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可以彌補家庭貧富造成的一個人跟他人在眼界上的差距嗎?
我很贊同這一個觀點:貧(富)之所以常貧(富),其初始的眼界有很大的影響,窮人出身的人往往眼界比較小。
那麼知乎是否可以彌補這一點呢?如果可以,該怎麼如何使用知乎拓寬眼界?PS.請別單針對題主情況而回答
我個人覺得社會過度誇大了所謂「眼界」對成功的影響。之所以富人的子女相對更容易成功,我認為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有著更多的承受失敗的冗餘度而已。富人通向成功的路徑是「並聯」的,他們允許多次失敗。而窮人通向成功的路徑是「串聯」的,失敗一步,幾乎沒有更多次的機會了。
不可以。
我曾在火車上、地鐵上聽到了許多實政、軍事、經濟、文化、歷史、藝術、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也有幸目睹了吃東西吧唧嘴、撓頭屑、摳腳等技巧再現。
然並卵...
不過通過上知乎,我學會了,如何精緻地裝逼。比如:
——my lord.
——給寡人來瓶82年的雷碧壓壓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古人總結得挺到位,別想著上個知乎,就把捷徑走了。
沒錢沒空就多讀書,讀好書,學些真正實在的東西。別凈學些「怎麼樣看起來比較高大上」「如何才能不著痕迹地裝逼」。把自己做好了,不想炫富也有人給你炫,不想裝逼也有人為你裝。
有錢有空就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別老惦記著在哪裡找好角度,在朋友圈裡po幾張明媚的自拍、門票、下午茶,並配文「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還是想說一句拉仇恨的話:
知乎也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問(she)答(jiao)網站,切莫上知乎久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以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奈何「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還多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也許能,也許不能,取決於你自己。
我是李海鵬老師的腦殘粉,他很多年前曾經這樣寫過:我經常看到一些BBS,它們很不出色,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產生「懶得跟你們說話」的念頭。在那裡,聰明人都不愛說話,蠢貨們卻滔滔不絕……
我覺得我完全就是一個這樣的蠢貨。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滔滔不絕的都是蠢貨。只不過,你需要具備甄別蠢貨的能力。
所謂的「眼界」,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張地圖,我們靠著這張地圖來標定自己的認知。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完全空白的地圖。所謂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擴展自己的心靈地圖的過程。「眼界」其實也就是你的地圖的大小和內容。
有些人的心靈地圖很小,最多村東頭到村西頭,他們也不願意邁出這個村子。他們堅信村子裡的標語都是金科玉律,他們認為同性戀是變態,他們認為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他們認為日本都是軍國主義,他們認為女性就該在家看孩子,他們認為老實人都要吃虧,他們認為純真和善良都是笑話……
有些人則相反,他們熱切的想要走出這個小村子,想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他們樂於擴展自己的地圖,也樂於修正自己地圖上的錯誤。父母、老師、或者其他人寫在地圖上的標記,在他們看來也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他們更願意自己去探索,去看看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對的。如果不對,他們欣然劃掉錯誤的,再寫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
探索的方法有很多,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擴展地圖的好方法,只不過在過去,讀書和旅行都是非常奢侈的行為。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個人覺得,今天的方法就更多了。很多好書的售價比一頓快餐的價格還便宜,而上網閱讀甚至都不用額外花錢。
跟著別人的足跡走路,這也是一個好方法。借鑒別人已經畫好的地圖,自己就可以避開懸崖、避開陷阱、避開死胡同。只不過,問題就在於,你借鑒的是誰的地圖?
遇到經濟學問題的岔路口,應該借鑒誰的地圖呢?你可以看你二大爺的地圖,也可以看宋老師標著《貨幣戰爭》的地圖,還可以看馬克思的地圖,或者亞當·斯密的地圖。當然,你二大爺的地圖不一定就比亞當·斯密的差。跟著誰的地圖走,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遇到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應該借鑒誰的地圖呢?你可以看你表哥的地圖,也可以看《古惑仔》電影里的地圖,還可以上知乎看別人的地圖,或者看雨果或者托爾斯泰的地圖。知乎上的見解也不見得不如托爾斯泰,只不過你要好好分辨就是了。
在我看來,所謂「眼界」的高低,跟經濟狀況沒有太大的關係。大家都是中國人,不用裝國際友人。有些人有錢,僅僅是因為運氣好,或者時機好,或者爺爺在市區攢了好幾套房子。他們雖然錦衣玉食,其實心靈仍然沒有走出那個村子。你跟著他們的地圖,又能走多遠呢?
知乎上也同樣如此,不同的作者展示各自的地圖,不同的讀者選擇跟隨不同的地圖。你追隨什麼樣的地圖,看到的就是什麼樣的世界。跟著蠢貨的地圖走,自己還覺得找到了正確的地圖,結果可想而知。最怕的就是,你以為你找到了正確的地圖,追隨著正確的方向,其實卻是在死胡同里越走越遠,或者在戈壁灘上不停的轉圈。
李海鵬老師是這樣寫的:有一天,我嫉妒人家都有二奶,就我沒有,就挑了一個最難看的姑娘,跟她說,你做我的二奶吧。她說,我知道自己的條件不怎麼好,有人邀請我做二奶,是對我的恭維,我不圖錢,圖你也沒有,也不圖性,這個我看你也沒多大能耐,我就圖一品位——你告訴我,你穿沒穿秋褲?我說,穿了當然穿了!那姑娘就哭起來。她說,我這樣的人挑逗她,是對她的莫大侮辱,就當街狠揍了我一頓。後來我才知道,傳聞說,時尚達人蘇芒女士有言在先,時尚人士是不穿秋褲的。我想幸好這話跟蘇芒挨邊兒,如果是可可.香奈兒說的,那毒婦拿我剝皮實草亦未可知。
……
你看,小時候我們就生活在如此冷酷的環境中。在零下20 度的氣溫里,滴水成冰決非誇張,只有貨真價實的蠢貨才會裝細高挑兒。長大之後,我想了又想,認為自己仍然生活在冷酷的環境中。我曾在《智族GQ》工作過一段時間,學習到了不穿秋褲會更得體一些,穿貴一點兒的衣服可以更顯優雅,等等。不過我始終覺得,在我們這裡,還有很多事比時尚更重要,更需要人們去想,去談論。在這裡,比一個人看起來怎麼樣更急迫和重要的事情多如恆河沙數。
「不穿秋褲」也算是地圖上的一個標識,類似這樣的標識可以在知乎上找到很多很多。為了防止被群毆致死,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這樣的標識讓你覺得大開眼界,讓你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卻忘了真正的詩和遠方。
如果你因為在知乎上發現了「不穿秋褲」或者類似的東西,繼而沾沾自喜,把這些東西都抄在自己的地圖上,覺得自己已經「發現了更大的世界」,那你的「眼界」也就這樣了。眼界不只是被動地看和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思考、甄別、判斷、付諸行動。貴知只能幫你看到一些東西,卻不能幫你動腦子和動手,更不能給你帶來決定性的資源。
更何況,從貴知上獲取的信息往往都是經過答題者精心美化矯飾、隱藏了關鍵信息的,尤其是那些描述所謂成功經歷的答案。你看到某人畢業後奮鬥三年在帝都買下六百萬的房子,卻沒看到他父母替他掏了五百九十萬;你看到唐缺宣稱他通過勤奮發圖混成大V,卻沒有看到他睡貴知管理員和搬磚買粉。這種充斥著自我標榜自我吹噓只把光鮮一面扔出來忽悠人的玩意兒,我們通常稱之為毒雞湯。毒雞湯也許能讓你開開「眼界」,卻更加可能讓你心態失衡判斷失准,甚至頭腦一熱做出嚴重錯誤的決策。
所以,我對於迷戀貴知的年輕人一向都有如下勸告:知乎這個玩意兒,在上頭獲取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增長一些見聞,看一些休閑娛樂的故事段子還是挺好的,但也就僅限於此了。想要真正地提高自己,去工作,去學習,去買書讀書報班,而不是上貴知懂得了茴字的四種寫法就覺得自己高大上了。我一直以為,在知乎上,但凡是對於『能不能』,『可不可以』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懷有警惕。因為這類問題一上來就限制了回答只能有兩種思維格局:能,給出理由一堆,嘲諷一堆,實例一堆;或者不能,給出理由一堆,嘲諷一堆,實例一堆。
這樣的思維格局限制下,本題下面大多數答案,其實隱含了兩重矛盾。
第一重矛盾就是這些答案是如此令人驚訝的涇渭分明的亮出可以或者不可以的觀點,完全無視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5000萬知乎用戶之間個人水平巨大的差異性。
對於不同水平的用戶,知乎這個網站帶來的作用肯定是不同的。有的用戶本身已經學富五車,或身處社會的上流階層,他們眼裡知乎上被很多人推崇的「高贊」答案其實只是他們人生中的「牙慧」而已。同理,有的用戶(比如我)本身學識不高,或身處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眼裡知乎上很多信息都是信息自然是聞所未聞的新鮮,尤其是來自那些他們人生中可能無緣接觸到的專業人士的回答。
再進一步,題目中提到了『眼界的差距』。什麼是眼界的差距?這裡沒有任何確定的定義。而對『眼界的差距』的不同(或者不充分)理解,就構成這些答案中的第二個矛盾。
有的答案里,把眼界的提升的概念外延推廣到等同於一種個人硬實力的增長。這裡的邏輯是直接從see的S跳到了success的S。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知乎當然不可能光是讓一個人看到某些信息就直接成功。可是從 see到 success還要經歷多個步驟:learn,think,understand,try,fail 等等。忽略這些中間環節,或者單純把知乎的作用放大到可以促使讀者完成所有這些中間環節,顯然是輕率的。
還有的答案里,把眼界的提升概念外延局限於單純的閱讀新聞或者評論文章。這裡的邏輯是從 see 停留在 see。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知乎只不過是另一份報刊雜誌。可是知乎的特點在於能過對於同一個問題展開了一場來自不同人士,不同視角,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立場的「無聲思辨」。這樣的「思辨」過程在僅僅傳遞對信息和問題單一解釋和觀點的所有其他媒體中是絕對看不到的。忽略這種「思辨」過程對於用戶的影響顯然同樣是輕率的。
『等等!』也許有人會問,『你逼逼了這麼多,對於回答這個問題又有何幫助呢?』
其實通過上述對於很多答案中隱含的二重矛盾的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 知乎對於不同的用戶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不要期待通過一個『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答案就決定知乎『有用或者沒用』。問題的關鍵永遠在於『怎麼用』。
2. 知乎對於所有用戶來說,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其『思辨』的部分。因此使用知乎收穫最大的方法是永遠不要只閱讀一個答案(那樣的話和閱讀一篇報刊雜誌上的文章沒有任何本質區別),而應當閱讀多個來自不同人士,不同視角,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立場的答案。
其實這篇答案也有缺陷,就是沒有提到『思辨』過程對於用戶的具體影響,而僅僅是假設這樣的『影響』是正面的。很多其他問題中也討論過負面影響——比如複雜的『思辨』過程會讓一些閱歷不足的用戶(特別是中小學生)價值觀混亂。但鑒於我國教育模式中『思辨』教育的極大欠缺,我堅持認為知乎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種教育的『體制性缺陷』,因此總體來看還是有益的。
題主真正關心的恐怕不是「如何通過知乎提升眼界,拉近與富人眼界的差距「,而是「如何通過知乎提升眼界,藉由眼界的提升帶來社會地位的提升和物質水平的提高(成為富人)」。
說到底,你並不關心眼界是高是低,是廣是窄,只要能讓你過得比現在更好幾個層次,就是你所期待的結果。你之所以將著眼點放在「眼界」上,是因為知乎上很多答案告訴你,貧富差距的很大來源是「眼界」。
這種觀點當然有道理,可惜只說了一半。眼界開闊等於信息掌握全面,能促使一個人做出更正確的人生判斷,而一次次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判斷正確」、且儘力完善地去執行,才能一步步通向更美好的路途。眼界只是信息搜集,判斷力和執行力才是你將人生牌局打成怎麼樣的關鍵。
可以看出,從眼界到判斷力有一個「轉化」的過程,要實現這個「轉化」,還需要「聚焦在某個點上」足夠的「量」,以及後續的精進執行。知乎上的信息很多,但是比較分散,從新聞熱點到人性探討到女權主義到美食旅行,這些能豐富你的精神世界,卻很難帶來本質的提高。
第一,因為它們不是聚焦在某個「點」上的信息,比如並非聚焦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能幫你逐漸成為專業人士的那種;它們來源分散,不成體系,只能作為消遣。
第二,它們中有含金量的信息並不密集,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經常看到其中某一觀念在知乎上被引用過,在那一本書里,那個觀念只是無數睿智觀念中的一個,但出現在知乎,被引用的單個觀點就能獲得幾千個贊。可知,如果需要快速學習真知,買一本書讀一個下午的效率,要超過刷很久的知乎。
第三,刷知乎容易,只需要躺沙發上動動手指,但「執行」起來極難。知乎告訴你怎麼學英語,但有幾個人真按照那些方法去日復一日做了?知乎告訴你讀名校或者去留學的重要性,但有幾個高中生看了以後就刻苦學期抓緊刷題了?
想獲得更好的生活,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但要實現這一點,原則其實非常樸素——單點突破。如果你此刻是學生,那麼考一個或者申一個更好的學校和專業;如果你是職業人士,精進職業能力,將關注點聚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你只需要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照顧好,就能逐漸接近自己喜歡的生活。
現實里,我們往往會看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能照顧好,於是想抄近路,通過其他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己沒考上好大學,但是又羨慕名校生的人脈,於是在網上各種結交名校生,以為跟他們交上了朋友,自己好像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聽他們講講話,以為自己也獲得了同樣的信息;自己在職業領域內表現平平,於是在網上求結交各種比自己高的人,以求什麼時候被人提攜,或者展示那是自己的「人脈」。
等等,回頭看看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是不是又更荒蕪了一點?眼界這種東西,不是看幾本自以為高大上的書,聽幾個無人知道的野史,去一趟西藏或者是麗江就能夠提高的。
任何你以為可以提升「眼界」的事情,其實只是增加了一些知識而已。知識並不是眼界。
眼界是長時間處在某種環境之下,自然而然的被熏陶出來的。那些富家公子的眼界,不是他們自己學會的,是他們父母教授的。而即使把你放到一個滿是富人的地方,你的眼界(能力)也不會有太大提升。因為和優秀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如果想幫你,會自然的用行動去影響你,讓你獲得極大進步。他們如果不想幫你,會用自己的氣場去打壓你,那麼你的每一步都是極其困難的(有一個問題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是什麼感覺,其實這取決於那些優秀的人打算怎麼對你。他們如果想帶你飛,你可以很快進步。他們如果不想幫你,你會覺得寸步難行)。
眼界是到了某種境界的一種自然流露。人或許可以去追求那種境界,但是要去追求「眼界」,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當然也不可能追逐得到。
大部分的人,是不具備超脫環境的能力的。普通人不具備,富人家的孩子也不具備。而結果(貧富狀態)不同,是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為父母的樣子,本來就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如果要改變自己的貧富狀態,最好不要去思考「眼界」這麼虛的東西,把眼光精力集中於一點,那就是「我該怎麼賺錢」。這樣比關注眼界什麼的,要有用的多。
的哥師傅們表示,他們天天聽廣播里的時政新聞,還和各路牛逼的乘客談笑風生,既開拓了眼界,又增加了談資,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每天晚上看新聞聯播,知道國家近年來一直出台政策控制樓市,穩定物價,改善民生,回到現實生活,你買得起房么?
天天在知乎刷「精英」們的人生經驗,他們都說「高考想上985,難度好比種紅薯」,然後你真可以不用努力,輕輕鬆鬆就考上你夢想中的top2,top5么?
讀了一堆成功學雞湯,頓時覺得自己破除了格局,開闊了眼界,巴不得馬上找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談笑風生,但最起碼,你聽得懂英語么?
年幼無知時,也曾迷戀那些個成功學,也曾像題主一樣以為窮人之所以會窮,就是因為眼界和思維的局限,長大後才發現,自己當時實在是naive。
成功學的套路一般是,如果你有一個蘋果,你把它直接吃了它就沒了,但你如果把它賣出去,或許能掙到一塊錢毛利;如果你把蘋果榨成蘋果汁再賣出去,你就能掙到三塊錢毛利;那麼如果你將一百萬個蘋果都做成蘋果汁,那你就掙到了三百萬,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但事實上,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或許已經飢腸轆轆只能靠那個蘋果充饑,或許家裡根本買不起「榨汁機」來提高產品價值,或許沒有相應的人脈和資金去購得所需的蘋果和其他支持,或許沒有足夠的渠道去將果汁推銷出去,或許購入一百個蘋果已經是他們的極限,如果果汁賣不出去他們可能就此完蛋,無法翻身。
窮人和富人真正的差距不是眼界上的高低,而是將那份「眼界」轉化為實際利潤的資金、背景、人脈和渠道的支持。
所謂眼界,不過就是每個人的出生、教育、交際和閱歷的綜合體現。如果在這些方面沒有相應的努力和閱歷,而是僅僅因為別人幾句不明覺厲的雞湯就覺得自己很快就能和他們一樣成功,孩子,洗洗睡吧~完全不能。
說點難聽的吧,如果一個人年紀尚小,或者判斷力不強的情況下,知乎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如果你都信了,你不僅沒有成為一個有遠見有深度的人,恰恰相反,可能會變得非常偏激,在現實的世界看誰都不爽,然後被別人罵情商低。
理論上,人更願意相信自己能理解的,而真相往往是人們不願意接受的那個,知乎上的大v各個都是生活中情商很高的人,他們完全知道要寫什麼樣的文章給你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
如果寫真實想法,我可以告訴你,基本上都是罵你的,我本來想舉一些例子給大家,但是想想還是算了,犯不著被罵。
就這樣。
----------------------------------------------更新-------------------------------------------------
因為沒多少人關注,我就寫一些。。給這個答案填好坑。
知乎存在著大量的政治正確,而這些政治正確實際上不是那些答主決定的,而是吃瓜群眾決定的。
知乎的點贊機制,本質就是讓人去選擇他認為對的那個答案,所以,當兩個都有道理的答案擺在面前的時候,大部分人會選擇那個看起來對的答案,久而久之大家都相信了那個答案,那個答案就成為了政治正確。
在知乎上,全世界就四個國家,中國,美國,日本,還有其他。
知乎上的中國,比新聞聯播里的還強大,沒有難民,沒有窮人。
知乎上的政府,是個任何決策都對,從來沒出過錯的政府。
在知乎上,香港永遠是因為大陸當年不開放,才成為第三大金融中心的。
在知乎上,台灣人都不是同胞,只一個小島上的一群土鱉。
在知乎上,廣州已經不是一線了,只有深圳北京和上海,才是城市。
在知乎上,所有的省會,副省級城市,都成了小城市。
在知乎上,而所有的小城市,都不是城市,吃棗藥丸。
在知乎上,勉強達到小康家庭出身的孩子,給你講自己奮鬥的故事,下面評論都是何不食肉糜。
在知識上,富二代給大家講自己奮鬥的故事,下面評論都是又有錢有努力,富人就是不一樣。
在知乎上,窮是原罪,你窮,你這輩子都沒機會翻身。
在知乎上,你丑,是因為你不打扮,誰不健身,誰不用化妝品,誰就是low逼
在知乎上,只有互聯網和金融是正經職業,人人都鄙視公務員,覺得那個工作不好。
在知乎上,美女只要發照片,及時寫的是廢話,也都有人關注。
在知乎上,如果寫的乾貨太難懂,就連看都沒人看。
在知乎上,人人年薪20w,都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
在知乎上,人人都可以出國旅行,你窮游,你就是low。
得了吧,生活要是知乎上寫的這麼簡單,就好了!以點破面,從垃圾堆看世界。
本人93年生,現就積於再生資源循環回收利用公司!(收垃圾的!)
本人93年生,現就積於再生資源循環回收利用公司!(收垃圾的!)
如你所見,這是一堆廢舊塑料,俗稱垃圾。
讓你看到這一堆塑料,或者你在從事這份工作,你能看到什麼?
——————————分割————————————
說說我能看到的
表面的
①這是一堆塑料,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所以有了這個行業。
②目前的收貨價是2300元/噸,對比於以前高峰期4000元/噸,降價了。
③出貨均價在2800元,除開損耗和工人的工資,凈利潤大概在300元每噸。
④工人的工資在4000到6000之間,較之前的勞動成本高了。
再深入一點
①我可以隨機抽選出分揀過的塑料
這是黃色乙料,主要是洗潔精瓶子和少量機油瓶,通過篩選出洗潔精瓶子的數量和品牌,可以算出我所在城市的各品牌的市場佔有率!
洗髮水,沐浴露同理,
當然了,乳製品飲料也可以。
②根據我的經驗,可以看出那些品牌的塑料製品用的是全新料or再生料或者混合使用,可以推測某品牌的是否有意壓縮成本,基於市場佔有率推測他的運營狀況,栗如,藍月亮洗衣液用的就是舊料。
③從椅子和水桶面盤的顏色比例,得出大眾更傾向於使用什麼顏色的日用品,這是市場選擇後再淘汰下來的,數據客觀實際。
開始裝逼了,從一堆垃圾看全球經濟狀況。
在客觀條件不變,每月廢舊塑料的處理數量下降發現,整個城市的外來人口在這幾年急劇減少,以前每月處理120噸以上,現在只有一半,甚至不到。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減少,就是製造業各種工廠大量減員甚至倒閉,機械化一部分,市場需求降低擠死一部分,大城市不再人口過度集中,勢必會導致房地產後繼無力!其他實體經濟行業同理,如零售業,餐飲業,甚至大保健業(我什麼都不懂,鬼知道這是什麼。)片面解釋一下,人口流失,就是資源流失,每個人都是一種資源。
順著上面的再說一下,基於大量務工人員不再擠向北上廣,那麼,房價的正常曲線是,一線城市下降,資源不再緊缺,二線三線到小縣城,因為常住人口的固定和增長,會小幅度上漲,那才是正常的,符合市場規律的。
那麼,金九銀十的房市又是怎麼回事?
難道是所謂宏觀調控,拉你入坑?
總結一下,身在何方,都不要停止思考,那怕是像我一樣收垃圾的,依然可以心懷天下!
眼界不止於環境,也不止於知乎,眼界止於思考。
好了,裝逼裝的那麼清新脫俗,點個讚唄?點不點都送你一朵小花花
加一點眼界的提升與多看多學有關係,但最重要的是多想,安利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初中看的,《謀人,謀職,謀事業,成功人生的三大步驟》商謀子著,不過我找不到了。。。
修改一下,請不要片面的認為這是在抖機靈,也不是講笑話。
眼界很重要,關乎一個人一生的格局。希望有緣看到這個答題的人,能有更大的格局。
首先,眼界的提升主要靠閱讀和思考的結合,不是說我看了很多人的經驗,我就能提升眼界了,坦白說,也許我看得沒有你多,我今年23歲,家庭環境從貧困到溫飽,再到今天的小康,高二上完第一學期輟學。
但我想得比很多人多。
以點破面,這是很有總結性,從一個點,到全面突破。這個點很重要,你可以通過刷知乎或者刷任何東西都能找到,不要局限自己的視角,也不要神化任何一個社交平台的作用!
我甚至不理解眼界的定義,究竟說的是眼光長遠還是眼光獨到。
我說一個關於眼界的問題吧,工業區旁邊有很多快餐店,我和你都想創業,你想到的是承包一間店下來,然後老老實實地干。
我想到的是,這麼多快餐店,這裡每天究竟需要多少快餐盒、一次性筷子。要是我能從這個點插進去,我需要的只是一個源頭廠頭,再想辦法對接到快餐店。如果利潤被限制,我還會開個廠自己生產。這裡的成本和風險,兩相比較,高下立現。
終於看到關於「眼界」的問題啦,我準備認真答一次!
從小到大,老爸一直會在耳邊重複「 眼界決定境界」,我只是聽聽,沒有反駁,沒有認同,笑笑而已。但一路走來,不斷長大,我卻不斷顛覆著自己對這個詞的認知。
我出生在一個二三線城市,家庭和睦幸福。小學真的是個巔峰啊,成績始終是全年級第一;足球,籃球,乒乓球樣樣精通;又是大隊長,各種課間操升國旗站在各年級同學前排檢查紅領巾佩戴發言什麼的;同時還擔任各種文藝活動的主持,六一兒童節晚會在超大的禮堂當著全年級的同學家長面前主持呀;每天下課先做好作業然後7點去學圍棋學到晚上10點,早上5點還要爬起來摸黑走到學習參加校田徑隊的訓練;假期會和爸爸媽媽在國內旅遊,回來也是電腦遊戲玩的飛起,單機網遊基本不落;最後,那時全年級最漂亮的女生是我的小女朋友啊(雖然小學畢業後就不聯繫了),其他年級的同學都知道,老師都知道了啊!也是前無古人,開天闢地。現在想想看,真是「 白衣校花和大長腿」的劇情啊!那時無憂無慮的我每天只是按步照搬,既然已經活在別人艷羨的目光中,也不會額外地去想其他什麼東西吧。我在這個世界活的這麼瀟洒,看不到別的世界的生活,也不會有去探索的慾望,即使窺到了,也談不上絲毫艷羨什麼的,只是默認那些並不屬於我的世界。
間接的從陌生途徑看到的,而自己並沒有置身於那樣的環境中,並沒有對我有怎樣的觸動。
到了初一,老爸要讓我去魔都上學,老媽也調到魔都工作,一開始我是拒絕的,你不能讓我去我就去啊,我在這裡活的這麼自在,小夥伴們也都在這裡,換了新的環境都要重新來過啊,但不知道怎麼,duang的一下還是和他們去了。記得在去魔都的火車上,聽到big big world的音樂伴奏時,我竟然流淚了。第一次坐地鐵,好奇但更多是緊張,進站出站時不會操作,總要反覆搞好多次,看到後面不耐煩異樣的眼光,也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地鐵車廂里,我也只是傻傻的尷尬的站著,不敢講話;陸家嘴矗立的高樓,倒映出的是我渺小的身影;同學口中討論的是nike, addidas哪款的鞋子和衣服,而我小學時從來都沒穿過甚至有些牌子都不知道;他們用ipod聽beyond,聽歐美,聽各種,而我只用256MB的mp3聽周杰倫,孫燕姿,SHE; 他們用PS2玩實況,高達,我只見過GBA, 他們能叫出一個NBA球隊或英超球隊的大部分球員的名字,而我都沒看過幾場比賽;他們用各式各樣的手機,而我之前只玩過爸爸媽媽的;他們已經開始接觸美劇了,而我想想看之前看的電影不是從電影頻道就是租的DVD光碟;他們已經接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在當時的我看來是多麼高大上的一面啊,他們侃侃而談時,我卻只能沉默。我並沒有深深的自卑感,這要感謝爸媽提供的物質上的基礎,讓我也能有條件接觸並和他們打成一片。
那時我覺得眼界是在物質基礎上的向上的高大上的東西。
初中畢業,中考算是超長發揮,考上了魔都最好的中學。既然能被稱為最好的中學,這些同學真的都是出類拔萃。大部分同學都樸實,簡單,認真,可愛。他們中肯定有各種官二代,富二代,但卻都很安靜低調踏實。很多很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我從來沒聽過,很多很多方式方法我想都沒想過,具體就不一一贅述了。智商是一部分,但無疑他們從小長大的環境給了他們不一樣的視野。
這讓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眼界應該是浸入式的,需要長時間直接的刺激。
大一暑假,我隨隊去了一個貧困小山區進行教育調研。別的隊伍都是支教,而我們是調研,因為那個村子沒有小學。我們到村民生活的茅草屋和他們聊天,走十幾里山路去往一家又一家,看到的是他們為了供子女讀書的勇氣而不是無知,看到的是艱辛但樂觀的活著而不是怨天尤人,孩子們的眼中確實是純凈的渴望而不是被生活磨光的夢想。雖然只呆了兩周,但那種感覺卻揮之不去。支教調研也許無法給當地帶來什麼改變,但重要的應該是去支教調研大學生本身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變化。
那時想想,眼界也應包括向下的探索,那些生活在底層但你平時擦身而過並不在意,或是一輩子都無法想像和感受的人和事。
之後,我開始迷戀上看紀錄片,特別是那種沒有旁白純紀錄的類型,像《記錄者》系列的。我喜歡看每天發生在派出所,醫院的點點滴滴,喜歡看每個普通人的一天生活,不管平淡還是精彩,因為不同。
然後我想了想,除了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眼界,眼界的邊界也可以向平行的四面八方延伸,每分每秒每個和你看起來差不多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都不相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經歷對於他們是寶貴的財富,對你來說也可能有借鑒意義。
說了半天,眼界用來幹什麼呢?如果把人生看做一個做選擇的多叉樹,有千千萬萬的選擇結點等待你,眼界的增長意味著你看到了更多選擇的可能(不一定是實現), 比如之前你只看得到並可以選擇U和D兩個方向,但隨著眼界的增長,你可以看的到U,D,A,B,C五種選擇方向,當然可能你能選擇的只有U,D,A,但這就意味著你獲得了這個選擇的更大的價值。或者你甚至可以預見到選擇D會是怎樣的結果從而讓這個選擇風險更小。
之後,我開始上知乎,我最喜歡的不是有針對問題一針見血的回答,而是竟然有人會提出這麼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竟然可以從這麼多角度思考。
知乎可能是眼界的另一個維度,它告訴你即使個方面都近乎相似的兩個人在思維角度和模式上也可能千差萬別,了解不同人的思維角度和模式也對你大有裨益。
總的來說,眼界的不同維度的拓展會讓人在面對選擇或價值判斷時不卑不亢,客觀全面。知乎眾容易把正常的職業規劃和事業選擇統統說成是階級飛躍和階層眼光等詞,習慣用虛浮抽象的概念,代替現實的可行方案和做法,自以為是的浪費大量時間討論大量無意義的概念比如眼界格局和現實中不存在的人群(封建社會結束後就沒貴族了,沒有授勛也不能算貴族),對於真正應該著手解決的技能發展和職業發展問題興趣寥寥
習慣討論假,大,空的階層和格局,沒有實際的規劃和行動,也不思考如何進行自我的技能和資源豐富增值以求得職業發展,用知乎的時髦話說,這就是窮人思維,終身都不會有任何出息
包括在本題下仍然有人身體力行不斷的舉例子,力圖證明簡單的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划出錯是因為家境格局決定了一切,可能這個網站的人比較特別,覺得眼界格局比什麼都重要,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王林的狂熱粉絲,堅信單純使用意念就可以發財吧
假設知乎真的可以幫忙擴充眼界格局,那麼我只能說,天橋底下的乞丐還能抱團取暖,跟富豪一牆之隔透過落地窗戶看到豐富物質大大提高了眼界格局的乞丐,恐怕比任何乞丐都要痛苦百倍吧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不一定,有時候反而會增加這種差距,主要看人的動機與興趣等。
信息貧困的悖論
信息是一種資源。生活之中如果缺乏信息,人們就會寸步難行。信息可以提高效率,甚至可以代替勞動。然而,信息和其他社會資源一樣,是分配不均衡的。貧窮的人往往也是信息匱乏的人。《美國的信息貧困戶》(THE INFORMATION-POOR IN AMERICAN)書中把以下項目列為弱勢成年人典型的心理需求(Childers Post,1975,p56):
· 怎麼樣把我的孩子送進託兒所?
· 要滅鼠,我應該找誰?
· 我丈夫三周前遺棄了我,我該怎麼辦?
· 我怎麼知道牆上的塗料是否含鉛?
· 怎麼樣才能從我的房前挪走一臉廢棄的小汽車?
· 最近我的女兒行為異常,有人能夠幫助我嗎?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把下列表現列為「弱勢美國人在本土信息狀況的寫照」,我並非一味挪用,實際上大家可以對照這些問題來關注中國當下的現實:
· 他們不知道用過什麼正式渠道來解決自己的困難,也不知道有些什麼具體項目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 他們每天都沉浸在電視當中,很少瀏覽報刊雜誌,根本就不碰書籍。
· 他們不認為自己的問題是需要信息。即便尋求信息,也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信息尋求者。
· 如果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明顯不足,而他的需求又很迫切,就可能過分地依賴非正式的信息渠道。
· 局限於一個非正式的信息網路,在這個網路里,連社會中別處輕易可得的信息都缺乏。(p42)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悖論,如同財富上的貧富差距造成的困境一樣(見我在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是「窮人思維」? - 劉仲濠的回答),信息貧困的人也面臨著同樣的二律背反——我能跳出信息貧困的前提是,我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好在相對於經濟學面對如何有效合理地分配資源這個問題,信息具有的特性是共享性,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傳播的迅速發展給信息資源的傳遞和分配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就像題主一樣把眼界高低差距的彌補寄託於知乎這個媒介上一樣,曾經在大眾傳媒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有這麼樣的一批人,並且他們做出了行動和理論上的考量。
《芝麻街》與兒童教育
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戳芝麻街_百度百科)是人們嘗試通過大眾傳播為弱勢群體提供信息的一個範例。該節目1969年首次播出,也是實施政府學前啟蒙項目的一個嘗試。《芝麻街》這個節目完成了一個大膽且新穎的使命,通過新奇的節目模式加上信息和娛樂的內容,吸引眾多兒童觀眾,並促使他們經常觀看。
有資料表明,其他大眾傳播的嘗試也具有這種優勢,也就是把信息傳達到信息閉塞的人們那裡。比如,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都可以收看cctv的電視新聞,特別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是信息接受的主要來源方式之一。
但是,通過增加大眾媒介的信息量來改善人們生活或者如題主所說提高孩子眼界獲得更好社會資源的美好願望卻並不一定能在真實世界裡發生。《芝麻街》第一年的報告表明,該節目的主要收視對象是城市裡貧困家庭的孩子(Ball Rogatz, p209)。第一年的報告還聲明,該節目有助於縮小優勢兒童和弱勢兒童之間的知識差別。不過《重遊芝麻街》的作者Thomas Cook等對《芝麻街》製片人收集的節目評估數據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並據此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反駁意見。根據他們的分析: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看《芝麻街》的次數就越多。他們認為這些數據的隱藏含義是,在不同經濟收入或文化層次的群體之間,試圖以《芝麻街》節目縮小知識溝極為困難。同樣的道理似乎在知乎幫助貧窮家庭的孩子拓寬視野上,也是成立的。
知識溝假說
大眾傳播實際上可能在擴大不同社會階層成員之間的知識差距。這一理論最早由蒂奇諾等在《大眾媒介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中提出來的:
隨著大眾媒介對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p159-160)
在人們總體上比較感興趣的領域,比如公共事物和科技新聞方面,知識溝特別容易出現。在與某些特定興趣相關的領域,如體育,園藝等, 知識溝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在知乎內部的學科以及平常的話題討論熱度來看,也是符合的。公共議題最容易引起大眾的討論,但在這方面數百上千的答案裡面差距似乎很明顯,有些甚至有反智傾向。而專業性的問題通常只有比較專業的人士關注,相對來說答題質量也高一些,知識溝也小一些。
可能的原因有:
- 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和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在傳播技能上是有區別的。他們的受教育水平通常存在差異,而人們基本的信息處理工作如閱讀、理解、記憶等均需要依靠教育打下基礎。
- 在已存的信息數量或先前獲得的背景知識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基於其所受的教育可能對於某個問題早有了解,或者也可能通過媒介接觸而對此有更深的了解,
- 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關事務聯繫,也就是說這類人可能與同樣接觸公共事務和科技新聞的人沒有交往並且可能與他們對此問題展開過討論。
- 選擇性接觸接受和記憶的機制也可能在起作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可能找不到與他們的價值觀或態度相一致的涉及公共事務或科技新聞的信息,或者他們只是對此類信息興趣索然。
- 大眾媒介系統自身的本性就是為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而用的。印刷媒介許多公共事務和科技新聞以及印刷媒介本身就是以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的興趣和口味為取向的。
因此,知乎本身可能並非是解決問題的良藥,在本質上,知乎同先前出現的電視一樣,妄圖通過《芝麻街》來彌補兒童教育的不公平是基本不可能的。
如何縮小知識溝
當人們感到在某個地方議題上存在衝突時,對該議題的知識高可能會縮小。而在多元化的社區里由於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因而知識溝有擴大的趨向。在同質性的社區里人們的信息渠道最不正式的相同因此知識溝擴大的可能性較小。當一個議題對本地的人們有迅捷且強烈的影響時,知識溝就很容易縮小。一般來說一個議題引起社會關切的程度是一個重要變數,當人們關切議題時,知識溝有希望得到縮小甚至消除。例如在知乎上,經常會對時事進行討論,並且有大量的瀏覽,這時候知識溝就容易消除。
數字鴻溝
知乎還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互聯網。其實在互聯網誕生之初,不少人對此歡欣鼓舞,認為它能夠帶來民主。實際上,對於社會來說在互聯網使用方面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所擁有的大量好處有可能不能平等地給予每個人。曾經有玩笑說互聯網是年輕、有高超打字技術、受過教育的白領男性雖然,這不是真理,但這個玩笑在某種程度上是實情。在中國現今也存在這數字鴻溝,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觀看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13。但是新媒體和新技術的發展與知識溝的擴大與增長並沒有必然聯繫,宏觀上,每個人都會比過去有進步,但是其中的信息貧富差距也如同財富一樣,正在拉大。
結論
信息有時候會擴大知識溝,有時候則可能會縮小知識溝,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興趣或者動機。假如有足夠的興趣,而且如其是這種興趣能夠在群體里均衡分配的話,那麼信息就有助於縮小知識溝。
當然在特定的情況下媒介可以縮小知識溝,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媒介擴大知識溝的情景置之不理。有關縮小知識溝的多項研究都表明,尋求知識的動機是縮小知識溝的關鍵因素,但是一個人僅有尋求知識的動機是明顯不夠的,他還有必須有接觸信息的機會——至少就這點而言,知乎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樓上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是不能,但是在我看來,知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貧富造成的眼界差距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除了知乎,我們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平台。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分享這個行業很多不為人知的東西,可以聽到不同階級的人從第一人稱角度闡述他們的職業,可以看到各色人群講述他們或高大上或奇葩的經歷。在知識的海洋里,知乎的價值在於用一個答案就可以解決無數人心中的問題。
知乎的Slogan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顯然,這句話針對的是少數人,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當下的社會裡,知乎給了他們一個此前從未有過的機會——一個認知升級的機會。
當你是一個懵懂的高中生時,知乎會告訴你,該如何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
高中學習,什麼樣的應試方法是好的? - 高考
當你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知乎會告訴,你選擇的大學和專業意味著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
你對填報高考志願有什麼心得值得分享? - 大學
當你走入大學校園,知乎會告訴你,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
大學的生活讓你懂得什麼道理? - 大學戀愛
當你面對職場,知乎會告訴你,從校園到辦公室的距離有多遠;
單身職場人士如何利用晚上八點到十點這段時間自我提高? - 成長
知乎有很多優秀的專業內容,也有很多好故事。但是對於那些「由於家庭造成眼界差距」的年輕人而言,更有價值的,反而是那些方法論,是那些形而上的東西。它們是不說教卻有說服力的回答,是來自「過來人」的看法,是帶著更高格局的文字。用心閱讀這些答案,你的格局也不再會停留在之前的水平。
當然,這種差距的彌補,只會是在一定程度上。而知乎改變一個人的程度,取決於他的學習能力,他的認知能力,他的執行力。
如果你只是看著年薪百萬是種怎樣的生活狀態?滿懷羨慕,讀著在北大清華和其他頂尖 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深感自愧不如,在創業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翻了一圈除了點了個贊一無所獲——對不起,這不是認知升級,充其量,叫做信息量擴充。
而真正的認知升級是思考,是行動。我還記得自己高考前的半年,當時每天都在刷知乎,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最終,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然後一路走到現在。知乎對我的改變,可能是我一生都無法忘記的。這個過程不會很舒服,甚至很痛苦,但是這種迷茫的痛楚,恰恰是賦予我們新的價值觀的象徵。
當然,哪怕你的學習能力再強,知乎對於你眼界的改變,也只能是一定程度的彌補。你只看到一個事業有成的大V寫了一篇答案,而他與你同齡的兒子收穫的卻是半生的言傳身教。總有些人從小在政府大院里長大,總有些人在十幾歲時就坐在董事會的圓桌邊旁聽,連我自己也不能不承認,在大學校園裡成長的我從環境中汲取了太多東西。這些,是知乎不能帶給你的,就像VR再逼真,也總要回歸現實。
然而又如何呢?須知,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接力賽。四年的大學生活尚不能彌補家庭對人的改變,何況知乎?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罷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太理解某些大V滿懷優越感地告誡年輕人「少刷知乎」——哪怕他們永遠過不上你年薪百萬的優越生活,他們依舊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渴望,他們願意發現更大的世界。
而比起微博,貼吧,這裡至少能多給予他們一點點,不是嗎?知乎可以彌補家庭貧富造成的一個人跟他人在眼界上的差距嗎?
對一些人來說:能。對另一些人來說:不能。
...................
一個人的眼界不是貧富決定的,是知識、閱歷決定的,當然,最主要還是性格。
我能說句實話么?
那些能依靠知乎彌補與他人眼界差距的人,即便沒有知乎,也會去讀書,即便野蠻到沒有文字,也會去四處遊歷(遊盪)。
那些不能依靠知乎彌補眼界的人,別說有知乎,即便在未來的某一天閱讀能夠簡單的拿雷電介面直接插腦門兒上數據傳輸,恐怕這些人還是會優先儲存海量毛片兒、泡妞秘籍、星座、三四五六七八線小明星的家長里短...
知乎是工具,誰能用得好,誰就是社會中堅力量。
給你工具你都用不好...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放心,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努力的人,這些人的努力使得你即便不太努力也能勉強活得下去。我果然不擅長微笑著安慰人,太假了,我還是老老實實說實話吧。
我果然不擅長微笑著安慰人,太假了,我還是老老實實說實話吧。
實話就是:有為者有位,無為者物競天擇。- 眼界沒那麼重要。
- 知乎是個很狹隘的地方,價值觀取向非常單一(當然這不是知乎本身的問題,國內大環境如此)。
- 貧富差距所造成的最大區別不在於眼界,而在於『視野高度』與『思維方式』。
- 普通人一生中說過的話,大多數都在重複別人所說過的,而不是來自於自己的思想。
- 你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但能令你真正改變的是你自身,不是外界信息。
- 這個世界上90%的人都靠著慣性生活,真正睿智、人格獨立、追求真理的人非常稀少,比你想像的要少的多。
微博關注/財經類:
和訊網,財新網,財聯社,財經網,雪球,新財富雜誌,新浪財經,ChinaVenture投中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證券時報網,新京報,ECO中文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商業周刊中文網
微博利用方式:每天早上刷一遍,看前兩頁;每天下午刷一遍,看前兩頁。當日重要財經新聞盡可了解。
收藏網站/財經類:
紐約時報中文網,紐約時報中文網 國際縱覽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韓國最大的傳媒機構《中央日報》中文網
FT中文網,FT中文網 - 全球財經精粹
RecordJapan: RecordJapan -- 中國最大的日本門戶網站
和訊財經,國內經濟-新聞頻道
依靠這幾大網站,可對美國、韓國、英國、日本、中國的財經新聞有大概了解。
科技類:
虎嗅網
36氪 | 關注互聯網創業
科技要聞-科技頻道
快鯉魚 - 關注高科技,傳播創新產品與優秀商業模式
科技-移動互聯網-21CN科技頻道-21CN.COM
IT桔子官方網站
互聯網資訊_新聞中心
每天看看這幾大網站,可對全球主要科技新聞有大概了解。
研讀書目: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未來的衝擊》
吳軍《浪潮之巔》
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
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馬克萊文森《集裝箱改變世界》
埃里克·布林約爾松《與機器賽跑》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山姆沃爾頓《促銷的本質》
彼得德魯克《個人的管理》
看看這些書和相關作者,可努力形成以未來導向的、以事實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信息上的差距,在互聯網時代慢慢被抹平。換句話說,現在一個普通的中國學生,通過互聯網,每天可以和矽谷精英獲得同樣多的資訊。
-------------------------------------------------------
未來知識圖譜丨futureknowledge,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區。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後回復「投資未來」查看《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知乎社區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傳授另一套更加體面的偏見罷了,而且老實講眼界這個東西作用其實很有限,非但不充分,甚至不必要,它的地位因其獨具的可操作性被過度誇大了。
知識能夠改造世界不假,但切記自己不是知識本人,你只是它的宿主而已。你倆合二為一,才夠格做資本的奴僕。
成功者的指點,通常對普通人意義不大。不可再現的前提條件,機會窗口的喪失,資質稟賦的不同,路徑的積累不同,對辭彙內涵外延的不同偏見,體悟與吸收能力的人際差異,成功者對成敗的錯誤歸因,利己主義驅動的故布疑雲……凡此種種,使得成功者的傳道變成了一場興高采烈的獨角戲。
PS————————————————————————————————生活才是最好的修行,知乎可以當成一個信息搜集的工具,但不要沉迷。
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20歲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為什麼我們會更喜歡得不到的人?
※有哪些你無法理解為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