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的飲食,平民飲食狀況是怎樣的?

中世紀,歐洲,飲食,平民


我來根據《中世紀英格蘭漫遊指南》這本書和其他一些參考書,就只對英國地區回(chao)答(xi)一下。

中世紀飲食,對窮人來說,一大主題是飢餓。沒東西吃。莊稼歉收誰也受不了。幾場暴雨發洪水把你種的地泡了,河流漲水把牲口淹了,就只能吃去年剩的了(如果你去年剩了)。第二年再歉收怎麼辦?1315-1317年就是小麥歉收,連著三年。

另一個造成飢餓的原因是圍城戰。如果你住在城堡或者城鎮里(城鎮是有城牆的),敵人圍困你,食物很快就消耗沒了。

  • 關於那幾頓飯

中世紀時候,英格蘭普通人只有兩頓飯,早飯是沒有的(早餐大概要等到伊麗莎白時代)。起床後通常會拿些麵包和乳酪出門幹活。然後到10點、11點左右,人們會吃dinner,這是一天當中最主要的一頓飯。之後下午4點、5點左右吃輕量級的supper(不要太在意這兩個詞的意思,時至今日,除了早餐breakfast以外,其他飯都叫什麼,英國各地方言都有自己用詞。像也有管晚餐叫tea的,這就是high tea的由來)。

  • 那些還沒有的食物

土豆、西紅柿、火雞,這都沒有,它們都在美洲新大陸,所以當時英國人過聖誕是吃不到火雞的(如果你有錢,你聖誕節吃的可能是天鵝、鵝、牛肉、火腿、培根)。胡蘿蔔當時是紫色的,沒人吃。大米只有少量進口,意麵還沒進入英格蘭。

中世紀的時候,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普遍非常大,不像現在各種信仰五花八門,那時候主要就是基督教。它跟飲食的關係在哪呢?

教會對於人們什麼時候能吃肉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它禁止人們在周三、周五、周六、大齋期(復活節往前40天到復活節這段時間)和將臨期(最接近11月30號的周日開始到聖誕節這段時間)食用肉類。算一下就能發現,其實一年有一半的日子都不許吃肉。而且大齋期吃雞蛋也不允許。國王也必須遵守此規定。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因為普通人吃肉的機會並不多。當時英格蘭主要誰吃肉呢?一個是有錢人,一個是那些裝作有錢給人看的人。和奢侈品差不多。

底層人們可以打野味。但不是打什麼都行,可以說是幾乎不允許。打獵的權利在領主那裡,只有少數動物例外。比如野禽類、野兔(hare)、穴兔(coney)。有一種農夫版料理野兔的食譜是這樣的:

取野兔剝皮,把肉從骨頭上剃乾淨。肉切塊與血同放入鍋中煮沸,然後取出放入冷水中。湯中可加入洋蔥末和其他高湯,再次煮沸。把洗過的肉連同骨頭放入湯中,再次煮沸。上菜。

為什麼只吃這些呢?因為養的牲口沒法吃,得靠它們養家糊口。牛啊、羊啊,可以產奶,然後做成乳酪,這能存放好幾個月。綿羊、山羊能提供羊毛。雞、鴨、鵝可以產蛋。牛還可以用來耕種。不過呢也不是絕對不吃。雞老了不能下蛋還是會吃掉,冬天沒有草沒有飼料,整個冬天可能就養活不起了,這樣的話也是會殺了吃,宰殺通常在雙十一這天(這天叫Martinmas聖馬丁節,你看和Christmas是一樣構成的)進行,然後一部分直接烤著吃了,其餘的用鹽腌漬起來。牛呢可能會在腿上小心地切個口,控制好血量,既能獲得牛血,還不用殺牛。這個血用來做black pudding(黑布丁,注意,英國人說的pudding,不是甜點的那個布丁,它比較包羅萬象,一般很多碎東西混在一起煮出來的,都有可能叫pudding),做法是把動物血跟燕麥、鹽、香料混在一起之後,外面用一些材料,比如布啦、腸衣什麼的包起來,然後扔水裡煮。現在英國人仍然吃這個,英式早餐通常會包括,一般是煎的,你也可以在超市裡買(注意,任何一種菜都沒有說全國人都喜歡吃的,black pudding也是,有英國人喜歡也有英國人不喜歡)。這東西吃起來有點咸,還有些像某種麵食。它不是血腸。下圖的兩塊黑色的就是black pudding。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 穀物

中下層的人主要吃的是裸麥麵包。見下圖

(圖片來自每日電訊報)

(圖片來自每日電訊報)

(圖片來自每日電訊報)

下圖是天然酵母發酵的裸麥麵包(sourdough rye bread,因為天然酵母長時間發酵產生酸味多,所以叫sourdough)。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家境一般的農民,通常是自耕農(yeoman),也就是自己有耕地的農民,通常吃的是小麥粉和裸麥粉混合做出來的麵包,這種麵包叫maslin。英國西部郡也會有大麥面的麵包和燕麥面的麵包。更窮的人,比如需要到地主老爺或者叫領主的地里耕作的,吃不起前面說的幾種麵包的,可能會吃horsebread,這種不是穀物磨面做出來的,而是豌豆面以及其他各種豆子做的。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它其實也用來喂馬。

口感的話,從超市買個粗糧麵包嘗嘗就知道了。

當時有些地方還有一種棕色的全麥麵包叫tourt,這個就厲害了。這麵包等時間長了變硬了之後,人們就把它切片,然後——當盤子用。等作為盤子的使命結束後,就丟給豬吃。一點也不會浪費。

麵包通常是把穀物拿到指定磨坊去磨,然後或者自己在家烤,或者拿到麵包師傅那去烤。烤出來的產品一般吃一周(然後切了當盤子。。。)。

除了麵包之外,粥也是常吃的東西。有的粥是燕麥的,有的是豌豆做的。好一些的燕麥粥里會有肉湯、鹽、麵包屑、洋蔥、大蒜、捲心菜之類的。其實就是自家院子里種什麼就可以放什麼。說到這個就說到蔬菜了。

  • 蔬菜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就那麼幾樣,豌豆啦,捲心菜啦。然後做法就是用水煮,所有綠色的東西都要充分的煮。因為當時看法是,綠色蔬菜不好,生吃的話對身體有害。有些人會種些蕪菁(turnip,見下圖),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喂牲口。

(圖片來自Emma Dibben)

(圖片來自Emma Dibben)

(圖片來自Emma Dibben)

(圖片來自Rising Digital)

(圖片來自Rising Digital)

(圖片來自Rising Digital)

其他院子里種的可能還有洋蔥、大蒜、韭蔥、小蔥、歐芹、藥用鼠尾草(sage)。
歐芹長得很像香菜。下圖左邊是香菜(coriander),右邊是歐芹(parsley)。

(圖片來自A Piece of Cake)

(圖片來自A Piece of Cake)

(圖片來自A Piece of Cake)

  • 水果

如果有種果樹,那水果可以做成果醬或者腌制,這樣也能存放很久。通常會有蘋果、梨、車厘子、李子、葡萄、西洋李子(damson)。西洋李子長下面這個樣子: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維基)

(圖片來自mostlyeating)

(圖片來自mostlyeating)

(圖片來自mostlyeating)

醋栗、草莓、桑葚也有人種,但是黑莓和黑刺李(sloe)因為野生到處都有就沒有人種了。

跟綠葉蔬菜一樣,當時觀點是水果生吃也對身體有害,所以普遍做法是以某種方式烹飪過,生吃一般是窮人。

  • 海鮮

雖然說一半的日子不能吃肉,按理魚類消耗可能高,但對住在鄉下的人來說,並沒那麼常吃魚。住在內陸的話,通常很難獲得新鮮魚,運費就要高。而有錢人因為不能吃肉,反而推高了魚的價格,所以魚比較貴。冬天也不好獲取魚,因為英國冬天白天很短,相當於說我在路途實際能行進的時間就短。因此內陸夏天更容易有魚。

有的人可能想內陸也有河、有湖啊。但這和打獵是一個道理。一般人是不能隨便就在什麼河、湖、池塘之類地方抓魚的,這個權利是領主的。領主可能會雇你打魚,但是你打的魚都進領主嘴裡了。監管你的人可能允許你留條魚,但是這條魚基本也會賣掉而不是吃了,因為它大概相當於兩天的薪水。皇室成員之間互相贈送魚做禮物。

約克公爵定期向他的表親英王亨利四世贈送白斑狗魚、鯛、丁鱖和三文魚。
——《中世紀英格蘭漫遊指南》

這樣的話,普通人就只好吃腌漬的魚。農民最常吃的是腌制的鯡魚(英國普遍是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蘇格蘭地區很有名的做法是把鯡魚對半剖開煙熏了,做出來的另有一個名字叫kipper,尤其是曼島的煙熏鯡魚,十分有名。

(煙熏鯡魚,圖片來自維基)

(煙熏鯡魚,圖片來自維基)

(煙熏鯡魚,圖片來自維基)

(Oz手裡那個白盒子就是曼島「伴手禮」——kippers 圖片來自radiotimes)

(Oz手裡那個白盒子就是曼島「伴手禮」——kippers 圖片來自radiotimes)

(Oz手裡那個白盒子就是曼島「伴手禮」——kippers 圖片來自radiotimes)

(鯡魚罐頭在超市裡到處都有 圖片來自john-west)

(鯡魚罐頭在超市裡到處都有 圖片來自john-west)

(鯡魚罐頭在超市裡到處都有 圖片來自john-west)

其次比較常吃的是鹽腌的白肉魚,比如鱈魚。你看,鱈魚當年是中下層人吃,時至今日,鱈魚已經限制捕撈數量,價格也不便宜了。另外還有種不貴的,是鰻魚。英國水域主要有兩種鰻魚(其他幾種生活得比較深海),一是歐洲鰻鱺(Anguilla anguilla),英國人也叫silver eel,是淡水裡的(鰻魚飯那個是日本鰻鱺),另一種是歐洲康吉鰻(Conger conger),英國人叫Conger eel,是海里的(類似於日本人「穴子」的那類鰻魚)。鰻魚主要放在派裡面(萬一你不知道的話,和pudding布丁類似,英國人說的pie派不是蛋黃派巧克力派那個派,而是像外面裹著酥皮,裡面裝燉菜的食物)。不過中世紀結束三百年以後,倫敦東區出現了一種叫鱔魚凍(jellied eels)的窮人食物,現在在超市裡就有賣。個人覺得不大好吃。

(鱔魚凍 圖片來自某個博客)

(鱔魚凍 圖片來自某個博客)

(鱔魚凍 圖片來自某個博客)

  • 飲品

一般人喝的就是ale,這個可能翻譯成麥芽酒,或者艾爾酒,它跟啤酒的區別就是ale不加啤酒花,beer要加啤酒花。一般不喝水,因為水不幹凈。喝水的通常是獨身男子之類的,因為釀艾爾酒,被認為是妻子的義務。沒有啤酒花它很容易變質變酸,這時候就往裡面加各種東西以圖掩蓋味道。
因為它太重要了,所以當時法律規定了艾爾酒的價格。大麥每夸特2先令時,4加侖的艾爾酒應賣1便士。最好的艾爾酒產自肯特郡,可以賣每加侖2便士。
當時的艾爾酒有些甜,度數不高(因為要當水喝)。有些地方喝的是蘋果酒(cider)和梨酒(perry)。

(Ale 圖片來自love-local)

(Ale 圖片來自love-local)

(Ale 圖片來自love-local)

(蘋果酒和梨酒)

(蘋果酒和梨酒)

(蘋果酒和梨酒)

蘋果酒當時是多少錢呢?是每加侖0.5便士。但是酒精度比艾爾酒要高些。

11月末12月初的時候,BBC播了一個4集的節目叫《城堡的秘密》(Secrets of the Castle with Ruth, Peter and Tom)。節目是這樣的,法國人在1995年開始了一項考古學試驗,其實是一個建築工程,在勃艮第計劃用35年的時間、完全使用13世紀的工具與技術,重建一座中世紀城堡,叫做蓋德隆城堡(Guédelon Castle)。然後主持人Ruth,Peter和Tom就來到這個項目工地,親身體驗中世紀修築城堡的方法和生活。其中一小段是Ruth做飯的內容,下面是截屏。

(這是Ruth在採摘城堡附近的歐芹。)

(這是Ruth在採摘城堡附近的歐芹。)

(這是Ruth在採摘城堡附近的歐芹。)

(這是長在周邊的一種可食用的野草,叫碎米薺(

(這是長在周邊的一種可食用的野草,叫碎米薺(

(這是長在周邊的一種可食用的野草,叫碎米薺(Cardamine hirsuta),它是苦的。)

(蒲公英的花也是用來食用的。)

(蒲公英的花也是用來食用的。)

(蒲公英的花也是用來食用的。)

(工匠們的糧食用手推磨(quern)來磨碎成麵粉。)

(工匠們的糧食用手推磨(quern)來磨碎成麵粉。)

(工匠們的糧食用手推磨(quern)來磨碎成麵粉。)

(Ruth在使用手推磨,她說:「這是來自歷史深處的聲音。」)

(Ruth在使用手推磨,她說:「這是來自歷史深處的聲音。」)

(Ruth在使用手推磨,她說:「這是來自歷史深處的聲音。」)

(Ruth往中間加了一把大麥。)

(Ruth往中間加了一把大麥。)

(Ruth往中間加了一把大麥。)

(Ruth在煮一鍋pottage,這個pottage是一種像燉菜一樣的食物,或者也可以是加入蔬菜什麼的燉粥,是中世紀普通人非常常見的吃法。前面說的粥,就是屬於這種。這裡Ruth用的是磨好的大麥粉和在園子里摘的綠葉菜。)

(Ruth在煮一鍋pottage,這個pottage是一種像燉菜一樣的食物,或者也可以是加入蔬菜什麼的燉粥,是中世紀普通人非常常見的吃法。前面說的粥,就是屬於這種。這裡Ruth用的是磨好的大麥粉和在園子里摘的綠葉菜。)

(Ruth在煮一鍋pottage,這個pottage是一種像燉菜一樣的食物,或者也可以是加入蔬菜什麼的燉粥,是中世紀普通人非常常見的吃法。前面說的粥,就是屬於這種。這裡Ruth用的是磨好的大麥粉和在園子里摘的綠葉菜。)

(鍋裡面放好水,然後加入切好的韭蔥。)

(鍋裡面放好水,然後加入切好的韭蔥。)

(鍋裡面放好水,然後加入切好的韭蔥。)

(之後又加入了蕁麻。)

(之後又加入了蕁麻。)

(之後又加入了蕁麻。)

(旁白:「加入穀物使做出的燉菜像粥一樣。」這裡加的就是大麥粉。)

(旁白:「加入穀物使做出的燉菜像粥一樣。」這裡加的就是大麥粉。)

(旁白:「加入穀物使做出的燉菜像粥一樣。」這裡加的就是大麥粉。)

(這個是做出的成品,Ruth在給另外兩個去修建塔樓回來的主持人盛菜。)

(這個是做出的成品,Ruth在給另外兩個去修建塔樓回來的主持人盛菜。)

(這個是做出的成品,Ruth在給另外兩個去修建塔樓回來的主持人盛菜。)

(主持人們邊吃邊聊,當時的房間就是這樣。)

(主持人們邊吃邊聊,當時的房間就是這樣。)

(主持人們邊吃邊聊,當時的房間就是這樣。)

(再來一個食物的鏡頭。)

(再來一個食物的鏡頭。)

(再來一個食物的鏡頭。)

  • 城鎮

這裡就提到酒館飯店了。如果去的是房子比較小、燈光昏暗、接待你的是老闆娘這種,一般和前面在鄉下自耕農家裡吃的差不多,或者更差點。

Henry Riley寫的《13,14和15世紀倫敦和倫敦生活編年史》(Memorials of London and London Life in the 13th, 14th and 15th Centuries)中提到了這樣的價格規定:
最好的鵝 6便士
最好的乳豬 8便士
最好的公雞 6便士
母雞 4便士
最好的兔子 4便士
最好的水鴨 2.5便士
最好的野鴨 5便士
四隻雲雀 1便士
丘鷸(woodstock) 3便士
沙錐(snipe) 1.5便士
灰山鶉 5便士
野雞 2便士
烤羊腿 2.5便士
烤雞 7便士
烤鵝 7便士
最好的羊架 24便士
最好的牛腿肉 5便士
最好的豬腿 3便士

當時在倫敦可以買到糖、葡萄酒、扁桃仁、海棗、大茴香、甘草、蜜餞、肉豆蔻、肉桂、胡椒、香菜、加侖、葡萄乾、無花果、丁香、姜、鹽、大米、糖漿等等。1磅甘草要1便士,一磅生薑要2先令,1磅丁香超過4先令,1磅番紅花1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有技術的勞動者3天才賺1先令。而橙子果醬1磅要3先令。

酒呢,花上0.5到1便士就可以喝上一杯葡萄酒。多數英格蘭當時的紅酒來自波爾多,每加侖3到4便士,德國萊茵河流域的葡萄酒要每加侖6到8便士,西班牙的酒和波爾多的價錢差不多,最便宜的是英格蘭的酒,只有白葡萄酒,一般是波爾多酒的一半價錢。只是多數英格蘭酒都讓貴族喝了,酒館一般沒有。

酒館(tavern)一般只賣葡萄酒不賣艾爾酒。但是有種叫ale-house(酒屋)的地方賣艾爾酒,不賣葡萄酒,有時候賣蘋果酒。

以上。


謝謝 @DHMO Geek 的邀請,(注意圖片,珍惜流量)

我大致看了一下這個兩年前的問題以及所有回答,不得不承認很精彩,但是我覺得還是有補充的餘地,我將在以下的內容中把我所知道的告訴你,下面是本文的一個大致目錄:

  • 中世紀飲食小簡史
  • 齋戒
  • 麵包/穀物
  • 肉類
  • 魚類
  • 蔬菜
  • 水果
  • 乳製品
  • 香料
  • 中世紀菜譜
  • 中世紀物價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1000年前中世紀的食物和味道?

除了一些類似下面這些繪畫插圖外,還包括菜肴菜單家庭賬單烹飪書考古調查、以及一些相關文獻的記載等來源

中世紀食物小簡史

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蠻族滲漏進歐羅巴的心臟部位,最初能夠理解高水平文化和美食的大眾亦隨之消失,直至五百年後,歐洲才開始出現美食這一概念,意味著在公元5紀到公元十世紀的這五百年間,人們吃食物只是為了不被餓死,僅僅是為了充饑而已,哪還能顧得上食物的味道如何?在出現食物短缺,饑荒的情況下,人吃人的情況也難免會有。

在7世紀開始的阿拉伯人擴張運動後,一些被阿拉伯人佔領的地區,如西班牙、西西里等,深受阿拉伯菜風味的影響。

歐洲糧食饑荒從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好轉,至少糧食產量能夠多多少少跟得上人口的增加。之後的十字軍東征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讓很多來自於東方的香料或調味品來到了歐洲,從而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

14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使得近三之分一的歐洲人死亡,從而打破了飲食的平衡,中世紀後期,人均可食用肉類變多,「食肉的」歐洲也終於成為現實。

隨著1492年新大陸的發現,使得番茄、土豆、玉米等新食材進入了歐洲人的廚房,並永遠得影響著歐洲人的味蕾。

齋戒

他對禁食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常常抱怨說齋戒有害他的健康,但由於繼續堅持禁食,只有很少幾次喝點東西來維持他的體力,生病卧床的第七天後,他接受了聖餐,在二月一日的五天前第三時死去。享年七十二歲,在位四十七年。

《查理大帝傳》艾因哈德

在中世紀很長的時間中,因為教會要求抑制性慾或提醒眾生感懷基督受難,一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施行齋戒的。封齋時間通常是周三、周五,或者像降臨節、四旬節等重要日子。大齋戒的六個星期,每周星期五、星期六——對於某些家庭還包括星期三以及某些重要節日前夕,都禁止食用肉類,在齋戒期間吃魚是不破齋的,星期五是耶穌的受難日,一般也忌葷。

至少從4世紀開始,基督教就開始宣揚禁食對精神升華的好處。要節制食用肉和乳製品,從而減少肉慾和與之相關的貪食與好色,以確保靈魂的救贖。基督徒鼓勵許多虔誠的信徒效仿修行者禁食,而世俗世界中則要自由許多。亞爾的杜瑟利(Caesarius of Arles,470—542)曾試圖說服他的信徒不用酗酒或參加宴會,因為這不僅可能帶來讓人後悔的後果,而且暴飲暴食也是異教徒的典型行為。

《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Paul Freedman

禁肉的主要原因還是教會擔心吃肉會引起性慾與節慾相違背,大量中世紀的思想和論述細緻地探討了什麼是「肉」和「非肉」。魚做的食物枯燥乏味,用來替代「非肉」的意見層出不窮。各種替代品的解釋也大量湧現,黑雁和一些水鳥也因其腳帶有蹼、住在水裡並據說在水中生育(人們認為其未經交配)而被認為其肉不會引起性慾。與之相似的是,人們辯解說完全長成的兔子胚胎不是肉——子宮中的流動性使其變成一種液體生物,不管怎樣,中世紀一些法國的修道院飼養兔子,就是為了讓教士們在齋戒日時吃得更好一些。

和黑雁、水鳥同樣的原因,海狸的尾巴也可以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封齋「素食」,16世紀的英國牧師作家Edwad Topsell說:

這種野獸的尾巴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它有著與魚最接近的自然特徵,沒有毛,皮膚長著似魚的鱗片,它們被認為是一種美味佳肴,剝皮後吃起來像?魚,被當做齋戒日可食用的肉類,雖然其以腐爛的屍體為食,但它們的尾巴和前爪卻出奇的美味。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仿肉」,比如用魚肉替代豬肉,模仿火腿或培根;將魚籽塞入蛋殼裡,充當雞蛋。除了封齋有關的禁食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禁食風俗,如西班牙為了慶祝1212年對穆斯林摩爾人的作戰勝利,規定星期六不動葷,但動物雜碎和骨頭不在此列,這一禁令直到18世紀才廢除。

他吃的大鍋雜燴里常放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晚餐幾乎頓頓是蔥頭拌肉沫,星期六燉點羊蹄羊骨,星期五隻吃扁豆,星期天添上一道鴿肉,這樣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

《堂吉訶德》米蓋爾·德·塞萬提斯

麵包/穀物

從9世紀到人口發展達到頂峰的14世紀上半葉,歐洲人越來越依賴穀物,人均可消費肉類和乳製品則開始減少。穀物是所有中世紀餐桌上的主角,但在精英階層的飲食中卻顯得微不足道。許多手稿的插畫中都描繪了多數資產階級餐桌上的圓麵包或麵包卷。最好的小麥用於製作精製白麵包,即pain de main(家用麵包)或更高級的品種。富裕家庭中,麵包或烤或買,但都是當天新鮮的。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中,麵包的存儲時間就相對較長,最長可達一周時間再久,人們可能就會把麵包切成托盤的形狀(可以把其他食物盛在麵包里上桌),把麵包磨碎或捏碎,加入醬汁,使醬汁增稠。上菜的人有時也會用麵包防止手被金屬容器燙傷。一些人喜歡模仿精英階層吃白麵包,另一些人還是主要吃他們可憐的穀物、黑麥、大麥甚至燕麥,而還有些人只有在喝湯的時候才能吃到穀物。

《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Paul Freedman

在中世紀由於糧食吃產量的跟不上導致的饑荒現象是比較常見的,14世紀的饑荒僅西班牙地區就大約餓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天天食用肉類對於平民來說難以負擔,穀物,特別是黑麥在中世紀的地位就變得十分重要。黑麥和蕎麥是由摩爾人和撒拉遜人(中世紀歐洲人對阿拉伯人的稱呼)在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後引進歐洲的,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歐洲饑荒問題。窮人只能吃得起用大麥、燕麥或黑麥製作的粗糙麵包(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原來吃的一種德國黑麥麵包,居然是酸的,還有股餿味,然而這並不是陳麵包,那中世紀的麵包諸君可大致想像其中滋味如何)

中世紀時期,人們一般一日兩餐,主餐在接近中午時開始,第二餐大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下午茶時間。只有小孩和病人才吃早餐。穀類是歐洲人最重要的主食,穀物多數會製成麵包,一些估計指當時歐洲人一天會吃1至1.5公斤的麵包,但穀類有時也會煮成稀粥和麵條。

麵包是中世紀時期的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人認為小麥是眾麥之首,營養最高,售價亦最貴,貴族們吃一種被稱為Manchet的精白麵粉製作的麵包,社會下層則吃黑麥和大麥或一些滿布面糠的麵包。不同類型的麵包如下:

  • pandemain – 篩過2或3次麵粉製作的優質麵包
  • wastel – 沒有篩過的優質麵包
  • cocket – 廉價的白麵包
  • cheat – 去掉麩皮的全麥麵包
  • tourte – 含稻穀的麵包(俗稱為黑麵包)
  • horse bread – 用豌豆或其他糧食製作的麵包
  • clapbread – 大麥或燕麥餅

在中世紀的麵包通常不會添加酵母,這樣製作出來的麵包都非常重且難以消化,所以人們會把麵包製作得很薄。除了作為食用之外,歐洲人用餐時由於共用一張刀,當把刀具傳給另一人使用前,往往會把麵包當作抹布,把刀具清潔乾淨,有時更會把麵包當成隔熱布,而以舊麵包當作餐碟的做法亦相當普遍這些麵包有時會被用來當做盤子使用,有一種吃法就是:在這些麵包上面沾醬汁或肉汁甚至是酒後,就像吃餅乾一樣吃下去,而酵母一般用於糕點的製作。

對於中世紀的窮人來說最糟糕的不是吃黑麵包,而是麥子的歉收。為了製作麵包,人們甚至會用豌豆、橡果磨成粉,製作麵包,這是一種非常廉價的方式。因為穀物的不足,飢餓仍然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能夠替代穀物作為主食的就是豆類作物。在法國南部,栗子是人畜的基本食物;地中海沿岸地區,穀物依然保持著特殊的地位,而乾淨的白麵包依然是有錢人的專屬主食。

肉類

除了用炭烤得太久的豬肉塊,或者是血液未清除殆盡的野味料理,黑色一直被廚師視為是鑒定食品「尚可食用」到「腐壞」之間的分界線。一般而言,沒有多少人喜歡在餐桌上看到如此讓人食欲不振的顏色。但是在廚師的巧思之下—或是在豬血香腸上擺設幾塊洋蔥做點綴,或者於香烤鮭魚上添置一片豬肝以養眼,或添加些顏色鮮艷的辣椒增添美感和挑動食慾,使得難登大雅之堂的黑色,搖身一變,由灰頭土臉的灰姑娘變成了仙杜拉公主。

《History Of Medieval Life》David Nicolle

中世紀肉類的來源非常的廣泛,尤其是對富有的王室和貴族來說,平民只能在節慶期間偶爾吃上一回肉。肉類包括牛肉、雞肉、鴨肉、豬肉、鹿肉、羊肉、野兔、野豬、天鵝、蒼鷺,甚至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鳥肉,如:畫眉、八哥、鵪鶉、布谷鳥、百靈鳥、孔雀等。

平民擅自到王室的捕獵場偷獵是嚴厲被禁止的,如果一旦被發現會被剁手甚至處死。現代的歐洲人對於諸如舌頭、眼睛、尾巴、耳朵或者一些內臟等「下水」是很排斥的,但是對於中世紀的歐洲平民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葷物」。

食用最多的還是豬肉,因為一旦冬天飼養牛羊的牧草就沒有了,這時候牛羊只能被宰殺然後將其腌熏保存,而對於豬的照料比牛羊少得多而且飼料便宜,並且能吃人們剩下的食物,這一點非常受人們的歡迎。豬的每個部位都可以吃,腸子通常被當做腸衣製作香腸。法蘭克人非常喜歡吃肥肉,生肥肉則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藥物。當時的豬體型都比現在的豬小得多,原因主要是放養沒有過多的照顧,豬肉相當瘦,但它們的肉也往往有寄生蟲,吃豬肉也是冒風險的事情。新鮮的肉通常用來燒烤,而不是很新鮮的則用來燉煮,在貴族城堡的宴會中,紅酒燉牛肉是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講到「黑色」食物,我想到了一個著名的英國菜,英王亨利八世的最愛——Black Pudding(黑布丁),亨利八世對黑布丁的愛,那才叫一個「一天不吃,渾身難受」。沒吃過的朋友肯定覺得,布丁嘛,這不就是個甜品嗎?真的是大錯特錯咯!這個東西主要原料是豬血,然後將剁碎的心、肝、肺、胃等各種各樣的內臟加之燕麥混合在一起,然後放各種調味品,最後用水煮熟即可,如果諸君有興趣,我在之後的中世紀食譜中會給出相應的製作步驟,可以歡迎去嘗試。

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對於肉類的烹飪很少有相應的調味品或香料,不難想像當時的肉類菜肴味道不會好到哪裡。

魚類

在歐洲,齋戒日需要大量的魚。鯡魚是一種日常必需品,可以撒上鹽放在桶里腌制或吃新鮮的——用煙熏制或甚至像在荷蘭不做任何加工,不列顛東北海岸線上的漁民將他們捕撈的鯡魚出口到世界各國。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鯡魚之所以沒有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負擔不起各種各樣魚類的人們在四旬齋期間已經厭倦了它,因此它只是宴會上較低檔的菜肴,所以很少被提及。鯡魚貿易很重要。中世紀日用品商人團體漢薩同盟,認識到了鯡魚船隊的經濟價值,在漁業歉收的那幾年給捕魚者上了團體保險。

《Charlemagne『s Tablecloth : A Piquant History of Feasting 》 Nichola Fletcher

早些時候,吃魚的現象僅出現在地中海沿岸及沿湖地區,但是從維京時代出現適於深海捕魚的漁船起,北歐人就開始以吃魚著稱了。從11世紀起,魚肉消耗量不斷攀升:這幾乎是在公元1000年前後的幾十年間突然發生的,其中又以鱈魚和鯡魚最為突出。在沿海沿河的地區螃蟹、牡蠣、貽貝等也很受人們的青睞。

這與教會新飲食習慣的影響不謀而合。不過吃魚,尤其是吃新鮮的海魚或淡水魚,仍然與社會地位息息相關。魚也是上層階級餐桌上的一個主要元素。北歐距海一天騎程的大面積地區中,都可以弄到新鮮海魚。最顯赫的家庭魚的種類也最豐富。15世紀早期索爾茲伯里有一名主教,九個月內就吃過四十二種魚、甲殼動物和貝類。另外,淡水魚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尤其是11世紀以後,人們開始斥巨資挖魚塘。這些魚塘中的魚(狗魚、河鱸、丁鯛和鯉魚,其中鯉魚15世紀才在英國出現)與小溪與河流中捕來的魚(鮭魚、鱒魚、鰻魚、七腮鰻和鱘魚)一樣受歡迎。

中世紀時期的淡水魚數量要比現在豐富得多,鱸魚,梭魚和丁鯛往往都是下層吃的,像鯡魚、鱒魚則非常受到貴族的青睞,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人為了搶奪英國人的鯡魚,甚至爆發了一場死傷數百人的「鯡魚戰役」(Battle of Herrings)。像海豚、鯨魚之類的大型魚被捕到後,會將其腌制,然後販賣到歐洲各地市場。販賣的魚也因分為:新鮮、腌制、熏制的不同而價格各不相同,中世紀的魚類貿易非常繁榮,來自北歐的魚甚至會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販賣。內陸地區的海魚要比肉貴得多,所以人們寧願選擇吃用肉也不會吃海魚,當然貴族們除外。

上圖為荷蘭人吃鯡魚的吃法,腌制好的鯡魚沾上生洋蔥粒,用手拎著魚尾巴,仰著頭,一口吞下去

蔬菜

三個人毫不講究地在木桶後擺上一張「桌子」(實際上是支上一塊木板),然後開始吃飯。莫里和馬爾蒂吃莫朗家給的肥豬肉;素食者普拉德·塔弗涅吃小扁豆、植物油、葡萄酒和核桃。從地窖的飯桌到閣樓的飯桌之間,人們相互表示敬意:莫里受本桌推舉,把經塔弗涅專門祝聖過的麵包或麵餅送給閣樓上的五個人。

《蒙塔尤》勒華拉杜里

在中世紀人們認為從地上生長出來的食物是很低級的食材,所以蔬菜大多是窮人食用。中世紀的歐洲人常見的蔬菜有:洋蔥、菊苣、生菜、甜菜根、捲心菜、胡蘿蔔、洋薊、鷹嘴豆、蠶豆、豌豆、扁豆、蘆筍等。農民或者手工業者會將各種蔬菜配以麵包加上乳酪一起食用,偶爾也會和肉類一起燉煮食用,在德國的某些地區會將蔬菜進行腌制,製作成酸菜食用。

水果

那濃湯中有青菜、肉絲、肉塊、羊肉、豬肉、咸牛肉、上等火腿,還有許多糕點、乳酪、奶油以及各種各樣水果。

《巨人傳》拉伯雷

在中世紀水果很受歡迎的食品,人們把水果製作果醬、晒乾、腌制或直接新鮮食用,除此之外水果亦會被加入進烹飪菜肴中,以增添風味口感。當時在歐洲各地都能吃到水果,只是柑橘等水果只有在南歐生長。在法國,葡萄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生產葡萄酒的原料。在齋戒時,葡萄乾、大棗、無花果常用來配以魚肉食用,人們認為進食水果對健康大有裨益,所以病人須常吃水果。

由於糖和蜂蜜都很貴,所以水果就被當成一種天然的增甜劑加入菜肴中。在南歐的水果中:檸檬、石榴、榲桲、葡萄等較為常見。而北歐,蘋果、梨、李子、覆盆子、藍莓和草莓更常見。無花果和棗子在歐洲各地都能吃到,但在北方進口更貴。

通過諾曼底人引入英國的西西里菜肴最開始源自阿拉伯菜,使用糖便是最重要特徵之一,中世紀時期的英國菜肴多數學習阿拉伯菜烹飪方法,將石榴汁加入其中,既添紅色又有甜味,而法國、德國則受阿拉伯菜影響較小,「甜味」菜肴是區分中世紀英國和法國菜的特徵之一。法國鮮有基於水果的菜肴,而受英國人喜歡的餡餅則是由水果製成的果醬為原料製作。

乳製品

牛作為有著農耕價值的牲畜,很少會被用來食用,其食用價值多為乳製品,除了牛奶之外,山羊奶、綿羊奶也很常見。新鮮的牛奶不是很常見,除了難以保存之外,中世紀缺乏鮮奶消毒技術使得鮮奶會被細菌污染,所以那時的鮮牛隻會被非常窮的人飲用,而大多數農民會喝脫脂奶或乳清。有時鮮奶也會被用作貴族菜肴的製作,但是多數情況下會用杏仁奶替代。基本上那時的農民養頭奶牛不會去喝牛奶,而是製作成黃油、乳酪。

乳酪是下層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通常和水果或麵包一同食用。

乳酪的種類不僅每個國家味道不同,甚至連每個村的乳酪口味都各不相同,像著名的Dutch Edam, Northern French Brie 、 Italian Parmesan等乳酪都是誕生於中世紀,難怪戴高樂總統感慨道:「應該如何管理一個擁有246種乳酪的國家?」

有錢的中世紀歐洲人喜歡用厚厚的奶油和草莓製作成蛋糕。這種蛋糕在14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可以算作是現代大家所吃的芝士蛋糕的祖先了。牛奶也被用於製作蛋奶凍餡餅、奶油湯、熱飲

黑死病以後,乳製品的生產量更是大幅度提升,其供應量與動物飼養情況息息相關。即使是在英國、法國北部和低地國家等乳製品產量較高的國家,乳製品對精英階層的影響也極為有限。然而在全歐洲,乳酪和黃油都對美食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欣賞高品質的乳酪,並願意進行長距離運輸。 1170年後的至少五百年內,格洛斯特(Gloucester)的乳酪都由莊園承租人運至南安普頓(Southampton ),再運送至卡昂(Caen)的莊園中。

雖然在大多數地區的人將豬油或橄欖油作為烹飪油,但是黃油還是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主導地位,大約從十二世紀開始,黃油作為一種商品在各個國家中進行相關的貿易活動。

有關葡萄酒和啤酒消耗方面的記錄十分詳細,這為我們的估算提供了方便。許多地區成人平均每天約喝2升葡萄酒和啤酒;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葡萄酒的平均消耗量達每人每年400升。然而各時各地差異甚大以葡萄酒而言,盧森堡人平均每天消耗0.6升,巴黎人每天飲用0.5-2.45升,而巴塞爾人每日平均能喝0.25-0.33升。

《History Of Medieval Life》David Nicolle

在中世紀乾淨的水源不能很容易獲取,加之歐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酒精飲料難以腐壞,理所應當成為一種比水更潔凈的飲品。在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蜂蜜和牛奶、馬奶製作的蜂蜜酒和奶酒,但是依然沒有葡萄酒和啤酒受歡迎。在13世紀蒸餾酒出現之前,由於釀酒技術問題,中世紀的酒度數都不高。

在那個時候,人們認為決定葡萄酒的品質不僅是陳釀年份、產地、葡萄品種,更為關鍵的是製作葡萄酒時葡萄在桶中被擠壓的次數。頭一次擠壓的即為上品,專供貴族飲用;第二三次擠壓的葡萄汁為次品,平民或農民就喝這種次品葡萄酒;而最窮的人則只喝得起葡萄製成的黑醋。

葡萄酒除了直接飲用外,有錢人還會在其中放入諸如:姜、豆蔻、胡椒、摩洛哥豆蔻、肉豆蔻、丁香和糖等香料和調味品。在中世紀的醫生眼中,這種添加香料的酒是一種疏通身體各個部位,從而讓身體變得更健康的保健酒。

上品的葡萄酒作為飲用貴族的特權,在他們的手中葡萄酒逐漸分出來各種等級,一些著名的葡萄種植園分著「頂級」與「一級」之分,如在法國的勃艮第地區出產的羅曼尼·康帝(La Romanee-Conti)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對於葡萄酒的昂貴,啤酒更受平民歡迎,大部分人把啤酒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早在公元800年左右,釀酒師這個職業即散見於為數不多的文獻史料中。最初,修道院供應啤酒給院內僧侶當作每日飲品,他們是啤酒最大的受益者。到 8世紀末9世紀初,當時的本草啤酒是用大麥芽和當地的香料配製成的,並逐日發展成日常飲品。從清澈到渾濁,啤酒的顏色不同,價格不同,味道也不同。通常來說越是陳釀越清澈,成本也相應提升,而窮人則只能喝得起有沉澱物的啤酒了。

中世紀釀造的啤酒最初多以本草啤酒為主。為釀出本草啤酒,不論釀酒坊也好,修道院也好,還是老百姓,都需要某種特定的香料配方。這種香料配方的主要成分除了麥芽,通常還有香楊梅葉,此外也有使用松脂葛樓子、杜松子或其他添加物。本草啤酒的釀法各地有顯著不同,但這種酒大多發酵程度低、色濁、味甜、氣泡少。在中世紀時期被稱為啤酒的飲料和今天的啤酒不論在味道上或外觀上都有明顯的差異。

從9世紀開始,南德地區便使用蛇麻做藥引和啤酒原料,並有著系統的栽種程序。但直至中世紀晚期,蛇麻啤酒才傳到其他地區,開始與舊式本草啤酒競爭。蛇麻啤酒的口味和現今啤酒已相當接近。

香料

國際市場上,曾經價等黃金的胡椒如今每千克價格不到3美元。想來,如果一個現代人買一袋胡椒穿越回中世紀的歐洲,他將會變得何其富有。

《香料之路》

在中世紀之前,是由羅馬人的貿易和征服將東方的香料帶進歐洲的,當時一磅胡椒的價格大概相當於今天人民幣600元左右。到了中世紀時候,香料貿易由阿拉伯人掌控,價格更是翻番。由於缺少香料和調味品,大部分歐洲人食用的菜肴口味可想而知有多難吃。

中世紀的烹飪以調味品及強烈的味道而著稱。人們使用調味品不僅因為它能營造香味、提升食慾,而且因為它能給菜肴著色(有時這才是唯一目的),當時的烹飪書中記載的百分之七十的食譜中都用到香料,簡直成為貴族飲食的特徵。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此類香料首先在北歐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歐陸貿易的重要特徵,有些還遠跨重洋,到達今日的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等地。佛羅倫薩人弗蘭西斯科·彼加洛梯(Francesco Pegolotti)在筆記中收集了14世紀前四十年近三百種"香料」。其中不僅包括我們現在認為的香料,還包括堅果和水果,如杏仁(人們經常將其輾碎後摻入牛奶中)、無花果和大棗,以及製藥、香水和化妝品原料。在中世紀時期,貨物的最終用途區別不大(其中一些產品,如糖果或用水果製成的蜜餞,在某些情況下既可作為食物又可作為化妝品),在美食中使用香料有四種目的:改變菜肴的體液屬性;改變菜肴的味道;給菜肴著色;在需要消耗大量食物時幫助貯藏食物。社會較低等級的人使用的香料較少,且主要為當地種植的香料,如芥末、紅蘋果和藏紅花等。隨著貿易量不斷增加, 13世紀時價格居高不下的胡椒等進口香料也越來越常見。

其中一種香料--糖,改變了美食的可能性。八九世紀時,甘蔗從印度引入中東,隨即在埃及和北非大受歡迎,到中世紀晚期又進入地中海各島。13世紀中期,隨著塞普勒斯水力磨坊的發展,甘蔗產量大大增加,在市場上隨處可見。威尼斯人和熱內亞人將甘蔗加工成圓錐形糖塊,在整個歐洲大量進行貿易。糖塊中有時還加入其他香料,打包後製成蜜餞、果糖(最初為阿拉伯語中的"kand",糖,最後發展成乾地亞和克里特的果糖)、甜粉後進行銷售。北歐人則用糖塊來煮糖漬水果和罐頭。

《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Paul Freedman

中世紀人們面臨的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肉類的儲存。與糧食相比,新鮮的肉食雖然味道鮮美,能激發人進食的慾望,也很滋養人。但在氣溫較高的季節如夏季,如果沒有保鮮措施,肉類食物一兩天後就會腐敗變質。對於肉類食物容易變質這一難題,從希臘羅馬人開始就通過胡椒和鹽來腌制延長其保質時間。

有了香料,歐洲人從此不再為肉的腐敗發愁。同時對於稍微有些腐臭的肉,香料又可以起到「矯正」肉味的作用,很好地掩蓋腐肉發出的那些難聞的味道。香料開始逐漸在歐洲人的飲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香料的昂貴价值使得多數平民望而卻步,只有少部分貴族或有錢人能夠消費得起。

中世紀菜譜

下面我介紹一些中世紀菜肴,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按照菜譜在家裡面嘗試一下

黑布丁

配料:豬雜碎(心、肝、胃、肺、腸 看你心情,想吃什麼隨便加)、腸衣、燕麥片、鹽、胡椒、豆蔻、切碎的香菜、切碎的洋蔥

  1. 把生豬血放入盆內,凝成塊的要劃碎,-把切塊豬雜碎和其他配料混合到豬血中。
  2. 然後把拌好的雜碎鬆散地灌進豬腸衣,把它分段,平均30CM左右一節吧。
  3. 在80°C熱水中煮約40分鐘,煮的過程中用針扎扎破香腸放氣,不要提高溫度以免香腸爆裂。
  4. 用冷水泡涼,把線繩解去即成

Bukkenade(紅燴牛肉)

配料:切成小塊的3磅牛肉、1湯匙西芹、1茶匙鼠尾草、1茶匙牛膝草、1 / 2茶匙丁香、1 / 4茶匙豆蔻皮、四個蛋黃、3 / 8杯酸果汁、1 / 2茶匙生薑、1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1. 將牛肉放入約8杯量的水中,煮至沸騰之後小火再煮30分鐘
  2. 加入歐芹、鼠尾草、牛膝草、丁香、肉豆蔻皮,攪拌均勻後再煮30分鐘,知道牛肉變軟
  3. 將蛋黃在碗中攪拌均勻,倒一杯肉湯進入蛋液中和剩下的調料一起攪拌均勻
  4. 將攪拌好的蛋液倒入煮牛肉的鍋中,待沸騰即可

孜然洋蔥

配料:1磅去皮洋蔥、2杯杏仁漿、2片麵包屑、1/2茶匙孜然、1 / 4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將所有的配料放入鍋中煮,在煮的過程中不斷用勺子攪拌,防止煮糊,用文火直到煮至洋蔥變軟為止即可

cormarye

配料:2磅豬排骨、11/ 2茶匙葛縷子、11 / 2茶匙香菜、1 / 2茶匙胡椒、1 / 2茶匙鹽、2個丁香和大蒜、2杯紅酒、1杯肉湯

  1. 講豬排放入各種調料與酒混合物中,腌制十分鐘
  2. 將腌制好的豬排放入350°F的烤箱中直到烤熟,在烤制期間不斷的在豬排上抹油
  3. 將烤熟的豬排放入鍋中,用事先準備好的肉湯,小火煮約15分鐘即可

Frumenty(牛奶燕麥粥)

配料:1杯燕麥、2杯水、2 / 3杯牛奶、二個蛋黃、1/2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1. 把水燒開後,加燕麥煮至沸騰後,開小火
  2. 煮大約15分鐘後直到水被燕麥吸收完,燕麥變軟為止
  3. 在另一個碗里把蛋黃和牛奶混合攪拌後,加到鍋中和燕麥一同攪拌均勻
  4. 趁熱灑鹽和藏紅花出鍋即可

Macaroni(通心粉)

配料:300克通心粉、2杯肉湯、黃油、11/4磨碎的帕爾馬乾酪

  1. 將沸騰的肉湯中加入通心粉煮熟
  2. 將水瀝干後,加入黃油和乾酪在鍋中翻炒融化即可出鍋

中世紀物價

下面是法國安茹的一個女伯爵1340年至1341年間她在普羅旺斯時,在食材上花費的賬單,一共 243英鎊:

68英鎊用於小麥(主要為麵包)
55英鎊用於葡萄酒
52英鎊用於羊肉、豬肉和小牛肉、食用油和兔肉
19英鎊用於家禽、鴿子和肉湯
9英鎊用於香料(肉桂、丁香、胡椒、藏紅花、芥末、醋、糖和蜂蜜)
7英鎊用於雞蛋
7英鎊用於新鮮的和風乾的蔬菜(捲心菜、韭菜、菠菜、根莖蔬菜、葫蘆、洋蔥、大蒜、鷹嘴豆、豆子和小扁豆)
5英鎊用於鹽和橄欖油
4英鎊用於鮮果和乾果(杏仁、櫻桃栗子、無花果、桃子、榛子和堅果、石榴)
4英鎊用於乳酪
2英鎊用於醬汁和配料,其中橙子也算作醬汁

====================================================================

下面的物價數據來自於Medieval Prices ,如果想了解中世紀其他商品的物價,可自行登錄該網站閱覽

錢幣的換算如下:

1 pound (L) = 20 shillings (s)
1 crown = 5 shillings
1 shilling = 12 pence (d)
1 penny = 4 farthings
1 mark = 13s 4d

在法國 Livre、 Sou、Denier相當於英國的Pound、ShillingPenny

食物和家畜

中世紀各職業的工資水平

====================================================================

如果之前看過我寫的文章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我每次寫完長文回答時,都會寫個「跋」,真不是裝13,確確實實答主自己覺得寫長文還是比較辛苦,不僅要翻閱各種資料將其翻譯成中文,更累的是一篇長文大概會花費我五、六天的時間(每天至少3小時)去思考如何構思,如何排版諸如此類的問題。那看到這,有人可能有疑問,為什麼要「免費的」把知識給予他人? 我發現大部分國人對歐洲歷史(特別是中世紀)有很深的誤解,就像一些歐洲人對中國史、文化的誤解一樣,這種誤解可能是交流、教育、文化產生的,我是真的看不下去,希望我的文章能為大家消除一些誤解,那這樣我幾天的辛苦亦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謝謝你把這麼長的文章看完,感謝~

本文參考/引用的文獻及書籍或網址資料如下(還有一些論文恕不能一一列舉,有些網址可能國內不能登錄):

《香料之路》

《巨人傳》拉伯雷

《蒙塔尤》勒華拉杜里

《查理大帝傳》艾因哈德

《堂吉訶德》米蓋爾·德·塞萬提斯

《History Of Medieval Life》David Nicolle

《Food in Medieval Times》Melitta Adamson

《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Paul Freedman

《The Medieval Cookbook:Revised Edition》Maggie Black

《Charlemagne『s Tablecloth : A Piquant History of Feasting 》 Nichola Fletcher

《La vie au Moyen ?go》Robert Delort

《à la recherche de Moyen ago》Jacques Le Goff

《Le Moyen ?go en questions》Sylvain Gouguenheim

medieval foods

Medieval Food

Castle Life - Medieval Food

Medieval Food - Medievalists.net

A Medieval Feast - Fearless Home Cook

https://www.pinterest.com/byzantinarticon/medieval-food/

Medieval Recipes Food From the Europe of the Middle Ages


飲食結構顯然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中世紀早期跟晚期肯定不完全一樣。在羅馬帝國覆亡之後的幾個世紀,西歐地區森林廣布,森林、河流、沼澤、荊棘叢都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地,可以提供魚,獵物,蜂蜜等食物。當時漁獵和採摘在鄉村生活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居民種地的同時往往也捕魚打獵。

另外,廣袤的森林為放養牲畜提供了方便,牲畜既可用於耕種也可用於戰爭。豬就生活在樹林里。在德意志,9月被稱為『樹林之月』,因為這是橡栗成熟的季節,而橡栗有廣泛的用途。在9世紀的北歐,肥肉占飲食很大一部分,薩利克法典中至少16條涉及對偷豬行為的懲罰。農業考古表明,在很多村子,特別是在西歐的西北和東北,如英格蘭、弗里斯蘭和薩克森等地,真正意義上的耕地很少見,直到11世紀,在英格蘭的一些地區,居民們只靠打漁為生。

據歷史學家介紹,中世紀早期的人們究竟吃些什麼,現在仍不很清楚,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修道院,但那裡的飲食可能比較特殊。不過逐漸地,人們不再靠隨機尋找食物為生,他們努力種植糧食。另一種重要作物是葡萄。R. Dion認為,高盧葡萄種植業的擴展,受貴族中的社交習慣的支配,他們認為自己喝好酒並請客人宴飲是很榮耀的。

關於社會下層,有證據表明,麵包已成為基本食品。如844年禿頭查理頒布的有關Septimanie下級教士的法令規定,主教在巡視路途上可以徵收10隻雞,50個雞蛋,5隻乳豬,但首先是50個麵包。當然,主教社會等級較高,食物可能也較高檔,不能據此推論普通人的食物結構。但普通人應該比富人更多地消費穀物。根據各種文獻,蔬菜,如豌豆,野豌豆,蠶豆,葉子菜和根莖菜,它們是西歐蔬菜的祖先;最後還有肉,但這些都是麵包的『伴隨物』(companaticum)。

用以製造麵包的不僅有小麥,還有黑麥、似雙粒小麥,很多其他雜糧,大麥,甚至燕麥,當時燕麥更多是供人食用而不是用來喂牲畜。粥食佔多大比重不太清楚。當時的啤酒,稠得像湯,在北歐很常見。

但莊園中最好的地塊總是圍起來供主人種葡萄,只要氣候允許葡萄成熟。在較為潮濕的地方,草地廣布,餵養大牲畜。但葡萄園和草地只佔耕地的一小塊,更重要的是穀物,幾乎所有空間都用來種植穀物。這種耕種模式也是中世紀食物結構的一個反映。

關於隨後食物結構的發展,可以舉13世紀為例。當時在所有階層中,『麵包伴隨物』越來越豐富。香檳地區的麻風病院保留了兩份食譜。一個是12世紀的:每個麻風病人每周3個麵包,一個蛋糕,一mesure【一種計量單位,但具體不知道多少】豌豆;第二份是1325年的:除了麵包、油、鹽和洋蔥,每周三天肉食,其他日子有雞蛋和鱈魚。1244年,,Maroeuil-en-Artois地區一個議事司鐸的口糧是:早上四個雞蛋,晚上三個雞蛋,腌肉和三條鱈魚。13世紀,尤其在西北歐,肉,黃油,乳酪的消費看來有所增長。13世紀末,大多數人已經不滿足於穀物了。1289年,在英國Battle修道院附屬的莊園,勞役車夫可以吃到黑麥麵包和啤酒,早上還有乳酪,中午有肉或魚。1300-1305年,建造Bonlieu-en-Forez教堂鐘樓的工人的飲食中,除了黑麥麵包、蠶豆、雞蛋、乳酪、肉,還有很多葡萄酒。所有1300年左右諾曼底的記錄都包括了豬油,鱈魚,豌豆,家禽,乳酪和大量雞蛋。1338年,多菲內地區的某醫院,『麵包伴隨物』的花費高於穀物2.5倍,同年在諾曼底的某修道院,麵包穀物花費740利弗爾,而1780利弗爾用於購買其他食品。

但是,即使到14世紀初,穀物之外的其他食物仍被視為輔助性的。在所有人的意識中,麵包仍是真正的食物。這種情況在11-13世紀的所有文獻中都表現得很明顯。不過,像所有領域一樣,食物結構也存在階層差異,當然可能還有城鄉差異,因為在這個時期,城市的屠戶是很活躍的職業。


以上見Georges Duby, 《中世紀西歐的農村經濟與鄉村生活》


轉載自@老老王 大穿越時代,三、可悲可嘆的中世紀食譜,0dsw.com_零點書屋

------------------------------------------------------------------------------------------------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發明了餐具,總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樣直接用手指吃飯了,但現代人依然會感到難以接受——酒杯鑲嵌了寶石做得很華麗,但卻要一桌人輪流共用,你必須在飲酒的時候跟別人分享口水;湯勺也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湊到嘴邊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國的發明,要到十字軍東征之後才被帶回西歐,在此之前的歐洲人,還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現代印度人一樣用手指直接撕肉條;當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麵包,然後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裡,但問題是一把餐刀要數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獨享一把餐刀。

當然,上述這些陋習都是細枝末節,身為貴族領主,你完全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副專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著的中世紀歐洲經典飯菜之後,你絕對會消減掉絕大部分的食慾。

就現代東方人的觀點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實在是很奇怪:把蘋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進鍋里燉,還要加鹽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卻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

——中世紀的歐洲醫學界普遍認為,一切水果都是涼性食物,若要吃的話,就應該以熱的方法烹調,或者加入熱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類)……真是不科學!

相反,對於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蘿蔔、蕪菁、圓白菜、捲心菜等等,中世紀的歐洲人倒是習慣於生吃,甚至就連刺激性口味的洋蔥也是如此——當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蔥,不過那個就屬於高級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覺上似乎跟中國人的習慣恰好相反,肯定會導致腸胃不適。

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還不算最要命的,中國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於煮熟加鹽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從食譜中剔除這些菜就行了。但光是作為主食的麵包,就能讓人覺得無處下嘴——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鬆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

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注意,中世紀的黑麵包和現代的黑麵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所謂的黑麵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麵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麵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後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動犯罪啊!!!

很好,這下連礦物質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全營養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麵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於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民家裡盜竊,但卻不幸殞命於家庭主婦的黑麵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生時,更有無數男子漢死於悍婦的黑麵包攻擊……至於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像。

——在日本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願意直接啃黑麵包,而是要把黑麵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紀,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在製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過發酵製成的鬆軟白麵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製、神聖的麵包。而中世紀的白麵包體積也普遍比較小,每隻通常都不夠正常人吃一頓,大概跟現代的「早餐包」差不多。

最初,白麵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伙食。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日常用餐的時候,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往往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裡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麵包,而是儲存粗麵粉,或者說混合了大量麩皮的小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麵粉烤成麵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麼喜事,那麼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麵粉篩一篩。招待的客人越尊貴,粗麵粉里的麩皮就要篩得越乾淨,烤出來的麵包自然就會越白越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越多。

所以,黑麵包和白麵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麵粉烤出來,區別只在於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麵包,其實是介於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幾個僕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麵粉。而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僕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饑的麩皮,只好把篩麵粉的次數減少一些……至於最後烤出來的麵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此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種用精麵粉加入雞蛋、牛奶、蜂蜜和香草,並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的發麵,經過精心發酵之後烘烤製成的「皇后麵包」(也可以翻譯為女王麵包)。這種小圓形白麵包的口味,基本跟現代的高檔奶油麵包差不多,可能還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絕對是綠色健康無污染——但這玩意兒已經是連國王也不能頓頓都當主食吃的超高級奢侈品了!

根據中世紀的某部史詩記載,有位國王在某次戰役勝利之後,向全軍賞賜了許多烤肉和葡萄酒,大家都習以為常。然後他又賞給最勇敢的士兵們每人一塊「皇后麵包」,卻被其他人羨慕得要死……

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里經常連麵包都沒有——烤麵包要燒很多柴,烘焙的工藝也很麻煩。

所以窮人們乾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麥粉(那東西雖然是麥子磨的,但是怎麼看都算不上麵粉)放到碗里,加點熱水調成麥糊,然後天天就吃這種麥糊過日子。如果有條件搞到一些野菜、鹹魚和肉類的話,也是把這些東西統統都倒進鍋子里和麥糊一起燉煮……總之看上去很噁心,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用來餵豬的東西,又有點像是嘔吐物,令人望而生厭。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莊園里的農奴們,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農民還差。

除了黑麵包和白麵包之外,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人偶爾也會吃麵條(義大利通心粉),但這玩意兒更是絕對的貴族食品,價錢比白麵包還要貴——在水力磨坊普及以前,把麥子加工成做麵條用的細麵粉真是太費勁了。而且,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面,最初是在阿拉伯人佔領下的西西里島誕生,直到13~14世紀才推廣到了整個義大利,至於傳播到歐洲的其它地方,則已經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歐洲人,恐怕都沒有機會品嘗到義大利面的美味。

此外,水稻也在中世紀傳入了歐洲。但由於水稻在光熱條件方面的需求太高,因此僅在南歐的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有少量種植,而且產量較低,再加上碾米也很麻煩,使得大米的價格甚高。故而大米在當時一般並不是被視為主食,而是被作為配菜灑進湯里——西班牙海鮮飯最早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說完了蔬果和主食,接下來就該說說魚肉類的葷菜了。中世紀的歐洲應該算是半農半牧,而且土地空曠,野生動物很多,所以魚類和肉類的價格較低,有時候魚的價格比等重的黑麵包還要便宜。

但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冷藏條件,肉類容易腐壞,即使是貴族領主也沒法頓頓吃鮮魚鮮肉——古代中國人的城市很多,消費力強,每天在市集里總有現宰的生豬出售。但中世紀的歐洲卻是人煙稀少,一座中等城堡里頂多也就四五十個人,每天宰一頭豬或者一隻羊可就太浪費了。更何況,宰殺牲口也是要看季節的,剛熬過冬天的牲口一般都很瘦,不養肥了再宰可就太不合算了。

另一方面,雖然西歐的大部分國度都挨著海,但由於歐洲的整體緯度較高,日照量不足,所以曬鹽很困難,從而導致中世紀歐洲的鹽價很昂貴,在某些地方甚至比古代中國官營壟斷下的鹽價都要高。基本上是越溫暖的地方鹽價越低,越寒冷的地方鹽價越高,在最冷的俄國,一磅鹽經常能換兩頭羊。而臭名昭著的北歐名產——瑞典的臭青魚罐頭,也是因為貧窮的北歐漁民們想要節約食鹽,才被發明出來的。

——想要知道北歐臭青魚罐頭有多麼可怕的讀者,可以參考日本動漫《萌菌物語》的開頭部分。

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人平常大多吃風乾肉,這東西就是把肉放在寒風裡吹乾成木乃伊。風乾肉的儲存年限很長,保存幾十年的也能吃(當時的歐洲人才不在乎二惡英之類的玩意兒呢)。在食用這種風乾肉之前,要先用刀子颳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層。然後在河水中浸泡一兩天,最後才能煮熟食用。至於味道么,只能說是吃不死人——古代歐洲人出門旅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吃干肉而喜歡吃麵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就算是你的運氣好,能搞到一些鮮肉,中世紀歐洲人在某些方面也實在是太不講究了,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肉用公畜是要從小閹割的,最後割下來的豬肉比老母豬都要老,還帶著一股無法形容的騷味兒——對於那些吃慣了現代菜肴的穿越者們來說,保證每次吃這種「騷肉」都會難受得跟受刑一樣。

除了鹽之外,當時歐洲人餐桌上的調味料極少,沒有咖喱也沒有沙拉醬,砂糖和香料都要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進口,價格貴得可怕。那時候的砂糖是放在藥店里賣的,對於歐洲人而言並非日常調味品,而是彷彿中國人眼中的人蔘一樣的高級補品。

至於香料么,以胡椒為例,中世紀歐洲的胡椒一向是按粒賣的。如果是胡椒粉末的話,那可就更倒霉了,稱重的時候不僅要關緊門窗,屏住呼吸,買主還要一遍遍地檢查秤上有沒有作假……在歷史上,還曾經發生過「不法商人以銀屑摻入白鬍椒出售」這種在今天難以想像的事情。

——《狼與辛香料》里的主角羅倫斯,就用一大袋錢幣才換了一小袋胡椒,還認為是很便宜的優惠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粒胡椒基本等值於一枚佛羅林金幣,並且真的長期被人拿來當錢在用,故而有著「胡椒幣」的美稱。假如當時有誰能帶一袋胡椒掛在身上,那麼絕對是大受歡迎的超級富豪。每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比後世的白金VIP信用卡還要有面子!

除了砂糖和香料之外,中世紀歐洲較為便宜的調味品主要是檸檬汁,現代的西餐里也常常能看到這玩意兒。北歐人一般用黃油塗麵包,而南歐人則用橄欖油,此外還有一個較為昂貴的選擇:蜂蜜。

——還是在《狼與辛香料》裡面,羅倫斯為了給女主角赫蘿買一隻蜜漬桃子而差點破產,可想而知中世紀的蜂蜜有多麼值錢了。那年頭就算兩個領主之間為搶奪幾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

至於中世紀歐洲的乳酪,一般也不是現代超市裡那些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乳酪。

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乳酪一般可沒有現代乳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

(反過來說,除非是做芝士糕點,乳酪倒是很少看見有誰會加熱過再吃的。)

勉強吃完不合口味的中世紀飯菜,你大概想要放鬆一下,可惜中世紀的歐洲既沒有咖啡也沒有茶葉,更沒有熱可可,同樣也沒有香煙可抽——可可和煙草此時都還躺在大西洋對岸的美洲叢林里。

而飲茶與喝咖啡的習慣,則要等到十字軍東征之後,才慢慢地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傳入歐洲(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並且,在經過穿越整個歐亞大陸的漫長旅途和重重轉手之後,抵達歐洲的茶葉價格已經貴比黃金,哪怕是大貴族也捨不得經常飲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來權作消遣。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紀歐洲的葡萄酒釀造和儲存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當年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在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十倍於上一年存留下來的陳酒:後者往往會變酸掉渣,根本無法入口,頂多只能過濾一下當成醋來賣——注意,歐洲人的醋也是用葡萄釀造的,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紀歐洲的穿越者們,千萬不要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在宴會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極品紅酒」來招待貴客,估計人家只會在心中大罵你太吝嗇,居然讓他們喝醋,還是陳年老醋……

總之,在十六世紀發明瓶裝技術和軟木塞之前,歐洲人並沒有長期保存酒類的方法。於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針」。唯有投入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減輕一點「變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種釀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人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現代的啤酒完全不是一回事,中世紀歐洲人對啤酒的概念也與現代啤酒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說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沒放糖的甜酒釀,那麼中世紀的歐洲啤酒就更像是我們中國的黃酒——沒有泡沫,釀造方法跟黃酒差不多,只不過原料採用了大麥、燕麥,而非中國人釀造黃酒的稻米。

總的來說,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里,啤酒就是一種穀物酒的代名詞。凡是用穀物而非水果(葡萄、蘋果)釀造,也沒有經過蒸餾的發酵酒,統統都稱為啤酒。

所以,按照歐洲人的古典分類方法,我們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釀,還有日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後,如果把中世紀啤酒蒸餾一下,那麼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餾一下,則會得到白蘭地。

順便再說一句,雖然中世紀歐洲的飲食條件實在是不怎麼樣,但能夠當個貴族養幾個騎士侍從當狗喂,感覺似乎也挺有愛的(中世紀習俗,在貴族吃飯時,狗和侍從都守在桌後等主人的骨頭……),應該能滿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

相關回答:
中世紀的歐洲有什麼冷知識?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世紀的歐洲人和城市的衛生狀況到底是什麼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在現代醫學沒有誕生前,中世紀或之前的歐洲人是如何治病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概述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基本特點?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中世紀歐洲的貴族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歐洲各級封建領主擁有初夜權是真實的么?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給您一份中世紀中晚期的基本菜譜哦,手把手教您學中世紀平民怎麼做菜,包教包會,如果不會,免費再教。

麵包,炒豆子,紅燒兔肉都是一個中世紀晚期農民餐桌上的常見菜。他們也經常吃烤小雞,生薑麵包,蔬菜湯,小麥粥等等。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太平年上的,更多的時候所有人都是餓著肚子,逮到什麼吃什麼的。

大多數農民把豬和雞當成他們主要的肉食來源,這將為他們提供熏肉,雞蛋和雞肉。小康農民會飼養奶牛來獲取她們供應的牛奶,黃油和乳酪。羊也用於製造乳酪和牛奶。窮人們很少吃肉。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吃黑麵包配洋蔥和大蒜,並且會在樹林里收集野生水果和堅果。
Chester Mystery Pay這本寫於14世紀早期的書對一個普通牧羊人的食譜有過描述:黑麵包,培根,洋蔥,大蒜,香菜,黃油,以及新鮮乳酪,再加上麥芽酒,熱肉布丁,和一種燕麥蛋糕。(In the Chester Mystery Pay, written in the early 1300s, 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food eaten by a shepherd:bread, bacon, onions, garlic, leeks, butter and green (fresh) cheese. To this was added ale, hot meat a pudding, a jannock (an oat cake) source:Food and FEast in Medieval England by Peter Hammond

1. 做麵包

在中世紀麵包就是農民家裡的主食,可以說是頓頓不能少。相比與富人才能吃的白麵包(white bread),大多數情況下中世紀普通英國農民的餐桌上只會有黑麵包(brown bread)。現在我們就要來學習如何製作黑麵包。

在中世紀麵包就是農民家裡的主食,可以說是頓頓不能少。相比與富人才能吃的白麵包(white bread),大多數情況下中世紀普通英國農民的餐桌上只會有黑麵包(brown bread)。現在我們就要來學習如何製作黑麵包。

首先我們需要個灶台(作為現代人的您在家裡廚房可以用烤箱代替)。在中世紀英國。每個農民家裡都會有個灶台。樹枝木頭是灶台起火的燃料。 有些農民家裡有煙囪,但很遺憾,絕大多數人家裡都沒有煙囪這種高級貨。家庭主婦們做飯都會被煙熏得夠嗆。烤麵包的時候我們還需要一些布條。

然後開始準備原料。下面是一張清單呢:
1. 麵粉(自己慢慢磨的)
2. 黃油
3. 啤酒
4. 水
5. 鹽


好啦!現在開始做麵包:
1. 第一步,先洗手(很重要!!)
2. 加2盎司黃油進麵粉里,用力搓揉麵粉。

3. 加少量水,繼續搓揉麵粉。

3. 加少量水,繼續搓揉麵粉。
4. 加少量啤酒,繼續搓,把麵粉揉成下圖的樣子

5. 灶台生火,把麵糰放在火旁邊,用布條蓋住。稍微烤一會,直到麵糰的體積變成原來的2倍大。

5. 灶台生火,把麵糰放在火旁邊,用布條蓋住。稍微烤一會,直到麵糰的體積變成原來的2倍大。
6. 加少量水,繼續第二次搓揉。這會去除麵包中的空氣,使口感變得更好。
7. 加大半勺鹽。(這是為了更好保存麵包,中世紀人們沒有冰箱,您在家可以不用加鹽)
8. 放進灶台繼續烤

9. 把灶台下面的一個小門光上。一直烤到小門邊框可以看到被烤好的麵包為止。

9. 把灶台下面的一個小門光上。一直烤到小門邊框可以看到被烤好的麵包為止。

10. 然後就可以拿出來啦,當然這種麵包太大!吃之前得拿餐刀切一下。

10. 然後就可以拿出來啦,當然這種麵包太大!吃之前得拿餐刀切一下。

擺上餐桌的樣子~~~看起來還不錯吧,當然口感比現在麵包差遠了,想想肯定又咸又硬

擺上餐桌的樣子~~~看起來還不錯吧,當然口感比現在麵包差遠了,想想肯定又咸又硬

2. 炒豆子
對於每天下地幹活的農民伯伯來說,豆製品很重要,所以很多人也是頓頓吃。更重要的是,這道菜超級容易做!中世紀的英國農民通常會使用洋蔥,香菜和蔥花來使炒豆子變得更有味道。

原料清單:
1. 2磅黃豆
2. 一個大洋蔥
3. 黃油
4. 香菜
5. 鹽
6. 水

炒豆子步驟:
1. 第一步,先洗手(很重要!!)
2. 加黃油進鍋里,熱鍋


3. 往鍋里放切成塊的洋蔥,簡單翻炒一下

4. 加豆子進鍋,加少量水,加鹽,煮一下

4. 加豆子進鍋,加少量水,加鹽,煮一下
5. 加入香菜調味

6. 咳咳,可以吃啦

6. 咳咳,可以吃啦

至於味道怎麼樣,看起來不會太差,如果您真的有探索精神,照著菜譜做一下試吃一下就可以啦!

至於味道怎麼樣,看起來不會太差,如果您真的有探索精神,照著菜譜做一下試吃一下就可以啦!


3. 烤小雞
這裡的小雞不僅僅包括家養的小雞,也包括野外能找到的各種鳥類。對於凡是能捕到的鳥類,中世紀的英國農民向來是來者不拒,甚至連黃鶯都吃。

菜譜書上記載的原文如下

"Take and pull him dry, Kutte away his hede and the necke by the body, and the legges by the kne, and putte the kneys in at the vente, and roste him."

首先我們需要以下原料:
1. 一隻小雞(或者任何種類的小鳥都行哦)
2. 一小片黃油(可以用豬油代替)
3. 肉桂
4.生薑
5.一片檸檬
6.鹽
7.醋

開始烤雞啦:
1. 第一步,先洗手(很重要!!)
2. 將事先處理好的小雞在盤子里切片

3. 把一口鍋放在火旁邊熱鍋,鍋熱了之後再加少量醋進鍋

3. 把一口鍋放在火旁邊熱鍋,鍋熱了之後再加少量醋進鍋
4. 檸檬剝皮,滴少許檸檬汁在鍋里(千萬不要太多,不然會很苦/(ㄒoㄒ)/~~)
5. 加入鹽和姜,繼續加熱讓它們混合在一起
6. 各種料混在一起以後,把料均勻的塗在小雞身上
7. 把小雞串在棍子上放在火邊烤,記得要經常轉動木棍哦


4. 紅燒兔子
在中世紀的英國,兔子很常見,幾乎到處都是,而且很容易捕獲。一些買不起牛肉豬肉的農民偶爾會借兔子肉來開開葷。

原料清單:
1. 一隻兔子。
2. 一個洋蔥
3. 香菜
4. 黃油
5. 肉桂
6. 姜

步驟:
1. 第一步,先洗手(很重要!!)
2. 兔子去皮,切塊,洋蔥切塊,香菜,姜切塊

3. 兔子肉表面塗上黃油

3. 兔子肉表面塗上黃油

4. 加黃油到鍋里,熱鍋。

4. 加黃油到鍋里,熱鍋。
5. 放兔肉到鍋里,在上面加香菜洋蔥

6. 加入少量肉桂,生薑

6. 加入少量肉桂,生薑
7. 大火翻炒40分鐘,起鍋

看起來還不錯哦~~

看起來還不錯哦~~


這是一家酒館的一頓晚餐,在圖上可以辨認出烤麵包,豆子,葡萄酒,蔬菜湯等等菜肴。

這是一家酒館的一頓晚餐,在圖上可以辨認出烤麵包,豆子,葡萄酒,蔬菜湯等等菜肴。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我是來驗證樓上的答案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吃貨,必須吃一次才有資格評論
我原本以為按照中世紀菜譜做出來的玩意一定巨難吃,做完發現真的很美味啊……

名稱:蕪菁燉甘藍
原料:半個蕪菁,半個甘藍,半個洋蔥,一小把香芹,黃油10g,奶油50ml,胡椒(研磨器旋轉30圈),鹽5g
做法:
鍋底融化黃油
下入切成碎丁的洋蔥翻炒
呈金黃色後放入甘藍、蕪菁和1.5公升水,大火煮沸30分鐘。
加入鹽、奶油和香芹,轉中火30分鐘
撒胡椒,出鍋

名稱:炒豆子
原料:干黃豆50g,黃油5g,洋蔥1/4個,鹽3g
做法;
干黃豆開水泡發
鍋底融化黃油
下切碎的洋蔥翻炒
加入泡好的黃豆、1L水,鹽
中火燉煮至湯汁吸收完畢,注意火候別糊了
盛盤


燕麥粥煮菜,啤酒,黑麵包,乾酪,腌肉

以上說北半個歐洲

南方的話,其實羅馬時代以來就沒怎麼變過,羅馬時代窮人吃啥中世紀還吃啥


BBC紀錄片《中世紀生活》 你可以找來看看


逛瑞典國立博物館時有一部分內容是講餐桌上的變化,隨手拍拍像這樣。

19世紀,皇家晚宴吃的這樣

甜品部分長這樣

17世紀,即使皇家餐桌以今天眼光來看也堪稱簡單粗暴,天鵝是擺盤裝飾裡面應該是烤制的某種禽類

同期的平民餐桌,看上去也是蛋白質為主


說實話,如果穿越我寧願穿越到原始社會也不願意穿到中世紀的歐洲,髒亂臭,貧窮,飢餓,黑死病,滿街黃白之物,不洗澡,想想就可怕
推薦BBC的《糟糕歷史》,裡面從原始人到一戰二戰的事都有講,其中有個做飯和介紹食物的節目詳細介紹了各個階段歐洲那邊的食物,看完你就覺得還是原始人吃的好……
另外推薦一篇還在連載的小說《禽獸不如的穿越女》,穿越到歐洲中世紀的一個女生,各種吐槽,背景什麼的還是相當真實的

-------已改正書名,之前記錯了,感謝提醒


建議看看《冰與火之歌》,虛構的世界裡有著大量的細節真實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一卷) (豆瓣)
第二章:一日三餐的麵包
小麥
小麥和雜糧
小麥和輪作
產量低下、彌補辦法和災荒襲擊
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
小麥的地方貿易和國際貿易
小麥和卡路里
小麥價格和生活水平
富人的麵包、窮人的麵包和麵糊
買麵包還是家裡做麵包?
小麥是食糧之王
稻 米
陸稻和水稻
稻田的奇蹟
稻米的責任
玉 米
起源終於弄清
玉米和美洲文明
十八世紀的食物革命
玉米走出美洲
土豆的地位更加重要
適應其他飯食的困難
世界的其他地區?
手持小鋤的人們
還有原始人
第三章:奢侈和普通:飲食
飯桌:奢侈菜肴與大眾消費
遲到的奢侈
肉食者的歐洲
一五五○年起肉食減少
得天獨厚的歐洲
暴飲暴食
怎樣擺設餐桌
建立禮儀需很長時間
在基督的餐桌上
日常食物:鹽
日常食物:奶品、油脂、蛋
日常食物:海鮮
捕鱈魚業
一六五○年以後胡椒失勢
糖征服世界
飲料和「興奮劑』

葡萄酒
啤 酒
蘋果酒
燒酒在歐洲較晚走運
歐洲以外的燒酒消費
巧克力、茶、咖啡
刺激品:煙草的盛況
第四章:奢侈和普通:住宅、服裝與時尚
世界各地的住宅
有錢人的建築材料:石和磚
其他建築材料:木 土 織物
歐洲農村住房
城市住宅和住房
城市化的鄉村
屋內設施
窮人沒有傢具
傳統文明或不變的屋內設施
中國的雙重傢具
黑非洲
西方及其品種繁多的傢具
地板、牆壁、天花板、門窗
壁 爐
爐 灶
從傢具匠說到買主的虛榮心
重要的是整體布置
奢侈和舒適
服裝與時尚
假如社會穩定不變
假如只有窮人
歐洲對時裝的癖愛
時裝是否輕佻淺薄?
關於紡織品的地理分布
廣義的時尚和長期的搖擺
該做什麼結論?


騎馬與砍殺遊戲里的食物就是,很寫實……


差不多這樣

差不多這樣


bbc的糟糕歷史系列看過嗎?
包你大開眼界,真的


德格魯特一家坐下來吃他們的煮土豆、清咖啡和鹹肉了,溫森特把畫布準備就緒後便埋頭畫起來,直畫到他們一家人上床睡覺才收筆。

——中學課文里的《梵高傳》


太遙遠的不好說,近代歐洲人吃飯依然是很大個的麵包,自然熟成的培根和火腿,牛奶羊奶或者啤酒! 煎個牛排或者烤個羊排算是過節了! 還有各種各樣的香腸,這算是富人的飲食


歐洲中世紀的麵包,就是沒有大蔥和醬的山東大煎餅。。。。。。。


遊戲上古捲軸天際裡面基本上就是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吧,看起來苦巴巴的。


可以參考下冰與火之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歐洲沒有類似中國的科舉制度?如果沒有那他們如何進行階級流動的?

TAG:飲食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中世紀 | 歐洲中世紀生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