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作為一代明主的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在趙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國家前景一片大好,但是武靈王卻做出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退位的舉動。請問這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考慮趙雍為何退位,就得設身處地地回到趙雍所面對的趙氏歷史上看,在趙雍以前的趙氏歷史上,宗長資格以及主君資格的繼承一直是一個沒有通過有效制度解決的事情。血腥的內鬥頻頻出現在趙氏的宗廟,趙雍的退位選擇首先與此有關。

春秋時期,為了在十幾個家族纏鬥的晉國生存下去,趙氏每每在家族發展的關鍵時期,上一任宗長往往會選擇一位更賢明的繼任者,所以趙衰(成子)才會選趙盾(宣子)、趙鞅(簡子)才會選趙無恤(襄子),並因此先後為趙氏帶來了成宣初興簡襄之烈。但這種抉擇往往不可避免地留下嫡系公子不滿的隱患,因此才會有趙盾讓嫡、趙無恤讓位的出現,但嫡庶兩系的矛盾根本無法通過一代人的讓位化解,反而會因此加重掌權庶系對無權嫡系的忌憚。先是被趙盾讓嫡了的趙同、趙括處處與上卿對立作死,被上卿、景公、庄姬合力發動下宮之難屠滅,宗權重歸趙盾之孫趙武(文子);後是趙無恤之子(趙桓子)直接無視讓位遺命,自立為主,一年而亡,國人尊重遺命擁戴被讓位的趙浣(獻侯)。

到了戰國時期,趙烈侯(獻侯子)故去後,其弟趙武公奪位;武公故去後,趙敬侯剛複位,就被另一名公子哥帶著武裝搞政變,政變雖平,國都中牟也被糟蹋了,乾脆遷都邯鄲;接下來的趙成侯早期有趙勝(與平原君重名)爭位,趙肅侯早期有趙緤、趙范爭位。可以說,趙雍以前的趙國幾乎代代都有君位繼承糾紛,這種嚴重內耗甚至使得趙國錯失了三家分晉前後的三晉主導權以及戰國初期的爭霸可能

有趣的是,春秋時期的趙氏內亂都是因為立賢引發的還嫡與奪位,而戰國前期的趙國政變的對象卻都是嫡長子。所以,趙氏歷史告訴趙雍的是,無論立賢還是立嫡都會引發動亂,關鍵在於怎麼處理。

趙雍以愛妻孟姚遺言及趙何之年少機智為由廢長立幼,其實是對其即位以來通過改革與外戰建立的權勢的自信所致。這一舉動雖然隱伏了趙何與趙章兩黨的鬥爭危險,但趙雍的退位舉措則巧妙地把這種危險的裂痕彌補了起來。

趙雍的退位舉措,假借進一步深化軍事改革與擴張版圖的名義搞軍政分離,成為一位掌管趙國軍事的戰國時期唯一「太上君」,以二元政治的形式,趁著自己仍舊在世,用自己南征北戰的權威以及趙何掌握行政資源的機會給趙何增強權勢,這無疑是一次對君位繼承糾紛頻發所做的改革嘗試,雖然也夾雜了一定的情感因素。這種嘗試無疑也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的軍政改革有關,質言之,這種軍政二元制或許正是胡服騎射改革的延伸,就像後世東魏權臣高歡、高澄父子,一個在晉陽掌軍、一個在鄴城秉政那樣,巧合的是趙雍時期趙國的領土恰好又與東魏初期相似。而且趙雍退位前,歷時多年的中山攻滅戰正處在關鍵的收官階段,退位正好可以讓他騰出手來解決位於趙國領土腹心的大患。可以說,趙雍退位實在是其在內政、繼承、戰略三方面的一石三鳥之策。

至於後來的沙丘宮變,正是趙雍違背了上述或許深謀遠慮的政治創製所致,也可以說是趙雍又一次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感情所致。趙雍對兩任妻子的愛都很深厚,對兩個兒子也都很欣賞喜愛,這種複雜的情感最終戰勝了理智,使得他又試圖封趙章為代王並頻頻與趙章住在一處,搞一出類似李淵晚年的舉措,至少把趙國的行政一分為二,這就很愚蠢了,不僅觸及了權臣肥義、李兌的利益,勾起了趙章、田不禮的慾望,甚至還使得穩定派老貴族趙豹、趙成不滿。所以,趙雍當年退位,諸貴群臣尚能支持,這次就不行了。換句話說,當年的退位與沙丘宮變都是為了趙國大政的穩定

綜上,趙雍退位是對趙國軍政進一步改革的嘗試、是對趙氏君位繼承潛在危機的彌補與制度性嘗試、是攻滅中山國系列戰爭關鍵時期的戰略舉措

參考書目:

沈長雲等:趙國史稿 (豆瓣)


我個人理解,趙武靈王只能叫做退位,不能稱為禪讓。禪讓和"家天下"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基業傳承者之間是否有血緣關係。
趙武靈王選擇退位的原因一個在於他要專心經略中山和胡地,推進軍事改革;另一個在於他要培養兒子們(之所以用們,後續說原因))
他的心態在於:太過自信,相信自己能掌控全局,相信自己的兒子大臣們不會犯歷史上人們常犯的錯誤。換句話說,他過於相信人性。
他的失敗原因主要不在於退位,而在於對兩個兒子的曖昧不清導致了一山二虎,身為弟弟的趙惠王擔心哥哥篡位,身為哥哥的公子章以為父親對弟弟還不滿意自己還有機會;以及對世族的妥協和忍讓,比如對公子成的認識不足。
——-回答完畢,如果有想看衍伸內容的,可以下拉——————————————————

以下內容摘自《秦國創業史》第三章:

原題:趙武靈王的眼光

燕國內亂的時候,趙武靈王協助燕國立公子職(一說公子平)為王即後來的燕昭王。幾年後秦武王死後秦國諸公子爭立,趙武靈王又協助秦國——準確的說是羋八子母子——立了新王。戰國大爭之世,秦國又多次攻趙,趙武靈王為何不趁此機會攻秦,或者說至少放縱秦國內亂以削弱國力、製造變局,而是選擇協助秦國立王?

這裡就要涉及到一個國際博弈問題。助國立君並不稀罕,當年秦穆公就曾三置晉君,先後幫助晉國立了夷吾(晉惠公)、公子圉(晉懷公)和重耳(晉文公)。其他國家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幫助自然不是白給的,少不得一番利益交換。比如當初晉國公子夷吾在秦國時就說的很好聽:如果秦國能幫助自己做上晉國國君,就會把河西八城割讓給秦國。此後還牢牢控制晉國的太子(公子圉)作為對晉國的籌碼,還一度試圖控制晉文公重耳。秦惠文君時也要求魏國立親秦國的公子為太子,用意再明顯不過。由此可見,協助立國君或許有道義上的說辭,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

趙武靈王是活雷鋒嗎?當然不是。雄才偉略的他自然有其自身的安排。先後助立燕王、秦王,一舉博得秦、燕兩國的支持,免去了東境和西境的戰亂之憂。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給趙國平定中山和胡地爭取了時間和空間,藉此機會趙國兵鋒遠到中山的寧葭和胡地的榆中,疆土大增。他讓代相趙固負責處理胡地的政務建立趙國的騎兵軍隊,又安排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和秦始皇時期的秦將王賁不是同一人)到楚國、富丁到魏國、趙爵到齊國,一時間趙國在戰國顯赫一時。助立秦王、燕王也讓趙國和兩國王室達成利益交換:之前攻趙甚急的秦國自昭襄王即位之後,不僅在趙武靈王有生之年未對趙用兵,甚至把友好關係延續到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時代,一直到蘇秦合縱攻秦時秦趙關係才破裂,對趙用兵要到秦昭王25年之後了。而一貫喜歡在趙國和別國用兵之時偷襲的燕國終燕昭王一世都未在對趙動兵,還和趙國一起聯軍伐齊。不僅能一舉而幫助趙國去除兩大邊患二十餘年,還能讓趙國趁此機會迅速獲得強援強大起來。趙武靈王選的這兩個公子勝似百萬雄兵。

在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後,趙武靈王主政下的趙國取得了巨大成功。胡服騎射之後幾年,趙國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連續三年對中山用兵先後取得了房子、寧葭、丹邱、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求和;對胡地也頗有建樹,先後取得河宗氏等諸貉等地,趙國之強大一時風頭無二。這也讓他無比自信自己的眼光。在其主政的第二十七年(秦昭王八年,公元前299年)他為了專心對付胡和中山地,傳位於子,自稱趙主父。蹊蹺的是,他並沒有傳給太子章,而是傳給了小妾生的幼子何(趙惠文王)。趙王何即位時不過十歲左右,這讓包括肥義在內的諸多大臣很是不安。由於彼時趙主父正處巔峰,操控大局能力之強無人能比,做了主父一樣能拓土開疆,收服樓煩、滅中山,這事兒也就被壓了下來。可是三年後趙主父又幹了一件讓人費解的事兒:他看到曾經的太子公子章不得不卑躬屈膝的朝見已經成為新趙王的幼弟公子何,自己又有些可憐起公子章來,決意要把代地的東安陽封給公子章,讓他做代安陽君,和弟弟公子何(趙王)兩個兄弟齊心一起打理趙國。這下可引起了肥義等大臣的恐慌:自古以來國無二主,不管是立長還是立幼只能確定一個,哪裡有兄弟並治的道理?這不是自己先把趙國削弱了嗎?自信慣了的趙主父根本聽不進去勸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自己不會有錯,胡服騎射也是很多人反對啊,你們這些大臣啊都沒我看的遠。

危機終於爆發了。趙武靈王設想的兄弟齊心治理趙國的局面並沒有發生,相反,公子章早就不甘受趙王何這個異母弟弟的支配,一直在謀劃篡位奪權。趙惠文王四年(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趙主父和趙王外出巡狩,公子章趁機發動叛亂殺死趙相肥義。這時趙國王室的權威人物,趙主父的叔叔公子成和其親信李兌趁機發兵「靖難」,誅滅了公子章的勢力,公子成接替死去的肥義成為趙相,封號安平君,李兌則為司寇,號奉陽君。奪權失敗的公子章不得已到趙主父所在的沙丘行宮請求避難,公子成和李兌不依不饒兵圍沙丘,逼迫公子章自盡。試圖勸和的趙主父這才發現,他專心軍事、遠離政務的副作用就是他已經對局面完全失去控制力了。公子章不得已自殺,可公子成和李兌卻並沒撤軍,繼續兵圍沙丘,一百多天後英明神武、縱橫戰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叔叔帶著趙軍活活餓死。公子成和李兌則挾持了年幼的趙惠文王回到邯鄲,自此趙國的朝政就落入這兩個人手裡。公子成年高去世後,李兌一度成為左右趙國的權勢人物。而胡服騎射時期強大起來的趙國,也沒有能再繼續趙主父的偉大設想,又漸漸的淪落下去。

當年造父造車獲封趙地,其後人非子為周天子養馬獲封秦邑,至此秦趙始分。秦趙同源,兩國的淵源更是一直持續到秦始皇嬴政這裡(嬴姓趙氏),可謂是一根兩樹、各自芬華。然而回顧趙國的歷史,我們發現有那麼幾次趙國是與機會與秦國分庭抗禮甚至超越秦國的。趙簡子、趙襄子自不必說,成為趙主父之前的趙武靈王之英明神武,幾乎為歷代秦王所不及。趙軍胡服胡馬鐵騎強弓強悍異常,趙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不遜秦國,而趙國的韌性更是在長平大戰後幾次對秦國的勝利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趙國的強盛終究不能如秦國一般持續下去,箇中原因令人扼腕嘆息。


------------------------------------------------更新線---------------------------------------------------------------

有朋友問為什麼趙武靈王被困無人帶兵來勤王:

具體情況無從知曉,我猜測原因可能如下:
1、戰國時調兵是要用兵符的,沒有兵符,誰也無法調動軍隊。參考信陵君救趙。
2、趙主父已退位多年,當時的正牌趙王是他小兒子,請求庇護的是大兒子,追趕他大兒子的權臣是他叔叔公子成——此人自胡服騎射起可能就未真正的歸服過趙武靈王。沙丘之圍,說白了是趙王一家子的事兒。作為外人,怕是不好意思參和吧,誰知道未來會怎樣?退一步說,萬一人家一家人和好如初,帶兵來的那位倒霉了。打個比方,你們公司的董事長被兒子和弟弟軟禁了,你會帶一幫人去救他嗎?
3、古代消息閉塞,知道真相的人未必很多。就算有對趙武靈王死心塌地的主兒,也未必知曉到底咋回事兒。
4、和秦始皇末年一樣,趙武靈王也講究權術,不願意自己的行蹤為外人知道,飄忽不定的,大臣們也吃不透他到底咋搞毛。
5、群眾總是盲從的,只要有糧,管你誰當王。
6、關鍵的關鍵,他的小兒子,大趙國正牌趙王何都沒吭聲——當然他是不敢,任他爹被餓死,外人管個毛線。萬一被公子成質問:你特么也配姓趙?咋整?


回答:讓位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幼子將來接班時,國家不致變亂,就提前給他正式國君名義。
他一生征戰,令國家疆土擴大三倍,卻最終被群臣和兒子逼死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春秋戰國時期,君權遠不及後世強化,立儲不是君主一家之事,更是舉國卿大夫的國事。
君主以私愛而無罪廢立儲君更是國之大忌,廢長立幼不知令多少英明君主晚節不保,不知令多少強國轉盛為衰。
趙國歷史上,之所以作為三家分晉、力抗智氏的主角,其後百年反被魏國奪取中原霸業,便和趙襄子不傳子而傳侄孫趙獻侯,其弟趙桓子趁亂奪位導致的內亂密不可分。

前車之鑒如此,武靈王趙雍又因為對吳娃和趙何母子的私愛,一定要立趙何為繼承人;又為了不至於在自己死後,趙何即位時發生類似變亂,他就別出心裁地想出了自己壯年退位為主父,攝國政,讓趙何提前接班為惠文王,以正式的國君名義來強化和鞏固其統治的對策。甚至將自己的親信大臣如肥義等,都派到惠文王身邊去輔佐。

至於其自稱的讓幼子主國政、自己好一心領軍,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因素,但大體不過是檯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辭。

這個做法記載在史冊,隨著唐風東漸,後來被日本戰國時期的許多大名領主效仿。他們在壯年時退位但仍掌握實權,讓屬意的兒子為名義家督,如此既能保證自己死時,已經繼任數年、數十年家督的兒子的統治合法性,又能培養其擔當領主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然則,天朝情勢並非東倭小國可比,「主父」之稱既為自古所無,那麼僅僅是國君生父的身份,也並沒有專斷國政的正當法理。於是同時亦是國家大臣的趙相肥義等,逐漸都將自己首先效忠的主君變成了惠文王。
隨著惠文王年齡愈長,趙雍權柄漸失,已成必然。於是他才想到扶植廢太子章,兩分國土立之為代王,意圖藉此令兩個兒子相爭,自己從中調處收回王權。

肥義對他的拒絕正是嚴厲的告誡,「國無二日、百姓方寧」,明指公子章,實指趙雍自己。趙雍不聽,默許公子章發動「沙丘之變」,欲殺惠文王,肥義代君赴死,信期、李兌、公子成等群臣平亂,餓殺主父,並給趙雍上了個貶義性謚號「武靈」,蓋棺定論,為後人誡。

一代雄主,奇思妙想如天馬行空,卻無視了君主統治的法理,群臣效忠的憑據;最後既連自己的權欲都克服不了,不能相忍為國接受現實,行事反覆,倒行逆施,方致群臣離心,英雄末路,可悲、可嘆。
ps:對沙丘之變的相關評述:
戰國時期趙國司寇李兌進攻沙丘,逼死主父(趙武靈王)之後為何沒有被懲罰?難道是趙惠文王授意的? - 狐狸晨曦的回答


因為愛情。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夢見處女鼓琴而歌詩曰:「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異日,王飲酒樂,數言所夢,想見其狀。吳廣聞之,因夫人而內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寵於王,是為惠後。

二十五年,惠後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號為主父。

五國大軍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時,五國相王拒不稱王時,力排眾議胡服騎射時,攻滅中山劍指咸陽時。趙雍這一生,有膽識,有氣魄,有雄心,有智慧,跌宕起伏,敢作敢為,雄才大略。然而他叛逆,他感性,他浪漫。

武靈王禪位時趙何滿打滿算11周歲。在那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尤其在趙國大國崛起的上升期內,他禪位幼子後,卻仍把趙章留在軍中並委以重任,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說明趙章並非缺乏才幹,也沒有犯下什麼不可饒恕的錯誤。牙都沒長齊的趙何,何德何能取根正苗紅的趙章而代之。

因為愛情。

他還活著,他活著的時候才可以決定趙章趙何的身份。他怕他死了,他的遺願無法得到執行。
吳娃不是父母之命,不是媒妁之言,不是家國重任,不是政治聯姻。
吳娃是趙雍的自由戀愛,是趙雍的一見傾心。
立趙何,以報亡妻。

我大武靈王其人,一生辦且只辦過兩件錯事。
一是禪位趙何卻未剝奪趙章的兵權。
二是收留窮途末路的趙章授人以柄。
從不缺乏智慧膽識的大王昏招迭出,卻一往無前,哪怕骨肉刀兵相見,哪怕餓死沙丘宮中。

因為親情。
同赴死,以慰痴兒。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一個全國人民實際上的大王,僅僅為了勘測地形,就親力親為,不顧安危不顧身份的喬裝入秦,這解釋怎麼看怎麼可疑。也許,他只不過是熱血聊發,為了在人群中親自看一眼,看一眼那個端坐咸陽宮中,那個他當年親手扶持上位的,讓他魂牽夢縈的秦國小正太而已。

所以,趙雍還是一個膽大包天的人,一個肆意妄為的人,一個對黎民百姓不怎麼有責任心的人,一個脫離了正常趣味的人。所以,只是為了那個誰念西風獨自涼的姑娘,而做出廢立太子的荒唐事,導致失控的人生,發生在他的身上,看上去,順理成章。


兩大原因

第一:想脫離政事,專心謀秦。

當時之秦國,一直東向用兵,又南侵楚國,對北方防範較少,所以,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盛後產生了一個驚天計劃,那就是想利用秦與魏齊楚等國交戰的時機,繞道九原騎邑,利用輕騎之優勢,偷越沙漠荒原,穿過戒備鬆懈的義渠部落(陝西北部),直接南襲秦都咸陽,幹掉它的指揮中心,然後聯合各國,瓜分秦地!好一個瘋狂的計劃!雖然有些風險,但運氣好時機好的話,這也不是不可能事兒。

當時,秦國政壇現正處於人才青黃不接(甘茂被逼走、樗里疾剛去世,白起尚未成長;相國向壽只是楚懷王派來的庸才,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等權貴也都是攀附宣太后的政治垃圾,只有司馬錯和魏冉才具頗佳,可堪大任),王黨、後黨激烈爭權的階段。並且,秦昭襄王乃趙武靈王所立,秦趙關係正處於蜜月期,秦對趙也沒有多少防備;若在此時使得東方諸國合縱攻打秦之函谷關,而趙國九原騎兵偷偷從北面出其不意一擊,說不定真的能幹掉秦國呢?

其實個人以為,如果趙武靈王能多活十幾年,等到趙奢廉頗成長起來,然後把蘇秦這樣的超級間者、宗師級縱橫家納為己用,軍事外交雙管齊下,一舉玩死秦國可能性極大;就像後來秦昭襄王和蘇秦玩死齊國一樣。


當然,當時時機尚未成熟,所以這個誘惑力十足的計劃,充滿了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一旦成功,那就是很好很強大,一旦失敗,卻是很糟很可怕。趙武靈王明白,如今戰國亂世,七雄各個不是省油燈,幾個城池幾萬軍隊的得失根本動不了萬乘之國的筋骨,只會徒然引發對方的報復,最後兩敗俱傷漁翁得利,根本沒有意義。因此,趙武靈王的戰爭宗旨是,要打就要打滅國戰,或者至少也要打的對方元氣大傷幾十年恢復不了元氣才行。

所以,這一次關乎趙國命運的軍事行動,趙武靈王必須要花大量時間詳細制定戰略計劃,並親自指揮,務必一局定勝負。

而其它任何人,他都不放心。

但是這樣一來就有個問題,趙武靈王要親自去以身犯險,萬一失敗,被殺或被擒,趙國沒了主事之人,那可是大大不妙!別忘了,列強們對趙國這塊肥肉可是一直虎視眈眈著呢!

於是趙武靈王一拍腦袋,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驚世駭俗的決定——將王位內禪給十歲不到的太子趙何,以使自己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退居二線,專心謀劃秦國的事兒

第二:想杜絕死後二子奪位內亂

自趙國建立後,每次面對王位繼承都不免要發生一次爭鬥。不知打為什麼,趙國的公族特別喜歡政變、內鬥,而且天賦異稟,水平極高,完全不亞於現在腦洞大開的「宮斗劇」。或許這是當年「趙氏孤兒」流傳下來的基因里東西,改不掉了?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剛即位,其堂弟公子朝發動政變,卻遭失敗,於是逃到魏國。

公元前374年,敬候死,子趙成候即位,其弟公子勝又發動內亂,敗,逃。

公元前349年,趙成侯死,他的兩個兒子趙緤和趙語又開始爭奪君位,打的頭破血流。最後趙緤失敗,逃到韓國。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也就是趙武靈王的父親。

趙武靈王實在很擔心,自己死後,趙章和趙何又會因為爭奪君位發生武鬥,以致兄弟相殘,內耗國力。而想要打破這個魔咒,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退下來,讓趙何順利即位,這樣,有自己保駕護航,然後再讓保守派的周袑、李兌聯合輔佐。如此保守派得到提拔就不會亂搞,而趙章一看沒有勝算,也就不會受人挑唆亂七八搞了。


中華文明的家長式管理和集權主義觀念,讓一些深諳此道的君王都產生了一種做太上皇的夢想。如武靈王,如乾隆,如「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


可能的動機:吸取歷史上幼子即位政權不穩的教訓,試圖在春秋鼎盛之時培養惠文王,繼承自己的宏願。


-

惠文王主政而武靈王主軍,也許是因為他喜歡打仗的緣故。何況主父並沒有將一切大權都讓給他的兒子。

-


軍國大事,應謀定而動,一不做二不休,不可三心二意,首鼠兩端。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兩個王加一個太上王,三個中心,你讓手下的效忠誰?當然相反的例子也有,秦始皇就始終堅持一個中心,不設太子,不立皇后,也不用王族,也不用後族,以致一旦有突發情況,立刻就沒有中心,誰抓住玉璽,誰就成了中心,這個制度設計也是極危險的。


個人見解。1、老婆死的早,疼兒子。2、開發北方邊境,武靈王可是給趙國擴地千里。北方草原馬場需要他不停的去經營。3、太自信了,敢冒險,他可是之身前往過秦地的武靈王。補充:若不是武靈王死,天下誰家尤未可知


趙武靈王就是為了讓自己從繁忙政務脫身,專心軍事方面的問題。

畢竟偷襲秦國這種計劃只有趙雍親自帶隊才能執行。

趙雍的意外死亡絕對是戰國中期最大的事件。

如趙雍不死,秦國很可能遭遇滅頂之災。


餓死在了沙丘宮之內。沙丘之變啊,
謚號一褒一貶讓人哭笑不得。事實證明,培養好下一代,選定合適的接班人是最重要的。停屍不顧,束甲相攻


不然,他怎麼當的起這個「靈」字?

絕對是跳躍性思維的代表人物。


趙武靈王想親自去刺殺秦王,所以退位


扶上馬,送一程,當年太宗也是這麼想的,只不過太宗壓住了檯子,武靈王玩脫了。


戰國時期有一次外禪,燕王噲。
兩次內禪(據楊寬的說法),趙武靈王和宋君偃。


我說一點大家沒寫到的。
在戰國的時候,分封制度還是被大家所接受的。譬如兩個兒子。將國家分成兩份,分別給兩個兒子,在趙武靈王的心裡,覺得還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難道不是沙丘病變,餓死在行宮嗎?


難道不是餓死行宮?


沙丘宮變餓死的吧?


趙武靈王不是遭受叛亂餓死的嗎。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何以達到百年之久?
長平之戰,趙國有樂毅有田單有李牧有廉頗,為何派趙括。而趙括為何選擇主動出擊?
為什麼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能拍成《權力的遊戲》這種電視劇嗎?

TAG:中國歷史 | 政治 | 戰國時期 | 東周趙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