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被少數民族攻擊而被迫遷到南方,為什麼宋朝叫南宋和北宋,而晉朝卻像漢朝一樣叫做東晉和西晉?

偶然想到這個問題 評論區提到了首都方位的問題,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漢朝的首都中,東漢的首都是洛陽,西漢的首都是長安,所以說,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對吧?而西晉的首都是洛陽,東晉的首都是建康,南宋的首都是臨安,北宋的首都是汴梁,他們兩個的首都都是不一樣的,宋朝和晉朝這兩個首都,都是一在南一在北,為什麼只有宋朝叫做南宋和北宋,然而晉朝叫西晉和東晉,請各位知友不吝賜教作答


曹魏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習慣稱漢水流域荊州(魏屬)為南,稱淮河流域即徐州和揚州(魏屬,實為江北部分)為東。故而置征/鎮南將軍府於荊州,鎮新野,置征/鎮東將軍於揚州,鎮淮南。

司馬氏代魏後延續了這一習慣,以徐州、揚州為東。直到晉愍帝時命司馬紹(即東晉之晉明帝,晉元帝司馬睿之子)鎮廣陵,猶拜東中郎將。

而對司馬睿而言,情況還有些特殊。司馬睿最早被東海王司馬越派出擔任方面,是以平將軍留守下邳。此後司馬睿隨征鄴城被擄,又逃回琅琊。晉懷帝即位後,在王衍的籌划下,司馬睿被授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隨後在王導的主張下,司馬睿南渡建鄴,這個過程在東晉被稱為「東征」(袁宏有《東征賦》)。

故而司馬睿的朝廷被稱為東晉是再自然不過的咯。畢竟是從徐州到揚州、經過「東征」建立的嘛,自然算是東邊的朝廷。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理空間感取代了洛陽的權威感,以洛陽為中心的坐標系被以淮、漢中間地帶為界的「南北」的二元體系取代了。這裡還有一層關係:東晉朝廷建立以後,按照建鄴為中心建立了另一套命名體系,原來的揚州江北部分(即「東」的本源)被命名為「北」,這和建武元年鎮廣陵的王舒為北中郎將監青徐二州諸軍事有關(是因是果都搞不清了)。此後該地區遂有「北府」之名。不過這套命名法影響力很有限,沒考證過到什麼時候就維持不下去了。
( @蕭湘 在評論區的發言:

以建康為中心的東(會稽)西(豫州荊州)南(江州廣州)北(徐州兗州)通行於六朝時代,到陳亡算是一個終點。我的理解,根本的原因還是經過六朝隋唐以後,隨著南方的成長以及關中地區的衰落,中國的區域從東西二分變成了南北。

我覺得很有道理,特錄於此。)

總之就是,原有的洛陽坐標系已經在各種原因下完蛋了,大家就不管南方政權叫「東」了。


——————
以及這個答案基本上是下面這條參考文獻的擴寫: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74頁腳註1。
一切光榮屬於田老爺子。


問題非常好, @司馬亮的答案很好。補充幾句,隨手寫的,只是一個大致的線索,具體的情況更複雜。

先說結論,東晉西晉應該是沿用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的慣例,而南宋/北宋則是一種新的分類法,變化的實質是中國區域劃分坐標由東西對峙向南北分立的轉移。

在東晉人及稍後的南朝人眼中,西晉和東晉兩朝,主要的提法是中朝/江左,中朝是因為定都洛陽,江左則是東晉立足於此。東晉這個詞,《宋書》就已經出現了,但並不算頻繁。
從兩晉到兩宋,其中中國歷史最大的變遷之一,就是南方的興起和關中的衰落。
從三代以下,一直到隋唐,中國的區域劃分,主要是東西,而不是南北。無論是夷夏東西說,或者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都能證明這一點。從戰國到兩漢一貫如此,東西的對峙,是這一時段中國歷史的一條主線。但是到了唐代已經逐漸無法維持這種局勢,長安以及長安所在的關中已經無法維持作為首都/核心區域的地位。
南方的成長在兩漢尚為緩慢,中國古代重心南移是個大家都承認但是對於具體時間有爭議的問題,但南宋已經完成則是毫無爭議的。從孫吳立國開始,經過六朝隋唐兩宋,南方已經從中國的邊緣走了出來,到南宋徹底完成。到了南宋以後,中國的區域劃分,關鍵點就是南北而非,宋與金的對峙,明朝的建立及兩都,以及宋以後人的議論,都能說明這一點。
我認為這個歷史背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的變化。


【以下內容,純屬寒某猜測】


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但凡習稱南北的相對同名同姓政權,多為未能實現統一的政權;但凡習稱東西的相對同名同姓政權,多為曾經大一統卻歷經波折的政權。

第一個栗子:周朝是第一個冠以方位分為兩段的王朝。東西周的得名來自國都相對位置,東西周便成了後來「東西X」的模板。

第二個栗子:漢朝是第二個冠以方位區分為兩段的王朝,也是唯一的一個兩段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稱前後漢,是根據時間先後;稱東西漢是根據國都相對位置。後來出現的季漢、漢趙、南漢、北漢:季漢得名自「前後漢之後的第三代同宗劉漢」;漢趙因其匈奴色彩、攀附漢室血緣且更名前趙而,並稱漢趙;南北漢則俱為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純因其方位定名。

第三個栗子:晉朝是第三個冠以方位區分為兩段的王朝,西晉雖短暫,卻也是大一統。不像兩漢一樣常稱前後,似乎是因為,西晉短促、東晉偏安,兩者無法如前後漢般長久一統相稱;稱東西晉,也便隨了國都相對位置之前例。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雖偏居北方,但南方並無統一勢力相對,也便無須像南北朝那般,稱呼「北X」了。

第四個栗子:魏晉以降,秦、燕、涼、魏、趙、燕,興亡不定,一名多用,前後南北西便如走馬燈般用在了上述五名之前,以示區別。
前後有:前後秦(苻秦姚秦)、前後趙(劉趙石趙)、前後魏(曹魏元魏)、前後涼(張涼呂涼)、前後燕(慕容);
南有:南涼(禿髮)、南燕(慕容);
北有:北魏(拓跋)、北涼(沮渠)、北燕(馮);
西有西燕(慕容)、西秦(乞伏)、西涼(李)
前後西南北先後被用來區別與東晉同時的北方割據政權,神奇的是,沒有一個被冠以「東X」。即便始終位於東半部的群燕也沒有依據方位稱呼為東燕,哪怕北燕割據遼地、南燕割據山東,也都不算東。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寒某不是專業人士,只能表示「有趣+存疑」。

第五個栗子:南北朝是典型的南北分立半壁江山時代,也是第一個以南北半壁割據確定政權習稱的時代。北魏、北周、北齊VS南朝宋(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南北分野,從名字上就體現出對於一統的推崇。當然了,南朝宋因區分南北宋的目的而習稱劉宋,東西魏因兩魏並存的難得現象是三個例外。

第六個栗子:略過隋唐,來到五代十國。五代分別冠以「後X」的名號,一來是對五代軍政不堪的貶低,二來確實都是前朝用過的名號;南方十國散亂,無法與北方五代形成相對之勢,東西相對也無從談起,所以便用了後字來指稱五代;南北漢類似東西魏一樣,是因為重名;南唐是為了相區別於後唐。

第七個栗子:北宋並沒有實現徹底的大一統,幽燕歸遼,河北被扼住;隴上分夏,關中被壓制,這漢唐賴以經略北方的兩臂,在北宋是半殘的,既無法充分發揮形勝藩籬的屏護作用,更無法發揮前進基地的經略作用,導致了北宋一直無法擺脫國防壓力。從宋遼夏到宋金夏,再到宋元對峙,南北宋始終處於東亞國際格局中,而沒有回復漢唐天下格局。習稱南北,不稱東西,或許便是循南北朝之例對宋遼夏、宋金夏三國格局的一種默認。何況宋遼之間,國書便以南北朝相稱,在對遼金的國書中,宋朝始終都是南朝嘛。

稱「南北X」以示割據分立的,還有兩次迴響,分別是明初的北元與清初的南明,如果算上當代,或許還有南民。

原因:窮究上述現象的根本,寒某以為,中國地勢與物候是根本原因,中國地勢與物候的特點決定了多出現「南北X」而少有「東西X」

南北割據模式下,南方上取巴蜀、中據襄漢、下基江東便可窮極江域;北方上取關隴、中據晉豫、下定冀魯便可全取河域,南北物候迥異也使得相互攻伐必須準備更為充足的後勤或者期待對方政權形勢殘弱(曹魏VS蜀吳、北朝VS南朝、金元VS南宋)。

東西對抗模式下,北方有中原北通關中、三晉、河北、山東,南通襄漢、兩淮,一旦一個勢力取得上述分區中的較多個便可迅速通過逐鹿中原實現北方統一,加之北方東西部同屬北方物候,無氣候差異。以至於東西對抗往往短促(秦VS六國、北周VS北齊、楊堅VS尉遲迥)。


所以一旦割據分立,多有南北相對,而少有東西相對,南北宋既然都是分立的國際形勢,自然被視作南北,而非東西咯。

謝 @鵬臣邀請。


提供一個視角。
東西是戰國秦漢以來一慣的政治分野方式,無論是「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還是合縱連橫,或者七國之亂,都是以東西為主要方向來討論政治及軍事地理問題。
具體比如:
張良給劉邦的定都建議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又比如隋末連續三次的西取關中的建議:
李密對楊玄感:「關中四塞,天府之國。雖有衛文升,不足為意。個帥眾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天子雖還,失其根本,可徐圖也。
李密自己:「秦地山川之固,秦漢所憑以成王業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國守回洛,明公自簡精銳西襲長安。既克京邑,業固兵強,然後東向以平河、洛,傳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傑競逐,不早為之,必有先我者,悔無及矣!
以及李世民對李淵:「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
都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大勢上,東西對立是主旋律。
不僅如此,此後無論宋代(趙太祖欲遷都長安,李綱建議趙構定都長安),乃至直到清代都一直有著對關中地區的重視。
但是,關中生態的持續破壞,人口不斷減少,加之以少數民族威脅東移,這一話語體系不再適用。
對於關中生態與經濟的破壞,始於漢末。自董卓毀掉洛陽西遷長安,到李傕郭汜之亂,再到後來曹操最終統一北方時,已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破敗景象。這也使得曹魏與西晉不得不內遷胡人以填補人口不足,維持農業運作。
定都關中之時,尚可以東西論。而至少在西晉,最終也以長安滅亡為標誌。
但是到了宋代,一方面,漢末以來南方經濟的開發和大運河的建設給了南方在政治舞台上不斷增大的話語權,猶記得李唐皇帝歡慶江南的糧船運到的情景,和睢陽是怎麼成了大唐的命脈所在。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威脅的不斷東移(這是一個從秦漢一直到清代的持續過程,三個帝國時期的主要北方威脅,依次是匈奴、遼/金/蒙古、大清,而中原王朝的防禦重鎮也從河西四郡最終演化到宣大與山海關)。這一點對於定都的影響也是很致命的——在古代王朝,信息傳播效率低下,為了有效應對邊患,行政中心不能離邊患過遠。南北對抗的大背景也促進了新的地理-歷史話語體系的形成。
一個不那麼恰當的總結是:
東、西晉的稱謂有如第一帝國的餘燼,而南、北宋則代表了新時代的主題。

如最高票答案所言,光榮歸於田餘慶老師。
也要感謝饒勝文老師的《布局天下》,這是我政治、軍事、地理結合的正經啟蒙。


最後,之前的實驗繼續:


不錯不錯。這個問題不錯。

實話實說這個問題之前一點都沒考慮過。
但就我的理解瞎說兩句。

這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版圖的變遷有關。
中國最早的中心是黃河流域。從秦漢到唐五代,中國的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尚未開發完成,和北方不能相提並論。
這個時段的大政治格局實際上是關中VS山東,大一統的秦如此,漢如此,唐還是如此,就是五胡十六國亂世中的趙、前秦,南北朝的東西魏,北齊周,還是如此。
是坐擁關中以鎮山東,還是關中殘破正位山東,是此時的二選一,只有在北方完全呆不下去的情況下才會去尚未開發完成的南方,而去了南方就意味著回天無力了。
這也造成了直到唐,中國歷史某種意義上就是西安和洛陽雙城記。一個代表關中,一個代表山東。論起天下觀,都是東西對舉。

轉戾點在唐宋之際,開封成為首都提供了一個標誌。開封離洛陽不遠,但其成為首都的契機不是山東,而是南方——開封是從南方運輸物資到達北方的運河核心點。
晚唐到宋,南方的開發終於初見成效,南方逐步成為足以和整個北方並論的經濟單元,此時無論關中還是山東,都無以單獨與南方並論,非得整個北方對整個南方不可。
於是中國的政治經濟版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關中VS山東的格局消失,西安和洛陽從此退出一線城市,再也沒有成為過重要政權的首都(李闖就不要拿出來說了。)
而取而代之的,是南北並稱的格局,南方VS北方,直到現代。經過兩宋開封和杭州的過渡,從元開始,中國歷史某種意義上就是北京和南京的雙城記。一個代表北方,一個代表南方。國人的天下觀,也變成了南北對舉。


除了上面各位提到的經濟和政治習慣因素外,地理交通因素也很重要。簡單補充一下:
晉朝時由於長江在南京下游江面寬達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古時長江入海口在鎮江附近,上海南通等都在海面下),很難從今江蘇境內過江。北人過江都是從南京西面的安徽境內走,這段長江是南北走行,南京在東,故而稱江東。所以不論是孫權攻魏還是符堅攻晉,都要拿下今安徽境內的壽春,而不是現在的揚州。
而由於河流帶來的泥沙造成長江河道變遷,到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清,江蘇境內的江面變窄,變得容易渡江,加之運河在江蘇境內,運河在古時相當於現在的鐵路,是交通大動脈,北人逃難若是沿運河方向,這時候過江就是從北往南的了,故稱南北宋。


宋以前,游牧民族大多崛起於西北。
宋以後,游牧民族大多崛起於東北。


應該是跟疆域變化幅度有關。


如上圖所示,對於同一家族建立的兩個政權而言,與西晉相比,東晉在經度(東西)上的變化大於緯度(南北)上的變化,因此才將經度大從而使國土經度中軸線靠西稱為西晉,經度小從而使國土經度中軸線靠東稱為東晉。


如上圖所示,對於同一家族建立的兩個政權而言,與北宋相比,南宋在緯度(南北)上的變化大於經度(東西)上的變化,因此才將緯度大從而使國土緯度中軸線靠北稱為北宋,緯度小從而使國土緯度中軸線靠南稱為南宋。
至於東周西周,東漢西漢等,是在土地變化不大且相對於全國國土不顯著的情況下,才使用都城位置的東西來進行命名的。總之,關於命名「南」與「北」、「東」與「西」的方法有很多,如何命名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如有疏漏,歡迎各位讀者指正,謝謝。


東晉的"東",很可能來自"左",東晉首都就是現在的南京,位於江左。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


以面朝南為準,左為東,右為西,因此,古人把江之東稱為「江左」,江左就是江東。

偏安江東的晉,就得名東晉了。


你們吶,Too young too simple.some times 拿衣服。南宋之所以叫南宋而不叫東宋,是因為靖康之恥之後康王趙構在原北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所以叫南宋,不叫東宋。跑到杭州臨安是之後的事情了。


主要是建都位置


我一個三國時期的老匹夫,怎麼被邀請回答起這種問題來了。
宋國都城不是在商丘嗎?什麼時候搬到東吳去了?
若非你是諸葛匹夫之走狗,故意誆我?還不速速認清形勢,你若倒戈,還能晴天。


國家觀念的變化。因為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國家觀念從漢晉時代的東西轉變為宋代的南北。

。。。。。。。。。。。。。。。。。。。。。。。。。。。。。。。。。。。

(抱歉,之前看岔了問題,才貼的如下回答。)

《「靖康之難」被擄北宋宮廷及宗室女性研究》
原作者 張明華
[關鍵詞] 靖康之難;宮廷女性;宗室女性;洗衣院
[摘 要] 北宋末年,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圍了汴京城,為了苟鋣延鋣殘鋣喘,宋徽宗、宋欽宗竟以上萬名宮廷、宗室和京城婦女為抵押品,明碼標價地抵押給了金軍。在金軍的營寨中,她們遭到強鋣暴和蹂躪。北宋政鋣權滅亡後,金兵北撤,這些女性在金軍的押解下隨同北遷,在途中歷經磨難、大批死亡。到達金國都城上鋣京以後,她們被遣送到供金國君臣享樂的洗衣院、金國皇帝的各大御寨,賞賜給金軍將領,甚至流落民間,被賣為奴、娼。

A Study on Northern Song Dynasty Royalty Women Kidnapped in Jing Kang Calamity
ZHANG Ming-hua
Key Words :Jing Kang calamity ;royalty women ;ladies ;washing court
Abstract :At the end of Northern-Song dynasty ,soilders of Jin surrounded capital of Northern Song. In order to keep the government ,Song Hui-zong and Song Qin-zong mortgaged royalty women to their enemy. These women suffered rape and injury in Jin』s camps. When Northern Sung dynasty was ended ,the women were forced marching with their Emperors to the north and a lot of them died in the journey. After they arrived in the capital of Jin , they were distributed to washing courts , Emperor』s camps ,Jin』s Generals ,or sold as slАVes and prostitutes.

  「靖康之難」是北宋滅亡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以往研究中,學者們往往著眼於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對在「靖康之難」中被擄往金國的北宋宮廷、宗室女性的研究很少涉足。除何忠禮先生的《環繞宋高宗生鋣母韋氏年齡的若干問題》① 和王曾瑜先生的《宋高宗生鋣母韋氏》② 兩篇文章對其中個案韋氏進行過研究外,目前學術界對這一問題尚缺乏總體的揭示和研究。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史料匱乏。中古時期,女性在歷史的記載中沒有自己的話語權,而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史書中有關女性的記載都是經過掌握話語權的男性選擇過後的結果。為了掩蓋「靖康之難」中大量宮廷、宗室婦女遭到凌辱及在金國為奴、為娼的屈辱歷史,減少執行投降政策的壓力,南宋高宗禁止私人修史;而傳統史家為「尊者諱」,在史書中極力迴避這一問題,如《三朝北盟會編》中雖然反映了民間女性所遭到的金兵侮辱,有關宮廷和宗室女性的遭遇卻不見記載。儘管官方資料極力掩蓋、迴避這一問題,如果我們披沙揀金,仍能在殘存的南宋人筆記中找到可以信賴的史料,由南宋人確庵、耐庵編定的《靖康稗史》就是一本被人長期忽略、極具史料價值的史書。該書輯錄了當時尚存的七種筆記,其中《開封府狀》、《南征錄匯》、《青宮譯語》、《呻鋣吟語》、《宋俘記》五種筆記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北宋都城陷落、宮廷宗室女性北遷及北遷後的情況,其內容可與《宋史》、《金史》互證,且能補正史之不足。該書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了宋、金雙方的記載,作者們大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1 ] (p2) 由於該書不屬於傳統史學觀念認定的正史範疇,其史料價值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立足於對這些尚未開發的史料的甄別使用,力圖廓清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①《文史》第39 期,中華書局1994 年版。
② 《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第608~623 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一 被擄宮廷、宗室女性的類別、人數、年齡分析

從靖康元年(1126) 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圍京城到靖康二年四月張邦昌偽政權建立前,宋徽宗、
宋欽宗及北宋官員一直幻想不惜任何代價、通過斡旋方式保留政權。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雙方達成協議,該協議規定: (金國) 准免道宗(宋徽宗) 北行,以太子康王、宰相等六人為質,應宋宮廷器物充貢;准免割河(黃河) 以南地及汴京,以帝姬(公主) 兩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宮女二千五百人,女樂等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藝三千人,每歲增銀絹五百萬匹兩貢大金;原定親王、宰相各一人,河外守臣血屬,全速遣送,准俟交割後放還;原定犒軍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須於十日內輸解無缺。附加條件是:「如不敷數,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錠,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錠,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錠,宗婦一人准銀五百錠,族婦一人准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准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2 ] (p136) 從正月二十八日起,北宋政府開始履行以上協議,按照金人的要求向金軍營寨輸送女性,最早送去的是蔡京、童貫、王黼家的歌妓各24 人,其中福金帝姬(公主) 作為蔡京家中的女眷也在遣送之列,被送往皇子(斡離不)寨。史載,福金帝姬見到斡離不後「, 戰慄無人色」[
2 ] (p139) ,斡離不下令奴婢李氏將福金帝姬灌醉,乘機對其實施強暴。福金帝姬是「靖康之難」中第一個被金軍統帥蹂躪的宋朝公主。

儘管開封府官員刮地三尺,卻無法滿足金人的索求。為苟延殘喘,宋徽宗、宋欽宗開始拿婦女
抵債。開封府官員除對照玉牒將宮廷、宗室婦女全部押往金營外,還搜括京城民女甚至已經嫁人的宮女充數。這些被強行抓來的女性「皆蓬頭垢面,不食,作羸病狀,覬得免」,而開封府尹徐秉哲為了邀功, 竟「 自置釵衫、冠插、鮮衣」[3 ] (卷七七,p584) ,將上自嬪御、下及樂戶的5 000
名婦女盛裝打扮送出京城,交付金軍。以勝利者自居的金軍從選送的5 000名女性中「選收處女三千,余汰入城」[2 ] (p139) ,當然,被淘汰的2 000名女性應屬於被金兵糟蹋後由於身體虛弱等原因不便帶走而已。

二 關押在青城寨、劉家寺女性的遭遇

從被送入金軍營寨的那一刻起,這些女性就開始遭到金軍將領的蹂躪,她們被迫更換舞衣,給金軍將領勸酒,稍有反抗就被當場斬首。二月七日晚,3 名女性被斬首示眾;1 人因不堪侮辱,用箭頭刺穿喉嚨自殺;另有3 名貢女拒不受辱,被金兵用鐵竿捅傷,扔在營寨前,血流三日方才死去。斡離不指著這3 名女子的屍體警告王妃、帝姬要以此為鑒,否則同樣下場。他們還強令福金帝姬安慰、說服剛到的人梳妝打扮、更換舞衣,供金軍將領享樂。不久,保福、仁福、賢福3 名帝姬和2 名皇子妃被折磨而死。在金軍將領強迫宋徽宗參加的宴會上,斡離不向宋徽宗提出把富金帝姬嫁給設也馬(真珠大王) ,遭到宋徽宗「一女不事二夫」的拒絕。粘罕不勝惱怒,竟下令在場的金軍將領每人拉走兩名女子,任意發泄。[ 2 ] (p155~156) 為了滿足金軍將領們的淫鋣欲,斡離不甚至下達了「元有孕者,聽醫官下胎」[2 ] (p154) 的命令。

金軍將領如同分配牲畜一樣瓜分這些特殊的戰利品。在第一批被押解到金營的婦女中「, 國相(粘罕、斡離不) 自取數十人,諸將自謀克以上各賜數人,謀克以下間賜一二人」[2 ] (p139) ,其後隨著宮廷、宗室、貢女的陸續到來,除選定貢女3 000人以外,金國朝廷「犒賞婦女一千四百人,二帥侍女各一百人」[2 ] (p154) 。到金軍撤離,粘罕、斡離不領人觀看從京城搬運北宋皇宮的器物時,身邊已是「左右姬侍各數百, 秀曼光麗, 紫幘青袍, 金束帶為飾」[3 ] (p623) 。同時,分贓不均也引發了金軍將領的內部矛盾:萬戶賽里指使千戶國祿都投書帥府,申述他的弟弟野利已經和多富帝姬定情,要求元帥府歸還多富帝姬。兩位元帥聽後勃然大怒,將野利斬首。[ 2 ] (p160)守城千戶陸篤詵殺死哥哥尚富皂,起因也是因為尚富皂奸鋣污了陸篤詵搶來的宗室婦女。[2 ] (p170)在金軍將領的淫鋣威之下「, 各寨婦女死亡相繼」[2 ] (p156) 。

也有個別王妃不甘接受這樣的屈辱,與金軍將領發生爭執。斡離不理直氣壯地說:「汝是千錠金買來,敢不從!」王妃爭辯道:「誰所賣? 誰得金?」斡離不回答「: 汝家太上有手敕,皇帝有手約,准犒軍金。」該王妃還幻想自己身分尊貴,不在受辱之列「, 誰須犒軍? 誰令抵准?我身豈能受辱?」斡離不反詰道「: 汝家太上宮女數千,取諸民間,尚非抵准? 今既失國,汝即民婦,循例入貢,亦是本分。況屬抵准,不愈汝家徒取?」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在金軍血腥殘鋣暴和皇帝懦弱無能的現實下, 這位想捍衛貞節的王妃最終也「語塞氣恧」[2] (p174~175) ,只能忍氣吞聲、任人擺布。

三 押解途中北宋后妃及宗室女性的遭遇

據《宋俘記》記載,從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起,北宋后妃及宗室女性被分作7 批押往金國都城上鋣京(今黑龍江阿城市) ,途中歷時1~2 個月,除忍飢挨凍、風餐露宿外,她們既要克服身體的特殊狀況(月鋣經或懷鋣孕) ,而且隨時還會遭到押解官員的騷擾和侮辱。

《青宮譯語》完整地記載了第二批押解女性從東京出發到上鋣京的全過程,從她們的經歷可以比照其它六批女性的遭遇: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韋妃(宋高宗的母親)、邢妃(宋高宗的皇后)、朱妃(鄆王之妻),福金、嬛嬛兩位帝姬和兩位皇子在真珠大王、千戶國祿和5000名金兵的押解下北遷。二十九日,邢朱二妃、二帝姬因「墜馬損胎」[7](p177)。四月初一日,她們與寶山大王押解的第三批女性宋欽宗的朱皇后和朱慎妃等人會合。四月二日,行程途中,國祿先後猥褻朱妃、朱皇后,隨後與嬛嬛帝姬同騎一馬。蓋天大王見色起心,殺國祿,棄屍於河,妄圖霸佔嬛嬛帝姬,被真珠大王阻止後,又把凌辱的矛頭指向邢妃,「邢妃以蓋天相逼,欲自盡」[7](p178)。十一日到達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縣)後,金軍將領聽說朱妃、朱慎妃擅長填詞歌詠,逼鋣迫朱妃、朱慎妃為他們填詞演唱。兩人無奈,就填詞哀嘆自己生不如死的悲慘處境,其中一首為:「昔居天上兮,珠宮玉闕,今居草莽兮,青衫淚濕。屈身辱志兮,恨難雪,歸泉下兮,愁絕。」[7](p179)四月十九日,真珠大王強娶富金帝姬為妾,大擺宴席,邀請北宋后妃參加。四月二十九日,真珠大王押解韋妃等先行,與蓋天大王分別,蓋天大王「送至三里外,悵然而別」[7](p182),對這些女性仍心存覬覦。從燕山登程以後,進入沙漠,路絕人煙,金人日行150里,壯年男子都感到疲於奔命,這些女俘們更是苦不堪言。過兔兒渦(今遼寧北鎮縣境內)、梁魚渦(今遼寧新平縣東南)沼澤地時,儘管她們躺在駱駝、馬匹兩側的兜袋裡,衣服也全部濕透,「地獄之苦,無加於此」[7](p185),以致人皆病困,直到十幾天後到達烏舍(今吉林農安縣東北)時,病者才死裡逃生。然而,等待她們的是更悲慘的命運。除富金帝姬等4人被賜給真珠大王為妾、陳桃花等4人賜給真珠大王為奴婢外,韋氏、邢氏等18人被遣送到洗衣院。

由於史料缺乏而不能進行完全統計,從第一批押解的情況可以大致看出有大批女性死於押解途中:第一批被押解的人員中有宗室婦女3400多人,她們三月二十七日從青城寨出發,由於途中「長途鞍馬,風雨饑寒,死亡枕藉,婦稚不能騎者,沿途委棄」,「十人九病」,[8](p1⑨8)有1500名婦女在途中死亡。[9](p244)四月二十七日到達燕山時,僅存婦女1900餘人,死亡率為44%,到達上鋣京的死亡率應在50%以上。至於民間貢女,其處境更是慘不忍睹。固新押解貢女3180人、諸色目人3412人從青城寨出發,四月初八到達相州(今河南安陽),由於連日下雨,貢女所乘的車大多已經破漏,她們被迫到金兵的營帳中避雨,結果遭到金兵的輪鋣奸,以致「多嬲斃」[8](p194)。被掠者每日以淚洗面,而金軍將領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8](p195)。

四、總體結局

這些女性在途中受盡屈辱和折磨後,最終到達上鋣京。她們被強行遣送到洗衣院、御寨或分給金軍將領,有的甚至淪落為娼。金朝統鋣治者不僅自己享用這些戰利品,還把她們賜給南宋出使金朝的大臣以示侮辱。天會六年(1128)正月,南宋使者王倫等出使雲中,被金國扣押,粘罕賞賜王倫內夫人及宗女四人,甚至還賞賜隨行使者朱績一位宗室女。朱績因不接受賞賜,竟被粘罕處死。[8](p206)

天會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北宋宮廷的后妃及宗室女性們經歷了她們北遷以後最恥辱的一幕。作為戰俘,金朝皇帝命令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后、皇子和宗室婦女改換金人服飾,拜謁金人的祖廟。史載「后妃等入宮,賜沐有頃,宣鄭、朱二後歸第。已,易胡服出,婦女近千人賜禁近,猶肉袒。韋、邢二後以下三百人留洗衣院」[8](p209)。發送前,金國統鋣治者再次命令20名醫官對暫不發送的94名宮眷「孕者下胎,病者調治,以備選進」[8](p211)。從字面看「洗衣院」好像是洗衣的機構,其實不然。從與韋氏一同被遣送到洗衣院的朱風英、趙嬛嬛第二天「並蒙幸御」[7](p191)來看,洗衣院實際上是供金國皇帝消遣的場所。由於當時南宋與金處於交戰狀態,金人將韋氏、邢氏送入洗衣院以示對宋朝皇帝的侮辱。在異族統鋣治者的眾目睽睽下,宮廷、宗室婦女遭受的集體侮辱使欽宗的朱皇后感到絕望,面對金朝統鋣治者的野蠻暴行,作為戰敗民鋣族女性的代表,為了捍衛自己和所代表民鋣族的女性的尊嚴,履行母儀天下的職責,她選擇了以死抗爭。受降儀式結束後,朱皇后即「歸第自縊」,被人發現後救活,她「仍投水薨」。[8](p209)在所有北遷的女性中,朱皇后最具有反抗精神,她的這種剛烈行為其後還得到了金人的褒揚。金世宗下詔稱讚她「懷清履潔,得一以貞。眾醉獨醒,不屈其節」[8](p217),追封她為「靖康郡貞節夫人」。這無疑是對徽、欽兩位皇帝和大多數女性苟且偷生的最大嘲諷。

宋徽宗在世的21名公主中,除死於劉家寺的保福帝姬、仁福帝姬和賢福帝姬3人外,富金帝姬被真珠大王強迫為妾、惠福帝姬被寶山大王聘為妾,剩下的16人中沒入洗衣院的9人、遣送到各大營寨的6人、雲中御寨者1人。[9](p274~278)  

宋徽宗的皇后皇妃5人,鄭皇后和其它3位皇妃一同和宋徽宗遷至五國城(今黑龍江伊蘭縣),韋氏流落洗衣院。嬪位的31名女性中,4名移居額魯觀寨,4名移居蕭慶寨,3名移居葛思美寨,其它20人隨宋徽宗第四批北行,3人生子,其餘人員情況不明。其它封號的108人中,其中婕妤、才人、貴人、美人41人,先入青城寨,跟隨第五批北行,曹小佛移居葛思美寨,到燕山以後,新王婕妤等5人歸宋徽宗,其餘35人居燕山御寨,至上鋣京以後此35人又被分散,奚拂拂等10人入洗衣院,莫青蓮等21人分別入斜也、訛里拐⒋鏹恪六^母、希尹、兀朮及諸郎君寨,邱巧雲等4人死於途中。至於國夫人、郡夫人、夫人封號者67人,李春燕被金人賞賜給張邦昌,陳桃花等4人歸真珠大王寨,鄭佛保等4人歸寶山大王寨,霍小風等2人歸高慶裔寨,鄭巧巧等2人歸餘覩寨,王貓兒等4人歸兀室寨,費蘭姑等4人入婁宿寨,沈金男等2人歸劉思寨,韋月姑等44人第七批北行,途中死亡11人,其餘33人歸雲中御寨。[9](p254~261)

除柔嘉公主隨宋欽宗至五國城外,其它29名皇孫女,死於壽聖院及途中的14人,過沼澤地時被水淹死的4人,沒入洗衣院的6人。剩下的5人中,肅王的女兒玉嬙被封為帝姬,景王的女兒嫁給了韓昉的兒子,益王的女兒嫁給了克錫的兒子,其餘2人下落不明。[9](p284~285)  

宋欽宗1後1妃,朱皇后死於上鋣京,朱慎妃隨至五國城。10名有封號的姬妾,其中4人入真珠大王寨,盧順淑等4人入寶山大王寨,鄭慶雲等2人到燕山以後歸宋欽宗,流落至五國城。另外作為奴婢封職的27位,其中6人途中淹死,1人自刎,2人病死,顧頑童等3人歸寶山大王寨,楊調兒等2人被賞賜給真珠大王,朱淑媛等13人入洗衣院。[9](p263~266)

34名皇子妃中,第二批北行者5人,3人發配到洗衣院(其中高宗皇后邢氏、田春螺死於洗衣院,朱風英後至五國城),1人配真珠大王,1人封紹興郡夫人。第三批北行者1人,先入寶山大王寨,後敕配偽建安郡王趙梴。第五批北行者28人,入洗衣院者9人,其中4人於天眷十三年遷往五國城,另外5人死於洗衣院;被遣送到各大營寨者10人,賜給偽相國李浩為妾者1人,另外8人無考。可見,在34名皇子妃中,除8人下落不明外,絕大多數女性仍然被遣送到各大營寨(12人)和洗衣院(12人)。[9](p278~283)  

史書留下的有關宗室記載,惟有燕王趙俁、越王趙偲、義和郡王趙有奕三支。其中燕王妻至五國城,妾2人入洗衣院,兒媳4人、女兒及孫女6人中,只有女兒趙飛燕被封為次妃,其餘下落不明。越王趙偲,妻歿於韓州;妾2,1歿於燕山御寨,1歿於洗衣院;兒媳6人,女兒3人,孫女1人,其中女兒檀香入宮為夫人,兒媳陳艷入兀朮寨,其餘下落不明。郡王趙有奕妻歿於道。[9](p286~288)由於宗室女被沒入洗衣院或分給參加侵略戰爭的金軍各級首領,她們的處境各不相同,「婦女分入大家,不顧名節,猶有生理,分給謀克以下,十人九娼,名節既喪,身命亦亡」,金國一個鐵匠竟以「八金」的價格買下一位兼有「親王女孫、相國侄婦、進士夫人」三種身分的女性。這些女性「甫出樂戶,即登鬼錄」,[8](p199)命運大致相同。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在對北宋宮廷、宗室女性的瓜分中,獲益最多的是金朝統鋣治者。首先是金朝皇帝,佔有被送到洗衣院和各大御寨的女性;其次是發動戰爭的軍事貴鋣族,粘罕、斡離不在離開北宋都城前身邊女性已達百人以上,到上鋣京以後,他們又參與了對押解到上鋣京婦女的再分配;再者是參加戰爭的各族軍事首領,據以上有限、具體的數字統計,遣送到各大營寨的女性:額魯觀寨4名,蕭慶寨4名,葛思美寨4名,真珠大王寨11名,寶山大王寨12名,高慶裔寨2名,余覩寨2名,兀室寨4名,婁宿寨4名,劉思寨2名。  

隨著南宋抗金力量的不斷增強和宋金議和的進展,這些被擄女性的處境稍有改變,少數宗室女性被召入金國的皇宮,也有一些女性嫁給了金國貴鋣族,還有個別女性作為金國的友好使者遠嫁異域,如在金國出生的全福帝姬嫁給了西夏國的李敦復。就整體而言,除了紹興十二年(1142)五月伴隨宋徽宗、鄭皇后、邢氏的梓宮南歸的宋高宗的母親韋氏外,其它女性全都留在金國。正隆六年(1161)七月完顏亮南侵之前,殺掉遼朝後裔耶律氏和宋朝子男130餘人。此時距「靖康之難」已30餘年,從年齡上推算,這些女性大多已經在30~50歲之間,最小的也在30歲以上,她們或已客死異鄉,或已人老珠黃被人拋棄了。

「靖康之難」中,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的歷史,既是南宋人難以啟齒的恥辱,也是激勵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動力。對於南宋道學家來講,這場災難也給他們敲響了警鐘:在民鋣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南宋時期,金軍的頻繁入侵隨時都會使女性們遭到貞節不保的噩運。如何鋣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保住婦女的貞節成了道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他們捨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經過道學家們的反覆說教和統鋣治者的大力宣傳,到了明清之際,女性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而標榜她們殉節的貞節牌坊卻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除了殉節外已別無選擇。  

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戰敗國的女性成為佔領者的戰利品和蹂躪的對象,她們不僅要承擔國破家亡的精神痛苦,還要承擔身體被辱的身體痛苦、受人歧視的心理壓力,勝利者為了掩蓋暴行而篡改歷史,亡鋣國者為了掩蓋屈辱而隱瞞歷史,被擄往金國的北宋后妃及宗室女性在歷史記載中就這樣被忽略了,而資料的缺乏又使得這一歷史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被遺忘。


個人直覺:北宋敗退,主要向南逃。
但是東晉不一樣,長安淪陷後,皇族百姓們多數情況下向東逃,希望像周朝一樣重新在東面建立政權,那麼就依然可以留在北方。但後來發現少數民族太強悍,才轉而南逃。這表現出晉朝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北方依然存在著較多領土和抗爭,而且北方很亂政權林立,只有一個政權和東晉南北對峙的時間不多,「南北割據」局勢不明顯,所以取東晉。

以上純屬個人瞎猜,沒有半點知乎精神請忽略…………


由於東晉長期沒有控制四川地區(成漢政權)
然後東晉版圖看起來和三國時期東吳差不多
畢竟沒有人把東吳叫做南吳的。。。


推薦閱讀:

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現代的好吃嗎?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

TAG:命名規則 | 宋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晉朝(兩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