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從共和制轉變到帝制的原因有哪些?


這是一個很多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在英語學術界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觀點以Ronald Syme為代表,認為共和國的覆滅來自於其自身的體制缺陷,其政體本身給內鬥與混亂提供了場所,所以奧古斯都實質上「拯救」了羅馬。另一種觀點來自於Erich Gruen,他認為共和國的體制一直是完好的,其陷入內鬥的境地完全出於偶然,因此其覆滅是極為不幸的。

把兩家相反的觀點亮出來是為了不讓其中一派的分析看起來就是歷史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的複雜程度。不過,雖然「共和國的覆滅是否註定」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順著歷史往前看,我們還是可以摸出一條問題的脈絡。在內部,共和國的體制雖然不能說缺陷百出,但其中確實有不穩定的隱患。在外部,共和國在其發展歷史上走的一直是一條軍事征服、對外擴張的道路,到了晚期共和國,這條道路反而加劇了其體制的隱患,和內部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共和國的滅亡。

首先說一點關於羅馬政制的背景知識。和希臘城邦不同,羅馬並不是一個民主政體。羅馬的最高權利不像雅典一樣在議會之中,而在兩位執政官手上。元老院起的是咨政作用,而立法權在人民大會手裡。執政官任期一年,掌握兵權,統領軍隊,在和平時期享有執政和司法的權利,是羅馬共和國體制下最高的職務。一般來說,有志於從政的羅馬貴族都會把執政官當做自己的最高目標。而羅馬早期外部環境並不好,經常受到附近高地民族的騷擾,因此執政官作為軍事上的最高統帥,地位尤其重要,帶兵打仗的能力也就成為了晉陞執政官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共和國早期,羅馬和外部民族紛擾不斷,經常互相攻伐,但依仗羅馬人的勇武,和其他民族的戰事勝多敗少,並逐漸半是拉攏、半是臣服了拉丁平原上的其他拉丁城邦。結果是羅馬平民分到了不少拉丁城邦的土地。在羅馬隨後的擴張中,羅馬平民得到了不少分地的機會。因此,結合上面提到的因素,不難理解為什麼羅馬有長久的尚武傳統。羅馬人是非常看重軍事的,連貴族都需要參加10次以上的戰役才能競選任何公職。

所以早期和中期的羅馬共和國就好像是一部戰爭機器,在充足的動機驅使之下從義大利對外擴張,並在公元前4到2世紀之間征服了西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可以說,到公元前1世紀為止,羅馬的政體與其野心之間有非常良好的互動。

但為什麼到了前1世紀,羅馬陷入了嚴重的內部問題呢?

其一是因為長久的擴張帶來了經濟問題。貴族和地主分掉了義大利大量的公有地,而對外擴張產出的巨大經濟利益也被他們攫取了,古羅馬的貧富差距因此急劇擴大。大到了什麼程度?舉個例子,義大利的一個典型的5公頃的農莊產值大概是每年3250千克小麥,大概相當於1460 塞斯特斯(羅馬貨幣單位,大概等於0.08克黃金)。而古羅馬的貴族的收入是多少呢?我們知道進入元老院的最低財產標準是100萬塞斯特斯;西塞羅在他的作品裡提到一個富足的貴族年收入大概是60萬塞斯特斯。西塞羅本人在小亞細亞的行省奇里乞亞(Cilicia)當總督的時候得到了大概2000萬塞斯特斯的收入,而他本人還常常抱怨奇里乞亞的貧瘠;早期帝國的貴族小普林尼對自己財產的估計達到了3億塞斯特斯;奧古斯都更是在自傳里誇耀自己一生給國家財政捐獻了24億塞斯特斯之多。而我們拿來和貴族地主進行比較的平民已是鄉下有產階級,更不用提城市貧民的境況了。

經濟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大量地方上的自由平民失去了財產。傳統看法認為,因為共和國不停的擴張,地主的自由勞動力常常要入伍打仗(羅馬共和國的公民有義務入伍),所以大地主們用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替代了自由勞動力。擁有土地的自由平民的財產也被大地主漸漸吞併,加上稅負的壓迫,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失去財產的平民。也有新的看法認為義大利本土的人口在擴張期間升高了。結果呢?每人能夠繼承到的遺產反而降低了,因此大量的平民處於經濟窘迫的境地。因此在大部分人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公有地應該如何劃分的爭議自然愈演愈烈,變成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主要矛盾。

原因其二是羅馬的政治體制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貴族之間的爭鬥。在共和國進行急速擴張的背景下,巨大的經濟利益使得貴族之間的爭鬥加劇,但在共和國的政體下,這種鬥爭是沒有辦法得到最高權威的遏制的。羅馬的權力非常分散,貴族們表面上都是平等的人,實際權力的爭奪因此只能轉到幕後。實際上,這種爭鬥下往往是由最有資源的人說了算:誰最有人脈,誰最有錢,誰最有威信,或者乾脆誰有軍隊,誰就能掌控權力。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資源?民心也是資源。馬基雅維利就在寫給君王的小冊子里戳破了其中的道理:要是一個貴族想要高於其他的貴族,那他一定得得到平民的支持。平民關心的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籌碼。在貴族和平民有著尖銳矛盾的背景下,羅馬的貴族們分化為「平民派」(populares)和「貴人派」(optimates)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羅馬貴族裡最深諳權術的,除了屋大維就要數凱撒。凱撒真正理解羅馬社會的根本矛盾,他通過分地的立法動議為自己贏得了廣泛的平民的支持。同樣重要的是,他在高盧用軍事天才為自己樹立了顯赫的威望。但凱撒的平民政策召來了元老院的保守派的反感,他過於卓越的戰功也讓元老院坐立不安。元老院的貴族和另一位政治強人龐培聯合到一起,希望解除掉凱撒這個「共和國的威脅」,但結果是凱撒帶兵南下,內戰由此爆發。

本質上,內戰的爆發是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結果。如上文所說,這樣的失控局面是沒有辦法得到提前遏制的。那共和國有辦法收拾局面嗎?也沒有。共和國體制的弱點在內戰中暴露得最明顯的是元老院沒有軍隊。為了抵禦凱撒這個共和國的「頭號威脅」,元老院不得不和共和國的「二號威脅」龐培結盟,因為只有龐培手裡才有軍隊。內戰的結果是凱撒獲勝。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要是最後元老院和龐培贏了會怎樣?很難想像除掉了最大政敵、手握共和國的軍隊的龐培會聽命於元老院。最後坐大的即便不是凱撒,也是另外一位政治強人。其實,在內戰里元老院的貴族們至始至終都在擔心龐培會變成共和國的新君。

我們來總結一下。共和國之所以會解體,一方面是因為無法遏制的外部擴張帶來了經濟問題,造成了平民的不滿,另一方面是體制內的鬥爭利用了問題,加劇了矛盾,因此貴族和平民的矛盾、貴族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急速惡化,最終造成了內戰的爆發,也可以說是羅馬共和國社會矛盾的總爆發。這場空前的大角逐需要一個贏家的出現——或者說,所有其他競爭者的出局——才能平息局面。這場矛盾通向爆發的過程中可能有偶然性因素,比如Gruen認為凱撒和元老院之間有意圖上的誤會。但即便沒有凱撒,這些矛盾也得不到解決,而只能被拖延。

所以,最後的贏家屋大維為何要給羅馬共和國改制也就顯得不難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屋大維並沒有像大部分人會想像的那樣用強權推行他的改革。因為有了凱撒被刺的前車之鑒,他的改革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他號稱「重新恢復了共和國」,從來沒有稱自己為皇帝,而只是「第一公民」(Princeps——因此稱屋大維創造的政製為「帝國」其實是不當的,在英語里一般稱之為Principate)。屋大維讓元老院在前27年賦予了他保民官的權力和幾個最重要的行省的總督權,從而合法獲得了在共和國里從來沒有人獲得過的巨大權力。據羅馬歷史學家Cassius Dio記載,這項提議在通過元老院時,元老們明白這是在建立君主制,但大部分人都因為「害怕內戰的紛爭」而默許了屋大維的動議。隨後,屋大維國家化了軍隊,在制度上防止了共和國軍閥混戰局面的重現,並且把幾乎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塔西陀把這一切總結為「(元老們)準備好了做奴隸??(他們)為了當下的安全,捨棄了危險的過去」。


本來的確應該嚴謹地回答這個問題,在回想了以後,我覺得我的答案千言萬語變成一句話,儘管看上去很不嚴謹:

該死的都死光了。

要這麼說,我覺得我們先要釐清一下時間軸。一般說共和到帝國的轉型,從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之後,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算起比較合適。

133BC 老大 Tiberius Gracchus 提比略格拉古 被殺。
121BC 老二 Gaius Gracchus 蓋 格拉古被殺。
circa 110BC 這段時間是 Jugurthine War 朱古達戰爭. 意味著 Marius 馬略的崛起。
circa 90 BC Social War (同盟戰爭?Social 來源於非羅馬公民的Sociis盟友 所以是義大利本土內戰) 這是Sulla蘇拉的崛起。
88 BC Sulla 蘇拉第一次進軍羅馬,為凱撒首開先河。
83 BC Sulla 蘇拉第二次進軍羅馬,做了一會Dictator 獨裁者(這是正式的在緊急狀況下任命的magistrate),最後解甲歸田了。
Circa 70 BC 年輕的Pompeius龐培 崛起。
73/71 BC 斯巴達克斯起義,主要是Crassus 克拉蘇在對付這幫奴隸。Pompeius龐培在東邊打Mithridates。克拉蘇是羅馬最有錢的人,不大會打仗。
70BC--60BC 這段時間,Caesar凱撒開始崛起,Pompeius龐培在清理海盜,已經成為全羅馬權力最大的人。Senate 元老院里則有 Cicero 西塞羅啊,Cato 加圖這些人開始鬧了。西塞羅覺得自己幹掉了Catiline加提林牛逼哄哄死了。
60BC Senate感受到了來自,Caesar凱撒,Pompeius龐培, 和Crassus 克拉蘇深深的威脅。結果天才的凱撒覺得三人聯手不錯於是First Triumvirate第一次三巨頭。
58BC--54BC Caesar凱撒去打高盧。Pompeius龐培基本在家歇著,Crassus克拉蘇難耐寂寞,去東邊打Parthia波斯,結果被殺了。羅馬出了個Clodius,變成了古惑仔打群架。
circa 50BC Senate元老院趁機拉攏Pompeius龐培。Pompeius龐培再次成為羅馬最屌的人。甚至做了Sole Consul(consul 每年兩個人,他一個人做)Caesar凱撒和Pompeius龐培決裂。內戰。
48BC Pompeius龐培在埃及被殺了。英雄末路啊操。
44BC Caesar凱撒被Brutus 布魯圖和Cassius 卡修領導的一幫元老 殺了。Caesar凱撒的政治財產由第一繼承人19歲的Ocatvius 屋大維繼承。Antonius 安東尼作為凱撒多年的心腹,現在在羅馬最屌了。Octavius屋大維,Antonius安東尼和Lepidus雷比達(也是凱撒的手下) 聯手,第二次三巨頭。
Circa 40BC 元老院的Cicero西塞羅因為和Antonius安東尼安多年的結的仇,被殺了。元老院共和派 在42BC 戰敗。Cato加圖早在46BC就已經自殺。這兩個死了,元老院沒人敢講話了。
42BC --31BC 三巨頭三分天下,Lepidus雷必達很快就沒了。Antonius安東尼和Octavius屋大維最終決裂。31年Actium大決戰。Antonius安東尼死。

正所謂該死的都死光了。


現在來看一下這個時間軸上重要事件的意義。
1. 整個古羅馬共和制的體系開始動搖,是從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開始的。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作為Tribunes保民官,攬了太多影響力,興風作浪拉了太多仇恨值。Senate元老院權力受到威脅 。往後Sulla蘇拉改革的重要一方面就是 削掉了Tribune的權力。
2. 共和國最後百年動蕩,第一對rival 是Marius 馬略和 Sulla蘇拉。Marius馬略出身一般,但是武力值很高,改革了羅馬的軍事體系,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羅馬軍事單位都是從他那裡而來。很重要的一點是,Marius馬略開始招收無業游民和底層階級進入軍隊,開了先河。往後,軍隊大部分都忠於統帥而非元老院。(對比一下曾國藩的湘軍)百年動蕩其實就是軍閥混戰。Marius馬略戰功顯赫,一直擔任羅馬最高的執政官一共7次。Magistracy的秩序被打亂。
Sulla蘇拉通過投機取巧在朱古達戰爭中出了名,其實一輩子都投機取巧,但是運氣也好的很。得一外號叫 Felix (就是運氣好)。Sulla蘇拉兩次進軍羅馬,原因與主題無關在這裡就不必提及。這兩次行動意義是非凡的。因為自古以來,羅馬城的邊界Pomerium 從十二銅表法開始都是一定不能跨越的,跨越者犯了Sacra,是對神的大不敬,是最重的罪。而Sulla蘇拉則管不了這麼多了。進城之後就「大清洗」,並且改掉了憲法,給了元老院更多權力,把整個magistracy嚴格固定了起來。 (Cursus Honorum)
Sulla蘇拉是個反革命,覺得整個行政系統調回幾百年前,就是好了。諷刺的是,他所要防止的那些事情,其實他自己都在違背。1.如果他自己能夠為了改憲法而進軍羅馬,那別人為什麼不能?2.當羅馬出現新的危機,只有像Pompeius 龐培這樣的人彗星般崛起去解決,而再次成為大軍閥。整個Magistracy又形同虛設了。整個憲法沒幾年就徹底崩潰。

3. Senate元老院是之前當過官的人一起開會的地方,在共和國最後的歲月里,其實已經沒啥用了。在整個百年轉型期,最重要的兩個人是Cicero西塞羅和Cato加圖。與其說,這兩人是有權力,不如說這兩人是有影響力。不管其他方面,他們都不是最好的政治家。在三巨頭同盟形成之前,元老們把三個最厲害的人逼到了一起,而在Caesar凱撒和Pompeius龐培的內戰中,他們就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最後第二次三巨頭時,Senate元老院恐怕就已經油盡燈枯,氣數已盡了。

這到這裡大家還都是共和的。而Caesar凱撒崛起時意識形態就開始變化了。
4. 兩次三巨頭都是兩大加一小模式,那一個小的,玩不好沒有了之後,剩下的兩個的碰撞就在所難免。
第一次三巨頭,Pompeius龐培是最古典的一個,武力值非常高,腦子裡都是自己的Glory,心裡想要模仿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所以他給了自己一個綽號叫Pompeius Magnus。 政治上並沒有具體的對體制危機的解決方案,對Senate元老院的分分合合也不是意識形態所驅使的。
Crassus克拉蘇則是個商人,靠房地產,私人消防隊賺的錢。因為要和其他兩個好哥們比比軍事才能,結果把自己命也比了進去。
凱撒出身高貴,跟Marius馬略還是表親。只有他是有political agenda driven by real political ideology的,也只有他真正的意識到了共和國的體系已經出現危機了。這三人中,他的崛起也是最穩健,最符合Sulla 蘇拉所設定的那一套程序的。Caesar凱撒在政治方面無疑是個天才,在軍事上也可以和Pompeius 龐培一拼高下,個人魅力十足,極受歡迎。Caesar 凱撒本人多次聲稱自己跨過Rubicon 是迫於無奈,是否從一開始就想要一統天下,這些都是有爭議的。再者,是否Caesar凱撒就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有些學者,比如我的老師R.Billows 就說是,有些學者則更傾向Augustus奧古斯都。

Pompeius龐培死後,Caesar凱撒回到羅馬,原諒了之前內戰中跟了Pompeius 龐培的黨羽(clementia)。他一人獨攬的狀況,刺激到了很多舊貴族。所以元老院就坐不住了。Ides of March真的是一個策劃非常愚蠢的刺殺。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殺了Caesar凱撒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答案當然是沒有。所以共和國再次陷入混亂。Brutus布魯圖和Cassius卡修和共和派的黨羽很快就被Antonius安東尼和Octavius屋大維幹掉了。這個時候,共和國剩下兩個幾乎勢均力敵的人。Antonius安東尼其實從來不買Octavius屋大維的賬,Octavius屋大維把自己的姐姐嫁給Antonius安東尼做政治聯姻,而Antonius安東尼卻整天和埃及豔后Cleopatra混,最後還結婚了。Cleopatra號稱和Caesar凱撒有一個兒子叫Caesarion,眾所周知,作為Caesar 凱撒的繼承人,Octavius屋大維是決不能容忍對他合法性的質疑的。Octavius屋大維這方面來看,三分天下時,Lepidus雷必達很快就沒了,Octavius 屋大維和Antonius安東尼各居西東,西邊要解決的問題太多(還有S.Pompeius小龐培作亂),而東邊則是財富和糧食的源泉。Antonius安東尼自然會時不時借天然的地理資源要挾Octavius屋大維。
這些都不叫和平共治,而只是僵持罷了。最後Octavius屋大維用天才而卑劣的手段,(宣傳戰啊,看他遺囑之類的)終於迎來31年的大決戰。

5. 終於該死的都死光了,只剩下屋大維一人了。難道像Sulla蘇拉一樣么?為了共和之實,已經殺了一百年,行不通。像Caesar 凱撒一樣么?Octavius 屋大維聰明了,先把不同意他的人統統給殺了,再來一個大赦天下Clementia,早已無人可赦。古羅馬人對Rex 王 無比忌諱,那沒有關係,Octavius 屋大維千推萬推,把 之前舊共和的分別由不同官職所負責的權力統統攬到一人身上(最重要的無疑是tribunicia potestas )。真箇體系看上去似乎沒有變,但是在一百年的陣痛之下,Augustus奧古斯都關掉了 象徵戰爭的Gates of Janus 亞努之門,對於羅馬領土下的公民,終於迎來Pax Romana。

最後我們來算算幾個比較重要的人物
T.Gracchus, 暴亂中被亂棍打死
G.Gracchus 暴亂中自殺
Marius 自然死
Sulla 自然死
Pompeius 逃亡埃及被殺
Crassus 攻打Parthians 被殺,有傳說是被灌了滾燙的黃金,還有說頭被切下來玩耍。
Caesar 被Brutus 和Cassius領導的刺殺小分隊刺死。
Cicero 被Antonius 下令追殺(proscription)
Cato 在Brutus 和Cassius 戰敗後 在Utica自殺
Brutus 自殺 battle of Philippi
Cassius 自殺 battle of Philippi
Antonius 自殺
Cleopatra 自殺

牛逼就是要活到最後。
死光光啦。


首先,病因的癥結源於第二次布匿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為了抵抗漢尼拔對羅馬的進攻全羅馬團結起來,元老院在其中其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這就鞏固了且加強了元老院的地位。
在這之後又經過了一百多年,元老院權力極度膨脹且擁有絕對的武器「元老院最終勸告」,通過這個他可以消滅自己的敵人,此時的元老院儼然成為羅馬的主人。
但實際上,在王制時期,元老院開始只是一個諮詢機構;進入共和之後,最高權利也應屬於公民大會。此時顯然已被元老院所篡奪。戰爭時期有一群精英來統治也無可厚非,但長期以來這種政治使得統治僵化,選舉制度讓不同政見的人相互傾扎,對民眾許下的都是空頭支票。元老院大權獨攬且和非元老院階級矛盾加深(非元老院階級可以成為平民),元老院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人民死活,在羅馬服兵役的人數不斷下降,因為羅馬的稅制是用軍役代替的,無產階級(這裡的無產階級是指財產少於一定額度的人)是不服兵役的。服兵役人數下降意味著無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加。羅馬每年都要免費發放大量的小麥以滿足貧窮的人生活。元老院佔據大量土地,農民無地可耕種甚至於流亡。這些矛盾不斷激化,階級對立越來越嚴重。
格拉古兄弟看到了這種狀況,認識到這樣的羅馬遲早會毀滅,便代表平民階級改革。但是受到元老院阻礙,兄弟倆人慘死。
接著馬略和蘇拉登台,開啟了武力統治的先例。馬略改革軍隊獲得平民擁護,但他沒有改革的政治頭腦,缺乏政治常識,漸漸失去民心。蘇拉也看到了羅馬的弊端,但沒有找對改革方法,以為鞏固元老院統治的就行了,殊不知這更是雪上加霜,羅馬的弊端正是由於元老院,蘇拉有政治頭腦和手段卻沒有政治遠見。他一手建立了嚴密的元老院統治並用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根據年齡來晉陞公職,如最早擔任公職貴族也要28歲,平民則要30歲,而且還要有十年軍齡,擔任執政官最早要40歲)鞏固。這就讓羅馬積重難返,元老院擁有絕對政治權利和無限權威,再加上「元老院最終勸告」的手段地位幾乎無法撼動。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打碎蘇拉體制的正是他的倆位得力手下龐培和克拉蘇。看似無可撼動的元老院卻因軍事實力而妥協,而開啟這先例的人這是蘇拉。此時的元老院已經遠沒有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的英雄氣概,沒有人願意去冒著生命危險去邊境作戰,這實際上變相為那些企圖顛覆元老院提供機會。
凱撒登上舞台,開始崛起的他已經將近40歲了,比起龐培,當時的他或許不足一提。但公元前60年前三頭同盟讓他獲益匪淺,花了8年時間政府高盧並建立了一支絕對忠於自己的軍隊。或許他想從內部改革元老院,但是元老院已經容不下如此強大的敵人了。龐培也因凱撒獲得羅馬第一人的殊榮而感到嫉妒。於是元老院拉攏了龐培,內戰開始。
結果,凱撒贏得了勝利並就任終身獨裁官改革羅馬各項制度,元老院權力被削減且更多人擁有了進入元老院的機會,獲得民眾擁護。但最終被忠於共和國理念的布魯圖所刺殺。
屋大維繼承了凱撒的事業,完成了天才沒有完成的任務,成為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
共和制未必強於帝制,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時代,都有隻屬於他們自己的榮耀。


羅馬和當時的超級商業帝國迦太基(幾乎控制了大半個西地中海的海上貿易)打了三次爭霸戰爭,從公元前264年墨西拿事件到公元前146年羅馬人攻陷迦太基城並且屠城,後世稱為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之前,羅馬共和國以(其實就是自耕農)為中堅。耕者有其田,戰時這些自耕農自備武器裝備成為羅馬的士兵。布匿戰爭之後,羅馬的自耕農解體。兩方面原因:長期征戰,自耕農由於從軍而沒有精力照顧地產,經濟上破產,更糟的情況是他們直接在戰爭中陣亡,土地成為他人所有;布匿戰爭之後大量財富和奴隸作為戰利品湧入羅馬,而羅馬的大貴族是直接受益人。普通小農在大地主、大奴隸主面前毫無競爭力,擠壓,紛紛破產。

和中國一樣,羅馬也是農耕民族,農耕社會的核心問題,永遠是土地。

也就是說,布匿戰爭獲勝之後,大量外來的財富湧入羅馬,反而導致普通的羅馬中產階級淪為赤貧。

從布匿戰爭之後到三世紀危機為止,羅馬秩序下的經濟體系,其實是一個層層吸血的體系:義大利半島從共和國(帝國)的行省吸血,羅馬城再從義大利半島吸血。羅馬皇帝向羅馬市民發放大量的福利來維持自己在政治上的基本盤(和納粹像不像?納粹的經濟是從德國佔領區掠奪財富來給德國人發福利)

三世紀危機之後的羅馬皇帝,如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終目標是把羅馬帝國改造成一個類似古代中國那樣由官僚統治的國家,在帝國內部實現真正的整合。而這一整合過程,被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止。

冷戰之後的美國,也有很多很多的相似點。

乘著蘇聯和東歐集團崩潰的機會,西方資本白菜價收購了很多原先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本和技術。(聽說蘇軍的坦克和暴風雪太空梭也要賣給中國來著)原東歐國家的那些各種工業也飛快地被西方資本吃掉。

最直觀的例子,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戰爭之王》,蘇聯解體之後西方軍火商直接倒賣蘇軍的武器裝備到世界上各個戰區。

冷戰之後,經濟全球化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而美國也不再是二戰和冷戰時候的美國。二戰中,美國憑藉巨大的鋼鐵、汽車、飛機、艦船產量,生生碾壓了德日軸心國集團;冷戰中兩大陣營的劍拔弩張,也讓雙方生怕在工業和軍備的比拼中落後。

而今日美國,從全世界吸血。美元和石油掛鉤,畢竟工業國都是需要石油的,所以各國持有美元。再加上美國的銀行霸權,美元成了國際結算貨幣。美國,超發美元,就能用一張綠紙換來各種產品。就像政府從民間掠奪財富最好的辦法不是收稅,而是超發貨幣,通貨膨脹。

薩達姆會上絞架,不是因為石油,更不是因為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是因為他想要用歐元結算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這觸動了美元霸權的根本。

美國被叫做「新羅馬」,並不是讚揚,而是高級黑。在強盛和擴張之後,原本的社會中堅,中產階級,處於水深火熱,產業空心化虛耗著這個偉大的國家,共和國搖搖欲墜。


在羅馬成為地中海上無可爭辯的霸主之後,那些為羅馬而奮戰的士兵,卻面臨十分尷尬的境地。

古典時代,軍隊一般都是從公民中臨時徵召的,士兵自備武器,打完仗該幹嘛幹嘛。最典型的,雅典的梭倫改革,公民服兵役的兵種取決於財產,土豪,買得起馬,當騎兵;不那麼有錢的,帶著刀劍,重步兵;窮的,拿著棍棒,是輕步兵。特別窮,空著手上陣的,也不是沒有。

羅馬早期,跟希臘城邦一樣,公民就是士兵。對這些人來說,保家衛國,可真不是一句空話,打仗打下來的,說不定就是自己家的房子、自己家的地。這幫人,打起仗來,真是嗷嗷叫啊。小小希臘就這麼揍得波斯大軍滿地找牙。

士兵自備裝備,還有另一個原因,政府沒錢。現代國家的行政效率之高,我們都習慣了。其實古代的政府想要知道公民到底有多少財產,很難。英國十七世紀就有過一段時間,哪戶人家窗戶多,一定就是有錢人,收稅就多,大家就索性把窗戶都封起來。《萬曆十五年》裡面就寫過,嘉靖年間,登記在冊的田畝,比朱元璋那時候,反而還少了,因為大家都瞞報啊。至於羅馬早期,唯一還算靠譜的稅收,也就是在台伯河上收個關稅。

如果羅馬還是台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這樣徵兵當然是好的。大伙兒找個空地開個會,領導、將領講個話,下面自然群情激奮,掌聲一片。群情激奮,那就打吧。備點乾糧,走到戰場也就那麼兩三天,戰役一上午就打完了,回家洗澡睡覺,不耽誤什麼事情,還能搶點戰利品。可是羅馬稱霸以後,打起仗來動不動就是遠征啊,一場仗打上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是說不好的事情。

就像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裡面寫,戰國時候,男孩成年了就要自帶乾糧和衣服,到邊境上站崗,一般是三天,叫做「戍」。戰國時候的國家都很小,戍個邊,前後用不了六七天就能回家了。秦朝統一以後,國家大了,還有戍邊這個制度,這下子去邊疆要走個把月,要是再趕上農忙,自然是虧大了。如果再加上「失期,法皆斬」,那就只好「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了。

怎麼說,對羅馬公民來說,當兵越來越不划算了。

壞些的,戰死。一戶農家就沒了主心骨,過不下去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時候,迦太基出了一個戰神,叫漢尼拔·巴卡,遠征義大利,把羅馬人虐得死去活來,燒殺搶掠之類的事情更是沒少干。坎尼會戰,漢尼拔一次就殲滅了七萬多羅馬軍隊。不知道多少人家破人亡,真是羅馬小農的災難。

好些的,出征在外,多少年不回家,回家一看,地也荒了,家產變賣的差不多了,弄不好老婆都跟人跑了。

地荒了,家產變賣了,日子過得越來越緊,還撐得住。可是,有時候旱了、澇了的,欠收。要麼家裡誰生了大病,急用錢。缺錢,那就賣地。

買地的人,自然是大地主。

地主找人種地,用自由民,要花錢,工資少了人家不高興,消極怠工也得跟人家客氣點,一言不合還得打官司,多麻煩。用奴隸就好多了,隨便喂點渣渣,餓不死就行,敢消極怠工就鞭子抽丫的,一言不合殺了就行了,省事兒。

正巧,奴隸很便宜。大羅馬戰無不勝,打下了那麼多地方,那些地方的人就成了奴隸,奴隸多到不值錢。

放在今天,雇白人紅脖子多麻煩,工資待遇不能差了,一言不合工會、法院都來找麻煩;非法移民就省事兒多了,本來工資就低,一言不合就送去移民局,遣返。不然,那些精英們,怎麼那麼喜歡非法移民?非法移民最好永遠是非法移民,那也總得給他們點盼頭不是?天天喊著明天大赦,這個「明天」就是遙遙無期。有個經典的笑話:麵館門前掛著牌子「明天吃面不要錢」,這個「明天」永遠是「明天」,拿窮人尋開心罷了。

抽時間呼籲一下非法移民的人權問題,還能順便滿足道德優越感。那些紅脖子?都是沒受過教育的可悲的賤種,餓死正好。當然,非法移民的待遇到底提升了沒有,就不關我的事情了,我只負責喊。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虧。

低人權就是低成本,古今皆然。

再說了,人家地主有錢啊,灌溉什麼的,是小自耕農修得起的嗎?耕牛、農具什麼的,地主這兒管夠。這下,產率也高了。

還有一層,大羅馬戰無不勝,打下來的地盤,戰利品和奴隸都分給了誰呢?肯定不是一般的小民,還是進了大地主、大奴隸主的口袋。

秦始皇有秦始皇的歷史,孟姜女有孟姜女的歷史。阿Q、小D和祥林嫂們的血淚史,就是趙家人和舉人老爺們最開心的時光。

古羅馬的貴族到底多有錢?

共和國後期義大利一個典型的農莊,面積在五公頃左右,每年出產大約3250千克的小麥,售價約是1460 塞斯特斯(羅馬貨幣單位,大概等於0.08克黃金)。

進入元老院的最低財產標準是100萬塞斯特斯;西塞羅在他的作品裡提到一個富足的貴族年收入大概是60萬塞斯特斯。西塞羅在小亞細亞的行省奇里乞亞當總督的時候得到了大概2000萬塞斯特斯,而他還常常抱怨奇里乞亞的貧瘠;早期帝國的貴族小普林尼對自己財產的估計達到了3億塞斯特斯;奧古斯都更是在自傳里誇耀自己一生給國家財政捐獻了24億塞斯特斯之多。

而羅馬貴族又是最會享受生活的一群人。一個羅馬貴族去洗澡,要走過四五個房間,每一個房間溫度逐次升高,最後到達浴室。從浴室里出來的時候,亦復如是。我一直在想,哪怕是現代我們也沒這麼享受過。一個羅馬貴族洗個澡,是要有多少人伺候著。

想起當年慈禧太后,房間里的熏香,不是用焚香,也不是用香水,而是用南方的水果,一桶一桶放在桌子下面。嗯,水果香。看看人家多會享受生活。

真正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樣的事情,從古至今,是從來如此的。

從來如此,便對么?

視角回到小自耕農。每年打下來的糧食,除了自己吃,當然是賣掉。可是我發現,那個地主賣的糧食,比我的便宜。可我要也賣那麼便宜,就虧本了啊。

糧食賣不出去,這下子手頭更緊了。

不管在哪裡,小農經濟都是脆弱的。漢武帝把天下豪強聚集到茂陵,唐朝推崇「租庸調」稅制,拚命地想給小農經濟續命。中國古代的王朝政府,扶植小農經濟,一面是皇帝要對抗地方豪強,鞏固皇權,一面是為了在對外戰爭中獲得動員能力,這兩點做的最好的就是商鞅。而鎮不住地方豪強的王朝,就像東漢,分崩離析,上演了三國演義這樣的大戲。

即使是在皇帝的拚命維持下,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依然脆弱。中國的每個王朝都走不出「三百年壽命」這樣一個怪圈。兩漢雖然都叫漢朝,都姓劉,但是兩漢之際,社會資源其實已經洗過牌了,所以兩漢算是兩個朝代。這個壽命周期,一面是人口周期,一面是土地兼并的周期。

後面合適的地方,我會寫幾個章節,專門講述中國古代的一個王朝到底是怎麼解體的。

皇帝拚命維持的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尚且如此。羅馬共和國沒有皇帝,元老們自己就是大地主,毫無疑問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向著地主們傾斜。沒辦法,就像足球場上,對方的隊長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這球賽能踢下去才怪。再加上連年征戰讓小自耕農不堪重負,小農經濟在羅馬想續命真的很難。

對農民來說,沒了土地,也就是失業了。中國農民賣了地還能當佃農,可是他們想做佃農都當不上,因為地主都用奴隸啊。手工業者也是,工作都被奴隸搶了。好多公民失業了,擠在羅馬城裡,蝸居,靠福利過下去。對貧民窟中的人來說,免費的麵包和角斗表演,是生活中僅存的亮點。而後來的羅馬皇帝,也樂於用這些來討好自己的臣民。維斯帕西安和提圖斯兩位皇帝就曾經把自己的統治寄託於大角斗場。有些城市貧民混得比奴隸還慘的,就靠著被大佬們賄選為生。凱撒就曾經為了競選公職,舉債以至於破產。然而這樣選上來的官員,上任後會怎麼撈錢,前面西塞羅的例子已經說明了。不撈錢虧本啊。

平民活不下去了,就要造反,君舟民水。寫到這裡,我們的故事才真的開始。

這個時代的羅馬執政官看得沒有那麼遠,畢竟我們是開了上帝視角才看到後來的事情,而在他們面前,有個更加急迫的問題:公民買不起武器,買不起鎧甲,就不能服兵役。堂堂羅馬,稱霸於地中海,竟然陷於無可用之兵的境地。

格拉古和馬略出場了。


古羅馬從共和制轉變到帝制的原因有哪些?

答:政治人物的威望達到極限,出現功高震主(議會)的局面,而最可怕的是基礎群眾樂見這種局面的出現。

美國二戰後就出現了一批這樣的人物,如: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


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學習羅馬史的一個原因。

我覺得羅馬亡於馬略改革。
但馬略改革幾乎是一種必然,原因和上面諸位兄弟說的一樣,鑒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羅馬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共和制無力控制整個帝國,幾大軍頭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僭主,最後成為帝制。帝制也不穩定。


其實帝國建立以後,朝代更替和內戰也是不斷,並最終亡於蠻族。

軍事擴張導制擁兵自重,其實漢唐也是這樣掛掉的。外藩強大,中央就會空虛,外藩弱小,邊患不斷,這幾乎是古代帝國的一個死結


城邦共和制無法為自身領土的突然擴張設計出穩妥地層層授權分級管理的行政制度。這是根本原因。

龐大的領土必然帶來管理壓力,而城邦民主根本就不可能解決其功能以外的問題。在當時的生產力情況下,也不可能出現大國框架下的普選制。因此封疆大吏必然出現,大權在握後必然反對低效的元老院。

因此古羅馬民主制度的死亡是古羅馬社會進步的體現。


快速擴張和集權相互促進

回頭來補充


根本原因是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導致各階層無法通過和平手段達成妥協,所以才有了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和隨後的馬略與蘇拉的獨裁統治。
社會階層嚴重分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羅馬治下的地區越來越大,羅馬治下的和平、羅馬大道和海運又使得羅馬境內運輸成本大幅降低,隨之而來的羅馬境內經濟一體化使得義大利本土失去了小麥種植的比較優勢,只能轉為種植葡萄等經濟作物,這個過程伴隨著大量自耕農的破產和大地主財富的增值。其次,奴隸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種植園的生產效率高於自耕農,同樣促進了自耕農破產和大地主財富增加。再次,羅馬共和國頻繁的戰爭徵召了大批公民參軍,嚴重影響了需要自己勞動的中下階級的經濟生產,但是上層階級儘管參戰頻率更高,因為不需自己勞動,影響反而不大。
羅馬行省和羅馬本土的矛盾同樣有可能導致羅馬從共和制變為獨裁製,因為無論是元老院還是平民大會,考慮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羅馬本土,對於行省考慮不多。但是在羅馬共和國末期,這一矛盾還未激化過,而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皇帝對行省的重視也緩解了這一矛盾。


羅馬的共和制是帶有強烈的貴族共和意味的,共和制下古羅馬的元老院貴族類似於先秦的諸侯,貴族有很大的絕對自主權,是羅馬分裂聚合度低的體現,帶有強烈的氏族社會部落共和的色彩,隨著羅馬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聯繫不斷密切,政治制度開始變為成熟的統一的帝制
貼一篇我之前的回答,分析的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的原因

並不是君主專制的程度一直在加強,而是由於生產力發展使得國家聚合的程度一直在加強,統一國家的代表——君主的權威不斷在加強,統一國家的君主權威來自於一個統一的國家。周天子的權力很小,政不出東都,是因為國家分裂,無法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這樣周天子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象徵自然權威很小,他只能是東都洛陽的城主。
原先一個大臣就是一方諸侯,擁有很強的自主權,是由於生產落後,地區間無法實現合作,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地聯繫越來越密切,合作越來越深化,人們開始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對各地進行統籌規劃的權力自然開始變大,大臣真正從一方諸侯變為一地在中央決策的利益代表人,使得各地利益能由戰場上的博弈變為在朝堂上進行博弈,最終由皇帝宣布博弈結果,這樣看似是皇帝權力空前強大能夠影響全國各地,實際上皇帝只不過是各地合作統籌博弈結果的一個傀儡而已。皇帝從由各方推舉的,勢力不出首都的霸主變為整體的統籌人。
這也是為什麼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而君主專制的巔峰就是議會政治的開始,朝堂博弈,實際上,就是議會選舉的雛形。隨著各地聯繫進一步加強,各地在中央的利益代表隨著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可視化,權力中心由太陽王過渡到國民議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97612/answer/121366486


羅馬帝制是個偽命題吧
一個國家的皇帝是選舉的而且還有好幾個
這叫哪門子帝制,這隻能算寡頭吧
我們的帝制才來勁,別說多個皇帝,就是有多個王,皇帝都睡不踏實,非得全削了


哦 也許是:大國家必經之路,畢竟——古代這樣效率更加好吧。呵 !


古代大國幾乎全是帝國,恐怕這個問題不只是古羅馬一家的問題吧?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下,帝制應該是效率最高的。


古羅馬共和國的Consul選舉是一年一次。很多政治家都將精力花在了Agenda的宣傳,調動百姓給他投票的熱情上。而上任後由於任期短,許多promise無法兌現,且又要準備下一年的選舉拉選票活動,無心參政或處理國內事宜。長此以往,國內問題堆積,且位高權重者忙於參選。久而久之矛盾倍增,最終由帝王取代。


專制會使得人性不斷墜落,墜落到大家都忍無可忍,就會出現人性的奮起,推翻專制建立民主。比如現在西方民主的根源是中世紀末期人們對黑暗的反抗。
民主初期會清算專制,人性上升。但是隨著社會的繁華,人性又會墜落,當一個民主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變成了人渣,就會有野心家利用民主推翻民主建立專制。比如納粹上台和某檔上台。
民主或專制,繁榮或動蕩,人性墜落或奮起,等等在歷史上都是不斷地循環。
佛教上把這個叫做輪迴。


參考古代中國和雅典的對比,純粹是因為後期地方太大,古典時期的共和制根本撐不住這麼大場面,走向帝制是必然的


制度要適應國家的發展與形態,龐大的國家經不起統治階級共和而導致內鬥帶來的消耗,在面對重大決策時,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發一種聲音、聽一個命令是最具效能的管理方式,當然這也可能導致暴君、昏君的出現,不過任何制度都是有風險的啦。只有最合適,沒有最完善。


很多人發了很長的答案,但是我覺得回答得很累,看得人也覺得累
其實千言萬語一句話,共和制度已經無力統治羅馬的廣大疆域了。

你沒法指望一個每年都換屆的政府在古代那種交通條件下統治那麼大一個國家
羅馬共和國政府既無力控制內部的傾軋,也無法控制外面的將軍和總督
孟德斯鳩認為,大國不適合共和制……


推薦閱讀:

TAG:歐洲歷史 | 古羅馬 | 古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