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法正的出謀劃策水平如何?


0,0

謝邀。

這問題其實可討論的並不多,因為法正很兇殘是事實,可說的也僅僅是他到底有多兇殘
咱們先來看一下法正的背景。

法正生於熹平六年,是右扶風郿縣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個堡壘郿塢。
大概也能猜出來,在被軍人政權把持的司隸,法少爺的少年時代應該挺長見識的。
董卓死的時候他都十六歲了,之後又見識了幾年李傕的暴亂。

藍圈圈是法少爺家,紅圈圈是長安城。

藍圈圈是法少爺家,紅圈圈是長安城。
兩邊相去不過一百二十公里左右,騎馬打一個來回也就大概其十個鐘頭的事兒。
郿塢就在法少爺鼻子底下,如果他是個軍宅,可能會很過癮。
我記得2012年好像還發現了疑似郿塢的遺迹。

話說我特別好奇,法正是不是從褒斜道經漢中流竄入蜀的……
他要是能活久一點,帶著漢軍再沿這條路摸回家,就太有意思了。
經過多年戰亂,關中戶籍百不存十,除了被禍害死的,就是像法正這樣有條件的躲了。

他是建安初年投奔劉璋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不過可以推測一下,法正與同郡的孟達入蜀躲避戰亂時,劉璋已經上位了。
鑒於他們入蜀的目的是找太平,其時三輔之地恐怕已經打成血葫蘆了。
我猜是涼州人內訌,互相攻殺,段煨討伐李傕的階段,當在建安三年之前

法正與孟達入蜀後,法正被任為新都令。
差不多到十年後,法正的職位只是軍議校尉,十年時間升了這麼一點,確實是不被重用。
學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見識了不少戰亂的法少爺,幾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會有怨氣吧。

和劉璋手下其他來自三輔與南陽的東州人不同,那些東州人大多自劉焉時代跟隨入蜀。
換言之,他們錯過了中原混戰與司隸大亂。法正則沒趕上劉焉入蜀後東州人與本地人的幾次攻殺。
法少爺雖然與東州人士有鄉土上的情誼,卻缺乏相似的經歷與仕途上人際關係的鞏固。
自幼至青年時代,拜涼州軍所賜,士族出身的法少爺估計有幸圍觀了不少軍旅事務。
這也許是他日後長於軍謀的啟蒙?

法正的家世非常厲害,是戰國時齊國貴族後裔。
一直也有經學傳家,他家定居右扶風後,經常出郡守等級的高官。
法正的爺爺法真作為大學者,相當有名,前來求學的人由關西至兗州皆有。
有趣的是他父親法衍的履歷。

從史料里最後能找到的法衍任職記錄是廷尉左監,以法正的年齡與時間推算,應當是在靈帝朝。
極有可能,法衍曾經擔任過崔烈的屬官。注意,這只是一個推論。
崔烈有兩個兒子,長子崔鈞字元平,次子以字行,崔州平便是。
眾所周知,崔州平有個好朋友叫諸葛亮……
我經常腦補,法正與荊州士人的一拍即合,是否和這層人際關係有關。當然,僅僅是腦補。

上面這些啰嗦,只是要說三條。
其一,法正出身比較上流,屬於有美名的三輔士族,而且是大知識分子家庭,名聲很好。
其二,劉璋給法正的待遇與他的才學出身並不相稱,以法正的性格來看,他肯定很不滿意。
其三,雖然在投靠劉備之前沒有軍事經驗,但法正比避居荊州益州的士人當對戰亂有更多體會

我們先不考慮劉璋陣營內東州人與益州人的糾葛,只說法正。
來看看法正具體的所謂出謀劃策吧。
在此之前,要先說清楚,謀士與謀士之間是不同的。
有的謀士謀一城,有的謀士謀一國。前者名曰戰術家,後者名曰戰略家
這兩者皆是軍事家,兩種屬性也可以重疊,但必然有專精的一項

陳壽將法正比作曹營兩個人,程昱和郭嘉,這兩個人正好偏向的專精很明確。
雖然我猜陳壽把他們仨比較的原因是這三個傢伙人緣都太次……
程昱偏於戰術,郭嘉偏於戰略。荀攸也是更專精戰術,荀彧則多著眼於戰略的布置。
最大的區別就是,戰術家必須親冒矢石,督軍前線。戰略家則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捨。
法正也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但他點的應該是戰術天賦專精

法少爺最出名的戰績,就是定軍山夏侯授首。
除此之外,對他能力的判斷,大多只能通過別人的嘴巴來推測。
那法正是不是就沒有參與其他軍事行動了?
不是

建安十六年,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這之後他就沒走,一直留在劉備身邊。
理所當然,法正參與了劉備自建安十六年之後的所有軍事行動
這必然也包括劉備奪取益州的全程。

益州之戰,劉備初期的條件絕對不夠好。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
這個兵不滿萬的時候,法正已經在劉備營中了。

劉璋在發覺張松謀叛後,及時殺了他,並且翻臉,「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
於是兵不滿萬的劉備幹掉了楊懷和高沛,兼并白水軍,並佔據涪城。
按照三國志記載的事迹順利來推斷,鄭度的進言應當在劉備佔據涪城南下進軍時。
因為「左將軍縣軍襲我」,這必然已經是自葭萌關發兵了。

建安十六年,劉備為劉璋防張魯時的場面是:「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何以到了建安十七年就兵不滿萬了?鄭度其實給了答案,就是「士眾未附」。
之前那三萬人里肯定有很多都是益州的家底,劉備奪了葭萌關,佔了涪城,必須有人留著守後路。
於是他能帶著南下攻打劉璋的嫡系部隊只不足一萬,而且還沒輜重,人家萬一清野,就全完蛋了。

諸葛亮帶著張飛和趙雲是從益州東面入蜀的,一路西進,到成都才和劉備會和。
也就是,劉備從葭萌關到成都這一路,能依靠的只有身邊的龐統與法正
說起老劉的指揮能力,我們基本可以向他投去一個同情的目光。
劉備遊俠出身,其個人的勇武其實很不凡,但臨陣指揮的學問,並不算高明。
充其量也就是比做地方官勝於當將軍的夏侯惇強點。

所以劉備奪益州,打到成都這一路的功勞,基本都可以算是龐統與法正的。

這是從古葭萌關遺址到廣漢市內舊雒城遺址的

這是從古葭萌關遺址到廣漢市內舊雒城遺址的現代路線
這個地理環境,東漢末年只會比現在更難走。

益州軍以逸待勞,這不是一場輕鬆的戰鬥,更不是一場佔優勢的戰鬥。
老大是個閃避很高,經常開嗜血,但大多數時候都在添亂的傢伙。
這時的法少爺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位惺惺相惜,反應很快很機智的同僚龐統,而龐統比他還小三歲
可憐龐統死在了勝利來臨的黎明,於雒城牆下香消玉墜。

想像一下,帶著不足一萬人,從北往南這麼一路打下來,與敵軍周旋,並且把對手都搞定了。
法少爺作為兩大高參之一,這場仗打的有多艱難,多孤獨。
他的對手包括劉璋直屬的益州軍和東州人構成的東州軍。

劉璋方的舉措是這樣的:
「璋遣其將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拒備,皆敗,退保綿竹;懿詣軍降。璋復遣護軍南陽李嚴、江夏費觀督綿竹諸軍,嚴、觀亦率其眾降於備。備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劉璝、張任與璋子循退守雒城,備進軍圍之。任勒兵出戰於雁橋,軍敗,任死。」

第一步,派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五部一起攻擊劉備。
然後打輸了,東州軍吳懿更率部投降
第二步,派李嚴和費觀馳援綿竹,這兩個傢伙居然直接反水。
此時招降納叛的劉備開始有餘裕,可以派部將分頭收割各縣城了。
於是第三步,劉璝和張任會同劉璋長子劉循死守雒城。

這裡很明顯,李嚴和費觀兩個荊州人很有可能是龐統這個荊州士族代表策反的。
龐統在荊州士人之中非常有名,屬於意見領袖那一類人物。
費觀雖然是劉璋的親戚,但也是荊州士人出身。
李嚴更曾經是劉表治下的郡吏,曹操占荊州時才逃入益州。
龐統這場策反,把益州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全都具言之的法正很有牽線的嫌疑。

對其餘軍事的籌措,很難說龐統與法正誰所佔的比重更大。
其時龐統任軍師中郎將,法正還算是益州的軍議校尉。
整場戰事,最兇險的是第一步,要靠不滿一萬人幹掉對方五部人馬。
而且劉備軍並沒有輜重,要靠打野谷充饑,以戰養戰似乎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那就不能輕易燒人家東西了……
可惜具體的細節,皆無法考證了,不然我們當可從隻字片語中遐想昔日龐統與法正軍謀的風采。

在吳懿部投降後,劉備軍開始滾雪球一樣壯大。
將敵軍憋在一個小小雒城中圍攻,但這是整場益州爭奪最吃力的戰鬥。
因為在任何時代,攻堅永遠比野戰要困難

在圍城後,劉璋軍進行了一次殊死的抵抗。
寒門出身的大將張任於雒城北的雁橋力戰被俘,拒降,於是斬首。
這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之後雒城下惡戰再開,要等到轉年。
這期間劉備軍在干兩件事兒,第一件就是圍城,消耗對方給養。
第二件就是收割勝利果實,所謂「分遣諸將平下屬縣」。

在李嚴率部投降後,劉備終於有了充足的兵力,可以用來安定佔領區。
這是個細發活兒,至少你得不招佔領區人民膩歪。
攻堅戰相對來說對參謀的要求沒那麼高,因為戰場是固定的,就是個耗。
等到戰火再開的建安十九年,非常不幸,龐統戰歿。
之後劉備可以依靠的參謀只剩下法正了。
而法正不負眾望,在他的參謀下,劉備與建安十九年五月攻克雒城,進逼成都。

回到題主的問題,法正出謀劃策的水平到底如何?
就是可以幫著一萬人從北到南佔領整個四川而且人還越打越多的水平。

除此之外,法少爺是個好惡分明的性情中人。
既所謂「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對他的一頓飯的恩德也要報答,而詆毀輕蔑則要追究到弄死對方的地步。

有人對此不滿,去諸葛亮那裡告狀,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
「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普通話:法正是劉備的小翅膀,讓老劉愉快的灰呀灰,怎麼能不讓這小翅膀可勁兒嘚瑟呢?
因為法正的緣故,劉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得意。

法正和劉備的關係,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漢中之戰時,劉備軍戰況不利,理應撤退。但老革劉備的遊俠脾氣發作,親冒矢石,硬扛不退。
法少爺衝到老劉身前去擋箭,嚇壞了老劉,要他快退下。
但法正固執地說連老大你還在前線,我怎麼能撤?於是老劉心軟,拉著法正一起退下火線。
對喜歡的人,他是不顧自己安危的。
話說劉備這形象還真符合今時今日戲劇中的硬漢,自己不顧生死,關心的人一遇險就倔不起來。

有沒有覺出來法正像什麼人?
我覺得這是對他和劉備竟如此投緣的一個解釋。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法正骨子裡和劉備一樣,都是遊俠秉性。愛憎分明,意氣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說是劉備一生的沉痛。
這是一個重情義有才華,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充滿豪傑意氣的熱血男兒。
不同於文藝中的形象,歷史中的曹操常哭,劉備常怒。
劉備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時岩漿崩流走石裂地,喜悅時火焰升騰綠草長青。
他有數的眼淚,灑給了有數的幾個人。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
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謚曰侯。


謝邀。

簡單說:
法正就是(郭嘉+賈詡)/2的蜀漢版本。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睚眥必報。


展開說。

最初,張松和法正都不看好劉璋。張松想結好劉備,推薦法正去,法正不想去,辭讓,不得已去。但去荊州見過劉備了,回來反而勸張松迎劉備。
他很有主見,很自信,果決。


之後劉備入川,基本是法正和龐統在謀劃。關鍵的兩個決策:
其一,鄭度勸劉璋直接堅壁清野對付劉備,劉備略怕,法正說沒問題,劉璋不會這麼辦,猜中了。
其二,法正給劉璋寫了勸降書。文辭頗佳,威脅之意流露無遺。
如是,法正確實是個心狠手辣、鋒芒畢露之人。和郭嘉一樣,恐怖的判斷力。

許靖想逾城投降劉備,未遂。後來成都取下了,劉備不喜歡許靖的為人,法正就勸:

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這段話極妙,說明三點。
A 法正非常看不上虛名之輩。
B 法正是個極其現實的人,雖然許靖是虛名,但物盡其用。
C 法正對「天下之人」其實頗抱小覷之意,簡單說就是:
法正非常清醒的,對全世界都懷有智商的優越感。

後來,勸劉備攻打漢中,為劉備出策解決夏侯淵。最高的評價,出於曹操:

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因為法正的策謀,不只是劉備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為法正的計策,帶有極強的現實意味,果決狠辣,判斷精準,帶有賈詡的黑暗和郭嘉的靈感。

末了,法正、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很微妙。
法正和諸葛亮愛好不同,但彼此敬重。他們倆有三個段子。
其一:諸葛亮立法嚴峻,法正有異議,諸葛亮認為亂世用重典。這事說明,法正政治上遠見還略不如孔明。
其二:法正睚眥必報,有人勸諸葛亮控制一下他,諸葛亮說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話,大意是劉備當年苦哈哈時,四處樹敵,如今終於有了立足之地,怎麼能不讓法正翻然翱翔?
其三就是著名的:劉備征吳,諸葛亮說法正如果活著,一定能哄住劉備。
這三件事上,把諸葛亮替換成荀彧、法正替換成郭嘉、劉備替換成曹操,毫無違和感。

而法正跟劉備,關係也好得不對勁。除了劉備愛聽法正的話,還有這段: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劉備不肯退,沒人勸得動;法正過去給他擋箭.
劉備心疼了:孝直躲開!
法正:你親自在前,何況我?
劉備:孝直我們一起走!

甚至劉備娶老婆,也就是吳皇后時,顧慮吳皇后前夫跟他同族;法正一句:

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拿晉文公那不算特別光彩的婚姻來舉例,一下子解決了。

法正的風格,就是這樣:
他非常現實,和賈詡一樣現實,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虛名,鄙視普通人,就像一切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級的恐怖判斷力和口才,所以劉備無法拒絕他的提案。
睚眥必報。
尤其是:
要勸劉備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是給出最現實而有效的方案。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睚眥必報。


這就是法正的人生,以及他所有策謀的風格。


最後一個彩蛋。
為什麼法正對劉玄德如此一見鍾情?
答:法正的爺爺叫法真,為當時名士,中平年間過世,活到八十九歲。他老人家死後一年,就發生了董卓鬧京事件。
而法真爺爺他老人家的號,叫做 玄德先生
不騙你。就這麼巧。
所以:「玄德公是我爺爺!」


首先法正的傳記在蜀書七,這意味著什麼呢?按三國志的傳記習慣,先記載開國君主及其父輩、宗族、繼任者和妻妾等等,然後開始是重臣名將的傳記。蜀書五是諸葛亮,六是關張馬黃趙,七隻有兩個人,龐統和法正。這就說明了法正在劉備時期的重要性。

出謀劃策是法正的本職工作,法正起初在劉璋處不得志,後來劉備意圖入蜀給法正提供了機遇。法正在整個劉備入蜀的過程中都充當著智囊的角色。龐統與法正二人裡應外合策划了讓蜀地易主的初步布局。

劉備得蜀後,法正更加得到重用,引幾段記載: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蜀書七·法正傳》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蜀書二·先主傳》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法正的地位是【謀主】,正巧曹魏方面也有一位謀主
是時荀攸常為謀主《魏書十·荀彧傳》
可以說法正基本上是當時劉備軍總參謀長,可見其謀略水平是相當受賞識的。順便提一下,上文先主傳中提到的許靖就是法正建議劉備任用的。起初劉備由於許靖在兵臨城下之時意圖棄主投降並不重視他,法正卻認為許靖雖無實才卻有名氣在外,重用許靖對招納賢才有助。從這兒也能看出來法正不僅軍略擅長,政略上也不含糊。

而法正再次表現出其謀策能力就是在劉備攻漢中一戰。而這場戰爭也是法正說動劉備進行的,這要牽涉到法正的」漢中策「,原文如下: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蜀書七·法正傳》
這是劉備政權後期的一個主要軍事方略。實際上在曹操南下、劉表猝亡之後,隆中對的條件就已經處於缺失狀態,劉備沒有實力全據荊州,隆中對的完成就無從談起。奪取蜀地是勢在必行,但必須在隆中對之外再打開一條出路,法正的漢中策正是因此而出,為無法達成隆中對的劉備做出一個短期的軍事規劃(隆中對是大格局的戰略規劃)。


漢中本為曹操所佔,此戰起初是劉備主攻。漢中的守將是夏侯淵、張郃,夏侯淵是諸夏侯曹將軍中早期的代表人物,張郃是五子之一,可見曹操對漢中的重視程度也不低。不過劉備進攻的戰果是一戰斬淵,這其中也有法正的身影:
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蜀書七·法正傳》
所以法正在劉備攻略漢中的軍事行動中也是功不可沒,其謀劃策略的能力甚至連曹操都欽羨不已,陳壽將其比作曹魏方面的程昱、郭嘉,也是對其謀策能力的肯定。


從下文諸葛亮不敢告御狀至少可以說明兩點:1法正腹黑是真的。2法正有很高的水平,不然劉備混到那個位置也不會那麼相信他。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法正做蜀郡太守、楊威將軍的時候,「一飯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資治通鑒》接著說他「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典型的一副小人嘴臉。這時候有人上報諸葛亮,說這個法孝直太強橫了,是個無恥小人,懇求他上報劉備處罰法正。諸葛亮這樣回答,說主公在公安的時候,北面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面又忌諱孫權的逼迫,身邊又擔心孫夫人生變,處境艱難窘迫,全靠法孝直輔佐才渡過危難。現在他得志了,就不要禁止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好了。
諸葛亮的這個態度遭到了後來很多史家的詬語,比如著名的東晉史學家孫盛就這樣質問:「夫威福以下,亡家害國之道,刑縱於寵,毀政亂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極其陵肆,嬖倖而籍其國柄者哉?」他堅決的認為諸葛亮這樣毫無原則的說話,極不符合他的身份,是一種極不負責的瀆職行為,是「失政刑」。
但對諸葛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有與孫盛等史學家不同的聲音,比如宋代的史學家唐庚在其《三國雜事》中就這樣為諸葛亮辯解,他說,范雎曾被魏相國魏齊所殘害,他一當上秦國的宰相後,秦昭王就幫他復仇,甚至不惜用平原君作人質,下書給趙王逼迫他殺掉魏齊,直到逼得他自殺身亡。李廣成了氣候後,馬上就誅殺了曾經欺負過他的霸陵尉,之後上書向漢武帝請罪,漢武帝卻這樣答覆他:「報恩復仇,這就是我對將軍的希望。你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宋太祖的大將郭進掠奪民女,這戶人家進京告狀,沒想到趙匡胤勃然大怒,對這戶人家說道:「你就是個小民,你的女兒嫁出去的人家也會是小民。現在得了我的大臣為婿,難道辱沒了你的門庭嗎?」之後,便讓人把這戶人家趕了出去。這三個人啊,後來都忠心報國,所以說呀,古代的英主,他們用這種方法役使豪傑,自有他們的道理,象孫盛這樣的人就是少見多怪了。
都有道理,都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去考量,但他們說的一個是法制,一個是人治。對於諸葛亮而言,還自有他的苦衷。那就是他在劉備眼裡的地位這個時候遠遠沒有法正重要,也就是說法正比諸葛亮與劉備更哥們兒,諸葛亮即使說了,劉備也很難會理他這一套的,相反而會懷疑諸葛亮的動機。因此聰明如諸葛亮,是不會在劉備面前拿法正說事的。
劉備奪取漢中,就是這位法正的主意。劉備做了漢中王后,法正是他的尚書令、護軍將軍,其地位非常重要。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尚書令」行宰相之職,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事權,是皇帝身邊的重臣。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可以見法正對劉備的影響力。當劉備連諸葛亮的勸告也不聽,執意發舉國之兵討伐吳國失敗後,敗退白帝城時,諸葛亮嘆息著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如果在的話,就可以勸阻主上不去伐吳;即便是東行伐吳了,只要有法孝直在,也不至於敗績。」
諸葛亮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這裡面還有一件事,你可以看出來劉備與法正的關係。在一次劉備與曹操軍隊的決戰中,劉備處於下風,但他打紅了眼,親自跑到了前線督戰,就是不肯撤退,誰的諫阻他都不聽。當時的形勢非常危急,「矢如雨下」,再不撤退就會被曹軍包了餃子。這時候法正沖向前去,來到了劉備的身邊,與他一起作戰。劉備見狀,沖他大喊:「孝直避箭!」法正也沖他大喊:「主公尚且親冒矢石,小人還怕什麼呢?」劉備看他這樣說,便回答:「孝直,我們兩個一起撤退吧。」就這樣劉備終於退出了戰鬥。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法二人很哥們兒,劉備自己的安危都不顧,反而擔心法正的安危,二者決不是一般的關係。可惜的是法正死的跟早,不然的話,後來的那個諸葛亮的位置很有可能是法正的。劉、法有這麼一層的關係,諸葛亮會在劉備面前告法正的御狀嗎?這才是諸葛亮不告法正御狀的真正原因,諸葛亮的那個回答實在是一種無奈的借口。


法正在定軍山一役的指揮堪稱神來之筆,軍事戰術方面比賈詡郭嘉牛逼多了,直逼荀攸的白馬劃策。
同時在賈詡和郭嘉的強項,即對局勢的分析把握方面,法正也不遑多讓,進攻漢中的原因分析得條理清楚,而且時機抓得恰到好處。
基本上法正的能力在戰術上不輸荀攸,亂武不輸賈詡,判斷不輸郭嘉。而且他與主公劉備的關係比郭嘉和曹操的關係還鐵,因為法正是典型的技術性人才,所謂的智商高情商低,完全沒有形成幫派的能力,你說這種人君主用著得多放心。
上面的一些答案,非要把法正跟諸葛亮去比,這兩個人根本不是一類謀士好吧。論管理,諸葛亮比法正不知高明到哪裡去了。但是不會管理又怎樣,他擁有君主的絕對信任,所以劉備在世的時候,法正一直參與核心決策,而且一度擔任過蜀郡太守和尚書令,執掌最高人事權力。相信如果不是法正早亡,諸葛亮可能根本沒機會當丞相,而且假設劉備要託孤,也必然會選擇法正為主諸葛亮為副的格局。


智力92 匿名未遂
===================
上面的回答都挺好,我只是活躍一下氣氛,
回到問題本身,法正的出謀劃策能力如何?
假如以諸葛亮的謀略能力為標準點,
法正在軍事方面的謀略能力強,少數能夠獨立主持戰役級別並順利執行的謀士,這一點感覺諸葛亮的能力可能都不如他,比如兵出子午谷這樣的計策,在法正那裡很可能會獲得通過。
法正在政治方面的謀略能力弱,按照他的性格與做法,安撫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肯定做不來,這一點不如諸葛亮。
法正在個人修養的能力最弱,睚眥必報,缺乏團結能力,這點不如諸葛亮。
蜀國在當時的三國,政治最清明,沒有大型叛亂,民眾安居樂業,這些都是諸葛亮的能力表現,但在軍事方面上的成果就很一般,這也同樣是諸葛亮的能力表現,法正在能力方面上可以與諸葛亮形成互補。
綜上所述,法正最適合的職位是總參謀長,如果沒那麼早死,代替諸葛亮主持北伐,取得的戰果會比現在歷史上蜀國取得的戰果要大。


備備手下三大智囊最理想的配置方法:
諸葛亮 呆在主基地管內政,沒事練練兵,搞搞陣法創新,寫寫軍事著作;蕭何
龐統 委任一個軍團給他,負責旁敲側擊,根據形勢自行判斷戰略;韓信
法正 跟在劉備身邊,幫劉備處理最核心的主戰場情況,保證劉備本身和主力部隊的安全。張良


如魚得水是諸葛亮,如虎添翼就是法正了


諸葛亮都不敢輕易惹的人,你懂的。


法正善謀,兩軍對戰可出奇策。諸葛善略,三國鼎立運籌於中。一個拿局部,一個抓全局,雖然角色不同,都是相同等級的人才。


劉備封法正 翼侯 以劉備的眼光,可見法正能力作用堪比武侯。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二人大局為重,共同輔助劉備的大業。若不是法正早死,劉備真的會讓他坐丞相之位?我們可以看後來諸葛亮用楊儀與蔣琬,蔣琬總在後方而楊儀總跟在諸葛亮左右。劉備識人,以法正「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的為人,能做丞相?


洞察人心比諸葛強,大局觀不及之。算得上是三國最一流的軍師之一。


法正是張良+陳平,諸葛是蕭何。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劉備攻佔益州後,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那就是法正的功勞大,對於功勞大的人


眾所周知,正史中諸葛亮內政出眾,謀略不足,因而在劉備奪取西川之後,法正便成了蜀漢軍事謀划上的支柱級人物。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早期班底成員,從此方面講法正的謀略水平便可見一斑了。
法正職業生涯早期受制於劉璋暗弱性格,並沒有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投誠劉備時正值他人生的黃金年齡,由此大展拳腳,謀略奇策屢見不鮮。人生的巔峰作品,便是漢中之戰智殲曹將夏侯淵。
三國志言:「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法正在為人處事方面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正因如此,便使得他對待自己棋盤上的生物有著狼一般的心腸。無論何人,凡利於大業者,皆可謀之。


蜀漢各派系中,法正是西川本土勢力的代表,強勢如諸葛亮也得給他三分面子。關羽被殺害後,劉備發誓要報仇,單單一個諸葛亮壓不住黃書的怒火,如果法孝直在,劉備便不能不考慮手下各派系的態度而一意孤行了。


法正很可能是羌氐族人。從他是馬超老鄉以及勸劉備取劉瑁遺孀來看,十有八九是羌氐人士。
馬超與劉備的聯合直接導致劉璋的投降。而且法正代表蜀地勢力反彈諸葛亮。法正不死,諸葛亮幾乎無法在益州立足。
劉備勢力來自幾個方面。關張趙代表老營幽州團伙。馬超法正代表羌氐勢力。諸葛黃忠等代表荊州勢力。幽州老營人少而且逐漸老去。以劉備小舅子吳蘭代表的氐族勢力在夷陵之戰被摧毀。這才造成諸葛亮勢力獨大。
但益州兵源是氐族部落。這就是諸葛死後氐族人姜維主兵。
法正非漢族的另一證據就是名字。很難相信漢族可以祖父叫法真孫子叫法正。


現在還記得《三國演義》里的一個細節:當年劉備兵敗白帝城之前,很多人包括諸葛亮都勸他不要去,但是勸不住。這時候法正已經病逝。看著劉備大兵出征,諸葛亮遺憾的對眾人說:法孝直若在必能阻主上東矣。


法征會種樹啊


推薦閱讀:

三國裡面人物的武力值排名到底是怎麼樣的?
從東漢到三國,人口的急劇降低是什麼原因?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姜維這個人?
《三國演義》里打仗,為什麼總要大將先單挑,士兵站兩邊觀戰?

TAG:三國 | 三國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 法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