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做生意的區別是什麼?


有人說創業就是做生意。
明明不一樣啊。

創業多好。
創業可以談理想,做生意只談錢。
創業可以不講理只講感情,做生意不行。
創業可以外行領導內行,做生意也不行。
創業靠點子加個程序員就能成了,做生意還是不行。
創業可以少發工資,不交保險,做生意必須按時發,按時交。
創業可以空手 PPT 套資本家的白狼,做生意只能賺用戶的錢。
創業不看出身,草根都能寫 BP,做生意得有背景,至少得是小資產階級。
連環創業者可以到處走穴搞講座,做生意失敗的只能去工地搬磚擺攤賣烤串。
創業可以上感動中國,做生意只能上法制中國。

你們做生意的太 low,整天就想著錢,一股子銅臭味。
我們創業的是為了理想啊,贏了是贏了,輸了也是贏了,你們不懂。

ˉ\_(ツ)_/ˉ


「創業者」和「生意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也是被世人黑化的人。他們有著很多共同點,也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學習,卻很難相互轉化,因為內核完全不一樣。
我以前認為創業就是做生意,創業差不多四年以後,我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重新審視「創業者」和「生意人」,重新考慮做公司(企業)和做生意的區別,我覺得他們還是有所不同。我今天願意以一個創業者的角度為他們畫一副畫像。

一:關於本質:
我們創業,本質到底是在尋找什麼?
——找一個市場,成就一個公司,然後,讓這個市場變大,讓這個公司變大。或許因為這個公司一不小心還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行業。
直白一點說,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所以,我們都說「創業是一條不歸路」。

也就是說,創業者是什麼?就是指:某人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者,某人掌握了某種技術,某人有她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某人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台或載體,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並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的那個人。(此定義來自百度百科)
而這個人,選擇了創業這條路,她就不能回頭,即便是轉型,本質也完全不能變,她脫離不了這個內核。

生意的本質到底是在尋找什麼?
——聰明的生意人會覺得「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沒有人的地方?有太陽的地方就有我生意人,有我的地方,就有消費者」+「不管任何時候,這天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我再做一遍」,這不是段子,這是在說生意的本質。

你告訴他「這個生意張三已經在做了」,他說「哼哼,我XX方面的優勢比張三好」。
你告訴他「你根本不懂XX業務,為什麼要做這個生意?」,他說「哈哈,我的目的就是為他人提供滿意的服務,然後掙到錢,我的目的不是讓別人知道我懂XX業務啊」。
你告訴他「你這個在中國行不通啊」,他說「切切,大爺我換一個國家看看」。
也就是說,生意人是什麼?實質就是商人,也就是買賣東西,把東邊的買賣到西邊去,辨貴賤、調餘缺 、度遠近
一個生意人,最大的能力就是「交易能力」+「服務能力」+「哪裡有財富,哪裡就有我」+「你需要什麼服務,你說話」。

就本質上來說,他們的區別是:
如果地球上沒有石油了,
創業者說,我要發明如何把水變成石油。
生意人說, 我去XX星球給大家搞石油。

二關於真相:
創業有十個真相:
1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創業是少數人的事情。
2創業是一條不歸路。
3創業成功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4如果利潤沒有,收入沒有,我們可以啟用其他個指標,比如:創始人自身、團隊、產品、用戶規模。
5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老闆就有什麼樣的公司文化,公司創始人的DNA一般都會成為公司的文化。
6「創始人一個人就能決定著公司80%的命運」。
7創業是創始人自己的事,它並不是媒體的事,並不是觀眾的事,甚至也不是政府的事。
8商業模式不一定是盈利模式。
可用的商業模式之一:產品模式。
可用的商業模式之二:用戶模式。
可用的商業模式之三:推廣模式。
可用的商業模式之四:免費模式。
9最關鍵的創業可以做免費產品。
10與我們以為的相反,其實從大部分公司的情況看,都是創始人在給員工打工。

做生意也有十個真相:
1誰有本錢,誰就可以做生意。有利潤,就有錢收。
2東家不做,做西家。
3有錢收,就是成功,
4如果利潤沒有,收入沒有,就是等死。
5有什麼樣的市場就有什麼樣的生意人。
6消費者能決定著生意人50%的命運。其他50%看他的行業上下游。
7生意,如果媒體幫你,政府挺你,觀眾愛你,你就成功了嘛。
8商業模式就是盈利模式。
9對於生意人來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能有。
10與我們以為的相反,其實從大部分的情況看,都是生意人在給房東打工。


三:關於衡量成功的標準:

成功創業者的標準:
1行業領先。
2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現金流不能斷。
——與此同時,業務必須可持續增長。
4公司的成長模型要跟上時代。
5不能利用人性弱點通過旁門左道掙錢。
——「正道的價值觀」是一個企業的命。
6能不能開拓一個新的行業。

成功生意人的標準:掙到錢。持續性掙到錢。

四:關於「如何看項目」:
說到做創業,我們判斷一個項目賺不賺錢?通常看以下幾點:
(大前提是;創業,只有1%的項目能成功)
1看創始人自身。
2看團隊,創業很複雜,團隊至少要有技術積累和行業縱深能力。
3團隊要有項目實踐能力。
4看項目是否有完整的商業模式。
5市場空間是否足夠大、市場空間是否可轉化、市場佔有率能有多大。
6再把團隊、產品、市場結合起來看。
7看天花板,創始人的天花板,團隊的天花板。
8看創新能力,因為創新會打破原有的行業平衡,創造出新的需求。
9行業的天花板尚不明確的行業。看團隊的行業地位,看創始人過往。
10看創始人和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11看公司的護城河。
12看團隊的成長能力。
13看團隊的成長模型(與12完全不同)。

說到做生意,我們判斷一個項目賺不賺錢?通常看以下幾點
(簡單粗暴的就4個標準:能短時間賺到錢、投入資金少、竟爭小、可重複消費)
1產品的質量有沒有保障、各種貨源是不是穩定,各種資源的給予是不是成體系,供應商的服務體系是不是健全。
2市場需求夠不夠大。
3利潤空間大當然很好,關鍵要看是不是穩定,能不能持久。
4商業模式是不是健康,盈利點是不是安全。
5運營難度高不高,有沒有技術壁壘,有沒有不可控資源。
6生意人了解這個行業的「行業的輪廓」嗎?
7生意人相關軟實力。
8對於生意人來說,消費升級中什麼點比較重要?
答:性價比。
爆款。
單點突破。
渠道。
創新的需求。
影響力。
雖然融合和交融發生在各個領域,線上線下正在融合,新模式和傳統模式正在融合,但是,說到消費升級,或者說深挖,是一個非常難的定義的一個概念。所以,做生意,這種事情要有非常務實的態度,不管你有什麼新技術,什麼好的想法,什麼沒有的能力,我們都要以辨證的態度看問題,說到底,都要看「你的一切」是否能和真正的商業模式進行整合。

想到再補充


硬來分個區別:
創業 = 做生意 + X
X是個因子,什麼因子?可以是青年的夢想、開創某個產業、做出某種規模等等,因人而異

至於美名「創業」的為什麼失敗更多,就是注重那個X太多了,忽略了生意的本質。


做生意屬於創業
但稱自己做生意的,基本上都在賺錢。
稱自己在創業的,基本都在虧錢。


一分鐘教你搞懂創業和做生意有啥區別

互聯網創業叫創業


你不小心盈利了,投資人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跟你急,必須叫你免費,收費會嚇跑用戶,會丟失市場份額。你會因為你盈利而不好意思跟同行和投資人打招呼。


出席各種互聯網,創投論壇以及和it圈子混個臉熟是你的必修課,會議大談用戶體驗,下一個風口在哪裡,分享自己是如何叫用戶尖叫,不經意說正在B輪融資了。

打嘴炮的能力就是公司的競爭力。


知乎上開個賬號是必要的,寫一篇如何拿到某投資大佬可以快速收穫2000個贊,一定要強調,投資人是看中你這個人而投,至於你做什麼他不關心,這樣寫會加很多分。=


更高階玩法:一定要在微博上激怒周鴻禕,一定要激怒他。他炮轟你一下你,你小子就是賺大發了,第二天你就家喻戶曉了,節約了上千萬的推廣經費吶。

但要不失時機優雅的亮出和徐小平老師談笑風生的照片,證明你背後也是有大佬撐腰的。


第二天你公司的估值又會翻一翻,你的APP在App store排名挺進前15,妥妥的。


不要開寶馬,Low。特斯拉,才能代表你的互聯網極客精神。特斯拉小毛病雖多,但至少證明你是真極客。

切記不可以換個標,做個改裝說是自己搞的新能源互聯網汽車喲。

業餘時間跑個馬,如果成績不錯,就輕輕說道,膝蓋有傷不如從前。餓了點個西少爺,水果吃褚橙就夠了,這才像真正的互聯網信徒。


假如不幸你錢燒完了沒上市公司垮掉了怎麼辦?沒關係,保持冷靜。寫一篇飽含淚水情懷滿滿的文章總結一下這段創業路程的點點滴滴和心理歷程,一定要反思,深刻反思,主要寫忽視了用戶需求忘記了初心。為什麼你眼中總是飽含淚水,因為你深深愛著這片土地。


36氪和虎嗅創業家創業邦各自大號小號會幫你轉發某某創始人的深刻反思。


不出一個月你在江湖仍舊是一個傳說,名利雙收的你然後拿著下一個風投的錢繼續創業。


你會獲得一個高大上的美名,叫連續創業者


太陽照常升起。

江湖還是你的江湖。

互聯網之外的創業叫做生意


生意是如果你賠錢了,你會成宿成宿無法入睡,你想的心都有。


做生意,你就疲於奔命面對客戶,銀行,地下錢莊,黑社會,工商稅務,科長。低頭,下跪,伺候人的功夫都要會,活一定要好。


做生意失敗了,債主上門,你東躲西藏,幾年緩不過來氣,老婆跟人跑了,你一個人關燈吃面。


更慘的把這輩子就搭了進去,之後是跑路跳樓家破人亡。

-------------------------------------------------------------------------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紐約老李校長」

後台回復阿拉伯數字「100」

可以獲得老李的100條江湖秘籍


創業是指某個人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台或載體,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並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
生意呢,已經了走一個創業的過程,直接性的投資下去,都是希望自己投入越少但賺得越多,希望自己手上的一點小錢能變成活錢,以錢滾錢。
一般創業指的是沒多少資金靠自己大部分能力辦起來的事業叫創業。
生意一般指的是有一定的資金去投資事業,往往好多大企業這類的生意都是家族繼承下來。

廣義的生意能包含創業,創業包含不了生意,生意中有一部分人是創業的,當創業的每一個人未必人人能做成生意。

一切的創業,最終都是生意


上周我們正好組織了一次活動,主題就是創業和做小生意的區別,我們的一位合伙人主講了這個話題,其實在國外,哈佛商學院早在10多年前就給這兩者有過詳細的定義。下面是我們公司一個小妹子整理的文字版本:

什麼是創業?

先po出一張對比圖,這裡面詳細的列舉了關於Startup和Small Businesses的定義和區別:

創業公司的創立往往基於一個偉大的願景,並且極具創新能力。他們通常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品或者服務,高風險但高收益。

小型企業比如理髮店,他們往往是拷貝流傳已久的商業形式,模式上已經很難再革新。我們常說的小本生意就是這個意思。搞清了創業公司和小型企業的區別,再去理解創業是什麼就很容易了。

但是,

小型企業就一定沒有創新能力嗎?

如何使小型企業發展成為創業公司?

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

  • 最簡單,最赤裸,渴望發大財的人
  • 不甘平凡,渴望滿足和成就的人

創業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創業成功者很少,這對創業者自身有非常高的要求。我們撇開一些必備的技能,去探究一個創業者最應該具備怎麼樣的素質,以上兩點尤其重要。

創業中,一個最大的陷阱,就是你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創業。創業並不是適合每個人,如果你只是想給自己貼一個「創業者」的標籤,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請不要去,因為你很可能在遇到挫折之時輕易放棄。一個野心足夠大,慾望足夠強烈的人,他們大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要創業,委屈謾罵失敗誤解等等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磨難,他們家常便飯,創業者的心就這樣被撐大了。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創業者也是,你知道要去哪裡,世界會為你讓路,而慾望會做你的引擎。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創業?

  • 特別怕累,特別怕麻煩的人
  • 做事沒恆心,容易放棄的人
  • 渴望自由,不想打工受委屈的人
  • 承壓能力差的人,千萬別創業
  • 對要不要創業猶豫困惑很久的人,大部分不適合創業
  • 在意和家人陪伴時長的人

具備以上幾點的人,不適合創業。創業最大的挑戰不是窮,不是累,而是不確定性。創業者最難以忍受的是過山車般的心理波動。因此你要適應並且克服這種不確定性,讓自己和同伴確信,你們在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這種不確定性會特別麻煩,需要人表現極強的心理素質。創業本身面臨的其他問題就很多,而你個人問題還沒有妥善解決。搞得定自己的人才能hold得住客戶。往往創業者是犧牲了很多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才造就公司的成就,楠哥說他每個月能陪伴自己兒子的時間少之又少,但創業者是不可能在兩者之間做到絕對平衡的,這世界上不存在剛剛好,只有取捨之間。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的標準。長板定理告訴我們,優勢足夠突出,可以補齊短板。如果你具有難以替代的長處,你大可不必對號入座。但以上值得大多人去反思總結。

這張圖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小企業都缺乏創新能力。

小企業發展成為創業公司,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資本和管理

舉個簡單例子,要開一家小餐館投資100萬,盈利10萬。不考慮其他條件,想要開下一家餐館那就是10年後,錯過了時間周期,店鋪的發展速度極其緩慢。但如果引入資本1個億,那就可以1年內開100家,快速佔領市場,完成小型企業的轉型。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當線下實體店以一定速度擴張的時候,如何保證之後的每一家店都跟第一家店一樣運作良好?是否應該全盤複製第一家店的運作模式?

先來比較一下線上和線下的區別。

線上成本=線上固定成本+線上變動成本

線下成本=線下固定成本+線下變動成本

線上與線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變動成本

通俗的講,固定成本就是就是你處於經營狀態後,即使什麼也不做,也要發生的費用。變動成本主要是根據你的產量或者銷售量變化的支出。

再拿新妹紙的小餐廳舉個例子。我的房租,桌椅板凳,不管有沒有生意,這個成本我都要掏,這是固定成本。而我購買消耗菜,副食的多少,服務員的多少是可變的,是根據實際情況時時變動的,這是變動成本。

線上變動成本=X1+X2+X3

線下變動成本=X1+X2+X3+...+Xn

這裡是舉個例子,並非絕對數值。

既然線下的變動成本如此高,可複製性肯定大打折扣,那該怎麼辦呢?恩,管理的作用就凸顯了。在新妹看來,管理就是用來解決資本觸及不到的面,深度發掘市場潛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管理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但是在小生意的轉型過程中尤為重要。

資本和管理結合,最終成就小生意到大買賣的轉變。


創業=增長(Startup=Growth)

並非所有新創的公司都是創業公司。在美國,每年新創的公司達上百萬個,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創業公司。大多數都是服務性商業——餐館、理髮店、水管業務等等,除了非常少見的個案外,這些都不能稱作是創業公司,一個理髮店就從不會被定性為快速增長的公司,但是一個搜索引擎公司就顯然是。

當我說創業公司被定性為快速增長時,我的意思在兩方面是顯而易見的。其一我所說的定性或者設計(designed)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具有目的和準備的,因為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會失敗。但是從天性自然的一面來說,創業公司又是不一樣的,因為一棵參天大樹的幼苗從其發芽開始就具有不同的命運。

其區別就在於為什麼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詞「startup」,來專門描述那些快速增長的的公司。如果所有的公司從本質上都一樣,但是其中一些依靠運氣或者其創始人的努力使其獲得快速增長,那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單獨的辭彙來描述了。我們只需要將其成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是事實上,創業公司都具有與其它商業完全不一樣的 DNA,Google 並不是一個創始人很幸運或者非常努力而成功的理髮店,Google 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

要獲得快速增長,你必須打造一些能向大眾市場出售的東西(產品或者服務),這就是 Google 與一個理髮店的區別所在,一個理髮店(barbershop)並不具備規模化擴張的性質。

對於一個快速增長的公司,它必須具備:

* 提供的業務(產品、服務)是大多數人想要的

* 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能覆蓋所有的這些人並為他們服務

在第一條上,理髮店非常契合,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理髮。但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連鎖店的建立,也就是說它不滿足第二條。一個理髮店的服務對象是個人對個人,很少有人會為了理個髮不遠千里而前往某個店,但就算有人願意如此做,理髮店也不太可能容納得下。

開發軟體是解決第二條的最好方式,但是你最終又會受第一條的約束。如果你開發一個軟體教匈牙利人講藏語,那麼你可以覆蓋到大多數想要的人,但是這個市場仍然太小;如果你開發的軟體是教中國人講英語,那就不一樣了,此時你就處於創業的領域了。

大多數商業要麼是被第一條約束,要麼是被第二天約束。而成功創業公司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以上兩條都無法約束自己。


以上摘自:Paul Graham:創業=增長(Startup=Growth)


我認為,創業=賺錢=做生意


創業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在做生意,但直到有一天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在做生意時,創業才能成功。


創業指的是「互聯網創業」或是「用互聯網思維創業」,它們一般是利用網路平台提供服務並因此獲得收入。這種服務有可能是新技術、新產品,也有可能是新的商業模式。而做生意外延就很大,在家門口擺個擦鞋攤也是做生意。

在社會現象上,前者強調技術含量和創意,還加入了情懷理想成分。後者則沒有,似乎只要能賺到錢就可以。因此現在的大家都喜歡稱呼自己創業者,好像更高檔、更牛逼。再加上互聯網行業里,趨勢是要快,比別人更快融到資、比別人更快做大,導致融資變成了一種表演天賦,能吹會煽+PPT成為了一種核心能力。但實際上,創業就是做生意,創業首當其衝要考慮的也是賺錢。很多創業者,後期死都死在不能回歸商業本質,關注成本、回報、持續性和擴展性。所以個人認為,只有把自己看成是生意人的創業者,才有可能得到持續發展。


創業這個詞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或者說從誰的口中,筆下被創造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認真講只有做生意這個詞,沒有創業。只是當人們把生意得種類分的越來越細,才出現了創業。
創業最初的含義應該是開創一門新的業務。
創業應該是生意的一個種類,指的是那些未曾被人開啟得服務模式。未曾被人運用得新鮮技術。未曾被人思考到得商業模式。等等內容逐步被生意人創造出來,並成功能讓後來者沿用得過程,叫創業。

創業也是一種生意,只是可能在走沒人走過得路,所以更累。但是,不以賺錢為目的得生意,都是耍流氓。


創業是個高雅的說法,生意是個務實的說法。就如同方便、如廁、去洗手間是高雅的說法,而去茅房、上廁所、拉x是務實的說法一樣。

區別還是有的,高科技領域的創業,往往看起來更高大上一些,而團隊整體的收益會更多(例如騰訊阿里百度的早期團隊),做生意看起來更大眾,收益整體上更私人一些,老闆和打工者更明確。

很多創業者在路上的時間長了,會真以為自己就是高大上,找一片樹林子山溝溝就以為上的是洗手間,恨不能三個月做出個 facebook,張口就戰略,閉口產業鏈,只有夢想不見生意,這樣能成功么?少數還是有可能的,但絕大多數不可能。


見過了上千個的創業者,發現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創業跟做生意一樣。所以,這些創業者基本都失敗了,或者都在大量虧損。

其實,創業就是做生意。


不掙錢的時候

如果是在做生意,大家會覺得你很蠢。

如果是說在創業,大家會覺得你很棒。

掙錢的時候

如果是在做生意,大家會覺得你很棒。

如果是說在創業,還沒太見過掙錢的。

發工資少的時候

如果是在做生意,員工會說你太摳門。

如果是說在創業,員工會直接跳槽去。


創業是做生意的一種,而不是相反。

這背後就和企業家和商人的區別一樣。一個叫enterprise,一個叫business.創業重在創,主要由開創和創新的意思。從無到有,創造了新的產品,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這個才叫創業,你在樓下開個買燒烤的,那不叫創業。如果你開了個賣燒烤的,用胡桃木來烤孟加拉虎,那就是創業。企業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創造精神,在經濟學家熊彼特的描述中,這是一群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他們擅長「創造式破壞」,常常對舊勢力構成挑戰。

而做生意,是一個大概念。創業是做生意,投資也是做生意,套利也是做生意。我在賺錢的邏輯是什麼?什麼規律或觀念使人與人賺的錢產生了巨大差別? - 知乎一文中,描述過這個問題。大部分貿易其實都是套利,也就是地區間的套利,因此是做生意,而不是創業。依靠行政和自然壟斷來賺錢,也是做生意,而不是創業。

在國內,創業被賦予了很大的褒義成分,一個人說自己在創業,包含著情懷與理想。而做生意,就自謙多了。因為商人在中國的地位一直都不太高,以前士農工商,把商人排在了最末的位置。

答主為獨立投資人心理諮詢師,更多關於經濟和成長的話題,歡迎關注我個人微信公眾號:jingji-xinli


(2014-10-16)這麼說吧,我認為,人生無處不生意。無論你是做什麼行當,都是在做生意。

你找份工作,也是一門生意,你是在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聰明才智賣給老闆,你的工作報酬在老闆的賬本上被稱之為勞動力成本。你職務晉陞了,或者被高薪挖走了,相當於你的價值被發現了,你就增值了。老闆和你買賣雙贏。

創業就不一樣了,創業是在創造一門事業。它特指你開創一門事業,這門事業可能是沒有人做過,或沒有做成功過的,或沒有達到你所預設的高峰的。

做生意就像謀生,創業就像成家立業。兩者是不同的人生狀態,也需要不同的技能。

通常做生意有虧有賺,但絕大多數生意都是賺錢的。因為不賺錢的生意沒人做。就算是求職找工作,你怎麼也會掙到足夠每月生活的薪水。

創業就很難說,就像十月懷胎,只有一朝分娩,才能知道這孩子長什麼樣子,前面為生育而準備若干時間精力的戀愛、結婚、XXOO、懷孕,都是為這一天無償地投入和付出。之後還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心血。

創業是一項非常消耗精力和金錢的事情,因此,創業的失敗率奇高。據統計,青年創業的失敗率高達90%以上。也就是說,100家公司創立,能存活一年的有10家就不錯的了。這跟結婚頭幾年的離婚率特別高,是一個道理。

但賺錢並不這麼容易失敗,比如,你隨便在街邊擺個攤,馬上就能掙到錢。去工地搬個磚,當天就能拿到錢。

做生意有時靠一個點子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可創業不是靠一兩個所謂的好點子就能成功的。

因此,人生贏家必先從做生意開始,越早越好。在你開始產生個人自我意識的時候,就應該嘗試討價還價講條件,還應該盡量把條件講成功。這種素質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惜被很多父母給扼殺在了搖籃里。那些乖孩子無一例外是很難做成生意的,更遑論創業了。

說這麼多,舉個例子吧。不知道你看過《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沒有,就是以新東方為藍本拍的電影。你看俞敏洪當年為了賺點外快,在北大做老師的時候,偷偷在校外開培訓班,這就屬於做做小生意。後來被學校發現,給開了,被迫無奈只能甩開膀子一門心思開培訓班了,這就開始屬於創業了,當然也有做生意的成分。當後來創業成功,賺了好多錢,又變成做生意了。他的同學從美國回來,忽悠他上市,他死都不肯。因為他不想失去做小生意的自主權和自控權。但上市之後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他被逼無奈只得上市,這就又從做生意變成了一次新的創業。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做生意是一件多麼美好但又多麼沒有遠大志向的事啊:典型的小農思想,守著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過小日子。但創業就痛苦多了,它需要你被辭職、拆夥等逼得釜底抽薪,走投無路,然後才橫下心來拚死一搏,還未必見得有電影和現實里新東方的那種成功。

但你可能要問,既然做小生意過小日子那麼美好,幹嘛要大志向呢?這就取決於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說太多就變成創業傳銷課了,在你個人的領悟和修為吧。

------------------------------------------ 2015-3-21 ------------------------------------------
加張撿來的圖佐證一下:


做生意是賺當下的錢。

創業,這個『業』是要考慮未來10年如何賺錢。至少50%的精力用在謀未來。

其它的,都是這兩句話的補充。

講講我的創業故事。

第一篇 事業不在大小,而在活多久

我在2012年之前創業遇到挫折(之前公司年盈利就在百萬以上),不得不從零開始創辦公司。

所以這次我不是想做生意,而是想做一份事業。

但是我不懂,什麼叫做「事業」。以為「做大就是事業」。當時的我,做生意的本領已經還不錯了。對商業的理解和判斷,已經做過若干「賺錢的小生意」。

2012年,我看到的最大的機會就是淘寶,所以我做了一家淘寶培訓公司,請成功的淘寶賣家來授課,我負責招生。這個領域當時沒有對手。這家公司很快月利潤過10萬。但是這個規模難以讓我覺得這個是事業。所以我一心想做大規模。

而這個時候我看到我邀請的淘寶老師們,一個個都是年銷售額幾千萬。所以我覺得做淘寶是一個很快做大規模的機會。所以開始了自己的淘寶路。先後做了四家淘寶企業,一年後,月銷售額破200萬。

然而這個時候,員工流失,利潤率下滑。而我自己變得越來越辛苦。

2014年才想明白。開始轉型。本質錯誤是沒搞明白:事業不在大小,而在於活多久

我認為電商品類需要一家專業的人才服務公司,而這個機會的規模其實足夠大的,可以做(活)10年以上。

2014年就比較痛苦,因為轉型,放棄了很多已經到手的利潤。而看到別人快速成功,不免心裏面落寞。比如2014年的微商,很快造就年利潤千萬的公司,不碰。如果決定做事業,就瞄準未來的一個活得更長的機會就行了,而不是什麼賺錢做什麼。

聚焦的2年內,公司人數到了近百人。光課程研發團隊就20人。利潤竟然超過了當時多元化的高峰。比我想像中快多了,活得更穩健。

第二篇 創業者一定要做事業么?

但是仍然有一個觀點要分享:剛剛創業的人,一定要先做生意

做生意重要的是判斷當下機會的能力。如果你連當下的機會都判斷不了,何以判斷5年後的機會?所以一個新創業者說事業是基本上不靠譜的,極少創業者能夠做到對於未來那麼好的預言。很多時候我們做了一個生意,兩年後市場萎縮,根本談不上是事業。

想想馬雲,一開始是做翻譯社的。後來互聯網也是一家建站公司。慢慢慢慢才開始做電商平台。而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未來的電商會怎麼樣。

你需要先在生意中,磨練自己創業的能力。才有創業的可能。

第三篇 創業需要的能力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判斷機會的能力。這個決定了你的成功率。

而創業,需要的能力全面多了。

首先是對於未來機會的判斷能力。不但能夠判斷當下,還要能夠判斷3年5年後(而不在於這個生意的大小)。比如比爾蓋茨判斷操作系統為王。ibm就沒有這個判斷力,導致了在pc領域最終的失敗。

其次,建立核心競爭力的能力。你判斷清楚這個機會,那麼為了不讓別人未來超過你。那麼你就需要現在建立一些,別人無法超過的地方。

第三,管理能力。沒有一個事業,是一個人能夠做的。所以需要很強的管理能力才行。

所以說,做成功一個事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最終我們會看到,在一個領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看看視頻網站燒了多少錢?最終活下了幾家公司?

包括我們自己仍然在路上。

碼字辛苦,多多點贊,謝謝。

補充:有人在私信問問題,不常常登陸。所以可以留言到微信jianghui1918(不過很難做到每條都回復,見諒)


看了其他幾個答主的人回答,覺得都很有趣,說得也很不錯,尤其是紐約老校長對於互聯網創業者的浮誇作風的描述很是貼切@紐約老李校長,真心給贊。


其實自己作為一個搗鼓各種小生意小項目的年輕人,故事不轟動也很平凡,但其實自我感覺都是些更貼近大多數屌絲創業者的故事,所以也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回顧這幾年,賺過不少錢,也入過很深的坑,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過,也能及時慢下來尋回初心。拿得起過也放得下。無論是在創業還是做生意的道路上,最難得的就是遇見另一個自己,尋回初心。


那麼,開始準備我的故事吧…


很多年長的人都喜歡給我們說,世界是你們年輕人的。其實他們沒把後半句說出來,很遺憾,世界並不屬於年輕人,等到真正可能屬於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不再年輕了。據我目前所知年輕唯一的優勢就是:從時間、家庭、精力各方面來說,有更多的犯錯誤的資本

大概總結就是,我年輕,我有資本!豈知年輕不等於有創造力,而創造力也不一定就意味著賺錢。年輕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激情是我們最強的動力,但這絕不能構成我們揮霍資本的理由!我們通常喜歡選擇性地記住那些鼓舞人心的小概率事件和人物,卻主動地忽略大批死在創業這片沙灘上的幼雛。任何事情都是量變的積累和準備才可以引發質變,即使扎克伯格,他也是從10歲就開始編程了的!在創業這條道路上,我也是個幼雛,雖然做了N多項目,賺了不少錢,也有虧得一塌糊塗的時候,一直以來,都只是做了點小生意,也是直到最近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次創業,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隨隨便便就動了創業的念頭,因為創業本身便是一個非常消耗精力和時間的事情!即使你說你覺得現在上班工作的內容渾渾噩噩浪費青春毫無疑義。但是,和結婚一樣,寧缺毋濫,那一刻相愛的衝動感性要有,細水長流的慎重思考也要有。千萬不要因為上班無聊而創業,也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我之所以之前一直只稱自己做生意,是因為我現在所做的不是真正自己喜歡和擅長的。真正的創業雖然以盈利賺錢為目的,但項目本身的驅動因素必須凌駕於賺錢之上,是一個你真正喜歡的行業,並且願意為之不計結果的付出,做好基礎的能力素質和時間、資金、團隊各方面的準備,再起航,那才叫做創業…

總結起來,創業和做生意最大的區別於我而言,就是團隊的成熟度的不同,成熟的團隊在能力素質和戰略眼光的不同決定了項目本身各方面的發展軌跡,最終定義了項目本身的屬性是創業還是做生意!


好了,接下來,結合我的經歷談一談,我是如何意識到自己其實只是一隻在做生意而不能算創業而已的,畢竟具體化的案例分析起來詳細一點。


首先,我覺得自己大概可能也許在基礎原則上算是搞明白了生意與創業的區別。本人家裡一直是做生意的,父母是一對鄉村小農民夫婦,沒有什麼雄才偉略,凌雲壯志,完全是因為窮怕了,所以下海經商,沒有人脈,沒有資本,沒有什麼戰略頭腦,但是靠著他們的勤勞與節儉,一步一個腳印,經營糧油副食,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做了十幾年,用汗水與辛酸,也算是闖出了一片小天地,在一個二三線城市也還是能算得上一個中產家庭了。但也因為過分保守,錯失了很多讓我成為富二代的機會(父母是那種寧願手持大筆現金,也不願投資其他行業的人,所以在我們的不斷鼓舞下,真的真的是強逼利誘了,最終還是在前幾年裡在縣城裡買了三套房,現在升值不少)也正是因為家裡面的原因吧,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我對做生意保持了極高的興趣,所以我在大學的時候正式開始了我的「小搗」生活…

我做的第一個生意很簡單,就是買賣一個信息不對稱。當時是利用58、趕集等平台買賣二手iPhone…模式特別簡單,我在58同城和趕集網長期刷屏(當時把各個朋友的58賬號借來用)銷售自有的二手iPhone,當然還有在校園裡貼小廣告。以 iPhone4為例,市場價普遍在3000-3500左右的時候,我就把價格定在3500銷售,然後當有人要買的時候,我就說這兩天在有事,回來就交易,然後馬上就到58上,趕集上去找貨源,使勁砍價,然後賺取中間差…最經典的一次,一個客戶要一台iPhone4s,約定第二天3200成交,然後馬上在58上照,各種狂砍價,最後約定第二天2500成交。結果找同學借了1600,第二天中午12點和賣家2500交易,兩小時後在同一個肯德基餐廳3200交易。此後,我便也賣二手山地車,單反,反正是沒有庫存的生意,最多也就中途買家反悔,手裡面得囤貨一個。這樣小打小鬧,也讓自己賺了不少錢。這就是我說的如何選擇創業的兩點前提之一是否適合創業:要有那種敏銳的嗅覺,對商業需求的直覺,那種天然的捕捉能力…久了,便開始翩翩然,想干點大事了…但是,後面我才知道,這TM就是一個單兵作戰項目而已,沒有團隊化管理經驗的我,在這個項目之後就直接躍級想干點大事,完全就是作死!年輕創業者的致命缺點就是小巷思維,當他們獲取一點小小成功的時候,便開始自以為是,盲目自信,思維進入以自我為中心的邏輯體系之中去,任何人的任何意見只要是阻礙到了他的浮誇心理,他是完全聽不進去的!思維固定在小巷裡,調不過頭…


對,說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我!盲目自信的我,想去做一個教育培訓機構,說干就干,很快,就和同學一起募集了大概十萬的資金。本來,按部就班的做一個小的培訓機構,我覺得我應該也可以賺點小錢的。但是,本人就是一個作死boy!我打算回家利用暑假在小縣城做一個培訓學校,原本計劃是租一個幼兒園,然後請一兩個牛逼的老師站台,然後全班配備大學生蛋子來做師資團隊的!但命運的巨輪就是這麼巧合,回家的火車上,我認識了一個阿姨,而且一番交流後,阿姨對我賞識有加,就這麼我們愉快地加了微信留了電話。然後故事的轉折開始了,阿姨在我們縣城有個規模超級大的場地(於我而言),20多個教室,桌椅空調都是齊全的,一直做的是培訓機構,但經營不善,一直做的半死不活的!所以一言不合,我們就合作了。因為如果我自己做,可能就是那種經常看見的租個小民房,然後有幾十個學生的小作坊,但和阿姨合作我就是一個有正規資質在教委備案消防過關的教育培訓學校。看上去在檔次上,那肯定不是一個層次!所以作死 boy肯定覺得風光一點必然是更好的!現在想想當時可能對賺錢對成本控制財務預算都沒有概念,對創業的概念都沒有,那種感覺就是跟大學做個活動一樣,想的是怎麼看上去風光一點,可以得到同學朋友佩服讚許的目光。但生意就是生意,賺錢才是最重要的,表面功夫真的不重要!我看現在很多創業者就是盲目追求高大上,作為初創企業,團隊還沒齊全,產品還沒成型,公司還沒有盈利便開始租高級辦公室,住五星級酒店。朋友,真的沒必要!與其短暫風光後的衰頹,不如低調奮鬥後的驕傲!回到故事,我和阿姨選擇合作,由我承包培訓學校並負責具體運營,阿姨占當期收入的30%(對,談判技巧的缺失,以及對財務預算的概念缺失和對行業的缺乏了解!如果現在,我寧願花錢租個幼兒園!)。然後嘩啦啦的組建了一個團隊(我現在都不好意思叫團隊,那根本充其量就是一個團伙!),然後做海報,建立宣傳渠道,招老師!雖然名義上有個團隊,自己的煽動性也很強,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但全部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自己也缺乏管理經驗,所以很多事情他們還是能力不足,自己都要親力親為。所以在開學的前三天,我熬了三個夜,至今想想都覺得恐怖!我記得開學前兩天是家長諮詢最多的時候,我前一個晚上剛編完課表,第二天早上8點便開始接待學生家長,中間顆粒未盡,滴水未沾,到下午7點團隊開會的時候,大家都在吃飯,我端著盒飯卻在一直說話,飯沒吃完,從外地請來的老師看我年紀太小,不放心,準備連夜回家,我馬上又趕到酒店,安撫教師團隊!一切弄完半夜十二點了,我才吃飯!當然,我現在這麼說,不是玻璃心,也沒不是裝可憐,創業只不過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選擇罷了,作為成年人就得為自己的每一次選擇承擔責任和風險。當時對成本控制真的是完全沒有概念,老師管吃住,經常請團隊吃飯。團隊管理也缺乏經驗,更多的是以「人情」牌來管理,管理風格粗曠缺少紀律。到最後我們的收入比起去年阿姨管理時翻了三倍,達到30萬,學生人數翻了2倍達到200多個!坦白來講我們的宣傳和招生做的還是很不錯。不過,最後扣除老師的,阿姨的,團隊工資,我居然一分錢沒賺還倒虧了幾萬…現在想想裡面可圈可改的地方太多了,要做到盈利也很簡單,但我重點不是想來反省這個項目本身,而是想告訴大家,這就是我說的如何選擇創業的兩點前提的另外一個:創業和生意的區別,他對你的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是很具體的。而我本人也很感謝這次的經歷讓我成長很多。我剛剛說了也許沒有這次合作,我可能租個小民房,請幫大學生做老師,我可能賺個一兩萬。但也因為這次經歷讓我懂得了創業和生意的區別,創業的艱難,開始「尊重」創業這個詞,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自信和毫無準備的激情去創業!每一步都變得腳踏實地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很慶幸自己的這次經歷,其收穫的價值遠大於我租個民房辦學校得來的東西!

人生中的每一段經驗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無論是好的經驗或是壞的經驗,他都是你人生組成的一部分,促成你未來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這次講了創業的前提。下次再碼字,繼續及格我的故事,現在的創業項目,講到主題如何選擇創業方向!
創建於 2016-07-1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俺覺得沒有區別。創業貌似好聽些,但往往誤導人忘記了做生意的本質。


推薦閱讀:

開養殖場是怎樣的體驗?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 | 生意 | 企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