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命名後就失去雅緻了?

比如蘭陵——棗莊,汝南——駐馬店等等……感覺之前的韻味全都沒了。還有就是為什麼要改變而不是沿襲古代的稱謂呢?

糾正一下,蘭陵縣目前屬於山東省臨沂市,改名前為蒼山縣
而棗莊嶧城區當年也屬於古蘭陵
當年臨郯費嶧,四個地方統稱蘭陵:包括現在的臨沂郯城縣費縣嶧城區
補充:以前在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去年改名為蘭陵縣)下,有一個蘭陵鎮,鎮上有蘭陵酒廠和荀子墓(荀子擔任過楚蘭陵令)。
現在臨沂三區九縣(再嚴謹一些應該是5區9縣),3個縣屬於古蘭陵,棗莊只有一個
故此 棗莊是蘭陵不準確

相關問題:有哪些地名曾經不好聽,但近代改名後很風雅? - 歷史


ω首先,這個有一部分情況跟民國廢府存縣設道設市有關,還與建國後行政區劃範圍變化有關。

古代州府都設有附郭縣,像清代京師順天府就是大興縣宛平縣附郭,江寧府附有江寧縣上元縣,廬州府附有合肥縣,西安府附有長安縣咸寧縣,蘇州府附有吳縣長洲縣元和縣,杭州府附有仁和縣、錢塘縣,等等。

以我所在的山東為例,民國廢府存縣時,一部分隨著地位重要設市而保留了原來的府名,其餘的府就歸屬於道,光稱縣名了。比如濟南府,廢了府就直接稱附郭縣之名,歷城縣,直到後來設市,才叫回了濟南市;東昌府,廢府後直接稱縣名聊城,解放後才重新建市,為聊城市,東昌府反而成了區名;青州府,廢府存縣,叫益都縣,直到近年升了縣級市,才藉機改回青州市;登州府,廢府後稱附郭蓬萊縣,後來升縣級市,還是叫蓬萊市,但有個登州街道;萊州府,廢府後稱附郭掖縣,升縣級市後改回萊州市;曹州府沂州府,廢府後分別叫附郭的菏澤縣臨沂縣,以後建市也就因襲了,為菏澤市臨沂市;兗州府,直接划進了濟寧州,現為濟寧市兗州區;臨清州歸了東昌府(聊城);德州(散州,濟南府領之)划出獨立建市,泰安府延續至今為泰安市。

這些栗子也適用於全國,比如處州(麗水)、廬州(合肥)、彰德(安陽)、順德(邢台)、歸德(商丘),等等。

ω其次比較特殊的,就是因為工礦產業、交通樞紐而的異軍突起情況,另外民國與建國初的市跟現在的市有區別。比如棗莊,因為煤礦而設市,後來市的權利擴大,棗莊反而管轄了一些老牌縣區;河南更多,鄭州、新鄉(奪了衛輝府)、焦作(奪了懷慶府)、駐馬店(奪了汝寧府)、漯河、平頂山、三門峽,這些新興地區把河南老牌州府幾乎瓜分個遍 ;河北還有個石家莊(奪了正定府),湖北有十堰(奪了鄖陽府)。這些地方几乎都是因為工礦或交通而由一個縣甚至是村鎮逆襲老牌府縣取而代之。

ω再者,還有很多兩個地區合併建市的,山東的話,濰坊市(濰縣和坊子)、淄博市(淄川和博山),這些新地名也瓜分了部分老牌州府的地盤。還有很多兩縣並為一縣的不再贅述。對了襄樊(襄陽和樊城)也是。

以上三點,加上各種改名,都能影響到現在某個地名的叫法。歸根到底還是當時本地那幫決策者看到一堆堆已經存在的、千奇百怪的地名怎麼選了,選得好,現在覺覺得就好聽,選不好,或者直接重新命名,現在也難改咯。


貌似沒人說國外的地名?好多曾經屬於古希臘的土耳其城市都符合題主的描述啊。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很多土耳其城市名都以「伊斯」或者「伊茲」(英文「Is-」或者"Iz-")開頭。這就要感謝土耳其人民了,「伊斯」或者「伊茲」表「去某某地方(to XXX)」意,土耳其人民給古希臘城市改名時不知道為什麼很喜歡加上這個前綴...

比如古希臘城市尼西亞(Nicaea),意指一位同名的美麗水中仙子(Nicaea the Nymph)。之後改叫伊茲尼克(Iznik),意思是「去尼城(to Nicaea)」。

又比如古希臘城市士麥那(Smyrna),意指一位同名的英勇亞馬遜女戰士(Smyrna the Amazon)。之後改叫伊茲密爾(Izmir),意思是「去士城(to Smyrna)」。

更有甚者如伊斯坦布爾(Istanbul)。城市原來叫拜占庭(Byzantium ),意指城市的開創者拜占斯(Byzas)。後來城市改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也是一個路數,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但是再後來.....

尼瑪伊斯坦布爾的意思就是「進城(to the city)」啊!!這次城市原名一點都不保留下來是什麼意思啊!!還有「進城」算什麼名字啊!!這麼奇怪又土鱉的新名字到底哪裡好了嘛!!!!

不過還是要補充一句:切勿望文生義,伊斯坦布爾和伊斯蘭沒有關係。伊斯-坦-布爾 = Is-tan-bul = ε?? τ?ν Π?λιν = to the city。

這些城市原名感覺上可能沒有中國地名雅緻,但是新名字的土鱉程度肯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受寵若驚啦,小民第一個破1000贊的回答,謝謝捧場的各位!~~~
挖了坑就要填,我就來簡單說說地名變遷的原因吧。

先說「地名」的定義。大致而言,這裡所討論的地名,乃現在的地級市一級的地名,如石家莊,駐馬店,棗莊等等。縣級政區和省級政區名稱不在討論範圍。而地級市這一級,對應古代的便是統縣政區。所以,我們討論的是自古以來統縣政區名稱的變化。

再拋結論:古代典雅地名的消失對應的就是行政區劃的變動。特別是統縣政區的郡→州,州→府,府→地區,三次大的變動,對地名的影響尤甚。

開始詳述:
一、秦統一,推郡縣制,奠定秦漢統縣政區的地名基礎
秦統一六國,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漢承秦制,也基本沿襲郡縣制。至漢武帝,郡縣製成為了我國地方基本政治制度。所謂郡縣,即以郡統縣,統縣政區稱郡,即某某郡或某郡,其中以三字郡名為多數。
題主和其他答主所提到的許多古代典雅地名,如汝南、豫章;另有朔方、漁陽、上谷、會稽、廬江、南海……等等,皆是郡名。即汝南郡、豫章郡、朔方郡、漁陽郡……少數兩字郡名的有南郡、東郡、陳郡等等。
這些郡名,肇基於戰國時代,定型於秦統一,而後在兩漢魏晉時代逐漸增加擴展,即漢代以後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加之南方開發,新的郡一直在增加。在此時,基本不存在地名變更的問題,至多也就是出現了一些新的郡名而已。

二、州郡縣三級制糜爛,隋唐重建州縣二級制,是為第一次地名大變動
魏晉南北朝以降,尤其是北魏南梁開始,整個地方政區制度開始混亂,基本表現為州郡數量的爆炸式增長:由原來漢代十餘州-數十郡-千餘縣變成了數十州-數百郡-千餘縣的地步。州郡數量的增加使得行政效率極大降低,原來金字塔型的統御結構變成了垂直樹狀,對於中央集權非常不利。
所以,隋代重新統一以後,釜底抽薪,罷天下諸郡,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二級制【隋代大部分時間是州縣二級制,少部分時間是郡縣制,但隋書地理志以郡縣製為准,故大家一般都認為隋代是郡縣二級制。】。統縣政區變成了州(後來又恢復成了郡)。在隋代郡縣制時期,大體上地名還是原來那些地名,增加了一些新郡名,少部分改名。
以今河北地區為例:
西漢時有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上谷郡、河間國、中山國、信都郡、趙國、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魏郡、巨鹿郡等諸郡;
隋代時則有涿郡、漁陽郡、北平郡、上谷郡、河間郡、博陵郡、信都郡、趙郡、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襄國郡、武安郡、武陽郡、魏郡、汲郡。
基本上還保留了原來的地名結構。

唐初,又罷天下諸郡,改郡為州。【注意,此時的州,已經不是漢代幽州、冀州等統郡的作為高層政區(等於現在的省)的州,而已經降了一級,變成了直接統縣的作為統縣政區的州(等於現在的地級市)
州的命名,起源自禹貢九州,都是單名,如雍州、兗州、徐州等等。沿襲而來,唐代統縣政區的州名也都是單名。這和之前複名的郡名大為不同。所以,自此一改,某某郡變成了某州,上古時代優雅的郡名,基本上都消失了。
還是以河北地區為例:
隋代時則有涿郡、漁陽郡、北平郡、上谷郡、河間郡、博陵郡、信都郡、趙郡、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襄國郡、武安郡、武陽郡、魏郡、汲郡;
唐代則變成了:平州、冀州、幽州、滄州、易州、莫州、瀛洲、定州、深州、趙州、邢州、洺州、貝州、相州、魏州、博州等等……
除了魏郡、趙郡這幾個單名郡的名字改為了魏州、趙州之外,其它的全變了。

當然,郡名並不是這麼一下子就消亡的,到了宋代,基本上每個州都還保留有自己的郡名(雅名)。

三、明清省府縣三級制,是為地名第二次大變動
唐代的州縣二級制維持了一百多年便堅持不下去了,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制,到了宋代則是路州縣虛三級制。不過州作為統縣政區,基本上變化不大,除了偶爾新增之外,名稱沒有多大的變化。這一點和秦漢以後的郡一樣。
但是,元代一統,由於它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因此在行政制度上也頗具特色。具體而言就是一團亂。省-路-府-州-縣,名義上五級,但是其中可以胡亂搭配,導致了很大的混亂。
明代建立以後,基本上確定了省府縣三級制的框架。高層政區是如今大家熟悉的省,統縣政區則由州變成了府。
府原來是比較高級的州。唐代府比較少,如京兆府長安、河南府洛陽、太原府太原。到了宋代府增多了。而明代開始,府直接替代州成為了統縣政區。如此一來,那些單名的州就消失了,變成了複名的府……
來來來,再以河北地區為例:
唐代有平州、冀州、幽州、滄州、易州、莫州、瀛洲、定州、深州、趙州、邢州、洺州、貝州、相州、魏州、博州等等;
到了明代,變成了:永平府、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等等
等於又重新刷新了一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河間這個名字,消失了數百年以後,由郡名重新變回了府名,再次榮登統縣政區名的寶座。河間郡→滄州→河間府。另外,有時候從某州改為某某府時,就是直接在後面加了個府字。如:廬州→廬州府。

四、民國以後撤府,共和國以後設立地區,地名再次變動
民國以後,府被撤銷,地方上是省縣兩級制,府的地名全部消失。共和國建立,因為省縣兩級制管轄不方便,所以在省之下設立派出機構「地區」,一般稱為某某地區,發達地區駐於大城市,相對落後地區則駐於某一縣,管轄附近數縣。我們以安徽省為例:
清代,安徽省之下為:廬州府、六安州、安慶府、池州府、徽州府、寧國府、太平府、和州、滁州、泗州、潁州府。
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區之下有: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蕪湖市、安慶市、宿縣地區、阜陽地區、六安地區、滁縣地區、巢湖地區、安慶地區、徽州地區、池州地區、宣城地區。
「地區」之名,來源大致有二:一為沿用原府名,如:安慶府→安慶地區、徽州府→徽州地區;二、以駐地縣名命名,如:阜陽地區(原潁州府)駐阜陽縣、宿縣地區(大致原鳳陽府)駐宿縣、宣城地區(原寧國府)駐宣城縣。前一種地名不變,後一種則發生了變化,而且讓人感覺變俗氣了很多。

改革開放以後,各地掀起了撤地建市(撤銷地區,建立地級市)的風潮,這其中也就必然帶來了一些原來的縣名變成了地級市名。如:阜陽市、宣城市。當然,在這一階段過去的一些地名還是保留了許多的。

最後舉幾個地名變遷的例子:
①京兆尹(西漢)→京兆郡(隋)→京兆府(唐)→西安府(明)→西安市/西京(民國)
【京兆→西安】
長安是縣名,所以嚴格來說就是京兆府長安縣。但是長安縣城是首都,因此也就稱長安城。

②恆山郡(秦)→真定國(西漢)→恆山郡(隋)→恆州(唐)→真定府(明)→正定府(清)→石門市(1925 註:駐所遷移)→石家莊市/石家莊地區(1947)→石家莊市(1978)
【恆山→真定→恆山→恆州→真定→正定→石門→石家莊】
前期主要是在恆山和真定(正定)之間擺動變化,京廣鐵路修建以後,新建石門市取代了原來的正定。解放前夕俗氣化,改石門為石家莊。

③吳郡崑山縣(隋)→蘇州華亭縣(唐)→秀州華亭縣上海務(北宋)→松江府華亭縣上海鎮(南宋)→松江府上海縣(元)→松江府上海縣(清)→江蘇省上海縣(民國)→上海特別市(1927)→上海市(1930)→至今
【(吳)→(蘇州)→松江→上海】
上海的地名最早是河流名,後變為鎮名、縣名,最後升格為直轄市名。而原松江府則逐漸墮落為縣名。二者是比較典型的後浪拍死前浪的例子。

④餘杭郡(隋)→杭州(唐)→臨安府(南宋)→杭州府(明)→杭州市/杭縣(民國)→杭州市/臨安地區(1949)→杭州市(1960)
【餘杭→杭州→臨安→杭州→杭州】
唐代定名杭州之後,地名格局基本沒變過的例子。

最後介紹一個神地名:長沙
⑤長沙郡(戰國楚)→長沙郡(秦)→長沙國(西漢)→長沙郡(東漢)→長沙郡(三國)→長沙郡(西晉)→長沙郡(東晉)→長沙郡(南朝宋)→長沙郡(南朝齊)→長沙郡(南朝梁)→長沙郡(南朝陳)→長沙郡(隋)→潭州(唐)→潭州(宋)→天臨路(元)→長沙府(明)→長沙府(清)→長沙市(1933)→至今
【長沙→潭州→天臨→長沙】
自戰國起統縣政區名變化甚少的例子:長沙。雖然隋唐宋元時代統縣政區改成潭州,但是所在縣亦稱長沙縣,因此長沙地名兩千年未變,姑且可以這麼認為。另外還有成都,也是兩千年未變。


不算回答問題,只說一點想法。【2015年2月3日更新】


現代人判斷地名「風雅」與否,很重要一個標準就是看這個地名能否給自己帶來懷古、意淫的想像空間,如果還順帶叫著響亮,寓意好,那就更顯「風雅」(說白了,就是地名能否給我們一個附庸風雅的機會哈哈)但這個標準,更多是來自於主觀直覺,在對待不同地名時,很多時候並不能一以貫之。鄙人認為,地名主要還是個工具,實用遠比審美重要,現實意義遠比歷史意義重要。對於那些充滿詩意的古代地名,我們自己私下意淫無妨,如果非要拿著這個標準來厚古薄今或者夾帶私貨,讚美古人風雅,指責今人粗俗,未免有些無聊。


題主問的是:「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命名後就失去雅緻了呢?」——題目核心是地名風雅與否,這其中還兩個需要探討的層次,地名在古代的風雅問題,和現代重命名之後的風雅問題。

目前排第一的答案很具代表性,大家普遍覺得「長安」很風雅,「西安」就很老土;「朝歌」很風雅,「淇縣」就很老土;「奉天」或「盛京」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瀋陽」聽起來就太平實了;「廬州」聽起來很有意境,「合肥」就覺得口彩就不太好。當然還有被吐槽最多的石家莊和駐馬店,相比古代的「常山」和「汝南」,在大家眼裡簡直low逼至極。而最近幾年把「徽州」改成「黃山市」,「崇安縣」改名作「武夷山市」,更是唐突佳人,粗俗不堪了。


大概歸納一下,在現代人眼中,大概是那些歷史久、典故多、口彩好的古地名,相較於現代地名,就顯得很「風雅」。


汝南郡和駐馬店是個很好的例子。

大家都覺得「汝南」很風雅。西漢高帝四年始置汝南郡,歷史不可謂不久。歷史悠久,那麼歷史名人和歷史典故必然多。只不過呢,依照中國古代地名的傳統命名原則,「汝南」大概是取「汝水以南」的意思(雖然兩漢的汝南郡有將近一大半境域在汝水以北),就如後來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樣,都是標誌性地物+方位的命名方式,從語文層面上來看,是一個十分簡單樸實的地名,沒什麼特色,也沒有多少「風雅」的意味。


唐以後,「郡」不再作為正式的政區名使用,而「州」(州在唐宋時期為統縣政區,相當於當今的地級市)又多用單字,「汝南」作為地名就不再使用於正式場合了。而漢魏時汝南郡的地域,差不多就是後來唐宋時期的蔡州和豫州(漢魏時期的汝南郡一直延續到隋開皇初,其境域和治所一直存在變化,東晉以後還有僑置和雙頭郡縣的問題,隋唐又曾頻繁的改州為郡,改郡為州,太過複雜,此處不贅述)。元代升蔡州為汝寧府,明清沿襲之(當然轄境有變化)。而駐馬店本是明代汝寧府確山縣下的一個聚落名,成化十年在此設驛站後,開始改稱駐馬店。至清代京漢鐵路通車後,在此設站,駐馬店經濟地位進一步提升。解放後1949年曾設駐馬店市,1952年撤銷,1953年再設市,1958年又撤銷,仍併入確山縣。1980年復設市。從政區沿革過程來看,被現代地名「駐馬店市」所代替的,並不是漢唐時期的「汝南郡」,而是明清的「汝寧府」。單單品味文字的話,「汝寧府」這個名字相較於「汝南郡」,歷史也不算短,甚至口彩更好,只不過未能沿用至今而已。設想如果現在駐馬店一帶仍然叫叫汝寧市,估計吐槽的人會少很多。(順便提一句,今天的汝南縣也並非直接承襲自當年的汝南郡,而是1913年改汝陽縣所置。)

秦漢時的古人在創造、使用「汝南」這個地名的時候,恐怕並不覺得它很「風雅」。基本可以說,「汝南」的風雅並不是文字意義上的風雅,而是後人將歷史文化內涵(「汝潁多奇士」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什麼的)附著在地名上造成的風雅。而近代以來「駐馬店」這個略帶喜感和鄉土氣息的地名,又進一步拉高了仇恨值,反襯出「汝南」的風雅。


像「汝南」一樣,很多時候,古地名就其本意來說,都起的很簡單直白,稱得上古樸,但在當時絕對算不上「風雅」。


比如以漢代的陵縣地名。

西漢時,為供奉帝王、大貴族的陵墓,往往會特別設置一些縣,新設的縣需要名字,那麼陵墓的名字就是縣的名字。比如唐長安城長安、萬年兩個附郭縣中的萬年縣,最早其實是漢太上皇奉陵邑,直到北周時方移治長安城,與長安縣同為京兆郡治。類似的還有長陵縣、安陵縣、霸陵縣、陽陵縣、茂陵縣、平陵縣、杜陵縣、南陵縣、奉明縣、雲陵縣、昌陵縣等等。這些陵縣所用的字眼固然都不錯,但一想到這縣都是為供奉帝王或其父母陵墓而設,地方是埋死人的地方,縣民則是強遷移來的,這背後有多少血淚,難免讓人細思恐極。陰森森的陵墓說不上什麼風雅,口彩恐怕也一般,舉個不太恰當地例子,您會覺得「公主墳」口彩好嗎?


再舉幾個古代少數民族地名的例子。

《越絕書》上說「越人謂鹽曰余」,這裡的越人,指的是上古時代的百越民族,在他們的語言里,余就是鹽的意思。百越民族雖然在早期華夏漢族的擠壓下逐漸南撤,但一路遺留了許多地名。今天東南一帶的餘杭、餘姚、余暨、余汗、余發等,都是古越語地名的漢語音譯,大概意思是產鹽之地。說起來,這和現代的烏魯木齊(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回語,烏魯木齊,格鬥之謂。准、回二部曾於此格鬥,故名。「也有說」烏魯木齊「系古塞語地名,意為「柳樹林」),托克托(蒙古語意為「固定」,大致相當於古代的雲中郡)又有什麼區別?類似見於先秦、秦漢史籍記載的古越語地名還有:于越、於陵、於菟、於潛、句章、句容、句無亭、姑蘇、姑蔑、烏程、烏傷、無錫、無鹽、蕪湖等等等等。這些地名被漢字記錄下來之後,原義逐漸隱沒,後人不知其來由,往往望文生義,胡亂解釋。例如「烏傷」被解釋為「烏(鴉)口皆傷」,「無錫」被解釋為「沒有錫」等等,事實上「於」、「於」、「句」、「苟」、「姑」、「夫」、「烏」、「無」、「蕪」都是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後代附會的那些詩情畫意倒是給了人想像空間,但早已遠離了本意。我只是想問,從來源而講,這些地名又有什麼「風雅」可言?

不光如此,實際操作中,歷史長、典故多、口彩好這三個判斷標準並不總是統一的,他們之間打架的時候反而比較多。


比如「廬州」與「合肥」。

引用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廬州,現在叫合肥。包拯、李鴻章等歷史名人故里,廬州月光灑心上變成合肥月光灑心上。改成合淝也好啊。廬州才子被叫做合肥才子,就像是清瘦靈逸變成了大腹蹁躚。」

真的是這樣嗎?

廬州為隋開皇元年改合州置(不知「合州」之「合」是否來自於「合肥」,待查),治所在合肥縣。大業初改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復為廬州,天寶元年復改廬江郡,乾元元年又改廬州,元至元十四年改為路,元至元十四年改為路,又改廬州府,至1912年被廢。而合肥縣則為始置於西漢,屬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里。《水經·施水注》:「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東漢為合肥侯國。三國魏復為合肥縣,移治今合肥市西北。西晉屬淮南郡,復還舊治。東晉改名汝陰縣。隋開皇初復為合肥縣,為廬州治。大業初為廬江郡治。唐移治今合肥市,為廬州治。元為廬州路治。明為廬州府治。民國初屬安徽安慶道。1928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改設合肥市。合肥不光比廬州出現時間早,而且使用時間還更長,大家不待見合肥,恐怕和現在的以瘦為美的理念有關,覺得它口彩不好。但李鴻章被稱為「李合肥」,段祺瑞被稱「段合肥」,這兩位近代以來舉足輕重的人物,似乎也沒有以此地名為恥啊?現代人僅以胖瘦這種字眼,認為「廬州」比「合肥」風雅,那「瘦西湖」豈不是比「西湖」顯得風雅,「壽春」、「壽州」、「壽陽」之類的地名豈不是最風雅?

再如「瀋陽」和「盛京」、「奉天」。

若論古,「瀋陽」之名最早來自於渤海國的「瀋州」,後廢,遼復置,以瀋水而得名。元元貞二年改為瀋陽路,明洪武二十年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司。治所在今遼寧瀋陽市老城。轄境相當今遼寧瀋陽、撫順等市地。而不論「盛京」還是「奉天」都是明清易代和以後的產物。如果有人覺得「盛京」和「奉天」比「瀋陽」風雅,主要在於「盛京」和「奉天」的口彩比較好,聽起來比較屌吧。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為了討口彩的「嘉名」,因其往往與政治氣候聯繫緊密,往往相對短命且變更頻繁(當然也有特例)。以今福建省浦城縣為例,該縣始置於東漢建安八年,稱漢興縣,意思希望漢朝興旺發達。而三國吳時改為吳興,唐武德四年改為唐興,武則天天授二年改為武寧縣,神龍元年又複名唐興,天寶元年才改為浦城縣。再如河北的邢邑縣,戰國趙時稱苦陘縣,東漢章帝時改名漢昌縣,三國魏改名魏昌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恢復,並改名隋昌縣,唐初又改名唐昌縣。這種命途多舛的政治色彩地名,反而不如那種簡單樸實以自然山川命名的地名長久(再比如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究竟哪種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最後,同樣是以山為名,漢代的「常山郡」、「衡山郡」,給人的感覺都很順理成章,甚至充滿了詩意和豪氣(「常山趙子龍」神馬的說起來很順口嘛……)。而近幾年新改的「黃山市」、「武夷山市」,還有看新聞說林州市還打算改名作紅旗渠市,卻總是給人一種很粗鄙,怪怪的總是抑制不住的想吐槽的感覺。這其中的道理,我還沒有完全想清楚,不過估計還是個「歷史內涵」的問題。古地名承續千年,有附著在上面的歷史名人、歷史典故,怎麼讀怎麼覺得古意盎然,意境深遠,而今地名必然是輕飄飄的充滿了屌絲氣質。所以,與其單憑個人喜好臧否古今,不如真正沉下心來,研究一下幾千年來中國地名的變遷現象以及更深層次的演化規律。個人猜測,「長安」到「西安」的演化,應該是唐以後中國政治中心逐漸東移的縮影,而石家莊、駐馬店的興起,又跟近代中國鐵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說到這裡,忍不住要安利一下本人的專業,治史四把鑰匙之一——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值得終身鑽研的精深學問!


快寫完了,才想起題主另外一個小問題「還有就是為什麼要改變而不是沿襲古代的稱謂呢?」

這個呢,考慮到我還有20餘萬字的論文要寫,這個問題留待下回分解。


動物園批發市場旁邊有座。

天上鳳凰來棲息的地方,叫棲鳳山。

現在改名為傻鳥崗。


集合了一下樓上的回答,結果如下:
駐馬店諸侯盟主袁紹袁本初,
包頭呂布,馬中赤兔,
保定王叔劉玄德,
石家莊趙子龍,
棗莊王入陣曲,
西安王破陣曲,
寶雞西伯侯姬發,
東晉頂級門閥青島王氏(真的不是賣啤酒的嗎?),
廬州,啊不,合肥才子李中堂
持節托克托,何日遣馮唐。
這麼一想的話···
【吾乃駐馬店袁紹袁本初是也!】
【石家莊趙子龍來也!】
【青島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
【壬申,封文襄第二子孝珩為廣寧王,第三子長恭為棗莊王。】
不是也挺帶感的嗎哈哈哈


可以說所有,也可以說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在某些人看來:古雅,古-雅,非古不雅。前面好幾位朋友抱怨牧野改新鄉,那麼我問一句,牧野和肉聯廠大街哪個聽起來雅緻?

起名時的語境來看,完全一樣。

牧(邑之)野,就是叫「牧」的小城外圍的荒原(也可能有居民,只是都不算文明人)。牧邑此時的任務未必是放牛養豬,但名字起源應該是因為本地最初的文明居民從事牧業,為更大的城市提供肉類。後來這地方即便轉為農業城邦也保留了老名字——就像許多破產的國營大廠,在廠區賣給房產商之後,依然影響本地的公交站名一樣。所以說,當時的人聽到「牧野」這個名字,就像21世紀的城市土著聽到肉聯廠大街、機械廠北路,親切又土氣。

類似地,棗莊這個名字不好聽?桃源這名字就上檔次?可是棗在上古是准主糧:【民雖不由田作 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桃倒是孔子親口點名的賤物:【果蓏有六 而桃為下 祭先王不得入廟】。當然我也不覺得桃源縣因此就染上了俚俗之氣。你說不看用途看風雅——請問風雅二字的來歷?不就是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么。翻翻《國風·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古歌寫的不就是一個上古「棗莊」?我看不出棗莊有啥難聽的。

上面還有人說到駐馬店。那麼【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和【處處白雲迷駐馬,家家紅樹近流鶯】你又覺得如何?你說不喜歡這個【店】字,有銅臭味,有村夫氣?陸遊的《題野店壁》又怎麼算?納蘭容若的【紅蠟淚 青綾被 水沉濃 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呢?魔戒的史詩電影里屢次出現著名的《躍馬客棧》,和駐馬店比比名字?


其實,問題根本不在文字,在於距離。距離產生美不是白說的。人是一種善於「腦補」的動物,作為文明人,我們又往往用偏「美好」和「善意」的想像去彌補自己不懂、不知道的事物。我們看到一個漂亮的背影,潛意識裡會認為正面必然也是美女(實際上概率最多50%)。當我們看到一個古代留下的名字,對其內涵又不甚了了的時候,也往往會把詩意的情懷附著上去。在時間和心理上距離越遠的名字,越容易得到這種「光環」。現代的名字因為看到太多了,那就是個普通代號,喪失了附著詩意的資格。我在:《怎樣看待自己腦子裡冒出來的邪惡想法?》這個問題 的回答里就談過這種「樂觀」的想像。

樂觀是好事,但文化本質上還是個嚴肅東西,太樂觀會笑到哭。我在《為什麼我感覺《何以笙簫默》這個名字很美?》下面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用文字遊戲製造的「高雅氣質」很容易就會被濫用而沖淡,進而產生副作用。如果真讓樓上那幾位號稱嚮往古稱的網友去給中國各個城市重新命名。我估計他們過不了多久就會對自己這些帶「文化氣息」的名字反胃。

史學研究證明,文化底蘊這東西是指數增長的。上古文化所謂的古雅,往往也意味著簡陋。【飛土逐宍】這是中國第一首詩的後半部,是文字藝術起源的50%,誰有興趣就此寫個「風雅」的地名出來?我們的世界可不是玄幻小說的世界,上古「咒語」念的再多,也沒法幫我們召喚神龍。

讀兩漢史,看漢朝太學那些憤青的無腦勁,我猜當代一個超級中學比他們的理性教育要多的多。就算到了近代,明清一個府,也就是萬把讀書人,其中能寫一首像樣詩詞,對著地名講一番浪漫經歷的,充其量是幾百。這樣幾百年累積下來又有多少?能比現代一個小縣幾十年累積的故事多嗎?他們的故事是故事,我們的故事就不是?上海市改回松江府,又有誰對幾億人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大白兔奶糖,上海鳳凰自行車寄託的情感負責呢?幾百年後,當駐馬店、石家莊這些地名也因為時間而戴上「古雅」光環的時候,你希望那時候的人記住周朝的名字,還是記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諧朝的名字?我覺得都好,但後者似乎更好那麼一點點……

心理距離產生文化光環,這不僅僅反映在古今地名上。還反應在中外地名翻譯上。翻譯者把自己的好惡,以及待客的禮貌都加到了譯名上。英國、美國、德國這些好名字不說。就說具體城市地名的翻譯,大家還記得這個老段子嗎?

都說Pearl harbour是「 珍珠港」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 蚌埠。

都說Greenland是「格陵蘭」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青島。

都說Deep River是宇多田光的專輯,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神奇的名字叫"深圳"。

都說Newfoundland是紐芬蘭,其實有更北京的翻譯:新發地。

都說rock hometown是「搖滾之鄉」的 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石家莊。

都說New York是「紐約」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新鄉。

都說Red River Valley是「紅河谷」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丹江口。

都說Table mountain 叫桌山,其實還有個更土的名字叫平頂山

都說Phoenix是「鳳凰城」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寶雞。

都說Portsmouth是「 朴茨茅斯」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 浦口 。

都說open horizon是「一 望無際的原野」的意思,其實還有更社會主義的翻譯:平壤。

都說Broadway是百老匯,其實還有還有更中土的翻譯:寬街。

都說西方姓Downer 的人叫唐納,其實他們還有個更土的名字,叫衰人。

都說gunman是槍手,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武漢。

都說Tiger Woods是老虎伍茲,其實還有更中土的名字:林彪。

都說5th Avenue是第五大道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五道口。

都說a land of infertility是不毛之地的意思,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中關村。(想想「中關」二字的意思……內涵不解釋)

都說Mont Blanc是萬寶龍,其實有更中土的翻譯:長白山。

都說 Wolfsburg是沃爾夫斯堡,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狼窩鋪(中國河北省灤縣杏山鄉)

都說Queensland是昆士蘭,其實還有還有更中土的翻譯:秦皇島。

都說Westfield是韋斯特菲爾德,其實還有更中土的翻譯:西單

Evergreen不是常青樹……是長春

以後見到Kingston一律譯成皇上屯!

Double Tree Hotel:雙榆樹賓館

The Whitehouse:白家大院

Wall Street:大柵欄

都說steelyard是鍊鋼廠,其實還有還有更中土的翻譯:鐵嶺

有譯者添加光環,有讀者附著想像,這些外國地名就在意譯和直譯的輾轉之中「高雅」了起來。我搜了一下【海德公園】,發現中國起碼有十幾個城市有同名樓盤:


搜【格陵蘭】又有這麼多(奇怪北方也不算少):

可見譯名光環對中國城市居民影響之深刻。前面有那麼多朋友抱怨今名不如古名,我很理解他們和房產商一起跳動的文化之心。

最後貼張圖自勉:

我們的生活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化

我們的生活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化

相關回答:
為什麼感覺《何以笙簫默》這個名字很美、很有意境、很有感覺? - 馬前卒的回答


梅森布里亞Mesembria變成了內塞巴Nesebar

奈蘇斯Naissus變成了尼什Ni?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變成了色蘭尼克Selanik

約翰尼納Ioannina變成了延尼亞Yanya

優卑亞Euboia變成了埃維亞Evia

哈德良波利斯Adrianoupolis變成了埃迪爾內Edirne

君士坦丁堡Konstantinoupolis變成了伊斯坦布爾Istanbul(這個其實是下層希臘語自己一直的稱呼)

菲利波波利斯Philippopolis變成了Plovdiv(太野蠻了,,,)


從蘭陵和棗莊開始,探討中國部分地名的歷史變遷

2015-02-03 祈求一切順利的菩提

最近微博上很流行吐槽古今地名,段子手帶頭,轉發者甚多,吐槽歸結到後來都是「古人有文化,今人毀文化」。以下是一條很典型的段子手所發的微博:

@幻滅妖僧

最近研究古今地名更替,發現河南是被禍禍得最慘的。古代叫寧邑,現在竟然叫新鄉;古代叫應城,現在竟然叫平頂山,古代叫懷州,現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潁川,現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歸德,現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現在竟然叫駐馬店!嗚呼我高端大氣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給改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

經過各路大V的推波助瀾,這條發佈於2014年2月2日22:02分發布的微博截止至2015年2.月3日15:05,轉發數為16508條,評論數為1919條,仍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中。熱門的轉發和評論吐槽中「今人毀歷史」的成為主流。

有人說這條微博抄襲自知乎,不錯,段子手抄襲乃微博一大惡疾;但這個古今地名梗的最早出處是天涯2014年4月19日名為「沐家夜子」的樓主發的一個帖子《還有比這更悲催的城市改名嗎?把蘭陵改成棗莊是有多大仇?!》,首樓內容如下:

樓主:沐家夜子 時間:2014-04-19 19:40:00 點擊:145906 回復:2587

無知的樓主剛剛才知道這令人心碎的消息T^T

和蘭陵一樣坑爹的小夥伴們還有廬州改合肥,以及汝南改成駐馬店←_←尼瑪汝南這麼美麗的名字改成駐馬店,駐馬店的人們居然真的就這麼接受了?

本帖火爆一時,截止到2015年2月3日已有26頁回復。不知道為何在距離原帖發布時間10個月之後,微博的段子手們又炒冷飯抄襲該貼,從而在微博上引發了新一輪的吐槽熱潮。

事實是否如此?是否真的都如段子手所言,這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古代地名」都被「有關部門」改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其實隨便搜索一下有關的資料就能找出答案。然後你會發現兩個問題段子手絕對不會告訴你:

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個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襲自明朝,那些一口一個「還我長安」的麻煩你找朱元璋去。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區存在偷換概念的問題,例如被吐槽最多的汝南和駐馬店,卻不知道汝南之名現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駐馬店市所轄的汝南縣。駐馬店市轄1個行政區9個縣,汝南固然歷史悠久知名度高,始於春秋的新蔡縣就沒歷史沒內涵?西周時就建立封地的遂平縣(西周時為房國,唐憲宗改為遂平縣)就樂意自己改叫汝南了?

此外,撇開地名的歷史由來不談,很多名稱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彷彿承載了華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吐槽成不如「歸德」,此等邏輯和審美讓人嘆息。

下面博主就藉助百度,來簡單探討下部分被吐槽得最厲害的地名出處,看看到底是誰「沒文化毀歷史」。時間和篇幅有限,只重點說某地區目前使用的地名淵源。

西安-長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劉邦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唐玄宗把長安所在的雍州改為京兆府。該地區在宋代則經歷了「永興軍路-陝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後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長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換,長安之名自然不適合沿用。

寶雞-陳倉:寶雞地區是周秦王朝發祥地。公元前11世紀,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寶雞市岐山縣)。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會」建立國都,稱為「陳倉」(今寶雞市金台區代家灣一帶),這是寶雞建城史的開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今寶雞市鳳翔縣)。

唐朝時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一說唐玄宗有關,一說和唐肅宗有關。《舊唐書?地理書》鳳翔府下載:「至德二年,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郡,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鳳翔縣並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揣其用意,當是取「天興唐室」、「鳳翔原野」、「寶雞殷鳴」(歷史上曾有「寶雞殷鳴」的故事,並被當作秦國歷史載入史冊)的吉祥之意。

棗莊-蘭陵:棗莊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朝初年,朝廷允許民間開礦,使得棗莊地區以礦業為命脈發展起來。

夏代在蘭陵地區設次室邑,公元前261年楚國佔領蘭陵,置蘭陵縣。在歷史上,現今的棗莊地區有部分屬於蘭陵縣,例如在秦朝,棗莊地區東屬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但棗莊作為一個依靠礦業發展起來的城市,並非由蘭陵易名而來。蘭陵縣至今仍然存在,為山東省臨沂市的下轄縣。同樣,請嚮往蘭陵美酒的去蘭陵縣走一趟。

商丘-歸德:一萬年前,燧人氏出生於商丘並在這一帶建立燧明國。約在公元前24世紀,顓頊、帝嚳高辛氏等先後在商丘建都。閼伯死後葬於封地,建有閼伯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歸德」之名緣於五代,明清兩代設「歸德府」和「商丘縣」,府縣同城。1948年11月6日商丘解放,成立豫皖蘇第一行政區,1948年11月18日建立商丘市。歷史如此悠久的一個地名,竟然會被吐槽為「沒歷史沒內涵」,到底誰沒文化?

駐馬店-汝南:駐馬店市古為交通要衝,因歷史上在這裡設驛站而得名;「舊為遂平至明港間驛馬駐所」;亦有說法指是因為古時這裡以苧麻知名,所以被稱為苧麻店。另見一說,認為駐馬店是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後備糧倉、軍馬散養地、屯田區。駐者,停駐也;馬者,軍隊之謂也;店者,小城之謂也。不管何種說法,均可見駐馬店歷史悠久、交通位置重要。196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河南省增設駐馬店地區,汝南縣為駐馬店地區轄縣。如今的駐馬店市下轄9縣1區,除汝南縣外,還有驛城區西平縣、上蔡縣、平輿縣、正陽縣、確山縣、泌陽縣、汝南縣、遂平縣、新蔡縣。與其用鍵盤哀嘆,不如自己親身去汝南縣走一趟領略下周公子的風采?

開封-汴梁: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232年,史稱老丘。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附近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戰國時期魏國在此建都大梁。 公元534年東魏孝靜帝時,設立梁州轄陳留、開封、陽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為汴州,這是開封稱汴之始。五代梁太祖建都開封,改名「東都」。後漢、後周、北宋均沿稱「東京開封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為北京開封府,公元1379年,罷北京稱號,封第五子朱橚就藩開封,稱周王。之後開封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嚷嚷著開封這個名字不如「汴梁」「汴州」「汴京」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你一定沒看過包公案啊!汴京的首府衙門就叫開封府!

新鄉-牧野:新鄉源於西漢為獲嘉縣的新中鄉,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說:「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隋開皇六年置新鄉縣。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設新鄉市。

牧野是史上的一個地名,其地在今新鄉市北部,包括新鄉市所轄鳳泉區、衛輝市、獲嘉縣等地。牧野原非專有名詞,這裡是相對於殷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而言的。從朝歌城由內向外,分別稱作城、郭、郊、牧、野。《爾雅》:「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也就是說,「牧野」從來不是一個專屬地名,而是指城外寬闊的原野。用白話文來解釋「牧野之戰」,就是「朝歌城郊外發生的戰役」,你會把「朝歌城郊外」當做一個地名嗎?

2003年12月25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新鄉市郊區更名為牧野區,你看,人家也是把郊區稱為「牧野」的。

平頂山-應城:平頂山1957年由葉縣、寶豐縣析置平頂山市,以環繞市區北面的山峰皆為平頂得名,1964年改為特區,1968年設市。

在平頂山這塊地方,周代有個諸侯國名為「應」,「應」通「鷹」。古應國的歷史自黃帝時期應龍氏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已曆數3000年之久。《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父城縣班固原註:「應鄉,故國,周武王弟(應作子)所封」。

也就是說,雖然應國存在過,但在東周早期就滅國了,漢代就已經用「故國」稱之。新中國成立前雖然應國記載在歷史上,但根本沒有實物證實古應國的具體位置。直到考古工作者上世紀80年代在滍陽鎮考古發掘出一個古應國城址,出土了一批帶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鷹字和鷹形圖案,才確定了應城的遺址位置,哦,原來就在平頂山這個地方,從此,平頂山又被稱為「鷹城」。1957年平頂山建市的時候本不知道這裡就是應城的所在地!

焦作-懷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焦作地區就發現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機械化煤炭開採,集聚了一批產業工人,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生活區域,成為焦作的雛形。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鎮,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縣,1949年改設焦作礦區,1956年國務院設焦作市。這也是一個由礦業發展來的城市,「焦作」的名字來源說法之一就是指其為「煤炭作坊」。

古地名「懷州」所治的區域為焦作市隸屬的沁陽市。沁陽為中國首批「千年古縣」,夏代為覃懷地,屬冀州,後地名沿革多帶「懷」字,如懷州、懷慶。明代屬懷慶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改為沁陽縣,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49年建國後,改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銷,改屬河南省新鄉專區,1986年改屬焦作市。1989年9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沁陽縣,設立沁陽市。沁陽市直屬於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焦作共轄四區四縣,代管兩個縣級市,即孟州和沁陽。博主是無錫人,江陰是無錫市行政代管的一個縣級市,按某些人的邏輯,就是「無錫舊稱江陰」咯?

登封-潁川:夏王朝最早在陽城(今登封市告成鎮)建都,稱為禹都陽城。西漢武帝劉徹游嵩山,正式設立崇高縣。隋大業初年(605)改為嵩陽縣。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有些人吐槽的「登封」是「登嵩山、封中嶽」的意思!這個不上檔次我不知道什麼才叫上檔次了!現在的登封是鄭州管轄的一個縣級市。

潁川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大郡,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潁川的主要轄地是河南省許昌市下轄的禹州市!登封為什麼要躺著中槍!哦,你改嫌棄許昌和禹州了?許由洗耳知道不,這個就是許昌的由來!大禹認識嗎?禹州是大禹老家!

杭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裡,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白居易《憶江南》詞云: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宋人范成大記載民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公元1138年,南宋以杭州為行在,改杭州稱臨安府。臨安之名,本身有苟且偷安之意。覺得「杭州」不好聽沒歷史,反而去追捧「臨安」,該怎麼形容?

合肥:合肥地區在秦朝屬於九江郡。在漢朝,九江郡經歷了九江王國、淮南郡、淮南王國等數次易名,到漢武帝時復更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個地方。

隋文帝時設廬州郡,合肥縣屬廬州郡。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廬州府下轄的一個縣。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黃山市:為了促進旅遊,徽州變黃山,這倒的確是個坑爹的改名。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

徽州一府六縣,歷史悠長,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1934年婺源被劃入江西,1987年徽州地區建立黃山市,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徽州六縣被拆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一般被認為是比較失敗的行政區劃作品。徽州之土已分屬兩省三市,而徽州之名也被改成黃山,名實俱全的「徽州」早已失去了原有內涵,被包含進安在黃山市下轄某縣級區頭上的行政區劃名詞——「徽州區」,早已不復明清時的一府六縣,甚至新中國成立後徽州地區的歷史風采。

廈門:有人說廈門過去叫同安,這名字比「大廈之門」好聽。其實這個和駐馬店-汝南類似,又是屬於縣、市概念搞混淆的。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同安縣始建於晉太康三年,解放後行政區域曾幾度變更,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1997年05月01日撤縣設區。

博主就寫到這裡,本文存在大量複製粘貼,來源皆為網路。有錯歡迎指出。要想吐槽其他城市的名稱,也請在「哈哈」之前先稍稍考證一下。


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俺是覺得也不能一味的崇古,有幾個名字,我覺得並不壞。
1.寶雞,寶雞的雞是紅腹錦雞,即十二章的華蟲,這是能追述到《尚書》的,後來演變成龍袍上的紋樣,皇權的象徵,可比陳倉、鳳翔逼格高多了。
2.開封,開土封疆之意,是很雄邁的辭彙,比古稱浚儀好些~如果改叫汴的話,呵呵,目測一大波諧音笑話會撲面而來。
3.棗莊,這個是屌絲逆襲的故事啊。棗莊能夠成長為地級市,完全是因為發現了煤礦,而後中興煤礦公司在此採掘開礦,使得棗莊從一個小村鎮,先搶了嶧縣舊城的生意,使嶧縣縣治由現在的嶧城區遷到了今天的棗莊,又從縣升格為地級市。棗莊這個名字實際上是近世中國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見證,蘭陵古縣之名,又怎能涵蓋這個深意呢?不過幸好,棗莊沒改名更古的逼陽,不然的話……

俺覺得比較可惜的改名,是陝西中部縣改成黃陵縣。


巴黎附近有個村,叫做Mesnil-le-roi,15世紀的時候改成這個名字,因為那是當時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住的地方,Mesnil是拉丁文房子的意思,roi就是法國的王。王屋村,說不上特別雅,但是霸氣十足吧。

後來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這個村被改名叫成Mesnil-Carrière,房子-採石場


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改回來的。


崇文宣武,居然改沒了,改沒了。


我媽媽的家鄉,屬於臨沂市的一個小村子。現在地名村前的石碑(幾年前剛剛立的)上寫的是「團埠」,甚至有人乾脆為了簡單寫成「團布」。

我小的時候很是不解,這個地名太奇怪,後來在那塊石碑的背面發現了它以前的名字——
「檀埠」。

曾有清流激湍,檀木成蔭,客商往來,故名「檀埠」。如今屋舍零落,不見檀木,只見雞犬和老朽,鄉音混沌,檀埠成團布。


一直都奇怪為什麼徽州市改稱黃山市後,
安徽省不改名叫安黃省阿不科學啊。好歹也叫安山省吧?

。。??


無論扶風還是陳倉還是鳳翔都比寶雞好聽。。
個人意見,不是陝西人。


非拉鐵非——費城

顫抖吧,凡人。


安徽人,對於徽州更名為黃山市覺得不能理解。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徽州一起,有徽商、徽菜、徽派建築、徽州文化。這豈是黃山可以代替的?

順便把安、徽兩個地方的主要地名都報一下吧不要太有有感覺:

安慶:迎江、大觀 、宜秀、懷寧 、樅陽 、潛山、太湖、 宿松、 望江、 岳西、 桐城。

徽州: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外加徽州府。

有山有水有歷史有詩意。

古徽州一府六縣,改名黃山,滿盤解散。


看到駐馬店,想到文學批評課上老師拿「巴黎下雪了」和「駐馬店下雪了」兩句話作意境上的分析對比


==========================================
這兩天突然發生了逆襲,這是我木有預料到的。之前寫這個答案的背景是因為好答案壓在下面,相當木有含量的答案十分高票,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略有涉獵這個領域,真的不能接受這個情況,當時看到@牧奕君和其他一些回溯地名來源的答案的時候我本來覺得其實不用我再寫什麼了,後來一想,不罵一罵「返古逼」這個現象,恐怕情況依舊,於是用了歷史學裡最要不得的羅織史料的方式採取了打臉的措施,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多年學習仍然這般輕賤,這個我會反思。網路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你潛意識的會將自己學習的經過默認對方也持有,其實歷史地理這個學科這樣偏門不知道也很正常,但是不論你知道不知道,也不能用這樣木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如此輕易地忽視一整個學科,你自己在搜集那些信息的時候難道一點都沒有考慮過這麼複雜麻煩的東西之前就沒人研究過嗎?至於「返古逼」,看歷史的人誰不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曾經是「返古逼」呢?我以前肯定有過,但是現在略略讀多了,真心覺得莫做返古逼。我所攻擊的並不是改與不改地名,早年改的或是現在改的,而是返古逼這樣的思維邏輯導致的認為一些東西逼格高或不高的現象。使用的諸多手段也不過是讓看官意識到其荒謬性罷了。至於「逼」字出現頻率過高,真的木有辦法,我大可用厚古薄今這樣的詞語全文替代返古逼,但是為什麼沒有,其實你們都明白的。
==========================================
實名反對 @年華永晝 的答案,推薦大家認真閱讀 @牧奕君的地理信息沿革的答案,我在這裡對他提供支持。

然後我表明我的立場,我是嚴重的反對「返古逼」這一現象的人,什麼是返古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的孔子先生,就是在完全沒有搞清楚他所崇尚的朝代究竟是個神馬玩意的時候,一個勁的想強調古代逼格比現在高。這個問題的偏向性太嚴重,樓主和高票第一的人都有返古逼的傾向,我一向嘴賤,但是還是聽我一句勸,不要抬高古代的逼格來鄙視現代,一味追求逼格而自找麻煩,我們歷史上在這一點上反覆吃虧而不自知。

中國地理沿革的大概趨勢可以參見@牧奕君的答案, 你會馬上發現改地名這個事情古已有之,歷朝歷代改的不亦樂乎,各有千秋,絕不是什麼「現在都改成這樣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系統性歷史地理研究的國家,就是因為我們老祖宗喜歡改地址,這一點給歷史研究帶來巨多麻煩,真的非常頭痛。至於逼格,我承認逼格的存在,我也認為一些東西具有逼格高一些東西低的屬性,但是強調逼格,並且以逼格高作為理由妨礙現實操作,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現代人取名字逼格低是因為我們古文不如古人好,但是這不妨礙什麼,我們要學習的信息比古人多得多,犧牲一點行文水平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很高興。這裡稍微扯開一點說一下比如對繁體字的執念,對豎排書的執念,是好看,但是真的要不得,比如你要做書本OCR,你知道繁體豎排會抬升多高的錯誤率嗎?歷朝歷代為了逼格,為了「新氣象」改地理建制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為了啥?為了屁!古代地址改來改去時間亂七八糟,你知道多少學術大牛(包括古代那些必須做這些事情的經辦人員)費了畢生的功夫整理乾淨嗎?逼格再高,我都為他們感到可惜。南方周末 - 淮安?楚州。淮安?——江蘇淮安更名風波的背後 有空可以看看這篇報道,純粹為了逼格署名權在那裡要改回古地名,浪費資源,還一片叫好。

所以即便真的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逼格的標尺到底是什麼,你覺得逼格高就高逼格低就低了?還是越古老逼格越高?從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來看似乎是越古老逼格越高,而且默認設置是現代地址名稱都逼格不行,那麼就用這個「邏輯」來打臉各種最高票答案好了。歷朝歷代都在改古地名,你憑什麼認為現在你用的地名是近代改的不是唐宋元明清人改了以前朝代的地址呢?比如有人吐槽南京的,南京那是近代改的嗎?明代就叫南京了,宋代倒是叫江寧府的,叫金陵已經是1000年+以前的事情了。那麼唐宋元明清人的古文逼格高不高你個現代人還有本事判斷了?詩歌也可以拿來當論據啦?詩歌本來就是拔升逼格的文學手段,那裡頭地名不是逮誰誰好聽么?!

比如第一高票舉出的廬州/合肥的例子,我呵呵呵呵呵呵呵。如果以返古為高逼格,合肥的來頭其實比廬州要厲害。史記武英殿刻本卷一百二十九載合肥受南北潮,說明遷哥的時候就開始叫合肥了,地理沿革有本很重要的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以下所有不標明出處的來源均是此書),廬州是隋開皇元年(581)改合州置。顯然合肥的返古逼格更高。第一高票說合淝也比合肥好,注意遷哥用的是沒三點水的,這兩個字通假所以常混用,但是隨便搜一下愛如生的中國地方志資料庫,查「合肥」得16471條數據,查「合淝」得198條數據,查「廬州」得9393條數據,相比合肥還是差好多,說明古人明顯更加接受合肥作為地名。

長安確實比西安更為古人接受,但是改成西安的也不是近代人,這個賬要算算在明朝頭上,明代設立陝西布政司的時候就立西安府了,之後不過是一直承襲而已。

豫章/南昌,我呵呵呵呵呵呵,南昌自唐代開始就叫南昌,豫章在唐代是郡名,兩個詞語根本指代的不是同一個物體,說豫章是南昌舊名簡直像是在說南昌以前的名字是江西省一樣。況且你仔細閱讀一下王勃的用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明白告訴你豫章是個郡了,洪都才是地址,而且洪都都不是南昌,那是因為唐代的時候南昌是個縣級單位,它的上級地址是洪州。打臉打得叫一個酸爽。

永嘉/溫州說,永嘉郡是東晉太寧元年(323年)析臨海郡置,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溫州是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新州置,「因溫水為名也」(《元和郡縣誌》)。顯然是上下級關係。但是,溫州和永嘉確實曾指代過一個地方。唐天寶元年(742)把溫州改成了永嘉郡,但是乾元元年(758)又廢了。這是唯一永嘉和溫州曾作為同一個地方而非上下級關係而存在的(漫漫中華史中的16年)。之後就又是上下級了。多謝 @王謀 指正。

朝歌/淇縣,我靠朝歌是商人的,先秦以前的東西就算拉出一坨屎來都會因為返古逼值太高而不能多說什麼,朝歌這個名詞在三國魏時期就被廢止了,改淇縣是朱元璋的主意,他是沒啥文化,但是人很精明,你要痛惜逼格就去咬死他好了,跟近代沒關係。

牧野,又是個商代地名返古高逼值,你怎麼不說牧野還有個異體名字叫坶野的?哪裡高逼值了?我覺得土的霉變。再說了誰告訴你牧野的現代地址是新鄉了?新鄉這個地名是西晉元康五年(295年)置的,竊以為返古值很高相當高,但是用了沒多久就廢了,現代的新鄉和西晉的那個不是同一個地方,但是名字是同一個,逼格還是一樣。現代的新鄉西周為鄘國,百度百科大概就用了這個方法來推斷現代的新鄉就是牧野之戰的發生地了。但是那也只是百度百科而已,《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和《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明確指出戰爭地址在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不錯,就是你之前鄙視的淇縣。

徽州/黃山,前面還看不起溫州呢,為啥現在徽州一下子逼格又高了?所以逼格的差異就在溫和徽字上嗎?!徽州這個名字是北宋宣和三年開始到1912年廢的,我辛辛苦苦打臉總算有個地址是我們沒文化的現代人改的了,我好激動。改名的主要動機顯然是因為黃山這座十分有名的山在徽州,所以覺得改成黃山能夠提高知名度。那麼黃山這個名字的逼格低么?!黃山古稱黟山,公元747年 (唐天寶六載) 改今名,所以黃山的返古逼值更高,另外北魏的《水經注》里一共12次提到黃山,說明官方改名以前大家就接受黃山了。

盛京和瀋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卧槽清代滅亡以後一個陪都叫京還合適么?你知不知道在後金遷都到瀋陽以前,瀋陽就是叫瀋陽,因為建都所以名字才要升級變成京的么?滿文我不懂,評論里 @周嶠 的原文我貼上「按穆麟德式轉寫,滿語盛京 mukden hoton,其詞根mukde是興起、升起的意思,hoton就是城市的意思。」 我因為真的不懂滿語,這裡就不回溯查源了,有錯誤請評論。

最後「儘管這些名稱依舊存在,但是它的歷史區域合稱被改了。所以默認為已被改名···」你這個默認真厲害,一默認把整整一個學科都默認沒了實在太強大,我吐血三升,還好我不是搞歷史地理沿革的,不然我一定五內俱焚。

最後的最後,多看書,看好書,喜歡歷史這很好,但是千萬不要陷入返古逼的情況里去,多做檢索,查查看來源再吐槽。我還是要怒推一下 @牧奕君的答案,我這個是牢騷,其實幹貨還是太少。

以上所有信息如有錯誤請隨時糾正我隨時更新。


推薦閱讀:

為什麼秦國要冒險發動長平之戰?
有哪些歷史上存在過的神秘古國?
泥沙在河流中的傳播速度大概是多少,和哪些因素有關?
能否根據身高,影長及測量影長的時間得知人的地理位置(經緯坐標)?
為什麼南北半球冬夏相反?

TAG:中國歷史 | 地理 | 中國 | 中國地理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