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現代的好吃嗎?
現在有各種轉基因,古代的純天然的沒錯
但是古代的製作工藝會粗糙啊,而且調味料也少
別說什麼皇宮小當家的貴族飲食
單說平民美食,真的會比現在的好吃嗎?
謝邀。
古代有避孕套嗎?沒有的話是如何實現避孕的? 關於古代生活第二波。
-----------------------------------------------------------------------------------------------------------------------------
先秦以前就吃兩頓飯,「朝食」在早晨九點左右,補食在下午四點左右。所謂補食,就是吃剩飯。因為烹飪比較困難,物質水平也很低,所以先秦以前的飯是難吃無比的。
---------------------------------
周:
大家知道五穀——稻、黍、稷、麥、菽。然後前四個由於研磨技術,吃起來很難受,有一種咽沙子的感覺,只有豆子比較好,只是吃多了愛放屁。但是在古代,能找到一種不那麼難吃,還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大家應該心滿意足了。而且營養豐富哦。
《汜勝之書》說:種大豆,率人五畝
意思就是說,四分之一的田種豆子。可見豆子在我國的地位很高。那時候的人大概吃過飯都要躺在地上通通氣,如果你回到古代,不要妄想人們的日常生活里有什麼文藝氣氛,你能感受到的就是普天同屁,也許那時候風景很漂亮,但人們生活的環境是非常糟糕。
這時的蔬菜是葵菜,薺菜,竹筍,馬蹄菜,豆葉。這幾樣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那會中國人沒什麼調料,就是水煮,那滋味你可以感受下,就拿常用蔬菜葵菜來說,黏糊糊,還很苦,對現代人來說,跟拿把野草放鍋里煮一煮感覺基本相同。更別說那時候的主要蔬菜,還有浮萍。
對,就是那種在水上的浮萍,吃法不知道,但想來不管怎麼吃,都不會好吃。這個年代的人水果也很單調,大概就是梅子和棗,其他的也有,比如李子,但沒有梅子和棗吃的多,而且野生環境里,這種東西肯定是沒人工培養後的好吃,大概是酸味比較大的。
不要幻想貴族們就吃的好,無非就是多吃點肉。大家看過封神榜,看見紂王酒池肉林的,好像過的很好,放到現在來看,大概是屌絲中的屌絲。那種肉,就是白水肉,反正什麼味道都沒有,沒有油,沒有香料,有可能用鹽腌制肉乾,但沒什麼調料,花椒就是比較奢侈的了。
-----------------------------
秦漢:
主食還是豆子。當然也會吃點粟米粥什麼的,但是依然下不去嘴。這個時候的人已經發明了鍋(鑊),能不能炒菜不知道,而且調料依然很乏味,只是多了蔥姜而已,如果不能有現代意義上的炒,蔥姜卵用啊。儘管看起來不錯,但口感依然很差,一是調味品比較少,二是主食沒什麼進步。
這個時候物質開始慢慢豐富了一點,張騫引進了很多東西,葡萄啊,苜蓿啊,石榴,大蒜啊什麼的。但是畢竟剛剛開始,並沒有普及到生活里,就是貴族也不見得能吃的上。對於有錢人的好處,大概就是能吃上蜂蜜了,還有大豆醬,裡面會放點肉末,口感可達到老乾媽的十分之一。
對於屌絲來說,唯一慶幸的就是能吃點魚,而且鹽不便宜,至於其他肉類,就別想太多了,最多吃個下水吧。清水煮下水。真是他媽嚇死人了。此時的普通人,大概每天還是那樣,兩頓飯,早晨弄點粥,或者弄點豆子,煮個葵菜,剩的晚上接著吃,不知生命中的哪一天,才能和一條鯉魚相遇。
-----------------------
隋唐:
由於小麥研磨技術,比較接近現代意義上的麵條產生了。而且唐朝燒餅也流行了起來。但只是剛剛開始,麵條的口感是相當粗糙的。而燒餅更像的饢餅,跟現在打了油放點芝麻的油酥餅差老鼻子遠了。不過已經能讓人接受了,如果到了這個朝代,至少能吃的下去飯。
受佛教影響 ,中國人這個時候對牛肉開始不感興趣了,而且本來中國就是農耕社會,對牛比較尊重,加上外來因素,更是如此。只是這還是不管屌絲們的事,什麼肉不肉的,吃你的豆子和葵菜吧。條件好點的能弄碗麵條和燒餅,再來點豬肉末。現代人到這個時候算是勉強能下咽了。
由於唐朝的外來文明很多,給中國人帶來很多新鮮玩意。比如葡萄酒,茶。但他們畢竟是奢侈品,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風靡也只是上流社會,如果你穿越到這個朝代,並且是貴族身份,大概吃東西能得到基本的滿足。接近於現在的底層階級,粗茶淡飯,就這麼回事。
李家有胡人血統,所以很多他們本民族的東西引進到了國內。酸奶啊,馬奶啊,乾酪啊,這個時候奶製品也是比較流行的,小地主什麼的還是能喝到的。可雖然食料漸漸的豐富起來,但人們的飲食文化並未發展起來,大家所期待的豐盛,天然,味美,那都是宋的事了。
----------------------------
宋明清
宋朝真正奠基了整個漢族飲食文化。這個時候你出門吃飯,館子里什麼都有,炒菜,羹湯,油炸,糕點,餛飩湯圓餡餅。飲食文化的興起需要物質文明的帶動,而這個時候宋朝很有錢,海上貿易,鐵器製造,商業興起,人們產生了消費行為,市場活躍了起來。
由於印刷技術的普及,農業知識得到廣泛傳播,產量也就比以前高的多了。一切都像是必然的一樣。這個時候蔬菜水果種類繁多,普通占城稻和小麥的發展也超過了其他農作物。吳自牧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直到宋朝,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醬油。
這個時候的蔬菜有甘藍,菠菜,蘿蔔,黃瓜,葫蘆,茄子,冬瓜,當然還有傳統的竹筍什麼的,野生菌類應該比較流行。水果里有石榴,香蕉,椰子,桃,蘋果,梨,橘子,以及棗梅等一些傳統食物,這個時候白糖已經普及,用來做蜜餞。
宋朝時五味只缺一種,辣。辣椒是在明朝才引進的。然而對於大家來說,宋朝的飲食已經能滿足現代人的胃口。我們所想的,天然,美味,這個朝代已經能給你最好的了。然而川粉怎麼辦,西紅柿炒雞蛋粉怎麼辦,餃子粉怎麼辦。土豆粉怎麼辦,沒有土豆,怎麼大戰殭屍?
到了明朝。辣椒終於來了,西紅柿也來了,當然土豆還是沒來。這個時候的米和面成為真正的主食,安徽的卧式磨石能打出精緻的麵粉,做出可口的饅頭。然而你還是得做個有錢人,不然沒什麼改變的,平時喝點稀粥吃點鹹菜,要麼就來點豆子,鬧饑荒還要去啃點樹皮。
至於我大清朝。那是自然接近於現代人的口味了,而且口味極其刁。宋朝屬於個美好年代,有些現代人所期望的天然,淳樸。清朝就是很奢靡的那種,看紅樓夢裡面那群人,這他媽不吃,那他媽不吃,就喜歡水果,為什麼呢。因為物流差,水果都是奢侈品。屌絲們能吃點蔬菜就不錯了。
-----------------------------
所以回古代,我認為只有宋以後的飯才吃的下去。明以後的飯,才能滿足大部分人的胃口。清朝的飯菜應該更細緻一點,物質豐富,而貧富差距大,上面的人想著法的吃呢。
-----------------------------
關於茶的爭議:發源地一直有爭議。一般普遍的說法是源自雲南,那時候別人叫南詔國。當然咯~你們說是什麼就是什麼。
關於豬肉的爭議:豬肉在中國自古食用,是主流。但唐朝貴族士大夫比較鄙視。豬肉的普及是在明清以後。但普及和主流不是一回事,貴族吃什麼和窮人吃什麼也不是一回事。
關於辣的爭議:我上面所說的辣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辣,後面都說了川粉,你應該知道我說什麼吧。為什麼給我扯別的辛味呢。
關於河裡都是魚的爭議:天下大亂,窮人飯都吃不上的年代,還想著吃魚。
關於評論區說浮萍來自巴西,我屬於瘋狂裝逼:我國吃的那種浮萍又叫四葉菜,田字草,現在依然有人吃。田字草_野菜 ,有圖有真相,自己看吧。
關於古人應該吃燒烤啊:我沒說不吃啊。乾脆你飯別吃了,就天天吃烤肉,撒點鹽不得了吧。跟我抬杠幹嘛啊。自己堅持頓頓吃就行了。
你覺得窩窩頭好吃你天天吃。
你覺得小米粥好喝你天天喝。
你覺得古代有鍋,米都跟現在超市裡賣的一樣你就想。
你是對的!(無法加表情,好想給你個大拇指)
-----------------------------
一篇文章,難免有疏漏,這不是本歷史專著,別抬杠,大家就當八卦看,開心就好,為人民服務。
某人穿越到先秦。
「裡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一碗西紅柿雞蛋面。」
「那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紅柿是美洲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麼鳥店!連碗面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蜀漢諸葛丞相伐孟獲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抱歉,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亞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二兩女兒紅,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嗎?」
「客官,小點聲!朝廷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飯了,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南宋漢人才有種植……」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我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麼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蘿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裡到底有什麼?」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店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們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客官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頂你個肺啊!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去你大爺的!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我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不但愛吃它,還愛玩它。」
「……」
「客官您還要什麼?」
「……」
「喂,客官……客官您別走啊!」
(部分內容出自《唐朝穿越指南》,有增改)
想要嘗美味,我們首先穿越回先秦!多圖預警。
舌尖上的炎黃
今天就讓我帶你著穿越時光,看看古人是如何吃的。
我們先來到炎黃堯舜禹的時代。我們先看看大地上有什麼東西可以吃!
地上長著五穀:黍、稷、菽、麥、稻。
黍、稷其實就是 黃米和小米,只是大小不太一樣。菽,就是豆子。主食還行吧?
看看吃什麼菜?韭菜、苦瓜、蘿蔔、苦菜、薺菜、豌豆苗、蓮藕、竹筍、枸杞等;調味蔬菜有蔥、蒜頭、紫蘇及秦椒、姜等。此外還有採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等。
肉類就是:牛、羊、雞、犬。靠近。河邊還有魚。
還行吧,作為美食家的你雖然少一點,但是畢竟是純天然的!
那怎麼做呢?先放到石臼搗去穀殼,
最早的蒸鍋——陶甑 zèng。其實就是把陶灶和帶眼陶器的盆結合在一起了,然後把五穀蒸熟。
有了主食,菜怎麼辦?什麼你還想喝稀飯。就用鬲(gé ),官方發音是(li),如下圖,底下填柴,可煮稀飯,可以煮菜,煮稀飯。
肉怎麼處理呀?別急,看圖。陶鼎呀,專門燉肉的。
對了,告訴你一下,陶罐是裝五穀的,陶瓮是裝水的。別的就不解釋。
畢竟你從五千年穿越過來的,很不容易,好客人想方設法讓你不能老吃煮的吧,於是他們就用了別的法來加工食材。
炮:鑽火直接烤果子、肉類;
煲:用泥裹果子和肉類後進行燒烤;
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來燒烤;
烙:用燒紅的石子把食物燙熟 ;
焙: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熟;
熬:將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裡再移到火上煮
吃飽了吧,吃點水果消消食吧。上水果!
還真不少呢,海棠果、沙果、梨、桃、李、梅、木瓜、枳(小桔子)、橘等。
別忘了,還有飲品,你看聰明的他們把各種花卉可以入茶、釀酒,如茉莉、玫瑰、芍藥、薔薇、茱萸、玉蘭、菊花、金銀花、桂花、臘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還可以用來製作各類糕餅飯粥,美味佳肴、制醬,甚至可以直接食用。這時人們已經造米酒了,但是畝產太低,畝產二三百斤,釀酒費糧食,所以,用花果酒替代。
此時你完全沉浸在大自然賜予人的美味之中。
唯一不足之處,那時候就沒有案,所以,吃飯只能在地上吃,或者放在大石頭上。
烹,指用火加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首次因烹方法區別食品。
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調,就是用鹽。烹調一詞從此產生。
舌尖上的禮儀--------夏商周
你戀戀不捨告別了大自然的吃法時代,來到夏商周。這時候,你發現,這個時代吃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吃的東西就增加了很多。
新培植出來的糧食作物非常多,如在過去的基礎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類則更多,僅從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動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動物二十九種; 蔬菜除了韭、蔥、白菜和蘿蔔,還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種;水果除了桃、李之類,也新增栗、桑、杏、棗、柚等近三十種。天呀,你想想在現在你平時吃的什麼,無非就是米面肉,就是豬雞魚牛羊,蔬菜就那幾樣。你現在優勢感再一點點的減退!
先看看做飯的傢伙吧,這些可全是青銅的
老百姓用什麼?
貴族當然用這個了。
其次做法吃法不一樣了。
首先看看放食物的器皿,就不一樣。那就開始講究了,就得用這些禮器!
先在你面前擺個桌子吧。
然後端上主食,用什麼裝呢?
西周主要用的
西周后期用的,很精美吧!
吃的時候別忘了祖宗。
再看看酒具吧。用什麼裝酒呢?先看看酒瓶是什麼樣子的。
用這個裝酒大器吧
還有這樣的酒瓶:
最高場合用這個酒瓶
再來看看用什麼酒杯。
這酒杯上檔次,不過就有些太沉太大了。
當然也有小酒杯了。
不過後來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這些食器酒器那可是禮器,那不是我們平常的吃飯時候,那時就是一個禮儀!
所以的禮器全是按有等級的!一般人可不敢亂用!
一整套飲食禮儀,大體分為鼎食之禮、待客之禮、入席之禮、飲酒之禮等。
這時候肚子早就咕咕叫的你,就盼望著早點吃飯吧。周天子一見你是從現在社會來的,就把你當成了貴賓,本來混知乎的一個平民屌絲居然受到了最高禮儀的待遇-------鼎食之禮!
根據《周禮·天官·膳夫》和《禮記.內則》的記載,把文言翻譯成大白話,描述一下你吃飯的經過!
吃前,首先祭祀祖宗!餓的眼花的你就像現在人開大會一樣,完成各個繁複的程序!
總算可以開吃了!
首先編鐘響起,奏樂!鐘鳴鼎食!
尊貴的你此時可是天子的待遇!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看看,64個為你奏樂。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想當初,魯昭公只用六佾,而臣子季氏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氣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你夠排場吧!當然這還不能體現你的尊貴的地位!
吃飯時候,你在周天子的左邊面南坐下,這就是「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常言所謂的「虛左以待」。
可是平時不吃飯的時候,你可要在天子的右邊,方顯尊貴!
一下在你面前,擺上了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周天子待遇),想像一大堆食物和器皿大小高低錯落小山般擺在你的面前,那恢弘場面,讓你樂的合不上嘴!你再看看下面,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禁用鼎)。
不僅禮器不一樣,食物也不一樣!你的九鼎裝著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卿或諸侯的七鼎食物是牛、羊、豕、魚、臘、腸胃、膚;大夫五鼎是羊、豕、膚(切肉)、魚和臘等。
此時你看著面前這盛大的飯局,欣賞著歌舞,心中好不得意,不僅哼起「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小調!
這時候,除了鼎里的,還有飯菜,這就是"周代八珍"。
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燒烤肉油包狗肝)。
你覺得怎麼全是肉呀,這樣一般。還是蓋澆飯,此時你的心中略微失望!
但是你要知道配光一個拌飯的醬就有一百二十種!夠矯情了。這一百二十醬包括醢(音「海」,肉醬)六十瓮,醯(音「西」,醋)六十瓮。共五齊、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種。五齊,是指菖蒲、牛百葉、大蛤、豬腿、蒲菜這五種碎做的醬。七醢,是指多汁肉醬、蝸牛、蚌、蟻卵、魚、兔、雁這七種肉醬。七菹是指韭、韭花、蒓菜、冬葵、芹、苔菜、筍這七種腌菜。三臡是指麋、鹿、獐製成的三種肉醬。
炮豚、炮牂:煨烤炸燉整隻乳豬和羊,做法頗為複雜。把小動物去了內臟,腹中填滿紅棗,裹黏土火烤。烤乾黏土、剝去,再裹米粉糊,以油脂漫過肉身煎肉,然後肉拆成薄片,隔水加熱三天三夜,最後以醬醋調味。煨烤保留了食物的汁水和鮮味,油炸帶來酥脆的表皮,隔水加熱帶來鮮嫩酥爛的肉質。
搗珍:取牛、羊、豬、麋鹿、獐等動物的裡脊肉,反覆捶打,烹熟後去筋膜,以醬醋調味。把新鮮牛肉逆紋切成薄片,用酒腌漬一夜,以醬、醋和梅醬調味。這幾乎就是古代版料理了。
熬 :取牛、羊、麋鹿、鹿、獐肉,反覆捶打,去其筋膜。攤在葦席上,撒姜、桂皮屑和鹽,晒乾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想吃軟的,也可以用肉醬煎一下食用。
肝:用狗網油烤熟狗肝,然後加小塊狼脯脂油,熬成厚粥。這個有點重口味,挺不清真的了。
當你慢慢享受完這些美味,食的部分就結束了,開始飲的部分了!就是喝酒!飲酒之禮了!
哎,首先又是一堆酒器擺在你的面前!
盛酒的器具有:尊、壺、卣、彝、罍、缶等。
飲酒的器具有:爵、觶、觚、觥等等。
只不過酒不是現在蒸餾製做的,而是屬於釀製的米酒。度數很低,口感我猜想就像醪糟。反正喝了不上頭!當時人們吃「五穀」——黍、粟、麥、稻、高粱,最常見的是黍和粟,但地位有天壤之別。黍是釀酒原料,格外受貴族待見,平民等閑享用不到,這就是「貴黍賤粟」之風。
首先,你和周天子地位平等,你兩喝前,先彼此要相互跪拜 ,然後入席。底下的諸侯臣子侍飲,先行向你兩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
然後在經過禮儀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的酒辭;最後仰杯而盡。
先是天子向你敬酒,經過四步,一口氣喝三杯,酒才好不容易喝到嘴裡。然後大臣再向你該個敬酒,每次還得經過四步,但是這酒辭可不能一樣(叫酬)。然後你再回敬周天子和群臣!這過程大家都只能看著你該個敬完,誰也不能亂說自己喝(叫酢)。
等這儀式完了,你也喝的差不多了,只是覺得肚子漲,但是還不太醉!
這時候底下人就可以自由喝了!他們之間敬酒(叫酬),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無論是誰,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 「 避席 」 ,起立。
喝多了,可不能耍酒瘋,那可是失去禮儀的。大家就這樣溫文爾雅的慢條斯理喝呀、喝呀......,當你喝的太多了,或者開始耍酒瘋了,旁邊就禁酒官,就提醒你,制止你了。
如果你要是酒鬼,想喝酒不要去周朝,應該去商朝,在周朝這時認為夏商的滅亡就是喝酒縱慾造成的,所以平時不讓喝,否則殺頭!這時就有第一部禁酒令《酒誥》,要求有官守、有職業者只能在祭祀時重大場合時才飲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你是不是感到不痛快!你想胡吃海喝,大快朵頤,還真的去商朝吧!也不知為什麼,商人的吃肉喝酒條件反而比周人好得多,富裕的多。到了西周后期,春秋戰國這一階段反而是肉食品相對緊缺,糧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產品遠離了千家萬戶。只是,在上層社會仍保留著食肉的傳統。因此,貴族被時人稱為「肉食者」。後期周天子有明確規定:即「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不過,基於當時盛行的敬老之風,孟子卻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真的下降了。(本人分析是因為人口增多,大量的土地都被開墾成農田,不象商和周前期一樣,有大量的閑地草地可以放養牛羊,供野生動物生長了)
作為聰明的你,一下在就明白了吧,在這個時期禮,在宴飲座制的嚴格規範下,人們根據各自的社會地位、身份及宗族關係等就席,宴飲進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統治者正是運用這種手段來強化社會秩序。就是因為它具有建構一個長幼有序、君臣有別、孝親尊老、忠君禮臣、層層隸屬、等級森嚴之社會體系的功能。
以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周禮中飲食禮儀習俗,逐漸形成整套豐富細膩的飲食禮儀,蘊涵著深厚的孝、德、仁、和、義等理念。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為代表,約有四五百種以上佳肴菜品,還有王侯貴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總計在千種以上。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這時候,中國菜系也開始分了南北,整個華夏文明的吃的文化日漸區域化和豐富化。
可對比此時期的世界其他地方,埃及、兩河、希臘等文明,吃的簡單,用具也較單一,相對而言,說我們是飲食文化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潮流。
好了,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吧。(上文中有些問題學術界解釋尚不統一,例如粱究竟是什麼,鬲的發音,一些蔬菜例如大蒜的時間,部分禮器的年代作用、個別肉類做法等,尚有爭議,不在文中做出解釋。在評論區提出來,加以討論,會提供出相應的史料。謝謝合作。)
我曾經是名廚子,跟隨過國家級烹飪大師、中國百大名廚、中國烹飪大師、無錫國際飯店行政總廚施道春大師。曾經有幸參與過一次滿漢全席製作,可以在這裡坦白說,如果按照傳統古法製作手法,很多菜品不說健康不健康衛生不衛生,你甚至會覺得很難吃難以下咽的。所以我們對很多菜品進行了改良。當然,大多菜品我們視材料而定,我們還是盡量按照傳統製作手法保持原貌的。
先上一份大餐菜譜,街頭小食攻略一則,大家感受一下
御宴食單
繡花高一行:八果壘、香櫞、真柑、石榴、棖子、鵝梨、乳梨、楂、花木瓜。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荔枝、圓眼、香蓮、榧子、榛子、松子、銀杏、犁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
縷金香葯一行: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使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朮人蔘、橄欖花兒。
雕花蜜煎一行:雕花梅球兒、紅消花、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姜、蜜筍花兒、雕花棖子、木瓜方花兒。
砌香咸酸一行:香葯木瓜、椒梅、香葯花、砌香櫻桃、紫蘇奈香、砌香萱花柳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姜、雜絲梅餅兒。
脯臘一行:肉線條子、皂角鋌子、雲夢兒、是臘、肉臘、奶房、旋胙、金山咸豉、酒醋肉、肉瓜齏。
垂手八盤子:揀蜂兒、番葡萄、香蓮事件念珠、巴欖子、大金橘、新椰子像牙板、小橄欖、榆柑子。
再坐—— 切時果一行:春藕、鵝梨餅子、甘蔗、乳梨月兒、紅柿子、切棖子、切綠橘、生藕鋌子。
時新果子一行:金橘、咸楊梅、新羅葛、切蜜蕈、切脆棖、榆柑子、新椰子、切宜母子、藕鋌兒、甘蔗柰白香、新柑子、梨五花子。
雕花蜜煎一行:同前。
砌香咸酸一行:同前。 瓏纏果子一行:荔枝甘露餅、荔枝蓼花、荔枝好郎君、瓏纏桃條、酥胡桃、纏棗圈、纏梨肉、香蓮事件、得葯葡萄、纏松子、糖霜玉蜂兒、白纏桃條。
脯臘一行:同前。
酒十五盞:
第一盞: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奶房簽、三脆羹。
第三盞:羊舌簽、萌芽肚眩。
第四盞:肫掌簽、鵪子羹。
第五盞:肚臃膾、鴛鴦炸肚。
第六盞:沙魚膾、炸沙魚襯湯。
第七盞:鱔魚炒鱟、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螃蟹釀棖、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鮮蝦蹄子膾、南炒鱔。
第十盞:洗手蟹、鯽魚假蛤蜊。
第十一盞:五珍膾、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鵪子水晶膾、豬肚假江 。
第十三盞:蝦棖膾、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水母膾、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蛤蜊生、血粉羹。
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臃、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炙炊餅、炙炊餅臠骨。
勸酒果子庫十番:砌香果子、雕花蜜煎、時新果子、獨裝巴欖子、咸酸蜜煎、裝大金橘、小橄欖、獨裝新椰子、四時果四色、對裝揀松番葡萄、對裝春藕陳公梨。
廚勸酒十味、江 、炸肚、江 生、蝤蛑簽、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假公權炸肚、蟑 炸肚。
準備上細壘四卓。 又次細壘二卓:內有蜜煎咸酸時新脯臘等件。 對食十盞二十分:蓮花鴨簽、繭兒羹、三珍膾、南炒鱔、水母膾、鵪子羹、 魚膾、三脆羹、洗手蟹、炸肚
。
——《武林舊事 高宗幸張府節次略》
所謂茶飯者,乃百味羹、頭羹、新法鵪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蝦蕈、雞蕈、渾炮等羹、旋索粉、玉棋子、群仙羹、假河魨、白渫齏、貨鱖魚、假元魚、決明兜子、決明湯齏、肉醋托胎襯腸沙魚、兩熟紫蘇魚、假蛤蜊、白肉夾面子茸割肉、胡餅、湯骨頭、乳炊羊、羊鬧廳、羊角、腰子、鵝鴨排蒸荔枝腰子、還元腰子、燒臆子、入爐細項蓮花鴨、簽酒炙肚胘、虛汁垂絲羊頭、入爐羊羊頭、簽鵝鴨、簽雞、簽盤兔、炒兔、蔥潑兔、假野狐、金絲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鵪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渫蟹、洗手蟹之類,逐時旋行索喚,不許一味有闕,或別呼索變。造下酒亦即時供應。又有外來託賣炙雞、燠鴨、羊腳子、點羊頭、脆筋巴子、姜蝦、酒蟹、獐巴、鹿脯、從食蒸作、海鮮時果、旋切萵苣生菜、西京筍。又有小兒子,著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挾白磁缸子賣辣菜。又有托小盤賣乾果子,乃旋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乾、梨肉、膠棗、棗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棗、海紅嘉慶子、林檎旋烏李、李子旋櫻桃、煎西京雨梨、尖梨、甘棠梨、鳳棲梨、鎮府濁梨、河陰石榴、河陽查子、查條、沙苑榲腉、回馬孛萄、西川乳糖、獅子糖、霜蜂兒、橄欖、溫柑、綿棖金橘、龍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頭干、芭蕉干、人面子、巴覽子、榛子、榧子、蝦具之類。諸般蜜煎香葯、果子罐子、黨梅、柿膏兒、香葯、小元兒、小鱀茶、鵬沙元之類。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豬羊荷包,燒肉乾脯,玉板鮓豝,鮓片醬之類。其餘小酒店,亦賣下酒,如煎魚、鴨子、兔、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類。每分不過十五錢。
——《東京夢華錄 卷二 飲食果子》
----------------------------------------------------------------------------
補充菜譜幾則,至少宋人那是對吃相當講究的,不下今人,而且從做法來看,味道應該不是那麼奇怪,讓今人無福消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某些回答中關於中國炒菜出現時間的再商榷及幾道南北朝蛋類烹飪的介紹
看到某些回答中提到中國炒菜出現時間是唐宋的說法表示存疑。根據現今流傳的史料來看,炒這個烹飪手法出現在中國的時間至遲不會晚於南北朝。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一道流傳至今的炒菜——炒雞蛋。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齊民要術卷六.養雞.第五十九》
作為中國最早的農書之一,其實裡面還是有不少禽蛋烹飪手法的。
正經回答下。首先古代這個概念就太大了。說說我比較熟悉漢、唐、宋吧。
說這個三個朝代的話,不如,差距很大。
首先說材料:
題主這句「現在有各種轉基因,古代的純天然的沒錯」——純天然跟好吃不好吃根本沒關係。
先說蔬菜,比如唐朝,最常見的是「秋葵」,葵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主要的蔬菜,號稱百菜之主,當然這玩意現在也有,不過跟現在的秋葵不是一個東西,當時的秋葵是接近於現在的「冬莧菜」(此說法來源於吳其浚先生的《植物名實圖考》;再說一次,古今秋葵並非一回事)杜甫有詩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誰雲滑易飽,老藉軟俱勻」。但是已經不大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吃。
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杜甫同樣有詩云:「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當然,這個現在也還有,名字叫「藠頭」但同樣也很不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
這幾個現在還在吃,這都算好的了;大部分早起的蔬菜,都退化成野菜了,比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里的荇菜,現在已經成觀賞植物了。
那麼現在常見的蔬菜呢?比如北方人愛吃的白菜,當時叫「菘」,品相不佳且小,菠菜(當時叫「波稜菜」,剛剛引進價格太貴,吃的人很少。
至於其他西紅柿、土豆、辣椒、玉米、胡蘿蔔,那都得明朝以後才有的吃。西葫蘆、生菜更是得清朝了。
在蔬菜上,現在無論單獨品種的質量、還是種類,遠好於明以前,領先於明清時期。
再說肉,長期以來牛肉是不能吃的、比較農耕國家,殺頭牛,那可是挖封建主義牆角——所以水滸里動不動就來兩斤熟牛肉是不可能的事兒——當然,一般認為水滸成書於元末明初,元朝畢竟游牧民族起家,沒那麼多講究。唐朝的時候豬也很少,宋朝的時候,蘇軾是這麼寫的「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依然不多。所以羊肉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唐代,羊肉是唐代最主要的肉食,但是當時的羊肉膻味極大,膻味來源很多,跟年齡、品種、飼料、閹割等等都有關係,現在研究出很多方法減少膻味,當時嘛,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加香辛料,特別是胡椒。再有就是屠宰上,現在已經有了非常科學合理的工序,比如排酸——這個可以很大程度改變肉的口感;這都是古代所不能做到的。
再有就魚肉,唐朝的時候,魚肉最常見的吃法是鱠,有點類似於生魚片,不過以淡水魚居多——當然,淡水魚的寄生蟲問題是非常非常嚴重的,生吃淡水魚本就是早該被淘汰的吃法。
無論是肉的來源豐富性、飼養的合理性、還是屠宰後的處理,古代肉跟現代同樣沒有可比性。
再說調料,先說一個最重要的事,辣椒是明代傳入。
其餘的味精是二十世紀初才發現;現在常見的大豆油,在明朝的天工開物里還因為出油率低被認為不算很好的榨油作物——清朝往前說,普遍都是芝麻油最多——出油率遠高於其他品種。
一句唐詩已經很好概括了唐朝對調料的運用,「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 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豬肉蒸了蘸蒜泥、烤鴨蘸椒鹽、生魚片、帶皮的羊或者豬頭肉)、再如「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來唐人對於調料使用跟現代已經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樣。哦,對,還有糖,唐朝以前以麥芽糖居多;制蔗糖技術是還是玄奘帶回來的,沒錯,就是唐僧。
總結的話,調料可能反倒是千百年來變化最小的一項。
烹飪工藝上,早期就是烤和煮居多,常見的炒,那是宋代才出現,用的還是芝麻油。基本明清時期,現在的烹飪工藝已經跟現代沒什麼區別了。
還有主食,差點忘了,現在兩大主食米和面,米因為種植原因,很晚才成為主流主食;但是各類飯出現的很早,之前寫過,早在漢朝:
當時的主食,基本就是飯(當然也有烹飪方法大同小異的粥)。當然和今天的飯不一樣,今天的飯是水稻,當時則主要是粟、麥、稻三種(麥主要是做「麥飯」的),外加上「菰米」(後面詳細介紹)。當然還有另類的做法,加上蔬菜啊,糧食啊(也可能有肉),熬成「羹」,也算是主食;既有只是蔬菜加點雜糧的比較寒磣的吃法了,當然也有豪華點的燉肉的肉羹。哦,對,還有另一種主食,就是粽子。順道說句,肉粽的出現比紅棗粽出現要早好多。恭喜咸粽子黨勇奪正統。
當時最常見的麥飯、豆飯、菰米飯,現在根本都沒什麼人吃了。
魏晉往後,特別是唐,麵食開始興盛,但是由於研磨技術,口感跟現代還是沒法比,各種餅特別多。變成今天的主食格局,那基本得明清了。
絕大部分古代的東西,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都被淘汰了;剩下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加工技術、烹飪技術更是遠不如現在。當然你要非覺得原生態吃著健康好吃,我也沒話說;但是人民已經用嘴投票了,就憑我大吃貨帝國人民對吃的熱情,好吃的東西不但流傳的下來,而且早就換著法天天吃了。我們先來看看古代人都能吃什麼~
1. 先秦
先說先秦時期的飲食,在《詩經》中可見一斑。主食自然是五穀(麻、黍、稷、麥、豆),比如《碩鼠》裡面的那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啦,或者《七月》裡面「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還有「十月獲稻」,反正五穀雜糧還是有的吃的。蔬菜則大多數是野菜,比如卷耳啦,蘋啦,當然還有韭菜什麼的蔬菜。瓜果也是不少的。
但還是要說肉,先秦對於肉的記載多來自《禮記》,講幾個菜,比如炮豚(乳豬治凈、剖腹,去內臟,塞進棗子,裹上草簾,抹上濕黏土,上火燒烤。至泥干,取出乳豬並擦凈豬皮,將肉表面塗上米粉糊,下油鍋炸。然後把乳豬切成片,加香料入鼎,放在大湯鍋里隔水燉三天三夜即成。加醋、梅醬調和食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做羊。比如搗珍(取牛、羊、鹿的脊側肉,反覆捶打,去筋腱、燒熟,再去膜,使肉變柔軟即成)再比如漬(取剛殺的牛羊肉,逆紋路切薄片,浸入美酒,第二天早晨食用,用梅醬等調味)熬(取牛羊肉捶打,去膜,加桂皮、薑末,鹽腌,干後食用)淳母(將肉醬燒熱,澆於穀米飯上)濡雞(取凈雞,腹中實蓼,用肉醬燒成),豬肉、魚什麼的也是這麼做的,當然還有鱉→_→
當然,除了這個還有鹹菜,比如《周禮》中記載的各種菹,就是酸菜。
總體來說,基本食材可以滿足,但烹飪方法基本只有水煮和火烤,做出來是什麼味道就不得而知了。
2. 秦漢
我們知道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讓許多食材得以引進中原。像葡萄、石榴等水果啊,還有苜蓿、核桃、胡麻、芝麻什麼的,甚至還有鴕鳥蛋。
烹飪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比如馬王堆一號漢墓裡面有濯豚、濯雞一類的東西,濯類似於我們今天汆(cuan,汆丸子)的方法。《史記》《齊民要術》裡面也有記載各種各樣的醬,比如蟹醬、蚌肉醬、枸葉醬什麼的。
不過許多食材現在看來普通,當時卻名貴,不是什麼百姓都能吃的。推薦看《呂氏春秋》,裡面有許多記載。
3. 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期最值得一提的是開始出現了炒的烹飪方法,再加上用油(印象中好像是漢朝出現植物油),從此開始了中華美食的獨特篇章。《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魏晉時期的菜肴,大都開始出現煎炸。比如缹茄子(取未長籽的茄子,用竹刀或骨刀破四開,先用沸水焯,再入蔥油鍋炒,然後加香醬清,蔥白同煮,熟後灑椒薑末食用)再比如油豉(取豆豉與油、醋、姜、橘皮、蔥、胡芹、鹽拌和,蒸熟後再澆上油拌成。可入瓮久存)
這個時期飯主要吃大麥飯和小米飯,北方面食也很盛行,比如饅頭和餅。還有各種羹和粥,制羹之法盛行,在《晉書》《魏書》等史書中均有記載。水產應該也是常吃的,比如「卧冰求鯉」這種事啦。蔬菜瓜果種類繁多,炒菜也明確出現。
所以這個時候的飯菜應該開始好吃啦~
4. 唐宋
唐宋的飲食知乎上有相關提問就不一一介紹了,推薦鏈接http://m.zhihu.com/question/24355452
如果說唐朝飲食受「胡人」影響較大,比較粗獷的話,宋代的飲食便精細很多。可以說自唐宋以來,古代的飲食與現在便沒有所謂的天壤之別了,明清我就不講了(主要是懶)
我們處在歷史上,吃肉最多的時期。
所以不要想著好吃不好吃,先明白:你穿越了,很可能吃不上肉
這裡我想解釋一個史書里經常被誤解的問題,主要論點均來自杭州師大陸忠發先生的《現代訓詁學探論》
《史記·項羽本紀》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估計很多人中學都學過這篇《鴻門宴》吧?大家一定對樊噲吃生豬腿印象深刻,但是有沒有人懷疑過這裡?樊噲是鐵齒銅牙,能啃得動生豬腿?項羽從頭至尾對劉邦軍團並無敵意,為什麼要做出如此挑釁的行為?生性暴躁的樊噲若被如此對待,應該是暴跳如雷吧,為何還乖乖地吃了?
這裡就涉及到了古人的飲食方式。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管筷子叫「箸」,但是那個時候的箸和現在的筷子是有區別的,那個時候的筷子比現在的要細很多,兩頭尖,大概跟現在打毛衣的針差不多吧,用法也不是像現在的筷子一樣夾菜,而是用尖頭戳著吃。前面也有答主說過,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發明炒鍋,要吃肉的話,一般都是大塊地放進鼎之類的大鍋里煮,注意,煮的時候的不放鹽和其他作料的,就這麼白煮。熟了後,撈出來,切成小塊,旁邊放一碗用鹽、醋、醬油等調料調製出的蘸醬,用箸戳著沒擱鹽的白煮肉蘸醬吃。
有的人飯量大,面前的肉吃不飽怎麼辦?古人也考慮到了這點,於是往往會在旁邊放上一塊沒切的肉和一把刀,如果切好的肉吃完了還想吃,就自己切,想吃多少切多少,方便得很。
再回到《鴻門宴》,所謂「生彘肩」並不是沒煮過的豬腿,「生」在這裡的意思是「未加工」(其實我們現在說生熟的生也是未加工,沒烹調過可不未加工么),就是沒有切過的肉。鴻門宴項羽大辦酒席,除了自己面前切好的肉外,旁邊還放著一塊預備切的豬腿,樊噲這麼闖進來,項羽一看來人了,沒有多餘的吃食了,就很自然地把自己身邊還沒切的那塊豬腿賞賜給了樊噲,樊噲也不客氣,把豬腿放在盾上拿劍切吧切吧就吃了,調料都不蘸,這舉止也是很豪放的,所以項羽才稱其為「壯士」。
回到題主的問題,像項羽這種級別的開宴會吃的都是白煮肉蘸醬,平民的食品能好到哪裡去~
=============更新==========================
有人認為「生彘肩」表示沒切的豬腿論據不足,其實並不難理解,生表示未加工例子很多,未鍛造的鐵叫生鐵,未加工的布匹叫生布,未加工的紙張叫生紙(宣紙就分生宣和熟宣),沒耕過的田地叫生田。甚至在英語里也不謀而合,沒有字幕的視頻叫「raw」,本義是生肉,也是「未加工」的意思。
還有一點,項羽說的是「賜之彘肩」,並沒有說「生彘肩」,手下是如何讀取項羽的想法給了一個生豬腿?如果解釋成「未切的豬腿」則很好解釋了,項羽指著旁邊的豬腿說「賜之彘肩」,手下自然就把那個豬腿給他了。
說到古代食物,我想到的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我記得小時候看《水滸傳》電視劇,風雪山神廟那幾集,林沖提著酒葫蘆去打酒,然後跟小二要的上好的牛肉,印象超級深刻,只是一盤普普通通的醬牛肉,一直饞我饞到現在,每次在家吃醬牛肉也想感受一下林沖的牛肉。
吃過之後打包了一點,就是拿紙包起來熱乎的,放在懷裡。
饞了我好多年…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學的課文《金色的魚鉤》
老紅軍和幾個掉隊的小紅軍一起追大部隊
把針弄彎當魚鉤釣了條鮮魚
在清水裡燉,放入一小把野菜
到現在想想那新鮮的、沒有任何其他味道混亂魚味的一鍋剛煮好的鮮魚湯還忍不住掉口水
回家叫我爸媽做魚湯,按照我說的沒放鹽,沒放其他佐料,但是結果是我只喝了一口…
所以說,吃東西這種事,關鍵不是在食物本身,而是環境和心境。有一個經典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就是傳朱元璋打天下時被逼到絕境,覺得農戶家一碗普普通通甚至有點糙的湯特別好喝。國王吃遍了山珍海味,吃一次家常菜會覺得無比美味吧。農民平時粗茶淡飯,吃到一次國王吃的食物,也會覺得無比美味。
最後,真的好想好想吃《水滸傳》里的醬牛肉,喝一壺林沖酒葫蘆里的酒。
------------------------------------------
這是我第一個破百贊的回答( ??? .? ??? )?
其實想想,水滸傳彷彿一部美食電視劇,晁蓋他們劫的酒、快活林像馬尿一樣的酒,甚至是武大郎的燒餅都想去吃一下哈哈哈。看他們點什麼菜都很好吃的感覺哈哈
———————————————————
再更新一點點(*/ω\*)
早上想吃榨菜,突然想到了孔乙己裡面就著酒的茴香豆(我沒記錯吧)反正感覺比我買的榨菜應該要好吃點=????(???*)
課文里學過的還有,流著紅油的高郵鴨蛋(不過聽同學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吃)還有雪地里埋冰糖葫蘆吃
作者:甜心愛吃小籠包
鏈接:每天600斤食物,一頓飯100道菜,穿越回古代當皇上你能吃到啥? - 樂鼠基地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皇帝的吃食角度答一下吧。純屬娛樂。
1 歷朝皇上的吃食
先秦
秦朝以前的最高首領一般稱為「王」,還不能叫皇帝。能吃的食物卻也已經很豐盛了。雖然現代能吃到的美味很多在先秦還沒有出現,但蒸、煮、醬、燉等烹飪手法已初具規模,燒烤(炙)、湯羹(羹臛huo四聲)、刺身(膾品)、醬肉(脯臘)、腌菜、蜜餞(脯)等食物也已經出現,不過蔬菜還是很稀缺的,主要以肉類為主。
先秦以前的「王」和上大夫階級與普通百姓在食物上的區別主要是食材,比如烤牛羊豬是當時下大夫所食用 ,而上大夫們的食材還增加了兔子、鵪鶉等野味。
先秦以前的「王」和上大夫階級與普通百姓在食物上的區別主要是食材,比如烤牛羊豬是當時下大夫所食用 ,而上大夫們的食材還增加了兔子、鵪鶉等野味。秦朝秦朝是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從秦始皇開始才出現了「皇帝」這個專有名詞。當時已經出現專門給皇帝做飯的廚子,由各地名廚輪流給皇上做飯。秦朝時候的食材與先秦時候的區別不大,但是在皇家的食譜里出現了魚,而且是精心製作的魚丸。相傳秦始皇特別喜歡吃魚,但是不喜歡挑魚刺,很多廚子因為製作不精魚刺卡住了秦始皇的喉嚨,因此送命。有一次,一位三楚名廚給秦始皇做菜。他害怕也因魚刺送命,一時氣急,便抄起菜刀將魚垛爛,將魚刺剔出,順手將魚肉泥氽成丸子。秦始皇吃後,非常喜歡,並賜名為:「皇統無疆鳳珠氽」。另外,大名鼎鼎的肉夾饃也是秦朝開始興起。
楚漢時期漢朝的制度基本承襲於秦朝,所以在吃飯上基本與秦朝無異,但是專門給皇上做飯的人可是多了不少,達到3000多人。當時普通民眾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皇上每天要吃四餐。另外,漢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用肉做餡的肉粽為主食了。漢朝的皇上還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帶來了大量的蔬菜瓜果,石榴、芝麻、葡萄、西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等陸續進入中國,皇帝終於可以吃上像樣的蔬菜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時期基本是政權更迭動蕩的時期,皇帝們每天就想著怎麼打仗和保住皇位,由於戰亂頻繁,也只有皇上才有可能保證每天都有肉吃。這個時期在食材方面沒有太多的發展,但是在食物的精細程度上卻大大提高,尤其是主食上。皇上們可以吃到餛飩了,還有一種叫做的湯餅的食物,類似於現在的片湯;還有類似於現在饅頭的食物,叫做蒸餅。這時皇上也可以喝上像樣的茶了,方法是把茶葉碾碎,和上油,團城糰子。飲用的時候把茶團搗碎,再加上蔥姜之類煎熬。
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中國的全盛時期之一,戰亂較少,人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時候的皇上可以安心的吃點東西了,此時在宮裡出現了專門為皇上做飯的機構—光祿寺,而且還下設了不同的職責部門,有管食材的、有管烹飪的、有管腌制的,當然還有管酒的。隋唐時期,由原來的兩餐制改為了三餐制,最後一餐基本為夜宵,皇上也很喜歡在夜裡找大臣們吃飯喝酒,還得有歌舞助興。
這個時期雖然很繁盛,但是皇上吃的食物卻沒有太多的變化,而且皇帝吃飯的排場也沒有很大,一般7-8個碟子的食物足以。可能與首都地處陝西有關吧,所以吃食以麵食為主,比如餃子、包子、面片,還有西域傳過來的類似於饢的胡餅。
這個時期雖然很繁盛,但是皇上吃的食物卻沒有太多的變化,而且皇帝吃飯的排場也沒有很大,一般7-8個碟子的食物足以。可能與首都地處陝西有關吧,所以吃食以麵食為主,比如餃子、包子、面片,還有西域傳過來的類似於饢的胡餅。隋唐時期的皇帝其實還挺幸福的,因為這個時期的調料更加豐富了,花椒、豆豉、陳皮什麼的都有了,所以皇帝吃飯更有滋味了。這個時候水果也成為了皇上主要的食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這個。
隋唐時期的皇帝其實還挺幸福的,因為這個時期的調料更加豐富了,花椒、豆豉、陳皮什麼的都有了,所以皇帝吃飯更有滋味了。這個時候水果也成為了皇上主要的食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這個。宋朝說皇帝之前咱先說說宋朝老百姓能吃到啥。宋朝時候取消了宵禁制度,老百姓晚上可以出來活動了,於是各種夜市小吃出現了,各種美味隨之而來,可以說宋朝是美食開始的時代。
如果現在穿越到宋朝你可以吃到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紗糖、冰雪冷元子、水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香糖果子。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豬臟、豬胰、菜餅、野狐肉、灌腸、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鵝梨、石榴、查子、漓理糍糕、糰子、鹽豉湯等等。
如果現在穿越到宋朝你可以吃到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紗糖、冰雪冷元子、水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香糖果子。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豬臟、豬胰、菜餅、野狐肉、灌腸、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鵝梨、石榴、查子、漓理糍糕、糰子、鹽豉湯等等。為什麼要先說宋朝老百姓吃啥呢,因為要對比皇上的吃喝。宋朝的皇帝當得挺憋屈的,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京城所在地方產什麼,宮裡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宮土儀即地方特產,以免增加百姓負擔。皇帝的御宴並不豐盛,主要吃的是「場面」,餐桌上擺上各種珠寶玉石、果盤,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吃的主要是一些套餐速食,比如烤肉串、包子、湯羹之類,所以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摺之後,也會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小吃。
為什麼要先說宋朝老百姓吃啥呢,因為要對比皇上的吃喝。宋朝的皇帝當得挺憋屈的,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京城所在地方產什麼,宮裡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宮土儀即地方特產,以免增加百姓負擔。皇帝的御宴並不豐盛,主要吃的是「場面」,餐桌上擺上各種珠寶玉石、果盤,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吃的主要是一些套餐速食,比如烤肉串、包子、湯羹之類,所以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摺之後,也會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小吃。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朝代,所以元朝在飲食上加入了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最出名的當屬涮羊肉了。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帶領大軍南下遠征。人困馬乏時,他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製作。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進帳報告敵軍逼近。廚師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非常喜歡。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取名「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
明朝到明朝時食材已經極大豐富,漢族的吃食與現在的基本無異。宮廷中的膳食品種更是繁多,製作也十分精美。但是明朝宮廷菜的製作保密,不外傳,只供皇族使用,所以流傳在外的美食製作工藝很少。不過明朝的皇帝卻很有個性,每個人都對吃有自己的偏好。比如熹宗天啟皇帝喜吃大雜燴,將烤蛤、鮮蝦、鯊翅、等十幾種海味燴在一起吃;明穆宗隆慶皇帝喜歡吃果餅;明神宗喜歡吃餃子。
清朝清朝的宮廷美食可以說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皇帝一個人每餐的飯菜要上百樣,擺滿六張桌子。皇帝一人每天食品原料的定額是六百斤: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數量不等。此外,還要每天專門給皇帝一個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葉十五斤。
清朝最會吃的應該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不吃海鮮,只吃松花江產的河鮮,而且特別喜歡吃鴨子。
清朝最會吃的應該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不吃海鮮,只吃松花江產的河鮮,而且特別喜歡吃鴨子。說到清朝宮廷美食不得不說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既有宮廷菜肴特色,又有地方風味精華。滿漢全席主菜大概有108道,其中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
說到清朝宮廷美食不得不說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既有宮廷菜肴特色,又有地方風味精華。滿漢全席主菜大概有108道,其中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有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
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有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2 皇上的飯好吃嗎?
皇帝貴為九五至尊,一切都應該享受最好的,但實際上皇上的飯並不好吃。所以要穿越回古代的朋友可要三思啊。首先,皇上吃飯的時間、地點經常不固定,所以御膳房就需要將食物提前做好時刻準備著,把燉好的菜放入碗中,再放在一個底下有熱水的特製的器皿中,保持菜的溫度不會涼。所以皇上吃的時候基本都不是新出鍋的菜了。另外,餐前禮儀又很多,經過宮人們試吃、試毒,再夾到皇上嘴邊,估計菜也涼透了。所以影視劇裡面皇上總喜歡去後宮佳麗的小廚房吃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即使皇上喜歡的菜也不能多吃,可謂「食不過三」,據說皇帝吃過的兩口的菜,幾個月內不能上桌;皇帝吃過三口的菜,這輩子都不可能上桌,以防被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往菜里下毒。
其次,即使皇上喜歡的菜也不能多吃,可謂「食不過三」,據說皇帝吃過的兩口的菜,幾個月內不能上桌;皇帝吃過三口的菜,這輩子都不可能上桌,以防被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往菜里下毒。同時,季節性太強的食材和特別好吃的民間菜肴皇帝一般也吃不到。古代沒有溫室大棚,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筍,冬天要吃青團,宮人們弄不到是要掉腦袋的。民間美食皇帝想吃也是很難,因為怕皇上吃好了要求宮裡製作,宮人們做不出地道的口味,也沒準會被殺頭。所以好吃的東西基本都御膳房給被屏蔽掉了。據說乾隆下江南時想專門嘗嘗鹽商們的手藝,可吃了半天也不覺得好吃。原來還是太監們搞的鬼,把所有的菜統統都多加了一大勺糖,太監們只怕萬歲爺回宮後還想吃,做不出來,小命又是不保。
同時,季節性太強的食材和特別好吃的民間菜肴皇帝一般也吃不到。古代沒有溫室大棚,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筍,冬天要吃青團,宮人們弄不到是要掉腦袋的。民間美食皇帝想吃也是很難,因為怕皇上吃好了要求宮裡製作,宮人們做不出地道的口味,也沒準會被殺頭。所以好吃的東西基本都御膳房給被屏蔽掉了。據說乾隆下江南時想專門嘗嘗鹽商們的手藝,可吃了半天也不覺得好吃。原來還是太監們搞的鬼,把所有的菜統統都多加了一大勺糖,太監們只怕萬歲爺回宮後還想吃,做不出來,小命又是不保。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圖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出處
官方網站:http://www.leshujidi.com
吃貨集中營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不多說,現代所謂的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等等地方口味基本上是清代慢慢形成的,為什麼?因為做菜的各種佐料也差不多才開始匯聚到中國。例如:說明朝之前的古代中原常吃辣椒就是耍歷史流氓。我們現在聽到的叫化雞、宮保雞丁、過橋米線等等名菜或小吃,但從其材料組成就已經可以推斷出其出現的時間不會很早。而且,在鹽鐵專賣的古代社會,對於廣大貧民來講,鹽味足否應該是判斷菜品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即便在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的所謂治世都僅能溫飽,何談口味?
對於食物口感的追求必定是在滿足溫飽之後,所以有理由相信,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食物的種類或者口感,總體看來是遠遜於現代社會的。
謝邀,無圖片不量化,專門挑一個熟悉的領域;
遼代的吃法。
沒錯,北方人愛吃麵食,契丹人也喜歡吃,包子饅頭是必須供應的,碗裡面是茶飯,左邊鍋里燉的是肉類,中間廚子負責切肉,中間端盤子的裡面應該是蒸餅類食品。這是單人的情況。
沒錯,北方人愛吃麵食,契丹人也喜歡吃,包子饅頭是必須供應的,碗裡面是茶飯,左邊鍋里燉的是肉類,中間廚子負責切肉,中間端盤子的裡面應該是蒸餅類食品。這是單人的情況。貴族聚餐情況,基本同上
貴族聚餐情況,基本同上蒸制麵食的供應情況,可見花樣還是很多的(出處在圖右下角,這本書《內蒙古遼代壁畫》本人有但是懶得拍了見諒)
蒸制麵食的供應情況,可見花樣還是很多的(出處在圖右下角,這本書《內蒙古遼代壁畫》本人有但是懶得拍了見諒)宣化遼墓,不僅要吃得好,還要有唱曲的伺候。
宣化遼墓,不僅要吃得好,還要有唱曲的伺候。平時的茶點和水果,比較常見的香瓜(甜瓜),柿子(不是西紅柿),杏或李子。
平時的茶點和水果,比較常見的香瓜(甜瓜),柿子(不是西紅柿),杏或李子。
其實想了解北方從遼金元到明清一以貫之的食物情況,《老乞大》算是非常珍貴的材料,因為是朝鮮人在中國做生意的一本口語常用書,裡面的食材和吃法很值得注意的。
比如最精彩的一段:
咱們做漢兒茶飯著。
頭一道團攛湯,第二道鮮魚湯,第三道雞湯,第四道五軟三下鍋,第五道乾安酒,第六道灌肺、蒸餅、脫脫麻食,第七道粉湯、饅頭打散。
咱們點看這果子菜蔬整齊麽不整齊。
這藕菜,黃瓜、茄子、生蔥、薤、蒜、蘿蔔、冬瓜、葫蘆、芥子、蔓菁、赤根、海帶。
這按酒,煎魚、羊雙腸、頭、蹄、肚兒、睛、脆骨、耳朵。
這果子,棗兒、乾柿、核桃、乾葡萄、龍眼、荔支、杏子、西瓜、甜瓜、柑子、石榴、梨兒、李子、松子、砂糖、蜜栗子。
這肉都煮熟了,脖項骨、脖皮、肋扇、前膊、後腿、胸子,卻怎麽不見一個後腿?
上面這餐飯上說真的無論營養結構還是豐富程度,在今天看完全不輸高檔餐廳的萬元大席,甚至可以完爆部分萬元大席。
當然並不是說古代就一定比現代飲食健康了:游牧民族的飲食結構如何?只吃肉不吃菜是否易患脂肪肝高血壓之類的疾病,如果經常運動會有改善嗎? - 蕭信的回答
有人或許會說你舉的例子都是遼代貴族壁畫墓的例子以及一次吃的比較好的筵席,不能代表北方所有時期普通人的飲食情況,其實你可以去看看《老乞大》全本,裡面有大量餐飲描述,應該說明清時代北方一般家庭消費和今天類似的普通蔬菜,麵食,米飯(小米飯),與30年前相比較應該說差異並不太大,年景不好吃的不好,年景好吃的也不差。
所以說古代好吃的東西並不少,只不過不常吃,以及能吃到的範圍比較有限而已(底層的確是吃不到的,這個不用往遠了說,有些東西我小時候基本都沒吃過),但是沒吃過不代表沒有,以及沒有人去消費,看問題要辯證的看。以上。
想起衣濕樂隊的一首歌:
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度
人們的信條是今不如昔
他們崇尚古老和神秘
不相信邏輯和證據
每當他們遇到了問題
什麼也不用去考慮
翻一翻破舊的經史和子集
老祖宗的智慧是亞克西
咱們都別拿先秦這麼遠的時代欺負古人了。
就拿中國菜已經成型的清代來說。
知乎上最喜歡引用的紅樓夢裡一段文字: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裡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
每次看到這樣的文字都哈喇子流三丈。可是仔細想想,只能說曹雪芹太會寫,這玩意根本沒什麼新鮮啊。
蝦丸雞皮湯,這玩意兒現在只要想吃都能吃上吧,雞皮做湯,這可能很多人還膩得不愛吃。
酒釀清蒸鴨子,米酒和鴨子,只是現在這樣得做法不流行,想吃並不新鮮。
胭脂鵝脯,就是醉鵝胸,或者腌、臘鵝胸一類的菜,弄成胭脂色(紅色)而已,曹先生太會起名;
松瓤卷酥,不過是鬆餅一類的糕點,現代人吃得都不愛吃了吧。
這些就是清代貴族的小吃,現在普通人家只要想吃,沒有吃不到的。
製作工藝上,古代才能出幾個好廚子,有點秘密還要藏著掖著,徒弟都不樂意傳授,現在的好大廚每天都爭奇鬥豔,變著法推陳出新,這怎麼比?高中時候因為女朋友喜歡吃甜食選修了廚藝,(這邊高中有這個課程)家裡也有叔叔干這行,大致從烹調角度上聊一聊這個問題。
烹調發展史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就是一部血淚史,最偉大的發明中很多來源於兩個途徑,一個是廚房裡的災難,另一個則是物質貧乏本不應該出現的食物被硬逼出來了。
前者的例子很多,但是一時間想不起具體例子,傳說中茶的誕生算是一個靠譜的。神農煮水,一片茶葉落入鍋里,從此有了茶。
之前給我們講課的老師曾經聊過,over cook,也就是火候太大,調料放錯,是前者的主要誕生方式。
感謝樓下 @Quasar 幫忙補充的例子「第一個,廚房的災難,耗油的誕生,李錦記的創始人一次在燉生蚝的時候忘了,結果燉出了深紅色粘稠的液體,李錦記現任當家在某美食節目中說的」
而後者,就沒那麼難解釋了,提拉米蘇,夫妻肺片,都是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創新,太窮,但是還需要食物,就只能大雜燴或者把不知道怎麼吃的拿來隨便嘗試。恩?味道還行,就傳開了。
既然有窮的沒轍的,就有富得流油的。烹調另一個進步途徑就是富得不知道怎麼辦好,一廚房材料糟蹋不完燒的慌,燒出來的美食。
比如烤鴨,比如一道叫做二十四孔洞明月的菜。很多人以為這是小說中的概念,實際上這玩意兒真有,吃過。一條火腿,不是火腿腸,整條豬腿那種,挖上二十四個洞,塞上豆腐上鍋蒸三四個時辰,出鍋。和小說中描述的不一樣,不是豆腐嵌在豬腿里搬上來,密集恐懼症看了這玩意兒得嚇死。這道菜是吧豆腐挖出來淋上湯汁上桌,裝在盤子里。火腿連裝飾作用都沒起,基本上都拿來做炒飯或者煲湯了,蒸太久味道很難再做好別的菜。
至於為什麼是二十四個洞就不清楚了。
ps 引用樓下 @汐照通靈 的回復:
這道菜叫「二十四橋明月夜」,出自唐.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逐漸變的緊密,越來越多的人得到在不同領域內獲取知識的條件,也包括廚師傅們。大家主動通過混合不同文化之間的烹調手法獲得新的美味,香港,上海的豬扒飯配水煮時蔬,就是典型例子。一定意義上也同樣是材料夠了不怕浪費,這個過程中也沒少出黑暗料理。
烹調手段上通過這種發展模式就能看出來,後一個時代基本上都會比前一個時代有一個或大或小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單純論食材,另說。
食材中所謂的菜有菜味,或者什麼有什麼味,這不是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是食材中的微量元素帶來的味道。
植物為例,古代,包括近代植物生長不太靠化肥,沒有太多反季節作物。正常的天然生長環境下,會盡量平衡自己體內的微量元素。如果時間足夠,這並不太難達到。
但是人口問題決定了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食物餵飽自己的肚子,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在面對的一個問題。說到底,現在農業標準不再是農產品所含微量元素達標,那全世界最少三分之一的人得餓死,而是他的質量到位,能吃,解餓就行了。
如果單純從口味出發我一點都不覺得他是一個問題,無非就是燒了品嘗「原味」美食或者說「原味」品嘗起來成本更高了而已。我個人對這個沒有追求,北方漢子,口味重,追求味蕾刺激。
近代隨著味精這種神奇的東西誕生,加上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好吧還是得拋棄健康這個概念單純從口味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烹調出古代除了王公貴族想都不敢想的美味。
但是這種美味是有代價的。純天然=劣等品種+營養不良+疏於管理,這種東西你覺得好吃純粹是廣告宣傳造成的心理暗示。。。。。。
另外對於烹飪工藝來說,拿清朝成型的四大菜系裡面很有代表地位的魯菜來舉個例子,魯菜裡面孔府菜是最高大上的,而孔府菜裡面有個名菜叫炸雞扇。。。。。。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做法,和現在的普通炸雞排基本一樣,還不如KFC講究。
看到沒,這還是堂堂衍聖公府的名菜,和《隨園食單》那種中產階級食譜真的不是一個檔次,還有《紅樓夢》小說里雖然描寫很奇葩(反正米飯要是紅的綠的我是沒食慾),但是注意曹雪芹他們家江寧織造和孔府比傳承上也差遠了去了,尤其後者不操心權勢又不好意思鑽研聲色犬馬,肯定光想辦法滿足口腹之慾了。。。有些東西光看文字描寫覺得流口水,真去看做法實在是平常得很。比如古代的金齏玉膾,鱸魚蒓菜羹這些聽著挺新鮮,仔細一想不就一個生魚片一個魚湯嗎,只不過人們口味變了,早就不吃那個「金齏」和「蒓菜」了
無論是材料、用具、手法,都是在不斷進步。
但是有一種東西:口味,這玩意在一定範圍內是很主觀的東西。比如說土雞味道好,我還說沒有白羽雞嫩呢,是不是?我們病原課講寄生蟲,很多寄生蟲都是新中國建國之後很久才算得上消滅的。以此推測一下古代人的飲食健康狀況……微醺啊……
先不說別的,咱先說說原材料。
咱們現在很多蔬菜水果都經過人為選育嫁接培植而來,更適合食用,而且,好吃。
千百年前那時候的很多原生態的蔬菜水果連生物形態都跟現在基本不大一樣。
所以純天然的並不全是最合適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各自主要功績如何?
※司馬遷被宮刑冤不冤?
※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歷代都是開國最強,但西漢卻是開國70年後漢武帝卻是最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