果張居正生早點遇上了晚年的朱元璋或者嘉靖,(其實張居正和諸葛亮對換位置,諸葛亮的首輔應該也做得不會比張居正差吧)可能也沒機會大權在握。

人品不足運氣不好就如當年韓馥手下的上將潘鳳,其實可能也沒這麼不濟。剛剛出來打怪升級就碰到個boss,如果他不是遇上華雄,可能在日後三國中的也能嶄露一番小光芒,相當於周倉這種等級的吧。而剛好華雄給人車輪戰打到沒血後又碰上了關羽這個更強大的bosso(╯□╰)o。
或者三國演義是虛構的大,那再舉個例子。袁邵手下雙雄顏良文丑,在官渡之戰都打曹操打得鬱悶之極。但就是一兩場小戰役打了敗仗,丟了性命,就此就終結了自身在三國的生涯。其能力我覺得不會亞於徐晃、嚴顏、凌統之流。
或者當年李陵在浚稽山沒有給匈奴俘虜,李如松沒有撫順戰亡,他們日後的名聲絕對要比現大得多得多得多。

所以要成為成名,很重要的東西是活下去。曹操在討董、兗州、宛城、幾次都死裡逃生(赤壁這些不算,因為後期曹操當了君主之後雖然也是在戰場的前線,但他也不會親上戰場),證明其RP值是較高。當然古代戰爭中RP值爆表的當屬靖難之役的風神朱棣。

而且漢、唐、明三個朝代完成亂世一統之人,他們和魏蜀吳相比有著不同的機緣巧合之處。

漢。劉邦出生低微一路打怪成長,大器晚成,和劉備的成長道路比較雷同。但劉邦麾下有的蕭何、張良、韓信,劉備麾下諸葛亮或者能與蕭張並論,單鑒於當時形勢,他一個人基本上要做蕭張韓三個人的事。至於韓信的這個等級的大將,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難有第二。而且主要劉邦的對手,項羽性格上有太多弱點。一、項羽本身擁有的只是將才,而不是帥才。二、項羽自身十分驕傲,不善用人及聽人意見。三、抗壓能力實在不強,核下戰敗後回江東一樣可以東山再起。漢朝能夠一統,百分之八十的功勞要歸於韓信個人覺得絕不為過。

唐。李家父子的出身太好太好太好了,坐擁關中,兵強馬壯。和孫家在江東好像有那麼一點類似。但李家父子主要的對手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人和李家父子的能力還是差距甚遠,而且李世民也的確是個帥才,下的幾棋都選擇得非常好。而東吳其實孫堅孫策的時代進攻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但到了孫權之後,基本端進攻就沒怎麼打過勝仗。還有個問題就是孫堅(35歲卒)、孫策(25歲卒)、周瑜(35歲卒)、魯肅(45歲卒)、呂蒙(40歲卒),早期東吳大部分帥才都英年早逝,孫權反而活到了70歲。

明。其實真是有樣東西叫物以類聚,看看朱元璋身邊的同鄉,徐達、湯和這些猛將。曹操身邊也有曹洪曹仁和夏侯兄弟等。而早朱元璋和曹操都善於聽取身邊謀士的意見,挾之以令諸侯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一樣,都是雄才大略。並且都是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陳友諒)。其實當初三國最有能力完成一統的就是曹魏,但當時曹操下錯了幾步很重要的棋,赤壁期間的大意造成大敗,佔據漢中後的不思進取。而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對手就是元朝,天下人才都歸於其麾下。而曹操當時的環境導致了他有眾多的競爭對手出現,人才選擇的也多。

三國時期的人才真的不少,而且主要在那個時代,民心名士沒一個所向之處。漢唐明都出現了大量人才都心向著開國君主之處。曹操是個宦官之後,還在徐州屠了城。劉備打著皇叔的旗號招搖撞騙,但心向漢室的人好像又沒這麼多。孫家這邊,和江東的士族一直都存在比較大的矛盾。人才多是必然的,或者正是呈現這種人才鼎立的問題,所以才導致三國一直難以統一,一直到後期人才凋零,司馬家才有機會吞併三國吧。

寫得很亂,反正表達的意思就是
一將成名,名流千古的英雄人傑,天時(時勢舞台)、地利(人品運氣)、人和(自身才能)缺一不可。


給魏晉人物(主要是三國)再高評價都不會顯得過譽啊。
三世紀是帝國崩潰的時代,經濟基礎已經完全改變,能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完成帝國的統一(儘管只是迴光返照),完全是逆天而行啊,非驚才絕艷之輩怎麼能做到。對比一下兩晉以後士人放浪形骸的消極,我建安的慷慨激昂不高到天上去了?

同樣6世紀的關隴集團也是逆天而行—在政治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河北的情況下。
當然,在我朝開國元勛面前,他們就只能當綠葉了^_^


君臨同學蓋「全是演義的功勞」是不妥帖的。
諸葛亮進了武廟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曹公的點注跟孫子兵法再也分不開
關二爺被人們崇拜了那麼多年
三國時期的人物被唐詩宋詞歌頌了一萬遍
近代「道家」的祖先要追溯到張魯身上
九品中正制影響了中國幾百年
出了建安七子建安文學
蔡文姬這樣的才女
魏晉風流竹林七賢
管仲開創了鹽鐵制度,在兩漢黯淡了一段時間之後,在三國重新復興。是資本主義的萌芽

對諸葛亮這群人的歌頌、

全部是在三國演義之前。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未捷身先死,兩朝開濟老臣心」
啊....等等,杜甫有多推崇諸葛亮我不能再扯。

而諸葛亮的武侯祠香火幾千年來就從沒斷過。

東晉時期的王猛被稱為「賽諸葛」
日本戰國時期的竹中重治被稱為」今孔明「
這影響都到海外了有木有。


有些同學覺得三國不精彩,我覺得只能怪陳壽的白開水一樣的文筆了。換了太史公來寫,三國絕對更加精彩。
以上。
曹瞞傳也很精彩


何為人傑?
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故事。話說東漢末年那個時候啊,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漢室宗親,長得一表人才,年輕的時候就揚名天下,後來他去了荊州,愛民養士,把荊州打造成一片樂土。後來他死了,兒子不爭氣,向敵人投降,拋棄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基業。再後來,總有一些後人嘲笑他,說他沒有英雄氣概,說他不是人傑。你想想這個漢室宗親有多憋屈。

是的,他就是大表哥劉表劉景升。

表哥這位仁兄,年輕的時候就是名士,因為他參加了對抗宦官的鬥爭,這證明了表哥是有勇氣,有擔當的名士。你要知道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身為「三君」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都死於"十常侍"之手,和表哥同為「八顧」的張儉,甚至要逃亡塞外,收容他的人都因此招來殺身之禍,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破家相容」。表哥也上了"黑名單",被迫逃亡。

直到「黃巾起義」那一年,黨錮解禁,他才被大將軍何進任命為北軍中候。後來董卓進京,表哥被董卓任命為荊州刺史,派到荊州這個火坑。(我嚴重懷疑董卓是不是想借刀殺人,隨便把這個不穩定的北軍中候給撤掉。)

為什麼說荊州是火坑,前幾年,區星長沙叛亂被太守孫堅平定,後來孫堅這個猛人,竟然殺了原為荊州刺史的王睿和原為南陽太守的張咨,但這也是為了討伐董卓的大業,就委屈這兩位兄弟了。
可是孫文台一世英雄竟然依附了袁術·························································
那可是袁術啊·····································································

這個時候的荊州,已經是一片大亂,南陽已經被袁術盤踞,荊州各地的豪強紛紛霸佔地方。身為新任荊州刺史的表哥,新官上任,反而接到了三把火········································
但是表哥把他逃亡時候的本領發揮的淋漓盡致,他一個人偷偷地完成了任務「單騎入宜城」,找來了蒯良、蒯越和蔡瑁這三個荊州名門望族的代表人物,共商大計。

蒯良說:「你仁義就行了。」
蒯越說:「擒賊先擒王,先幹掉那些作亂的首領。」
蔡瑁說:「你娶我妹妹吧。」
表哥一一予以採納,完成了百分百同步。

後來表哥剷除了宗賊,站穩了腳跟,有人就不開心了,那個人就是袁術。袁術派孫堅攻打劉表,表哥怎麼可能是孫堅的對手,連董卓都搞不掂的猛人,表哥怎麼可能贏,孫堅都飛龍騎臉了,怎麼可能輸。當時大家應該都這麼想的,尤其是袁術。但是黃祖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他用最簡單的計策——埋伏,幹掉了關東聯軍的明星選手——孫文台。也許這也是後來黃祖敢殺禰衡的原因吧。

至於這場戰爭的過程應該是這樣子的:

「孫堅這波要吃劉表的軍隊輕而易舉啊,劉表現在根本不敢出城,「跨韜漢南」又沒爆出來………」

「哎呀奶不死的啊,這怎麼奶死嘛,MD老子是專業將軍好嗎,這怎麼奶死嘛,大漢後將軍看這種局面還看不懂啊。「四世三公」打「漢室宗親」,我有孫堅的情況下你告訴我怎麼輸,直接攻城都贏了,怎麼可能輸嘛,出城野戰穩贏版。攻打襄陽,也贏了,不可能輸的,……不可能的…………」

「哎呀架雲梯攻城啊,你別去峴山啊你,你去峴山你讓我怎麼指揮嘛,等黃祖下來再沖。」

「孫堅沖了,沖了沖了沖了沖沖沖沖了沖了,讓你們看看什麼叫專業將軍好嗎,孫堅出擊了,孫堅出擊你告訴我怎麼輸!!!」

「黃祖衝過來了有什麼用嘛……別啊!哎呀!這指揮不下去了,哎呀這…………為什麼會這樣子啊…..別打那麼驚險吶~~你別害我啊,MD這個罪名我背不起啊!!!!!!我背不住這個罪名啊~~我CAO!!!!!……哎呀~~難以置信啊~~我打你MA!!!!!!!!!!!!!!!噗~~(B)」

「讓我冷靜一下,讓我冷靜一下,讓我冷靜一下…M這是個意外…這肯定是個意外,MD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啊,「四世三公」打「漢室宗親」輸了,我怎麼遭得住~~啊…難道我真的是冢中枯骨?哎呀這…這我怎麼面對自己的人生啊?」


(以上解說均來自大漢後將軍袁術袁公路)


這下子,袁術就呆不下去了,自己先動手打的人,現在打不過別人,只好跑路了。至此,荊州遂定。表哥開始了他在荊州的幸福生活。還舉報了親戚劉焉在益州的不法行為。後來朝廷派鍾繇封表哥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儀同三公、假節。在獻帝跑路的時候,表哥還拉獻帝一把,送來了物資。

後來張濟跑了過來,死了。表哥很傷心,表示願意與張綉結盟,讓張綉守北邊,幫忙看家。後來劉備也跑了過來,表哥繼續讓他守北邊,繼續請人看家護院。

到了最後,表哥死了,他留下的是一個安定了十幾年的荊州,是亂世中的一片樂土。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死後,真的洪水滔天了。荊州這個四戰之地在公元280年才結束了戰亂,那個時候表哥墳頭草都兩丈高了。
給你一個紅二代、紅三代的名頭,你能管好一個處於多事之秋的省?能管好一個派系林立的軍區?估計絕大多數人在宜城那個任務就掛掉了。

你用統一天下的君王和力拔山兮的霸主的標準來衡量表哥,表哥是不及格的。
但是表哥的職務是什麼?荊州牧、鎮南將軍。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表哥,表哥能拿滿分。
「劉鎮南」這個稱號表哥當之無愧。

可是表哥這麼厲害,為什麼評價一直不高,人氣一直不漲呢?
原因很簡單,當時比表哥牛的人就有很多,和表哥一樣厲害的人也有很多。
突然有一天,有個答主告訴表哥,我跟秦皇漢祖、唐宗明祖這些人談笑風生,你的那些對手在他們面前簡直不值一提,你還想搞個大新聞,說你也是個人傑?

表哥憋屈啊,是的,我一直搞不掂交州,後來的長沙太守張羨也讓我很頭疼。相比於曹-你爸爸-孟德、劉-大耳-玄德和孫家那個小子叫什麼來著,對了好像叫孫-十萬-仲謀,我確實比不上。可是,我治理荊州治理得很好啊,你們怎麼老是選擇性失明,說看不到呢?
我沒有進取心?我都當到荊州牧、鎮南將軍了。我就算把獻帝搶到手,我還能再進一步嗎?再進一步的結果是什麼?你問問孟德好了。
難道大家想我把獻帝安置洛陽,走出去平定天下?萬一平定了呢?那個時候我回荊州看看老婆孩子,半路走到南陽的時候,突然蔡瑁拿著一件黃袍子走上來,DUANG的一聲,我變皇帝了,大家就開心啦,就承認我是人傑啦。你們啊,就跟袁術一樣,NAIVE。水可載舟,亦可賽艇。皇帝在我那個時候不是人人都能當的,但不代表著我們這些人都不是人傑。

你看看我死了之後,荊州亂成什麼樣子?後來割據荊楚之地的軍閥,能做到像我這樣?

《劉鎮南碑》:猗歟將軍,膺期挺生。桓桓其武,溫溫其人。初干千里,允顯使臣。幕府禮命,集於北軍。督齊禁旅,如羆如熊。眷然南顧,綏我荊衡。將軍之來,民安物豐。江湖交壤,刑清國興。蔽芾甘棠,召伯聽訟。周人勿劃,我賴其禎。欲報之德,胡不億年。如何殂逝,孤棄萬民!鐫勒墓石,以紀洪勛。昭示來世,垂芳後昆。


是人傑。

魏晉南北朝369年,前邊有秦漢,一短一長,後邊有隋唐,一短一長。 是巧合嗎?未必!

秦漢是什麼制度?三公九卿孝廉制。隋唐呢?三省六部科舉制。

秦漢,掌握朝政的是士族。隋唐就有平民通過科舉參政議政。

中間的魏晉南北朝是什麼呢?九品中正制。 在這個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有了三國這麼一段「插曲」。 士族,外戚,宦官輪流當政,這是漢朝尤其是東漢的主流。到了桓靈時期十常侍事件之後,宦官和外戚雙雙陣亡,可是把持朝政的又是董卓這個政治手段不是很高的甘肅「野人」(沒錯,我也是甘肅的),直接把士族的典型代表袁隗都給殺了,那麼士族跟你你現就不跟你愉快的玩耍了。

在這個時候,天下亂了。

於是各有各的主意,曹操的「法家寒族」路線唯才是舉多少有點針對士族的意思,士族的意思是什麼呢?唯出身是舉,可是曹操沒辦法那麼做,為什麼呢?士族看不起這個「閹宦之後」,他們選擇的代理人,是袁紹。可是因為必然也好,因為偶然也好,袁紹敗了。所以沒辦法,湊合過吧。這也是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的原因之一吧,想想他殺了多少名士,孔融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再加上荀彧,他自己也知道,和士族們的核心利益犯沖,所以稱帝的事情就暫時不了。

後來,曹操過世,曹丕繼位魏王,馬上就是九品中正,我妥協,放棄法家寒族路線,放棄唯才是舉,所以士族態度就是你不稱帝我不答應了。

再說孫權,一步步的順勢而為,一步步江東化,一步步向士族階級妥協靠攏,最後稱帝了。

劉備呢?和本地士族合作稱帝,君不見託孤非得叫上李嚴,他的才能等等和諸葛恐怕不在一個檔次吧?而後來諸葛是什麼呢?法治!為什麼呢?保證荊州集團的核心利益。法治講究公平,法治就不能人治,諸葛治下老百姓歡喜,但本地士族益州集團不高興。聽說晉朝都九品中正好多年了,做夢都想去啊。所以,蜀漢滅亡了,而且最先滅亡。

所以,對於掌握天下輿論和思想的士族階級,曹魏放棄,蜀漢反對,孫權妥協。而最後他們都失敗了,敗給了誰呢?士族!為什麼呢?東漢的士族外戚宦官就剩下士族了。他們掌握著輿論和思想。

所以,他們的道路是在與歷史洪流抗爭,靠著運氣實力時勢能夠成就一定的事業,但歷史卻還沒有發展到那個份上,所以沒有辦法獲得所有成就。

秦朝要推翻邦國制度搞三公九卿,結果根基不穩,封建制度仍然存於人心,所以很快就沒了。對秦朝的三公九卿加以優化,並且隨著多年戰爭,三公九卿逐漸被大眾接受,漢朝便歷經幾百年。魏晉南北朝不斷與士族制度做鬥爭,最後找出一條救國之路,所以隋朝統一,而同時歷史還沒有走到這個份上,所以很短,後來才有唐朝大一統。

曹操沒能統一,是因為他和士族的矛盾到了他在世後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擴張。劉備沒能統一是因為士族階級本來就不爽他,到了蜀漢後期更是眼巴巴等著曹魏「解放」,孫權沒能統一是因為他和士族談攏之時,那邊已經九品中正好多年了。

戰爭,從來只是政治的工具。

而統治者和士族的較量,經過幾百年的努力,到了隋唐的三省六部才真正解決。

就像天朝,興沖沖的要越過資本主義直接社會主義,結果折騰了那麼多年,現在社會主義不只剩下一張皮了么?

從封建到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到國務院,沒個上百年,過得來么?

歷史,是有自身規律的。這個規律,可能就是所謂天道吧。

所以,他們都是英雄,都是人傑,都用自己的努力在推動著歷史的進程,一步一步直到如今。


——觀點援引自易中天老師《易中天品三國》


整理一下,略作補充
-------------------------------------------------
看了 @君臨 的答案,我忍不住要說兩句。

別的我不知道,我對歷史也不是很了解,但就說諸葛亮那個例子,之前很多人已經提過了,他北伐本來就不是為了贏。當時那種形式,換誰也贏不了。也許能,只要活得夠長,不過,將星隕落,天命難違。

既然要用劉邦那一伙人舉例,就不能忽略了這些人起家時的形勢。

蜀勢力開始形成的時候其他世家早已成熟,沒有那麼多空隙可鑽,劉備從一開始就落後兩百年,還沒有五千年的歷史,打到最後從負數打成第三,這有幾個人能做到,亂世中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至於諸葛亮,他和蕭何就更不能比了。假如他和關張一起認識劉備,也許他行事會更加放得開。可惜他沒有蕭何那樣的好命,在最初就見到一個能夠重用他的人。假如他在曹操起家的時候就與曹操相識,魏的統一大概要早很多。生不逢時,死於天命,這種事,誰也無可奈何。

關於北伐的事情,可以參考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中 @杜屠蘇 的答案。諸葛亮一個智力和子孫數量都爆表的人(咦)不至於很傻很天真地覺得帶一幫子人衝過去就一統天下了,本來就是弱勢隊伍,還總想著客場贏球,不靠譜。

至於

最知名的關羽、張遼、周瑜、陸遜,都只有一部代表作,在某一場戰役中,布局謀篇,大放異彩,但在其他戰役中,面對別人的挑戰時,又輸的一塌糊塗。

單說關羽,參見為什麼關羽被稱為「武聖」?他是將才還是帥才?中 蜀妖的回答(儘管是蜀妖,引用的卻是蜀黑嘛……)。為了避免蜀妖的主觀因素這裡列出蜀黑原文引用

劉備起兵時期
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呂布之戰
(戰鬥一場)
曹公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

徐州攻防(戰鬥兩場)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魏書云:以羽領徐州。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官渡之戰(戰鬥一場)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荊州之戰(戰鬥數場)
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襄樊之戰(戰鬥四場)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再說,所謂常勝將軍是一個主觀性非常高的標準。我也可以理解為,關羽(我就當他真的只贏了一戰)戰鬥力100,和三個戰鬥力80的打,贏了一場,然後被兩個戰鬥力80的人算計2v1了,還不幸趕上下雨踩了一腳泥。他可悲地沒進入決賽。而另一場競技中幾個戰鬥力80的人1v1淘汰賽,突然冒出某戰鬥力90的一路打成冠軍,結果主辦方還不高興發獎,給了個常勝將軍的稱號,特效為每秒-100血……說跑了。那麼沒得到冠軍的這位,你能說他就不能打?其他的對比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來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你不能忽略了大環境,起碼,你得假定一個相同的環境。

另外補充一點不是特別跑題的內容……關於三國時候的猛將戰績,請參考三國時期按正史記載,第一謀士是誰,第一猛將是誰?高贊回答。

就算,我是說就算他們真的都只有這麼一個事迹,隨便抓出來一個還是能把很多人爆出翔好嗎。單從這點看就可以說人才濟濟了。三國總共才多少年。

而且有一段我不得不引用

如果論「將」的話,一個很細節的事:三國之後很長時間,逢猛將常說關張。好比三國時期,大家說猛將愛比樊噲一樣。
《晉書》:「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齊書》:「齊垣歷生拳勇獨出,時人以比關羽、張飛。」
《魏書》:「魏楊大眼驍果,世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陳書》:「陳吳明徹北伐高齊尉,破胡等十萬眾,來拒有西域人,矢無虛發,明徹謂蕭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訶即出陣,擲銑殺之。」

——這些人沒一個讀過《三國演義》,全是離三國近則幾十年,遠則三四百年的。他們肯定比我們更了解關張。

要說諸葛亮被神化了,我可以理解,武聖你是不好黑的,他兄弟雖然有搭關係上位的嫌疑,可顯然這事跟羅貫中沒關係。

至於司馬懿,請參見司馬懿如此厲害,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沒?的高贊回答。

再說人家孫子也當了皇帝了好嗎,從秦朝到天朝總共才幾個皇帝,你還嫌人家不夠牛掰……這絕壁是人才啊,公司創業的時候找他入伙他不幹,等到發展到巔峰了冒出來當職員,當著當著就混成了社長貼心基友,到兒子輩直接掌控大權,孫子直接把別人家的株式會社變成自己家的了。這事就放在現代也是神話級別的吧……

至於曹操赤壁之敗,還真不是他獨斷了,他是聽多了。

至於都用火……首先關羽說這幫孫子怎麼不放火呢,鄧艾說我特么還真沒放火,呂蒙說老子居然坐船了……以下省略沒放火的所有三國戰役。

至於什麼文臣取代武將,三國時期也沒什麼都是武將啊,那些文臣都哭了。大家都打架呢,突然有一邊把武將都裁了,弄一批文人出去念孔子曰然後把人都曰死了,這不是創新,這是撮死。

-----------------------------
手機不好一一對比了,就是說下想法。至於為什麼沒寫在評論里,也是因為內容和問題有些相關度,不喜歡請狂點扣贊。


強烈反對排名第一的君臨!
實在看不下去了,他的歷史水平只能算初中生持平。

他的觀點總結為,三國的牛人,沒有一個能統一天下,所以再牛隻能稱之為術。而唐宗宋祖開創一個時代,具有創造性,不是三國那群土包子所能比擬滴!

你知道不知道三國之前是個什麼局面?
你知不知道唐朝之前是個什麼局面?你以為真是隋朝大統一么?
你知道不知道宋朝之前是個什麼局面?

你說三國人玩術不成氣候,你知道不知道唐宗宋祖玩的術還不少么?他們並沒有比三國的那些人高到哪裡去!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並不僅僅取決於個人的能力,你懂么!身處於不同的時代環境下,有很多東西是人無法改變的,是時代賦予了他們統一天下的契機!自古能夠成就霸業者,都是歷史選擇了他,而不是他創造了歷史!懂么?

不要看了幾本小人書,就以為可以縱橫歷史!


不能同意 @君臨 的回答,以有沒有統一、有沒有北伐成功來衡量人傑,是個欠妥的標準。
關於三國時期的事,必須要結合歷史環境來看。
首先,主觀意願:歷史上恐怕沒有一個亂世,會有這麼一批浪漫主義分子,他們甚至不以最高權力為目的,這批人里甚至包括曹操這位被黑成漢賊的傢伙。
秦漢一統數百年,很多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可取而代之」這事,所以偽帝倒有,自立者不多,對比後世稍微有點勢力就稱王稱帝的,可以說是相當的客氣。
我一直都覺得,三國這幫浪漫主義分子,真·皇權的第一批熏陶出來的成品,沒有經歷過數百年亂世,對皇權的崇敬是根植於心的。
其次,社會結構。這與士人為主導的社會結構也有關係:大族掌握的社會資源十分多,各大勢力相對又很均衡,彼此捍衛的都是自家勢力,因此零散又沒那麼零散,相對集中又難以進一步集中,所以統一起來的難度很高。

所以跟後世人才比起來,三國的人華麗而不夠狠,做事不夠絕,有很多按後世標準堪稱「懦弱」「幼稚」的決定(我不是黑曹丞相可這鍋在你身上背了有百八十層了)。
等到後三國的時候,狠勁出來了,是個人就敢想想稱王稱帝的夢……還不是因為老一輩死光了,皇權經年不振?
所以說漢真是以強亡,因此漢末的亂世有著完全與眾不同的特色,歷史上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無法與之相比。

有人說兩晉十六國?大漢家底被拆光的年代,手中掌握資源與三國時期不可比,怎麼能證明其人才水平高?連像樣的對手都巴拉不出來幾個。


(短暫的)動亂時代出人才。三國,隋,民國,都是如此。
一個原因是,之前和平社會長期的人才積累,會在動亂時代迎來爆發。
另外一個原因是動亂相對來說給了人才表演的舞台。「治世能臣,亂世奸雄。」在盛世,你只能做臣,亂世,你卻可以做雄。

補充: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類似於「曹操為什麼沒能統一,因為能力還不夠」之類的論調……個人覺得,無論螞蟻的強壯與否,都不可能改變車輪的前進方向。能力強的螞蟻,知道如何順應車輪,不至於被碾死。這一點,已經沒幾個人能做到了。


曹操時代,雄主過多。劉備、孫權都是難得一遇的英主,二人都有賢臣輔佐,且有穩固的地盤。兩家又結盟,就足夠與曹操抗衡。在強弱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如果一方很少犯錯,另一方就沒有機會消滅對手。
相比楚漢爭霸時,劉邦事實上並沒有遇到過像劉備這樣棘手的對手。軍事實力強大的項羽、韓信,在政治上太弱。假若項羽、韓信稍有政治頭腦,能夠多聽聽謀士的建議,那楚漢時期也是三國鼎立的局面。


我比較贊同 @姬軒亦 的「三國時期,地方力量很大,黃巾起義沒有造成全國性的秩序崩潰」與 @吳易 的「時勢造英雄,可真正的英雄卻會逆時勢而行」這兩個觀點,其實總結出來就是 三國時期地方氏族勢力任然強大,割據地方的梟雄必須逆勢而為,統一全國,但是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曹操與其餘二家到最後也沒能夠統一天下,那為何司馬家族最後統一了天下,一是由於司馬家族本身就是世家大族,二是題主的題目---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可是到了後期人才凋落,扶不起的阿斗與長期佔據吳國統治地位的一群老同志,最後無奈被司馬氏收編。
但是這還不夠。
讓我們來看一下 @君臨 的觀點,他認為三國武將 「單項能力很強但是綜合能力很弱」,「缺乏扭轉大局的局面」,這是純粹純粹的主觀唯心主義,是從結論來表達主觀看法,並不是說找出原因,分析為何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需要問一下自己:三國武將是不是很弱,如果體現出來弱,是為什麼而弱?
在答案中,他說三國時期人物缺乏大的格局,總是流於術,不像孫子等人,但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本身就體現出了謀略,也流傳於歷史,怎麼能不說是大手法,而是只能算是術呢?之所以說他們沒有大格局,沒有統一,是因為他們之後都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戰爭勝利,那麼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為什麼之後他們沒有實現勝利?這其實就要歸因於當時的三個條件。一是思想,二是現實,三是戰略。
我們先說戰略,因為君臨同志說三國時期的人沒有大的戰略。三國時期的戰略就是「聯盟戰略」。就像三角形有穩定性一樣,三個國家追逐天下是最糾結的一件事情,如果三家都強或者都弱,那麼這個格局將會是平衡;而如果只有一家強,那麼兩家弱的就會聯合起來,這樣又是平衡;而如果兩家強一家弱,那麼弱的就會看情況倒貼或者誠服於其中一家強的,等到另外一家變弱的時候就變成了第二種情況,那麼最後結果就又會是平衡。這三種情況中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必定有一家是弱的,而吳國則在三國中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赤壁之戰是第二種情況(易中天在此問題上說曹操的主要對手就是孫權. 魯肅就是看到了這一點,以劉備的陸軍兵力去分散曹軍的主力,而以東吳的水軍作一次性地毀滅性進攻:火燒);而夷陵之戰類似於第三種情況。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誰才是三國時期最偉大的戰略家 [轉帖] - 中國歷史 所以我們看,在三國前期有很多軍閥都被消滅了,但是到最後三家非常強大的來進行相互競爭的時候,就進入了膠著的狀態,到那個時候各個國家的武將也只能配合這樣的形式你打過來,然後我再打過去,因為大的戰略就是如此,平衡狀態不能夠被破壞,因為大家都有牛逼的人,都不好對付,一旦一不小心,就會被另外一方鑽了空子,在這種穩定的狀態下,各個國家的內政人員也都一心一意為自己的官位與權力鬥爭,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各個國家內部的紛爭也是比較多的
我們再說思想,說思想之前,我們先想想看,是不是魏晉南北朝之後,基本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都處於一種大一統的狀態,到了民國時期才又出現割據的局面?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看 @君臨 的觀點就有點可笑了。那麼言歸正傳,思想上到了東漢中後期之後,儒學信仰的危機已經出現,我們可以看一篇學術論文:漢晉之際儒學信仰的危機與演化--《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其中說到「西晉採取諸種手段,欲重建儒學信仰,但經過時代精神洗禮後的儒學已玄學化。」玄學,這是一種重要的出現,那麼還有一種思潮也比較重要,那就是 佛學。玄學注重清談,無為,而佛學比玄學更加消極。在這種情況下,大一統的思想受到了影響。因此到了唐代,儒道釋三家合一,也體現了官方哲學的無奈。在這樣的時期,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而在一個不是儒家統一的朝代,想要統一國家也變得非常困難了,像美國只能實現邦聯制,而歐洲很多國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卻無法統一,我們是不能怪他們的國君沒有大的戰略思維的,因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民國時期,儒家更是被一些人批判,所以到處混亂,到最後老蔣要劃江而治,但這在熟讀古書的太祖眼裡是不可能的,在說一山可以容三虎卻容不得二虎。
第三個現實方面 @姬軒亦 與 @吳易 已經說得不少了,我在此不追敘了。


歷史上還有個和三國非常相似的亂世時代:五代十國
然而五代十國實在沒多少拿得出手的人物,由此可見三國人才多所言非虛
另外我發現公元1-4世紀好像是第二個軸心時代,不少宗教名人都是那個時代真實的人物,比如關羽、張魯、耶穌、摩尼(摩尼教創始人)、伽膩色伽一世(佛教三大護法王)、聖·尼古拉斯(聖誕老人的原型)
漢晉時期著書立說的人也特別多,科技發展也很快,是個思想比較自由的時代,有新一輪百家爭鳴的趨向,可惜這種狀況不久就被打破了


如果因為三國中並沒有出現一個可以統一天下最終成功的人而認定三國人傑少,那也太唯成功論了。經過雄漢幾百年積累,三國時期人才肯定少不了。但三國的故事為什麼到現在都為人樂道,我覺得不是因為人才多少,是因為那個時期的人能稱之為英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也有較明顯的缺點;他們熱血,他們擁有夢想和衝動,意氣風發,充滿了情懷。後三國時期人才似乎也很多,但好像就缺了點魅力,因為他們引不起我們的共鳴,在殘酷的政治環境里每個人都變得謹小慎微,變得和現代人一樣功利,一點不可愛。


是人傑太多了,就說一個標準。
武將的標準在三國之前,大致有三個檔次
第一是以近似於君主或超大集團軍控制者為主的韓信、白起。
第二是以僅次於君主的軍隊統治者,國家社稷大功臣的鄧禹、耿弇。
第三是以諸侯身份有勇名,打仗厲害但又差了一點的如英布、彭越
其中韓信白起是軍神級的人物,地位太高,主要是曹操這種身份和地位的人才會被拿去比喻
鄧禹跟耿弇因為是東漢開國的大功臣,所以對東漢末年到晉朝時期武將的評價有相當影響,也被拿來當做武將標榜的比喻,不過並不是唯一標準。
最後的英布與彭越,是一代人傑,也是諸侯,打仗很厲害,但跟同期的其他頂尖人物還稍微差一點,可卻也是非常非常厲害的角色了,諸葛亮正是拿英布、彭越來形容張飛和馬超,並且恭維關羽更超一類,居於其上,變相是說韓信、白起級的人物。
季漢輔臣贊里,楊洪給出的官方評定是,關張近似於韓信與耿弇。
這個時期大部分對勇將與軍事統率的誇獎,大致如此。

而後,關鍵的來了。
從三國以後,關張兩個人成為了猛將的標榜,具體文獻在知乎都已經被說爛了,清朝人給出的漢末以後武勇必推關張也並非是虛說。
關張兩個人在三國時代靠自己的能力統一了後世人對武將的標準,其傑才可見一斑。

再有一個,也是較少人注意到的。
萬人敵這個詞,起源於項羽,項羽也很充分的發揮了這個稱號和所學之才。
單單真正打響萬人敵名號的,實際上卻是關羽和張飛二人。

哪怕到了宋代,近千年的變遷,也沒有哪個武將能蓋過關張二人名號
岳飛在時,關張依舊是武人最高的精神偶像和效仿對象。
這就是三國時帶出來的武臣極致,而關張二人是從小兵坐起,廝殺幾十年還能活到功成名就,環境要對比很多人要好,不少人看史書都忽視一個歷史人物所面對的環境是否得當,唯結果論,未免偏頗。

文臣的極致,也不用多考慮,正是諸葛亮,完全沒必要細說的一個千古名相。

為主君者,劉備雄才勇烈,還有仁德舉措,古今也是世所罕見,毅力更可以說是讓人難以置信,被後世推崇的魏武曹操,將劉備視為自己最大也是唯一的對手,並且追打了劉備一輩子,晚年卻被佔盡便宜,不得不說我們其實忽略了劉備的本質,一個能統御關張如此猛將的君主,從基層軍隊廝殺到州牧身份,並且能得到諸葛亮垂青,絕非演義所描繪的形象,很多人哪怕看了三國志,也無法擺脫三國演義的影響,實際上劉備雄才大略僅次於曹操的形象,是理所當然的,而這一點,在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人似乎更能比今人看清楚,畢竟現代受到演義影響太大。

人們議論三國,是從陳壽時代開始再到裴松之時代都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從隋唐起,這種風氣開始普及到民間,文化藝術的加工可能讓世人忽略了原本三國歷史能活躍一千八百多年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藺相如到底有什麼功勞,能位居廉頗之上?

TAG:三國 | 歷史人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