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過書了解一個城市再去那旅行,有哪些以城市為背景的書?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閱讀 50 問,更多「文學」「閱讀」討論歡迎關注。
最好是歐洲城市或者江南城市,文學類書,謝謝。


經歷了多年的自助旅行之後已經逐漸養成看書旅行相結合的習慣。有時候我已經記不得很多小城市的面目,但依然清晰得記得在哪本書中尋見過它的氣息。以下整理國內34個省區市的圖書推薦,每省一本,不以貪多求全為目的,意在介紹找書的角度,想到合適的書目我會盡量補充。讀書和旅行是長久以來的愛好,我的知乎專欄 書途 - 知乎專欄 是在這方面的一點努力。當然更直接的旅行讀物參考是幾年來陸續補充的豆列 書途同歸 ,還在不斷增加中。

我們無法在時間上重回歷史,但我們可以藉由閱讀和旅行,在空間里實現對時間的標記、重構對城市的理解。旅行時的閱讀,也往往劃分出很多的種類,比如小清新的遊記、實用的攻略手冊、相關的文學作品、略帶晦澀的田野報告,甚至是頗為艱深的學術研究。在這份推薦中,我會把各種類別的圖書做一個「自認為合適」的平衡。我的目的不在薦書,實用的操作建議附於文後,這些找書、讀書的技巧才是我最想和知友們互相交流學習的核心部分。

注意:沒有一本書可以概括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省份,我的推薦受限於我的興趣面向和旅行經歷,盡量從各種角度推薦一些不錯的作品。一些大省的相關圖書非常豐富,藉機介紹一些相對少有的圖書種類,以作分享。非常歡迎在評論中回復推薦好的書目。

#收藏數又幾乎成了點贊數的兩倍,各位覺得本文有點用處的小夥伴,能不能用直觀一些的方式給點肯定啊,簡直被這收藏點贊比氣到大哭#

  • 北京

城記 (豆瓣)
王軍是新華社的記者,這麼多年裡,《城記》大概是第一部讓北京的城市建設如此備受公眾關注的書。他後來又出過 採訪本上的城市 (豆瓣) 和 拾年 (豆瓣) ,也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我們總以為北京城的積澱太豐厚了,但仔細看看衛星圖,這座城市的古老歷史早已處在飄零的命運之中。也許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對文物的意識、對歷史的態度、對城市的理解、對「現代」的反思,都適合以這本書作為一個奠基吧。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也許習慣了北京今天面目的年輕人們才會猛然記起這座都城有多麼輝煌的過去吧。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書裡面寫到梁思成在拆除歷代帝王廟牌樓時的痛哭,曾經天氣晴朗的夕陽中可以遙遙望見金色牌坊後面的西山,這份傳承了幾個世紀的美景從此就永遠地消失了。

北京畢竟是北京,梁思成、老舍、林海音、顧城、侯仁之、北島、王朔、李敖,太多的大家都創造過和這座城市有關的作品,大到整座城市,小到一街一寺,都收納著無數前人的鑽研心血和人生感悟——也因此,我常在傍晚去登景山,看著暮色里的紫禁城,更覺得王軍作為了解這座城市重要意義的一位優秀引介。我常會幻想,一座已經如此飽受創傷的古城,在歷經幾十年的破壞改造之後還能留下如此輝煌壯觀的人類傑作,那麼它曾經予以完整保留的時期又該是多麼偉大震撼。

如果對北京遺存的文物非常感興趣,額外推薦一套北京古建築地圖(上冊) (豆瓣),上中下三冊,該系列還另有頤和園、故宮、天壇、四合院等專題的圖書,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出品,「建築五書」這一系列讀物的質量還算不錯,適合作為路書。

  • 天津

城殤 (豆瓣)
有點遺憾要用這樣的一本書來介紹天津,畢竟天津只是書中近代十六城之一,篇幅有限。但在關於晚清的論述中,我們幾乎可以在天津尋找到一切元素,有義和團、地方大吏和民族企業家不同幻想中的復興願景,商人、買辦和八國聯軍更紛紛在這裡登場。天津是近代中國關於未來的想像,她未知、美好、充滿挑戰,同時也脆弱、衰敗、危如累卵。這本書的文筆視角都很棒,更在其中挖掘了馬尾、安慶、北碚乃至康定這樣的偏門小城,對於打開旅行的視角和思路有很大的助益,但問題在於對史料存在過分演繹的嫌疑,適合拿來當做文藝作品欣賞。

  • 河北

滿城漢墓 (豆瓣)
作為旅行目的地,河北是國內文化遺存質量最高的省份之一。滿城漢墓也許不是最具觀賞價值的一處,但這裡出土的文物卻婦孺皆知,長信宮燈、金縷玉衣、錯金銀博山爐都是教科書級別的文物。同系列的 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包括曾侯乙墓、馬王堆、龍興寺、獅子山王陵、三星堆、法門寺、兵馬俑這批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三聯出品、質量保證,是非常好的普及讀物。

想要了解更多的河北文物遺存,九邊之首——宣化 (豆瓣) 是典藏河北系列中的一本,以此為例,就可以發現該系列的很多其他書目,蔚縣、正定、邯鄲、承德等地都是一城一書,整體質量不錯。

  • 山西

從平城到洛陽 (豆瓣)
如果問我對哪個省份的旅行感到最無力,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山西。如果在山西只能去一個目的地(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不人道的要求),我大概會痛哭流涕地選擇大同吧。這本書的作者逯耀東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裡面的部分章節實在啃不下去(比如崔氏食經一章簡直抓狂),但我相信對於了解北魏、了解大同而言是極好的讀物,遊覽雲岡石窟時也會自帶一圈莫名其妙的人文光環。細讀一下「北魏前期的文化與政治形態」、「北魏孝文帝遷都與其家庭悲劇」、「北魏平城對洛陽規建的影響」這三章,對於逛大同、看雲岡而言很有幫助。(也因為看了這本書,後來去洛陽旅行,專門去孟津的邙山找到孝文帝的長陵,也算給讀書畫一個句號。)

說到雲岡石窟,北魏雲岡 (豆瓣)是一本非常棒的路書,我在窟內照著書看了七個小時,石窟逛完書也正好看完,景區內書店有售。

比較晦澀難啃的是這麼一堆建築的測繪考古報告:五台山佛光寺 (豆瓣)、應縣木塔 (豆瓣)、永樂宮壁畫 (豆瓣)、朔州崇福寺 (豆瓣)。還有些大部頭平日里看不完,也只能留給山西,比如梁思成的 中國建築史 (豆瓣)、中國古建築調查報告(上下) (豆瓣),潘谷西的 中國建築史 (豆瓣),以及(個人最喜歡的)劉敦楨的 中國古代建築史 (豆瓣),看這些通史性質的建築類讀物其實遠比閱讀單本的建築報告更省時省力,也是建構中國古建築知識體系的必經之路。

  • 內蒙古

蒙文課 (豆瓣)
內蒙人席慕蓉的創作中有不少關於那個她幾乎沒有生活過的故鄉,這種生命初期的缺失也許為她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創作源泉。詩歌本來就應該搭配遠天、河流與草原。

  • 遼寧

巨流河 (豆瓣)
我記得某年乘車從海城去錦州,正拿著手機看地圖定位,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條大河,就興奮地叫醒身旁的小夥伴。遼河是遼寧的母親河,而推薦的這部紅透半邊天的回憶錄即以這條河作為書名。寫作《巨流河》的地理背景大至整個中國,從故鄉到流亡,再漂泊海峽彼岸,文人的視角提供一種有別於正統史學的敘述,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的糅合,更讓人感受到作為故鄉的東北土地是如何塑造了作者的命運。

  • 吉林

1948·長春 (豆瓣)
長春是近代史上東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偽滿洲國在這裡留下了堅固的城市防禦工事。而內戰中的長春圍城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記憶,雙方軍隊僵持不下,這座城市在150餘天的圍困中見證了無數生死離別。當年守城的國軍官兵在絕望中寫下家書,有的已是意識之下的絕筆,但隨著長春的解放,這批信件最終沒能寄出,並在檔案館中沉封半個世紀。這本書重現的就是這些最終沒能及時到達親人手中的信件,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交織在一起,而個人的命運、家國的前途更不能彼此分離。

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是吉林唯一的世界遺產,閱讀 高句麗遺迹 (豆瓣) 可以了解這段有些缺失存在感的歷史。同系列的 渤海遺迹 (豆瓣) 其實也相隔不遠,黑吉兩省都有分布,在東北的荒野訪古算是一段挺有情懷的旅行。

  • 黑龍江

呼蘭河傳 (豆瓣)
作為蕭紅的代表作,此書的背景即是作者出生的小城呼蘭。蕭紅的作品以強烈的鄉土氣息、細膩的敘事風格見長——《呼蘭河傳》也因之成為了解感受黑龍江的不二之作。

而事實上黑龍江並非歷史的不毛之地,渤海國上京、金上京都曾選址黑省境內,而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也有不少以這片土地作為背景,江東六十四屯、璦琿、中東鐵路都有不少專著可看。

  • 上海

上海百年建築史 (豆瓣)
上海畢竟是同濟的大本營,對城市規劃、建築感興趣的小夥伴到上海簡直會在知識的海洋中溺亡。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上海的意義毋庸贅言。建築、規劃只是了解城市的切入點,關鍵是這樣的切入點看得見摸得著,特別符合旅行時的直觀感受。

類似京滬這樣有規模有歷史又有學術力量的大城市,相關的書籍實在多如牛毛,推薦時反倒無從說起。對上海歷史建築感興趣的,可以買一本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保護建築地圖 (豆瓣),這張地圖特別適合掃街時隨身攜帶。

  • 江蘇

蘇州古典園林 (豆瓣)
這個省份集中了中國最好的園林,這些在小小天地間打造的園林是文人精神在現實世界中的投影。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讀園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卻能在微小的細節間帶給人欣喜和感動,那些精緻的巧思能夠時隔百年重新為人發現,本身就是一個與古人對話的過程。

對中國的旅行者來說,江蘇還有個特別的意義。背包客的祖師爺徐霞客就出生在江陰,如有興趣,他的旅行科考筆記 徐霞客遊記 (豆瓣) 可以一讀。徐霞客是江蘇「專家」特色的縮影,這個以學者文士見長的名人之鄉出產各個專業領域的大拿,以我個人的專業而言,胡煥庸、吳傳鈞、詩雅風都是江蘇人(當然隔壁省也是出了竺可楨、任美鍔、譚其驤、張其昀),行前翻翻自傳,去他們的故鄉找找學者風采,也是旅行的趣味。學者費孝通所著關於家鄉的 江村經濟 (豆瓣) 成為他倫敦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成為理解中國的一條途徑。

就城市而言,江蘇的國家級歷史名城數量位列全國之冠,每個城市都有大量圖書可以推薦,首都計劃 (豆瓣) 就是南京曾擁有過的一種可能。

  • 浙江

魯迅精選集 (豆瓣)
作為我的故鄉,越熟悉的地方越是無從說起。大概去紹興時讀一本魯迅、周作人、蔡元培,在杭州讀一本張岱、郁達夫或者戴望舒,在嘉興讀茅盾、金庸、王國維、徐志摩、木心,在寧波讀王陽明、蔣夢麟、馮驥才、三毛、余秋雨,在湖州讀凌濛初、沈尹默、錢玄同,在金華讀艾青,可以羅列出一大段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而正是這些人構成浙江的文化底色。文學史上浙籍名家可謂星漢燦爛,但還是忍不住要推薦魯迅,對於尋訪兩浙風物而言,魯迅遠不及張岱、郁達夫那麼直接有效,但魯迅的骨子裡有著不一樣的創造,魯迅的氣味似乎與江南的軟語熏風並不相融,但又確確實實是這片土地所孕育的。

無論是思想文學還是民俗風物,浙江都有太多可以推薦的書目,作為瓷器的起源地,青瓷風韻 (豆瓣) 是一本非常通俗並且有用的讀物,這本書的介紹可以讓人對青瓷的發展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是遊覽浙博和上林湖之前很好的休閑讀物。同屬 中國博物館漫步 系列的還有一冊品茶說茶 (豆瓣),可在遊覽中國茶葉博物館前一讀。岩中花樹 (豆瓣) 是以寧波為主的人物畫像,而溫州活路 (豆瓣) 則在我們熟知的正史之外勾勒出草根經濟的面貌。

  • 安徽

徽州 (豆瓣)
安徽之名便是從安慶和徽州的首字而來。安慶為舊時省府,如今已經有些落寞,中國十八省府 (豆瓣) 就有介紹,而在天津部分推薦過的城殤 (豆瓣) 全書第一篇就獻給了安慶(真的不是按照拼音首字母排序的),其中涉及的不少地點和人物,都可以作為設計專題旅行路線的參考。好在徽州真正保存了人文的精華,鄉土中國叢書 系列中的這本《徽州》將牌坊、古宅這些典型的徽州元素整合在一起,呈現的徽州印象也許恰好是旅途的一個剪影。

安徽也出過太多文化名人,但也許最合適的,是在來的路上讀一本海子詩全編 (豆瓣) 。海子的墓就在懷寧老家的鄉下,並不是一處旅遊地,但也許路過附近的時候,可以遠遠地遙望一下美好的八十年代。

  • 福建

福建土樓 (豆瓣)
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旅行指南」,我本只是花了一天在永定和南靖看了幾座最有名的土樓,回來後看到此書,心中充滿慚愧。作者黃漢民是清華建築系畢業,現為福建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院長兼總設計師,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土樓近年因為入遺而聲名大噪,但真正冷靜地反觀歷史、準確剖析的讀物可謂少之又少。這本書資料詳盡、用筆精到,非常好地呈現了土樓的發展歷史,完全打破我心中關於土樓的諸多刻板印象。

福建是我非常喜歡的省份,它的色調和三峽略為接近,清冷山水中都有太多被迫遠走異鄉的悲情故事;而風物又和我的故鄉浙江極為類似,茶葉、瓷器亦都是福建的標誌。茶之原鄉 (豆瓣) 和安溪尋茶記 (豆瓣) 都是風物記敘。另外,作為泉州的真愛粉幾乎對這座城市一見鍾情,我安利了無數雜誌報社、攝影師、小夥伴去游訪這座神奇的城市,從來沒有一個城市的推薦得到過如此一致的感謝和褒獎,閱讀方面推薦 泉州味道 (豆瓣) 和 泉州古城踏勘 (豆瓣) 。

瞿秋白的 多餘的話 (豆瓣) 是臨刑前在長汀的監獄中寫就,至今還可見他當年寫作的書桌,如果有機會去往這個美麗的小城,可以順帶重溫一遍這段有些沉重的歷史。

  • 江西

江西 (豆瓣)
華夏地理雜誌社所出的這一套《華夏地理》國寶系列叢書是我非常喜歡的分省讀物(但太貴了),內容不在貪多求全,而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理解。以《找回中國人的信仰世界》作為江西一冊的副標題,其中的內容則是道教、禪宗、風水、村落這些典型的中國元素。文章獨立成篇,有一定深度,但絕不晦澀難懂,而文中的那些地名,也許正好勾連起一條絕佳的文化旅遊線路。

另外,千年沉重 (豆瓣) 是飽含深情的歷史敘述,江西客家 (豆瓣) 更多側重贛南。

  • 山東

青島德式建築 (豆瓣)
山東是我旅行經驗最少的東部省份,幾乎所有的記憶都停留在十年以前,但總也還不至於要推薦人重讀一遍論語。作為沿海的明星城市,青島的近代建築群大概可以列進全國前三,相關圖錄專著自然不少。建工出版的這本書體量略大,只適合作為參考書目,小塊頭的青島老明信片 (豆瓣) 和 青島,老房子的記憶 (豆瓣) 就會輕鬆許多。

  • 河南

讀者在楊炫之的

讀者在楊炫之的

讀者在楊炫之的 洛陽伽藍記 (豆瓣) 和孟元老的 東京夢華錄 (豆瓣) 中,也許能夠找到洛陽和開封在精神和命運上的冥契,這兩座城市昔日的繁華都收藏在廢墟之中,滄海桑田的感受也許只有在河南才最為真切。這兩本書並不適合作為現實的旅行讀物(不排除真的有人願意捧著古文逛街),如果有機會隨手翻閱一番,還是不難在這兩座城市中找到歷史的蹤影。

河南可讀的書目非常多,何以中國 (豆瓣) 是關於早期中國的普及讀物,作者許宏是二里頭考古隊的隊長;殷墟 (豆瓣) 是基於商王朝都城的考古通俗讀物,作者是殷墟考古隊隊長;漢魏洛陽故城 (豆瓣) 算是一本小冊子,同一系列的 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質量都還不錯,不算深奧難懂,其中包括了按朝代劃分的考古介紹,也有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這類基於遺址的讀物。

  • 湖北

江漢湯湯 (豆瓣)
在湖北待了四年,熟悉的省份都不容易挑書,為了保持書單類型的均衡,索性安利兩本展覽圖錄。自由、浪漫的楚文化是我離開楚地後最為懷念的文化記憶,有幸在北京趕上的兩場大展 江漢湯湯 (豆瓣) 和 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豆瓣) 成為我對大學生活的緬懷儀式。湖北省博是我去過次數最多的博物館,也正是這段求學經歷讓我養成了每去一地必要參觀博物館的習慣,文物成為我了解當地歷史最直觀快速的方式。首博舉辦過「鳳舞九天」,還很壕氣地免費提供圖錄下載,首都博物館--首博圖書,向首博致敬。

  • 湖南

邊城 (豆瓣)
邊城一定是最適合在寫作地重溫的文學讀物之一,在湘西的秀美景色中重新感受沈從文的細膩文筆,閱讀本身就是旅行體驗的一部分。

  • 廣東

這裡是廣州 (豆瓣)
我在廣州生活過兩次,也閱讀過不少和廣州有關的書籍。相比之下,尋城記·廣州 (豆瓣) 更像百度百科,可以照著去按圖索驥,但幾無閱讀的愉悅;而這本書的優勢即在於此,這是一本連接歷史與現實之作,不乏學術的意見,也是不錯的文學作品。這是「老廣州」寫的老廣州,字裡行間都有對城市的情感,而非簡單地羅列史跡。

廣東有不少精彩的區域,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各有特色。而我以為,在廣東的鄉間行走,最有趣的就是發現那些精彩的民居建築。從粵東靠近福建充滿生活氣息的客家圍樓,到粵北那些規模雄偉卻帶著衰敗美感的圍屋,從開平入選世界遺產的精緻碉樓,到廣州城內那些隨處可見的古老騎樓,還有潮汕地區那些裝飾著精緻磚雕木雕的古厝祠堂,廣東的民居建築異彩豐呈。推薦圖文並茂的:潮汕老屋 (豆瓣) 和 開平碉樓 (豆瓣) 。

  • 廣西

地道風物·廣西 (豆瓣)
作為我的前東家,中國國家地理的書還是有必要安利一下(請銷售部同仁看到後主動把廣告費打給我)。不得不說CNG出品的圖書質量都有保證,而廣西這樣的地方實在太豐富,從詭譎的喀斯特到五色的壯錦,說起來好像我們都太過熟悉,但換一個視角也許會有更多發現,CNG的書無論文字還是圖片,最棒的就在於其新穎的視角。

  • 海南

海南行知書 (豆瓣)
在互聯網還沒有如此普及的年代,行知書系列曾經是我的百科全書,是了解中國各地的一個重要窗口。文章風格結合了遊記和攻略,只是如今這一系列似乎已經過時了,但看過的幾本印象中都有著不錯的質量,也可以作為補充的參考。

  • 重慶

三峽日誌 (豆瓣)
這是一位攝影記者留下的「最後」的三峽影像。如果是初讀三峽,第一次嘗試了解這片作者筆下的「荒古自然與血性人文的結合」、「漢地的華麗高貴處」,那麼日誌的體裁大概會顯得有些過於私人。但正是在這些瑣事的記敘中,才能觀察到三峽最後的生活氣息。人們如何照常生活、如何告別故土、如何遷往高地、如何遠走異鄉,正是這些日常中隱忍的點滴讓三峽那清冷陰鬱的底色走向一種悲壯。

這是 紙上紀錄片·在路上系列 中的一本,另外還有以重慶為主要寫作對象的江河移民 (豆瓣)(包括了一些河南三門峽的移民採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拆遷現場死去的那個年輕人,他那老實的父母從鄉下趕來,用一條嶄新的花被子包裹了他的屍體。他悄無聲息地死去,屍臭漸漸彌散開來,在江邊的廢墟里,和著他年邁雙親的哭聲。在另一個側面,考古三峽 (豆瓣) 展現了史上最大考古工地,當年移民時期全國各省派考古隊進駐庫區,這本書就是這段文物工作者筆下的歷史見證。

不得不提的還有彼得·海斯勒的 江城 (豆瓣) ,講述這位美國志願者在小城涪陵支教時的見聞。他的中國三部曲都值得一看,他典型的外國人視角非常有趣,是另一種了解中國的方式。

  • 四川

我的涼山兄弟 (豆瓣)
這也許是一本無法好好介紹的讀物,在這本書中,我們得以觀察到少民邊地底層生活的悲情狀態。田野調查是一種非傳統(將來也不太可能成為主流)的旅行方式,這本意上也並非提供旅行的指導,未經相關學術訓練的我們當然很難通過一本書來掌握技巧,但其間有溫度的關懷卻能成為旅行時可供參考的態度。旅行的方式和意義太過多樣,但探索未知、嘗試理解、建立寬容一定是其中核心的價值。

華夏地理所出的 四川 (豆瓣) 延續了一貫的精確定位,副標題《田野中的漢靈》表現出準確、新穎的切入點。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 (豆瓣) 是少有的由專業考古學者寫作的考古手記,專業而且通俗,是很好的帶些學術范的旅行讀物。廣漢三星堆 (豆瓣) 與前述《滿城漢墓》同一系列,值得信賴。

  • 貴州

一個人的安順 (豆瓣)
在貴州一個月的旅行中,我最喜歡的城市就是安順和鎮遠。鎮遠畢竟地處舞陽河畔、湘黔線邊,雖然名聲不比鳳凰麗江,但在審美上起碼非常直觀,人人都能讀出她的好。而安順卻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文藝小城,黃果樹的瀑聲從徐霞客的時代開始就已經誘惑著一代又一代的旅行達人,而城市東面那些喀斯特峰叢環抱的中式城堡中,卻令人意想不到地收藏著古舊的江南習俗。戴明賢的這本書早就絕版,似乎近年出了新版的安順舊事 (豆瓣) ,內容一樣,這本憶舊的散文集是很好的城市讀物。

另外,在黔西北和川滇交界處,有一個至今都很難抵達的村落石門坎(我不得不放棄行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少數民族村落。傳教士伯格理在這裡開始他的傳教生涯,普及文化、發展教育、構建現代社會,但今天這裡似乎已被學界以外的人忘記。用生命愛中國 (豆瓣) 是伯格理傳教的心路,窄門前的石門坎 (豆瓣) 是中國學者的研究專著,石門坎文化百年興衰 (豆瓣) 近乎一本通史——當年中國國家足球隊剛剛成立時,便有不少隊員來自石門坎;這個封閉的苗族村寨培育出了數位教授、博士和大學校長;而至今不絕的苗語唱詩,是百年前發展現代鄉村教育的悠遠迴音。

  • 雲南

上學記 (豆瓣)
我第一次去雲南旅行,第一站就安排在西南聯大,隨後也把大理麗江放在一邊,先跑去個碧石鐵路邊的幾個小城裡住了幾天。除了法式的碧色寨車站和悠閑的建水古城,最吸引我的還是蒙自市區的聯大分校,在紀念館裡讀到「美麗而苦難深重的中國」,竟一個人在展廳里落淚。也許是大家都太熟悉石寨山、大理國、洱海和黑龍潭的經典場景,這段獨特的近代史似乎有了些燈下黑的窘迫。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學記》長時間是我的床頭讀物,講述他在西南聯大求學的歷史,文筆誠摯自然。

同樣的歷史可以參見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豆瓣) 、西南聯大行思錄 (豆瓣) 、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 (豆瓣) ,這是昆明留給今日中國的財富。

另外,作為路書的Lonely Planet 孤獨星球:雲南(2015年版) (豆瓣) 似乎是LP進入中國後出版的第一本分省指南,無論實用程度還是介紹深度,都是我用過的十幾本國內分省LP中最好的。

  • 西藏

後藏風物 (豆瓣)
非遺是近年熱門的話題,儘管不如建築或文物那樣實在可觸,但如果足夠幸運,能親身參與其中一定是最難忘的旅途記憶。後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相比拉薩的前藏似乎更為神秘,通過這些風俗傳統了解西藏是一種更鮮活、生動的方式。

但實在很難找到一本讓人滿意的西藏旅行讀物,這裡是小清新、偽文藝、矯情、刻奇、空洞讀物的重災區。在旅行讀物方面,全世界範圍內也很難找到哪一個地方比西藏更不幸。也許華夏地理的 西藏 (豆瓣) 是值得推薦的一本。如果想要學習歷史,相對全景式的 西藏與西藏人 (豆瓣) 和專註一時一地的 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鬥爭的歷史記憶 (平裝) (豆瓣) 值得嘗試。

  • 陝西

白鹿原 (豆瓣)
陳忠實、賈平凹的筆是通向關中社會的快速路,白鹿原 (豆瓣) 和 廢都 (豆瓣) 都是近代小說史的名篇,也是劇場版的中國近代史。

作為中國歷史幾個黃金時代不約而同選中的首都,西安是中國歷史的重要部分,古都西安 (豆瓣) 是一本側重於規劃和建築的讀物,書中所介紹的古代大遺址是相當冷門但卻充滿歷史蒼涼意味的旅行目的地。

陝南的秦嶺是劃分南北方的界限,有不少自然類科普讀物可以選擇,秦嶺無閑草 (豆瓣) 是文藝的自然科普書。在陝甘交界的寶雞,必須安利這裡出土的青銅器,藉機看看 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豆瓣) ,也許是把握青銅時代整體脈絡的最佳地點。

  • 甘肅

敦煌藝術十講 (豆瓣)
當我第一次買好從張掖去往敦煌的車票時,內心竟然覺得有點失落,就好像夢想突然實現了,不知道如何面對實現後的真空。和莫高窟有關的圖書太多了,作為全世界僅有的三處滿足世界文化遺產全部登錄標準的聖地,辭彙是貧乏的。趙聲良老師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側重美術的研究,這本書屬於比較深奧的普及讀物。講解莫高窟 (豆瓣) 是一本非常詳盡的參觀指南,可以在參觀莫高窟時隨身攜帶(莫高窟出台新的參觀辦法後,似乎一定要在入口處分批次跟隨講解員參觀了)。

省城蘭州對不少旅行者來說是一個相對無聊的目的地,但是無論如何不要錯過甘肅省博物館,這裡幾乎是中國最一流的彩陶收藏地,黃河彩陶 (豆瓣) 適合作為預習。

在嘉峪關逛書店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實,那就是楊顯惠的 夾邊溝記事 (豆瓣) 被放在入口處最顯眼的旅行圖書之中。這一被稱為中國古拉格群島的紀實文學作品,真實的發生地就在酒泉附近,我們仍可在這本書中尋見大西北曾經的悲慘和絕望。作者的另兩部作品《定西孤兒院紀事》、甘南紀事 (豆瓣) 的背景也是甘肅,前者在市面上仍可買到(包括網店和新華書店),但不知道為什麼在豆瓣網上已經變成了禁書。

  • 寧夏

綠化樹 (豆瓣)
作者張賢亮本身是江蘇人,近年去世時最多的新聞卻是關於寧夏。他生前是寧夏文聯主席,創作的這部代表作也以動蕩的1961年的寧夏為背景。故事發生地鎮南堡多少可以和如今的鎮北堡影視城對上一些號,而後者即由張賢亮一手創辦。值得一提的是,鎮北堡並不是一處假古董,儘管進行了一些商業開發,這裡的底子仍是貨真價實的文物。

  • 青海

可可西里的哭泣 (豆瓣)
這是一本紀實性質的小說,在可可西里即將成為世界遺產的今天,希望這片自然保護區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親歷可可西里10年:志願者講述 (豆瓣) 更為寫實。

穿牆透壁 (豆瓣) 是一本插圖異常精美的圖書,對於中國古建築結構的表達可謂淋漓盡致,其中也收錄了青海的翟曇寺和塔爾寺,是很好的古建築入門讀物。

  • 新疆

我的阿勒泰 (豆瓣)
在有關新疆的眾多書籍中,還是忍不住想要推薦李娟。這大概是我近幾年來讀過的最真誠最純凈的散文,當然作者本身也很有趣。清新、才華、乾淨、幽默,我們似乎很難把這些詞語和遙遠的新疆聯繫在一起,但李娟偏偏做到了。她後來又出了不少的散文集,但《我的阿勒泰》是最早的一部,也適合作為了解李娟的第一本書。

新疆是我等旅行愛好者心中的聖地,絲路、天山、阿爾泰都充滿了不可阻抗的強大誘惑力,作為對歷史相對全面的介紹,也許眾神棲落新疆 (豆瓣) 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香港

Lonely Planet「IN」系列:香港和澳門 (豆瓣)
雖然我是三聯的腦殘粉,但作為一個差點被中圖社挖走的人,我還是很樂意看到新版的Lonely Planet轉由中圖社出版。新版的設計我更喜歡(雖然裝幀廣遭詬病),作為旅行路書,LP的《香港和澳門》促使我完全轉變了對香港的觀感。在此之前,我始終覺得香港不過是一個無趣的現代都會而已,感謝這本指南一次次打臉。

另外,在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過程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香港是一個典型的由事件重塑的城市。鼠疫、非典、颱風、金融危機,香港的成長(尤其是制度的成長)始終和這些重大事件緊密關聯。一個能夠被事件重塑的城市,必然知難而進、知恥後勇,在定義香港成為今天的香港的過程中,一些嚴肅的閱讀可以幫我們更好地了解東方之珠,而我們的反思當然不應止於香港這一城一地。 香港 (豆瓣) 一書的副標題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而這一系列的圖書還包括了開封和西安。遊覽方面推薦 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I (豆瓣) 是一本兼顧了知識和趣味的讀物。

  • 澳門

澳門宗教建築 (豆瓣)
儘管看似晦澀又偏門,但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路書。按圖索驥是使用這本書的最佳方法,書名里的「宗教建築」並沒有限制的書的內容,相反,以這樣一個關鍵的切入點了解澳門簡直有提綱挈領的神奇功效。本書邏輯清楚、主題明確,雖以宗教建築為主線,其發散的內容卻展現出相當豐富的澳門和與之相關的世界歷史,遠勝那些無聊瑣碎的旅遊書籍。建議遊覽澳門的前後通讀兩遍,對這座城市理解就不會只有「賭城」這麼膚淺了。大部分旅行類的圖書,糟就糟在「瑣碎」,但這本書好也好在本意非為遊客所寫,那些小清新的毛病也就全然不存在了。

  • 台灣

兩個故宮的離合 (豆瓣)
來到台灣,當然有一大堆的台灣作家可以讀,但我偏偏挑一個日本人的作品。台北故宮是我的台灣旅行清單上必去的第一項。野島剛的這部作品基於中國特定階段的歷史,但真正的著眼點,似可說是台北故宮。如果有一天我有幸可以站在外雙溪的館舍前,我希望自己的心中不只有范寬的雄奇高偉或汝瓷的雨過天青——沉浸在歷史的榮光之中固然也很好,可這份延續大半個世紀的執著堅守,這場跨越大半個中國的顛沛流離,反觀歷史的洪流,被裹挾其中身不由己的又何止是個人的命運?

應景的讀物有白先勇的台北人 (豆瓣),身份認同也許並非只是台灣的主題,同作者 孽子 (豆瓣) 的行文里也都是台北的蹤影。想要了解現代台灣,前些年頗熱門的 我們台灣這些年 (豆瓣) 也還不錯。

——————————————以下才是今天的主要內容——————————————

以上的內容基本來自於我這幾年整理的豆列,雖然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但是自己出行前都會把這個豆列翻一翻。有些書的目的地精確到縣城甚至村莊,旅行的時候才會看到其他人眼中不曾看到的精彩吧。再次安利我的豆列 書途同歸 和專欄 書途 - 知乎專欄 。

TIPS:

  • 對於文保控來說,推薦《尋城記》系列,雖然這套書看得多了會覺得像百度百科,但是以文物旅行圖書市場之空白,大體還是不錯的。本文中推薦的不少系列圖書都可以照此按圖索驥,華夏地理、三聯、商務、中圖、CNG的出品基本都有保障。
  • 作為路書,無論國內國外,推薦Lonely Planet系列。儘管有些景點餐廳的推薦確實讓人失望,但在目前的圖書市場,以實用程度和信息更新的頻率來說,LP都是最好的。而且LP在特點提煉和主題整合的方面做得非常不錯,每本LP中也都會有相應的圖書推薦,這些推薦更側重可讀性和旅行體驗(不像我的這些五花八門)。
  • 大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是找書利器,比豆瓣好用。按照國內通用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可以非常精確地找到一個門類的圖書,比如本篇回答中的圖書大多數來自:G12(中國文化與文化事業)、I2(中國文學)、J(藝術)、K2(中國史)、K87(中國文物考古)、K92(中國地理)、P9(自然地理學)、TU(建築科學),在圖書館裡照著書櫃編號找總會有很多發現。
  • 有很多老書已經很難買到了,去圖書館又往往不外借/未歸還/無此書,所以推薦一個版權有保障的找書APP:移動圖書館。這款APP可以使用大學院校、公共圖書館或科研機構的賬戶登錄,我便是用的首都圖書館賬戶在iPad上下載電子書,出行前後閱覽簡直是旅行必備之神器,各種偏門讀物都有(但新出版的圖書不會有),同時也消除了背著三五百頁圖書出門的不小負擔。

如果以後有時間有精力,還可以做一個以各地為背景的電影、紀錄片系列~(拖延症患者這麼說的意思就是我不會有時間有精力了)
最後,收藏又點贊,才是知乎范~(強行押韻)

版權聲明

歡迎並感謝個人分享原文帶鏈接轉發,其他各種形式的轉載請參考如下。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在文首註明作者名Luke LOU,在「閱讀原文」處鏈接本文地址。同時,請將您的微信公眾號ID以私信回復給我,以防在維權時被錯誤舉報。

微博轉載:請在轉載內容的顯著位置保留作者名Luke LOU,並在轉發的正文文本中@本人(微博賬號 LukeLOU的微博,歡迎關注~)。

完成以上操作則自動獲得本文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的轉載授權。如不能在「閱讀原文」處添加鏈接或不能在微博正文中@本人,請主動私信聯繫我支付轉載稿酬,否則一律以侵權處理。

報刊、雜誌及其他網站商用轉載:請私信聯繫,支付稿酬後即獲得轉載許可。


(長文多圖)很有趣的問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行過的路有一些,但閱讀量實在拿不上檯面(羞愧)。淺寫一點,只做拋磚引玉。配圖全部來自蟬遊記用戶,已標註,如侵刪。轉載請聯繫我本人。

因為工作原因,我每周要看很多很多遊記,但是真正自己出行卻從來也看不進去別人的旅途記錄。倒是看歷史看文化看生活,而且很多都是死人的書(笑),現世的旅行作家讀過且推薦得出的是妹尾河童。如張公子在怎麼樣才能讓旅行更有意義,而不只是簡單的看風景? 所說:「風景只是眼前所見,更多的感受,是歷史、文化裡面來的。」」夏目漱石感覺有月光下庭院清冷的樣子,普希金是太陽一樣的閃耀與熾熱,菲茨傑拉德是金屬般的光芒。字裡行間,都是那種文化那個年代的獨特記憶。

在都柏林朝聖葉芝,去布拉格前在被窩裡讀卡夫卡,在芝加哥去洛杉磯的火車上啃一本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在多瑙河畔也想起裴多菲曾寫過「……我們居住在佩斯城,啊,生活多麼歡欣!」,如此這般,好像看作者眼前的風景,和作者走一樣的路。聽三毛講撒哈拉的故事,和《摩托日記》一起穿越南美,從《夜航西飛》窺視神秘的東非大陸,看這樣的書,可以把自己帶去從未去過的地方。

以下是正文:
【比較典型的城市記錄】
1.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伊斯坦布爾
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慕克,當下最知名的土耳其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伊斯坦布爾》寫下作者成長生活的城市,並創造了一個新詞「呼愁」。歐洲與亞洲隔海相望,教堂與清真寺交相輝映。博斯普魯斯海峽頭頂的飛鳥與腳下洶湧的海流,奧斯曼的輝煌與帝國斜陽的憂傷……這本書描述的不是城市本身,卻比城市本身更深刻。

(王高興1121)

(王高興1121)

(王高興1121)

除了《伊斯坦布爾》,帕慕克還有一本《純真博物館》,同樣是一副伊斯坦布爾舊時光的畫卷。伊斯坦布爾有一座書中的博物館實體,一個櫥窗就是一個章節,痴心的男主角偷來的愛人的東西都展示在這裡,看現實與書中的世界交織,一幕一幕展示出故事點滴。如果帶著書去,可以在書上蓋章免門票。

(Gloria_媛)

(Gloria_媛)

(Gloria_媛)
推薦遊記:帶本書去土耳其

2.彼得梅爾,普羅旺斯三部曲,法國南部
三部曲即《普羅旺斯的一年》、《永遠的普羅旺斯》和《重返普羅旺斯》,最有名且風評最高的是第一本(我也只看過第一本)。作者彼得·梅爾來自英國,曾是紐約的廣告公司高層,後來放棄了西裝革履的白領生活(估計也是錢賺夠了),跑到南法買了一棟小屋自己打理修繕,開始山居歲月。這三本書就是他在普羅旺斯居住時的隨筆。

《普羅旺斯的一年》從一月寫到十二月,四季更替,寫裝修小屋,與鄰里鄉民相處,去附近小鎮採購,還有應付極品前同事……這樣簡單生活的點滴。更棒的是作者真的很會寫吃的,不論是鄉親們的做美味大餐還是鄰鎮低調的古老餐館,都能寫的讓人口水都出來。薰衣草只不過是普羅旺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暖洋洋的天氣,石頭砌的小屋,山野、森林、鮮花與葡萄園,紅酒加上乾酪與無數美食,還有又慢又隨意的生活方式,南法本是多麼可愛的地方。

(ceci)這個小鎮叫做L" Isle-sur-la-Sorgue,在書中出現過很多次

(ceci)這個小鎮叫做L" Isle-sur-la-Sorgue,在書中出現過很多次

(ceci)這個小鎮叫做L" Isle-sur-la-Sorgue,在書中出現過很多次
推薦遊記:山居歲月——彼得梅爾的普羅旺斯

3.海明威,《流動的盛宴》,巴黎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這句特別有名的語錄出自海明威《流動的盛宴》扉頁。當時的海鳴威以記者的身份旅居在巴黎,四十年後才半真實半虛構地描繪這座「與他同在」的花都。感覺自有種精神富足的文化人腔調,還有作者似乎有意維護的「巴黎范兒」生活。象牙色的建築上綴著繁複的雕飾,城中島,蒙馬特,左岸咖啡館,莎士比亞書店,塞納河畔依然有好些舊書攤子。巴黎的「巴黎」氣質,並不在遊客鍾愛的埃菲爾鐵塔和盧浮宮。

(尼珞)

(尼珞)

(尼珞)
推薦遊記:暖暖秋日游巴黎

【在旅途中開腦洞,從文學作品到旅途風景】
1.愛爾蘭
喬伊斯與葉芝,都柏林的淡淡哀愁

可能是因為交通和簽證原因,去愛爾蘭的人真的不多。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會說「純真」。都柏林是座灰色調的城市,小小的房子,窄窄的街道,若有似無的綿綿細雨,還有那條利菲河。比英格蘭少一份高傲,比蘇格蘭少一份粗獷。就像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一樣,語句溫柔,足夠浪漫卻褪去浮誇之風。我喜歡這淡淡的城市,也喜歡葉芝。王爾德也是我很喜歡的愛爾蘭作家,但他的辭藻太華麗,好像嬌嫩的薔薇爬滿一牆,倒難以聯想到純真的都柏林。

(傻蛋青年魚丸)

(傻蛋青年魚丸)

(傻蛋青年魚丸)

都柏林的代表是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太晦澀,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卻是很棒的睡前讀物。一貫的意識流,稍一走神就跟不上節奏,有點陰鬱,但都柏林的氣質躍然紙上。我是先去的愛爾蘭才讀的喬伊斯,不知為何,總是會回想起那時在初春的利菲河邊散步時的心情。都柏林有座作家博物館,收藏著葉芝、王爾德、喬伊斯還有一大堆愛爾蘭文學的記憶。

(傻蛋青年魚丸)

(傻蛋青年魚丸)

(傻蛋青年魚丸)
推薦遊記:在愛爾蘭度周末,穿越時光那片海(對啊,這是答主的遊記???)

2.捷克
卡夫卡與米蘭昆德拉,布拉格的文藝在骨子裡

在卡夫卡的年代,還沒有捷克這個國家,甚至布拉格在書中也沒有很大的存在感。然而現在卡夫卡成了布拉格的一張名片,街頭巷尾都有他的影子。老城內有好幾處卡夫卡故居,城堡山上的黃金巷保留著他寫作的小屋,山下的博物館收藏著他的生平故事。或許在布拉格去之前還是讀一讀卡夫卡比較好,就算不去博物館,在老城的紀念品店看到那麼多卡夫卡的周邊和插畫,也會多少理解那些黑白色有點生硬的筆觸的用意,以及作家淡漠陰鬱的眼睛。

(kunsir)布拉格街頭,一家名為卡夫卡的咖啡店

(kunsir)布拉格街頭,一家名為卡夫卡的咖啡店

(kunsir)布拉格街頭,一家名為卡夫卡的咖啡店

從卡夫卡里得其神,從米蘭昆德拉則是得其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拍成的電影就叫《布拉格之戀》,我在去布拉格之前只有匆匆讀過一遍,昆德拉寫老城廣場,寫佩特林山,寫真實的布拉格和虛構的故事,讓這城市也充滿略帶神經質的文藝氣息,滿滿的deja vu。不過,一直在書里尋找布拉格的痕迹,結果到最後我記得最清楚的卻不是布拉格,而是故事最後他們離開了布拉格,帶著狗搬去的那個小鎮。為了去了解這個城市去讀一本「反媚俗」的書,還真是超級媚俗的一件事呢(笑)。

(kunsir)

(kunsir)

(kunsir)
推薦遊記: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

3.英國
狄更斯的倫敦,華茲華斯的湖區,簡·奧斯汀的小鎮與峰區

狄更斯是倫敦的代表,《霧都孤兒》、《遠大前程》、《大衛·科波菲爾》……無一不是以倫敦為背景創造。那時的倫敦還在維多利亞時代,工業盛行,街頭污水橫流,天空大霧瀰漫,泰晤士河臭氣熏天……但他會寫很有趣的故事,筆下人生百態,都栩栩如生。現在的人們談起倫敦的舊時代時,也會說,狄更斯筆下那個倫敦。配張黑白攝影營造一下那個feel。

(雲五)

(雲五)

(雲五)

湖區是英國最棒的度假勝地,有安寧的田園風光,漫山鮮花和綿羊,數不清的茶屋和最有情調的民宿。如詩人濟慈所說「能讓人忘掉生活中的區別:年齡、財富」。但湖區真正的名片是華茲華斯,他在這裡寫下了許多輕盈的詩句,也永遠沉睡在湖區,與他摯愛的山水相伴。最有名的詠水仙自然不談,隨便找些詩來讀讀就很好。或許如同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里提到的,這些詩問世幾十年後,人們才懂得欣賞它們,在城市的污濁中待久了,才知道回歸山野,懂得自然的寶貴和偉大。

(≌☆kidd☆≌)

(≌☆kidd☆≌)

(≌☆kidd☆≌)
推薦遊記:英倫·詩人與彼得兔

要去巴斯這樣的古典小鎮,可以讀讀簡·奧斯汀。這是她曾居住過的地方,鎮上有座奧斯汀博物館,每年九月還有節日,所有人都穿上復古衣裙漫步街頭。但要找尋書中的世界,朝聖英國作家們的靈感之源,峰區國家公園一定榜上有名。峰區是英國為數不多的戶外活動勝地,小眾、野性卻不失精緻。這裡是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從敵視到相愛的地方,也是簡·愛與羅徹斯特先生情愫暗生的地方。05年版電影《傲慢與偏見》(凱拉奈特莉那版)也是在峰區取景,包括電影里達西先生那幢大宅。

(蓮骸)原圖有裁切

(蓮骸)原圖有裁切

(蓮骸)原圖有裁切
推薦遊記:漫步峰區 走入簡奧斯汀的浪漫世界

4.德國
英國有英國的浪漫,德國有德國的浪漫

純粹描述德國風光的文學作品我了解甚少。自己在製作德國的旅行指南時,讀的是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是作者回憶當年在哥廷根大學留學的故事,文筆樸實,讀起來非常流暢又輕鬆。時隔80年還很神奇地有些共鳴,倒也能想像在安寧的德國小城鎮生活的樣子。年輕的歌德寫下《少年維特之煩惱》,傳說是取材自他自己的經歷。書中維特初遇綠蒂時,是不是也在一個紅瓦成群,綠草如茵的小鎮呢。故事原型發生在法蘭克福附近的韋茨拉爾,配圖是歌德非常喜歡的小城海德堡。

(minimalismmmm)

(minimalismmmm)

(minimalismmmm)

已寫完,邊寫邊給自己惡補細節知識,因為是用兩個禮拜的空閑時間慢慢寫的,心境在變,到後面還是有點跑偏,變成了「跟著文學作品去旅行」這種話題……將來讀了新書可能會更新……吧。
硬廣告:我的微博

最後強調,禁止無授權站外轉載,要轉跟我說一聲都好商量,誰敢抄我跟誰沒完!


旅行與書籍向來密不可分——除了旅行指南,你還可能因為一本書而對某個目的地產生某種情結,或通過讀書了解當地的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又或從書中憶到走過的路;也可以說,讀書本就是一場旅行。或者說,沒有書的旅行是不完整的。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愛讀書,愛旅行,請收下窮游錦囊編輯部的同學共同為你列的這份書單,它既是書單,也是一份旅行清單。而這份清單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看見世界,同時理解世界。

《夜航西飛》| 肯亞 內羅畢

攝影:窮游er 木頭 拍攝於肯亞

《夜航西飛》 West with the Night
作者:柏瑞爾·馬卡姆 Beryl Markham
首版時間:1942年

這群動物移動時形成一塊黃褐色、灰色、暗紅色交錯的巨大地毯,它不像牛群或羊群,因為它們都是野生動物,它們身上都帶著荒野的印記,這片土地上的自由氣息依舊屬於自然,而非人類。目睹上萬頭未經馴化、不帶貿易烙印的動物,就如同第一次登上從未被征服過的山峰,發現一片人跡未至的叢林,或是在新斧上看見第一點瑕疵。那是你才會領悟從小就聽說的那些事:曾經,這個世界上沒有機器、報紙、街道、鐘錶,而它依舊運轉。

推薦理由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如果你厭倦了倫敦,那你就厭倦了生活」;可柏瑞爾卻說:「直到遷居倫敦後,才明白什麼叫作無聊」。

這並不是因為倫敦變得無聊了,而是因為柏瑞爾·馬卡姆生活的東非太過多彩。在她眼中,這片土地永遠充滿了刺激與挑戰,也具備了你能想像到的各種面貌(除了枯燥和無聊)。1906年,4歲的柏瑞爾跟著父親從英國移居英屬東非(包括了今天的坦尚尼亞、肯亞等地區),從此在這裡紮下根來。她幫父親育馬、馴馬,也和土著朋友們穿梭在叢林中打獵。在這片與故鄉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她拿到了賽馬訓練師執照,甚至學會了開飛機。30年後,她從英國出發,駕駛飛機一路向西抵達加拿大,成為第一位單人由東向西飛躍大西洋的飛行員,也是史上最著名的女性飛行家之一。後來她寫了一本回憶錄,也就是《夜航西飛》。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筆法描寫了獨自一人飛行的日子,講述了她在非洲土地上經歷的種種,那些或冷峻或殘酷的事情,在她的語言中卻有另一番美好。夜航西飛,是帶著生命力的旅程。

《二手時間》| 俄羅斯 莫斯科

攝影:窮游er @悟空 拍攝於俄羅斯莫斯科

《二手時間》 Secondhand Time: The Last of the Soviets
作者: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 Svetlana Alexievich
首版時間:2013年

打開電視,所有頻道都在播放芭蕾舞《天鵝湖》。我眼前浮現出另外一組畫面,我們全都是蘇聯宣傳培養出來的孩子:智利聖地亞哥…… 總統府在燃燒,薩爾瓦多·阿連德的聲音…… 電話開始不斷打來:城市裡全都是軍事裝備,坦克已經開上了普希金廣場和大劇院廣場。

推薦理由
滿打滿算,蘇聯解體也只有二十多年,可即便對於現在的俄羅斯人而言,那些並不算遙遠的事也已經屬於另一個時代和另一個國家了。在那之前的七十年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實驗室孕育了無數「蘇維埃人」。今天,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卻仍然有著自己的辭彙、自己的善惡觀、自己的英雄和烈士…… 作為龐大社會中的渺小個體,他們如何看待國家的轉變、生活的變化和他們為夢想破碎所付出的代價?

2015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著名作家 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通過口述採訪的形式,為你展現出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一個個普通人的真實面貌。他們腦海中不斷浮現著那段歷史,也重新尋找著生活的意義。通過這本書,也許你可以對現今的俄羅斯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項塔蘭》| 印度 孟買

攝影:窮游er 砂鍋小姐 拍攝於印度孟買

《項塔蘭》 Shantaram
作者:格里高利·大衛·羅伯茲 Gregory David Roberts
首版時間:2003年

我花了很長的歲月,走過大半個世界,才真正學到什麼是愛與命運,以及我們所做的抉擇。我被拴在牆上遭受拷打時,才頓悟這個真諦。不知為何,就在我內心發出吶喊之際,我意識到,即使鐐銬加身,一身血污,孤立無助,我仍然是自由之身,我可以決定要痛恨拷打我的人,還是原諒他們。我知道,這聽來似乎算不了什麼;但在鐐銬加身、痛苦萬分的當下,當鐐銬是你唯一僅有的,那份自由將帶給你無限的希望。要痛恨,還是要原諒,這抉擇足以決定人一生的際遇。

推薦理由
先別急著探究比這部小說還要精彩的作者傳奇人生,一頭扎進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中,你一定分辨不清這是一個人的真實經歷,還是精妙編織而成的好萊塢式的冒險劇情。

這並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讀物,不僅僅因為它卷帙浩繁,考驗你的還有如影隨形的哲學思考、字字珠璣的生活智慧,以及令人應接不暇的劇情轉折;然而,這更不是一本會讓人輕鬆放下的讀物,你會跟著一個身藏秘密的逃犯,融入到陌生城市的市井生活,體驗光明和黑暗的糾纏,接受溫情和殘酷現實的洗禮,享受愛情和突如其來的折磨。從這本書中,你可以對印度的宗教、文化和階層窺探一斑。作為故事主要發生地的孟買,在作者筆下,也因為複雜而真實的矛盾,愈發深入人心。至於那些旅行者腳步無法所及的角落,不如就讓這本書引領你走進比想像中更精彩的孟買,觸碰這座城市令人震顫的靈魂。

《了不起的蓋茨比》| 美國 紐約

攝影:窮游er 長牙的兔子 拍攝於美國紐約

《了不起的蓋茨比》 The Great Gatsby
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首版時間:1925年

蓋茨比相信那盞綠色的燈,它是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那個美好未來的象徵。從前它從我們面前溜走,不過那沒關係——明天我們將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遠…… 總有一個明朗的早晨…… 於是,我們奮力搏擊,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沖退,回到了過去。

推薦理由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夢在咆哮,紐約儘是絢爛的燈火與瘋狂的享樂;浮華背後,覆滅的暗流涌動。菲茨傑拉德用優美的筆觸講述了一個並不複雜的悲劇故事,還在不經意間留下了精準的預言——主人公蓋茨比的夢碎了,爵士時代的夢也隨著不久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幻滅。

人們對這部小說有著太多的讚美(比如村上春樹便對其愛不釋手),而它也確實擔得起《時代周刊》百佳英文小說、美國現代文庫最偉大美國小說第二名等盛譽。讀畢,你不僅將見證存在於那段紙醉金迷的歲月中的追求、勇氣、背叛、失敗,也許還會因自己的夢想或如今的美國夢與現實的對抗狀態而深思。忽略小李子那版同名電影吧,原著可要精彩的多!

《在漫長的旅途中》| 美國 阿拉斯加

攝影:窮游er @Lyra Hao 拍攝於美國阿拉斯加

《在漫長的旅途中》 長い旅の途上
作者:星野道夫 Michio Hoshino
首版時間:1999年

我走過橫貫北極圈的布魯克斯山脈人跡未至的山和山谷,劃著獨木舟在冰河灣傾聽冰河「嘎嘎」的聲音,接觸到東南阿拉斯加深邃的原生林,追逐著極北的流浪者馴鹿漫長的季節遷移,抬頭看過數不清的極光,也遇過狼,還與愛斯基摩人劃著皮舟在北極海追逐鯨魚,見識了阿塔巴斯加印第安村的散財宴,與許多人相遇,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生活……

推薦理由
阿拉斯加既是遠方,也是詩,一首荒涼卻極富生命力的詩。你早已把她列入了「必去目的地」的名單,卻還沒來得及出發,不妨先讀讀這本日本國寶級攝影師星野道夫的遺作隨筆集吧。從馴鹿遷徙的場景,到發生在印第安人部落的故事,作者在記錄其所見所聞的同時,也寫下了自己的思考,關於負責任的旅行,關於回歸,關於人生。

毋庸置疑,這本書對了解阿拉斯加的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有很大幫助,並會無限放大你的出行慾望。更重要的是,透過書中真切的文字與動人的照片,你可能會被大師澄澈的心境所感染,找到屬於那廣袤大地上的寧靜。無論是在漫長的旅途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份寧靜都彌足珍貴。

《伊豆的舞女》| 日本 伊豆半島

攝影:窮游er@蔡景暉 拍攝於日本伊豆半島

《伊豆的舞女》 伊豆の踴子
作者:川端康成 Yasunari Kawabata
首版時間:1926年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圍著裙子,肩上掛著書包。我獨自旅行到伊豆來,已經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溫泉住了一夜,在湯島溫泉住了兩夜,然後穿著高齒的木屐登上了天城山。一路上我雖然出神地眺望著重疊群山,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胸中卻緊張地悸動著,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這時候,豆大的雨點開始打在我的身上。我沿著彎曲陡峭的坡道向上奔行。好不容易才來到山頂上北路口的茶館,我呼了一口氣,同時站在茶館門口呆住了。因為我的心愿已經達到,那伙巡迴藝人正在那裡休息。

推薦理由
這是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小說《伊豆的舞女》開頭的一段描寫,寥寥數筆就為讀者展開一幅纖細、柔美卻又像蟬翼般脆弱透明的浮世畫卷,將以《源氏物語》為源頭的「物哀」美學那細膩、哀婉卻又有著櫻花綻放般決絕的特點融入文字之中。愛與死這兩個被無數文學作品探討的母題被川端康成用看似信手拈來的清雅轉化為對純真的留戀和對人生的懷疑。而上個世紀20年代日本的風物也透過一對青年男女無果的青澀戀情映入讀者的眼帘。

而對於讀過這篇小說的人來說,伊豆島的風光和溫泉就成為日本之行必須領略的風景。小說中出現過的修善寺溫泉和伊豆大島早就是著名的旅行目的地,而小說的痕迹在伊豆島也是隨處可見,當地政府甚至開發出了「伊豆的舞女」徒步路線並修建了《伊豆的舞女》文學碑。不管何時,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造訪伊豆,人們的腦海中都會出現身穿學生制服的「我」和四處流浪的舞女薰子。在懷疑和苦悶中踏上旅途,了解並珍視沿途所見,對於旅行者來說,《伊豆的舞女》不僅僅是領略日本文學之美的讀物,更是一種旅行態度的來源。

《追風箏的人》| 阿富汗 喀布爾

攝影:窮游er @悟空 拍攝於阿富汗喀布爾

《追風箏的人》 The Kite Runner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首版時間:2003年

我回到了故國,卻發現自己就像旅客。阿富汗人總喜歡說:生活總會繼續。他們不關心開始或者結束、成功或者失敗、危在旦夕或者柳暗花明,只顧像游牧部落那樣風塵僕僕地緩慢前進。

推薦理由
塔利班、戰火、廢墟和恐怖活動——經過數十年的戰亂,今天的阿富汗已經與這些印象難以分割;而當我們的情感被太多意義重複的新聞所麻木時,這本對世界講出阿富汗故事的書就顯得尤為珍貴。

首先,《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讀的小說,胡賽尼以經典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友誼、背叛和救贖的故事,感人至深。另一方面,這本書是對阿富汗近30年來歷史的一場個人化敘述,甚至可以作為了解阿富汗歷史和民生的參考書。你可以跟隨作者回到1979年之前的阿富汗,看看那時喀布爾行道樹的濃蔭、路旁的別墅和草坪、春天的風箏比賽、還有給孩子作為獎品的美國山地車;作者也會帶著你經歷戰爭和炮火,看曾經美好和平的生活怎樣一步步被炸成碎片、陷入深淵。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攝影:窮游er 恰吃瓜少年 拍攝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Istanbul: Memories and the City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首版時間:2003年

伊斯坦布爾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布爾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註定會讓你愛上伊斯坦布爾的書。作為一本自傳回憶錄,帕慕克瑣碎的成長記憶交織著大段大段對伊斯坦布爾街巷和日常的白描,從他平緩的文字里你不僅可以看到伊斯坦布爾,甚至也可以聽到、聞到、觸摸到這座城市。

書里隨處都有對建築和城市的點評,描寫細緻到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伊斯坦布爾旅行指南——但和旅行指南不一樣的是,帕慕克對伊斯坦布爾深深的眷戀滲透在這本書的每一頁,這種眷戀很容易就會沾染到讀者身上——通過他的眼睛,你會同他一樣,看到這座繁華不再的昔日帝國古都在現代和過去之間的掙扎、在東方和西方之間的焦慮,還有斜陽之下的美麗和憂傷。

《摩托日記》| 秘魯 馬丘比丘和庫斯科

《摩托日記:拉丁美洲遊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
作者: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首版時間:1993年

最重要、最無可爭議的是,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美洲最強大的土著最純粹的一面——未受外來征服者文明的影響,城牆之間遍布有強大感召力的珍寶……有堡壘周圍壯麗的風光作為背景,尋夢人不禁在它的廢墟上徘徊。

寫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離我們而去了。我,重新整理和潤色這些日記的人,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我了。在「大寫的美洲」之上的漂泊之旅改變了我,其改變之深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推薦理由
1951 年年底,年輕的切·格瓦拉與朋友阿爾維托·格拉納多騎著「大力神II」摩托車開啟了環遊拉丁美洲的冒險之旅,他們從阿根廷出發,由南至北經過智利、秘魯、哥倫比亞,最後到達委內瑞拉。正如他本人所說,這次長途旅行改變了他的一生,促使這位醫學院學生棄醫從戎,成為日後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理想主義式的英雄人物。

在9個月的旅行中,他們穿越潘帕斯草原,翻過安第斯山脈,登上馬丘比丘,沿著亞馬遜河順流而下…… 你不僅可以跟隨切·格瓦拉的腳步,領略拉丁美洲的壯美風光;更可以通過對智利礦工、聖巴勃羅麻風村等的描寫,深入了解20世紀中期當地不公的社會狀況以及當地普通人苦難的生活。

普羅旺斯三部曲 | 法國 普羅旺斯

攝影:窮游er @蔡景暉 拍攝於法國普羅旺斯

普羅旺斯三部曲 The Provence Trilogy
作者:彼得·梅爾 Peter Mayle
《普羅旺斯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1989年)
《永遠的普羅旺斯》Toujours Provence(1991年)
《重返普羅旺斯》Encore Provence(1992年)

穿襪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已經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手錶躺在抽屜里也很久了,我發覺,憑著庭院中樹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時間。但至於今日何日,我就不大記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感覺自己快要變成安分守己、無欲無求的院中蔬菜了。

推薦理由
普羅旺斯這片土地天生自帶浪漫光環。除了大片薰衣草花田每年引得遊人如織外,各色小鎮也曾慰藉過梵高、畢加索,並成就了不少經典名作。而彼得·梅爾,一個厭倦了倫敦霧靄冬日和紐約高負荷工作的英國人,終於告別過去,攜愛妻和愛犬在普羅旺斯開啟了悠然自在的旅居時光。

在異鄉人的筆下,普羅旺斯的民俗風尚被幽默、細緻地描述出來。這裡的生活節奏很慢,慢到不需要手錶,因為從來不會有人守時。吃飯可以算得上一天中的大事,一頓鄰里聚餐可以進行5、6個小時。他們的聽覺從未如此敏銳過,竟然可以聽到對面山坡獵槍亂彈齊發的聲音。他們勤奮學習法語,和天性散漫的工匠鬥智斗勇,在鑽研法國美食的道路上趣味無窮。

彼得·梅爾的普羅旺斯三部曲——《普羅旺斯的一年》、《永遠的普羅旺斯》及《重返普羅旺斯》將普羅旺斯山區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複雜的法國美食呈現在讀者面前,每篇文章讀起來輕鬆有趣,足以讓你身未動,心已遠。

——————————

當然,還有很多諸如《耶路撒冷三千年》於耶路撒冷,《卡夫卡》於布拉格等等... 有時候甚至因為一本書,成就了一個城市,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這十本書,就像一個世界的縮影。

最後,這是窮游錦囊編輯部的小夥伴們的聲音。十本書,十個人,他們各自選了一小段自己喜歡的文字,讀給大家聽。

視頻封面來自十本旅行書的摘錄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最後,感謝所有編輯們的推薦,以及貢獻出自己的聲音...(我才不會說你們最喜歡哪個聲音就爆他/她的照呢...):P

下載「窮游錦囊App」,獲取新的旅行靈感以及全面實用的旅行指南。 關注窮游錦囊公眾號:qyerguide 了解最新旅行信息及目的地安全消息。


16.4.15更新 最近看了幾本有意思的書,繼續更新下~

8.英屬東非

[英]柏瑞爾?馬卡姆,《夜航西飛》

作者柏瑞爾是名頗為傳奇的女性,出生英國、四歲移居肯亞、非洲的第一位女飛行員、1936年由東向西飛越大西洋、成為第一位單人飛越大西洋的飛行員……圍繞自己的兩項愛好兼事業——賽馬與飛行——柏瑞爾敘述了20世紀20-30年代的肯亞,其中的很多段落現在來看也完全符合人們對東非的預期。比如:

「神秘的非洲,狂野的非洲。它是煉獄,也是攝影師的天堂。它是狩獵者的瓦爾哈拉,也是遁世者的烏托邦。它是你心中的願望,禁得起所有的詮釋。它是死亡世界最後的一絲殘餘,也是閃亮生命的搖籃。但對於很多人,也包括我,它只是個「家」。它有各種各樣的性格——除了沉悶。」

作為非洲的親歷者,以及一名厭倦沉悶、勇於探險的開拓者,柏瑞爾筆下的東非也是具體且常常超乎想像的。比如一頭不尋常的獅子,獨來獨往,從不離開埃爾金頓家的農場,有一天卻突然發狂咬了人。比如舉著盾牌和長矛的納迪武士像戰爭機器般精確而冷酷,而狩獵對象疣豬亦是相貌平凡而勇氣超群的衛士。又比如作為一名大象偵查員,她眼中的大象可不是我們通常認為溫順可愛的樣子,象群的聰明、堅韌和易怒足以讓與其為敵的人類膽寒。

作為一名職業馴馬師兼飛行員及非專業作家,《夜航西飛》是柏瑞爾的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書。也許對文字頗為挑剔的海明威的盛讚最能說明問題:

你讀過柏瑞爾?馬卡姆的《夜航西飛》了嗎?在非洲時我和她很熟,從不懷疑她有朝一日會在記錄飛行日誌之外,拿起筆寫寫別的。如今所見,她寫得很好,精彩至極,讓我愧為作家。我感覺自己只是個處理詞語的木匠,將工作所得拼裝到一起,有時略有所成——由於我彼時正在非洲,所以書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實的。我希望你能買到該書,並讀一讀,因為它真的棒極了。

---------------------------------------
原答案如下:


1.東京

[日]川端康成,《淺草紅團》

《淺草紅團》是川端早期的作品,寫了關東大地震(1923年)之後昭和初期的淺草風物,被譽為新感覺派代表作之一。彼時日本仍在新舊交替和東西交融的變革中,淺草作為歌舞伎文化和下町的中心之一,彙集了不良少年、無家可歸者、戲子和游女。川端從一個Flaneur的視角追隨這些人的日常,描摹了那個年代東京的破與立、美與丑、浮華和貧困,也隱隱傳達了川端身為反戰者對時局的不安。如今的淺草表面上更像是遊客必到的觀光景點,前兩年修的晴空樹超越了東京塔的高度,成了當代東京的地標之一,但下町的淺草並沒有消失。它隱居在牆上貼著昭和年代泛黃海報的蒲鰻燒店裡,略顯破落的劇場里,和有些人覺得過氣、但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就深受小朋友喜愛的花屋敷里,透著一股置身於時間洪流之外的悠然自得。

不止川端康成,井上靖、三島由紀夫、小津安二郎等文藝界人士都對淺草情有獨鍾。正如北野武在自述《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中所言:「在[過去的]淺草,所有人都互相認識,或是看起來好像互相認識。大家喜愛爵士樂的程度,一如對懷舊抒情老歌的喜愛。大家嬉鬧著,用滿嘴的俚語招呼彼此……這是一個由許多小天堂組成的古老區域,不認識這裡的街道和鄰近住宅區的人,就永遠沒辦法對東京、東京的精神有絲毫理解;而不認識日本傳統藝術的人,也沒辦法真正了解日本。」

注1:Flaneur是法語詞,大意是漫無目的、在街上閑逛的人。這一概念在文學理論上的發揚光大主要歸功于波德萊爾,其散文詩中經常出現以flaneur視角觀察到的意象,由於主體身份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被觀察的意象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古典主義美學的短暫、偶然性和過渡性,引發了文學理論中關於現代性的討論。Flaneur一詞已廣泛使用於英文文獻,中文文獻有時則將其譯為「浪蕩子」。

注2:花屋敷是一座位於淺草的遊樂場,始建於1853年,是日本最早的遊樂場,也被稱作「下町的迪士尼」。

[日]永井荷風,《梅雨時節》

中篇小說《梅雨時節》收錄於永井的中短篇小說集《地獄之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其中大部分文章以東京為舞台,描繪了從明治到昭和年間的東京風物。永井早期受左拉自然主義風格的影響,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深為反感,其成名作《地獄之花》看似愛情故事,實則是對熱衷筆誅的媒體的辛辣諷刺。1910-1911年的大逆事件中,日本政府鎮壓了一批社會運動者,文學界自由的創作風氣深受影響,永井的風格也開始轉向唯美主義。收起了批判現實的鋒芒,永井的文章卻更具世俗韻味,也更曲折地借著懷古之情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

個人最喜歡的是永井中後期的作品《梅雨時節》,以大正-昭和年間的新女性(モガ?modern girl)為主體,描繪了白天在新橋、銀座的咖啡館做女招待,晚上在吉原花街當游女的女性群像。永井不以傳統道德綁架這些女性,而嘗試從自己的風月經歷中還原她們的生活、從世人唾棄的女子身上挖掘出真摯和坦率的性情。有趣的是,當年新橋、銀座一帶被認為象徵悖離傳統、有傷風化的咖啡館現在成了優雅和復古的代名詞,銀座也早已不再是東京的流行文化中心。反觀今天原宿、澀谷一帶的種類繁多的亞文化群體,大抵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些離經叛道吧。

[日]林芙美子,《放浪記》

昭和時期的日本文學界仍是男人的天下,林芙美子在一眾出身富貴的公子哥中顯得異類而耀眼。出身卑微的芙美子從小在本州島上的大小城市間顛沛流離,其成名作《放浪記》以自己多年來的經歷為藍本,描摹出以東京為圓心的底層生活。作為私小說名作,《放浪記》中不乏對艱難時世的喟嘆,那些漂泊不定、掙扎在赤貧線上的苦悶,都隨著芙美子的自說自話敲擊在讀者心上。但芙美子沒有被苦難擊垮,與多數生活優渥、文風精緻細膩的昭和作家相比,她的文字帶著天生的粗礪以及罕見於日本人的憤怒和熱烈,卻也因此獨具一種向死而生的力量。

[日]池谷伊佐夫,《神保町書蟲》

前幾本書都在說東京的過去,給喜歡淘舊書的朋友發個福利。神保町是據我所知東京最大的舊書店街區,離秋葉原很近。神保町什麼種類的書都有,就算不說日語也能去淘淘圖多的藝術類書籍,還有一家叫東方書店的中文書店,總之滿地都是寶。如果第一次去,書店太多有點不知從哪逛起,《神保町書蟲》就發揮了嚮導作用——詳細介紹神保町的舊書店,全是乾貨,還附帶標明書店內部書籍分類的強勢插圖。書店街上有家很好吃的天丼店,昭和初期創業,進去也是滿滿懷舊風,和周圍的舊書店很般配。店是這家→はちまき - 神保町/天ぷら [食べログ]→日本朋友說上過美食節目→好像偏題了= =

2.關西-大阪

[日]谷崎潤一郎,《細雪》

《細雪》有點像是谷崎眾多作品中的異類,與著重於官能描寫、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影響的早期作品相比,晚年的谷崎回歸了傳統日本美學,行文清雅,將大阪望族四姐妹的細碎日常鋪成了一幅雅緻的長卷,和緩的敘事節奏甚至有一絲小津安二郎的味道。《細雪》的舞台在關西,從人物對話到人際交往的描寫都帶有濃厚的關西風情,沉溺在谷崎編織的古典美中,亦可藉此一覽戰前關西的上流社會生活。

[日]谷崎潤一郎,《卍》

同樣是以關西為舞台,谷崎的《卍》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在一段兩女一男的關係中,中心屬於吸引園子夫人及其丈夫先後愛上自己的光子小姐。谷崎將光子寫得美艷不可方物:無論是艷麗的服裝、還是驕縱又看似無憂慮的神情,似乎都只有搭配潑辣的關西女子才最般配。在《卍》中,谷崎一以貫之地踐行他所醉心的惡魔主義美學,關西元素又讓這本小說有了區別於《痴人之愛》、《春琴抄》等其他惡魔主義代表作的風情。

注1:谷崎的早期作品大多以東京及周邊為舞台,例如《痴人之愛》中的東京近郊和鎌倉海岸。昭和早期的作家似乎都流行考上東大然後中途退學,谷崎也沒有落後於這股潮流。以其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異端者的悲哀》為代表,谷崎的多篇小說都圍繞著東大生和東大展開,和今天的東大相比,還原度也是相當高的。

3.關西-京都

[日] Iwasaki Mineko, Geisha: A Life

以古都京都和奈良為背景的作品多如牛毛,在此先推薦一本京都名藝妓(岩崎峯子)的自傳。畢竟京都現在最繁華的區域正好將從前的花街裹在正中,藝妓也是去京都不會錯過的風景。我第一次去京都時正好趕上祇園祭,沿街走過的藝妓裊裊婷婷,包裹得那麼緊實也掩不住儀態萬千,對藝妓文化突然有了興趣就買這本書來看。看完才發現過去對藝妓真是不少誤解,也重新認識了藝妓養成的嚴苛和藝妓所帶動的包括和服、織物、扇子、樂器製造、茶屋在內的一系列京都傳統產業鏈。章子怡主演的《藝妓回憶錄》也是基於岩崎峯子的生平改編,不過畢竟電影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自傳讀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岩崎峯子本人,當年拍某個夏季飲料的廣告

岩崎峯子本人,當年拍某個夏季飲料的廣告

岩崎峯子本人,當年拍某個夏季飲料的廣告

4.香港

陳冠中,《什麼都沒有發生》

還沒有讀到過比陳冠中寫香港寫得更精準的作品。對香港文化的關注不多,這本小說讓人好像一小子懂了香港人——起碼是50後到70後這一代香港人。主角張得志大概與陳先生年齡相仿,在物資尚不豐裕的年代成長,卻也算趕上了香港的好時候:戰亂已經遠去,平民子女能夠接受相對好的教育,大學畢業趕上國際資本在香港頭一波招兵買馬,事業乘著香港現代化的浪潮越做越旺……從香港到非洲、歐洲、東南亞,張得志撈金越賺越勇,男女之情也是興起而至性盡而歸,好不洒脫。我們卻無法從中讀出探險家和弄潮兒通常具備的意氣風發。揭去鶯歌燕舞的表象,張得志有一絲2046里周慕雲的影子:好像做什麼都遊刃有餘,沒有過度的喜悅,似乎也沒有悲傷。然而也和周慕雲獨自呆在房間里才會露出的神情一樣,張得志令人炫目的物質世界背後是大片的精神荒蕪、不曾投入真心的虛空。虛空之外,什麼都沒有發生。

陳老師的《城市九章》也不錯,收錄了他對於華文世界五城(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北)的評論,不過好像還是寫香港最得心應手。

5.朝鮮

[美]芭芭拉德米特,《我們最幸福》/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洛杉磯時報記者的非虛構記錄,以出逃朝鮮的六個家庭為主線,通過大量訪談和幾次親自深入朝鮮的經歷,還原平壤之外朝鮮人的真實生活。作者沒有一味鼓吹人道主義立場,讀來沒有居高臨下的評論感。因為普遍的平窮和暴政的殘忍,整本書的基調是壓抑的,但也有原始的美麗和人性的溫暖。記得有個細節是一個朝鮮女孩回憶她跟初戀的秘密幽會,兩個人走在鄉間小路上,路燈因為電力不足很久沒有亮過了。四周除了她和他只有月光和繁星,是多年後她成功出逃也會回憶起的美麗。

6.吳哥窟/吳哥城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據說現今留存的對吳哥城最早的文字記錄。作者是元朝的一個使節,當年被皇帝派去真臘(柬埔寨前身)行考察禮邦之名,實則考察地形以待元軍南下。結果這哥們發現吳哥城太美太壯觀,樂不思蜀的當地開心了一年,回國報告皇帝說別打了……《真臘風土記》就是他這一年的遊記。在吳哥城還有很多地方完成修整,很多地方沒有對外開放的今天,能通過前人的日記腦補一下吳哥的昔日也是好的。周達觀應該是個有些八卦的觀察者,這本小冊子在寫到皇帝的某個寢宮時,還特意寫了皇帝半夜從主寢宮溜出來跑到這個寢宮與妖精/女神私通的小道消息,總之是很有趣的一本小冊子。

說了一堆還在亞洲,補充一點點歐洲。。。

7.巴黎

[美]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大家都推薦過《流動的盛宴》啦,不能同意更多。相較於之前讀的海叔小說中彰顯無遺的男子氣概、極度的自信甚至狂妄、對戰鬥精神的推崇,《流動的盛宴》是細膩而敏感的。這裡當然也有題材和內容的影響,任何一個有著文藝心的人到了巴黎,多少都會染上一層沒由來的憂鬱吧。海叔一定不會承認自己憂鬱,就像他一邊說著塞納河邊我從不孤單(I could never be lonely along the river——People of the Seine),但語言卻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剛放棄穩定收入的工作開始專事寫作的人在巴黎冬日街頭的困窘和失意。因為他的文字總是坦誠,而他的寫作無法不忠實於他的內心(write the truest sentence that you know——Miss Stein』s Instructs)。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的語言里沒有矯飾,那些最簡單又直截了當的語詞,真誠地排列組合出強大的撞擊人心的力量。或許與英文容易形成長句的特點有關,他的行文那麼流暢,一邊讀著會覺得是一個飽含熾烈情感的人在一口氣不停地演說,而他流瀉出的情感不自覺就攫取了你的心。

比如他眼裡遲遲不來的春天,是剛長出的新葉在一陣寒潮中飄離枝頭,卻更是枝頭餘下的冷冷寒光,是一種這個美好季節被硬生生從你的生命中偷走的預兆。他的語言是一層濾色鏡,把春天遲遲不來、冬天了無生氣的可惡事實,渲染成看到一個青年的生命被無故扼殺的悲傷畫面。你無法對他的傷感無動於衷:

「With so many trees in the city, you could see the spring coming each day until a night of warm wind would bring it suddenly in one morning. Sometimes the heavy cold rains would beat it back so that it would seem that it would never come and that you were losing a season out of your life. This was the only truly sad time in Paris because it was unnatural. You expected to be sad in the fall. Part of you died each year when the leaves fell from the trees and their branches were bare against the wind and the cold, wintry light. But you knew there would always be the spring, as you knew the river would flow again after it was frozen. When the cold rains kept on and killed the spring, it was as though a young person had died for no reason.

In those days, though, the spring always came finally but it was frightening that it had nearly failed.」

——節選自People of the Seine

[法]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鬱》

之前寫了一些日本的浪蕩子們,就不能不提到Flaneur視角的開山師祖波德萊爾。雖然海叔的文字充溢著力度和男性荷爾蒙,但似乎波德萊爾這種漫不經心就憂鬱了的文風才更像地道的法國風味。記得《巴黎的憂鬱》里有篇散文詩寫波德萊爾渴望出發的心情——到車站去,到碼頭去,到酒館去,出發後也依舊迷茫,但「不在此時此刻」的狀態就很好。讀完《巴黎的憂鬱》,大概可以心安理得地放棄跟人潮一起膜拜盧浮三大寶,在小咖啡廳吃個牛角,馬路牙子上發個呆。法國小夥伴告訴我,盧浮宮最美的時候是半夜兩點半。他沒有說為什麼,卻讓盧浮之於我也有了一種不著調的魔力。

徐志摩,《巴黎的鱗爪》

大眾情人徐志摩也寫過巴黎,才子自行翻譯的人名地名都是極好聽的~

有空再更新~


1.亨利希玻爾《愛爾蘭日記》

Heinrich B?ll: Irisches Tagebuch

坐標:愛爾蘭。


「在愛爾蘭,水是硬的。」

如此開篇。這一概念也貫穿這本薄薄旅行日記的始終。


德國人素來推崇愛爾蘭。不論是愛爾蘭所佔據的地理位置,愛爾蘭這個民族,還是以其高產出的文學大師為代表的現當代愛爾蘭文化。


這種推崇自然與譯介相關。有各種形式的譯介,可以是直接的翻譯小說詩歌,比如亨利希玻爾和妻子在寫下這本小冊子之後不久,在愛爾蘭鄉間定居多年一直在做的就是將許多愛爾蘭尚不知名的作品翻譯成德文;也可以是這種旅行筆記。廣義的旅行寫作,便是一種精神譯介。


「這冷光穿不透水面,而是粘在了它的表面上,就像水粘在玻璃上,海灘呈現一幅銹色。」


「這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對外發起過侵略的民族,唯一沒有企圖征服外族的民族。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只向外輸送牧師、僧侶和傳教士。」


這本冊子收錄的其實是自1954年玻爾第一次造訪愛爾蘭以來陸續給《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撰寫的一系列專欄文。各篇文章標題編輯時略有修改。玻爾在書的前幾頁簡潔地描述了他對這個島國的第一印象:貧窮,陰雨和天主教。


其中一章叫做「嘗試描摹一座城」。描摹的是小鎮「Limerick」。英文中Limerick是打油詩的意思。玻爾視之為「Irish joke」。小鎮內外的公路上,沒有車往來,只有佔道的牛羊和上下學的學童。隨後不過上午十一點,整座城便空了。他感到「異鄉的孤獨」,想到「解決旅行中孤獨的最簡便方法是買東西」,可是尋不到商店。傍晚時分,路過大教堂邊的酒館,才發現人們陸陸續續地出現在街的各個角落。借著愛爾蘭黑啤,他才恍然大悟,「周四的上午,整座Limerick城都在大教堂里。愛爾蘭人是世界上最虔誠的民族。」


玻爾的筆觸向來簡練而雋永。他對這座終日不見陽光,海灘如銹跡,水比岩石更硬的西方世界盡頭的孤島有著神秘主義的嚮往;更對千年來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這個民族有著難以盡言的傾慕。

「了解了一個令人哀傷的事實:越來越少的孩子將出生在這個島上。」 這是比帶感嘆號的陳述句更鮮活更澎湃的告白。


玻爾在德國文化圈的影響自不必說。即便今天,許多德國人對愛爾蘭的印象,仍出自玻爾——或他的同僚們:那是一個無比乾淨的島,沒有地中海咸膩的風,沒有陽光下燙腳的細沙灘,沒有色彩斑斕的花田、草海、葡萄園,這裡只有孤獨,永恆的孤獨。這是文人們的最愛。

2. 唐 德里羅《名字》

Don Delillo: The Names

坐標:希臘、土耳其。


形式上這是一則完整的謀殺故事。內容上說這表現了作者(或者說文中的敘述者)對語言、古典文化、近東文明的痴迷。精神上說則是一部隱晦的寫給希臘和愛琴海的情書。


唐德里羅是寫美國的美國大師。這是一條漫長的傳統。梅爾維爾和霍桑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開始站在與歐洲對立的視角上審視這片已經不再新奇的大陸。


世紀之交的亨利 詹姆斯,一篇「Daisy Miller"正式開啟了這項母題。隨後不論是二三十年代客居巴黎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們,是戰後開始發言的有如諾曼 梅勒, 是六十年代來回橫穿北美大陸的」垮掉的一代」們,還是站在後現代廢墟上開始重寫美國「大書」的作者如菲利普 羅斯,厄普代克,或者唐 德里羅:「美國性」都是他們寫作的核心主題,也是他們走上世界文學之神壇的階梯。


德里羅更出名的代表作是其成名作《白色噪音》(White Noise)。有著英國小說家大衛洛奇(David Lodge)式的幽默和荒誕。而這本《名字》發表於《白色噪音》之前,卻被《衛報》和《紐約客》的批評家公認為他實際上的成熟之作。


這是一本關於「名字」的書,一如標題所示。顯然不是(或者說不僅是)語義學或者名稱學(Onomasiology)意義上的對名字的興趣;而是一種寬泛的對名詞的痴狂。

3. 帕特里克 萊 費爾默

Patrick Leigh Fermer: A Time of Gifts, Roumeli

坐標:中歐、東歐、希臘、土耳其。


費爾默之於英國旅行文學,有如喬伊斯之於愛爾蘭文學。


1933年,納粹席捲歐陸的前夕,十九歲的青年費爾默跨過海峽,踏上了歐洲大陸,開始了一段從荷蘭、比利時,經過德國、東歐、希臘,最終抵達伊斯坦布爾的漫長旅途。


旅行的結果是兩本大書。「A Time of Gifts」, 和「Roumeli」。

這是難啃的書。語言繁複,句子長,用典多,用詞難。

作者在行文的正中某處曾短暫停下,說起自己如何在旅行的途中完成書的草稿:晚上——這也是他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刻——洗漱完畢,就著茶或咖啡,在隨便哪個可以書寫的角落,點上燈,打開厚厚的筆記本,琢磨起字句。他說自己經常為了造一個完美的句子花上一晚上的時間。也許正是這種對語言的完美主義使得這本書在作者旅行已經結束了快三十年以後才出版。


這是精神歷險式的旅行寫作範本。

何謂「精神歷險」(spiritual adventure)?有別於「physical adventure」,精神歷險不限定時空,不要求戲劇性的事態和新奇的事物本身。精神歷險只有一個要求:完整的好奇心。

完整的好奇心可以使一次驚心動魄的精神歷險發生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不需要鬧鬼、謀殺或者事故,費爾默展示了如何平靜地站在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正門口觀望,就能完成一次冒險。


他的敏銳不放過旅行中遇到的任何人與事。歷史與眼前的紀念碑的關係,不是一種語義學(semantic)的關係,而是一種語用學(pragmatic)的關係。即城堡、宮殿、教堂、廢墟,不是指向背後所「埋藏」、「蘊含」的歷史故事的一些符號,它們首先是它們本身,和那些歷史一樣,然後它們才是某種關係。


這便有別於其他大多數旅行寫作中的用典。遊記中避免不了談古論今,中西傳統皆然。如何避免「掉書袋」?文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須考慮的是典與游之間的根本關係。費爾默給出了這種新的關係。

4. 布魯斯 查特文《巴塔哥尼亞高原》、《不安的解剖學》

Bruce Chatwin: In Patagonia, The Anatomy of Restlessness

坐標:南美。


查特文是英國旅行文學歷史上又一個大人物。

文體上,拿他和費爾默相比,有如拿海明威與福克納相比。他好短句,偏愛展示而非分析。

他的虛構故事並不具備說服力。他的邏輯推理缺乏連貫性。他的英文句子也不如費爾默那樣絲絲入扣,精益求精。他的天才在於他的直覺與視角。他精簡地記錄了旅行中遇到的許多人,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側面。和費爾默那條傳統不同的是,查特文不把每一個不同的人和事都放在一個相同的精神框架里來觀望——如同將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的作品放在同一間展廳里觀賞一般——而是在各自當下瞬間的特殊背景下去欣賞、撫摸和理解所有的人與事。


他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幾乎成了北美南下的背包客的旅行聖經。《不安的解剖學》則收錄了他後期的十幾篇重要文章。


查特文將偉大的寫作者分成兩類:一類是挖掘者(digger),如普魯斯特、卡夫卡、托爾斯泰、福樓拜、左拉;另一類是(mover),如梅爾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有他自己。而費爾默,雖然一直在路上,但或許更應該屬於前者。

5. 彼得 海思勒《江城》

Peter Hessler: River Town

坐標:中國,重慶。


二十世紀寫中國寫出名了的外籍作者固然不少。彼得海思勒算是其中最知名的之一。

海思勒畢業於普林斯頓英文系。九十年代的普林斯頓英文系,獨樹一幟,收攬了當下一眾美國最優秀的小說家,包括紅極一時的Joyce Carol Oates。海思勒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寫作。畢業後拿到獎金前往牛津深造。前途一切光明,拿到常春藤教職似乎勢在必得,研究及教授文學似乎也成為擁有這種教育履歷的海思勒不二的選擇。然而他選擇了來到全然陌生的中國,並且不是上海、廣州或者香港,而是深入大陸腹地的江城涪陵。


他一面教授英文——主要是培訓英文教師——一面筆耕不輟,為大洋彼岸的大媒體寫文章。他的文章逐漸在《紐約時報》、《紐約客》、《波士頓評論》等最大舞台上大展風采。


《甲骨文》(Oracle Bones)是他的成名作。美國東海岸聚集了許多學識淵博的漢學家,然而當他們初次讀到這個年輕人在這片古老大地深處寫下的一手見聞,還是不免吃了一驚。

《江城》記錄了他1996到1998年在涪陵教授英文時的見聞。他與同齡的年輕人交往,同時學習漢語。他不僅教他們莎士比亞、福克納,也教他們他們自己的文化。他提供見解、視域和理論。然後他也從他們那裡獲得見解、視域和理論。在他看來,這是在牛津或者哈佛的圖書館裡無法得到的東西。


他的文字雜糅了同情和驚奇。他驚訝於他所見聞的貧窮、愚昧、偏狹和暴力,他同情他們,他也驚奇於他們的活力,他們獨有的機智與歡愉。


有人考證,海思勒放棄光鮮的常春藤教職,是為了逃避九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後殖民主義的話語群。他認為不論是傳統的歐洲中心論的、殖民主義的,還是其相反的極端——後殖民主義、多元論、全球主義,都是無聊的、偏狹的。或許理論於他都應該是小心翼翼的,不能草率地宣稱概括任何具體的人、事。


對於他,真正複雜而有趣的是那些具體的人和事。而不是站在遠處的象牙塔里重建起來的真空幻影。

6. 茲彼格涅夫 赫貝特《海上迷宮》

Labirynt nad morzem ("Labyrinth on the Sea-Shore")

坐標:希臘。

海上的迷宮,這是古老的隱喻。

希臘化時代的地中海文明,曾被比作蹲在一座巨大池塘邊上的許多青蛙。地標散落一地,海灘邊儘是珍寶。


赫貝特是二十世紀傑出的波蘭散文家。他深厚的古典學知識,讓他的這本「描繪一個古文明和一片優美的風景的練習冊」厚重無比。

而這並不會透過翻譯而損失。

7. 約翰 班維爾《布拉格圖畫》

John Banville: Prague Pictures

坐標:布拉格。


我帶著這本書第二次造訪布拉格。

在費爾默筆下的長句子里,布拉格陰沉而光輝,充滿奇蹟。

然而布拉格本身就是一個漂亮的長句子,查理大橋是它的謂語,佩特林山是主語,眾多數不盡的巴洛克建築是賓語。


在歐洲大陸上,布拉格或許是除了巴黎以外經典文學作品中最頻繁出現的外景地。光是二十世紀的布拉格就能數出一把大名字:克里瑪、哈維爾、昆德拉,往前數到世紀之交有里爾克、卡夫卡,再往前有聶魯達、哈謝克。


任何一次布拉格之旅都可以是一次拜訪這些名字的旅行。並且,旅遊業——這個光輝的行業——為當下的我們布置了充足的場所去致敬:就像給party搭設舞池、吧台和酒精。有卡夫卡博物館;有各種叫里爾克咖啡廳、卡夫卡酒吧之類的搶註冊來的商標;當然還有他們筆下出現過的一切:聖維特大教堂、布拉格城堡、魯道夫音樂廳,等等一切。


班維爾,被很多媒體多次評價為當下愛爾蘭寫英文寫得最漂亮的人,也踏上了一次這樣的旅行:訪名字。他除了訪這些同行和前輩們,也訪另一些名字,比如開普勒。他用了另外一本小說專門寫開普勒奉命來到時下哈布斯堡帝國的中心布拉格拜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的故事。這個故事也佔據了他這本布拉格遊記的大部分。


他也有很多現在普通拜訪者不能有的特權:比如來自布拉格大學文學教授的 一手資料和充滿激情的講述;比如八十年代仍然殘留在這座銹跡斑斑的古城中的共產主義。

他既寫城裡街巷角落躲藏著的卡夫卡陰影,也寫飯館裡難吃的捷克菜肴。他用綿軟的筆觸,觸摸這座城市的銹跡和傷痕。


他說,站在查理大橋上,突然覺得活在此刻很美好,此刻在布拉格。不可思議。

8. 羅伯特 斯蒂文斯《愛丁堡日記》

Robert Louis Stevenson: Edinburgh: Picturesque Notes

坐標:愛丁堡。


斯蒂文森的這部愛丁堡筆記,是二十世紀幾乎所有重要英文旅行作者的啟蒙書。

他的文字形式的愛丁堡筆記,就像特納線條與圖形形式的愛丁堡筆記。他們都畫廢墟:刻畫關係、召喚歷史。


他教會後來二十世紀數不盡的用英文寫作的旅行者們,如何寫建築,如何寫聲音,如何寫社會關係,如何寫人群,如何寫山坡,如何寫海。


因為這一切,愛丁堡這座「北方的都城」都有。

其他一些喜歡的:


10. 奧爾罕 帕慕克:《伊斯坦布爾》,坐標:伊斯坦布爾

11. Laurie Lee: As I Walked Out One Midsummer Morning,坐標:英格蘭。

12. The Old Ways by Robert Macfarlane,坐標:不列顛島、西歐、巴勒斯坦、西藏。

13. Naples "44 by Norman Lewis, 坐標:義大利,那不勒斯。

14. Coasting by Jonathan Raban,坐標:不列顛島。

15.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by John Steinbeck,坐標:美國。

16. Homage to Catalonia by George Orwell,坐標:加泰羅尼亞。

17. Ian McEwan: The Comfort of Strangers,坐標:威尼斯。

18. Ernest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The Sun Also Rises,坐標:安達盧西亞。

19. Into the Wild: John Krakauer,坐標:美國西部、阿拉斯加

http://weixin.qq.com/r/eUgXD33EiCD3rTls9x1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剛好上個學期在義大利交換,也為了歐洲旅行讀了些書,所以就也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旅行+讀書」經歷吧。
首先是歐洲城市。
歐洲城市當然大多是歷史十分厚重的,旅行大多數是看建築,很多歐洲歷史隱藏在那些教堂,廣場之中,如果能在單獨進入關於每個城市的風格的理解之前了解歐洲的歷史,包括政治,宗教等等,這些古老的建築才不會是童話里的布景,而是曾經的人們真正生活過的地方。
1.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這本可能略有些偏題不過真的像是總論一樣。這不是針對哪一個具體的城市,更像是許許多多印象中的城市的組合。可是奇特的事情是,當你真正走過許多歐洲的城市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熟悉的面孔就藏在這本書之中,那些城市沒有名字,可是你恍惚間就覺得那是你走過的城。作為建築系的學生,我會激動的發現許多有趣的概念。這也是米蘭理工大學的城市規劃系老師推薦的思考城市一本書。借用馬可波羅與忽必烈大漢的對話交流的模式,引出關於一個個城市的小故事,文學性與趣味性,奇幻性,哲學性兼具,不單單寫城市,也寫生活。下面是我比較喜歡的這本書里的幾句話,感覺與歐洲城市的風格也十分契合。

「 組成這城市的並不是什麼東西而是這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的聯繫。記憶的潮水涌流,城市像海綿將它吸干。然而這城不會泄露它的過去,只會像掌紋一樣把它們藏起來。寫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樓梯的扶手上。」

「記憶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下來就消失了。也許我不願講述威尼斯就是害怕失去它。也許,講述別的城市的時候,我已經在點點滴滴失去它。」

「最精緻的城市與最破敗的城市都是它。而它其實沒有厚度,只有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像兩面都有圖畫的一張紙,兩幅畫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望。 」

2.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巴黎
這本書之前的答案中有提到過,非常同意。林達的旅行筆記系列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這裡就更具體的說一下。這本書是從法國大革命的角度來解讀巴黎,重現了當時巴黎的血雨腥風。印象中的巴黎都是浪漫的精緻的文化氣息的,卻忽略了巴黎是有著沉鬱歷史的,經歷過革命風暴的。而正是這樣的巴黎的多元化才讓人著迷。
我印象中的歷史書上的法國大革命是多麼值得歌頌的,可是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革命,看到了通向自由的道路的不易和被壓迫的人們解放後因為無知與蒙昧帶來的暴力血腥。
特意為此去參觀了巴黎的法國大革命監獄遺址Conciergerie,看到了當時關押走上斷頭台的瑪麗皇后最後的牢房,看到了曾經的進步革命人士,如今卻被新政權視為阻礙革命的階下囚,他們處決前夜的最後狂歡的壁畫。你會見到另一面的巴黎,不是那麼文藝浪漫,而是歷史厚重的嘆息。
3.林達的《西班牙旅行筆記》——托雷多,科爾多瓦,格拉納達,塞維利亞
也有答案提到過這本書。
這本書里講了西班牙的歷史,從成為羅馬的殖民地一直到弗朗哥獨裁政治,西班牙艱難的現代化進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城市都有所涉及。書中介紹的印象比較深的城市,以及自己去過非常喜歡的城市有以下幾個:
托雷多:馬德里附近的小城,直到1561年都是西班牙的首都。最著名的雙王的故事。卡斯蒂利亞的王國女王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結婚,兩個王國合併為完整的西班牙王國,帶來了西班牙強盛黃金時代。哦,對了,就是他們資助了哥倫布去航海,開啟新時代篇章。
科爾多瓦:西班牙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總有一種異域風情,這全源於曾經阿拉伯人的統治,伊斯蘭教的文明,後來這些西班牙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成為摩爾人。科爾多瓦的主教堂既做過天主教堂,又做過清真寺,甚至一度兩個宗教和平並存,同時在這個主教堂中禮拜。
兩種風格的融合絕對讓這座教堂成為最獨特的歐洲教堂之一。絕對不一樣的裝飾與外觀,讓看了許多歐洲的教堂有些審美疲勞的我簡直眼前一亮。
格拉納達:摩爾人最後的統治的都城,阿爾罕布拉宮絕對是讓人想要流淚的地方。余秋雨也寫過一篇散文叫做《死前細妝》,這座建在山上的宮殿與城池,在西班牙語里叫做石榴的城市,如今古老的城牆上,磚的夾縫裡芳草萋萋,而貓咪在慵懶的休息。
塞維利亞:卡門的故鄉,比才的歌劇卡門應該是最經典的了吧,看到這裡的弗拉明戈舞,就懂 了那種濃的化不開的熱烈了。卡門的熱烈奔放源於這座西班牙城市。
4.E.M 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佛羅倫薩
這是一本比較文藝的愛情小說,故事場景設在佛羅倫薩,講一位來義大利旅行的英國中產階級淑女露西與毫不了解繁文縟節的鄉下小夥子喬治的愛情故事。露西突破束縛最終和喬治修成正果。在旅行場景里描寫了很多佛羅倫薩的場景,把城市風土人情表現的很獨特,還有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場景也很美,展示了一些景色比如說聖母百花大教堂,聖十字教堂,領主廣場等等。
5.保羅斯特拉森的《美蒂奇家族》——佛羅倫薩
說實話佛羅倫薩真是歷史感最強的城市了,建築雕塑繪畫藝術集大成的地方。作為文藝復興搖籃,如果想了解嚴肅一點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文藝愛情小說,可以讀的方面也太多了。
《美蒂奇家族》介紹了這個家族的發展歷史,作為當時權傾佛羅倫薩的大家族,和藝術家們相愛相殺的故事,比如米開朗基羅。說佛羅倫薩的藝術繁榮離不開這個家族一點兒都不為過。還是很波瀾壯闊的嗯,能了解很多文藝復興時期這裡的藝術與政治。在參觀美蒂奇家族的府邸,皮蒂宮和波波利花園的時候感慨也就更多了。當年的美蒂奇宮,現在也在兼職開放辦藝術展覽呢。
6.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宰場》——德累斯頓
二戰時期德國德累斯頓被盟軍轟炸,這不是一個工業城市,而主要是一個文化功能,在軍事上不受到重視,防守很薄弱,而盟軍的轟炸使得德累斯頓老城毀於一旦,13萬人在轟炸中死去。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不人道的戰爭罪行。
這篇是一個結合了科幻元素的反戰小說,主角經歷了二戰時期的美軍對德累斯頓的轟炸,具有時間旅行的能力,能夠自由穿梭於自己生命的各個時刻。而他因在外星球上形成的四維世界裡的獨特生死觀又讓他對各種生命的離去有一種淡然無所謂的態度,每當面對死亡,都用一句「就是這樣的」來應對,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戰爭的殘酷滲透在整部小說的方方面面,作者用科幻的方式表達了對戰爭這種愚蠢行為的嘲諷。
而在德累斯頓旅行的時候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聖母教堂了。這就是在二戰中被炸毀的老教堂,後來全體市民就是否要重建爭議了好久,最終投票決定重建,很多市民都給出了自己的捐贈。現在的教堂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半是黑色的磚,那些都是在戰爭廢墟里撿回來的經歷過炮彈洗禮的磚,而一般的新的淺色的磚。這些老磚和新磚在一起組成了這座教堂,斑駁的佇立在城市中心,彷彿是提醒著人們曾經戰爭的傷痕與苦痛。

6.關於江南城市,自己去江南不多,但是有一本非常喜歡的書,是王安憶的《天香》
一本小書以刺繡傳承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家族五代的變遷。故事背景是晚明時期的上海,虛構了一個大戶人家申家造天香園,男主人娶蘇州織工之女秀藝高超的閔氏為妾,描寫了家族中的兒女情長與糾葛,又一代一代將綉藝傳承下去,以綉入畫,發揚光大的故事。個人感覺有點像紅樓夢。文筆特別優美,尤其是在寫江南顧繡的時候,把那種刺繡的靈動寫的特別美好。對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還原的也好傳神,感覺書文風很細膩,卻寫的十分有歷史傳承感,一個大家族的興衰感覺就出來了。所以如果喜歡這個畫風的可以讀一下呀。

嗯,最後感覺任何一本書都描繪不出一個城市的全貌,一次旅行也感受不到一個城市的全貌,旅行者永遠是用旅行者的姿態去看一座城市,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的又是另一個城市。然而,讓我們多行走多讀書,感受一下「生活在別處」的興味,總是好的呀。


哈哈哈哈,有個人和你有一樣的想法,她不僅實現了而且還拍成了片子。這裡強烈推薦一個國產綜藝節目《一本書一座城》

引用一本書一座城_百度百科

以一本書為視角切入城市,講述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風俗等。節目融合中西文化,影像唯美、情感細膩、風格清新,每一集根據作品本身的境界和城市自身的氣質形成獨有風格,第一季(八集)將行走八座城市,閱讀八部作品。
首季節目涉及城市:北京、倫敦、巴黎、柏林、上海、杭州、香港、台北8個城市。

製作人是北影畢業的校友哦


杭州,張岱的《西湖夢尋》。


看了全部答案,竟然沒人說紹興,你的整個初中,高中全是紹興,你忘了么?


感覺大家介紹的都是些看著就很嚴肅的書啊。。。我來介紹一些比較淺顯入門的吧
=======================小說=======================
1.
《三坊七巷風雲》

《三坊七巷風雲》,一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描繪福州的書。本書作者大有來頭,是福州籍的歐亞科學院院士卓寶熙先生。小說以三坊七巷的劉林陳三大家族為角度,描繪在甲午年間至北伐時期的中國動蕩時局。在小說中,作者細緻描繪了許多福州的風景和文化,是一本適合認識福州的書。

《三坊七巷風雲》,一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描繪福州的書。本書作者大有來頭,是福州籍的歐亞科學院院士卓寶熙先生。小說以三坊七巷的劉林陳三大家族為角度,描繪在甲午年間至北伐時期的中國動蕩時局。在小說中,作者細緻描繪了許多福州的風景和文化,是一本適合認識福州的書。
2.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是之前備受好評的《烈日灼心》原著。電影雖然優秀,但還是缺漏了很多書中的細節。如果喜歡電影的話,更要重新看一遍原著。《太陽黑子》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廈門,所以可以結合電影起來看,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廈門。

《太陽黑子》是之前備受好評的《烈日灼心》原著。電影雖然優秀,但還是缺漏了很多書中的細節。如果喜歡電影的話,更要重新看一遍原著。《太陽黑子》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廈門,所以可以結合電影起來看,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廈門。
3.
《暖暖》

還記得《第一次親密接觸》嗎,《暖暖》也是痞子蔡的作品,可能名氣不如其他的作品,但還是挺有意思的。《暖暖》描述的是一個台灣男孩參加海峽兩岸夏令營來到了北京,並且邂逅了東北女孩暖暖的故事。書里通過描繪他們兩人參加夏令營的過程描繪出了北京的許多名勝古迹,對北京有興趣的,不妨一看。

還記得《第一次親密接觸》嗎,《暖暖》也是痞子蔡的作品,可能名氣不如其他的作品,但還是挺有意思的。《暖暖》描述的是一個台灣男孩參加海峽兩岸夏令營來到了北京,並且邂逅了東北女孩暖暖的故事。書里通過描繪他們兩人參加夏令營的過程描繪出了北京的許多名勝古迹,對北京有興趣的,不妨一看。
4.
《皮囊》

《皮囊》一書中包含了十幾個作者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可以從書中了解到一些泉州的風俗文化,較少景物描寫,可以作為一本了解泉州風情的書。

《皮囊》一書中包含了十幾個作者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可以從書中了解到一些泉州的風俗文化,較少景物描寫,可以作為一本了解泉州風情的書。

=======================其他=======================
1.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作者盧公明,乍一看似乎是一名中國人所寫的,其實是一位美國人寫的,盧公明是他在中國生活時候為自己取的名字。盧公明是十九世紀在福州生活的傳教士,他在福州待了十四年之久。在福州生活期間曾多次創作關於描述福州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在後來回美國後,將這些文章整理出來,重新修訂成書出版。雖然標題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但改成福州人的社會生活會更加貼切書中內容。書本大部分內容描述的都是福州的風景人情,畢竟他都是待在福州生活。這是少有的以外國友人的角度來看福州,許多平時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在盧公明看來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讓人感覺到了盧公明略帶呆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作者盧公明,乍一看似乎是一名中國人所寫的,其實是一位美國人寫的,盧公明是他在中國生活時候為自己取的名字。盧公明是十九世紀在福州生活的傳教士,他在福州待了十四年之久。在福州生活期間曾多次創作關於描述福州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在後來回美國後,將這些文章整理出來,重新修訂成書出版。雖然標題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但改成福州人的社會生活會更加貼切書中內容。書本大部分內容描述的都是福州的風景人情,畢竟他都是待在福州生活。這是少有的以外國友人的角度來看福州,許多平時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在盧公明看來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讓人感覺到了盧公明略帶呆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2.
《榕城印跡》

書略小眾,連個正面照都找不到...這本書是我在曉風書屋邂逅的,此後再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淘寶也沒幾本。估計只是小範圍發售吧。這本書作者是一名老記者費時一年半所記錄的福州景象,內含上百條小巷,幾十座古建築,是我看過的最詳細的記錄福州小巷的書。遺憾的是圖片質量不佳,但作者做到了每條小巷都有照片,並附上一小段對小巷的介紹以及自己的感想。通過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福州老房子的喜愛與對老建築消逝的痛惜。

書略小眾,連個正面照都找不到...這本書是我在曉風書屋邂逅的,此後再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淘寶也沒幾本。估計只是小範圍發售吧。這本書作者是一名老記者費時一年半所記錄的福州景象,內含上百條小巷,幾十座古建築,是我看過的最詳細的記錄福州小巷的書。遺憾的是圖片質量不佳,但作者做到了每條小巷都有照片,並附上一小段對小巷的介紹以及自己的感想。通過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福州老房子的喜愛與對老建築消逝的痛惜。
3.
《福州老行當》

這本書是《福州民俗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本,書里介紹了福州幾個世紀以來的各種行業,對了解福州有一定幫助。

這本書是《福州民俗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本,書里介紹了福州幾個世紀以來的各種行業,對了解福州有一定幫助。
4.
《泉州古城踏勘》

泉州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與泉州南建築博物館將民國以來和幾處重要古城踏勘活動報告材料,連同零星散見其它刊物的方古散文特寫,以及集中反映泉州歷史 文脈的水系、寺院、坊橋亭井、樓園祠肆、名人故居等專文,結集為《泉州古城踏勘》,並隨文選配與記述內容相吻合的歷史圖片。

這是一本由許多專家撰寫的書,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可靠性。裡面的文章可以追朔到很久以前了,對泉州古城的了解有極大的好處。
5.
《泉州古城街坊摭譚》

和上一本同屬一個出版社系列,初衷是編一本《百年泉州》,撰寫的時候甚至登報搜尋資料,可以看出其用心,但可惜清末明初的資料難以搜尋,於是本書的側重點則轉移寫城市的面貌的今昔,記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觀等等的過去和現在。

和上一本同屬一個出版社系列,初衷是編一本《百年泉州》,撰寫的時候甚至登報搜尋資料,可以看出其用心,但可惜清末明初的資料難以搜尋,於是本書的側重點則轉移寫城市的面貌的今昔,記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觀等等的過去和現在。
6.
《泉州朝聖游》

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是個閩南文化的推崇者,海外留學歸來後就一直在推廣閩南文化。而本書則介紹了泉州許多宗教場所,雖然介紹都不夠詳細,都勝在數量多,也是我目前手頭上對泉州宗教場所搜集最多的一本,可以作為對泉州的這些宗教場所的一個寬泛的閱讀了解,如果對其中某個地方有興趣,可以另外購書查資料了解。PS,本書有些小地方有所錯誤,僅作為最基礎的入門了解用。

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是個閩南文化的推崇者,海外留學歸來後就一直在推廣閩南文化。而本書則介紹了泉州許多宗教場所,雖然介紹都不夠詳細,都勝在數量多,也是我目前手頭上對泉州宗教場所搜集最多的一本,可以作為對泉州的這些宗教場所的一個寬泛的閱讀了解,如果對其中某個地方有興趣,可以另外購書查資料了解。PS,本書有些小地方有所錯誤,僅作為最基礎的入門了解用。

7.
《逝去的繁榮》

作者王銘銘,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內容上有較高的可靠性,本書內容比較多,讀起來可能比較辛苦點,但絕對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作者王銘銘,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內容上有較高的可靠性,本書內容比較多,讀起來可能比較辛苦點,但絕對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8.
《字游閩南》

本書是對閩南話的一些常用字詞的教學和簡單介紹,每個字詞的後面附二維碼,掃一掃發音,對想學習閩南話的朋友有很高的可學性,也可以通過本書了解到一些字詞背後的閩南文化,來泉州遊玩的時候會有所幫助。

本書是對閩南話的一些常用字詞的教學和簡單介紹,每個字詞的後面附二維碼,掃一掃發音,對想學習閩南話的朋友有很高的可學性,也可以通過本書了解到一些字詞背後的閩南文化,來泉州遊玩的時候會有所幫助。
9.
《泉州味道》

本書是對泉州老房子的一次搜集整理,內容詳實,圖片精美,因為內容太多而分成了上下冊,就算這樣每一本都依然很厚,但對於想了解泉州老房子的朋友而言,這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本書是對泉州老房子的一次搜集整理,內容詳實,圖片精美,因為內容太多而分成了上下冊,就算這樣每一本都依然很厚,但對於想了解泉州老房子的朋友而言,這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10.
《關岳廟》

本書則是對泉州關岳廟的單獨介紹,介紹了關岳廟的起始發展和今天,介紹了進廟的禮儀,間接介紹了泉州的崇拜風俗。關岳廟是泉州的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天都是香火鼎盛,是了解泉州一定

本書則是對泉州關岳廟的單獨介紹,介紹了關岳廟的起始發展和今天,介紹了進廟的禮儀,間接介紹了泉州的崇拜風俗。關岳廟是泉州的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天都是香火鼎盛,是了解泉州一定
要了解的地方。
11.
《一個人流浪,不必去遠方》

作者描寫的關於在廈門的一些生活,後半部分則是對廈門的一些名人軼事和歷史的介紹,不同於匆匆來過的遊客寫的遊記,作者是實打實在廈門住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後寫下了這本書,加上作者文筆較好,所以閱讀起來並不會乏味。

作者描寫的關於在廈門的一些生活,後半部分則是對廈門的一些名人軼事和歷史的介紹,不同於匆匆來過的遊客寫的遊記,作者是實打實在廈門住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後寫下了這本書,加上作者文筆較好,所以閱讀起來並不會乏味。
12.
《閩南民俗過台灣》

這本可能就冷門多了,豆瓣只有我一個人標記讀過。。。

這本可能就冷門多了,豆瓣只有我一個人標記讀過。。。
這本書是廈門博物館基於博物館展覽《閩台民俗》基本陳列的補充和延伸,包含了唐山過台灣」、「衣食住行」、「冠婚壽祭」、「古味節慶、「鄉土神靈」、「走海經商」六個內容。由於是博物館編寫的,所以可靠性算是很高的。內容乾貨滿滿,沒有水分,但又有些太干有點難以下咽...雖然名義上是些「閩台」,但實際上因為台灣大部分習俗、特色和閩南是相同的,所以基本上都是在介紹廈漳泉的文化民俗、建築、信仰等,順帶一提台灣。文章對文化介紹細緻入微,對了解閩南有極大的裨益。


推薦一個。葛亮的《朱雀》,還有他的短篇集《七聲》。
背景是南京。
差不多就是因為他的作品開始慢慢品味南京這座城。

題主說想通過書先了解一個城市,再去那裡旅行。相信題主是想去了解和體會一個城市的思想、底蘊、文化等等,書籍是個不錯的切入點,名家也好年輕作者也好,通過不同的作者可以看到一個城市不同時期的風貌和主旋律,以及它的變遷,沒落也好繁盛也好,在作家的筆下往往可以更加生動和直接地體現。
說到南京,還可以讀讀葉兆言。


韓東的一系列小說,比如美元硬過人民幣 (豆瓣),關於南京

海明威的幾本,關於馬德里,《午後之死》《危險的夏天》

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說,關於賓夕法尼亞州的一系列城市

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

黃谷柳《蝦球傳》,民國時期的廣州

金宇澄《繁花》,關於上海

關於湘西,沈從文

格雷厄姆格林《布萊頓硬糖》,英國海濱城市布萊頓

倫敦巴黎就更多了


推薦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


(不定期更新)

十分贊同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同步進行,心中懷古看到的景緻會特別有味。

主要推薦能夠補充人文歷史文學背景的書籍以及紀錄片。

港台

台灣

台灣 (豆瓣)
這些人,那些事 (豆瓣),特別的一天 (豆瓣) 吳念真
巨流河 (豆瓣) 齊邦媛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 (豆瓣) 蔣經國傳 (豆瓣)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aiwan (豆瓣)

台北人 (豆瓣) 白先勇
城邦暴力團(上) (豆瓣) 張大春

台北小吃札記 (豆瓣) 舒國治 味道台北 (豆瓣)

臺灣重遊 (豆瓣)

坐火車的抹香鯨 (豆瓣)

香港
香港味道1 (豆瓣),香港味道2 (豆瓣),香港味道3當叉燒愛上餐包 (豆瓣),香港味道4如假包換碗仔翅 (豆瓣) 歐陽應霽

等待香港 (豆瓣)

電影現場之旅(港島篇) (豆瓣)

美國
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歷史深處的憂慮 (豆瓣) 總統是靠不住的 (豆瓣) 我也有一個夢想 (豆瓣) 如彗星划過夜空 (豆瓣) 一路走來一路讀 (增補本) (豆瓣) 掃起落葉好過冬 (豆瓣)

美國走著瞧 (豆瓣)

法制:美國憲政歷程 (豆瓣) 九人 (豆瓣)

劉瑜:民主的細節 (豆瓣) 送你一顆子彈 (豆瓣)
紀錄片: 美利堅:我們的故事 (豆瓣)

紐約
紐約客 (豆瓣) 白先勇
這就是紐約 (豆瓣) by E.B. White 很薄,散文極有味道
人在紐約 (豆瓣) 來自世界的人生百態,紐約最佳寫照

了不起的蓋茨比 (豆瓣)

布魯克林有棵樹 (豆瓣) 扶桑 (豆瓣) 舊金山
紅字 (豆瓣) 飄 (豆瓣) 新英格蘭
在路上 (豆瓣) 公路旅行

夏日走過山間 (豆瓣) 國家公園

美國南部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豆瓣)

喧嘩與騷動 (豆瓣)

永別了,武器 (豆瓣)

冷血 (豆瓣)

失落的大陸 (豆瓣)

歐洲

歷史:行走於歐洲歷史 (豆瓣)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豆瓣)

戰後歐洲史 (豆瓣)

建築藝術:世界都市漫步--建築文化:倫敦、巴黎 (豆瓣)

走進一座大教堂 (豆瓣)

歐羅巴的蒼穹下:西方古建築文化藝術之旅 (豆瓣)

旅途上的建築 (豆瓣)

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 (豆瓣)

人文:窺視歐洲 (豆瓣)

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 (豆瓣)

在歐洲,逛市集 (豆瓣)

歐洲在發酵 (豆瓣)

偉大的歐洲小博物館 (豆瓣)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豆瓣)

歐陸傳奇食材 (豆瓣)

咖啡地圖 (豆瓣)

遊記:人在歐洲 (豆瓣) 龍應台

木已成舟 (豆瓣)

阿爾罕伯拉 (豆瓣)

歐洲十一國遊記 (豆瓣)

文學:昨日的世界 (豆瓣)

失物之書 (豆瓣)

紀錄片:文藝復興 (豆瓣)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全記錄 (豆瓣)

英國

遊記:創意市集 (豆瓣)

哈!小不列顛 (豆瓣)

「小不列顛」札記 (豆瓣)

倫敦畫記 (豆瓣)

愛丁堡畫記 (豆瓣)

文學:再別康橋 (豆瓣)

查令十字街84號 (豆瓣)

簡?愛 (豆瓣)

到燈塔去 (豆瓣)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人生的枷鎖 (豆瓣) 刀鋒 (豆瓣) 毛姆

傲慢與偏見 (豆瓣) 呼嘯山莊 (豆瓣)

霧都孤兒 (豆瓣)

莎士比亞全集 (豆瓣)

拜倫詩選 (豆瓣)

紀錄片:英國史 (豆瓣)

愛爾蘭

尤利西斯 (豆瓣)

都柏林人 (豆瓣)

法國

帶一本書去巴黎 (豆瓣)

巴黎,一切從塞納河開始 (豆瓣)

巴黎,藝術至上 (豆瓣)

一點巴黎 (豆瓣)

巴黎手記 (豆瓣)

羅瓦河谷,今天國王不在 (豆瓣)

永遠的普羅旺斯 (豆瓣) 普羅旺斯三部曲

法蘭西組曲 (豆瓣)

威尼斯日記 (豆瓣)

吃懂法蘭西 (豆瓣)

一隻貓的巴黎晃悠 (豆瓣)

文學:惡之花 巴黎的憂鬱 (豆瓣) 巴黎的憂鬱 (豆瓣)

流動的盛宴 (豆瓣)

異鄉人 (豆瓣)

基督山伯爵 (豆瓣)

悲慘世界(上中下) (豆瓣)

巴黎聖母院 (豆瓣)

追憶似水年華(上下冊) (豆瓣)

紅與黑 (豆瓣)

西班牙
西班牙旅行筆記(林達作品系列) (豆瓣)

西班牙正紅,從托雷多到薩拉曼卡 (豆瓣)

陽光燦爛西班牙 (豆瓣)

太陽的顏色 (豆瓣) 巴塞羅那

西班牙散記 (豆瓣)

繞道去聖地亞哥 (豆瓣)

鮮花的廢墟 (豆瓣)

高迪的房子 (豆瓣)

赭城 (豆瓣)

瘋狂的眼球 (豆瓣) 達利畫傳 (豆瓣) 達利

Don Fernando (豆瓣)

堂吉訶德(上下) (豆瓣)

紀錄片:西班牙藝術 (豆瓣)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 (豆瓣)

我的名字叫紅 (豆瓣) 白色城堡 (豆瓣) 伊斯坦布爾 (豆瓣)

伊斯坦布爾,蘇丹王身後飄來咖啡香 (豆瓣)

雨天炎天 (豆瓣)

土耳其東部手繪旅行 (豆瓣)

德國

悉達多 (豆瓣) 荒原狼 (豆瓣) 德米安 (豆瓣) 黑塞

浮士德 (豆瓣)

魔山 (豆瓣)

德國文化遺產之旅 (豆瓣)

紀錄片:德國藝術 (豆瓣) BBC 柏林 第一季 (豆瓣)

奧地利

薩爾茨堡:樂神的搖籃 (豆瓣)

維也納,散步時別打擾我思考 (豆瓣)

維也納情感 (豆瓣)

卡夫卡小說全集(全三冊) (豆瓣) 城堡 (豆瓣)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豆瓣)

沒有個性的人 (豆瓣)

奧斯曼帝國閑史 (豆瓣)

奧地利紀行 (豆瓣)

紀錄片:拜占庭:三城記 (豆瓣) BBC:奧斯曼帝國:歐洲的伊斯蘭王室 (豆瓣)

義大利

世界都市漫步--建築文化: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那不勒斯、西西里 (豆瓣) 義大利古建築散記 (豆瓣)

佛羅倫薩,想回家的米開朗琪羅 (豆瓣) 佛羅倫薩鄉間生活 (豆瓣)

羅馬,把時間變成亂碼 (豆瓣)

義大利人 (豆瓣)

美呀美呀義大利 (豆瓣)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豆瓣)

托斯卡納艷陽下 (豆瓣)

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 (豆瓣)

威尼斯幻想還有五分鐘 (豆瓣)

放大義大利 (豆瓣)

看不見的城市 (豆瓣)

玫瑰的名字 (豆瓣)

紀錄片:梅第奇家族:現代藝術締造者 (豆瓣) 義大利花園 (豆瓣) 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豆瓣) BBC:威尼斯 (豆瓣) 義大利歌劇 (豆瓣)

捷克

生活在別處 (豆瓣) 不朽 (豆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豆瓣) 米蘭昆德拉

過於喧囂的孤獨 底層的珍珠 (豆瓣)

布拉格給我一個微笑 (豆瓣)

叫醒布拉格 (豆瓣)

葡萄牙

里斯本,出海去的大師 (豆瓣)

東搬葡萄西班牙之東一腳 (豆瓣)

希臘

希臘奇人佐爾巴 (豆瓣)

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 (豆瓣)

希臘 (豆瓣)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豆瓣) 荷馬史詩·奧德賽 (豆瓣)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豆瓣)

荷蘭牧歌 (豆瓣) 荷蘭

到瑞士 (豆瓣) 東方之旅 (豆瓣) 瑞士

北歐

北歐紀行 (豆瓣)

北歐的燦爛陽光 (豆瓣)

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 (豆瓣)

北歐旅繪日記 (豆瓣)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豆瓣)

澳洲

歌之版圖 (豆瓣)

走遍「烤焦國」 (豆瓣)

曠野的聲音 (豆瓣)

中國大陸

尋路中國 (豆瓣)

走遍中國 (豆瓣)

紀錄片:美麗中國 (豆瓣)

北京
四世同堂 (豆瓣),茶館 (豆瓣) 老舍

老北京旅行指南 (豆瓣)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紀錄片 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豆瓣),故宮 (豆瓣)

上海

長恨歌 (豆瓣)

繁花 (豆瓣)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西藏

艽野塵夢 (豆瓣)

西藏生死書 (豆瓣)

韃靼西藏旅行記 (豆瓣)

喜馬拉雅的雲居客 (豆瓣)

西藏一年 (豆瓣)

深入藏地 (豆瓣)

雪域求法記 (豆瓣)

額爾古納河右岸 (豆瓣) 內蒙

邊城 (豆瓣) 湘西

呼蘭河傳 (豆瓣) 東北

北方的空地 (豆瓣) 可可西里

結起點亦是終點 (豆瓣) 雅魯藏布

雲南

馬幫旅行 (豆瓣)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 (豆瓣)

被遺忘的王國 (豆瓣)

兩河

江城 (豆瓣)

杜甫的五城 (豆瓣)

眾神之河 (豆瓣)

平原

白鹿原 (豆瓣)

彝人首領 (豆瓣)

巴蜀舊影 (豆瓣)

拉美(中南美)

萬水千山走遍 (豆瓣) 三毛

你的表情很南美 (豆瓣)

憂鬱的熱帶 (豆瓣)

墨西哥

太陽石 (豆瓣)

佩德羅·巴拉莫 (豆瓣)

秘魯

綠房子 (豆瓣)

酒吧長談 (豆瓣)

紀錄片:古代偉大工程巡禮:馬丘比丘 (豆瓣)

智利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豆瓣),我坦言我曾歷盡滄桑 (豆瓣) 聶魯達

2666 (豆瓣)

幽靈之家 (豆瓣)

古巴

哈瓦那的陽光下 (豆瓣)

切·格瓦拉畫傳 (豆瓣)

From Cuba with Love

The Other Side of Paradise

哥倫比亞

霍亂時期的愛情 (豆瓣) 百年孤獨 (豆瓣)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豆瓣) 愛情和其他魔鬼 (豆瓣) 活著為了講述 (豆瓣) 馬爾克斯

美劇:《毒梟》強推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激情 (豆瓣)

博爾赫斯小說集 (豆瓣) 小徑分岔的花園 (豆瓣) 博爾赫斯詩選 (豆瓣) 虛構集 (豆瓣) 博爾赫斯

萬火歸一 (豆瓣)

跳房子 (豆瓣)

巴西

紀錄片:BBC 巴西巴西 (豆瓣)

日本

人文/文學

窺視日本 (豆瓣)

挪威的森林 (豆瓣)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豆瓣) 東京奇譚集 (豆瓣)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豆瓣) 村上春樹

人間失格 (豆瓣)

歷史:德川家康(第一部) (豆瓣) 宮本武藏·劍與禪(上下) (豆瓣)

輕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 (豆瓣)

佐賀的超級阿嬤 (豆瓣)

懸疑:白夜行 (豆瓣) 嫌疑人X的獻身 (豆瓣)

東京塔 (豆瓣)

東京.角落: 手繪達人私房景點之旅

東京本屋 (豆瓣)

邊走邊啃腌蘿蔔 (豆瓣)

一個人的美食之旅 (豆瓣)

京都

京都古書店風景 (豆瓣)

古都 (豆瓣) 川端康成

門外漢的京都 (豆瓣)

喜樂京都 (豆瓣)

京都一年 (豆瓣)

金閣寺 (豆瓣)

羅生門 (豆瓣)

東南亞

東南亞美術 (豆瓣)

客廳里的紳士 (豆瓣) 毛姆

情人 (豆瓣) 越南

Freedom from Fear 緬甸歲月 (豆瓣) 緬甸

真臘風土記校注 (豆瓣) 柬埔寨

非洲

Things Fall Apart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 三毛

夜航西飛 (豆瓣)

南非之南 (豆瓣)

摩洛哥 (豆瓣)

紀錄片:BBC:徒步南非 (豆瓣) 馬達加斯加 (豆瓣)

印度

窺視印度 (豆瓣)

微物之神 (豆瓣)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豆瓣)

印度:受傷的文明 (豆瓣)

印度札記 (豆瓣)

印度美術 (豆瓣)

幽黯國度 (豆瓣)

印度走著瞧 (豆瓣)

精靈之城 (豆瓣)

中東/中亞

伊斯蘭:藝術與建築 (豆瓣)

穿行內陸亞洲 (豆瓣)

中亞手繪旅行 (豆瓣)

萬里無雲 (豆瓣)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豆瓣)

I am Malala (豆瓣) 巴基斯坦

追風箏的人 (豆瓣) 燦爛千陽 (豆瓣) 阿富汗

我在伊朗長大 (豆瓣) 伊朗手繪旅行 (豆瓣) 伊朗

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 (豆瓣) 敘利亞

愛與黑暗的故事 (豆瓣) 以色列

埃及,阿蒙神的太陽高高掛起 (豆瓣) 埃及

紀錄片:穆罕默德生平 (豆瓣) 絲綢之路 (豆瓣) 耶路撒冷:聖城的誕生 (豆瓣) 耶路撒冷 (豆瓣) 五十年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人 (豆瓣)

俄羅斯

傾聽俄羅斯 (豆瓣)

普希金抒情詩選集(上,下) (豆瓣)

罪與罰 (豆瓣)

死魂靈 (豆瓣)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豆瓣)

復活 (豆瓣)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豆瓣)

母親 (豆瓣)

卡拉馬佐夫兄弟 (豆瓣)

日瓦戈醫生 (豆瓣)

古拉格群島(上中下) (豆瓣)

紀錄片:俄羅斯藝術 (豆瓣)

朝鮮

我們最幸福

Nothing to Envy

極地

在漫長的旅途中 (豆瓣) 北極光 (豆瓣) 永恆的時光之旅 (豆瓣) 星野道夫

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豆瓣)

生存手冊 (豆瓣)

旅行散文

流浪集 (豆瓣) 理想的下午 (豆瓣) 舒國治

河童雜記本 (豆瓣)

世界 (豆瓣)

我要游過大海 (豆瓣)

用洗臉盆吃羊肉飯 (豆瓣) 最危險的廁所和最美麗的星空 (豆瓣) 不去會死! (豆瓣)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 (豆瓣)

廚師之旅 (豆瓣)

有待探險的世界 (豆瓣)

一次?圖片和故事 (豆瓣)

旅行人信札 (豆瓣)

現實即彎路 (豆瓣)

紀德文集·遊記卷 (豆瓣)

她的故事 (豆瓣)

更多旅行人文故事,歡迎關注公眾號:Leantravel


最近讀了普羅旺斯的一年,覺得也算一個。

————————————

流動的盛宴,海明威。

很後悔沒先讀這本書再去巴黎,之後如果study abroad去的話,一定會帶上。非常適合常住者。

其中提到了很多他和妻子去過的餐廳,與斯泰因聊天的咖啡館,安靜的Place St.Sulpice,盧森堡博物館的塞尚,舉世聞名的莎士比亞書店,碼頭邊的書攤,還有莫泊桑也寫過的露天餐廳,他熱衷的賽馬和法國自行車冠軍賽等等,實在是一本非常好的巴黎朝聖指南啊。
(也有他在瑞士度假的生活描寫)

"Life had seemed so simple that morning when I had awakened and found the false spring and heard the pipes of the man with his herd of goats and gone out and brought the racing paper.

But Paris was a very old city and we were young and nothing was simple there, not even poverty, nor sudden money, nor the moonlight, nor right and wrong nor the breathing of someone who lay beside you in the moonlight."


外加一本百搭的: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外加一本百搭的: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寫維也納、巴黎、柏林、倫敦等城市都寫得很傳神,讀後讓人很有去領略一下的慾望,就像他那樣走街串巷走到腳底灼痛;鬧市之中也是有隱逸生活的,是這些城市的血統之中就有詩性,還是詩人的眼睛看出了常人覺察不到的意境?——當然,那些城市的外貌到今天都變了不少,但味道肯定還在的。


汪曾琪的散文集,可以看到是揚州高郵的民俗風情。


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反應便是奧爾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因為去年剛去了土耳其,然後再讀這本書,感觸頗多,彷彿故地重遊,多了一個城市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墨跡了一個周末沒有寫字,發現已有人做了很好的解讀。
那我來說說其他的書好了。
傳送門:去土耳其旅遊有哪些不能錯過的地方? - monroe lee 的回答
1.《地獄》
書中蘭登教授被引入了由經典藝術、秘密通道與未來派科技構成的迷陣。而解開一切的鑰匙就藏匿於史上最為神秘暗黑的詩篇--但丁的《神曲》之中。
跟奧爾罕·帕慕克的回憶錄不同,丹布朗用推理小說的方式展現了土耳其獨特的美。書中以線索的形式介紹了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以及地下水宮等著名建築,你會有感同身受的探險歷程。

2.《理想的下午》

旅行永遠不僅介於出發與返抵兩點之間。

舒國治將積累數十載的廣泛遊歷,或者說,晃蕩的聞見心得態度,藉由勁朴的文筆,勾勒出旅行與生活的關係。書中介紹了瑞典、紐約、牛津及台北等地的所見所想,既是旅行隨筆,亦為生活紀行。

舒國治,台灣最受歡迎的散文家,「清貧美學」的生活實踐者。他的生活就是喝茶、吃飯、睡覺、走路,無欲無求。梁文道眼中最會玩、最會講故事的兩個人之一,他似乎永遠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連。

3.《台北小吃札記》
這是舒國治的另外一本書。書中介紹了台北的各色小吃,並被稱為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

4.《門外漢的京都》

依舊是舒國治的書,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閑走札記。

舒國治的浪跡美國七年,返台定居之後,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連,舒國治自嘲是京都的門外漢,不願登堂入室,只在門外徘徊,卻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風物景。在本書中,他記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氣、旅館,以及他認為京都最大的資產——山門與長牆,感嘆京都就是一個大公園,而你並不急著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來,在京都」。

5.《落腳城市》

由於從事新聞工作必須四處遊歷,作者道格桑得斯走訪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也因此養成了一種觀察城市的習慣。從重慶的六公里,到孟買和德黑蘭的邊緣;從聖保羅與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與洛杉磯的各種社區。搭乘地鐵和電車,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為人知的隱秘角落,他得以細細觀察面前這片由鄉村移民構成的城市飛地。

6.《傾聽俄羅斯》

這本書是馮驥才先生應俄羅斯作協邀,訪問俄羅斯後,所寫的在俄羅斯的所見所聞以及本人的感受。按照作家本人的話說「是一份隨感式的檔案」。

在書中,馮驥才告訴我們:小小的奧廖爾城有一座作家博物館;「列寧同志」正在阿爾巴特街上走來走去;「新俄羅斯人」的鄉村別墅與白樺木屋的蒸汽浴;聖彼得堡珍藏著大批1897年的中國木版畫;普希金的決鬥實際上是他期待已久的死亡契機;柴可夫斯基故居並沒有被德國人炸毀;聖彼得堡大學的漢學界在世界一流;希什金用刻畫的手法展示俄羅斯大自然的形象;薩弗拉索夫用描述的方式感受俄羅斯大自然迷人的情感;列維坦則用挖掘的手段觸到了俄羅斯大自然深刻的靈魂;還有――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萊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馬雅可夫斯基全是畫家。

7月底就要去了,正在看ing。

7.《在路上》

《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自傳性代表作。小說主人公薩爾為了追求個性,與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吸大麻,玩女人,高談東方禪宗,走累了就擋道攔車,夜宿村落,從紐約遊盪到舊金山,最後作鳥獸散。書中展現了美國遼闊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鎮……如一幅幅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

8.《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是一部史詩奇幻小說,本書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虛構的中世紀大陸上所發生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的宮廷鬥爭、疆場廝殺、遊歷冒險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書七卷(包括未出的各卷)渾然一體,共同組成了一幅壯麗而完整的畫卷。

小說以克羅埃西亞為背景,畫面波瀾壯闊又動人心弦。

9.《托斯卡納艷陽下》

《托斯卡納艷陽下》開篇就說:「我打算在異國買一幢房子,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巴摩梭羅。它高大、方正,是杏黃色的。巴摩梭羅是由渴望和陽光組成,就像我」。

生命中總會有不順利,當弗朗西絲.梅耶斯遭遇一切不幸時,她隻身到義大利古鎮托斯卡納,用所有的錢買下一座老別墅。未知的新生活開始了,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沒有熟悉的親人朋友,她在彷徨、疑惑中堅持著,最終等到了完滿的一切。托斯卡納的山川風貌,民俗風情,香醇的葡萄酒,誘人的橄欖油以及歷史古迹,讓全世界都愛上了那個古老的地方。

10.《天使與魔鬼》

本書承襲了丹·布朗作品的一貫風格,創作靈感來自於作者的一次梵蒂岡之旅。

哈佛大學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應歐洲原子核研究組織首領之邀,來到梵蒂岡尋找失蹤的反物質。

書中隨著劇情的發展介紹了很多關於宗教、科學、藝術的知識背景,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梵蒂岡城,你會同書中人物一起踏上前往梵蒂岡的冒險之旅。

同時,丹布朗還著有《達芬奇密碼》、《失落的秘符》、《數字城堡》等書,每本書都一到兩個國家或城市為背景,展開宗教與科學的推理。

11.《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

美國編劇、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著名的三部曲作品,講述了旅行偶然相遇的一對年輕人相識相愛又分離的過程。旅行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沿途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在路上遇到的人與你當下的心境。

三部曲唯美浪漫,地點從維也納到巴黎又到希臘。跟隨著男女主角的腳步,你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放佛跟在他們身後一同在街頭漫步、暢談。

以上。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讀完之後你就去過衡水和黃岡了。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的一句關於想念的詩?
為什麼戲曲過程那麼悲,結局很圓滿?
同為優秀女作家,為什麼蕭紅沒有張愛玲的傳播廣泛?
令狐沖真正愛的是小師妹還是任盈盈?
能否扼要地講清《冰與火之歌》正文故事展開前這片大陸的歷史發展?

TAG:書籍推薦 | 小說 | 城市 | 旅行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