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用一種比較勵志的方式來解釋道家的「無為」思想?

一說到道家,就回想到它的「無為」思想,單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沒有所為,不干預。想看看有沒有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解釋!


老子的無為不是無作為,是不妄為


道家並不是提倡消極不作為的,而是是反對妄為,就是瞎折騰,最終達到我自然的境界

從個人生活的角度舉個例子,就是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漲知識,別動不動搶鹽搶板藍根

道家的無為和儒家的中庸,是兩個被訛傳的最多的概念,這兩者共同之處在於追求一個合適、適度,道家認為達到這個適度的途徑是道法自然,而儒家認為達到的途徑應該是禮的教育


打一個粗淺的比方,你想成為一個好好學習的好學生,道家的老師會告訴你,你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到最後自然而然就優秀起來了,你也不知道你在學習可是你就是那麼叼。儒家的老師會一條一條告訴你好學生的標準是啥,你該幹嘛幹嘛等等。


舉個通俗易懂的栗子
談戀愛的時候,不強求,不刻意,不拘束,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像放風箏一樣,必要的時候拉拉線就好。
這就是所謂的「無為」。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
1、要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首先要對「無」字有正確解讀。
《老子?德道經》中「無為」一詞中的「無」,不是表示不存在、什麼都沒有的含義,而是指無具體形象的物質和狀態,這種物質和狀態只是看不見,聽不清,摸不著。它是既表無具體形狀的物質,又表抽象思維的屬性概念。
比如,《德道經》第五十五章說:「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爲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這一章中的幾個「無」字的含義是指的一種空間,它沒有肉眼可見的物體,但是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可以容納有形的物體。如果沒有這個無形的空間,有形的物體就不能發揮作用。
《德道經》第六十九章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這一章中說講述的先於天地而存在的無形無像的「物」,雖然沒有具體形象,但是它可以產生天地萬物,是真實不虛的存在。《德道經》第四十五章說:「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裡的「無」就是指的那個可以產生天地萬物的特殊的「物」。
2、「無為」的基本含義
「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律而為。無為」是「不違反事物固有的發展規律、不憑主觀意志為所欲為」的縮寫或特指。切不可用現代漢語去生套,錯誤理解為「不作為」。
二、老子提出「無為」思想的目的
老子的社會理想不是人治社會,也不是法制社會,而是個人、社會和大自然和諧統一的道德社會。
三、老子「無為」思想的現實意義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結論,即:老子並非主張無所作為,啥事不幹,而是強調必須高度尊重萬事萬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觀規律。所謂順其自然,就是千萬不可單憑主觀意願強行做違反規律的事。老子在追求主觀願望與客觀規律的統一上,高度重視、特彆強調客觀規律這個矛盾的主導方面,這對於警惕和克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好大喜功、浮躁心態都是非常有用的。
這樣,老子的「無為」學說的真正的思想價值,它的巨大的現實意義,也就突出在我們的面前了。
------------------------------------------------------------------------------------------------------------------------------------------------------------------------------------------------------------------------------------------------------------------------------------------------------------------------------------------------------------------------------------------------------------------------------------以上是在百度里看到的,只是做了些修剪。
舉一反例:關於提到老子的「無為「,在萬曆年間,由於立儲問題,文官集團向萬曆皇帝施加壓力,萬曆皇帝不想立老大為太子,想立當時寵妃的孩子為太子,此事一拖再拖,激起了群臣的的神經。並且因為很多事情,萬曆皇帝看透了這種鬥爭的真情實相,知道自己 生氣都屬無效,莫若用」無為「的辦法。而萬曆的看透,或者順其自然暫時妥協於文官集團,不至於文官再過多的對他施加太多。
還有一次關於出巡一事,萬曆所巡視的為自己預築的陵墓動土於1584年的夏季。這項巨大的工程微妙地體現了把皇帝不當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把他當作一種機構的看法。萬曆皇帝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決心,但並不缺乏清醒和機靈的頭腦,然而他竟欣然接受了這種精神上的活埋。陵墓內的葬室築有停放梓宮的石床。石床上留出來的位置共有三個,除了皇帝和皇后以外,還有一個位置是留給下一代皇帝的生母。萬曆目睹之餘,不禁感慨系之。他所愛的女人即使不能在生前成為皇后,在死後也應當陪伴在他的身旁。否則,他和世界上唯一能夠心心相印的女人在皇城的寺院里雙雙祈禱又所為何來?朱翊鈞在生之日有妃嬪數十,宮女無數,可是與皇貴妃鄭氏始終形影不離。可見生死同心,是他們的宿願。這樣美好的宿願又能否成為現實?當日皇帝想到這些,這大峪山的工程,就又和立儲一事相始終而不可分割了。
萬曆皇帝知道有些事並不是能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在龐大的文官集團中,會受到很大的壓制和所謂的諫言。他選擇」無為「。順其自然的發展,不反抗但也不妥協。但是萬曆的這種」無為「卻沒有成為想像唐太宗時期一樣的」大唐盛世「。萬曆皇帝的這種」無為「恰恰是在他感到失望後的一種反抗。


第一次回答本專業的東西……我想先問問題主,您讀了多少關於道家的書?讀的是什麼書?
道家本來就是個一鍋粥的概念,這個名稱的實際作用不大,更多表達的是思想家們對老子的共同敬仰,然而共同敬仰不代表沒有分歧。莊子、楊朱、尹文、慎到、劉安這些思想千差萬別的人都可以算做道家。如果題主能把周秦漢各種流傳下來的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典籍都讀一遍,雖然可能會毀三觀,不過應該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了。
首先,我肯定樓上關於「無為是君王術」的觀點,這個從主流上說是對的,莊子等人算是道家非主流,只不過著作保存的很好而且晉人捧的不錯。
然後如果題主非要問無為的積極解釋,我要說,積極的無為解釋有的是,其鼻祖當推《黃帝四經》,「正以待天,靜以須人」是四經的基本價值觀,至於四經是怎麼理解無為的,我就挑幾句原文給大家看看吧。
「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因天之生也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
「因天時,伐天毀,謂之武。武刃而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
「形恆自定,是我愈靜。事恆自施,是我無為。靜也不動,來自至。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乎?能自擇而尊理乎?」
「萬物群至,我無不能應。我不藏故,不挾陳。向者已故,至者乃新。新故不繆,我有所周。」

這些文字比《老子》說的直白的多,相信沒看過四經的看過這些之後對「無為」的理解會刷新一下吧?
其實《管子》比四經說的更多更細,我就不引了,意思都差不多。《文子》也很詳細,而且比前兩本更貼近《老子》,不過說的太多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再往後的《淮南子》也值得一讀,不過劉安同學太想搞個百科全書出來,書里亂入了很多我們不感興趣的東西,要找想找的還要慢慢挑。
董仲舒「獨尊六經」之後道家流向民間,此後無為的含義就跑偏了,本義也逐漸淡化了。董某、蕭某等人的燒書事件更使我們永遠見不到了很多道家典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輔嗣的《老子注》是《老子》的唯一流傳版本。輔嗣把「無」解作本體論意義上的無,把「無為」理解成崇本息末,導致後面一大士人跟著輔嗣跑偏了(一干平民早就跟著張天師們跑偏了)。好在當代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黃帝四經》等重要典籍重見天日。古籍變多會給我們更多直接接近古人思想的機會,減小「繼承者們」對我們的引導作用。
總之,道家不算複雜,但不是題主想的那麼簡單。個人認為道家自西漢以後一直在跑偏,近三十年才剛剛有些重回正軌的趨勢,雖然這種重回正軌暫時沒什麼實際意義。向者已故,至者乃新。希望題主能有所周。


道家的無為思想是建立在命運註定基礎上的,這個無為不是肉身行為上的無為,而是心靈狀態的無為,也就是說,即使成就天大的事業,如果心如如不動,就是無為。

道家對人之命運,持一種自然的認可的態度。他們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寧靜,這是道家天命論之立論基礎,亦是道家天命論之出發點。

大家知道,道家的鼻祖是老子(也稱李耳、老聃),他被關尹喜所迫所求,寫下了五千個字的《老子》(即《道德經》)一書,涵蓋天地,無所不包,涵義汪洋,廣博精微,代表了最高的宇宙人生智慧,隱士高人用它修身,帝王用它治國。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他讚美老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更有趣的是,他去世千年後變成了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被教徒們頂禮膜拜,《道德經》更是經中之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第一是《聖經》,第二是《老子》。《紐約時報》公布,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寫作者,老子排名第一,耶穌第二。可見老子代表是人類最高智慧。全世界哲學素養最高的是德國,據調查,《道德經》在德國幾乎每家一冊,《老子》被譽為哲學中的哲學。讓人汗顏的是,我們有的文化學者去德國談到老子,結果被德國人問得啞口無言,滿臉通紅,令人無語。

老子不提天命,但整個《道德經》卻處處談天命,他讓你自己去悟。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人類最高智者的做派竟然驚人地一致。孔子感覺無法說的東西就避而不談,而孟子敢談,結果把自己搞得頭大。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老子與莊子身上,老子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說不清楚就不說了,讓你去悟吧。而莊子卻什麼都說,結果名家惠施整天和他辯論,辨也辨不明白,說也說不清楚,徒增煩惱。還有和老子孔子同樣偉大的釋迦摩尼,他講法四十九年,阿難記錄,結果他說自己一個字也沒有說,你說他說了沒有?還有耶穌更厲害,乾脆不許問,問就下地獄,不允許討論,你說怎麼辦?大家看看,到了最高智慧境界的人是那麼的相似,東西方的一流人物自然有一流人物相通的高明之處。不服不行!

上面提到的人類最高智慧者老子、孔子、釋迦摩尼、耶穌、蘇格拉底都是幾乎同時降生地球的,他們相差不了多少歲,他們一旦降臨,立即代表了東西方最高的智慧,從此以後再沒有人能夠和他們相提並論,更不用說超越了,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的智者除了研究學習他們的智慧別無他法。縱然緊接著出現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莊子、孟子以及後來朱熹、王陽明等等天才,寫了諸多文字,但充其量只是繼承者。雖然很多帝王出於政治目的打到他們,但不用多少年他們又站起來了。想一想,這麼多年,一代代多少人啊,怎麼就沒有一個叫板的人呢?這不是很奇怪嗎?難道這不是天意?他們的降臨難道不是為了拯救人類的靈魂?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當代物理學的前沿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個偉大的理論在四維空間竟然不能相容,這讓全世界的科學家困惑了很久,後來有科學家把這兩個理論放進十維空間,奇蹟出現了,兩個理論竟然珠聯璧合,形成了一個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大統一理論——弦理論。而弦理論恰恰與佛家的緣起性空理論驚人一致。

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命運觀,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繼承者莊子和列子的論述,他們可是毫不客氣地大談天命。

在莊子看來,人世間的事無不是命中注定的。他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這一切都是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和改變的。

他又說:「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未可以為常,亦即難以知曉、難以把握。「父母於子,東南西北,惟命是從。」「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莊子認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僅是一種親情關係,也是一種命的關係,是冥冥之中一種命里註定的關係。

莊子還說:「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羿是百發百中的射手,如果射不中那就是所謂的命了。

莊子曰:「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心靈何以不自由?因為外在之物所束縛,為物所累,如名、利、面子等。「縣解」,縣者懸也,頭朝下綁著,縣解即無所系縛,正過來,即佛家的覺醒。安時處順,能外物,則能保守心靈之寧靜與自由。故莊子曰:「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天之所為」,即是自然;「人之所為」,即順其自然。

不論處逆處順,不論遭遇何事,均能泰然處之。不怨天尤人,不喜不悲,這就是莊子對待人生的基本態度。莊子把心靈之寧靜、淡泊與自由,看得比其他一切都更為重要。莊子所倡導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而淡泊的人生和生活。能夠懂得人在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不抗拒,不怨憤,不逃避,不頹廢,而是以一種恬然達觀的態度,這隻有道德修養達到極高境界的人才可以做到。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敲著盆唱歌,他是沒有情感的木頭人嗎?當然不是,他是悟道之人,他當然知道他的妻子去了哪裡。

再來看另一個道家代表人物列子。他同時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他對後世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列子在《列子·力命》中對命的論述有一段有趣的對話。對話的雙方是人和天(列子稱之為「力」和「命」)。力對命說:「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命反問:「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窮聖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既謂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力(人)說我能決定壽命、窮富、貴賤。命(天)反駁道:我問你,彭祖的智慧不及堯舜卻活了八百歲,顏回智慧超群只活了四十八歲;孔子這麼高的德行卻被困在陳、和蔡兩個地方;紂王暴虐兇殘卻居於君主之位······如果你有能力決定這一切,為什麼厚此薄彼呢?既然是命,怎麼有什麼力量能改變呢?

列子說:「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死不懼,在窮不戚,知命安時也。」埋怨壽命和窮富的人是不知命的人,知命的人不畏死不怕窮,平平靜靜地度過一生。東晉的張湛在《列子注·力命》中解釋這段話說:「若其非命,則仁智者必壽,凶愚者必夭,而未必然也。若其非時,則勤儉者必富,而奢惰者必貧,亦未必然。」如果不存在命,那麼好人必然長壽,壞人必然短命。所以,正是因為有天命,所以好人未必長壽,壞人未必短命。如果好人必長壽,勤儉者必富,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那麼還有誰相信天命呢?而事實上,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更多是「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所以要讓人們不相信天命實際上是很困難的。

人們的自欺欺人在於,當處於順境的時候不相信命運,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聰明和努力得來的,所以自鳴得意,甚至驕奢淫逸。一旦到了逆境就怨天尤人,不承認是自己「聰明和努力」得來的了。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年齡漸漸增大,經驗的積累,見識的增強,才會發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三百六十五日不在病中就在愁中」,周圍的人今天得意明天失意,成也這個人,敗也這個人,毫無道理可言。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波浪式發展的,有高峰有低谷,是誰在安排這一切呢?找不到!於是,不得不相信有天命了。因為只有承認天命,承認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他們的心才能安定。

「知命安時,德之大也。時來不可拒,命至不可卻,故曰安時而處順,憂樂不能入。」安命才能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有些自作聰明的人說,我就是不信命,這當然可以,你愛信不信,因為煩惱和痛苦的是你自己,關別人什麼事?像天才貝多芬那樣試圖「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爭的結果只能是傷痕纍纍,備受摧殘,耳聾、疾病、失戀、未婚,57歲去世,身邊一個人也沒有。當然,說到底,這就是他的宿命。

隨著國人對解決精神世界問題的渴望增加,國學開始興起,談儒釋道的多了。但大家要注意,中國現在是一個物慾的社會,一些學者往往受其影響難以脫俗,為了出名,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沒有超脫就匆忙開講了。結果就是以自己的名利之心揣測聖人的天地境界,比如,有人講莊子時說莊子是無可奈何自由洒脫,其實心裡很痛苦。這就是俗人的無聊見解了。莊子的高明之處恰恰在於他認識了無可奈何,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承認不可奈何,故不爭,而後方能安然處之,這樣心靈就獲得了解放,隨之而來者即是自由而自在的狀態。爭的過程是煩惱的,爭不到的結果更煩惱,既然知天命,知道命運的安排,知道爭不到為什麼要爭?所以,以不可奈何的態度來對待命運,並不是一種頹廢的態度,而是精神修養達到極致的表現。

另外,關注一下稻盛和夫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說:「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繼續存在,靈魂是永恆的。靈魂離開肉體後,如果造物主問,你在世上幹了什麼?如果我回答搞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這是說不過去的,因為物質世界的任何東西對於我的意識體(靈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他的結論是:「提高心性!讓心靈更純潔,人生的過程就是提高心性的過程。」

他已經感悟到佛學的精髓,那就是純潔自己的靈魂。就我所了解的世界範圍的企業家,還沒有一個人達到稻盛和夫對人生真相的認知境界。季羨林先生評價他:「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儒家和道家的命運觀與道家一致。如果有興趣可加我微信號rdtpys,然後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


田齊因黃老道家思想三世而霸,漢初因黃老思想遂成文景之治,後世的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宋高度繁榮的文化政治經濟,明太祖成祖創造的開明之治以及正德皇帝他老爸的中興之世,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莫不與施行黃老道家思想有關,另外,中國的中醫學更是建立在道家思想以及陰陽家思想基礎之上的,中國的火藥就是在道士煉丹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渾天儀,地震儀的張衡,圓周率的祖沖之,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中國的傳統文學,山水畫,養生學,藝術學,莫不與道家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繫。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竊以為,題主也許不應該受到「賦予前人的思想以新時代的意義」這樣的思維方式的影響,與其將自己的思想納入到已有的體系中去不如開闢新的思想空間。
任何一種思想的提出,都是在那個獨特時代,獨特的社會環境下,由一位有著獨特人生經歷的思想者提出來的,則認為能夠解決某些特定問題的方法。如果這位思想者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狹隘的問題,而他的解決途徑會產生一些效果,無論是立竿見影還是前人植樹,那麼他的思想就會流傳下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諸子,就是在那個時代,紛紛提出了各自解決各種問題的途徑。
可是之後,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期並不少,可為什麼卻沒有再次出現像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那樣的學術盛況呢?可能就是因為後人總是在將自己的思想強行納入前人的思想體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熹,二程對儒學哲學化的改造,以及王陽明仍然將自己的「心學」納入到儒學範疇。中國文化的衰落可能正因為強大的固有體系使人們不敢也不願脫離舊有的思想體系,中華文化越來越像一潭死水,衰落則不可避免。
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各種「理論創新」不也是這個套路嗎?中華民族骨子裡就有對「正統」的頂禮。
所以,道家所強調的「無為」與你理解的意思相差不多,不需要所謂「全新的方式」來解釋,本來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果覺得不是自己的想要的一種面對生命應有的態度,那就去學習別的哲學吧。我可能有些原教旨主義,題主請多批判。


得知自己懶癌晚期沒救了。然後不如什麼都不做。就高興的等死吧。


用道家的「無為」思想看,勵志這個詞本身就是錯的。

如果想找勵志,還是到儒家去找吧。


佛家也講無,是要注重過程而看淡結果。盡人事而聽天命。努力的意義在於努力本身。如果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那個結果,你就會靜下心來努力。而不是讓你不要努力呀。


我覺得無為的為是慾望的意思,無為就是無欲。為了滿足慾望而做的努力只會產生更大的慾望。所以我認為的無為無不為實際上是無欲則剛的意思。就是不為了滿足慾望而做的努力。


樓主讀一讀韓非子就知道了……
其實本來老子講的無為就不是那麼個意思……


推薦閱讀: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平淡的朝代嗎?有哪些名人名事?
歷史上有哪些陰差陽錯地參與、見證大歷史的小人物?
有沒有一些冷門有趣但又深刻的歷史故事?

TAG:道教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