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與生死相關的優秀建築?


風之丘葬禮堂/楨文彥

Kaze-no-oka Crematorium

動物本能的生態表現之一就是確立自己的領域並劃分地盤。這表示為了保護生命而進行防衛和進攻的它們對基本空間的關注。我們人類也從遠古時代就自然而然共享著同一種空間感。不久,為了經營人類集體的生活並維持和擴大這種集體生活,神話和宗教誕生了。而在其中,空間和音樂從一開始就被當作最能夠分享生命體驗的工具而得到重視。「死亡」的儀式在歷史上通常在不同形式的空間中進行,同時,這些形式與人們的宗教信仰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現代都市化的社會當中,我們人類死後,將會在叫做葬禮堂或者火葬場的地方被處理。用處理這個詞,恰如其分地強調了火化爐的焚燒能力。

風之丘葬禮堂

那葬禮堂作為逝者與生者訣別的場所,應該布置成怎樣的空間?而空間的儀式應如何作為原始的體驗留存於人們的記憶當中?

空間的儀式首先是到達那裡然後開始舉行。就好像從我們以往所經歷過的世界到下一個不同經歷的世界,間歇( pause )是很必要的。經過細長的走廊,繼而穿過大堂、等候室、遺體告別室,最後來到火化爐前。在這段時間,就好像其後會真實感覺到一樣,自然光和自然光之間映照出的空間的質感微妙地演繹出這個場所的個性。

寄骨室

然後,或是通過格子形狀的拉門,或是以自然光的姿態,一定會預感到下一個所面對的空間所在。爐前的空間是這一系列空間儀式最初的高潮。在這裡,透過被玻璃隔離開的輕水花園再度與外界接觸。

但是,外界只存在被周圍隔絕的天空和雲彩。最後的告別儀式再次在這裡舉行。遺體在被火化的這段時間,人們在等候室渡過短暫的時光,而通往這裡的走廊有一個緩緩的斜坡,再次將他們引入另一個世界。然後,在等候室的某種限定的視野當中,可以眺望到面前的公園和八面環山。又經過一段時間,他們被引至納骨室,再度經過外面的走廊,結束此次「旅程」。

結束火葬的場景

為了給予這些素材在質感方面以更多的生命感,如前所述那樣,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將自然光納入其中。而為了給各個關聯的空間在儀式上給予變化,同樣的灰色,例如使用好幾種模板澆灌的混凝土,抹勻、抹直、乃至塗抹、鋪墊灰漿、花崗岩、金屬,光是材質就準備了六、七種。這些材質是否能夠構成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是個探討的課題,因此為了使這種裝飾成為可能要不斷進行細節的研究。素材的能量是材料覆蓋後表面的擴展,或是根據材料單元的大小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不論在任何時代、何種樣式,都是建築師需要面對的永恆的課題之一。

在納入自然光的方法方面,為了不讓遺體告別室或納骨室高的一側進入光量太多,經過折射後進入的光線再次被垂直或水平的格子形狀的百葉窗過濾。這些反射光、折射光隨時間和天氣情況,給予結構表面不同的質感。

文字:楨文彥

圖片來自:Maki and Associates


1980年的冬天,耶魯大學。

一名建築系大二的女學生,為了完成一項本科課程的討論,她用600字的篇幅構思了一個位於華盛頓的越戰老兵的紀念碑,實際上當時這個項目並不存在。

隨後,美國政府開始了這個紀念碑在全國範圍的競賽,鬼使神差地,她把她撰寫的這600字的描述加上自己畫的一些草圖寄出去了。

實際上我從未真正完成它......在寄出去的頁面上甚至能看到一些塗改,我就這樣把它投遞出去了,從未想過會得到任何消息.....

她與其他27000名參賽者一樣,都以無名之輩的身份參與競爭。

但後面的故事早已被世人熟知。

後來,競賽委員會的人根據信上的地址找到了她位於紐黑文的宿舍,並在那裡宣布她獲得這項競賽的勝利。她設計的這座紀念碑坐落於華盛頓的憲法花園中,位於林肯紀念堂的東北,附近是國家廣場。主要部分於1982年完工。紀念碑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維護,每年大約有3百萬個訪客。

這個紀念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兩片光滑的黑色的花崗岩切開地面,彷彿一道大地的傷痕。紀念碑上按時間順序刻上了為越戰獻出生命的男男女女,在兩片花崗岩的最高點,1959年和1973年(越戰開始與結束的年份)「相遇」了,圍成了這場戰爭的時間環。

1982年她在施工現場

這個設計是如此的讓人震驚,它缺乏許多戰爭紀念碑的傳統元素,譬如愛國文字和英雄雕像,旗竿和裝飾性雕塑。設計者的亞裔身份也是一個敏感問題。在1982年紀念碑揭幕儀式,人們甚至都沒提到她的名字。最後迫於公眾壓力,決定將她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但落成後,第二名的設計只是三名越戰士兵的塑像,無人問津。

但是這個紀念碑卻是許多退伍軍人的精神歸宿。一位退伍士兵說:「這是一個我能靜靜地悼唁我的朋友的安靜的地方。那是我所希望做的。」

這位當時年僅21歲的設計師叫Maya Lin

是個美籍華人

我們更熟悉她的中文名:林瓔

林瓔1959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她的祖父林長民曾經在1913年擔任中華民族眾議院秘書長,1917年成為段祺瑞執政府內閣司法總長。

今人提起林長民,往往說,「噢,林徽因的父親」。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林瓔的姑父和姑母。膾炙人口的《與妻書》作者林覺民,正是林長民的兄長,是林覺民的侄孫女

林長民和林徽因

林瓔的父母都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員,林瓔小時候就展現出數學和藝術方面的天賦。在中學時期她就是班上的尖子生。畢業後,即被耶魯大學錄取,成為該校建築學院學生,1981年獲學士學位,1986年獲碩士學位。

在1982年越戰紀念碑落成後,林瓔接受美國南方貧窮法律救援中心的委託,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麥里,馬丁·路德·金髮起民權運動的地方,設計了一座公民權利紀念碑。紀念碑中泉水從一個傾斜的圓盤灑落,有如淚水灑落,有黑人婦女參觀時撫摩紀念碑也流下淚水,每年都有數千人前往參觀這個紀念碑。

公民權利紀念碑

從1980年的越戰紀念碑開始,林瓔的作品幾乎涵蓋了當代美國和國際社會所有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戰爭與和平、種族與女性的人權平等、土著問題、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化及物種消失。林瓔作品背後的倫理和價值觀,是其能打動人類靈魂和核心力量。

越戰紀念碑

「波場」系列

女生桌

PLATFORM 2014

RIVERS AND MOUNTAINS 2014

ECLIPSED TIME 1995

WHAT IS MISSING

1994年,一部以林瓔為主題, 名為」林瓔: 堅定清晰的洞見」(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的紀錄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2000年,林瓔自己著書《界線》(Boundaries),進一步向世人解釋自己的設計和藝術思維。同年,她主持地跨美國西部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位於哥倫比亞河和蛇河流域的美國人最早登陸地的歷史景觀重現的一個大課題的「匯流地課題」(Confluence Project)設計,這項設計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林瓔目前仍在工作之中的一項大任務。林瓔挑頭來完成這項縱跨歷史,橫聯各種文化和藝術的大任務,可見她在景觀設計和藝術構想方面功力之深厚。
      
2002年,林瓔成為耶魯大學校友股董會的成員。
      
2003年,林瓔成為世貿中心紀念碑設計竟標的評委。
      
2005年,林瓔入選美國國家藝術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院士,同年,與希拉里柯林頓一起被選入「全美婦女名人堂」(National Women"s Hall of Fame)。迄今為止,入選的華裔女子只有林櫻和何健雄。

2010年2月25日,林瓔獲2009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奧巴馬親自為其授勛。2月25日,白宮東廳,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身著黑色鑲紅邊套裝的林瓔披掛上紫綬帶的金質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家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文字以前在公眾號發表過
圖片來自maya lin studio和網路


碰巧今天看到的 安藤忠雄在札幌的陵園
挺有意思的 雖然空間不是很有原創性
就貼幾張圖看看吧 說多了又會有人來打嘴炮 怕了





泰姬陵——從小到大每次看到都會被她的美所打動的建築

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

泰姬陵(印地語:??? ???,波斯語:烏爾都語: ?),是印度最知名的古迹之一,處於北方邦阿格拉,是莫卧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傑作之一。

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再附一張大一時候的渣畫——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群(柏林)

水泥方塊陣列在廣場上,高低大小不一。你可以在這片灰色的陣列里走動,沒有文字,也不必看到全貌。


林瑛21歲設計的越戰紀念碑


第一個反應上來的應該就是柏林猶太人紀念館。
先附幾個圖




明天補充分析。。。。。。

明天補充分析。。。。。。
來補坑了。
這個建築是為了紀念兩千年猶太人在柏林的歷史包括殘害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建築師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丹尼爾·里伯斯金(D.Libeskind)。
反覆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築,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為什麼貼不了圖)
入口在旁邊的一個傳統建築裡面。裡面有三條路線。反應的是猶太人的戰爭中的三個方向,被屠殺,同化,逃亡。
建築師又根據這些方向了解了柏林猶太人的生活軌跡劃分了建築的表皮。設計了建築的三個終點,其中只有同化是有一個4層大小的出口的,其餘兩個分別通向大屠殺紀念塔,逃亡的獨立花園。出口反應了逃脫者當時的艱難與掙扎,另外兩個都是死路,雖然看到的陽光但卻逃脫不了。裡面又根據建築頂層暗示的雙線設置了7個暗塔劃分了內部空間。
完成時間是2005年,完成度比較高。現在已經是歐洲最大的猶太人紀念館。
。。。。。。。。。。。。。。。

手機碼字不易,也沒貼圖,希望大家諒解一下。


羅馬的萬神廟
印度的泰姬陵
俄羅斯的列寧墓
朝鮮的錦繡山太陽宮
法國的先聖祠
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日本的唐招提寺
柬埔寨的吳哥窟
奧地利阿爾特阿赫的伊斯蘭墓園
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
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南京的中山陵
秦始皇陵
寧夏的西夏王陵
山東曲阜的孔林
北京的明十三陵
南京的明孝陵
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
河北省保定市的清西陵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哦


【人民英雄紀念碑】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骨教堂


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地
櫻花靈園
冥想之森
柏林火葬場
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
長崎市和平祈念館
柏林和解教堂
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紀念館


在台灣宜蘭黃聲遠做的渭水之丘,有空補圖


世界貿易中心--最直面生死的建築

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1973年—2001年9月11日

還有哪個建築會寫上「生卒年」?

它埋葬的是有數的無辜生靈,卻更是無數的家庭,無數的情感,無數的夢想。

還有遙遙無期的「和平世界」。

建築理念

「我們今日所需要的建築就是要表現今日的時代,我們需要愛、溫存、喜悅、寧靜、美麗、希望和作為一個人的獨立自主。建築就是要給予這樣一個寧靜的室內外環境。有了寧靜,則我們有了喜悅。」締造紐約世貿中心的美籍日裔建築師雅馬薩奇一向遵循的建築理念聽起來是那麼充滿愛心,以至於無法想像他的作品被無情摧毀時,他將怎樣的悲哀。幸運的是,他已在15年前去世,帶著他一生對友善平和的創作環境的追求。

大事記

1962年——1977年,世界貿易中心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包括辦公大樓與1間飯店,最初可容納450家公司、5萬名工作人員。
1974年8月7日,菲力浦·派堤(Philippe Petit)在兩棟大樓間表演空中走鋼索,花了一個小時跨越世貿中心兩棟塔樓,之後遭逮捕入獄。最後菲力浦只能在中央公園為小朋友表演。
1977年5月,喬治·威廉(George Willing)用自己設計的繩索攀登摩天大廈,被判索賠25萬美元,但是最後僅賠了1.1美元。
1993年2月26日,21號大樓地下室被恐怖分子襲擊,伊斯蘭極端份子在地下室放置炸彈,導致6人死亡,約有1000人受傷,放在頂樓餐廳價值200萬美元的上等葡萄酒被炸碎,香濃四溢的酒漿沿著大樓流下。後來這些恐怖分子都被判處240年的徒刑。

2001年9月11日,世貿中心被恐怖分子用民航客機自殺攻擊而撞毀,兩幢110層摩天大樓最終倒塌。

愛、溫存、喜悅、寧靜、美麗、希望和作為一個人的獨立自主。

死亡、冰冷、痛苦、喧鬧、悲慘、絕望。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毅!

願生與死溫柔對待這個世界!


國外:羅馬的萬神廟

印度的泰姬陵

俄羅斯的列寧墓

朝鮮的錦繡山太陽宮

法國的先聖祠

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日本的唐招提寺

柬埔寨的吳哥窟

奧地利阿爾特阿赫的伊斯蘭墓園

國內: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

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南京的中山陵

秦始皇陵

寧夏的西夏王陵

山東曲阜的孔林

北京的明十三陵

南京的明孝陵

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

河北省保定市的清西陵


聖卡塔多公墓
新理性主義的代表作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吧,住在周邊一直沒進去過,聽說建築是齊康先生設計的作品。

每天路過去上班,看到絕望的母親捧著孩子,看到深灰的泥土裡伸出來的手臂,我感到膽寒和絕望。

好在她的面前已變成了熙熙攘攘的水西門大街,周邊的老人高高興興每天按時跳起廣場舞。

苦難值得銘記,這種悲鳴與痛苦,被來往的車流衝散,也值得慶幸。


推薦閱讀:

文學殺死建築了嗎?
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選址與建築物落成,會為周圍腹地帶來哪些影響層面?
中國建築遺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都有哪些?
建國至今有哪些被拆掉的著名建築?
商場內扶梯為什麼有的上了一層直接能再上,有的要繞一圈才能上?

TAG:建築師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