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測試有價值嗎?準確嗎?

你在做智商測試的前後對智商測試的評價有沒有改變?


既然@王大慶說起了智商的話題,那就說下我對智商測試的了解以及智商測試的意義。

智商測試智商測試很多,從網上免費的測試,到不需要版權的測試,到每做一次測試就需要購買一次答題冊的有版權的測試。通常來說,網上測試的準確性(reliability, validity)很低。除了測試本身的準確性以外,還有兩個決定測試價值的重要因素:
1. 測試的normative data的質量。研究機構在研發或更新測試的時候,會隨機取樣,把這個測試給被試做,這些被試的分數就是我們智商高低的參考指標。智商高還是低,都是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和你同年齡(或者差不多年齡)的人,你的智商的高低。如果沒有這些參考指標,隨便劃分的區間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 就normative data的質量來說,不要版權的測試通常比需要付費的測試差。原因很簡單,研究需要大量的經費,而且這個研究是個持續的過程。Flynn Effect指出,隨著教育的普及,國民的智商分數平均每幾年就會提高好幾點。所以就需要經常更新題目,調整平均數值等等。沒有版權的測試,由於經費、人力、物力的缺乏,往往10多年甚至20多年都不更新normative data。所以,測試結果價值有限。
  • 同樣是經常更新normative data的測試,比較測試優劣的標準就需要參考:測試的本地化程度(舉澳洲為例,同樣是英語國家,美國的測試進入澳洲,題目也需要本地化,樣本也是以澳洲人為被試的更加準確),樣本的大小(被試越多越好),以及樣本的年齡差異(兒童由於智力發展很快,每6個月就可能有明顯的變化,所以樣本最好能包括每個年齡段的兒童,並保證每個年齡段都有足夠的樣本大小。這樣最終結果會比較敏感(sensitive))。優秀的測試,還會提供特殊人群的normative data,比如自閉症患者,多動症患者。

2. 做測試的人的培訓程度。給他人做測試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培訓,比如,物品的擺放位置,燈光強度,給出合適的指導語,語速,處理各種情況的能力(尤其是測試兒童或特殊人群的時候)等等。如果不能按照標準化程序進行測試,就會人為的引入誤差,影響結果。一旦這種情況不幸出現或者有其他影響結果的情況(比如說,一套測試應該在同一天內完成,但小孩堅持不肯當天完成智商測試),就需要記錄下具體情況,在分析測試結果的時候加於考慮。當然,即使沒有出現特殊情況,也有必要記錄被測試人答題的方式,應對情況等等。有時,這類信息比測試本身更有價值。

學會正確的做測試的方法並不困難,除了心理學家以外,一些guidance counsellor,資深教師也會做智商測試。真正的難點在於,運用的neuropsychology的知識和對被測試者的背景信息的了解,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智商分數的意義
以韋氏智商測試(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為例,測試分為四大塊:Verbal comprehension(語言能力;這幾個詞的翻譯都不準確,大概理解下),perceptual reasoning(空間思維能力),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用電腦作比喻應該是緩存吧),processing speed (處理速度,類似於CPU)。我們平常說的智商分數(Full-Scale IQ),雖說是一個數字,但實際上是應該是一個95%的置信區間。如果一個人測出的智商是110,假設他的真實智商有95%的可能性在105到116之間(根據經驗,韋氏測試的這個區間一般在8到15之間)。也就是說,這個人的實際智商很可能是跨越兩個分區的(每15分是一個區間,所以105-116分應該跨越average到above average這兩個分區)。所以,智商分數高低個幾分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區別。

另外,當這四項能力之間的差異過大的時候(比如文理偏科很嚴重的人),Full-Scale IQ這個數字就失去意義了,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智商水平(這裡說的是智商水平,不是智力水平)。《Essentials of WAIS-IV Assessment》這本書里提供替代Full-Scale IQ的公式,但實際應用中沒什麼人做,因為價值不大,不如直接參考這四項能力的單獨分數。

智商測試的應用單獨測智商,一般來說不推薦,除非有特殊要求(比如,智商分數低於70政府給予補助之類)。一些心理學家,出於對來訪者負責,都不接這樣的工作。原因如下:

  • 智商分數不等於智力水平,只是參考資料之一,而且這個數字如我上文所述,時常是無效的。
  • 有了這麼個分數,很可能等於給自己貼了個標籤。對於對智能測試(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沒有多少了解的人來說,很容易誤讀這個信息。比如,有的家長、老師,別的解釋不聽,只想知道小孩智商多少。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很可能根本就不告訴他們這個數字,只說個大概區間(有些國家甚至有這麼項規定,只給區間,不給具體數字)。標籤的危害顯而易見,把自己的行為往這個標籤上套,用標籤來解釋很多與智力無關的情況,等等。

如果想對自己的智力能力有個全面的認識,需要做一系列的測試,主要測試包括智商、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 在神經心理學裡,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各類高端的用來調整,控制和管理其他認知程序(cognitive processes)的認知程序,比如計劃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制力,靈活性,開始和監督自己的行為等等)。對於這些測試的選擇,參照第一部分中關於智商測試的選擇標準。實際應用中,心理學家還會考慮到測試的一致性和側重點等問題。

智商不等於智力,更不等於成就
智能測試有優劣之分。智商分數只是一個數據點(data point),它本身有明顯的局限性。記憶力測試,注意力測試,executive function測試,過去的教育水平,學術成就、premorbid functioning測試等等,每一個都代表一個數據點。眾多數據點湊在一起,才能對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有較全面的認識。具體怎麼理解這些數據點,需要心理學家根據所學知識和被測試者的背景來梳理清楚。

另外,我個人認為,僅僅為了了解下自己的智力情況,做這些測試完全沒必要,費時(我所說的測試全部做的話,需要5-6個小時,如果遇上的速度慢的,時間更久)、費力(得找到合格的心理學家)、更費錢(澳洲做這樣一個測試加上報告總共需要差不多1萬人民幣,測試材料成本也要不少的)。一般人不可能對自己的智力水平一無所知,測試不測試也不會讓一個人更聰明。

智能測試(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的主要的意義不在於幫助了解自己的智力情況,而在於輔助臨床診斷,輔助病人的管理、治療和復健。

說過了智商測試的意義,也就可以進一步知道為什麼智商不代表一切。總能遇到拿自己的高智商出來說事的人,隱隱的透出那麼一絲很了不起的意味。這就不免讓旁人一是懷疑他們有沒有吹牛,二是懷疑智商測試這件事情是不是靠譜。其實合格的智商測試結果本身確實是能傳達出一些有意義的信息的(如果兩個人有明顯的智商差異的話,他們天生的能力確實有可能不一樣)。但除了智商以外,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素或者變數決定了一個人是不是傑出。如果想通過智商分數來證明自己,我覺得這個分數還不如高考分數來的有意義,因為高考至少考驗了你持之以恆的能力和積極上進的心態。

另外,如果想通過智商分數來獲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個本身也不太實際,因為我之前說過它本身實際上是一個不小的區間,比別人高個幾分不說明任何問題,大家都在一個區間內;比你智商差一個標準差以上的人,估計你也沒興趣和他比。況且,智商和傑出與否沒有必然聯繫。如果想找優越感,不如直接炫富,砸鈔票,比權勢來的直觀。各位特別想知道自己智商分數或者特別在意智商的朋友,你們到底是出於什麼想法呢?


謝邀。我沒有正式參加過智商測試,只是隨便做過一些這樣的題。價值肯定是有的,準確程度肯定是可商榷的。無論如何,高智力者和低智力者的區別是明顯的,用不著智商測試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除了專門研究這個領域的學者,我覺得其他人不必對智商測試太重視。自己是什麼水平,自己還不清楚嗎?


謝邀。

智商測試這個玩意兒,我小學初中的時候在各種地方測過不少次,分數從120多到160多都有,但是我到底智商多高,看著身邊的大神,我估計我智商只有90。所以一下皆是一個低智商患者的自白。

好吧稍微正經點,要討論一個東西是否有價值,我們先要最起碼對這個東西是什麼稍微有點了解。

首先智商到底代表什麼眾說紛紜,我也不清楚,但是官方解釋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智商分布服從正太分布。啊不,是正態分布。

比如上圖就是一個期望(均值)為100,標準差為15的智商正態分布圖。(也就是說假設全人類的智商平均數是100,標準差是15。)

然後根據正態分布
處在1個σ(智商在85-115之間)的概率(人數)大概佔68%
處在2個σ(70≤Q≤85和115≤IQ≤130)的概率(人數)分別佔14%
處在3個σ(55≤IQ≤70和130≤IQ≤145)的概率(人數)分別佔2%
至於IQ≥145的則佔大概0.1%

這什麼概念呢?
好像有個高智商組織叫什麼門薩,要求好像是要130以上(好像是?我不是會員也肯定進不去所以不清楚,也省了會員費),也就是要最高的大約2%。

想一下你如果是人群中的2%好像也挺屌的?

但是呢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數據。

北京市985錄取率大概是3%,所以假如你是北大的,那。。。

以及你見過自我介紹,我叫XXX 畢業於AAA 我智商1X0 ?
或者別人介紹你 這位是XXX 畢業於AAA 智商1X0? (滑稽。。

至於我個人解釋,智商其實遺傳的一個性狀而已。你可以把它就當成跟身高,體重,雙眼皮單眼皮,臉型甚至家庭出身等等一樣玄學的東西。具體點就是一個可能可以衡量腦內部計算能力(只是計算模式我們不清楚)的指標。計算能力強但存儲能力(記憶力)差或者顯示能力差(表達能力)都白搭啊。。

我知道有人要反駁說智商高容易成功,可以賺大錢。拜託,網紅臉可以開直播呢(別看我),長得美或帥還容易當明星呢,投胎好的話誰只要不傻逼,誰還看智商啊。要知道,智商≠聰明,也≠智慧,更≠成功。

我還知道有人要反駁我什麼愛因斯坦智商XXX 愛迪生智商XXX 特斯拉智商XXX 霍金智商XXX
拜託。。。
首先他們真的測過嗎?
以及他們正式因為取得了成就有些人才渴望用玄學一般的數字說明他們跟自己不一樣,然而這些解釋其實都是偷懶。。

最後要明白,小孩子才關心分數,成年人只論成敗。
=======
哎,重申一遍,我認為,智商測試測出來的數字,不代表智慧,不代表聰明,更不代表成功。這裡的數值更像是一個相對性狀,代表一種計算模式暫不清楚的計算能力,受遺傳影響。只不過恰恰因為帶有「智」這個字眼,被各種過度解讀和誤解。

就跟假如視力測試改名眼力測試,難道這個值就能代表你的敏銳度和洞察力了嗎?


聊一下最近刷爆票圈的各種心理測試吧,其實全部不靠譜。

最近,你一定在朋友圈見過一個「高大上」的測試:」「這個男人的眼睛在一條直線上嗎?」朋友們都在分享自己的左右腦智力。

對於如此火爆的現象,槽值小妹衝動的小手也忍不住點進去測測大腦瓜的年齡。在輕鬆把9道題拿下後,出現了結果:
「你的左腦如同中青年人一樣,有著十分成熟的思考能力,你處理起問題來十分沉著……而你主管感性的右腦卻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不喜歡遵循規則,也不喜歡算計……這樣有能力又有性格的你,一定有著很棒的人緣吧!」

雖然測出來的左右腦年齡,左腦簡直可以當右腦的爹了。但性格准得沒話說,簡直就是本人啊,所以立刻分享到了朋友圈。

但是這樣簡單測試,真的靠譜嗎?

左右腦其實區別不大

這個風靡起來的左右腦測試,很快就出現在了程序員的朋友圈中。

懷疑自己左右腦年齡過於年輕的程序員,研究了測試的代碼,結果發現:所有的結果圖片都是現成的,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最後得到的答案圖片都是隨機的。

選中部分是代碼中的ldquo;隨機數rdquo;

程序員終於停下敲鍵盤的手,鬆了口氣,「左腦測出來才5歲,怎麼可能嘛。」
而普通人對於大腦的認知很有限,可能大多數人對於大腦的認識都來自於這類賺流量的大腦測試。

對於大腦檢測,幾種「土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兩手十指交握法

兩手十指交握的動作,顯示出一個人輸入腦的運用情形。右手大拇指在下的人,接收訊息時優先使用右腦。

雙手交錯抱胸法

這個動作和十指交握法原理相同,右手臂在下的人,傳達訊息時優先使用右腦,左手臂在下的人,傳達訊息時優先使用左腦。
對於這兩種方法,有人吐槽,那我「忽而左上,忽而右上」怎麼解釋呢?

綜合分析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腦測試也被附上互聯網的烙印。只需幾分鐘,就能檢測左右腦發達程度的「左右腦使用報告」風靡一時。

其中有一道題,是看舞者的旋轉方向。根據大腦工作理論,如果看到舞者順時針轉向,則說明你更傾向於使用你的右腦,並且你極有可能是右撇子。

198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斯佩里,意外發現左右腦區功能不同、並由中間的胼胝體連結,也因此贏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在之後的很多年,「左腦掌管邏輯語言,右腦掌管藝術和創造力」這個錯誤觀點被很多人認為是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的真理。

但是,2013年美國猶他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某一側大腦並不能主導或影響個體人格特點。

研究人員分析了上千個7歲到29歲之間的人休息時的腦核磁共振成像,並對其大腦活動和不同的大腦區域進行了監測和對比,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人們更傾向於使用右腦或者左腦。

近幾年fMRI的研究也顯示,左右半腦的部份腦區都參與了產生情緒的過程。

科學家都沒弄明白怎麼測試左右大腦年齡,號稱「看圖就能測」的遊戲又能有多可信?

無所不能的各類測試

前段時間,有天一打開朋友圈,還以為手機中毒了,所有人突然間都在分享一樣的圖片。

點開仔細一看,張三得了「懶癌中後期」,李四總是「說干就干」。

時尚的字體彷彿讓人回到了玩QQ好友印象的時代。

刷爆朋友圈的測試大致充當了三種角色:知心姐姐,江湖郎中,半路菩薩。

「知心姐姐」談得了膽汁質,辨得明情感型

讓人答一份看起來「讀不懂出題人意圖」的問卷,或者選最喜歡的顏色,還有「選擇一條森林小路逃出去」,知心姐姐就能給出滿意的解答:你的心理年齡只有18!你是一個孤獨但有追求的人!你是個地道的雙性戀!愛男人也愛女人!

「江湖郎中」是中年人最愛

前文提到的測試左右腦就是此類的代表,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探究人體奧秘,簡直太划算。

「郎中」還喜歡算壽命。爸媽除了轉養生文,最喜歡的另一件事就是轉這樣的文章,拉上親戚,測測大家都還能活多久。

測試題目無非是「你抽煙嗎」,「你喝酒嗎」,「你熬夜嗎」,「你記得上初中時候誰欠你錢嗎」。
其中最扎心的是「你結婚了嗎」,男性用戶的壽命可以加3年,女性卻沒有影響。

「郎中」還會算運勢測顏值。自己測了顏值,有76分。覺得勉強能接受,之後上傳了一張古天樂的照片,結果顯示860。發誓再也不測了。

「半路菩薩」手裡只有好牌

菩薩可以告訴你,你是哪種幸福人,可能是性格隨和的黃色,可能是偏愛安逸的綠色,不管什麼色,是幸福人就對了。

輸入名字,菩薩能算出誰更適合你。彭于晏都可能排不上號,陳偉霆的八字才算和諧。

而這些看似「法力無邊」的大仙,根本不能給人科學的答案。

打著「一切為了你」旗號的測試其實只是賺流量買信息的一種手法。

測試時,用戶填寫了真實姓名和出生日期後,和用戶微信號構成了關聯。短時間,數十萬的粉絲增長,上百萬的瀏覽量,就為不靠譜的公司提供了龐大的用戶個人信息網路。

2015年7月,微信說明了關於「禁止畢業簽、月份簽等測試類信息」的規定。但依舊有公眾號在提供這樣的功能,用戶會被引導至其他相關頁面,下載APP,或者在其網站註冊後,才能完成測試。

爆款測試迎合心理需求

這種刷爆朋友圈的心理測試為什麼大家明知不靠譜,還樂此不疲?攜親朋好友一起玩。

眾多小測試,總有一款能滿足你獵奇的心。

人對未知的事物都會充滿好奇,並且抱有期待。「超准測試!你最不該和哪種異性在一起?」「敢不敢測試一下,你心裡到底藏了幾個人?」「一個簡單測試,看穿你的人性和慾望!」

一看標題,就很想點進去測一測自己的未來和內心深處。點進去以後發現,題目也很有意思。
在給出題目的時候給人一種情景引導,引發人的嚮往情緒,感受到測試過程中的一種樂趣。

同時,這些測試的結果分析都讓人覺得很准。

給出一些似是而非適用於全人類的答案,讓你驚嘆「天哪這說的就是我!」這麼靠譜的心理分析,趕緊讓我的親朋好友都來測測。

實際上,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早就解釋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弗拉曾對他的學生進行了一項人格測驗,每個人要對自己的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從低分到高分是0到5分,結果總體的平均分高達4.26分。
實際上,每個人收到的測驗結果是同一段話,都是弗拉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的一些適用於任何人的語句。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

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這些測試,滿足了每個人的被認同感和虛榮心

以十二星座性格分析為例。

「射手座拒絕一切粗魯低俗的事物,希望一切都是高尚的。」

「射手座是人不拘小節,不會有什麼大心機,天性樂觀,熱情如火,從不輕易放棄。」

「射手座一生都是一個追夢人。」

射手座寶寶們看到這些,一定會忍不住瘋狂給自己打CALL。

當然,其他十一個星座也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花式誇獎。

還有前段時間火爆朋友圈的心理年齡測試。

生理年齡數字逐年增加,這個誰也改變不了。但若心理年齡還保持在青春階段,也可當作慰籍。

誰也不可能有不老的臉,但可以有不老的心,比如一直青春無敵的我,比如童心未泯的我。

心理學上有「反饋效應」,正向反饋就是做符合他人價值觀、讓他人感到高興的事情,受到誇獎和鼓勵以後,會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各種心理測試對人的花樣誇獎充分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也鼓勵大家分享朋友圈以獲得更多的表揚和認同。

當然,心理測試不都是一邊倒地夸人,也會講一些無關痛癢的缺點。

「情緒不穩定」「做事馬虎」「不夠堅強」之類,總有一條讓你有共鳴。然而,白璧微瑕,擁有那麼多優點的我還是一塊美玉。

遇到困難做做心理測試比喝心靈雞湯更有效,下次遇到心理測試我還要做!
實際上,做出一套成熟可信的心理測量工具的難度很高,也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心理測試表

專業的心理測量表需要經歷千錘百鍊、反覆驗證。

朋友圈的各種心理測試根本不準,玩玩就行,千萬別當真。

參考資料:

[1]c. G. R. Fink, P. W. Halligan, J. C. Marshall, C. D. Frith, R. S. J. Frackowiak R. J. Dolan, Where in the brain does visual attention select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Nature 382, 626 - 628 (15 August 1996)

[2]e. Shobe ER, Ross NM, Fleck JI (2009). Influence of handedness and bilateral eye movements on creativity. Brain and cognition, 71 (3), 204-14

[3]Steven Novella.Left Brain–Right brain and the Spinning Girl. Oct 11 2007. Neurologica Blog

[4]Charles Choi. Strange but True: When Half a Brain Is Better than a Whole One.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4, 2007

[5]Jeremy Hsu. Does the 「Right Brain vs. Left Brain」 Spinning Dancer Test Work?ScienceLine October 29, 2007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噠噠》欄目(公眾號:dadatime)出品,每周五期,聚焦年輕人關心的科普話題。聚焦青年話題,搜索關注噠噠微信公眾號(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時間,看最酷的世界。


沒有任何價值,而且有非常大的危害。
說兩個身邊的真實案例。
我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Alpha,比較調皮,因為他爺爺的歷史問題,所以學校的老師一直歧視這個學生(我之前發過帖子噴過文革餘孽的小學老師是A+1,被知呼刪貼警告了,在這裡大家自行腦補一個極端的貶義詞吧)。結果有一天厄運降臨,我們在操場上完體育課以後,一群人五人六煞有介事的磚家來到學校,給學生做智力測試。看著老師對專家點頭哈腰的樣子,我就預感到大事不妙,於是認認真真地做了,但是我們這個同學就沒有這種覺悟,亂答一氣。結果是一個大大的悲劇,我們班主任(一個不到20多歲天天穿齊B超短裙的小SB)像聖女貞德一樣開始了對這個學生的專政,真的說這個學生是」弱智「!同時害怕」弱智「會傳染,號召全班同學孤立這個學生。小學生哪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於是我們就像紅衛兵小將一樣開始了對這個同學的迫害,而其中跳的最厲害的幾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可恥的我(要是現在見到這個同學,我絕對會給他深深鞠一個躬)。放到現在,就算一個學生真的是弱智,那也是應該被呵護的對象。如果說老師可以罵學生是」弱智「,那學生把老師定義為一個"A+1"也不過分吧。最喪心病狂的是,這個」A+1「覺得不過癮,居然把這個學生逼了退學。等我們二年級再見到這個同學出現在一年級的時候,他多了一個」留級生「的alias,這個同學在黑暗裡煎熬了6年之後,便沒有上學了。
我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Beta,就是被教政治的班主任看不順眼,於是在初一的時候被班主任以智商低為由逼著退學了。這個老師據說和班上的女生搞不清楚,反正在純潔而複雜的初中男生眼裡作風不是很好。更狗血的是,這個學生離開學校以後,意外至人死亡!能不能說是這個人是被下賤的班主任殺了的?
測試智商並公布成績的體驗一直持續到高中,我們高中班兩個智商最高的同學都沒考上大學,一個去賣燒烤了。不過話說回來,賣燒烤的那個傢伙智商是真的高,像《心靈捕手》一樣,這就是題外話了。

當一個連正確答案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無聊題目成了貼在人身上的標籤,並決定了人的命運的時候,我覺得是沒有價值的歷史糟粕。至少在弄清楚題目的正確答案之前是沒有價值的。說一種極端的情況,要是題目是本身就是弱智出的,那不是會錯殺很多正真的天才嗎?


本人特別鄙視用編造事實來闡述觀點的燉雞湯行為,但這都是血淋淋的真實發生的事情,如有不實我願意承擔全部道德和法律責任。有哪個導演能拍成電影,也許對世人有更深刻的警示意義(但估計通不過審查)。大家會問不是說好的義務教育嗎?很諷刺吧,更諷刺的是,違法開除學生的中學是那所傳說中頂級名校的兒子,而那所小學是這所大學的孫子。那個小學老師的名字,我至今記得,和男人下面那個東西倒過來讀諧音。至於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中專女學渣因為父親在教育管理部門為人們服務就能到一個地方最好的小學任教是否合理?「此處就不展開了。


說點正義愛遲到但從不缺席的收場白:
A+1因為惡評太高,被她父親從禍害祖國未來的第一線撤下來,去教育管理部門(當時叫教委)繼續辛勤耕耘去了。
據可靠消息(我媽讚歎說),Alpha後來去她那裡辦證,已經逆襲成一個儀錶堂堂、談吐優雅的人。在北京工作,聽說是程序員(程序員這個圈子有可能是中國最理性的圈子,能憑實力吃飯,還有世界上最權威的智力測試機構Topcoder和Codeforces)。
政治老師變成一個猥瑣的老男人,繼續沉浸在和班裡女生的羅曼蒂克幻想中。
Beta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是可以交心的那種,可惜和他錯過了,真的很可惜。


首先,智商的測試分數有兩種,比率智商與離差智商。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之比,而心理年齡則是通過各種測驗獲得,一般是按年齡段出題,比如每年齡段6題,那麼每一題代表兩個月,由答對的題數進行累加。
比率智商可以對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比較,但缺點也十分明顯,這個一會再說。
離差智商是現在廣大智力測驗所普遍採用的,其計算方法是個人的智力水平偏離其所在年齡組的平均水平來進行衡量的,相對來說更加準確與實際。
之所以離差智商代替比率成為主流的智力測驗標準,主要也是與比率的優缺點有關,也就是人的智力情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一生,從青少年時期智力是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到25歲左右基本停止並保持到60歲左右,而後又逐漸下降。另外,即使在智力穩定的時期,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可能產生波動,如測試時的環境,先前接受過相關測驗等等。因此,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對比便顯得沒有意義。
一般來說,只要是智力水平與正常人無異的情況下,智力測驗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應該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感覺智力與常人有很大的差別,自我感覺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情況下,可以參加測驗,以了解自己的情況,並根據專家建議進行相關的智力訓練。


我前後測了3次,都是智障。你覺得這有價值嗎?準確嗎?

我還算是朋友圈子裡面比較靈水的人了。


看了一眼沒有什麼靠譜回答,拋個磚 ╭(╯^╰)╮
智力測驗當然有價值啊,早期智力量表是為軍隊開發的,現在還有對其他低能和超能人群針對性的教育與服務,依據也或多或少是智力量表的衍生,怎麼會沒有價值呢,只是對普通人的影響不那麼大。

智力量表不能光看整體,越整體的就越籠統,現在的智力量表應該發展出很多類別了,考察的有不同方面(光一個韋氏就有幾個子測驗),也有不同實驗範式/不同量表測,越抽象越籠統對於具體的某一個範疇的指導意義就越小。

當然通常測定的智商不是天生就固定的,受到教育在內的很多因素影響,先天決定大概範圍,後天決定在範圍里高一些還是低一些的地方,比如你不讓一個孩子上學,來做這個測驗多半是得不了什麼分數的。


很多人喜歡吹捧智商(如門薩,愛因斯坦),很多人呢又喜歡貶的一文不值,其實都是片面。我們做基礎心理學的不圍著這個吃飯,很多研究如果可能受到智商影響也都要控制智商這一條件才能有解讀結果的意義。

至於你問我覺得智商用處大不大,我不到110的智商也能高考江蘇前十。

然後現在很多高中同學在研究生階段又比我出色很多很多,所以智商對於個人成就的決定性其實不是那麼大,還要看其他許多個人品質,當然還是可能會大概限定一個範圍。


不邀自來。

先說結論:測試的核心在於有章可循的去尋找答案,但是請問人類發展到現在,歷史不是我們預測出來的。至於科學方面更是如此,我們連個基因變異都無法合理解釋只是說這是概率的問題。測試的核心意義就是區分中等和中等偏上下的人(智商和性格都包括在內)

1.之前公司有個人天天愛看《最強大腦》,天天吹噓人家多麼牛逼,中日大戰多麼精彩,能記住多少張圖,玩多牛逼的魔方,區分幾百條魚等等。那麼我反問他:如何解釋大腦在身體受到極大摧殘下能保證做出正確決定(比如在沙漠里想辦法活下去)。如何解釋大腦在極端情緒影響下做出正確的決定(失戀或者失意了而不去作死)。所謂智商的概念是人類認識的很少,而我們所謂的智商測試大多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一種測試(可以理解為統治階級驗證其子民的一類方式)。

2.歷史上的所有黑天鵝的人,比如希特勒,斯大林,毛主席,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誕生的,統治階級常把他們的身上的某些因素歸納為高智商,高素質,高品格然後讓他們的子民學習瞻仰,(也包括HR對員工),這樣能夠選拔或者除去某一類人,便於管理。如果您還不明白的話,請參照HR篩選員工。我先立個flag:HR要是能識才,為什麼自己牛逼呢?

3.那麼智商測試的核心用處對我們個人而言有何益處?
最核心的是快速的避開一些性格和智商的坑,就本人來說,智商一般般,但是口才尚可,腦子邏輯性和規劃很好,執行力一般。如果我自己懵懵懂懂的聽了HR的話去當個小行政,那我真是要死了,不是我不行,我是當過行政了,然後也去改正自己大腦中的缺陷了,但是和其他人比起來,還是差了至少十年的感覺,結果去當了銷售了,雖然銷售也需要執行力,但是揚長避短後工作效率大增。能夠快速的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件非常難的事情。


智力測試的模式正在發展,還不完善,總的來說,越來越具有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價值。
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智力測試沒有太大的意義。
首先,一個人智力高,往往沒有太大的用處,畢竟就大多數職業和行業而言,情商比智商重要得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比如首富、大官、明星、大腕,乃至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很好的普通人,智商水平一般,但情商了得。
智力水平重要的行業,主要是專家學者,尤其是科學家,尤其是科學家裡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
而且,智商測試可以通過很多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高分數,比如參加專門應對這種考試的培訓機構,大量的題海戰練習。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有價值吧。

微信qq轉發的常見的題吧。
一般一套不透明評分標準和分數上限的測試題我做一遍之後他的評分邏輯我就能知道的大概。通常第一遍我都是隨便填用我的答案去測試這個測試而已。我小時候還會被測試題忽悠的時候通常都是滿分。除非編題的人智商不夠根本不知道高智商的人會怎麼選。這種情況我不會滿分。
明白了評分邏輯之後我就是想得幾分得幾分。這些測試題極限得分根本到不了我的智商水平。

而且很多測試都冷讀術垃圾。做的毫無意義。

我通常做一個測試題的原因是太多人轉發。我有點煩,然後想要用最高分終結它。

對於一般人而已吧。

這些測試主要指qq微信轉發的那些他們都是冷讀術垃圾。

主要意義就是獲取注意力讓你關注那些垃圾公眾號而已。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點觀察和感受。
國內外民眾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不同:國內一般忌諱智商先天有不同這個觀點,比較強調後天努力;通過和歐美朋友的接觸,覺得他們更偏向於認同先天的智商不同。或許和接觸的人群也有關—— 他們一般都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智商測驗得分也會比較高。另外,主張平等自由的美國有一些學校是智商測試得分高的學生才可以上的。--------------------------------------------------------------------------------------------------------------------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我的補充,專門添加回答:
確實,歐美國家比我們中國更加傾向於認定天生智商。那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方差比較大,一目了然,推的效果只限於少數人,如果整天說勤能補拙,不是智商問題是態度問題,那是要逼死人的節奏。
還有一個是宗教因素影響,他們更加認命。中國人不信宗教,不信來世和天堂,那麼認命就等於失敗到家,認命不就等於自殺?即使是後天努力比不上先天的重要性的十分之一,中國人也會拿出十倍,百倍努力來追趕。
不要相信什麼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沒輪到拼智商這種話,以中國人的平均努力程度而言,已經是全世界人類的高端努力程度了。而且努力的成效也是隨著天賦而來,你的80%的努力比不上別人20%的努力,努力與成績的相關曲線,人家是對數曲線,你是拋物線。甚至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比如專心聽講,對於多動症來說,就不是努力和態度問題。粗心大意,也有很多就是智商問題導致的。
主張自由平等的美國,也包括加拿大,有一種叫Gift and Talent Program,公立學校提供,專門為特殊需要兒童(Special need)中的高智商孩子安排超過常規的課程。屬於公立教育一部分,所以是免費的。
他們認為,高智商兒童,和低智商兒童以及其他特殊需要兒童有共同之處,就是普通課程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低智商兒童需要更多適合他們的慢速課程,偏重不同兒童的薄弱點,那麼高智商兒童也需要更高難度的課程滿足求知慾。高智商兒童被迫長時間重複已經掌握的簡單知識,會讓他們極度煩躁,生氣,沮喪,會給老師和學校製造一些麻煩。
如果他們感到吃力,就不需要人為推動他們跟上,天才班的孩子一定是天生如此,如魚得水。
人為推動的,到了這種班級就會知道鍋是鐵打的。進入這項目的兒童,門檻就是智商測試為人群的前2%,同時還要接受兒童心理專家的全面才智測評。
智商測試裡面主要是

1.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 (VCI)(語詞理解指數)

2.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 (PRI)(知覺推理指數)

3.Working Memory Index (WMI)(即時記憶指數)

4.Processing Speed Index (PSI)力(數據處理速度指數)

大多數高智商兒童都有偏重項目,很少是全面高能的。

高智商兒童首先都是學校和家長發現的,他們感到孩子具有超出一般孩子的潛力,學習的速度,學習的廣度,強烈的求知慾和興趣,無師自通的能力,超強的創造力,這些是無法掩蓋住的。

然後再由學校家長推薦經過測試。

最後是由兒童和家長自己選擇。

如果沒有通過測試,可以自己再自費測試一次,再不通過就不能再測了。


有價值。

價值就是多年後品味一下智商和工資水平,發現還真的沒什麼關係呢!於是我才能腳踏實地的活在今天,看清楚一些事。

至於評價有沒有改變,十幾年過去了。隱約記得當年同學拿來玩的國際版標準試題(不是韋),上限才160的某種正態分布試題,打死也拿不到150的……

測完也沒多高,具體忘記,也許138or148?可當年,自以為「學霸」的我完全不需要智商這種數值評價自己,我是宇宙第一牛逼人物,與眾不同,不了解只是沒機會和時間了解(現在只能T_T,有些事不是想懂就懂),一開始就從根本對林林總總乃至略微顯得專業之智商測試不在意,畢竟腦容量和腦科學曾略有了解,初衷只是看一下一套題有多少數學和幾何類,當休閑,測完後同學也都是互相撕逼,瞎扯淡→_→。最重要的是我當時愛好就是數論和圖論,對於這種不客觀的題來說,顯得太無恥……

後來,我中二病治好,更發現一個問題,便是有價值的是按照心理諮詢和生理評估的美刀收費的,n貴→_→

其實,除非智商低於均值一半以下,這個東西才有一點意義的。


不管準不準什麼的,反正不靠譜

沉默術士智力21+2.5,炸彈人智力22+2.9,然而第一個可以打大哥,第二個就只能被當做小小的手榴彈。


我一個智商剛剛過70的,也踩狗屎上了個211,也磕磕碰碰畢了業,也是求爺爺告奶奶拿了份工作。。。傻人有傻福??


對於我真的很認真的答題來說 我寧願相信這東西是不準確的。

對於我真的很認真的答題來說 我寧願相信這東西是不準確的。


以前閑的蛋疼的時候挑了幾份來做,一邊罵一邊做,第一份56,第二份138,第三份拿起筆和紙152,我樂了,這不跟當年刷高考題一樣嘛!但那題綜合性太差,根本不信它跟智力有幾毛錢關係。


準不準不怎麼關心,因為根本沒價值。
你的生活已經告訴你你的智商了,不需要一個數字來強調。如果想從一個數字獲得成就感,複習去吧。


高中畢業時,在網上的一個網站上,用最快的時間把題做完,結果是128
大學畢業時,115……
明明是學的越來越多,為什麼還下降了……


國內韋氏量表之類測智商主要用於腦癱、發育遲緩等特殊兒童身上,做康復治療用。很少有 正常人會用這個區測自己的智商,這個真的很繁瑣,有次老師讓我們給自己測,我堅持了二十來題就放棄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長得美,收入高,為人正派,卻不相信有人會真的愛我?
人際交往中需要避免哪些自身不易認知的不良習慣?
相由心生和人不可貌相矛盾么?
現代心理學強調自我概念,而佛家和禪宗等傳統文化主張要忘我,無我,這兩種心理概念或策略不矛盾嗎?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TAG:心理學 | 教育 | 智商 | 智商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