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能讓一個不樂觀的人變得樂觀?


半年前果汁發燒,突然發生了熱驚厥

(熱驚厥=抽搐白眼吐白沫)

從此在我們家,她發熱就是一級警報


上周她又發熱了,我們一家三口住進了醫院~

跟上次住院的愁眉苦臉不同,這次開啟了度假模式

她鼻涕卡在裡面出不來,整天呼嚕呼嚕的

給她擦還不樂意,把我這個處女座煩死了

於是我決定:教她自己擤(xǐng)鼻涕

示範了幾遍

她就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

但是,兩個鼻孔分散了她弱小的力氣

鼻子里還有一堆殘餘勢力

於是我教她了一種更高級的:

她盯著我學了半天,十分認真

我預感一個天才嬰兒就要誕生了

15個月就會自己擤鼻涕了啊哈哈.....


只見一隻小手「咻~」的一下

.

.

.

特么戳進我鼻孔了!!


那我能服氣么?

必須戳回去!

於是我倆就這麼戳來戳去,玩的快冒煙兒了

這時候護士姐姐進來了...

護士姐姐說:

「別人父母都是愁眉苦臉的,就你整天嘻嘻哈哈的」


為了證明我也是親媽

我就給她講了半年前的那次住院經歷...


那時候整天以淚洗面

每天流的眼淚公升數,林黛玉都PK不過我

著急上火到心肝肺

而我緊繃的情緒也影響的果汁,整天哭啊哭

長期缺覺後的神經衰弱

更是讓我點火就著

出院之後我突然發現:當時的焦慮有個P用啊!

壞情緒只會傳染給孩子


更重要的是:我這顆的玻璃心變鋁合金了

內心戲由 「啊媽呀寶貝你怎麼生病了?!」

變成了 「哦,又病了」

所以這次住院我們全家就像去度假一樣

果汁也在醫院玩的特別開心

整天竄來竄去

但是「交際花」也有苦惱:

隔壁有個漂亮小姐姐

一直很傲嬌,不愛搭理果汁

她就整天跟在人家後面追著跑...

她就整天跟在人家後面追著跑...

她就整天跟在人家後面追著跑...

終於用誠意打動了小美女姐姐

願意跟果汁玩了

她交到了新朋友,而我學會了放輕鬆


這次的住院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老電影《美麗人生》

幾年前還沒當媽的時候,我在飛機上看得哭成狗


它講的是一對猶太父子被抓進了納粹集中營

在那裡老人和小孩都被活活燒死,屍油做成香皂

父親卻把這殘酷的現實對兒子扯謊說:

正在參加一場有趣的遊戲

在父親與納粹的各種機智周旋中

他保護了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和陰影

後來納粹被打敗,兒子真的得到了坦克——

一位開坦克的士兵解救了小男孩

而他的父親卻永遠離開了他

我想樂觀這東西,和善良、勤勞一樣

都是一種我要教給我孩子的品質


而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以身作則

誰會想到當初我是快被抑鬱症打倒的人呢,哈哈哈,如果對我的自學漫畫感興趣,歡迎到我的公眾號來找我玩,我在那裡等著你。 公眾號:呆小賀

誰會想到當初我是快被抑鬱症打倒的人呢,哈哈哈,如果對我的自學漫畫感興趣,歡迎到我的公眾號來找我玩,我在那裡等著你。 公眾號:呆小賀

誰會想到當初我是快被抑鬱症打倒的人呢,哈哈哈,如果對我的自學漫畫感興趣,歡迎到我的公眾號來找我玩,我在那裡等著你。 公眾號:呆小賀


--坑爹寺--
小圓:大師,樂觀是什麼
大師:毒藥
小圓:那為何世人多尚樂觀
大師:世人傻逼
小圓:何以解毒?
大師:唯有抑鬱。
小圓:大師,這不太合適吧,你是坑爹呢吧?還是坑爹呢?還是坑爹呢?
大師:年輕人!圖樣!Too Naive!根據能量守恆定理,世間有多少正能量就有多少負能量,因果業報環環相扣,你在此處開心,必有一人在別處傷心,你這一世樂達,必有一人一世苦悲。釋迦摩尼正是在菩提樹下餓成狗後,才參悟此道,決意承擔世間所有疾苦,為了讓世界充滿愛,開掛把自己調成負無窮,終於走上了坑爹後期拯救世界的不歸路。。。佛家悲,悲在憐憫,悲在樹洞做得好,悲在你跟老子吐槽的時候老子收錢。懂了嗎?
小圓:哪尼。。。
大師:用我們的悲來吸收這世上多餘的幸福,讓世界變得有序,讓痛苦與幸福的混沌完結,終結熵增加的定律,讓世界回歸本源,九九歸一!
小圓:大師,你。。。
大師: 來吧,我看你好像有慧根的樣子,跟我簽訂契約,成為魔法少女,呃不,得道高僧吧!
小圓:。。。。

-----------------------------報復社會的分割線-----------------------

所以說(嗯?因為呢?),樂觀和悲觀是兩種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就是看待事物的方法。任何人看待事物的方法千差萬別,而且,我們很難說,某一個人腦袋中的某樣東西就是絕對正確的。事物客觀存在,但在我們大腦中,是主觀的。

就比如,狄仁傑為什麼要問元芳這廝怎麼看呢?狄仁傑在乎元芳怎麼看嗎?不,狄仁傑不在乎。他要元芳先說,是為了讓元芳這廝鋪墊自己,不然體現不出來自己的高端和牛逼。所以你看狄閣老笑呵呵的,但他的優越感是絕對存在的嗎?不是。他是比出來的。他一比,覺得自己很高端,他也相信別人覺得他很高端,所以他很開心。

所以,樂觀這東西,是你信,你就開心,你不信,你自然不開心。李元芳要不是一臉萌呆樣,馬屁拍得噼里啪啦想,閣老能信嗎?要是李元芳足夠腹黑,轉眼一刀給狄仁傑抹了,狄仁傑死前肯定要睜大眼睛說:「元芳!你!怎麼會是你?!呃~~~~(死了)」 所以你看,樂不樂,能不能樂的出來,關鍵在於你信什麼。

(某老師被某徒弟從背後殺死,用的刀都是老師送給徒弟的分別禮物。出自《Fate/Zero》)

(某老師被某徒弟從背後殺死,用的刀都是老師送給徒弟的分別禮物。出自《Fate/Zero》)

(某老師被某徒弟從背後殺死,用的刀都是老師送給徒弟的分別禮物。出自《Fate/Zero》)

那你就要問了,樂觀信的准,還是悲觀信的准?有些心理學家提出,樂觀的人不過是有「積極錯覺」(Positive Illusion)而已,而悲觀的人才是掌握真相——「悲觀現實」(Depressive Realism)的人。http://en.wikipedia.org/wiki/Positive_illusions

有個心理學實驗,找了一群輕度抑鬱的人和一群正常人,將他們混合,然後分成好幾組做話題討論,然後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表現給自己打分。另外,實驗者們也把討論錄像,並找了一堆場外觀眾給每個人打分,結果你猜怎麼著?「正常人」給自己的打分普遍虛高,而輕度抑鬱的人給自己的打分跟中立觀眾的差不多。(1)

這個實驗暗示了,不少正常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不現實的,或者甚至可以說,他們用積極錯覺將自己保護在殘酷的現實之外了。那麼如果略有抑鬱的人才是掌握事實真相的一小撮,我們為什麼要強迫他們「樂觀」呢?而我們為什麼要滿懷希望地看著明天呢?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所謂的樂觀,不過是自己騙自己呢?

(1. 壓力正在離開。2. 我的內心清澈專註。3. 想法源源不絕。4. 今天有無限可能)

(1. 壓力正在離開。2. 我的內心清澈專註。3. 想法源源不絕。4. 今天有無限可能)

(1. 壓力正在離開。2. 我的內心清澈專註。3. 想法源源不絕。4. 今天有無限可能)

樂觀還常常伴隨著控制力幻覺,就是正常(和樂觀的人)會覺得自己能控制很多事情。比如考好了就想著「這TM是努力複習帶來好成績」;可是考好了畢業了去投簡歷,都沒人回信,馬上就一落千丈,覺得「再怎麼學也沒用,還是乾爹靠譜」。而輕度抑鬱的人因為平時就不覺得自己特牛逼,對自己的能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所以在失敗時對自己能力的認知也沒什麼變化。(2)

你能控制什麼呢?

(巴普洛夫的狗:看哥能讓巴普洛夫做什麼。只要我一流口水,他就會露出微笑然後記小本子)

(巴普洛夫的狗:看哥能讓巴普洛夫做什麼。只要我一流口水,他就會露出微笑然後記小本子)

(巴普洛夫的狗:看哥能讓巴普洛夫做什麼。只要我一流口水,他就會露出微笑然後記小本子)

所以不樂觀就不好嗎?不是。不樂觀有時候更能認清現實。樂觀的人也需要不樂觀,需要在失敗的時候認清現實,需要擁抱痛苦、擁抱失落,需要認識到有些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盲目樂觀有時候是毀滅性的。日本人也曾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還偷襲了珍珠港,可而後不也是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了么?

樂觀是有風險的,讓一個不樂觀的人樂觀,他就會面臨失去他一直以來評估自己、評估周圍風險和機會的能力的風險。如果你要讓他相信他具有他沒有的能力,他能控制他不能控制的東西,他比他想像得還優秀,那你最好證明給他看,不然,你怎麼知道,這種正向幻覺對他一定好呢?

我們這些樂觀的人,不過只是相信自己的強力,相信自己的光明明天。然而,我們很可能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很可能只會擁有一個平凡的人生。也許未來,這些幻覺會在一個一個失敗面前粉碎,但至少我們真的試過。於是我們之中的少數人成功了,因為有些東西,如果你不相信、不去反覆試驗就永遠不能成功。樂觀其實只是一種若有若無的可能性,如果什麼都不做,這個可能性就不存在。所以與其讓人樂觀,相信這種可能性存在,不如讓他動起來,自己去找尋可能性。

如果他找到了,便會樂觀。

Reference
1. Lewinsohn, P. M., Mischel, W., Chaplin, W., Barton, R. (1980). Social competence and depression: The role of illusory self-percep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9(2), 203-212.
2. Alloy, L. B., Abramson, L. Y. (1982). Learned helplessness, depression, 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6), 1114-1126.


我更願意把人看作是一個負反饋系統。對於現實來說樂觀或悲觀都不是客觀的心理。為了找到這個「客觀」的均衡點,通常的「負反饋系統」會採集輸出信號,然後再反饋到輸入當中來自我調整。
說人話就是,我們面對一件事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先給定一個心態,然後根據這件事進行的順利程度來修正心態,最終讓自己的心態跟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相統一。

因此,到底是始於樂觀還是始於悲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最終向什麼方向發展了。如果事情進行的順利,再悲觀的人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也不會悲觀到哪裡去。反過來如果事情不順利,再樂觀的人也會被折磨得不成樣子。所以樂觀還是悲觀從來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有太多的不順利,怕是根本樂觀不起來吧。



情緒成熟之路


一、什麼是情緒成熟Emotional Maturity?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那個麻煩製造者,他們時常使用責備式的語氣,充滿攻擊性的語言風格,然而另一方面又極度脆弱和需要別人的關愛,生活中遇到的一點點小事在他們心理都會掀起驚濤駭浪,這些負面情緒久久不能在其心裡消失。
筆者打算在這裡試著說明,「情緒不成熟」從哪裡來,如何甄別一個人是否情緒成熟,其對人一生當中的影響,及如何改變自己,走出這種困境。
情緒成熟的定義:情緒成熟是一種獨立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包括好與不好的)問題的能力。
這關係到停止責備他人,擔負起責任,積極地面對生活,勇於表現出自己的正義感。
情緒的發展階段:
Stage 1 :嬰兒期------"Am I getting enough?"
Stage 2 :少兒期------"Am I good enough?"
Stage 3 :青春期------"Am I being, doing, having, learning, growing enough?"
Stage 4 :成人-----"I am enough."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從
Stage 1:totally dependent 嬰兒期,生活無法自理,完全依賴照顧者
--&> Stage 2:gradual breaking of that dependency 少兒期,逐漸脫離依賴
--&> Stage 3:a sense of autonomous independence 青春期,開始發展獨立性
--&> Stage 4:inclusive interdependence 成年期,相互依賴
其中任何一個階段的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個體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那個階段。反過來說,當一個階段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後,孩子自然會成長,尋求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有時父母會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前期待並要求孩子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出於他們自己不成熟的心理狀態)。一個常見的結果就是:在孩子成年後會隱約覺得自己是需要被保護的小孩,卻需要無時無刻不把自己掩飾成已然長大的樣子。
然而成人的世界裡已經不再允許兒童行為了 。可以想像一個年滿18周歲且情緒不成熟的「孩子」在面
對一個比童年環境複雜得多的成人世界有多麼可怕!
他們可能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迅速表現出像被寵壞的兒童或青春期少年一般的行為,情緒失控,敵對,需要被關懷和理解。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來自一個網友的個人陳述:
例一、今天一個人來到你在的城市,來到你宿舍樓下,本想給你一個驚喜,沒想到收到的卻是一條讓人心灰意冷的簡訊。"又殺來了,不好意思,我正在廣州面試,讓你撲了個空"。
2015年,我們在一起六年了,可是2014年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個劫,這一年你先是突然不理我,我的驕傲指使我等你主動聯繫,於是我就錯過了新年的祝福和生日的祝福,實在沉不住氣的我還是先給你打了電話,你說之所以不聯繫我是因為那晚你主動掛了電話後怕我生氣,之後就不敢打了。你知道我是如何度日如年地在等你電話么?之後我到你家大鬧了一場,很抱歉又在你父母面前讓你難堪了,可是如果我不聯繫你你就真的會因為主動掛了電話這件事放棄我們的感情么?3月份的時候我跑到北京來找你,我求了你一整天說我們和好吧,最終我們和好了,前提是我要對你說的話言聽計從。雖然我心裡也有委屈,覺得明明是你主動放棄這份感情的,卻要我委曲求全來挽回,也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我們複合後你把之前每天不記次的電話縮減到了每晚十點後,每次都只是說一兩分鐘…… 9月30日,又是異地戀衝突的慣用模式,我們簡短的通話,你讓我睡覺,我掛了電話後給你發簡訊說我等你,等你忙完睡覺前在說兩句,但是我卻不知道你已經關機了,臨近凌晨一打電話我崩潰了,誤會你是為了逃避我才關的手機。於是我又傻傻地撥了一夜電話,聽了一夜移動關機的特質錄音。第二天,我給你發了簡訊說去北京,剛到高鐵站接到你的電話,我知道是我誤會了,心裡一下子覺得很愧疚,但是自尊心還是強迫自己跟你吵了幾句,那天晚上我早早躺在床上準備為前一晚的不愉快道歉時,手機響了,你第一句話就說我們分手吧。你知道么,聽到你這句話時我的嘴角都還掛著笑,而那笑容本來是用來跟你撒嬌的,於是表情僵在那裡……見面後你沒有讓我留下,而且把我攔在了北京西站,你說你今天的任務就是把我再安全送上回去的車。我聽話回家了,聽話的結果是再沒有了和你通話的權力。從那之後……我只是喜歡一個人,我只是想看看你,我有什麼錯。


責備是一種過度的防禦反應,當人們抱怨或責備時,其實是在說:「不關我的事,別怪我,不是我的責任。」 「我受到了虐待。」我們責備時,是在拒絕某事,並失掉了我們的正義感,流失了力量。
這種以自己為中心、自戀,通常來講是兒童時期的特點,他們總抱怨生活沒有讓他們滿足,他們需要特殊的照料,度過這種心態是長大的一個重要部分。
女主角強烈的需要男朋友無時無刻的呵護,她很幸運,擁有了這樣一個人,可以呵護和包容自己的驕傲,在戀愛開始時是非常幸福的。
半夜給男朋友打電話沒打通,她感到強烈的不安。但不妨推想,接下來打通電話時的開場白必然又把男朋友責備數落一番。當感情遇到麻煩時,男朋友開始逃避這段感情,這給女主角帶來了巨大的不安,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對對方的控制。女主角先是驕傲等待男主角向往常一樣來主動討好她,可是這一次男主角沒有。女主角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朋友,孤單一人更加需要對男朋友依賴。在向男主角道歉時消耗了女主角巨大的心靈能量,她體會到一個人如何「低到塵埃里」。
需要提示的是,在感情很好時,不成熟並無大礙,而當感情遇到麻煩時,來自一方甚至雙方的不成熟可能使這段關係結束。
他們總是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受害一方,而不能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何種傷害。所以他們在向別人哭訴自己的經歷時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同情。

情緒不成熟的標誌
1.很少真誠地讚美別人。
2.經常能感受到恨意,難以原諒別人。
3.易受周圍人的影響。
4.不能獨立,渴望有人無時無刻地陪在身邊。
5.更需要別人的關注與稱讚,甚至花費大量精力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滿足。
6.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無法真正扛起自己的責任。
7.對於他人對自己做了什麼高度敏感,卻看不到自己對他人做過什麼。如果他們認為你對他們做了錯事,會施以報復。然而卻期待你去寬容和接納他們的無理行為。
8.像是陷入泥潭一般,無法擺脫不良情緒。
9.對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或他人的愚鈍行為有被迫害感。
10.會控制自己周圍的世界,包括人和物,使一切都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不會接受現實並用自己的努力積極改變現實。
11.經常為自己辯護。
12.在未了解某人之前已給對方下了判斷。
13.看待他人時善惡分明。
14.無法容忍別人的錯誤。當他們認定自己是正確的時,是無法容忍別人的任何意見的。
15.經常被情緒控制,而非控制自己的情緒。
16....

例二、小P,53歲,已退休賦閑在家。是個大家眼中所謂的「情商」低的人。
她的朋友W想和她一起租下一處店鋪開服裝店,由於缺人手遂想拉她一起合夥幫忙,她從心裡不願意,可是又不敢直接拒絕,於是應付著答應下來。後來店鋪開張,由於小P已經與W承諾在先,經常不去擔心暴露自己,去的次數太多她又著實不願。只好敷衍每周去店裡幫忙一次。小P與家人談起這件事時只說:「我這是情商高,不得罪人也不委屈自己。」後來店裡逐漸忙了起來,W經常叫小P來幫忙,小P偶爾以借口不去,後來沒有借口可尋只好不接電話。由於店裡缺乏人手,W的生意很快開始賠錢,W開始怪罪小P沒有履行承諾。隨著生意失敗,友情也隨之破裂。從此兩人再也不相來往。
這個例子中的女主角害怕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小P由於害怕暴露自己的本性做了一系列的補償行為來自我保護。這些行為並不是她們內心愿做的。不成熟的人可能經常需要靠撒謊來維持一種表面和諧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禮貌地拒絕別人並不會傷害友誼,可以拒絕別人的人內心非常自由。而「禮貌地拒絕」顯然不在小P的技能列表裡。由於這種錯誤的自我保護策略,小P並沒有在問題最初產生時將之解決,只是把今天的風險推給了明天,讓風險放大了。她感到很難拒絕別人而不得不委和,靠此來維繫脆弱的友誼。後來隨著W越來越頻繁地叫小P去幫忙,小P終於無法對付自己的承諾了。

情緒不成熟的人可能每天都要執行大量無效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表演自己的強大。這種自我保護策略帶來的後果非常糟糕,這更像是把自己的心靈囚禁在一個籠子里來阻止外界的傷害,但同時也把你與周圍世界割裂開了。
在過度保護自己的同時,缺乏安全感和不成熟的人可能也會欺侮和貶低他人。因為他們經常感受到自己被欺侮或迫害,儘管這種感覺往往並不是真實的。欺凌和厭煩是一個少年和兒童階段具有的特徵,突然被激怒,欺騙,撒謊,熟練的偽裝來避免暴露自己的本性,逃避責任。
他們錯誤地認為成熟和承擔是一種需要逃避的負擔。拒絕承擔任何責任阻止了自己向建設性方向的改變,使他們總是在難過和氣憤中徘徊。
不成熟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環境,「現實就是這樣,我只能這麼做。」「你不能改變環境,只
能適應它」這正是他們常掛在嘴頭的話。


情緒成熟的標誌
1.給予別人愛,同時也能收穫愛
2.具備獨立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3.能正確地處理不良情緒並從經驗中反思與進步
4.情緒相對平和,沒有大起與大落
5.更善於處理情緒,顯得有彈性,能很快讓不良情緒過去,並用積極地視角解讀,面對下一次挑戰。
6.對待他人的錯誤和瑕疵能採取開放態度,能夠原諒別人,不會記恨在心。
7....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他的《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把人
的需求按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雖然現在很多實驗表明這種分類並不準確,但本文暫且引之一用。
書中談到:人的自我發展程度越高,就越能輕鬆地駕馭那些低級的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他們把這些需求看做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會深陷其中。過分地強調那些低級需求,排斥和輕視他人,將使我們的生命失衡。長期的失衡狀態,比如說一個逃避,拒絕,壓抑的工作狂,他們表現出的行為像是一種強迫性的補償。

另摘錄一段馬斯洛的《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譯本(注1)書中的話:「...不會經常體驗
到敵對,仇恨,暴力,惡意和破壞性攻擊。他們並沒有失去他們的憤怒或攻擊性,但這種憤怒或攻擊的性質卻常常轉化成了義憤、自我肯定、對被剝削利用的抵抗和對非正義的憤怒,也就是說從不健康的攻擊轉化成了健康的攻擊;比較健康的人似乎都遠遠不是那麼害怕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因此當他們表現自己的憤怒和攻擊的時候,就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完全的成熟在於喜怒哀樂都僅取決於自身的態度而不依賴於別人和環境。他們並不是失去了感覺,他們的感受更加緩和且準確,很少因強烈的情緒而失去自己的正常的判斷。他們在多數時間裡都處於一種鬆弛而有彈性的狀態,不會被不良事件激起防禦式的反應,並能很快讓不良情緒消失,專註於當下的問題。他們在行為上顯得更加誠實與真摯,不以自己為中心,他們不羞於或恥於暴露自己的內心,那正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不成熟的人呢?如果仔細審視她們的心靈,更像是一個受害者,一隻驚弓之鳥。他們在遇到外部刺激時,會表現出應激式的防禦反應,以責備來逃避可能帶來的傷害,他們的行為和成長都趨於靜止,很少達成任何自我突破和改變。
一個人越健康,就越能體會到別人的處境和情緒,併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健康的人會為朋友的成功而高興,對野牛衝來恐懼,對不公正而憤怒,為心愛的人離去而悲傷。
他們接受並承認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情緒,並採取積極的回應。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他們可能也會失去自己重要的東西,但不會被這種不良情緒所消耗,他們繼續前進,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序列個人自主選擇的結果,把生命看成充滿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不成熟的人不願經歷所有的情緒,他們壓抑自己的不良情緒。
成熟的人並非不會憤怒,他們不懼怕自己的攻擊行為,因此一但表現時也更加酣暢淋漓。與之相對的是不成熟的人,雖然常常表現出哀鳴式的攻擊行為,比如責備,但是他們心裡卻對憤怒和攻擊無比恐懼。
成熟的人不需要像兒童一樣獲得立即的表揚,他們看待事物不會非黑即白,非對既錯,非好即壞。看待人時不會非陌生即摯交。

二、為什麼我情緒不成熟?


事實上,很多成年人都處在一個不成熟的情緒階段內,請看下例:
例四、Selma,一位中年母親,在國有企業工作,她的丈夫J是一名當過8年兵後退伍轉業的軍人。她有一個5歲的孩子小L,還需要貼身照顧,但由於家裡經濟不允許,她只能帶著孩子上班。工作當中的人際關係複雜而充滿惡意,Selma經常會感受到同事排擠她,她沒有知心朋友,丈夫也並不能理解她的內心,對她不聞不問。每天下班回到家中時,她心裡充滿了空虛感,平時乖巧可愛的孩子也顯得可恨起來。Selma甚至有時覺得是孩子拖累了她,在廚房做飯的時候看到孩子進來找媽媽,她恨意頓時湧上心頭,大聲呵斥孩子:「出去!!」。孩子頓了頓轉身走了出去,過了一會看到孩子又進來Selma勃然大怒把他呵斥出去並把廚房門鎖住。
Selma對孩子的任何一點「不懂事」的行為都施以懲罰。
因為丈夫不能理解她,Selma對丈夫也吹毛求疵,並經常惡言相向。丈夫犯了小錯也橫加指責且不讓丈夫還嘴「犯了錯還不讓人說!?說說你,教育教育你不對!?」丈夫無法忍受,回家越來越晚,在家裡時也總是想「躲避」到外邊,Selma認為丈夫自私且不負責任,甚至懷疑丈夫在外面已經有了外遇。
他們每天都會吵架,吵架時Selma為了不影響孩子,把孩子鎖到另外一個屋子裡。孩子覺得是自己犯的錯讓父母不高興,感到難過和內疚。
孩子小L進入青春期後顯得孤僻而野心勃勃,時常有不滿足感,且經常感到來自周圍的敵意。
小L在高中時交了一個女朋友,可是3個月後就分手了。他不能主動給予愛,希望女生主動,女朋友犯了小錯就懷恨在心,不能原諒。
小L沒有和人溝通解決問題的潛意識工作模型。在兩人產生隔閡後,小L心裡一直在生女朋友的氣,沒有第一個去道歉也沒有給女朋友一個台階下。冷戰後感情變得越來越沉重,直到雙方都變得冷漠起來。
小L在進入二十歲後感覺自己還沒有長大,需要粉飾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假扮自己已是成人。小L與母親Selma和父親的關係都比較淡薄。對建立家庭和即將來臨的責任感到恐懼。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方面:
(1) 父母(基於自己不成熟的心理)期待或要求孩子
如果小時候父母當中一方是一個情緒不成熟的人,你很可能不會有健康與和諧的成長環境。中國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不要像個小孩一樣!」而忽略了他們本身就是個小孩子,為什麼要要求他們像成年人一樣呢?
(2) 孩子缺乏一個成熟的行為模型來模仿
這個例子里小L與女朋友交往時,其潛意識工作如下:
我需要被關心,被給予;(無法關心,給予他人)
不安全感,我不能向對方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只有故作堅強,若我有了權力才能讓她不離開我。
這種令人窒息般的自我發展經歷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自我障礙和自私的行為。有些個體在長大後,這些在童年時未被滿足的基本安全需求被一些無止境的需求替代符號作為補償,如金錢,地位,權力,控制,名望,讚揚聲,被接納。
然而在這個涉及到兩代人的例子中我們並不能把後果全部指向Selma的不成熟,大部分的婚姻問題都來自雙方。丈夫J是個「大老粗」式的軍事迷和政治迷,所謂的大男子主義,只熟悉男性世界的規則,不能讀懂妻子的心思。J很難與Selma進行有效的談話溝通,因為她經常被情緒控制,很難去和一個被情緒操控的人去講道理,Selma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世界在敵對她。她時常有受迫害感,責備別人,越責備別人其力量就越流失,使自己的內心更加敏感脆弱。
她嫉妒別人擁有快樂,而她的內心孤獨而困苦不堪。於是變得性情乖戾,充滿仇恨,懲罰自己周圍的人。
因為Selma的寂寞,她的生活滋長出了一系列的補償行為來充實自己。


三、如何變得情緒成熟?
我們的責備行為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應激式的行為。比較焦慮的人往往記不住對方的名字,因為化解焦慮佔用了絕大部分大腦能量。當我們遭遇不良事件時,強烈的侵入式的情緒使我們大腦部分功能失效,無法適當地回應對方。事後反覆琢磨才慢慢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失禮。同時因為我們處於妄想中,我們的精力被錯誤地集中在解決本不存在的問題上。這一過程損害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狀態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毀滅般的打擊,如何改變自己呢?

下面一些行動或因素可以幫助你, 這裡按重要性從大到小排列:
1.自己願意在多大程度上變得成熟
願望越強烈,變化就越徹底越快速。我們越願意在更大程度上改變自己,就會越來越多地看到之前我們無法看到的,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讓自己震驚。
2.試著減慢自己說話的節奏
3.謙卑待人
4.找到一個積極的對象,模仿其行為
留心觀察一下自己身邊那些朋友最多的人,他們和你的行為有何不同之處?他們是不是每天都保持著開放態度,是不是經常被激怒?他們發簡訊聊天時是不是經常開你玩笑還帶著^_^(笑臉)的表情符號?是不是經常主動稱讚別人?是不是主動光顧你的個人主頁和你打招呼?
找到一個你一直真正欽佩與欣賞的人,他/她的行為舉止可能總是溫潤有禮,尊重他人的自尊,賦有同情心。尋找和他/她共處的機會,模仿會自然發生的。
5.找到一個消極的對象
把Ta作為鏡子,從Ta的身上識別出自己類似的行為模式與局限,反思自己什麼時候會表現出情緒失控行為。我們越焦慮,就越難以認識到自己當下的攻擊行為,但隨著進步,這會變得容易。認識到的越多,改變就越廣泛。當別人冒犯了我們時,思考一下我們是否對別人也做過同樣的事?當我們意識到後,難過的感覺馬上降低了。
6.擴展你的社交圈,找到那些你願意獻出最好的自己的人與之度過
在鄉村長大的人不會學習到在下車時為女士開門,你的社交圈就是你行為和語言的課本,你應該經常逛書店使之更加豐富。如何讓改變變得簡單?找到你想成為的那個人,與之一起生活。


注1:《動機與人格》第三版,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聲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97頁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有問題可以微博上找我: 慕陽Sermon 或微信公眾號:mypsych


樂觀是一個有著諸多好處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

什麼是樂觀
「樂觀」這個概念的核心是一個人對自己未來的一種積極正性的預期(Expectation)。這裡探討的「樂觀」是一種特質性質的,也就是說是一個人的一種穩定的、適用廣泛的行為特點;與此對應的是情境性質的「樂觀」,比如說有時候一個整體上不大樂觀的人偶爾也會對自己比較有把握的事情樂觀一次。這篇文章討論特質性質的「樂觀」(Dispositional optimism)。
與「樂觀」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信」),這兩個概念的差別在於,「樂觀」更強調一個人對未來的積極的預期;而「自我效能感」則更強調一個人對達到這種預期所需手段的考慮。比如說,你是「樂觀」的,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也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人脈很「自信」。

樂觀的作用
「性格決定命運」大家都明白。不過性格是怎麼決定命運的?標準答案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很多行為的決定性因素。那麼,「樂觀」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必然也會決定一個人很多的行為。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最終的成功很自信,她(他)就更有可能持續投入更大的精力持續地做這件事。反之,她(她)或者最後完全放棄這件事,或者行為上倦怠,但是心理上對這件事依然投入(這或許叫「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最終導致沮喪抑鬱。
那麼,「樂觀」這種特質究竟能帶來哪些好處?
許多研究發現,「樂觀」特質得分高低,可以預測未來事業的成功水平。樂觀的人學業成績更好,並且畢業後工資水平也更高。這可能並不是因為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有能力,而是樂觀的人更傾向於努力堅持。在同時面對多個目標時,樂觀的人能夠更好協調在各個目標之間投入的精力。樂觀的人面對挫折和生活壓力的時候,他們始終內心抱有這樣一個信念:現在是不順的,但未來會更好。因此他們面對挫折時更能應對自如,並且更能把目光集中於問題本身,而不會瞻前顧後,想東想西。樂觀也可以預測更高質量的社會關係。樂觀者的婚姻質量要更高,社會關係更加豐富,有更多社會支持,並且更加能夠抵抗孤獨;樂觀者也有更出色的健康水平。一方面,樂觀者生活規律,飲食健康,注意鍛煉,這樣預防了很多疾病;同時,在面對疾病時,樂觀者的情緒反應更為積極正面,這無疑也減少了負面情緒對身體機能的消極影響。用一句話概括,樂觀的人更有可能達到我們通常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狀態:身體健康,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為什麼別人比你樂觀?
一些研究探討了「樂觀」個體差異的起源。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樂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遺傳可以解釋大約30%左右的個體差異。從環境教養層面上,社會經濟地位高(Socioeconomic status)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後更可能會擁有樂觀的品質,即使孩子長大後的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至於「樂觀」這種品質是否可以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傳給下一代,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實證研究。

你可以變得更樂觀嗎?
既然「樂觀」這種特質能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不太樂觀的你,可以通過後天的一些努力變得更樂觀一些嗎?在繼續往下看之前,首先得告訴你,「樂觀」作為人格特質的一種,同其他特質一樣,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一般而言,除非遇到大的人生變故,要想改變是非常難的。好消息是,最近Meevissen等人的研究發現,每天抽出五分鐘在頭腦里想像可能的最好自己,練習兩星期,「樂觀」得分可以顯著提高。 ***具體的做法是:

  1. 願望構思階段。以「將來我會....」開頭,按照個人,職業,人際關係三個領域,認真寫下每個領域自己想實現的目標,願望,技能等。比如個人方面,希望體重降到50kg以下,或者心理更加成熟等;職業方面,希望到達某個職位,獲得某種職業技能等;人際關係方面,希望和伴侶達到怎樣的關係等。寫下的願望和目標需要遵循兩個原則,首先是要現實,即經過努力確實有可能達到的。其次是盡量詳細,避免抽象地描述目標,而是儘可能地想像當自己的這些目標和願望實現時,自己到那個時候各個方面的可能狀態,並把它們寫下來。
  2. 個人故事整合階段。根據上一步寫下的三個領域的目標和願望,將它們整理成一個完整連貫詳細的個人故事。所謂個人故事,就是你做為一個個體,是怎麼通過各種途徑,一步步實現你的願望和目標的。你要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開生動的想像,將這些目標和願望以及實現的過程結合起來,並將三個領域整合為一個連貫的個人故事,並把它寫下來。第1步和第2步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3. 想像練習階段。根據上一步寫的個人故事,在腦海中,儘可能形象生動地把所寫的內容想像一遍,細節越豐富越好。每天想像五分鐘,練習兩星期,也可更久,作為長期的習慣。

Meevissen等人採用這種訓練技術,發現訓練後,人們的樂觀程度不僅提高了,而且過了兩周以後,人們的樂觀程度相比過去依然高很多,說明這種訓練技術可能確實對提高特質性樂觀(Dispositional optimism)有一定作用(關於該訓練技術更詳細的介紹可以google詞條「best possible self」)。

參考文獻:
Carver, C. S., Scheier, M. F. (2014). Dispositional optimis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6), 293-299.
Meevissen, Y. M., Peters, M. L., Alberts, H. J. (2011). Become more optimistic by imagining a best possible self: Effects of a two week intervention.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2(3), 371-378.

----------------------------------------------------------------------------
*** 2015/07/02 更新說明:
正如我在答案一開頭所說的,這篇文章當初並不是寫於回答這個問題的目的,而是圍繞那篇綜述性文章,對特質性樂觀(氣質性樂觀)做一個簡單的科普性介紹。所以對於問題中「怎麼做」的回答,雖有涉及,但只是寥寥幾筆帶過。看到很多朋友反映對於「怎麼做」的這部分的回答太過簡略,也考慮到大家來看這個問題可能更多抱著一種提升自己的願望,所以,我在這裡把「你可以變得樂觀嗎?」這部分簡單更新了一下,希望能幫到大家。具體更新的部分是,在文章「你可以變得樂觀嗎?」這部分末尾添加了具體怎麼做。同時,文章開頭的一些不必要的引入性介紹也予以刪除,使文章整體上更為完整。
另外說一點題外話,如果知乎日報能給作者一個時間做proof reading該有多好:)


解決任何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原因。

悲觀與樂觀的根本區別在於:對經驗的歸因方式。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對於過去的感受直接影響著對未來的預期和判斷。歸因方式可以從控制源穩定度這兩個維度來闡釋。這裡的控制源可分為內部因素(自身)和外部因素(環境)。

1.先看兩種態度對待失敗的看法。
悲觀的歸因方式傾向於認為失敗的控制源出自內部,並且認為這種導致失敗的因素是穩定和持續性的。簡單說,就是認為失敗和痛苦對於自己是家常便飯,而且是自作自受。

樂觀的歸因方式傾向於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外部產生的,並且認為這是不穩定的或可變化的偶然結果,「如果我下次更努力的話,我就會做得更好。而且這個挫折不會對我完成任何其他重要的任務產生必然影響。」 也就是認為失敗與挫折只是偶然的、可控的,主要問題不是出於自身。

2.看待成功時,這種解釋就會反過來。
樂觀主義者習慣於將成功的控制源歸因於自身,而且認為這是穩定的。

悲觀主義者卻習慣於將成功歸因於外部不穩定的特殊因素。簡單說,就是認為成功與快樂是偶然的,短暫的。

總而言之:悲觀與樂觀的區別在於看待問題的方式。同樣的一件事得到的是截然相反的感受。重點在於,兩種角度很可能都是片面主觀的。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努力發展一種對於成功和失敗的客觀的解釋方式。避免對失敗和痛苦採取消極的、不變的和宿命論的解讀。學會用邏輯和理性分析問題,培養客觀的歸因方式。因為對過去感受的總結,會直接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期。物極必反,器滿則傾。太悲觀和太樂觀其實都有壞處。只是樂觀給人的主觀感覺更好罷了~

總結起來答案就兩個字:理性。


多曬太陽,夜裡早睡,鍛煉身體,目前正在親身試驗中:每天曬太陽10-30分鐘,保證夜裡11點前入睡,負重跑1公里,易筋經前3招。
最近一周的感受是:一直困擾拖延症有不錯的效果,每天的精神和毅力都提高不少,腦子也清晰。
我覺得我通過這樣的堅持的聯繫,變的更樂觀自信:

曬太陽:

而人的情緒就是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下起伏最大,陽氣充足的人通常比較樂觀通達,陽氣不足的人則容易悲觀絕望。所以,養好陽氣,人的情緒也會慢慢好起來,整個人充滿了精神與活力,由於七情過度而導致的疾病也就離我們遠去了。
那麼陽氣要如何養呢?其實,天地之間最大的陽氣就是太陽,太陽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體陽氣的變化。長期待在寫字樓里的人總是感覺沒有生氣,如果能每天抽時間晒晒太陽,就會覺得整個人精神很多,這是太陽給我們的力量。所以我們說,人只有跟著太陽走,才能找到內在的力量。

原文鏈接:http://data.book.163.com/book/section/0000FbHS/0000FbHS40.html
早睡覺:

「抑鬱」是膽氣不足的結果,23:00-1:00(北京時間)為"子時",膽經最旺,膽為少陽之氣,即剛升起的太陽.如果膽氣沒有升起來,就相當於體內沒有太陽,"十一臟腑取決非於膽",如果膽的陽氣不足,人所有的臟腑都是消極的
陽氣怎麼才能升起來呢?滋陰潛陽,當你睡著了,為陰,在睡覺中才能把膽氣升起來,如果不睡覺,不僅不升膽氣,反而還在消耗膽氣.當膽氣被消耗了,人就開始害怕了,我們常講膽大.膽小,指的就是膽氣,"氣以壯膽",膽無氣就沒有膽量了,會出現惕惕不安,對周圍非常敏感;善太息,就是常出氣;多疑.委屈;潔癖,最後就形成了抑鬱。

原文鏈接:http://www.120dao.com/419.html
鍛煉身體:

看來解決問題還是在於「人」的本身,如何突破和提升,
實際就是這樣,人本身的素質,比技術手段要重要。
高盛培養的交易員全都是25歲以下小伙,還有的金融公司,專門僱傭,海軍陸戰隊退役士兵,石油天然氣工人,養牛的工人,等等當交易員。因為,干這行第一就是要有個好體格,身體不好,心智也不會太健全。實際人生拼到最後,就是拼體力。美國人心裡很清楚這一點。就像蘇格拉底說的,一切的人類活動都是需要用身體的,所以把身體鍛煉好,總是不會吃虧的。
……

我覺得人本身素質的突破和提升就在於要有個好體格。
看傑克,韋爾奇傳記,中說,他把通用公司很多辦公大樓賣了,卻建設很多健身房讓員工鍛煉身體。當時很不解。現在才明白他的高明之處,沒有一個好體格,你做什麼都很難成功。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一個身體強壯有力的人和一個身體軟弱的人取得的成就是絕對不可能一樣的

原文鏈接:http://www.nhjww.com/read.php?tid=25490


雖然我個人也同意,一個不樂觀的人,很難真正地樂觀起來。但這是由於他長期的思維模式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那些負面的情緒像甩不掉的狗皮膏藥一樣,如影隨行。
但一定要讓自己「保持」樂觀心態,或者不樂觀的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樂觀,還是有一些比較接地氣的方法。看到咪蒙在公眾號里的一篇推送,深有同感。分享給大家。
永遠保持樂觀,你需要這9種方法
(原文作者:咪蒙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 咪蒙)

1、凡事往好處想,對未來充滿期待

下雨了,如果自己帶了傘,我們就會覺得,好棒,我好幸運;

如果自己沒帶傘,我們就會覺得,好棒,體驗一下淋雨的感覺。

每做一件事,都覺得我一定會做得很好。

同時陷入意淫,完了,又有新一批的人要崇拜我了。怎麼辦?好苦惱。

比如我們編劇團隊吧,每次做任何一個項目,都有強烈的預感,這次又要火了,只要拍成電影,票房至少10億啊。

然而項目一個個都撲街了。我們又會想,沒關係,經過這次,學了好多東西,我們還是賺到了!

永遠對未來充滿期待,覺得自己以後會越來越屌。

凡事往好處想這方面,我更極品,我永遠不記得到底是「左眼跳財」,還是「右眼跳財」,只要任何一個眼皮跳,我都覺得是在跳財,老子又要發了。

2、運氣不好,覺得一生的厄運用完了

樂觀的人也有倒霉的時候,只是這種時候,我們就會想,我已經預支了未來的厄運,接下來都是好運了。

接下來,有什麼好事發生,就覺得,果然!我從來不會為抽獎抽不到而傷心,我每次都覺得抽不到正好,我的好運氣都攢下來了,以後遇到大事,我就會特別好運了。

每當低谷的時候,就會想,這已經是我人生最低谷了,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好。

3、那些不可控的事情,就不想了

設想一種場景:剛上課呢,老師突然宣布,這節課隨堂測驗,計入期末考試成績。

樂觀的人就會想,哎,這老師是有點毛病,但是算了,罵他也沒用,那就考唄……於是專心做題。

悲觀的人就會一直糾結這件事,一直罵老師是變態,耽誤十幾二十分鐘……

當事情已經發生,沒辦法改變的時候,就接受它,進行下一步。

幾年前,因為太喜歡成都了,我想在成都買房,都看好房子了,結果當天去交定金的時候,政策變了,首付從兩成變成三成,我付不起了,只好放棄了;

第二次,我又看好了一套,結果當天特么的政策又變了,不接受異地貸款了……我只好不買了。

對這件事,可能換一個人會很心塞,總會想「如果我……」、「早知道我……」,我就不會想那麼多。

我哪知道政策會變啊,只能說明這兩套房子都跟我沒緣分,那就算了唄。

4、凡事抱著「體驗一下也不錯」的心態

我的同事,超級樂觀的黃經天就說,他以前很窮的時候,就會想,我就體驗一下窮嘛,以後富了,就再也沒機會體驗窮了。

結果他一直窮到現在。

我更變態,我做手術都不怕。當初剖腹產的時候,大家都說好怕哦。

結果我自己看剖腹產的視頻,要切開七層肚皮(還有子宮)才能把胎兒拿出來,血肉模糊的——好好玩啊。

我覺得手術就是體驗一下身體被重裝的感覺。不是說我變態到期待自己做手術,而是說,一定要做手術的時候,也不會覺得世界末日來了。

我想讓換一個方式,去看待這件事情,降低它的負面效果。

5、忘性大,記不了仇

對於我們這種二逼,一個典型場景是,受了委屈了,被別人黑了,很生氣,心裡默默放狠話:你給老子等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結果不到10天,就把這事給忘了。

我總是會記住對自己有利的事,忘了對自己不利的事。

比如我去看一堆關於我的評論,我總是一眼就捕捉到誇我的,注意不到、也記不住罵我的。

培養自己有意識地記住好事,忘了壞事,慢慢你生活中的美好就會越來越多。

6、永遠不會隨便責怪自己

採訪我們公司的人,如果連續好幾次你都忘了帶鑰匙,你會怎麼想?

一派就會埋怨自己,我真的是個大傻逼,又丟三落四,這都做不好,我還能做好什麼?我就是沒用,廢物!恨不得甩自己兩巴掌。

而另一派就會對自己說,我又忘了,我真是迷糊的小傻瓜,怎麼總是忘記呢。

看出來了吧,樂觀的二逼們都覺得自己很萌,很愛自己,捨不得罵自己。

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更像對自己的好朋友,出了任何事情,都會很寬容地說:沒事,你已經儘力了,不是你的錯,只要總結經驗,你下次會做得超級牛逼!

7、遇到挫折,覺得老天在考驗我

超樂觀的黃經天就說,每次他遇到什麼痛苦的事,都覺得這是老天在考驗自己,沒關係,我會好好表現給老天看的。

那些普通人還不配被老天考驗呢。

比如他戒煙的時候,很痛苦很痛苦,他忍住了,頓時覺得自己好牛逼啊,戒煙這麼難的事情,都可以做到,還有什麼能難倒我的呢。

8、總想著自己有什麼,不去想沒有什麼

「得到的才是最好的」,這就是樂觀派的思維方式。

不在意那些得不到的,只在意身邊擁有的。對已有的,充滿讚美和感恩。

比如同事租了個房子,覺得這個房子特別好,採光好,通風好,她把房子打扮得很漂亮,每天都覺得自己賺大了。

換一個人可能會想,一直租房好球煩啊,老子到底什麼時候才買得起房子!

9、每天都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家唯唐是這個理念最忠實的貫徹者。

玩個遊戲,領個日常寶物(每個人都有的),他都會說,天啊,我好幸運。

吃碗牛肉麵,他都會驚呼,我好幸運啊,這麼年輕就能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每天都中彩票了呢。

其實,心理學研究表明,總覺得自己幸運的人,就會越來越幸運。相反,總覺得自己倒霉的人,就會越來越倒霉。

因為幸運兒總是發現事情好的一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我不是說,樂觀的人不需要努力,只需要傻樂。

只是說,我們需要一些更良性的思維方式,避免負能量的滋生。

坦白說,今天寫下來才覺得,樂觀的人都有種蠢萌感啊,跟二哈似的。

是啊,痛苦才顯得深刻,樂觀會顯得膚淺。

可是我覺得,能看透這個複雜的世界,還能保持熱愛,這挺高級的,

不是嗎?


PS:最後這條比較重要,特別是年紀越小的人越容易通過最後一條的練習,達到「樂觀」的效果。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幸福五部曲:
《持續的幸福》、《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
誠意推薦,我這樣天性悲觀的人看後,都覺得整個世界好起來了!


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讓一個人樂觀起來:

1.轉移注意力。當你一注意到自己正在陷入挫折、痛苦、悲傷和不自信的情緒時,你要轉移注意力,想一些其他完全不相關的事。

2.找到教訓。任何情況都能讓我們受到教訓。不管這種情況看起來多麼不幸,你要意識到有一個美麗的教訓在等待我們去發現。有時教訓是昂貴的但每次難題都是偽裝了的學習的機會。

3.感恩的態度。生氣時開始數一下你生命中的幸福和奇蹟,開始去尋找他們你就會找到的更多。

4.使用積極話語和可視化。鍛煉用積極自信的眼光看待自己。

5.庫存記憶。保存那些能讓你立即微笑的記憶,那些讓你快樂,感激和興奮的時刻,那些讓你覺得和世界和平相處的時刻。

6.批判排毒餐。改變你的方式和態度。看看你是否可以停止批評他人和任何狀況。

一位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有趣的書,或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迪。
一、為現在而活
你所擁有的只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沉浸於現在的片刻里。不論是觀察甲蟲、畫畫、築沙堡或從事任何活動,他們都能做到全神貫注。
活在現在,也就是我們要從現在從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到樂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後的結果。我們該擴張自己的感官,體會現在這一刻的種種美妙之處。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真正生活在現在,吸收周圍的一切,讓自己受感動、受影響。
二、不作無謂的等待
當你在等一輛計程車時,它就是不出現?有時你覺得一通期待中的電話讓你等得不耐煩。在彷彿無數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後,你決定找點別的事做,果不其然,電話鈴聲立刻跟著響了起來。
碰到這種情況,有個處理的原則:「回去掌握你的現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蹟。」如果你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擁有『它』才會快樂和滿足。」那麼你不能如願以償的幾率就會大為增加。
少一分牽掛,你的等待就會早一刻結束。
三、寬宏大量
原諒自己或別人,基本上是朝向為現在而活的一個抉擇。
選擇原諒,情況會循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了,別人也會跟著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別人也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別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作出反應。
四、快樂
不快樂是因為生活與預期不符。我們的要求不能滿足,認為人生不是它「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就會快樂不起來。
境由心生,快樂靠自己決定。人生有限,應善加利用。要活得更快樂、更充實,不需要改變這世界。世界已經夠美了,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我們不快樂的程度取決於現實跟它們「應該是」的樣子之間有多大距離。如果我們不凡事苛求完美,快樂這檔子事就簡單得多了。我們只需要決定自己比較喜歡事物朝哪個方向發展,即使不能如願,我們還是可以快樂的。


根據我的經驗:

永遠不可能 讓一個內心懦弱的不樂觀的人,樂觀起來。
除非他自己想要改變。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即使他現在十分悲觀,但是總有一天他會自己走出迷潭,樂觀堅強的生活下去。

一個悲觀的人,他並非生而悲觀的,他也是一步一步的從單純天真的樂觀,被打擊成悲觀的。這裡面有運氣的成分,但是也有他的能力,他的內心,等等各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悲觀是一種提前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來抵禦可能帶來的心理傷害的「自我保護」措施,是一種自暴自棄,是自我毀滅的前兆,而擺脫最這一切最重要的是「強大的內心」。但僅僅有「關懷」和「幫助」是無法拯救悲觀的,因為在悲觀者的眼裡,這個世界是不真實的,是宿命式的。一切外界的形象,語言,都會被在悲觀者的世界裡被扭曲成可怕的形狀,他自行屏蔽了一切美好,奔向著毀滅和死亡。

不妨把問題顛倒過來,如何讓一個樂觀者悲觀起來?
很簡單,狠狠的打擊他,連綿不斷的打擊他,那些內心弱小的人就會轉而悲觀。但內心強大的人將永遠不為所動,無論生活是多麼可怕污濁,他們也將懷抱著對世界的愛尋找任何可以帶來積極快樂的東西活下去。
讓一個悲觀者樂觀起來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不斷給予成功,他自然就樂觀了,但是這種樂觀是虛假的樂觀,浮於表面,是自傲和自大,而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因此問題變成,你如何讓一個人的內心強大起來呢?

有的時候這個問題無解。。。其實有的需要,人只需要那麼一點愛,一點點愛,就可以賦予一個人生活的全部意義。。。


樂觀的人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其實想要變得樂觀,換句話就是如何獲得快樂!
昨日看了一本書《快樂看待每一天》收穫了幾份快樂法寶,我很想分享一下,都是一些常見的但是最實在的方法:
1.活在當下。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無論再懊惱和遺憾,也沒有任何作用了!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是無法預料的事情,我們再擔心也沒有用,徒徒浪費掉時間而已。明天是今天無數個當下的集合,只有快樂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所以你現在該幹什麼就認真幹什麼,正在幹什麼就專心幹什麼,認真享受每一個當下!simple is happiness!
2.知足。不要有不切實際的目標,為此身上帶著滿滿的壓力和負擔。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就干多少,不要拼了命去賺錢,到頭來卻丟失了健康和快樂。你上了大學,就比高考落榜,初中高中畢業就去謀生的人幸福得多。你有家餐餐溫飽,就比非洲難民兒童有上餐沒下餐的日子幸福得多。你身體健康,就比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要幸福得多!
3.悅納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優缺點,並加強或改進。不要為一時的表現不好而喪失信心,你要愛這個「表現不好」的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人有失足,馬有失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再慢慢學會進步。
4.接受失敗。有些人經不起一點失敗,或是經過幾次失敗後,垂頭喪氣,一蹶不起。的確,失敗是會削減人的自信心。但是失敗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因為失敗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而這些成功是給不了的。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中吸取教訓,不要陷入失敗的悲傷和恐懼中,應該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怎樣做下次做得更好。
以後如果還有快樂法寶,我會繼續編輯!噔噔


感覺不太可能,樂觀與悲觀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悲觀的人對事物的認知始終是負面的去感知,而樂觀的人無論遇到什麼困境總能讓事情變的簡單而美好。


從心理學界目前的主流認知來看,謹慎的樂觀和輕度的悲觀都是一種情緒認知風格的正常波動,且它們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優勢。


而從整體來看,理性的樂觀對於壽命,免疫力,生活快樂度是相對悲觀有明顯優勢的。但我個人不推崇盲目樂觀。

我本人天性是非常樂觀的,在悲觀父親的影響下於青少年期習得了一些悲觀的風格。但是在後來通過學習和調整我又把自己拉到了理性樂觀的道路上,雖然樂的程度不是很深,且悲觀情緒也時常來找我,不過比之先前還是好了蠻多的了。

樂觀是可以學習的,通過學會一些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技術,確實是能夠改善自己的情緒風格的。這方面研究的心理學界權威馬丁·塞利格曼 有寫過一本書叫 Learned Optimism,中文譯名有倆個《學習樂觀》和《活出最快樂的自己》樓主可以在亞馬遜,淘寶上面買到,相信會有所幫助。


都說的太過寬泛沒有可行性了,告訴題主一個簡單可行的辦法,多去想想生活中一些積極的事情。就這麼簡單。


不樂觀的人不一定就不樂觀,
樂觀的人不一定就樂觀。

角度不同,感覺不同。


如果我想幫助一個朋友改掉悶悶不樂,脫掉滿身腐氣,並且敞開心扉,會這樣:
1、運動和親近自然
運動是能量的釋放,由內向外,跑步,籃球,健身。或者登山,遠足,去鄉村。
2、為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標
比如,每天幾點鐘必須起床,晨跑要覆蓋多遠,在儘可能多的生活細節上,要求自己更加可控。從量變到質變,逐漸改變生活習慣。很多人都不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能改變自己,只是因為太心急。
3、加入一個樂觀的團隊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聖人,會犯錯會悲傷會不夠豁達,個人總是不夠強大。在團隊中,所有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並且十分奏效的 。

what can defined us?樂觀,悲觀,or我們永遠比表面更複雜。
樂觀悲觀只是一小撮人創造出的概念,這就與星座一樣,做試驗搞統計,你怎麼找都能找到符合的特質。實際上,那些只是碎片化的錯覺。信則有,不信則無。


1、最迅速的方法:少思考,不思考,別思考。
2、最根本的方法:發現善,讚美善,感謝善。
僅此而已。

悲觀者往往考慮事情全面,且有完美主義情結,所以只要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他必然情緒低落。而世間萬事,好壞並存是必然現象,所以悲觀主義者不可避免地要時常被悲傷情緒纏繞。
反之,樂觀主義者之所以樂觀,一種人是因為從來不去想,一種人是因為只往好的一面想。
因此要樂觀,就要學習樂觀者的這種思維模式,不要想太多,縱是想也多想好的方面。

真正的難點其實是打破完美主義情結。贊的人多再繼續寫吧,


樂觀是一種心理模式,可以訓練出來的。如果你天生悲觀,那是因為你小時候的環境里,身邊有很多悲觀主義者,他們大多缺乏安全感。悲觀是習得的,慢慢固化為一種思維模式。比如看見下雨,就會鬱悶,心理想的是,又不能出門各種糟糕。而樂觀者,看見下雨,會說,太棒了,可以不用給花園澆水,皮膚可以保濕,車子有老天爺幫忙洗了。訓練樂觀的方法很簡單,嘗試去分析事物好的一面。對悲觀者來說,要說出好的一面很難,要說出壞處卻有一大堆。所以需要訓練。對於自己抱怨的事情,嘗試用,太棒了……造句。人的大腦是很好騙的,只要堅持就會更樂觀!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樂觀 | 心理調節 | 性格 | 性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