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首霸何以達到百年之久?

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何以強盛百年?
此後又何以衰落了?


戰國初期諸侯國勢力整合,魏國在三代君王魏文侯斯(前445年—前396年)、魏武侯擊(前395年—前370年)魏惠王瑩(前369年—前319年)統轄下,連敗齊、楚、秦等強國,稱霸戰國前一百餘年。直到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齊國大敗魏國殺太子申與龐涓;前340年西河之戰,秦國奪回河西地,魏國霸權終結。

(一)魏文侯時期(前445年—前396年)
魏文侯斯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七國中脫穎而出,奠定了戰國初期獨霸的局面。


魏文侯斯其為人堪稱明君之典範,重諾守信,踐行約定.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顧左右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 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資治通鑒》

魏文侯虛懷若谷,寬宏大量: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 )

魏文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不論出身私德,均唯才是用。帳下可謂人才濟濟。
文侯前期以其弟魏成子為相。魏成子舉薦孔子弟子子夏,子夏至魏國西河講學,又舉薦了田子方、段干木等。魏文侯尊師眾道,與段干木、田子方、吳起等同受業於子夏。子夏之學,包含了儒家與縱橫家學說,西河之學興於魏國。
文侯中期以翟璜為相,翟璜推舉了能臣幹吏,如薦西門豹守鄴、薦樂羊伐中山、薦吳起奪西河、薦屈侯鮒為太子傅。
西門豹治鄴,破河伯迷信,又「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樂羊越過趙國破中山,三年而破,"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樂羊,樂羊食之"。破中山後,魏文侯使太子擊守之;後又返太子擊,以少子摯守中山。
吳起殺妻求將,不容於魯國,魏斯仍委以重任。吳起果破秦五城,以為西河之守。
文侯後期以李悝為相,李悝在魏國實施變法,其法指導思想為重農主義和法家思想(即耕戰之法)
包括:
一、盡地力之教,治田勤謹。他對耕種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如"必雜五種(稷、黍、麥、菽、麻),以備災害"(即雜種五穀)、「力耕數耕,收穫如寇盜之至」(即精耕細作)、「還(環)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埸」(即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連田地之埂也要種上瓜果),通過農業技術手段提高產率。
二、以平糴法,使民無傷而農益勸; 這是後來封建國家均輸、常平倉等做法的歷史淵源。即在好收成年份政府出錢糴進餘糧;壞收成年份政府糶出糧食。這種做法打擊了商人投機行為,體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
三、著《法經》,以深文峻法治理國家。 《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可惜該法已失傳。
李悝變法奠定了魏國的經濟基礎、法治基礎,魏國國力達到鼎盛。李悝變法還是商鞅變法的前身。

魏文侯繼位不久,三晉領袖、晉國正卿趙毋恤(趙襄子)死,趙氏親族爭立,趙國削弱,魏文侯取而代之,成為三晉領袖。
外交上,魏文侯充分認識到三晉聯合的重要性,所以致力於團結三晉。韓趙曾經發生激烈衝突,魏文侯不偏不倚,和睦韓趙,得到了雙方的尊重。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魏。

魏文侯領袖三晉,並趁齊、楚、秦諸強內亂疲弱時,發兵征討。
伐齊:齊國正處于田氏代姜齊的混亂階段,國內矛盾激化。魏文侯不斷攻伐齊國,目的有二:儘可能削弱齊國;二是逼迫齊國協助三晉獲得諸侯地位。
公元前405年,田悼子與齊宣公同年去世,田和與齊康公同年繼位,齊康公立,荒淫嗜酒,不勤於政。齊國發生內亂,田布殺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今山東鄄城縣)反叛於趙。田布圍廩丘,田會求援於三晉,三晉聯兵援救。於是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三晉攻齊之戰(或廩丘之戰)。
三晉以魏軍為主力,魏將翟角為帥,與趙將孔青、韓將(廠驫)羌與包圍廩丘的齊軍展開大會戰。聯軍以步兵大破齊的車兵,齊軍戰敗,得車二千,得屍三萬,聯軍把屍體堆成二個高丘(以為二京)。寧越謂孔青曰:「惜矣!不如歸屍以內攻之,使車甲盡於戰,府庫盡於葬。「孔青曰:「齊不延屍,如何?「寧越曰:戰而不勝,其罪一;與人出而不與人入,其罪二;與之屍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是之謂重攻之。」齊軍大敗。
三晉伐齊,圍平陰至齊長城,齊康公被迫與三晉君主見周威王,要求周威王命三晉為諸侯。前403年,周威王命韓、魏、趙為諸侯。而南面越王翳趁齊亂滅齊國附屬的繒國,進一步削弱齊國。

伐秦:秦國處於四代亂政時期,國政混亂。魏文侯發伐秦,前413年帶兵伐秦,一直到鄭(今陝西華縣);前412年,命太子擊轉發秦國繁龐(今陝西韓城東南);前409年,以吳起為將,率三晉伐秦,兩年間拔五城臨晉、元里、洛陰、郃陽、鄭等,奪秦西河之地;秦退守洛水,沿洛水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加以防守。魏文侯以吳起為西河郡守。

伐楚: 楚北上奪取了鄭國土地,楚簡王曾伐魏至上洛;公元前400年,三晉伐楚報復,攻至桑丘而還。前399年,楚迫於壓力,歸還榆關於鄭國。
伐中山:魏文侯以樂羊為將,借道於趙烈侯伐中山國。三年後滅之,由於魏國與中山間隔,魏文侯以太子魏擊鎮守中山,李克為相;封樂羊於中山的靈壽。

(二)魏武侯時期(前395年—前370年)


公元396年魏文侯病逝,魏武侯擊繼位,魏擊雖延續其父的國策,外交上仍能攻略中原,但遠不如其父虛懷若谷,致使人才外流。吳起奔楚是魏擊最大的失策,造成了楚國中興與宣威盛世(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9年)

魏擊為太子時,曾與良臣田子方爭執。

子擊(魏文侯的兒子)出,遭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魏武侯繼位後,時有狂妄之舉。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君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庄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之言也。曰:諸侯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國幾於亡乎,吾是以有憂色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憙。」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魏武侯恭謹謙讓之德遠遜其父;魏國朝廷黨爭內鬥,先是吳起不服田文;幸得田文雅量,方不致大禍。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死後,魏武侯後聽信王錯讒言,致使名將吳起畏罪逃楚。吳起在楚悼王支持下勵行變法,楚國崛起。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田文既死,公叔為相(由於公叔痤曾讓功於吳起之後,不至於陷害吳起,故此處公叔應為王錯之誤),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32. 《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長見》: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仆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

魏武侯常對外用兵,但與趙韓日益離心。
武侯當政前期,仍秉承了魏文侯聯合三晉的策略。
三晉聯合階段:
公元前393年,魏伐鄭,取酸棗,名將吳起敗秦於注。
前391年,三晉伐楚,敗楚於大梁、榆關。楚悼王厚賂秦,秦惠公伐韓宜陽,攻下六城;楚國得以與三晉講和。魏取大梁,榆關仍為楚所有。
前390年,為報復秦國,三晉伐秦國,與秦惠公戰於武城,吳起又於陝(三門峽)設縣;齊趁三晉戰秦之際,伐取魏襄陵。
前389年,秦五十萬侵陰晉(陝西華陰市),魏河西郡守吳起以士五萬,車五百乘,騎三千匹,大破秦軍。
前387年,魏吳起伐秦,敗於武下,俘虜了秦將識。此戰後吳起受王錯讒言,逃奔楚國。
前386年,魏助齊太公田和為諸侯。
前385年,魏武侯城洛陰、安邑、王垣。
前384年,齊攻魏於廩丘,趙救魏大敗齊國。

三晉分裂階段:
魏武侯沒有文侯雅量,竟欲干涉趙國朝政,結怨於趙,三晉分裂。趙國公子朝造反,欲推翻趙敬候。魏武侯助公子朝襲趙國首都邯鄲,慘敗而歸,自此魏趙決裂。
前383年,趙敬侯攻打衛國,魏助衛國並敗趙於兔台,趙便築剛來城以侵衛。魏趙爆發了長達四年的「魏趙之戰」(魏齊衛 與趙楚四年混戰)。
前382年,趙襲衛,衛亡國在際,求救於魏。魏、齊救衛,三國大勝,殘破剛平,墮中牟之郭。
前381年,趙國借兵於楚,楚悼王命吳起助趙國,趙楚聯軍伐魏,戰於州西,出梁門,軍舍林中;趙軍襲魏之河北,火攻棘蒲,攻下黃城。魏國多線作戰,被迫與趙國和解。三晉重新和解。


三晉再和解階段:
前380年,田侯剡伐燕,燕求救於趙。三晉聯軍攻齊,至於桑丘。
前378年,三晉再伐齊,至於靈丘。
前377年,中山桓公復國,大破魏軍於澮水。
前376年,韓、魏、趙滅晉三分其地,靜公貶為庶民。
前373年,魏國趁田午弒君之際,發動聯軍供伐齊。燕簡公敗齊於林營;魯伐陽關,魏伐博陵。

三晉再分裂階段:
前372年,趙敬侯死,其子趙成侯立。前372年,趙成侯伐衛取鄉邑七十三。魏武侯發兵,敗趙於北藺。魏趙再次分裂。
前371年,魏伐楚,取魯陽。前370年魏武侯去世。

(三)、魏惠王瑩前期 (前369年—前340年)


魏惠王瑩(前369年—前319年)在位約50年,前期(前369年—前340年,28年)延續了文侯、武侯的霸業,以龐涓、公叔痤為將,將魏國推向鼎盛;但其用人及戰略上遠不如魏文侯。
魏惠王徹底放棄了聯合三晉的策略,時常攻掠韓趙,爭奪土地,導致三晉分裂;惠王任人唯親任人唯貴,東失孫臏於齊國,西失商鞅於秦國 ,孫臏商鞅造就了戰國中期兩大霸主,馬陵之戰(前341年)、西河之戰(前340年)後,魏國霸主地位蕩然無存,自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庶子魏瑩與公仲緩爭位,公仲緩奔走趙國邯鄲,求救於趙國。前369年,趙成侯、韓國韓共侯欲趁亂削弱魏國,便聯合攻魏國。
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

因趙韓矛盾,魏瑩逃過一劫。韓國撤兵後,魏瑩趁機反擊,魏將王錯敗邯鄲趙師於平陽,後又韓於馬陵。魏瑩成功繼位,是為魏惠王。

魏惠王在內政上頗有建樹。
其一、魏惠王遷都大梁後,興修水利,引黃河水入圃田,又於圃田開大溝引水灌溉。開發川澤,以逢忌之藪以賜民。
其二、建立武卒制度,選拔武卒,免其賦稅。
其三、加強防備,修建西長城。魏與韓國交換土地,獲得軹道(今河南濟源),控制太行山一帶要道;又命龍賈築長城於西邊,以防秦國。
其四,以白圭為相,發展魏國經濟。

魏國地處四戰之所,無險可守,然魏惠王卻自恃霸權,放棄了聯合文侯聯合三晉國策, 輕啟戰端,以致四面樹敵。
前366年,魏惠王與韓共侯會於宅陽,秦獻公敗韓魏於武都、洛陰。
前365年,伐宋取儀台。
前364年,秦獻公以章蟜為將,破魏於石門,斬首六萬,周天子賀以黼黻,秦獻公稱伯。趙救魏。
前363年,秦獻公攻魏於少梁,趙救魏。
前362年,魏兩面開戰,以公叔痤為將,伐敗韓、趙於澮,擒其將樂祚;隨後,秦攻魏於戰少梁,虜其將公叔痤,後釋放回國。秦獻公時,秦國國力遠遜魏國,但民風剽悍,士兵驍勇,魏國對秦國勝少敗多。
公叔痤為魏相,臨終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魏惠王以商鞅中庶子,棄而不用;商鞅便投秦,因景監見秦孝公。
前361年,趙、韓攻秦,魏國趁機襲取趙取皮牢。
魏惠王會韓昭侯於巫沙,不久自安邑遷都於大梁。安邑迫於中條、太行之險,為如大梁平坦,車騎便利,此次遷都,更利於魏爭霸中原,但也導致了馬陵之戰後沒了退路,徹底失霸。
趙國以中牟與魏國易地,趙之南界,極於浮水。魏惠王會趙於鄗。
公元前360年,魏趙攻齊。
前358年,魏王命龍賈築長城於西河。魏王會趙成侯於葛孽。
前357年,魏宋伐韓,宋伐韓取黃池,魏取朱。
前356年,魯衛韓宋君朝見魏王。魏韓交好結盟,解除魏國後顧之憂。
前355年,魏惠王將龍賈筑陽池以防秦,與秦孝公會於杜平,又侵宋國黃池,宋復取之。

魏國韓國結盟後,中國形成了以韓魏衛、齊秦趙楚兩大軍事集團。一場影響戰國格局的戰爭——桂陵之戰爆發。
前354年,趙伐魏國盟友衛國,魏國出兵救衛,兵伐趙邯鄲。 趙求救於齊楚。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楚宣王以景舍為將,發兵救趙。秦國一路攻魏,一路攻韓,加入救趙行列。
齊國田忌以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率八萬軍包圍魏都城大梁,迫使龐涓率八萬軍回援,齊軍在桂陵擒龐涓。
同時,秦戰魏於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陝西韓城西南)。又以公孫壯為將,伐韓焦城,未攻克,佔據了上枳、安陵、山氏三地,並築城。 楚國奪取了魏國、濊水,悄悄擴大領土。
齊秦楚雖小勝,仍未能阻止魏國大軍,不久魏國攻破趙國邯鄲。
前352年,魏韓聯軍大破齊、宋於襄陵,齊國被迫請楚將景舍求和於魏。秦國衛鞅將兵奪魏國舊都安邑。
前351年,魏歸還邯鄲,與趙盟於漳水之上。秦國趁機攻趙國的藺、魏國固陽。
前350年,魏率十二諸侯朝見天子,並謀秦國,收復了秦奪取的安邑、固陽等地,秦孝公被迫與魏國在彤修好。

桂陵之戰小勝的魏國日益猖狂。
前344年,魏惠王會諸侯於逢澤,朝天子,欲借周天子之名確定其霸主之位,征伐不服的諸侯。魏國本欲率衛宋鄒魯等十二諸侯伐秦,但秦國商鞅向魏國示弱,尊惠王為夏王。魏惠王的猖獗令各路諸侯擁戴齊楚,連韓國也投入齊楚陣營。
前343年,趙公子刻攻魏首垣。
前342年,魏伐韓國南梁,韓國求救於齊。
鄒忌反對救韓國,孫臏力主救韓。齊威王以田忌、田嬰、田朌為將,孫臏為軍師,以減灶之計,破魏軍於馬陵,殺太子申和龐涓。
前340年,齊、趙、秦伐魏。衛鞅以詐計,虜公子卬,大敗魏軍。
前338年,秦孝公、大荔圍魏國合陽。又大破魏國於岸門,虜魏錯。
自此魏國霸業旁落,一蹶不振。

魏國首霸的原因有:
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明君,均有不俗的政治才能,均聚集了大量人才。李悝變法奠定了魏國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基礎。三代明君運用其外交政策縱橫中原。
魏國失敗的原因有
客觀原因魏國屬於四戰之地,四面東齊南楚北趙西秦均是強鄰,趙國的公仲連改革,齊國的鄒忌改革,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諸侯日益強盛消極了魏國的優勢。
主觀原因:魏國的用人制度由文侯的任人唯賢變成了武侯惠王的任人唯親、 唯貴,致使吳起孫臏商鞅等人才流失。武侯惠王未能團結三晉,三晉離心離德是外交上一大失策。

參考: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國斷代史戰國史》

相關:勾踐滅吳,後來怎麼樣了? - 歷史 - 知乎


因為李悝最早讓魏國二本升三本,武卒相當於星際一里的大和航母牛或者冰封王座里的獅鷲奇美拉冰龍,打打別人的二本部隊跟玩一樣。吳起在西河相當於十級恐懼魔王,等到吳起孫臏讓楚國齊國也出了三本兵種,文侯之後的幾個國君又不珍惜人才,那就漸漸打不過了。


魏國人好學而務實,人才太多了,源頭還在子夏的西河學派裡面,當然鬼谷子那一派也有不少高人。吳起商鞅張儀範雎李斯,都是大戰略家。

也許子夏後來成了孔子口中的「小人儒」,走了修正主義的道路。但是擁抱變化銳意進取的西河一脈,無疑比齊魯之地的腐儒要閃亮的多。

所以說,子夏、魏文侯真牛逼


唯心史觀要不得-,-

一個人就能改變社會改變時代了?瞎胡鬧。

——————————————————————————————————————————

一個國家的強盛,起點可以是某個偉人,但是,過程中必定是【政策的貫徹落實】

而【貫徹落實】需要的,是無數個小人物,是無數個被偉人的政策影響的小人物。

———————————————————————————————————————————

比如你們知道西河學派么?

———————————————————————————————————————————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吳起在的時候,魏國兵強馬壯,吳起死了,然後呢?他的政策留下了,才可以延續這個傳統。

而傳統不適應於更新的時代時,就衰弱了。

——————————————————————————————————————————

恰好,這個時候商鞅變法。


我不知道你對首霸這個詞是如何理解的,首先是晉國的實力原本就比較雄厚,戰國初期的魏國是尤為,特別在魏文侯時期,明君強臣濟濟一堂,周邊無強敵,臨近的秦國正在經歷四代亂政,吳起已經攻奪了河西。當時當時的三晉也比較團結,會有聯合出兵的習慣。到魏武侯時期,便開始有衰退氣象,基本沒什麼名臣,吳起也被逼的逃到了楚國,開啟了楚國的悼肅宣威之強。直到魏惠王時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連敗,再後來雕陰之戰,河西之地被秦國收復。魏國基本一蹶不振,退出了強國的圈子,中期基本齊楚秦,加上中後期經過趙雍胡服騎射崛起的趙國在爭霸。


推薦閱讀:

長平之戰,趙國有樂毅有田單有李牧有廉頗,為何派趙括。而趙括為何選擇主動出擊?
為什麼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能拍成《權力的遊戲》這種電視劇嗎?

TAG: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東周魏國 | 東周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