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按正史記載,第一謀士是誰,第一猛將是誰?
謝邀。
前提,所謂正史,即《三國志》為主、其他史料為輔、完全不理會《三國演義》和其他評書作品的話:
要評"第一謀士",首先看「謀士」怎麼定位。
如果是運籌帷幄、軍政縱橫,則諸葛亮、荀彧、張昭都已屬於相國之才。尤其是諸葛和荀令君,都已是實際的國務院總理地位。曹劉出征,諸葛與荀令君常為後方主持。
但如果是獻計獻謀、算無遺策的貼身戰場小顧問、王語嫣、人肉SIRI的話……諸葛、荀、張就得列開了。
魏之賈詡、荀攸、郭嘉、程昱,都是一時俊傑。賈詡、荀攸有資格和荀彧獨列一傳,明顯出眾;郭嘉和程昱、劉曄們同列一傳,略次一籌。
史書又如此說龐統、法正:
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所以龐統約等於荀彧荀攸、法正約等於程昱郭嘉。只是龐法論成績策謀,不能說高過荀賈,所以只是候選。重點說荀攸、賈詡、郭嘉吧。
荀攸是曹操的臨場智謀機。南打張綉、東征呂布、破文丑、燒韓猛,離間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計策。尤其是官渡,前線基本是荀攸為主軍師。曹操都承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傳說荀攸一共畫秘策十二道,只有鍾繇知道個中真相了。
賈詡就更可怕了。開始幫著李傕郭汜,破了呂布;幫著張綉屢破曹操,到關鍵時刻又讓張綉站對了邊,在合適的時間降了曹,所謂「使吾信重於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畫謀;取了荊州,他勸曹操不要伐吳;對付馬超,是他提出的離間計;而且亂世里活了七十七歲,身居高位,聰明得過了頭。
陳壽原話:「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郭嘉跟這兩位比,更偏判斷型。比如勸曹操打袁紹、打呂布、料中孫策之死,後來對袁譚兄弟的間隙、奔襲烏丸等事,郭嘉都是勸曹操「要不要這麼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僅論判斷的表現,不在荀攸賈詡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斷的,明顯少了一點。打個比方,李世民說「房謀杜斷」,荀攸好比房玄齡,有謀;郭嘉就傾向杜如晦,善斷。
故,論謀士,我還是傾向賈詡最高,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雖然曹操心裡估計最喜歡郭嘉。
————————————————————————————
說猛將。
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所以只能一看評價,二看錶現了。
論評價,關羽、張飛很可怕:
「世之虎臣」「熊虎之將」」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曹仁、張遼也很厲害,公認魏家頭兩位:
傅子曰: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呂布很了得: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典韋、許褚倆保鏢也很恐怖:
典韋,陳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過人。許褚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以及曹操的兒子任城王曹彰:
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
其他也有不少高評價,比如什麼勇武過人、驍勇善戰、常為先登,但就不如這幾位了。
接著看錶現。關羽有萬軍斬良的可怕記錄——注意,和《三國演義》不同,沒什麼」赤兔馬快「之類的因素,關羽就是單騎突進萬軍陣,獨斬顏良。這含金量匪夷所思。
張飛,首先就」亞於關羽「,然後表現也略次一點,只有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比不了關羽,故張飛淘汰。
曹仁和張遼的故事有類似處。
曹仁:
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
張遼: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簡單說,都是突進陣去,隨便就救了手下出來,來往如入無人之境。但張遼這一戰含金量更高:手斬數十人,斬二將,嚇得孫權不敢下來,再往來突刺。所以雖然「張遼其次焉」,但有了這一戰,張遼也就夠了。
呂布的表現:布有良馬曰赤兔。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很華麗。而且呂布還有一次單挑記錄:
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很出色,但不能說比張遼、關羽好。
許褚、典韋就可怕了:
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
……
糧乏,偽與賊和,以牛與賊易食,賊來取牛,牛輒奔還。褚乃出陳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餘步……從討韓遂、馬超於潼關。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
都是怪物級的蠻力。曹彰有名的就是「手格猛獸」,沒了。
來總結了:
張飛表現名聲都高不過關羽,罷了;曹仁名聲高過張遼但表現又不及,算打個平手。呂布名聲表現都不錯,但沒有很曠世的聲名傳下。
真論到勇武,怕典韋、許褚這倆保鏢級的怪物才是首席。前者可以掄著人當兵器打,一戟碎掉十矛;後者先登無數,而且可以拽著牛走。但這倆都是保鏢宿衛,不太能算「將」。
如果論「將」的話,一個很細節的事:三國之後很長時間,逢猛將常說關張。好比三國時期,大家說猛將愛比樊噲一樣。
《晉書》:「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齊書》:「齊垣歷生拳勇獨出,時人以比關羽、張飛。」
《魏書》:「魏楊大眼驍果,世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陳書》:「陳吳明徹北伐高齊尉,破胡等十萬眾,來拒有西域人,矢無虛發,明徹謂蕭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訶即出陣,擲銑殺之。」
——這些人沒一個讀過《三國演義》,全是離三國近則幾十年,遠則三四百年的。他們肯定比我們更了解關張。
關張,尤其是關羽,論表現和名聲,本身在三國里首屈一指,曹仁張遼呂布怕都高不過他;後世史書,尤其是晉時的人,顯然比我們更了解關張,才會常用關張形容。而如前所述,張飛又「亞於關羽」。
所以我的結論:
如果單論勇武,而非猛將,典韋、許褚倆保鏢宿衛勝出。
如果論「表現」,關羽(萬軍斬將)、張遼(合肥奔襲)倆人獨出眾。
如果加上時人和後來幾朝人的評價,關羽第一。
呂布涼薄,而以張遼為麾下八健將之數,同儕七人皆如叛布被殺之郝萌、反覆曹操之臧霸、投敵賣主之宋憲、魏續、侯成。呂布勢力,不過一州數縣,兵員萬許,張遼難申其志。彼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呂布被擒後尚乞降不得,張遼苦戰被擒,已報呂布之遇。以魏武心術,知張遼如困淺水,願得施展,以遂其心,其後必可用命,遂許其降。高順,呂布腹心,倚若肱股,使其將「陷陣營」攻必克,是以國士遇之。後雖「知其忠而不能用」、平時則「奪順所將兵以與續」,戰時則「令順將續所領兵」(三國志),然高順「亦終無恨意」,是以國士報之。及呂布敗亡,高順報之以死。曹操知其決死之意,留則無可用,釋則為強患,故必殺之。 @宋大柱
有的人心憂天下,
有的人安身立命,
我還是喜歡諸葛,周瑜,荀彧,魯肅,司馬。指點江山的人。天下都能算,豈會算不出人心,只是有節操罷了。
史書的人才分類和小說區別很大。以三國志為例,文臣陳壽起碼是分為奇士,彥士,美士等,武將類,起碼分為大將,斗將,猛將類。不同級別有不同級別的標準。
既然談三國志,首先必須明確陳壽的品評用詞習慣,否則類似的談論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謀士者 先某己 再謀人 再謀事 後謀諸侯 最後後謀天下。
賈詡力勸李傕郭汜兵亂、長安逼走呂布,自己卻又能全身而退;
後侍張綉時 詐降殺死曹操愛子曹昂、愛將典韋,侄子曹安民,但曹操仍未追究他,反而重用;
官渡之戰時與荀攸共謀戰局 破袁紹功不可沒;
平荊州後
官渡,苦勸曹操止戰、撫吳,曹操不聽 方有赤壁之辱;對付馬超,是他提出的離間計;
長安戰馬超時,離間計破掉了馬韓聯軍……
曹丕為帝後,身居三公高位···
既能毒計頻出,又能獨善其身,最後善終的也就他了
看了三國志對郭嘉的描述之後,我們才能發現,郭嘉真的是被易中天吹過頭了。他對人心的算計倒是比較准,但是立功的次數卻不多。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傅子曰: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傅子曰: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原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語在荀攸傳。傅子曰: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魏書曰: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傅子曰:初,劉備來降,太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是時,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會太祖使備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書所云,與傅子正反也。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劉備,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臣松之案武紀,決計征備,量紹不出,皆出自太祖。此雲用嘉計,則為不同。又本傳稱(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並知名之士,漸臣使之,以為省事掾屬。皆嘉之謀也。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魏書載太祖表曰:「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盪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謚曰貞侯。子奕嗣。魏書稱奕通達見理。奕字伯益,見王昶家誡。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傅子曰: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與彧書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世語曰:嘉孫敞,字泰中,有才識,位散騎常侍。
看到好多亂黑諸葛的,出來說下,第一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諸葛亮是有恩怨的,所以描寫諸葛的內容很平淡,有些東西難免會有些偏頗,但是就是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還是單獨立卷為紀,這是皇帝級別的待遇,三國志裡面除皇帝外只有諸葛和陸遜有這待遇,第二三國時期只有曹操和諸葛亮有兵書傳世,連用兵無一敗的兵神陸遜也沒有,說諸葛不會用兵?呵呵。第三中國有文廟武廟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吧!諸葛亮是武廟十哲之一,三國時期只有這一個哦,你們都不認真了解下就這樣亂黑,當華夏武廟是什麼?雖然沒演義中那麼誇張,但你們不想想為什麼選諸葛而不是其他人。
郭嘉是年紀最小當時曹操準備死後託孤用的,結果死前面了,曹操感嘆的是這個,論能力比他的前輩還有不足。
在曹操最困難的官渡之戰時基本靠荀家叔侄倆在力挽狂瀾,反觀賈詡就在最後說了個同意,戰爭中間沒有任何錶現,可見是首鼠兩端。
荀攸和賈詡比,後者主要勝在沒有原則,三國志里以荀攸比張良,賈詡比陳平是很恰當的,而裴松之在做注時認為將賈詡與二荀令同列一傳是不恰當的。
我對上面大家對謀士的評價很認同,因此只說武力好了
《資治通鑒》: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鴦率壯士先至鼓噪,軍中震擾。師驚
駭。所病目突出,恐眾知之,嚙被皆破。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猛,未有所屈,何苦而
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噪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
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這個可是正宗的單槍匹馬七進七出,讓八千騎兵毫無辦法,被殺傷百餘人。這種武勇已經可以和項羽相比了。
第一謀士是賈詡,荀攸次之,郭嘉再次之,這點同意。
可第一猛將我覺得應該是高順,理由如下:
1.「陷陣營」。陷陣營是高順的親兵,大約七百多人,對外號稱一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上面說的關張只是個人猛,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他們所率領軍隊的戰績,所以從作為一個將領的根本領導力來說,高順要比他們強。
2.他是呂布手下唯一曾領兵獨當方面的大將。建安三年,呂布與劉備反目,派高順統率大軍攻擊小沛的劉備軍。即使是擁有關張兩位"萬人敵"的劉備軍,也沒有能夠抵擋"陷陣營"的兵鋒,高順佔領小沛,隨即擊破由曹營頭號大將夏侯敦所率的曹操援軍。試問:既然關羽張飛都沒抵擋住高順,那麼怎麼能排在高順前面?
謀士 和猛將,很難有個定論,可以細分為 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高明的戰術指揮者,強大的統率者,個人武力強大的戰士, 政治家首推諸葛亮,軍事家推諸葛這和曹操,謀略家推賈詡。指揮者推周瑜,統率者推 高順,呂布,劉備, 戰士 屬於武力高低,能分出來,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嘛,但 沒有實際對戰過也不太好確定 ,我認為排第一的 要在 關羽,典韋,兩人中選出一個來
關羽萬軍斬將這個表現是絕對的第一,但典韋幾次武力表現好的戰例都是步戰,難度要大出很多,他真正表現搶眼的不是戰宛城,而是戰濮陽,就是「敵十步乃呼我」那段。
說賈詡的人多半被易中天洗腦了 一句話 文無第一
猛將的評判也沒什麼意思 套用曹操的一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論第一謀士的標準 個人認為是其的所做所為所想對於這段歷史的進程影響最大。眾所周知 賈詡郭嘉對於曹操來說是關鍵所在 間接也影響了三國乃至此後歷史的走向。但以此類推 諸葛亮的戰略對於蜀漢 魯肅的戰略對於孫權以及東吳 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況且魯肅的見解可以說直接影響了赤壁之戰的成敗。而赤壁之戰作為三國的重要轉折 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名傳史冊。賈詡用計巧妙 郭嘉用計周全 但說真的他們都缺乏更高的戰略眼光 也就是說曹魏陣營中鮮有為曹操提供藍圖的謀士。這是曹操的硬傷。加上曹操本人有理想而無藍圖 使得其政權性質最終亡於兒子曹丕。所以個人認為第一謀士應該是魯肅。而不是賈詡郭嘉這類人。
高順,張任,郝昭,都是頗有戰國遺風的忠勇之士,不得善終而又死得其所。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不要再問誰是第一,名次排出來又怎樣?
歷史就是歷史。有些回答說的很多提問的人可能沒心情看了。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時間長了,我們就會明白。
竊以為,謀士也要細分。有宏觀布局的,如荀彧、沮授、滿寵之挾天子以令諸侯(各人表述不一),魯肅、諸葛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有奇謀善斷的,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燁、周瑜、陸遜、法正、龐統;有內部管理的,如荀彧、諸葛、張昭、龐統、滿寵。各人傾向,荀彧、魯肅、諸葛、賈詡、荀攸、滿寵為第一方陣。
現在很多人,有點喜歡答案出其不意,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演義中要把諸葛亮設定為謀士第一,把呂布設為單挑第一?
其實,不全是為了藝術,反倒是大有來由。
作為三國時期唯一位列武廟十哲的諸葛亮,這裡就不加細說了,單說為什麼偏偏是呂布被羅貫中設定為天下武力第一。
殊不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力不比文章,難以評判優劣,誰是天下第一,打一架不就知道了。但是呂布明明沒有多少單挑記錄,卻為什麼被羅貫中看中,設定為武力天下第一呢?
我覺得原因在於正史中的轅門射戟。轅門射戟之恐怖,令人細思極恐。
正史記載,呂布當時已經醒悟,劉備非救不可,因為一旦劉備被殺,袁術的勢力將會包圍呂布,呂布將失去安全,袁術不能得罪,可是劉備一定要保。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呂布卻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解決方案,轅門射戟。
轅門射戟有多遠?肯定不會近。至少這個距離,讓見多識廣的袁術手下的大將紀靈覺得,要在第一箭就射中的幾率簡直是微乎其微,小到完全沒必要去考慮有沒有可能退兵。
小到讓劉備覺得,只能夠看天意。
最終結果是什麼「諸將大驚,齊呼:將軍天威」
呂布的這手箭術,直接震住了劉關張和紀靈。這是什麼等級的箭術?更可怕的是呂布從頭到尾流露出來的絕對自信,似乎這讓其他名將覺得簡直是奇蹟的結果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一樣。
如果這個結果不是意外,那麼呂布堪稱射箭機器人。擁有這種箭術的呂布,稱為三國單挑第一又有什麼奇怪的。
就記錄上看,三國可能是個謀略至上,武勇平平的朝代。當然也有可能是當時史家專記謀略,忽略武勇的緣故。
能稱上非常優秀的謀士的,就太多了,賈詡、荀攸、沮授、荀彧、諸葛亮、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魯肅、程昱、法正、田豐、杜預、羊祜、陸遜、滿寵、郭嘉、龐統、鄧艾、司馬師、司馬昭、張嶷、田豫、辛憲英、曹操、王基、周瑜,哪個放到其他時期,只要不碰到孫臏、范雎、張良、崔浩、王守仁這些位,都基本有一席之地。
呂蒙、陳登、陸抗、鍾會、陳泰、姜維、張既、黃權、孫翊妻徐氏、鍾繇、張紘、陳宮、陳群、蘇則、陳騫也是風雲人物。
唐彬、秦宓、牽招、賈充、羅憲、陶璜、周魴、王濬、張郃、賀齊、徐晃、顧雍、孫權、全琮、凌統、甘寧、費禕、王脩、張昭、劉巴、孫策、諸葛瑾、孫堅、趙雲、朱桓、李典、朱然也是有謀略之人。
至於徐庶、李儒、張松、諸葛恪、馬良、楊修、曹植、蔣琬、張遼、蒯越、馬謖、蒯良、逢紀、關羽、伊籍、張角、郭圖、閻圃、闞澤、虞翻、王粲、婁圭、曹叡、郝昭、董允、程普、步騭,在滿是謀略家的三國長河裡,其實泯然矣。
分割線——————
能稱上非常優秀的猛將的,也就關羽、典韋、許褚、張遼、呂布、張飛、曹仁、龐德、甘寧、丁奉、文俶這這幾位。但都稱不上絕世級,放到其他時期,逢到吾丘鴪、項籍、李廣、冉閔、薛安都、楊大眼、耿豪、蕭摩訶、史萬歲、周羅睺、敦煌戍主、秦瓊、尉遲敬德、薛禮、阿史那闕、李嗣業、李思安、夏魯奇、李存孝、李亶、元行欽、姚興、韓世忠、岳飛、常遇春、花雲、胡一青、李續賓之類,三國這幾位都泯然矣。
趙雲、孫策、董襲、曹彰、徐盛、黃忠、樂進、程普、太史慈、留贊、凌統、高壽、韓龍、公孫瓚、董卓、郝萌、顏良、文丑、呂蒙、閻艷、鄧展、李求承、吾彥也不可小覷。
虞翻、胡車兒、曹性、李通、鮑出、周泰、魯昔、黃蓋、韓當、馬超、曹真、成濟、凌操、曹操、于禁、馮則、夏侯惇、潘璋、郭氾、劉封、孫堅、張嶷、柳隱、高順、魏延、魏越、王平、龐會、路蕃、唐彬、劉翼、周處、拓跋沙漠汗、李庠也都有武勇。
至於演義中展現很高武勇的張郃、曹洪、徐晃、高覽、夏侯淵、李嚴、李典、關興、關平、孫桓、張苞、文聘、諸葛尚、鄧艾等則沒有實際親手殺人的武勇。
單論影響力,謀士應屬賈詡。此君靠著一張嘴,亂了長安,害過曹操,袁紹袁術等等一干梟雄諸侯,一直撐到曹丕即位才壽終正寢,按他造的因業,這麼個死法太便宜了。
武將還看趙雲,原因很簡單,論戰績並無大敗,論業務能力從不犯錯,堪稱諸葛手邊最好用的貼身,論人品連朋友寡婦嫂都尊重不娶,最後也是壽終正寢,三國那個亂世,壽終正寢且無敗績的武將估計就這麼一個了。
安傳排列的話。文是二荀賈詡武是張樂于張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