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為什麼先取巴蜀後取漢中,而楚卻毫無動作?

很好奇,漢中就插在巴蜀和關中之間,秦取巴蜀楚卻毫無動作。怎麼也能看出來秦取了巴蜀之後漢中就是囊中之物了。秦取也沒先打漢中,後取巴蜀,當然可能是當時巴蜀確實很好拿下,而且富庶容易防守。但是,楚我就想不通了


先秦的漢中不是今天的漢中。

當時的今漢中是在蜀控制下的,楚的漢中地是今天十堰一帶,並不能隔絕蜀地和關中的聯繫,不過對秦國來說同樣是個威脅。所以你看秦滅蜀後不久就攻楚漢中

秦攻取楚漢中後,把蜀地的今漢中和楚漢中合併置漢中郡,治所放在南鄭,原先是蜀地

後來的歷史中漢中郡被分割調整,真正的漢江中游反倒被分出去了


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①,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②,楚王引歸③。後三國謀攻楚④,恐秦之救也,或說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⑤,楚能應而共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⑥!況於楚之故地⑦?』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國之辭雲⑧,則楚之應之也必勸⑨,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⑩。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1)。三國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12);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13),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發重使之楚,楚之應之果勸。於是三國并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勝有功。

譯文
秦國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又與楚在藍田交戰,打得楚軍大敗。韓、魏兩國乘楚國正處於困難之時,加緊向南進攻,直打到楚國的鄧邑,楚王鄰兵返回。後來,齊、韓、魏三國共謀攻楚,又害怕秦國援救楚國。有人對齊相薛公田文說:「您可以派大使告訴楚王,說:『現在三國的軍隊將撤離楚境,如果楚國響應三國,共同進攻秦國,即使是攻取秦國的藍田,又有什麼困難,更何況收回楚國的失地呢?』楚國本懷疑秦國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現在三國又提出這一番建議,楚國就一定會積極響應。這樣,楚國將會與三國合謀出兵進攻秦國。秦國如果知道這些情況,一定不會援救楚國。三國迅即出兵攻楚,楚國就必然投奔秦國求救,而秦國更加不敢出兵。這樣,三國離間了秦、楚,而能集中力量進攻楚國,必獲全勝。」薛公說:「好。」
於是,他派出特使去楚國,楚國果然積極響應。三國合力攻楚,楚國果然向秦國求救,秦國終於不敢出兵。三國聯合攻打楚國,大獲全勝而立下戰功。

以上就是這樣


今天抽出空來回答一下,謝@錦熙 邀。

首先先明確一下此漢中是不是彼漢中。

答:不是。

秦在秦厲公26年就敲開了今漢中市,即當時的南鄭。

《史記·秦本紀》:「 三十四年,日食。厲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南鄭反。 」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里也說:「 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

於是就有了秦國重奪南鄭的消息:《史記·秦本紀》: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鄭。 」

此馬力,就題主所說的漢中,實際上是秦和蜀國在爭奪。

那麼彼漢中(楚漢中)在哪?

嚴耕望認為楚漢中郡約當今陝西安康以東至今湖北竹山、竹溪以及鄙縣、鄖西一帶的漢水中游兩岸地帶。譚其驤先生指出:「武關.......自是關以南,丹陽之地,亦當屬漢中。」如果說彼時的南鄭就是漢中的話,那麼《史記·秦本紀》為何還要提到秦國又「攻楚漢中」?

「(秦惠文王)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

於是畫圖標示一下:

——前385年——


其次再說一下楚國有沒有應對措施。

1、《戰國策·楚策二》:術視伐楚,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昭雎勝秦於重丘,蘇厲謂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乘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漢中。請為公令辛戎謂王曰『秦兵且出漢中』。則公之兵全矣。」
——此所謂攻其必救也。一聽說秦國要攻打漢中,楚王就不敢調動昭鼠的軍隊了,這說明楚國非常關注漢中。

2、楚國雖然非常關注漢中,但是楚王的決心卻受到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無法做出決定性步驟。你說楚國知不知道秦國吞併巴蜀的野心?知道。但楚對魏、韓也不放心。

《戰國策·楚策一》: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楚威王心裡跟明鏡似得,但是......韓魏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3、論楚懷王對連橫的貢獻。

a.前318年,五國伐秦(楚、韓、趙、魏、燕),未能成功,其中實際出兵的是三晉。前317年,秦國報復韓國,戰於修魚。韓國本來無法支撐,聽說楚國要出兵支援,於是準備和秦國死磕一下。結果楚懷王食言了。於是韓國大敗。

b.次年,前316年,秦國滅蜀破巴。然而楚國在當年可能趁火打劫在韓國設立了新城郡。

c.《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閔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 」這一年還發生了什麼呢?秦國在藍田大敗楚軍,攻克漢中地區。這叫做楚懷王的雙線操作。

楚懷王應該背一口大黑鍋,這我也是沒辦法咯.......


秦國為什麼伐蜀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巴國和蜀國打仗,兩個國家都求救於秦國,親惠王才派司馬錯去滅了蜀國,之後順勢滅了巴國。(根本原因,其實是秦國早就把巴蜀定為自己的後院,正好藉機去漁翁得利——《大秦帝國》上,孫皓輝將這一戰略的制定者榮譽贈給了商鞅,而到了司馬錯這一代才執行。)

而巴蜀為什麼不求助楚國呢?

巴國,和楚國本就有仇,如果楚國幫巴國打仗,未免有假途伐虢之危險;

而蜀國沒有求助於楚國,一是地理方面與楚隔著一個巴國,恐怕還要考慮楚國的能力問題。

因為在司馬錯伐蜀的兩年之前,楚國剛被秦國狠嚇尿了一次。

看時間——

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聯軍大敗。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

與司馬錯同時代的秦國名相就是張儀,張儀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楚國玩的團團轉,最後把楚懷王都騙到秦國給neng死了。

聯軍大敗之後,秦國順勢以勝利者的姿態與魏國和解,用連橫之策,破了其他國家針對秦國的合縱。

秦國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是1V5沒有問題的,楚國剛剛戰敗,另外外交上也沒有優勢,所以即便巴蜀之地再近一點,也不一定有實力再和秦國叫板。


秦楚的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可以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楚的戰爭,直到項燕最後的迴光返照,秦國就沒有大敗,最差的戰績是打平。可謂十戰九勝。

Neng死楚懷王之後,頃襄王即位,而頃襄王之前可是秦國的人質。

他為了回去當王,還逼不得已取了秦國的女人,管秦王叫姥爺。

他能當上王,其實也是受了秦國的恩惠和默許的。

秦國本想通過頃襄王控制楚國,可這熊孩子回家之後就不聽話了,又搞什麼合縱。

然後白起又狠狠揍了他一頓,奪了題主關心的漢水一線的地盤,又過了幾年,索性把他們的都城郢給打下來了。

頃襄王遷都,依然叫郢。

後來秦國又攻破他們的都城,楚王再次遷都,還叫郢……

為什麼楚國總是打不贏秦國?答主 @陳一荃 說到了點子上:分裂,邦聯。

貴族各自抱著封地當著小諸侯,國家意識不強,楚王打個仗都得臨時請這些王孫貴族出兵出糧,湊起來的貴族軍隊,其戰力自然抵不過軍政集權的秦國了。

反正戰國時期,在楚國當王還是件挺憋屈的事。


這跟楚國的中央集權程度太低有關係,楚國的地方和中央類似於邦聯,或者說楚國相當於多個城邦的聯合體,國君只是最大的城邦的boss。
這個充分表現在楚國對大國作戰中,比較難發動全國的有生力量去搞大規模國戰。春秋時,吳國進攻楚國,分分鐘打到國都,之後地方才糾集軍隊反抗,最後借著和秦國聯姻的關係才搬來救兵復國。而且吳國的主將之一伍子胥是個楚國貴族出身,為了家仇不惜一切要消滅母國來向楚王室復仇。
其他六國均有組織過國戰,燕覆齊,吳覆楚,吳覆越,越吞吳。尤其是秦昭王圍攻趙國邯鄲城,其動員能力幾乎逆天,趙國本身戰鬥力極強。
按國土面積人口算,楚國應該是最強的,但是他的政治結構註定了無法充分利用手上的資源去實施中央既定戰略目標。就好像國民黨當年雖然表面上佔盡優勢,但還是被我共土包子們吊著打,委員長連江浙滬的能量都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就算楚國先吞下巴蜀,也會被秦國搶走,類似事情發生好多回了。


楚國控制的漢中。只不過是後來秦國漢中郡的東部地區。漢中郡的核心地區是南鄭。秦蜀兩國曾反覆爭奪南鄭,幾經易手。


楚國有動作,楚威王動手拿下了巴國三大鹽產地,甚至拿下了巴國的首都,巴蜀是秦楚政治上軍事上相爭秦成為戰勝國的戰利品


為什麼後來齊國取宋國,反遭六國圍攻?其實這是政治正確問題,巴蜀那時只是南蠻,地處偏遠,野蠻,秦國是以正義之師取之,所以無後患之憂。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何以達到百年之久?
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長平之戰,趙國有樂毅有田單有李牧有廉頗,為何派趙括。而趙括為何選擇主動出擊?
為什麼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能拍成《權力的遊戲》這種電視劇嗎?

TAG:戰國時期 | 中國古代歷史 | 秦朝 | 漢中 | 周朝楚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