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哪個人物死了 你最傷心?
本以為是關羽,但我還是選諸葛亮:
試問有幾人的智謀能及得上他?
試問有幾人大權在握的時候,是依舊忠心的?
試問誰如果不死,漢朝也許能復興,歷史會因此而改變的?
不為是否有定國安邦的智謀,不為是否有至死不變的忠心,只為他有能力為自己謀更大利益,而卻沒有做的剋制點贊。
姜維。雖然諸葛亮是本命,他的死最刻骨銘心,但題主問的是傷心。
建興十二年八月廿八的渭水之畔,最傷心的大抵是那個來自魏國的年輕降將。七年前天水城下,那一襲白衣羽扇,青年俯首而拜,27歲的年紀,彷彿時光輪轉,隆中又現。
姜維以後人看來無法理解的努力為他前27年的敵國賣著命,他空有大志難以施展,幾任朝堂將他處處壓制,諸葛亮時代對長安那種執念,也就只有在姜維身上可窺一斑。
他來自天水,諸葛亮來自琅琊,也許都得見過崇山峻岭和一望無際,才不肯苟安於花重錦官城?
從34歲到62歲,歷史將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侵蝕成嶙峋而立的老者,然而他從沒有忘記他們的誓言,他們的夢想。
每次想到季漢已滅,姜維還試圖復國,「使日月幽而復明」,都不禁潸然。大漢的旗幟,是劉備和諸葛亮的日月,他本不必執著背負。
姜維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就沒有回頭,他背負著並不必背負的痛苦和責任。
如果故事從頭來過,他也一定不悔做他的信徒。
最讓我傷心的不是什麼軍師良將,而是一個近乎無人而知的,叫傅彤的蜀國將領(好吧我知道他名字不是這寫法我就照著三國志遊戲來的…)職位應該算是劉備的親兵將領之一。
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成功逃回白帝城,人們都說是陳到的白耳兵的作用,其實在這之前,為了掩護劉備撤離,傅彤斷後,被幾倍於己的敵軍圍攻,死戰不退,吳國來勸降的時候怒罵「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最後精疲力竭吐血而死。文字很難表達其勇,設身處地的想想,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千軍萬馬兵敗如山,為了老大跑出去,自己帶著百八十人獨抗千軍萬馬,血海屍山之中邊殺邊罵,邊罵邊殺,直至盡沒身死,悲愴豪邁。
護曹操而死命的典韋,守孫權而百傷的周泰,都被人牢記,而傅彤卻近乎無人得知。劉備一生多難,能當其親兵的武將,肯定比不上典韋周泰主流武將之輩,但起碼也是百人將以上吧,應該武力還是過硬的,揍個曹洪孫禮,旗本八將之類的還是行的(有人說其勇不弱於魏延),羅貫中寫詩讚曰:夷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彤不愧漢將軍。
後來他兒子傅僉,繼承先父的勇武和忠義,演繹里用的是鐵骨朵,姜維九伐中原的時候也建功立業了,陣斬大將,活擒太守,戰功赫赫…可惜後來司馬伐蜀的時候,被個叫「蔣舒」的坑了。演繹里是臨危受命守城,見敵軍勢大,己軍士氣不高,決定憑藉自己的勇武下去挫其銳氣,結果領兵出城後城內的蔣舒投降,在前有幾倍敵軍,後無退路的情況下,誓死不降,沖陣而死…正史是蔣舒詐稱「外出克敵」帶兵出關獻降於胡烈,胡烈趁城關兵少強攻,傅儉格鬥至死。
司馬昭對這對父子的評價:蜀將軍傅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儉父彤,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
不管正史還是演繹,這對父子都是在面對強敵以死報國,勇武忠烈之輩…此父子是我整部三國最敬重的二人。
趙雲。
第一次看《三國演義》時候四歲半,查字典一個個字看查了兩年多,7歲時候才看到趙雲死的那一章【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卻說東吳遣使致書蜀中,請兵伐魏,並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
後主大喜,令人持書至漢中,報知孔明。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信,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
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就佔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
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
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謚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後人有詩曰:「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
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眼淚啪嗒啪嗒的掉,把那幾頁書標的拼音都暈開了。哭了一整夜。第二天頂著核桃眼去上學,晚上回來還我媽問我怎麼了,我說【子龍死了。】
我媽(???):「誰?」「趙雲趙子龍。」「就那個…三國裡面那個挺有名的?」「嗯。」「哎呀,傻孩子看書看傻了吧?那是個古代人,都死了多少年了。還有啊,別夜裡看書對眼睛不好。」
「嗯。」
當晚打著手電筒拿著字典和《三國演義》想再看兩頁…結果一想到子龍已經死了…眼淚就止不住的流…之後有一年左右沒再看《三國演義》了。
再大些也記不起自己因為啥哭成那樣了。就繼續看了。N年後搬家收拾出學前班的許願條兒,上面歪歪扭扭的寫著【長大jia給趙子龍】。
再次哭成SB。
==========我是題外話分割線======
善意提醒下各位知友。我一般是不刪評論的。但請不要繼續在評論區回復【我就是趙雲】【我是他轉世你快來】這類話了。我不會覺得你幽默,而是會覺得你很low。我愛開玩笑,但有的玩笑開不得。占這種口頭便宜實在讓我不舒服。想像一下你回答你的女神是XXX,描述了一大段,有一些女知友在評論區叫囂「我就是XXX轉世!來約嗎?」你的心情。除非你本身目的就是約,否則只會覺得心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集中回復下幾位「轉世」,自稱「趙雲」者。我不約,再有下次黑名單見,謝謝。
荀彧
那個被稱為王佐之才的男人,卻被自己的主公暗示賜死。以他的智慧,不會不知道曹操有稱帝之心。而曹操也早知荀彧忠於漢室,只是兩人的幾十年里,這個話題都被默契的避免了。
——我隨你出生入死,你的成就有我一半的功勞,為何你不能聽我一言?
——我出戰多年,一統北方,哪一點不比那個傀儡皇帝強?你為什麼,不相信我能做一個好皇帝?
——你是主,我是臣。但我們都是漢臣。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不會讓人碰漢室一下。
幾十年,荀彧希望曹操改變自己的理想,曹操也希望荀彧改變自己的初衷。只是他們都失望了。那樣的僵持,卻也最終被曹操強勢地甩到了一邊。
他欲稱魏王,整個朝廷的人都為他請命。只有他,撐著拐杖緩緩站了出來。袞袞諸公,碌碌漢臣,食君祿,要受國恩,今日卻成一派枯木敗草。無一骨節矣。無一骨節矣。
他笑著離去,留下身後的人黯淡的目光。他死了,死在了自己的執著和理想中。
為守漢節,不惜吾命。
據點兵長。
諸葛丞相。
陳壽在諸葛亮傳里寫了這麼幾個字: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三國志諸葛亮傳》
結果後世不知有多少不知天高地厚的無恥之徒就完全不顧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而過度解讀這幾個字,說諸葛亮只善權謀不善用兵。甚至更有內心狹隘無比的陰暗小人以陰謀論來解讀諸葛亮獨大季漢亂政後主。
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無恥之徒,不知道接受了一些什麼二手知識就開始洋洋自得自以為見解獨到深不可測。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無恥無知之徒。
陳壽雖然寫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几個字,但陳壽也寫過: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條件。
再來看看戰況:
一次北伐:"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第一次雙方都比較虎)
二次北伐:"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眾寡不侔,攻守異體",然後是 「圍陳倉」)
三次北伐:「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四次北伐:「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三國志諸葛亮傳》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漢晉春秋》
五次北伐:「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能在五丈原屯田了...只可惜...)
看到了嗎?這是在「眾寡不侔,攻守異體」的情況下五次北伐的戰況。
另外,陳壽在諸葛丞相死後還用了大量筆墨,以至於不得不加了這麼一段: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每次讀這首詩,想到諸葛,不自覺就會酸鼻子,斯人已逝,有杜子美的諸葛大名垂宇宙,有B站那鏗鏘有力的「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我們將心愿寫在孔明燈之上,它升起在夜空之中,混雜在長星之間,承載著每個人的夢想,孔明燈終究會掉落下來,可誰又在乎這個,人們依然燃放,樂此不疲。
——————————————————割一刀——————————————————————
老版三國第27集,唐叔帥的一筆,那勾魂攝魄的狹長雙眼讓我這個直男看了都把持不住,劉皇叔三國茅廬,孔明終於從了,秀手彈著素琴,清亮的男生從電視里飄出,繞樑三日: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
羽扇綸巾赴征程
龍兮龍兮
風雲會
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來兮
何夙願
余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
猿鶴聽我再撫琴
想要歸去來兮,可沒有淵明那麼幸運,躬耕隴畝成了奢望,清風明月變成凄風慘月,猿鳴三聲淚沾裳。
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劉皇叔遺恨白帝城,關老爺走麥城,張翼德為叛將所殺,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佐料。
唉。
周瑜。
天生一將定三分,才貌遭逢總出群。
大母早能知國士,小喬何幸嫁夫君。
能拋戎馬聽歌曲,未許蛟龍得雨雲。
千載墓門松柏冷,東風猶自識將軍。
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裝?
一戰已經燒漢賊,九原應去告孫郎。
管蕭事業江山在,終賈年華玉樹傷。
我有醇醪半尊酒,為公惆悵奠斜陽。
劉關張。
我第一次真正接觸三國是在初中,看的原版的三國演義。 在那之前只從一些遊戲和小故事裡知道了劉關張,後來還有趙雲諸葛亮曹操孫權,他們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又做過什麼那時候的確一概不知。除此之外,三國兩個字就是一片空白。 後來初一略懂古文,就買了四大名著來慢慢看。現在想來都不得不為羅貫中叫好,確實寫故事很精彩,也很有內涵,全書翻了十來遍都不會讓人覺得厭煩。因為全書都是擁劉的,我也自然的就很喜歡劉皇叔這一派的人物。 要說誰死覺得最可惜,我會說是劉關張三兄弟。 首先就是關羽,初中時第一次看到關羽敗走麥城,身死魂消時。除了可惜和為二爺傷感之餘,更多的會是震驚。是的,震驚。那個標杆式的男人,可以閑庭信步般溫酒斬華雄,可以無懼呂布威名而亮劍,可以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可以以一人之力誅顏良斬文丑。簡直就是忠義勇武的化身。結果在當時的我心目中神一樣的男人,最後居然沒有善終,當時的那種震驚無以復加。
後來,張飛不久也接著死了,又一個勇武的漢子倒下了。然後劉備也是,白帝託孤。對我來說,三國故事到此似乎已經結束。
後繼者做什麼,對於這三個人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三個人起於桃園,也算是縱橫一世,卻在好不容易打拚出事業時不得善終。
三個人出道混的時候,沒有曹操袁紹這樣的顯赫家世和聲望。他們就像一顆灑落山間的種子,在風雨飄搖中前行。他們有怒鞭督郵時的快意瀟洒,有四處奔走時的寄人籬下,有爭奪天下時的得失患難,有青梅煮酒時的隱忍低下,有赤壁之戰時的自信勇敢,有古城聚會時的懷疑爭執。可他們卻自始至終沒有背叛,情同手足。山間的種子只要不死就要努力生長,而他們只要不死就從不放棄希望。
而他們的死,恰如已然萌芽的種子被扼殺。教人如何不惋惜?
原答案是郭嘉,郭嘉的論述在下面。最近重讀三國,要添加一個人
孫策!
看到他死了超難過!
權且當作一枚偽?少女心遭遇男神陣亡的徹骨悲痛!
先上定場歪詩(歌詞)兩句
「策馬揚鞭軍臨沙場迎風旌旗揚,
一夜長夢泣孫郎!」
孫策一生,豪氣干雲,出場時是少年英雄,跟著父親征戰沙場,那時愛他躍馬提槍的少年意氣;
父親身亡後,年十七歲的孫策統領江東,禮賢下士,一邊照顧寡母弱弟,自己忍辱負重,屈居袁術之下,那時愛他的堅忍和苦難中的放聲大哭;
為振江東,不辱父命,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而起家,這是孫策最最意氣風發的階段,與摯友周瑜並肩作戰,與太史慈不打不相識,在戰場上博得小霸王之名,娶了虞姬之如項羽的大喬,與天下爭衡,鞏固江東基業,那時愛他的威震四方,內有溫香軟玉相依,外有兄弟摯友相伴。
亡故,起於斬殺叛徒許貢,許貢親友復仇時箭中面頰,幸得華佗弟子救治。本待靜養百日,卻遇神棍于吉…孫策斬殺于吉這段,雖有冤殺于吉之嫌,卻句句得我心。
摘錄1.「張昭等數十人連名作狀,拜求孫策,乞保於神仙。策曰:「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昔交州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吾欲殺于吉,正思禁邪覺迷也。」」
摘錄2.「孫策見官民俱羅拜於水中,不顧衣服,乃勃然大怒,叱曰:「晴雨乃天地之定數,妖人偶乘其便,爾等何得如此惑亂?」掣寶劍令左右速斬于吉。」
摘錄3.「吳太夫人來視疾,謂策曰:「吾兒屈殺神仙,故招此禍。」策笑曰:「兒自幼隨父出征,殺人如麻,何曾有為禍之理?今殺妖人,正絕大禍,安得反為我禍?」夫人曰:「因汝不信,以致如此。今可作好事以禳之。」策曰:「吾命在天,妖人決不能為禍,何必禳耶?」夫人料勸不信,乃自令左右暗修善事禳解。」
不能算是嫌疑,在三國里,孫策的確就是屈殺了於神仙。可時過千年,在我眼中,孫策實是踐行「人定勝天」的先驅者。中國民間迷信作祟,實在是貽禍千年,今日亦正好為此困擾,看到孫策言行,敬佩不已。伯符亡故於26歲,天妒英才!若伯符不死,天下未必屬司馬家!
綜上,孫策豪氣干雲,真情血性,生無劣跡(殺于吉我真不覺得算,深恨迷信),少年英雄,英年早逝,可惜可嘆!好難過!!!
~~~~~~~~~~~~~~~郭嘉分割線!
郭嘉!
受家裡老人影響從小是擁曹派,但對劇情了解很有限,僅限於劉關張趙孫曹諸葛司馬。
對與曹操的印象中留下了非常愛才愛賢的映象,魏營的不說,溫酒斬華雄,長坂坡趙雲、曹營的關羽,無不顯示曹操的愛才之心。
某一次,在老版的三國的中某一集,魏營中將領商討計策,曹操忽然十分溫柔、憐愛、敬重、對待掌上明珠般小心翼翼的說「奉孝~以為如何啊」T-T,請想像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嬰兒說:「寶貝~~」
我是心都酥了腿都軟了,這得是何等樣的人才啊!!!
從此對郭嘉留上了心~
郭嘉作為曹操早期謀士,可謂是為整個魏國打下了基礎,對袁紹時,曹操自己都信心不足了,郭嘉提出了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的「十勝十敗」,這已經不止是一個謀士了,完全是治世之能臣!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劉備為呂布所敗,依附於曹操。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郭嘉則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不能壞了愛才的名聲所以不殺,不能縱虎歸山所以軟禁。完全是政治能手!可惜了啦曹操高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沒有聽取……
接下來的料敵先機、決勝千里不詳述啦,各種敗劉備,擒關羽,放任孫策不管,劉表窩裡斗~滅二袁等等,青梅煮酒的主要英雄快玩遍啦!
郭嘉去世,曹操的表現是:
操到易州時,郭嘉已死數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眾官曰:「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嘉之左右,將嘉臨死所封之書呈上曰:「郭公臨亡,親筆書此,囑曰:『丞相若從書中所言,遼東事定矣。』」操拆書視之,點頭嗟嘆。
「乃天喪吾」,可見曹操對郭嘉的依賴之重,曹操疑心病晚期患者,對郭嘉依賴之重,可見其不僅才華橫溢,更是對自己慧眼所識之主,忠貞不二,哦,忠心耿耿。曹操視之為託孤之臣啊託孤之臣,絕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也不為過。
當時覺得,郭嘉都死了,後面還不就諸葛碾壓全盤啦……主公啊以後只能靠自己啦!
看完三國全書相當感慨啊,要是郭嘉在,打毛線的赤壁之戰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就是奉孝啊!孔明和公瑾說不定就被郭嘉安排起內鬨啊!司馬懿也起不來啊!司馬昭也篡不了權 !歷史絕壁要改寫啊!
不說了,我一定錯進了平行宇宙了
今天翻了翻書,再加深一下印象:
曹操敗走華容道
傷者極多,操皆令將息。曹仁置酒與操解悶,眾謀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慟。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中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須整頓軍馬復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三嘆!那時候郭嘉已經死了很久,曹操這麼對過誰?
所以,郭嘉若在,打毛線的赤壁之戰啊!這真的不是我YY!
毫無疑問,漢丞相諸葛亮。
作為《三國演義》的「三絕」之一,羅貫中用了太多筆墨來描寫這個人物,如果說死亡是必然的話,那麼死得有多讓人心痛心傷,與其生前有多少精彩故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也不可否認,這是沾了小說家的光。
《三國演義》中對孔明的死是這樣描寫的:姜維入帳,直至孔明榻前問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儘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維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孔明一一調度已畢,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蘇,便連夜表奏後主。後主聞奏大驚,急命尚書李福,星夜至軍中問安,兼詢後事。李福領命,趲程赴五丈原,入見孔明,傳後主之命,問安畢。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我死後,公等宜竭忠輔主。國家舊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吾兵法皆授與姜維,他自能繼吾之志,為國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當即有遺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領了言語,匆匆辭去。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嘆息良久。回到帳中,病轉沉重,乃喚楊儀分付曰:「王平、廖化、張嶷、張翼、吳懿等,皆忠義之士,久經戰陣,多負勤勞,堪可委用。我死之後,凡事俱依舊法而行。緩緩退兵,不可急驟。汝深通謀略,不必多囑。姜伯約智勇足備,可以斷後。」楊儀泣拜受命。孔明令取文房四寶,於卧榻上手書遺表,以達後主。表略曰:「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皇,布仁恩於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姦邪,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孔明寫畢,又囑楊儀曰:「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吾軍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汝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等他來到,卻將我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懿見之必驚走矣。」楊儀一一領諾。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觀北斗,遙指一星曰:「此吾之將星也。」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孔明以劍指之,口中念咒。咒畢急回帳時,不省人事。眾將正慌亂間,忽尚書李福又至;見孔明昏絕,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誤國家之大事也!」須臾,孔明復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後杜工部有詩嘆曰:「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勛名。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陰清晝里,於今無復雅歌聲!」白樂天亦有詩曰:「先生晦跡卧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初,蜀長水校尉廖立,自謂才名宜為孔明之副,嘗以職位閑散,怏怏不平,怨謗無已。於是孔明廢之為庶人,徒之汶山。及聞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終為左衽矣!」李嚴聞之,亦大哭病死,蓋嚴嘗望孔明復收己,得自補前過;度孔明死後,人不能用之故也。後元微之有贊孔明詩曰:「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這段描寫除開最後的詩詞對於孔明的直接讚揚之外,基本上是在講孔明如何交代後事(很巧,漢丞相曹操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而所寫的後事內容,讀來卻讓人心中一凜:一方面它寫出諸葛亮智謀過人,能料身後之事,為其「智絕」的形象再最後造了一波勢,吸引了一波粉絲;另一方面,又頗有種個人敵不過時代的悲壯,因為讀者都知道後來三國都是歸了晉,蜀國還是第一個亡的,這樣的真相諸葛亮是看不到了,當然或許他算(cai)得到,他只能用盡其智慧,保得了蜀漢的一刻是一刻。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苦口婆心的兩段後事交代,除了劇透後面的幾場戲之外,毫無其它。
而我讀到這段的時候,只有哭。
這種悲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明明說好的「死而後已」,都要死的人了,還絮絮叨叨講個不停,有玩沒完啊!
然而他不說話了,心中卻更痛了。
後來看老三國的時候,我又哭了一次。
沒錯,就是這句話!(當然唐國強的演繹和導演節奏的把控也是非常到位。)
「亮再不能臨陣討賊,悠悠蒼天,何薄於我。」——蒼涼、無奈,每次光看這一句話就想哭到不行。
貂蟬。
我就是看臉。
周瑜。
孫策:「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蔣干:「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看到都督死的時候,第一次因為書中人物而哭。最後將《三國演義》束之高閣,幾年沒碰。周瑜
若是周瑜仍在,東吳基業不止於六郡八十一州
諸葛丞相子孫的死,讓我觸動很大,西元263年,魏將鄧艾入蜀,諸葛瞻率軍至涪迎戰。鄧艾在陣前寫信誘他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在綿竹 與魏軍決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壯烈戰死。 丞相英雄一世,也不能庇護子孫,算不盡的天數,命理!
演義里黃巾殘黨劉闢為救大漢皇叔,說了句「容某死戰,奪路救君」就義無返顧的衝上去斷後了。
必須我上將潘鳳啊~~登場未10秒即被華雄秒了。。。。
諸葛亮,看書看到五丈原,就不想再往下看
丞相一去,英雄並起的時代就徹底落幕了
諸葛亮。他死了我就棄劇了。
(演義向)好像沒人提魏國的郝昭,我來說一下。他是我記憶中唯一一個直接與諸葛亮對戰並取得了勝利的人(雖然不是最終勝利,但也情有可原),也是極少數幾個(是不是唯一有待考證)讓諸葛亮完全束手無策的人,而且是在絕對劣勢的兵力下。此人在諸葛亮的二次北伐的時候守陳倉,城中只有3000兵力,而諸葛亮方面卻是十萬大軍。諸葛亮先派魏延攻城,結果沒多久魏延就被揍了回來。
諸葛亮大怒,心想只有區區3000守軍的破城有什麼難攻的?明明是你魏延攻城不力!正準備斬魏延的時候一個名叫靳祥的人自告奮勇說,丞相啊,我跟那個郝昭是同鄉,是打小的好朋友了,讓我去給那個郝昭說明利害,一定讓他來歸降。
於是去了。結果郝昭直接說別來勸我了,我受到魏國的信任,只能以死相報,讓你們丞相來打吧。靳祥灰溜溜回去了。諸葛亮不甘心,讓他再去勸一次。於是再去,靳祥說:哎呀,你說你一個小孤城怎麼抵擋的了十萬大軍呀,而且領軍的是誰?諸葛亮啊,你知道他有多牛嗎blabla…要知天命啊!
郝昭這次直接大喝道:我的話早說過了,快走吧,我不射你!(好像想歪了)
這下諸葛亮真生氣了,他偏偏不信這個邪,於是親自率大軍攻城。先派雲梯,結果被火矢連帶攻城的士兵一起燒成了灰,剩下的蜀軍屁滾尿流地跑了回去。諸葛亮一看不行,第二天又派衝車攻城。結果又被投石打壞。然後諸葛亮又命令廖化挖地道,又被郝昭於城中掘重壕截斷。總之是「如此晝夜相攻二十餘日,無計可破」
諸葛亮憋屈啊,心想我兵力是你三十多倍咋就打不過你啊。正在帳中憂悶呢,又報魏大將王雙率軍來到。同時蜀軍又傷亡慘重,諸葛亮只好退卻二十里下寨。
戰王雙的過程不用說了,反正是沒多大週摺就被丞相給滅了。但他心裡仍然有個疙瘩,就是陳倉。也許是生平第一次,諸葛亮被打怕了。
「孔明尚憂陳倉不可輕進,先令人哨探。回報曰:"城中郝昭病重。"孔明曰:"大事成矣。"」
剩下就沒啥懸念了,孔明趁郝昭病入膏肓,沒法指揮戰鬥而偷襲陳倉得手,郝昭也因此病發而死。
然而即便如此,郝昭也是相當了不起了。如果他沒有得病,也許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直接就會流產了。且忠心耿耿,以一座孤城面對聲勢如此浩大,實力如此之強的敵軍,即使面對老友的勸降也絲毫不為之所動,他的死也的卻令人惋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