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 60 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看到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20歲覺得曹操厲害我能理解,挾天子令諸侯,擁軍百萬征戰天下,風頭無盡。40歲覺得司馬懿厲害也能理解,隱忍善謀笑到了最後,天下歸了司馬家。60歲看劉備最厲害??這個,沒能理解,劉備有人望所歸,有能臣名將,但最後國滅,身邊的朋友將領也都沒能保住,從用人和留人心上說確實厲害,但怎麼說也不能達到比曹操和司馬懿強達到「最厲害」這個評價吧?


因為我真的有這種感覺,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曹操、司馬懿、諸葛亮都很厲害。偶然有一天再讀《蜀書先主傳》,我不禁流淚了!你認為司馬懿隱忍很厲害,可他是世家豪族啊,就算不爭權勢也不見得有什麼損失,在底下默默打工幾十年忍受尚且容易。

只有經歷過一手創業再經歷徹底失敗的人能明白劉備的強大,儘管曹操也有濮陽之敗,家業幾乎盡喪,但相比劉備這一生實不算什麼。當一個人獲得一定成就再全部失去,那樣的心理打擊非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有人自暴自棄徹底墮落,有人窮困志斷,不再某圖弘志。

我想問你們得到過,然後失敗過嗎?你這一生可以失敗多少次?我經歷的是公司仍未崩潰,夥伴大多已率先離去,剩餘之人正為那僅存的利益反目相爭。生死存亡關頭,又能有幾人相隨?劉備從華北破黃巾,卻被張純賊兵大敗,幾乎身死。剛得徐州既為呂布所襲。復得徐州為曹操所敗。聚舊部於豫州與曹操再戰復敗,再就是棄新野,走當陽。

很奇怪劉備早年一生都在逃亡,但他所到之處無不得人心。在公孫瓚麾下時就得田豫、趙雲,在徐州得糜竺、孫乾、陳登,在豫州又得劉琰、袁渙。或隨劉備一生逃亡,如陳登、袁渙、田豫這等雖不在帳下,仍對劉備口贊不絕。

《灌籃高手》中赤木剛憲和三井壽,三井受過一次挫折就已墮落,那麼赤木剛憲身具那麼高的天賦卻不得志呢?赤壁之戰時劉備已48歲,漢中之戰,劉備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敗曹操時已59歲。

阮籍一句:「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不知嘆盡古今多少英雄豪傑。阮籍、嵇康這種心懷天下大志的人,終未免在司馬家淫威之下煎熬。自我失敗以來,一直十分消沉,雖然不至於沒了雄心,但已經沒有了那種狂熱的激情,要讓我再一股熱血的去做什麼,我完全辦不到。常常還覺得「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樣的生活很好。

看史書看小說,不過是幾天的事情,我也才二十多歲,但我要以什麼去面對我現處於的迷茫?假設我很有才華吧,那麼我該把才華施展在哪一個領域,並且保證一帆風順?我要計劃的可是今後數十年的人生。我想這種現代年輕人的通病,絕大多數人在面臨。你們也許都很有才華,但要度過這個迷茫時期的心理障礙可就太困難了。
-------------------------------------------------------
@劉翼展 同學諷刺劉備裝孫子裝得厲害。那我引一段煮酒論英雄的話,難道說不正是劉備?韓信受胯下之辱,曹操受呂布之襲,求兵於袁紹,幾乎要送人質稱臣又是否夠狼狽?司馬懿裝病奪曹爽兵權。劉秀之兄劉演是大丈夫了吧,待人坦誠,俠肝義膽,結果讓劉玄給殺了。劉秀當時怎麼樣?劉秀當時立馬跑去罵劉演犯上作亂,不識時務,然後夜裡偷偷面著枕頭哭。

每一個人都需要機會需要舞台,沒有時機,即便經世之才也只能埋沒,英雄都是應時而出。劉備的成就比不上劉邦、劉秀,甚至比不上曹操、孫權。有人說英雄不以成敗論又以什麼而論?我相信古今很多像劉備一樣百折不撓的人沒有成功,失敗得一塌糊塗。有才華的人再多,觀眾最多也只在乎前十名。西方有一位國王叫西西弗斯,他因為綁架死神受到懲罰,不斷的把巨石推上山,巨石永遠都是半途滾下來,他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永遠不會放棄。至少他主宰了自己的命運,並不是默默接受當前別人給予你的一切,並且你滿足那一切。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
最初匿名就是不像讓人看到我那種幼稚情懷和無邏輯的敘述表達,卻沒想到反受關注。我並不崇拜劉備,在我看來古今名人跟普通人一樣,有私慾、迷茫、墮落、卑鄙、虛偽的種種特性,絕大多數人只看到古人風光時,曾經的失敗和無能看上去就變得微不足道。我也不倡導什麼心靈雞湯,事實確實就是絕大多數人無論如何努力永遠都是失敗者,張超、臧洪、公孫瓚、毌丘儉、張魯乃甚至更多連在歷史上都未曾留名的志士。需要心靈雞湯的是阿Q那種精神不敗,失敗者需要的只是承認失敗,面對失敗,克服失敗,也就是知恥而後勇。
----------------------------------------------------------
過千字不能回復,直接修改放上來,答題主的問題,看到這裡不必再看下去。

按@EricTseng 這位兄台的說法。
【縱觀歷史,劉邦,劉備,宋江,朱元璋等輩皆是傳統中被認為的「人傑」。但是如非恰逢亂世,他們也不過是一個地痞流氓,一介貪官污吏。

劉虞、劉表、劉璋、劉岱、劉繇、劉寵之輩,皆已有了留名史冊的入場卷。可是成敗本就靠運氣。是適逢亂世導致他們失敗,不然他們在史書中的評價會比劉邦,劉備,宋江,朱元璋之輩高。

只是劉邦,劉備,宋江,朱元璋這幾個特例,比任何劉虞、劉表、劉璋、劉岱、劉繇、劉寵之輩都要高。但是這些人做不得偶像。

讀史本需超然物外的去讀,如代入感太強,則會有失偏頗。
活在當代,自然要以當代之人傑為偶像。古之升斗小民,苟活於亂世,自然尋得一絲庇佑便念其恩德。而今人人皆已身具人權,反觀史冊,自當報以「觀戲」之姿,不應入戲太深。

劉備,實乃小人也,不足為敬。】


我以為真是讀書不讀全的毛病啊!劉備當官,縣民找刺客去刺殺他,被劉備誠意打動離去。劉備與百姓吃同一個碗,坐同一張席子。劉備治國「訓章明法、「勸善黜惡」史書均有所載。你即便要懷疑史書的真實性,也得舉證啊?劉邦與秦民約法三章,成為後世之談。朱元璋更是一生在殺貪官污吏。你若要黑他們地痞流氓,貪官污吏。好歹拿點乾貨可好?

讀書不全,說話真是霧裡雲煙。劉虞與公孫瓚決戰兵敗,乃是不習軍事,與運氣何干?劉表北不能制曹操,西不能戰孫權,南不能平交州,是力不所及,何談運氣?劉璋統治下先後有張魯、甘寧、趙韙為亂,乃是治國無能,與運氣何干?劉岱、劉繇、劉寵皆兵窮敗亡,無百戰之能,與運氣何干?按你這說法世界上一切成功豈非都靠運氣?富二代家裡有資本是運氣,劉備人品好一點多認識一些能人是運氣,牛頓發現地球引力還是因為蘋果正好砸到他頭,是嗎?

今時偶像的標準原來還由閣下來定,那麼試問誰人能打偶像?

三觀不正,確實莫要讀史,讀史正是要盡量站在史人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按你說今人皆具人權?你以為今時今日的人權很先進文明?沒有歷史不斷的發展進程,你談什麼人權?按閣下之邏輯,孔丘、悉尼、釋迦的硬知識比現今高中生都不如,那麼來說古今聖賢也只雌黃小兒罷了。

為什麼我說讀書要讀全,閣下不但書讀的少,就是本文不看既論,我早就說過。

「我並不崇拜劉備,在我看來古今名人跟普通人一樣,有私慾、迷茫、墮落、卑鄙、虛偽的種種特性,絕大多數人只看到古人風光時,曾經的失敗和無能看上去就變得微不足道。」

政府領導人不能與國家掛鉤,那可是我少年時一貫的看法,現今看來實是自欺欺人。當政府執行國家事務的時候,你跟我說政府和領導人不和國家掛鉤,那麼討厭毛的人豈非不應該用紅色紙幣?他們看了不覺得討厭嗎?

歷史沒寫出的部分的確需要挖掘,但要怎麼挖掘?這裡就是要多讀書了。不僅要讀小故事,還要了解故事背景。要明白什麼時代流行什麼文化,什麼思想,什麼制度,這樣才能夠分析出古人的行為,所以才說盡量在站那個歷史去看待歷史。

不該像你如此不學無術卻大放厥詞,自行補腦。殺功臣等於地痞流氓?閣下走南闖北遊覽名山大川之際,一定超塵脫俗,自是不理解政治權謀。全文無一點論及劉備非權謀之輩,反之他既是英雄,在亂世安身立命,自不可能無權謀。

再者劉備出身微貧,卻不是不識書的人。他師傅是盧植,盧植又是馬融的弟子。把劉備扣上跟劉邦、朱元璋殺功臣的名號,首先需得有證據,還要有邏輯。顯然你沒有,因為劉邦、朱元璋很壞,所以所有領導人都很壞,這就是你的邏輯?政治豈有不談利害關係的道理?世上更無不談利害關係的事情。正因為閣下是酸臭儒生,所以領導人稍有不德,就讓你全盤否定。自古讀史以來,罵領導人最厲害的不是那些地痞流氓,恰恰正是一群酸臭儒生。

要談劉備品行,直接拿公孫瓚比不就得了?公孫瓚連仁義之名滿天下的劉虞都殺,好戰無仁。品行低劣的人不會等到當了皇帝才做壞事,什麼時候都是一個德性。而劉備恰好入蜀後重訂刑法科制,以「訓章明法」、「勸善黜惡」治國,大大改善了劉璋所在時地方土豪叛亂不絕的弊病,何謂微小的治國有方?閣下該不會是劉表傳,二牧傳都沒讀過就來談論他們吧?

「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法正諫曰:「昔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原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從劉備到諸葛亮時代的施政一直很好,國內未曾發生過下層階級的劇變,南中卻是另說。

拿西方舉例不明白你想表達什麼?「吸毒,婚外情,以權謀私」不干他們行政舉措的事情,對嗎?畢竟西方的月亮都是圓的,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辯駁。張居正是大貪官,疑跟李太后有姦情,奪情不孝,但也不見有人否認張居正是千古名相。

無論古今,我算明白一個道理,有多少依據說多少話,千萬別靠自己所謂一貫理解去看待事物。我可不是文科生啊,你咋不看你去通篇自以為是的理解,毫無依據的言論啊!說我是文科生,你有什麼依據證明?酸臭德性暴露無遺了吧!哈哈!

你懂史料,就跟我以史為據的說話。【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他們成就必然在劉備之上,這在劉備前45年的人生里已經被證明了。】這句話,請給予我一個根據史料記載做的辯證。精通史料的閣下,想必不會覺得困難吧?

【劉備,本就是小人,不值得尊敬,你根本反駁不了。】
你不尊敬劉備,我什麼時候勉強過你尊重他?我一直在反駁你的言論,只不過你閉上自己的眼睛說「劉備就是小人,劉備就是小人。」全然不去看他人論點罷了。

你不談三觀,不談邏輯,不談史料,不談依據。只談你自以為是的人心,那樣確實無法溝通。題目是【為什麼說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題主主要問的是三國演義,我談到歷史確實有些跑題,但總還在可討論範圍。你直接跑來說我們不談主題,要談現實人心,你知道自己跑到哪裡去了嗎?
----------------------------------------------------------------------------------------
【一個把啥也不是的趙雲,寫的無比光輝的 陳壽】
這裡就要論乾貨的重要性了,陳壽從來沒把趙雲寫的無比光輝,是羅貫中把趙雲寫得光輝無比。陳壽寫的是史書,晉廷認證的官史,三國演義則是小說。這位 @EricTseng 同學要求我把看過關於三國的史料給他炫耀一遍,我是沒有辦法。

三國相關史料首選《三國志裴松之》,裡面除了陳壽為三國撰寫的傳記外,尚有《英雄記》、《漢晉春秋》、《魏略》等失傳的史書有補註。

然後還有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很好的把《三國志》散亂的傳記梳理了一番,讀起來更加輕鬆,所能了解的事情也更全面。

《後漢書》除了東漢末袁紹、董卓等人的傳記外,還可以了解當時郡國分布、律歷、百官等三國志沒怎麼介紹有的資料。

但比起《後漢書》,我更喜歡《後漢紀》,因為袁宏使用的編年體手法,並不像列傳那般分開記載,許多人物都集中在一起描述,敘事起來則更加明朗。

還有很多小白翻遍《三國志》也沒找到司馬懿、司馬師等人傳記。因為那要看《晉書》啊。《晉書》記載了許多荒誕神怪的故事,靜下去讀下去,讀到五胡亂華之時,可就另有一番趣味。

你也知道司馬光砸缸吧,《資治通鑒》從卷五十八,漢紀五十到卷八十,晉紀二,這就是三國歷史的部分。

當然也少不了內容豐富,包含地理、歷史、人物的《華陽國志》,一般來說要了解三國,看以上史書就好了,《華陽國志》其實比較適合有興趣的人深挖。

《世說新語》雖然是小說軼集,卻能教人何為德行,何為雅量,何為勤學,但想必要讓足下最為不屑就是這等讀物了。

《水經注》就莫要說了,因為我看了一大段就甚感頭疼。這可以弄清楚三國時的地理,但就因此才特別頭疼。

《三國食貨志》、《孫子略解》個人到覺得沒啥,閑而看看。


說個我以前公司的例子

我曾經就職的公司,工程部有個50多歲的老工程師,英文名叫TIGER,我們都叫他老虎

對於老虎,我是非常非常敬佩的,原因在於

老虎原來是國企裡面的工人,40多歲時候下崗了

很多50後碰到這種事情,那就自暴自棄了,但是老虎沒有

下崗後,一方面到處打零工,一方面開始學英語,40多歲的人,從頭開始ABC

到了後面,因為會英語,在一群工人中特別顯眼,然後各種機會就找到他這裡,我遇到他的時候,已經是工程部的副經理,僅次於外國人,平時和外國人開會聊天一點問題沒有,要知道,這個外國人,可是曼徹斯特人,那口音,僅次於我們老闆的蘇格蘭口音,其難懂程度也是很高的,但老虎硬是學會了

而且,我這家公司是500強,UK的MNC

我最佩服他的一點就在於,別人到了 40 50歲覺得自己下崗了,是廢人了,就開始自暴自棄,就開始酗酒打孩子打老婆,但是他呢,默默地找出路學英語,有這種從頭再來的勇氣,這才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

而這種精神,和劉備,是相通的


沒經歷過大起大落,很難明白一個白手起家的45歲還一事無成的男人,是如何保持那種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的。


講真,以曹操那個出身,那個家庭背景,那個受教育度,那些個兄弟哥們……光說八虎騎里多少曹家和夏侯家的血親?曹家出了多少善戰能將?且不說虎步關右夏侯淵和莫名其妙夏侯惇。妥妥矮富帥還是文藝青年官二代+富二代。曹操生下來就坐擁有多少天然資源造就出曹操後來才能和成就。
孫權那邊更不用說了,從孫堅打下的江山和人才到了孫策擴展階段到孫權接手……又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將二代……
轉眼看劉備,東漢末年的獨生子女,家裡窮得沒法沒法織席販履了靠幾個叔叔伯伯接濟上的學,人先主好容易認識關羽張飛拉去桃園結拜才成異姓兄弟。
那個年代,親兄弟親兒子都不靠譜(參考馬超)更何況是結拜的?你能保證你結拜兄弟不給你背後捅刀給你獻完青春獻人生嗎?
人劉備能。
你能腆著臉說自己是坐擁一百二十個兒子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嗎?一直能忽悠後世一千八百餘年。
人劉備能。
你能貴為左將軍還三番四次爬山涉水翻山越嶺地去騷擾諸葛亮嗎?人諸葛亮都躲著你了,人要臉樹要皮,就一般人脾氣,第三次去就得衝進草廬把諸葛亮揪出來打一頓。最少最少也得氣得拂袖而去,你能氣定神閑等著一個比你小二十一歲的倒霉孩子卧龍睡醒還笑臉相迎嗎?
人劉備能。
你能身為一個老爺們為了聯合孫氏就要迎娶那個大齡剩女孫郡主還要被她一群帶著武器的婢女恐嚇到常戚戚的境界還無怨無悔還沒有發生家暴嗎?(保護自己不被孫郡主人身傷害,孫郡主那暴脾氣……可以參照孫大虎)
人劉備能。
其它不多講了,打字太累,你別覺得劉備就會哭,會哭的多了,你以為你學會哭了就能成漢中王嗎?小時候在涿縣撒尿和泥光腳丫子和小夥伴玩的時候,人劉備指著很像羽葆蓋車的大樹就說了: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羽葆蓋車是有華貴的羽毛覆蓋的天子之車,皇帝專用;如此言論無異於」我要當皇帝「。嚇得他叔父劉子敬對他說:「你別胡說,這是滅門之禍……】


人劉備說話算話有沒有!小時候說要當科學家宇航員的,有幾個成功的?人劉備從小就要當皇帝了,臨老愣是登基當上了。
漢昭烈帝怎麼了?
誰能一輩子都對自己說話算話的?
只能說劉備這一輩子,過得真值。
等你六十歲依舊庸碌無為再看劉備的時候難道不覺得他才是最厲害的那個么……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首詩雖然是曹操所寫,但是依我看,唯有曹操一生最看得起的對手——劉備,才真正用自己的人生為此詩作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演繹。


劉備出身實在卑賤,在此後的一生中,這都是一個黑點,「織席販履小兒」,幾乎是所有他的對立面,都要拿來用一下的辭彙。固然他有很多的光輝頭銜,就如演義中說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皇叔劉備」,他以此為名片,求見諸葛亮,諸葛亮的童子只是淡然的回他一句「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然後他只能說「你就說劉備求見。」


這段當年看來只是覺得好笑,現在再看,不禁悵然。我私心想著,遊俠劉備的內心,其實是不在乎什麼漢室宗親,皇叔劉備這種頭銜的,但就像後來的朱重八還要自稱是聖人朱熹的後裔那樣,他不得不套上這些頭銜,甚而他比朱元璋更加需要這些頭銜,於朱元璋,這些頭銜不過錦上添花,然而對於門閥林立,出身講究的漢末,劉備卻是離不開這些頭銜的,可是當英雄們雄姿勃發,豪情萬丈的時候,他們是不屑於這些伎倆,不屑於這些偽裝的。


「我本淮右布衣」,洪武皇帝這樣對這個世間宣告。可惜我們的昭烈皇帝,生命中始終不曾真正有如此讓他可以大膽驕傲的放開的時刻,他一直都是相對較弱的勢力,始終不得不隱忍,不得不收起心中的驕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當他一生中最大的對手,魏武帝這樣對他說的時候,他的反應是「聞言失箸」。

三國演義固然讓人們知道了劉備的仁德,卻也讓很多人誤認為劉備是個只會哭哭啼啼的娘炮,我也曾一度這麼覺得,你看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何其豪邁!「寧我負人,休人負我」,何等洒脫!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殺人就殺人,想睡別人的寡婦就睡別人的寡婦。而劉備,不是在摔兒子就是在丟老婆,這若是英雄,英雄未免也太窩囊。


可是就如上面有人說的「劉備從華北破黃巾,卻被張純賊兵大敗,幾乎身死。剛得徐州既為呂布所襲。復得徐州為曹操所敗。聚舊部於豫州與曹操再戰復敗,再就是棄新野,走當陽。」「赤壁之戰時劉備已48歲,漢中之戰,劉備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敗曹操時已59歲。」魏蜀吳三家,唯有劉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而且他這一生,還是屢戰屢敗的一生,看劉備,不禁讓人想起下面這個人——林肯:


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寂靜的荒野上的一座簡陋的小屋

1816年,7歲,全家被趕出居住地

1818年10月15日,9歲,年僅35歲的母親南希·漢克斯不幸去世

1831年,22歲,經商失敗

1832年,23歲,競選州議員,落選

1833年,24歲,向朋友借錢經商,年底破產

1835年,26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病逝

1836年,27歲,精神完全崩潰,卧病在床6個月

1838年,29歲,努力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31歲,爭取成為被選舉人,落選

1843年,34歲,參加國會大選,競選國會議員連任,落選

1848年,39歲,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40歲,想在自己州內擔任土地局長,被拒絕

1854年,45歲,競選參議員,落選

1856年,47歲,爭取副總統提名失敗

1858年.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

1860年.51歲.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


從真正的社會底層起步,幾乎整個一生都在失敗,但是無數的失敗都不曾打倒他,奮鬥到白髮蒼蒼,奮鬥到半身已經踏入墳墓,才終於成功,我想若真有上帝,上帝也不會吝嗇把成功賜予這樣一個男人吧!如此的毅力和決心,就算是到最後,我們的劉玄德,還是一事無成,還是如喪家之犬一樣,他依然是英雄,當之無愧。

《九州春秋》曾經記載這樣的一件事: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四十多歲了啊,拼搏半生,到最後還是在寄人籬下,幾乎一事無成的地步,換作常人,不知道要心灰意冷到何種地步。然而劉備,卻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即使在這種地步,僅僅是髀肉復生這件小事,都讓他憂慮,讓他再度提醒自己,決不能就這樣庸庸碌碌的作為一個小人物度過一生


我看《教父》,老教父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幹了一輩子,沒什麼遺憾的。我照顧了家人。但是我拒絕當傻瓜,讓那些大人物在幕後操縱我我從不道歉,這就是我的命運。」或許同樣起於微末的先主,也是這樣想的吧,「但是我拒絕當傻瓜,讓那些大人物在幕後操縱我。」英雄之為英雄,他們不甘心,永不甘心,他們奮鬥,永不停止奮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魏武若以此贈昭烈,昭烈蓋無愧焉。


ps:

這是我對曹操的評價近幾年社會對「曹操」的推崇,是否是中國社會偏離傳統「仁智禮義信」的表現? - 知北游的回答

這是我對司馬家族的評價如何評價魏晉時期的司馬家族? - 知北游的回答


pps:我也開了個公眾號:zhibeiyou94,有喜歡歷史政治民謠的朋友歡迎關注啊~

http://weixin.qq.com/r/IUmIkAzE0VGurUjz9xw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一個男人,接近50歲的時候沒有自以為是,沒有剛愎自用,而是虛懷若谷的跑去找個27歲的年輕人,還被人連放兩次鴿子,第三次跑去居然還等那貨睡醒——只因為聽說這人很膩害。

再環視下周圍,連四十歲都沒到的倚老賣老比比皆是,開口就是:你們年輕人懂個P……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每次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也會慨然流涕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名將陸遜順長江流勢衝破蜀軍的包圍,蜀國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有關部門依照法規,上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

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於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裡還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


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知道其言不真實,於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後的答案。」沒有立即發喪,後來得到確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

一個人的能力,硬碰硬,再強能有多強?而軟實力,卻可以無限的強下去。最難的,其實是相互之間的信任。一個人越成長,會越發現技藝只是一個方面。年齡越大,資歷越深,對自己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往往在於軟實力。

當然,說最厲害,其實並不是準確的說法,曹操、劉備、孫權,每一個創業團隊,都有他們各自厲害的地方,以各自所能藉助的資源,帶領兄弟們做出了一番事業。


因為劉備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一句話:再牛逼的夢想,也經不起傻逼一樣的堅持。

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孫權和曹操一樣。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開創了江東的大業,讓孫權得以在弱冠之年坐斷東南。而曹操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與曹氏和夏侯氏的一群猛人親戚一起長大,在亂世之中,人才是最大的財富,何況這些人才都是自己的親戚。老曹自己也是天賦異稟,搞政治、打仗、寫詩、寫文章樣樣在行。

只有劉備,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出身平民的家庭,雖然祖上沾親帶故,還能算上高祖的後裔,但是對他的現世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劉備讀書資質也是平平,長大了也只能販席織履為生。

年輕時的劉備,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個遠大而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興復漢室。可是在殘酷的漢朝末年,一個幾乎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的年輕人,想要完成這個牛逼的夢想,幾乎是不可能成功 的。

然而,劉備還是像傻逼一樣堅持了下來。雖然不斷的失敗,不斷的流離,但是他從來也沒有放棄自己心裡的夢想。

所以雖然一個人沒有背景,但是結識了關張兩位好兄弟;

雖然顛沛流離,但是總算是有了新野這麼一塊小地盤;

雖然徐庶不得不離開,但是仍然在離開之時走馬薦諸葛,三顧茅廬奠定三分天下;

雖然曹操大軍壓境,但是東吳的孫權、周瑜、魯肅仍然與他聯合起來,赤壁對陣;

雖然軍師龐統殞命在落鳳坡,但是他仍然遵從軍師的遺志,放過了黃權,善待益州的一干武將;

具有荊、益二州,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就此停止了奮鬥,開始安樂。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依然不斷的挑戰北方哪個巨大的身影,直到最後挑戰失敗,關張兩兄弟殞命;而劉備為了踐行當初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的諾言,向東吳復仇,最後卻無奈的失敗了,只好在白帝城託孤。

一生都在不斷的進取,一生都在不斷的失敗。可是失敗並不能絲毫的動搖他的意志,他只是一次次從失敗中爬起來,再次的向前奔跑,直到生命的終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是曹操的詩,但是放在劉備身上,再合適不過。


要說對人生階段的理解,這句話足稱精到。

曹操履至尊而制六合,意氣風發至極
司馬家包宇內並八荒,世間奇功之至
劉玄德獨有一世賢名,流傳千載不泯

少年二十歲,初出茅廬,心比天高。自以為手中的紫微軟劍可挑盡天下高手。
要的是氣吞山河,鞭笞天下。愛的是投鞭斷流,橫槊賦詩。
當是時也,南征北戰開疆擴土的曹操,歷歷就是少年心中的樣子。

中年四十歲,韶華已逝,自知青春不再,王圖霸業未成。
手中玄鐵重劍縱使打遍天下無敵手,也抵不住一代新人換舊人,少年才俊常有而年華不常有。
只願能稍踐年輕的願望,安坐天下,功業千秋,也不枉打拚半生,終有所成。

老年六十歲,風中殘燭,見慣了霸業東流,生死白首。看得透名利紅塵,卻抵不住白駒過隙。
方知開疆擴土的一時意氣不過曇花一現,并吞八荒的千古偉業終有滄海桑田。
方看透曹操鼎定北方,獨不免史官刀筆百世白臉,司馬家攫取天下,終不逃巨奸塗面,笑罵千年。
唯有一世賢名才避得開身名俱滅,談得上江河萬古。

在生命的終極面前,一生勝負輕得像天平上的瑪特羽毛,卻也只有千載的賢名能在天平的另一端稍稍壓得住這根羽毛的重量。


玄德公起自微寒,以一介草鞋布衣,而坐擁關張國士之才,黃馬趙不世之勇,卧龍孔明畢生肝腦塗地相佐,混跡於亂世而得天下之望,半生戎馬,未曾忘立國之志,與袁紹曹操孫權平論,無立錐之地而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寄他人之下而能隱忍,身無長物仍得當世豪傑以名士之禮相待,舉三國之世,若曹孟德者,亦是官宦之後,汝南袁紹,四世三公,世家典範自不必說,河內司馬,更是武將名門,放眼漢末,起布衣而成帝業者,幾希?

想玄德公雖歷經坎坷,年屆花甲仍不忘霸業,諸君觀小說天龍八部之慕容復可知何為悲涼。霸業若成,則有不世之功;霸業不成,豈非天下笑柄?舉凡三國世代,三十六歲即可自言老夫,試想劉備其境,大抵可知。

而弱冠者,以為天下英雄莫不是意氣風發,手握天下兵馬,自然挾天子號令天下討伐各地諸侯之王黨孟德大受擁戴;

至若年屆不惑,人愈沉穩,便好上仲達沉靜不語,權謀深算,緩圖基業;

而已然花甲者,慣看秋月春風,自知人生不易,所謂仲達一般氣宇沉靜背後莫不是世代基業家族蔭蔽,河內司馬誰人不知?即便如孟德一般也是官宦之後。而玄德不才,以區區布衣,敢抗衡眾梟,一生顛沛,如若旁人,有誰能年屆六十還不忘己志發奮不已?有誰能以帝業為己任,終身勉勵,到死不休?故而花甲之人自會感嘆英雄如玄德者。

我非不奇孟德仲達者,實乃玄德公之懷志不忘,一生畢力奮鬥,能以布衣而成大業,堪為我等寒微楷模。


曾記兒時喜歡趙雲,三國演義里把趙雲寫神了。白袍小將二十多歲百萬軍中殺得七進七出,(能別想歪嘛、咳咳)人家還抱個小孩兒。一生之中幾無敗績。兒時崇拜武將。對文官不甚感冒覺得一幫子沒什麼用的人。天下是這些大將爭奪的。這麼完美一個人且忠心耿耿。怎能不喜愛。

數年前看三國。更多讀了三國志。發覺荀彧、郭嘉、諸葛妖道、周郎。皆是風華絕代。那時篤信才智可以逆轉乾坤,習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意淫著自己可以像荀令公那般清淡儒雅、算無遺策。成為王佐之才。

這些年再讀、愈發欣賞孟德、子桓。為人可以上馬橫槊、下馬賦詩,操能舞雙戟而退、丕能以甘蔗為仗與人比劍三中其臂。文筆自不必說。這種人物方能稱得上一世之雄。此時心中只記得「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諸君北上、我自西向」的那個孟德。只記得「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余獨何人、能全其壽」的子桓。我心中夢想著有一日可以建功立業如古人那般。而非庸碌一生。

我想。讀每段史書人物皆是出自讀者內心、經歷、願望。大抵如此。

大耳賊此人我著實一直喜歡不起來。但此人終歸值得尊敬。年少遊俠、出身貧賤、屢屢受挫、幾無安身立命之地、走遍天下令人人為之側目、各地大佬無不禮敬有加。這等妖人魅力竟然用了幾十年。曹操是看得起他的、陶謙是看得起他的、袁紹也是看得起他的。想下來,估計就袁術這貨看不上他,額....你怎麼看隨你吧。

屢敗屢戰。四五十歲還是一無所有,連兒子本來都沒。這種境界、這種韌性---簡直是變態...

這種幾百年都難出一個的人物,只能贈予皇叔仨字———真變態。

人之一生難免外界被干擾,或失其本心、或面對現實、或放浪形骸、或泯然眾人矣。能不失其志而在這種可能性很小的事情上徒耗自己一生。這等心境、我想,難上加難。

人和人差別不大,無非是性格、見識、志向。這種人在你身邊整天盯著你。趁你睡覺時候來一下子。想想都瘮人...

這種人。反正我覺得厲害。你覺得呢。


我現實生活中最佩服我爸。

此人年輕時沒讀過本科,沒學過英語,愣是38歲自考成為研究生,43歲讀博,48歲博士畢業,50歲被破例評為教授。

你們都不理解「百折不撓,終不為下」八個字有多重。我讀三國志時,想到我爸,想到我媽和我那些年和我爸一起過來的日子,才明白昭烈帝的毅力和決心。

------------統一回複評論區-----------
1. 此君是機械汽車領域的教授。
2. (抱歉,某人發話了,力求低調,所以期間的細節已刪除)。
3. 他和家母早年都是工廠的工人,技術過硬(他告訴過我他好像是個特級車工還是鉗工,不過我一直當他吹牛,不過技術應該還是過得了關的)。96年時他和家母感覺到大形勢不對,於是果斷辭職,家母帶著我住在老家,他就出去打拚了。
4. 我喊他「此君」,是因為老說「我爸怎麼怎麼」總感覺很奇怪。

--------------二更------------
給父上炫耀這個答案,他說我瞎說了,他沒當過國重實驗室的主任,那叫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
這兩個頭銜的差距不止一點點,之前給大家誤導了,非常抱歉,他說也不喜炫耀,所以之前一段乾脆刪掉了。
不過他的學校確實是有國重實驗室,這點我的確沒記錯。


看大家的答案看得眼淚打轉,本想結合個人經歷談一談,終究沒有勇氣……
百折不撓、東山再起這樣的詞語,旁觀者碰碰嘴皮就能說出來,可對當事人而言,其中的痛苦和絕望或許早已將他折磨得去了半條命,一隻腳踏入毀滅的深淵了。
高票的蘇沉船童鞋說, 「 生死存亡關頭,又能有幾人相隨? 」我還是學生,經歷尚淺,可就在有限的閱歷中,也有不少中道相棄的涼薄與雪中送炭的可貴。這些東西見得多了,也就不那麼害怕邁入社會。
說多了簡直想哭。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寧願在最美好的年華投鞭斷流橫槊賦詩,然後在荒唐的快樂中死去,哪管身後洪水滔天,也不想含淚傾盡所有的心血,換一個所謂「勇敢堅強」的身後嘉名。
「告訴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劉備,乃至整個蜀漢勢力的命運都可以用這句詩來概括。百折不撓九死不悔的背後,一定是同等分量的慘烈和淚水。所以隔著屏幕感動欣賞就足夠了。絕不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我果然是個冷漠的人)。

ps.目前在我心中佔據前三的人是:姜維,諸葛亮,二荀。雖然劉備不曾出現在這裡,但前兩名都是蜀國的,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縱觀三國,曹操可能一生也沒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年輕的曹操夢想著匡君輔國,時代的浪潮卻把他推向了另一個方向,眼看著他一步步走向他從來沒有指望過的王位,甚至皇位。他的內心一定是孤獨,矛盾的。

他是那個對酒當歌,渴望天下歸心的魏武帝。

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

他也是那個匡君輔國的漢征西將軍。

但曹操一生席捲六合,一統八荒。卻終究也沒有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被天下大勢席捲向前,而在其中苦苦掙扎的可憐人罷了。

孫權一生所努力的,不過是保住父兄留下的基業,並做個富家翁而已。並無大志。


只有劉備,劉備是東漢諸侯中出生最低下的,不過織席販履之徒罷了。他不像曹操一般天命所歸,沒有孫權的父兄基業。但他最後也成功了。

呂布受陳宮計請玄德還屯小沛,為其羽翼,備大喜。且入見呂布拜謝,關、張心中不平,玄德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

這一等便是半生。
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時年61歲。
半生飄零仍不忘本心。

60歲時讀三國,覺得劉備厲害。
因為待到花甲才知道,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夢想並為之奮鬥一生有多困難。我們的一生有無數個目標,我們也願意為之定下無數個誓言。
在東漢末年,以劉備的出身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知要經歷多少挫折,磨難。而一個人經歷半生的挫折仍不改初衷半分,這樣一個人該有多可怕。


如果曹操是在大勢中沉浮,並隨波遠去。那劉備就是一塊頑石,頑強的,任憑雨打風吹。
這樣的一個人,就算落於九幽之下,也會一步步向前,慢慢爬上來。只要他想,沒什麼不可能的。


48歲還沒有寸土之地!(劉奇再傀儡也是人家荊州的地盤)仍有吞吐天下之大志!怎能不讓人動容?順便說一句,當時60以上已經算得上高壽了!現在平均年齡差不多68,忘了哪年看到的了,你現在五十五了,創業破產六七次,你還敢說你要干翻騰訊,捅死阿里,踢走大眾?看看你周圍55歲仍然落魄的人的狀態,你就會不由的對劉備升起一股敬佩之心!
"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


謝邀
劉備,公元161年出生,208年赤壁之戰收荊南,219年漢中之戰進位漢中王
也就是說,劉備真的成大氣候獨霸一方已經是60歲了..之前一事無成數十年...

20歲意氣風發,自然崇拜強者,喜歡才華橫溢白手起家之人
40歲人到中年,稜角磨平,尊崇宣王這種打工仔混成老闆的榜樣
60歲步入老年,銳氣精力都已經不足,仍舊可以堅韌不拔成就事業,自然是榜樣


謝 @不胖妞 邀
一般來說「60歲覺得劉備最厲害」這種話要麼是倚老賣老的產物,要麼就是裝老賣老的產物。
而且也不是為了說明劉備有多厲害,只是為了自己爭過別人,如此而已。

不是說劉備就不能再某些人眼裡被認為是最厲害的人,但是任何一個能獨立思考得出劉備最厲害的三國愛好者,都不會武斷的說「60歲看三國劉備最厲害」這種粗暴無聊的貼標籤的話。這個根本沒必要展開來講,這種就像「80後/90後就是如何如何的」「朋克/搖滾就是如何如何的」一樣粗暴無聊的貼標籤

把兩種無聊的粗暴貼標籤粘合在一起抖個機靈:都說了老不讀三國了,又說60歲覺得劉備最厲害,可見不讀三國就覺得劉備最厲害——劉備厲不厲害不知道,但是這種貼標籤的行為確實是那看書少評論多的人做的出來的。

不過說說劉備是有多厲害吧。
劉備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的落魄。在於,善敗者不亡,善敗者終勝
怎麼說呢,你看劉備的生涯前期,N起N落,四處流離

1,起:破黃巾,任縣尉;落:迫於督郵,亡命而去。
2,起:沒起來,換了個地方當縣令;落:為賊所破,投奔公孫瓚
3,起:救徐州,領徐州。落:被呂布抄了老家,依附呂布
4,起:還沒起來,落:被呂布趕出徐州,投奔曹操
5,起:又沒起來,落:受衣帶詔跑路到徐州,被曹操打的衣服手足都丟光了,投奔袁紹
6,起:配合劉辟在曹操後方作亂,落:被曹仁打了一頓然後被曹操揍的全軍覆沒,投奔劉表
7,起:沒起來,落:被曹操揍的褲襠都沒了,衣服兒子又丟光了,逃去找劉琦
8,起:終於起來了,赤壁之戰靠著孫權打贏了

說劉備厲害在落魄,有兩點:
第一點,劉備落魄至此,竟然還能百折不撓,這一點目前最高票的匿名兄說的很好:「我想問你們得到過,然後失敗過嗎?你這一生可以失敗多少次?」
劉備可以失敗多少次,他就像一個巨大的不倒翁,任你用怎樣的蠻力去猛毆他,他只會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站起身來。
他一路失敗,逃亡,投靠,在整個華北和中院轉了一圈,然而他就是這樣站起身來,咬緊牙關,就這樣沉默的看著你。小說言劉備愛哭,但是要我說,我可以說劉備卑鄙無恥,但是劉備就是整個三國最硬的硬漢。
這是第一點,大家也提過很多次了。

第二點:「任何不能殺死我的磨難終將使我更強大
劉備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狼狽,鼠竄,苟且偷生。但是任他怎麼失敗,劉備卻似乎越來越強大。

  • 早先被土賊打爆,投靠公孫瓚,可以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但是有人買兇刺殺劉備時,那刺客竟然被劉備感化,放棄了刺殺。
  • 被曹操打爆,投奔袁紹的時候,天下第一名門袁紹竟然主動親自出城二百里,在路旁等候劉備。這一待遇,堪稱是國士之禮了。如果論排場恐怕就沒有更大的了。無論袁紹是敬劉備的人,還是想千金買骨,都足以證明劉備當時的名望,可以說是海內無二了。
  • 再然再一次在汝南被打爆,投奔劉表,劉表同樣是眼巴巴的親自出城迎接,把排場禮遇做了個足。還是那句話,無論試試敬其人還是累其名,總之就是,他的名望達到了一個可怕的高度。

直到他最終取得立足之地,他的每一次敗亡和投靠,哪怕輸的再慘,也都比之前有了更多的資本。

史書並未記載劉備是怎樣從一個販夫走卒,在接下來的二十來年時間路,明明屢遭失敗,卻漸漸漸漸的把自己的名望推到這麼高的位置上來,同時,他身邊漸漸的聚集起了一批願意為他效死命的忠勇之士。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劉備哪怕遭受一次次的失敗,他都依然找到充實自己力量的辦法。


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
諸葛亮在《將苑》里引《漢書》說: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後世《棋經十三篇》里也說: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


屌絲逆襲之類的,前面很多人都說到了,我來說個別的,選擇接班人吧。

漢末群雄最困難的政治問題是什麼?創業難,大家都很難,但更難的是選擇一個好的接班人。選擇一個好的接班人,哪怕自己的成就並不大,也很成功。接班人選擇不好,自己再能幹,再能打,再會搶地盤,都是白費勁。

比如孫堅,所謂江東已歷三世,實際上孫堅除了帶了一隊出身於江東的骨幹隊伍之外,對孫家割據江東基本沒有什麼貢獻,江東的地盤主要是孫策打下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孫權才逐步開拓了淮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原屬荊州的地盤。

孫家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就在於孫策很爭氣,是個好接班人。而孫策在臨死前又大公無私的指定由弟弟孫權接班,而沒有讓自己年幼的兒子接班,保證了孫氏集團有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領導核心。

反面的例子比較多。首先自然是袁紹。袁紹出身名門世家,四世五公,早早佔據河北、山西,是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他最大的失敗並不是官渡之戰中戰敗,即使戰敗,以他的家底和實力,和曹操仍然可以隔黃河對峙,只要內部團結,無隙可趁,曹操輕易也滅不了。

但袁紹失敗的地方就在於,他在接班人問題上犯了糊塗。袁紹自己心不定,一會兒袁譚,一會兒袁尚,手下人也選邊站對,內部分裂。他死的時候,袁譚又出鎮外地,握有重兵,袁尚一時半會兒也搞不定他。正是袁譚被袁尚打壓得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才有了機會全取河北、山西。

劉表就更不用說了,在南方,本來就數他條件最好,如果他有點雄心壯志,早早整頓內部,趁機而動,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無論是對張綉還是對江東孫氏,他都曾經有過全取的機會,但他卻始終沒有動作,就守著荊州混日子。

更糟糕的是,他實際上並沒有完成內部整合,荊州地方豪強大族的影響始終很大,可以說是群雄之中最大的。乃至於在接班人問題上,他也不得不屈服於蔡夫人,實際上也就是屈服於荊州地方豪強,立小兒子劉琮為主。結果劉琮屁股還沒坐熱,曹操來了,地方豪強正常發揮,早早投降,劉琮成了地方豪強送給曹操的投名狀。

所以曹操感慨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像袁紹、劉表那種沒用的兒子,就是豬狗一樣的,任人宰殺。但曹操本人選擇的接班人,也這是犯了另一個錯誤。

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正常情況下,一般的選擇無非是三種:第一種是保持內部穩定,立嫡立長,總體來說比較安全;第二種選擇,選個自己喜歡的兒子,這種做法當然比較任性,但很多人難以避免,袁紹就是如此,曹操曾想立曹植,也是這個原因;第三種選擇,找一個能夠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和政治路線的兒子。劉表懼內,其實也是屈從於地方豪強,算是在漢末的第四種選擇。

曹操最喜歡的是小兒子曹沖,但是很早就夭折了。如果曹沖活著,曹操是很有可能選擇以他為接班人的。如果是這個結果,那麼曹操就跟袁紹和劉表一樣了,都沒有立年齡較長的兒子為繼承人,而立了自己更疼愛的小兒子。

疼愛小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但作為政治家來說,在關乎自己的政治事業能否延續的問題上,以自己的感情偏好做選擇,就很不理智了。也就是幸虧曹操算是命長,曹沖又早早夭折了,接班的是曹丕。如果曹操死得早一點,曹沖又命長一點,在曹沖十來歲的時候就交接班,還有沒有曹魏這回事,就很難說了。

曹沖死後,曹操在諸子之中相對喜歡曹植,不僅是因為曹植聰明,也是因為曹植更文青。曹操本人是個複合型人才,不僅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更是文青,骨子裡始終有文青細胞。他臨死前對自己的老婆們的安排就很文藝。所以他欣賞曹植,也就是因為曹植看上很文藝,放蕩不羈。但曹植沒看出來有什麼特別的政治能力,如果曹操選擇立他為繼承人,接班後曹家恐怕也很難持久。

那麼剩下的曹丕如何呢?

曹操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剪滅群雄,消滅北方的各種割據勢力。但在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之勢大體成型,曹操雖然大舉南征孫權,但未成功,與劉備爭奪漢中也落敗,這時候就大體上形成了三家之間的均衡,誰也很難消滅誰。

晚期的曹操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是什麼?就是儘可能通過政治運作來打壓世家大族的崛起勢頭。這既是為了保證曹家在內部的絕對權威,從歷史發展趨勢來說,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證社會階層流通,為更多寒門子弟提供上升的渠道。為此,曹操始終堅持在手握重兵鎮守一方的人選上,堅持任人唯親,只用曹家自己人和夏侯家人。而從他安排曹彰鎮守關中看,他可能有意逐步過渡到用自己的兒子來鎮守地方,震懾掌握政治權力的世家大族,夾輔王室。

但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曹丕並沒有足夠的自覺。不僅如此,反而因為在奪嫡之爭中受到兄弟的競爭比較多,曹丕在結伴之後,拚命打壓自己的兄弟,將曹操諸子宗親幽禁在封地,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監控。同時,他又比較親信標準世家大族出身的陳群、司馬懿等人,而對宗室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陳群的建議下,推出九品官人法,直接讓世家大族壟斷政治權力的勢頭制度化,加速了世家大族的崛起。

也就是說,曹丕並沒有繼承曹操的政治路線,反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的。最終的結果則是世家大族加速崛起,曹丕、曹叡兩代尚能控制局面,而在曹叡死後,政權就完全失控,最後被司馬氏篡取了果實。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劉備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沒有犯錯誤的人。

從稱漢中王開始,劉備就已經確定以劉禪為繼承人。稱帝之後,也順理成章的以劉禪為太子。也就是說,以劉禪為繼承人,這是劉備從未猶豫過的。

有人說他曾經考慮過以養子劉封為繼承人,但是只要腦子正常,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劉備自己有親兒子,而且不止一個,放著親兒子不立,立個養子為繼承人,怎麼可能?

劉備的幾個主要的夫人,甘夫人應該是原配。在徐州的時候,和當地豪強聯姻,娶了糜夫人,生了劉禪。入蜀前孫權曾把妹妹嫁給劉備,也是政治聯姻,也沒有孩子。入蜀後娶了吳皇后,也是和四川當地豪強聯姻,先後生了幾個兒子。但劉備顯然內部整合很成功,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並沒有考慮地方豪強的支持這個問題。更何況,劉禪跟著劉備顛沛流離已久,荊州派肯定支持他。

而且,劉備在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的時候,當時在身邊的是魯王永。這說明他可能是比較喜歡這個兒子的。但他絲毫沒有流露出要立他為嗣的意思。他宣布的繼承人就是劉禪,但又向魯王永叮囑,你們兄弟要父事丞相。可見他對魯王永可能也是比較信任的。

從後來的表現看,劉禪繼位後表現也很正常,並沒有做什麼特別昏庸無道的事。尤其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總攬內外大權的形勢下,他沒有流露出絲毫不滿。諸葛亮死後,他又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先後由蔣琬,費禕來主持內外事務,並沒有過多干預。在費禕死後,姜維總兵在外,劉禪年齡也不小了,宦官黃浩弄權確實是有的,但總體來說也還是在可控範圍內,並沒有特別惡劣的結果。至於後來蜀漢成為三國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這是北方經過長期的恢復和發展,原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均衡已經被打破了,並不完全是因為劉禪無能。

更重要的是,作為繼承人,劉禪忠實的執行了劉備生前的政治路線。劉備生前的意願並不是龜縮在四川自娛自樂,而是堅持要恢復中原,統一全國,恢復漢室正統的。劉禪繼位後,在明知蜀漢在三國之中實際上實力最弱的情況下,仍然堅定支持諸葛亮北伐。後來蔣琬,費禕,姜維也先後對魏國發動過主動攻勢。這都說明,他雖然並不一定有劉備那麼大的雄心壯志,但他知道沿著劉備的路線繼續走。

作為接班人,一個最常見的也最容易犯錯誤的問題是,接班後生怕自己的權威不足乃至受到威脅,所以會拚命通過內部鬥爭來消除潛在的政治威脅,同時加強自己的權力。曹丕在繼位之後就是這麼做的,打破了曹操正在經營的內部政治勢力平衡割據。但劉備臨終時留下的蜀漢的政治格局,在劉禪繼位後也基本上都保持著均衡,沒有被劉禪刻意打破。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劉禪可謂魏蜀吳三國中最合格的繼承人。而這也可以證明劉備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和曹操身後政治遺產被全盤推翻以及吳國在孫權身後的繼承人問題上的折騰相比,劉備一方的交接班可謂是最成功的。更不用說和三足鼎立之前袁紹,劉表之類的人相比了。

在選擇和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上,是選擇能夠繼承自己政治路線和遺產的人,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君主本人的胸襟和抱負。選擇一個自己不喜歡也不能繼承自己政治路線的繼承人,這往往是出於無能或者是缺乏遠見。選擇明知政治路線和自己不一樣但卻無法擺脫感情偏好的人,本質上就是自私。不管自己感情上是否喜歡,只選擇政治路線與自己是否一致的人,這才是一個更為合格的政治家。


首先我覺得這句話本身並不太準確,有部分人被代表了。

一個人欣賞什麼樣的人,跟他當時的經歷與認知、價值體系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有關。而歷史人物往往在歷經時間的沉澱後變得符號化以及純粹化了。如劉備,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白手起家終成王業的梟雄,同時很有感召力,能吸引很多豪傑為他肝腦塗地。歷史書只會輕描淡寫地帶過劉備無數個迷茫困頓的日日夜夜,而只留下他一生中重要的隻言片語以及一些很有影響的事迹,大多數人不會去深究他們內心曲折而漫長的變化。

在年紀比較小時,看蘇軾,認為他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十分意氣的人,而後自己年紀大了些,也來看了他晚年的事迹,才猛然發現曾經那個豪情壯志、甚至諷刺王安石的青年,最終變得那麼淡泊,面對挫折不再有那種「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不要介意)的雄心,也沒有了那種恃才傲物式的嘲諷,如同一支堅韌的空杯,掏空了內心來容納世事變遷。

謀殺凱撒的一個青年叫布魯圖斯,凱撒待其如親生兒子,甚至把他定為了自己的第二繼承人。在歷史書上,只會寫布魯圖斯的祖先是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布魯圖斯作為保守派,很不滿凱撒的專制統治,故密謀在劇院門口殺害了凱撒,然後以政見無法調和、利益矛盾尖銳這麼冰冷的話語作為點評總結。但不難想像那一天,在劇院的台階上,看著自己的「精神父親」、「共和國」的最高領袖,褪去一切榮光,被一群激憤的元老撕扯圍捅,如同一隻被狼群撕咬的小鹿,最終奄奄一息地躺在那裡無助發抖,凱撒身上的刀孔仍在向外涌動著鮮血,凱撒還在不解地感嘆布魯圖斯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布魯圖斯不忍直視凱撒的眼神,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匕首,此刻竟然如此刺眼,周圍的人,卻還在打著雞血一樣地咒罵歡慶,毫無憐憫。見到此情此景,布魯圖斯恍如隔世,一切恩仇此時皆化為烏有,他的世界此刻坍塌了,羅馬共和國的秩序此刻也坍塌了,只剩下不知從何說起的浩大矛盾與迷惘,而他還需要故作鎮定,故作兇狠去面對接下來的風雲變幻。此中滋味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而對於大多數在打拚的平凡人來說,白手起家不折不撓的情節更容易引起自身的情感共振。對於大多數有野心又精於算計的人來說,隱忍而又心機深沉的司馬懿才是自己的偶像。就像樓上有答主所說,曹操代表的就是強大的實力和控制力,對於二十歲意氣風發的少年來說,成功、呼風喚雨有著太大的吸引力。但是我們卻很少深究曹操的內心變化,去體會他的無奈、迷茫以及矛盾,更有不少人會下意識地覺得曹操從小到死都是一個多疑奸詐的奸雄、他的所有行為都出於在利益天平上的權衡,而不存在在情感、理想、現實中的艱難割捨。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階段的人,自然有著不同的認識與追求,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深度不會跟年齡成正比,邏輯與道理大多數人都知道,而情感上卻難以控制,所以做不到。不管人在哪個年齡、喜歡誰,先分清楚曹操劉備到底是他們本人還是一個被純粹化了之後的符號,而那時的你喜歡誰,更多的是誰能給你更多情感層面的共振,同時你喜歡誰往往代表著你更想成為哪樣的人。而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更多的是一種對於人物深刻的洞悉與包容,懂得他們的「矩」在哪裡,懂得他們的「矩」是如何限制著他們,然後拋去一切妄念,無愛而又無不愛,從自身出發,從己之心,為己所欲,容己之矩。


推薦閱讀:

大英博物館為什麼那麼破?
漢族是不是沒有宗教傳統?為什麼?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另一個名人的「腦殘粉」?
「清明兩朝風雨」,如何對下聯?
為什麼 2015 年初,上海有衛計委官員呼籲大家生二胎?

TAG:歷史 | 三國 | 人文 | 三國演義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