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國其他軍閥割據時期,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確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是只是被後人過度藝術化渲染?

這幾天讀歷史,突然感覺英雄因為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才顯得彌足珍貴,含金量更高,如果一直捏軟柿子,打再多的勝仗也感覺少些什麼。那麼有哪些分裂割據時期英雄並起的精彩程度可以與三國時期相媲美,或者實際上強於三國呢?


三國時間太短了,故事容易梳理,不會覺得太混亂。把時間往後推一點的十六國就夠可怕,真正非強者不能立足的亂世。王猛、慕容恪、劉裕、陳慶之、崔浩、拓跋燾、王思政、謝艾哪個不是逆天的角色,聞雞起舞的祖逖、劉琨,還有英明神武天神下凡鬼哭神嚎玉樹臨風救苦救難的民族英雄大魏天王冉閔。

一般比較被人熟知的隋唐年間李淵、宇文化及、王世充、竇建德、翟讓、李密、劉黑闥、孟海公、李子通、朱粲、杜伏威、蕭銑、羅藝、寇仲,當你把這每一個人的勢力弄清楚之後就會明白有多難玩。

元末群雄諸如朱重八、陳老三、張九四三足鼎立,羅貫中正是因為在張士誠麾下不得志才寫起了《三國演義》。當你認識了張定邊、趙普勝、呂珍、張士信這些人物就知道朱重八能獲勝並沒有水分。至於卞元亨,他的好友施耐庵根據其打虎事迹寫在了自己的小說當中。其餘還有劉福通、韓山童、徐壽輝、郭子興、彭瑩玉、方國珍、張無忌之輩,加上大元朝還在北邊,這局本來就比三國難玩。

五代十國........我覺得沒下一年半載的功夫根本搞不清楚基本劇情.........更難挖細節,總覺得細節呈現的亂世比各朝代都要可怕.......

劉秀面對的王郎、張步、董憲、隗囂、公孫述、盧芳、銅馬、劉玄、劉盆子這群人算比較簡單的了。劉邦和項羽前後打了八年,局勢基本環繞這兩人展開,總的來講其實也比較簡單。不過依舊留下了韓信、蕭何、范增、章邯、陳平、張良、蕭何、英布、彭越、項少龍這麼些名人。

蔣公、李宗仁、馮玉祥、劉湘、張學良、唐生智、李濟深、閻錫山,能記名字算不錯了,近代史要細究起來那些連長、營長都是有故事的人,史料詳細當然很精彩,可到底有幾個能把這麼多回憶錄什麼的看完,有時就連人物的侍衛、醫生、老婆的敘述都是重要史料。間諜大戲、戰略大棋什麼的,反正國民史我一向不求甚解,坑太大,跳進去怕出不來。

總的來說沒有一段亂世不精彩,然而坑越大的故事越精彩也越難啃,三國人口少,陳壽的記載也簡略,是故挖起來還沒有別的歷史難。


縱觀中國歷史,亂世不斷,歷史不斷重演,唯三國被國人乃至東南亞,日本,朝鮮所熟知,核心還是羅貫中這個歷史大師,學貫古今,旁徵博引,融會貫通,把歷史上的各個時代的故事結合三國歷史大背景,寫出了三國演義這部經典之作。明朝歷史也因為當年明月嘔心瀝血,寫了一部明朝那些事,讓明朝歷史廣為流傳,讓廣大歷史愛好者所熟識。所以歷史年年有,獨缺好作者。這裡我很想借題發揮,簡單介紹一下五代十國的歷史,因為這段歷史一點也不比三國歷史差,在中國最黑暗的亂世中,總有無數英雄始終堅持特有的情操和無畏的犧牲精神,為黑暗的中國點亮了前進的燈火。這裡我以自己的語言和小故事簡單介紹一下五代的情況,如果有什麼不妥,請各位看客包涵啊,權當休息聽書了!
五代十國主要的核心勢力是中原地區的梁,唐,晉,漢,周,英雄人物主要是梁王朱溫(號稱老賊),晉王李克用(號稱獨眼龍),唐庄宗李存勖(號稱半個聖人),淮南王楊行密(號稱豪傑),周太祖郭威(號稱大度),周世宗武帝柴榮(號稱雄才偉略),著名的武將是滅唐興梁18將,(山中一條葛,無事莫撩撥的葛從周,雙槍王彥章,一步百計的劉潯,劉開道的劉之俊,智勇兼備的氏叔蹤等),後唐五虎將(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周德威周敢當,大太保李思源,符存審,)8老建南唐(名將田君,馬朔雙絕的朱瑾,北歸人李承嗣,太尉劉威等),著名戰役是五代南北戰爭號稱小赤壁的青口之戰,梁晉爭霸,幽州保衛戰,晉VS契丹三次防守戰,周VS後漢高平之戰,周VS南唐淮南之戰等,如果想詳細的了解五代,那麼可以以梁晉爭霸為主線,從上源驛站,梁晉結怨------------&>後梁崛起,橫掃八州------------&>梁攻晉守,兵臨太原------------&>梁晉爭霸,亞子逆襲------------&>晉攻梁守,夾河激戰------------&>奇襲大梁,後唐滅梁------------&>輕取益州,初露曙光------------&>伶官傳序,亞子歸天------------&>哭得江山,哭丟江山------------&>割讓燕雲,漢奸皇帝------------&>三戰契丹,姑父誤國------------&>因禍得福,知遠建漢------------&>擅殺顧命,郭威造反------------&>高平之戰,柴榮出世------------&>三戰淮南,殺子守城------------&>天嫉英才,天下歸宋。


比三國亂的時代有好多,相比以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等時期,三國時代略安定。或者說三國時代只是以後五胡十六國時代更亂的前奏。不是沒有描寫兩晉南北朝的書,比如蔡東藩的兩晉通俗演義與南北朝通俗演義。我們暫且按下蔡東藩的文筆不談,單看敘事就知道兩晉時期有多亂,能人多,但是能人存在的時間太短,就算是救苦救難英明神武的大魏皇帝冉閔,他的事迹就是投靠石氏,打仗,消滅石氏,然後被燕滅掉。我們拿曹操舉例,曹操從189年起兵,到220年去世,他縱橫的時間要比十六國時期某些國家存在的時間要長。更別說十六國有些國家不在中原,遠離中原的鬥爭,難以為人注意。
然後再說隋唐之際。隋唐之際的英雄故事有很多了,小說家也寫過隋唐演義。故事也不少。
至於五代十國。一是和兩晉南北朝一樣,亂,線索太多不好寫,人物存在時間短。其次就是我認為。我認為,中國古代小說家寫小說,總要奉個正朔,找出正邪對立,比如三國奉漢之正朔,封神以周為正義,水滸認為宋皇帝是好的,只是官員蒙蔽聖聰,說岳奉宋。當然有一部是例外,那就是東周列國志。馮夢龍真才子也。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事情讓他寫的有條不紊,精彩紛呈。但是五代時期找不到正朔,大家都是軍閥,說不清誰正義誰邪惡。加之沒有馮夢龍這樣的小說家組織,這些故事在民間流傳不開也很正常。
至於明朝初期,肯定有英雄,也有相對應的故事流傳,雖然沒成書,但是在民間藝人中卻口口相傳。比如朱元璋大鬧武科場,雖然杜撰,但是也可以反映出明初的英雄故事也是在流傳。啊,說到這裡,我似乎想起來,哪個戲曲中有一部戲就是說劉知遠的,這說明五代故事也是在民間流傳過。
然後明末清初,之後就是清朝。清朝的高壓政策使得前明的故事沒法說,甚至說岳這種書都會成為禁書。所以,你懂的。之後就是民國時期。話說蔡東藩是個神人,也寫了民國通俗演義,只是沒有寫完。由於時代不一樣了,人們對於民國時期的理解遠遠比明朝對三國時期的理解要多,理解多了,看得多了,相關民國的小說,想寫好,想暢銷,就有些困難了。


從天時上看,
春秋戰國持續五百年,並且春秋時期繁瑣的禮法和規矩現代人不易於理解,並且春秋時期的價值觀(比如二桃殺三士)不易於現代人接受。而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跨度太長,這麼長的時期出大量的人才是理所應當的。並且這些人才都是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開創性的,不見得需要他們的水平有多高。比如NBA的老古董麥肯,拉塞爾,張伯倫等人可能會被後來的奧拉朱旺,奧尼爾,鄧肯,甚至姚明等人完爆,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不在後來者之下。
南北朝時期跨度也很長,然而由於三國的大戰亂和西晉的門閥制度,加上異民族的入侵,讓這個時期出產的人才非常少,正如柏楊說的:「三國時代,因為人才太盛,造成三國僵持。大分裂時代,因人才太爛,也造成大分裂僵持 三百年間,只不過君一人:符堅;臣二人:慕容恪,王猛。 武將數人:王鎮惡,高歡等而已。其他,一蟹不如一蟹。」
五代十國持續時間短,卻也沒出什麼像樣的人才,倒是政變和屠殺一樁接著一樁,都像司馬家族一般頻繁地政變和反政變,頻繁地出人命,不僅人才凋零,後來想要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因為這段時期軍閥們的價值觀和水平太沒下限也不想更深入了解。其實羅貫中是寫過五代殘唐演義的,影響力如何你懂的。
而近代史持續時間也短,出現的政治,軍事人才似乎很多,但是相比古代,我上國出的人才不是世界級就是宇宙級。在大清國皇恩浩蕩下,我們又有什麼人才在世界上拿得出手?這就直接導致中國的軍閥們命運基本上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軍閥哪個不是外國勢力的玩偶,而民國這個貪腐橫行,買辦肆虐的時代,軍閥頭目們又有什麼價值觀可言?讓這些軍閥中的哪一位統一中國並不是中國的幸事,而是他們後台老板們的幸事。
這樣三國時期的天時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1.時間上不太長。
2.時間段由於經受強大的漢朝洗禮,且處於封建社會的開端,產生的人才價值觀整體上不太偏離到中國人無法接受的地步,諸葛亮、荀彧、關羽、陸遜、羊祜等人甚至還是後世的道德楷模,軍事楷模。
3.三國時期人才自然是世界級的,同時期羅馬還是三十暴君時代呢,並且三國時期對異民族的戰爭也不含糊,魏國平匈奴烏丸,蜀國鎮南蠻,吳國幾乎把山越給同化了過來,為中國經濟重心的南遷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從地利上看,
長江天險,六朝雄踞,長江中下游天然就是一整塊割據政權的樂園,而四川盆地,險峻的地利和充足的經濟支撐讓劉備看到了希望,之後又有李隆基,孟昶,蔣介石蝸居於此,也是天然的易守不易攻的寶地,蜀漢時期劉備集團保存的人才甚至能支撐政權頻頻出兵(2、3萬一線部隊+同等數量夫役),向中原發難,這又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而吳國強大的後勤又能支撐孫權多年對魏國的大規模進攻(用兵一般都多達4、5萬)。

從人和上看,
三國人才很多,這一點很容易。
三國每一方人才都有很多,以至於相持不下四十多年。
這一點不很容易,從帶兵打仗的將領來看,魏力的曹操,曹仁,張遼,夏侯淵,徐晃等人,蜀漢勢力的關羽,張飛,魏延,王平,姜維等人,吳勢力的孫堅,孫策,周瑜,呂蒙,陸遜等人,即使是其他勢力,也有麴義,皇甫嵩,高順,董卓,徐榮,呂布,公孫瓚這樣的優秀甚至拔尖的將領。而三國勢力各自的謀士集團不說,其他勢力也有沮授,兩蒯,田豐,陳登這樣的謀士甚至縱橫捭闔之士。
三國每一方頂尖人才無論哪個時期都能保持較高的水平,
這一點很不容易,咱們從唐宋時期祭祀的武廟開始說吧,既然能夠做到全國範圍的被人祭祀,說明他們的名聲,戰功,品德等綜合考量已經得到當時的權威認證:
武廟七十二子,三國入選了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諸葛亮。
這裡面,即使是看起來人才缺乏的三國後期,也有羊祜、王濬、杜預、陸抗、鄧艾等名將入圍,其中杜預文廟和武廟皆入選。
而各方的優秀將領讓三國的每個十年都有高水平,大規模的戰鬥:
第一個十年:魯陽之戰
第二個十年:界橋之戰
第三個十年: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
第四個十年:合淝之戰
第五個十年:夷陵之戰
第六個十年:諸葛北伐系列戰爭,孫權北伐系列戰爭
第七個十年:興勢之戰,王平破曹爽
第八個十年:姜維北伐系列戰爭
第九個十年:魏滅蜀之戰
最後一個十年:西陵之戰
這些戰役的參戰雙方的職業軍人都有三萬以上,足以作為每個時期的代表性戰役。由於古代生產力的不發達和軍隊組織,動員,運輸能力的落後,一般每次戰爭動員7-10萬應該是一個軍勢的極限。而赤壁之戰曹操軍勢的組成是袁曹軍之合(五萬南征軍)加上兩萬本地荊州軍,達到了這個上限。
另外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火攻只是助勝而不可能逆轉戰局,你以為是以前的火有現在炸彈的威力。周瑜和陸遜都是力戰得勝。


羅貫中沒那麼重要。宋代就小兒集聚聽說三國故事,而且崇蜀漢抑曹魏的基調已經形成了。羅貫中只是人民群眾對三國持續近千年熱愛的一個產品,而不是原因。亂世故事都是廣受歡迎的,後漢到隋唐各段故事都經過了長期藝術加工,南北朝也並沒有很寂寞,就連蕩寇志這樣的書,也是街頭巷尾廣為流傳。只是近現代以來,人民群眾娛樂方式多了,花在野史小說上的時間少了,必須要有個選擇的時候,才因為羅貫中文筆好、三國時間濃縮故事好記等緣故選擇了三國演義。

現在人愛讀三國更跟羅貫中沒關係了,很多三國迷都不一定通讀過三國演義,大部分是因為電視劇和遊戲。而遊戲都做三國,是因為日本人喜歡三國演義,遊戲公司抓住了商機,逆輸出回中國。這些事都是一環扣一環,誰也沒法獨佔功勞。


三國志上手只要一天,文明上手要半年。群眾還是喜歡容易上手的啊,不能多於三個了!!!


三國確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但三國英雄知名度和普及率明顯高於其他亂世的原因確確實實離不開羅貫中的演繹,至於演繹光環是否抵消了其他朝代各路英雄自帶的榮耀光環則見仁見智。
首先說英雄就要明確什麼人算的上英雄。所謂英雄私以為就是「非常之人」,有超越普通人的能耐和作為,拋開所謂的政治正確和政治偏見,凡是在歷史上超越平凡,脫離了低級趣味,有所追求並孜孜不倦,並成「非常之功」的人就是英雄。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英雄,同時也不缺狗熊,有名臣也有奸臣,有明君也有昏君。一部二十四史,你方唱罷我登台,好不熱鬧,活脫脫一個萬花筒,有的是你想不到的各式人物。
說春秋戰國,有奮發圖強的各路諸侯,有軍功赫赫的各路戰神,有伍子胥、樂毅這樣的逆天的存在,有張儀、蘇秦這樣牛逼哄哄的大神,還有各顯神通,技能點各種奇葩的大牛,這些人算不算英雄?
說秦末漢初,除去耳熟能詳的各路boss級人物,還有如彗星一樣,轉眼即逝確讓人驚嘆不已的奇才。還有誰記得,在漢初七王之亂中,那個沒有任何根基,因勢利導,僅憑藉一己之力策反一城,振臂一呼不日雲集十萬大軍企圖助吳王奪權的「無名小人」,這是不是英雄?
說南北朝,在那個不是砍人就是被人砍的的年代,在那個凡是能夠活下來並完成繁衍後代就算大功一件的時代里,能夠開邦立國,稱雄一方的強人、猛人算不算英雄?
說隋唐,也是英雄輩出,奈何演義太渣!太渣!減攻減防還自帶抵消效果,不提也罷。
宋元明清乃至兩黨紛爭,無不有各式各樣的英雄。

話說回來,有關三國英雄的爭議為啥這麼多?
首先是三國故事普及率高。
三國故事之所以婦孺皆知,廣播海外確實離不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至今我還記得那段高中時和同桌上課期間偷看三國演義的美好時光,以及同桌看到入迷之際大喊一聲「我乃常山趙子龍」,並瞬間一腳將我踹倒的事迹。沒有看過原著的,起碼看過電視劇,沒有看過電視劇的起碼玩過三國類遊戲,最差總還聽別人blablabla過吧。
其次,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諸多出入,吐槽點點比較多。
關張劉是不是好基友,曹操和袁紹的基友二三事,曹仁、司馬懿是否被黑,關二爺、趙子龍有沒有開掛自帶七秒bkb(天神下凡)。。。
再次,是三國歷史本身的特點。
一是長期大一統之後的分裂,本身看點就很多。二是三國歷史時期不長,人物連續性強,歷史事件節奏緊促。三是人物性格鮮明,特點明顯。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
「那麼有哪些分裂割據時期英雄並起的精彩程度可以與三國時期相媲美?」
我的回答是推薦看《史記》,誰看誰知道。

「這幾天讀歷史,突然感覺英雄因為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才顯得彌足珍貴,含金量更高,如果一直捏軟柿子,打再多的勝仗也感覺少些什麼。」
答:英雄並不是那些只會上馬打仗,能砍能殺的人。英雄自有他豐富的內心世界,除去征伐善戰的外衣之外,更多的是那些超脫歷史局限,給後人以思考價值的內心世界。匹夫和英雄自有境界高下之分。關二爺之所以流芳百世,班列神位,靠的不僅僅是他的武功,那個對劉先主不離不棄,千里走單騎,夜秉春秋,義薄雲天的關二爺才是我們民族心中的英雄圖騰!


不談演義只說正史,三國時代的確與眾不同。一般來說,當中原王朝陷入分裂和內戰的時候,都是周邊少數民族崛起的時代。

唯獨三國卻不同,雖然天下三分,但是三個國家各自開疆闢土,蜀國平南蠻,吳國鎮山越,通台灣,魏國壓制匈奴烏桓。


清末到林彪死這一段歷史。


渲染是肯定的,但歐洲中世紀不也有亞瑟王和遊俠騎士文化么,我們的三國時代的同期,很多國言可能還處於神話啟蒙階段吧?然而,兩漢三國,同歸於晉,卻是我們神話時代的終結。
後漢到三國具有更多的象徵意義,其實是一種信仰、文化、觀念嬗變的轉捩點。上一次這種動蕩和變遷出現在春秋戰國,誰都無法否認先秦是一個「英雄」的時代,甚至是我們的文明肇基的時代。

至明時,顧炎武已總結「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其實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妥協後的結果。
倘若有一天連區分「亡國」和「亡天下」這種精神都消失了,也就是孔子所謂「天之將喪斯文也」的時刻了。

在《Kingdom of Heaven》尾聲,最終贏得了生存和撤退權的巴里安問薩拉丁
「耶路撒冷意味著什麼?」
「Everything. Nothing.」

但我始終堅定地認為,這個答案應該分屬於兩種人。
經歷無原由、無秩序、無理性的侵略和殺戮後,希望人們的智慧最終會回歸正常水平。

ps,若看完《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後漢書》之後,再觀覽《三國志》《華陽國志》《漢晉春秋》,就會更深刻的體會。
在當時,救亡圖存的人們救的是什麼,逐鹿中原的人們爭的又是什麼。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確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與之相當甚至鬥爭更激烈的時代不是沒有,前面幾位回答的都已經提到了不少,如楚漢、五胡亂華、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三國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故事的寵兒首先是有一個良好的故事基礎,然後加上後代持續有力的藝術化渲染,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簡單說說原因吧,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時間問題。三國處於東漢末年,距今約兩千年,兩千年的時間足以保證歷史故事的廣泛深刻傳播,又不至於太過久遠。近代如太平天國、北洋軍閥混戰都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可距今太近,似乎尚不足以成為歷史經典;武王伐紂、東周列國距今太過遙遠,加之史料不足,故事多屬虛構演義,也失了歷史故事的味道。

從《三國志》成書到裴松之採集各家三國史料作注,為三國故事的保存和後期創作奠定了史料基礎,同時《三國志》偏於簡略的敘事風格在保留故事梗概的前提下為後人演義留下了想像空間。宋代以後開始興起的戲曲、說書、小說等藝術形式對三國故事不斷的加工打磨,到明初羅貫中集各家成《三國演義》。該書既是對一千多年三國故事的總結彙編,又是一部融入了頂級文學家文藝智慧的傑作,此後,三國故事成為中國歷史故事的最知名代表,沒有之一。


三國是古典時代的落幕,一方面古風尚存,自由奔放,尚義,另一方面也開始了革新(雖然立馬止住)。天下大亂中的建安風骨。三國是第一個黃金時代的收尾,完美的迴光返照。之後數百年過於血腥黑暗各種背叛無倫理道德,而三國時期做降將是很有壓力的,參見張遼魏延馬超等。君臣義理深重,輕易難以繞開,後來人就現實簡單得多了。節操有時候會墮落為死板,但正麵價值卻是信仰道義和值得信耐。不論地域大小,應該有點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那幾十年的日本戰國時代。最後的古代,三足鼎立的平衡模式,各路英雄風雲際會,將星閃耀。三國演義雖然居功至偉,但東周列國志,隋唐等也並未差太多。並非核心原因,三國演義之所以會誕生,也是民間故事傳說對三國時期念念不忘所致。


請看南史。我朝太祖最喜歡看。其實南北朝才是中國最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門閥世家,衣冠南渡,胡漢融合,有漢化胡人,有胡化漢人,有一個打一千個,有三千兵馬轉戰大半個中國,


確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其他亂世,國內割據政權要麼被蠻族欺凌,要麼引蠻族入侵作為外援。唯有三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打蠻族駕輕就熟。曹魏擊潰烏丸,劃分南匈奴為五部眾;蜀漢征服西南夷,吳國征服山越,都沒有使用全力即達成目標。三國時代軍人基本功之深厚,應該是後面歷朝莫比的。


所以我現在就非常疑惑了,中國幾千年那麼多好的歷史素材,但是利用這些創作出來的好的電視劇,電影,遊戲什麼的有多少!!??這些素材全都浪費成本低,影響低,利潤低的網路小說上了!!


清末到1990這一段。無論中國還是世界,都是最混亂最精彩的歷史。沒有之一。


三國英雄比五代和多。不只是看戰績。更主要看英雄氣和人品。三國很多人文武兼備,胸懷大志,死後家無餘財。五代十國幾乎沒這樣的人。南北朝不熟,不評論。


大家可以參考閱讀《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個人感覺其見解獨到,剖析深刻


對於我們這個土地,三足鼎立應該是最好的形式。

有人說三國時期接下來之後就是五胡亂華,十六國南北朝,關鍵這個五胡亂華是怎麼來的呢?不正是因為三足鼎立的平衡被打破了,司馬家的晉一家獨大,才有了後面的亂世嗎?

後來我國的另一個輝煌的時代——宋朝,也是在長時間天下三足鼎立的平衡下發展起來的。


每個亂世都有很多英雄,但是三國在民間一直有很多傳說。其他朝代傳說沒有這麼多。羅貫中根據這些傳說,寫了三國演義。
遠在羅貫中之前,關羽就被歷代尊崇為忠義代表,被歷代朝廷重視封王。


推薦閱讀:

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是?
歌舞團對於軍隊有多重要?
為什麼大部分軍隊(美軍,解放軍,「國軍」等)熱衷於疊被子?
戰國七雄軍隊人數到底有多少?動不動幾十萬人的大會戰可信度有多高?
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怎樣實行?

TAG:歷史 | 軍事 | 三國 | 軍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