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淪陷後,東晉、南宋都可以享國百年之久,為什麼南明卻短短二十載即告滅亡?


相較於東晉、南宋,南明開局有著國力上看似優厚的條件:

1.政府體制上:完整的政府體系,承自明成祖時期留下的兩京制度,為的就是在北直隸出現意外時的留手準備,相較於五胡亂華和靖康之恥後在南京倉促搭起來的政府,南明顯然應該有著更加優厚的政治基礎。
2.相較於明末地區長期征戰而毀於戰火的北方地區,江南一代卻是承平日久,自萬曆以後的商品經濟進一步繁榮,並且也沒有過多承擔天啟、崇禎朝廷因戰爭而徵收的繁重賦稅,反觀明末北方地區,因氣候、戰亂、瘟病、三餉等多方原因,經濟崩潰,民生凋敝。

那麼其致命隱患何在?我認為在於以下幾點:
1、沒有一個客觀上無可爭議的皇位法定繼承人。西晉末年和北宋末年時,外部入侵勢力很好的「幫助解決」了這個問題,東晉和南宋開國驚人相似的一點是原本並無希望繼承大統的人稀里糊塗的因為逃過皇室被一鍋端的慘禍後,來到南方,在當地實權派的支持下成為毫無爭議的正統繼承人。而崇禎朝廷傾覆前,明知北京不可留,還不進行南遷,最差也要將太子送往南京,做以防不測的萬全準備。可直到闖軍兵臨城下,崇禎君臣竟然依然無作為的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結果皇室正統萬全被一鍋端,為南明埋下了古代封建朝廷最忌諱的問題之一:儲君問題。這一問題伴隨南明抗清二十年,成為江南地區各方勢力內訌的重要原因。

2、軍隊擁兵自重,不聽調遣。這點其實是由第一個不安定因素引發出的問題。在崇禎歪脖子後,沿長江中下游至山東地區,尚有相當多的明朝官軍的存在,南京六部在沒有北京朝廷指定的合法繼承人的情況下,在擁立問題上出現巨大分歧。福王沒有辦法,倚靠四鎮,用武力脅迫上台,直接讓四鎮總兵官成為開國定策的元勛,性質上跟文官擁立便有了極大不同。這些在農民起義戰爭中的敗軍之旅,禦敵無能,禍國有餘。不聽從南京朝廷的調遣,驕橫跋扈,但作戰時卻是一觸即潰,要不然就是投降滿清,直接導致了清軍輕而易舉的跨過長江,滅亡弘光朝廷。
當然這個問題也由明末戰事頻繁,軍隊逐漸私人化有關。譬如左良玉這樣的,在崇禎後期時已逐漸不聽朝廷調遣,但當時尚不敢明眼跳反。等到了南明朝廷時,左良玉不思抵禦農民軍和清軍,反以「清君側」的名義領三十萬軍隊順長江東下南京,自己人打自己人。這些官軍在投降滿清後,轉而在與南明勢力的作戰中卻充當著馬前卒的角色,不得不說南明軍隊的孱弱實與朝廷政治有關。

3、第三方不安定因素。東晉與南宋朝廷成立之初,漢人首要面臨的是少數民族的入侵,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矛盾說法就是,最大的矛盾是漢族正統和少數民族蠻夷之間的矛盾=_=咦? 各方即便心懷鬼胎,在北方大兵壓境之際,尚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而南明呢?弘光朝廷成立之初,提出的政策是「聯虜平寇」,當年看書看到這段時有種差點想把書給撕了的衝動。史可法等一幫北京朝廷的遺老遺少們打的什麼主意呢?借清兵的手去剿闖軍,然後再談恢復北都德美好夢想。壯哉!我大南明。縱觀南明抗清二十載,西北的闖軍和進入四川的張獻忠作為第三方勢力,始終是自命南明正統的人所防備和警戒的對象。雙方齟齬大於合作,直到永曆朝廷的官軍消耗殆盡,原來的大西軍成為抗清的中流砥柱後,這種不安定才逐漸淡去,而隨之而來的孫可望叛變,又給了這個內亂不休的畸形政權以致命的一擊。

先到這裡
-------------------------------------------------------------------------------------------------------
4、黨爭。明朝中後期的黨爭已經形成了一種「一天不黨爭,渾身都難受」的局面,其起因究竟始自什麼樣的錯綜複雜的原因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當這種光榮傳統「遺傳」給南京朝廷後,直接對南明開始的那天起就在產生惡劣影響,甚至,一些黨爭之人在亡國之後著書立作時,依然在借著手中之筆混淆視聽,顛倒黑白,這種影響直至今日依舊存在,給後來人研究明史更是平添許多誤導和混亂。南明黨爭始於擁立,之前我也已經敘述過了,崇禎歪脖子之前,沒有給南明留下一位指定的法定繼承人,導致了南明朝廷要靠自己擁立來解決問題。而誰來當接班人是一個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問題,當時留給這幫文官可以擁立的候選人主要是福、桂、惠三王。福王是悲劇的萬曆想立為儲君的二子朱常洵之子,是萬曆的直系孫子,當時的有識之士都主張擁立其為帝。但當時留在江南地區的東林黨人卻本著朱常洵是鄭貴妃的兒子,由於當年東林黨在「爭國本」問題上大大得罪了他,怕其孫子登基後,重翻舊案,自己屆時利益就會受損,因而其黨魁錢謙益便代表那部分人的利益,到處遊說擁立本是偏系的另一支潞王,如果定策成功,東林黨屆時便是定策功臣,不管之後如何,至少在南明這個小朝廷里他們可以繼續作威作福。福王著急,只能尋找當時的軍方四鎮首腦,靠武力脅迫上台,如此直接導致了南明建國伊始,內部權力重心的畸形。而此後的隆武政權,永曆政權以及在與大西軍和闖軍余部合作等問題協調上,這一黨爭因素始終存在,各人在考慮問題時,不顧及反清大局,而是先打自己的小算盤。可以說「明實亡於黨爭」不僅僅指萬曆到崇禎年間,也指餘音裊裊的南明二十年。


2016年11月18日 19:32:24 大規模修改了 終於放出來了
==================================================

先糾正一個概念,一個正常的朝代也就三百年,所以,儘管明朝比宋朝早死了幾十年,但也是壽終正寢;

南宋、東晉都是處於朝代的斷代期,明朝的斷代期本來應該是土木堡之變,而非是崇禎死了之後的南明;

  • 咱們假設朱祁鈺南遷,南明活一百多年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動員能力是北宋不能比的了,也先一干人相對於金朝簡直就是馬賊,那麼,「中原淪陷後,為什麼南明只有短短二十載?」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 咱們假設,崇禎死了之後的南明繼續活了一百多年,那麼明朝就是四百多年了,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歷史上除了漢朝,沒有四百多年的帝制啊,何況漢朝也有個斷代期(王莽時代;提醒一下,唐朝也有一個斷代期,安史之亂,北方核心地區也是都被割據了,皇帝逃進四川,唐肅宗的江山是打回來的,滿清也有一個斷代期,就是鴉片戰爭,只不過其他國家根本就沒想建立傀儡政權,更不用說直接管理了;但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就變成半殖民了)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本來是明朝的斷代期呢?

  1. 土木堡之變,本來也是要南遷的,只是于謙不同意,否則朱祁鎮、朱祁鈺的時期,明朝就變成了南明;
  2. 另外,朱祁鎮跟宋徽宗 宋欽宗一樣被外敵所虜,只不過宋朝南遷,而明朝沒有,所以,明朝比宋朝要健康
  3. 何況,朱祁鈺跟趙構一樣,都是兄「終」弟及,這本身是違反宗法制度的;

看是否「斷代期」最關鍵的是在多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新的經濟結構、新的分配方式。東晉對於西晉,南宋對於北宋都是非常高比例的經濟重建,延續的除了王室號召力外,基本很少。正因為土木堡之變沒有經濟重建,所以,沒有成為明代實際上的斷代期

正因為有土木堡之變這個前車之簽,崇禎打死不南遷(當然還因為天子守國門的祖制),否則,明朝比宋朝活的更久,說不定比漢朝的時間都長;這麼理解的話,明朝其實比晉朝與宋朝的生命力更強,而非更弱(儘管明朝比宋朝早死了幾十年,但是宋朝下半部分是半壁江山,相當於半身不遂,而明朝是健健康康地壽終正寢)

所以,南明其實是處於氣數已盡的朝代末期---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本來就在該死的年齡,醫療技術再好也無法延長壽命,如果大家有了這個概念,大家就不會為南明短壽而惋惜了

南明根本算不上是王朝,真正的南明只有一年,南京陷落後,剩下的那些不能算王朝了,頂多是割據勢力,和東晉和南宋不能比;

用人的壽命要解釋就明白了,咱們假設一個人的正常壽命是八十歲

  • 晉朝與宋朝其實是人到中年(四十歲左右)生了一場大病,下半生拄拐杖坐輪椅,半壁河山,不就相當於瘸了一條腿嗎
  • 明朝反倒終身健康,壽終正寢,儘管在土木堡之變生了一場大病,但恢復良好,江山完整;至於崇禎死亡後的南明,相當於老人得急病突然死亡,走的安寧,大家都不痛苦

按照這個理論來判斷明朝,就覺得明朝其實是最健康的,不像有的老人在床上病了幾十年,拖死了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南明只活了二十年的原因,人到老年,積重難返,無可救藥;而南宋與東晉人到中年,抵抗力相當強;

就斷代期這個概念我強調一下;斷代期的存在說明

  1. 一個政權穩定的時期最多200年,越到後面時間越短,後半期能否存活取決於前期的積累
  2. 一個朝代到第三代就走下坡路了,
  3. 朝代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前幾代皇帝的壽命;唐太宗、唐高宗都短命,所以前唐時間很短;清朝康熙乾隆壽長,才出現所謂的康乾盛世;乾隆過後的嘉慶就已經內憂外患了;帝制將命運集於皇帝一身,所以,皇帝壽命長,意味著朝政穩定時間長;壽命越短,意味著更新換代越多,對封建帝制來說其實是動蕩

網友@唐興宗 認為,皇帝執政時間長對於朝代其實是有弊端的,人一輩子的思維是在不斷變化的,

  • 青年激進,康熙擒鰲拜、削三藩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齡,但正因為激進,所以青年執政最危險----急於求成,不管大局,總認為自己能力挽狂瀾,開始就大刀闊斧; 崇禎、秦二世胡亥、朱允文、隋煬帝楊廣就是因為激進而送了命,康熙如果沒有孝庄的保駕護航,估計在削三藩的時候就沒命了;曹丕因為急於當皇帝而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導致了曹魏的短命;做事既要能看到趨勢,更要能判斷時機 年輕人往往沉不住氣;一個毛頭小子,怎麼和那些老謀深算的老人斗?!
  • 老年保守,過去能幹永遠不代表未來能幹。一方面年紀增長,精力不濟,另外一方面,專註度也不一樣,沒錢有情懷敢拚命的年輕人跟有錢沒情懷喜歡紅燒肉的老不死的,干同樣的事情,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唐明皇執政時間太長晚節不保,鬧出了安史之亂;康熙晚年出問題,一個壯年的雍正及時解決問題,但乾隆執政更長,以至於能力一般的嘉慶,無法逆轉了、嘉靖和萬曆也是同理。
  • 中年沉穩,唐朝之所強盛,和皇帝壽命短恰恰是成正比的;唐高祖,太宗,高宗都是壯年執政,沒等到老年,所以大體都是開明政治,唐高宗實在是爺爺爸爸舅舅老婆孫子孫女太強,被掩蓋了,他的能力是很強的。

對於執政者來說,壯年當政是非常有好處的,青年上台也可以,銳意改革,但老年就千萬別繼續了,晚年凡事看開了,會消極的;這裡強調一下,中年人當政會使朝代強盛,但是未必使朝代穩定,前面說過,如果皇帝短壽,意味著更換皇帝頻繁,而每次換皇帝就意味著朝代的一次傷元氣

斷代期的存在是皇帝威權逐代遞減導致的;也是一個朝代最多三百年的根源,那麼為什麼民主國家能長年不衰呢?

  • 君王獨霸天下,容易集中風險,累計矛盾,一個國家長期依賴一個人的智慧來運轉(宏觀調控)風險太高(系統性風險),比如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直接導致二世而亡。特別是經濟政策導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財政風險、債務風險等
  • 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相對公正,可以消化內部矛盾;系統風險就非常少

咱們分析一下集權國家

開國皇帝是打天下的, 軍隊戰鬥力、戰爭動員力超強;能撼動皇權的對手,包括潛在對手,幾乎都被消滅了

第二代,這個時候最突出的矛盾是兩個

  • 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轉型;秦二世 ,隋煬帝就毀在沒有及時休養生息,就是我們所說的暴政
  • 資源是集中還是分配,主要是二代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為什麼劉邦朱元璋殺功臣,而趙匡胤與李世民不殺功臣的緣由之一,劉邦朱元璋的年齡遠遠大於開國功臣,不得不殺功臣為二代鋪路,而趙匡胤與李世民遠遠小於開國功臣,自己就可以熬死功臣;二代與功臣的矛盾最危險,因為第二代往往沒有經歷過戰爭,根本不是開國功臣的對手,比如朱允文就因為急於集中資源而被朱棣搶了天下(朱棣算不上開國功臣,但是他是能征慣戰的武將)(這點,美國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功臣解甲歸田,大家可以看看美國南北戰爭後的歷史,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有點接近民主的辦法)

一代 二代的階級矛盾不是很突出,因為戰爭導致人口稀少,土地相對充足,三代之後,人口開始增多,資源逐步被兼并,這時,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出現,藩王尾大不掉,康熙削藩,吳楚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出現了,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傷了元氣;(對於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西方國家的辦法是聯邦制)

三代之後,階級矛盾逐步出現並惡化,一方面是由於人口增長導致的,一方面是資源集中到了地主的手裡(馬爾薩斯陷阱出現);這時農民造反,國力削弱,外藩虎視眈眈,距離斷代甚至滅亡就不遠了

  • 西方防止階級矛盾的辦法,市場化防止馬爾薩斯陷阱
  • 西方處理對外民族矛盾的辦法,要麼通商,要麼救濟---土木堡之變說到底是沒有處理好通商貿易,明朝滅亡其實是沒有處理好民族矛盾

朝代晚期,最明顯的特徵是內憂外患,無非三對矛盾,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一個朝代的毀滅往往同時出現兩對甚至三對矛盾;

根本原因是資源過於集中在統治者手裡,越到後期越明顯(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帖子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 沈雅涵的回答)

內憂就是我們所說的凝聚力的喪失,主要是中央與地方、地主與農民兩對矛盾引發的

【集權導致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在任何性質的國家都非常明顯,地方勢力過大過弱對國家都有害

  • 集權的目的本是防止蕃鎮、地方割據,但是,正因為由於資源過於集中到中央,導致地方沒力量;外敵一來,地方根本沒力量反抗,敗的那麼徹底(具體參考明亡後,顧炎武,黃宗曦等人的反思,看看錢穆老先生的作品);在這點上,慈禧與趙構處理的比較好,慈禧允許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招募私家兵,趙構允許岳家軍的存在(都不是中央直屬部隊)
  • 反過來就是藩鎮力量過大,比如唐末與漢末,直接顛覆了朝代,正因為曾國藩他們的崛起,導致了慈禧之後的天下其實是漢人的天下,這就是趙構誅殺岳飛的原因

見帖子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 沈雅涵的回答

【階級矛盾】這個階級矛盾包含兩層意思

  1. 政治上來劃分就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就是官民矛盾
  2. 用經濟資源來劃分就是地主與農民的矛盾

地主就是統治階級,農民就是老百姓,這兩個矛盾實際上就是無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階級矛盾;

我們要記住一點,不管是大國小國,只要它採用了封建經濟制度(地主控制基層稅收,大戶豪強官僚不交稅,稅全部轉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它就很難獲得強大的動員力量;
吃肉歸你,送死百姓去,誰干?!!
民不知有國,沒有團結到多數,靠幾個良心官員頂個屁用

壽命很長的朝代晚期就如幾百年的老房子,一腳就給踹垮了,這一腳就是外患;外患能不能踢垮這座房子,關鍵是力度;也就是說,當一個王朝死而不僵時,適時出現一個踹門者就可以了。不是踹門者厲害,而是門朽,房子也朽,當然小孩踹不動。


咱們具體分析東晉 南宋與南明,關於明朝,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帖子如果崇禎接手的是一個平穩的政權,他可能成為明君嗎? - 沈雅涵的回答

首先分析內憂,就是老房子的抗震能力

一,政權的合法性

  • 司馬炎完成了延續幾百年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因此,晉朝很受老百姓的支持,東晉得以穩定下來
  • 北宋除了方臘,幾乎沒有人造反,所以宋朝的凝聚力很強
  • 李自成甚至滅了明朝,說明明朝官民對立嚴重,朝廷失去了合法性

二:帝王的合法性

  • 司馬睿是集體擁戴
  • 在靖康恥中,所有的帝系子孫一鍋端,趙構是唯一的漏網之魚,趙構登基具有合法性
  • 南明帝系子孫就多了,福王,璐王一大堆,群龍無首就會窩裡斗,所以,儘管弘光帝是相對最合法的帝位繼承人,但「黨爭」差點讓他帝位落空。

三:.軍隊的調度

  • 晉朝得益於郡縣制,儘管郡縣制導致了「八王之亂」,但這卻是東晉續命的根源之一(司馬睿有自己的班底)
  • 集權體制決定了親王沒有嫡系,但趙構得益於宋欽宗的一紙任命:天下兵馬大元帥;另外,北宋的滅亡偶然成分很大,金國根本就是抱著一副撈一票就走的心態來的(這點非常類似於土木堡之變的野先),結果碰上兩個愚蠢皇帝解散勤王軍,出城同敵人議和,輕輕鬆鬆送別人一份大禮;所以,宋朝的成建制的軍隊還在,讓南宋得以延續;同樣的處境,明代宗朱祁鈺處理的比較好,根本不南遷,保證了大明江山的完整
  • 同樣,集權體制決定了明朝的親王也沒有嫡系;李自成造反時,有一個親王(名字我忘記了)自己招募軍隊對抗,居然都被崇禎帝申斥,明朝的皇室宗親管的是非常緊的,不可能跟司馬睿一樣有自己的班底;這就直接導致了弘光帝沒有自己的嫡系;另外,明朝與滿清在薩爾滸,遼陽,松山三大戰役中幾乎拼光了家底,只剩下二三流的地方雜牌軍,所以同樣是朱仙鎮,岳飛大敗金兀朮,大明卻被李自成大敗;何況,南明軍隊聽調不聽宣,左良玉居然不剿匪不抗清,卻去清君側,南宋韓世忠、張俊沒膽子向趙構發難吧。

四 行政效率

南京本就是養老院,多是北邊發配來的,儘管六部班子在,但瓤子已經爛了,福王到南京就如同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面對的是打著小算盤的官僚體系,所以,南明班子肯定沒有趙構的流亡政府有效率。

史可法政令不出揚州,弘光帝政令不出南京,說明行政體系已經潰爛,所以,南明失敗根子還是明朝的遺留問題:內訌,軍事效率與組織動員力幾乎為零;儘管江浙很富有,但是稅收不上來,

如果南明能穩定,將是國之大幸,因為軍備競賽會迫使雙方引進西方高科技,小日本敢不敢侵略中國就兩說了

實際上,南明只要撐一百年左右,到馬嘎爾尼朝見乾隆那會兒,不用自身軍事強大,只要內政基本穩定,就可以敦請英法斡旋,制約清國
---------------------------------------------------------------------------------------------------
再來說說踹倒房子的外患:

  • 東晉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北方;滅西晉的劉漢國只是十六國之一,攻下西晉之後卻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北方連統一都不可能,又怎麼可能南征?
  • 滅北宋的金國根本就沒打算接管宋朝,俘獲得徽欽二帝之後只是建立了楚、齊兩個傀儡政權。
  • 滿清本來打算劃江而治,但發現供養主要來自南方,只能一統天下了;這也是斯大林勸毛澤東與蔣介石劃江而治,毛澤東非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主要原因

==========================================================
最後說說為什麼最有合法性的弘光政權最先消滅,而永曆帝卻苟延殘喘了十五年的原因

很多人都說弘光朝最大的優勢在於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其實弘光帝壞就壞在有這套已經作死崇禎朝的政府機構(東林黨)上了,弘光朝廷的開局先天不足,繼承人問題、黨爭、軍閥割據等隱患全都遺留了下來,至於賦稅,儘管南明時江浙經濟沒有被破壞 ,但是江浙的賦稅從萬曆開始就收不上來,南明腳跟都沒站穩,更談不上收稅;而弘光帝是當時對滿清威脅最大的政權,所以,首當其衝被消滅

同樣沒有嫡系的永曆帝之所以延續十五年,最關鍵的原因是滿清對漢政策發生了改變,消滅了弘光和李自成兩個威懾最大的政權之後,滿清以為天下已定,便出苛政;以至於漢人對滿清的態度發生了大逆轉,發生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等慘禍,老百姓進而支持永曆帝

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讓我想起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81日,近代史上的屠城,為什麼大都集中在江南呢? - 沈雅涵的回答


三個朝代所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
東晉:
(1)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之後,前秦建立之前,北方缺乏一個強有力足以統一全國的勢力,為東晉的南渡與喘息提供了大好的機會,為東晉鞏固統治留下了時間
(2)東晉得得到了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些強大門閥的鼎力支持
(3)淝水之戰的以少勝多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治
(4)司馬皇族的人在八王之亂中打打殺殺死了不少,掃除了司馬睿的競爭對手
南宋:
(1)宋高宗的父親和兄弟們被金人一鍋端給俘虜了,使其南渡後成為唯一名正言順的基層人
(2)吳越國錢氏的大力發展造成了江浙尤其是杭州地區的繁榮,錢氏又是主動投降北宋,成為北宋的臂膀,為南宋提供經濟基層
(3)北宋滅亡前,除了以方臘為代表的零星農民起義外並無大的動亂,南方大環境較為富裕安寧
(4)金軍統一意願不足。金朝方面更希望建立傀儡政權治理漢地,統一意願相對有限,而且南宋軍事力量尚在,岳飛等的反擊促成《紹興合議》的簽訂,換來了南宋長期的和平
南明:
(1)內耗嚴重。崇禎弔死煤山之後,太子沒跑成被抓住,而南明小朝廷各方勢力立了大大小小N個皇帝,這些勢力在抵禦清兵的同時自己又互相攻伐削落了自身的力量,令清軍漁翁得利,要是南明有一股統一的力量,清兵南下也未必那麼容易
(2)農民起義破壞嚴重。明朝非亡於外患而亡於內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國,對經濟破壞及其嚴重,為清兵南下提供契機


總結來說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客觀上,東晉和南宋時江浙地區破壞不算嚴重,提供了生存的經濟基礎;東晉對手除了前秦勢力都較弱,南宋在軍事反擊後選擇向金朝退讓稱臣,而南明面對的是,軍事力量足夠強大,且有強烈統一決心的清軍
(2)主觀上,東晉和南宋得到地方勢力的鼎力支持,而且繼承人唯一,導致力量集中,減少了內耗。而南明內耗嚴重,合法繼承人問題成為各方勢力爭鬥的焦點


簡單來說,東晉和南宋,原有的政治體制和統治基礎都並沒有消失,國家的根基也都還在,只是因為首都淪陷所以不得不南移。而南明的時候,無論是政權本身,還是統治基礎都已經消失,國家分裂成了多個政權,因此只能苟延殘喘而已。

在東晉時候,北邊是沒有統一的穩定的政權的,前秦也只是曇花一現立刻就分崩離析了,東晉滅亡之後拓跋燾才統一北部形成僵持。加上東晉內部還算比較穩定的門閥政治體質,雖然朝政整體一塌糊塗,但是東晉還是有一個完整的國家機器對抗北方諸國的。

南宋就更加了,整個宋朝的經濟底子就很不錯,雖然被金朝猛地一下打懵了,但無論是民心還是地方的軍事實力上,都是向著趙家的。因此趙構雖然前期嚇得逃到了海上還嚇出了不育症,但好歹是穩住了。一旦穩住,金朝面對的就又是一整套完整的國家機器了,只能陷入相持階段。

至於明朝,國家機器都崩潰了,剩下的只是各個不同的政權,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幾個南明政權居然還會為了爭奪正統相互進攻。而當時的清國,其實已經是一個運營了不少年的成熟的國家機器,以國家機器分化擊破地方政權,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不想著怎麼打敵人,光想著怎麼干自己人,20年都算長的了


最近在讀《南明史》針對題主的問題可以談上幾句:最高層次的原因,漢人窩裡斗現象實在是太牛逼了。。。。縱觀整個南明史 根本就沒有形成一個像樣的統一政權體系,先是弘光政權,再是隆武政權,紹武,魯監國,最後永曆,還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宗室也想染指皇權,當然是你不承認我,我也不承認你,或者兩個並存都是正統 打的不亦樂乎,我就納悶了,大敵當前,滿清韃虜荼害中華大地,大家先別窩裡斗,暫時團結團結也行啊!把韃子趕跑了再窩裡斗也行啊!真無語。重要原因:缺帥才 不缺將才,觀察南明史 大家會發現,其實南明真的不缺將才,從左良玉到李成棟 金聲桓再到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劉文秀鄭成功張煌言張明振,我真感覺亂世出英雄有點也不差,反觀滿清裡面的漢人降將: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輩吳算是科班出身正兒八經的將門之後,後面那三個大哥都是毛文龍手下,以前就是挖礦的礦工,一群烏合之眾也能封個王封個候,我真是醉了,其實由此可見,清王朝在進關之初根本就沒有多少根基,區區數十萬之眾的女真族妄想把整個華夏明王朝全部吞併,和二十世紀的日本人都是一個思想邏輯,北直隸各省南望王師望不到人影。。所謂史閣部與弘光朝廷的統治者們妄想借虜平寇和清王朝劃江而治,重溫東晉和南宋的美好,可惜的是,東晉有北府兵有淝水之戰,南宋有岳飛有岳家軍。歷史沒有如果,假設南明能有一點的進取精神,趁多爾袞對付李闖時候迅速進軍華北,往西聯絡姜襄山西和陝西地方性抗清武裝,把所有對抗滿清的力量進行聯合,我想到時候歷史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甲申年1644年是個關鍵年份,無數的英雄義士拋頭顱灑熱血最終無可奈何,南明,是所有漢人的痛,也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痛。


群龍無首 而且派系林立


不說別的,南明的內訌實在是太嚴重了,不用清兵動手,自己都把自己打殘了。


還不知道什麼是南明的小時候,看鹿鼎記的電視劇,看到天地會和沐王府明明四處掩藏逃難了還要爭唐王桂王的正統,一言不合就打起來,搞得白寒松死的糊裡糊塗,徐天川也受了重傷,當時就覺得他們成不了。


你去看史書去吧,就那組織度,你都恨不得南萌早點死了算了。一群人TM各自心懷鬼胎,方向往不同地方用,要麼就還像東林黨公知那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問題是還沒有岳飛那樣的實力派,你完顏構那種南宋還是靠大飛哥他們撐得場面,南萌沒有這種人才啊。這個和你經營南方多久無關,對於大萌朝來說南京就是副都,經營不帶差的啊。來氣!連朱八八朱老四他們十分之一都達不到。努爾哈赤早先被林登萬點化附體時你早不解決,還把關寧鐵騎調關內去了?等二十年後皇太極建立大青果時其實大萌已經打不過了,就算是闖王不鬧事也打不過了。說太子沒跑了的,朱祁鎮被抓了換個朱祁鈺繼續當皇帝都忘了?順治皇帝進關時小孩一個,多爾袞給抬進來的(歷史上皇太極不想進關,就想要點兒地)。說一千道一萬還是組織度的問題。一盤散沙你能有招?安史之亂,唐朝還能打回去,女真之亂,叫人一波懟穿。。。


借用李清照的話,「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前者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後者不能說是,在統治核心上面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他們折騰也可能和這個有關


內鬥


東晉,王導等士族如此配合,司馬睿啥也沒幹就太平了。南宋,趙構在海上漂了4個月,啥也沒幹就有岳飛等人替他把金軍趕跑了。南明,朱由崧大約覺得自己是康王第二,也是啥也不想干,然後活捉了。這三個「中興之主」其實全是一樣的貨色,然而結局卻不一樣,可見原因之一是隊友不給力。

原因之二,底子不一樣。晉宋都是立國不久(不到200年)就被趕跑,明朝則是快300年才被趕跑,前兩個朝代偶然因素很大,明朝不是,哪怕清軍不來,大順大西遲早也會取而代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病入膏肓的政權,已經爛到根子里了。打個比方,晉是年輕患急病,後來慢慢調養也恢復了7成,宋是中年患急病,後來只是恢復了5成,明是老年患急病,但是身上還有慢性病,身體已經撐不住了,恢復不了於是就死掉了(但也撐了近40年)。

原因之三,對面太強。東晉面臨的是五胡建立的各種小國,最多的時候有16個,本身就一盤散沙,根基不穩,除了苻堅那次南征,根本沒有集中力量往南邊打過,所以它不僅沒被消滅反而成功北伐到黃河;南宋面對的是更強大的金國,但是金國同樣缺乏統一的興趣,還弄了個偽齊出來;南明面對的是清國,清軍是有著「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的,手段也高明的多,比如善於籠絡地主階級,大膽任用漢人,許諾各種福利,甚至允許建立三藩這樣的國中之國,反正先把南明這個主要矛盾消滅,剩下的都是朝廷內部矛盾,以後再找時間慢慢解決。


最近看了一本書,有一些思考,忍不住寫出來。

《南明史》是著名學者顧誠(是顧誠,不是寫詩的那個顧城)的一本書。

本書特點是基本上以大順軍、大西軍余部及鄭成功等民眾抗清鬥爭為主線;貫串全書的脈絡是強調歷時二十年的抗清鬥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勢力內部矛盾重重,嚴重分散,抵銷了抗清力量。

在史學界,這本書被公認為是寫南明寫的最好的書之一。

如果你對南明的歷史感興趣,這本書是了解南明的最好途徑之一。

南明為什麼滅亡?

或者說的再具體一些,整個滿清八旗不過200萬人口,兵力不超過20萬,為什麼能輕鬆滅亡南明,進而統一中國?

為什麼南明,不能像東晉或者南宋那樣,形成割據政權?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顧誠老爺子在《南明史》這本書里給出了他的答案:

歷時二十年的抗清鬥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勢力內部矛盾重重,嚴重分散,抵銷了抗清力量。

具體一些,就是號稱自己是正統的南明皇帝太多了。

崇禎這個正牌皇帝自殺之後,他的兒子下落不明。

明朝的皇位問題出現了嚴重危機。

朱由崧 幸運地成為南明的第一任皇帝,雖然表面上得到全國的認可,但威信不足。

在朱由崧死後,南明又一次陷入群龍無首。

於是,朱家好幾個子孫紛紛稱帝,反清勢力分裂加劇,被清朝各個擊破,最終南明滅亡。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顧誠老爺子的觀點,我表示尊重,和一定程度的認可。

但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問。

其實東晉和南宋,也面臨分裂和內鬥的問題,但它們為什麼就可以割據一方?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也處於事實上的割據之中,到處都是軍閥,還有反政府武裝,但為什麼我們獲得了抗戰的勝利?

這完全說不通啊?

內鬥其實是人類的傳統,不僅僅是中國人喜歡內鬥,別的民族和國家也喜歡內鬥。

一旦遇到難以解釋的現象,就把它歸於內鬥,我認為過於片面和偏激。

所以,我試圖尋找南明滅亡的其它原因。

經過閱讀《清代滿漢關係研究》、《中國通史》、《中國人口史》等書籍,我有了一些新發現:

南明滅亡可能有兩大原因,被忽視。

其一:民族關係

其二:自然災害、戰爭帶來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

民族關係

首先,闡述一下民族關係。

在民族認同上,漢族自古以來遵循一條準則:

入華夏者華夏之,意思是,如果你說漢語,接受漢族的文化習俗,不管你原來是什麼民族,那麼我們就可以接受你為自己人。

清朝統治者主動漢化,弱化了明朝人的反抗精神。

都是自己人,算了,那就不打了。

清朝統治者接受了明朝的全套科舉制度,並擴充了武舉制度,降低了明朝地主階級的反抗意識。

自然災害、戰爭帶來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

這一條,我覺得比上一條更重要。

明朝的人口和經濟在萬曆年間達到了頂峰。

據估計,明朝人口最多時達到2億人。

萬曆年間,受馬爾薩斯陷阱(人多地少的矛盾)、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大明朝開始走下坡路,社會逐漸走向動蕩和分裂。

萬曆三大征、明末農民起義、後金崛起等導致戰爭變得十分頻繁,加上小冰期、鼠疫、農業減產等因素影響,據估計到了明末清初,人口只有1.6億,足足減少了4000萬。

同時期,經濟也遭受了重創。

整個北方、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區,元氣大傷。

只有江南和廣東好一些。

在這個大背景下,人民群眾渴望和平和穩定,渴望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結束分裂和戰爭,對清朝的認同感大大增強。

這就是清朝統一中國,滅亡南明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

這個因素,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最終會被鎮壓。

因為直到乾隆年間,中國的經濟和人口才恢復到明朝萬曆年間的高峰。

到了乾隆末年,因為人口太多,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加劇,所以出現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農民起義。

簡單來說,老百姓不在乎誰做皇帝,在乎的是能不能吃飽飯。

回過頭來,看一看東晉和南宋面臨的大背景。

東晉建立的背景是八王之亂,是爭奪皇位的戰爭。

雖然八王之亂對北方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對南方地區的影響比較小。

同時,雖然八王之亂破壞性強,但沒有同時遇到自然災害和農民起義。

東晉控制的南方地區,社會經濟穩定,甚至這一時期由於北方人口的遷入,南方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

北方經濟崩壞,人口銳減,導致北方政權長期無力徹底滅亡東晉。

直到北方逐漸統一,經濟、人口慢慢恢復,才最終在隋朝的時候,統一了中國。

那麼南宋呢?

和東晉很類似。

由於金朝的強勢崛起,北宋滅亡,南宋建立。

南宋控制的地區,人口、經濟非常繁榮,保證南宋有實力抵抗金朝的進一步軍事進攻。

反觀金朝,由於北方戰爭頻繁,加上頻繁的農民起義,人口和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長期無法恢復到北宋時期的巔峰。

因此,金朝對南宋發動的軍事攻勢越來越弱。

最後,金朝被更強勢的元朝滅亡。


北宋滅亡,金兵把康王趙構放出來了,然後又有岳飛、劉光世等大將憑藉天險固守不投降,所以即使有秦檜也沒有亡國。

明朝文官裡面有史可法,閻應元、黃道周這樣的忠臣,然後也有孫之獬這樣的沒有氣節的文官,真正為國家著想的東林黨,而不是假東林黨沒有在佔據主流,更多的是奸臣。「假太子一案」東林黨爭權奪利可以說是黨爭的延續,加速了南明的滅亡。

明朝邊軍跟了吳三桂大漢奸,四鎮跋扈,然後洪承疇極力籠絡,朝廷也沒有想收復失地,即使想軍閥也不聽文官的,多鐸把農民軍根據地平了,弘光政權沒有出一兵一卒,軍隊不願意出動也是原因。 所以只有文官士人和百姓反抗了。

減少沒有氣節的文人,減少漢奸,保持軍隊的忠心有多麼重要。


明朝是政權本身崩潰該亡了,社會已經總崩潰了,早已失去民心無可救藥該改朝換代了,而且已經被李自成和各地農民起義軍推翻,滿清正好趁虛而入。而北宋是政權根基尚好,社會問題雖多但合法性還很穩固,內部並無大危機運轉還可以,遭遇軍力強大的異族入侵抵擋不住,但軍民還是忠心耿耿奮起反抗。


對手的不同。

前趙政權一直沒有穩定下來,在俘晉愍帝不久即陷入內戰狀態。北方自西晉滅亡後一直處在分裂的狀態,南方由於戰亂較少加之大量北方人民南逃,實力不見得比北方差。晉懷帝時期,司馬睿就已經移駐建鄴,大約十年後西晉才正式滅亡。此時司馬睿通過王導等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已達成妥協,在南方的根基已固。多年用兵前趙此時很難對南方發動大規模進攻。北方經濟破壞嚴重,若進行持久戰一定是前趙吃虧。更遑論前趙統治者到底有沒有意識要統一天下。

金滅南宋,在某種程度來講是件很湊巧的事情。金朝也沒有想到這麼快就打到汴京。進展快,代表著統治不穩,而且此時金朝反而為宋朝解決了內部矛盾。本來宋朝內部已經爆發過方臘起義,階級矛盾尖銳,結果金兵一來大家齊心抗敵反而暫時消弭了階級矛盾。金朝在北方的統治並不穩定,通過建立劉豫偽齊政權代理統治宋朝故地就可以看出來。岳飛打到朱仙鎮時,抗金形勢更是一片大好。可以說,金朝此時也意識到了通過武力並不能直接消滅宋朝。南宋初期的穩定,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

而明朝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明朝末年是真的到了末年。如果沒有金朝,北宋應該可以繼續存在。但是沒有後金,明朝滅亡也是早晚的事情。明朝末年財政崩潰,神宗時留下的攤子在熹宗朝和崇禎朝爆發。反觀後金這邊,持續發展二十多年,根據地早已穩定。可以說,就算清兵不入關,無論是崇禎還是李自成,都無法立刻消滅關外的清政權。而穩定的根據地又給了清政權來去自由資本。崇禎死後,清軍入關,清軍的到來反而給了漢族地主階級穩定環境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很多人採取了對南明觀望的態度。反觀南明,一開始就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1.擁立領導人。東晉和南宋都是很快地形成了領導核心,保證了對軍事力量的領導和控制,不至於各地軍隊轉變為軍閥,擁兵自重。而南明則是一直在爭論到底領導人人選問題,在潞王與福王之間猶豫不決,甚至福王繼位後異見者還對福王進行攻擊。到了魯王與隆武時期,矛盾更是公開化了,而到了永曆和紹武時期,雙方直接兵戎相見,紹武政權是贏永曆政權後立刻為清朝所滅。

2.對軍隊的領導。弘光政權對於軍隊沒法領導,以至於四鎮互相殘殺,甚至出現了左良玉叛亂的事情。而左良玉叛亂時,弘光急的沒辦法,而各地軍閥則在悶聲發大財。清朝進攻時,四鎮中竟有兩鎮不戰而降。隆武帝為鄭氏海盜集團控制,鄭氏想投清朝時隆武帝更是無奈。魯王朱以海也是手無寸兵。永曆政權時,由於兵權集中於孫可望之手,南明政權稍稍穩定了一陣。可以看出,南明的皇帝無軍權,和戰與否,真的只看掌兵之人的決心。

3.皇帝自身問題。除了隆武帝和魯王,其他皇帝基本都是跑跑跑。隆武帝雖然也是跑,但孬好有個抗清決心,魯王朱以海雖然一度跑到海上,但在隆武死後,朱以海還是接過抗清大旗繼續堅持。清軍南下,朱由崧自己先走一步,當然其實堅守也是一樣的後果。永曆更是跑跑跑,一路跑沒了根據地。朱常淓倒是沒跑,直接投降了……可以看出,很多皇帝的抗擊決心並不堅定。當然,也不能全怪皇帝,兵權不在手,抗擊決心再強也只是隆武帝的下場。

4.根據地問題,一路跑跑、降降降的後果就是適合北伐的根據地在跑路投降的過程中都丟給了清朝。最合適北伐的淮河流域被清朝所佔,就算是適合偏安的四川盆地也不為明朝所有,雲南、貴州、廣西並不適合北伐,而就這麼幾塊地方最終也是丟了。沒守住好的根據地,也是抗清失敗的原因之一。


清朝武昌失守後只花了4個多月,大清就亡了。


你看一下南明史,能活那麼多年都是奇蹟!恨不得它趕緊亡了拉倒。


推薦閱讀:

南明為何不能像南宋一樣被承認為一個朝代,而只認為是一系列政權,主要是因為時間太短嗎?

TAG:明朝 | 歷史 | 清朝歷史 | 明朝歷史 | 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