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父母吵架是否會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響,這個真的需要分類討論,而不能一概而論。在日常生活中,夫妻發生吵架並非少見,但並不一定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真的會影響,要看吵架之後父母是如何與孩子互動的,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他們之間的爭吵。以及在家庭中,是否只是存在爭吵,即家人間是否除了爭吵外,還常常表達對相互之間的愛和欣賞。如果除爭吵外,還有愛的表達,就會緩衝掉爭吵和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
確實從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父母經常爭吵和發生衝突,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一個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家庭中大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穩固,甚至有孩子在潛意識的作用下,不惜生病產生身心癥狀,來維繫父母間岌岌可危的關係。而且,父母間的爭吵,也會影響孩子長大後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他可能會對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沒有信心,感到恐懼,看待親密關係消極悲觀,甚至看待人和事的視角變得扭曲,性格變得偏激。
但是,這一切都並非絕對,父母間發生爭吵,並不必然導致孩子出現問題。其實,爭吵也是一種溝通,夫妻間存在分歧也是十分常見的情況。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在爭吵後向孩子解釋,表達愛意,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發生爭吵,存在分歧和差異,他們依舊是彼此相愛的,也是愛孩子的。如果在爭吵後能就此進行坦誠的交流,孩子就不會因爭吵而恐懼擔憂,也能較為平常心的對待爭吵和矛盾。
這裡強烈推薦電影《怦然心動》(flipped)里的一段情節。電影的女主人公,小女孩朱麗一家感情融洽,但生活比較清貧。鄰居家的男主人和小男孩對朱麗一家的清貧抱有偏見,嘲笑了她家荒亂的院子。晚飯時,朱麗將此事告訴了父母,引發了父母間的爭吵。原來,父親把家中大部分錢拿來照顧自己智障的弟弟,令家人生活拮据。媽媽不得不忍受這種清貧的生活,向鄰居借洗衣機來用,她質問爸爸,難道你的弟弟比你的孩子們更重要嗎?爸爸被這句話刺激到,也沖著媽媽大聲吼叫。朱麗看著父母因自己而引發的爭吵,心裡非常難過。
然而,當晚上大家都冷靜下來後,父母分別來到朱麗的房間,爸爸解釋了弟弟親情對他的重要性,也表達了自己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意和感謝,媽媽也來到朱麗的床頭,告訴朱麗她是多麼欣賞朱麗的父親,因為他是一個對家人至情至性的男人。朱麗很快從傷心難過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也決定要為自己心愛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獨立承擔起了打掃整理院子的工作,把院子收拾的井井有條。
這段父母處理爭吵衝突的片段堪稱經典,爭吵並不可怕,如果在爭吵後還能夠彼此理解,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和愛慕,並讓孩子感受到這份實實在在的愛,那麼爭吵分歧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消融。許多家庭中父母的問題是,他們習慣於表達分歧和衝突,而從不直接表達愛、理解和欣賞,這才會對孩子造成持久的不良影響。
「從我記事兒起,他們就一直在打架,有時候陣勢大得把鄰居都引來圍觀。你也知道。」
我很難把現在這個一笑露一口大白牙,發出鵝叫聲的姑娘,和兒時躲在我懷裡把鼻涕眼淚口水蹭到我衣服上的孩子聯繫起來。但沒變的是,儘管她已經掩飾得很好了,我還是能看到不安。
曉言(化名)是我的發小兒,我對她而言像是個避風港,她爸媽吵得兇狠時,她會躲到我家來。
「所以我現在甚至聽不了別人大聲說話,我害怕。 人家音量一上來,我就下意識地想要躲,腦子裡全是當年我父母吵架的情景。」
不能說這是她現在所有困擾的來源,但是,父母之間的衝突不和(parental conflict)的確會對子女產生真切長遠的影響。
那不是一次性的爭吵
而是凌遲般的折磨
由美國醫生Felitti和 Anda等人發布的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專註研究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的聖母大學心理學家Cummings認為: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據。
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不能發生任何爭執。有時候,父母之間發生建設性的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是為了明確邊界,釋放情緒,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通過輕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協以及相互支持的衝突而獲得成長。
但破壞性衝突(destructive conflict)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它包括:
- 言語攻擊:辱罵、侮辱、威脅
- 身體攻擊:毆打、推搡
- 冷戰:迴避接觸、分居、離家、生悶氣
……
在《你的經歷是怎樣塑造你的生理體征的?》(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一書中,作者介紹到,長期生活在惡劣的應激壓力環境中,會改變個體的大腦結構,影響個體對於外界事物的加工模式,甚至身體怎樣反應(激素產生水平、心率等等)。
所以,童年逆境可能從一開始就在改變人的大腦,從而改變個體對於壓力應激(stress)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使人在以後會更容易受到身心情緒上的困擾。
這些「預防措施」,反而讓我受苦
1. 不當著孩子面吵就沒事嗎?
「起初,我爸媽吵架時也是有所顧忌的,都明白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於是自覺地去隔壁房間吵。」曉言雙手一攤,「這不就是掩耳盜鈴嗎?」
有很多父母一味地怕「爭吵」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所以但凡關係變得緊張,雙方/或某一方就會陷入焦慮,竭力剋制,維持虛假微笑和和氣。
但是關係不和不止包括發生正面衝突。子女對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那些虛假的恩愛、背後的冷漠、疲憊、疏離,孩子都會敏銳地捕捉到,這種表裡不一所帶來的不安,不亞於面對爭吵時的恐懼。
2. 對於「不記事」和「懂事」的孩子
曉言曾經和媽媽說起過:「你記不記得有一次你和我爸吵架,我嚇得坐在院子地上哭,院子里的狼狗平時一見我就叫,那天就乖乖趴在我腿上」。她媽媽愣了一下,然後說:「那時候你才幾歲啊?你還記得吶!」
有些父母總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哪會記得我們吵架?長大就忘了。」 或者「孩子都這麼大了,我們拌兩句嘴對Ta不會有什麼創傷了!」
「還太小」或「已經長大了」的孩子,似乎都對父母吵架是免疫的。但研究告訴我們,父母衝突會對每一個年齡的孩子造成重大的影響。
6到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情況下,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
而從1歲開始,嬰兒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了。
Cummings對於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即使成年子女(19歲的孩子),仍然對於父母之間的衝突保持異常敏感。
如Cummings所說:
「即便父母之間一直存在破壞性衝突,但孩子永遠不會因為習慣而忽略它的( Kids don』t get used to it.)。」
3. 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
有時候別人問起曉言關於父母的事情,曉言說他們在我高三的時候離婚了,往往換來帶著點心疼和佩服的驚呼:「天啊!那你還能考上好大學!」
「我挺慶幸他們終於在我高三時離婚了,還我一個清凈,不然我也考不上大學。」事實上,我甚至把能考上大學「歸功於」父母的分離。
在我國的文化下,孩子成為了很多父母不願離婚的借口和阻礙。父母婚姻的實已經破裂,卻要維持夫妻的名,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其實每個人都是非常煎熬的。
事實上,相比於離婚本身來說,雙親衝突(parental conflict)才是真正造成不幸的原因。Amato(2003)的研究揭示了父母不和、離婚和子女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係。
可以看出,父母不和的程度越高,離婚反而會增加兒童的主觀幸福感,且遠高於完整但充滿衝突家庭的兒童。
與其顧忌「為了孩子而在一起」,父母們更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的婚姻狀態,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與一個平靜安寧的家,那麼離婚反而能夠結束戰火,讓子女解脫。
充滿戰爭的家庭,
是如何影響了我?
曉言很反對標籤化的後果:「我每次看到那些對於『父母吵架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的回答,全是一水兒的標籤:缺乏安全感、內向、自卑、親密恐懼、悲觀……」
「好像每一個家庭不和的孩子,都會模式化地長成一個樣子,擁有共同的『性格缺陷』。其實怎麼會呢,大家都是不同的個體。」
我問她,「那就完全沒有共同點么?」 她說,可能是更深處的一些特質吧。
1. 羞恥和愧疚感 shame and guilt
通常,只要別人不明確或是特意問她,曉言從不會主動提及和父母有關的事情。
「還是不太敢,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就算說了之後別人表現得很正常,我自己心裡還是會猶豫。」
應該承認,社會輿論環境確實在逐漸變得寬容,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不會像想像中的那樣受到嘲笑、排擠、欺負。
但是,人們仍會受到離婚羞辱(divorce shame)的影響,將公開承認家庭不和視為一種「家醜」,在這種社會壓力下,孩子是很難擺脫羞恥感的影響的。
另外,曉言有時會認為父母的矛盾是自己造成的。
她父母在打架之餘,還常常冷言冷語地抱怨:「別人家孩子,父母一鬧矛盾,都知道兩邊哄哄,你怎麼就不會?」
面對這樣的質問,曉言總是莫名地愧疚:「是我不好,對不起,我沒能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做爸媽之間的粘合劑。」
之前沒有人告訴曉言,她沒有義務去防止父母發生衝突,去緩和他們的關係。那些「好心」的建議,從她的角度來看,更像是一種指責。
2. 敏感和討好 sensitive and prone to please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懂事」:會盡量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操心。
曉言被朋友們公認為情商高,不是那種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情商高:「八面玲瓏」、「能說會道」。
她總能敏銳地察覺到周圍人的情緒變化,捕捉到他人的需求並及時滿足。但她說,這是在一個父母不和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所必須練就的技能。
最讓曉言痛苦的是,爸媽有時會逼著她「站隊」,讓她指責另一方的不好。孩子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只能不停地討好兩邊。
童年的不幸沒能將我打倒
曉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自怨自艾的狀態,並且她也暗暗知道,這是由於自己的私心:每次遇到困難、挫敗,原生家庭的不幸是她的安慰劑和擋箭牌。
「那個時候,我是很樂意去撿起那些我鄙視的標籤,踴躍地往自己身上貼的!低自尊、社恐,都不嫌棄!」
一開始,這是一種好用的保護機制,它讓曉言感到很舒服,她不用觸碰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什麼不好,全怪父母就好了。
但一次次放棄機會,一次次逃避之後,慢慢地曉言察覺到,保護層正在侵蝕她。 家庭不幸已經開始影響她的行為、左右她的選擇、定義她的人生。「它變成了我的自動化思維。」
後來在大學期間,曉言接觸了心理諮詢,一些改變就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
「諮詢師讓我感到安全,我的感受、恐懼都能被看到、被接受,最重要的是,我不用感到羞恥。Ta像我朋友一樣,很支持我。」她笑著看了我一眼,補充道:「你也很支持我,但不一樣,你替代不了Ta。」
然後,曉言開始做到那些原來她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重新解釋經歷,重新建立安全的關係。
在某種程度上,她回到小時候,改變了那些經歷。
我問她,有什麼想要和那些曾經/正在被家庭不和而困擾的人們說的呢?
「趕快掙錢早點兒搬出去啊!」 說完她又發出了鵝鵝鵝的笑聲,過了一秒她認真地說:「我們心裡也許都受過很嚴重的傷,我知道那種痛苦,也許白天、開心的時候不痛;但在噩夢裡,難過失望的時候,一定會隱隱作痛。但是,這個傷口只是我的一部分,它不能定義我們是誰。」
你也許經歷了很多痛苦,
但別讓它定義了你。
後記:
雙親衝突是很多原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有多少人在微笑和樂觀的面具背後,隱藏著創傷和痛苦。
我們希望能夠告訴那些被類似問題困擾著的人們,背負著創傷,你的確也可以不斷前行,但卸下來,你會走得自在些。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有溫度有態度的心理學知識,全球專業心理諮詢師資源,關注簡單心理,我們全都給你給你~(?????)
非。常。大。小時候父母爭吵畫面還記得,導致現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時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小時候因為父親有外遇,兩個人經常吵架而且基本會發展成動手狀態,經常半夜被吵架打架聲驚醒,只敢自己躲在被窩瑟瑟發抖不敢哭出聲。
有的時候放學回家開門就能看見爸爸媽媽扭打在一起,而當時年幼的我則成了媽媽的出氣筒。
雖然現在的我外向活潑討人喜歡,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對婚姻有著極大的恐懼,身邊有很喜歡而且對方也很喜歡我,可是就是沒有勇氣接受,寧願錯過
至今我沒有跟任何人吵過架,再生氣都默默忍著,也說不出什麼具體原因,就是本能的害怕和厭惡。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真的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已經成年的我有次和姐姐聊天提到小時候經歷過和見過的父母吵架扭打這些事,不自覺眼淚就流了下來,這麼多年了,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無助好恐懼。就是這樣。
很大,充滿攻擊性,情緒有時不穩定,敏感,想得多。就讀名校,成績不錯,至少說明我不是個笨人,但我覺得這輩子不一定能成功,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才能去做其他事。如今我只要在家就充滿憤怒和悲情主義,fury and sorrow,非常非常非常不舒服,真的。父母只要呆一起就他媽的吵吵吵,十句話7句在吵架,這幾年尤其嚴重,真他媽不想呆家裡了。對他們二者很失望,但畢竟是父母,始終是有濃厚感情的,這種矛盾衍生出來又會產生另一種痛苦,我相信會有人感同身受的吧。
吵架對孩子造成的危害:
1、性格存在缺陷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些人自卑、敏感,有些人怯懦、膽小,還有些人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傾向。有個大男孩說,小時候父母吵架,他一直都是隱忍著;再後來,父母吵的時候,他會朝他們怒吼;而現在,他覺得自己的暴脾氣已經不受控制了,看著有不順心的事就忍不住想要發泄出來。
2、對人生充滿悲觀
不少人都表示,由於家庭的影響,導致自己長大後成了一個十足的悲觀主義者。有人說,同樣一件事情,別人看到的也許都是積極、正能量的那一面,而自己卻總能發現很多負面的東西。
3、不自信
容易和愛人發生爭吵的父母,大多數對待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寬容和耐心,孩子很容易成為父母的出氣筒,謾罵、打擊時常會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無情摧毀。
4、親情淡漠
很多人都曾說到,當父母吵架的時候,每一分鐘都是煎熬,恨不得能夠立馬逃脫這個家,離家出走的念頭不少人都有過。因為感受不到家的溫暖與和睦,所以對待親情也顯得異常的淡漠,很難做到在父母面前撒嬌、任性,甚至成年後很長時間都不願意回家。還有人曾表示,自己對父母的恨甚至多過了愛。
5、社交恐懼
從小常經歷父母吵架的孩子,長大後都或多或少有社交恐懼。不喜和陌生人來往,也不善於和同學朋友深交,心理防線太深導致很難向人敞開心扉。也許有些人外表看似樂觀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夠走入他內心的朋友寥寥無幾。
6、影響戀愛觀與擇偶
父母吵架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往往能夠延續到他成年以後,由於經常目睹父母間的夫妻相處方式,使得他們開始不相信愛情或者很難對異性產生信任。有人表示,不願意談戀愛也不想成家,因為沒覺得結婚有多幸福,也不知道該如何和愛人相處。
7、缺乏安全感
爸爸媽媽經常吵吵鬧鬧,甚至大喊大叫大打出手,這是每一個孩子都害怕發生的事情。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也時刻要擔心父母是不是會隨時分開,或者不要自己了。而且由於年紀小,很多孩子都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無形中加重了心理負擔。由於長期被恐懼、不安和緊張折磨,孩子的安全感嚴重缺乏。
8、不會正確表達情緒
很多人都提到過一點:不會生氣,也不會吵架。這個「不會」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會去和人計較,二是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有人說,從不敢朝人發脾氣,即使人家玩笑開的有點重,自己內心明明很生氣,可就是不敢表達出來,因為不敢和人有衝突,害怕吵架的緊張氣氛,更害怕互相傷害。就在剛才,我爸媽又經歷了一場爭吵,不知道為什麼,我目前26歲,自我有記憶以來,每逢過年都是爭吵。
下面說說爸媽吵架對孩子的現象和影響。我爸媽從我小的時候就爭吵不斷,不過沒動過手,小的時候,我媽經常拉著我的手,要帶我離家出走。當然,我媽就是那種情緒化非常嚴重的人,在我不聽她的話的時候,她就會把我和毛絨玩具一起推到門外,說不要我了。每次和我爸吵架都說要離婚,那個時候我幾乎是以期盼的心態希望他們離婚,結果呢,一切如常。在高中,有一度我是天天發脾氣,摔書本,找事,其實自己也不想,後來才知道,那是一種心理暗示,只要我鬧起來,他們就無暇吵架,所以我只能日復一日的吵鬧。我爸內心無比擔心承擔任何責任,所以這個時候他是不管我的,當然,後來體現在初中擇校,高中擇校,大學擇校等重大問題上,他不給意見,不參與討論,生怕我將來會怪他。呵呵,當然在好的時候他們對我真的不錯,就和一般的父母沒什麼差別。他們吵架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兩個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下面說說影響。第一,在其他人看來,我內心無比強大,獨立自主,沒什麼不能自己做的事情,俗稱女漢子。但是,這只是因為我不想麻煩別人,怕他們討厭我,說白了,就是沒有人際交往的任何自信,所以能自己解決的事情我都盡量自己搞定了。第二,情感淡漠,說白了,就是沒有安全感的一種保護措施。小時候基本是非常聽話的孩子,但是後來到了青春期,突然覺醒,又無法阻止爸媽不斷爭吵,索性就把自己的感情關掉,不理會,不參與。所以初中,高中,大學我都沒什麼好朋友,對於父母和親人如果有什麼問題,也只是儘力解決而已,不會傷心難過,去年奶奶癱在床上,一點感覺也沒有,只是定時探望,定時給錢。當然,對自己也不在乎,磕了碰了笑笑就過了,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第三,不信任愛情,不斷折磨喜歡我的,面對喜歡的,永遠都是退縮。後來發展自己患上了一種在你拋棄我之前先拋棄你的病,非常嚴重,體現在每個和我交往的男生身上,當然,每個交往的男生不超過3個月,我就開始各種作,然後自己分手,或者逼著對方分手。第四,懼怕吵架,但是一吵架就和潑婦一樣,歇斯底里,其實骨子裡害怕的要命。第五,被我爸的小農主義荼毒的不行,我爸認為金錢和權力至上,每次吵架都充分了顯示他的價值觀,以至於根深蒂固的植入我的價值觀,至今為止,我都在不斷鬥爭。找男朋友一面希望人品好,有共同價值觀就好,一面又希望對方開的起寶馬,未來能夠過優越的物質生活。
當我長大後,意識到這些問題時,想要和他們坐下來好好談談,他們都一副我們根本沒有錯,你哪來那麼多事兒,你愛哪去哪去的樣子,所以他們二十幾年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沒什麼變化。我只能一個人苦苦做掙扎,目前有個男孩子正在向我示好,我努力的成長,爭取能徹底根除這些問題,成為一個正常人,談一次正常的戀愛,過充實的人生!
-----------------------------------------------------------------------------------------------更新2017/10/15
好久沒上知乎了,今天偶然登錄,發現居然有了那麼多回復和收藏,抱抱所有查看這個問題答案的朋友們,心疼大家同時也相信你們也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然後給大家打一針強心劑,我今年剛過28歲的生日,結婚一年多,上文中提到的男孩現在已經是我非常非常重要的老公。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雖然很少,但是很珍惜對方。大部分的時候也已經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對發生的不公平的事情跟他人辯論了,不太會懼怕吵架,今年我還參加了幾場跟小區物業的維權活動;而且不再單純的逞強,很多做不了的事情也會示弱,甚至裝傻,哈哈哈哈,覺得從一個好孩子的典範慢慢的墮落啊。最重要的是我開始有自己的目標,自己努力的活著了。現在被自己的爸媽催著生孩子或者有別的不愉快的事情,都能直接拒絕他們,並且體諒他們。所以大家也一定都能做到,甚至比我恢復的更好。
跟大家說說我後面的經歷,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定的幫助。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不愉快的事情一定會過去的,自己一定能成為一個正常人的,這一點上剛開始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老公是個很積極的人,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他幫助了我相信自己。而且完全沒有心理問題的人根本不存在,這個就跟身體完美的人也完全不存在是一樣的。
如果有經濟能力,一定要盡量搬出去,離開父母的掌控範圍,因為你只要還在那個環境中,就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因為他們是你最親近的人,你的善良和良知會一直讓自己不斷原諒他們。我在決定要跟老公走下去之後就堅決的搬了出去,不論當時媽媽有多不願意和看上去有多難過,然後我發現只要想做其實是可以做到的,控制自己的原來一直是自己的恐懼。
了解自己。要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憤怒、悲傷、恐懼甚至開心都是每一個人類都具有的,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的情緒反饋不是很強烈,是因為他自己已經可以消化這些情緒了,這也是經過練習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沒有。如何練習情緒掌控呢?在自己有消極情緒的時候不先跟自己說,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會過去的。然後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消極情緒,比如我媽催我生孩子,最一開始我會感覺憤怒,你憑什麼管我?仔細分析,第一,我認為她不應該干涉我的事情;第二,我不想生;第三,她為什麼會催我?很大程度是因為周圍的人都抱外孫或者孫子了,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而她一貫好面子,這點是她的問題,她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想過這些點之後,我發現自己很清楚我不想生,就直接跟她說這是我的事情,如果你想要,可以自己生,當然,也可以委婉點,有本書叫做《非暴力溝通》,裡面的溝通技巧用在這裡其實還蠻好的,不過我是簡單粗暴型。而且想明白之後我會蠻同情她的,因為她的生活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都在為別人活著,這個應該也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就像有同事特別喜歡用謊言掩蓋自己發生的問題,估計就是小時候爸媽太嚴厲了。
不斷學習。因為不斷學習會讓自己有更多疏導自己的方法以及了解自己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還會知道世界上很多病友,然後就覺得自己正常了……
總而言之,事情一定會過去的!
我是個懼怕吵架的人,因為從小目睹過父母為數不多的爭吵。那時候總以為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所以小心翼翼不敢出聲,察言觀色,希望自己的乖巧可以彌補這一份家庭的不夠圓滿。
後來長大之後才知道,不圓滿是生活的日常本身,以及,爭執,也是一個家庭的常態。
可是童年的陰影都在,於是成為學生以後,也畏懼爭吵這件事情,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退讓,妥協,甚至去吃虧,繼而換得一份平和。
我本以為自己會一直這麼懦弱下去,維持著一個沒有出息的人生。可是很慶幸的是,時間這一件巨大的禮物,為我篩選出了那些對的身邊人。加上自己漸漸獨立成熟,於是這些年也很少再讓自己落入一場所謂委屈的局面。
於是我終於知道,有些人不需要伺候一輩子,有些環境不需要忍耐此生。一旦想明白這一點,就會想辦法讓自己有離開的資本,繼而才回過頭去反思——選擇對自己有用的那部分品質延續下去,比如隱忍,堅強,以及承受力。
很多年前,看過吳君如跟周星馳合演的一部電影《望夫成龍》,講述了他們兩人扮演的青梅竹馬情侶從鄉下私奔出逃,去城裡討生活。
吳君如飾演了一個為丈夫全心付出的痴情女子,什麼苦都願意受,可就是害怕自己的丈夫不爭氣。偏偏有一天,吳君如發現周星馳在遊戲廳里跟別人比賽打遊戲,失望至極。
可是在這部戲裡,吳君如並非將角色處理成一個對丈夫大吵大鬧的怨婦,而是回家躲在巷子里刷煙灰缸的時候,等著丈夫回來跟自己認錯。
直到這一刻,她才慢慢地說出長久以來自己心裡的怨氣。她的這份無聲流淚,比起咆哮式的憤怒,反而多添了幾分真實的心疼。
很多年以後,我才理解這個情節的處理,是在於這是一個初為人婦的農村女孩的性格形象。
不是因為她沒有吵鬧撒潑的資本,而是在於,她還對於這個丈夫還有期待,而並非絕望——倘若是真的絕望,或許也就不存在討伐的意義所在了。
於是在後來我看到的所有家長里短的電視劇里,但凡夫妻之間爭吵不休,甚至惡言相向的劇情,我都覺得不夠真實,甚至是一種脫離生活的膚淺劇情。
曾經有個鄰居家的老阿姨跟我說過,生命中最應該學會的不是鬥爭,而是相處。
從前不懂,覺得為了要一份尊嚴、自由、理解、酬勞,這些都是要在你爭我奪中得到的。如果我退後一步,別人就狠狠的把我踩在腳下。
這份邏輯一度讓我變成一個持續陷入嫉妒心態之人,我懼怕任何一種風吹草動,羨慕任何一種比我此刻要好的生活。
直到後來我跟家人鬥爭過,跟愛人鬥爭過,跟朋友鬥爭過。我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一種容不得任何人懷疑的高度正確,來慰藉我這些年付出的努力。
可是終有一天,我突然就釋懷了。釋懷不是因為他們終於理解了我,而是在於我悲傷地發現,即使我贏了他們,我也改變不了任何一種現狀。
是啊,我贏了,那又如何?
家人依舊還是你的家人,愛人跟朋友會來來往往,更迭替代。所有流動的,衝突的,彼此不認同的,各自獨立的,就如同昨日你據理力爭,奈何今天依舊還是那個世界的模樣。
當然,我並不會為此妥協,而是把專註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要的生活,工作,朋友,狀態,以及人生。到頭來也漸漸摸索到,其實不去鬥爭,只要默默執行,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事情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轉向你所期待的那份能量。
有一個很多人都聽過的邏輯,在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所說的話都不值錢,可是在你功成名就之後,突然發現自己所有的語句都被人追捧。
我倒不認為這是一種勢利的媚俗價值觀,而是一種事實本身——你需要在這個過程里證明你所認同的,得以真正對你的人生指導有用,繼而用這種反推邏輯,進一步驗證——即使是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道中,你就連鬥爭這件事情也要學會相處。
我的父母跟很多的普通父輩夫妻一樣,也存在矛盾跟不合。老人家年紀越大,就會越發像是小孩,想要一個直接答案,好像那樣可以立刻改變眼前的一切。
每每電話里聽到我媽對於我爸的抱怨,甚至是恨意,我總是回答一句:如果過得下去,那就承受這一切,通過任何一種方法,轉移自己的情緒,比如跟我發牢騷,只要能讓自己消化掉這一段委屈。
「倘若覺得無法過下去了,那就散了吧,我也可以理解,包括接受。」
每次說到這一句,我媽的抱怨便會立刻停止。
成年以後,我很少再去抱怨,如果不是父母的不夠幸福、開明、體諒,自己本應值得更好的生活,而不僅僅是今天這樣——你知道時間不可逆,有些事情不能重來,所以也無需沉溺於這份哀怨當中。
這個邏輯延續到後來,在如今的生活里,很多人都是對自己不夠滿意的,畢竟人性的驅動會讓我們對更好的生活有所嚮往。
我認同這一點,並以此為動力而去努力——可是我也會時常提醒自己,要剋制慾望無止盡地延伸,一旦延伸到你不可控的部分,那麼你的生活里,便只剩下了不滿意。
不滿意會心生失望,對家人失望,對伴侶失望,對朋友失望——斤斤計較,便是從這裡紮根,繼而發芽。
對於生活,我們總會激勵自己,要與這黑暗重重的世界鬥爭。我曾經也對人性有過絕望,覺得看透了一切的感受痛苦無比——如同加繆所表達的人生觀:現實世界對於人來說只是匆匆而過的異鄉。
可是即使這般,我要需要儘力說服自己,不能對人性絕望,是因為我們就是人類本身。
直到現在,即使遇上生活里的吃虧,我也會試著讓自己在心裡釋懷,以及學會下一次不要再落入這場錯誤中。
我有試過去跟人爭吵的——質問初中班主任為什麼不同意我轉換班級,在辦理戶口遷移的大廳里跟工作人員對峙,以及生活里很多瑣碎的不甘心。
我不知道別人怎樣,可是於我自己而言,這一場吵鬧下來,我並不開心,甚至懊悔萬分——那本不該是我真實的樣子啊,我怎麼可以這般不夠冷靜?
劉瑜表達過一個觀點:成功與功成名就沒有什麼關係,成功就是一個人捍衛自己的完整性。
就是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鬥爭中,發現我失去掉了某一部分自己。
如果說懶惰、難過、失望、激動,這些是我可以選擇,以及願意接受的部分。可是唯獨一場爭吵,會讓我覺的自己很失敗——不是跟輸贏有關,而是,它對於改變我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因為這一口氣的宣洩,並不會讓我覺得舒緩一場。
永無止盡的鬥爭,會讓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以及真正傷害的那個人不是對方,反而是對於自己的反噬一場。
於是後來我學會,把不開心留給少數朋友,以及更多時候的自己。
年少的時候是因為自己沒有行為能力和經濟支撐,所經歷的一切都帶著不得不承受的忍耐。後來自己漸漸得以自己做主了,才發現,這個世界,除了父母以外,有著更多你需要應付的人際關係——這是依靠鬥爭尋求體諒所無法達到的部分。
看青春系列電影的時候,羨慕荷爾蒙散發出來的那份直白——喜歡就愛,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就連所有的不快樂,都是具體而有解決辦法的。
唯獨在日漸理解了這個世界之後,你才知道,有些問題,本身就是無解,因為你無法根究那個讓你如此怨氣的標的物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如果一種生活讓你還願意繼續持續下去,不是因為你不夠有勇氣改變,而是在於,這種生活對於你而言,還不夠糟糕——糟糕到值得你背負冒險去逃離一場。
大部分人都是在麻木中而過,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失敗——這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無意識地維繫,有時候已經是一份難得的體面。
願你可以遠離生活里的大小鬥爭,如果無法避免,也願你學會與它平和相處。
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重要的在於如何跟孩子解釋。
以下請看Leonard和Penny演示如何向孩子解釋父母吵架:昨天下午,家裡又吵得一塌糊塗,平靜之後,托福資料也看不進去了,於是就打開知乎,再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情不自禁又把大家的答案看了一遍,看著看著眼淚就停不下來。
今天考托福,聽聽力聽到一半,聽不進去了,腦子裡蹦出來的都是昨天的畫面,於是就想著今天無論如何也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家的情況,應該不到那種十分惡劣的程度吧,但是,要回答「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想說得實在太多太多。媽媽是公務員,爸爸經商,他們是高中同學。高中時期,我媽是班長成績好性格好很多人追,爸爸成績一般但聰明長相機靈會說話會哄女生,我媽雖然平時霸氣但內心十分善良,雖然早年在幾次鬧分手的過程中發現我爸的一些極端行為(比如拿煙頭燙自己,威脅我媽要是離開他他就自殺,用激將法說我媽要和他分手就是因為他家窮),但那時她年少不懂事,以為這些都是我爸離不開她深愛她的表現,再加上我媽家裡人又都淳樸,看到我爸那麼要死要活的也都沒多想......於是後來,就組建了家庭,也就有了我。
我對小時候還存有一些記憶,加上我媽會跟我講一些,以及後來我從奶奶那裡側面問了一下,大概勾勒出了我還不懂事的時候他們倆的情況。他們倆的新房是我外婆拿出來的,兩室一廳的小家,我爸沒出一分錢,婚禮時,酒席的錢是我媽媽這邊出得多,而我爺爺奶奶把能請到的人都請到了,收到的彩禮卻進了他們那裡。而我媽當時對這些事都沒有特別在意,想著如果我爸以後對她好,這些都不成問題。我出生後,家裡人開始圍著我轉,因為我奶奶喜歡我,非把我接到了她家,而我媽帶我一起住在她那裡,每天早上5點起床,照顧完我之後,搭兩個小時的車去上一天的班,晚上5點再搭兩個小時車回來,晚上忙到很晚才能休息。那個時候,媽媽,奶奶,是照顧我照顧得最多的兩個人。等我稍微大一點,開始上幼兒園,我就回到了這邊的家,外婆住了過來,幫助我媽媽一起帶我,我現在都還能想起來外婆推著小車帶我去菜場買菜,帶著我去江邊的沙堆上踩沙子。
這大概就是我童年的記憶,三個女人,承擔了照顧我的大部分責任與辛苦。而我爸呢?他似乎常年在外面出差,很少回來,我也沒有多少印象,但我知道他是我爸爸,我不否認他還是愛我的,我能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某一天里,他在中午給我送了一個火龍果。他的好,我還是記得的。
然後我也記得,他們開始吵架了。現在還記得在小家吵的一次架,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只記得我坐在地上哭,他們倆吵得凶,爸爸把電話線拔了,至於有沒有動手,我已經記不清了。
後來搬家了,搬到我爸單位後面,我也上了小學。也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開始頻繁的吵架,甚至有一次,吃過晚飯後,我爸出門了,不一會兒我媽帶著我也出門了,我跟著我媽,繞到了我爸辦公室的後面,從窗戶看到我爸跑到辦公室來聊天,那個時候電腦剛剛開始普及,聊天室也是剛剛開始出現,我記得那天,媽媽在窗戶里看到爸爸聊天,臉上也不知道是什麼表情,我只知道,她很難過。不久之後,家裡也配了電腦,放在室內陽台,放學回家,媽媽在路口接我,我們一回家,就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爸爸坐在電腦前,對著屏幕笑著,看也不看我們一眼。後來我漸漸開始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我記憶中他們的吵架也開始多了起來。媽媽下班買好菜,做好飯,端到客廳叫他吃飯,他看都不看一眼,說「你們吃,不管我「,媽媽的臉上滿是委屈,等我們都快吃完,他過來吃飯,看到媽媽臉上的表情,他會把碗往桌上一摔,大聲吼「不想做飯就不要鬼做,沒有誰讓你做」。他夜裡玩電腦玩到3,4點,因為年輕時在工地上受過傷,自己的聽力也越來越差,加上不規律的生活,連我們大聲說話他都不一定能聽得到了,全靠看我們的「唇語」。
小學時,我會在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印象中有一天晚上,我突然被吵架聲驚醒,我打開門一看,媽媽躺在小廳的地上,動彈不了,我迷迷糊糊下床,聽到爭吵聲,哆哆嗦嗦的下床看到他對媽媽動手,扇耳光、抓頭髮、把頭往地上擂...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小,沒能有一點膽量去做個什麼事,只能在旁邊看著,哭著叫著求他說讓他不要再打了。
另一次吵架,也是在我熟睡的時候,我聽到玻璃摔碎的聲音,出門一看,他拿著一條毛巾捂著媽媽的耳朵,米色的毛巾上染著鮮血,媽媽眼神獃滯,好像疼得沒有任何動作了,他似乎也驚呆了...後來才知道,他們倆吵架,他把媽媽按在椅子上,隨手抓起杯子,摔碎了之後朝媽媽的頭砸過去,還好的是,沒有划到媽媽的眼睛,也沒有傷到要害,在耳朵前面的地方划了一條約5cm的口子。
還有一次,他一腳踢中媽媽的後腰,媽媽起都起不來,躺在地上,他在媽媽身上澆了油,又把床單扯到地上,也澆上油,拿著打火機,揚言要燒了這個家,和我們同歸於盡。
還有一次,在我房間,他又踹媽媽,我那時小,沒骨氣,慫,自己哭喊沒用,我撲通跪在地上求他讓他不要打了,他看到我這樣才停了手。
還有一次,白天吵架,我在場,媽媽看到吵得不行,他又要動手,帶我躲進了房間,他一腳踹破了房間的玻璃門,玻璃碎了一地。
還有一次,暑假我不在家,回來媽媽看到我緊緊抱住我,我看到客廳牆上是好幾道黑印子,家裡的熱水壺也摔破了,後來問才知道是他把板凳往牆上砸,把身邊的熱水壺摔到地上,還好那次媽媽沒事,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我不敢問他有沒有像以前那樣把媽媽的頭往地上砸。
還有好幾次,他拿著刀比著我媽,還往自己頭上砍,威脅我媽媽說要一起死。
好多好多次。
我媽是一個很偉大很偉大的女性,她有善良的心,堅韌的心,長遠的眼光,廣泛的人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家還是買了新房子,最開始住的地方也還建了新房子,媽媽想在事業上拼一把,於是和奶奶商量讓她和爺爺住過來(住在外婆那套房子還建的新房子里),因為奶奶對我很好,我媽也沒用多計較,奶奶出了5萬塊錢,媽媽拿著這一點前把房子裝修等各種事宜全部搞定,安排他們兩老入住,半年之後,我也搬了過去。
他似乎也學聰明了,我媽進了好幾次醫院。他也知道不能衝動,不能搞出人命,以前只是他幸運,而我媽很堅強罷了。後來他開始注意「把握火候」。
高中中午放學,準備回媽媽那裡和她一起吃飯,一出校門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電話里哭著對我說讓我快回去,掛了電話我就慌了,那熟悉的一幕一幕在我眼前重放,我攔了車就往家趕,快到家裡路口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問我在哪,說要帶我出去吃飯,我敷衍著就掛了。回家一看,媽媽又躺在房間地上。他也意識到了,晚我幾分鐘進門,看到我在,見瞞不住了,什麼話都沒說就出去了。
那是我第一次,有一種要動手的念頭,在一路上擔驚受怕的過程中,我從筆袋裡拿出了裁紙刀放在口袋裡。
有天早上上學,我正騎車出門,媽媽給我打電話,可響了一聲就掛了,我回打過去,卻是他接的,「你有什麼事」他問。「我媽怎麼了!」。「你有什麼事?」 。我掛掉電話,跑回家,告訴奶奶讓她趕快去我家看。我怕遲到,一路上我瘋狂的蹬自行車,顧不得那麼多,大街上放聲大哭,邊騎邊哭,騎到江邊,我吼了一路。
問我為什麼我媽媽不選擇離婚?問我為什麼家裡的其他人不幫忙?
我的答案是,他是無賴。
我知道我這麼說,大逆不道。但我內心,就是這麼想的,越長大,我的心裡越瞧不起他。
離婚,剛開始的一兩次吵架,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儘管他動手,我媽媽仍舊想給我一個完整的家,她不希望我被說成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所以,媽媽忍下來了。次數多了,她的心傷透了,身體也遭到不少創傷 。她開始提出離婚。
「離就離,你以為哪個怕你,我沒有求著你,你不是要離婚嗎,你的那些事情以為我不知道,不要臉,我到你單位去離」 這就是他的答覆,其實,天天和我媽媽在一起,我也是她教育長大,我清楚我媽媽從沒有做過他口中說的那些「不要臉的事情」,相反是他,以前對手機感興趣,玩過他的手機,會在裡面無意看到我不認識的女人的照片,甚至我走到陽台,他都會斜著眼睛用餘光一瞟(那時候靠聽力他已經聽不見我們的腳步聲了),然後迅速關掉電腦上的聊天對話框。
再來說一說為什麼不想離的原因。他是一個要面子的人,又確實沒有能力。媽媽以前從不怪他沒有賺到錢,但他會從媽媽這裡往外搞錢,自己賺了一點小錢,就跑到網友那裡裝大方裝闊氣,在網友那裡買這買那,證明自己多麼像個「大老闆」。兩套房子(加起來約200多平方)的首付、房貸、物業費,總共他也只出過10萬,頂多不超過20萬吧,其餘的都是我媽還。他在外面打架,會找我媽聯繫人幫他取解決。他被別人告,賬戶被凍結,所有錢從我媽這裡拿,很少還。養育我,基本全是我媽,月月給我生活費,給我買吃給我買穿,而他不用像我媽一樣邊做飯邊濕著手跑進我房間輔導我學習。他聰明,他知道如果沒有我媽,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過不了這麼好的生活,他也知道,我不會跟著他,如果離婚,我們都離開他,他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一個。所以他,不離。所以他威脅我們。年輕的時候,用暴力,現在,用我和我媽的生活和前途。我媽公務員,她注意經營自己的工作,注意經營自己的人脈,他就抓住這一點,像個無賴一樣。不離。
家裡人?爺爺奶奶慣著他,同時更知道我媽是個難得遇到的好媳婦,只會勸,只會和稀泥。因為被打的和受傷的,不是他們自己的親骨肉。奶奶,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容忍、不計付出與回報,她為此覺得我小時候受了很多苦,因為他兒子,我沒有能夠像別人家孩子一樣,獲得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環境,她也很愛我,儘力做著一些事情去彌補他兒子的過錯。初中兩年,高中兩年,和她住一起時,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說起來,我懂,我也後悔,那個時候挺叛逆的,覺得父母不管我,我也不想接受奶奶的愛。可惜,她在我高考完後,她癌症去世了。世界上,除了我媽之外,最愛我的人也走了。
而我媽這邊的親人,兩個姨媽,她們的家庭屬於男主外女主內,她們雖不完全逆來順受,但也習慣了看男方的臉色過日子,好在兩個伯伯都在為家打拚,承擔家裡大部分的經濟來源,支撐著我的兩個哥哥。她們只會說「勸和不勸離」。
後來,我開始漸漸樹立起仍在不斷改變的三觀,但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一次又一次看到他們吵架,我開始會勇敢的站出來了。高三那一年的平安夜,我懷著一天的好心情,推開家門(此時媽媽和他搬到了新家,離爺爺奶奶那裡很近,我偶爾會去住),我看到爺爺奶奶,姨媽大伯都坐在客廳沙發上,我又一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第一想法就是:還好有這麼多人,至少我不用太擔心一會兒會動手了。我自己回房,開始填武大自主招生的申請表,我也不知道,怎麼談著談著又吵起來了,我聽著,實在忍不住了,摔了鑰匙,衝出了書房的門,我大聲叫道「你憑什麼不離婚,你們兩個人過的不幸福不快樂,有什麼理由不離婚」,他似乎很驚訝,驚訝我第一次公然的站出來反對他,驚訝我第一次敢這樣跟他對著吵了,他朝我吼「你有什麼資格管我,有什麼資格插手我們的事情」,我一時語塞,只能重複「你不離婚是不敢離婚」。 他瞪大眼睛,揚起巴掌,威脅到「你再說一遍試試看,老子今天不打死你」。要不是當時爺爺奶奶伯伯和姨媽他們拉著他,恐怕他一巴掌就真的打上來了。那個時候,我護著背後的媽媽,發現自己一點也沒有怕。
真正打我,是在奶奶去世之前,我還是像那次一樣,站出來幫媽媽說話,小區樓下,他一巴掌就呼了上來,我的臉刺刺得疼,但是,實話說,我能理解吧,那個時候,大家心裡都有壓力,情緒也不好。
他看得出來,我站在媽媽這一邊,開始討好我,送我去學校,一年裡,偶爾給我一、兩次生活費。隨著年齡增大,可能自己也打不動了,也不打了,再吵架,就是摔東西而已,媽媽也開始自己學會保護自己,遇到矛盾,閉口不提了。她說「一想到萬一我要是出了什麼事,你以後怎麼辦,我還想多陪伴你幾年,看著我姑娘以後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組建一個好家庭。」
後來就這麼混著過,他仍然是不往家裡拿錢,在我面前吹噓他賺了多少多少,信誓旦旦的說要給我多少錢,卻拿著賺的一點錢天天出去打麻將。給我買了一個電腦,在我耳邊說了三年,「這電腦好不好用,爸爸好不好?」這之類的,聽到這些話,我既是感慨,又是可憐,我可憐他內心的自卑,極其需要得到別人的贊同和肯定,我也感慨,他一遍又一遍傷害家人,只能有這麼一點供他能夠在我們面前炫耀的東西。
一直到昨天。
媽媽下樓做美容,11點鐘,給還在睡覺的他打電話讓他去買個菜,給我做點好吃的。我心裡清楚他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的,以打麻將為主業。買菜回來,特別得瑟的做了一餐飯,為了一點小事,和我媽吵了起來。從一點小問題,扯到了錢上。「你公務員一個月多少工資,哪有那麼多錢供孩子吃穿」、「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不要臉,成天和別人攀比」、「你嫌我不好你去當別人小三」、「你做的那些事,別以為我不知道,我只是不想說罷了」...這些話,他說媽媽,讓我越聽越噁心,越聽越知道他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越聽越鄙視他,越聽越知道這是他才做得出來的事情。
我放下筷子,大叫一聲「吵什麼吵,過不好就離婚」。他和我胡攪蠻纏,「我為什麼要離婚,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我為什麼不能大聲說話」.......
我說:「你不是我爸爸」。
他火了,掐著我的脖子,把我扔到了床上。
他威脅我,「你再敢說一遍,老子讓你活不過明天」
在這一瞬間里,我真的想說了,我從沒怕過,但我也有私心,我看到站在一邊的媽媽,我想,我要是死了,大概她也不會繼續活了吧,我要是死了,她的晚年誰來照顧,我要是死了,我的一生,就真的毀在他手上了。
我不看他,我瞧不起他。
我知道我大逆不道,我知道我沒有良心,我知道我應該感恩他給我生命,我知道我違背了倫理道德。
媽媽後來告訴我,他在威脅我的時候,她去了廚房,拿了一把水果刀,只要他敢動我,她就和他拚命。
寫了這麼多,我心裡好受多了。
接下來,要答一答這個問題了
我先說好的影響。
對,真的是好的影響。
一.獨立和堅強
從小,我沒有在蜜罐里長大,我的父母不像別人的父母「天天過得像初戀」,一次又一次的吵架、家暴,讓我見識了婚姻的醜惡,讓我沒有「公主病」,讓我在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不會向別人去索取,讓我可以忍受或者說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和大多女生不一樣,我敢看恐怖片,敢走夜路,敢打蟲子,遇到問題我從來都是鎮定自若,遇到挫折我自己消化,我能知道我的生活里,沒有過不了的山,沒有走不下去的路,我一直相信我的勇敢會給我做一切事情帶來可能性。
二.敏感和早熟
因為時時刻刻擔驚受怕,聽著他們的每句對話,我開始發現我越來越敏感,我開始能猜出每句話後面的含義。在生活中面對身邊的朋友就更是這樣,雖然敏感時常給自己帶來困擾,但是總的來說,幫助我更好的和大家相處,我也因此獲得了更多友誼。
我很感謝我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在自己遭受這麼大的人生挫折時,仍然教育我該怎麼做人,該怎麼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懷有一顆善良的心,該怎麼去甄別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她沒把我當一個小朋友,她在自己像我傾訴她的痛苦的同時,讓我明白了很多,後來大家都叫我「姐」,以證明我在外表上的成熟。
三.重情重義、珍惜別人對自己的好
身邊的朋友,對自己一點好,我就會記住,我也會拚命對他們好,與朋友交往,情義當先。心裡容易原諒別人,因為不想失去他們而特別的珍惜每一段友情。
至於壞的影響。
一.精神壓力
我已經忘記了多少個夜晚,我做噩夢,都夢到媽媽挨打,夢裡驚醒,嚇出一身汗,以前晚上不能打電話,我會迷迷糊糊入睡,第二天打電話向媽媽確認。現在,有了微信,我會在噩夢醒來的時候,打開微信,問一問媽媽,等10分鐘,如果沒迴音,我才會再次睡去。
那種和他們在一起,每分每秒都得擔心他們會不會吵架的日子,痛不欲生。
二.交往對象的選擇
幸運的是,現在有了男朋友。和他在一起,是一種很幸福很幸福的感覺,他是和睦家庭生長大的孩子,可能不懂我,我更把這種事,當成一種恥辱,不敢告訴他。男朋友這個人,脾氣好,外表溫柔,不打架、不動手,不自大,不吹噓,對我很好。我後來才發現,我喜歡的這些,都是我從小沒有在他身上看到的。
三.自卑
家庭,我總覺得自己是不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我怕對方知道這一點後嫌我是「生長環境不健康,心裡陰暗的人」,所以會特意拿出全部力氣來對男友好。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怕失去。
四.沒有安全感
畏懼關係的建立,在剛和男友確定關係的時候,總有「以後會分手」的不安全感,我怕那個時候,所以總會有「我要先離開,免得自己陷得太深」這樣一種奇怪又錯誤的想法,為此也讓他受了不少傷害。
五.陰影
我一直以為,長大之後,這些事漸漸會忘記。可當我今天坐在這裡坐了幾個小時,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一個問題寫了這麼長的回答,我才知道,我沒有忘。想起來,這些場景,就像在我腦海里放電影。我不記得他們打架吵架時,是哪一年,穿的什麼衣服,但是我記得他臉上的那種表情,記得媽媽的痛苦,記得我心裡的害怕,記得我和媽媽的無助。於是我知道,它們還會跟我一輩子。
可惜,生活還要繼續。我現在,一心想著,自己要努力,以後把媽媽帶離這個環境,讓她不再為了保護我而逼迫自己、委屈自己。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像電視劇里那樣一樣,最後原諒他。可能會吧,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
2016.2.6
可能我真的錯了,他可能真的想改,但是改不了。
他從去年10月份答應我媽要給她10w,一直拖到現在,期間從我媽那借走2w+1w+6w,按理本應還19w,和我媽再三商量,只給16w,結果今天告訴我媽說只能給10w。我媽難受,大概7,8年來,他一直沒給什麼錢,房貸,我的生活費,基本全是我媽。於是我們不高興。
他勸我們,我們沒領情,他就開始威脅我說有人找他要錢如果他不給明天別人就上門來討債,他出個什麼事,我一生都會受到影響。我覺得他好無賴好不負責任,既然做不到的事情幹嘛總喜歡做承諾。
可能我露出了鄙夷的眼神,他就說我出國還要靠他,我說不用靠他,三下兩下他就走過來了,威脅我要打我,我也不怕,我說你打啊,他就一巴掌重重的打下來了,我眼冒金星。
我媽推他,他乾脆跑去廚房拿了一把刀,走到我們面前比著自己說要我們捅死他,把我媽手抓著,讓她拿刀,還不斷比劃著往自己頭上砍。
最後,我媽喊了一句「你在孩子面前這樣,你瘋了吧」他才停
結果還是這樣,不管是不是想改,事實是他改不了。
後來,過年那天,他來我房間給我塞了2000塊錢,我又心軟了,我真的是不知道用一個什麼態度來面對,可能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好,又或者他自己真的在改,可是痛苦和難過的那些回憶,開心的時候可以忽略,但是一旦消沉就會想起,揮之不去。
更新於2016.9.27——————————————
最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家庭環境對自己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我也一直在和媽媽爭論這個問題。
媽媽說,人的成功都靠自己,或者說,絕大部分靠自己,家庭決定不了什麼。而我認為,家庭,父母,真的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大很大的影響。她說我不像其他家孩子一樣,在家長吵架的時候,懂得在中間調和,做個開心果;她說我不如其他家孩子一樣懂事,知道在他們忙的時候給他們做餐飯;她也說我,一和她吵架就會哭,太脆弱。其實聽她這樣說我,我覺得也很難過。
很多時候,我覺得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境真的有非常大的關係。我見過她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好幾個同學就都是這樣,家庭有矛盾的時候,她們能在雙方之間進行溝通,節假日的時候,她們能給家人準備小禮物。而到她們家裡去做客的時候,我發現她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感情好,經常互相開玩笑,家裡的氛圍很和諧。
如果我以後為人母,我一定儘力讓孩子有個美滿的家庭。經歷過才知道,不健全的性格,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和那些在正常環境之下生長的孩子們相平齊。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來,首先學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十分恩愛,關係和諧,那孩子們心裡所建立的夫妻之間的相處標準,也會是如此;如果父母對待矛盾時都能以溝通去處理,那孩子也會在以後遇到問題時,先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發脾氣、擺架子、打冷戰;如果父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共同配合,那孩子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家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我有時候覺得我自己這樣的性格不對,我想改,我都不知道怎麼改,我現在甚至害怕和他們一起相處。我寧願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忙我自己的事情。很多事情一個人獨立的完成了,就很不想很不想再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
這學期,男朋友去歐洲交換了。我從開學以來,就一直很介意這件事情。三天兩頭的找他鬧一鬧。其實,應該也沒他什麼問題,他只是做了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可我成天就想著「你怎麼能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離開我?」「你知不知道你的陪伴對我來說很重要?」「你知不知道我本來就沒什麼安全感」……雖然我也知道,這些想法都很自私,都很不為他著想,可是我在這一個月里,一直都是這個狀態,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在幹什麼。我在分析我自己,是不是這麼多年來,被壓抑久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情感的寄託,而又非常非常擔心會失去,現在他也不能陪我,重心不在我這裡,我就很急迫,很失落?這都是我的真實想法,理智上來說,我知道這樣不對,我也覺得很傷害他,他一個人在那麼遠的地方,肯定也想家,還要面對我。 每每想到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覺得對他很不公平,我甚至都在考慮以後為了不害別人,要不就不結婚了,不把希望和情感長期的放在一個人的身上,那樣對自己也是種解脫。
我知道有人會說,談好戀愛的前提是兩個人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有獨立的人格balabala...但是,可能我是消極吧,我就是覺得我的性格有問題,雖然我一直在讓自己「健全」,但是如果做不到,我也儘力了。
我知道這種想法很可怕,我也知道我這樣想不對,但是很多時候我就是這樣想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我經歷相似的知友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評論里看到你們訴說自己的經歷,我們在互相安慰互相勸,但是,說實話我沒法勸你們,就像我也真的無法完全聽進去大家的勸。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得自己想清楚,因為,自己經歷了什麼、對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影響、自己所想的什麼,都只有自己才明白。都說人生很難,我的人生才開始20年,我好像沒什麼資格去評判人生到底有多難。可是,過去的20年,至少讓我知道,一點都不容易。
如今他們也老了,近半百的人了。好像到了這個年紀才開始做一些彌補。其實,真的晚了,對我來說很晚了。就像我現在知道「他們現在想去成為這樣的父母」,而不是「他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父母」。就像我爸朋友邀請他出去玩,別人都拖家帶口,他卻孤家寡人,我和媽媽都不願意去,而他三番兩次跑來跟我們說好話,說是陪我玩,其實我想多多少少也有這種覺得自己一個人去面子上掛不住,希望有家人陪吧。說來,真的挺可憐的。就像我媽現在經常號召我們倆一起出去看電影吃飯,也是為了緩和家庭氣氛吧。
當然,他們能做出改變,我心裡覺得還是很感恩的,至少兩個人還是很愛我的。但是,有些事已經做過了,後果也已經造成了,原諒,也沒有用。
最近很不順,很多事情出岔子,我很多時候就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想干,我甚至也覺得我好像有點抑鬱,平時什麼都不說,也不能跟別人說,甚至沒和男朋友說,都是遇到什麼事情,想到什麼事情,自己一個人哭一哭,看看有趣的東西,就過去了。
我也不知道有沒有那一天,能把這些事情都釋懷,都想開看開,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今晚的這些想法,真的是再真實不過了。
大啊 當然大。
我是不婚主義
感謝我的父母。父母吵架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這只是表面影響。深層次的是思維模式和性格上的影響。
但凡吵架,基本上就是互相推卸責任,互相批評,從來不會反省自己,只會責怪他人。這種家庭長大的小孩兒自然承接了這種思維模式,等他長大你會發現,他也是這種人,和父母在一起就是頂嘴,和愛人在一起就是重複父母的生活,除非他的伴侶很有智慧。性格上,因為缺少安全感,他感受不到愛,甚至覺得愛很肉麻,彆扭,更不會表現愛,所以他會是一個冷漠,情緒不穩定,內向,不開朗,甚至懦弱不自信。他不會關心別人,不會為別人著想,他的情商一定不高,也不會有什麼領導力,能不被同伴排斥已經很不錯了。
含淚看完所有答案
看了很多精彩的回答,想自己說點什麼,但好像沒有更好的回答了,剛好前段時間看到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深有感觸,感覺跟題主這個話題特別契合,轉過來與題主共享:
為了抵制父母因酗酒、爭吵等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芬蘭的一家兒童福利機構拍攝了一部非常簡短的公益廣告,名為《孤兒院》(The Orphanage)(視頻地址:震撼心靈關愛兒童公益廣告《The Orphanage》)。非常特殊的是,短片中是孩子來「認領」父母,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庭。 影片中孩子們見到了四組家庭
第一組父母看上去很有教養,孩子們面露笑容;第二組父母看上去家庭很和諧,孩子們很高興;
第三組父母看上去人很溫和,小男孩笑得好純真;
第四組父母酗酒,爭吵,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
前三組家庭的夫妻都向孩子展示了友好和諧的氛圍,而第四組家庭卻一片狼藉,丈夫衣衫不整,妻子手握酒杯,不停地爭吵。兩個孩子的表情是最真實的反應,友善換來他們的微笑,爭吵令他們驚恐、失落、不知所措。
結局是現實的,孩子並沒有選擇自己父母的權利,他們只能跟隨著還在相互指責的父母后面,走上一條看不到未來的道路。
短片的最後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Children can not choose their parents,
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
What if they could?
但如果他們可以呢?
許多人訴說過,自己在父母關係不良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體驗——
「我經常在半夜被他們吵架打架的聲音驚醒,只敢自己躲在被窩裡發抖,不敢哭出聲。」「要不是因為我,他們就不用這麼糾纏不清了。」
「雖然現在的我外向活潑討人喜歡,但是自己很清楚,我對婚姻非常慎重,甚至恐懼。」
「我沒有跟任何人吵過架,再生氣都默默忍著,也說不出什麼具體原因,就是本能的害怕和厭惡。」
我們總是在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卻很少強調夫妻關係對孩子的深遠影響。父母關係不良,對孩子有諸多的影響——
1、出現攻擊性行為
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夫妻關係的破裂、衝突以及低滿意度會導致孩子出現攻擊、違紀的行為,焦慮、抑鬱的問題,以及同伴衝突、學習成績落後等現象。
在混亂的、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以為爭吵、指責、辱罵都是正常的溝通方式,並且習得它們。越是親密的關係,他們越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相處,所以他們攻擊他人、產生衝突、人際不良,會同時傷害到對方和自己。
而且,這些孩子會漸漸形成一個信念。那就是,關係是脆弱的、不可靠的,家庭生活是不穩定的,因為父母的消極情緒會傳遞給孩子,極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所以他們會信任缺失、安全感不足、適應不良、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2、威脅到自身的人格完善
不良的夫妻關係還可能威脅到孩子自身的人格完善。通常,孩子早年的生活環境是在與父母不斷地互動中進行的,這也是影響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在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後,最終會對母親和父親的角色達到認同,並不斷內化他們的形象,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形成統一。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夠達到既是自己的母親也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然而,一旦這個內在的父母受損了,或者缺失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就遭到了打擊。表面上,我們看到夫妻雙方在爭吵、辱罵、冷戰,深入來看,孩子會無意識中感受到自己被指責、被否認,所以他們很容易會體驗到自卑感,認為是自己不夠好,難以整合成一個完好的自我。
3、和父母產生距離感
非常糟糕的一點是,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有豐富的內心體驗,他們恐懼、驚慌、壓抑、自我攻擊……正是需要得到關注的時候,但是此刻,父母的角色是失效的,他們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擾,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就像我們開篇視頻里看到的第四組家庭,夫妻兩人只顧互相指責,完全忽視了背後兩個無助的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是缺失的,就會和父母產生距離感。
不得不提的是,不良的夫妻關係,雖然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但關係雙方的當事人,往往本身也是受害者,他們是帶著原生家庭的缺憾,才走到了現在的境遇。這也就預示著,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在未來尋找親密關係或者組建自己的家庭時,也有可能出現各種問題。
那麼,不吵架,無矛盾,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現實生活中,哪對伴侶沒有矛盾,誰的家庭從無爭吵?事實上,只要是關係,矛盾總是會在一定的時間點出現。即使是爭吵,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爭吵也是在表達情緒、維護立場。絕不是說,夫妻的矛盾必然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不是離婚、不是各種矛盾本身,而是吵架的方式,是處理衝突的方法。
衝突不可怕,重要的是在爭吵時不要過分地輕蔑、詆毀、攻擊對方。在爭吵後不逃避問題,主動向孩子解釋,相互理解,表達愛意。
家庭系統排列的先驅海靈格說過:
成熟的愛要求孩子從家庭的牽連中釋放自己,不再重複那些有害的事情。有一天,孩子會看到父母的失敗和苦難,從而相信他們能夠竭盡全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好像曾經你也是孩子一樣,你隨時可以去嘗試釋放自己,哪怕是從一次爭吵開始,改變自己命運,也是改變孩子的命運。
——————分割線————————今天有人私信問我,為什麼願意花大量時間去寫長篇回答?
我一直覺得,育人先育己,我在知乎上寫下我想說的,有這麼一幫知友參與和認同,更有一批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加深自己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清晰看到我的不足。
所以在這裡感謝每一位認可的知友,也感謝提出不同意見的家長,希望大家一起學習,最後也感謝知乎能夠提供這個平台。
橙子媽的其他回答橙子媽 - 知乎
大。
性格變孤僻、靦腆、膽小、敏感、不「會」和別人發生衝突、脾氣好
大
父母已離婚多年,如今26.我依舊單身。
不合群,習慣性孤獨,討厭這種感覺。
自卑,經常會看不到未來,有自暴自棄的衝動。
有一種病叫愛無能,害怕得不到也害怕失去,所以也不會在愛了。
害怕與人爭吵,理論,因為有些片段在記憶中循環播放
總會找很多借口,理由去原諒他們對我造成的傷害
面對婚姻非常慎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複我的不和諧家庭,讓他堅信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好像跑題了,文筆不好,就當是宣洩吧!
會,今天回去他們又在吵架,我又無助的哭了,和我小時候一樣,今年我34。
剛從父母家逃回自己家鬆了一口氣,怒答。有影響,我記憶里最初的畫面,是我媽在床上哭著搬起床邊的椅子砸向我爸。我那時候還是個不會說話的孩子。當然這類武力事件後來沒有出現過在我眼前,爸媽還是知道要保護孩子的感受的。所以從小到大,我家就跟聾啞人之家一樣,幾乎沒有電視以外的說話聲。我爹,是doesn"t give a shit about other people"s feelings,我娘,是doesn"t know a shit about other people"s feelings.簡直不能更perfect match的一對冤家。他們居然是自由戀愛結婚的!其實小時候還好的吧,雖然我很早就表現出了人前浪人後呆的精分特徵,從幼兒園開始,喜歡偶爾一個人半夜兩三點偷偷摸摸起來溜出家門在街上遊盪一會再回家,直到一次把道旁的梧桐樹幻視成一大群向我追來的怪獸才停止。但小孩子總會有很多開心的事情可以做的。反正就是下意識的不願著家吧,在外面呆著就開心,哪怕一個人爬到山上去看雲,跑到水庫去划船呢……這樣一回憶,童年還是很幸福的嘛,只是這些幸福回憶里,沒有爸媽的存在。再大一點,上初中了,會去同學家裡玩了,才發現啊呀原來不是每個家都和我家一樣冷冰冰啊!直到現在,心裡真正喜歡的朋友,都是那種像小小的太陽一樣,會發光發熱的性格,雖然自己已然墮落為一個基本沒有social life的死宅。再大一點,爸媽開始分頭找我訴苦了,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不是因為你和你哥,我跟對方離婚都一百次以上了,並且都是對方的錯!我夾在中間的滋味,也是妙不可言……上大學了,宿舍妹子開始都想家想得眼淚嘩嘩的,我沒有任何反應,直到一個多月後做夢,夢見的不是爸媽,是我長大的小縣城。
從我自己來看,前面的答主提到問題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有的心理問題基本都有,沒有安全感,冷漠這兩點是比較明顯的。但是長到現在,我問小時候恨不得他們沒有結婚的我,你後悔生在這個世界嘛?問那個小時候恨不得他們乾脆離婚的我,他們要是真離了,事情就一定會更好嘛?
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在長期冷戰又吵架後並挨了一個巴掌後果斷離婚。Slap me once,shame on you. Slap me twice,shame on me.說起來,通過這次婚姻,我倒是有一點奇妙的補償感,對童年的我,不讓世界上又多一個活在父母吵架陰影中的孩子。對母親,不讓步給家庭暴力。By the way,去年我才聽說我媽在我出生前被我爹打到受不了,想先掐死我哥再自己自殺,被我爹發現制止了的事情。離婚以後,我覺得自己眼瞎,為什麼找了個脾氣不好的,然後又找了個脾氣超好的男朋友,過了三個月,嫌他太娘炮,分手了。於是領悟到啊自己也有很大的問題啊!開始找各種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和書來看,基本確定自己毛病太多,治不過來,不宜成家了。
成長的過程中,我至少認識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不需要別人給我安全感了。第二,冷漠歸冷漠,摸爬滾打中好歹也學會了一些與人相處之道,見面再生氣也保持微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呆在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即可。好在業餘愛好的都是不需要別人的參與的事情。
今年三十六,一個人住,養了一隻狗,對生活,喜歡旁觀,不愛參與,不愛去人多的地方。偶爾羨慕別人家庭美滿,但本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度,對再次開始新感情保持克制。心理不算健康,好在世界還有很多好物由人欣賞,悲觀久了倒也很能自娛自樂。悲劇人生里的歡欣片刻,好比暗夜裡的煙火,雖不如陽光般燦爛,也不失為美嘛。
語無倫次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與各位共勉,過去已不可挽回,責怪父母何嘗不是推卸自己人生中失敗的一種逃避,孩子總要長大,總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至少爭取不讓陰影傳遞到下一代,生下來,負責。或者,負責地不生。最後用一句喜歡的話結束,you are your problem and you are your solution.
看到別人說過很多,就不一一重複,來補充一條我自己的某一特點。
從小一直不喜歡小孩子,嫌他們太鬧騰,不懂道理,而且我個人耐心也不太好。這確實是我的原因。那麼,我當然不願意長大了再去生一個小孩,這也是這麼幾年我一直在和老媽說的話。不過老媽總說:以後你就不會這樣了,我以前也不喜歡小孩。
但我想,這想法我不會改變。最近越來越發現,對於我不想要小孩的這個想法,我認為貌似並不只是因為他們太鬧騰,我個人耐心差這麼簡單了。
這就要牽扯到我的故事。
就我一個而言,一個從小聽著父母吵架長大的孩子,而每一次,真的每一次,沒事兒找事兒的都是我爸。他是一個很愛喝酒,但酒品及酒量極差無比的人,嘗嘗借著酒精就開始鬧、發酒瘋。在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可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兒,小到壓根提不上檯面的事兒,甚至是你都不能理解、不能get到他生氣的點在哪的事兒,開始一場大戰。通常都是一夜,持續到第二天清晨五六點左右。
我在房間里,經常被他們的吵鬧聲嚇醒,甚至是從我還沒睡著的時候就開始鬧,愚蠢的我爸難道以為我睡著了?我聽不見?
小時候一到這種事兒我就自己躲在被子里哭,他們鬧一夜,我就哭一夜,我怕,我特別害怕,但我沒用到只能自己躲在房間里裝作睡著不敢出去!記得有兩次,還找過遠在美國的親戚聊微信發泄,但畢竟他不是我,他不能幫我做事。我也有向老天禱告過,希望我父母今天可以不要在吵了,然而有個屁用。
等慢慢長大了,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至少不會再哭了,也不會再麻煩別人擔心我。但我一樣害怕,怕萬一外面出個人命,怕我媽受傷,可我還是躲在房間里不動聲色。我會用輩子把自己的頭蒙起來,兩隻手用被子把耳朵捂住,有時效果不好的時候嘴裡就會啊啊啊的說話,來讓自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
這兩年我經常跟我媽說:如果我以後有小孩,我一定不會讓他聽到我和我丈夫的吵架聲,而且很多家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你們以為我聽不到嗎?!你們以為我傻嗎?!但每次我第二天還是要裝作啥都不知道的樣子去面對你們!
我認為,養育一個孩子,很多人可能忽視掉了「育」這一方面,然而我這裡說的並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這個詞很大。但至少從我以上的話題來說,在這一方面一樣要得到重視!
父和母,我內心很明確的知道,我更加偏向母,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而且,我很感謝我媽對我的教育方式,我們就像朋友,天天都會聊天,什麼都聊。所以我今天的性格還是呢么的陽光,這一定非她的功勞莫屬。至少,70-80%的我是陽光的。
但並不是我就不愛我爸,我一樣愛他,但就總是少了點什麼。
呢個美國的親戚給我說過,為什麼他這個年齡了還是不願意要小孩,因為你把他生出來就要對他負責任,但這不是只是說說而已,要一輩子的付出。
我想我以後不會要小孩,因為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和我類似的經歷,也不想他一輩子陰暗不陽光。可我想,我無法完全保證,我無法保證我可以教育出一個我想像中的性格,所以倒不如養只狗。
總想離開現在的家庭,但又總是很放心不下。
正因我在這樣的家庭,我比別人從小成熟的早,總會比正常同齡人的心理年齡大上個兩到三歲,這也是所有我周圍的家長公認的事兒。
有時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兒,各有利弊吧。
推薦閱讀:
※大腦有可能越用越笨嗎?
※為什麼越長大人們就越關注外貌?
※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嬰兒的依戀模式是怎樣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