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韓三國的國都都不在山西,為什麼山西自稱「三晉」?

魏國國都在開封,趙國國都在邯鄲,韓國國都在新鄭,都不在山西。


韓趙魏三家被稱為三晉,乃至整個表裡山河的山西自此擁有了「三晉」做小名,其實與三晉國都在哪沒有太大關係,題主的思路鑽到牛角尖里去了,如果跟著題主這個思路來,回答也未必能到點子上。

寒某覺著,韓趙魏被當時的諸侯稱為三晉,有如下幾點原因,而這些原因個個都比國都在哪裡對三晉影響深遠。

其一,韓趙魏的立國基礎在晉國本土。三晉版圖,本來便是繼承自春秋時期諸卿家隨著晉國霸業拓展而不斷蠶食分割的封建采邑,其碎片化犬牙交錯的形勢逐漸隨著卿家之間的兼并以及戰國早期的三晉換土而演變成各自擁有「一塊晉土、一塊(太行)山外領土」的三晉內部局面【條件①】三晉又在整體上構成了一個橫據晉冀豫三省,而以山西高原為戰略高地及大後方的態勢【條件②】。條件①縱貫戰國全期,是三晉之間相互矛盾的地緣因素;條件②在戰國前期決定了三晉在魏國帶領下聯合稱霸中原,在戰國後期決定了三晉在趙國帶領下合縱抗衡秦國。晉土是三晉在戰國前期進取太行山外(魏稱霸、韓滅鄭、趙營代)的基礎,在戰國中期與東西南三強以及三晉內部抗衡的基礎,也是趙國在戰國末年用以抵禦秦國緩衝區。失去了山西高原的三晉(從魏失西河到長平之戰),既為秦國取得關西全勢(晉、關、隴、漢、巴、蜀)提供了最後一塊拼圖,也敲響了自身乃至整個關東六國的喪鐘。所以,從亂世中更加重要的國土安全戰略上看,晉土是三晉的立國基石,無河東則魏不能霸、無上黨則韓不能存、無晉陽則趙失半壁,韓趙魏絕不能失晉土以自存。

其二、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來自對晉國名分的取代。韓趙魏三家為東周以來的晉國世卿,,三家的興起絕離不開晉國,三家本身亦是晉國霸業創立與維繫的參與乃至主導者,整個春秋時期屢見三家祖先主持晉政的身影,甚至到了晉國中後期,卿家代表晉國主持會盟反而成了慣例。而且晉國本身是周初分封時便確認鎮撫北方的諸侯,周王對三晉諸侯地位的承認,也便是對三者繼承晉國國際名分地位的承認,所以,無論是晉政內外實權,亦或是晉國的地位名分,三晉都是晉國的實際繼承人,這一點是當世之人所承認的,承認的結果便是「三晉」之名的存在。

其三、韓趙魏三家所擁有的制度,大體繼承晉政晉風。韓趙魏三家雖在分晉之前便在晉政基礎上進行制度改良,並在戰國時期率先主導了變法運動(魏文侯、趙烈侯、韓昭侯),但其軍政制度乃至貨幣制度(布幣)則仍有很大一部分沿襲自晉的痕迹。三晉的制度是自稱一系的,而這一系的源頭便是晉國。

總之,三晉之得名,是三晉的立國基礎以及三晉對晉國在名分版圖、國際地位、實際權力、制度風貌上的繼承之結果,遠不是國都位於何方所能改變了的。換句話說,三晉是從春秋晉國的霸業中生長出來的三個戰國政權,晉土是三晉的土壤,定都晉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戰國早期對外爭霸的舉措,而非三者根基轉移的表現。


趙魏韓三國首都不在晉省內,是戰國中期才出現的情況,屬於遷都、擴張造成的結果。
趙國早期的國都晉陽(太原),魏國國都安邑,都在今天山西省內,是晉國的重要城市。後來兩國分別遷都邯鄲、大梁,是各自對外擴張,發展地盤的需要。

就以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作為「三家分晉」完全形成的標誌,魏國早期的都城是安邑(位於晉南的山西運城市附近),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遷都大梁;趙國則是在前386年遷都邯鄲。

魏國是戰國初期首屈一指的強國,在文侯時代,由李悝、吳起等人實現了戰國最早的政治與軍事體系改革,魏國的地盤向西一直拓展到關中平原,魏軍也曾把秦國打的滿地找牙。但是魏國沒能保持這個上升趨勢,到了魏惠王時期,在並沒有滅掉秦國的前提下,戰略目標卻開始轉移向東方,遷都大梁去和宋、楚、齊、趙、衛國等國PK。

趙的都城原本在晉陽(太原),當時的邯鄲,是邯鄲氏的封邑。這個邯鄲氏同樣是趙家人,他們的祖先是趙盾的堂弟(趙盾,就是著名歷史人物兼著名文學作品「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因為封在在邯鄲,故稱邯鄲氏。
後來,老趙家本宗和邯鄲氏鬧彆扭,老趙家就把邯鄲氏給滅了。
趙國最初很想向中原發展,堅持南下策略,於是,南下的趙國和東進的魏國就發生了矛盾。

當時,在趙、魏兩國之間,有一個衛國,大致位於今天河南省北部、東北部一帶。國君是出自周王室血脈的姬姓,是周文王嫡九子的封國。三家分晉後的戰國初年,衛國早已經衰落,成為向東發展的魏國和向南發展的趙國蠶食的對象。
趙國早期遷都的地方是中牟,可不是今天的中牟,而是在黃河北岸的鶴壁附近。他後來遷到邯鄲,總體而言,是在武力南下擴張中,實在打不過魏國,只好妥協的結果。
咱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圍魏救趙,這個典故的起因就和魏趙衛三國之間的戰爭有關,當然最後又摻進來齊國。具體說就是趙國又打衛國的主義,出兵攻衛,視衛國為盟邦的魏國坐不住了,派兵打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敵不過魏國,又去向齊國求救;齊國就派田忌為統帥、孫臏作為軍事,帶兵出征,最後擊敗了魏軍,殺了魏軍統帥龐涓。孫臏即辦了公事,順手還報了私仇~

另外,說到這個弱小的衛國,在秦國搞變法的商鞅就是衛國人,他還是衛國王族裡的小宗,姬姓公孫氏,所以商鞅原本叫公孫鞅、衛鞅,後來他在秦國有功,得到封商地為食邑,才叫商鞅。


我就說一點吧,你這個地圖啊,秦國已經打下了巴蜀,魏國的西河卻還在。。前者是秦惠王時打下來的,後者是秦孝公時打下來的
韓趙魏是從晉國中分裂出來的,所以叫三晉,就像三齊,三秦一樣。另外,韓國初都在韓原,今山西河津,後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魏國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三國發源地都在山西,按照題主的理論也是配叫三晉的。


按題主這麼說的話那楚國的官司更打不清楚了……


晉陽之戰「(趙襄子)乃走晉陽。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源於三家分晉,最初的都城主要在山西內。隨後各自發展不斷遷都,三國都城逐漸分開來。故三晉代指山西


那只是之後向東方擴張了而已,初期的話,趙氏的大本營在晉陽就是今天山西太原,魏國舊都是安邑,今山西夏縣,韓國稍微特殊點舊都在宜陽,在今天河南洛陽市內,但韓國的相當大部分仍然在山西境內,比如戰國末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上黨。


當時晉國後期被六卿當政,韓趙魏 中行 智伯 還有一個忘了 他們互相栽贓 攻打 兼并 最終只剩下韓趙魏三卿 最終分晉


勾踐滅吳後曾把國都定在山東日照附近(琅琊)。難道我們提到「越」還能想到山東去嗎?


北京在華北,中華還是中華。


你可以看看百度百科。

三家分晉_百度百科


首先,不是山西自稱的,我們山西人還沒那麼大的本事。然後,魏國是在山西安邑建過都的,只是後來遷都了。而且三家分晉是在太原打的仗。同事趙魏韓三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在山西。麻煩以後提問注意一下措辭,謝謝


三家分晉剛完成是韓趙魏三國的都城都在山西,為了躲避秦國才遷都到邯鄲,大梁。。。。


也許山西不適合做首都吧,地勢險要,是軍事重地,但是不適合發展,看來古代人也喜歡平原,不喜歡山地


因為晉國都城在山西


趙魏韓是晉國分出來,自古就有三晉之說,考慮三國首都不如考慮當年晉國的勢力範圍和山西省的關係


一晉分三國,韓魏趙,皆晉國分裂而來,沿稱三晉


我覺得是晉國首都在山西而韓魏趙瓜分了晉國等於三晉視為一個整體追根究底是晉


趙氏發家在洪洞趙城村,魏和韓都是晉侯封才有的氏,首都再變發家的起源地也不能變吧,定都北京也是當年一步步從紅船幹起來的……


推薦閱讀:

省與省的界線是怎麼劃分的?
古人是怎麼寫出《山海經》的?
中俄簽署 30 年天然氣協議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TAG:歷史 | 戰國時期 | 歷史地理學 | 中國地理 | 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