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以被複制到另外的身體比如沒有意識的軀體?
一般的想法,自我意識是依附於我們的大腦。做一個假想實驗,假如有我們有一種複製技術,可以完全複製身體。自我也被複制到另外一個身體了嗎?舉例來說,某人被麻醉,做了全身複製,然後被殺死,被複制的人醒了。這個人的自我意識還在嗎?這個人只是感覺睡了一覺嗎?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為兩個問題來回:分別從哲學的兩個維度回答「什麼是人格的同一性和自我意識的封閉性」。
本文在前面部分介紹人格同一性概念的提出以及人格同一性所依據的標準,並在隨後對這些標準逐一的進行分析和否定,然後得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應該與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有關。
在本文的進一步表述中,把先驗自我意識拆開為先驗意識和自我意識,仍舊保留經驗意識。並把人格與自我區分開來,否定人格的同一性,肯定自我的同一性。
並在最後部分通過對自我意識特徵的分析探討新觀點在實際案例中所蘊含的意義。
一、人格同一性問題的提出
我們自身很明確的知道「我」是存在的,就像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而且這種存在是有時間跨度的,不是說我只存在於一瞬間或者說一天,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
當我在這裡說是同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想強調的並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同一個「人格」。即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擁有同一個人格。
當時洛克為了反對笛卡爾把「自我」等同於靈魂實體提出了人格及其同一性問題。笛卡爾作為一個二元論者,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實體,一種是物質實體,一種是非物質實體,即心靈。
在他看來,我所能感受到的「我」等同於精神實體,即靈魂,物質會變化,身體會消亡,但是靈魂具有同一性,不會隨物質的毀壞而消失,「我」的同一性,或者說人格的同一性就等同於靈魂實體的同一性。
但是在洛克看來,笛卡爾的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首先,靈魂實體這個東西即便存在,也是不可知的,它是一個推論的產物,不能被我們直觀的感受或者反省。
以這樣一個不可知的東西來確定說它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礎是非常缺乏說服力的。
洛克認為需要一個新的說法來解釋這個問題,所以就提出了人格同一性這個概念。
探究人格同一性的意義,從實用主義角度來說,是因為,我們要確立社會生活中道德和法律行為的主體,我們需要一個接受道德和法律賞罰的主體。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是要探尋我們之所以為我的標準以及我的本質為何。
需要注意的是,人格與人是兩碼事,前面講的時候已經有過提示。什麼是人呢,洛克說:
「大多數人所意想到的人的觀念,並不單獨由一個思想或理性的存在的觀念造成的,而是一個一定形狀的身體與之相連繫著才構成的。如果人的觀念是這樣,那麼人的同一性必定是同一的連續的身體(不至於突然改變了)與同一的非物質的精神共同構成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必須同時包含人的身體和人的精神,人是一種高等的動物,是人的特質的集合。我們不會承認任何沒有人的身體的物體為人,也不會承認死去了的只剩下身體的屍體為人。
人格的觀念與人的觀念不同,它並不強調身體,強調的是有理智、能思想。他說:
在我看來,所謂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一種東西,它有理性、能反省,並且能在異時異地認自己是自己,是同一的能思維的東西,在存在上具有連續性和同一性。
什麼是「同一性」,「如果把一件事物在某個時間和地點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另一個時間和地點時的情形加以比較,我們便形成同一性和差異性的觀念。」同一性意味著一件事物在經歷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後還保持他自身。
同一性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我們所認為的有同一性的那些觀念,在經歷了時間和地點的變化後與以前相比完全一樣,沒有變化。
注意這裡指的是我們對於事物的觀念沒有變化,而非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實際上任何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所以,洛克認為,人格的同一性,不同於實體的同一性,也不同於人的同一性。人格的同一性意味著,人格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認識自己為自己、為同一的有思想物。
二、人格同一性的標準
絕對人格同一性的基礎是什麼?或者說,人格同一性所依據的形而上的標準是什麼?現代大多數人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標準上:
1.以靈魂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
2.以肉體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
3.以人格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承認有非物質實體靈魂的存在,並以靈魂的同一性作為人格同一性的基礎。
實際上我們知道洛克就是為了反對這點才提出人格同一性這個概念的。但是我相信在那些相信靈魂不滅,或者相信輪迴存在的人眼裡,這個標準可能更為他們所認同。
但是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本文的討論會避開這個話題。
第二個標準,以肉體的同一性作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就是說人格的同一性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有同一個肉體。
而且,肉體上不同的部分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說,我們失去一條手臂,這時候失去一條手臂的我跟之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格,我還是我。
甚至於說是,失去了四肢、五臟六腑、骨骼,只要能維繫我的生命,我就還是我。
什麼最重要呢,什麼部位被損壞後我就不是我了呢?大腦,我們相信這是意識發生的部位,是存儲我們的記憶,決定我們的信仰和性格特徵的地方。
但是肉體的標準或者乾脆說大腦的標準面臨很多問題,了解過多重人格的人都知道,在一個人身上,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人格,雙重人格、三重人格、甚至十幾二十多個人格。
有一本書《二十四個比利》,是一本人物傳記,書中的主人公比利由於小時候受過繼父的虐待,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了很多個人格,統計出來的有二十四個,不同人格的記憶、性格特徵和信仰完全不同,分別能導致他做出不同的行為。
他的案例在當時引出了很大的社會轟動,因為他在一些人格下做出了一些犯罪的行為,包括搶劫和強姦,但是事後他不承認自己做過,也不記得自己做過。
後來官方請了當時非常著名的幾位心理學專家對他進行會診和精神上的鑒定。
最後得出的結果就是他確實有這樣的多重人格問題,法律上最後判定他無罪,並讓他接受心理上的治療。
在此案例中,比利只有一個大腦,但卻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人格表現,似乎身體的同一性並不能保證人格的同一性。
我們也可以在這裡看到探究人格同一性問題的實用性,關係到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的時候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關係到立法和法律的執行。
以大腦的同一性為標準還面臨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個人名叫甲,甲的身體還是他的身體,但是,甲大腦中以前的記憶被清除了,而植入了另外一個人乙的記憶,這時候,擁有甲以前的身體的這個人是甲還是乙?
我們想像一下,甲在植入乙的記憶後會認為自己是乙,會回到乙的家,擁抱乙的家人,去乙的公司上班。此時他所展現出來的人格肯定不是之前甲的人格了。
當然人格的同一性以身體為標準還會有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紅房子、綠房子的思想實驗中還會對此進行反駁。
我們在剛才提到記憶的時候可能會有人意識到人格會不會跟記憶有關係,實際上在洛克看來,人格的同一性就是記憶的同一性。
這個觀點在後來經過發展,成為我們剛才在前面提到的第三個標準,即人格的標準。
就是說,以人格的內容作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比如記憶、慾望、信仰等,這樣看起來似乎也很合理。
與人格相關聯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意識,一個是記憶。如果只有記憶沒有意識,那麼這個人跟電腦沒什麼區別,只是信息的存儲器。
而即便是有意識,但是如果改變了記憶,比如說,把一個人現在的記憶全部清零,輸入另外一段記憶,這個人的人格也變了。
我們再假設,我們五歲以前的記憶只有五歲以前發生的事,假如在我們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把我們五歲以前的事全部忘記了,不單是記憶,我們的性格也變了,我們慾望,我們喜好也變了。
那麼也就是說,五歲的人格和現在的人格是不一樣的,不具有同一性,雖然是同一個肉體。
但這明顯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雖然我們不記得以前發生的事了,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我們是一直作為自己存在的,我們並沒有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這個存在是有時間跨度的。
從我們出生,一直到死亡,這是我們的生命過程,我們不能說自己時時刻刻死亡,又時時刻刻復活。
我們也不能說今天的我不用為昨天那個我做的壞事承擔責任。這是我們探尋人格同一性的意義,必須有同一性,無論是從個人和社會利益角度出發還是從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出發。
在上面的例子基礎上我再做進一步的假設,假如,那個人是從五歲突然變成三十歲的樣子,怎麼變成的,可能是一些外界的物理手段,比如某種黑科技,或者組成他身體的物質的量子的隨機移位,當然這個概率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
總而言之這個人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是三十歲的樣子了。那麼他還是同一個人嗎?或許你會說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身體,同一個人嘛,五歲的張三與三十歲的張三嘛。
但是,他今天醒來之後的人格還是昨天的人格嗎?就像前面說的,這時候三十歲的他沒有任何五歲的記憶的,性格、慾望、信仰完全不同,你會相信他們兩個是同一個人嗎?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人格內容作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是違反我們的直覺的,隨著人格的內容變化的時候,我們人格的同一性並沒有變,這本身是一個矛盾。
在我看來,以人格的內容作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當我們把人格內容提取出來,包括記憶、信仰、性格特徵等等,比如有一天科技足夠發達,我們可以把包含這些東西的信息儲存到一個小的晶元里,然後把這個晶元放到一個機器人身上,或者另外一個生物體中,我們的人格是否就可以因此而得到持續的存在呢?
在我看來,這裡是有潛在的問題的。即便機器人是有意識的,可以感受這些信息。
但是,由於處理這些信息的器官不同,人格會不會也因此而改變,人格的同一性會不會因此而被破壞。
就是說,這些人格內容,在你的大腦里是你,但一旦被提取出來放置到另外一個器質中後,即便這個器質被放入人格內容後有意識,能處理和感受這些人格內容,但仍不能保證這兩者擁有同一個人格。
那些寄希望於科技的足夠發達來獲得永生的人,應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
大腦總會衰老和消亡,或者一些意外損傷,如果想永生,人格內容和大腦的分離是唯一的途徑,但這個途徑能不能行得通,就像剛才說的,其實是存在疑問的。
三、紅房子,綠房子
接下來要講述的是一個思想實驗,以及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問題,能讓我們更近一步的看清楚上面三個標準所存在的問題。
假設有一天科技足夠先進,我們能夠掌控最微觀的物質的排列,比如原子、分子的排列。
有一種全息印表機,類似於現在的3D列印,可以通過某種途徑獲取某一件物體的全部信息,然後列印出來一個跟那個物體完全一樣的東西。
假如我們用它來列印人體,就是相當於去複製一個人,複製人與原來那個人的相同性可以精確到分子層次。
我們設想一下我們自己就是那個被複制的人,當複製完成之後,是不是就有兩個我?我是在問是不是有兩個人格?
如果你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你肯定會相信,那個被複制的我和本來的我擁有完全一樣的意識內容,兩者的人格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此時把本來的我殺死,我還可以繼續擁有自我意識,我的人格能得以持續的存在。
複製我和本來的我,擁有相同的身體,擁有相同的記憶,擁有相同慾望、信仰等等。只要是物質能決定的,一切都相同。
如果你不是唯物主義者,你像笛卡爾一樣相信靈魂實體的存在,那麼就讓你們兩個靈魂也一樣,萬能的上帝看這個複製人可憐,給了它一個和本來的你的靈魂完全一樣的靈魂。
假設上面的實驗步驟是在原我(慧田哲學註:為了敘述方便,在後面的敘述中我把本來的我簡稱為原我)昏迷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複製我此刻也是無意識的。隨著實驗的進行,實驗人員把原我和複製我分別安置在一個紅房子和綠房子中。
如果此刻你仍執著於原我的話,或者說原我與複製我讓你感覺不平衡的話,我們讓實驗人員列印出兩個複製我,把原我毀滅掉。
這樣的話實驗室里有複製我1號和複製我2號,實驗人員把複製我1號和複製我2號分別安置在紅房子和綠房子中。
現在問題來了,當「我」醒來的時候,我看到了紅色還是綠色?
首先我不可能即看到紅色又看到綠色。但如果你認為這兩個人都有你的人格,那事實就是你同時既看到了紅色,又看到了綠色。
如果說我只能看到一種顏色,那麼將無法解釋為什麼紅房子里的我看到紅色沒看到綠色,也無法解釋綠房子里的我只能看到綠色看不到紅色。
在做進一步的假設,如果這兩個人都活了下來,各自展開各自的生活,如果他們倆活的足夠長,比如到了兩百歲的時候,他們各自經歷了非常多不同的事物,擁有不同的記憶、性格、喜好和信仰,這時候總不能還說這兩個人都是你吧,不能說他們兩個擁有同一個人格了吧。
所以,在人格的同一性問題上,這三個標準面臨分裂的時候,是束手無策的。
此時我們要麼放棄人格同一性,說人格同一性不存在,自我同一性不存在,要麼說人格同一性不是由物質或者某種實體所決定得了的,即是說即便物質或者實體的完全相同也不能保證同一個自我。
四、新的看法,新的標準
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並不在於影響或決定人格內容的實體,不管是物質實體還是靈魂實體,也不在於人格內容本身,而是在於我們能意識的能力。
當我說能意識的能力的時候,其實是在說先驗意識。
這裡把康德搬出來,即是要放棄前面所提到的標準,放棄靈魂標準、身體標準和人格標準,把注意力轉移到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這裡來。
先驗自我意識本身是空無的,沒有內容的,它在與經驗結合後才得以被表達。
所以簡單粗暴的把人格同一性歸根於先驗自我意識也是不對的,因為先驗自我意識因其自身的這種空無性,我們不能說它對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
只有經驗自我意識才有差別,但經驗意識也不能作為人格同一性的標準,因為經驗意識時時刻刻在變的。那先驗意識是如何影響到人格同一性的呢。
首先我們想像一個場景,假設有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人,他的眼睛在他一出生後就被蒙上了,喪失了全部的觀察能力,許多年以後,讓他和一個正常的人一同站到一間完全黑暗的屋子裡。
這時候你問這兩個人他們看到了什麼,從未有過觀察能力的人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看」對他來說不存在。我們大概會說,他的眼睛是正常的,至少他有看的能力。
但實際上,在他的這種能力與經驗結合之前,他是不具備看的意識的。但是當你問正常的人看到什麼的時候,他會告訴你說我什麼都看不到,或者說我只能看到黑暗。
我們意識到,雖然他們的眼睛都正常,雖然他們在當下的視覺內容上都為無,但是那個正常人還是比一直被蒙著眼睛的人多了某種東西。多出的這個東西,是不會隨著經驗內容的消失而消失的。
它在先驗意識與經驗物結合後就出現了,並有持續性(不可間斷性)和同一性,不會隨著經驗物的變化而變化,我會說這個東西是構成自我的一部分,也是自我同一性的來源。
這種自我的持續性是什麼意思,是說當其被激活以後,即是與經驗物結合以後,比如自我的「看」的意識,一旦當我看到什麼的時候,「看」的意識會一直存在,即便以後我失明了,即便我喪失了「看」的能力,但我仍有「看」的意識。
至於自我意識與記憶內容的關係,假設有一天你的記憶被清零了,清零這件事發生在你熟睡的時候,在你未醒之前,我們把你的眼睛蒙上,這時候把你放進黑色的屋子裡,你是否具有「看」的意識。
我傾向於認為,還會有看的意識,跟從來沒有看過世界的人,還是有差別的。
自我意識的持續性是無間斷的,我們在睡眠的時候自我意識仍然存在,甚至昏迷或者成為植物人的時候,但是人格會在這些狀態下消失。
自我意識會一直伴隨到我們死亡,血液停止流動,肉體變得冰冷、不可逆轉的損壞,這時候,自我才算泯滅。自我對我們身體的堅守要比我們想像的頑固得多。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已經不再認同人格等於自我、人格的同一性等於自我的同一性,我傾向於說,自我有同一性,人格不具備同一性。
還有,上面的論述已經把先驗自我意識拆分開了,先驗意識是先驗意識,自我意識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先驗意識在與雜多結合後的再分離。先驗意識不能成為自我同一性的基礎,經驗自我意識更不能。
先驗意識、自我意識和經驗意識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先驗意識的存在具有先驗性和客觀性,代表客觀物質能被意識的特徵;
自我意識具有同一性和非間斷性,是先驗意識在客觀事物中的具體表達,其本身沒有內容,代表一種具有指向性的意識能力;
經驗意識是指意識所經驗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不具有同一性,其不斷的變化塑造著人格的演化。
自我意識還有一個特徵,自我意識的封閉性,在下面一段中,基於這個特徵的討論會有些違背我們的常識。
在紅房子和綠房子的問題中,即便列印出來一個和我完全一樣的我,我們兩個仍不具備自我同一性,我們擁有同樣的人格,但是複製人對我來說不是我,是他。
當我此刻被殺死後,我就死去了,並沒有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復活,即便複製人也有意識,但那是另外一個自我,他的自我。
但在外人看來,會以為複製人就是我,他會和我做出一樣的行為和反應,他人無法區別他的意識是不是我的意識,就像他人無法了解我是否有意識一樣,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封閉性。不過在此時,他擁有和我同樣的人格。
自我意識的同一性、不可間斷性和封閉性是統一的,三者是等價的,可以相互導出。
接著上面的假設,我們再作進一步的設想,如果一個人死亡了,不管什麼樣的原因,自然死亡或者意外死亡。
他的遺體被保存起來,在未來的某一天,比如五百年後,通過科技手段,把他復活,他身體上受損傷的組織也恢復到他去世之前正常的狀態。
我們會很直觀的認為,復活後的這個人就是五百年前那個人。但是根據前面的論證,我得很遺憾的說,五百年前那個人在他死的時候就永遠的死去了,被複活的人的自我意識不是五百年前那個人的自我意識。
為什麼?因為自我的不可間斷性。自我意識的體驗是一件很私密(封閉)的事,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我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永遠醒不過來了。
所以,那些在自己即將死亡時把自己的身體或者頭顱冷藏起來,期望自己以後的某一天還可以復活的人是格外愚蠢的,更不要說那些試圖寄希望於通過拷貝自己的記憶使自己永生的人,技術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沒有用,我們總難免一死,我們無法永生。
但自我不具有社會功用性,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社會單元還是需要以人格為基礎。
在我們與他人或者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格代表了我們。人格在某一時期內具有穩定性,其改變是漸變的。
對一個在今天殺了人的罪犯我們不會因為他曾經樂於助人而原諒他,我們也不相信一個在某一天犯下錯誤的人以後每天都會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不放棄對一個壞人的希望,是因為有理由相信他能改變,不是簡單行動的改變,而是穩定的人格的改變。
至於他本人,他永遠都是他,但如果他曾經是壞人並不能說他永遠都是壞人。
問題的說明和題目說的不是一個事兒啊。。。
先說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與意識不能劃等號。跟你語境相關的自我意識大概應該是self-awareness(和self-consciousness不同呦親)——即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照鏡子是一個非常簡單分析self-awareness的實驗。嬰兒和一些較低等的動物對鏡子或錄像中出現的自己的身影的反應與成年人或猩猩有很大不同。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沒什麼手段能有效分析它們看到自我影像之後的心理活動。嬰兒不會說話,動物就更難分析了。
接下來討論你的問題說明:
看到大家的討論,我補充澄清一下,首先樓主說的這種複製術難度太大了,以現今科技的視角來可以說是毫無希望。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暫時不考慮技術的約束純,而純粹把「複製」當成一個哲學問題探討一下:
考慮到整個神經系統的動態特性,哪怕是你睡著覺,也不意味著一切神經活動都停止了。你說的這種複製術,給我種感覺就像要給高速行進中的汽車換輪子一樣。你必須要能保證在一個足夠小的時間段內,複製所有粒子(也許不是所有,或者說足夠高比例)的足夠精確的基本狀態——也就是說,這種複製,並非僅僅是空間位置,還包括每個物理粒子的速度、加速度……甚至有可能是粒子對時間的無窮階導。
為什麼我要求這麼嚴格,是因為我不知道何種程度上的近似解所導致的失真,會影響功能。我只能從分析的角度,提出充分條件,並找出其下限。(對功能是否一致的評判,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它需要另一個標準,譬如類似圖靈測試,我們可以讓其他人來判斷此人是否被「掉包」。)
OK,如果真有人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的答案是,意識還在,而且自我意識也在。如果否定這一點,就是否定意識的物質基礎——我事先聲明對於此類科幻評論不予置評。能!當然不是在現在!多久無法預測,或許是上萬年。這裡牽涉的問題太多
1. 什麼意識?意識的物質基礎是什麼?意識等同於記憶么?
2. 意識能否被讀取?
3. 意識能否被寫入?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記憶的原理和物質基礎還知之甚少,更不用說什麼是意識,或者意識是否可以複製。假如某個科學家能首先在低等生物如線蟲裡面,將某種記憶讀取出來,然後再移植到另外一隻線蟲上,那就是非常偉大的成就。
我以前也經常想這個問題, 我感覺如果身體可以複製的話,自我意識也是可以複製的。但是像樓主提出的,假如一個自我意識被複制了,如果兩個身體都沒有被銷毀,那就有了兩份自我意識,就相當於一個細胞分成了兩個細胞,後面他們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以下說明存在一些假設:
我們看自我意識的載體是什麼?我們這裡還是認為這個世界是物質世界,不存在精神世界。我感覺自我意識的載體就是我們的身體,或者就最重要的是大腦的部分,當然身體其它部分也是自我意識的載體,意識也交不是生下來就有的,是通過後來隨著人成長學習而逐步湧現出的一種認知,如果能夠複製出來一個身體,就算不複製意識,只是保留身體原來的本能,我覺得這個身體會慢慢的產生自己的意識。如果複製的人是一個已經有自我意識的人,那我覺得身體複製的同時,已經產生的意識也已經被複制進去了,但是就會像細胞分裂一樣,兩份意識會作為兩份獨立的意識一起發展。 如果身體複製的是一個剛出生的娃娃,複製出來的身體也是沒有意識。
2014年3月10日
其實這個問題自己想了好久,大概想法跟大家差不多,如果可以實現物理上一個人瞬間複製,那一瞬間會在兩個身體裡面有相同的意識,看了生物學意識的基礎,這裡把意識當作神經元的狀態以及連接方式。 但是自我意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刻的概念,兩個意識會因為後自己受到不同的感觀而發展成兩個獨立的人個。
這裡假設A被複制出來一個A" ,但是兩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被複制過,而且兩個人都沒有見過對方。 那麼這兩個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且兩個人在被複制時間點前的記憶是一樣的,但是從被複制時間點後的記憶會因為兩個人的經歷不同,而不同。所以如果表達的準確一點的話,每一份自我意識是唯一的,但是一個自我意識會因為複製而在時間軸上分裂出來兩份自我意識。
這裡再給一個假設,B走進一間小黑屋,然後從小黑屋裡面走出來兩個人,B"和B"" , 其他人知道小黑屋是一個進行人體物理複製的東西,但是其他人並不知道裡面是怎麼複製的,B走進去後就暈倒了,他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B" B""他兩個人在自己的意識裡面也會產生困惑,到底自己是被複制出來的呢? 還是對方是被複制出來的。
其實看了意識的生物學基礎以後,感覺意識跟程序真的很像,意識就像是一個正在運行軟體,這裡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就是正在運行的軟體真的能夠在複製它的運行狀態,而人體現在還無法複製,假如linux裡面fork函數沒有返回值的話,我們如何去區別哪一個是子進程哪一個是父進程呢?
換句話講,人的意識真的無法停下來嗎?現在不是已經有冷凍技術了嗎?那些被冷凍後的人的意識停下來了嗎?
而且我感覺意識是比較高層級的神經元活動,那些較低層級的,比如維護自己心跳的神經元活動跟意識差別並不太,因為自己有二次暈倒過的經歷,那次經歷非常奇妙,自己是在時間點A暈倒,暈倒前自己意識非常清楚,知道當時旁邊有很多人,正是下課的時候,人們正在離開。 當時時間好像是五點三十五, 自己醒來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暈倒了,而且醒來那一瞬間自己感覺非常驚異,因為自己醒來那一瞬間的時間感還以為自己在五點三十五,驚異的原因就是身邊的人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同學, 然後自己拚命的想是怎麼了,最後想到最後的記憶是下課了,自己跟一個同學在打鬧,被同學勒著脖子,然後就沒有了, 這個時候自己才意識到自己意識中消失的時間是因為自己暈倒了。 那個感覺奇妙就像是那一段時間,自己的意識真的暫停了,或者說是時間暫停了,所以我總感覺人的意識是可以停止的,或者說人腦可能停止不下來,但是負責意識那一部分人腦是可以停止下來,又或者說意識的大部分是可以停止的,我想從冷凍狀態解凍的人的時間感也許也是停留在自己被冷凍前那一刻吧當今的哲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沒有對「自我意識」的完備的公認理論,尚處於百家爭鳴的局面。本回答純屬個人看法,歡迎任何形式的討論。
1. 一切從區分開始。
有一種硬幣分類包裝機,我們將各種硬幣一同傾入,機器可以自動地把不同面值的硬幣分類並最終包裝起來。我們就像這硬幣分類包裝機,我們的腦將」我「和」非我「分類並最終」包裝「起來。
當我們說到「區分」的時候,無論是區分1角的硬幣和1元的硬幣,或是區分「我」和「非我」,我們首先的假設是他們之間有客觀的不同。1角和1元的大小重量不同,所以硬幣分類機可以通過對大小重量的衡量而區分兩種硬幣。換個說法,不同的直徑和重量關聯了區分硬幣的不同結果。再抽象些說,輸入的客觀不同引起系統因果關聯性的輸出不同。將這個抽象的概念再具體到「自我意識」的問題,得出的是:作為「我」和「非我」的區別,是腦由其內部機制對輸入的一種分類。
這些內部機制也是客觀的,如硬幣機如何衡量尺寸或重量並對比得出分類,或人腦是如何通過對「我」和「非我」的物理存在的感知而產生「自我意識」。
2. 「我」和「非我」的物理存在——「自我」
繼續來看這個硬幣機,假設一個情景:1角的尺寸和重量不變,而是將字樣改成1元,再和原來的一角混在一起。之前的這個硬幣機可以區分嗎?不能。因為沒有可以傳遞硬幣表面字樣的感測器。或者擬人地說:它的感官有局限性。
你覺得你的胃腔里的空間腸道里的空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嗎?大多數人的直觀感覺是身體的一部分,然而從拓撲的角度來看,胃腸的空間是體外而非體內。為什麼我們的意識里會將胃腸的空間看作體內呢?我們感官有局限性。
我們依靠我們的感官去進行區分,我們的感官有: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視覺。各種感官的信息匯總到腦,經過篩選經過雜糅最終區別出身體的位置、冷熱、痛癢等感受。同時,腦可以對身體進行控制,這些控制最終又被感官反饋回腦。情緒、思考等行為也是腦中處理過程的一部分。
通過感官對「我」和「非我」物理差異的感受是區分「我」和「非我」的依據。
3. 關聯性是關鍵——「意識」
再次看這個硬幣機:當硬幣機在分類的時候,將不同的硬幣分入1角或1元的槽里的時候,硬幣機有貴賤的概念嗎?很顯然沒有。為什麼?沒有貴賤的信息的關聯。
信息的關聯是「意識」的關鍵。什麼是關聯,簡單的說就是因果關聯,有A就有B。
硬幣機內有關聯嗎?沒有貴賤的關聯,但是有尺寸或重量的關聯。硬幣機有「自我意識」嗎?沒有,因為它無法分別「硬幣機」和「非硬幣機」。但是,硬幣機有「意識」嗎?我不知道,要看這個「意識」是怎麼定義的。如果我們將「區分硬幣的意識」定義為「根據重量或尺寸差別分別不同的硬幣的能力」,這個硬幣機是有「區分硬幣的意識」的。如果定義為「通過學習硬幣的不同性而最終可以區分不同硬幣的能力」,前面提到的硬幣機沒有這個「意識」的,但是用到一些人工智慧的硬幣機則可以(比如BP神經網路演算法)。
會有人反駁說:「無論是根據重量、尺寸進行比較的硬幣機還是人工智慧的硬幣機都是被動地執行程序,所以是沒有意識的。」 我的回答是:「個人觀點,我們其實也是被動地執行程序,『意識』只是程序的一部分而已。」
4. 系統是重要載體
我們與硬幣機的不同是我們有更複雜的系統,更複雜的內在機制。這使我們可以有更「高明」更「靈活」的區分硬幣的能力。我們的腦無論它是由什麼組成的,它可以根據輸入被動地去改變去調整,被動地讓我們不得不去感受,去控制,甚至去感受控制。
於是,我們被動地有了感受身體存在的能力,我們被動地有了區分自身和非自身的能力,我們被動地有了語言能力,我們被動地有了抽象的能力,我們被動地有了可以思考和討論這個「自我意識」問題的能力…… 一切只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神奇的控制、感受和處理中心——腦。
5. 可複製性?(想到了老電影《蒼蠅人》)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設計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照鏡子(@Filestorm提到的鏡子實驗),它根據自己對自己形體的圖形記憶,根據自己的動作對比鏡像的動作反應,通過一系列演算法得出鏡子里是自己的結論。(甚至我們可以模擬情緒,讓這個機器人對反覆產生的大規模運算趨於逃避。)從行為上,我們認為這個機器人是有「自我意識的」。如果造一個一模一樣的機器人,這個程序可以同樣運行在新的機器人上。
人,可以複製嗎?從理論上說可以。從現實中說,不可能。1.因為我們的感官有局限所以我們的認識有局限 2.人體是一個複雜的非線性體系,一點的不同,會讓結果截然不同(蝴蝶效應)。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系統的內在機制和初始狀態對系統的解是都是有決定作用的,如果再考慮隨機性的存在,人體的複製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這個宇宙並不是絕對有序,遵循因果律的,所以通過精確複製身體來複制意識不可能啦!
上帝其實也擲骰子。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如果我們能完全掌握意識形成的原理,並精確複製意識的載體,那意識肯定是可以複製的,只不過在完成複製的那一瞬間,它們就是2個分離的「意識個體」了。舉例說,你將自己的意識copy了一份作為備份,用某種手段封存起來,然後繼續生活,過了幾天你出門被車撞死了,然後別人把你備份的意識重新開啟,這時你的記憶就只到封存前為止,之後的生活包括怎麼被車撞的肯定是不「記得」的,類似冰凍人被解凍的感覺。
換而言之,如果你複製完意識後,不封存這個備份,而是又給它找了個載體(植入另一個人體或其他生物體甚至機器人),你們各自獨立生活,新的記憶會填補進來,一段時間後,你們的記憶會很不一樣,對「自我」的認識肯定會變化,實際上從複製完那一刻開始,你們已經是2個不同的「人」了。
想明白這點,應該就容易想清楚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我意識了:所謂自我意識,只不過就是對你以往收集到的各種信息的一種綜合認識,它的基礎是記憶,沒有記憶肯定就不會有自我意識。
題外話:如果有一天意識的載體可以機械化,類似用硬碟存儲各種「記憶」一樣,那意識的複製將會十分的方便,人類也不再需要這個脆弱的、容易生病、會衰老的肉體了。同意龔韡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68571/answer/14887224
第二個問題,可不可以複製:量子力學認為大腦中的量子狀態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可能從根本上我們就無法複製人的意識,就像我們無法精確地回到過去,無法精確地預知足夠長時間之後的未來,這不是因為科學不夠發達,而是被證明是不可能精確做到的事。
認真仔細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目前的答案:
自我意識是大腦內大量的神經元(neuron)分散式運轉所形成的一種自我認知的意識。低年齡段(比如3歲前)、腦部還沒有充分發育的大腦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它是隨著人成長學習而逐步湧現出的一種認知。
自我意識和記憶都是嚴格基於大腦神經元組織結構的,即使是同一個大腦,經歷不同的環境歷史刺激,也會產生不同的自我意識和記憶。而且這些記憶和自我意識是活的,它們並非簡單被存放,而是隨著不斷的刺激而被加強和減弱。因此不是像計算機二進位數據一樣被靜態存儲的。
鑒於自我意識形成的這種複雜性,因此我認為它是不能被複制的(至少今天的科技水平難以實現),甚至連模擬都十分十分困難。也許有一天科技可以發展出非常類似人腦的人造腦器官,但即便如此想要完整地從無到有複製一個人的記憶和自我意識恐怕都是希望渺茫的。物質是不可能有意識的,一個細胞沒意識,離開了人的軀體單獨的存活大腦的沒有意識
自我意識只有人類的個體擁有。
人--個體的意識是不可能被人有物理化學生物手段複製,轉移。
人--個體的意識是被人用物理化學生物手段複製,轉移。那個人就有神一樣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創造人類了,就可以有無數個愛因斯坦。這樣的思維就是人類的瘋子,就是對人的倫理的顛覆。
進化論的立場討論自我意識,必然陷入荒唐。
人工智慧的【智慧】是因為有人作為他的創造者【上帝】。美國科幻片的機器人超越人類,是無神論者的幻想。
你假設了自我意識是進化過程,所以遇到了意識的源頭問題,到底如何才稱之為意識,大馬哈魚洄遊,能說他沒有意識嗎,人和大馬哈魚的意識又如何區分,太複雜了。神創造了世界,這個回答多簡潔。剩下的疑惑交給科學去探索吧。
靈魂基本等同自我意識。
佛法說,無我,就是世界的本性。【我】是誰,是人類認識史上的的一個飛躍。上古時代,古人認為自己就是某個動物,某個植物。某座山出來的。人意識到有一個【獨立的我】,是非常晚期的事情。人的時間概念,建立起來,那是更晚的事情。有關資料,可讀【金枝】等書。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我】的建立,不是單獨的,一定有其他的觀察者。單獨的【我】的時間,準確的講只是自我認識的【意識集合】,是【我之信息的集合】,佛教中談的一剎那一剎那。 但【我】對【自我的意識】還是要有外部的參照物才建立起來。自閉症的患者,就是他的外部參照物沒有變動,患者一直還是處於他【永恆的自我時間內】。自閉症者的時間,不能與外部世界時間進行有效的互動和自我修正時間。 ?B`?
人的自我意識,完全建立與外部交流的時間之中。自我意識實現以後,【自我意識】就是一種可以存儲的信息集合,可以脫離人的肉體而存在,存儲的信息就脫離了時間。 人的肉體是自我意識的發生源之一, 在小黑屋中 沒了【外部時間】作為參照物,人就不能繼續思維,繼續生存,人的意識就會奔潰。人就不能認知【我是誰】。 在小黑屋中 的人,不能脫離【外部時間】。
時間與空間,只是有自我意識的人,假定的一個物理量。時間就如同電影的圖像,在電腦硬碟上就是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如果以人腦能接受的速度,把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連續的有序的放出,就形成了人可以理解的電影世界。我們的世界的形成,也和電影類似。 人在夢境里就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在夢裡人可以感知的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a圖像、b圖像、c圖像,圖像的只是在無序的顯現,也就是說沒有時間量的顯現。 在夢裡人可以到處遊動,一下在這裡,一下在哪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來回穿越,不同地方的顯現的圖像我們好像在孩童時見過,有的在老年才有。在夢境里,沒空間量的顯現。 人在夢境里,人的意識是處在沒有與他人交往,人的狀態沒有被他人觀察的狀態,也就沒有時間空間。 在監獄,有一種嚴酷的刑法,就是把人關進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任何人接近的,沒有光線的小黑屋。人在小黑屋,就沒有的時間感覺,空間感覺,人的意識就完全崩潰了。任何人在這個條件下都會屈服。 人的意識,就是處於量子狀態。在沒有與外部條件交流,沒有信息溝通的條件下,單獨的意識是不存在的。人所表達的意識,是在被別人觀察的條件下,才有了時間空間概念。 對於東方社會的修行人,他們就追求一種四禪八定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人的意識才能有最自由的狀態,與宇宙世界存在進行溝通,這才有龍樹菩薩在見彌勒菩薩的故事,從時間本質的角度在解答這個故事,他也許就是真的啦。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我信佛教的輪迴理論,是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歷程,才感悟出來,輪迴理論不虛。我現在的思想只是相信,思考確實可以改變自己的阿賴耶識,在來世會有對【我】的改變。 阿賴耶識。輪迴,種子,業力只是說人大腦的信息,在另一個維度空間被備份了。新的肉體誕生同時,人大腦的信息又漸漸地轉移到新的肉體上面,信息有了新載體。
結論 靈魂是有的。人的自我意識,時間概念,人體構造,現代物理理論,【存在論】哲學,已做了證明,
我想提問主題的意思是如果可以在物質層面完全複製一個人的身體,複製體的自我意識與原體的自我意識在他們複製完成的一瞬間(假設這個複製過程是瞬時的)是否是完全相同的。我的回答是:相同的。電影《致命魔術》里也表達了這個主題,觀點也是相同的。
這方面現在沒有定論,我個人覺得,意識就是一種與電磁網路,與量子效應都相關的伴生事物。
意識的核心是存在感,首先有存在的感覺,才有自我,並能區分自己與外界。而思考則是在這種存在感中加入了各種運算。假設把你大腦里與存在感不直接相關的腦細胞都去掉,那麼你可能無法思考(所有詞語、記憶提取失敗,關聯、公式調取失敗)但你可能仍然有自我存在感,然而當一切外界感知都失去,連相關記憶無法調取的話,你是被困在自己的意識空間里的,一切存在就只剩存在感本身,這時候的存在的感覺可能就像一陣風,在無盡黑暗的意識空間中飄忽不定(幽浮?),除了在這種飄忽中感到一絲存在以外,沒有具體的信息,更沒有成形的思考,只有最基層潛意識的餘音,這就是一種更接近意識本質的形態,也許每一個獨立的電磁場網路都有的----可能電腦甚至計算器、電線也有這種存在感,但是它們沒有思考的自由,沒有表達的渠道,如果人工智慧足夠智慧和自由,或許它會告訴你它也有存在感。
第二個問題是自我,如果意識是與電磁場伴生的,普遍存在的事物,那麼為什麼我們只能感覺到自己的意識,以及,為什麼這麼巧自我意識正好是個人的而不是根電線或者石頭的電磁場?
首先有待於人機互聯試驗--如果人和機器或者人和人連接在了一起,自我意識存在感是否會拓展?其次如果把一個意識切割成2個,自我意識的分裂感又是如何,是什麼決定了感覺上自己分裂到了其中哪個部分中去?我有個設想就是,我們的意識並不是持續的,而是很多一瞬疊加起來的,就是說你意識到自己是這個人,其實此時此刻的這一瞬,至於你認為之前一直是的感覺,那全都是這一瞬提取的記憶,至於真正的你上一瞬意識到的是電線還是石頭,都是量子隨機的。下一瞬你的意識就飄到宇宙的其他部分去了,而另一個意識接管的了你的身體,因為記憶作用,它也會感覺自己是一直在那裡的。這種隨機分配理論能解決為什麼你正好是這個人而不是別人,其實你也是別人,也是別的東西,一切裡面都有你,只是這一瞬你正好隨機到這個人身上了,而下一瞬你就是其他的了(雖然你等到了下一瞬並發現自己還是自己,其實還是那樣,真實的只有這一瞬,剛才上一瞬你以為自己是親身經歷的,其實仍然是記憶的幻覺)
第一個問題不好回答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是可以的,但複製過去應該會引起精神病(意識排異?)
意識並不是刻在光碟上的小凹點,只要照搬刻出完全一樣的就可以複製,意識在任何時候哪怕是麻醉的時候也是流動的,這點非常重要。
想像你要複製一條流動的河流,你可以挖出一條完全一模一樣的河床,這並不困難,但是你要怎麼往裡面注水呢?江河的源頭多半來自雪山,或者山林儲水,如果你要模擬這個源頭,是不是也要造出一模一樣的雪山,一模一樣的山林呢?水源大小受天氣變化影響也很大,是否你要模擬出雲彩,模擬出太陽呢?顯然完全複製這條路不可能行的通。
但你可以在原始的河流上游某處截取橫斷面,按照流量大小在複製出的河流的同樣位置注入同樣的量並給予同樣的初始流速。這時候兩條河流看上去會很相似了,只是局部流速,浪花形狀會有些許的差別,這個時候可以認為兩條河是同一條么?從第三方觀察者的角度來說,幾乎是可以的,兩條河會在同一個瀑布發出同樣的轟隆巨響,也會在同一塊巨石撞出激濺的浪花——至少在複製的河流剛剛生成的那個時候是如此的。
但是意識並不就是這麼一條寬敞的大河,它是很多條河溝形成的河網。你在一個橫截面注入下游的水,很可能轉眼就從上游流回來了,這使得即使是截斷模擬輸入也變得幾乎不可能,整個河網的複製也就無從談起了。
當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僅僅在於接收了他人的意見而沒有通過自己的思維表述(無論是表述給他人或者表述給自己)之前,我認為都不能成為自我意識。
資歷尚淺只吃了20年的米飯,還請多多評點。題主的問題信息量真大……樓上說了很多,不過我認為還是忽略了一些問題……
首先,自我意識,是感知自我的存在,如樓上的一位說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那麼,這裡可以有兩種理解,而且這兩種概念容易模糊。一,是「認識自己是一個個體,區分自我和外界」的能力,那麼,有「自我意識」,就是說能夠將自我與外界區分開。這個概念和「精英意識」「節能意識」「民主意識」性質上是一樣的。二,是就每個個體的內在體驗而言的,即個體產生意識感知自己。題主所指的應該是第二種。並且,雖然樓主說的是自我意識,但更傾向於意識,個體的內在體驗。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人是個體,並且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每個個體是有「唯一性」的。
就是說,一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他在數量與內容上均為一,並且這兩者是統一,一致的。
設有一個人為A,將A複製後(且不論技術),產生A′,A是一個個體,A′ 也是一個個體,但是A不等於A′,即便兩者的內容一致,也是兩個個體了。意識產生於個體,有生理基礎,A有意識,A′ 自然也有意識。但是——A的意識產生於A這個個體,A′ 的意識產生於A′ 這個個體。意思就是,兩個個體有各自的獨立意識。因為A′是A的複製體,所以兩者的意識的「內容」是一樣的,比如記憶等等。但在複製的過程中,記憶等內容已經成了兩份,原始的記憶自然在A這個個體中,複製的一份在A′ 中。因此,A和A′會有同樣的感覺等等等……但是,依然是兩個個體。
跳出來,舉幾個例子,為下文的論述做鋪墊。
一,一個體重正常的人和一個肥胖的人一起快速地跑上樓,兩者的感覺必然不同,前者會感覺「還好啊」,後者會感覺較笨重。但是由於都是自己的感覺,這兩個人都不會覺得不正常啊之類的(這個講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突然間前者變胖(不是把胖紙的肉給他……當然這個是不可能的),他會覺得不正常,但他覺得不正常,感覺自己胖,這種感覺也跟後者是不一樣的。因為前者的意識和後者的意識是兩個意識,而且意識的內容不一樣,內在體驗是獨立而封閉的。
二,雙胞胎的心靈感應,其實是因為雙胞胎(同卵)的思維方式等等是非常接近的,曾經有一個實驗,將雙胞胎分開,在不同的房間,問同樣的問題,答案往往很接近。那是因為他們對同一刺激作出的反應相似。還有一個實驗,將多對雙胞胎從小分開(隔很遠),一直對他們的生活進行跟蹤研究(不好意思具體實驗內容不記得了,囧),發現就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他們的想法、際遇等等都很相似。(當然雙胞胎還是不一樣的……這個例子不太嚴謹)
三,你和你朋友的在聊天,你可以通過他的表情發現他的情緒,比如不高興,這個不高興是你對他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你不可能擁有他的感覺,如果你因為他不高興而不高興,那也是你的內在體驗。
好,繼續。上面兩個例子無非是想說明:
一,內在體驗是獨立封閉的,具有唯一性,就是說,一個意識就是一個意識,它只能用來感知自己,而自己就是一個個體。
二,殺不殺死A對這個問題的結論不產生影響。不殺死A,A的意識依然在A中,感知他自身的存在;A′ 醒來,感知A′ 存在的A′ 的意識 ,
雖然擁有同樣的記憶等等,但是仍舊是兩個獨立意識,各自運行互不干擾。只是說,他們都能想到對方的想法……殺死A,A的意識就消亡了,A的自我就沒有感覺了;而A′ 醒來,感知自己的是A′ 的意識。那麼,如題主所言:「某人被麻醉,做了全身複製,然後被殺死,被複制的人醒了。這個人的自我意識還在嗎?這個人只是感覺睡了一覺嗎?」這句話不靠譜,這個人與他的複製人是兩個個體,擁有兩個獨立的意識,既然這個人被殺死了,他的自我意識自然沒有了,複製人的意識跟這個人的意識不是同一個。
題主說「人的自我意識能否複製」,這句話……額,只能說意識的內容(記憶等)能夠複製,但意識本身就是獨立的,就是一個,不能複製。因為複製了,就是兩個獨立意識……獨立地感覺自身……原始的意識依然在它本來的位置。
再來分析一下題主為何有這種觀點……這就要說到唯一性了。人是獨一無二的,人是個體,是唯一的。人們都生活在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因此,只要你看到與自己面貌一致的形象等等(比如鏡中的像,照片、視頻影像),大腦會自動判定那是你,事實上那也確實是你,因為只有你的面貌是這樣。但是,問題是,再舉A的例子,A沒死,他醒來後看到了他的複製人A′ ,A′ 和他一模一樣,他很大可能會以為他看到的A′ 是他自己。 而可能A′ 醒來看到A也會困惑。
但事實上,A′ 不是A。 並不是因為他們意識的內容、身體是一樣的,他們就是同一個人。A和A′ 是兩個個體。A的意識和 A′ 的意識獨立運作……題主也犯了這種錯誤。
再扯一句,雖然A和A′ 是兩個個體,但是由於內容的一致,A作為個體的獨一無二性被破壞了……對A來說,A′ 只是他的複製品,A′ 不是他,但是嚴格來說又不算是別人,因為別人和他是不一樣的。所以A可能會瘋掉,如果他沒死。就遺傳變異來講,無性繁殖的個體必然是鬥爭的,直到一個個體產生新的變異……就是為了不一樣么……
人區分自我和外界,到確立自我,肯定自我也是因為自己是個體,而且這個個體是唯一的,也應該、必須是唯一的,因為每個人類個體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這是自然的。所以,題主的假設實驗,我覺得很無聊……
看了很多的回答,我再提供一個比較另類的答案。對於本答案的正確性,我非常有信心(儘管現在暫時還未能全部驗證):
1、意識不等於自我意識,從字面上看二者好像是集合的包含關係(即自我意識內容更少而被意識包含),但實際上這兩個概念說的不完全是一回事。意識是一種認知能力,即能否被意識到。這裡既包含外界對象能否被認知,也包括內部精神對象本身能否被認知。前者指的是對宇宙、對他人、對自己的身體等外在的認識,後者指的是對自我、情緒、記憶等內在的認知。
2、意識這種能力是先天的,不只有人才有意識,貓狗豬鳥都有意識,這種能力天然是一種生存能力,而生存離不開對周圍環境的觀察與判斷。
3、在與周圍環境(自己身體的以及身體以外的)的交互中,藉助意識這種認知工具,我們漸漸獲得了非常多的重要經驗,比如善惡、食物等。所有經驗都來自於極為有限的信息,但我們的抽象能力卻使得從「小數據」中就能對外部世界進行較為完整的理解。
4、漸漸地,嬰兒開始學習說話。無論如何,也無論是哪個國家和哪個民族的孩子,真正理解的第一句話一定不是「我」,但「我」已經開始工作了,從對外界的認知開始,最後逐漸才過渡到內部。3歲以前的孩子並不是記不住東西,以至於令我們長大後難以回憶起3歲以前的事情,而是因為儘管3歲前意識和自我意識已經運作了,但3歲左右自我意識才真正完整地構建出來,才真正地能夠理解外部世界。
5、意識是一種能力,包括潛意識和顯意識。潛意識是弱加工,顯意識是強加工。潛意識一直工作,白天黑夜不休息,除非生命凋亡;顯意識清醒狀態才跑出來工作,睡眠時幾乎不工作。潛意識基於的是弱推理,夢境就是證據之一,顯意識使用強推理。但實際上,強推理和弱推理在大腦中都是同一套系統和機制,只是閾值的升高和降低。
6、顯意識和潛意識並非對立和不同的兩個東西,而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有些方面像一對雙胞胎一樣。顯意識和潛意識共用同一塊記憶空間,顯意識能夠想起來的事情潛意識也能想起來;顯意識和潛意識共用同一塊信息加工空間,顯意識的人工壓制(如冥想)可以體會到潛意識的工作,傍晚睡覺後潛意識幾乎佔據到這塊空間的全部。但是,潛意識更為根本,顯意識可以暫停和消亡(比如植物人),但潛意識並不會,潛意識如果停止,人們的呼吸和心跳乃至生命也就終止了。
7、記憶並不是神秘之事,記憶是人們經驗的存留(當然其實不止是人了)。我們的大腦中無他,只有經驗。經驗就是意識的加工對象,可以來自過去、可以來自當前外界的言語和圖像,也可以來自大腦本身的即時創造。
8、所以,意識具有兩重性,意識的本質和意識的內容。意識的本質就是對外在和內在的認知能力,意識的內容就是經驗本身。顯意識說的是能力,而自我意識說的是這種能力的內容,即對自我的認識。自我意識不是其他,正是「自己」從經驗中對自身觀察到的信念之和。
9、注意,由於大腦認知加工的時間和空間所限,並不是所有相關經驗都能夠被引入當前的認知加工中來。所以,自我意識並非絕對意義的信念總和,而是相對的,由潛意識自動加工得到的。就像編寫代碼調用函數一樣,潛意識負責執行並取回結果,顯意識只是提交任務並通過更高的邏輯處理結果。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的顯意識是串列加工,而潛意識則是並行加工的原因之一。
10、在所有認知加工過程中,情感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這些認知加工的生物學實現現在並不十分清楚,但認知上情感的作用就像是一個數據表的索引一樣,為的就是快速提取。請注意,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並非每次都是相同的答案,就絕對意義而言,很可能每次都是不同的答案。對自我意識這個問題的回答真就是看「心情」,積極情緒提取的更多是關於自我的正面證據,這種情況下就有了所謂的「自信」,有時是盲目的,因為負面證據並不是沒有,只是正面證據在當前返回結果的所有證據中似乎佔了絕對位置;消極情緒提取的更多的是自我的負面證據,會讓人消極而沮喪,有時也是盲目的,因為正面證據不是沒有,只是在當前的自我信念之和中所佔比重太少而已。如果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一些原因,函數返回的結果總是負性居多,那麼這種內在加工的結果,外在表現就是抑鬱。
11、其他非腦病變的精神疾病,都具有類似的原因,都可以使用我剛才介紹的理論進行解釋:如精分、人格解體、多重人格等。
----------------------------------------回到正題,回答問題-------------------------------------------
如果現在把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再複製了一份連腦神經突觸都完全一致的另一個「我」,那麼:
1、這個人首先可能是一個植物人。我剛才說過,顯意識是人與環境交互發展而來的,是建構的,自我意識是建構的結果。然而,突然的生理複製並不能直接構建出自我意識。所以,我才認為另一個「我」應該是植物人。
2、如果這個植物人能夠喚醒,即激活自我意識,那麼他和我就有共同的經驗。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在精神上有著共同的語言。
3、從另一個「我」的自我意識喚醒的那一刻開始,他和我就不是一個人了,我們都開始接收各自不同的信息,建構不同的經驗,即使歷史經驗一樣,但由於現在的經驗已經不同的,現在的自我意識也不會一樣,所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但「心心相惜」。
4、請大家一定要看到,我們的獨特性並不是別的,只是自己經驗而已。對,這個經驗是主觀的,但它就是我們人生意義的來源,是所有複雜的動機、需求、情感的結果和原因本身。
複製不但是複製了記憶體,還複製了處理體(物質基礎就是大腦結構什麼的,目前未知)。所以從A複製除了B,在複製完成的一瞬間,都還是A=B,但是之後大腦開始獨立運作,就是兩個人了。
我相信科學。但是我不認為現在的科學可以解釋自我意識。而且我觀察到,雖然絕大多數都有自我意識,但是大多數人並沒真正意識到自我意識的特性。樓主這麼問,說明他已經意識到自我意識的特性了。樓主,目前的科技水平,無法解答你的問題。很多回答雖然說得很細,但是他們都是只是選擇了一個他們願意去相信的說法。
先驗自我意識本身是空無的,沒有內容的,它在與經驗結合後才得以被表達。
有邊界的實體,構成先驗和經驗綜合體的容器。
人工意識的終極任務是製造出先驗自我意識。
有一種可能是先驗自我意識是「自生自作」,如同中國古代的宇宙論《恆先》所言,「氣是自生自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