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怎麼看這個「道」 ?這個「道」怎麼理解,怎麼作用於萬物的?
這是我最用心的一次回答,2015年1月12日來修改一下,主體內容沒有變,主要刪改語句不順的地方。
題主問的好,其實這個問題雖然很大,但並不至於無法回答。略長慎入,懶人只看結論就好。
結論:就《道德經》而言,道大致有三種理解,一為形而上學的道體,二為一種最根本的規律,三為人行事之準則(即「德」)。
初入知乎不久,之前所見黑色筆記本之流的西哲答主很有功力,想是科班出身,便好奇中國哲學裡知乎的表現如何,結果大失所望。這一個道家哲學的基本概念,稍微做點這方面學問的都理應有所了解,而其他答主的答案流於片面,將道的概念故作統和甚至與其他學科強行附會,實在是有欠穩妥,所講的更不是道家的「道」。待我先把答案更完再寫針對他們的駁論。
首先,先做個說明。本篇答案以《道德經》為依歸,引用的《老子》原文以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為主,其文本依照王弼通行本,並根據其他重要古本(郭店、帛書等等)進行校訂。題主所問道家的「道」是指什麼,那麼從源頭溯起,必走不脫《道德經》這本道家開山之作,道家的專有名詞「道」,大致也都以此書為依歸。其他後世所劃分的道家代表人物如楊朱(楊朱其實不怎麼講「道」,而講「全性」)莊子等等中有關「道」的思想都基本宗於《道德經》,此經之重要與其代表性不言而喻。此外,雖然道教的道也源於此經,但羼入多少神怪宗教元素,與《老子》本意已不盡相同(後文會說到),況且也不是題主所問,故不在本答案討論之中。
其次,就是正文部分。什麼是道家的「道」?實際上《道德經》中不同章節的「道」實際上有不同所指,以下將分而述之。
第一,形而上的道體,在《道德經》的體系中,有且只有(注意,高亮)這個意義上的「道」是一種實存且形而上的、狀貌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東西。分開來說,先說其實存的性質和功能,見一章、四章、四十章、四十二章、五十一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些章節裡面,老子預設了一種形而上的實體的「道」,「道」是萬物之宗,其中「有」和「無」是「道」生萬物的兩張性質,「有」和「無」都是「道」。「道」先是處於一種虛靜的狀態——「無」,蓄勢待發而蘊藏無限活力,是產生天地的開始,當「道」向著實質的東西演化,發動了另一種狀態——「有」,則萬物因而生成,是為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亦是此意,一象徵著落實「有」,進而出現「二」、「三」、「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應該更好理解了,不贅述。至於「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沖」古字「盅」,意思是容器空蕩蕩,即是虛,盈則是滿,道體總是虛靜待發,它產生作用的時候一直不是滿的,若滿實則無後勁,易失去活力。故而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後句「淵兮似萬物之宗」則說深不可測的「道」好像(注意是只是「好像」,原文「似」,這關係到「道」不可描述性的問題,下節再細論)是萬物之宗。一言蔽之,「道」是實際存在的一種東西,不斷地通過「有」與「無」兩種手法,生衍出天地萬物來。此與宗教神鬼之論極不相同,《四章》末句又有:「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由何產生,將它比擬成先於天帝的存在。)」,天地萬物並非一個全知全能的天神創造,當知老子這一假設,在形而上的觀點抹殺了神創論,此與儒墨,乃至泰西諸教極不相同,極需注意。
題主問如何作用於萬物,此段則說明萬物生於道,實際上萬物與形上的「道體」的關係是生與被生,所謂的作用即是在此之間。而至於規律之「道」,它並不作用於萬物,而是萬物「法」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後文將會詳敘。
再說明「道」狀貌的不可描述性(但不代表不存在)。其中代表為一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問:為何「道」是不可描述性的呢?答曰:老子的理論是這麼設定的。想必世人皆知「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話說出來的道理,那不是老子所謂恆存生生不息的「道體」。「道」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亮也不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綿軟但不中斷,說不出是什麼樣(「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甚至老子自稱這個他提出的概念他也無法說出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他只能勉強用「道」來稱呼,用「大」來形容。其他相類的原文自行閱讀吧,不贅述了。
行文至此,我們得知《道德經》中的道體,在老子的預設下,有了兩個特性,一者存在而生萬物,二者無法描述。這是他的形而上觀點,或者說是宇宙論。或許有同好會問了,老子為何要聲稱「道」存在,而又否定「道」的言語性,這種設定不奇怪嗎?陳鼓應以為(答主亦從此說),這正是老子高明之所在,語言系統的描述無異於限定了「道」,故而老子「大」、「淵」、「湛」、「恍惚」等等的形容,常常伴隨含糊其辭(如「似」、「或」、「強」),而僅僅期望收到令聞道者有機會「體用」到「道」的功效足矣。究根結底,「道可道,非常道。」
此處再補充說明一下「常道」,本作「恆道」,避漢文帝諱而改作常道,其實相差不多,而這種恆常並不意味著永恆不變,相反,「道體」在一直在運動變化,但是永遠都是「道體」,是為「常道」。
以上,是形上的實存之「道」,它生生創物、不可描述。許多學者認為,老子之所以要建構(或延續前人之說)這麼一個形而上的系統,是為了拓展出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可供參考。
那麼進而言之,《道德經》之中第二種「道」的意涵即是一種規律,可理解作形而上的「道體」表現出的一種的規律。其中最為重要者有二,一曰「對立轉化」,二曰「循環往復」。
先論「對立轉化」,「正反互為印證」、「以反觀正」、「物極必反」三者生成驗證了老子對於「對立轉化」的觀點,這一觀點想必因「塞翁失馬」的故事而廣為人知而又深入國人心中,亦是市井大媽辯證法的不二殺器。參見二十二章、四十章、七十七章。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委屈復保全,屈折復伸展、低窪之地水流自動注入就會充盈,陳舊之物能革新,少取多得,不厭多易受迷惑,所以聖人受持著「道」而成為天下的榜樣(「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所舉實例今人或難以理解甚至以為荒謬,然而其旨在說明世間存在著一種「向相反面運動」的規律,且只有聖人(此聖人的標準與儒家不同)能夠依持它。「抱一」可解為「抱道」。而「反者道之動」一句意味更深,向有歧義。若將「反」理解為相反,則指此規律的「道」常常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另一種解讀下文會提及。而「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者,蓋言天然之規律也,如控弦引箭般,高則向低調整,低則向高調整,總是讓有餘的減少,讓缺少的增加,而原文後面所說人間社會的框架條則,正好相反,略表老子對俗世無聖之哀。是以「道體」運行之中,老子以為「對立轉化」是其一大特性。
言其二,則謂之「循環往復」,上文說到,「道」在「有」「無」之間不斷運動,其實《道德經》中其運行規律更是周而復始的。有十六章、二十五章、四十章為證。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將心境推致虛靜空明之狀,萬物運行,我將觀察其「復」,繁郁茂盛萬物,各自「復」回到其本原。南國秋樹爭發,離其根越來越遠,至極而落葉歸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故知「道」常動,但識回歸,「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周行而不殆,不斷運行但不寂滅靜止,運行不斷的規律是「道」母性的顯現。後句是關於描述性的問題,進而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作返解,則最後一句同十六章義同,遁逝致遠,遠終於回歸。關於「道體」的「循環往復」規律,我願以「反者道之動」作結,上文提到,「反」可做「相反」解,又可作「返」解釋,即「返回」。若按這麼理解,「返」則同「復」一樣,顯示了《道德經》中「循環往復」的規律。
除了「對立轉化」以及「循環往復」外,還有些也是規律之「道」。包括看不限於以下三章,恕不一一翻譯。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以上,可見在《道德經》不同的語境下,規律雖跟從道「道體」,但所指有很大的不同,以上舉了這麼多例子,想必各位或多或少能有體會吧。
而最後一大釋義即是一種生活準則的「道」,同「德」。當「道體」的規律現於天地,是天道的自然,人若能體悟得到,即便有了人之因素仍能自然,此物謂之「德」,《道德經》所講大致如是。人法「天道」之以「德」,即是「自然」,大不同與儒家之倫理道德。行文至此,或許又有人問,那麼這種「道」,也就是「德」,涵括了那些精神呢?答案是很多,「輔萬物之自然」、「無為」、「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虛靜」、「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不爭」、敢於蟄居深淵(這個是我意會的,非原文)等等等等不勝枚舉,精彩俱在《道德經》一書,自取為上。
最後再作一個總結,循題主問題之本,何謂道家之「道」?我著重講明了《道德經》之中的「道」——實存道體、天然規律、人生準則——的不同意涵。有人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可以以一個「道」的概念一以貫之整部《道德經》,就像某些答主所回答的那樣。這樣並非不可,畢竟三種意涵存在相通之處,只是十分不利於理解《老子》中「道」這個概念的複雜,遇上莊子則更不知所以然,似懂非懂,以含混玄迷體驗「道」,易陷於自欺。打個比方,「沖」「衝」二字簡化後歸於一個簡字「沖」,「沖」自然涵蓋了兩個字的意思,可我相信大部分慣用簡體字的人,都分不清沖、衝之別。比方之後,不如來個小測,以下《道德經》例句之中的「道」,分別是哪種意涵?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於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先這麼多,不給各自的章節了,因為同章節的「道」基本同義,就不給你們耍小聰明的機會了。
另外我要申明一點,我並不認為我的理解完全正確,亦沒有要求所有人認同我的答案,自知學術根底仍流於泛泛。但我極度不讚同其他答主隨意附會的答案。「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沒錯,可對莎翁、對悲劇不甚了解的普通讀者是不可能讀出文學研究的,學術和個人感悟有本質和動機的不同,希望大家仔細斟酌其中含義。
舉個栗子。熟稔道家的人必然避不開一個詞彙,叫做「自然」。即便看過原典,還是有不少讀者講此「自然」附會成「大自然」「自然界」(nature),進而認為老子思想是一種與人文主義相對的自然主義,並深信不疑。甚至中華書局出版的某些譯本都如此翻譯。的確,當代漢字語義下,「自然」可以理解為nature,殊不知指代「大自然、自然界(nature)」的「自然」,是清末民初由日本傳入,而日本之所以會有該詞流衍,實是為了翻譯nature而造的。就算是到了現代,做學問的字典如《辭源》之流,仍沒有詞條把「自然」做「大自然」、「自然界」解。這類型的和制漢字不勝枚舉,可以類比「經濟」一詞,本指「經國濟民」,和制漢字引入後,本意已被滌蕩無存。而「自然」一詞在《老子》中的意思各家註解不一,有作「自然而然」,有作「合宜」的,但凡有點學術品端的學者絕不至將其譯作大自然。各位應當有此覺悟前提,才可以進一步探討道家思想。
除此之外,以「消極避世」、「無為散漫」、「虛無主義」、「小國寡民」、「主觀唯心」棒殺老莊乃至整個道家的言論更是不勝枚舉,而老莊思想道家思想的面目根本不盡然如此,說得再難聽點,世人對道家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王弼郭象的思想之中而不自知。舉「自然」的栗子無非是想表達學術中總是有一種相對客觀的認定標準,求真知難,摒糟粕易,荒謬的東西學術認可的人自然不會多,但在民科民哲手裡,似乎正好相反了,往往怎麼通俗怎麼來,美其名曰科普,實際上就是誤人子弟。
至此正文完,感謝閱讀。另外感謝陳鼓應先生《老子註譯及評介》一書,給我莫大指引,開我研習《道德經》的第一步,另外曾偶然得幸旁聽劉笑敢教授的課程,也給我啟發頗多。
最後駁一下其他答案,見笑大方。
@Pirate Henry 的答案有這樣一段話。老莊所說的「道」,儘管一個說「非常道」,一個說「不稱」,但是他們都道了出來,都稱了出來。他們口中的「道」有五個屬性:1. 客觀,2. 永恆,3. 萬物起始,4. 獨一且沒有屬性,5. 可得不可知
其實老莊表述「道」的時候,都是以一種我喜歡稱之為「超越的否定」來描述「道體」的,先以語言描述,深啊亂啊七啊八啊糟啊不黑不白無序又有序,再加以否定這些描述。這麼含糊的表達其實用意很明顯,即是「道可道,非常道」,要你去體悟。
至於「道」之規律和人的「德」,老子並沒有加以否定,或者說它們不可認知,反而它們都化為一種「道」的精神,它很自然,又合乎本性,你只需要法它,就是聖人。
至於其五種屬性論,可以窺探老子之意,但包含特性之間關係混亂、用詞不清,算是不甚有理的歸納。
@武老道的答案頗正視聽,但最關鍵那句話有誤導眾人以為「道就是一種真理」,道家專有的名詞「道」並不是普通的道理的意思,而是有它複雜豐富的蘊含,答主上面已經敘述得很清楚了。而且這麼解釋「道」說了等於沒說,只給人一種神秘而統和的指引,實則離道甚遠。不過我到喜歡這道人的口氣。畢竟「體道」「法德」,可不在言語之中。以我讀道德經的感覺,總結為:道是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
私以為@先生義 的回答是相對合宜的,但贈八字評價:「駁雜不純,有礙觀感。」,其中陰陽命理物理科學等等雜學的附會未免太多。雖然我們列清道家偶爾是會把五行說之流歸入道家,但我更願意稱之為陰陽家或道教,特別是道教,我認為要和道家分別開來。其次說「陰陽就是引力斥力」,又把「一沙一世界」牽來附會,「萬有引力」、「開宇宙」、「閉宇宙」云云,確定這是道家的東西嗎?或許說好聽點是便於理解,實則是變相誤導,好好的說道家的思想為什麼要用如此方式越搞越亂呢?完全不利於理解。
再者,先生義說「道是宇宙運行的主宰」。此類表述絕非道家所云,道家講究「長而不宰」,「道是某某的主宰」與老子無為思想大大違和。而至於《易經》中關於周而復始的表述,倒是可以和《道德經》相合,如此講法則合宜得多。
最後,關於「無為而無不為」,若把無為簡單解釋作「不胡作非為」,或許可以成立。但是「不胡作非為」這種勸喻,是市井大媽都懂的再平凡不過的道理,我以為如此解釋「無為」的精神,多少矮化了無為的真諦。我認同劉笑敢所講,「無為」解作「自然地輔」更合宜。
把「道」又解釋成歷史潮流,這一點我就真的不能忍受。既有「道」與「德」,歷史在道家人眼裡不過是草芥,「道」更不是什麼「絕對意志」或「歷史潮流」,不得不說德國哲學對國人的影響真是深遠的可怕。歷史潮流這種東西跟「道」的唯一關係或許也就只存在於自作聰明的建構之中。
而 @朱松清的答案裡面,前面一大段答非所問,不知道是不是題目被題主修改過,而導致如此。但我實在不明白講莊子的自由觀生死觀、漢初的黃老是何動機。然後跟著一大段恕我真沒明白你想講什麼。然後我想說的重點來了,你來了這麼一段。為什麼這道就是耶穌
原文:「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譯文:「一陰一陽相互變化叫做道。繼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見道說道是仁,智者見道說道是智,百姓天天用道卻對道茫然無知。」《易經·繫辭上傳》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二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謎。而且因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後人對孔子論道所知甚少。
孔子在寫下了上面那段話之後,緊接著又有這樣的話:「陰陽不測謂之神。」可見在孔子看來,道與神乃為一體。
在世界歷史中,唯有耶穌,他的身份所表現帶有:基督的神性(陽)之上穿上了人性(陰)。基督降世為了向世人表明上帝。在基督里我們能看到不可見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的心中扭曲的表現
了上帝的聖德,基督來就是為了將這些有關上帝形像的錯誤觀念從人心中徹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榮耀的神性而仍能存活,可是基督穿著人性就使人能藉著他而與上帝親近。耶穌是神人共體的上帝之
道,他用神性與天相聯,又用人性與人相交,天與地,神與人便在他裡面緊密相聯了。
這樣的分析使我們看出孔子這裡所說的道與神乃是指著耶穌基督而言。
如果你真的搞明白了「道」,你會明白「道」並無人性,更不是人性神。它是一種老子提出的獨特的豐富的概念,以「道體」論,老子明確說了「象帝先也」,跟耶教根本就是兩回事。更可怕的是,這道的概念又是引用易經的繫辭,易經雖然與道家相同的地方頗多,但儒家的天道和道家的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嗎。
而 @程御迦的答案「道」就是這個「對」。
「對」就是「適合」。
你真的是認真的嗎姐姐?
說白了「儒」和「道」研究的一個是「人本」,一個是「天道」。
「儒」的研究對象是人類,主張做人的原則。以人為本。(以人為原)
「道」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主張做事的準則。以自然為本。(以自然為準)
所謂這個世界,其實就是自然萬物構成的。
而這個社會,其實就是人構成的。
說儒是「人本」沒什麼大錯,說道是「以自然萬物為本」,沒搞清楚什麼是「自然」而想當然,可見其淺顯,上面吐槽的就是你這種的詮釋狂人。關於「自然」為何物答主不贅述了,煩請撥冗親閱上文,別再誤人子弟,感激不盡。
吐槽也就到此為止,姑妄聽之吧。西方的哲學中國人懂得還不算多,妄自答題的人有但是不多。而關於這種中國傳統的思想,某些中國人受了語文、歷史課本和幾部電影動畫的熏陶,連「無為」和「自然」都沒搞清楚就敢談道家的「道」,會不會太草率了呢?沒有那麼複雜,我本人也是念哲學並且研究道家美學的,那些形而上的東西我也會扯,但我現在卻越來越感覺到——
那心中的「道」,和腳下的「路」,其實就是一回事。
因為在我們未曾開口講話時,未曾會「道」得什麼的時候,便先學會了走路。
總會想到那鄉間的泥濘小路,在夕陽的餘暉里,我一個人,昂頭向前走著,遠處傳來教堂的鐘聲。
後來到了城市,那柏油路規規矩矩,硬邦邦的,我只需低頭跟人走便可。
跟著他人走,也就失「道」了。
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道」不可「道」?因為語言是分別的產物,而「道」永遠不是一個對象化的東西,當你與「道」同在時,對立喪失,語言就不在了。
如果「道」不可「道」,而與「道」相離的我們,又硬要依託語言去理解「道」,那我們該如何「道」?
我們語言本身就揭示出」道「是什麼了。我們之所以吞吞吐吐「道」不出,只緣於我們還沒弄明白語言本身的奧妙。
所謂道路者,便謂「道」是在行路中悟出來的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
對於修行者而言,道就是腳下的路所指的那個方向——此時,道不過是一個名詞;而一旦修成,道,就是你腳下所走的路——這裡,道,變成了一個動詞。
覺悟之否,恐怕只在於此——覺悟之前,你在求道;覺悟之後,與道同在。
腳下的路踏實,便能「道」的純粹;語言清晰,道方能澄清不墮。
道的內在力量,支撐我們自由的深度。
魯迅說,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根本不存在無路可走的問題,我們往往所謂「無路可走」,其實是「無路可退」的意思。
阮籍不明此理,只能痛哭!能哭出聲音,亦是好的,因他尚知自己要去的地方,尚有路可退,不平則鳴,你我尚能聽到他的聲音。
倘一人既無路可走,又無路可退, 這種欲哭無淚的之感——有腳不能走,有口不能講,有悲不能發,這樣的人,其實已經死在了行進的路上,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失道者」,隨著無數空蕩蕩的靈魂在沒有土地的地方如浮塵般四處隨風飄蕩。
噫!行路難,因為行道難!
莫要再問「什麼是道」的問題,想不通時,先閉了嘴,只管去行路。在行的過程中,思路變通,「道」——便呈現了。
單論老子之道,後人添了太多東西上去,實在複雜。
以我讀道德經的感覺,總結為:道是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
說白了,就是一切邏輯和超邏輯,主觀和客觀,矛與盾,能認知和不能認知的,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一切,凡存在且正確的,都逃不過這個道。
人們討論的許多「道」的細枝末節,甚至有人被《道德經》中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解釋搞糊塗了。其實《道德經》說的只是在給你描述這個本不能被描述的道。所以,不管他怎麼描述,那都是道,而且既不是道的全部,也不是全部的道,亦不是道的部分,更不是部分的道。
所謂道在屎溺,正是月映萬川。
題主所說的「道如何解釋萬物成因」,其實就是「自然」。
另外補充一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很多人認為,道就是大自然,客觀規律,其實搞錯了,這個「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自如其然」的自然。就是「我自然」的自然。
這問題問的,就好像先天盲人想知道月亮究竟長啥樣,放在知乎里問,給的回答也相當於盲人聽了健康人講了一些月亮的描述,然後這個盲人講給另一個盲人。當然我也是盲人。最多也就是從健康人那裡獲取的只是比較多,所以也來湊湊熱鬧,插一腳。
這個道究竟是什麼,一般人搞不清楚,只有天人合一了的人才能搞清楚,不同思想流派有不同說法,道家悟道了,佛家明心見性證了初禪了,儒家致良知了,乃至基督教見上帝了【姑且讓我用見上帝一詞,具體描繪我也不太清楚,應該是類似的】。反正就是有那麼一道檻,過去了,你就曉得什麼是道了,先賢留給我們的是過門檻的方法,比喻一下就是治療盲人的醫療方法,讓他可以看見月亮。
而關於道的描述,留下的不算特別多,畢竟你跟一個盲人描繪什麼是月亮,盲人不可能明白的 所以就道可道非常道咯,更何況道還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說不能用概念來定義,那就更難曉得了,除非親自證道。也就是盲人必須親眼看見月亮才能曉得啥是月亮
我個人理解「道」指的就自然運行的規律。牛頓到最後無法從科學解釋,認為那隻「看不見的手」就來自上帝。愛因斯坦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再到廣義相對論而晚年苦苦尋覓想再擴大範圍找出萬物運行的統一規律,似乎他要找的東西就是「道」。吳宇森經典台詞「沒有不老的神話,只有不老的江湖。"基督教中有個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名曰「上帝」,便是所謂「不老的神話」;道家雖然也尊伏羲老子為始祖,但是並沒有一個類似「上帝」的真主存在,
只有變幻莫測繁衍不息的「道」,可以對應到「不老的江湖」。
關於道家解釋萬物的成因,我也期待高人解讀。
這個問題好大好深哪~不過問題描述中提到的三道(道家的道,基督的道和科學之道)觸動了我的大腦~一堆信息頓時像洪水般洶湧而出~大家駐好堤壩,聽我慢慢道來~沒有耐心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體部分~(我只闡述,不評論,大家心裡有自己的秤,孰是孰非,自行定論 )
---------道家之道清凈無為的分割線---------
道家的道不僅僅是一個道。老子有老子的「非常道」之道,莊子有莊子的「不稱」之道,二者既有同也有異。(避免自己跑題跑到不知所道,這裡我只談他們的同,不說他們的異,有興趣探討的童鞋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另開新的問題。)
在老子《道德經》的《道經?二十五章》有一個定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莊子也有類似的定義(當然也有區別),在《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
「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 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 」
(不翻譯,感興趣的自己搜索翻譯去~)
老莊所說的「道」,儘管一個說「非常道」,一個說「不稱」,但是他們都道了出來,都稱了出來。他們口中的「道」有五個屬性:1. 客觀,2. 永恆,3. 萬物起始,4. 獨一且沒有屬性,5. 可得不可知
前三點都很好理解,第四點——沒有屬性怎麼理解?什麼是屬性,高矮,胖瘦,大小,長短,生死,禍福,這都是屬性。而道是獨一的,其它的一切都是道的產物,道是沒有並存沒有對立的,如果沒有比較,人是無法描述道的,無法描述則沒有屬性。想像一個人,從出生睜眼起一輩子只能在一個完全封閉的屋子裡看到一個杯子,沒有其它任何東西,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美是丑嗎?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大杯子是小杯子嗎?他可以評價這杯子是什麼材料嗎?他能知道這是一個杯子嗎?顯然不能。
於是老子說:「道這個名稱是我為了描述它勉強冠上的名稱。」雖然這個道不可知,但是因為我們是它的產物,所以順藤摸瓜,在我們內心仍然可以找到這個道。 這就是老莊的「道」,基於這個道,針對先秦的人生和社會問題,他們提出: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社會就是應當像這個道似的,消除屬性的區分,沒有貴賤,沒有善惡。
道家是如何解釋萬物成因的?其實老莊的意思是:不知。但是他們又做了比喻:如母親生子那樣。老子更是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個人的傾向:「道」生出統一,但是有了統一就有了對立,於是就有了二,二者既有對立又有統一,於是就有了交叉的狀態,就是三。於是萬物有三個狀態:正,反,或有正有反,唯獨「道」和他們都不一樣,「道」既沒有正,也沒有反,它沒有屬性。
---------基督之道苦口婆心的分割線---------
基督教的道。《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 萬物是借著他造 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4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很多人會疑惑:這道又與神同在,又是神,這道到底是什麼?從不同角度解讀聖經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聖經新約希臘原文用的詞是:λ?γο? (logos),有十多種意思。從字面上解讀沒有公認的答案,但是,在基督教里,這個「道」有一個很簡單的公認答案:這道就是耶穌,就是基督,就是神。
基督教的體系里,神是一個永恆的存在。神的屬性就是永恆。神的表現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一個存在三個表現。神是有愛的,尤其獨愛祂按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人類,所以為人類創造了這個世界。看著人類墮入歧途,祂親自道成肉身到人世間走一遭,做一回完美人類,做一個榜樣。於是讓人們學習祂的方式去生活,以消除罪惡,可以和神重新和好重修關係。
---------科學之道謹言慎行的分割線---------
問題描述中提及:
另外 關於牛頓的定律,比如說F=AM這個,它只是對世間現象的描述,沒有從任何角度解釋是什麼樣的動因形成這個規則的,和本體不在一個哲學層面上。
科學的道是:假說+實證。在科學那裡,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而評判真偽的標準,不是靠想像,也不是靠邏輯的推演,邏輯推理只是工具,不是依據。依據只有一個:可以重複的實驗。
科學需不需要解釋這個公式背後的動因?需要!但是只在有條件實驗的時候才能解釋。科學暫時解釋不了的於是交給了哲學。而哲學不全是需要實驗的,也不是全部可以實驗的。於是出現了和各種哲學或神學的交叉,如:不可知論、自然神論、基督教科學派等……
---------總結哥倔強的分割線---------
總結哥:基於不同的背景和需求,這三個道各有其道。道家的道是抽象的不可知的萬物初始;基督教的道是具體的神、耶穌基督;科學的道則是可證則解不可則避的謹慎前行的方法。三者作為不同的人類認知,有同有異。請閱者自酌~多謝耐心閱讀~放之四海皆準的自然規律
道,主要是指某種神秘主義的體驗,這種體驗超越了理性、日常意識,類似於馬斯洛的高峰體驗。
各種宗教都以這種體驗基礎。這種體驗無所謂主觀、客觀,它本身就是超越主客觀、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區分,它實際上超越一切二元區分的。參見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被推崇?
道德經的前面部分很多地方似乎指的是一種更高(也更基本)的存在,只要靜坐等修練,即可直接體驗到道,這也是道教修練的來源。佛教和其他靈修也有類似說法,即通過靜坐放空意識等修練,即可體驗到某種世界的實相、本源。在這個層次上,宇宙萬物都是由道變化出來的。
但是,道德經還有很多地方,「道」似乎是就指某種規律、道理之類抽象的東西。
這兩種對道的表述混在一起,於是修道的人採用前者,一般側重哲學的人採納後者。
感謝知友邀請。
打個比喻,只是比喻。
以有神論而言,道之於人,猶如血液之於細菌。
道像血液,周及全身,無處不在,參與一切身體活動。
心臟控制血液,心臟便是這些微生物的圖騰。
心臟之上,另有一高度抽象的「心」,是這些微生物生存狀態的投影。
一切美好的存在,都能在這「心」上找到縮影。
心與心臟,共成主觀和客觀,形成完整的微生物世界。
依微生物的觀察,
形而上之,定有一高度發達的「存在者」可以控心。
控心者,能控血液,操控宇宙萬物,度化萬物蒼生,這就是神。
五臟六腑都是神殿,眼耳口鼻都是神跡,感冒發燒情緒起伏都是天神現大象。
從宏觀層面來看,人之於宇宙,可能比微生物更渺小。
宇宙之宏大,人之微小。人何以自覺?
於是自我安慰:坐井觀天也是天,盲人摸象也是象,強而名道也是道。
我們把這種愚蠢和傲慢當做哲學思考,還煞有介事搞的像學術報告一樣。
論道如此。
論人生,亦不出此境。
離境入境,出玄入玄,真言忘言。
無知者論道。俗稱:不知道。
這個題目好大,老子都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連老子都不知道是什麼,只是能跟它起個名稱叫「道」。而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說出來,但它不是永恆不變的,每個人經歷不同,眼界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理解的道就不同,可以說一千個人眼中可能有一千個道。我只能嘗試著用淺陋的知識試著講一講我所理解的「道」,一家之言,說得不好,望不吝賜教。
我認為「道」有三種含義:
一、道為宇宙誕生的根源。
道最早的根本為虛無,即是「太一」或「炁」,是宇宙為誕生前的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的混沌狀態,我們道家成為「無極」。又從無到有,「無極」中生成了「太極」,「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也就是引力和斥力,形同磁鐵的兩極,「負陰而抱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從而導致了互相碰撞摩擦和排斥遠離,就如同陰陽魚一樣互相追逐旋轉,在旋轉和摩擦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熱量,「無極」隨著熱量的增大,逐漸膨脹增大,最終到了極限,形成了大爆炸,在爆炸產生的斥力的巨大作用力下,
物質被瞬間推向外部而形成了宇宙空間,即為「太虛」境界,「太虛」中可以分辨出上下、前後、左右,就是道家的「六合」。
在這個空間里,由於「太極」不停運轉,又產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基礎屬性,道家稱為「五行」,「五行」相剋相生,產生了宇宙中的各種事物。即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從無到有,通過不停的衍化發展產生了天地萬物,就是佛家所說的「一沙一世界」。
說點題外話,砂礫那麼小亦能產生世界,我們覺得這些粒子很小,可是宇宙正式從這無限小發展到無限大的。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覺得無限大的宇宙又不是一顆粒子呢?在這粒子之外會不會有跟大的空間和生靈呢?他們看我們會不會就像我們用高度顯微鏡看那些極其微小的粒子一樣呢?所以莊子在《莊子》中講了一個蝸角之爭的故事「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可見所謂的大和所知的小都是相對的。
宇宙中不論大小,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到有,都是從「道」中產生的。
二、道為宇宙運行的主宰。
宇宙由道的陰陽而生,生陰陽的太極謂之道。道生出宇宙,宇宙也按照道來運行。上面已經說到了陰陽即是引力和斥力。 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同時存在著引力和斥力,這類似於黑格爾的肯定與否定並存的矛盾哲學理念。斥力它使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相互遠離,同時宇宙中又存在強大的引力,成為「萬有引力」,它又會阻止物質之間的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宇宙中物質的質量有關,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就是上面「太極」圖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面積相等,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天文學上稱為「開宇宙」,就是太極圖中陰的面積超過了陽的面積;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天文學上稱為「閉宇宙」,就是太極圖中陽的面積超過了陰的面積。
現代物理學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8^-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天文學上的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所以宇宙在一段時間內會一直是「開宇宙」的狀態,就是正處於太極圖中陰的面積超過了陽,而且不斷的增大擴大,宇宙正不斷膨脹,等到陰的面積全部佔據了太極圖的整個圓的面積,漲無可漲的時候,根據老子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理論,膨脹就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這就是《易經》中的「上九,亢龍有悔。」和「否極泰來」。等宇宙收縮到了一定的程度,又會重新爆炸、膨脹,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循環往複的運行,沒有衰敗的時候。它總是從起點開始,最終又回到起點,形成一個圓圈,即為「天道輪迴」。
道是物質生長變化的主宰,道無形無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確實客觀存在,所有的物質都逃不出「道」的主宰。
三、道為世間的自然規律和行事準則
道是世間的自然規律,即「天道酬勤」中的天道。根據自然的規律指導人們行事和治國的邏輯和方法,以及表明天下的運勢,曰之「德」。人只要遵循這「德」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1、「道」是「有」與「無」兼而有之矛盾本體
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無極」就是「無」,而「太極」就是「有」。 「無」與「有」是矛盾的,但它們又是相輔相成的。「道」同時具有「有」和「無」兩種性質,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無」。老子舉例說明:一個杯子,因為中間是空的,才能產生盛物的作用;一間房子,也是因為它的「無」,才能產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給人便利,全依賴「無」發揮它的作用。僅有「有」,或者僅有「無」都發揮不了大用處,「有」與「無」兼有謂之「道」,才能產生作用。
2、「道」是事物發展的辯證哲學
剛柔並濟也是道,人最堅硬的是牙齒,最柔軟的是舌頭,光靠舌頭不能咀嚼,光靠牙齒不能辨味。就像一套好的拳法,一般都柔中帶剛,剛中有柔,剛柔並濟,相輔相成。人老了牙齒掉了,舌頭卻在;人死後,舌頭爛了,牙齒還在。老子《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道"是矛盾而又統一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所以我們觀察事物看問題不要極端,要以辯證的眼光去了解事物,即「透過現象看本質」。
3、「道」是摒棄「人為」順從「無為」的「德」
「太極」生陰陽,二者的對立而統一即是道。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就如同人天生同時存在強弱、剛柔 、美醜、善惡、忠奸、好壞等一切矛盾的屬性,這個就是「道」,有人過分掩蓋自己好的那一面,有人過分掩蓋壞的那一面,莊子認為這就是「人為」,是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所以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好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壞的,過於極端的性格就是虛偽的,就是《道德經》所說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所以道家主張人應該順從道的「無為」,而摒棄「人為」,象道那樣自然無為,則「無為,則無不治」。人們只要堅持無為的原則,什麼事情都能辦好。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德」。
4、「道」是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的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完美的德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避高趨下是為謙遜,即為「柔」,奔流到海是為追求,即為「剛」。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人生尤如不停奔流至海的濤濤江水,我們應像水一樣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是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人之德,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5、「道」是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意思就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像炸小魚一樣,不要過分翻炒,翻炒多了魚也被攪爛了。一個領導人要結合國家當下的國情來治理國家。對內不要隨意的出台各種政策和改革,對外不要輕易的發動戰爭。用對人民有利的國策來治理天下,那些外敵內賊是起不了作用,並不是他們不起作用,而是他們的作為傷害不了人民。不但的作用傷害不了人民,品德高尚的人也不會傷害人民。這樣,壞人和好人都不傷害人民,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政府德政的好處。
秦末漢初,天下初定,經濟凋零,皇帝都配不起五種顏色一樣的馬來駕車,王公大臣只能坐牛車。高祖劉邦指定「黃老之學」為國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鼓勵生產,才有後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貨滿於倉的「文景之治」。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胡來。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就是國家的大政方針不要過於干涉人民,對老百姓有利的小政策就大膽的實施。這就是施德政的治國之道。
6、「道」是歷史潮流的走向
根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中提出的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並不是英雄創造歷史,而是歷史創造英雄。歷史會在一定的時期需求並塑造一批順應歷史走向和時代方向的弄潮兒,即「亂世出英雄」。每個人都是歷史這條大河中的一粒砂礫,只能順應歷史潮流,「歷史長河,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個歷史的走向即是「道」。
7、「道」是不動無為,因勢而為的「不敢為天下先」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人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這個的「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保守消極,沒有創新思想,陳腐落後,不思進取的人生哲學。歷史的進程不會因人而改變,人只會被歷史改變,人何以敢逆天而行。這裡的天指的是自然規律和歷史進程,所以「不敢為天下先」應是在順應自然規律和歷史潮流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為先。不動是無為,動是因勢而為,勢成而一切皆可為。
就像《易經》中所言,成大事必要經過「潛龍勿用」蟄伏觀察,「見龍在田」嶄露頭角,「終日乾乾」的試探,然後有自己正確的判斷後「或躍在淵」,更進一步,因勢而為,遵循自然的規律,時機成熟後,自然水到渠成,「飛龍在天」,則諸事順利,上上大吉!
「道」是萬物誕生的根源,是萬物運行的主宰,是超越時空的無限規律。它存於天地萬物之間,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無形無象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始無終,沒有邊際。它裝載著萬物,永遠也裝不滿。它的作用無窮無盡,它能化解萬物的矛盾,協調萬物的關係,又與萬物混而為一。我能說出來的「道」只是「可道」,非常片面,只是「道」的九牛一毛,並不是真正的全面的「道」的真諦。
這是我中西結合的對道德理解。
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也把「道」看作宇宙的最高本體。「道」是感官不能把握的「非物」,是先於萬物而存在的精神本體,一切事物都由它產生
。他認為天下一切差別都可以泯滅,萬物都可以通而為一。忘「物」忘「我」,「物」「我」不分,與「物」俱化,這就是莊子所謂的「道」的境界,,莊子所追求的絕對自由究竟是什麼?《莊子·逍遙遊》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裡,莊子以列子為喻進行描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能「免乎行」,這說明列子是清凈無為的。「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說明列子並不汲汲追求功利。但是列子還沒有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因為他還「有所待者」,他必須依賴於風才能行走。在莊子看來「有所待者」就不叫自由。他所追求的自由是「無所待」的,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辯、以游無窮者」,才是莊子幻想之中的無所依待、無所憑藉的絕對自由。那麼,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要像「至人」、「神人」、「聖人」那種「無己」、「無功」、「無名」,即不僅不孜孜以求功名利祿,不計毀譽,而且要把一切「功名」視為虛幻。不僅功名是虛幻的,而且要把求把自己的形骸也視為虛幻,不執著有「我」,這樣就可以與「道」同體,達到絕對自由,即「逍遙遊」
的最高境界了。。他達不到超脫現實的目的,便採取了虛靜心神、不牽掛一切的生活態度及「順物自然」,。
莊子的生死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莊子·知北游》)
後人如張采民先生所言:「莊子並沒有因此而走上正確的軌道。他的生死觀是以其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抹殺生死的差別,進而取消了人生的真正含義——活要活得有意義,死要死得有
價值。可見,「安時處順」並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忘筌·夢碟·莊子的人生哲學》)。-------他恰恰忘了莊子「無為而治」的基礎是 「有神而治「
漢初「無為而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文化上提倡清靜淡薄,寧靜致遠;二、政治上逐步削弱諸侯藩王的政治勢力,對處在北方的匈奴採取無作為的防禦與「和親」政策;三、經濟上不採取竭
澤而漁政策,提倡勤儉節約,輕徭薄賦,以減輕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讓人民有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環境。----這不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社會嗎?
另外莊子的宇宙觀事實上非常連貫,我把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26170里的英文翻譯出來了
1. 承認,宇宙母體,道。
「通天下一氣耳。」(《莊子》);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萬物與我不是一個,都是一的一份子。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這個思想是從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的。「一與言為二」,說一個「一」,已經是兩個了,等於說,我很客觀地告訴你,說個客觀,它已經是主觀了,有這個觀念已經是兩個了;「二與一為三,」告訴你這裡只有一個,批駁你不要認為是兩個,這個「一」是對「二」而言,我講了這句話,這一句話講出來中間已經有三個了。同一句話,三個存在。
【不際之際,際之際者也】。(《莊子》 知北游)《道》是無邊無際的、存在實有自然體之間的封界。明確,宇宙本體的陰陽運動存於有封的《道》內;明顯,宇宙體無限但有邊界;這就是宇宙體存在的先決條件
2.【有封】體 的形成。
【夫道,末始有封】。(《莊子》 知北游)
道,從開始到終結,自存於【有封】的空間宇宙有一而來,形成無數的多種的【有封】體 (self-sustainable system ),這些SCS彼此相關,比如拿我當一個SCS,我的內臟也是SCS,我和別人SCS也有關係。個個SCS都有道支撐,渴望與道相通。
3.每個SCS裡面要有陰陽平衡的互動著,
【陰陽】易替行為,從開端到終結,自存於一有封《空 虛》---故,一切【易流】必自存於一無窮小或無窮大的【有封】空間之內,稱《渾然一體》。渾圓的自然體空間,【其外如雞子,又似車輪】《太上妙始經》
故,大自然與一切自然個體,無限大尺度宇宙體、或無窮小粒子體之內,沒有絕對虛空無物的空間。這就是【沒有絕對的空間零點】(《反物質》 第65頁;《時間》 第99頁); 這就是,【夫易,廣矣大矣…;致廣大而盡精微】。
自然體有封條件下的《陰陽易化》,涵蓋著廣義無窮大的大自然和宇宙本體,與狹義極精細微的粒子體,這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理查德?費曼,在轟動全球的《下面還有很多空間》報告文學裡(《量子》 第159頁)描寫了粒子內的空間,是一【無底深淵的空穴】(《反物質》 第65頁);無疑,《量子力學》、《泡利不相容原理》與道家【其小無內】,是古今同曲!
http://hi.baidu.com/%B2%BB%D0%E0%B5%C4%D6%D0%B9%FA%D6%C7%BB%DB/blog/item/47d4d3976d0d2d41d0135e26.html
4.所有SCS是由道而來,帶彼此中性,能量守恆定律。
切因素都是"互系"(correlative)的。這種情形不象西方的"二元主義"。儒家意義的"偶對"(parity)含喻的是兩物事的聯繫,它們各自構成對方的必要條件。從這一意義出發,"陰"總是意味著"成為陽"(becoming-yang),反之也如是。偶對物事聯繫的闡釋需要對世界作域境化(contextualization)。在域境化的世界中,在嚴格意義上物事都是互相依賴的。郝大維、安樂哲認為儒家對世界作域境化的闡釋其中包括三點:一個內在的宇宙(immanent cosmos)、概念偶對、傳統為闡釋的域境。http://www.ica.org.cn/blog/article.php?ac=inlist2aid=2943id=29
5.宇宙中千億個SCS呈現網狀關係。
【有封】是球面;這就導出,【有封】實有《虛空》的球體,是大自然基態——《道》。基此,《道》,是實存有封《虛空》自然體。【球面】,涵蓋著一切自然體和宇宙本體。這就導出,大自然與宇宙本體自存的先決條件:
空虛球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異性流體,流量互動,易替返演,總量守恆。
【末始有封】,是大自然與宇宙本體萬物自存的《空虛》球體構思模型。
6.重要一點,所有的SCS都渴望得道,天人合一。
《天道》篇的另一段文字中,莊子又說:「夫明白於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這一段文字指出明白天地之德,不違背自然之道,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就會得到「天樂」;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人,順應民心辦事,自然會得老百姓的擁護,就會得到「人樂」。
7.宇宙的運行要求有信息的傳遞。宇宙好像是有機的整體。這也是八卦能通過看到一方面的情況推出另外的情況。
回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26170
原來,這莊子追求的道,就是那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在佛家看來,人身就像其它物質世界一樣「即色即空」,都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永遠處在不斷地生滅變化之中。人身如此,以人身為載體的尊卑榮辱、成敗得失、貧窮財富等更是如此。它們也是因緣和合,相對而相互轉化的,所以虛幻不實,轉瞬即逝,都不具有恆久和終極的價值,而只有清凈的本心,覺悟了的且與本體合一的主體意識才是永恆。這種超越精神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平
常所指的清心寡欲,物我兩忘,勘破利害,勘破生死的曠達心態。-----是不是和莊子走到一塊了,原來佛道都是為修鍊到一個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所謂的物我兩忘,原來是我們所謂的「No-Mind」「無心」,是你通過修鍊使思想止息的時候,你經驗到一個心智流的中斷——一個「無心」的間隙。 當這個間隙發生的時候,你便感覺到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和平。這是你感覺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你得道了!這時,你的意識不但沒有喪失,情況正好相反。在這種內在的聯繫狀態之下,你會比在頭腦認同狀態下更加機警和覺知。你是全然的臨在。它同時也提升了我們能量塲的波動頻率,它賦予生命給我們的肉體,體會到純意識的狀態了。你在那個狀態中感覺自己的臨在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和強度。你所有的思考、情感、你的肉體和外在的世
界,相較之下變得無足輕重了。不過這是一個無我的狀態,並非自私(有我)的狀態。它把你帶到一個超越過去你所認為的「你的自我」的境界。那個臨在實質上就是你,卻同時又無以名狀地大過於你
對於道的解釋,The Tao of Physics by Fritjof Capra 的描述好像比國人還好
He who, dwelling in all things,道存有萬有之中
Yet is other than all things,道與萬有不同
Whom all things do not know,萬有卻不認識他
Whose body all things are,道支持萬物
Who controls all things from within-道從本質里控制萬物
He is you,but bigger than you。道是你,又大於你,因你是按他的形象造的。
The Immortal.道永不止息
創世紀1章,神說「讓我們用自己的形象造人」,原來,我們都有神的形象,心裡是個小神,渴望和父神相連。
為什麼這道就是耶穌原文:「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譯文:「一陰一陽相互變化叫做道。繼承道的是善,成就道的是性。仁者見道說道是仁,智者見道說道是智,百姓天天用道卻對道茫然無知。」《易經·繫辭上傳》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二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成了不解之謎。而且因為道家思想的流行,以至後人對孔子論道所知甚少。
孔子在寫下了上面那段話之後,緊接著又有這樣的話:「陰陽不測謂之神。」可見在孔子看來,道與神乃為一體。
在世界歷史中,唯有耶穌,他的身份所表現帶有:基督的神性(陽)之上穿上了人性(陰)。基督降世為了向世人表明上帝。在基督里我們能看到不可見之父神上帝的形像。撒但在人的心中扭曲的表現
了上帝的聖德,基督來就是為了將這些有關上帝形像的錯誤觀念從人心中徹底的除去。人不能直面榮耀的神性而仍能存活,可是基督穿著人性就使人能藉著他而與上帝親近。耶穌是神人共體的上帝之
道,他用神性與天相聯,又用人性與人相交,天與地,神與人便在他裡面緊密相聯了。
這樣的分析使我們看出孔子這裡所說的道與神乃是指著耶穌基督而言。
「道」本義指道路,後來發展為道理。老子將「道」作為其哲學的核心範疇。在老子看來,「道」是恍兮惚兮、無形無象、不可言說的東西。「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涵義:
在生成論上,「道」是萬物的本原和根據。老子說,「道」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個作為本原的道是不斷運動的,「道」的運動使天地萬物得以生成。「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道生氣,氣又化分為陰陽二氣,二氣沖和而成「三」,「三」化生萬物。而萬物最終的歸宿卻又是「復歸於無物」。老子建立了一個以「道→有(萬物)→無(道)」為模式的宇宙生成論,比原始宗教的陰陽五行更加深刻。
在本體論上,「道」是萬物的本質和形而上的實存。「道」的存在形態是有和無的統一。一方面,「道」先於萬物而存在,因此「道」是無;另一方面,萬物不過是道的展開和顯現,所以「道」是有。老子把「道」與「器」對立起來,「器」是形而下的具體存在,而「道」則是形而上的抽象存在。
「道」又是萬物運行的規律。「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是事物變化的規律。「道」的規律落實到人事上就是「德」,「德」是一種自然無為的處事方式。
同意樓上說的,這是一個很大、非常大的問題。
首先,談一下找到答案的方法。
1.去找各種版本的中國哲學史比較閱讀。
2.去知網搜索關於 道家的「道」的文章。
3.題主問的是道家,那就不僅是老莊的問題了還有慎到等等呀),不僅要讀《老子》、《莊子》等,還有道家其他的經典,那麼就有可能發現,不同時期不同人所講的「道」含義不盡相同,或者可能是有側重的,也是含義不斷豐富的過程。
4.lz來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解,並且只從老子的「道」談開來,畢竟是祖宗級別的人物。。。。(能力有限啊。。。老子的「道」可能也理解也不是完全準確,大家包涵。。。)
(1)道不可言說,強命之曰道。(樓上已經寫得很好了,不贅述)
(2)道是宇宙本原。道生一,一生二······。
這裡面回答題主的問題,道是怎麼作用於萬物的。它是自然而然作用於萬物的!這就和上帝完全不同。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才有了光。但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生成萬物的過程不為了什麼,就是自然的生成了萬物,並且功成而弗居;夫唯不爭,莫能與之爭······。
(3)道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則。
(4)道是本體,是本質。
(5)處於混沌而不可名的狀態,只能通過它的作用體會它的存在,是永恆變化的,等等等等。請熟讀《老子》(答應我不要讀百度版本的好么,找找中華書局之類好么)。
先就醬,想起來再補充。歡迎批評指正。
道家中所講的道,就是霎哈嘉瑜伽中的靈性的力量(通常也簡稱為靈量)。
「老子所講的「道」,其實就是我們講的 Kundalini,靈性的能量。老子是個詩人,他所描述的方式是很隱晦,很微妙的。許多人也許覺得老子的道很難明白,可是這個道在世界各地均受到尊崇,而且人們試圖詮釋道是甚麼。 」
通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不能活在絕對的世界,因此我們有很多問題。一個人認為這樣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個人則認為那樣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們都得不到滿足,他們還要去找那絕對的真理。在我們被創造和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內在經已有一種機制,就是老子所講的道。我想老子當時很難公開說出這奧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揚子江。 ——錫.瑪塔吉,北京公開講座
「孔子教導世人,如何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中國的老子卻很美麗的去描繪這個「道」,亦即是靈量。我曾經坐船到過揚子江,那是老子到過很多次的地方。我知道老子希望指出,這條代表靈量的河流,是一直流出大海的,但我們卻不要被沿途的自然景象吸引。無可否認,揚子江的山水是非常之美,但我們要做的,是要通過這條河流。沿途會有許多急流,十分危險,我們要小心翼翼,而且要引領船隻,通過重重險阻,向海邊前進。到達接近海邊的這個階段,便變得十分寧靜,便可以十分簡單地航行。
中國這個國家有很偉大的哲人,我認為最偉大的是老子,因為人文主義是為人類的升進作準備,可是老子卻講升進本身。但由於老子講得很隱晦,沒有我講得這樣明白,因此我很高興今天能在會議上講這些問題。在周遊了整個世界之後,我發覺,中國是靈性方面,最好的國家之一。 」——錫.瑪塔吉,北京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
「但老子的思想從沒有真正地札根。我見過一些道教的人,他們完全不是靈量的信徒。中國有一條河流叫楊子江,坐在船上看那些山水,每五分鐘便出現不同的景像,十分有趣。那條河便是靈量。老子所講的道便是楊子江。老子說我們的注意力不應在外界那些山水,我們看見那些山水,但卻是跟著河流前進,但後人卻開始繪畫那些山水,注意力轉到藝術那裡去。」——錫.瑪塔吉
「第二個真相是:有一個無所不在的上天浩愛的力量存在,造就這一切關乎生命的工作。如果我們把一顆種子放在地上,它便會自然而然的發芽。你們毋須做甚麼事情,因為大地之母有能力讓種子發芽,而種子則有能力讓自己發芽。同樣我們內在有一靈量(Kundalini),可以自己發芽成長的。
你們不要覺得驚奇,你們中國人應該聽說過老子講的「道」。老子說思維是個幻相。思維是由於我們的自我,或思想積集對外界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並不對應真實。這個過程造成我們的思維,其虛幻有如一些肥皂泡。所有那些爭論、戰爭,全是由於我們思維中這些虛幻所引起的。因此你們要超越這思維。」——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香港公開講座 1996年
道並不是某個主觀地作用於這個世界的意志。而是這個宇宙它必然遵循著某種規則,哪怕它沒有規則,那「沒有規則」也是一種規則。
什麼?你說它不一定遵循著某種規則?
那「它不一定遵循某種規則」就是它的規則啊。
用計算機的術語來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那個「一」就是你按下開機鍵,這就是第一個指令,然後這個指令開始執行ROM裡面刻好的程序,從磁碟向內存裝入系統,這就是「萬物」。而「道」就是CPU對數據進行運算的過程。站在數據的角度上看這個系統是不存在BUG的,因為運算是不是正確是由人去定義的,是人覺得編譯器報導給我說這裡面出現了偏差所以這是BUG。
放回到「現實世界「里這個世界必定是按照某個絕對規則運行的,如果目前的認知讓我們產生矛盾,那它一定可以被更高層次的規則所統一,對於我們而言僅存在可知與不可知的區別。
統領世界的規則,就是道。
另:「道「這個概念是否認自由意志的。
首先,要明白道家的道不是一個存有論的定義。不是基督教,能告訴你什麼是上帝。你問道家,什麼是道,他能跟你從輪子講道,能跟你從房子講道,能跟你從碗講道,但是他絕對不會直接去定義道是什麼。
道家的道是作用層面的方法。它沒有實有層,沒有存有論。
其次,道家不解釋萬物成因。但是道家也說生,道家的生是不生之生。不是基督教那種創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就是道家的生。
最後,道家的道沒法有存有論的定義,又不能解釋萬物成因,是不是令你很失望呢?道家是一種專註於解決how,而不去追尋what的哲學思路。
道就是道,他在那裡,如同一位美麗的女子讓大家去認識,有人看到女子化妝,有人看到女子在挖鼻屎,有人看到美女吃飯,有人看到美女拉屎,但都不妨礙那個美女是她自己,看到她化妝、挖鼻屎、吃飯、拉屎,她都是為她自己而活,不是為看客活著;不要因為美女拉屎而否定她,不要以為她美麗就不會拉屎。
道是一回事,被人理解的道又是一回事,你說出來的道再是一回事,別人理解你說的,是另外一回事。
道是美女生活的一切,道教就是女子向外展示的美麗。
道教不是個烏托邦,信仰道教,要有對光明的渴望,更要有直面黑暗面的勇氣。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就說,如果你在社會化問答網站上面問出來了什麼是「道」,那麼那個道不是常道,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所以,你知道該怎麼辦了吧?
其實在中國古代本來就有了一種比較官方的說法: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其實它就把握住了道的精髓,那即是道可道,非常道。。。
每個人關於道都有自己的認識,但是我們所說的所表達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因為道不可名。
道是什麼?
站在很多人的角度就是順應自然即為道,
有人說萬事萬物的規律就是道
有人說清靜無為既是道
還有人認為修一個摩托車就是道
所以呢道是什麼?
道首先是一種精神,一種超越所有世俗的精神,它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守極靜,它不可名狀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
道呢?又是萬事萬物規律的體現,它可以承載和反應萬物的變化。所以懂了道,也就了解了萬物。。。
所以萬物皆有道性,以道而生,應道而衍。。。
所以這樣,道是沒有本體的,它即至高無上又是無處不在,它既是一種精神,又是事物的規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