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中特殊打擊樂器(全曲中只響幾下)的演奏者不會感到很空虛寂寞么?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無聊,但是的確困惑了我。例如 Mahler Symphony No. 6 的終樂章裡面大木錘演奏者,要在超過 1 個小時的演奏中一直站在後面,只等敲擊那麼兩下(或三下)。別的樂手都在一直不停演奏,而他(她)卻只敲那麼幾下,他(她)會不會感到因參與度不高而帶來的無聊空虛感呢?(排練那麼多遍了,應該沒心情欣賞音樂了吧?)
-當排一首跟你特別不喜歡的交響作品時,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小節的休止會讓你覺得特別絕望。比如某些中國電視劇插曲,非常沒有內容,單調的旋律和簡單的節奏型會讓你覺得很沒有意思。
-但是排一首你特別欣賞的作品的時候,你會感謝自己打擊樂手的身份,可以免費在環繞聲中欣賞最真實的交響樂作品。而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欣賞音樂,或者說體察音樂。
作為一個業餘Timpani player 我嘗試描述一下我和我同伴們內心的心理。
我們擔心打錯因為一旦出錯就是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的事情,丟人不說,怕是會影響了整個樂團的節奏。因此我們都具備良好和敏銳的嗅覺,在沒有數拍子的情況下也能在對的地方演奏。
我是業餘的.....不是專業的,我也很想了解專業的樂團timpani player內心的獨白。
糾正三個問題再答題。
1.問題里那個「大木槌」演奏者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馬勒第六終樂章的樂器叫定義鼓,的確使用的木槌。
西洋打擊樂:
(1)有調打擊樂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
(2)無調打擊樂器: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鐵(Triangle)、鈴鼓(Tambourine)、響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鈸(Cymbals)、鑼(Gong)。
2.打擊樂聲部並非一個人只管一樣樂器,有時候我們會把譜子拼好然後一人數職。盡量利用時間,俗話說就是盡量不讓自己寂寞。
3.之前有人說打擊樂的音樂譜子跟其他樂器的樂譜是不一樣的,的確不一樣。但是現在的譜子並沒有前面的人說的一樣特別苦逼,一般空超過50個小節的打擊樂譜子都會在你要演奏的地方前幾個小節把主旋律標上。即使是業餘的交響樂團的打擊樂演奏者也都不是一開始就學打擊樂的,大部分是學習鋼琴出身,還有些許學其他樂器出身的。這就決定著我們都有視唱練耳的能力,我們會聽出來旋律而且非常敏銳的捕捉旋律,起身,矯音,拿錘,打。
我現在手裡沒有分譜的pdf,隨便找了份貝多芬第八交響曲Ludwig van Beethoven,Symphony No. 8,in F Major, Op. 93的總譜,順便拿打擊樂的譜子跟其他樂器做一下對比
PS.貝八的打擊樂其實算好豐富的了,貝多芬很喜歡用打擊樂的。但是我腦子裡很渾濁想不到什麼打擊樂特別少的曲子也找不到,目前能想到的是打鑔的小夥伴在排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時候跟著樂團合排了一個星期的第二樂章只在最後兩三個小結打了倆個四分音符,我排《教父》的時候只在第二樂章有個一小節的滾奏卻也得在那裡盯著苦苦排練。
—————第7行Timpani一欄是定音鼓....怎樣空蕩蕩的吧....看看弦樂(後四行)
過了一段時間....................快看定音鼓(timp)有了有了!!!!!
第二三小節各一下!
但是看看其他的樂器,是不是密密麻麻!大家都很忙的!
此時此刻,我一般心裡都會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大家都面紅耳赤,只有我一個人舉目四望。
寂寞的時候我們會幹什麼?
- 帶一本非常適合邊聽交響樂的書,一般還會拿暖水瓶泡杯茶...嗯,這個下午就是居高臨下的下午茶時刻呀。(如果遇到我特別喜歡的作品我會這麼做的)
(這個是百度的柏林愛樂樂團的照片...我截屏了一下。沒錯 我就是坐在最頂上的那個 居高臨下的那個 一抬頭就可以跟指揮大眼瞪小眼的那個)
(這個是百度的柏林愛樂樂團的照片...我截屏了一下。沒錯 我就是坐在最頂上的那個 居高臨下的那個 一抬頭就可以跟指揮大眼瞪小眼的那個) - 觀察其他的演奏者,對比首席和其他演奏者的技巧,有時候還比較缺德的指出一下他們的節奏型錯誤和音準。(我基本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這件事兒)
- 感受音樂的起承轉合,了解作曲家的背景,了解該作品的創作動機和時代背景並且從音樂樂章間的變化對應起來。(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我一直深感自己已經錯過了很多機會,我也是上大學才意識到音樂和歷史之間重要的連帶關係,無奈已經錯過太多經典音樂作品的時候職能把握現有的機會,儘可能接觸更多的音樂史)
- 在排練的時候,我們樂團有個密室放了套架子鼓,當排協奏曲的時候,第二三樂章沒我的時候我還會掐好點兒去練練架子鼓然後讓場子里其他聲部的哥們在快到第四樂章的時候給我發個簡訊,我再進去打。
- 趕作業趕論文背單詞幹一切你著急沒時間幹完的事兒,不過效率比平時減半,因為你會被音樂帶走。對,有的人還會發簡訊,刷微博,刷知乎。但是這件事情我是很反感的。
在我接觸一首作品之前,我一定會聽上個十幾遍,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樣的力度,在什麼樣的旋律後進入。打擊樂演奏者拿捏力度和準度是件特別辛苦的事情,你要考慮到演出場地、其他演奏者音效等多種因素。說實話,有時候還要兼顧一樣救場的職責,打擊樂是第二個指揮,當有的人跑偏的時候,你就得用正拍拯救他們了.......或者說拯救全體......
我是業餘交響樂團的打擊樂演奏者,我不知道專業的樂團會是怎麼樣的。以上看法只是我們這群喜歡音樂但是並不太懂的年輕人的做法,不能代表所有打擊樂演奏者,我相信職業演奏家一定不會像我們這樣打發寂寞的。想到以前聽的笑話:
今天拉梁祝,演出費100。
大鑔:50!100!
一提:一毛兩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七毛……
絕大多數,不會。
首先,在演奏安排上會有所照顧。
主要體現在兩點:
1.不需要的樂章、樂曲,到後台休息;
2.多數打擊樂在多數樂曲中都是身兼數職。
再有,打擊樂的演奏並不「簡單」。
雖然音樂是一門時間藝術,從理論的角度來講,打擊樂手只要在計劃的那個時間點發出計劃的聲音就可以了,但現場音樂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於即興,優秀的交響樂演奏,需要樂手在指揮的臨場調動之下、在排練的基礎之上進行發揮,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去聽幾百元的音樂會而不是在家聽幾十元的CD的原因之一。
同時:
第一,排練時不一定能保證多次整曲合奏,特別是在邀請了知名指揮的時候;
第二,排練環境與演出環境截然不同,環境、狀態、觀眾都會對演出效果造成影響;
第三,同一首樂曲,被安排在演出的不同表演次序時,效果也不相同;
第四,連場演出,每個場次也不盡相同,可以參考關於「看話劇看哪場」的那個問答;
所以,也就決定了看似「他(她)卻只敲那麼幾下」,其實是要跟隨著整場演出、整首曲目,在指揮的「簡單」指示下,從音色、音高、音量等方面,與整首作品達到契合。所以,你說的「參與度」自然也就不會像想像的那樣低。
試想一下:在全場觀眾起立投以爆棚般的、長達三分鐘的返場掌聲後,現場久久不能平靜,按計劃要最後奉上一曲《辣的刺激進行曲》。前奏的小軍鼓,該用什麼樣的力度?(譜子是通用的,並沒針對最後一曲做特殊標記,指揮是多麼期望鼓手能比譜上的速度再快一點,比譜上的力度再大一些,但他站在前面,只能給鼓手一個眼神+表情+手勢,頂多頂多再配合全身動作來表達,但究竟是什麼尺度,只有鼓手自己去拿捏了)
再試想一下:作為全場壓軸的保留曲目,此時此刻全場觀眾已經沸騰了,跟著節奏High了起來,隨著旋律到達高潮了……結尾需要吊鈸來幾個點睛之筆,這時候指揮給了一個「用力用力再用力」的手勢+眼神+表情,意思是「要比排練、走台時的都更用力」。那你猜打擊樂手會用什麼樣的力度去敲那個鈸?呵呵,猜不到吧~~
正是參與度+演奏水平,決定打擊樂手是點睛了,還是杵瞎了……
最後,如果把演出當做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那還是可能會感到無聊、空虛、寂寞。
但比他們更無聊、空虛、寂寞的,應是那些低音樂器(大號、貝斯,甚至大提琴、中音號和圓號),從頭到尾都在以小節為單位循環打節奏……
如果在演出中都能感到無聊、空虛和寂寞,那只有兩種可能:業餘,或,為了生計。。
————————————————————————————————————————
等著敲那兩三下才是最難的。
打擊樂譜和其他樂譜是不同的,上面沒有沒有旋律,而且這種一整首曲子只敲幾下的打擊樂器分譜上基本都是長休止記號——在五線譜的第三線上記以長休止符,並寫出所要休止的小節數。這些休止的小節數可能達到幾十或更多,所以數節拍和小節數是不現實的。如果打擊樂手不能將整首樂曲爛熟於胸,並在演出時全神貫注地聆聽其他聲部演奏、時刻關注指揮者的手勢,就無法在正確的節拍點進入曲子。
打擊樂雖然看似不起眼,可一旦錯了節拍對整首樂曲來說會是致命傷,因為打擊樂往往出現在重要的節拍點,一旦出現錯誤會很明顯,而且可能會對其他演奏者造成困擾,打亂其他人的節奏。
以上是我在大學時參加管樂團時的感受,我們演奏的都是些比較簡單的曲子,和大型交響樂沒法比。
這就是小軍鼓的樂手的都喜歡波萊羅的原因。。。
我看了排名第一的答案,答主很厚道,也很熱情。但。。。就我了解的情況,遠非答主表達的狀態。我並非想表現專業性或是裝X,但。。。真的不是那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我盡量用白話來表達觀點。
專業的排練異常枯燥,枯燥到無以復加。交響樂演奏者這東西,需要的不是熱情和興趣,現實的反差會將你高昂的熱情打擊到死。首先是毅力,數十年如一日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天賦,指法或許可以熟能生巧,樂感的天賦是與生俱來。多少人帶著興趣而來,多少人數十年都長不了技藝,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足夠的天賦。扯遠了。。。回正題。
打擊樂演奏者無聊沒有技術含量?恰恰相反。演奏家裡最重要的角色有兩方面,最光鮮,最吸睛的當然是首提。地位最高,出鏡最亮,這些不提。其次,毋庸置疑是打擊樂演奏家(們)。
從主觀說起,打擊樂演奏者(非架子鼓)從外在條件就必須盡量滿足很多條件。我經歷了至少五任定音鼓手,都需要足夠的身高,出色的體力。各位說,你扯淡吧,外形有毛要求啊。。。看完之後的回答,你們就能明白。再說內在,需要沉穩內斂的性格,精準的樂感,常人沒有的恆心。為什麼呢?
各位在現場或傳媒中聽到的交響樂表面看起來毫無瑕疵,甚至是錄音級別,為什麼?天復一天,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排練,很多時候幾年時間都只是為了磨幾首曲子。一首拉德斯基,我們磨了整整三年。誰最苦?鼓手,任何分部的排練都必須參與,我們坐著他站著,我們休息他又必須參與其它分部排練。這是實打實的體力活,這可不是玩票的。我剛說了,現場幾乎是毫無瑕疵,我用了幾乎,只有我們知道,不可避免有氣息或者節奏的微瑕,但由於專業性及人數,很少有人可以區分。那誰不允許犯錯?答案你懂的(首提獨奏除外)。唯一性和重要性的要求,是嚴禁鼓手犯錯的,突兀來一個錯拍,不僅馬上暴露,而且打亂整個團的節奏。即便是第一位的答主所謂的「咖啡時間」,沒有哪個鼓手敢真的放鬆神經停下樂感思維。欣賞曲子感慨舞台的華麗?謝天謝地,上千遍上萬遍的排練,所有的音符早已經融入了本能,你整個腦袋都是音節,與千萬不能犯錯的金箍。一場演奏下來,燈光,全場站立,神經高度緊張的演奏家一定都是滿腦門的汗,而不是表面上的從容。玩豎琴的可以是曼妙的美女,但最頂級的鼓手一定是滄桑而敦實的大叔。
胡七八糟亂答了點東西。如有幫助那是最好,沒有,就當我裝逼吧。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業,像很多精英行業一樣,都是背後無數的辛苦和汗水鋪就的成功路。
我本人堅持了二十年,從全國第一的非官方團到被國內最頂尖的某官方團招募,到最後問清楚自己,這是不是一生想從事的事業而最終離開,我都經歷過。相信應該有一些參考價值。
就這樣部隊站崗站好幾個小時,連音樂也沒得聽,也得站呀。樂隊打擊樂一般身兼數職,打完一個打一個,有時候比弦樂還忙活。
你去現場看過就知道了~一般特殊樂器的都是身兼數職,只要來得及,一個人全包辦了。
哈哈 每次聽現場都會跟媳婦一起嘲笑那個敲三角鐵的 別人狂風暴雨的時候他就默默地「當」一聲…
看到之前有個大神科普了那麼多打擊樂常識,那我就不用多說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等你數錯了小節然後冒泡然後被指揮怒斥的時候就一點都不覺得寂寞了...
大部分情況下會把數個打擊樂都交給一個打擊樂手,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消磨時間【不對
當然,這種方法還是挽救不了柴可夫斯基的大炮演奏者彼之鹽香,我之蜜糖。
電影16-歐洲電影大師短片作品集之波萊羅舞鼓手視頻
@圭多達萊佐
題主知道卡農的低聲部譜子長什麼樣么?D大調的1563 4145,兩小節八個音,重複到曲終。
朋克的貝斯手,1 4 5仨和弦根音,嘣蹦嘣嘣。
打擊樂手,將全曲爛熟於胸,只為了在正確、合適、完美的時間,奏出那個正確、合適、完美的音符。
一言以蔽之:因為不可或缺,所以用心參與。排練的時候,當然會。
演出的時候,你敢么…也有例外,比如演海頓《驚愕》的時候最有存在感。
知乎的處女答,獻給樓主了。
先說一下自己的背景,業餘的民族樂團打擊樂演奏者,對打擊樂充滿熱情。所以雖然樓主主要問的是交響樂團的事情,不過看到這個問題還是心癢難耐忍不住來作答了,還望不要見怪。就當做消遣看著玩玩就是了=)
首先要普及一下的就是常見打擊樂分類:實際上基本就是以有沒有調、有沒有固定音高來判別;前者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講的很好了,這裡主要講一下後者。通常情況下像木琴、鋼片琴、馬林巴、三角鐵等樂器製作出來時音高就已經是固定的了(雖然前三者有調而三角鐵沒有),而像各種大鼓小鼓定音鼓事實上是可以通過調節鼓皮鬆緊度來調節音高的。在我自己的樂團里,大軍鼓和定音鼓這樣的大型樂器一般來說因為體積問題不常進行調音工作,而像小軍鼓、Tom Tom鼓以及民族樂團常見的排鼓這樣的樂器很有可能每次排練都做稍許的調音工作,因為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影響樂器音調音色。雖然有跑題的嫌疑,還是要說一句因為沒有固定音高,各類鼓的調音工作其實還是很有技術難度的,像確保鼓皮受力均勻音色清潤這種事情很大程度上都只能取決於經驗與和鼓的默契程度(我在這裡主要指的是排鼓等一眾中國鼓,大概對於西樂樂團來說情況會不太一樣吧)。這類調音工作無可厚非是極其擾民的,再加上通常來說打擊樂都是兼任零時工負責率先踩點整理整個排練/演出場地,安排擺放各類大型樂器。。所以一般來說在漫長的排練/演出前很久打擊樂手們就已經較他人更先就位,你看到的「漫長樂曲中敲兩下」的等待時間已經是遠遠縮水了(一把辛酸淚)。這也是我一向都認為打擊樂手們是相對來說最富責任感和對樂團的歸屬感的群體的原因了,與之相比起來,等很久敲兩下這種事情真是不算什麼的啦~
其次,通常來說一個樂團的打擊樂聲部人數在5-7個人左右(純經驗,沒有依據)。但是一場演出中出現的零零碎碎的樂器很可能比這要多,不停地換樂器是很能打消空虛寂寞感的利器(對於民族樂團來說,有些時候還能夠能根據樂曲特色用到特殊的民族打擊樂器。演奏這些樂器不僅需要有專業的音樂演奏能力,還要有極強的肢體表現能力。我曾經遇到的一個妹子就能夠在維族樂曲里把蛇皮手鼓拍成整場演出的焦點,風情萬種簡直言語無法描述)。此外,打擊樂真心不是「敲兩下」那麼簡潔明了忍誰都可以輕易掌握的:單單對於一個鈴鼓來說,就有搖、揉、搓、刮、拍等等各類基礎演奏技巧以及基於此發展而來的各類複合技巧,手臂與手掌、掌背與掌心、食指與四指、指甲與指腹,用得好的話單就這一種樂器便可以開個小型打擊樂音樂會了;對於看似有力氣就可以掌控的大鑔來說,鑔片接觸時的落點先後、使用力氣的區別以及肢體動作的些微差距所導致的音色不同,都可以做個小專題來講了。 一般來說像我這樣的業餘打擊樂手都不是學習打擊樂器出身的,在和每一種新樂器初步接觸的時候,都必須凈花上很久的時間來研究。在很多時候的排練中,雖然等待很久才能敲一下兩下樂器,但卻是極佳的熟悉樂團與手中樂器的機會,心中一直在揣揣研究著怎樣才能使打擊樂的烘托作用達到最強,那時間也很快就過去了。
除此之外,數小節這種事情在等待中也佔有很大的一席之地。雖然大多數時候我會在排練前先把曲子反覆地聽到爛,但也有特殊情況未得通知一拿到樂譜便開始視奏,這時準確清楚地數明小節、順便在此過程中熟悉樂曲(一般打擊樂是沒有總譜的)也是很重要的~多數情況下對旋律充分熟悉了之後這個過程便可以被略去,這時就像第一的答案說的那樣,大家會對不同的聲部偷偷地評頭論足一番什麼的。對於我和我的同伴們來說,有的時候我們會私下裡說好「今天交換下樂器玩玩?」以保持對樂曲的新鮮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節奏簡單技巧單純的樂器),不過這件事要慎重,因為每個樂器都不是那麼好掌握的,一旦被發現音色節奏有差,遇到嚴格的指揮可能就會下不來台(攤手)。
由於個人經歷有限,上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個民族樂團的基礎上。與交響樂團相比很大的區別就是樂曲的長度;我所遇的大多數樂曲一般都是在20分鐘以下,與題主所謂的「超過一小時的演出」相距甚遠。不過,私下裡我對交響樂極為熱衷,且願意相信我所知的打擊樂與紐約愛樂樂團定音鼓演奏者所知的並沒有本質區別。我將我個人的經驗打在這裡,希望能對題主有些許幫助;就算沒有的話,當作飯後讀物看看娛樂一下也好呀=)我們都在數小節
觀眾參與度比打擊樂手還要低 那不是更空虛寂寞么。。。
其實享受音樂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聲音傳到耳朵里,其實整個身體都在跟著振動所以肯定是能享受到的,而且如果說排練遍數多了就沒有樂趣,那所有的音樂行業的人都不想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