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古琴?

個別曲子覺得很好聽。比如《酒狂》,但是大部分聽不出感覺…


聽琴曲有個坎兒得過,坎兒就是如何進入文人語境。進入的方法說來簡單,一半在親彈,一半在琴之外。
親彈可以最直觀的了解作曲者意圖和旋律的內在聯繫,如果能碰上個好老師幫你理清樂理思路,琴曲便能聽出趣味了,有些乍聽平淡的曲子,實則跌宕的很。
琴外功夫便是多看多聽多讀。看書畫,了解文人的審美趣味所在,琴與書畫通,書中看留白,琴中聽吟撓分寸。讀中哲,儒家道家佛理,理順中國的文人思想脈絡,這樣才能了解琴曲的「淡」究竟是什麼滋味兒。尤其佛曲道曲,普安咒有人覺得大好,有人覺得昏昏欲睡,皆在對曲子內涵領悟的不同;再者多聽琴家們的演奏,古琴老八張的那些琴家彈得都十分了得。

琴本身屬於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將其單獨抽離欣賞,往往不得味。音樂而言我們自小接受的是西方樂理(兒歌,流行樂,建國後的民樂),中西體系不同(但古典樂與琴曲通),初聽時感覺隔閡是自然。不過西方古典樂的節奏從規律到散拍,從有旋律到「凌亂」,這一點又和琴曲相投。古人玩音樂玩的很精深,窺探琴譜,時常讚歎先人譜曲之精妙。可惜以前沒有藝術家之稱,如果有記錄的話,必會看到中國古代曾出現過無數個莫扎特巴赫。


前方的朋友們提到的學習詩賦書畫才是指標又治本的辦法,少年你要好好提升自己的修為呀 ,但是,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所以。。。告訴你個多快好省的快速提高方法。。

  1. 多聽

多聽方能知味,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個道理。不僅是同一位琴家的同一首曲子反覆聽,還要同一首曲子找不同琴家的版本聽,我這麼做收益頗豐。下面是舉例時間o(≧v≦)o~~

  • 《流水》

視頻封面呂培原 古琴 《流水》視頻呂培元先生的琴的泛音好清亮~ 先生的七十二滾拂磅礴大氣而又不失平和方正,從曲子里可以一窺老先生的心境與胸懷(呂先生彈琵琶也很厲害的,我們要好好愛他)
視頻封面唐朝皇家古琴再現美妙之音視頻 李祥霆先生的流水則洶湧湍急,七十二滾拂到急流處忍不住屏住呼吸了有木有,這才是有胸有大江大河的人彈出的氣魄有木有!
PS請感受下我想跪舔而不得的唐琴「九霄環佩」的魅力。
PPS.視頻里是白先勇(第一個出鏡的帥哥)排的《玉簪記》的發布會,《玉簪記》是我的愛啊,《玉簪記》裡面妙常姑姑彈的就是《瀟湘水雲》啊,一般的崑曲都是拿張假琴上去撥楞兩下完事,這個版本找到李祥霆音替啊,太激動了,話都說不清了啊啊啊啊

  • 瀟湘水雲 摯愛的琴曲,沒有之一

視頻封面李祥霆演奏古琴曲---瀟湘水雲視頻李祥霆的版本,後段彈得太兇猛了,讓人呼吸急促,很不舒服。但可是,可但是,瀟湘二水的美景在這首曲子里被描繪得太飄渺飄零了視頻封面《瀟湘水雲》龔一演奏視頻龔一的版本,較李祥霆的版本更為穩重端莊,對細節的處理也更細膩,韻味悠長,我更喜歡龔一的版本 ,一曲聽來心曠神怡

  • 梅花三弄

視頻封面06梅花三弄_古琴王菲_簫李祥霆視頻最常見的梅花。。。主要秀一下李祥霆的蕭藝。
視頻封面古琴《梅花三弄》趙家珍演奏視頻

趙家珍演奏的老梅花 老梅花來自清代的《蕉庵琴譜》,由廣陵派的琴家張子謙先生打譜,琴曲有一種古拙但清麗脫俗的氣質,和梅花傲霜凌雪的品格好搭啊。

PS.我是管平湖和査阜西兩位先生的腦殘粉,他們彈什麼都是神曲,彈什麼都是絕美,我們來仰望崇敬他們吧↖(^ω^)↗
PPS.《廣陵散》這種只應天上有的曲子我等凡夫俗子不配評說
PPPS.為什麼那麼多人愛《酒狂》啊,今人打的譜一點都不狂好嗎,很不像阮籍這個癲佬的氣質好嗎(╯‵□′)╯︵┻━┻

2 .多彈
練琴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有的曲子彈了一百遍,仍不得要領,是很煩很困擾的,但是,總會有一個時刻,也許是一陣微風,也許是一片秋葉,你就突然了悟了,知曉了,懂得了,那種豁然開朗 的快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多多練習吧少年,你會懂的。
————————————————————————————
以上為一己之見,一家之言,各家的粉勿來拍磚。
————————————————————————————
BTW 誰說琴彈得好的都是老頭子老太太的,這個少年讓我的人生都不美好了,都是學琴,差距卻。。。男默女淚。。。這個小盆友貌似師從李祥霆。。。後生可畏啊。。。
視頻封面瀟湘水雲視頻


對於音樂的審美過程,特別是純音樂的審美、欣賞,我一直相信,自己親自演奏、實踐,是讓人領略其美感的最直接方法。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要去演奏,但了解其技法是有必要的,初聽者可以看一些琴學大家演奏時的視頻。

這裡推薦一首龔一先生演奏《瀟湘水雲》的視頻:
《瀟湘水雲》龔一(古琴)

要去看視頻。光聽曲,初聞者,對曲意的理解、對其中情感的感知,都較有限。以我個人的經驗,在學習一段時間的古琴之後,聽曲之時,所能感受到的東西更多了,先前平淡無奇的曲子,也漸漸有了趣味。是欣賞水平提高了嗎?恐怕不是。學琴之前,我已聽琴曲很久,但從未有此類感受。

究其原因,應當是在聽曲的時候,循其聲,得其力。這個力量,直接來源於動作,動作,直接引發感情

然而你若不知如何演奏、或大致如何演奏,則無法得到這一層的感受,或說是享受。你所聽到的那些滑音、吟猱、綽、注之音,那些如同空谷迴響一般的樂音,說實話,對於一般人,很難理解其中意味。

這就是審美主體對於審美對象「模擬」,這是一種想像,基於樂音、樂曲的「逆推」,而這些想像的基礎,就是其技法、視覺觀賞之經驗。

最後再推薦幾首琴曲:

  • 龔一 《瀟湘水雲》
  • 神人暢
  • 古風操
  • 神奇秘譜 霞外神品 角意

父親大人一直不待見我學琴,油鹽不進,後來有一天聽到了《平沙落雁》,大為感動,從此再不說三道四了。
《平沙落雁》所表現的,正是他的故鄉的風景。
給某位都大三了還從來沒談過戀愛的學長講琴的妙處,請他聽《雉朝飛》,確實地感受到了琴曲中凄涼的情緒,可是請他聽《搗衣》,他問我「是不是表現一種閑適的生活」。
說到這再推薦一下蔡積悅,不同意請輕拍
《搗衣》
蔡積悅 風擺翠竹 11 搗衣
如果樓主現在可以接受《酒狂》同理可以聽一下《搗衣》。開始是悅耳,自我感覺聽得多了之後,「感秋風而搗衣」「傷魚雁之杳然」「飛魂夢於塞北」都出來了
《廣陵散》
廣陵散-蔡積悅
私以為,管平湖的《廣陵散》讓人想到深夜裡定譜的朱權,蔡版的《廣陵散》讓人想到刑場上的嵇康。
還有
古琴二泉映月_在線視頻觀看
也很好聽,雖說是移植曲不過真的好好聽啊


大部分除了他本身的文化基底,其實不管什麼樂器奏樂,都要靠腦洞。
舉幾個例子,流水不談了,一聽就知道是流水。
平沙落雁呢?廣陵派的版本講究寫意,強調氛圍和氣韻,也許聽起來和落雁關係不大,和平沙關係倒是挺大的,有種登鸛雀樓聽曲的感覺。而梅庵派的版本,到最後一段有明顯的百鳥歸巢的嘈雜感,那就是寫實的,這東西跟繪畫也有點像。
又比如欸乃一曲,如果不知道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光聽,至少知道它是個相對綺麗,情緒相對歡快的曲子,跟大部分凄凄慘慘的曲子不一樣,不怎麼強調深刻思想和抱負。開頭幾句如同山水畫開頭寥寥幾筆,簡單大方,立刻將人引入開闊的氛圍中,而這開闊,又不是蒙古草原的開闊,而是遠方青山碧水,近處幽幽綠草,一葉扁舟盪於微波之上的開闊。中間幾段又可體會到水流忽而頗急,忽而平淡,船兒忽而微盪,忽而徐行之感,又時而有船槳與船舷摩擦發出的特有的聲音,不知題主有沒有坐過五月西湖上艄公劃得船,應有一杯好茶相配啊!
再說說梅花三弄,這三弄,彈起來看似指法簡單,然而想達到三弄層次分明,又要達到梅舞雪中,傲寒千里的骨氣,十分難。指力要夠,出音又不能爆破,氣勢要穩,又不能太死板,梅的紛飛和跳脫,傲骨和瀟洒,一分不可多,一分也不可少。
再說山居吟,每個人版本的節奏基本都不一樣,簡直是節奏太難把握,但是我第一次聽,便有凜秋之時,山上農人冒著淡淡的微霜,和涼涼的初冬之風,行於山路,要去砍柴的感受。
再說題主提到的酒狂,酒狂酒狂,竹林七賢阮籍半為末路所作。有些無奈,有些狂傲,有些醉意,又有些半醉的清醒,有些滿足,又有些抱負難以實現的憋屈。歡暢淋漓之後那一步三晃在曲中盡數體現。正如我們現今與大家哈皮之後獨自一人離去,更覺得孤單的感受類似。
所以想像力十分重要,重要到,聽到曲子的名字,變能腦中描繪出相應的畫面。


算是知乎首答吧。
讀書、增加修養、詩書畫……這些都是沾到一些邊,上面的許多答案都說了很多,卻沒有說到點子上。
說到底,琴的本質是什麼?


是 樂 器

所以題主問欣賞古琴種種,說到底不必先去深究這首曲子怎麼流傳、一定要表達怎樣的意境。
聽音樂,當然最先關注音樂性,所謂音樂性,基準就是
音準節奏
如若連這些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那別給我扯淡——什麼文化、什麼意境,全是空談。
其實沒什麼好笑的,聽琴就是用耳朵聽,而不是聽名氣。
現今各路神棍橫行,就是因為太過於誇大了古琴作為「文化」這一面的屬性。


要回答怎樣欣賞古琴音樂,則須先要談談古琴的定位,即古琴是什麼。

古琴是一件樂器,僅此而已。但古琴真的僅僅是一件樂器嗎?這是確鑿的。樂器是古琴的本質,是古琴唯一的固有屬性。所謂樂器者,就是演奏音樂用的。只要該樂器在客觀上能夠奏出,任何類型的音樂都能夠用它演奏,且用它演奏的音樂任何人都能聽。這樣定位古琴,使得古琴能夠脫離玄虛,成為文藝大家庭中的一員,並能使之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古今內外,千萬首樂曲,都能有被古琴演奏的可能。

然而古琴不是道器、法器、天人合一的象徵么?古琴不是儒釋道、天地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金木水火土、君臣民事物么?這也許是確鑿的吧,但這些終不能和古琴綁定,也不能成為古琴及其音樂存在的最終目的,即便在今天的古琴曲庫中仍以古代琴曲居多,而古琴在中國古代又更多地是漢文化里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樂器的事實容易給我們造成這樣的幻覺。換句話說,古琴不是所謂「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倒是「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古琴音樂的可選方向之一。這也要求我們即使在欣賞古曲時,也要首先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從音樂的角度切入,在實處起步,包括在解題等相關音樂活動上。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到古琴音樂中,才能進一步談怎樣欣賞古琴音樂。哲思意境的空想,長篇巨著般的解題,在音樂理論上也要對湯成文武膜拜一番的迷信,只會令古琴音樂失去其意義,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犧牲品。

而至於從具體上如何欣賞古琴音樂,我已在《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問題中進行了詳細解答,歡迎移步。

2016年1月23日 答

2016年2月8日 最後修改


我覺得覺得不好聽很正常,畢竟古琴曲大部分都是古人愛聽的曲子,現代人覺得不喜歡也很正常。
要欣賞古琴曲的話學習詩詞歌賦什麼的肯定有幫助,因為這一切都能夠幫助現代人理解古人的心境與生活狀態,然後才能更好的理解古人對於音樂的審美,然後再多聽些琴家的演奏,自然能夠欣賞古琴曲了。


古琴欣賞門檻不高,聽曲子、純欣賞完全不用往雅上面靠,往俗裡面聽也不錯。更聽所有的古典音樂一樣,聽古琴曲時候要開腦洞。
事實上,古琴給人的遐想空間非常大,我能在古琴曲中聽出祥林嫂的絮叨,也能聽出美男子泛舟彈琴,還能聽出農婦溪邊洗衣服,也能聽到樵夫砍柴,聽到小情侶在卿卿我我,聽到兩口子吵架,聽到舞姬跳舞。古琴曲很安靜,但很有畫面感,能聽出三山五嶽,聽到世外桃源,也能聽到天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只要靜下心捕捉那個畫面就可以,漸漸就會喜歡上古琴,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樂器。純粹自己聽著好玩,完全沒必要去研究什麼高大上的背景故事。
但是古琴的演奏門檻太高。很多曲子難聽,是因為演奏者彈得實在不怎麼樣。聽琴的換一個版本就是了。


推薦樓主聽聽《神人暢》,個人覺得非常好聽。同樣學古琴,我還是比較喜歡從純感性的角度去體會音樂的美……其實就是好聽就聽,不好聽就拉倒(就像流行音樂,你覺得好聽就下載個無損的,不好聽電台里碰到就快進)。如果想裝逼,補充點相關的背景姿勢就夠了……我也曾經差點在某次古琴音樂會上睡著,非常理解有些古琴曲有多麼冗長乏味……至於文化層面上的東西,不可強求……


竊以為,聽琴需往兩個方向走,一是向內深入,一是向外延展。 古琴藝術,其最根本的載體還是琴音本身。像五柳先生那種彈無弦琴的呢,那是魏晉名士風流,我以為不適宜大部分人,至少我是學不來的。即便明清後古琴藝術注重表現弦外之意,這其實同時也加重了琴者對技巧的追求,對於聽琴者來說就需要用耳朵捕捉非常細微的吟撓。徐青山在溪山琴況里講的,還有嚴天池的清微淡遠,這些其實都是針對琴本身講的。我管這叫返璞歸真,拋去所謂的文人情趣,禮樂教化,就聽琴的清,潤,透,琴者有沒有對音色足夠的表現,聽者能不能捕捉琴聲本身的美,這是向內欣賞琴的一個方面,我認為也是欣賞古琴藝術的基礎。
再說向外延伸。古琴藝術畢竟是承載了無數先賢聖哲,騷人墨客的思想及情志的樂器。每首琴曲所表達的意境和在傳承過程中背後的事故人物,也大多是史載倜儻之事與人,有的曲子像廣陵散,它的內涵就在時空中延伸,連接先秦與魏晉。在聽琴曲前,如能多了解這些琴曲的來源,所講的及其背後的事,理解那一個時間空間下的當事者的狀態,則必定可以更深刻的欣賞和理解古琴藝術。
總之。多聽以練耳,多讀以深思。古琴是值得一生來修行的。


琴曲是不需要被欣賞的。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要要求自己欣賞琴曲,如果只是為欣賞而欣賞那大可不必,強迫自己欣賞某種藝術真是個很遭罪的事;如果題主正在習琴,那書文方面的修為是一定需要一起跟上的。一直覺得,相比樂器而言,古琴更應被稱為道器。居四藝之首,是用以提升自身修為而非以樂聲悅人。況琴本悅己,琴音即心音,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做基礎後,相信更容易從琴曲中找到共鳴。

話說回來,文學眾多流派,滋味酸甜苦咸,自不能要求自己喜歡每一種,更不說琴曲意境的千差萬別了。習琴先正心,一個尋找本心的過程是還原自己,而非強迫、而非急躁。

說個自己的體驗,習琴不怠。同一首曲子,在逐漸的練習中會越來越得其韻味,直至最後會有自己被融進琴聲里,自身的存在感越來越模糊的感覺。這樣的過程真是很美妙的。

初習琴,以上僅一家之言。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探討。


那個東西不是音樂啦
是語言的一種形式而已
不能用音樂的邏輯去推論啦


樓主可以找一天,買一張比較好的CD,音質一定要好,然後,躺在床上,不要讓其他人打擾你,循環一首曲子 播放。《流水》是比較容易懂的,平沙落雁,醉漁唱晚也都不錯,可以慢慢開始聽。


我在知乎開設了專欄:三生,三生 - 知乎專欄,歡迎前來閱讀、指點、討論,我將悉心接受。——————————————————————————————————————————
燥中聽琴1時節已入秋,但體感仍然燥熱,都市裡的人們難免都會有些心浮氣躁,天氣暑熱,工作繁重,彷彿所有的事情都如同空調房外的熱氣一樣,撲面而來。今夜,我們不如一起坐下來,聽一首古琴曲,靜靜心,讓琴弦驅逐炎熱……

這樣的季節很適合配著古琴曲念一首蘇東坡的小詞:

一夜餘音在耳邊。歸去無眠,寫出寥寥千古意。悲風流水,未動宮商意已傳。玉指冰弦,萬籟收聲天地靜。神閑意定,蘇軾
想像著這樣一副景象,案前香煙裊裊,素衣女子,玉手皓腕輕攏慢捻彈出錚錚琴聲,彈出濃濃古意,是不是夏天難得的「清涼之旅」。

1說到琴

1說到琴

其實在古代只是特指古琴,又稱「七弦琴」,還有很多好聽的別稱,比如「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

古琴創始於史前傳說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

古琴創始於史前傳說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

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一直延續至今。

它和古箏的綺麗不同,它更加具有傲骨;

和琵琶的漂泊不同,它更加需要獨處的空間;

和二胡的凄婉不同,它更加正面積極……

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將很多美好的人文期許與器物所融合,而器物的製作也暗含了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祝福。

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將很多美好的人文期許與器物所融合,而器物的製作也暗含了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祝福。
2「琴」則排在了首位

中國古代社會文人雅士以「琴棋書畫」四字作為自己的文化基礎,而「琴」則排在了首位,琴者,禁也。

禁邪念、禁妄念、禁惡念,古琴中所體現的「清、雅、和、淡、穩、靜」,「驅邪惡,引人意,歸正途」這些文化含義與文人修身養道恰如其分的契合了在了一起,文人也將自己的傲骨和超凡寄寓在了古琴中。古琴其實並不適合在大眾面前表演。

都說古人將琴聲視為自己的心聲,一張案幾一爐沉香,寧息靜心輕撫琴弦,聲在外而念在其中。

3說到彈琴

3說到彈琴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

而更為著名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則是成為了傳世的美談。

在數百年後的1977年,在遠在重洋之外的美國,當時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成為了中國音樂的代表,這首琴曲帶著知遇的情感,帶著人類的使命,在環宇之中,穿越時間,帶給整個世界情感的共鳴。中學課本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文人對於古琴的推崇

在數百年後的1977年,在遠在重洋之外的美國,當時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成為了中國音樂的代表,這首琴曲帶著知遇的情感,帶著人類的使命,在環宇之中,穿越時間,帶給整個世界情感的共鳴。中學課本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文人對於古琴的推崇

劉禹錫一篇《陋室銘》勾勒除了文人淡泊名利、清凈治學的畫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樣的境界。

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以琴曲《廣陵散》作為自己生命和理想的絕唱。

4而今天的社會

4而今天的社會

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現代社會的文人、學者、傳統文化傳承人都以古琴作為提升自己藝術和人文修養的必修課。
今天我們依然會感動在諸位古琴大師的手指間,他們奏出的《陽關三疊》、《良宵引》依然讓我們思緒黯然。

我們在音樂播放器中尋一段古琴曲,尋一段龔一先生、成公亮先生等諸位老神仙的琴曲,讓他們引領我們走進盛夏的另一個時空。

從今起與古琴相約,你不一定需要自己撫琴而奏,有時只要你願意停下十分鐘,便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清涼和寧靜。

從今起與古琴相約,你不一定需要自己撫琴而奏,有時只要你願意停下十分鐘,便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清涼和寧靜。


古琴的表現力很一般,是彈給自己聽的,這跟中國人的內斂,含蓄和中庸有關。所以,品古琴需要知音,就像伯牙和子期。

如果想多了解古琴的話推薦林西莉的《古琴》一書。個人以為,聽古琴還是需要心境的。
不知題主是否聽過《梅花三弄》和《廣陵散》,都是古琴曲的精品。


古琴,喜歡的人特別喜歡,沒有找到門道的人第一次聽可能就會覺得它難聽,音樂慢吞吞不說,手指還在弦上滑來滑去的作甚?根本沒有聲音啊?做那個動作好奇怪啊。聽一會就犯困的感覺。


古琴也經常會和古箏做比較,我對於樂器貌似都喜歡,沒有歧視,可能喜歡傳統文化吧,所以對幾乎所有民樂,樂器都非常喜歡,都一視同仁,哈哈。沒有貴賤之分,也無高矮之差。大眾一般喜歡聽古箏,因為聲音響亮,清脆。曲子也有很多歡快,節奏感很強的曲子。而且現代曲也非常多。這樣大家都聽得懂表演者在彈的曲子,會有共鳴,聽起來有感覺。

古琴講究韻味,人有的時候太浮躁,靜不下來,所以就體會不到它的美,我其實也是個很浮躁的人,有的時候也靜不下來。。。。慚愧啊。

話說古箏在平時生活中的曝光率也比古琴高,所以認識古琴的人肯定少一些。古琴想當年都全國只有幾百個琴師會彈了,而且年紀大多數比較大了,為什麼會這樣,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在這裡就不說了。我們老師說,以前有一個大師說誰來學琴就免費送琴,都是清代以前的琴。媽呀,我們幾個聽了口水流了一地,簡直就是羨慕嫉妒恨! 恨沒有早生幾十年,得到一把清代以前的好琴簡直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額,貌似跑題了,沒辦法,太羨慕了。。。。。


話說有一次和同學一起去一個茶山表演古琴,基本沒人聽的。然後主辦方的一個管事人說你們彈點氣氛好的,聲音太小了,彈快一點的曲子。巴拉巴拉一大堆。感覺好憂傷……說實話,真心好難,大多數古琴曲的節奏都是不會太快節奏的。。。。。要靜靜聽它的韻味才會出來吶。之後很多次表演都這樣,慢慢就習慣這種沒人聽琴的尷尬場合了。然後大家就各自忙著上來拿琴擺拍,拍照 合影,小視頻發朋友圈。迷之尷尬啊!中國人真的非常喜歡拍照,自拍發朋友圈。


如果要欣賞古琴,還是懂一點它的相關知識會更好。有空看看資料,聽聽講座,多聽幾次琴師彈琴,就懂一點門道了,然後再來聽琴,肯定境界會不一樣的。如果能學一些課時,聽老師講課會更加好哦。說不定哪天你就愛上古琴啦。

很多人說古琴都是文人雅士玩的,其實也不全對,雖然古琴是四藝之首,但是音樂無國界啊,慢慢聽,細細品,大家都能玩起來的。再說了,嘻嘻,只要靜得下心來學,靜得下心來聽,音樂哪有不好聽的呢?特別是古琴的聲音又那麼的柔,晚上睡覺前聽多美啊。哈哈。。。。。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


上次茶山的照片。


首先要了解琴曲本來是要表達什麼意思,也就是了解這個琴曲的題解。

從簡單的說起吧。比如《湘妃怨》,很多錄音聽起來就是「咱老百姓,今兒個要高興」,我都不知道這什麼人吶,她老公死了這麼高興?感情是在外面有相好的了?你對著這樣的錄音聽,「欣賞」不來才是正常的。

那麼說完《湘妃怨》,可以對比《長門怨》,就不一樣了。《長門怨》表達的是什麼呢?「最愛你的人是我,你怎麼捨得我難過」。是這麼一個感覺。

換個風格講,比如說《醉漁唱晚》,什麼場景呢?一開始我們聽到有水聲,撐船的感覺。然後傍晚了,喝點小酒,開始嘚瑟起來了。其實就這麼一個生活的場景。

但是同樣是喝酒,《酒狂》的表達就可以多種多樣了。你我都不是阮籍,雖然能通過史書記載了解他的生平,但是他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這個「狂」是一個怎樣的狂,就眾說紛紜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梅花三弄》。那麼這首曲子目前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彈法,就是所謂「老梅花」和「新梅花」。這個老梅花我也欣賞不來,但是新梅花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那種「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感覺。

就簡單說這麼多吧。


修心。聽琴曲時會物我兩忘。


其實很簡單,你需要時間,如果你保持練琴的習慣,不要半途而廢,平時再多聽一些節奏感更強烈的曲子,比如離騷,廣陵散,楚歌,岳陽三醉等等,大概兩到三年,你就會發現,自己之前聽著好像都差不多的古琴曲,絕不是千人一面,它各自的丰采都足以令人沉醉。 絕不是說要像上面的回答那樣故弄玄虛才能聽懂。


推薦閱讀:

頂級的小提琴好在哪裡?
為什麼動畫《數碼寶貝》的片頭曲《Butter-Fly》那麼容易戳中淚點?
五音不全的人如何把歌唱好?
如何看待韓紅《我是歌手》第三季奪冠?
中國的搖滾樂發展至今,大約歷經了幾個階段?分別有哪些特點?各階段的代表搖滾人或樂隊都有誰?

TAG:音樂 | 古琴 | 弦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