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國演義》里打仗,為什麼總要大將先單挑,士兵站兩邊觀戰?

比如關羽斬華雄。如果不斬,大部隊殺過去,打不過嗎?


《三國演義》是小說,寫戰爭時先讓雙方大將單挑,從藝術方面既好寫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寫行軍布陣,小說家不擅長,讀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比如寫《抗日演義》,你要詳細講述戰爭經過,沒點軍事常識根本看不懂。但你要寫成:「為首那員大將,姓朱名德,乃井岡山第一條好漢,手舞一雙鐵扁擔重八十二公斤,有萬夫莫敵之勇。三五回合,手起扁落,便將鬼子拍死於馬下。」這就瞬間一目了然了。

古代戰場很少有大將單挑這種機會,項羽曾找劉邦單挑,被劉邦深深鄙視。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

真實的戰場上,大多數是猛將帶著士兵衝鋒,可以起到提高士氣的作用。真要是雙方大將在戰場讓碰面了,狹路相逢,那只有交鋒了。比如關羽亂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突襲斬夏侯淵。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關羽傳》

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三國志.黃忠傳》

顏良與夏侯淵都是死於遭遇戰,顏良可以確信是被關羽斬殺,夏侯淵有可能是死於亂軍之中。歷史上的華雄也是在與孫堅軍對陣時,被擊敗然後才斬首的,而不是死於單挑。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史料中有一則三國時期呂布與郭汜真實的單挑案例。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三國志呂布傳》引《英雄記》

呂布找郭汜單挑,郭汜不知道怎麼腦子一熱就答應了,結果呂布刺中郭汜,郭汜保鏢前來營救,雙方各自罷兵。估計這件事之後,郭汜再也不會動單挑的心思了。後來郭汜率兵包圍長安十日,呂布也就敗走了。

一個人好不容易混成大將,身系全軍成敗,誰肯白白冒險去送人頭?雙方各帶幾萬人去打仗,然後讓士兵當觀眾,用大將單挑的方式決出輸贏,這不是腦子有病嗎?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拉拉隊?」

歡迎關注本人的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xfsls1990),輕鬆讀文史,瀟洒侃古今。


記得有段相聲里說過嘛,建國以後有的地方的評書還說呢:毛主席黃袍黃甲,端坐龍車之上,左側一將金盔金甲,手拿機關槍,那是朱總司令,右側一人,羽扇綸巾,那是周總理,對面蔣介石手拿雙槍,左邊是陳誠戴笠,右邊是李宗仁白崇禧(大誤)blabla

演義小說嘛,寫給農民階級看的,你按史實寫誰看啊?你寫華雄帶五萬西涼軍汜水關挑戰,怎麼布陣怎麼紮營,怎麼運兵帶多少輜重,誰聽啊?我們就願意看華雄先斬俞涉後斬潘鳳最後讓關二爺秒殺,我們看著爽!

一句話:群眾喜歡,你算個屁!


以下節選自咱家的《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淺說古典軍陣藝術


全文刊於《戰場決勝者:冷兵器時代


轉載請經作者許可~

單挑

單挑是小說迷最愛的段落,尤其是喜歡《三國演義》書迷,對書中的歷次單挑和名將們之間的武力排序總是津津熱道的一二三四五的排下來,而且還免不了一番爭執,例如張飛挑燈戰馬超到底誰更強之類的話題。


但是,在真實歷史中,相對而言單挑並不多見,例如三國時期的史料中所記載的單挑不過寥寥數場而已。例如《魏書
卷七 呂布傳》里的郭汜對呂布的單挑,結果呂布一槍戳中了郭汜,郭汜隨後就跑路了。再比如樊城之戰中關羽對龐德的單挑,結果關羽反被龐德射傷。至於書迷們如數家珍一般成為熱點話題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長坂坡、張飛挑燈戰馬超等等著名單挑案例,其實大都是小說附會而已。


三國之後到唐時期,散見於各種史料中,比較集中的史料只有在武經中講到了幾條,如:晉陳安對平先,南朝劉宋時期的王應之對何惠安,南朝劉宋時期的薛安都對魯爽,南朝梁時期陳昕(陳慶之之子)對寶樂,隋時期的史萬歲對某無名對手,唐時期的白孝德對劉龍仙等,由於單挑事例較少,且記載零散,在這裡就不一一舉出。


這種單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春秋戰國時期「致師」習慣的遺存,也不排除雙方將領為展現個人武勇鼓舞士氣而進行,但隨著軍事活動的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大,烈度越來越強,總體上而言這種行為是越來越罕見的,與戰爭的規律和頻率相比而言,是絕對的非主流。


但是,非主流並不等於說,在特定的時候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宋金交戰時期,就有這麼兩個典型的單挑案例:


案例一:

吳武安駐兵關隘,金人柵其上,一日,敵出驍將,垂青絲韉,握馬槊,策馬戟手詈玠,求獨斗,麾下兩將輩出皆殲焉。詬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對。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嘗以勇聞,請行。玠難之曰:「兩將猶不當,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馬,則無不濟矣!」問其故,曰:「敵誠驍果,然吾視其馬於回挽間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騎而出,與之兩道驅馳,若無意于格斗者。忽躍身赴之,敵馬力猛驟前,急回不能如人意,遲一二步,為武所碎,持其首以歸,三軍大噪,敵悵解而出。


----《山房集 卷八》


案例二:

初,金人於蔡州,乘大雪突騎五百,寇城下。(趙)撙出騎迎擊之,金人退去,眾請追之,撙曰:『懼其誘我也,縱之去。』庚辰,探者報金人兵勢甚盛,行且至,撙唯孤軍。又,吳拱遣踏白軍統制焦元來應援,合軍不過數千人,皆危之。撙與諸將議,分四壁守御,且以忠義相勉為死守計。是日,金人逼於城下,先遣兵斷撙歸路。黎明,已列陣於城西,須臾分布四隅,下馬鼓噪逼城。撙激厲將士曰:『金人雖多,而無攻具,將士但堅一心無恐。』金帥魏都監亦厲其眾曰:『此城卑薄,汝所共知,一鼓可陷矣。』於是以勁弓數百齊射,矢著城如蝟毛,守者不能立。未亭午,從西壁坎墉而上,倐忽金人登城者已溢滿。撙時在西壁,知其不可當,乃棄城而下,跨馬率諸軍巷戰。金人壁立城上,官軍甚危,皆奮勇鏖戰,從午至申,金人敗出城去。方鏖戰之時,有官軍旗頭與虜之旗頭戰於城上,移時兩邊眾兵如山不敢動,以待旗頭之勝敗,(官軍旗頭)竟殺虜旗頭,城上百姓望而呼曰:『趙提舉且保明此旗頭做好官!』虜之旗頭既死,即時散亂,多墮城而死者。官軍旗頭亦戰死,竟不得其姓名。蔡州人為哀之,金人敗去。


----《三朝北盟彙編 卷二四九》


案例一中的單挑發生在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中旬,金軍挾富平會戰的勝利餘威,對宋西北防線發起進攻。金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金將摺合、烏魯率領,準備取三國時期的陰平小路入川。另一路由完顏沒立率領,取道鳳翔,準備自大散關入川。摺合、烏魯那一路金軍由於地形崎嶇不利行動,又加上遭遇江河漲水,最終只能撤退;完顏沒立率領下的金軍佔領了鳳翔府之後,在和尚原遭遇宋將吳玠邀擊,雙方發生對峙。


由於和尚原地形比較險要,金軍只發動了試探性的攻擊,而單挑就在攻擊的間隙中發生。金軍派出一位鎧甲鮮明的將領向宋軍挑戰,宋將吳玠看對方武力甚強,於是派去了兩員將領接受挑戰,但都被對方打敗。對方於是在陣前直呼吳玠的姓名,逼他出來與自己決鬥。這時,有個叫曹武的低級軍官主動要求出陣應戰。吳玠則認為對手太厲害,曹武名不見經傳,恐怕難以取勝。曹武則對吳玠分析了局勢,他認為敵將雖然勇猛,但是馬的轉彎有點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如果他能借用吳玠的好馬,就有很大把握抓住對方。於是吳玠就讓曹武騎自己的馬出戰。雙方開打之後,金將直衝曹武而來,曹武卻不應戰,轉身就走。金將催馬加速急追,最後兩馬「並身驅馳」,貼得很近。曹武抓住機會,突然驅馬轉身,金將的馬則暴露出轉身不靈的缺點,沒有跟上曹武的馬。曹武就趁機打中了金將的腦袋,將其臨陣打死。金將的死給雙方士氣帶來很大影響,宋軍士氣大振,而金軍則士氣低迷。又因為和尚原地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完顏沒立最終放棄進攻,率軍撤退。


案例二中單挑發生在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元月十五日,是金主完顏亮南征失敗的尾聲。金主完顏亮在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發動南征之後,在當年十月即擊垮淮南宋軍的抵抗,兵臨長江。但南宋在各條戰線上都成功頂住金軍進攻,金軍的海軍在陳家島被原岳飛舊部李寶完全殲滅,使完顏亮的南征遭遇沉重打擊。在關中方面進犯川陝的金軍部隊則被南宋名將吳玠之弟吳璘擊敗,南宋趁機收復了七個州的領地。在京湖方面進犯的金軍則無法突破原岳飛舊部京湖大軍的防禦,後勤輜重被京湖大軍燒光。完顏亮親率的主力部隊則在采石磯登陸戰中被虞允文組織的宋軍零散部隊擊潰。最終完顏亮由於無法渡江而對軍士將領過於苛刻,導致引發軍變,本人被亂軍砍殺,隨後雙方的戰事逐步平息。


但戰事逐步平息不等於戰事結束,本案例中所列之單挑就是第二年年初之時,宋金雙方為爭奪蔡州而發生的戰鬥。這次戰鬥中,金軍雖然沒有攻城器械,但是兵力雄厚,宋軍兵力僅有數千人,形勢非常危急。而且在交戰中,金軍以強弩掩護部隊爬城,成功佔領了西面城牆的一部分。宋將趙撙則不得不率領軍人和蔡州群眾進行巷戰。在雙方打得最激烈的時候的這次單挑就非常有典型特點,這次單挑的雙方是宋軍的旗手和金軍的旗手。旗手即旗頭,是指引引導軍隊進退的人,軍中歷來都以最驍勇善戰者為旗手,例如民族英雄岳飛從軍後就因武力高強擔任過旗手。當旗手受傷了的時候,能把旗手救下來的人也會獲得重賞(「與敵斗,旗頭被傷,救得者重賞。」----《太平御覽 卷二九六》),可見旗頭對於軍隊士氣的重要性。


在這次作戰中,宋金雙方的旗手進行了一對一的搏鬥。由於城牆狹小,結果宋金雙方的軍隊都不敢亂動,只能看著兩位帶隊搏殺的旗手單挑。最後宋軍旗手取得勝利,將金軍旗手殺死,於是宋軍和蔡州群眾士氣大振,紛紛叫主將趙撙保舉這位旗手有個好官職做。隨後大家氣勢如虹的把金軍趕下城去,擊退了金軍的進攻。可惜的是,這位確保了勝利的旗手在隨後的戰鬥中也戰死了,結果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次單挑,雖然是兩個無名戰士之間的戰鬥,但卻直接決定了這場戰鬥的勝負,勝利一方一改之前的頹勢士氣高昂,失敗的一方則一改之前的昂揚狀態,竟然被之前劣勢的一方完全壓倒,最終被逐出戰場,可見單挑對於軍隊士氣的重要性。


這兩次單挑,都是以軍士們的個人武勇穩定了軍心,打擊了敵方的士氣,從而引導了戰局往有利於宋軍的方向發展。可見單挑在特定時間和特點地點、特定背景之下,對作戰的過程還是有直接的影響的。《三國演義》也好,《楊家將演義》也好,《說岳全傳》也好,這些話本小說中以單挑決戰鬥勝負的表現形式,倒也算得上「其來有自」,而並非全是文藝工作者的憑空虛構呢。


載於史冊的三國單挑事件大致有這麼幾個:

1、太史慈VS孫策

(太史慈)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三國志.卷四十九 吳書四》

基本上與《三國演義》的描寫沒有太大的差異,孫長沙與子義打了個平手。

2、呂布VS郭汜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英雄記》

郭汜單挑呂飛將,分分鐘被秒成渣。看看歷代三國志遊戲,就造型而言,郭汜你就輸了。

3、郝萌VS曹性

(郝)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砍萌一臂。順砍萌首,床輿性,送詣布......
性言「萌常以此問,性言呂將軍大將有神,不可擊也,不意萌狂惑不止。」布謂性曰:「卿健兒也!」善養視之。創愈,使安撫萌故營,領其眾。
---《英雄記》

郝萌(這個名字真的好萌)背叛呂布,被部下曹性黑吃黑。曹性被刺傷,砍掉郝萌的一條手臂,並得到了三國武力創世神呂布的誇獎,曹性表示,這波不虧。

4、閻行VS馬超

(閻行)少壯健,時騰子超亦有勇名。行嘗刺超,矛折,因以斷矛撻其頸,幾殺之。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

就這種戰鬥方式來看,不知道算不算單挑,倒是挺像兩個混混鬥毆。

以上的單挑實例證明,單挑常發生在小型戰鬥中,至於演義中幾萬大軍面前大戰幾百回合基本上是沒影的事情。

@張方 說的很好,《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單挑,從藝術角度更容易為大眾接受。兩軍陣前,敵我雙方各派武力max的武將上場,旁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飛,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武將你來我往,奮力廝殺,很酷,很潮,看著覺得熱血沸騰。
直到今日很多熱血漫畫也都是如此處理戰鬥,比如《火影忍者》我就沒看出來那忍者聯軍有個毛線用。
在一些崇尚武力的時代,體現個人英雄主義的單挑確實會出現,比如秦末漢初,三國,南北朝,隋唐之際,五代,一些名將自身很喜歡衝鋒陷陣,如隋朝的史萬歲,後梁的王彥章等。戰爭越往後面發展,單挑的例子越來越少,因為軍事運籌在戰爭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而在戰爭中大多數主將都會在中軍,也就是最為安全的地方,以確保指揮官的安全。畢竟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一旦指揮官缺失,整支部隊就會崩潰。將戰爭的勝負,武將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一次單挑上,無疑是原始個人崇拜的殘餘。
最後希望大家多多努力,早日由「兄弟們,和我上」轉變成「兄弟們,給我上」。


題目所指應當是三國演義,真·三國歷史中符合嚴格意義上的主將單挑的似乎僅有一次,即呂布VS郭汜,末了小郭同志帶傷跑路,也就是熱鬧一場,對戰局毫無影響。


還有一回則是張遼挑戰打(she)虎英雄孫權,估計孫十萬忘帶專用狩獵坦克,認慫了賬。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至於關羽斬顏良,場面更為宏大,但系沖陣突襲,並非通常理解中【兩陣對圓,射住陣腳,來將通名,打馬交鋒】式的單挑。


兩軍相遇,先單練一陣,究其本意,無非長自家威風,滅敵人銳氣,如商周時期的【致師】。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如: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 ,以大卒馳帝紂師。

詩曰: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可見子牙兄那也是有萬夫莫當之勇的猛男吶 (╯▽╰)

春秋時代的致師記錄比比皆是,但到了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急劇擴大,軍事指揮藝術日臻成熟,激勵士氣有賴制度,這號單挑戲碼迅速邊緣化。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天朝古典小說都習慣於用單挑模式描繪戰鬥,《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說岳》等不必贅言,連西遊記里的十萬天兵都幾乎是人(神?)肉背景。


再往外看,《荷馬史詩》、《羅蘭之歌》、《列王紀》捎帶各色騎士小說概莫能外。細究這些體裁不一的文學作品,其本質都屬於英雄傳奇。用單挑代替具體戰術描寫,大略有以下動機:其一,便於簡單明快得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其二,英雄史觀為綱,聚焦英雄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三,文人多不知兵,詳細描寫戰術非其所能,不妨藏拙。更兼小說脫胎於話本抑或口傳文學,原本就是面向勾欄酒肆,聽眾是大字不識幾個的下里巴人,單挑多熱鬧,你要講講這戰術,那編製,估計立馬鬧個卷堂大散,晚上的泡麵費咋著落  ̄△ ̄ 瞅瞅演義前身的《三國志平話》,諸葛亮同志都能抄傢伙上陣對練黃漢升,可見聽眾就是上帝,肚皮決定腦袋嘛 o(╯□╰)o 雙方湊一塊兒十萬級的互懟,末了給寫成了各色單挑局。真實不真實?夠嗆。但是,燃吶!聽眾買賬吶 ^O^


「說話人」、斗方名士、游吟詩人當年是保持著創作殿堂文學的心思鼓搗這些個英雄傳奇的?恐怕是咱後人想多了。


當然是為了讓讀者看懂,所謂三國通俗演義嘛,作者如果寫「引兵入諸侯之地,遇大林,與敵分林相距,使吾三軍分為沖陣,便兵所處,弓弩為表,鎖盾為里,斬除草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高置旌旗,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那就變成兵法了,讀者會覺得一頭霧水而且無趣。

同樣的,如果作者寫「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衝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瀋陽、營口。「讀者會覺得冗長乏味,但是如果寫成」毛主席虛晃一槍,掉頭便走,蔣介石拍馬追來,不料毛主席殺了個回馬槍,兩將捉對廝殺,戰不三合,毛主席一槍把蔣介石挑落馬下。「你看這麼寫大家就看得懂了而且畫面感爆棚啊,再配上京劇唱腔都能上台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個回答說建國後某地方真的有唱過這麼一台戲,後來被取消了……


也有先吵架爭名分然後開打的


古代通俗演義小說 為了寫的精彩 吸引眼球 自然要描述人物的個人英雄形象。這和現在電影里那些孤單英雄是一個道理。

其實三國演義已經算很有下限的了 作者了解一定軍事常識, 單挑在其描述的戰爭里起不到什麼實質作用。 三國演義裡帶兵打仗最厲害的還是曹操 周瑜 諸葛亮 司馬懿 陸遜這些武力低下的統帥。呂布單挑在厲害 也沒用。 對比隋唐演義有一個李元霸就可以天下無敵來說 三國演義要寫實的多了


三國演義為了讓讀者看起來通俗易懂,加入了很多單挑情節,這樣看起來過癮一些。就跟很多網民沉迷斗破蒼穹不能自拔一樣。講排兵布陣也主要是講計策,而避免寫大規模正面作戰。
歷史上很少出現單挑。後漢三國史中出現的幾次應當算作陣斬(典型的就是關羽殺顏良),就是在混戰中雙方大將碰面,一方大將將另一方大將殺死。真正在陣前叫出來單挑的極少(呂布刺傷郭汜可能算一個?但不見於正史),因為兵者詭道,對方來個「那人就是xxx」就夠你變篩子的了。
冷兵器時代大兵團作戰,主將指揮作戰一般是坐鎮中軍,但也有例外。比如馬其頓的騎兵楔形陣,主將是在最後一排的,因為這個陣是楔形,只有前軍沒有後軍。衝鋒的一般都是次級軍官。
小兵團那就無所謂了,一般都是幾百個人,主將衝鋒也是有的。比如大軍敗逃的時候帶著衛隊突圍,或者小股精銳奇襲。


真正的三國里武將單挑不超過20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混戰中遭遇的。
真正雙方約定單挑的好像只有呂布和郭汜那一次所以這倆人也夠二了。
據說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時有日本將領受三國演義的誤導叫陣單挑,直接被明軍射成刺蝟


鹵煮你可以試試,找一個TXT或者DOC版本的《三國演義》,把裡面所有武將單挑的內容都去掉,改成想你所說的「一擁而上」,然後你從頭慢慢讀一遍,你就知道了——


沒有武將單挑的《三國演義》根本看不下去好啵!!!!!!!!


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成真的,多看看三國志,能親自帶隊上戰場去拼殺的都是猛將了。

而且,地位越高越不可能親自去打,否則一不小心死了就是白地將軍。漢中之戰的時候,夏侯淵親自帶少量人馬去修鹿角,結果劉備趁機命令黃忠率部突擊,斬殺夏侯淵,曹操為此大為嘆息,說:為將者親臨戰場都是輕率的舉動,更何況修鹿角。

整本三國志里,雖然有不少將領都有親自上陣殺敵的記錄,但那些什麼陣斬XXX,都是士兵完成的,親手殺了對方武將的,在記錄里只有關羽刺顏良於萬眾之中。還有甘寧、龐德等人都有親自砍對方首級的記錄,其餘的陣斬大多是靠著軍隊混戰的時候獲得的結果。

比如諸葛亮的傳記中記載他在北伐撤退的時候陣斬王雙、陣斬張郃,難道你認為會是諸葛亮親自拿著砍刀去砍人家的?


這麼說好聽。
還能有個什麼走後留招啊,什麼一對三下啊,若干種套路,有點變化。
按真的說,所有的戰役基本就變成一個模式了:
「兩位將軍一舉掌中的兵刃代替軍令,兩軍各一萬人馬,刀槍並舉,同時往上一闖,兩萬人霎時間飛黑了天,蓋黑了地,撲撲撲,撲撲撲,全給捅死了……」


古代戰爭,雙方大部隊抵達戰場排列隊形其實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回想下我們中學裡幾千號人做個早操都要排隊排半天,更何況是上萬人的大兵團會戰。在步兵們慢吞吞排著隊的時候,雙方的騎兵不會閑著,會排出小股部隊衝到對方陣前進行偵查和騷擾,而對方也會派出騎兵反偵察、反騷擾。雙方的小股騎兵相遇後就會發生小規模衝突,但一般不會太過糾纏,差不多了就回歸本陣。而在後來的評書演義中,這種戰前雙方騎兵之間的前戲就演變成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單挑,主角也變成了雙方的主將。(不過歷史上也確實是有些愛裝逼的主將干過這種事)。


咳,根據本人有限的了解,要說古代大將單挑這種事,實際上的確是有的,不過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
據說日本奉行的武士道裡面,有一種士籍的東西,有點像印度的種姓制,所以在打仗的時候是與同一等級的人對戰。
據說如果戰場上我方大將學藝不精敵不過對方大將,要看就要被斬於馬下,這時候如果出來一個武士前去救援,無論結果如何,弱勢一方的大將都會覺得是恥辱,「忠心護主」的武士也難逃一死,畢竟一個敢於切腹自盡的民族對尊嚴地位還是相當看中的。
至於樓上回答中提及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只有大將對打當然不行了,大將一上,身後的小弟自然也上了,不過小弟之間的打鬥也是尋找同一士籍的對手決鬥。
這樣的做法使得當時的日本作戰方法極度落後,雖然現在看起來都是極為原始的對戰衝鋒,不過其實西方羅馬崛起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在漢尼拔出現之前,也同樣採取的是直接的面對面衝鋒。好像日本戰國時代某大將(不記得是不是上杉謙信了)利用聲東擊西的兵法在當時就取得了極為有效的戰績。
並且為了尋找士籍相當的對手,當時的戰鬥也非常有意思,據說大將出來對峙時,拔刀之前,要先說自己的祖上是誰,爺爺是誰,父親是誰,分別有什麼功績流傳世間,然後大概說承蒙祖上庇佑,出現了我,我是誰,從哪裡來,將要到哪裡去。然後一方說完了對方再說,如果不等對方說完中途打斷會被視為大不敬,不過也有人因此成名的。
雖然回答和題主問的問題有些脫節,不過也算是從另一個角度舉例說明了,除了小說傳記這類文學作品以外,的確曾有過這樣一群人,大將與大將單挑。
另外為了避免有人噴,這裡多說一句,
親日是狗,仇日是病


了解三國志的人看三國演義就像一般人看《雙刀毛澤東大戰長槍蔣介石》一樣。
為了我家的水表必須匿了。


小說家言。你打魔獸,會80人口決戰時候劍聖山丘先站出來對擼,部隊只加buff嗎?


你想啊,大將肯定是一個部隊裡面武力最高的人,如果自己隊伍沒有足以匹敵對方最高武力的大將,那麼打起仗對方最高武力的那個肯定是無敵的了,有一個無敵的人到處衝殺隊伍,誰碰誰死就會極度影響隊伍士氣,從而產生畏懼,最後大敗虧輸。


為什麼天龍八部里喬峰出場的時候經常帶音效?


小說里不都這樣的嗎?楊過還把蒙哥打死了


推薦閱讀:

三國裡面人物的武力值排名到底是怎麼樣的?
從東漢到三國,人口的急劇降低是什麼原因?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姜維這個人?

TAG: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