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謝玄能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
東晉那時明明衰敗。
@李白玉 回答的非常準確詳細了,我稍微補充一點。
先說前秦這邊:
1、苻堅後院還沒打好基礎,看似統一整個北方,其實很多只是稱呼他為帝而已,有個風吹草動的就分崩離析了。
2、苻堅看似英明,其實自大而且無原則。這一點很致命。
很多人該殺該罰的,都以寬大為懷弱化處理了,很多野心家不擔心受到懲罰而蠢蠢欲動。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復燕便是例證。
3、能臣只有一個王猛,其餘可以與他相稱的人才太少,以至於苻堅恨不得把整個帝國都交給他。可惜王猛一死,沒有後繼之人。
4、苻堅在大戰之前,看到草木皆兵,說明他內心也是沒有把握的,這個完全不像一個英武善戰的首領。
1、東晉其實不弱。
晉王朝看似被擠壓到南邊,但內部實力很強,完全可以大戰一場。
東晉後來被篡權,宋齊梁陳輪番上場,按理說內耗成這樣應該很容易被吊打吧,但一直統御北方的北魏發起數次大戰,甚至接近長江,卻沒能統一,說明東晉抗打能力很強。
2、歷史的偶然性這一點的確無法迴避。
很多看似已經成定勢的戰局,可能一場大雨就改變了。
如果苻堅什麼都不管直接揮兵殺過去,可能也就終結了,但臨戰發生很多古怪的指揮,只能說天意如此了。
首先指出一個事實,淝水之戰失利的原因在史書上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寫著的:
融於是麾軍卻陣,欲因其濟水,覆而取之。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王師乘勝追擊,至於青崗,死者相枕。 ——《晉書·苻堅載記下》
融亦以為然,遂麾使卻陣,眾因亂不能止。於是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石軍距張蚝,小退。玄、琰仍進,決戰肥水南。堅中流矢,臨陣斬融。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晉書·謝玄傳》
堅眾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喝雲:「堅敗!」眾遂大奔,序乃得還。——《晉書·朱序傳》
融於是麾軍卻陳,欲因其濟,覆而取之。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馬倒見殺,軍遂大敗。謝石乘勝追擊,至於青岡,死者相枕。堅單騎遁還淮北。——《魏書·臨渭氐苻健傳》
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資治通鑒·晉紀》
又魏書苻堅部分基本來自《十六國春秋》和《秦書》,所以可以直接確認的一點就是,在關於淝水之戰的記載中,南北雙方的史料看法相同,也就是說,前秦在淝水之戰失利的原因就是因為秦軍一觸即潰;嚴格來講,淝水之戰陣前根本沒有戰,只有單方面的追擊。
那麼我可以不負責任的下一個判斷,淝水之戰中,無論東晉方面的指揮官和將領是誰,都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
現在需要說明的就是為什麼前秦軍會不戰自潰。
第一,前秦伐晉的時機不對。
淝水之戰時西晉滅亡不到八十年,前秦立國不過三十餘年,王猛認為:「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苻融則說:「且國家本戎狄也 , 正朔會不歸人 。」這說明在這段時間,華夷之辨,正朔之分仍然被各個階級所認可。前秦發動戰爭,落下口實,於是東晉「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人為之用」。前秦在戰爭的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
苻堅登基後的二十多年來,任用王猛,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教育,「國富兵強,垂及生平」,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前秦四處征討統一了北方。
370年,前秦滅前燕
371年,前秦與東晉交戰,前秦滅仇池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州及益州
374年,平蜀人張育叛亂
376年,前秦滅前涼,前秦滅代,討伐障氐羌
378年,前秦取襄陽、彭城、淮陽、吁胎,
379年,攻淮南,秦軍六萬圍晉軍於三阿,去廣陵百里。
380年,平苻洛之亂
381年,前秦攻竟陵
382年,前秦伐西域
十多年間,前秦發動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一共有十四次之多,在383年的淝水之戰前,更是「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如此頻繁的發動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負面效果是難以估計的,慕容紹認為:「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道歹繭相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危亡近矣。」平規諫曰:』主上雖不為昏暴,然窮兵黷武,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除了民眾之外,軍隊對長年的戰爭更為不滿,攘袂大言曰:「苻氏往因趙石之亂,遂妄竊名號,窮兵極武,跨僭八州。疆宇既寧,宜綏以德。」苻融更是直言:「我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不可以伐」
民有畏敵之心,兵有憚敵之意,正是前秦伐晉前的社會寫照。
第二,前秦在戰略層面上的重大錯誤
晉滅吳,隋滅陳的戰役有力的證明了,北方政權如果想要南下統一全國,除了軍事實力的優勢外,更重要是必須具備從長江上游中游順流而下摧毀荊州防線的能力,曹魏赤壁之戰以及北魏在元嘉北伐中反擊失利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能夠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的強力軍隊。
從軍事條件上來說,前秦的兵力遠強於西晉滅吳時期的軍隊,並且在373年取得了梁益二州,也具備了從長江上中下游同時出擊的條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桓溫滅蜀後,東晉以周撫為益州刺史,經營蜀地近三十年,前秦雖然取得蜀地,但是「蜀人思晉」,並且接連發動叛亂,而東晉政府對蜀地的攻擊也未曾停止。
桓沖以冠軍將軍毛虎生為益州刺史,領建平太守,以虎生子球為梓潼太守。虎生與球代秦,至巴西,以糧乏,退屯巴東。
夏,五月,蜀人張育、楊光起兵擊秦,有眾二萬,遣使來請兵
東晉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將軍桓石虔帥眾三萬攻佔墊江,秦將姚萇兵敗,退屯五城。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五》
巴西人趙寶起兵涼州,自稱晉西蠻校尉,巴郡太守。
癸未,使右將軍毛虎生帥眾三萬擊巴中,以救魏興。前鋒督護趙福等至巴西,為秦將張紹等所敗,亡七千餘人。虎生退屯巴東。蜀人李烏聚眾一二萬,圍 成都以應虎生,秦王堅使破虜將軍呂光擊滅之。
——《資治通鑒·晉紀二十六》
西晉取蜀後,「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前秦取蜀後,蜀人叛亂接二連三,還要應付東晉的攻擊,前秦於373年取蜀地,到382年才能「密具舟師」,試圖仿王濬伐吳舊事。
秦王堅以諫議大夫裴元略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使密具舟師。——《資治通鑒·晉紀二十六》
夏,五月,桓沖帥眾十萬伐秦,攻襄陽;遣前將軍劉波等攻沔北諸城;輔國將軍楊亮攻蜀,拔五城,進攻涪城。——《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
淝水之戰發生於383年,382年裴元略才開始在蜀地密具舟師,期間桓沖還以十萬人伐秦,攻蜀五城。前秦在長江上游地區根本沒有時間來建立一支強力的水軍,要知道王濬當年可是「作船七年」,所統八萬」。
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資治通鑒·晉紀》
十一月前秦就在淝水之戰中失敗,而王濬滅吳僅僅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而前秦這支水軍自此再無記載,說明這支部隊順江而下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對東晉造成任何打擊。前秦在長江上游的攻勢徹底失敗。
在西晉滅吳之戰中,在長江中游對荊州地區發動攻擊的杜預可以說是滅吳的最大功臣之一
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吳之男女降者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晉書·杜預傳》
杜預在荊州地區的攻略,接應了從益州順流而下的王濬水軍,並且南下攻佔廣交二州,掃清了後方的威脅,在滅吳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前秦則完全放棄了對長江中游地區的攻略,繞開荊州,將全部兵力集中於長江下游地區,這樣一來,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第三,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
王猛是真正高明的政治家,能夠直擊問題的關鍵點,內部的民族問題嚴格來講算不得淝水之戰失利的主要原因,但姚萇慕容垂等人在戰爭中保存實力,按兵不動,見死不救的行為,也必須為這場戰爭的慘敗負責。而在淝水之戰後,這些人馬上起兵叛亂,復闢建國的行為則是前秦滅亡的重要原因。
至於前秦的民族政策就是更加複雜的內容了,在這裡就不再論述了。
總而言之,前秦在淝水之戰的失敗完全是必然的結局,形勢上,前秦發動不義之戰,軍民疲憊,內部隱患重重,新佔領的地區也沒有很好的消化,戰略上選擇了從來沒有人成功過的進攻路線;而東晉方面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在戰略上對上游的益州梁州進行打擊騷擾,對中游的荊州地區重兵布防,在決戰開始之前就已經擁有了巨大優勢,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說一點,在淝水之戰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絕非北府兵,而是桓沖的荊州兵,所以才有「談者以為此死,賢於讓揚之荊。」吧。歷史上總有許多看似扯淡的偶然。本次前秦之敗,跟當初桓溫滅蜀之勝十分神似。輸贏的直接原因都近乎荒誕,但兩次戰役東晉都勝利了。這不得不到讓人想到王猛臨死前說的話:天命還是在晉!
不說這些偶然的和虛無的因素,我認為前秦知敗在於:
1.國家建立時間過短,削藩力度不夠。前秦是徹頭徹尾的草原民族政權,其民族開化程度要遠遠落後於鮮卑、匈奴,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治國理政的經驗。不懂得中央集權對一個從淮河流域蔓延到大草原的農牧混合帝國的重要性,他們還按照古老的草原傳統治理國家,對於臣服了的諸外族部落,沒有做到足夠的削藩化同,為帝國的分崩離析埋下了伏筆。
2.大帝是個有情懷的人。大帝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他登基之後的黑活都是王猛替他乾的。所以,大帝沒有幾會冷卻自己的正能量。因此他把許多狡猾的敵人當成了朋友,最終引火自焚。皇帝還真就不該是個東西!人太好就要倒霉,比如晉武帝。
3.東晉真就不弱。千萬不要被慣性思維給忽悠了,這時候的東晉根本就不弱。為什麼這麼說。第一東晉北邊的流民勢力仍然保持了強盛的實力,東晉藉助流民的力量在此構建了強大的軍事機器。且不說北府軍。在北府軍之前,桓溫用來爭霸天下的荊州勢力這時期仍然存在。這絕對是一隻百戰精兵,打過多次滅國大戰。單論軍團戰力,在江南地區開打,北邊人真就不是對手。所以東晉不缺精兵和名將。看似不多,但整體實力不會弱於後來的劉宋初年。第二肥水之前,北方外族勢力沒有對東晉造成過空前的軍事危機,東晉一直的口號都是還復舊都,而不是偏安。所以東晉人心上並不「恐北」。第三謝安當國,桓家家主又是個深明大義的,所以東晉能最大限度的戰爭動員。第四北方漢人,甚至鮮卑人,多少心裡還是認為東晉是天下的正統,前秦打東晉是為不義,結果大家都看見了,我沒唬你哦!
客觀因素為前秦搭建了一座羸弱的火柴城堡,天命又好死不死的點了一把火。看似巧合,看似幸運。其實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我們漢族政權這樣的幸運其實不多,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只是這個餃子交你家的司馬大大吃了而已。
一點補充
桓溫和謝氏意氣風發,戰鬥力正處在巔峰期。東晉內部政治權斗但群眾基礎牢固,(南朝有數量龐大的南渡僑民和僑郡)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民族矛盾推動下,南方反而由一盤散沙短期內形成合力。
如今按照戰場復盤來說,前秦的聯合多民族軍隊其實是自相踐踏而造成大規模減員(相似的非戰鬥減員如,赤壁的流行病,中國遠征軍在野人山面臨的惡劣環境)。
南朝有8萬北府軍(之前拉練了七年,算是職業部隊),符天王112萬( 符融25萬先鋒,天王陸續步兵60萬、騎兵27萬。其實只有30w嫡系,其他是拉壯丁和投誠的)
話說,淝水之戰和208年的赤壁何其相似。『』北方初定,內政不穩,內部有分裂主義,外部有長期經營江南的政權(東晉甚至全有長江,往北經略淮南地)『』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戰役,之前都有成規模的試探性攻防。不久前前秦軍隊剛剛圍城一年拿下了襄陽,這裡的守將朱序被俘以後竟然還被符大帝予以任用。(可以想像前秦的戰俘政策多麼寬容,軍隊嫡系30w,其他各族湊了不少份子)兵法雲,千里之箭不能穿魯縞。上伐交,其下攻城嘛。一年後軍隊疲憊不疲憊呢。諸位後方的郡守還茲磁不茲磁呢。
東晉這邊也沒坐以待斃,北府軍的『』前半生名將『』劉牢之帶著五千精兵到了洛澗,秦將梁成扼守山澗迎擊。具體戰鬥史書語焉不詳,總之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了先鋒官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據晉書記載消滅了秦軍五萬主力(南朝的史書經常有誇大的描寫,例如之後的白袍陳慶之)。晉軍順勢阻絕了淮河渡口,又陸續殲滅秦軍一萬五千人,get秦揚州刺史王顯√。
這說明初期戰果,前秦部隊在沒有集結完畢時先鋒挫了銳氣。
接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有人(細作?)向天王建議後退決戰。幕僚們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最少能打成消耗戰,但苻堅自詡兵法勝過魏武帝,覺得半渡而擊才是微操高手,一戰定鼎、席捲江東。所以天王下令全軍後軍變前軍,前軍殿後緩緩後撤留出空間讓晉軍渡河。
然而坑爹的時候來了,由於臨時拼湊的軍隊不懂統一旗號,當秦軍後移時,晉軍發動技能渡水突擊。降將朱序(洒家真的是忍辱負重啊,屈身敵營一心報國 )在方陣後方大叫:「前線的軍隊敗了,再不逃就要來不及啦」,導致秦軍中了暈眩。全部腦殼上?。晉軍趁機渡河,收割稻草一般追殺秦軍的混亂軍團。可憐我天王弟弟苻融正在騎馬來回奔走放回復技能,來不及逃走被北府軍當場討取。十年前就在淝水,前燕剛滅亡前秦最鼎盛意氣風發之時,前秦派來援救壽春東晉叛軍的軍隊被桓溫帶領的晉軍打的一敗如水……
真以為淝水之戰是偶然打贏?那壽春之戰,淮南之戰,竟陵之戰,洛澗之戰,偶然怎麼這麼多?這種多民族雜牌軍無論東西方都是無法與職業軍隊抗衡的,可參照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及日後的國軍:1.徵召兵本身戰力、士氣低下--贏得戰爭幾乎沒有戰利品--沒有戰鬥動力。2.軍閥首領各懷鬼胎不願為盟主賣命,損失政治資本。3.各民族官兵之間語言不通指揮混亂,加之士兵良莠不齊戰鬥力極差,還有本身低靡的士氣,前線戰爭一旦失利造成潰敗極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後方士兵跟著潰逃。
推薦東晉門閥政治,那時期陳郡謝氏在門閥爭鬥中取得階段性勝利,北府和西府也可以協同作戰,再加上那一時期謝氏人才輩出,而謝氏一族從來都不干預朝政,可以說東晉朝廷在那一時期並不衰弱,再加上前秦自己的問題。
淝水之戰是南北決戰的經典案例!讓我們從戰爭本身,談論苻堅是如何打壞了一手好牌!
一、苻堅率軍四路南下,百萬雄師直指建康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分四路南侵。
1、主力軍,自項城攻壽陽,直指歷陽、建康;
2、襄陽軍,漢水直下,會攻荊州桓沖;
3、蜀漢軍,舟師沿江而下,指江陵夏口匯合襄陽軍和慕容垂,一起東下;
4、幽冀軍,水路直下向廣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主力軍前期指揮部),涼州的軍隊到達咸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苻融主力先頭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
二、東晉的備戰:謝玄八萬兵馬,草包還是英雄?
東晉方面,以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十月,苻融攻克壽陽。慕容垂輔助兵馬,也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胡彬見前秦兵馬浩大,給謝石寫信:敵軍強大,糧草殆盡,恐怕見不到大將軍了。這封書信被苻融繳獲送給苻堅。苻堅於是輕敵,於是以輕騎八千,從項城趕往壽陽。
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東晉降將、間諜)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秦將梁成以5萬人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
「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晉書劉牢之傳》
勇猛剛毅的劉勞之,百戰百勝的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啊!(說東晉弱,政治上的確庸弱,皇權不穩,門閥亂斗,但在軍事上,京口作為北方流民南下的基地,已經崛起成為首要兵團基地,且作戰實力極其雄厚。此時的劉裕、劉毅,都還在劉牢之手下。嘖嘖嘖,身在北府兵早期,簡直充滿光榮和夢想。)
三、淝水陣前,該不該後退?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 苻堅和苻融此時從壽陽城觀察晉軍,見其軍容整齊,連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為是晉軍,於是說:「這也是勁敵,怎能說他們弱呀!」由此悵然失意並有懼色。顯然,剛經歷了洛澗慘敗,晉軍銳氣正盛,苻堅此時的心理創傷還沒癒合……
謝玄請求渡河以決勝負。苻堅同意了。
晉軍剛開始渡河,苻融建議趁敵軍不整齊,攻打晉軍。這貌似是個好主意。但苻堅認為水戰不是自己擅長,建議等晉軍半渡再打。
對,半濟而擊之,孫子兵法就是這麼寫的!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孫子·行軍篇》
當秦軍後移時,朱序(還是那個東晉降將、間諜)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
秦軍陣腳大亂,一時間潰不成軍。苻融縱身上馬,希望阻止大軍潰敗,誰知慌亂之中,落馬被殺。此時的四路大軍,還沒集合。只是先頭部隊一潰散,百萬大軍望風而逃!
淝水之戰,謝玄等人的指揮謀略,讓東晉避免了亡國的危險。我們以軍事角度分析這場戰局。
苻堅在戰略方面,四路圍剿,固然是得當,當只因前軍小勝,以最高統帥身份前往前線,真是重大的決策失誤;如果苻堅不隻身一人前往,讓前鋒先廝殺,等到四路大軍集結,再齊攻東晉,那也不會是這番光景。實際上任何成功的南北大戰,劉裕北伐、晉伐吳、隋伐陳,主帥都是坐鎮指揮,打頭陣搶功的都是先鋒軍。
在情報層面,收降敵將是苻堅一向的做法(收降慕容垂等),本無可厚非,但是對降將忠誠度不加考察則大不應該!朱序的透露情報、散布謠言,對前秦的失敗,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在戰術層面,半渡擊殺,是明文寫在孫子兵法中的計謀。為何在苻堅這裡沒有效用?實際上任何計謀都是有情境。如果苻堅軍容整齊,內無間諜,上下一心,等晉軍半渡擊殺,必然大勝。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劉牢之以北府5000能戰前秦5萬,晉軍勢力之強,苻堅戰前都感到風聲鶴唳,更何況數十萬強征的前秦軍啊!
讓前秦軍後退,就是要製造兵敗如山倒的陣勢。這一招,謝玄成功了。不通戰陣的苻堅,再熟讀兵書,也是枉然。
希望戰爭兵法可以參考我的這篇軍事分析
從劉裕北伐到淝水之戰:魏晉南北軍事解析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難道不是因為燕飛和劉裕?
其實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打仗打的是一個國家的制度、財力、民心等等一系列綜合實力,不是靠幾個軍神領著一幫超人就能打贏的。前秦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內部本來就相當不穩當,就像一座摩天大廈,剛進行了澆築,水泥還沒幹,你非要讓它去抗一抗八級地震,那不塌了才怪。而東晉之所以成功,也不是所東晉有多強,由於司馬家、謝家、桓家實在不想死,所以只好互相讓一讓,把互相要砍死對方的菜刀暫時收起來。桓家的軍隊幾乎是不聽朝廷指揮的,而所謂的北府軍其實是七拼八湊的北方難民團,朝廷和謝家基本上是通過指揮難民團的頭頭們,來指揮難民團的,根本無法直接指揮難民,而且,大敵當前的時候,桓家、謝家、朝廷仍然內鬥不止,而且小有摩擦。但是,這麼一支七拼八湊的東晉部隊,卻遇到了更加七拼八湊的前秦部隊,結果,所謂的淝水之戰,根本就沒有戰,東晉部隊還沒放「混亂」大招,前秦部隊自己就混亂了,這就是淝水之戰,整個戰爭場面顯得好可笑,但是,它充分顯示出了戰爭的本質:戰爭是政治的戰爭,而不是軍事的戰爭。不知道這麼回答您是否滿意。
此外,我專門做了一個有關西晉歷史的長篇音頻節目《大寶——西晉時代》,專門在說為什麼三國這個最精彩的時代,卻孕育了一個最窩囊的西晉時代。有興趣的兄弟們請欣賞和指教!地址:001 西晉到底有多亂?【MP3_聲音_錄音】免費在線收聽|下載-喜馬拉雅fm
天王苻堅犯了一系列錯誤,而謝玄歪打正著捕捉了這些戰機,而一戰成名。
一,不應該大規模擴軍。
二,不應親征,即使親征也不應親臨前線。
三,不應用沒有實戰經驗的符融作為主力大將。
二,不應重用東晉降將朱序。
謝玄運氣太好,撿了個大便宜。
南朝沒丟掉四川和湖廣就可以活下去。歷來如此。
內部矛盾重重,慕容家和姚家蠢蠢欲動。至於具體作戰,在先鋒里還有個身在秦營心在晉的朱序出賣了軍事機密還臨陣反水造成一次很正常的戰術後移變成了一次大虧敗然後東晉就贏了。總之這是一次神奇的莫名其妙的勝利充滿了僥倖。
看來下面很多回答特別對@戴萬琦 的回答很不以為然,就題主的問題,提出幾點容易被忽略的點。
第一,如果苻堅不御駕親征會怎麼樣;
第二,別的部隊都還沒集結到,苻堅這貨就已經開打了;
第三,就是朱序這個人,很多人都忽視了。
以我看最大的失敗就是苻堅性格太自信,太自大,這人心太大了,他膨脹的太厲害,如果克服了這些,我就不信以苻堅的兵盪不平東晉,說實話,東晉當時主帥都在家裡貓著聽天由命了,實際就是放棄了,我估計當時謝老人家都已經做好殉國的準備了,這才有了他聽到勝利時高興的把鞋都跑掉了,卻還要一本正經的裝逼,故作淡定,他為什麼要裝逼?因為他要掩飾自己內心到底是多麼的虛。誰都沒有料到的苻堅的腦洞這麼大。真心佩服那個提出讓苻堅後撤一點的東晉將領(我忘名字了)。
苻堅這人每拿下一城就收降一片,而且都還委以重任,慕容垂,姚萇那個不是敵人,這次出征都委以重兵,協同作戰,最後這兩貨都沒到,而那個朱序就是東晉的降將,投降寬大也就罷了,,還給了個小分隊隊長,跟在大部隊後面斷後,這是多麼的自信啊。這讓我想到解放軍打金門時,船里拉的都是鈔票,慶功酒什麼的,那個自信啊。御駕親征,親臨前線,不等後續部隊到齊,我就先上了,其實苻堅當時根本沒想過輸,他誰都不放在眼裡了,什麼姚萇,慕容垂,東晉你們都是我是鍋里的肉……大爺我想扒拉誰,就扒拉誰。說實話歷史上就胸懷而言,苻堅真可謂前無古人,無出其右者。大到沒譜,我總能從喬峰身上看到苻堅的影子,也就是這種性格坑了他,真要換了別人,這麼力量懸殊,不贏才怪,什麼戰略路線選擇那更是瞎扯,我黨打南京不也沒走四川嗎,那些國民黨將領也都挺效忠黨國的呀,不照樣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嘛。
最後特別煩的就是那些一大坨一大坨引用古文的人,引用了就感覺自己說的事實了,有道理了,其實都是一本正經的瞎扯。以前常看到什麼影響歷史的小人的問題。我覺得大家有必要看看朱序這貨,你能腦補一下那畫面:一隻號稱百萬的軍隊突然後撤,這得多大的動靜,然後後面一股小分隊看到前面後撤就開始大肆散播,前面打敗了丈了,快點跑吧,不然掛了,而後面又看著前面真的在後退,一個個就開始遛,這種連鎖效應一但發生什麼,你可想而知。這也側面反映了苻堅那邊從上到下都不想打,這就是苻堅一個人自我的自我膨脹,泄私慾,結果就把自己作死了。軍隊內部思想就不統一,有個風吹草動就都是跑的主。作為決策者苻堅不了解自己的軍隊,不了解自己的戰將,不了解自己的人民,所謂上下同心,團結就是力量,他木有,他政治上不了解民情,軍事上又不知兵。這都是苻堅盲目的自我膨脹的後果,以前的勝利已經讓他完全和不知所以然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苻堅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不知彼。上下不同欲,國內不支持這一點理由戴的回答還算靠譜,其他什麼戰略路線,對方上下同心的論調都是隔靴搔癢。
最後如果苻堅不御駕親征,坐鎮長安,即使是肥水輸了,也不會落個生死國滅的下場。
所以記住性格決定命運,不管身處什麼境遇,一定要保持理智,腦子不要發熱,窮時別喪志,達時別喪智。
上下同欲者勝。前秦看似強大,但是內部矛盾重重,被苻堅統一的北方各國遺族圖謀復興;東晉看似衰落,但是起碼在抵抗北方少數民族南下這一點上是利益一致的。所以本來不足以決定戰爭勝敗的一場戰役就點燃了前秦內部矛盾這個炸藥桶。所以淝水之戰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導致前秦失敗乃至滅亡的,是它本身的內部矛盾。
多族部隊,卻缺乏對其的管控,以及在錯誤的位置(排兵布陣的位置)安排了錯誤的軍隊。換言之,整個軍隊如一盤散沙,毫無軍心。另外一邊,打輸了就亡國,所以怎能不拼盡全力。
運氣好。前秦自己作死。
其實贏得很僥倖。當時正兒八經交戰的只是前秦的先鋒部隊,被北府兵打敗。後來兩軍再次交戰,這是還有大部分北軍沒到位,東晉降將朱序在後面大喊,前秦敗了,使得前秦軍心大亂,紛紛潰敗。其實東晉這次能勝,就是依靠在敵人集結完畢前,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並且擾亂敵軍軍心,使其潰敗。之所以說其僥倖,也因為此,當時前秦軍隊大部分是抽調來的,苻堅規定每戶出一人,都是一些拼湊起來的雜牌軍,本身軍心就不穩,而前秦的正規軍當時又沒有完全到位,因此才有了淝水之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