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學,校訓是什麼最好?
孰為汝多知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摺疊使人明智,舉報令人果斷,禁言給人沉穩,匿名彰顯風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就是說,有些問題不知道就不要硬答了這裡永遠代替不了書本、社會和自己的大腦。
認真,你就贏了。
我是認真的。
知,不可乎驟得。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知易行難
1.知乎,發現更大的師姐
2.知乎,與師姐分享你的姿勢、JY和JJ
謝邀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
這是偉大的惠勒講的一句偉大的名言。
惠勒是大師中的大師。他在量子力學和宇宙學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黑洞這個概念就是惠勒提出來的。他的兩位最著名的學生,一位是理查德.費曼,因為在量子電動力學上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更因為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而成為此後所有物理學工作者的導師。另外一位是埃弗里特,他提出了多重宇宙學說。
惠勒曾經說,「大學裡為什麼要有學生?因為有老師不懂的問題,要學生來解答。」這兩句話,我讀過之後,再也沒有忘記。因為,它道出了學問的本質,知識的本質。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雖然看了許多遍書,但是沒有提問,所以沒有答案。我們看書有一個習慣,就像原始社會的人採集果子一樣,這個習慣似乎印刻到我們基因里了,以至於一直延續到了知識時代。我們看到書裡面的概念、知識、圖像,就想把它採下來。當今,我們用智能手機把各種文章、圖片、資源採集下來。我們看書的時候,劃線、劃重點,圈圈,所有這些動作都是希望把知識採集下來,採集到大腦裡面。這個採集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記憶。在很多時候,我們一看書,尤其是看專業方面的書籍,第一慾望就是把它們記下來。所以我們不停在書上面畫圈。然後,發現並沒有記住那麼多。於是許多人就去研究艾賓浩斯記憶或者遺忘曲線,希望加強記憶力。後來還是沒記住。於是就產生了各種焦慮。然後繼續畫圈。反覆琢磨。這個過程當然會促進學習,但是效率太低。因為,我們心中沒有問題,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在看,卻看不到,甚至不知道看什麼。
知識的本源是什麼?知識的本源是問題。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解答或實際、或抽象的問題而產生的。比如說,幾何學。最初是為了分配土體,丈量土地,建造各種建築物,而產生的。如果不發明點、線、面的概念,不發明面積、體積的概念,人們很難高效的做那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天文學,最初是為了計算時間,為了航海,為水手船隻指引方向。再例如,被巴菲特視為聖經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是投資,如何評估一支股票、以及它所對應的那個公司的價值?如果沒用系統的評估辦法,那麼人們買股票的行為跟買彩票幾乎沒有差別。等等。
在知識產生之後,問題,是一切知識之源。在知識產生之後,是問題,賦予知識以生命力。把握了問題就把握了知識之源,把握了問題就把握了知識的生命!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沒有」、「問題」、「答案」,這三個詞兒再平凡不過。但這句話是文學,是哲學。即便局限在哲學領域,都可以有無窮個深度、無窮個維度去解讀它。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正是對知識本質的凝練。所以知識的學習,本質上沒有問,就沒有學。
促進知識學習的最佳辦法就是提問,在提問中尋找解答。解答中有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產生新的解答。如此,思維就是活的。甚至,有些極其困難的知識,必須要用問答的方式才能突破。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教科書的正文里,問號都是罕見的。所以對於自己的思維,大家當自救。從追問中拯救自己思維。問懂一個算一個,積少成多,積小流而成江海。
「沒有問題,沒有答案」。如果說,閱讀是在書籍、信息的海洋里撈魚,那麼問題就是網。你的提出的問題有多大,有多密集,有多具體,就決定著你能撈出多少知識和見解。
從小不努力,長大給人點贊。
吾日三省吾身——稚乎?智乎?知乎?
識得唔識得?
不好好學習就只能給別人點贊!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知乎者也。
補充:
羅大佑有一首歌《之乎者也》,可以直接拿來作校歌。最後一句歌詞是:「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觀者,你我是也」。大家都知道,大家也在乎,所以請不要袖手旁觀。這不正是知乎精神么 :-))))
推薦閱讀:
※捐獻骨髓會對捐獻者的身體造成什麼傷害或後遺症?
※書籍目前還是人類獲取知識最好的載體嗎?
※好大學對未來很重要麼?
※從心理學角度看「善意的謊言」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是否會有不良影響?
※怎樣與上課總是畫很可怕的圖(如活人屠宰場)的五年級男生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