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如尋常百姓家。東晉王謝兩家到底鼎盛到什麼地步?

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兩大家。


兩晉南北朝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比肩。

「王謝」的並稱便是那樣昌盛繁榮,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麼久。

三百多年來,王、謝兩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繁盛、么榮耀。雖然家族內部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能互相幫助,保證家族始終能夠站在時代前沿。


第一望族

公元313年,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

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第一豪族

陳郡謝氏的發跡史就是從淝水之戰的謝玄和謝石的豐功偉績而名滿天下,確實,如果沒有淝水之戰的東晉勝利,中國的歷史將改寫,華夏漢文明將遭北方蠻族的徹底滅亡。

歷史學界也認為,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淝水之戰奠定了南北朝,南朝為隋唐的核心文明奠定基礎,可見淝水之戰的影響深遠。

就是這次古代世界著名的淝水之戰陳郡謝氏扮演了主角,謝家才從一個普通士族變成了與琅琊王氏並列的最高名門望族,這兩族的名望在當時是連五代皇室(東晉,南朝)都比不上的。

南朝梁時期,侯景之亂前曾向梁武帝請求和王謝兩族聯姻,梁武帝蕭衍不答應,蕭衍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很生氣,後來娶了蕭衍的孫女(感謝知友指正,已改),可見當時皇族以門第論確實比不上王謝兩族的。


總的來說,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噹噹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題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幾乎沒什麼奢靡之事。因為王謝兩家本身就是奢靡。

評論區的更為準確,可移步。本文就不再更改了。

以上。


西晉末年,中原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八王混戰,導致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機反對西晉政權,史稱「五胡亂華」,黃河流域陷入了大混亂。於是相對平靜的長江流域湧來了大批避難的中原士族和百姓。長江天塹阻隔了戰火的蔓延,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在江南安頓下來。永嘉四年(310),西晉首都洛陽被攻陷,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遷移達到高峰,這就是著名的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後,琅玡王家和陳郡謝家都來到浙江,成為浙東最大的土地與財富的所有者。

琅玡王家,我們最熟悉就是「書聖」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西晉滅亡的第二年,也就是318年,王導等人擁戴司馬睿為帝,重建晉政權於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為晉元帝。晉政權之所以能立足江東,並得以延續,全賴王導的輔佐,所以晉元帝拜王導為丞相,號稱元帝仲父。

「風流宰相」謝安是陳郡謝家的人,與琅玡王家相比,謝家屬於「新出門戶」,謝安出山的時候,王導已經去世20多年了。永嘉南渡後,名士在會稽搞起了很多「田墅」——一種有山有水、自給自足的莊園形態。謝安選擇上虞的東山作為他的田墅,有將近20年的時間沒有出仕,時稱「謝東山」。在謝安41歲那年,其弟謝萬出陣未戰而潰,有損國威,被廢為平民。謝安為振門閥,才轉思仕進。他結束東山高卧的生活,住進烏衣巷,成了東晉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東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謝安隱居東山時,引來了王羲之等眾多名士,「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東山一時群賢畢至,「東山雅聚」也為歷史文人所稱道。「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發起了那場著名的文壇雅集,謝安也在場。「蘭亭雅集」兩年後,王羲之帶著家人和他最喜歡的白鵝歸隱浙江嵊州的金庭,寄情山水,安度晚年,最後葬在這裡。

整個浙江從上古時期到近代史在另一片文章中有詳細內容:

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 知乎專欄


夏日炎炎,只想葛優躺在沙發上,以下內容全憑不靠譜記憶書寫,如有錯誤,歡迎並請一定要指正。
鼎盛到什麼地步?
內掌朝權,外握兵權,聯姻士族,天下相望。


一,
首先,東晉是中國歷史上,嚴格意義上來說的,唯一一朝的門閥政治。所謂門閥政治,則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變態,簡單點說就是皇帝基本上沒有實權,做什麼需要看來自士族的權臣臉色。

而門閥政治則從西晉開始就有了徵兆。第一代的王馬結合是東海王司馬越和王衍,只不過初代王馬中起主導地位的應該還是司馬越罷了。再到後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南渡,晉元帝司馬睿和王導共同在江東建立了東晉政權,這是王馬結合的第二代,開了以士族勢力為主導的「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當時王導在為東晉政權的建立已經取得江東士族的支持方面居首功。而司馬睿也稱王導為「仲父」,寫信也多用「頓首」之類的敬辭,甚至經常「引導共登御床」(我沒想歪我絕對沒想歪)。這從側面可以反映當時王導威望之高,權勢之大。不過王導是個高明的政治家,對於登帝床還是委婉的拒絕了。

不過這並不表示王氏家族沒有篡權的野心。朝中王導掌政權,在外王敦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兵權,(郗鑒也有一部分兵權,不過郗鑒是王導這邊的。陶侃和庾亮當時兵權也很大,不過有郗鑒在京口牽制)政權剛穩定不久,王敦叛亂,王導知道後立馬去向皇帝請罪。然而,王敦叛亂這件事,卻是王導知曉內情,參與策劃,並給予默許的。自然司馬睿沒有也不敢降罪於王導。

這就很可怕了。

繼王氏家族後,相繼有庾氏,桓氏,謝氏掌權。而這四者中,唯一一個權傾朝野卻沒有想奪權的家族就是陳郡謝氏。謝安晚年受司馬道子誣陷,直接拂袖走人,而謝玄在受陷害後,也主動讓出北府兵兵權。(這也是我喜歡陳郡謝氏的原因之一,正如辛棄疾所說的「謝氏兒郎衣冠磊落」)這在當時實屬不易。

而桓溫之所以沒能篡權成功,謝安在這中間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晉祚存亡,在此一行。」這句話簡直帥到炸裂啊啊啊!!!

今天先寫這麼多,林丹要比賽了,我想當個吃瓜群眾圍觀一下。


王謝兩家鼎盛時代,早期是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的勢力很大。但是王導屬於琅琊王氏。中後期,王謝並稱的時候,崛起的是太原王氏。

其實東晉時間很短暫。

東晉,公元317-420年。首位皇帝是晉元帝。公元前371年即位的東晉第八位皇帝簡文帝,號稱晉太宗,竟然是晉元帝幼子。也就是只過了兩代人。

這時,桓溫等人已經強大起來了,簡文帝就是桓溫通過政變擁立的。桓溫還打算逼迫簡文帝禪讓。因為大臣反對,簡文帝在遺詔中沒有這樣寫。

簡文帝之子孝武帝時代,是東晉第三代皇帝。此時,王謝把持朝政。王氏一族掌握了後宮。孝武帝皇后和宗室司馬道子的妻子都出自王氏。司馬道子後來取代謝安做了宰相,並與孝武帝形成對峙。

謝安在孝武帝親政以後成為宰相,並在此期間,由謝玄組建「北府兵」。

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淝水之戰。戰前,苻堅做出要全面吞併東晉、將孝武帝、謝安、桓沖全部俘獲的態勢,迫使東晉內部各集團團結起來。淝水之戰前,太元八年(383年)五月至七月,桓溫之弟桓沖連續三個月發兵十萬北上攻擊前秦,謝玄也出兵北上。然後苻堅下令全面南征。——也就是說,淝水之戰可以說是東晉先動手的。——戰後,東晉一直打到了鄴城。

打到了鄴城!這可比岳飛打得遠多了。然後東晉又慢慢丟了這些地方。但是大概是東晉時代不像宋朝那樣思維簡單,東晉居然沒出秦檜這樣的背鍋俠。

這個時期,桓衝去世(公元384年),桓氏集團暫時衰弱(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六月,荊州刺史桓石民去世)。陳郡謝氏因為掌握武力,遭到各方算計。太元八年(383年)九月,淝水之戰剛結束,孝武帝就命令司馬道子分謝安權柄。最終,謝安去世(太元十年),謝玄解除兵權並去世(太元十二年解除兵權,次年去世)。太原王氏協助孝武帝奪取了軍政大權——也可以說王氏弄到了很大的軍權。

太原王氏挑動司馬道子與孝武帝爭鬥。背景:孝武帝的王氏皇后早在太元五年(380年)就死了。

孝武帝利用皇權取得了一定優勢。他越過程序,沒有經過司馬道子,直接任命了荊州刺史,讓王氏失去了荊州。

數年後,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據傳,孝武帝因酒後戲言被貴妃所殺,太子繼位——重要的是,此事無人追究!甚至連太子、新君晉安帝都沒有追究。

晉安帝,東晉第四代皇帝。東晉一共四代皇帝。這一期間,各地軍政重臣紛紛起兵,要求誅殺執政的王氏和司馬道子集團。

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兗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造反,安帝殺王國寶。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王恭、庾楷協同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等謀反,戰敗。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謝安之子、衛將軍謝琰父子被孫恩盧循起義軍擊殺。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桓玄起兵,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元顯父子。

好了,至此,王謝士族集團這就基本結束了。

次年,元興二年,桓玄稱帝!然後就是不斷的戰爭。一直打到公元405年,桓氏集團多次被劉裕擊敗,晉安帝終於出了狼窩。然後就入了虎口。419年晉安帝被去世,420年,晉安帝的弟弟晉恭帝讓位於劉裕,然後也被去世。

這樣,東晉一共有晉元帝-晉簡文帝-晉孝武帝-晉恭帝四代皇帝。其中,在中央軍政上,琅琊王氏在晉元帝時代秉政,太原王氏、陳郡謝氏在簡文、孝武、安帝時代稱雄。在地方軍政上,琅琊王氏在晉元帝時代很強大,桓氏一系則在此後崛起,並一直堅持到了最後。

這些人一共把持朝政、激烈內訌了97年(如果去掉最後劉裕獨霸的時代,也就是82年),政權最後丟給了寒門庶族。


王與馬,共天下。 足以說明了


王謝二族多互婚……
甚至到後來的南北朝,
即便是皇室成員也不再以平等地位能與此二者進行婚嫁了(此婚嫁包含分支庶子女)


王家在東晉早期是第一家族,當時南下的北方士族,可能只有琅琊王家是整個家族南下的,其他家族很多都是多方投注,力量就分散了。

王敦作亂,王家的的力量大衰。在王敦作亂後,真正的大權在陶家郗家庾家手上,王家的力量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個是大量子弟,這些王家後代雖然不掌重權,掛的官職都不小;當時是莊園經濟,每個莊園都意味著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王家盤根錯節的姻親世家。琅琊王家真正牛的其實就二十多年,後來一直不在權力中心。

謝家一直是抱王家大腿的,謝尚任職豫州後,謝家算爬起來了,不過也算不上大家族,謝家真正進入頂級家族是謝安時代,那已經算東晉後期。

還有一個王家容易被誤解成琅琊王家,那就是太原王家的王述,王坦之。山西王家其實跟琅琊王家並不相合,琅琊王家是門閥的代表,山西王家卻是擁護王室的。在東晉後期,是山西王家在權力中心。

王謝兩家的鼎盛,有一些文學加工的加成。東晉有江南周家沈家等南方士族,有陶家郗家庾家等士族,汝南袁家一直是東晉的上等士族,汝南周家也一直是中上等士族,桓家把持東晉的時間其實相當之長。

先這樣吧,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推薦閱讀:

古人有拖延症么?

TAG: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