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到三國,人口的急劇降低是什麼原因?

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漢桓帝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
三國期間加起來統計據說還不到一千萬人。

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僅僅是因為戰亂還是也有瘟疫?

戰亂是指的哪些事情?為什麼後世瘟疫沒有達到這麼慘烈的結果?


三國人口急劇下降,很多人都選擇相信是三國末期人口加起來不過七八百萬?

人口七八百萬的依據主要是以下幾點:
263年,魏加蜀:94.3萬戶,537.3萬口;《帝王世紀》
263年,蜀:28萬戶,94萬口;《蜀記》
280年,吳:52萬戶,230萬口。《晉陽秋》
如此一來,似乎263年之時,魏蜀吳三國加起來戶數不到一百五十萬,人口則還不到八百萬。

在此我援引葛劍雄先生《中國人口發展史》的內容,文字不多,大家可以看看。

首先題主的問題也可以用葛劍雄先生書中的一段話來回答,其實主要還是黃河流域持續多年的戰亂和天災。同時也可以藉此提出疑問,為何吳蜀兩國的戶口如此之少,兩國所在地區並未遭遇那麼大程度的戰亂與天災:

接著書中提到王育民先生的觀點,其認為三國人口遺漏有四種:世家豪族蔭附人口,屯田人口,兵家吏家,少數民族等,並估算出當時人口約為3798.6萬。
葛劍雄先生分析後保守估計:三國末期疆域人口的下限應為三千萬,而不是只有七八百萬。


首先,天災人禍不斷。東漢末年正好是氣候變化的時代,各種天災不斷。因為天災的原因,很多人吃不上飯被迫造反,有了黃巾起義等農民起義。而後來國家更是分裂成許多小勢力,彼此征戰不休。長期的征戰中,不僅有很多人戰死沙場,而且有大量的人因為家園被毀而流離失所。百姓流離失所,無人耕種,糧食又會歉收,加重災情。大量人口死亡,又得不到妥善的掩埋等,勢必造成瘟疫,殺死更多的人。如此惡性循環,大量人口死亡。曹操的詩句中就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句子,應該是比較寫實的。

其次,在天災人禍中倖存下來的普通百姓往往失去一切,不得不依附於豪強地主變成農奴。而豪強地主的農奴,是豪強地主的私人財產,而不是像自由民一樣,被統計到人口中。沒被統計到的這些農奴不用繳納稅負,反而日子可能比自由民過得更好,因此促使了百姓投身豪門做農奴的行為。如此,國家能夠統計到的自由民也就越來越少了。

綜上所述,有天災,有人禍,有隱匿,幾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東漢末年的人口大衰減。


人口下降是一定的。東漢末三國初是過去2000年中國人口的最低點。但是只有不到1000萬也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統計起來那麼少,是因為當時的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地方上世族豪強的勢力強大,沒法有意義地進行人口統計了。三國時期也是一樣。


2015.11.26補充可以看一下三國食貨志開頭幾節有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
簡答一下,題主你把可能的原因都說到了還問啥→_→我覺得最能消耗人口的就兩件事,一是戰爭,一是瘟疫。

戰爭要死很多人這個不用說了吧,全軍覆沒也有可能,就像逍遙津渣權敗走,凌統為了救渣權就是全軍覆沒的有木有→_→更要命的是仗打完了還要屠城啊,像曹總就一直為人詬病,打陶謙的時候屠徐州,打呂布的時候屠彭城,打三郡烏丸的時候屠柳城(容我哭一哭)……渣權打李術屠皖城,打黃祖的時候屠夏口。這人可是一城一城的死的……

然後就是瘟疫啊,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曹總之所以戰敗不也有提到瘟疫么……然後另外有記載的建安年間的一次大規模瘟疫是在建安二十二年,阿丕在《與王朗書》中提到「疫癧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與吳質書》中提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士人的生活條件較一般黎民百姓應當說要好不少了,依然難逃此次瘟疫,當時死亡人口數由此可見一斑。


漢和帝之後 鄧太后掌權 基本年年 旱澇 而且範圍都是十幾個郡國 加上地震 海水倒灌 四夷並起 羌 北匈奴 鮮卑 荊蠻 後來竇憲干翻北匈奴少了一患 桓靈2帝對羌採用段熲鐵血政策 沒有採用張奐 的懷柔政策 效仿 趙充國馬援 由於東漢後期 加上羌族的軍費一年損耗十幾億錢 國庫空虛 災禍年年 和帝開鄭眾之先例 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加鄧太后當權 中常侍由虛職變為權職 外戚宦官輪流當權 李固 楊震2大重臣 分別死於 梁冀 宦官之手 後又有陳蕃 竇武死於宦官 買官賣官 官吏貪污嚴重 三公雖為能臣但無實權 黨人被宦官誣衊基本都死於非命 東漢末年加上瘟疫橫行 張仲景的 傷寒雜病論 中有記載 外加 軍閥割據 戰亂年年 外加逃稅負為由的沒有登記 從而導致人口銳減


265年,三國總人口767萬人,15年後,太康元年統計的數字變成了1600萬,然後僅僅過去兩年,人口又變成了2470萬,這種增速我不信。我自估三國時代的人口應該在3000萬左右。黃巾起義到晉一統,人口減少了2000多萬,損失近半比較可能。



從前看過一本書,講過漢朝末年是農莊經濟,農民依附於大型的莊園。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這種莊園大地主。而黃巾起義失敗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地主對農民的掌控比較強,起義時各自為政,所以很大程度政府對戶籍的掌握來源於大地主。
三國時魏國曹操推行屯田,招募流亡農夫開墾荒地,類似於國家的農奴制。所以北方即是起義的重災區,對戶籍的統治也比較準確。
有證據嗎?《三國志》上說,曹操打下冀州要遠征烏桓,要徵發農夫去開河。農民害怕勞役逃到了深山中。後來這種做法觸怒了曹操,曹操發誓把當時逃跑的人都抓起來殺掉。這些農夫很害怕,就向曹操自首了。曹操很為難,說,你們來自首,處理你們顯得我不仁義,不處理你們顯得我不公正。你們回去,不要讓我的法吏抓住。這些農夫哭著走了,後來還是被抓住殺掉了。所以曹操佔領冀州後,當地百姓還是懷念袁紹的好處。而袁紹,在曹操眼裡過於寬仁,而且法令不行,法紀混亂,就像西蜀的劉章之於劉備。袁紹勢力在官渡之戰後很快被消滅,很大的原因也是對農民掌握得太松,不像曹操,靠著招攬的流亡的黃巾餘黨就能基本滿足南征北戰的軍糧需求。所以魏國對農民的掌控比較強,數字應該是比較準的。
再看吳國。吳國是三國裡面治理最不好的國家,那時就有了門閥貴族的雛形。比如有陸,步,朱等等幾大地主。這會出現什麼情況?封建社會是有人頭稅的,而且稅很重,很多少地的農戶就會把土地劃給
在地主的名義下,為了逃稅,甚至直接少報人數。吳國的人數應該是少算了。
蜀地前期是劉璋父子治理,遷就大地主,對戶籍的管理可想而知。而且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所說,蜀國不重視史料,很多歷史資料都遺失了。所以,對人口的統計未必準確。
總起來說,人口應該是少算了的。封建社會皇帝其實就是在和大地主爭奪人口。當人口被地主藏起來了,國家就弱了,然後就對它所能掌控的一部分人抽重稅,結果導致更多人逃稅。統治者對這一點也是看得很清楚,但是,沒有辦法。像是康熙皇帝,就感嘆如果不發生改朝換代,是無論如何不會讓地主把侵吞的土地和人口吐出來的。這也就是後來雍正皇帝要攤丁入畝的原因。
總起來說,這些人口除了戰爭天災外,是被地主藏起來了,皇帝明知卻沒辦法。


先簡要回答一下,天災、戰亂肯定都是因素,但人口減少速度肯定不會這麼快。那是主因是什麼呢?逃亡……

古代賦和稅是分開的,不僅要交錢,還要服兵役。那麼老百姓想安生過日子怎麼辦呢?要麼逃亡到大澤深山,要麼賣身給地方豪強。

逃亡到大澤深山的這些人,在事態安定之後會主動出來的,畢竟只要賦稅不是高的離譜,誰也不會希望與世隔絕。所以這就是治世為什麼人口激漲的原因。

賣身給地方豪強的,就成了豪強的部曲。就像出戰的時候,將軍會說自帶本部多少兵馬,就是自家的家丁了。

這部分部曲的戶口就不屬於政府的,所以很難估算。再者,豪強為了少為國家做「貢獻」,也會刻意隱瞞數量。

等到天下太平了,不打仗了,誰還願意賣身為奴呢?部曲紛紛離散,重新獲得戶口,治世的戶口當然激增。

所以我認為天災影響不大,人禍才是決定因素。


東漢末年人口太多,超過生產力的承受能力,必然發生社會動亂。所謂的天災瘟疫,其實歸根結底不多都是人禍。為何一到朝代末期就天災瘟疫不斷,朝代初的天災瘟疫就可以安然度過。而且世界上有大型瘟疫統計,上了世界史冊的除了黑死病其它的基本都是在幾十萬人,所以還是戰爭。生物界不同的種群間的鬥爭維持種群的生物數量,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種群,只能通過賦予其智慧,然後通過種群內的鬥爭消滅數量。

古代戰爭作為冷兵器,同時缺醫少葯,一場戰鬥往往進行很長時間,期間是無法挽救傷員的,遠比現代戰爭殘酷得多。其實中國古代歷代戰爭,人口減少都在一半左右,明清時期由1億7千萬(各個版本統計結果不同,近年的統計認為此數)銳減到1億人口。與東漢相比,其實明清更替已經非常快了,尚且如此。


原因是戰亂導致現有的戶籍制度缺失,北方長期戰爭導致流民南渡,往遼東,四川,江南遷徙,另外三國都存在著屯田制度,開墾的人,亦兵亦農。
最主要的還是門閥制度,導致大量的人口隱匿於大地主,大門閥。這些人毫無疑問又是國家官員,很多官員又有封地。又增加了他們底下的人口數量。
以蜀國為例,當地的世家大族肯定有龐大的土地和人口,尤其是蜀國國家將要滅亡,現有政權魏國又對四川本土大族作出妥協的時候,他們肯定會將自己的人口,土地,財產進行隱藏。同樣的道理又可以放在吳國這個武將保留私人部隊的政權,從孫吳到東晉,江南大族一直對北方來的軍事政權採取若即若離的態度,而無論是孫吳還是司馬都必須對江南大族採取妥協,封官許願,允許他們保留私人土地,人口,甚至最後只用當地人,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皇權可以說是和當地本土大族共治,無論是財權,人口,政治權力都是無法完全掌握的。


天災第一,主要是自然災害,然後是瘟疫,其次才是戰爭。一下殺那麼多人不容易,但一批一批的餓死人,太容易了。


1各種戰亂暴力
2各種瘟疫疾病
3各種饑荒各種物質短缺
4生育意願的下降
5其他因素造成的直接死亡 水災火災地震颱風等等等
6豪強隱瞞人口 流動人口無法統計
其中主要是234


人口躲起來,政府統計不了全部,也是很大一部分願意你


戰亂造成的人口損失不是主要原因。兵亂,屠城,乃至強制搬遷,這些種種關於軍事的死亡數字不會很大,甚至整個三國百年,直接死於戰爭的人數至多不足200萬。造成人口從漢末記載的4500W+銳減到三國統一時的767W原因很多。

首先是戰爭殺滅。相比軍閥割據的混戰,黃巾起義造成的人口直接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黃巾過,幾乎是席捲大地的蝗蟲,組織混亂素質低下作戰意圖不明的黃巾流寇們,搶劫殺人幾乎把所過之地的一切都洗劫一空。相比之下軍閥混戰的規模相對溫和許多。

其次就是戰亂造成的饑荒,瘟疫,流行病等等。這些是戰亂時期的人口損失大頭。三國時代蔓延全國各地的饑荒層出不窮。軍閥割據初期各個勢力互相攻伐,各種強征軍糧造成的饑荒非常多,比如曹操袁紹官渡前後作戰兩年多,河北南部跟山東西部就持續受到曹操袁紹兩次強征軍糧,造成了三年多的饑荒。饑荒會死人,大災過後必有大疫,諸葛亮數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祁山,中原多年饑荒瘟疫不停。

但是這些戰爭瘟疫饑荒不至於使人口降低到767W,直接損失4000W+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三國是貴族統治形式的瓦解跟士族崛起的時代。大量士族階層依賴於剿滅黃巾軍積累了實力,登上了政治舞台,有實力的士族隱匿人口的能力也非常誇張。以蜀國區區94萬百姓養12萬兵4萬吏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西川沒有經歷什麼戰亂,人口損失可以忽略。以古代的生產能力,12萬兵至少400萬人才可養活。與之相比的例子,是太康元年人口統計數字直接上了2000W+,僅僅兩年就直接有了2760W+,三國結束5年之內人口翻了4倍?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無論如何估計,三國人口最低也不會低於3000W+,否則無法維持魏蜀吳三國近80W左右的兵力。


推薦閱讀:

三國裡面人物的武力值排名到底是怎麼樣的?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