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怎樣的一生?

本人是歷史迷,對南北朝動蕩的歷史很感興趣,作為南北朝的一位開國帝王,梁武帝無疑是有著過人之處的,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讓他的晚年非常可悲呢?他統治下的梁朝40多年間社會發展狀況如何?


梁武帝是一個複雜立體的歷史人物集中代表,他所創建的梁朝,在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加上東晉一朝這個南北大分裂時期中,處於很關鍵的一個轉折時期。
東晉和劉宋的歷次北伐,使得其在南北局勢中一直趨於主動的攻勢之上,疆域也基本穩定在河南的黃河一線,關中長安、河南洛陽、山東齊魯等地區,多次收復以為北方國防線,藉此可以統一中國。但宋末,失去了淮北青冀徐兗和豫州淮西之地後,南北一直互相保持均衡的對峙形勢,而到了梁末,江淮漢東入於北方,陳朝基本與北方以長江為界,北方吞併南朝就此成為必然趨勢,而造成這種趨勢的,是梁朝末年的侯景之亂。
所以,梁朝五十年的興衰,是魏晉南北朝這個大分裂時期的關鍵。

我們從梁武帝的一生經歷來看這個值得沉思的時代故事,梁武帝的死,其實就標誌了梁朝的滅亡,梁簡文帝受制於侯景,梁元帝偏安江陵。後梁更是西魏北周附庸。
而這正是對梁武帝褒貶的傾向,國由他所亡!
可是,五十年梁朝的繁華,所取得的各方面驚人成就,卻也是由梁武帝這個開國之君,親手設計締造的。

幾乎由一個人主導的興亡,可思可嘆可借鑒。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我們從頭來看吧。

魏晉南朝的文化發展到了南齊,處於一種即將厚積薄發的狀態,當時文化領域,有一個著名的上流社會文人政治團體,以八個青年英才彙集在齊武帝之子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而稱竟陵八友
裡面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沈約(二十四史《宋書》作者)、當代著名詩人謝朓等。
當然,還有我們的主人公,蕭衍。
和南齊皇室同族的蘭陵蕭氏貴族青年公子,是個博學多才的大文人:

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幾乎無所不通!

很快,因為家族背景,他走向了仕途,也就是政治漩渦。在朝中沒多久,他參與了齊明帝蕭鸞的篡位行動,謀劃參議,事成皆有其力,理所當然得到了政治投機的巨大回報,得到了賞識和權位。遷為中書侍郎、再升為黃門侍郎。

不久,北魏孝文帝伐齊,蕭衍獻奇策大破魏軍。自此蕭衍被當局和世人了解,文武全才,倚為柱國。
北魏再次伐齊,攻打南齊第一前沿國防線:京畿建康的長江上游雍州治所襄陽。蕭衍被委派救援,守軍主帥不聽蕭衍計策勸諫,大敗。蕭衍被任命代替防守襄陽,為雍州刺史。
自此,三十多歲的蕭衍完全展現了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能,更是掌握了一方重鎮的地方大權,獲得了充足的政治資本。


觀史日久,總有感概,究竟是英雄造時勢,抑或時勢造英雄?

幾年後,齊明帝去世,南齊換了一個小皇帝蕭寶卷(東昏侯),倒行逆施,朝中大亂,誅殺功臣,在誅殺朝中蕭衍的哥哥蕭懿之後,京畿建康的東昏侯小皇帝和上游重鎮襄陽的蕭衍,走向了對峙的對立面。(小皇帝不能先除外藩,再誅朝臣,太連清)

但是就在小皇帝上位沒多久,遠在襄陽邊鎮的蕭衍,就做了一件事:
伐竹沉木

是時,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更直內省,分日帖敕。雍州刺史蕭衍聞之,謂從舅錄事參軍范陽張弘策曰:「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將作矣。避禍圖福,無如此州,但諸弟在都,恐罹世患,當更與益州圖之耳。」乃密與弘策修武備,它人皆不得預謀。招聚驍勇以萬數,多伐材竹,沉之檀溪,積茅如岡阜,皆不之用。中兵參軍東平呂僧珍覺其意,亦私具櫓數百張。

他在事變幾年前,就預料到了朝局發展,所謂主上昏庸,亂將作矣。所以秘密的策劃準備。派人伐竹沉木,直到一年後事發,馬上去湖中打撈起事先砍伐好的竹木,用同樣準備好召集完畢的數千工匠最短時間內建造戰船,順江而下,一舉改朝換代!建立蕭梁!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上:之所以興。

梁武帝統治手段之一:
政治:
東晉至南朝的統治形式和社會結構,一脈相承,有諸多相似之處,又逐漸變化,各有差異。
東晉的門閥政治田餘慶先生的大作研究透徹、影響深遠。
田先生認為門閥政治為東晉獨有,但門閥,確存在於東漢至唐代,佔據著社會的中間階層,在上層建築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晉之後的南朝,雖說皇權的地位抬高,但在統治結構中,門閥卻依然是重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從南朝各朝對門閥的態度政策舉措,窺見一下南朝各朝的統治形式。
宋齊兩代,宋武帝劉裕以北府軍出身,倚靠軍中故舊和門閥中的寒門寒士,打擊門閥高第獨霸上層的局面,施行利益再分配,寒士高第與其餘人等,圍繞在皇族為政治中心的周圍,建立了區別於門閥政治新的統治方式。
而除去門閥中高第和寒門之外的其餘人等中,有本地吳人集團;以及統治階級內部,高門士族和寒門士族之下的,另一個階層:庶族。即寒人,或稱寒庶。
(見中村圭爾的《士庶區別小論》)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有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條目的論例。
宋齊就是倚靠重視這類完全區別於高第、寒門等門閥之外的寒人,改變著統治集團內部的階級結構,加強皇權。

梁朝和南齊一樣出自蘭陵蕭氏,是門閥中的高第,所以,梁武帝在統治時維護著自己的出身,尊重高門士族。
梁武帝即位之初,便與琅琊王氏通婚,為其子簡文帝娶王儉曾孫女,嫁妹於王導六世孫。
侯景叛亂之時求婚王謝,梁武帝仍然說:王謝門高非偶
在維護幾百年的門閥制度時,梁武帝把高門放在了一個這樣的位置:
王亮官至中書監、王瞻、王峻、王份官至侍中、謝朏官至中書監、袁昂官至尚書令等等等。
高門甲族的官位雖然不低,但都停留在虛名之上!
在梁朝的真正行政管理層中,他們並不在內,沒有實權。

品藻古今,若詣指掌,及有適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描述的很好,王謝盛族雖居高位,不親事務。

所以,梁武帝大力任用門閥中次一等的寒門之士。

譜洹五月,丁巳,霄城文侯范雲卒。雲盡心事上,知無不為,臨繁處劇,精力過人。及卒,眾謂沈約宜當樞管,上以約輕易,不如尚書左丞徐勉,乃以勉及右衛將軍汝南周舍同參國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簡過之,兩人俱稱賢相,常留省內,罕得休下。勉或時還宅,群犬驚吠;每有表奏,輒焚其稿。舍預機密二十餘年,未嘗離左右,國史、詔誥、儀體、法律、軍旅謀謨皆掌之。與人言謔,終日不絕,而竟不漏泄機事,眾尤服之。

文中范雲、沈約、徐勉都是士族裡的中層或下層。


所以,梁武帝的政策是:一方面爭取門閥士族的支持,作為統治支柱,卻僅僅把他們作為擺飾,真正啟用大批經世致用的中下層寒門、次門來施行行政管理。

最後,宋齊兩代任用寒庶的傳統在梁代被廢棄。
《宋書》有《恩幸傳》、《南齊書》有《幸臣傳》,而恩幸既是指寒庶通過皇帝信任超遷,在南朝掌機要權勢被高門蔑視的稱謂。
而《梁書》沒有此類傳記,既是從側面說明了寒庶在梁朝的情況。

總結如下:
梁武帝的統治手段,把門閥高第放在顯耀的虛位粉飾,大量任用實幹的次一級別門閥,所謂寒士。最後,摒棄宋齊任用寒人白身衝擊門閥的傳統做法,獲得了顯著成效。如此方式重視吏治的結果,使梁朝行政管理為之煥然一新,國力一振。
但是,梁武帝任用門閥高第寒門、摒棄寒庶區別對待的做法,仍舊有其局限性,我們引用《隋書·刑法志》來做一個評價:

武帝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諷群下,屈法申之。百姓有罪,皆案之以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則舉家質作。人既窮急,姦宄益深。後帝親謁南郊,秣陵老人遮帝曰:「陛下為法,急於黎庶,緩於權貴,非長久之術。誠能反是,天下幸甚。」帝於是思有以寬之。

梁武帝統治手段之二:
文化:
作為一個出身貴族的大文人,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梁武帝,時值南北朝的亂世,他推動了一些劃時代的思想變革,並以此治國。
這主要就是以下兩點:
崇尚利用佛教和儒家五禮制度的建設。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梁武帝所處的時代,前朝宋齊宗室相互殘殺、天下分裂日久,政權更迭頻繁。
高門大族為了門戶私計,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多為了保全自身,踴躍加入了政權更迭的政治投機,當然也不乏忠義之士,為前朝盡忠死報,但僅是少數。
這些現象和宋齊兩代的宗室殘殺,皇室死傷百數的事實直接體現了一個現象:
儒家的忠、孝崩潰了!

在廣大底層人民人人不知明日,只求今世免受困難,奢求來生富足之時,佛家的輪迴因果就此大盛!

在這個時候,作為統治者的梁武帝,敏銳的感覺到了時代的脈搏,為人知書達理的梁武帝理所當然的崇尚了佛教,並藉此,籌划了儒家的復興!
他真心崇尚佛教的同時,利用了佛教作為思想教化的統治工具。

北方的佛教當時其實更加興盛,在北魏達到了高度發展的佛教,被北魏太武帝施展了滅佛運動。
而整個南北朝佛教的發展,是受到民眾大力支持的,在北朝滅佛之後,梁武帝借著崇尚佛教的機會,拉攏著天下民心,促使北朝人口流向南朝。

而對於大亂世中儒家思想的沒落,他再次利用了佛教。
在梁武帝登基以後,即下令大肆建造佛寺,而兩座最大的寺廟,由梁武帝父母的名義建造:大愛敬寺、大智度寺。
梁武帝在寺廟建成後每月親自到佛寺初一十五定時做法事祭祀父母,這是以佛教為形式施行的孝行,和當時普遍信仰佛教的國民需求相契合,國家喪失許久的忠孝,慢慢建立了回來。

而藉助佛教復興儒家還遠遠不夠啊,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儒家自己的復興建設!

梁武帝設置五經館,儒家五經之意也,招收全國各州郡所有寒門子弟學生。
再設置國子學,宗室子弟、王侯貴族繼寒門子弟之後,接連入學修習儒家經典。

在國子學中,梁武帝時常親自教學。正因為如此大力推動的儒學復興,經過前代幾百年開始的儒家制度,終於,要系統的成形了。

漢代開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儒學,多是以教化民眾為主要功能。
而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梁武帝主導了儒家五禮體系在治國行政管理的最終成熟!

梁武帝即位之後,下詔制禮。
組織社會各階層人員有學之士,統一起來,一起為儒家五禮做儀注。
十餘年後,傾舉國之力,一個1176卷、8019條的五禮體系最終誕生了。
五禮包括吉、凶、軍、賓、嘉等五種禮儀,涵蓋了國家、社會、人的生活的基本所有方面。

而制禮建設的同時,梁武帝同時也組織了對佛教戒律的規範,這個規範戒律的組織班子後世稱為建康教團。
以佛教的修身、為善、為眾生等理念教化養民,治理國家。

儒家規範人的社會行為,釋家規範人的心靈。

梁武帝治國,在思想方面,不可謂不用心良苦。

而梁武帝自己,以身作則,遵守佛教戒律,勤勞節儉。
漢地僧人的吃素理念就是梁武帝下詔所有佛教徒斷絕酒肉的影響,有文《斷酒肉文》。


而上述的行政管理和思想建設,一系列的有效統治手段,為梁朝帶來了相對其餘鄰近朝代迥然不同的近50年的盛世。

另外,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值得稱道的,還有一些軍事成就,以及文化發展大爆發!

在和北朝的均勢對峙之中,梁朝曾佔有不少優勢。
尤其是中大通元年(529),北魏內亂,陳慶之的輕騎入洛。自宋武帝劉裕以後,這是南朝唯一一次的軍事力量深入北方腹地。

文化上,梁武帝蕭衍、其子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蕭綱等為首,蕭氏一家,引領了南朝整個文化的發展高潮,一如建安年間,曹氏父子故事。
我們看看這個時代都有哪些著作吧:
《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玉台新詠》、《詩品》等曠世名作。

我們再來看一個《梁書·武帝本紀》中關於梁武帝著述的記載。

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餘卷,並正先儒之迷,開古聖之旨。

還有很多別的記載,梁武帝本人著述甚多,其兼通百家,文化藝術造詣之高,不可估量。


梁武帝本人,在文學史上,也如同他在政治史上一樣,是一整個梁朝鼎盛時代的縮影。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在行政和文化建設如此妥善的治理下,經濟隨之迅猛發展。

僅僅秦淮河畔,史載就有百餘家商戶,建康成為了長江流域上最璀璨的明珠。
而三吳地區的吳郡,會稽郡,也發展成為了大都市,海外國家慕南朝文化經濟之昌盛,紛紛朝貢,據梁武帝之子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還原當時情況和史料記載,有29國的商旅使者,會於建康。
其中,便有禪宗創始者,菩提達摩。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下:之所以亡。

很多不同的觀點都認為,宗室內部的一系列不如意的家事,迫使治國有成,卻依舊齊家不成的梁武帝徹底迷信了佛教。
所謂佞佛。

梁武帝是個很注重親情的人。
但他自己身為帝王,沒能得到與他為親情付出所應得的回報。
我們看一個故事吧,他的次子豫章王蕭綜的故事:
蕭綜的母親吳淑媛是齊東昏侯蕭寶卷的妃子,被三十多歲剛剛佔領建康志得意滿的梁武帝納入後宮,七個月後生下了蕭綜。
可能蕭綜是東昏侯的遺腹子。
梁武帝依舊不疑,毫無芥蒂。
直到多年後,蕭綜叛逃到北魏,在陳慶之入洛不久,梁武帝還在想著這個孩子。

時吳淑媛尚在,敕使以綜小時衣寄之。信未達而慶之敗。未幾,終於魏。

把可能非親生的孩子視同己出,即使孩子不念舊情叛變去了敵國,依舊想著孩子能回家和好,送給他小時候的衣服表示心意。

很難得了,要記得,這是帝王家!


在治國有成,卻依舊難以齊家之後,年老的梁武帝迷信了佛教,尋求寄託。

他建造了更大規模的同泰寺,並多次捨身。
佞佛之害,大家很清楚了。


而幾十年間,僧尼十數萬、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據考證,南朝梁代實有佛寺2846所,僅建康就有超過五百所佛寺。

佛教如此規模,不但吸收了社會的部分人口,佔有了社會大部分經濟資源,且不從事生產,加重了社會經濟負擔。
曾經為國家治理貢獻出重要作用的佛教,此時成為了國力削弱的罪魁禍首。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最後的最後,東晉南朝這幾百年間陰雨綿綿的短暫晴空,梁朝盛世,終於走入了衰落滅亡。

梁武帝晚年,軍事外交的一系列失誤,釀成了侯景之亂


梁朝,就此滅亡。

(此段需要補充)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亦復何恨。

同泰寺在梁武帝第四次捨身被贖回後的某個深夜,毀於大火之中。
後代多次重造,改名雞鳴寺。

老人家,去你的極樂吧。
可惜了南朝百姓,但是,儘管不是一個好結局,那五十年繁華、儒家思想的復興和五禮體系的成熟,以及文化上的南梁盛況,所有你和那個時代的先人為華夏後世留下的豐厚精神物質文明遺產,後人中,總有人不會忘記這一切。

(評價需要補充,寫累了,過段時間完善本題)

?:.?ヽ(?????)??.:?+? ?:.?ヽ(?????)??.:?+? 分割線 ?:.?ヽ(?????)??.:?+? ?:.?ヽ(?????)??.:?+?

PS:前一個月因為私事,很久不在知乎答題了,各位關注我的粉絲朋友很不好意思,沒能持續為你們推送我認為的有價值內容。
不過現在近期沒有什麼要忙的了,調整一陣子,希望能恢復自己在知乎的定期答題。
謝謝。
本題後面需要補充,閑暇補完。


參考: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
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史》


頭票回答的下闕,說蕭衍亡國起於佞佛,這是歷來的成見,但早已有人還原過現場,推翻過。我手上沒有源頭的原文,但有一段足以曉其意,先照錄如下:

據牛貴琥先生統計,梁代僧尼只佔總人口五十七分之一,而北周北齊合佔十分之一。由於梁代貨幣的混亂與貶值,所謂群臣「一億萬」為梁武帝贖身算不得什麼特大數目,不會比北魏開石窟的費用大。
其實當時雖有些人認為梁武帝的崇佛不免過分,但普遍不認為其是亡國之因。最突出的證明是,儘管梁朝亡了,繼而新建的陳朝諸帝一樣崇佛,即使不能說「有過之」,至少也是「無不及」。陳朝開國之君陳霸先崇佛處處步梁武帝的後塵外,其他諸帝也一脈相承(包括捨身贖身)。

上述論述,出自當代人著作《江南佛教史》,但此說並非作者師心自用,因為更早是陳寅恪探出的梁所以亡的脈絡,我嘗試粗線條勾勒一下,儘管會有一些細節不能彌縫:

從東吳、東晉直到陳,南方相對於北方軍事優勢的消長,本質就是南方的戰鬥力人群,從哪汲取的問題。東吳是本土豪族不斷討平「山越」,以此壯大戰鬥力;東晉是北方而來的流民,作為建康的屏障;這支力量後來的首領,就是劉裕;但又經幾代,這支力量也已退化,梁武帝敏銳的注意到這種「青黃不接」,急於提拔本土後進,和倚重北來降將。但時不我與,內部既不能平衡,外部又做不到消化;於是侯景作亂,無人來救,困死台城。以侯景北來降將,在北方走投無路者,居然在南朝如入無人之境,彼時南北方的戰鬥力之懸殊,已固不可言。換言之,南北分立累世以來,南方力量已將不繼;梁武帝之死,非糊塗蟲咎由自取,實有沉痛在焉。

與戰鬥力汲取問題並列的另一條線,是南朝中樞面對的各集團的平衡問題。事實上,後來收拾殘局,還能把北方扛回去,維持了最後一段南北均勢的陳霸先,並非長興望族,太丘後裔,而是「洞蠻」土豪而已。最早,為東吳輸入戰鬥力的是「山越」,在今江浙的腹地;到東晉,能一時救急的陶侃,其實就出身「溪狗」了;這支力量向來不見容於高門士族。而東晉倚為屏障的北方流民,以祖逖為首,也面臨這種集團矛盾:祖逖何以「憂憤而死」,死後代領其眾的弟弟祖約又何以「叛亂身死」,都是東晉中樞要他們就地充當屏障,於是既不支持大舉北伐,又拒絕入朝進入中樞之故。侯景圍困台城,之所以外人都作壁上觀,細看也非無由。


2004年的秋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了一場中國文物展。

哈佛學者田曉菲在一座展出的石碑前久久駐足。這塊石碑造於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碑上鐫刻著雙佛坐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這時,一位中年華人男子也在石碑前停留,看了一會,向身邊的家人詫異道:

「梁朝——這是個什麼朝代呀?以前從沒有聽說過。」

各位柏枝當然不會對梁朝感到陌生,它是南朝第三朝,由梁武帝蕭衍建立。蕭衍,是我最喜歡的南朝帝王。

如今我們談論南朝,無非是感嘆它的短促:宋齊梁陳,最短命的只存在了23年,蕭衍建立的梁朝,從502年到557年,無非也只有匆匆55年。

有趣的是,蕭衍在38歲時建立梁朝,一口氣當了47年的皇帝,佔據了梁朝的大半歷史。

生在帝王家的人,也要比別人經歷更多的滄桑。

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高帝蕭道成的族弟,二人「少而款狎」,十分要好,蕭道成建立齊朝,有他不少功勞。

後來蕭道成之子蕭賾登上帝位,君臣有了嫌隙,這大概要聚焦在蕭子響被斬一事上。關於此事,我們在此不再展開,而蕭順之此後受到疏遠,戰戰兢兢,不久便死了。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到了蕭衍,同樣曾得到帝王的眷顧:齊明帝蕭鸞奪位,蕭衍是功臣之一,並幫助他屠戮蕭道成的子孫。

而恩寵日益厚重,便受到了帝王的猜忌。看慣了兔死狗烹的蕭衍,當然懂得收斂,他遣散自己的部曲,輕車出行,讓帝王「放心」——齊明帝總是稱讚他的清儉。


我常常對別人說,蕭衍是個全能小王子。

他絕對是一個標準的天才:文學、書法、下棋,皆稱得上精通,此外騎射、陰陽、緯候、卜筮、占決……無一不擅長。

在經學上,他撰寫《孝經經義》、《周易講疏》、《孔子正言》、《春秋問答》等二百餘卷;

在史學上,他主持編纂了六百卷的《通史》,可惜的是,這些書我們如今已看不到了。

在軍事上,他攻心為上,空函定荊州,創造了戰爭的奇蹟;在他登上皇位之後,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恢復和發展文化。

天監四年春,重置五經博士,二月,胄子律學士,五月,又設集雅館,大同七年,立士林館……

他是開國之君,也是亡國之君。

蕭衍死於台城時,梁朝已經名存實亡,人們想要從他的身上吸取教訓,卻往往對準了他的慈悲——

其一,他對宗室和臣子往往太過寬容乃至縱容;其二,梁武帝篤信佛教。

公元519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大概是梁朝的一個分水嶺。

普通,是一個佛教辭彙,此後的蕭衍,成為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他篤信佛教的原因,眾家說法不一。或許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幻滅:宋、齊兩代,攻伐殺戮比比皆是,朝代更替如此頻繁;即使是帝王宗親,也逃不過生老病死,他四十得子,而長子早夭,恐怕也是一層打擊。

帝王滿足自己愛好的方式,往往是誇張的。自從信了佛,梁武帝開始了大規模的造佛造寺運動:同泰寺、大愛敬寺、智度寺,大同三年,鑄十方金銅像。

據史籍記載,梁朝僅建康就有寺廟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全國僧尼十餘萬,杜牧寫「南朝四百八十寺」,恐怕還是個保守統計。

除了造佛,蕭衍還多次開會講經,中大通元年的四部無遮大會,吸引道俗五萬餘人,盛況空前。

武帝好佛,最為人所驚嘆的,還是他所奉行的素食主義。我們在《過節指南〡正旦當吞生雞子》這期提到過,武帝曾著四篇《斷酒肉文》,荊楚食雞子的風俗曾經因此中斷。


亂世之中就沒有好君主嗎?

我一直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在我看來,蕭衍始終是以古代聖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登基後撫恤百姓,十分體察民情。

他沒有像宋、齊兩代的君主那般黨同伐異。蕭道成登皇位,劉宋宗室幾乎滅族,蕭衍奪權後,給舊宗室留以活路。

唯一被他殺掉的,大概是齊和帝蕭寶融。他的本意是將其遠遷,而沈約建議他「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這才下令讓和帝「吞生金」。

改朝換代,當然是要流血的,齊朝命數已盡,正待能者接替。

蕭衍當政時,修訂律法,恤理冤獄,使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他發展文化的舉措前文已經提過。

李延壽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是對他極大的肯定。


蕭衍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接納了侯景。

公元547年2月,侯景自東魏來降,以河南十三州附梁。面對野心勃勃且反覆無常的侯景,不知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慈悲之心,梁武帝排除眾議,接納了他。

3月,武帝召開無遮大會,捨身同泰寺,另一邊,梁臣接應侯景,隱患就此埋下。

4月,群臣以一億萬將武帝贖出佛門。

次年,侯景之亂爆發。

棋藝精湛的他不會不知道,一招走錯,滿盤皆輸。

四年的侯景之亂,給蘭陵蕭氏以致命一擊。可笑的是,大難當頭,宗室們卻相互猜忌,坐看亡國。

侯景殘忍地對梁朝進行報復,詩人庾信《小園賦》中寫道: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

侯景到底有多殘忍?台城剛剛被攻陷時,城內還有百姓和兵士十幾萬人。後來,他們漸漸死於戰亂、疾病和饑荒,最終活下來的還不足四千人。昔日城池,如今橫屍遍野。

公元549年,建康淪陷,86歲的梁武帝蕭衍被囚禁在台城,其子蕭綱見到自己的父親,每問安否,涕泗交面。

武帝老病纏身,口苦求蜜餞而不得,臨終前一再說:「荷!荷!」死於悲憤之中。


從前上歷史課,老師告訴我:時勢造就英雄。

不錯的,可反過來說,英雄或許也成就了歷史,沒有蕭衍這樣賢明的君主,梁朝只怕被忘得更快。

可是賢君又有何用?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從此受人幽禁,含恨而終。

他晚景凄涼,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47年的帝王生涯,終於畫上了句號。去掉那些繁多的尊號,他只是個86歲的老人而已。

人們記得他造的佛寺,把他作為失敗的範本,卻忘了他為這個朝代做出的所有努力。

你若問我歷史有多沉重……

不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的知乎專欄:南北往事 - 知乎專欄


梁武帝是個能人,也是個好人。
從能力講,能文能武,空函定荊州的計謀簡直帥呆了。
從人品講,沒有聽說梁武帝有濫殺和暴虐的記錄,在南北朝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候景作亂之前,南朝的經濟整體還是相當不錯的。 個人生活作風節儉,不貪財,不好色,不濫殺,不縱慾,從任何角度看,都不是一個壞帝王。

但他偏偏是一個壞帝王。

他只做錯了兩件事
第一,任人唯親,他對親人的好也是歷史帝王中難得的,但是最終出賣他的是他的親人,袖手旁觀的也是他的親人。真是絕佳的諷刺。

第二,過份縱惡
對惡人的善,就是對好人的惡。一昧的放縱惡,惡行不受懲處,惡人無所顧忌。

縱惡即偽善

其實偷偷說一句,梁武帝如果早幾年自然死亡了,也許他的歷史評價就會上升一大截。
活得長把自己名聲敗了,哎。
順便多說一句,民間都說昭明太子好,我覺得就算昭明不死,繼位大統,也一個德行,也是一個縱惡過度的傢伙,能力值又遠遜於他老爹,不被壞人整死才怪!


得之失之

侯景叛軍攻入皇宮之際,梁武帝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梁武帝蕭衍文武全才,曾力退北魏,38歲以軍事政變獲得帝位,在政局動蕩的南朝他一口氣做了47年的皇帝(南朝帝王平均在位三年多,多為政變所害),也是中國歷史在位最長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間,勤政節儉,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創立「三教同源說」,促進儒釋道三教和諧共存,總體上保持著對北朝的進攻姿態。

然而侯景之亂抹殺了一切。李唐新儒家崛起,為抨擊佛教,順帶著黑了菩薩皇帝,名聲臭了,誰都來踩一腳,連佛教也開始同他撇清關係,能黑就黑。梁武帝信佛,但從未像北朝那樣,讓僧侶干涉朝政;梁武帝愛建廟宇,但比起北朝的「三大石窟」,已經極力剋制;捨身同泰寺,則是一種政治手段,提高皇帝的向心力;蕭衍並非餓死,有飲食供應,乃是耄耋之年氣病而死,因為勤王之師投鼠忌器,侯景本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台城之變是南朝國運的轉折點,也是南北朝實力的轉折點。

鑒於劉宋「自滅滿門」的歷史教訓,蕭衍對家族寬仁,但也埋下禍根,蕭正德在侯景圍攻建康未果之際,打開了城門。可正因為蕭衍善待家族,在位期間,家族並未產生如劉宋那般人間慘劇,使得中等士族蘭陵蕭氏湧現一批文化名人,一躍而成為南方四大士族「王謝蕭袁」之一,隋煬帝娶蕭氏為後,蘭陵蕭氏與關隴貴族姻親密切,蕭禹為凌煙閣24功臣第九,李唐有八位宰相出於梁蕭一脈,「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蕭梁一代,後福百世。(嬴政哭死在廁所)

值得一提的是,蕭衍保留了帝王應有的尊嚴,攻陷皇宮後,侯景趾高氣揚,面見蕭衍,但見梁武帝面無懼色、屢加呵斥,侯景默然竟不能答,等到出來,說:「吾常據鞍對敵,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日見蕭公,使人自懾,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再見之。」

梁武帝死前猶喊「荷,荷」(軍事戰陣時先退後進的口號),以示對侯景的反擊意志。這讓我想起一代帝王苻堅,寬施恩義,威服四方,卻兵敗五將山,叛將所要玉璽,苻堅大罵其賊子小人,自殺而亡——「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原文載於微信訂閱號:潮白河畔,微信號:cbhpwx
作者:長酒窩的海綿君

轉載請註明。
梁武帝的一生,四次出家、喜當爹、喪子,真是比小說還精彩。


蕭衍在位一共四十八年,活了八十六歲,無論是在位時間還是壽命,在南北朝那樣一個亂世都堪稱奇蹟了。而這位長壽皇帝,似乎並不喜歡當皇帝,隔三差五就往佛寺跑,在寺院里呆爽了,就不想回來了,索性就出家了。而且,還不止一次。他曾經四次在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出家,堪稱東西方歷史上出家次數最多的皇帝。

梁武帝第一次出家發生在普通八年(公元537)三月初八,在同泰寺當了3天和尚後,於三月十一還俗回宮。梁武帝尋思著出了一回家也算是重新做人了,於是大赦天下,更改了年號。至於梁武帝這一次為何還俗,史無記載,也不知是想家了還是被大臣們勸服了。而當時正處於北魏六鎮起義時期(很厲害的起義,導致了北魏滅亡),可能梁武帝覺得自己還有未竟的事業,對紅塵仍有依戀。

第二次出家發生在大通三年(529)九月十五,那是一個秋天。梁武帝又跑到了同泰寺,召開了四部無遮大會。無遮大會是佛教舉行的一種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都一律平等對待的大齋會。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無遮大會。是夜,秋風蕭瑟,月圓如鏡,梁武帝一時興起就又出家了。這一次梁武帝穿著法衣、睡著木板床,還升法座給僧眾講《涅槃經》,就這樣當了15天出家人。群臣看梁武帝沒有回來的意思,就湊錢一億萬把他贖出來,稱他為「皇帝菩薩」。
但是梁武帝不肯走,群臣上表請還,梁武帝給群臣回信時,還使用了「頓首」這種敬語,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出家人了。直到群臣第三次來請他,他才肯還俗。(真是死傲嬌!╮( ̄▽ ̄)╭)回宮後照例是大赦和改年號,梁武帝覺得自己再獲新生,還重新搞了一次登基典禮。

第四次出家(誒?第三次呢?⊙?⊙)發生在中大同二年(547)三月初三。流程跟上一次一樣,先是去御用出家的同泰寺開無遮大會,然後一去不返,就地出家。大臣們也是人傻錢多,又湊了一億萬錢去贖他。四月初四贖身,梁武帝磨蹭到四月二十才回宮,在寺里一共住了49天。

話說,為什麼不先講第三次呢?因為梁武帝第三次出家的記載是有爭議的,海綿君有義務給大家講清楚這裡面的問題。大同十二年(546)三月初八,開會狂魔梁武帝又去同泰寺開無遮大會,住在了寺里,親自給僧眾講《金字三慧經》,一直講到四月十四,然後大赦、改年號。這是《梁書》、《資治通鑒》的一致內容,並不見有關出家的記載。但是根據成書於唐玄宗時期的《三國典略》(三國指東魏北齊、西魏北周、梁陳三分天下)記載,梁武帝的第三次出家正在此時,梁武帝下詔「以今月八日於同泰寺設無遮大會,舍朕身及以宮人並所王境土供養三寶」。這一次,梁武帝豁出去了,不僅把自己捐給佛寺,宮女內侍甚至國土也通通用來「愛的供養」。由於捐的多,相應的贖金也變成了二億萬錢。這個時候,大臣們的內心都是崩潰的。

這段記載,僅現於《三國典略》,是一家之言,司馬光以為不可信。但是海綿君覺得應該是真的,
理由有二
:首先,梁武帝這次去同泰寺超過了一個月,按慣例講經都是講七天,這次住這麼久肯定有原因。其次,年號一般都是正月改,在年中改號都是因為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但這一次改年號前除了無遮大會並無大事發生。而梁武帝幾次年中改年號都是因為出家還俗,那麼這一次應該也不例外。

四次出家,這個皇帝到底怎麼了?要知道,他可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的皇帝,青年時便與沈約、任昉等文豪齊名。他在位的前二十幾年是南北朝少有的盛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批奏摺,吃粗糧、穿布衣,不飲酒不吃肉,數次下詔優恤百姓。這麼一個勤政恤民的好皇帝,為何會變成一個沉迷佛法不顧政事的人呢?深扒梁武帝的情史,海綿君發現他也是受過傷的男人。下面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梁武帝有一位淑媛(後宮封號)姓吳,原本是南齊東昏侯的寵妃,梁武帝蕭衍搶了東昏侯蕭寶卷的皇位,也順便搶了他的吳淑媛。吳淑媛跟了梁武帝後,懷胎七月,早產誕下一子,就是梁武帝的第二個兒子蕭綜。雖然有謠言說蕭綜是東昏侯的兒子,但梁武帝並不疑心,相反,還十分寵愛這個兒子,封為豫章王,食邑二千戶,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讓他鎮守軍事重鎮徐州。
但是不管怎麼受到寵愛,總是不及太子蕭統。蕭綜心裡有些不平衡,這時候,吳淑媛跟他說,其實你親爹是東昏侯,寵愛自然不及蕭衍親生的。蕭綜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深陷這麼狗血的劇情,為了驗證,他挖出了東昏侯的屍骨,滴血認親,發現自己的血融到屍骨里。蕭綜甚至不惜殺了一個兒子,做第二次驗證,發現自己的血也能融到兒子的骨頭裡。這就真名了他是東昏侯的遺腹子!從此,蕭綜便對梁武帝懷恨在心,伺機光復南齊。蕭衍小名叫做練,蕭綜便把徐州所有的練樹(楝樹)都砍光。到了普通六年,蕭綜尋機投降了北魏。一到北魏,蕭綜先是改名為贊,然後為東昏侯服喪三年。
這對喜當爹的梁武帝的打擊可想而知。掌管皇家戶口本的宗正按照規定削去蕭綜的封地,刪掉他的皇室屬籍(戶口)。但是梁武帝心軟,沒過幾天又恢復了蕭綜的屬籍,改封為永新侯。不久,身在北魏的吳淑媛中毒身亡。兩年後,蕭綜捲入北魏政變,被魏兵殺死。這時的梁武帝也許感於人生凄涼,開始了第一次出家。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感覺這兩句很能代表梁武帝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何所恨也


可以參考此書


文化優越論是種病,梁武不幸中了,另外親親之恩得有個限度,梁武得位的過程使得他對此矯枉過正。


這個武字讓劉裕和陳霸先看見會氣死:你也配姓趙?


老子說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反證。


居然沒有一個人提浮山堰?!


兒子都是白眼狼,臣子都是窩囊廢,長壽沒好報,唏噓不已


養個皇帝永遠比自己做皇帝舒服的多,蕭衍養了三位皇帝,卻終於還是忍不住自己登大位了。


題主的說話方式好詭異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梁武帝一心祟佛,不理朝權,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梁武帝早年沒生兒子,過繼侄兒蕭正德為嗣子作太子,後又生了兒子,取名蕭統,侄子蕭正德被改封為西豐侯。蕭正德對此心懷不滿。恰在這時,東魏大將侯景因與政敵高歡不合,投降了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為人奸詐,看到皇族矛盾很深,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勾結蕭正德發動叛亂,答應事成之後讓蕭正德做皇帝。最後叛軍攻進了建康城,包圍了宮城,後又引玄武湖水灌宮城。梁武帝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裡面,一籌莫展,也沒有人去過間他,這位皇帝最後竟活活被餓死在宮城中。蕭正德也沒做成皇帝,後來被侯景殺死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在歷史記載上語焉不詳甚至沒有提及的細節值得我們腦洞大開?
為何唐代以前單字名較多,而之後兩字名就逐漸占多數?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魏晉南北朝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