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小提琴好在哪裡?
頂級的小提琴好在哪裡?
微信公眾號:制琴師的書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做鋼弦吉他的,但是最愛的樂器是小提琴,雖然沒做過,但是一直也關注也學習小提琴的製作,說點自己的淺見。
先要吐槽一下吉他和小提琴的待遇簡直差太多了,小提琴那叫樂器中的皇后,吉他就是樂器中的那啥……小提琴幾萬一把那叫一般,十幾萬幾十萬剛剛開始入門,吉他的價格,哎我就不提了,我說出來可能你們不信,按樂器製作方面來說,完成一把頂級的吉他並不比小提琴簡單。。。。
不過實話說,由於小提琴的地位,全世界製作師對小提琴製作的重視,研究,教學,製作要求等要比吉他或其他弦樂器高太多了,也是歷史傳承吧。比如一些很吊的小作坊,木材都是選用自然乾燥30年起步的,吉他用自然乾燥3年的都不錯了,很多還只是吹出來的。。。
談點正經的,前面回答里說的一些斧劈料啊,皮膠啊,油漆的用料啊這些,其實僅僅是入門手工琴的基本配備,跟高級都沒啥關係,別說頂級,說說我認為頂級琴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先說木頭,材料是基本,是前提,GREAT VIOLIN必須用THE BEST WOODS,不錯的木頭可以做很好的琴,但是偉大的琴必須是用最牛逼的木頭!!尤其是經驗豐富,手藝精湛的匠人,如果他有製作頂級琴的能力,往往產量很低,一年製作的數量一隻手數的過來,那他們是一定不屑於用非頂級木頭的。
什麼才叫最好的木頭?比較漂亮的紋路和完美的聲學性能。
可能有人會質疑什麼叫「比較」漂亮的紋路,因為首先大師從來不會吧外觀當做第一選材要素,那是商業品牌乾的事,第二個原因,普遍絕大部分都覺得很好的紋路,比如面板用的雲杉來講的話,又細密又順直,顏色均勻,往往在幹了好久好久的制琴師來看,太BORING!這種品相,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的,看久了會覺得沒特色,不親切,不是獨一無二的。第三,特別細密的紋路給人的感覺賣相好,我們知道紋路的產生是因為早材和晚材交替,也就是年輪,早材是天氣暖的時候,也就是春夏時節,天氣好,雨水多,長得快所以比較白比較寬,但也比較軟,而深色的部分也就是晚材,是冬天長得,環境惡劣,長得慢,所以比較實,顏色就深。如果紋路很密,同尺寸下,晚材部分更多,重量會比較明顯的重,這樣是對聲音有直接影響的,由此接下來說木材的聲學性能。
聲學屬性當然是選擇木材的重頭戲,先說下為什麼大師要追求幾十年的乾燥時間,很多人以為乾燥時間越長,就是越乾燥嘛,含水率越低,木頭就輕,其實這只是部分正確,而且是不太重要的那部分。木材所含的水分分為自由水與結合水兩種,自由水很容易蒸發,當一棵樹被砍下來時就開始減少自由水,結合水稍微慢一點,是細胞內部的水分,相對需要時間長,木頭的含水率不是越干越好,大概在2%~5%是比較適當的,而一英寸厚的木材,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來乾燥,軟木快一些,硬木慢一些。製作小提琴面板的毛坯木料,厚度也就是大概不到2英寸,分分鐘就幹了,幹嘛要好幾十年,其實這不是為了「乾燥」,是2件更主要的指標,1個是木頭內應力的釋放和穩定,一個是結晶化。木頭很好玩,很有生命力,用來做琴的這塊木頭,在原本樹的當中,是收到很多力的作用的,現在單獨出來了,以前的那些力不在了,內部的應力就開始起作用,這塊木頭就會開始變形,一般性的經驗,我們加工木頭,美刨削三毫米左右,應力就會起作用發生變化,產生形變,而我們做琴的過程,會把一塊原木加工成非常複雜的形狀,內應力變化非常非常大,如果處理不當,琴做好後會比較不穩定,如果適當乾燥的木頭做好了琴,由於琴體結構的固定作用,可能肉眼不容易察覺到木頭的變形,但是應力得不到釋放,整個琴始終是緊著的,聲音就會不夠好。乾燥這麼多年,就是為了讓這塊木頭完完全全的釋放掉內應力,之後再加工,就基本不會再有變形的傾向,整個琴的木頭都是放鬆狀態,隨著演奏時間越來越長對琴的塑造,聲音就會越來越好。
然後說說結晶化,剛砍得木頭,是比較韌的,哪怕含水率很低了,他的細胞結構還是很有韌性,但是隨著自然存放的時間越長,木頭會變得越脆,也就是木頭結晶化造成的,結晶之後,會變硬,變脆,這對聲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頻及超高頻,越是這樣的木頭,高音越圓潤,有厚度,高頻泛音也越多,越清晰。而我們知道,高頻是來自於琴弦震動,他的能量是有限的,所含的高頻也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的把原始能量的潛力利用起來,琴就相當於一個EQ,發出制琴師希望達到的聲音,而提琴這種原聲弦樂器,木頭對高頻甚至更高的泛音能否有足夠優秀的響應就是非常關鍵的了,所以這很重要!!
哎,發現我把這個寫成了論文了,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才僅僅是木頭的選材都沒寫完,先這樣吧,有人愛看的話再說,沒人看就不寫了。
繼續更
說下怎麼選材,鑒於此文要完成恐怕要很長,重點放在工藝上,選材就說下我認為的重點,硬度重量比。也就是要最高的硬度,同時最輕的重量。對於材料的硬度,有一個很關鍵的原理,就是同尺寸情況,厚度每變化x%,硬度就變化1-x%的立方,也就是指數級變化。舉個栗子,一塊面板五毫米厚,現在假設他的硬度是10,那麼把這塊面板打薄1毫米,也就去掉了20%的厚度,那麼現在這塊板的硬度就是10×80%3,5.12!只去掉了五分之一的厚度和重量,硬度只剩一半了!這個原理非常非常重要,那我說下怎麼體現在做琴過程中的。
一塊面板,硬度和重量兩個指標,決定了他的頻率響應,換句話說就是做成琴後是啥聲音,越硬的響應頻率越高,越輕得響應頻率越高,相反同理。同時,我們追求重量越輕越好,因為能量是有限的,越輕能更好的響應,敏感,內部阻抗小,損耗少,效率高,這些是前提。那我們是不是把面板搞的硬硬的,響應頻率高高的就好呢??顯然也不是。我們希望有一個均衡的,同時是我們追求的好聽的聲音,從低到高都有很好的反饋。那麼一塊普通的面板和硬度重量比極佳的有啥區別,在補充一個原理,當硬度或重量線性變化時,頻響變化也是線性的,好了,下面說為啥這麼選木頭,我們在製作面板時,會不斷的刨,刮,磨,來修整為最終的形狀,他會越來越薄,越來越輕,根據上面說的,這時我們獲得了更低的頻響,更開放溫暖的聲音,因為強度低了嘛,同時因為重量也下降了,所以面板會更敏感,然後高頻響應也變好了,很完美,嗯!但是,這個過程中,重量是線性降低的,也就是高頻響應是線性變好的,硬度根據我開始說的原理,可是指數級下降的!也就是現在聲音很不平衡!
就是這麼個過程,大體來講,就是低頻斷崖式下跌,高頻緩慢成長。所以我們需要在一開始就選一塊極硬極輕得,這樣在加工後還能保持不錯的硬度和很輕得質量,獲得平衡的,靈敏的,開放的聲音。
我知道寫的好無聊,說點普通琴用普通木頭為啥聲音普通吧,普通琴,如果工藝還OK的話,也就是說做出來聲音還比較平衡的情況,由於木頭不夠牛逼,要麼做的太硬,低頻不夠,聲音不夠放鬆自然,很緊,同時這樣的質量一定不輕,反映遲鈍,能量轉化效率低。要麼做的太薄,聲音夠開放了,但是高音很薄,相比中低頻比較弱,泛音寥寥,沒了小提琴應有的音色和力道…最好的情況呢就是很平衡,高中低都不錯,該有的都有,但是整體完全沒特色,既不夠開放溫暖,也沒有凌厲凄美,給普通人拉拉是可以的,高手絕不會用這種琴,因為還不如一把有特色的琴,然後靠自己的功夫去彌補琴的缺陷。
當然,這些只是以木頭一方面來看,其實可以靠工藝來做很多事情,以後再說,今天牛逼先吹到這裡
哈哈哈哈,沒想到我認為如此枯燥無聊的東西還是有人感興趣的,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再一次驗證了小提琴比吉他更那啥。。。。
那我再添加點關於木頭的東西吧,然後真的要轉到工藝上了,不然說不完了,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出我再回答
其實完美的聲木還有很多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手劈料(HAND SPLIT)是必須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用個斧子或者劈刀砸開個口,然後用個楔子或者專門的刀順著木紋打開,這樣的木頭是完全順著木紋自然生長方向開料的,好處就是沒有RUN OUT,中文實在不好解釋,就是整個木頭在厚度上的木紋都是和木板表面平行的,這樣對強度有好處,加工業容易,不容易嗆茬,缺點就是非常的廢料,因為絕大部分的木頭生長時都是彎彎曲曲的,不可能完美的平直,這樣劈出來的料,就有相當多的部分只能浪費掉,給大家看幾個圖會比較清楚。
劈出來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批出來這樣的紋路,已經算是很好很好的情況了,基本上是比較平直的,大多數情況,是非常彎的。
劈出來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批出來這樣的紋路,已經算是很好很好的情況了,基本上是比較平直的,大多數情況,是非常彎的。再來一張圖看看
其實手劈料不是比機器切得好,這跟料本身是沒關係,而是開料方式,我們手劈的目的是找到木紋方向,而機器切出來的肯定是平整的,你完全無法知道本來是什麼樣,那就有可能和本來的方向完全不平行,也就是RUN OUT很嚴重,機器切得是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所以,手劈料很貴,然而手劈料最後也要把表面加工的平整,所以在你要的長度尺寸里非常平直的手劈料就十分難得了,價錢要貴上幾倍吧。
但是好料的要求還沒完哦!再說另一個角度的切割方式,有幾種,就說最常見的徑切和平切,我們肯定都選用徑切的QUARTER SAWN,也就是垂直於年輪的切割方法,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再牛逼的方法也是有區別的,一個度的問題,最好的木料當然就要完美的QUARTER,也就是與年輪完全垂直,大概這個意思
這個算是很垂直的了
那下面這種就是比較差的了,在我看來是不能用的,但是大部分工廠琴也就這種
我覺得最差也要用這種,30度之內的偏差吧
而我們在做好的琴上,是很難看出來是不是完美的QUARTER的,因為這兩種在表面的紋路都是平直的,完全區分不出來的。我們看到的琴的面板是下圖平面的部分
要完美的QUARTER,也是比較廢料的,但是這樣的切法,硬度是最高的,而且橫向的硬度也能最大化,原因就是木頭纖維在橫向上的連接主要靠木射線,只有垂直切得情況下,在成品面板的橫向才是木射線的方向,不然都會是斜的。如果有機會玩玩類似雲杉這種木頭,你們會發現,在長紋路的方向,是很硬的,也很難弄斷,但是橫向硬度是成倍數的不如,而且很容易在木紋之間分開,這就為什麼要完美徑切的原因。木射線或者叫橫紋看起來這樣
那這些都是一塊潛在的好料,我們怎麼把他切出來,那最後還是要看聲音表現如何才能決定是不是好坯子,這時可以聽他的TAP TONE,敲擊音。不是聽他的音高,因為毛坯料的尺寸各異,拿到手在尺寸大小,厚度,形狀都會不完全一樣,所以音高肯定不同,主要是聽聲音的延展夠不夠寬,低頻夠豐厚,一直往上延展到很高的頻段,並且一定要豐富,這點說起來實在很抽象,沒有經受大料的木材很難建立起概念,總之我們要的聲音特點是,頻譜寬,聲音清晰,延音長,聲音越豐富越好,越複雜越好。然後再根據要做的琴的風格和類型再來挑選相應特點的木材,比如響應快的還是慢一點柔和一點的,基礎音很重很清晰的,還是高頻泛音特別多的,偏柔和的還是偏明亮的,這些往往是不能兼得的,所以要根據琴型和風格等來選擇。
以上只說了面板,其他比如背側和琴頸的楓木,指板的烏木等,要求其實是一致的,特別說一下指板的烏木吧,好的烏木材料特別特別難得,除了要烏黑烏黑的,還要在整個指板長度上的木紋特別順直,並且完美徑切,而且沒有RUNOUT,因為只有這樣,在很長時間內,指板才不會變形,而真正無染色的純黑,完全筆直的木紋,幾乎沒有的RUN OUT和完美徑切,在當今已經不是價格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難買到的,除了一些放了很久的老料,當然了,符合要求的指板料,是整個琴要求乾燥時間最長的一種木頭,所以你知道有多煩了。
23日更新
有評論提到人工改變木頭細胞結構,來達到自然乾燥多年的目的,事實是這個技術近幾年已經有了,在一些吉他打牌里在近兩三年開始逐步使用。這種木頭叫Torrefied wood,我之前也買過一套,感覺在聲音上確實比普通的要明顯地好,tap tone泛音非常豐富,高頻聽起來也比較清脆,是風乾多年那種路子,然後木頭質地脆了很多,第一次買回來不注意很容易就碎了,總之是對的感覺。我倒是不排斥這種技術,但是心裡總覺得用這種木頭做做特色可以,不過我個人最好的產品是不會用他的,一是因為我有風乾很久的原料,而且品質我非常非常滿意,對比過聲音,感覺還是我自己挑選出來的稍好,第二,是目前用這種技術的木頭,本身都不是特別好,也就是達不到我前文提到的那麼多要求,最後就是我雖然不確定,但心裡還是認定他無論如何也是沒辦法和真正自然乾燥多年的木頭一樣的。所以,對於我自己的定位,以後肯定會嘗試這種,但是高端琴一定不會用,何況用完全自然的木頭做的琴,彈的越久,就會越好。
上個之前買的torrefied spruce
對比一個自然風乾的
這張面板是06年的,到現在也10年了
第一張那個TORREFIED 是SITKA SPRUCE,是北美的雲杉,吉他里很多見,提琴家族很少使用,第二張是義大利雲杉,歐洲雲杉的一種,這個還不錯,但也不是我的最愛。我最喜歡的兩種面板材料,一種提琴基本不會用,是ADIRONDACK SPRUCE,也是美國特產,是所有SPRUCE品種里最硬的一種,不過也最硬,鋼弦吉他起源於美國,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直是用這種雲杉,所以也奠定了他的經典,因為只產於ADIRONDACK山脈,產量小,硬度又高,在二戰時候大量用于軍需,基本砍光了,所以戰後極其少見了,一直在保育,近些年又可以買的比較好的了,不過價格是貴的一塌糊塗,不過也沒辦法,經典是不可替代的。ADIRONDACK SPRUCE
還一種我特別喜歡的是德國雲杉,也是歐杉的一種,基本上是提琴,古典吉他還有很多弦樂器,不知道傳統歐洲鋼琴是否也用這種當做音板,最佳的選擇。德衫有著最明亮的高頻,和極其極其豐富的泛音,木頭質感也比較脆,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對於吉他來說,指彈用琴,偏向旋律性的琴簡直是不二的選擇,古典吉他也是選他為佳。
-----------------------------------------------------------------------------------------------
終於說到工藝了,越寫越冗長
說工藝之前,我要再次交代一下哈,我本人是做吉他的,只是很喜歡小提琴,但是並沒有做過!!因為吉他和提琴共通的地方非常多,我平時也比較關注提琴製做這方面,所以思路啊,方法啊,原理啊這些可以說說,但是,,,特別細節的和具體的就不要問我了,畢竟沒有做過,肯定是不清楚的。
製作工藝的範圍實在是很廣,小處說是用什麼工具,比如手動工具還是電動工具,同是手動工具,做同一樣工序,也可能有不同的實現方法,這裡都是有區別的,在排除水平高低的因素後,往往追求效率的方法就要犧牲效果,而有些工作就是需要非常高超的手藝才做的來,這些後面都會有所提及。往大的方面說,就是思路和套路的區別,比如絕大多數製作人,品牌等,都是按尺寸和數據製作,比如面板,背板的形狀和厚度地圖,每個細小的地方是多厚,可能根據某個名琴或者自己逐漸總結下來的經驗來製作,每一把都盡量完美的一樣。可以說,工廠琴肯定是這樣,甭管多牛逼的牌子都一樣,小作坊,不一定,我相信大多數也是這樣的。另一種,就是因材施教了,首先,制琴師自己必須要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目標,這把琴我要做成什麼風格的,什麼樣的聲音,用這把琴的音樂家的特點和需要的風格是什麼,我做好的琴都要滿足哪12345678點要求。說實話,我不會拉小提琴,並不懂很多演奏風格上的區分,也收不出來琴有多少種流派,但我知道肯定是沒有全能的琴,不可能有一把琴可以滿足不同演奏家不同的全部需要,哪怕是斯琴和瓜琴也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在製作前,就想清楚這把琴的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根據這個來選擇製作材料。按我的經驗,如果不刻意培養的話,非常多演奏多年樂器的人,也並不能很好的區分出兩把同樣樂器在聲音上的區別,敏感度不是太高,當然了,大多數職業的演奏家是一定有這個能力的。但是在一個有經驗的制琴師看來,不同兩片木頭區別真的太大了。。。
這兩種思路的優劣我不說你也知道哪個好,但是後者需要的知識,手活,經驗是需要多年的經驗和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才能積累起來的。有了聲音的目標,有能力挑選出最適合的木材來製作,還要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往往每個工序所能產生的結果,是收到很多其他製作步驟的影響的,而且這個結果還會繼續影響其他的工序,怎麼拿捏的恰到好處,裡面需要無數的平衡,我覺得做琴就是一個不斷平衡的過程。
由於工藝話題太大,我就想到哪說到哪了,不考慮順序和結構了,畢竟我不是上課,只是隨便聊聊自己的見解。。。
琴橋是一個絕逼重要的部件,前面我們說了,原聲樂器,輸入能量是有限的,也是雜亂的,琴的發聲,是演奏家運弓,弦產生了震動,然後在弦於琴身的兩個連接處,琴橋和弦枕向琴體傳遞震動能量。這裡插入一下,琴頸部分對音色的影響,能量是有限的,傳遞到琴頭NUT處的震動多了,到達琴體的就少了,所以想要傳到琴體的震動更多,就要讓琴頸,指板,琴頭的質量比較大,硬度比較高,NUT的材質比較硬,這樣對能量的吸收就會減少,琴橋處獲得的能量就多了。往往琴頸琴頭等輕結構一些,整體聲音是比較輕快鮮活,靚麗一些,相反結構重一些,整體聲音就會更實,有力一些。實現方式就是在選材時候,琴頸楓木的重量控制,琴頸厚度形狀尺寸,琴頭樣式變化帶來的重量,NUT材質軟硬,琴弦從NUT到琴頭的入弦角度等來調整。這些是方法,至於度的把握就是做琴人的事了,我就不清楚了。
琴橋是一個絕逼重要的部件,前面我們說了,原聲樂器,輸入能量是有限的,也是雜亂的,琴的發聲,是演奏家運弓,弦產生了震動,然後在弦於琴身的兩個連接處,琴橋和弦枕向琴體傳遞震動能量。這裡插入一下,琴頸部分對音色的影響,能量是有限的,傳遞到琴頭NUT處的震動多了,到達琴體的就少了,所以想要傳到琴體的震動更多,就要讓琴頸,指板,琴頭的質量比較大,硬度比較高,NUT的材質比較硬,這樣對能量的吸收就會減少,琴橋處獲得的能量就多了。往往琴頸琴頭等輕結構一些,整體聲音是比較輕快鮮活,靚麗一些,相反結構重一些,整體聲音就會更實,有力一些。實現方式就是在選材時候,琴頸楓木的重量控制,琴頸厚度形狀尺寸,琴頭樣式變化帶來的重量,NUT材質軟硬,琴弦從NUT到琴頭的入弦角度等來調整。這些是方法,至於度的把握就是做琴人的事了,我就不清楚了。
扯遠了再拉回來,接著說琴弦的主要能量現在傳遞到了琴橋,而琴橋的關鍵就在於他是鏈接輸入和輸出的中轉站,他的性能不好,後面都白搭。震動通過琴橋傳遞到面板帶動面板震動,而且整個面板的製作帶來了一個EQ的效果,就是把整個琴弦各種頻段的所有震動,把我們不喜歡的頻率極快的衰減掉,而把好聽的部分得以輸出,面板的震動擾動周圍的空氣震動到達耳膜從而使我們聽到聲音,同時,面板的震動通過音柱傳達到了背板,而背板主要的功能是潤色,楓木在高頻有比較好的反饋,來給整體音色潤色,除了音柱,面板的震動還通過琴體內部的空氣震動來帶動背板的震動,背板震動同時在通過音箱內空氣返回到面板,再帶動周圍空氣震動發聲,大概就是這麼個原理。所以說,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你拉琴,琴弦震動,這是輸入源,琴體部分是調節和輸出源,而琴橋就是中轉站,如果震動在通過琴橋階段有損失了,那麼到達箱體的未被處理的能量就少了,這屬於先天缺陷了,再或者,對琴橋的調音不夠到位,使得進入箱體內部的頻率成分有缺失或者不是最佳分布,那麼箱體也是無能為力的,所以,琴橋是非常關鍵的要素。打個比方就是一台法拉利,啥都好,但是變速箱給換成個夏利的,你說這還咋愉快的玩耍?所以,各位的琴,一定要找個靠譜的地方給你修整琴橋,自己也多學習一點相關知識,如果你已經有了一把好琴,別的不好隨便動,但是琴橋還是可以儘力的調整好一點,會有很大不一樣的。
下面就詳細說下如何做BRIDGE TUNING
這個部分可能又要展開比較長,我就從我個人理解的和學到去說說,但是不保證絕對正確,同時可能也穿插一下吉他的琴橋。先說下位置,琴橋比較理想的位置,應該是置於琴體「聲學部分」的中心,意思就是面板在整個側板包起來的部分的中心點,這個中線可不一定是2塊面板中間粘合的那條線。同時測量的時候,最好是從鑲線的內側部分開始測量,尤其對於老一些的琴,從琴體邊緣測量可能誤差比較大。找到箱體的實際ACOUSTIC CENTER,按上面說的測量方法,在LOWER BOUT最寬處找到中心點,然後在C BOUT最窄出也找到中點,兩點相連畫出中線,然後橫向在F孔的中間花個線,兩線相交處就是實際的中心了。
琴橋的一腳要坐在低音梁的上方,不然聲音會差很多,一般全尺寸的小提琴,琴橋的寬度比較完美的情況應該在41.5—42毫米,不過經常需要妥協的,根據琴頸的角度,保證坐在低音樑上,而且位於聲學中心,是可以適當調整琴橋寬度的。
然後可以修正琴橋的厚度了,(至於厚度對聲音的影響後面再細說),然後如果是刨的話,一定要留一點點餘量給最後砂紙打磨,然後區分琴橋的前後也有影響,你可以看看橫紋的方向,一般兩面的方向肯定有區別的,把橫紋方向向著琴弦更多的那面作為前面比較好。
然後就是修整琴橋的高度,一般來講,修正時琴橋的腳部和頂部都要修正,來達到一個比較和諧的外觀,不能大額頭小腳丫,或者大腳丫小腦袋都不好。修整腳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完美的於面板弧度貼合,每一處都要完全接觸到,除此之外,還有試試前後是否也完全貼合,是否會晃動。接下來就是高度,琴橋冠部的修整要適應指板的弧度。到這裡這些部分其實合格的技師都能幫你搞定,屬於功能部分。接下來說下調音,這部分就開始有意思了,就像前面說的,琴橋是頻率的過濾和傳遞裝置,他的變化對琴最後的聲音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看一下琴弦的一種主要震動方式,就是運弓的方向,入圖裡箭頭所示
可以把琴橋當做一個彈簧負載,從最窄處往下到FEET,可以當做彈簧,上面比較大的部分是負載的質量,根據我前面提到過的樂器製作最重要的原理,質量越輕,高頻響應越好,硬度越高,高頻響應越好,反之亦然。我們可以把上部的做薄,或者修正高度的時候多修上部來減輕這部分重量,來讓高頻響應更好,下面可以通過厚度來控制他的硬度,但是這種方式效果有限,因為如果把下面當做彈簧,硬度應該是琴橋的上下方向的硬度,所以更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削琴橋兩腳之間的木頭來達到改變這部分的硬度。
可以把琴橋當做一個彈簧負載,從最窄處往下到FEET,可以當做彈簧,上面比較大的部分是負載的質量,根據我前面提到過的樂器製作最重要的原理,質量越輕,高頻響應越好,硬度越高,高頻響應越好,反之亦然。我們可以把上部的做薄,或者修正高度的時候多修上部來減輕這部分重量,來讓高頻響應更好,下面可以通過厚度來控制他的硬度,但是這種方式效果有限,因為如果把下面當做彈簧,硬度應該是琴橋的上下方向的硬度,所以更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削琴橋兩腳之間的木頭來達到改變這部分的硬度。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如何增加琴橋的高頻響應,因為聲學是這樣的,如果震動通過琴橋傳遞到琴體,那麼所有低於琴橋本身最高震動頻率的都會比較完整的傳到過去,而高於琴橋震動頻率的基本就會很大的損失掉了,相當於一個低通效果器,所以我們希望把合理有效的高頻都保留下來,因此要提高琴橋本身的震動頻率。但是,這只是簡單化的表述,並不是所有低於他的頻率都很平均的通過,所以需要經驗和實踐來指導,同時必須要保證琴橋本身足夠的強度和耐久性,還有其他功能性要求。
這裡為了避免混淆,還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物體本身的固有頻率,也可以叫共振頻率。如果一個物體是一個完美的點,那麼他只有一個固有頻率,如果是一條給定的弦,那麼他有多個固有頻率,比如小提琴的弦,根據弦長,粗細,張力等,這些確定了,那麼他的頻率就確定了,你調好音,不管是拉這根弦,還是用手撥,都是同一個音高對吧,這就是他的固有頻率,同時由點變成弦之後,固有頻率也從一個變成無數個,也就是這條線整個長度的頻率,1/2長度的頻率,1/3,1/4........當你拉這根弦的時候他們是同時發聲的,只是實際來講,當弦短到一定程度時候就基本沒聲音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弦有多個頻率,也就是泛音啦。那麼再複雜一點,就是弦變成板的時候,比如琴橋,他也是有多個固有頻率的,並且是非常多的,震動模式又完全變化了,這個以後再繼續展開,現在只要知道琴橋是有多個固有頻率就好了。其實更複雜的在後面呢,面板就不叫板震動了,是殼震動,更煩。。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其實對於琴橋我們可以有很多可以做的,對於腰上面的部分,我們可以改變他的厚度,形狀,對於腰身和下面可以改變腰的高低,厚度,寬度,腳的形狀和結構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很多毛坯琴橋里挑選那些本身屬性更好的。
對於實際的調音過程,應該有一種統一的固定的方式來測量到琴橋的最高震動頻率,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如果真有人想嘗試的話可以自己多試試不同的方案,因為你怎麼固定琴橋,敲擊哪裡,音高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不斷嘗試來找到最適合的辦法,這裡可以給一個大概的方案,並且大致琴橋最高響應頻率大概在3000HZ左右,如果你找到和這個差不多的了就應該沒問題。
這是我看到一些研究者測量的方式,夾住兩個腳來測量,可以參考。至於怎麼得到音高,也多種方法,我個人因為也需要做吉他琴橋的TUNING和面板等調音,我用的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調音表,很適合干這活。
這是我看到一些研究者測量的方式,夾住兩個腳來測量,可以參考。至於怎麼得到音高,也多種方法,我個人因為也需要做吉他琴橋的TUNING和面板等調音,我用的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調音表,很適合干這活。還有其他更簡單的方法,比如用話筒拾音,然後需要一些專業一點的錄音軟體,都可以看到拾取到的頻率。
25日更新
今天說下制琴用膠,這裡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講究,做琴用膠最常用的大概分為動物膠和PVC膠,前一種是最傳統的,人類用了幾千年了,後面這種是化學腳,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之後研發出了有明顯提高的性能,現在大行其道,說下他們的區別。動物膠大概可以分兩種,皮膠HIDE GLUE和魚膠FISH GLUE,HIDE GLUE主流是HOT HIDE GLUE,就是使用前需要自己熬制的,長這樣
這種皮膠一般是用豬皮兔皮等來製作的,熬制的時候,膠和水大概是1:2的比例,攪拌均勻之後大概幾個小時,膠會完全吸收水分,就變成啫喱狀,看起來也挺好吃的樣子。然後需要加熱熬制一兩個小時,變成液體狀就可以使用了,不過除此熬制之後,最好放一晚,冷卻之後就又凝固了,第二天再重新加熱再使用效果更好。
熬制的時候用這東西
這個是專用熬皮膠的,好處下面說
這種HIDE GLUE,強度不同,有從50-400左右的,一般樂器用的強度在100多到200之間,根據情況使用。上面圖中的那種強度是164,下圖這種事192
皮膠使用起來比較麻煩,除了上面提到的需要提前熬制,前期準備時間長,而且可供粘合操作的時間很短,跟室溫有很大關係,大概在幾十秒之內。操作時間指的是你把需要粘合的部件準備好了,塗上皮膠,粘合,上夾具為止,所需要的時間。大家可能沒有概念,有些工序的粘合是比較複雜的,可能還需要一些輔助工具,幾十秒的工作時間真的真的太短,所以需要操作很熟練很精確。皮膠如果超過了有效工作時間,就會由粘稠的液體狀開始凝固,只要開始凝固了,粘合力就不行了,所以一定要在上好夾具之前保證膠還是有效的。這也是他麻煩的一點,然後還有,在熬制的過程中,最高溫度不能超過145華氏度,如果超過了就要破壞掉膠的強度無法使用,我上面那個圖裡的鍋就是能自動控溫保證溫度不超過這個數值,或者也可以隨便弄個電加熱的小鍋,然后里面放歌溫度計,人工監測,就是比較麻煩。至於強度的區別,皮膠強度越高,比如192GRAM的,就會比164GRAM的工作時間短,也就是凝固的更快,所以對於超過200強度的皮膠,樂器製作基本接受不了那麼短的操作時間,而且也不需要那麼高的強度。然後還有比較重要的室溫也要保持比較高的問題,我在上海,冬天的時候,基本上皮膠出鍋5S就用不了。。。。。完全不能操作,所以需要全天把空調開到20多度才行。
皮膠使用起來比較麻煩,除了上面提到的需要提前熬制,前期準備時間長,而且可供粘合操作的時間很短,跟室溫有很大關係,大概在幾十秒之內。操作時間指的是你把需要粘合的部件準備好了,塗上皮膠,粘合,上夾具為止,所需要的時間。大家可能沒有概念,有些工序的粘合是比較複雜的,可能還需要一些輔助工具,幾十秒的工作時間真的真的太短,所以需要操作很熟練很精確。皮膠如果超過了有效工作時間,就會由粘稠的液體狀開始凝固,只要開始凝固了,粘合力就不行了,所以一定要在上好夾具之前保證膠還是有效的。這也是他麻煩的一點,然後還有,在熬制的過程中,最高溫度不能超過145華氏度,如果超過了就要破壞掉膠的強度無法使用,我上面那個圖裡的鍋就是能自動控溫保證溫度不超過這個數值,或者也可以隨便弄個電加熱的小鍋,然后里面放歌溫度計,人工監測,就是比較麻煩。至於強度的區別,皮膠強度越高,比如192GRAM的,就會比164GRAM的工作時間短,也就是凝固的更快,所以對於超過200強度的皮膠,樂器製作基本接受不了那麼短的操作時間,而且也不需要那麼高的強度。然後還有比較重要的室溫也要保持比較高的問題,我在上海,冬天的時候,基本上皮膠出鍋5S就用不了。。。。。完全不能操作,所以需要全天把空調開到20多度才行。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感覺HIDE GLUE太特么麻煩了?沒錯確實是這樣!所以現在絕大多數都是用PVC膠了,後面再說。那現在說說HHG的優點,這麼坑爹的膠,頂級樂器還都用它,一定有替代不了的優勢,沒錯!而且優勢還很多!
1.可完美拆開粘合的木頭
HHG(HOT HIDE GLUE)的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粘合好之後的部件,當想拆開的時候,比如把提琴面板拿下來,更換BASS BAR等等,只需要加熱到相應的溫度,膠就能完全融化,不損傷木頭的把粘合處打開,這對於樂器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性能。因為一把琴,如果好好演奏和保養,是可以使用很長很長時間的,而隨著使用的過程,往往需要一些維修,更換,保養等等,是需要打開接合處的。比如面板開裂了,要把面板拿下來修補,裡面粘補丁,重置琴頸了等等。如果是用太棒這種PVC膠,那麼是不可能在不損傷木頭的情況下做到的,一定會帶下來木纖維,這是好的樂器所不能接受的。
2.音色
HHG對音色是有利的,這是因為當皮膠完全乾燥後,他的性狀是很硬很硬的結晶狀,不會吸收震動的能量,能完美的傳導聲音,而凡是需要膠水粘合的位置,又都是容易損失能量的地方,比如琴頸和琴體接合處,音梁粘合處,面背板和側板接合處等等。如果是化學膠,完全乾燥凝固後是有一定彈性的,那這樣一定會吸收一些震動能量,對音色造成影響。
3.時效性無限
對於頂級琴來講,這點就比較重要了,假如這把琴是用皮膠製作的,那麼一百年或者二百年後,只有粘合處沒有受損,那麼他的粘合性能是完全不會衰退的,而且當想分開的時候,加熱後跟新鮮的皮膠一樣,無損傷的打開木頭。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完全乾燥的皮膠不會受到濕氣的影響,哪怕濕度在高,膠合處也不會吸收水分而受到任何影響。試想那些古董琴都被修了無數次了,如果不是用的皮膠早就碎沒了。
4.其他
還有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的好處,比如耐熱性好,乾燥後的皮膠,比現代膠更耐熱,比如在夏天的時候你把琴忘在車裡,一般的膠受那麼高的溫度影響,很容易脫膠,但是皮膠就沒事,只要達到更高的融化溫度才會變化。在比如粘合的時候非常好清理,當我們上好夾具清理殘膠的時候,皮膠已經變成了啫喱狀,非常簡單的就能清理的非常乾淨,而太棒這種就麻煩的多,表面清理乾淨了,等完全乾燥後,還是能看到膠痕。還有就是皮膠是純天然的,無毒無污染。
下面說說魚膠FISH GLUE
魚膠的優點是和皮膠一樣,可以無損傷打開膠合的木頭,但是魚膠本身不是為了用來粘木頭的,據我所知是作為一種乳化劑為主要使用目的。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他跟現代化學膠一樣非常好操作,平時儲存的形狀就是液態,操作時間也很長,很方便。現在我看也有不少賣據說專門給樂器製作使用的魚膠了。但是有一個大缺點,就是當濕度過高的時候,魚膠會吸收水分,最後開膠,所以對於頂級琴來講並不建議使用。
說說太棒這種PVC膠,基本是現在樂器製作,傢具製作的主流了,看看太棒1,2,3
現代膠的好處很多,比如操作時間很長,像這種PVC大概可以10分鐘都沒問題,給了足夠的時間調整和夾合,膠合強度高,比動物膠的膠合強度都高,但是這裡對於樂器製作來講沒有什麼用處。即開即用,需要了開蓋就y用,不需要任何前期準備。所以現在99%的工場都是用這種膠。缺點就是對音色有不良影響,需要維修的時候對木頭有損傷和操作難度。
現代膠的好處很多,比如操作時間很長,像這種PVC大概可以10分鐘都沒問題,給了足夠的時間調整和夾合,膠合強度高,比動物膠的膠合強度都高,但是這裡對於樂器製作來講沒有什麼用處。即開即用,需要了開蓋就y用,不需要任何前期準備。所以現在99%的工場都是用這種膠。缺點就是對音色有不良影響,需要維修的時候對木頭有損傷和操作難度。
環氧樹脂膠屬於超強的粘合力,和什麼都能粘,不管是木頭,金屬,皮革什麼的,太棒搞不定的就他上,但是這種暴力型的膠,你想拆開是沒戲的,只能完全破壞,我估計小提琴製作是不需要用到這種膠。
現代膠還有一種比較常用就是CA膠,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萬能膠,像502就屬於這種,根據粘稠度不同,操作時間也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好處就是方便,缺點一大堆不多說了。
───────
更新,有個概念誤區,手工琴不等於好琴!
現在很多國內外中小品牌打著手工琴的幌子,說自己多麼多麼牛,也有好多人被誤導以為叫個手工琴就很好,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首先要搞清楚,一把琴,不是因為你是人工手做出來的就一定比人家機器線上下來的好的!好不好不在於這活是機器乾的還是人乾的,如果製造工藝相同,這就只是效率的區別,而且機器還更精確呢。很多牌子打著手工琴的名義,可能僅僅是因為沒實力沒錢上設備而已,雇了些完全不懂樂器更不會演奏的大媽或小伙,看!我們可都是純手工製作的!這隻能叫生產方式落後而已!
手工和工廠流水線各有優勢,機器流水線適合大規模生產,效率高,如果精細化管理,控制生產流程,可以高效低成本生產大量標準化的產品,當今絕大多數的生產模式當然是這樣好,比如手機電腦,汽車傢具。而什麼是更適合手工的,是那些高度複雜,或者不好標準化,或者需要自主判斷力的工作,再就是產量太小,不是不能自動化,而是由於複雜度高產量太小,研發和生產成本完全不合算的情況。比如賓士生產線夠高水準了吧,可是Amg的發動機還是工程師全部手工組裝的,航天發動機這麼需要高精度的東西,也需要人工組裝,超高精度的或有特殊需求打磨作業,不論是高端的鏡片,金屬板材,還都需要又人手來做,愛馬仕的皮具,卡地亞的珠寶,凡是需要個性化,複雜工藝又沒那麼大產量的,都是適合手工製作的。
總結下來,手工製作只適合於複雜的,非標準化的,需要人大量參與評估判斷的,或者生產量不足以支持機器規模生產的模式。您那完全人工標準化流水線作業的,效率又低,又沒機器準確,質量還不穩定的,只能叫吃苦耐勞,跟高標準的手工藝完全不挨著啊,總不能鄉下小廠做的包,非要說跟愛馬仕一樣都是手工製品吧?
說到頂級的樂器,目前還就只能是手工製作,因為涉及到大量需要經驗來判斷和取捨,或者機器很難做到的事。比如,選好了一塊木頭,琴師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他的厚度,形狀,這裡多一鏟子,那裡弧度大那麼一丟丟,弄完再敲下聽聽聲音有沒有向我要的方向發展,就算為了達到一個同樣風格和聲音的目的,不同的琴每把在製作過程都不太一樣,你說這活機器能幹的了嗎。而機器做的琴,同樣型號的琴,不管每片木頭有什麼特點,都是完全一樣的加工,那出來每把琴當然不能保證聲音很好。
真正的手工琴,必定是尊重每塊木頭自身的特點,充分挖掘出她的潛力,而這需要琴師有相應的經驗,和嫻熟的製作能力,專註於細節,同時又對整把琴有一個完整的把握,不同部件結構互相的影響都要考慮在內。除此之外,如果不懂樂器,不懂音樂,對聲音和演奏沒有靠譜的概念,不能了解音樂人的需要和期望,怎麼能指望他做出一把好琴呢。
所以,希望大家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手工琴,避免被忽悠,也對以後可能的選琴有些自己的判斷。那麼,你覺得一把經過嚴格和慎重的選材,由一位有經驗的工匠靜心打造出來的真正的手工琴,價值應該幾何?
評論和私信有問買琴的問題,我真的對小提琴的品牌和價格不了解,類似買什麼琴,或者我這樣情況買啥價位的琴,真的無法回答…
我就談下大的方面的想法供參考,很多人迷茫怎麼選琴,我覺得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對琴的好壞沒有鑒別力,也就是沒有判斷標準,正是因為不知道好琴是怎麼做出來的,所以我這個答案希望能幫大家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就不會完全被商家灌輸又不知道對錯了。
二是最關鍵的,沒有自己的靠譜的音色觀。我覺得你從開始學琴那天,就要逐漸培養自己對聲音的感知力,仔細去聽,感受不同的聲音帶給你的感覺,隨著時間的積累,就會發展出自己的音色概念和偏好。多和別人交流,有機會多試試更好的琴,多聽好的作品,大師的演奏,甚至大師對這首曲子的理解和背後的故事等等,這句為什麼這麼處理,為啥我覺得這個人的版本比大多數人都喜歡的另一個版本更好聽,卧槽這個揉弦要給我揉哭了,那段好聽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還要多聽聽其他樂器的作品,比如中提大提在同音域里音色的區別等等等等……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不管對演奏技術的提升,對享受音樂,和理解音樂都有幫助。而專業的器樂學生或者職業演奏家,沒人會問我買啥琴,因為他們都對細節有足夠的專註,所以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適合什麼聲音的琴。
Tips:怎麼快速排除爛琴,濫竽充數的琴,或者裝高端的琴(國內外的品牌都適用,尤其適用於國產),你可以去他們的網站也好,或者搜一些訪談啊推廣類的文章,如果只是說我們的琴採用了很好的木材,高端的製造工藝等等,完美的做工blablabla,全是形容詞,而又沒有具體的令人信服的說明,我感覺基本留可以pass了。而如果你看到這裡了,相信肯定也多少了解了一些好琴的該有的要素,多少應該能自行判斷,總比把決定權和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好。
論文寫不下去了滾來答題換心情。
一把頂級的小提琴,必定是在材料,製作工藝,音色,琴型,保養情況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卓越的水平,才能稱之為頂級。而最重要的音色,基本取決於木質和製作工藝。
特別聲明:答案里的頂級小提琴並不是專指義大利古董琴,而是包括了所有滿足上述條件的琴。近現代制琴師所製造的品質卓越的琴,當然屬於頂級範疇。
我就知道一定有人會拿【論文故事】雙盲實驗,小提琴家真的需要一把古董小提琴嗎?這個例子來質疑。
這個實驗證明的結果是小提琴家未必需要一把古董小提琴。
這個觀點我是支持的,因為提琴製造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進步。目前造出的琴,在音樂表現方面未必不如流傳下來的斯琴瓜琴那些老得不行的琴。
但請大家注意!參加實驗的琴,如果都不屬於頂級範疇,那麼這個實驗就是沒有意義的。
拿一把斯琴和一把天朝量產琴對比,普通人能夠分辨出來。
拿一把斯琴和一把普通現代琴對比,小提琴家能夠分辨出來。
拿一把斯琴和一把頂級的現代琴,小提琴家無法分辨出來。
這個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一味認為義大利古琴是最優秀也是演出的最佳選擇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但是很多人卻因此認為古董琴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從一種偏見奔向另一種偏見。認為所謂頂級小提琴不過爾爾,事實上盲聽實驗不是告訴你爛琴也能屌絲逆襲好嘛。不是頂級你都不好意思參加實驗啊。
說句不相干的話,我寧願柯南里從未出現過關於小提琴的內容。
----------------------正文--------
那麼,一把頂級小提琴是如何誕生的呢?
首先是材料,小提琴的木料通常面板採用雲杉木,背板和側板選用楓木,也有都是楓木的,指板一般為烏木。
木料的珍貴在於,製作之前,起碼要在自然狀態下風乾十年以上,為求精益求精,風乾時間越長越好。現在國內批量生產的小提琴,能風乾個一年就不錯了,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制琴師一般都是年年買木料窖藏起來。
有人說可以用一些現代手段烘乾木料,加速自然風乾過程,不需要等幾十年的時間。
人為烘乾的木質絕對沒有辦法達到自然風乾那麼穩定,詳細的證明就不贅述了,我只用大長今做米的雞湯例子說明:很多事情,真的沒有捷徑。也許科學檢測烘乾一段時間的木材和自然風乾幾十年的木材含水率是一樣的。但是音質會做出最後的評判,所謂經驗有時並不是最經濟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卻是前人經過無數檢驗之後為求品質可選用的唯一方法。
而且這個風乾過程在琴製作完成之後還在繼續著,樂器並不是死的,音色也並不是一成不變,保存環境對音色的影響非常大,這是因為木頭一直在隨著時間緩慢變化著,就像珍藏多年的老酒。
現在的一些古董琴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時間的作用和演奏的保養對音色的塑造是難得且不可複製的,沒有什麼力量比這更強大。
不過,一瓶珍藏的好酒,一定有一個最佳的飲用年份而不是越老越好,小提琴也是如此。這種變化規律就好像一條拋物線,再過一百年或者幾十年,這批古董琴的音色將是什麼樣子,會不會比目前一些優秀的新琴音色更好,很難說。
實際上現在長期參與演奏的古董琴已經非常少了,一般這些琴都是收藏家或者集團所有,借給小提琴演奏家使用,而演奏家也會定購幾把好琴換著用。其中就有演奏家認為Grerner的琴已經超越了自己手中的斯琴。
其次是製作工藝,這個對音色的影響度會達到90%以上,木質其實只是錦上添花,製作的手法才是一把小提琴的靈魂所在。
主要包括
1.對板材的處理:
面板和背板每個地方的厚薄是不一樣的,如何處理板的厚薄遞減水平,使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達到最佳,這是非常非常難的。而且需要反覆修改。好的制琴師一聽音色,就知道哪裡需要再處理一下,接著會將整個小提琴拆開(怎麼完整的拆小提琴是獨家秘訣我不會告訴你們的哼唧)再修整板和音柱。如此反覆,直到滿意。
哦對了現在的背板大多都是兩塊板拼的,這樣更容易使共振均衡。而有的琴背板是一整塊板,處理難度會更大一點。
此外,琴頭也會影響音色,它的大小,弧度,長短,花紋的深淺和排列都是有講究的,所以也需要像面板和背板那樣反覆試驗反覆修改,這邊來一刀那邊磨一下。
有的人問板材難道不能用儀器測量,只能用耳朵聽嗎?
答案:是的。
因為小提琴,不是一種有嚴格量化標準的流水線產品。這裡討論的是頂級的小提琴,流水線作業機器加工的量產琴跟量產的衣服一樣,有統一標準但它們算不得上品,更別說頂級啦。
沒有兩把小提琴的音色是完全一樣的,最好的制琴大師,也不能保證每把琴都是不世出的巔峰之作。要是傳世名作都能量產了,那它的珍貴就會大打折扣。
實際上也不可能量產,就好比王羲之也再寫不出一模一樣或是更好的蘭亭集序。
頂級制琴師做的,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礎上,發掘它最大的潛力。靠的是手藝和經驗,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所以上一把琴板材的數據,並不能完全套用到下一把琴上。
小提琴的主要價值在音色,音色好不好,當然只能耳朵說了算。
目前國外有些優秀的商業琴(注意,這裡指完全手工的商業琴而非量產的商業琴),出於商業目的,為使音色更明亮突出,往往會將板材處理得稍薄一點。這些琴一般要賣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民幣一把,但是對比國內同樣價格的所謂好琴,價格還是很良心的。
這樣的琴比起中規中矩的手法做出來的琴,一開始的音色會更好,但演奏幾年或者十幾年之後,低音會慢慢啞掉,也就是說巔峰狀態持續的時間不長。
而相同工藝水準下沒有打薄處理的手作琴,在演奏幾年之後,音色也會煲到和這種商業琴不相上下的程度,而且音色會越拉越好。
當然做這些商業琴的人中,也有非常優秀的。他們偶爾也會花大力氣和很長時間做一把非商業目的的琴,只是這種琴一般會賣到天價。
這很好理解,一個手藝人畢竟首先要養活自己。花六分力氣馬馬虎虎就能做出5把能賣10W左右的琴,比花十分力氣做出一把能賣50W以上的琴要可行的多,因為能花這麼多錢買琴的人實在是少。但中國願意為此甩個幾萬到十幾萬的冤大頭,真真遍地都是,所以外國琴商們都喜歡到中國來賣琴。
這種商業琴,儘管有的音色非常好,但只能說是卓越的上品,算不得可傳世的頂級之作。
畢竟一把頂級的小提琴,並不是以價格來衡量價值的。雖然,目前只能以價格來衡量。
2.音孔和面板弧度的處理:
音孔當然不用多說。這個面板弧度,其實是最考驗制琴師手藝的地方。之前和師父一起逛上海國際樂器展,其中展出的義大利古董琴,我師父一看就連聲稱讚,說這把琴的面板弧度處理得非常好,堪稱藝術精品,用我這種菜鳥的第一眼來看:它明明長得和其他小提琴一模一樣嘛!
然後對比了旁邊的國產小提琴,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感覺差了十萬八千里啊,這個感覺是什麼呢,就好像看到普通沒整容的韓國平面臉和艾瑪沃特森的顏值距離。但這把琴到底多漂亮,我只能形容它面板的弧度立體得很好看。大多數國產琴,面板都快跟背板一樣平了。而一些好一點的現代小提琴,背板的弧度可以很好看。而面板,像我在樂展上看到的那樣弧度收放自如,造型古典雅緻,真是基本沒有看到過。有長得類似的,都是跟它一個年齡段的義大利古董琴。這手藝失傳就是失傳啊,音色也許可以更好,但讓琴長得漂亮的工藝真不是隨隨便便能復原的,要讓它保持一定弧度不變形,還要兼顧對音色的影響,這種手藝簡直跟不世出的武林秘籍一樣讓人神往。
不過,在大多數人眼裡,它們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成人琴。= =
3.上漆的手法和漆的品種等等。
一句話概括:漆好音色好,刷好音色好。而且不同的漆造成的視覺效果不一樣,一把小提琴的皮相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大眾津津樂道的虎皮紋,其實是漆的作用使木質的紋理清晰地呈現出來了,換種漆刷也許就不是這套馬甲了。而且還有很多國產爛琴以次充好手繪或者噴漆虎皮紋咧,聽說有的人買回去一拉白襯衫變虎皮襯衫的。
而更重要的,是油漆對音色的影響。沒刷漆的小提琴音色有點木頭本身振動的沉悶質感,而漆刷好之後,音色會如金石之聲般清透,飽滿。
油漆學問之深,可稱為是另一個世界的奧秘了,比如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是世界公認的提琴製作大師,而這位大師的提琴油漆直到現在也沒有哪位提琴師傅可以複製出來,現在還有人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失傳的痛啊啊啊啊啊)
4. 琴型:這個跟製作水平息息相關,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小提琴沒有完全統一的樣式,因為每個音域的音色其實是沒有辦法完全兼顧的。所以不同的制琴師對琴型的選擇,決定了這把小提琴的特色。
小提琴琴型不但影響著小提琴的外表美觀,對音質的優劣也有直接關係。
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琴型:
馬基尼琴型:
特點是,琴頭的旋首是四層的,琴板上的飾緣為雙道的,有時還將背板飾緣嵌成各種花紋圖案,顏色多用淺黃或深棕色。
這種小提琴尺寸寬大,琴身長,琴板較闊,側板較低,面板做的比背板略厚實,面、背板表面的弧度小而較為坦,由子面板的弧度是從近邊緣處開始的,這就擴大了振動面積,增強了音量,所以演秦時,它發音深厚宏亮、傳遠效果好,音質別有風味。其缺點是琴聲帶噪,不夠細潔,音孔開的直而長,琴頭較小,與寬大的琴身不相稱,因此外表不太美觀。阿馬蒂琴型:
這種小提琴,琴身中部較狹,面板中間較厚而琴角長,面板的弧度中間較高並突然向板邊斜下,四邊很薄,靠近飾緣處有一道較深的凹槽,使琴板邊部也容易振動,這種琴的琴頭旋首較大,音孔曲而短,音質較馬基尼的甜美,特別是G、D兩弦的音色更為優美。其缺點是振動面積較小,發音不夠宏亮,傳遠效果欠佳,只適於在小型演奏廳使用。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琴型:
標準琴型是,琴箱上部較為窄小,下部較為寬大,中部彎度稍深,不僅輪廓相稱,線條也美觀。琴板寬大平坦,弧度極微,中間厚、漸而向四周擴張地薄下去,邊部近側板處最薄,由於面板厚薄適度,所以極易振動。斯式琴發音強而有力、聲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傳遠效果極好。它的聲音比馬基尼琴更為有力,比阿馬蒂琴更為優美動聽,人們常用圓潤、含蓄、豐厚和純凈等詞句來形容它的音色。耶穌·瓜爾內里琴型:
這種琴的特點是,琴板弧度不大,較為平坦,面板中間與四周的厚薄相差微小,琴箱的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寬闊,中部彎度不深,琴角也不像那樣凸出,琴身下部較窄,音孔開得較長而式樣別緻,琴頭較大而式樣雄壯。因為瓜爾奈里只重視小提琴的發音效果,所以琴的外表就沒有琴那樣精緻美觀。但琴板振動強烈有力,發音深厚宏亮。雅各布·施泰納琴型:
雅各布小提琴的音質源於琴的特殊結構和技術,他的琴比義大利琴略微短而窄些,用的木料都經過仔細挑選。背板都用拼板,背板和面板的拱狹而高,從琴的水平面位置觀察特別明顯。共鳴板的中部極厚,但向周圍迅速減到極薄,採用極細的低音梁。面板上音孔長度比義大利琴短,中部彎曲,靠琴角處指向外側,具有增加面板感應性的特殊功能。琴頸的長度與現代琴有些相似,既用膠又用兩個釘子固定在首木塊上。旋首雕刻精細,常用獅子頭或怪物的形狀替代。頸是直的,故在指板下配上楔形木塊,使指板有個角度,讓琴弦在琴馬上有必要的高度。這樣的結構形成了特有的音色,E弦清亮透徹,A弦輕快活潑音色介於黑管和雙簧管之間,D和G弦深沉而又洪亮。但強力演奏時G弦缺乏強度,而且產生背景振動聲。由於混有些喉音,使整個音色呈蒙隴狀。
知道Stradivari琴為什麼這麼牛了吧,但是這種琴型相對而言太瘦長了手短夠不到啊555555555
沒關係反正我也就是YY一下~~
這裡我再吐槽幾句。中國小提琴相比其他的外國琴有個很微妙的鑒定方法 ̄へ ̄:大多數中國小提琴(包括琴行里號稱幾萬幾十萬那種,沒錯我就是開了地圖炮!)基本是不懂行的人搞粗來的,面板上有個小工藝被直接忽略掉了,轉而使用山寨手法。這個細節就是面板和背板邊緣的雙股線,它只是裝飾,對音色沒有影響。99.99%的國產小提琴,都是畫上去的,而這裝飾手法其實很繁瑣,不懂行的人不敢做的因為技術不過關可能把板子鑿穿。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是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道工藝~~
通過這個小細節,可以鑒定一把琴是不是具有中國護照2333333~~當然也有一些優秀的國產琴沒有省掉這道工序啦,只是數量相當少,而且大部分買琴的人都不懂得鑒別。
這些商家還有小提琴自動製作機器呢救命,糟蹋一塊好木料然後用這種機器造出來的琴,靠著木質的噱頭敢賣十幾萬軟妹幣一把,真是人傻錢多速來。
咳咳,最後是保養情況:演奏永遠是所有樂器最好的保養方法,沒有之一。演奏產生的共振可以防塵,避免微生物的生長,還能像煲一鍋老湯那樣,使得木質的狀態逐漸臻於完美。制琴師造出了它,演奏家則讓它升華。歸根結底,璞玉是在演奏家的手中打磨出光芒才為人所識的。
此外,由於小提琴渾身都是木頭,防火防水防熊孩也是必要的。
一把頂級小提琴,出身揍是如此不凡,當然面對那個價格,我輩也只能意淫了。
在此附上一個相關網站:小提琴作坊 | 關注小提琴製作和提琴方面的知識博客
感興趣的盆友可以在這裡面發現很多提琴方面的知識和典故,還有大量的製作圖紙和模具圖紙,由於涉及到版權問題我就不貼圖了,大家自己進去找。裡面有如何把一把琴做舊的不傳之秘2333333以後記得小心別買到做舊的假古董哈~
小貼士:參加樂展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頂級的小提琴哦,有的還能讓你鋸兩把哦。
玩
我的兩把琴,第一把現在一直在用,2013年買的國內製琴師作品,8W(原先是10W,看我真是愛琴人制琴師自動降價)非常飽滿又有筋骨的音質,及其靈敏,不比我在國外試過的一些名琴差。
第二把購於2006年,國內製琴師修復的法國老琴(後來查到制琴師貌似是瑞士人),3W(和修復的師傅比較熟)音色優美均衡,靈敏度爆發力不及上面一把,但特有一種老琴的韻味。
兩把都愛,好吧我就是來秀琴的寫在前面!
無關專業知識!無關專業知識!無關專業知識!
需要的請移步排名靠前的答案!
謝謝!!!!!
-----以下原文---------
我家那把琴,3萬買來的,陪了我十年。看我樂隊七年從最後坐到首席,看我黃浦江的游輪上裝逼,看我國外的街頭上賣藝,看我年少狂狷,看我怯懦無能,看我跌倒再爬起,看我所有青春里人來人往。
兩年前我開始學中提琴,他就放在我卧室的櫥前,成為我最頂級最驕傲的琴。
你說他好在哪裡?作為一名為了畢業論文在小提琴作坊呆了半個月的苦逼研究僧,看到這個問題著實激動了一把!雖然寫論文的時候,小提琴虐我千百遍,但素抖M的我還是很想回答介個問題……我沒有見過頂級的小提琴,可我卻干過幾道做琴的工序,粗淺的談一點我的理解吧……
首先說明滴是,我十分支持@團鼠的觀點,他說過的部分我就不再重複啦~~
---------請注意,正文即將出現--------------------------------------------------------------------
在我看來,提琴的「頂級」體現在細節,而細節又體現在製作工藝上。
- 從原木到提琴板——處理原料的方式也會影響到提琴日後的音色。將原木做成提琴板有兩個方式,一種是用斧子劈的,一種是用鋸子鋸的。據說,頂級的小提琴用的都是斧子劈出來的料,因為劈出來的料是順著木紋的自然生長方向,木質內部的結構更加穩定。但現在中國手工作坊做出來的琴都是用鋸子鋸出來的。
- 粘合劑:豬鰾膠——小提琴的背板面板側板是用膠粘合在一起的,頂級的小提琴一定是用動物膠粘合的,豬鰾膠是一種的一種。豬鰾膠是用豬皮熬制出的膠,這種膠遇熱融化,冷卻之後結成硬塊。所以,好的小提琴才能反覆拆開修整。如果是幾百元的工廠琴,那估計就是用工業膠粘合的,壞了就壞了,再別想修了。
- 內部的珠圓玉潤:隨內形——小提琴琴箱內部處理的水平我覺得是可以代表一個小提琴的製作細緻程度的。小提琴側板內側要粘邊條,這個邊條不是粘上就萬事大吉(當然,普及琴也就這樣了),而是要將其修整成一個斜面,靠近面板、背板的那一側厚,靠近內側的薄,並用砂紙反覆打磨。完美邊條的斜面會讓聲音向琴箱中心集中,讓提琴的聲音更加飽滿。所以,要簡易判定一把琴的做工就透過音孔去看小提琴的邊條吧~~~
- 油漆:酒精漆VS腰果漆——小提琴油漆這塊我接觸的不多,我長期調查的那家作坊是做白茬琴的,就是不上油漆的琴。但我去過幾次的另一家制琴作坊是以油漆出名滴~現在手工作坊做的琴基本上都是用酒精漆,幹得快,配方可以自己配置。那家油漆的作坊就是用他們自己的配方,據作坊主說,他配的油漆申請了國家專利,而且是用許多中藥熬制的,可以喝。我自然木有見他喝過,但素也確實聽說酒精漆的危害會小一些。工廠琴許多事用腰果漆刷的,據說從事刷漆的女工都是生過寶寶的,因為這種漆的揮發出來的物質會讓人不孕不育(頓時讓我想到了甄嬛傳里的麝香與紅花~~)所以,我想頂級的小提琴應該是無毒害的吧~不然拉著拉著斷子絕孫哇~~另外,油漆的打磨也能體現出琴的品質,我見過好的提琴(幾萬元的)光亮都很自然,看著不炸眼,但是工廠琴分分鐘能亮瞎我的鈦合金狗眼啊~
大概就這些吧,想起來了我在更新~~~~~~
總而言之,頂級提琴一定是一把走心的,做工細緻的小提琴
我只是來解High的。果殼上的文章,鏈接:【論文故事】雙盲實驗,小提琴家真的需要一把古董小提琴嗎?
古董小提琴真的比當代小提琴更好嗎?兩年前,克勞迪亞·弗里茨(Claudia Fritz)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在雙盲條件下,實驗者並不能區分新舊小提琴的差別。而在今年4月7日,這位來自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又名巴黎第六大學)的小提琴專家又在這本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結果與先前一致的論文,只是這次的實驗設計更
加嚴謹。
為了完成新的實驗,克勞迪亞·弗里茨(左)不僅設法找到了合適的音樂廳,還專門找來了鋼琴伴奏。
攝影: 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好馬配好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間義大利制琴師手工製作的名琴幾乎成為了成功小提琴家的標配:著名小提琴家雅沙?海飛茲生前最常使用的是一把薩拉薩
蒂曾用過的1742年制「瓜耐利」;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至少用過三把「斯特拉迪瓦里」;耶胡迪?梅紐因演奏過兩把「斯特拉迪瓦里」、三把「瓜耐利」、一把
「格蘭奇諾」和一把「布塞托」;而弗里茲?克萊斯勒至少演奏過五把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其中包括一把胡貝爾曼曾經使用過的。而與小提琴「宗師」尼
科羅?帕格尼尼一同令眾生敬仰的,除了他鬼魅一般的琴技,還有那把「史詩級」的,綽號「大炮」的「瓜耐利」。
之後的制琴匠似乎再做努力,也無法到達昔日的高度——人們總是覺得出自名家之手的小提琴聽上去更動聽一些。這樣的「差異」也反映在了價格上:一把手工製作的小提琴,哪怕設計再合理、工藝再精良,只要它還是一把「新琴」,售價就總也趕不上「老琴」的零頭。
"Il Cannone" Guarneri del Gesù, (1743):這門帕格尼尼用過的「大炮」自1851年起就成為了義大利熱那亞市的財產。
圖片:Il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Italia
可以想像,兩年前克勞迪亞發表的「挑戰常識」的實驗結果招致了多大的反彈。在這位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聲學研究員的個人頁面上,除了大量羅列的相關
新聞報道,就是他們對各種批評的回應——從實驗方法到樣本數量,不一而足。小提琴家艾爾?卡利斯(Earl
Carlyss)也明確表示這次研究中在酒店房間試琴的方法很不合適,小提琴應該在音樂廳里演奏,這種比較就像是在停車場中比較福特和法拉利一樣。
「我們花了一年時間來準備實驗,另外一年時間來處理分析數據、寫文章。」
克勞迪亞接受果殼網採訪時候表示,「因為兩年前那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決定設計一個新的實驗來解決這些問題,並且向前再進一步。實驗其實比剛
剛發表的這篇文章更大,接下來可能還有兩篇論文的內容:一篇是聽眾對小提琴的評價,另一篇則集中在感性評價和聲學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上。」
研究團隊正在通過儀器分析古董小提琴的聲學特徵。
攝影: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在新發表的研究中,弗里茨和她的團隊請來了頂級的獨奏小提琴家,他們給了小提琴家們更多的時間,將古董小提琴的樣本量從3把增加到了6把,此外他們還找到了一個可以容納300人的音樂廳,用來給小提琴家們試琴。
這些改進幾乎涵蓋了兩年前批評家提出的一切意見,但是實驗結果確是和兩年前的研究維持一致:在雙盲條件下,頂級的小提琴家們也無法區分新舊小提琴的差別;而且在10位知名獨奏小提琴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把新制的小提琴,而最不受歡迎的則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
現年51歲,世界上唯一贏得了柴可夫斯基大賽、西貝柳斯大賽和帕格尼尼大賽三項頂級小提琴賽事金牌的俄羅斯小提琴演奏家伊利亞·凱勒(Ilya Kaler)是這次邀請到的知名獨奏小提琴家之一。
攝影:Stefan Avalos
當然,克勞迪亞認為她所做的實驗還是可以繼續改進的。如果有無限的時間和經費的話,她希望能夠請這些小提琴家花更多時間來適應這些小提琴,「如果能夠花錢請幾位小提琴家演奏幾個月一把他不知道新舊的小提琴,那就更完美了。」
新文章發表之後,弗里茨研究團隊感覺收到的批評意見比兩年前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為這次的實驗設計更加嚴謹,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我們適應了;-)」,克勞迪亞表示。
現年37歲,出生於上海的華裔加拿大炫技獨奏小提琴家侯以嘉也被邀請參與這個項目。
攝影:Stefan Avalos
對於那些頑固的批評者,克勞迪亞表示「我們不希望那些懷疑論者都能相信我們的實驗結果,實際上他們只相信他們選擇相信的東西。實際上,我們並不在乎他們是不是相信我們的研究結果。」
克勞迪亞在果殼網的採訪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無意改變人們的審美,也沒有想過我們的研究會對藝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研究團隊投入時間、精力做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其實只是想改變人們對小提琴的一些想法:一方面,我們希望年輕小提琴師能將注意力從他們『演奏的是什麼樣一把小提琴』回到『如何演奏一把小提琴』上來,希望他們即使沒有經濟實力擁有一把昂貴的古董提琴,也可以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人們能夠認可當代小提琴製造師們在制琴方面做出的努力。」
我只是轉帖一下。其實,我一直對人類具備辨別一些似是而非的微妙感覺感到很懷疑。前段時間不還有人說能吃出陽澄湖大閘蟹和其他水域大閘蟹的差別嗎?結果,挑戰失敗。另外,在葡萄酒行業當中也有過類似的例子。以下是一篇「譯言」上的文章,鏈接:譯言網 | 葡萄酒:價格並不能代表質量,即使是品酒專家也無法分辨酒的品質
錯誤觀念:葡萄酒是一個複雜的靈丹妙藥,充滿了妙不可言的味道,只有專家才能真正區分,有經驗的飲者是不會被欺騙。
真相:通過改變他們的期望,萄酒專家和消費者可能被愚弄。
我們習慣於在商場通道來尋找好的葡萄酒。
大多數情況如此-所有這形狀怪異瓶子貼著印有城堡圖像、葡萄園和袋鼠插圖的標籤。這此酒的區別?Riesling,Shiraz,Cabernet- 這是件嚴肅的事。
我們看看通道左邊,看到每瓶大約$12瓶;在右邊,看到每瓶大約$60。我們回憶一下電影中人們品酒的方式,把酒對著燈光,對單寧、桶和土壤質量進行評論-最昂貴的葡萄酒必須是更好的,對不對?
當然,我們不是那麼講究。但是,不要擔心-這些鑒賞家也是如此,他們只不過是灌了一肚子發酵的葡萄汁,大聲的說唱罷了。
品嘗葡萄酒對在某些人群中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它甚至可以為一個職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幾百萬年前,近幾百年不斷的發展,來出現了很多新的專用術語,如notes、tears、integration和connectedness。
葡萄酒品酒大師常會提到,他們可以品嘗出優質葡萄酒中每一種成分;好像他們是人形光譜分析儀,能夠感受到酒的組成分子。
然則,研究表明:這種認知可以被劫持、愚弄,甚至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2001年,在波爾多大學弗雷德里克·布羅謝進行兩個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他找了57個葡萄酒專家一起,並讓每個專家品嘗一杯紅葡萄酒和一杯白葡萄酒。他讓測試者儘可能詳細地以專業知識描述每杯葡萄酒。
他沒有告訴測試者品嘗都是同一種葡萄酒。他只是將其中之一染紅。
在另一項實驗中,他請專家對兩種不同的紅葡萄酒進行評分。一個價格非常昂貴,另一個很便宜。
再次,他又欺騙了測試者。這次他用兩瓶廉價葡萄酒來進行測試。
那麼,結果是如何?
在第一個實驗中,對干白所染成的干紅,專家們檢測後所得到對漿果、葡萄和單寧的評論就好像它真的紅酒。所有57個中沒有人,能檢測出它實際上是干白。
在第二個實驗中,對於更換標籤的葡萄酒,專家們繼續將這瓶廉價酒識為好酒,給了很高的評價。他們稱之為「口感獨特」和「圓潤」。他們對裝在廉價的酒評價為「口感差」和「口感單一」。
在加州高科技實驗室進行的另一項實際,對五種不同種類葡萄酒進行測評。他們價格不等,從$5到$90。同樣,實驗者把廉價酒裝入好酒的瓶中-但這次他們對品酒師大腦進行掃描。
當品嘗葡萄酒時,大腦的同一部位會在每一次機器檢測中亮起,但品嘗師品嘗昂貴的酒時,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開始變得更加活躍。研究仍在繼續探索這種現象。
然而,另一項研究讓測試者品嘗乳酪時,配兩種不同的葡萄酒。他們被告知的其中一瓶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另一瓶來自北達科。兩個瓶子裝了同一種酒。測試者認為配加州葡萄酒的乳酪更好,他們吃更多。
令人討厭的期望造成了這種結果。
事實證明,期望與是原始的感覺一樣重要。過去的經驗可能完全改變我們大腦對某對象的感觀。
在心理學中,真實客觀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記憶、情感、條件反射和其他各種心理碎片會改變我們每一個全新的體驗。
除了這一切,當我們相信所認為的事實時,我們頭腦的期望會影響大腦的最終決定。
所以,當品嘗酒、或看一場電影、或約會-我們得到的經驗一些來自於事物,另一些並不是來自事物而是發自內心。
昂貴的葡萄酒就如同其他任何昂貴的物品,對它味道更好期望使它品嘗起來口感更好。
餐廳以此於此。其實,零售商也以此為生。外觀、價格、良好的營銷、一流的服務-這一切導致了對質量的期望。最好,實際體驗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只要它不是完全廢物,我們的體驗將會與期望匹配。
我們期望的是馬,我們體驗的是車。一直以來,我們至現在才明白,是因為我們並不是那麼聰明。
有時候,充滿期待的先入為主會大大影響人的判斷。
第二把小提琴。2003年左右,琴行買的。
當時要價上萬,被商人老爸講價到6折拿下…(那時候錢還是更值錢一點吧,一萬頂現在多少啊?我也有點算不清了)
所以說小提琴市場賣的琴加價挺狠的喔。而且,琴不要比價格!琴不要比價格!琴不要比價格!重要的話說三遍。不同路子買的琴,價格無法比較。小提琴老師的琴和我的琴價格差不多,但他是從義大利琴行直接買回來的,少了很多中間環節。比我的琴質量音質都好很多。
所以,琴好不好,在普羅大眾的境界中,價格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標準。琴行就愛騙你們這種有錢但聽過幾場音樂會、練了幾天琴就自以為了解小提琴的人。
人要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哦,話糙理不糙!
所以,如果你買小提琴,一定要帶著信得過的小提琴老師(有的小提琴老師會有回扣的,所以要找知根知底,信得過的!),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業餘的人盲聽,其實真的真的很業餘…
對比我兩把小提琴的差別:
第一把小提琴02年400軟妹幣買入。用了一年指板的粘合的膠開了…指板也掉漆了…最主要的是聲音拉出來不亮,很小聲。並沒有嫌棄這把琴,反而很感激。第一把琴我覺得沒必要買太貴的,因為琴也分型號大小。前幾把對於小孩來說總會退休的。不像鋼琴…親妹妹學鋼琴,老爸直接買了中上等的,因為鋼琴反正就那一種型號,一步到位很划算。
第二把琴,雖不是頂尖的琴,但也是義大利進口的,比第一把琴好太多。指板是烏木,背面是虎皮,前面是條紋,四角還有特質的花紋,琴面微鼓,共振效果非常好,拉一個音,這個音就可以非常圓潤響亮。
第二把琴讓我「光榮」在小提琴合奏演出中當了領奏,開篇一段solo都給了我和另一位帥哥(想想就美滋滋的~)。燈光打在我身上,後面都是配角的那種feel至今忘不了。(舞台中央、聚光燈中央~咦,我現在為什麼學會計這種幕後專業捏…)
演出後,小提琴老師戳破:雖然你拉的不如某某,但是你的琴好,聲音亮,以後不要驕傲哦…
ps:關於小提琴自創的黑暗冷知識:全棉時代的紙巾+嬰兒油,我覺得真的是護琴兩大法寶。非常好用!(其實答主那時候親妹妹剛出生,所以就就地取材用的這些,不過發現效果竟然還不錯,不過對琴有沒有副作用,哈哈,目前我還木有發現)
便宜的松香自己用小鍋加熱再煮一次,用起來效果會和貴的效果差不多。節儉摳門的本司機親試,有效。
有人在看咩…快讓我看到你的爪好的琴在音樂家的手裡,它可以拉奏出來的東西是偷心挖肺的那種感覺,聲音要漂亮,第二個就是穿透力,因為小提琴演奏是不能用麥克風的,所以這個琴的聲音要穿透到整個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大家都能夠聽得到,坐最後一排都能夠聽得到。所以,小提琴製作師做什麼級別琴的時候,才會用什麼級別的料,級別越高的琴,用的料就越好。也就是一級琴用一級料,二級琴用二級料,但有的提琴生產企業並不是按一級、二級這樣來區分生產製作的,如德音牌手工小提琴,他的級別定位為教學級小提琴、專業級小提琴、學院級小提琴、音樂會級小提琴、大師級小提琴。這種專業小提琴級別的定位是根據義大利;而德國的手工提琴製作行業規定:手工小提琴製作的用料等級與專業提琴製作師水平等級確定小提琴的專業等級水平。所以說選購小提琴只有級別之分,頂級一詞只是商業用語!
如何挑選一把好的小提琴?&>&>可點擊查看全文
其實對於弦樂器來說,好琴和一般琴的差別比較容易體現的地方就是音色
這個就和耳機一樣,你一直聽五塊錢的耳機也沒啥感覺,但如果你有一天換了個非常好的耳機,再和以前的對比,才能發現區別。
琴的聲音也是,比如說,當演奏者對自己表達出來的感情不滿意時,除了關注自身水平,也應該看看是不是琴的原因------我有一個自身就水平很好的師哥,他本身的琴就已經不錯了,去德國留學後換了個更好的。
他對我說,拿那個好琴拉一首樂曲,原來很煩擾他的一處音樂處理問題竟然經過新琴之手輕輕鬆鬆的就按照他的意願拉出來了。
四歲開始學小提琴,中間大概換了7把琴。
革命情誼最深的是第一把成人琴,陪我經歷了許多比賽和十級考試。
十級得了優秀之後,爸媽給我買了哈德曼斯特恩,音色真的一級棒,高音非常清澈柔和,個人由於手胖且短泛音揉弦能力較差,卻能用這把琴很好的詮釋帕格尼尼炫技名曲。三四弦更是音色醇美,有種混響的效果。
可是後來因為繁重的課業漸漸和它疏遠了,只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拿起它。最後po兩張5歲第一次演出的照片,告訴自己,不忘初心 。
果殼上看來的: 雙盲試驗證明,古董級斯特拉琴與新買的還算可以的琴對於用家(含名家)而言區別不明顯。部分人更說新琴比斯琴好。
youtube有大量的視頻,用不同價位的小提琴演奏同樣的曲子。
上好的材料,精緻的聲音,頂級的制琴師,完美的雕刻工藝。琴越好聲音越棒這點我無需解釋,就好像有靈魂有生命一般,她的發音是隨著演奏者的心意發出的,而且聲音明亮清澈又有韻味。
略微反對最高票答主。
主要反對木料和漆。
現代小提琴,始於Andrea Amati (c. 1505 – 1577)
Andrea Amati所制小提琴,存世極少。
到了孫子這一輩,出了偉大的Nicolò Amati。
Nicolò Amati是國人唯一熟知的來自於Amati家族的制琴師,很多人把現代小提琴之父這樣狗屁不通的名字掛他身上,然而,這是他老子的老子的榮譽。
Amati家族,傳到Nicolò Amati已經是第四代了。Nicolò Amati的父親和父親的兄弟,都有做琴。
約1630年,Nicolò Amati的父親死於瘟疫,由於主要競爭對手同樣死於瘟疫,Nicolò Amati的產量跟不上市場的需求量,迫於無奈(為了錢),Nicolò Amati招了一批學徒工到自家的作坊去做工,其中就有後來的御三家之一,Andrea Guarneri。
與Antonio Stradivari不同,Andrea Guarneri有確鑿的歷史記錄證明,他在Nicolò Amati家的作坊學習和工作過。此外,Andrea Guarneri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所作樂器,在今日有極高的聲譽,然而當年的顧客都是窮逼音樂家,手工精湛,木料不算頂尖。
Antonio Stradivari最早是個木雕藝人,我們不清楚Antonio Stradivari和Nicolò Amati的具體關係。然而,Antonio Stradivari所作小提琴,毫無疑問的受到了Nicolò Amati的影響。
Antonio Stradivari一開始模仿的是Nicolò Amati的樣式,後期開始自創琴型,最終演變成了著名的斯式琴。
對比Antonio Stradivari和Andrea Guarneri,可以發現,從木料選擇,做工,漆等等,每一種Antonio Stradivari都完爆Andrea Guarneri。
Antonio Stradivari壽命長,做的多,客戶有錢。一生所作弦樂器約1000件,現存約650件,由於顧客都是有錢人,保存好,同時顧客的高社會地位,有利於聲譽的建立。
由於貴族老爺挑剔,木料也好,漆面也好,都是最佳的。
Giuseppe Guarneri I在父親Andrea Guarneri死後,繼承了父親的作坊。
Giuseppe Guarneri I有兩個兒子, Pietro and Giuseppe。
Pietro後來去了威尼斯,Giuseppe繼承了作坊。
Giuseppe全名Bartolomeo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也就是後來的御三家之一,國人唯一知道的瓜奈利。
Guarneri "del Gesù"在世的時候,小有名氣(可以商榷),絕大部分名氣來源於死後,主要來自於帕格尼尼。
Guarneri "del Gesù"所作小提琴,在1730s達到了最高峰。與之相對,Antonio Stradivari的黃金年代,起於1700年,結束於1720年。與Antonio Stradivari相比,Guarneri "del Gesù"所作弦樂器並不佔優。手工傑出,然而木料選擇比不上闊綽的老木匠。
總體來說,Guarneri "del Gesù"制琴,材料比不上Antonio Stradivari,做工方面各有伯仲。
由於顧客都是屌絲音樂家,存世量不高,品相很糟糕。偶有精品,都是在國內宣傳爛了的那幾把。
Antonio Stradivari 1737年死去,Guarneri "del Gesù" 1744年死去,這兩制琴家族,隨著兩位大師的去世,基本上死斷根了。雖然Antonio Stradivari有個兒子叫Omobono Felice Stradivari也有做琴,業內對他的評價一般是作為其父制琴傳統的延續,同時他死的也早,1742 年就死了。
所謂的classical era,結束於1800年。
Lorenzo Storioni一般被認為是classical era最後一位制琴大師,同時因為致力於復興Cremona制琴而被多加讚譽。
Lorenzo Storioni所制琴,聲學效果傑出,手工活粗糙,木料選擇不入流,漆垃圾。
自配的漆一般有兩種顏色,奇怪的黃色和奇怪的橙色,經年以後發灰。
Lorenzo Storioni有兩個接班人,一個叫Giovanni Rota,另外一個叫Giovanni Battista Ceruti。
以上三個人加起來,組合成了後世所說的Storioni-Rota-Ceruti school, 以爛木頭,粗糙做工,兩極分化評價和高聲學效果而聞名於世。
最後的最後附上個拍賣記錄...
最後的最後附上個拍賣記錄...張口閉口就回答幾百萬美元的...
我知道你肯定沒上過拍賣會。
能上百萬的就三個人...
最古老最珍貴的那種小提琴製作的數目已經滅絕了.....
其實好壞差異在一般比較來看
主要還是在手工製作和流水線生產的差異,製作的工藝和材料會帶來決然不同的產品
適用於任何產品線,其次才是看需求
PS:
請記住!萬萬記住!
琴跟人走!任何樂器都是有靈性的,會跟你的風格、水平、對待它的態度成正比
經過時間的沉澱,一把一般的琴未必拉不出優美的音色
親身實踐過,並且證明了兩點:
1.千萬別在中國買琴,會被坑成狗,大學時樂團買了一批琴,流水線生產,琴身上還有流水號,據說每把花了好幾萬,剛上手的音質還有整個琴的做工來言,超過1000快,誰買誰SB,對樂團買的琴只能表示呵呵,這裡面尼瑪要沒抽成的事情發生............
2.我那把琴跟了我兩年,直到畢業,我曾經跟樂團里的小老師聊天,分聲部的時候她試過我們所有人的琴,她說有一把琴的聲音最好,清晰圓潤,是我用的那把,與磨合有關,與基本功、習慣相符。
廣院,小提琴03號,我當年領的就是這把
頂級琴除啦木料好做工好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拉的好~~ 就是經常有【拉的好的人】在拉這把琴、這樣這把琴就經常在【能發出好聽聲音的的優質振動方式】下振動(並且不光是琴自己在振動還和琴手的身體一起共振)、這樣常年累月下來這把琴就越來越好聽啦~~
補充補充一點
好的琴多數都是經歷過歲月沉澱、經大師之手磨礪出來的,沒有說一把琴剛製作出來就能稱得上頂級,底瓦里或者瓜奈里家造的琴也一樣。帕格尼尼使用過的那把cannon曾經被拍到2000萬美元,說起來幾片木頭值多少錢呢?裡面蘊含的全都是大師的精湛的技藝和無限的心血啊。頂級小提琴無論在音色、材質、做工都是非常好的,一比較就知道了
怎麼說呢,工欲善其事,必先歷其器。
一把好的琴(任何樂器)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職人),一種信仰(純手工的東西一般就是藝術品)。
我鋼琴8級,後來彈過吉他吹過小號,我覺得任何一件事你若想做的好,除了自己的努力,客觀因素也要考慮,那就是你所用的「器」是否夠「利」。 自身努力到很高的水平,就需要好琴來襯自己~好馬配好鞍嘛~~ 以上都是瞎聊。
從一把琴的用料上來看,木頭是最重要的。像弦樂器,一般都是純實木去做,而不同的木頭對音質影響是很大的。一把普通的提琴或者吉他至少使用了2到3種木材,分別用於琴的琴體,貼面,指板,琴頸等等。而頂級的琴一般是用一整塊木頭去做,這意味著施工難度更大,要求很變態。一部出錯整塊木頭就廢啦。
其次就是琴弦,小提琴還涉及到琴弓。但是我不太懂小提琴所以這部分就不說了。
一把用上百年的琴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上面帶有「歲月的痕迹」,也能看出上一代使用者對他的愛或者不愛。頂級的琴,它的象徵意義與使用意義並存,所不能說你用上帕格尼尼曾經拉過的琴你就能成為帕格尼尼,但起碼這種意淫的方式會讓你更加喜歡音樂,熱愛藝術吧。
感覺一直在跑偏,,意思就是那個意思,哈哈
我覺得在問類似問題的時候,提問者起碼應該附帶自己「有此一問」的原因。比如我現在小提琴已經處於什麼水平,我目前在用什麼琴,我有什麼預算和想法等等,便於熱心的行內人士給你解答,否則提問便是是不負責任的。好比一個農戶在莊稼地里勞動之餘休息時,忽然想到:這個世界上最貴的鑽石貴在哪裡一樣,假如你作為一個鑽石資深從業人員,會怎麼想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動畫《數碼寶貝》的片頭曲《Butter-Fly》那麼容易戳中淚點?
※五音不全的人如何把歌唱好?
※如何看待韓紅《我是歌手》第三季奪冠?
※中國的搖滾樂發展至今,大約歷經了幾個階段?分別有哪些特點?各階段的代表搖滾人或樂隊都有誰?
※為什麼各個選秀節目很少出現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