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政權如此孱弱,為什麼還能存在一個多世紀?
我先搶答,拋磚引玉一下。
提起東晉,你想到的是什麼?是一群不思恢復中原,不念中原父老,整日醉生夢死的皇帝和士大夫?
錯,那是南宋!
南宋常把自己跟東晉比,所謂「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 」。但南宋和東晉就好比家豬和荷蘭豬一樣,雖然都帶個豬字,但能說兩者是同一生物嗎?
南言歸正傳,南宋弱不弱我不清楚,東晉…據我所知,不算弱 。
南宋和東晉是兩種歷史背景,兩種體制下的王朝,南宋王朝是傳統的君主專制,雖然有史彌遠,韓侂胄,賈似道等權臣,但他們的權力之源是來自於皇帝本人的皇權,只是皇帝本人由於種種因素,無法有效行使而已,君不見賈似道昔日如何得意,失去官位後雖一小吏也能斃之,如屠豬狗
而東晉的體制,則有些奇妙,歷來也存在爭論,日本史學界往往稱之為"貴族政治",他們應該是以本國平安時代後期為參照的。
田餘慶先生則認為在六朝中只有東晉是完全的"門閥政治",承認它是皇權政治的"變態"。用通俗的人人都聽過的話則是"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弱嗎?中央的確弱,弱到開國時候的宮殿有的上面還鋪著茅草,弱到他們對石勒等人的懸賞額度低得可憐,弱到祖逖請求北伐,皇帝只能給他兩三千匹絹帛,不是不想北伐,實在是沒有這個物力和財力。
如果你只憑這些印象,會感覺到東晉似乎是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一根小指就能推倒,但我們應該注意到,東晉的權力是碎片化的,甚至不能稱為"內輕外重",東晉的弱,是因為強勢的流民武裝,地方豪強,世家大族需要這樣弱勢的朝廷,他們一擁而上,將皇權這頭鹿分而食之。再推出一個或幾個能協調帝國各個階層的人當宰輔之任,維持微妙的平衡
他們和朝廷,和帝國的關係,更像是合伙人,而不是後世其他王朝的打工仔,所以一旦遇到什麼大危機的時候,他們是會抱成一團合作到底的。
這裡要點名表揚幾位。
@溫嶠,劉琨的姨侄,謀主,作為劉琨的代言人來到中央,在王敦蘇峻的驚濤駭浪中護持著東晉王朝 是他,調來了江北流民武裝,憑著這種力量,晉明帝才能有和王敦一較高下的實力 。在庾亮作死捅了個大簍子,成功將上一次王敦之亂的功臣,流民帥蘇峻逼反之後,又是他在一旁想辦法平息陶侃對庾亮的怒氣,將看熱鬧的荊州實力派陶侃拉上場救火 。
@王導,沒有王導就沒有新中國…不對,是新的晉王朝。沒有王導主持,司馬睿估計仍是老老實實呆在封地,為東海王司馬越鞍前馬後的小弟,哪有後來"五馬渡過江,一馬化為龍"的九五尊位。是他,搭起了東晉王朝的預備班子"百六掾",是他,成功在僑吳兩地士族互相看不對眼時,帶頭學習吳語,提高自身姿勢水平,也是他開啟了門閥政治的大幕,謝尚曾經在他面前跳過舞,殷浩和他清談論辯,談笑風生的時候,在一旁看熱鬧的則是未來的桓大司馬 ,這些帝國後來的風雲人物到了他面前,也是顯得圖樣圖森破的。
@郗鑒,桓溫的「入幕之賓」郗超的祖父,王羲之的岳父,是他和庾亮,在陶侃殺氣騰騰揚言要「殺宰相」,討伐王導的時候和了把稀泥,也是他在後來庾亮差點對王導動手的時候,趕緊出面解勸。
這是人和,要沒有這些在關鍵時候出來高喊「不要打架,不要打架」的政壇高手,司馬家墳上的草估計都丈五高了。
外加天時,這時候北方的政權如走馬燈流轉,這些原本是僱傭軍,後來鳩佔鵲巢的蠻夷們別說整合中原的有生力量,就連自己家族,自己本部的力量都搞不定,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五湖十六國版的「宇智波」—代代哥哥殺弟弟的慕容家族,幾乎非人獸人,也可能被潑了髒水的羯石家族,就連後來的"苻堅大帝",也是踩著自己堂兄弟的屍骨登上天王之位的。部族真正被打散,要到北方的拓跋才完成。所以這些北方政權既無實力也無心力對東晉大舉進擊。
還有地緣和地利,終東晉一朝,對北方的國防線基本在黃河南淮河北一帶拉鋸,再弱時也沒有像後來的陳朝一樣退守長江,等到後來桓大司馬入蜀,北伐,反倒是這些北方的胡虜心驚膽戰了。
另外,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因素,東晉和南宋的軍力不同,南宋我不清楚,但大膽推測一下,俗話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江南的秀美山水下生長的軍隊戰力如何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到南北朝時我記得那時的吳地民風,就沒有漢書里的:"其民輕死易發,好用劍"那麼剽悍了,在東晉時候好歹山越,僚人這些土著們還在南方廣大未開墾地帶生活著,想必這樣的兵源能滿足使用需要。再加上從北方來的跟隨宗族南下的百死餘生的流民武裝,東晉軍隊的戰力應該相對客觀。
這裡要點名表揚三座城市
@京口,現在的鎮江,僑徐州所在地,流民最強武裝「北府兵」的大本營之一,劉裕串聯北府將領,打響了反抗桓玄的第一槍所在地。
@廣陵,你說我這個北府兵大本營之二,怎麼就成了蛤乎心中的聖地了呢?北府兵在謝玄鎮守廣陵時正式誕生,從那兒出來的兵卒怎麼也不可能是後世會吹拉彈唱,會說八國語言的文藝青年,在當時不輸於錢塘潮的「廣陵潮」中沖刷著的廣陵城,想必是一座充斥著濃郁的殺伐之氣的城市。
@襄陽,襄陽易守難攻,但襄陽人可不是那種好龜縮的性子,雍州流民多薈萃於此,他們憑著自己的實力隨歷任荊州刺史大殺四方,甚至當時的「省會」江陵也不得不讓三分,人稱「江陵素畏襄陽人」。
不知所云半天,求大神打臉輕著點。
是誰給了題主東晉政權孱弱的錯覺?莫非是祖逖、謝玄、桓溫,還是劉裕?
東晉立國才100年出頭,以上4人平均差不多每25年就出一個。
東晉不像南宋和南明,人口始終居於北方統一政權的下風。
舉一個劉裕的戰例。為了防止極小一部分北魏粉絲說宋書水分大,吹劉裕,那就只用北齊魏收編寫的魏書。
魏書太宗紀:二年春二月丙午......德宗譙王司馬文思遣使王良詣闕上書,請軍討劉裕。詔司徒長孫嵩率諸軍邀擊劉裕,戰於畔城,更有負捷。帝詔止諸軍,不克。夏四月丁未,榆山丁零翟蜀率營部遣使通劉裕。
魏書長孫嵩傳:晉將劉裕之伐姚泓,太宗假嵩節,督山東諸軍事,傳詣平原,緣河北岸,列軍次於畔城。軍頗失利。詔假裕道,裕於舟中望嵩麾蓋,遺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師。詔嵩厚答之。又敕簡精兵為戰備,若裕西過者,便率精銳南出彭沛,如不時過,但引軍隨之。彼至崤陝間,必與姚泓相持,一死一傷,眾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則裕首可不戰而懸。於是叔孫建等尋河趣洛。遂入關。嵩與建等自成皋南濟,晉諸屯戍皆望塵奔潰,裕克長安,嵩乃班師。
魏書崔浩傳: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太宗聞之,恨不用浩計。
魏書僭晉司馬睿傳:二年,太宗遣長孫道生、娥清破其將朱超石於石河,擒騎將楊豐,斬首千七百餘級。
劉裕北伐後秦,結果北魏挑釁,結果被劉裕一頓卻月陣吊打。戰後,被抽一頓的我北魏的太宗皇帝學乖了,於是自欺欺人地下了【詔假裕道】,讓長孫嵩和劉裕互換禮物,靜觀劉裕滅秦。等劉裕走後,長孫嵩的侄子長孫道生,才敢再次出手,擊破劉裕部的朱超石部。先佔個坑。
簡單吐槽一下。
你以為東晉一直是這樣的?
其實東晉還有這樣的
知乎上不是有句話嘛,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知乎上不是有句話嘛,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東晉並不孱弱,東晉是最大程度發揮了治下人民自我組織保命衛家能動性的政權。【當然,太湖平原居民表示笑而不語……
秦漢南方開發本來就弱,土著地區還在待殖民,而三國和永嘉的大亂後,編戶聚居區域在已開發地區又是收縮了的,比如鄂東皖西的山區,陶侃說出了邾城(湖北新洲)都是西陽蠻,東漢不太可能是這個情況。要不是有水路好走,中游和下游的道路都幾乎是不通暢的,同時還有石趙前秦入侵的威脅和大量流民闌入的壓力。在這些壓力下東晉因為沒能盲目集權,反而確立了南朝的國本,徹底穩定了沿江地區,把流民豪族轉化為戰力,變成真正的可用之兵,而且中游和下游有兩支力量,中游的偏師還能自己北伐。。可以對比一下後來南朝多次土斷以後對北方的平均戰績。
要說內鬥東晉是互相都真有貨且沒斗死才讓你覺得動靜大,一般王朝是核心力量把非嫡系地區直接強姦八百遍讓你一百年不得翻身的,才不會搞什麼愛國統一戰線,當然就看起來根本不「分裂內耗」了。事實也是劉宋還沒建立就在滅桓玄一役把荊州干爛了,以後南朝的荊州就沒什麼用了。當然他敢這麼作大概也是因為前秦大亂,襄陽的雍州流民已經起來了他有別的人可以用。
因為東晉是門閥政治,門閥政治的特點就是不要一家獨大,要維持平衡。自從九品中正制頒布後,魏和西晉仍屬皇權政治,只有東晉是門閥政治,劉裕靠武力奪取天下後,軍權再次落入皇家的手裡,南朝又回到了皇權政治。
不要低估一個民族存亡的決心。
東晉弱么?就政治結構(門閥制),軍事結構(荊州威脅揚州,基本就是內亂格局),人口比例,經濟總量各個方面來說,相當的弱。歷史的發展也證明這一點。但什麼強?
就是一個民族在瀕臨滅絕時的掙扎力量。為什麼祖逖可以靠一點點朝廷支持,就拉起整個北伐軍。為什麼桓溫劉裕可以靠北伐刷聲望?因為這種念頭灌輸在每個南朝人心中。
三秦父老聞裕將還,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只能說這些政治結構軍事地理的問題削弱了這個民族的掙扎力量,最終沒能翻過來收復失地。還是一步步走向滅亡了用流民。可以參考田余慶老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
北方並沒有完全整合完畢,即使淝水之戰中前秦也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
東晉在長江中上游的襄陽兵和下游的北府兵戰鬥力也是不可小視的,還有各個未渡江的流民集團也起著騷擾北方的作用
沒有桓玄之亂,或許可以活的更久。歷史發展必然有很多偶然性。如果沒有桓玄之亂,能輪得到劉裕的北府兵?
就算輪到了,桓玄乖乖聽話,沒有政治野心。也會被秒。
所以,沒有桓玄之亂,東晉續命一百年沒問題。但如果王導或者謝玄想精心謀劃一番反叛,歷史就又不一樣了。東晉或許連一百年都不到。。。
樓主的論題是:
東晉能不能存在這麼久。
隱含的結論是:
東晉不應該存在這麼久。
理由是:
東晉很孱弱。(一)
隱藏的價值觀是:
強者一定會吃掉弱者。(二)
然而,這(一)(二)都有待商榷的。
東晉是不是弱?
弱的定義其實是模糊的。
這個要看和誰比。
強者一定能吃掉弱者么?
這也是不一定的。
東晉一點都不弱,弱的是東晉皇族,弱智的弱。
其實沒啥特殊原因,北方一直沒有出現能一統中原的穩定政權,東晉本身也很分裂,動不動內戰,經常分裂。這朝代的質量不高,但是歷史故事很有趣
題主是剛看了冉閔大帝的帖子過來問問題的嗎?
東晉不是弱,是內耗太嚴重。一百年光景,王敦(腦子裡老記得王導了)、蘇峻、桓玄、劉裕四大叛,前後相繼,搞得統治集團應接不暇。最後寄奴順利收場。而且這個奇葩的朝代真正實現了君王與貴族共治天下,平衡卻脆弱,也算維持了一百年。
再說起孱弱,東晉年間,北方一塌糊塗完全沒有統一的基礎和力量。再說東晉與北方政權的戰爭也不算落下風,甚至可以算得上戰果輝煌,怎麼也說不上孱弱啊!
推薦閱讀:
※同樣是被少數民族攻擊而被迫遷到南方,為什麼宋朝叫南宋和北宋,而晉朝卻像漢朝一樣叫做東晉和西晉?
※東晉南朝歷次荊揚之爭,為何有時下游能反壓上游 ?
※西漢滅亡,新朝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光武帝建立東漢這段歷史為什麼不是很出名?
※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現代的好吃嗎?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