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莊子?
『莊子』讀了很多遍,越讀越有趣。請讀『莊子』的知友來談談吧。
圖是丑了點,但感覺就是這這種趕腳……吧……
劉熙載在對比屈原和莊子時說:「有路可走,終歸於無路可走,如屈子所謂"登高吾不說(悅),入下吾不能"是也。無路可走,卒歸於有路可走,如莊子所謂"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今子有大樹,…何不樹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是也」。而二子之書之全旨,亦可以以此概之。(《藝概·文概》)
而以上諸友所談「逍遙」、「天人合一」、「清靜無為」、「齊物」等都可用劉熙載此言歸納。
另外個人推薦或可同時參看福柯,與莊子同屬逆向思考。古今有對比,中西也應如是。莊子,名周。先秦諸子百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留有《莊子》一書,也稱《南華經》。《莊子》一書被後來我國明末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贊為「六才子書」,與《史記》等並列,可見其書的地位與影響。很多人一提到道家,最先問的就是到底什麼是「道」?這個問題其實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句就已經回答。我們非常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在回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意思就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已經不是道了。所以在道家的學說中很多都是從側面形容或者比喻來解釋什麼是道,因為真正的道是用語言無法說清楚的。故老子才把這種學說強曰為「道」。這一點在《莊子》一書里表現的更是淋漓盡致,這本書里充斥著大量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來向你解釋道的由來和道的內容。
《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歷來研究莊子的人,大都認為《內篇》的《齊物論》是整個莊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莊周對於世界萬物的看法,讀懂了《齊物論》也就對《莊子》一書有了宏觀的認識。
很多人首先通過標題了解到,「齊物論」者就是齊萬物的言論。其實這樣的理解就有違了莊子的思想,試問天下萬事萬物,形態各異,如何齊物?若煞費苦心去尋求齊物的方法就會傷身損性,此為修道的大患。那麼莊子在這裡說的「齊物論」究竟是什麼意思?齊物論並非是要齊物,而是要齊「物論」。物不能齊,但物論卻可以。物論是什麼?物論是「言」,就是你對一件事物的看法。那麼言從何來?言源於「知」,在你說話之前,你首先有了對一個事物的「認知」,然後你才會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對這個事物的看法和認識。那麼問題來了,知又從何而來?大家知道我們中華文明從古主張「心」是人類的中央,而非西方科學所說的大腦。其實不管人類的中心是「心」還是「大腦」。它總會有一個控制中心來操控我們的生活。至於它到底叫做什麼,說到底就是一個指代的名詞而已。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知」來自於我們的「心」。於是齊「物論」就變成了齊「心」。萬物不齊,而心可齊。反過來若心可齊,則萬物齊。那我們的心卻又為何不齊?眾所周知,從我們出生開始,你每天會通過你周圍的環境和你接觸的人事來對這個世界產生認知和看法,但每個人所接觸到的環境是有限的,所以「知」永遠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就永遠無法達到「全知」的境界。所以我們看到的事物永遠就是局限的,由於局限就產生了這樣那樣局部的認知,這個就叫做「偏見」。對事物有了「偏見」,就會產生喜好,厭惡,好壞,美醜之分。這樣自然就產生了「不齊」的物論。故莊子就是要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齊心,從而達到齊物。
文章開篇莊子寫到兩個虛構的人物對話,引出了人籟,地籟和天籟的說法。我們經常形容聲音好聽為天籟之音,可見天籟應該是最美妙的音樂。莊子在這裡用了一個很巧妙的對比,只有得道之人才可以聽到天籟,因為得道的人能夠摒棄不同的言和知,剝離對事物的偏見,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樣的人才可以聽到最美妙的聲音。而普通人整日糾纏於各種「偏見」之中,非要在不同的言與知中尋求真理,就會被蒙蔽,從而只能聽到人籟和地籟。而怎樣才算是得道之人呢?莊子在這裡用簡單的三個字來形容這樣的狀態:吾喪我。
緊接著一段莊子針對先秦諸子百家的爭論這樣說,不同的學說和派別都是源自於不同的「成心」,百家亦如此。每家的學說都是建立在每個人對於事物的成心之上,沒有誰對誰錯。無休止的爭論最終只會神形皆損,阻塞心智。使所有人都沉溺於自己的學說中不能自拔。真理是什麼?真理皆是道。莊子主張人們消除爭論,順應萬事萬物的自然發展,從而去除對立,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然後庄子通過身體的五臟六腑做比喻,說既然五臟六腑都有一個中心來指揮它們,那麼同樣人的精神世界也必定有一個指揮中心,控制人們的喜怒哀樂。於是莊子把這個指揮中心稱作「真宰」。從而來解釋上面說的吾喪我,「吾」就是「真宰」,「我」就是與外物接觸摩擦之後的真宰,這時就已經有了成心。那麼意思就很明白了,要想悟得大道,就是要摒棄成心,使真宰恢復最初的狀態。
下一部分莊子指出了「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也」的概念。這個辨析來自於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一說的發展與延伸,但又有不同。意思是說天地,是非,馬與白馬這些只不過是人們對於這種事物的稱謂而已,而所謂的稱謂都是來源於人們把自己的認識與看法強加於事物之上。所以說這些稱謂都不能準確的表達這種事物,你用一個不準確的稱謂來描述和表達所指的事物,就是建立在不準確的基礎之上而得出的結論,當然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你說白馬是馬也好,白馬不是馬也好,都是基於不準確的成見之上,也就沒有什麼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講,天下萬物都是一樣,都可以把它叫做馬。緊接著莊子舉了一個我們現在都很熟悉的例子「朝三暮四」來進一步說明他的觀點,以前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給他的猴子們餵食橡子,開始時早晨喂三顆,晚上喂四顆,眾猴子非常不開心。於是老人改成早晨喂四顆,晚上喂三顆,猴子們就非常開心了。其實橡子這種事物和它的數量都沒有改變,卻造成了眾猴子的喜怒,試問我們人不也是一樣的嗎?
接著莊子說到,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歷來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作為齊物論的核心,有很多學者都認識這句話是在表達相對的關係,以什麼作為參照物。這樣理解也沒有錯,但結合上下文,這句應該解作:大和小,短命與長壽都已經提前在我們心中形成了成見,即泰山是大,秋毫是小。夭折的孩子是短命,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是長壽。莊子一再告誡我們不要被心中已經形成的成見來束縛我們對事物本質的看法,和上面的白馬與馬,三與四等等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成見所來。其實事物的本質並非如此。那麼誰大誰小,誰長壽誰短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隨你怎麼說。大道本沒有邊界,應該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卻因為成見與私心來看待事物,無非就是給它們規定了界限,那麼這樣大道就會受損。然後庄子解釋說道是用語音無法說清楚的,而用語言說出來的就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我們前面說過,言發於成見。
文章的末尾幾段莊子都是在舉例子來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他的思想。這裡很有意思的是他反覆用了「嘗試言之」「予嘗為汝言之」這樣的話,意思表示莊子自己說出來的也不是大道,他只是嘗試著給你舉例說明大概。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居住的地方,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食。萬物就有萬種答案。夢裡開心的人,第二天醒來或許會遇到禍事而哭泣;夢裡傷心的人,第二天或許會因為別的事感到開心。做夢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在做夢,或者他在夢中的時候還在做著另一個夢,醒來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夢。愚昧的人渾然不知自己在做夢,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本來就猶如一場夢。文章的末尾莊子拋出了那個代表著道家精神的「莊周夢蝶」,究竟是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子。這樣看來莊子真的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了,為什麼這樣說?大概就是因為莊子沒有追尋到底是誰變成了誰。
《齊物論》的大體內容就解釋到這裡,也屬於嘗試言之。《莊子》這麼令人費解與煩亂,我們又為什麼要去讀它。道家看似屬於悲觀主義,其實未必。因為只有你順應了自然的規律,你才會發現你所謂的開心與難過,不過都是你的成見所造成的,所以在某種情況下看都一樣罷了。這樣自始自終你才會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事物。不過分開心,也不過分難過,因為你永遠要知道,你所看到的,認知到的都只是萬事萬物的一部分。你沒有認識和發現的那部分可能與現在截然不同。事物的本質是渾然一體的,你得到一個事物的好處時,壞處就會隨之而來。它們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得失本為一體。
且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fān)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chù)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中午休息順帶看看知乎,不覺小憩一陣。卻夢見老頭一個,自稱莊子,要借我回復一個問題:莊子該怎麼解讀。
莊子說,我談的第一就是自由平等。讀『莊子』,第一篇『逍遙遊』就開門明意的提出:人的志向各有大小,有的如鯤鵬,志在千里;有的小如昆蟲,只求溫飽當今;有的提問回答科學原理、寰宇世界,有的從不提問回答,偶爾評論。莊子指出,這些理想志向和生活方式全是平等的,一個並不比另一個在道德上存在差異高下。(那些滿口仁義道德、要維持秩序的,往往是莊子所說的「竊國者侯」。)
莊子說,第二談的是保持身心健康,同惡勢力機智鬥爭。雖然本人看透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現實,但不提倡一味地盲目和黑惡勢力做生死搏鬥,拿菜刀鬧革命犧牲自己。在『養生主』中,我就指出,要利用規則攻擊對手的軟肋,消滅對手卻不損傷自己(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我們要利用法律、規則來爭取自由,這是指導我們爭取自由的智慧的、策略性的路線。
第三,針對知乎上創業者的困惑,特彆強調要多理解『齊物論』里所提出的精益創業理論。因為創業者往往志存萬里。但是行萬里要有萬里的準備,雖然遇到大風豬都會吹起來,但是總歸沒遇到刮大風的機會多些(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此時就要現實一些,以解決小問題為目標,一步一步考慮不要太長遠,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最後,莊子談到了知友的去世。他說:生命經歷了種種苦難,又變成死亡。回顧他的一生,我聯想到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麼相似喲。現在他即將從知乎小站遷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們不唱歌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請大家節哀,敲盆唱起歌來。【1】
最後,莊子對我說,借你之口把我的話寫下來放到知乎上。知道你的文筆不好,說的明白不明白都不要緊,『生有涯而知無涯』,大家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了。
鬧鐘想起,我迷迷糊糊地醒來。不知道是我夢到了莊子,還是莊子夢到了我。正好看到這個題目,就把剛才的夢記下來了。
以上。
1. 引自 流沙河著『莊子現代版』一直以來,人們大多只是從文學、哲學思維上來讀莊子,如果我們從個人修行角度來領悟,則會是別有另一番美景在心頭。不怪古代的實修者稱《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描繪的中國修行文化中著名的「坐忘」境界 ,在後世道家把「坐忘」當作道家秘傳,與佛教的坐禪理論異曲同工。 莊子提到的中國古代的修養方法:心齋,是是一種排除思慮和慾望的極為高妙的修練心法。心齋,就是虛空的心境,摒棄智欲,斷絕思慮。修鍊專心致志地將太虛之氣與道相結合,以便進入虛無忘我的境界。 《莊子》中鬥雞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雞」的比喻,為後世修行者給予了重大的啟示和開導。
莊子是個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一生潔身自愛始終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的精神自由。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崇尚自然。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莊子》代表了中國散文的最高成就,標誌著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他的思想理念不是乾巴巴的說教,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莊子》全書彷彿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力量。 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老莊哲學在中國思想發展的歷史上的影響力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是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能與儒家和佛家相提並論的古代最偉大的思想,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
中國上古有莊子,中古有禪宗,它們對於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古人常說參禪悟道,二者確實有許多相通之處。莊子與禪成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哲學中兩大瑰寶。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對於道家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道家的東西能擴展思維(注意就是在當今,他的思維還是非常有用的),增加智慧,極大豐富你的想像力。
莊子的著作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著,《外篇》是莊子學生根據莊子的言論收集而來,而《雜篇》就是後人托偽之作。但是我沒有具體去區分,因為後來的著作其實也沒有違背莊子的核心理論思想,而更多的補充了很多有意思的內容。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我們的心的自由,心不為俗物所羈絆,包括人的軀殼。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認識這個世界是什麼,必須講清楚所謂的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吹牛逼,牛逼吹得越大越好,因為這樣才能突破你原有的思維,讓你有全新的認識,當看到「竊珠者賊,竊國者諸侯也」,「聖人不死,大道不止」等等這些言論,你是不是對這個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然而作者認為並不夠,他要在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方向給你這種全新的認識。此外,作者也經常推翻自己,以便達到極致的無所待。
莊子第一篇是《逍遙遊》你以為講的是自由,其實講的是極其悲哀的事情,文章開篇講到北海有一種魚化為鵬,鵬非常大,飛起來驚天動地,飛個來回六個月。接著就說野馬,塵埃是生物氣息相吹所產生的,接著就產生疑問了,說天空的藍色是他原來的樣子嗎,還是他太遠了而產生這個樣子呢(我靠,這個腦洞開得太大),然後太空中看我們是不是也是一樣其實並非他原來的樣子呢(你是想發現外星人嗎),然而你肯定有疑問,莊子為什麼會講到這些?前後有聯繫嗎?跟大鵬飛翔有關係嗎?所以我們暫停回答這個問題繼續看。
作者接著講的是,說如果水不夠多,則無法行船,風夠大,則大鵬無法借力飛行。這裡我又要產生疑問,既然船行需水,飛行需要借風,那我們要達到自由翱翔是需要藉助外物的?與莊子所講矛盾?莊子似乎要否定這一切。
然而更令人費解的是接下來,其它小鳥看到了,不禁笑道:「我嗖地飛起,有時落於樹葉,有時或者時不時就會落地,為什麼要一下子飛行九萬里呢,沒有道理啊。」接下來莊子舉例反駁這種見識短博的。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所以二個蟲子怎麼知道這些呢?這就是眼界吧(其實是思維,基於你目前的認知,你是不能想到那些不可能的事)。
接下來舉的例子是上述理論的擴展,因為眼界或者生存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小年不知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等,然後感嘆世人都說彭祖壽命最老,naive,作為長者有必要給你點人生經驗!
然後又講到了大鵬展翅飛,小鳥在旁邊嘲笑。莊子說別說了,沒有意義,你們不過是大與小的區別。
後來講到了總結性的句子「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我不覺得這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我覺得莊子在迷惑我們,他的題目是逍遙遊,其實講的是心的自由,也即萬物無所待,比如大鵬那麼大,飛那麼高,肯定有原因的,沒有風他還是吹不起來的,他並沒有說你怎麼修身控氣憑空飛起,他這是障眼法,為什麼是障眼法,他的第一段就是障眼法,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的意思是說,你大鵬再牛逼,沒有風,你也飛不起來。他講反問天空真的是藍色的嗎?他其實在告訴讀者,你真的以為我在講逍遙遊嗎?他為了證實或者怕讀者看懂,他還在後面接著提醒了讀者,他在開頭已經描述了大鵬如何牛逼,然後蜩與學鳩的嘲笑,他說他們是見識短才致這樣,然後後面他又重複講了一次,這一次斥鴳嘲笑,他特地點明了你們倆人爭辨是大與小的問題,其實是否認了前面的討論。他其實在提醒讀者,思考的時候不要有所約束,特別不要相信莊子本人所說的,只有這樣,思想才能逍遙。然而莊子總在發現讀者似乎並不懂,所以他一陣陣的悲哀,有時候,他自已都有點不相信他自已了,文章結尾,惠子對莊子說有一顆樹太大了無用,莊子說正因為這顆樹的無用才使其免為傷害。然後在其它地方,這顆無用之樹也沒有逃掉被砍的命運。
第二篇是齊物論,其實還是講的是心,這裡我進一步體驗了作者的錐心之痛,這其實是瘋狂,然而又好像是得道的辦法。我們知道逍遙遊講的是思想的自由,以及思想的自由的前提是無所待,在這裡,他給出了世道紛爭,人心動蕩,人間疾苦的來源,是我們的形體,是萬物的形體,為了認識世界,我們給萬物命名,於是有了語言,語言總要說出來,於是就有了是非,道隱於小成,成什麼意思?分者,成也,為了看懂世界,就有分成了各種學派(因為世界太複雜,人每次只能看到一面),他們是從各個面解讀這個世界,然後庄子說這些言論應該聚合起來才能看到世界的本來面具,不能相互辨論,沒有意義,再辨也不過是「大小之辨」而已。所以萬物是什麼,只不過是我們對他們的命名,我們的認識是以我們的命名為基準的,道理是什麼,道理也只是我們看到的世界的一面。所以莊子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感動得熱淚盈眶有沒有,為什麼中國會有天人合一這種觀念,我想是來自於莊子吧,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莊子說這話的時候是悲哀的。
莊子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的時候,他講了自已,就是莊周夢蝶,他說莊周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已變成了蝴蝶,醒來後混然不自知,多麼快樂啊!然後突然發現是在做夢,然而自已則突然變成了莊周,所以到底是莊周在夢裡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裡變成了莊周(注意不是莊周變成蝴蝶,蝴蝶變成莊周,注意裡面有意思的地方),然而蝴蝶和莊周是非常有區別的,(我在想莊周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然而在這段之前還有一段關於夢的闡述,十分精彩。我摘錄下來,你體會一下: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
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
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莊子在這裡拐了好多彎子,我都被拐暈了。然而莊子最想要說的意思是說,不要區分什麼夢與現實了,其實都是一樣,你們都在夢中,如果你在區分夢與現實,那麼你是真在夢中,如果你沒有這個問題,那麼你是在夢中而不自知呢!(嘻嘻,莊子鬼笑!)
總之莊子在這篇中想說的是,為了認知世界,就要我們對於萬物的認知是通過我們的語言,而語言並非其本質,還萬物本來的面目,不要受萬物所束搏,而最重要的物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認識會局限我們的身體,所以核心思想是「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為齊物。
第三篇《養生主》
這篇非常短,我認為其實講了非常重要的內容,莊子說養生其實就是養生,知識無窮無盡,多學那些無用的知識不用費力,而且對身體也不好。庖丁解牛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講的不是技藝,而是養生,(雖然順帶講到這個東西,但是我覺得是幌子),接著講老子之死,其實講生老並死是自然的,我們並不要懼死(其實現在對於我看來,死是最大的心魔了)。接著講薪盡火傳,好正能量啊。
=============分割線,下面內容是外篇=====================
外篇講的內容相對外篇更具體,如果內篇是世界觀,則外篇就是世界觀的應用了,其中第一篇和第二篇講得非常有意思。第一篇為《駢姆》,第二篇為《馬蹄》,第一篇講仁儀就像多長出的手指頭,身上多出來的肉一樣,不僅無用,還移德害性。第二篇《馬蹄》講的是仁義殘害人的心靈,它講到本來馬是自由自在的,現在善養馬的來了遷其鼻,傅其足,勞其身。以此為引子引出聖人治國了,本來人民是歡歡樂樂的,織而衣,耗而食的,不結黨引私,不勾心鬥角。聖人來了以後,以仁義鉗百姓,所謂牧民。這篇文章的思路之非常好,以至於我想到這麼一個過程。一開始,牛馬都是自由生活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開始圈養牛馬,然後讓他們勞作。後來,推及到了人了。圈養人民,讓他們勞作,給他們仁義的思想,現在就是所謂的正能量,出去闖一闖,北上廣深。其實質就是勞民傷財。引以仁義,國家富強,中國夢這些,其實中國人一輩子確為房子而奔波,親人不能常在一起
==============未完待續啊,我發現後面的內容很多篇幅我自已也講不出所以然來======
莊子與老子
莊子很多思想是繼承了老子,道德經是工具性的,莊子似乎更側重應用以及內心。莊子更具感情色彩。
莊子與尼采
這個兩個東西方的哲人有很多相同之處,尼采說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價值。兩者都在突破世俗道德束縛理論。莊子突破的是孔子的禮及仁義道德,尼采突破的是宗教的束縛。
莊子是開悟者,他所有說的東西都是悟道者的感受,沒有這種體驗的人根本就體會不到他說的那種境界。我是看了佛經巴利三藏的論藏啊毗達磨後才知道莊子在說些什麼。莊子修行的方法是「聽息法」,就是佛教的止禪業處之一安般念。《齊物論》是說開悟的人看萬物都是一體的,這個可以看克里希那穆提的書就知道。《養生主》最後薪火相傳的那段已經很隱晦的點出了輪迴。《大宗師》講的古之真人就是有神通的人是一個什麼狀態。莊子和老子都是開悟者,他們的境界都達到了世間法的顛峰。只有證道者才知道證道者說的狀態和境界。所以不要用理性和邏輯來看莊子,以感性和體悟來看莊子,這樣才知道莊子的偉大。
我覺得莊子哲學的核心在於一個「游」字,不脫離萬物,也不凝滯於萬物。所以莊子不是消極的逃避者,也不是熱心的行動者,而是一個觀察者、一個思想者。
以上回答我都不滿意。
這麼說吧,莊子是這樣一個人:
你跟他在一起會很舒服,不拘謹,但又沐浴在智慧與快樂里——
他很博學,見多識廣,因此不俗氣,不會板起臉來教訓,也不會擺架子好為人師。
他很有趣很能幹,釣魚宰牛修車種地打彈弓粘知了,樣樣精通,你跟他學點兒東西,除非大災荒,也餓不著肚子。
他是一個沒有奴顏卑骨的真正的人,說到做到,有情有信又不喜仁義之誇,他不會故意坑你,反而會帶你長見識做明白人。
總之,他會幫你進步,進步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消除社會對你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糾偏治病,讓你合於道,讓你愜意瀟洒過日子!
噢!
莊子啊,我真的愛你。
真希望能穿越時空,讓你也帶一帶我,或者說讓我們一起乘天地之正的共聚!
當然,不聚而意會相同,能讀你懂你,就是旦暮之遇,就是相忘於江湖。
我心中的莊子是道家中的第二個叛逆。學道且得道的人通常對這個世界都是極度冷漠的。這點可以從道德經的內容看出。但是莊子不同,他以極高的觀察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卻願意將這一切與世界分享。所以有了莊子這本書,一本由道內言道的書,一本作者自願寫的道家的書。
道德經從道外言道,不給人得道的機會。但是莊子不同,他用最大的熱誠將如何得道寫了出來,千古以來多少人受益。中華文化能延續至今全是仰賴道家和莊子,否則早被儒家給毀滅了。
道家乃是中華文化之正宗,並非老子所創。莊子也並不是道德經的膜拜者或繼承人。可以說二者幾乎是無關的。
綜上,莊子在千古以來承接先哲教誨,而又開啟了道家接納天下人的大門。如今的人,天資淺,根基弱,學道甚難。於半年前正式開始接觸道家,才知道其中奧妙無窮而受益匪淺。故今以此拙文謹謝先人教誨。與諸位同修共勉。很簡單,莊子一文的思想,就是 天性神聖
因為天性神聖,所以莊子才主張人世的最高境界是無待,不依靠其他萬物,逍遙一世(逍遙遊);正因為天性神聖,所以莊子才認為萬物相齊,地位平等,帝王和普通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田子方徐無鬼),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睥睨於萬物(齊物論),正因為天性神聖,所以才要全身保性,像庖丁解牛那樣在了解萬物習性的基礎上養生;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皈依了不預設立場的道家思想,稱其成為自己的大宗師,認為以道為師,以天性為書,就能全生養性,回歸本真;正因為天性神聖,所以莊子才不以丑為丑,而對那些外貌醜陋才德出眾的人士大加稱讚(德充符);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要探討在苦難的人世間,如何應對外界威脅,保護自己的天性(人世間達生山木)
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對強權政治姦淫人性的做法大加抨擊,主張順乎人性,無為而治(應帝王,在宥、智北游),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對儒家那些虛假的仁義道德深惡痛絕,認為他們全都是壓制人性的東西(天地天道天運盜跖漁父);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反對刻意,主張繕性;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在一切損害萬物天性的做法面前變成憤青,創作出了駢拇、馬蹄、胠篋等現代人看了也不覺得過時的名篇
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能超脫堅白之辯,大小之辯,發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的感慨(秋水逍遙遊);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主張無論是捕蟬還是游泳,都要依照萬物天性行事,不可馬虎大意;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寧願曳尾塗中,也不願位列卿相,並對各種讓王行為大加稱讚;正因為天性神聖,莊子才對諸子百家割裂事物混沌狀態不滿,尤其對名家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不滿,認為學海無涯,人生苦短,根本無需為此勞神傷形關注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不捨己為人,不捨生取義,不過度聚斂知識,度百歲而返。
入門: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哲學》
進階:鍾泰《莊子發微》、王叔岷《莊子校詮》等。
然後可以讀各種古注了,特別是郭注成疏,焦竑《莊子翼》
我理解不了、我只能試著想像我能像他一樣活、並試著相信這個想法具有可行性
莊子先生您是來自遙遠星球的高等生物吧,就像黑衣人裡面的外星人一樣披著張人皮吧!您老自從來了地球,一天也沒閑過損人吧!仗著是外星人的身份,您那「耍流氓」態度得罪的王公貴族,讓你一直免於以天地為棺槨,以時間為連璧,星辰為珍珠…萬物都夠陪葬您N次了!您那超級無所謂的人生觀就放現代來看也是超級先進,已秒殺眾人。
我猜您肯定是太無聊了,才把你的外星朋友惠子給叫來吧,惠子與你一樣披著人皮,可是你們來自不同星系,當然了惠子所呆的星球文明落後於你們。因此當你又一副副流氓樣去損他時,他也只能笑著倒貼,想必他心裡一萬隻草泥馬吧!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扯啥了,但是古代人物我最愛的定有莊子先生,先生洒脫不羈的人生態度美好得太過於讓人不敢想像。嗯,今兒就這樣!
文章是朱以撒先生寫的,我覺得是對莊子最好的描寫
莊子,會飛翔的人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動,抬眼便可望見脫光綠葉的枝條。許多樹在北方的深秋都是這種凋零的狀態,變得毫無詩意而讓人感到單調和枯索,如同一隻美麗的錦雞脫去一身毛羽那般。這時便可以看到掛在樹杈上的一個個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過冬去了,它們有著矯健彈性的翅膀,隨著時節的轉涼,毅然起飛,拋棄當時辛勞築就的巢。巢無法跟著飛翔,隨著黃葉落盡而暴露無遺,秋風秋雨撲擊著它,空巢就日漸一日地殘破了。
這時我想起商丘的一個古人———莊子。莊子和遠行的鳥一樣,善於飛翔。
我接觸莊子的文字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當時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的作品比較起來讀。我經常用這樣的方法來識別這個古文人和另一個古文人的差異,有時一些很小的差異也別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時間研讀之餘,諸家的語言特徵就展示出來了。老子的文字詞約義豐,簡練過了頭,就讓人恍兮惚兮一時摸不著頭腦;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動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讀者傾倒;孟子學說雖說是孔學的發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細膩的刻畫;至於韓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揮灑輕鬆里,笑後頗尋思。我一直覺得這些文字如與莊子的文采相比,毫無疑問是素了些。儘管社會後來的發展明顯地循孔說來立名立言,可是要讓自己怡悅和自在一些,則不妨多多翻動莊子的文墨,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這隻大鳥如何地飛翔。
莊子的超脫很輕易被捕捉。據說他曾經做過蒙城的漆園吏,也曾經有楚威王拜他為相遭拒絕之說,餘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現在似乎也沒有什麼人去對莊子行蹤作細緻地考訂。那個時節各式各樣的人物,都離我們太遠了,有的已經模糊得如同霧色一般不可一掬。莊子的生動詼諧無所拘囿,使他從歷史迷霧中走了出來,讓我們點滴感受。我當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實在、韓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儘管實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說去建功立業,但在精神上,我還是更傾向莊子,以至於後來把諸子篇章略過,只余莊子。
飛翔的莊子是因為他極少牽絆,以至於他的思緒上九天下九淵無所不達。他的筆墨華章,我一直以為是夢境行程中的記錄,那麼窈兮冥兮,總是染上 一層夢靨、夢幻般的色彩,創造出超現實的幻覺氛圍來。讀他的《逍遙遊》,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嘖嘖,真讓人叫絕。那時候的人自然屬性那麼濃郁,科學的利器離他們那麼遙遠,卻居然生出這樣的浪漫情調。不消說這是先秦時期獨一無二的寓言表現天才,即便在後來,我們又能找出誰來與之相媲美呢。這些超現實的荒誕怪異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匯聚於莊子筆下,浩渺闊大又幽微蘊藉,也許有人要說莊子一定過著十分優渥的日子,閑來無事愛胡思亂想。錯了,莊子的日子潦倒得很,「處窮閭陋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奇妙的想像卻由此而生而長,可見物質和精神並不是合比例延伸的。莊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創造的「天籟」、「天樂」,他自然主義審美情懷得到了很大的釋放,無遮無攔無始無終。
現在我們讀莊子,大抵哈哈一笑而過,日子是越過越實在了。
像莊子這般心靈善飛的人,是那個善於表現的時代的碩果。那個時節是我們情感上牽絆頗深的時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極一時之秀。莊子是那時的一首詩,一首自由磅礴靈氣衝天的長詩。由於看不懂的人多了,這首詩就被耽擱下來。莊子是異於常人,他的筆墨里,不時就出現一系列怪狀錯落的意象,結伴而過,姑射山神人、渾沌、水、鏡,都成了超時空的象徵。而現實中的他,即便是夫人過世,也敲著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與生相等,都無所謂憂樂。這是常人難以理喻的。那個時節的人用他們爭鳴的高低聲響,張揚著他們的個性,讓我們難以忘記。
在我記住莊子的這個深秋,也記起了屈原。如果考據家沒有算錯的話,兩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當然,我不是因為年歲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從生命的狀態上說,屈原也算是一個能夠飛翔的人。由於這個相似之處,放在一起比較才更有興味。不同的是屈原不象莊子飛翔得那般輕鬆自如,他的牽掛太沉重了,他的心靈帶著鐐銬在飛,短暫的忘憂之後,又是深深的痛苦。後人看得比較痛心的是他對昏聵的楚懷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裡,楚懷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連為一體的。他不願正視戰國七雄中,楚國也是積弱國,而秦國是那般的生機勃勃氣吞萬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肩住那已經走向衰敗的楚國車輪子。可是誰來顧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為必然。屈原是在遠離朝廷後開始心靈飛翔的,洞庭、沅水、辰陽、漵浦、湘水還有汨羅江,那時是這麼地水天相接或地廣人稀,他的心境變得闊大起來,他原本輔佐君王富國興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卻異常發達和奇詭,他的腕下湧現出許多神靈仙人、虯龍鸞鳳、香草美人。他讓自己也生活在這個由自己想像編織成的意象世界裡,自己也能飲朝露、食落英,渾身佩帶著江蘺、辟芷、芰荷、芙蓉,散發著清香,宛若神仙一般。這個時候,應該是屈原最快樂的時候,他遠離了齷齪,親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使他在孤獨中更加自戀,他覺得能夠解除內心的痛楚,只有這些快樂的仙人。他在這個瑰麗的世界飛翔的時日畢竟短而又短,澤畔行吟,夕陽古道,總是讓他聽到鼙鼓動地干戈交響,這時他飛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滿了鉛,再也難以動彈了。
如果說莊子的處世有一種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羈的平民氣味,那麼屈原的處世則很有幾分英雄主義的色彩。儘管那樣的英雄在那樣的時代必定要成為悲劇,但是屈原還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飛翔里,居然對神話傳說、自然現象一氣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這些問題令後人驚嘆不已,忙亂不已,這就是《天問》。後人有從宇宙生成方面去考證的;有從太陽循環的角度去引申的;還有從夏民族圖騰崇拜去闡釋的,莫衷一是。如果一個心靈蕪雜的人,他還能有如此遼遠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飛翔的高度上,兩人都是乘奔御風一般的高手,這使我們翻開他們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墜入字裡行間,不能自已。莊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對於莊子之死,從未聽說他是怎麼死的,死的過程已經了無痕迹。可以想見的是這麼一個落拓的人,對於死一定是平靜且微笑的,與生無異。而屈原的死卻是一種意義,這縷汨羅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來成為教化後人的一種象徵。當我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看著龍舟划過一道道漣漪,我馬上想起了屈原。我同時想起了死亡的類型,莊子之死無疑屬於喜劇,他的死如同他的夢,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個悲劇,他是由於絕望而去死的,有責任感的屈原不是讓自然界的代謝法則來執行,而是自己中斷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頗感沉重。儘管如此,死亡所呈現的內容卻是顯而易見的相同,對他們兩人來說,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像,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了。
在古文人的許多辭章里,我撫摸到了他們各種各樣的夢。時光綿長得讓人暈眩,莊子和屈原的夢就越發瑰麗誘人,他們是那個時節令人矚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顯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牽絆越來越多了,浪漫地飛翔真有些為難。我們也越來越少作夢了,因為在體現心靈的筆墨里已經缺乏這種描繪的激情。那種歲月深處的古典浪漫已經被現代的潮水浸濕了翅羽,成了一道遙遠的夢影。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打開書本,隨便一瞥就能望得見《逍遙遊》和《離騷》,不由自主地在重溫時,心回到那久遠的神秘里,和他們一道飛翔。
以上,謝謝
我覺得應該讀了之後,多想想。
不敢多說,就我認為能懂的篇章說說自己的看法。(《逍遙遊》,《養生主》),我認為外篇不足論,齊物論說實在,沒看懂。下面說說我看到的《莊子》。
1.儒道的分野。
最經典的是一句,「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喪其天下焉。」這是儒道的分野。
儒家講入世,孔子的一句話說的最清楚:天道遠,人道邇,後面一句忘了(《易經》,《論語》好像都沒查到),反正就是論述人道,也就是入世的問題,用更精確的說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的修身都是為了後面的事情做準備,也就是處理外在的問題。
而莊子,講的都是內在的問題。堯在俗世的功業中達到頂點,但面對內在的問題,仍然茫然,所以才會「窅然」。
也就是解決人內在的問題。
2.存在與自由
我想很多人講自由,大概由《逍遙遊》望文生義。逍遙遊到底講什麼?我認為是自由,更精確的說,是內在的自由。
在談莊子無為之前,我認為必須要弄懂一個問題,他在什麼基礎上談無為。我認為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我的看法是人如何證明自己存在的幾種答案。至人之前是眾生,用慾望去思考,用慾望證明自己,至人拋開私慾(「未數數然也」)——通過自己對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存在。然後是神人無功,拋開現世的功業,通過自己判定自己的存在(「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對神人的描述),然後最後是聖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現存,無需證明,脫開所有的羈絆(」名者,實之賓「,脫離名的羈絆,才能無拘無束的存在)。
這裡面的邏輯是,從覺醒的那一刻,依靠異於己的東西證明自己存在,對外在形成依賴,而自身證明,又囿於自身的思維,漫漫無際,而這個問題本身不需要考慮,就成聖了(當然他所說的聖是合於道的,這是莊子的困境)。
所以前面大家都知道的,北冥有魚那長長的一段,都是說對外物的羈絆——只是量變的差異,如果一定要說,也基本是孟子的無視步和百步的區別。大鵬那一段開始,講的是量的差異,至人之後講質的差異。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外在的知識,因為不徹底,只會離自己越來越遠,也離自由越來越遠。——莊子的自由,是先意識到自由,然後才能享有自由——更側重於精神——也就是無何有之鄉。
3.道與自由
《養生主》講的比較簡單,但東西比較多。
首先是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望文生義截出前半段,畫蛇添足的添上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對莊子本意的背離。
莊子的答案是,緣督以為經。也就是抓住規律,更準確的說,要升華。
下面講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想表述的是,技近於道。」恢恢乎以無厚入有間,則遊刃有餘矣。「庖丁和族廚,本就是兩個層次。
然後後面講的比較多的,是生死。」老聃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按照世俗的禮法,友去世,是一定要哭的,表達自己的哀思,表達的是死的可惜——背後反映出的是,是對死亡的恐懼。——在莊子看來,這是未看透生死。是」帝之懸解「,所以講究」安時處順「——生死是一個自然規律,應該服從——而我們很多時候對死的恐懼,是建立在我們對生的意義總是建立在忽略死的基礎上的——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
也就是正確認識死亡的基礎上,死亡本身是一種解脫(這個我不懂,莊子的原意,可參見《達生》,好像大概的意思是人生於世,總會陷入各種痛苦之中),所以才會有」臨屍而歌「的事,也才會有」鼓盆而歌「的典故。——其實拋開毫無根據的對死亡的恐懼,歡喜傷悲,都可以是對死亡的態度,只取決於自身對生死的理解。
最後還講到了一個」指盡薪傳「,就是薪火相傳的另一個說法,講究的是有限的生命與無盡大道如何相合的問題。實際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是自身的選擇問題。
只是一個,莊子好像在《大宗師》(《人間世》?)里講了很多無用的故事,應該從人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個問題去想,才會有點意思。用莊子的原文就是」終生役役而不知其所為之,忝然疲敝而不見其成功。「——莊子講究的是享盡天年。
胸懷宇宙,達觀人生。
莊周夢蝶,蝶夢莊周。固有逍遙遊,自在人世間。當知養生主,也知大宗師。先有齊物論,後來應帝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