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國中誰最有遠見?為何?

歷史,三國


孫皓啊。
280年,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司馬炎召見投降的孫皓,對他說:「朕在這裡設下這個座位等你好久了。」
孫皓回復:「我也在南方設了個座位等陛下的。」
316年,五胡亂華,晉朝皇室南遷至昔日東吳的都城建康,是為東晉。此時孫皓已死去32年。
這等遠見,三國無人能及


曹操。

他遠在南征宛城張綉歸來時,就預測到了1800餘年後的21世紀初,肆虐我國大江南北的那場傳染病,並發出了絕望的哀嚎:

「非典,吾命休矣。」


王蕃:三國時期吳國官員,天文學家,數學家,據說:"王蕃認為:日距離其下臨之地為八萬里,以此為股,以一萬五千里為勾,應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測出日距陽城(今河南登封)為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陽城為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為半徑,算出周天長度。他還進行過數學研究,計算出圓周率為π=3.15,與劉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沖之的「祖率」(π=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很相近,為中國天文學的數學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都計算周天長度了,作為地球人,操心起了宇宙之事,怎麼能沒遠見呢?

陳卓:又是吳國的天文學家,「陳卓青壯年時即任吳國太史令。他善於星占,精通天文星象,曾與吳國天文學家王蕃同時或稍後作《渾天論》,並於這一時期開始收集當時流行的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官,進行匯總的工作。公元280年晉滅吳後,陳卓自吳都建鄴(今南京)入洛陽,任晉國太史令。這期間他繪成了總括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圖,並寫了占和贊兩部分文字,還撰寫了《天文集占》10卷,《四方宿占》和《五星占》各1卷,《萬氏星經》7卷,《天官星占》10卷等占星學方面的著作。4世紀初,陳卓已從太史令職位上離任,但仍參與皇室天文星占事宜。公元 316年,西晉亡,陳卓重返江東,於317年在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參與了元帝司馬睿的立國,復為太史令。此後史籍中再未見到有關他活動的記載。」
地球上能見到的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星辰,作為星圖和星表的編著者,沒有「遠見」是不行的。

馬鈞:三國時魏國發明家,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改制了諸葛連弩。最主要的是,他發明(或者重新製造)了指南車,就是這個:


還有記里鼓車:


一個用來指引方向,一個用來測量旅程,有了這些,才能知曉「遠見」有多遠,是否正確 ( ̄y▽ ̄)~。


不過一年兩年,不可謂遠;個人利害之事,不可謂見。既稱遠見,必須得是以彼時之能力做出數十百千年之後產生影響的事迹方可。以此觀之,三國里最有遠見之人,非孫權孫仲謀莫屬。
據《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數千人還。

孫權同志這一紙詔令,在一千七百餘年之後的今天,成為了喊出「台灣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的底氣,成為了捍衛領土主權完整的「自古以來」。當這些不肖子弟們都在爭搶老祖宗遺產的時候,只有我們的孫權同志在為後人添置新產業。
曹老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眼光是真准。


甄姬她哥。
他在三國時期就知道調侃女博士了,算是成功地預見了一千多年後的對女性讀書的看法。


《三國志·魏書·后妃傳第五》裴注《魏書》:
(甄姬)年九歲,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兄謂後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


笮融。
時髦!
你們這些人還在跟著張角兄弟、張魯家族喝符水的時候,笮融就玩佛教了。


謝邀

神運算元劉曄

夷陵之戰時,他勸曹丕與劉備一起夾攻孫權,瓜分吳國。曹丕不聽,說孫權都向我稱臣了,打他說不過去。我和孫權一起打劉備怎麼樣?

劉曄不屑地說:劉備正在盛怒之中,而孫權現在很冷靜。瓜分吳國我們可以得到吳國富庶的地區,滅了吳國再滅蜀也就不難了。而如果和孫權聯手,孫權和劉備反倒會議和。

曹丕就是不聽,採取了坐觀成敗的辦法。

也錯過了統一中國。


必然懷橘陸郎啊!
陸績算到自己死日,還能算三國統一的時間(孫吳滅亡之時)。
陸績能往後算60年,這是實打實的本領,不抖機靈。

陳志《陸績傳》:(陸績)豫自知亡日,乃為辭曰:「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逼厄,遭命不永,嗚呼悲隔!」又曰:「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年三十二卒。


謝邀……
純以結果論,孔明絕對有遠見。
然而並不是丞相大人……是胡昭胡孔明。

潁川胡昭,字孔明,亦養志不仕。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辟。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在亂世,不投靠任何勢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能自保已經很難得了,但是厲害的在後面……

高士傳曰: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昭因與斫棗樹共盟而別。昭雖有陰德於帝,口終不言,人莫知之。

大家都知道魏蜀吳三家打得頭破血流,最後卻是三家歸晉,司馬家笑到最後,那麼這位捨命救了司馬懿的胡孔明結局如何呢……

至嘉平二年,公車特徵,會卒,年八十九。

公元161年-公元250年,胡孔明就這樣在亂世平安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想必也是衣食無憂),絕對是穿越黨的效仿對象。


司馬懿。大戰略眼光比賈詡更好。官渡之前為曹操剷除地方豪強穩定後方生產本來有不小的功勞,也表現了極高的才能,卻故意裝病不急於出來做官,因為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曹營並沒有很強的根基,而曹操在政治清洗時又是很厲害的,因此寧願先不要出來發展,只讓哥哥繼續給曹操打工,韜光養晦。後來終於,曹操為了填衣帶詔時期開始挖的各種後方政治大坑,開始屠戮功臣,除了沒什麼政治追求只求自保的賈詡之外,水平高的文官死的死整的整,長期隔岸觀火的司馬懿被哥哥司馬朗名為走關係提拔,實際上開始通過站隊,培植實力,同時也就開始了操盤三國之路。
其實很難說賈詡和司馬到底誰厲害。只能說賈詡算到的大勢,司馬懿同樣算到了,但賈詡有自己的不得已,司馬的顧慮則相對小一些。所以賈詡自從跟了曹操以後,不能再有任何政治野心只能專心當謀士。兩個人的最終目的也都達到了,賈詡不僅躲過每一次清算,自保成功,還為後代攫取了一定的福澤。司馬,顯然。


賈老闆,多次易主並每次都身居高位,在曹操兒子爭權中明智的站在曹丕這邊


劉禪啊!
司馬炎宴請劉禪,又問了他父親問的問題「頗思蜀乎?」劉禪照例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司馬炎轉身低聲和丞相說:「這劉備如此英雄,他兒子怎麼是個傻子?」
劉禪聽到之後,在心中暗罵:「你兒子才是傻子,你兒子從小就是傻子!」


我的老鄉羅貫中。(太原)
是他從史料、話本中找到了這個24K金的大IP,用當時技術上最領先的手法將其進行再次開發。六百多年後,這個IP每年的產值要用百億美元來計算,衍生出圖書、遊戲、影視、餐飲等不同形態的產品,影響力遍布東亞、輻射全世界。
我國五千年歷史上類似的亂世數不勝數,幾乎每一個亂世都有描寫它的文學作品出現,但只有羅貫中的開發最成功。像《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民國演義》等等,沒一個有這麼大出息的。什麼叫遠見,這就叫遠見。


相者。《三國演義》第一回寫到,劉備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大孔明啊

三國中,鄧艾吧,翻山越嶺好不容易從懸崖上跳下去,半死間發現一座軍營。無奈諸葛的設置已經被劉禪給撤了。


荀彧,有謀略有理想,但沒有野心。

以下轉自百度

  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曹操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到了他決心要封魏公、建魏國的時候,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這個時候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因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個獨立公國,這個獨立公國和大漢王朝的關係將是國與國的關係,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了,它是國與國的關係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與皇帝的關係。當然這裡頭還有一點微妙的地方,就是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宗主國,這個魏公國是這個宗主國冊封的邦國,但是和郡縣與中央的關係大不一樣了。這個搞來搞去搞得不好它就會發生變化,因為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個空架子,什麼都沒有,曹操舉手之勞就能把大漢王朝滅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這樣一種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他就面臨著自己命運和道路的選擇,怎麼辦?但是無可選擇。他怎麼呢?他現在發現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誰是?劉備是?就算劉備是,他能投奔劉備嗎?他這個時候還能投奔劉備嗎?不能。那麼跟著曹操繼續干,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願望的對立面,他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對。他現在是不能幫曹操也不能不幫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稱之為進退失據,而且只有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可以想像到荀彧這個時候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因為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比理想的破滅更讓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憂鬱而死,還是服毒自殺,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懷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殺的。很可能曹操是送來了這個空的食盒,因為曹操是喜歡做這種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個盒子給荀彧,打開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於說你死,也可以理解為別說話,閉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說話,飯還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是如果荀彧拿到這個食盒他馬上是選擇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來告訴曹操:我絕不能贊成你這做下去!就是表明這樣一個態度。

  所以我覺得曹操終其一生最後沒有稱皇帝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雙憂鬱的眼睛。


賈詡,草根出身爬上高位
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出道後每一個計策都使自己爬高一層
三國中
有人愛曹操氣勢恢宏
有人愛關羽義薄雲天
我獨愛賈詡明哲保身


說水鏡的。然而卧龍鳳雛得一人得天下並不是真的。

普遍認為是賈詡,這傢伙有點穿越的感覺,幫張綉對付曹操的時候幾次都讓曹操吃虧,對手可是曹操啊。加上反攻長安,後期的善終都是極強的。

司馬懿最後能奪權,不得不說他做了很多小動作,熟知的有裝瘋。害死張合這件事頗有爭議。然而作為勝利者,我覺得他的很多黑歷史並沒有得到曝光,對於他上位的過程,想必也是血腥至極的。也可能有人有這方面的研究,是我學識淺薄並無耳聞。

而孫皓一句,也為司馬炎在吳國設立了一個位置也讓人記憶深刻啊。(後來的東晉)


大家覺得水鏡先生如何,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便言: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卧龍,鳳雛,水鏡先生乃是三國三大大名人了。


我在想會不會有人抖機靈說袁術的。

————————————————————
不是很清楚所謂的遠見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戰略上,毛玠對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類似還有沮授之於袁紹),張紘對孫策的「投丹楊,收兵吳會」戰略制定,魯肅對孫權的榻上策,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等等,都是非常厲害的戰略方針。而且都是屬於對自身團隊來說幾乎最優的戰略方針。我想這些應該都可以稱得上是有遠見的人。
比如說識人上,曹操在劉備無比落魄的時候還是覺得劉備是個英雄;劉備一眼就看出馬謖不堪大用;孫權在劉備東征時能選擇最合適的陸遜上任大都督,這些不知是否算是有遠見。
再比如學術等方面,仲長統在《昌言》中的「人事為本,天道為末」思想、類似「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思想、以現實的實際效果決定政策的取捨的觀點等;向朗對於藏書的運用;譙周的《仇國論》等思想,是否算是有遠見呢。

個人覺得那些人包括很多未列入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至於其中誰最有遠見,確實不好說,也沒什麼標準。

不過個人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在歷史記載上語焉不詳甚至沒有提及的細節值得我們腦洞大開?
為何唐代以前單字名較多,而之後兩字名就逐漸占多數?
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怎樣的一生?
中國人和日本人對三國認知有何不同?

TAG: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