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關於長平之戰幾位將領的評論,還是舉薦去看靳生禾、謝洪喜的《長平之戰》 。針對排名第一的答案給趙括洗白的觀點,有些話要說,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給趙括洗白的文章一篇接著一篇,可惜專欄沒法點反對。

先看看改革秦軍的商鞅是怎麼說的,他的觀點就是四戰之國貴守戰。而從中也分析出戰國時軍隊的構成,由主力的壯男之軍進行作戰,壯女和老弱之軍進行後勤,即是說明戰國時全民皆兵的形勢,兵卒是包括後勤人員在內,所以秦軍和趙軍的數十萬眾中實際作戰只有十餘萬。而這些後勤人員同樣在前線沒閑著,該建設的建設,該搜集食物的搜集食物,並非只依靠國內運糧。史料中全無趙國在長平之戰缺糧的記載,用趙國缺糧來洗白趙括顯然沒有任何依據支持。史書卻說的很明白,是因為廉頗數交戰不力,趙孝成王又聽信離間而換將,原因都寫清楚,何以還疑惑之?相反,史料明確記載秦軍因補給吃力而且缺糧,明明堅持不下去的是秦軍,即便趙軍缺糧,也不是忽然改變軍事方針的原因,商鞅已說明四戰之國貴守戰。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四戰之國,好舉興兵以距四鄰者,國危。四鄰之國一興事,而己四興軍,故曰國危。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鉅萬之軍者,其國危。故曰:四戰之國務在守戰。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盡夷城,客無從入,此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城盡夷,客若有從入,則客必罷,中人必佚矣。以佚力與罷力戰,此謂以生人力與客死力戰。皆曰:「圍城之患,患無不盡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將之過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軍之多,分以客之候車之數。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赺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而慎使三軍無相過。壯男過壯女之軍,則男貴女,而奸民有從謀,而國亡;喜與,其恐有蚤聞,勇民不戰。壯男壯女過老弱之軍,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民更慮,而怯民不戰。故曰: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

都說傷亡過半,怎麼就等於死了三十萬?傷兵等於死兵?被誘入敵人包圍中怎麼潰散?往哪潰散?況且趙軍怎麼沒喝的?沿河依山作戰怎麼會沒吃的,還有魚和人肉呢。史料記載趙括被圍後就眾心渙散,能堅持一個半月沒被打殘,主要是被圍的本就是趙括的主營韓王山一帶,本來就有一定的糧食,消耗了一個月才消磨掉戰鬥力才是正常的。

如果被包圍還能打就很厲害,那麼我覺得白起的二萬五千和五千部隊直插趙軍戰線,切斷趙軍的聯繫還不怕被打殘就更厲害了,但為什麼趙括沒打殘白起的五千奇兵就不得而知了。


現在我們來紙上談兵,趙括受白起誘惑在丹河附近擊敗秦軍,秦軍卻沒選擇往南逃,而沿著丹河往北逃,趙括一路追擊。白起的奇兵則繞道攻取了趙軍的長平關,在進攻故關,同時在趙括擊敗秦軍同時,白起另外五千奇兵直接跨過韓王山和大糧山襲擊故關,與二萬五千部隊會合,對趙軍完成斷糧。而被秦軍引誘到長平的趙括,受到已被秦軍奪走的百里石長城和秦軍防線壓制,被困在了長平。從白起只分兵三萬奇襲百里石長城看來,秦軍投入的作戰兵力真的不多,除去三萬,估計大約五萬堵南方,還有兩萬守秦壁壘,趙括也不向秦壁壘突圍,其餘數十萬人依然做後勤。大糧山的部隊則很可能受到秦軍河內的部隊牽制,也沒法營救趙括,況且部隊被一分而二,趙軍也沒配合。就看看地形吧,趙括怎麼可能以五萬的代價幹掉秦軍三十萬兵力?秦軍圍困趙軍的兩邊,一邊是秦軍壁壘,一邊是原趙軍的百里石頭長城,秦軍只要等趙軍突圍就能給予敵人造成傷害,根本就不需要進攻。那麼問題就來了,秦軍又不打趙軍, 只是包圍,怎麼顯示出趙括能令趙軍不潰散就是本領?這只是個邏輯問題,根據長平的地形,趙軍沒可能對秦軍造成三十萬陣亡,除非白起是智障。

如果趙括是率軍和秦軍正面交鋒,即便五比一被打敗或許可說是英雄。但趙軍戰鬥力原本就不弱,結果打著打著被自己的防線給困住,真要圍秦軍根本圍不住四十萬人,白起也就是佔住長平關和故關,加上秦軍壁壘,用堵路口的方式讓趙軍等死而已。真不能因為趙括在包圍中還撐了四十六天還誇讚他,這些趙軍可都是因他被困。如果有位大學生讓你出兩億去創業,在瀕臨破產時還堅持了一個多月,你會誇獎他?


長平之戰的整個過程,已經憑靳生禾多年進行地理考察,理清楚七七八八,只要是知道趙括是怎麼被白起打敗的,都不會誇他有什麼軍事才能。



這張圖雖然有百度的水印,但基本反應了長平之戰趙括擔任趙國主將時期的形勢。在趙括擔任主將期間,戰略意圖從防守改變為主動進攻。
趙括上任後主動出擊,在秦國詐敗的時候就貿然發動全軍,導致弦氏至故關一帶被秦國5000騎打穿,趙括幕府以及主力所在地韓王山和輜重所在地大糧山隔絕。而廉頗苦心經營的趙軍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因為趙括的疏忽,反倒成了白起25000騎包圍趙軍的絕佳位置。

在被包圍期間,趙軍主力在韓王山一帶或許可以有所作為,畢竟丹河在趙軍控制下,即使斷糧也不至於斷水,而背靠韓王山也可以俯視秦軍陣地,尋找突破。但趙括無甚作為,只是消極等待邯鄲方面的援軍和糧草,以及大糧山的糧草支援,但其實這些都已經被秦河內民眾「遮絕」而不可能供應到趙括軍中了。如此直到最後關頭,趙括才決定分向突圍,但已經於是無補,自己也戰死軍中。

在趙軍全軍覆沒之後,秦軍也有「傷亡過半」的慘狀。這一部分是趙括的突圍導致的,一部分是在坑殺階段,秦軍並非對趙軍活埋,而是先殺再埋,這也就導致狗急跳牆赤手空拳的趙國降軍魚死網破般得掙扎,又導致了一部分秦軍傷亡。驍勇善戰的趙國軍隊如果可以得到適當的指揮和部署,本應對秦國軍隊造成更大的傷亡,但在趙括的統帥下,以趙國軍隊全軍覆沒的代價僅僅換取了秦國軍隊傷亡過半,這個戰績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趙括本人執行的戰略也不完全是個人意圖,而是趙孝成王的戰略。在《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趙孝成王因廉頗在空倉嶺陣地失守,而害怕這種防守戰術失效,因而想 「束甲而趨之」,虞卿針對性地提出了保守的合縱戰略,想避免這場決戰,但趙孝成王沒有聽從,最終導致長平之戰失敗。《史記 趙世家》也記載了在上黨降趙之前趙孝成王乘龍而飛的夢境,說明趙王的心裡也是希望能有所作為。總之,主動進攻的戰略的確是由趙孝成王主導,而趙括僅為戰略的實際執行者。趙國在長平之戰的失敗,在趙孝成王決定執行主動進攻戰略,派遣趙括代替廉頗之時已經成為定局。當然,如果趙括真的是一位出色的戰術家,即使不能避免失敗,也不至於造成全軍覆沒這樣慘痛的結局。

趙孝成王決意執行主動進攻戰略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空倉嶺陣地的失守,並認為防守戰略無法成功。但趙孝成王並沒有意識到,在丹河陣地廉頗已經穩固防守,而秦軍經過三年對峙已經呈現了疲態,所謂「秦雖戰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X」。基於錯誤的判斷,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像賭徒一樣想主動進攻創造奇蹟,便改變戰略,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失利。軍事只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此言得之。

關於廉頗在對峙階段的糧食問題是涉及廉頗趙括趙孝成王等人評價的一個關鍵因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長平對峙期間廉頗趙軍已經缺糧,因此趙孝成王不得不改變戰略。而實際上,關於趙軍缺糧沒有任何記載,而趙孝成王改變戰略的原因在《平原君虞卿列傳》以及《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目已經描述的很詳細。促成趙孝成王改變戰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空倉嶺陣地失守,二為秦應侯范雎的反間計,讓趙孝成王誤以為廉頗即將投降。而趙國缺糧的記載唯一一處是《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在前259年,齊國廟堂關於是否給趙糧食的辯論。實際上,前259年長平之戰趙國已經失利,大糧山的大批量輜重也已經被秦國俘獲,所以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才需要齊國楚國的救援。當然,不少學者對這一記載存疑,認為此事太史公誤退一年,實際發生年代是前260年。但即便是存此說者也無一例外地認為,此事發生的階段是趙括軍隊被圍困後,韓王山趙軍主力和大糧山輜重部隊被分割包圍。而當時秦昭王親赴河內號召民眾「遮絕趙救及糧食」,一方面是遮絕大糧山和韓王山的糧草通路,一方面是遮絕太行山東面諸侯可能的救援,這與《田完世家》記載暗合,也是太史公慣用筆法。

趙括是趙孝成王主動進攻戰術的執行者,可以說失敗在所難免。但如果趙括稍微有一些臨陣水平,也不至於造成全軍覆沒的慘痛結局。對趙括的總結性評價,如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能。如果他在上任之前就可以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有點自知之明,也許可以避免戰略的改變。而如果在臨陣之後他能夠指揮得當,也不至於有這麼慘的結局。當然,趙括畢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將領,是統帥四十萬大軍的趙國統帥。他的失敗源於他的無能,而不是他對趙國不忠誠。而趙括因為年輕氣盛,在最後階段嘗試突圍,造成了秦國傷亡過半,這一點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謂「起何殘忍括何愚」,對趙括的情感,可以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趙括的事迹,正如同明清鼎革之際的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屢次錯失良機,戰略執行不到位,但在揚州城破後從容赴死,被南明士民緬懷。當然,對人物的評價不能因為個別的因素而大幅度傾斜。如果想一想趙國的四十萬將士,對趙括的無能再怎麼罵也不為過。


趙括怎麼能是無能之輩呢?紙上談兵也是本事啊,估計要能上網談軍事,分分鐘成名嘴大V。然而能幹事嘛?

咱很看不慣一些B抬高趙括就要貶低廉頗的嘴臉。


趙括未必是一個無能之輩,從小熟讀兵書,個人的武力值應該也不低。

家族背景也不差,並不是紈絝子弟,而是比較有志向的官二代,有趙奢那樣的爹,各種教育也應該不差。

可問題是,一個小屁孩,即使再滿腹經綸,再天生智慧,總得有個鍛煉過程吧。

趙奢最早是趙國的普通稅務官員,後來得到平原君的賞識推薦,掌管趙國賦稅。在這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管理經驗。第一次作戰是攻打齊國,攻佔了麥丘,其實只是規模不大的邊境衝突,成名的閼與之戰史載也不過幾萬人的規模。由小到大,從財稅領域轉行到了政治軍事領域,成為一代名將。

一代名將韓信,屁都沒有的二流子,投奔項梁、項羽,默默無聞,然後跳槽到了劉邦那裡,得到夏侯嬰的賞識推薦,但是劉邦不看好,於是做了治粟都尉,差不多就是後勤部主管。最後得到了蕭何的極力推薦,拜為大將軍。在漢中練兵數月,出陳倉上來先拿不得人心的關中三王練級,所率兵力不過幾萬人。然後出征魏、趙、代兵力也不過幾萬人,到了濰水之戰、垓下決戰,才統帥號稱幾十萬的大軍。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小顛沛流離,老婆被蔑兒乞人搶走再奪回,十三翼之戰慘敗,收攏部眾再戰,擊敗了強敵。合蘭真沙陀之戰被王罕打敗,只有19人殺出重圍,匯合殘部,再戰折折運都山,大破克烈部。到了攻打西夏、金朝之時,已經等級很高了,會河川、野狐嶺的決戰, 也不過十萬鐵騎,遠征花剌子模,才統帥20萬大軍。

以上諸位,都是從小到大,經歷過默默無聞或者大挫折,最終成功。

趙括呢,之前只是一個胸有大志、熟讀兵書的官二代,年紀輕輕,沒有什麼實際工作管理經驗,可能一直在讀加里敦大學,突然趙王一道命令,讓他統帥號稱40萬的傾國之兵。部下各路將校之前可能都未曾謀面,對手又是已經等級很高的白起(人家白起也是從低級官員爬到左庶長,然後先打小規模的戰役,然後才成為大將,統帥秦軍主力的),焉得不敗?!


對於所有覺得趙括或者趙王無能、瞎眼的,我只想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事後諸葛亮來看,成功者,每個決策都是那麼的英明,失敗者,每個決策都是那麼的愚蠢,難得的成功還都是戰術性的,宏觀戰略上看還是愚蠢失敗。

古代史料保存下來的少,現在史料保存多了,我們就會發現,蔣介石其實還是有些能力的,杜聿明、邱清泉、張靈甫、衛立煌等等國軍將領其實還是挺能打的,林彪、粟裕都打過敗仗。可是孟良崮、遼瀋、淮海,國軍裝備訓練不差,至少比解放軍要好,不是照樣全軍覆沒嗎?我們能因此就說解放軍將領都是武曲星下凡,而這些國軍將領都是人頭豬腦嗎?


史書中的段子:趙括父母對趙括的預言,更多的其實是趙王在戰敗後,自己攬下的責任。戰敗不怨趙括家人,不對其家屬和當初推薦他的人追究責任,純粹是寡人自己用人失察,現在當務之急是整個趙國團結一心,擊退秦軍。


秦國間諜強烈推薦的敵將,戰鬥力肯定驚人


不能簡單地用「無能」來形容趙括。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喜談兵事,曾獨自到塞外遊歷,回來後想通過自己的父親(狀元,朝廷官員)上書皇帝,說要收復失地云云。後來,陽明名氣越來越大,許多人都認為這段經歷是聖人早慧的預兆。

王陽明自己是怎麼看的呢?

「一股戾氣」而已。

年輕人常年溫習聖賢書或兵書戰策,一心幻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幻想率領百萬大軍攻必克伐必勝,久而久之,雖有英雄志,但更會在心中形成一股虛驕之氣,形成一股強橫的「戾氣」。具體表現為,一旦得志,不顧具體情況,只想大幹一場,誰的話都不想聽。

這種人很多的,趙括、馬謖、陸機、康有為、博古等等。


再稍微解釋下這種思想上的「戾氣」。內心在某種「高尚」的理想、「遠大」的目標、過人的才學等因素的指引、刺激下,逐漸形成的一股凶暴、猛烈、勇銳的意志力,使人無法保持理智,保持實事求是的心理狀態。


這位可是抗秦的主力呀,你看他部下傷亡多大。
廉頗老兒游而不擊我就呵呵了。


要給無能之輩下個定義,打敗仗就叫無能,那天底下打敗仗的將軍多了去,不少名將也被打敗過,都能叫無能之輩嗎?但要說趙括有才能,根據記載,也沒見他展現過才能。

所以對於趙括這個年紀輕輕就死掉的人來說,他不一定是無能,但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都沒有展現過他有才能。

我認為問題應該換成趙括與趙奢相比,哪個更有才能 ?或者如果趙奢還活著,他替換了廉頗,長平之戰會失敗成這樣嗎?

答案很明顯,趙括不如他父親。如果趙奢還活著,他替換了廉頗,長平之戰可能不會失敗。

為什麼要拿他和他父親比?因為父子兩人面臨的場景非常相似,這也正是當年長平之戰,為什麼趙王想用趙括的原因之一,希望他能再現其父親創造過的奇蹟。

接下來,我就舉史料來證明為什麼說趙括在相同情況下不如趙奢,為什麼藺相如會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1、趙奢與趙括被任命前的場景相似

戰爭危機時刻,趙國其他將領的表現都不能讓趙王滿意,所以趙王選中了表示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其他將領所不能完成任務的父子倆。

趙奢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趙括

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記載中雖然沒有趙括本人說過有信心完成任務,不過趙王應該是問過趙括的,趙括應該是像他父親那樣,表示過有信心有能力完成領導交待的任務,如果當時他表示沒信心沒能力,趙王也不可能強行讓趙括領軍。


2、趙括在收買人心不如其父。

趙奢

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趙括

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3、趙奢與趙括到軍隊後,同樣立即著手樹立權威

趙奢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

趙括

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4、兵法有雲卑而驕之。趙奢成功驕敵,趙括則是被敵驕之

趙奢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趙括

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5、用間上,趙括不如其父。

趙奢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

趙奢能查明秦間,反過來誤導敵人的間諜。

趙括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趙括手中的間諜無法探查到敵方將領為誰


從以上這幾點看來,趙括只學習到了趙奢有信心,以及如何樹立權威而已。

趙奢的行為依照了兵法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卑而驕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為誑事於外,而傳於敵間也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趙括的行為違反了兵法

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

佯北勿從,餌兵勿食

所以趙括才會被藺相如批評為:「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2017.3.4補充:趙括的實戰確實一無可取之處嗎?

寫在最前面的話,給喜歡跳躍式閱讀的童鞋:

我個人認為趙括無能可能性更大,但是蓋棺定論,證據略顯不足

我覺得如果真的論猜,大家猜趙括怎麼樣我都特別樂意看,只要猜的精彩,但是非要打個歷史的旗號猜他有沒有能力,還是歇歇吧,歷史上要是有定論,諸位就不用在這辯論了。不是么?。。。。。

名詞解釋,無能:沒有與其職業或使命相匹配的基本技能。例:步兵排長級委員長名前空格)(2017.3.3.15:30)

(我說的平行宇宙同人文再解釋一句,長平之戰全程,司馬同志已經描述,但是不詳細,而一切以此為出發點,推測出來的內容都是平行宇宙同人文。因為你不能自證其百分百正確,只能是可能性。本著尊重歷史的角度,由於史料單一且少,我們盡量不推測的話,能得出的結論,也就是他很可能是個不稱職的武將。因為他的仗啊。。。打的沒法洗,在整個戰役中起的作用啊。。。也沒法洗,因為他父母的評價啊。。。還沒法洗。)(2017.3.3.16:40)

以下原答案。(增加了2017.3.4補充部分)


看了兩天的答案,還是忍不住下場了。。。。。。

前兩天是翻案論佔上風,現在是反翻案論佔上風,雙方旁證博引,有的答主甚至開平行宇宙,大膽猜測,更大膽的論證,令人折服。。。。。。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趙括自古就是爭議人物,他的爭議性在於老天不給他機會證明自己,他到底是個啥水平沒人清楚。

但是!!!(此處有重讀)如果本著尊重歷史客觀事實來看,趙括只能是個失敗的將領,失敗的很徹底。或許換個對手結局能不一樣,但是這隻能請小說家去想像,我不介意看到趙括吊打王齕、廉頗的同人文,只要你寫的精彩~

但是!!!(此處有重讀)如果本著把鍋甩給趙孝成王,那麼也得尊重一個歷史事實,就是廉頗坐擁二十萬而守成,趙括攜四十餘萬而速敗。趙括有個「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老爹,也正是因為自己本欲速戰而速敗,退一億步,趙王瞎指揮逼其出戰,趙括不願速戰而不得不從命(喏~這就是開同人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選擇聽趙王開戰就是對戰爭不負責任(廉頗就選擇對戰爭負責,趙王怎麼下令也不開戰),自己將鍋甩給了領導,這又算什麼將領呢,翻案論的各位同仁?

很多答主評價趙括的視野真的很狹窄。

(以上是牢騷。。。。。。)

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評價趙括的能力是無從評價的,趙括自己都沒有能證明自己的能力,我們更不可能有。很多人比較秦趙國力、對戰爭的重視程度、採取的離間五國的策略,以及選將用人等方面,認為長平之戰必敗,雖然確實有理有據,我也持相同觀點(當然了,個別開平行宇宙的另算)。

但是!!!(此處有重讀)我們評價趙括本人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無疑是消極的,是迅速崩潰的。我們退一萬步(我也開個平行宇宙。。。),廉頗守成的最終結果是絕糧而敗,廉頗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絕對是積極的,是頑強抵抗的。反觀趙括的戰場價值,將戰場形勢在尚有僵持之力時迅速領導崩潰,如果尊重歷史,那麼他的價值就是零,如果允許我給負分那就是個負數。

所以,翻案論的諸位要想清楚一點,一個才華橫溢的主將,卻執行了一場消極速敗的局部戰爭,是一句對方太強大就可以遮羞的么,戰場上的責任誰來付呢?就比如一個才華橫溢的書法家,卻領導了一個王朝的覆滅(宋徽宗:自從有了知乎,我的棺材板就老動。。。。。。),責任交給誰去付呢?

脫離了自身使命(責任)而評價其能力高低是一種耍流氓,如果我是個搞數學的不會算個一二三,沒有學術成果,但是我撕逼能力出眾知乎大神(知乎大神:喵喵喵?),我算個什麼有能力呢?一個優秀的理論學家和無能將領,並不矛盾,一個比在座的諸位優秀得多的將領,和無能將領,並不矛盾。

崇禎接個爛攤子,尚知罪己自殺,我很佩服。給他翻案的同志們也更多,可是本著尊重歷史事實,他自己沒有責任要付么?必然有。崇禎雖然有一定的能力,也確實犯了致命的錯誤。

國家賦予了趙括唯一的使命,而他失敗了,論他稱職與否,必定是不稱職的,如果不稱職就是無能的話(比如現在的職場~),那麼趙括是無能的,可是我們不是苛責的企業家,我們認可垓下鬼雄,所以僅以勝敗論,必然站不住腳。

那麼,趙括真的無能嗎?我經過翻看課本,文章,能給的答案還是不確定。因為可能性太多了,任誰也無法一一排除。

如果僅從史實出發,

他的不可取之處表現出來了,僅列舉幾個史實:

1、無論他出於什麼考慮,他確實放棄了廉頗經營兩年之久的防禦陣地。

(你說他看得懂戰場形式,分析的清楚敵我水平,你信嗎?)

2、無論他是因為盲目自信,僅憑首戰勝利,便斷言秦軍強弩之末、一觸即潰,還是他有自己的可信道理,他確實全線出擊,追逐戰果,進入了敵軍包圍圈。

(你見過把自己的主力領導敵人包圍圈的優秀將領嗎?)

3、他指揮軍隊F2A,殺入丹河河谷,不顧及後路,忘記了兵書上所言的險地,忘記了梯隊增援,無論他出於何種原因,何種自信,也無論白起的計策是何等高明,角度何等刁鑽,他確實被2.5萬+5千的陣容搶佔了百里石長城關口,阻斷了趙軍的退路和糧道。

(你見過40萬讓三萬斷了後路的名將嗎。。。。。。)

那麼趙括確一無可取之處嗎?也不盡然,僅列舉幾個史實:

在丹河河谷內被圍困的趙括集團在這四十六天做過些什麼呢,

1、他的大軍沿丹河而動,雖然斷糧但是沒有斷水,意外地堅持了四十六天

(諸葛亮:馬謖你可知罪?)
2、他本人也並沒有投降,陷入絕境也還在組織戰場突圍,均失敗。

(呂文煥陷入了沉思。)
3、最後他也被射死在了突圍的衝鋒中。

(關羽起身去上了個廁所。)

4、也是在這個時間,趙括領導下的趙軍集團對秦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

(註:史書記載,秦軍亡過半,主要原因就是在這個時候,此處不是推論,也不是猜測,是很多學者經研究,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得到的共識。如果有誰認為趙括作為主將僅是個吉祥物,殺傷是因為趙軍本身勇武果敢的話,我只能說,黑趙括也得按基本法啊。。。。。。)

這樣的趙括我們如何評價呢?

想必諸位看官都清楚土木堡之戰的始末,應該了解,土木堡之戰,其前半場和趙括的前半場何其相似,後半場卻大相徑庭,同是手握全國最精英部隊的主將,一個太監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徹頭徹尾I的零分(當然了,前提是沒負分~),而反翻案論同仁們,也同時需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古來多少將領望風而降,臨陣而逃,趙括是零分,他們是幾分呢?趙括無能,他們如何處之?

這就是趙括這一類人的魅力之處,他們的複雜成就了他們的爭議。

我們知道歷史書里描寫下的趙括,一個看起來如此弱智、自大、不堪的趙括,我們也知道歷史書里描寫下的另一個趙括,一個絕境抗爭四十六天而死的趙括。。。。。。

這就是趙括這一類人的魅力之處,他們的複雜成就了他們的爭議。我不得不再重複一遍。

我推薦文學家去創作作品,但是我不推薦文學家去創作歷史。。。

趙括也一樣,他確實不該為長平負全部責任,但是自己的責任也是巨大的,無可推卸的。他或許是個人傑,但是上天只給了他一次苛刻的機會證明自己,他也確實沒有把握住。我們也給不了他第二次。這就是尊重歷史。

他是否無能,我們已無力證明。他的父母曾有過對他的評價,看過點歷史的都知道(比如我~),我不再贅述,或可側面了解一二,但是能得出的結論,也讓翻案論者們不免一聲嘆息。

如果問我如何評價趙括,我覺得紙上談兵四個字之精確,可見古人概括之功力:既肯定了他學術上的高水平,也點明了他實戰(唯一的一次)戰術的徹底失敗。雖然趙括一輩子沒見過紙,雖然後世用這個詞來形容無能之輩,但是趙括是否「有能」,趙括本人證明不了,他老媽也不幫他說話,他老爸生前給他的評價也不咋地。。。

其實論戰來去,大多數人精確到趙括本人是否無能時,都或多或少的開啟了平行宇宙,因為可供我們定論的證據太少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主觀,所以答主的觀點是:誰知道他有沒有能力,大概沒有吧,我反正站隊他爸媽打,他無能的可能性更大,就是站進狼坑我也認了,想掰邏輯的可以掰了~要是想跟我掰事實,不好意思,事實你掰不動~


將我與某匿名答主的一次辯論進行簡要摘錄整理,作為回答以饗讀者。
趙括就是真真切切的蠢才軍事家。
首先整理我們辯論的歷程。
匿名答主:秦國強於趙國,趙國不得已採取進攻戰略,不是趙括無能,時勢也。
我:秦強於趙,但長平之時並不強於趙,巴蜀糧倉說站不住腳。(巴蜀糧倉之說存在爭議,時巴蜀人口約80萬左右,人口遠低於中原地區。即使開發到了三國時期,蜀國人口不過90餘萬,軍隊10萬。諸葛亮數次北伐僅僅調動幾萬人就多次因為後勤問題退兵。這已經是開發了400年的巴蜀了。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巴蜀地區仍然是以產鹽為主。所以認為秦國能夠憑藉巴蜀作為糧倉一事我認為有待商榷。)
匿名答主:秦雖於彼時不強於趙,然趙也未如你所說之強。
我:秦如真佔盡優勢,何故用陰謀使趙換將。
匿名答主:秦陰換白起,是視趙括強也。

以上整理完畢。再來總結一下匿名答主認為趙括有能的幾個觀點,第一,面對白起,敢於出征,取得了一點戰果;第二,面對圍困,堅守了幾天;第三,試圖突圍而不是投降。

下面就「陰換白起」,進行反駁。為什麼一開始秦國主帥不是白起,很簡單,白起去打韓國了,一直到長平之戰(前260年)前一年,白起都在韓國作戰。王齕的戰術任務就是奪取孤立的上黨,伺機進攻。到白起接任長平之戰主帥時,距離白起在韓國的軍事任務不過七個多月,時間完全對的上,佔領敵方國土不是旗子一插就結束的,這個道理肯定明白。

下面就趙括有能觀點一,進行反駁。蠢。「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這是結果,前面說的不準確,這次出征其實一點戰果都沒有。

下面就趙括有能觀點二,進行反駁。不是守得好,是秦國人就是想圍死趙軍,活活餓死趙軍,秦國人非常聰明,知道如何做以取得最大勝利。「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這裡提醒一下,秦國人動員青年人不是來殺趙軍的,是隔絕趙軍救援糧草的。

下面就趙括有能觀點三,進行反駁。困獸猶鬥,垂死掙扎,不足為勇,無能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②。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嗯,士兵已經餓到互相殺對方吃了,趙括這四十六天,一點辦法都沒有,輪番沖了四五次沒衝破,注意這裡秦國人是採取圍守戰術。這時候的突圍是有勇有謀?多麼可笑的垂死掙扎,屠宰過牲畜就能體會這種感覺了。

下面就我的觀點:「趙國繼續堅持下去對趙國有利」進行論述。

首先講白起為什麼要屠殺趙軍40萬人。以下是白起原話「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④,非盡殺之,恐為亂。」他虛了,趙軍40萬人投降,如果給他們喘息的機會,等他們吃飽了牢飯,秦軍控制不住他們。秦軍弱了。這場仗,趙軍堅守不出,秦軍久攻不下,趙括不主動出擊使得軍隊斷糧40多天,而是繼續堅守以逸待勞,秦軍絕對是弱於趙軍,否則不可能連40萬降軍都畏懼。
第二,長平戰結束後,蘇代入秦離間了白起,於是有應侯勸秦王同意暫時議和。這個事件說明了兩點,第一,秦軍確實需要休息;第二,秦國內部包括秦王都不希望已經有功的白起繼續擴大功績。事實上在這之後第二年,白起就被處死了。所以秦國也不是鐵板一塊,趙國並不是沒有外交迴旋的餘地。
第三,趙國並不是完全沒有糧食了。前257年,秦國還在苦苦圍攻邯鄲,直到前236年趙國才被完全攻破,趙國撐了十幾年,你覺得這國力不夠在長平再撐半年?

回復的有點慢,希望你能撥冗仔細研讀,以上觀點大多取自遠古歷史大佬司馬先生之筆,如果有異議,希望能在史學界看到你的著作。謝謝


對歷史上的戰爭,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每每讀完秦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我就不住的幻想,如果的當時是廉頗統領趙軍該有多好。再堅守下去就一定能勝利啊。

這種想法一直持續到有天奶奶說到的啥叫一夜回到解放前。

公元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因趙國接受上黨郡,秦趙主力百萬人決戰長平,當時統帥趙軍的是名將廉頗,剛開始三個月,秦趙野戰,趙國不敵,退守長平軍寨。副將死了一個,士卒雖有傷亡,但並未傷筋動骨。

說起戰鬥力,這裡需要介紹一下戰國時期公認四大精銳部隊:秦之銳士(十萬秦軍選五百銳士)、魏之武卒、齊之技擊和 趙之胡刀,趙國乃四戰之地,所謂四戰之地就是你周圍的鄰居都不怎麼待見你,今天刨你一畝地,明天偷你一顆白菜,反正,你時時刻刻都得準備扛著鐵杴去拚命。可想而知,這種軍隊的戰鬥力如何。

後來,廉頗大叔就開始高築牆,任你秦軍如何挑戰,堅守不出,蹲在營房烤火。他這一呆就是一年,記得課本上說過,秦軍糧食短缺出現困難,如果廉頗繼續堅守,勝利就指日可待,所以秦軍派間諜遊說趙王,說廉頗畏站,唯有趙括可破秦軍。

我現在看看這句話就覺得可笑,換做如果我是趙王,估計不會等到一年,不用等到秦國間諜遊說,我就會毫不猶豫的換掉廉頗,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再尼瑪守下去,老子沒糧食給你了,趙國不像秦國,坐擁關中平原、成都平原等糧食產地,趙國乃四戰之地,土地貧瘠,當時人口也就幾百萬吧,這一下子抽出來將近五十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啥也不幹就在那耗著,你可以設想一下當年的糧食產量(可以參考解放前的糧食產量,一畝地收一百斤麥子,趙國土地貧瘠,估計產量更少)。

所以,當時趙王提出換掉廉頗,滿朝大臣竟無一人反對,唯一提出反對意見的藺相如(就將相和那個),糾結的不是換不換廉頗的問題,而是該換誰。

所以,歷史上最著名的黑鍋人物————趙括,走馬上任了。

剛上任的趙括就統帥全軍,與秦軍決戰,理由很簡單,再等下去不用等秦軍來攻,自己這方就因為糧食問題軍心大亂了。

決戰的結果 很令人惋惜,趙軍全軍覆滅。

但最後時刻的趙軍絕對不是孬種,至少在我看來,史載長平之戰,趙軍出動四十五萬,白起坑殺四十萬。折算一下死於戰場的只有五萬人。

那秦軍呢,看過毛遂自薦的同學應該記得史書記載的秦王逼死白起的那一段吧,白起說長平之戰,秦軍傷亡過半,當時秦軍盡發河內16歲以上的男子投入長平戰場,兵力達60萬,傷亡過半也就是死了30萬人,趙軍以五萬的死亡換來秦軍30萬的傷亡,而且趙軍被圍46天,在沒吃沒喝的情況下,竟然軍隊不潰散,直到趙括戰死才投降,看來那句古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確實不是蓋的,起碼在我眼裡,趙括是個無奈的悲劇英雄。

有時候,你聽說到的失敗者,有可能是一個無奈的替領導背黑鍋的。

ps 附上史書原文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原文如下,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春秋戰國時期 古書《禹貢》 描寫趙國主要的糧食產地:冀州多白壤,白壤就是鹽鹼地。史記,戰國策皆有篇幅提到:趙國,地薄人眾。 長平之戰後,秦軍邯鄲之戰大敗,死傷數十萬人,後王翦攻楚,動用軍隊60萬人,所以長平之戰的兵力絕不低於60萬,而且趙軍45萬,要圍住趙軍,必須要比趙軍的人數多...........

關於 某些知友懷疑的傷亡數字問題:商鞅變法後,秦國以斬首級計軍功,所以傷亡人數不會造假,對於史書的真實性,我的意見是,起碼清朝之前的史書是可以相信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可以參看 《左轉》 崔杼弒庄公後,想讓史官改寫,一連殺了三個史官還是沒有改變,不要以現在人的功利主義標準來評價古代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我們祖先的骨氣,高潔 現在人又幾個能繼承下來,懦夫的後代居多

ps 秦軍傷亡30萬,趙軍陣亡五萬,剩餘四十萬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基本和死了差不多,大部分都會帶傷.........還有些知友說:白起跟秦王說的陣亡過半是客套話.............我只有一句話,汝非武安君,焉知武安君之所欲..........還有什麼輔兵戰鬥兵之說,說死的是戰鬥兵的一半........說話要嚴謹,不要用後世的軍隊建制來評測先秦,你聽過哪一朝,上報軍隊陣亡人數把戰鬥兵和輔兵分開說,黑貓白貓都是貓,輔助兵死了就不算人?

ppppppps,各位大哥大姐,我開貼的目的是討論,別打嘴炮啊,嘴上爽了,對這個論題沒啥幫助啊...............歡迎大家以嚴謹的態度回復啊


秦趙對峙

趙國國力弱綳不住了要換一個能提出迅速解決問題(或者被問題解決)的人

廉頗那一套很有用啊,但是你還能撐多久?一年,兩年?

山東六國有五國在看戲

最後趙軍決死突擊直到主帥陣亡才失去戰鬥意志,在此之前斷糧四十七天

秦軍戰損率50%以上(以上都根據記憶里的史記和通鑒數據,不保證準確性)

仗不是這麼打的。


(tx一句:六國費拉不堪,秦國德性高地2333


更新:看到有答主用現代戰爭的方式來分析戰國時代的戰爭,連綜合國力都出來了,但在當時的動員和運輸條件下,不妥。古代對付據險死守的敵軍,進攻方很吃虧的,所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更不要說秦軍勞師遠征,糧草輜重供應相對趙軍不只要困難多少倍。戰場距離趙國核心區很近,距離關中則遠。有答主說巴蜀糧倉,這個我個人很懷疑的,幾百年後的三國,蜀地開發程度也很一般;而且我又翻了一遍史記,似乎也沒有找到從四川運糧的記錄

原回答:還有什麼是知乎不能翻案的!
趙括輕率冒進,窮追秦軍,而且居然是孤注一擲全軍出擊,最後被白起的奇兵抄了後路,此其一。
趙括追至秦軍壁壘前,發現壁壘在高不可攀的山上,無法擊破,可見他對敵人的部署跟長平戰場的環境既不熟悉,此其二。
趙括全軍出擊,居然沒有考慮到糧道的安全,冒進到了太行陘的西側,可見他對後勤保障也缺乏意識,此其三。
紙上談兵,多少年來的評價,真是恰到好處。


不好意思,趙括不是無能之輩。他是在重大戰略決策上失誤了。這是大罪過。但把他罵的他媽都認不得他,這也過分了。趙括呢,肯定比以上諸位罵他的人,有本事。其他事情不說,他被圍後,數次率軍出擊,殺的秦軍面如土色,就是明證。若他無能,秦軍不會圍困,採取非武力的辦法迫使趙軍瓦解。而秦軍勝利後的大屠殺,也是出於對趙括的戰鬥力的瘋狂報復!這一點,和日本人在南京搞大屠殺的心理動機是一樣的。這也證明了趙括雖然導致了最大的失敗,但他本人絕不是個完全無能的將領。

樓上幾位,沒事真正去讀讀二十四史,而不要人云亦云好不啦?么么噠!

最後廢話一句:中國人太喜歡成王敗寇,成功的崇拜,失敗的就完美詆毀。這不好。

BC:沒想到這個問題這麼受關注,可見中國人面對既成事實是多麼願意踩上幾腳,以顯示自己的「智慧」,那麼本人就補充一些這些「賢人大智慧」更不願意聽的話吧——

——諸位賢人,有個問題我問一下,若是謝安喝茶下棋後,淝水之戰晉軍大敗亡國,有沒有想過,全中國人對謝安的評價會不會完全顛倒過來?不說他會被罵的趙括都不如,起碼估計也要和劉禪排一隊去了。

當然你可以說謝安大智慧,算定了勝負。可是,戰爭這種事不是任何人都能算定的,尤其這種對比懸殊的。事實上,謝安本人當天也是心裡很緊張的。歷史發生了,改變不了,但我還是要說,若是淝水之戰結果完全顛倒,是不是很多人會罵謝安也是個無能之輩??

本人的意思是:萌渣渣永遠對既成事實的失敗者猛踩。有個栗子,史玉柱在本人還很年輕的時候,他比較出名的是巨人集團事件。他完敗了,破產了。然後各種媒體,各種小知識分子,小市民都在取笑他是個無能之輩,好大喜功,甚至主流報刊都發文諷刺他「心思太大能力太低」「眼光太高智商太低」「好大喜功博人眼球」。說什麼的都有,萌渣渣最輩子最能幹的就是對著失敗者瞎比比,個個說的自己好像能夠指點江山一樣,而事實是絕大部分事後取笑失敗者的人,這輩子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還有,和平年代就沒有和戰場一樣的地方么?有,證券交易市場。本人在這裡等著各位比趙括厲害的人來從我手裡搶錢。

睡哥曰過一句話送給這些朋友:「坐論成敗天下無敵,實際交鋒百無一用。」

謝謝。


各位說秦國派出白起,是因為多麼重視趙括的,我只能說你們太幼稚,這並非貶義詞,只是政治上的幼稚。
長平之戰後期,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一百多萬(包括後勤),其中趙國45萬,秦國60萬,這TM已經不是一場普通的戰役了,秦國的野心顯然也不只為了一個上黨郡了。雙方都已經堵上了國運了。換做,你是秦王,敵方軍隊的主帥無論是廉頗、趙括肯定都會讓白起上,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覺得這才是秦昭襄王政治上顯得成熟和高明的地方。
而反觀趙孝成王,如果接受上黨郡只能算引火燒身的話,那麼拜帥趙括則是徹底將趙國送上了墓葬。在長平之戰,徹底開始之前,趙孝成王犯了一系列錯誤。先是沉不住氣,不停催促廉頗進攻,在戰爭持續了半年之久,並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又去主動求和,事實上此時攻勢正盛的秦國怎麼可能答應。如果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此時會先讓廉頗守住前線,拖著秦國。在外積極到各國活動,班救兵,這樣勢必對秦國也是一種壓力。而這個方案,趙國確有大臣提過,然而趙王並未採納。而最大的錯誤則在於,趙王經歷了一切失敗,還不甘心,卻妄圖通過趙括豪賭一把,最終輸掉老本。打個比方,就像一個賭徒,本來想要贏的,然後發現輸得越來越多。有經驗的人,這時候都會懂得止損,趕緊退出賭局。而趙王卻想的是,我不甘心,然後連房子都賣了,堵上全部身家,最終輸得血本無歸。
都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個鍋確實不應該趙括背。但是,你要說他冤嘛?完全不冤,畢竟45萬人是葬送在他的手上。趙括在長平戰場上的表現,無論是戰前的布局還是在戰爭中的表現並未顯出什麼才能來。

--3.4更新--

我就不明白,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史書上趙奢對趙括的評價,寫的清清楚楚: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我不明白很多人翻案的理由在哪兒?難道你們覺得,你比趙括的爹媽還了解趙括?難道你比趙奢、廉頗還懂軍事?


因為趙括敗於白起,就說趙括是草包,可能犯了以成敗論英雄的毛病。

劉關張三人群毆呂布都拿不下,關羽張飛都是草包嗎?

周瑜短短的「一輩子」都沒佔過諸葛亮的上風,但誰能說周瑜是草包呢。

人跟人是有差距的,不能說略差的那個就是無能之輩。要是這麼說,天下就只剩一個有能耐的了,其他全是草包。

趙括是趙奢之子,家學淵源,紙上談兵人家也談得,換別人談一個試試。

打仗么,都要預先部署,坐在大帳里【運籌帷幄】不都是紙上談兵嘛。落實行動計劃的時候肯定有勝負,因素很多,不見得都是運籌帷幄的時候錯了。

草包典型也有,比如馬謖,明明街亭有水源,他非要遠離水源駐兵,犯了常識錯誤還不自省,別人指出來還不聽,這才是真無能。

反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未犯很大的常識性原則性錯誤,他的失敗有三:

首先敗在趙王。上黨地勢險峻,宜守不宜攻,但趙王不滿意廉頗的固守,想要以自己的弱兵跟強秦決戰,為此不惜陣前換將,新換上來的趙括,當然無論如何也要攻,不能再守了。

其次敗在消息。秦王得知趙括換了廉頗,知道趙軍要出戰,馬上就讓善於野戰的白起頂替了王齕。表面上看是對陣失利,實質上是輸在戰略上了,戰略是後方朝廷和軍部的事,不是陣前大將的事。

三是敗在經驗上。經驗不足才會中了詐敗誘敵之計,而非【紙上談兵】之誤。勉強說無能,這一點可以算無能。

剛參加工作的人,積極性太高,急於表現,後面還站著一個豬領導,失敗跟個人能力大小關係不是很大。


我就提一點

紙,是什麼年代的東西?
所以,紙上談兵,又是怎樣的一種評價?
最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評價,此種評價的意義為何?
這才是這個故事背後的深層意義

這個問題要從中國軍事思想的特點入手,稍微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自然會明白
軍事思想拾遺(一) - 知乎專欄


現在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觀點——為長平之戰當中的趙括平反,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就是——長平之戰當中趙括率領趙軍在秦軍的戰役合圍之下堅持了46天才最終被全殲,他已經儘力,不應該說他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這種觀點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了,特別是年輕人。可是這種觀點往往是站在常規軍事的角度上講,是不對的,不全面的。要想了解長平之戰的真相,就必須站在戰略軍事的角度上去看,不要預設立場,不帶感情色彩,不做是非評判。

必須承認這是一場戰爭的一個戰役階段,(長平之戰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是公元前260年秦軍60萬大軍由王齕帶領強攻韓國上黨地區,在趙軍沒有扎信陣腳的情況下,在外圍戰中取得了一些小的勝利,殲滅趙軍5萬人。然後在趙軍主力40萬大軍全部到達長平之後雙方進行了長達3年的對峙時期。

第二階段,秦國丞相范睢利用趙國上下急於打破僵局,結束戰爭的心態,實施反間計,誘使趙王將老成持重的廉頗換成完全不懂軍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在完全不知敵情的情況貿然率領全軍出擊,致使趙軍陷入重圍長達46天,全軍覆沒。

第三階段,在將240個少年兵放回趙國之後,秦軍稍事休整,兵分兩路,一路由王齕率領攻佔皮牢,一路由司馬梗率領襲取太原,掃清外圍支撐點,徹底的孤立邯鄲。然後再合兵一處,合圍邯鄲城,攻佔邯鄲,以期達到徹底滅亡趙國的目的。同時也要說明的是這三個階段存在著緊密的先後邏輯關係。)

我們這裡著重討論的是則是第二階段,也就是由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趙軍長平軍團主將的這一個時期。站在純軍事的角度一一的指出趙括為將之後都有哪些明顯的指揮錯誤,以供讀者參考。

第一,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這是因為,兵將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形成的,特別是臨陣對敵時,針對具體的敵我力量和戰場態勢一定會產生更加具體細緻的對應部署,如果貿然更換主將,敵人突然發起攻擊,新任的將領就算是有能力,也會因為不熟悉情況,而造成部署出錯。輕則,防線被突破,重則搞不好全軍都有被殲滅的危險。

具體放到長平之戰來說,如果趙括真有軍事指揮才能,在歷經三年的時間當中不會看不出來,這是秦趙之間投入總兵力達百萬人主力軍團大決戰,這場決戰趙國不能輸,也輸不起,因為如果輸了整個趙國都將危在旦夕。況且趙括本人也沒有軍事指揮的經驗,特別是大大兵團主力決戰的經驗,(有人說趙括有從軍為將的經歷,正史上沒有記載。)儘管臨陣換將的命令是由趙王下達,但他可以找理由堅辭不受。趙王應該也拿他沒有辦法。

第二,抵達趙軍軍營之後趙括首先幹了兩件事——悉更約束,易制軍吏。

臨陣換將已經是兵家大忌了,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對於此時身為前線趙軍的主將的趙括來就是自斷臂膀,放棄有效指揮。

因為古代指揮部隊受限於通訊手段,指揮部隊依靠的就是這些約束和規定,以及各級軍官,如果將這些全部更換,換上來的年輕將領固然能夠聽眾趙括的指揮,問題是這些年輕的將領由於能力和默契指揮不動下面的部隊,更好的貫徹主帥的作戰意圖,所以趙括的這兩個舉措表面上是改弦更張,自立門戶,實際上則是亂上加亂,放棄了對於部隊的有效指揮。

第三,出兵以擊秦師。

按照常理,任何作戰行動,特別是這種大規模主力兵團的會戰,前期前線的情報偵察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對方總共有多少兵力,具體的兵力和營壘部署,哪裡是防守薄弱環節,各個部隊的主官是誰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要搞清楚的。可是從司馬遷的記述當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趙括作前期偵察的活動痕迹。換句話說,趙括幾乎就在完全不知敵情,沒有取勝把握的情況下貿然出擊。這已經又是一條兵家大忌了。

第四,趙括率領的全部趙軍輕易的就擊退了秦軍的前鋒部隊。並且很容易就攻擊到了秦軍壁壘邊上,只是沒有攻進去。

趙括應該至死也不明白,秦軍前鋒部隊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被擊潰,那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白起故意放水,主動後撤所致。目的就在於將趙軍長平軍團引出壁壘予以殲滅。

第五,趙括無能足足在秦軍壁壘面前呆了46天,致使趙軍被戰敗合圍,四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

現在有很多人在為趙括翻案的時候總是抓住了這一點,認為能和名將白起「死磕」46天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這是大錯特錯的,也可以說這是不懂軍事的人無意揣測。如果你懂得軍事的話就會發現這「死磕」46天,正是趙括指揮無能的最直接的證據。

從史記《白王列傳》和《廉藺列傳》中綜合分析,趙平在出壁壘去和秦軍作戰的時候是帶著一部分糧食的,這些糧食足夠趙軍食用40天左右,(否則沒有辦法解釋趙軍在斷糧後堅持了46天,人不吃飯3天基本上就動不了。趙軍是在46天的最後幾天因為無糧可食才迫不得已向戰友下手的。)

這裡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46天當中的前40餘天趙括都幹了什麼,答案是除了一次攻擊壁壘行動失利之後,就地築起壁壘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干。換句話說,趙軍的主將趙括將趙軍長平軍團的四十萬大軍暴露於無險可守的原野——這樣的危險境地足足40餘天,致使白起輕鬆的完成了戰役合圍,隔絕了他們和原駐地壁壘的聯繫,阻斷了糧道。

從而為秦軍徹底殲滅趙軍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是典型的貽誤戰機,僅憑這一點在古代趙括就應該被滅門都不為過,在現代他肯定會被送上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如果你還不清楚的話,我們試著從白起的角度和立場來觀察這場戰役:應該是在當年的7月末的時候,白起接替了王齕擔任秦軍的主將。白起上任伊始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擺在了他的面前——在歷經3年多的秦趙大軍對峙之後,秦軍後勤供應已經非常困難,人員極度疲憊。(之所以沒有崩潰,和秦法有非常大的關係,秦法有「連坐法」,一旦逃亡,戰友和遠在後方的家人都將遭殃.)所以無論是國情不是軍情來看,白起都只有一個選擇——儘快解決面前的這支趙國主力軍團。

前面在括弧里說過長平之戰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之間是有緊密的邏輯關係的。

按照秦國君臣在三年以前的戰略構想,傾全國之兵60萬的根本戰略目的是滅亡趙國,問題是要滅亡趙國必須要首先徹底消滅趙國長平軍團。而如果以對峙了三年的疲憊秦軍正面對決趙軍40萬人,(秦軍此時的可以作戰的兵力應該不會超過50萬,否則沒辦法解釋在沒有經過大規模作戰的情況下據戰後白起所說長平之役秦軍已經傷亡過半,這些應該是脆弱的後勤系統和傷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可以說秦軍幾乎沒有勝算,最多也就是玉石俱焚,自然也就更不可能完成後面的滅亡趙國的戰略任務了。所以,白起還必須要做到一點——以最小的代價徹底殲滅趙國的長平軍團。為秦軍保留足夠的戰鬥力去圍攻邯鄲,滅亡趙國。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對面的趙軍統帥不是趙括這樣的白痴的話。

白起在他的將領商討之後一致得出了一個最好的辦法——誘使趙軍出壘決戰。具體的辦法還沒有想出來,秦軍的前鋒部隊就受到了趙括率領的趙軍攻擊,這正中白起的下懷。白起下令前鋒後撤。——他要將趙軍都引出來。

趙括不知是計,率領全軍攻擊到秦軍壁壘面前,沒有攻進去。還被秦軍的輕兵擊敗。趙軍就地築起臨時壁壘堅守,等待救援。(等什麼,幾乎全部的趙軍都在趙括手裡了)。

在挫敗了趙軍的進攻後,白起立即指揮秦軍分兵兩路展開了戰役合圍行動。用五十萬秦軍包圍了四十萬趙軍。

然後呢?

然後比較麻煩,秦軍雖然完成了戰役合圍,但兵力上並沒有佔到絕對優勢。還是那句話幾乎沒有勝算。唯一的辦法只能是等待。當然,也不是乾等,白起順帶手派遣了25000人斷絕了趙軍的後路,同時派遣5000名騎兵隔絕了趙國去原駐地壁壘之間的聯繫,趙軍的糧道也因此被阻斷,至此趙國長平軍團與外界的聯繫被徹底隔絕了。(小樣兒,我看你的糧食能吃幾天,我相信這是白起當時心裡最想說的話。)白起派遣輕兵(現在的敢死隊)出擊挫敗了趙軍兵鋒,迫使趙軍放棄進攻。築壘堅持,以等待救援、

然後,接著等待……………….

白起明白,在趙軍糧食沒有耗光之前不能再貿然發動進攻了,一來秦軍要保持戰鬥力,二來也避免由秦軍過分攻擊壓迫刺激趙軍做困獸之鬥,到時情況肯定會對秦軍不利。

當然在趙軍糧食耗光之後也就是趙軍的覆沒之時——他的手段就是用飢餓活活餓死這支趙國的主力軍團,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趙國40萬大軍為什麼會被坑殺了,因為他們已經根本餓的爬不起來了,更別說拿起武器作戰了,除了投降他們還能做什麼。)

也許有人可能會問難道趙括就不知道突圍嗎?

答案是知道,不過,已經不可能了,同時最佳的突圍時機已經過去了。

不可能是因為他將行軍約束更改了,同時將全部高級軍官都更換了,他根本不可能有效指揮部隊,他也不懂如果指揮一支龐大到40萬人的主力部隊進行作戰行動。

突圍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我曾經計算過,以秦軍疲憊的實際情況白起展開戰役合圍,阻斷救援和糧道共需要8天(實際上需要不了那麼多),人在糧食有限的情況下會有意識的節約糧食,趙軍的斷糧過程也需要8天,也就是說趙軍足有30天的時間重新部署,實施突圍,以秦軍有限的兵力和戰鬥力根本不可能擋住一群想回家的決死勇士。

而這充足的30天都被趙括這個蠢貨給浪費掉了,他直到最後才明白自己被包圍了(太晚了),身邊還活著能拿的起武器戰鬥的只有少量精兵了。

第六,趙括的突圍行動也充分說他已經蠢到無可救藥了,他居然向秦軍防守堅固的壁壘方向開始突擊。還分成四隊,還反覆沖四五次。

通常情況下,展開突圍行動都會針對敵人包圍圈的薄弱環節集中主力持續性發起攻擊全力突圍。這樣突圍成功的可能性才是最大。趙括的這種突圍行動只能說明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突圍戰,而且我一直懷疑出這個主意的是趙軍的一個下級軍官,他從軍前做過小生意,以為突圍戰和做生意差不多,要節約使用兵力,仗打到這樣的水平我真是服到家了。

至此,趙軍的命運也已經被徹底決定了——他註定會覆沒在白起手上了,準確的說是覆沒在他們的主將趙括手上了。

這就是長平之戰第二階段趙括和白起對決的全部真相。縱觀整個戰役,趙括唯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戰死沙場了,(不然,趙國軍法也饒不了他)。不是趙括「死磕」了白起46天,面是趙括根本不具備領導指揮大兵團決戰的能力,致使趙軍被秦軍包了餃子長達45天都混然不知覺,趙軍被活活餓的甚至出現了要殺食自己的戰友的地步。最後倒致趙軍40萬人全軍覆沒。

回到現代,現在有一種觀點是認為他是被冤枉的,要為趙括平反,如果說冤,我認為趙國長平軍團的40萬將士比他還冤,攤上這麼一個主將他們算是倒了八輩子血霉了。如果他們的主將還是廉頗的話,他們只要守在原駐地的壁壘里再等上一年半載,秦軍後勤不濟主動撤退,他們就可以回家了。而現實是他們被全部坑殺,永遠也回不了家。司馬遷記載——趙人大震。

這四個字的背後是四十萬個家庭呼天搶地的嚎哭,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兒子,男人,丈夫。趙國也從此一一蹶不振,最後被秦國所滅亡。至於說趙括是「紙上談兵」,還是「簡上談兵」,又或者「嘴上談兵」這些小節在至今都還躺在長平的40萬趙軍陣亡將士面前已經不重要了。


我就想看看知乎民科們怎麼推翻 兩千年來那麼多讀書人的結論的。

某民科還自稱看過二十四史。

本屌就默默問一句,除了史記,其他二十三史和趙括有關係嗎?

還說什麼中國人喜歡成王敗寇。

本屌只想說,秦始皇很成功、劉徹很成功、曹操很成功,但是同樣背負罵名。

項羽很失敗,多少古人敬仰之。

還說什麼人云亦云?難道你才是幾千年不世的大才,一雙慧眼看穿千年。

你應該去當社科院院長,發表學術專著,撥亂反正,讓兩千年的腐儒跪拜在你的腳下!


是不是無能得看參考系,跟我比,那他可能還得算是能力卓越。要是按一個將領,一個主帥的標準來看,都不用跟白起,廉頗這樣的人比,就是一廢物。
敬請諸君細想,作為一個將領,敵人竟然希望他能作敵國主帥,就這水平,就這一條,還翻個毛線案啊。
再則,想想另外一場戰爭,垓下之圍。五十萬打十萬,還得弄個四面楚歌。雖然這兩場戰爭有很多不同,但是不論從後勤,兵力對比,趙括的處境總比當時的項羽要強吧。趙括和項羽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看看項羽,再看看趙括,我都替趙括不好意思。
歷史還有那些以少勝多的戰例。有的答主提到了淮海戰役,我要是趙括,萬一在陰間碰見了粟裕,我都不好意思抬頭看人家(碰見劉峙可能能聊起來)。
有句話叫不是蠢就是壞,想來為趙括洗地應該也沒五毛錢可賺(有的話麻煩私信告訴我,萬分感謝)。嗯,那就一定是前者了。
另,近來看到太多強行洗地的答案和文章,以及抖機靈比乾貨贊數多的情況,還有各種亂象,雖然是個知乎小白,但是我真心不希望知乎這樣發展下去。

對了,還看到有太多人扯什麼帶著四十萬被人包圍還沒被部下殺了叛變什麼的。行了,趙括厲害,比張飛可強多了。你們像趙括一樣厲害,滿意了吧?

不管是批趙括,還是為趙括翻案的,我希望大家按照史實來發表議論,不要自行發明(自行讀三遍)。我再請求如果真的有替趙括辯解的,請先好好看看史書里的相關部分,不要看到了有人為其翻案,被那些煽動性的語言所迷惑,就義無反顧地替某個人翻案,無論在什麼時候,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在於我們的大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推薦閱讀:

在科普文或知乎上的科普回答里,引用普通人難以接觸的專著是否合適?
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嗎?
科研人員如何高情商地說服別人所持觀點是偽科學?
光學計算機未來是否會替換電子計算機?
為什麼現在的家用水龍頭放出的水都是帶有大量氣泡的?

TAG:歷史 | 科普 | 中國古代歷史 | 長平之戰 | 文史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