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歷史或者歷史故事,你覺得歷史對你現實生活最有借鑒的一件事是什麼?

都說了解歷史的明鏡能有益於當下或者將來的生活,具體哪一個歷史故事對你生活中的哪一件事(或者完成哪個項目)讓你獲益最深呢?


《明朝那些事兒》的結尾

從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個怪人,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按很多人的說法,是毀了。
  我知道,很多人還會說,這種生活荒謬,是不符合常規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問題的。
  我認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人只活一輩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這輩子渾渾噩噩地沒活好,厚著臉皮還來指責別人,有多遠,就去滾多遠。

此前,我講過很多東西,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雲變幻,但這件東西,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現在你不明白,將來你會明白,將來不明白,就再等將來,如果一輩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後講述的這件東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來。
但這件東西,我想了很久,也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或是詞句來表達,用最欠揍的話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然而我終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閱群書,卻無從開口之後,我終於從一本不起眼,且無甚價值的讀物上,找到了這句適合的話。
  這是一本枱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過了多久,卻從未翻過,早已過期的枱曆。
  我知道,是上天把這本枱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著幾年來我每天的努力,始終的堅持,它靜靜地,耐心地等待著終結。
  它等待著,在即將結束的那一天,我將翻開這本陪伴我始終,卻始終未曾翻開的枱曆,在上面,有著最後的答案。

我翻開了它,在這本枱曆上,寫著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說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這就是我想說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鑒。
  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發現,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裡面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
  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順便說下,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我們管這種人,叫做聖人。
  以上的話,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沒看懂的,就當是說瘋話。
  最後,說說我自己的想法。
  因為看得歷史比較多,所以我這個人比較有歷史感,當然,這是文明的說法,粗點講,就是悲觀。
  這並非開玩笑,我本人雖然經常幽默幽默,但對很多事情都很悲觀,因為我經常看歷史(就好比很多人看電視劇一樣),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劇結局,無一例外。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
  但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人生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得想死。
  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
  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
  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
  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


本科歷史專業的說兩句

孤立的歷史故事的話,基本上只會在當時對我在某件事、某個點上有比較零散的感觸,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發展到借鑒的不多(不過也可能是記憶力不好的關係吧 囧)

實際上歷史給我最大的影響反倒是思維模式的影響,這種影響不是一兩個故事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斷積累而形成

這種影響具體就是:

1 遇到任何問題會在時間和空間上動態的分析。比如說目前政府頒布什麼條例,或者社會發生的什麼熱點事件,腦子裡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斷搜索這個條例或事件前期和後期的各種背景,從而解讀這件條例或事件是完全動態的。空間上則會根據條例或事件發生的不同地域環境去理解。

2 遇到任何人或事會非常見怪不怪。我現在基本上看到大部分熱點的政治事件或者是社會事件都沒啥感覺,因為歷史上能找到類似的人、類似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所有的事情把他追根溯源之後你都會發現其合理性。(其實我覺得這也不是什麼好事兒,比方說現在有人跟我說腐敗相關的話題,我會完全因為做過一段時間腐敗行為的歷史考據而認可腐敗的合理性,心思跳不出歷史的框架有時候也很危險)

3 對任何史料抱有中立態度,對史料來源十分在乎。這一條可能屬於歷史專業人事會有的問題,就是讀了很多歷史類書籍,發現同樣一件事可以有幾百種說法,從此就很難聽信一家之言了。(我不清楚別的歷史專業人士的態度,反正我個人是完全不相信有所謂客觀史料的,只要是人書寫的歷史終歸參雜著個人判斷,但這不是壞事,至少對於廣泛涉獵史料的人來說,對於一輩子就讀過一個人寫的一本歷史著作來說就有點災難。)其次就是誰要是跟我說他讀到什麼事情,我第一反應就是問出處,但凡是什麼野路子小報或者莫名其妙的出處我都一律表示懷疑。不過現在想想這是個好習慣也不是個好習慣,太拘泥於權威難說是個好事兒啊。

以上就是我能切身感受到的具有借鑒意義幾點吧。


貼一篇網文,啟發了我的歷史觀,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夠好,但水平還是不錯的。讀懂歷史,其實權術算是精通,但就是因為這樣我討厭用權術和耍弄權術的人,稍微理解政治,所以敬而遠之。最主要,不知不覺變成了個稍微理性的人。

原創】讀史的三個境界 [ 同人於野 ] 於:2007-09-14 01:46:02 主題帖 【原創】讀史的三個境界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類的演義八卦,這不叫讀史。高級一點的認為真實歷史比小說有意思,比如說喜歡看二戰史,對德軍高級將領如數家珍,這也僅僅能算對歷史的入門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為了解渴一樣,"讀"不是" 看",要想談論讀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關鍵是自己要能從中得到思想。
  本文研究讀歷史的三個境界。

  讀史的第一個境界是權術。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試圖從歷史中學習權術,其實懂得權術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真正讀懂歷史,最起碼的一個認識就是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拿《封神演義》當歷史的人可能會認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紂王壞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讀正經書《淮南子》,《孟子》,可能會發現商紂王也不像小說里描寫的那麼變態;如果你去讀專業史書《史記》,可能會發現周文王也許不像小說里描寫的那麼神聖;如果進一步去讀更早的《左傳》,《尚書》,你的最終結論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紂王,這兩個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真不好說。(參考文獻:鏈接出處)

  中國人一向喜歡用道德標準去衡量歷史人物,然後非得整出一個忠奸善惡來,然而真實歷史完全不是這樣的。用善惡標準看待歷史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當他發現自己原本無比尊敬的張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敗行為,美好形象破滅以後對社會徹底失望,乾脆來個幾十年不上朝。現在的家長只讓孩子看PG -13的電影,培養出來的都是朱翊鈞,殊不知R級片才能訓練真人才。
  第一次把政治鬥爭中很難區分好人壞人這個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當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其實這個片對雍正還是有點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來以後,大家思想徹底崩潰,發現怎麼李鴻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開始有人呼籲給秦檜平凡甚至批評岳飛,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既然現實如此殘酷,不如多學點權術吧。整天看《雍正王朝》的人跟看《還珠格格》的人玩辦公室政治,那還不是視之若掌上觀文么?
  《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走的就是這個路數,幫你分析權力鬥爭中的成敗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張學良,非常喜歡讀《明史》,大約也是出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的意思。當今在權術史學方面的大家當屬吳思先生,他的《潛規則》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現代漢語新辭彙,其跟後來的《血酬定律》的合訂本,叫做《隱蔽的秩序》,副標題"拆解歷史弈局",權術味道十足。我記得記者問他你是否擔心有人把你的書當官場指南看,吳思笑說那也沒辦法,簡直是做廣告。
  其實權術也有高級的,比如說《戰國策》就比《厚黑學》高級得多,兵者詭道也,一點都不丟人。
  達到讀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不知道善惡的狀態。 

  讀史的第二個境界是天下大勢。如果說達到第一境界的已經是人中之俊傑,達到第二境界可謂鳳毛麟角,因為只有把歷史讀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是人改變事情還是事情改變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勢才能真正理解那些歷史人物:他們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們也有關於中國應該往何處去的理想。達到這一境界,不但不會去劃分好壞人,而且會發現用道德標準去評價歷史人物其實沒什麼意義。比如說武則天。大多數人可能對武則天的"面首"問題最感興趣,並以此來批判她;第一境界的"歷史學人"會從宮廷鬥爭角度去評論,總結一個女人怎樣稱為女皇,怎樣屠殺異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勢,就會更加註意儘管當時朝廷上腥風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實過的還不錯。
  看天下大勢首先要看大局。中國史書特別愛寫宮廷鬥爭,而對經濟和社會的大局描寫不夠。如果100年後有人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報紙,很可能得出結論說最近幾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敗的,因為搞得學費那麼貴,大家怨聲載道。但大局是什麼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萬,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學費貴的大學生,如果不改革的話可能連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鏈接出處),這就叫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後歷史中去看。三國的天下大勢不是什麼"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中國統治集團從貴族階級到士族階級過渡的大局中的一個插曲。如果把握了這個大勢,就會更加註意袁紹和荀彧這樣的人,而不是呂布和貂蟬。易中天最近的《品三國》最後幾集講述了這個天下大勢,其境界顯然遠高於王立群的宮廷鬥爭。
  研究天下大勢的人根本不會在意朱元璋殺戮功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和推動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攤丁入畝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大勢,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變,看經濟主要看政策和數字。明朝為什麼滅亡?從崇禎的性格去解釋,其實不如從整個明朝的稅收政策,稅率偏低導致國家沒有力量干大事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勢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歷史學界根本沒有定論,只能靠個人自己體會。中學歷史課本其實一直都在強調天下大勢,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國分成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理論到底對不對?郭沫若從個人品質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敗,《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難說。
  就算知道了政策比道德品質重要,那麼一項具體的政策到底是對是錯,其實也不知道。比如說雍正的攤丁入畝,把以前的按人頭徵稅改為按土地面積徵稅,顯然對老百姓大大的有好處,是好政策沒錯吧?也不一定。正是這個政策導致人口暴增,而在沒有先進灌溉技術的情況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後中國積貧積弱的最重要原因。
  再比如說八股文考試,現在主流意見當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確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樣式內容隨便,可以想像身在京城大戶人家的孩子肯定見多識廣寫出來文章比山區孩子好看。比如幾年以前全國統一高考試題的時候,北京分數低錄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辯護就是我們北京孩子雖然分數低,但是有見識啊!聽到這種說法邊區孩子肯定反問你會背幾句《大話西遊》台詞就叫有見識?八股的優點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話西遊》。八股就好比GRE考試,是一種盡量確保公平的"能力"測驗,這就確保了來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場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說中國大陸學生GRE成績普遍超過美國學生一樣。
  興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選擇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達到讀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不知道對錯的狀態。

  讀史的第三個境界是純粹為了歷史。大多數人學物理是為了通過考試,有些人學物理是為了使用物理定律為人服務,只有極少數的人學物理純粹是為了好奇,他們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不能統一感到坐立不安。前面說的兩個讀史境界其實都有點以史為鑒的用意,而真正的 主流歷史學家,比如我最近讀的這本《Are We Rome?》新書所介紹的西方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實際上認為古為今用毫無意義,歷史沒什麼用處。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採訪的時候也說過,他不提倡古為今用,這一點顯然比吳思專業。
  政治家特別喜歡引用歷史來說明今天的行動。因為以前古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是這麼做的,這件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但歷史學家會告訴你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古人遇到的情況根本不是你說的那個情況,他們採取的行動也不是你說的那個行動。搞不好歷史學家還會告訴你,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們有爭議。
  一個最新例子是9/18東北軍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板上釘釘一般。金一南2004年講話介紹了一個版本的說法是張學良跟東北軍將領討論之後認為根本打不過日本人,因為害怕而主動不抵抗,跟蔣介石沒關係。(我以為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低估了當時東北軍的實力,張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軍飛機數量超過日本全國戰機總數的一半。)最近看到張學良自述,他自己的說法是當時他判斷只是小股日軍鬧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說大意失東北。(你信么?)那麼東北軍到底為什麼不抵抗?注意從三個版本我們可以學到三個不同的人生道理,那麼哪個才是對的道理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如果你想古為今用,其實歷史上是否發生了這個事件根本不重要。滿清入關不需要讀真實歷史,讀的是《三國演義》,而且把"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用來陷害袁崇煥還取得了成功,儘管"蔣干中計"其實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從小說,寓言,神話中都可以學到道理古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學術界對南懷瑾的最重要批評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實還是虛構歷史,其實南懷瑾說的明白,大意是報紙上的東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說里的東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滸傳分析江湖鬥爭一點問題沒有。
  真正的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不帶有功利目的,他們只是想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史書也是人寫的,司馬遷也有主觀情緒,撥開歷史迷霧去分析真實情況,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達到讀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狀態。
  不知道善惡,不知道對錯,不知道真假,一問三不知才是真正的歷史專家啊!


齊桓公晚年,日益昏聵,對易牙、開方、豎刁等奸佞之徒非常寵信。

一次,齊桓公對擅長烹飪的易牙說:「山珍海味我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你如此會做菜,可知道怎麼烹制人肉嗎?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
言,而易牙為了博得齊桓公的歡心,竟然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用兒子的肉烹制菜肴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吃了用易牙兒子的肉烹制的菜肴,感到鮮嫩無比,便詢問易
牙:「這是什麼肉?」易牙流著淚著說:「這是臣兒子的肉,獻給大王嘗鮮」。齊桓公聽了易牙的話,非常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從此對易牙更加
寵信。
開方是衛國的公子,在齊國侍奉齊桓公。開方的母親在衛國生活,齊國距離衛國只有幾天的路程,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開方從未回國看望自己的母親。齊桓公得知開方在齊國十多年不回國看望母親,認為開方忠誠於自己,愛自己勝過愛母親,因而對開方十分寵信。
豎刁是一個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進宮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認為豎刁為了效忠君主而自行閹割,忠心過於常人,因而對豎刁十分寵信。


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齊桓公問管仲:「在您之後群臣中誰可以擔任國相職務呢?」管仲說:「沒有比國君更了解臣下的。」齊桓公說:「易牙這個人如何?」
管仲回答說:「易牙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這種行為不近人情,這個人不能任用。」齊桓公說:「開方這個人如何?」管仲回答說:「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來
迎合國君,這種行為不近人情,這個人不能接近。」齊桓公說:「豎刁這個人如何?」管仲回答說:「豎刁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這種行為不近人情,這個人不能親
信。」
管仲去世之後,齊桓公沒有採納管仲的意見,親近和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易牙、開方和豎刁三人把持了齊國的大權,各自結黨,禍亂國家。

這個故事,以及其他很多類似的例子,教育我們,那些大奸巨惡,往往都有著有道貌岸然的面孔、滿腹文章驚世才華,甚至是光芒萬丈的理想和主義,但他們的弱點和破綻就是沒有正常人倫、不按人性處事,依據此點,我們就可以識別這樣的姦邪之徒。
比如林毅夫,放著國軍連長的職位、未來將領的前途不要,叛逃到大陸(叛逃這個詞是針對他軍人身份說的)。說他是出於理想才這麼做,確實也算是個為他辯護的理由,但他當時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竟然能把這些人生最珍貴的都捨棄,我敢說,他要麼是一個自私自利到極致、只顧自己的賭徒和野心家,要麼就是國軍派他來潛伏的。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 湯因比


不要在冬天惹俄國


性格即命運。
情商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大多數成功者,都是人際交往上的贏家,無論歷史還是現實。


我給我的很多同學講過下面這個歷史的小細節,我深深的以為借鑒。

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並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於她的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鄭妃透徹地看清了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於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在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曆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野蠻」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的不同,萬曆才把她引為知己而更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教導我們:

萬曆對於鄭貴妃的愛是感人肺腑的,但卻間接的導致了一個國家的混亂與顛覆。為了立鄭貴妃的幼子為儲君,爭國本耗盡了朝臣與皇帝的氣力,也耽誤了太子的讀書。真正的愛是需要理性的,不能胡來,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

———————————上面是扯淡———————————
其實講這個故事往往是針對情感問題

看那14歲的鄭小孩,有何身材?又能有何相貌?但是靈動而又俏皮,爛漫不乏感性,一顰一笑之間就抓住了一個久經情場男人的心。巧哉!鄭貴妃。

很多時候相貌不重要、身材亦無關緊要,才學與收入更只是錦上添花,戀愛的關鍵在於情感的陪護。

現代人與人的距離感更強,內心也更加孤獨,蒼白的生活需要伴侶,單調的日子渴望情趣。

也就是提醒廣大單身男女(包括我( ̄^ ̄)ゞ):情商與情趣在戀愛中的重要性...


從倉鼠廁鼠到東門黃犬


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

這看似也是後來毛澤東思想中廣為流傳的」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的鼻祖。

簡單,直接,目標清晰明確。既然你的終極目標就是當上皇帝,那直接殺掉當朝聖上不就完了么,何必在一個個城池間輾轉反側。

對於個人來說,失去所有城池都不可怕,重要的是有生力量多強大。


終日奔波只為飢,才得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承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時來運到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起,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

——慾壑難填,知足常樂

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世事無常,活在當下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王圖霸業,轉眼成空;花間雅趣,平淡即福


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我發現。
揣摩上下五千年的,最終玩不過琢磨縱橫兩萬里的。
研究怎麼玩人御人的,最終玩不過琢磨武器技能的。
人手一本孫子兵法,玩不過人手一隻火器的。
人家研究鳥為什麼會飛,魚為什麼能游,海洋大氣石頭動物。
我們研究古人如何說話彎彎繞,如何害人不露痕迹。
結果,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所謂政治智慧和情商,在堅船利炮的智商面前,全都變成了戰五渣。

----------------3.15 補充----------------
我在農村和小鎮長大。大學畢業後做了一份教外國人漢語的工作。有一些膚淺的感想,在這裡補充說明。據我觀察,即使生活在底層的農民,對秦王漢武唐宗宋祖等中國歷史,無論是傳奇還是史實,都是感興趣的。之所以他們願意聽願意傳,還是因為裡面包含很多生存技巧和智慧。這和他們的處境有關係。對中國人來說,我們的智慧更多地是用在與人打交道上。歷史故事彷彿一本教科書,一個個案例集,通過故事教會他們各種生存智慧。

後來我工作了,發現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和中國人顯然有些差異。去他們宿舍玩,他們會問我窗外的樹叫什麼名字,告訴我什麼時候有什麼鳥兒。這些我從來就沒關心過。他們沒事就是看山看水看動物。這個差異讓我思索。為什麼他們關心的和我們關心的不一樣。中國的農民,不會關心村邊的那條河從哪兒發源,流到那兒去。也不關心天上的鳥兒從什麼地方飛來,飛到什麼地方去。熊貓,千萬年就生活在農民的後山上,但發現它的卻是不願萬里而來的外國鬼子。我們,對上千年前朝廷的爭鬥更感興趣,包括來龍去脈。至於山後有什麼熊,什麼貓,有什麼意義呢。

另一個讓我思考的是,如果我們拍一些國家地理一樣的片子,會有很多觀眾嗎。我自己的回答是否定的。無論什麼階層,我們還是對人與人關係的東西更感興趣。幾千里外有什麼動物,氣候什麼樣,和我有什麼關係。但一個得勢或者失勢的人怎麼對待他人可能和我有關。我們更關心御人之術。所以,紙牌屋即使是國外的,在中國一樣爆紅。而BBC或者國家地理拍的片子再好,在中國都是小眾。

這樣的差異導致的差別就是,我們在對付人上有很高的技巧,因為前人都玩過了,有案例了。但對自然的了解,幾百年上千年不變。而別人上天入地,東奔西走,跑的跳的游的飛的研究個遍。所以,對付人上,我們技巧高超,對付自然上,他們更勝一籌。

和人斗,靠的好勝心。和天地斗,靠的好奇心。好奇心推動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好勝心卻沒有推動社會關係的進步,反而使之更緊張。當兩撥人相遇,人家是堅船利炮,我們是勾心鬥角。勝負的結局自然不言而喻了。如果說讀歷史能給我什麼啟發,那就是:歷史故事看的再多,學的都是所謂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的人際技巧。但人要生存,終歸是要有人去了解自然,勞動,創造,獲取資源。聰明人成了玩人的高手,指揮笨蛋去幹活了。當外敵來臨,再聰明的人,指揮一堆笨蛋,怎麼打敗堅船利炮的強敵呢。套用一句網路語言:即使你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但人家逼著你玩地理,然後用他豐富的地理知識輕鬆就打敗你。內戰,不用36計,就可以把對手玩的死死的。外戰,人家10搜航母大兵壓境,你就算有72計,一艘航母都沒有,你玩個屁啊。


人生如負重逆旅,欲速則不達。——三河老烏龜。


最大借鑒,可能就是發現我們這個時代和過往時代並沒有什麼不同。


現在有全球化,二戰前同樣有全球化,一戰前也有全球化,甚至那時候全球化程度可能比現在還要高。


如果你去看看十幾年甚至百年前那些前人的日記或者紀錄片,你會發現他們對於未來的猜測與我們這個時代對未來的猜測並無區別。


在美國,曾經有美國人宣傳納粹主義的德國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我們美國人應該想辦法與這個將要統一歐陸的霸主合作。


在納粹德國,生活在希特勒統治下的人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


在一戰前,那些貴族們並沒有察覺到地獄的到來,他們認為工業革命讓人類擁有比擬神靈的力量,可以隨意改造大自然。


每個時代的人都覺得和平觸手可及,永世的繁榮將不會消失。


最終,我們明白了現實是什麼。


歷史從來不是鏡子,袁崇煥終究會死,沒有朱元璋還會有王元璋李元璋,貪官一直都有,被冤的人一直都在,只是時間永是流始罷了。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沒事兒別瞎逼逼,有多少歷史人物都特么死到那張賤嘴上了!


我覺得讀了那麼多的歷史,收穫還是很多的,首先,不管你是大眾眼中的好人還是壞人,只要你做些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後人是會記住你的,當然記住的都是好的,我最佩服的還是武則天,把她的一些不好的放一邊,作為一個女子,而且還是男人當道的社會,她不僅摒棄世俗登上了千古一帝的寶位,而且治理國家有方,任人唯賢,確實很了不起!


我黨崛起的歷史告訴我們,永遠不要相信流氓,永遠不要相信沒有制衡的政治,永遠不要相信口頭的承諾,永遠不要相信共有公有共產之類的東西,永遠不要相信沒有制度保障的個人道德,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不敢軍隊國家化的政府說人民子弟軍,永遠不要相信一個新聞不敢自由化的政府說用事實說話,永遠不要相信你不能投反對票的政府說為人民服務,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不敢公開財產的政府說執政為民兩袖清風,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不敢公開賬目的政府說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永遠不要相信……
相信有保障的可以自由離開反對的可以質疑的可以說我不干我不願意的。


從三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自認為是最令人眼花繚亂,精彩紛呈的,可惜後面的歷史缺少一個羅貫中來寫。


而王猛的金刀計,當之無愧的中國古代第一離間計。

施計者:當時中國第一智將

中計者:當時中國第一帥才和他最有出息的兒子


對你笑面相迎的也許是想叫你家破人亡的。現實生活中,不怕明著的敵人,最怕笑著的「朋友」。

司馬家族篡魏自立,建立西晉。武帝死後,其白痴兒子惠帝司馬衷襲位,不久便有八王之亂,繼而導致了西晉王朝大廈傾頹。司馬皇族的司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同時,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大少數民族乘勢在北中國你方戰罷我登場,幾十年間竟有十六個「國家」,大多是游牧民族首領稱王。

十六國中,其中最令人慨嘆,最令人惋惜,最令人扼腕思忖的當屬一代英豪前秦帝王苻堅,苻堅在關中為帝時,三十六歲的王猛為其丞相,當時天下又是類似三國時候的三分,潼關以東是慕容氏的燕國,長江流域(包括荊州,益州,揚州等等)是東晉的地盤。這三方都有名冠一時的豪傑,前秦一方有被苻堅視作諸葛再世的王猛。王猛的施政方略與諸葛亮治蜀時相仿,也無愧他的名字,走得是剛猛嚴苛的法家之路,而他的功業相比六齣岐山而徒勞的諸葛亮,那是高得太多。正是在他的統領下,前秦攻滅了慕容燕國,統一了整個北方。東晉其時則有留下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的超級梟雄桓溫和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一代名士謝安。燕國方面有慕容家族的國之干臣慕容垂,天龍八部中的復辟狂慕容博父子拿出來的族譜中固然是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但慕容垂應該是他們最為敬仰的一位先祖。枋頭一戰,縱橫不可一世的桓溫被年青的慕容垂的騎兵打得大敗虧輸,桓溫賴以起家的精兵幾乎損失殆盡,弄得後來想篡位時都未免底氣不足。這一段歷史,將星閃爍,能人輩出,各方的角力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達到高潮,並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精彩程度實在不下三國演義,只是沒有羅貫中這樣的大師為其寫述,未免可惜。

   燕國在苻堅幫助下打退了桓溫的進攻後,反悔前言,不割地與秦國。其國內的皇族又起內訌,皇族慕容垂有大功於國,為太傅慕容評和太后可足渾氏所忌。二人聯合起來整慕容垂,手法狠毒,如用巫蠱案處死了他深愛的王妃段氏等等,功臣慕容垂被逼得走投無路,帶著一家子侄投奔苻堅,使得苻堅大喜過望

   前秦的皇帝苻堅平生最大的優點是愛才容人,最致命的並最後導致他喪身失國的也源於這種過度的寬容。兩晉時代人物崇尚儀容談吐,帝王士人往往惺惺相惜,那慕容氏一家個個倜儻不凡,容儀甚偉,苻堅每次相見都嘆賞不已,賞賜巨萬,並授以有實權的要權高官。王猛對此非常憂慮,勸說道:「慕容垂是燕國勛貴,此人寬仁待下,恩結士庶,燕趙之地都有奉戴他的意願。加上他的兒子們個個明毅能幹,都是人中之傑,所謂蛟龍猛獸是不可馴養之物,不如現在除掉以免後患。」苻堅不許,說:「我現在是以恩義招致英豪,如果殺了他們,後人將如何評價我啊?」

  屢次規勸未果,王猛只好自己想法除掉慕容垂,慕容垂也非等閑之輩,到前秦後,一直韜光養晦,大有昔日劉玄德之風。

   王猛一生為政為人,除了這件事以外,都抗得起光明磊落四個大字,只是這種人一旦施起詭計來,也是惡毒無比,比起燕國慕容垂的政敵們則是高明得太多。

   王猛唯一可利用的資源就是慕容垂新附,他的家族人心尚不穩。於是在他率軍征伐燕國的時候,向苻堅請求以慕容垂最喜歡的長子慕容令出任參軍。出發的前一夜,王猛設宴,邀請慕容垂,慕容垂有心讓王猛在軍中多照顧他的兒子,也就欣然前往,王猛和慕容垂一起喝酒談心,席間喝到高處便激動起來,拉著慕容垂地手要和他結拜兄弟。慕容垂到底是鮮卑胡人,論心機深沉哪裡及得上漢人王猛,眼花耳熱後也是指天劃地,約為兄弟。王猛順勢說,「我此次遠走,兄弟卻無什麼東西可以睹物思人,未免遺憾」,並送給慕容垂自己生平最愛的一方鎮紙以茲紀念,慕容垂大是感動,想也不想就解下腰間家傳的金刀送給王猛。

   得了這柄金刀,王猛開始了第二步行動。在大軍開拔到洛陽的時候,王猛招來了帳下一個叫金熙的小卒,重金收買,讓他跑到慕容令的帳中出示金刀,並假傳他父親的話說,「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國,無非是避禍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狹隘,數次想排擠我們,而苻堅表面上對我們禮讓有加,但其心實在難測。估計我們父子仍然難免一死,古人尚雲,狐死首丘,況且最近聽說燕國皇帝於我們走後頗有悔意。我現在已經在逃亡的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時?事起倉促,來不及寫信,特派人傳口信,以金刀為證。」慕容令聽後,又驚又疑,慕容垂贈王猛金刀的事情他並沒有聽說,而父親企圖二次叛逃卻絲毫沒有徵兆,但這位來傳話的金熙曾經在慕容垂府中打過下手,又有金刀為證,言之鑿鑿,不由得不信。當時慕容令急得六神無主,又根本無法與千里之外的老爹取得聯繫,思前想後,還是連夜投奔燕國。

   王猛等他一逃,馬上急表上告朝廷,慕容垂聞訊,當真是禍從天降,連辯解也不敢辯解,倉促出逃,結果在藍田被追兵趕上,押回長安。慕容垂自忖必死,誰知苻堅寬容千古第一的帽子真的不是白帶的,他立刻赦免了慕容垂,安慰道,你兒子心存故國,本身就無可厚非,我只是為他遺憾而已,更不會牽連到你們這些人阿。老天照應,慕容垂躲過了這一劫,而他的兒子慕容令就慘了,跑到燕國境內,卻發現老爸根本沒來,頓時天旋地轉,昏倒在地,燕國對他這個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當然心存芥蒂,乾脆流放到遙遠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在沙城組織舊部企圖第三次反叛,卻被當地官員抓住就地正法。

   王猛此計雖然最終沒有要得了慕容垂的命,但還是葬送了慕容垂的身後希望所在,他最優秀的兒子慕容令。慕容令在沙城組織一幫烏合之眾和燕國官軍作最後徒勞抵抗的時候,一定還沒想明白到底是誰把他害得這麼慘,慕容垂後來終於再造燕國(史稱後燕)坐上龍椅的時候,一定一邊因後繼無人而痛惜「太子」慕容令的無謂身亡,一邊只怕仍為王猛的毒計而感到不寒而慄。

雖沒有殺掉慕容垂,但慕容垂死後他的兒子中少了慕容令這樣的領軍人物,各不相服以至內訌,後燕終於二世而亡。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用的口紅?
抄寫佛經有用么?如果有用的話,推薦抄寫什麼作為入門呢?
如何戒粗口?
如何正確地養護頭髮?
如何保持正確的坐姿?

TAG:歷史 | 生活 | 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