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被盜過嗎?
秦始皇陵是一個陵園,封土堆上層的建築還有陵園地表的建築都有被大火焚燒和人為破壞的痕迹。包括一些陪葬坑也遭到了破壞,比如兵馬俑坑。而據信這一切很可能是秦末農民起義時的項羽乾的。但重點在於地宮,據考古隊在地宮表面周圍考察後說發現了幾個盜洞,但是都遠遠沒有挖到接近地宮的位置,並且確信項羽並沒有盜掘始皇帝陵地宮。而地宮距離地表35米深,想要挖出個地洞盜墓首先就得穿過封土堆下地宮外圍厚厚的夯土牆,這裡引用當時採訪秦陵研究人員段清波教授的話: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而地宮是以銅澆築的牆作為另一保護,防止地下水滲入地宮內。於是「銅牆鐵壁」,知道什麼概念了吧?
然後還要找到墓道,即入口。地宮墓道只有兩條(東邊一條,西邊一條,走向一致呈一條橫線;兩條墓道直通中間棺槨所在位置)而墓道內又有三道厚厚的石門(內羨門、中羨門、外羨門)除非像孫殿英一樣靠炸藥炸開,否則以古代水平只能靠攻城錘了吧?考古隊曾經用洛陽鏟勘測封土堆下土壤結構,發現五花土(新填埋的土和舊土層在顏色上有區別)並沒有擾動的痕迹。說明自始皇帝下葬起,就沒有人試圖挖掘過始皇陵地宮,破壞封土堆。
接著就是著名的暗器機關,傳說能夠自動發射的塗了毒藥的弩箭,只要有盜墓賊接近就會被射成刺蝟。鄙人不是工科生,不明白這有無可能。但我們可以談談另一個著名的東西,就是地宮裡的水銀,考古隊根據《史記》的記載通過衛星遙感探測秦陵地下的水銀分布。結果驚人地發現,秦陵地下的汞分布與當時的秦帝國版圖分布驚人的大致相同。這又一次證明了司馬遷在描述秦陵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看來並不是腦補。水銀除了滿足始皇帝本人的地圖欲和長生的夢想,還能防盜,水銀蒸發的蒸汽,是可以毒死人的。再加上比較密閉的地宮,如果人一進入地宮,一會被毒死,二,大量水銀蒸汽會泄露出去,那麼又怎麼會得出秦始皇陵地宮所在位置的汞含量相對周圍其他地方異常的結論呢?
古今中外,只有始皇帝有這種非凡的魄力了。
《水經注》記載,項羽以30萬士卒發掘秦始皇陵,盜走大量隨葬寶物,運了30日還沒有運完。項羽盜掘秦始皇陵的行為,加之他在入關前後的種種暴行,很不得人心。尤其是,關中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公元前203年,楚漢兩軍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對陣。項羽向劉邦提出:「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但劉邦回答「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並臨陣列舉項羽的十條罪狀,其中第四條就是「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公開揭露項羽盜掘秦始皇陵的行徑。
當然,也有人認為,劉邦說項羽盜掘秦始皇陵墓,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是故意往項羽身上潑髒水。不過,從劉邦同項羽廣武對陣所羅列的十大罪狀來看,其他九項可以說件件屬實,顯然沒有必要當著天下人面在盜掘陵墓一事上誣陷項羽,而使自己在政治道德上失分。
後世的一些記載,也指向這一事實。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劉向傳》中談到秦始皇陵墓時也說:「項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水經注》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三輔故事》也說:「始皇葬驪山……為項籍所發。」可見,項羽盜掘秦始皇陵墓一事,似乎是鐵板釘釘的事。
現代考古佐證史料
隨著文物考古及歷史研究的發展,對於秦始皇陵是否曾遭大規模盜掘的問題,史學界及考古學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秦始皇陵確實曾遇到大規模的盜掘;另一種看法則提出,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進入秦始皇陵的地宮之內,因此秦始皇陵不可能會遭到大規模盜掘。
近年來對秦始皇陵墓的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若干條通往地宮的甬道中,其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
但地宮沒有被盜掘,並不等於秦始皇陵沒被盜掘。2012年6月9日,有關方面正式公布秦兵馬俑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成果。考古專家在俑坑內發現大量火燒的痕迹、水淹的痕迹,在兵馬俑軀體上還發現大量鉤斫、砍殺的痕迹,推斷有可能是項羽率兵破壞了秦兵馬俑坑,然後以大火焚燒。
應該說,這一推斷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項羽入關後,對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及財寶進行大肆掠奪,然後縱火焚燒所有的地面建築。陵園內地面上,現在還堆積著很厚的殘磚斷瓦和炭灰、紅燒土。而大火焚燒又造成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部分兵馬俑因此遭到發掘和破壞。由於秦始皇陵的面積龐大,結構極其複雜,因此項羽的軍隊可能始終沒有找到進入地宮的甬道,但一些陪葬坑難以倖免。
總之,兵馬俑的考古發掘,用事實證明了當年項羽盜掘秦始皇陵並不是一個傳說。而項羽最終沒有能夠發掘地宮,也證明了《史記》等關於秦始皇陵精巧建築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 也許某天真正有能力考古發掘保護,不要期望太大,古代帝王陵十墓九空
感覺秦始皇也算是歷代皇陵防盜技術的一種極致了:造的足夠大就行……
大到機械時代到來之前,哪怕動用軍隊在短期內也挖不開的程度。這樣一來想要真正盜挖出來,不僅需要大量的軍隊,還要在關中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統治才有可能,而有這個能力的政權就完全沒有必要盜墓了。始皇帝本人目前還很安全
由於目前挖掘技術以及文物保護技術的局限,為了儘可能保護秦始皇墓中的文物,還是建議不要進行皇陵的挖掘,因此其內部有沒有被盜我們暫時也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永遠不要小看盜墓者的能力,基本上我們可以發現到的墓穴都或多或少的有被盜的情況,但是至少目前從表面上來看秦始皇陵還是相對保存完好的一個墓葬。
官方說法是沒被盜,但也可能有那路高人比較低調;說句廢話,官方沒被盜的好像就秦始皇陵,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還有元朝那一坨皇帝的慕沒被盜,李治得感謝他老婆啊,找來那兩個神棍……
給上面所有的答題樓主潑一盆冷水。
有些人對所謂的史書記載深信不疑,那麼這裡也先上一段史料。
----------------------------
開寶三年九月六日,河南府京兆、鳳翔府耀州上言,先准詔,檢校歷代帝王陵寢,內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後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周太祖、文帝,唐高祖、太宗、中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溫[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八陵曾經開發。詔:每帝製造禮衣一幅,帝服一襲,具棺槨重葬。仍令逐處長吏,嚴潔致祭。其禮衣,令太常禮院檢討逐朝制度,下少府監修制。當用金寶,以假者代之。製成日,進呈後,給付。並下太常禮院,各定儀注以聞。禮院請給通天冠、絳紗袍,詔少府監製造。
[開寶]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詔:先代帝王陵寢曾經開發者,已令重葬,所役丁夫,恐妨農務,宜以廂軍一千人代之。
三月,詔:先代帝王陵寢,修創廟宇。太昊(陳州),炎帝(衛州),黃帝(坊州),高陽(澶州),高辛(宋州),唐堯(鄆州),虞舜(道州),女媧(晉州),商成湯(河中府),周文王、武王、漢高祖(並京兆府),後漢世祖(西京),唐高祖(耀州),十四帝,各置守陵廟七戶。商中宗帝大戊(大明[名]府),高宗帝武丁(陳州),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宣帝(並京兆府),西晉武帝(西京),後周太祖、文帝(耀州),隋高祖、文帝(鳳翔府),秦始皇帝、漢景帝(並京兆府),……二十四帝,各置守陵廟五戶。令逐州檢校掃灑,無得損污,添植樹木,本縣尉鈐轄。或有損漏,畫時修補。得替,批書歷子。
----------------------------
上文出自《宋會要輯稿》禮三八之三至四。
簡單解釋一下,上文的意思就是說,很多陵墓,包括秦始皇陵,在宋代的時候都重修過,為什麼,因為包括秦陵在內的」二十八陵曾經開發「。」曾經開發「的意思很明確了,就是曾經被挖掘過。請不要說什麼地宮部分保存完好,這段史料明確說明,」每帝製造禮衣一幅,帝服一襲,具棺槨重葬「,既然已經棺槨重葬了,地宮怎麼保存完好?
再說幾句題外話,大家其實不必對秦始皇陵裡面有什麼那麼關心,第一,目前的秦始皇陵很可能只是一個衣冠冢。眾所周知,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那麼秦陵在哪裡,咸陽又在哪裡?這兩個地方相距多遠,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7月,七月的河北是什麼天氣?從河北到陝西咸陽有多遠?當時的交通工具是什麼,走這麼遠的路(號稱還是秘密發喪,的意思就是還不能走大路)需要多遠?等屍體到了咸陽會是什麼情況?就算是真的運回去了,後來再輾轉移入地宮(秦陵在秦始皇死時並沒有建好),屍體還能剩下什麼?
第二,秦陵里真的會有那麼多奇珍異寶嗎?相信大家對秦二世是個什麼人物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真的是像《史記》所言,地宮遍布奇珍異寶,那你讓秦二世玩什麼?好東西都給老爹陪葬了。
最後再說幾句閑話,竊以為目前官方對秦陵採取不挖掘的態度是正確的,第一,確實沒有必要主動挖掘,沒有必要僅僅為了滿足一些老一輩的考古學家的「遺憾」就進行挖掘。第二,確實目前沒有技術保存好挖掘出來的文物。其三,萬一挖了,發現裡面並非宣傳所說的那樣,如僅僅是衣冠冢,如其實已經被盜的七七八八了,怎麼收場?秦陵目前是很賺錢的,如果挖了以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還會有人來看嗎?
撇開所謂水銀暗器之說單單一點就能證明,一旦被盜,像這種大型歷史遺迹,政府一定會搶救性發掘。
盜洞無數,方向都是朝向皇陵心臟位置,但都是打下三尺進不去了,一些盜洞裡面有屍骨。整個皇陵別說是水銀了,我覺得每層都設計了很多機關啊毒藥很多吧
整個區域一點沒有被盜是不可能的,陪葬坑很可能被挖過一些,但是地宮部分目前看來是保存完好的。關於地宮裡面注滿水銀的傳說或多或少保護了它,現在地宮周圍土壤空氣里的汞含量確實比地宮之外區域高。
「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上文是引自《史記?始皇本紀》中關於秦始皇墓的描述,可以看出,墓中應該瀰漫著大量的氣態的水銀,人進去不就就會掛掉。而且,墓中設置了超多的機關,即使帶了防毒面具不被毒死,也早被暗器射死了。。。
有很多盜洞 可是沒一個打到中心的 最深的貌似有15米左右 可是地宮據地表有30米
應該沒有。
秦始皇陵裡頭使用了大量水銀構建河流湖海。如果被盜,在漢代到北宋的前年裡肯定都揮發完了。但是前幾年檢測發現地下存在大量水銀。所以基本斷定沒有被盜。
而史書上宋代帝王重新封閉前朝帝王陵的名單里也沒有秦始皇陵……到時漢武帝陵,唐太宗陵赫赫在目……
不要相信專家說的話,雖然說那些機關消息可能是用皮筋或是金屬做的,但是威力依然不容小覷,非常誇張的!這些機關都是處在低氧或無氧狀態下的,很難保證它們100%失效的。
另外,這些機關的設計者難道就沒有考慮失效的問題嗎?
洛陽老表來發表一點看法。
秦始皇陵
肯定被盜過!只是裡面大物件的陪葬品應該還在。
一般小賊應該能力有限應該只能劃拉劃拉小物件帶走。如果想拿去大件陪葬品極易暴露。
遠了不說就說80年代,盜墓成風。我們這邊截止90後基本上是沒人去學打墓挖墳的手藝了。80後還有能幹這行的。遠了不說~就說說80年代沒人動過秦始皇陵的注意我不信!
別看有什麼夯土多寬多厚 沒用的。專業打墓的搞頭十斤左右。刃厚而窄,水泥牆都能一點點啃透夯土層不算啥的。你要迷信夯土層比現在水泥灌膠還結實我也不抬杠你開心就好。
老家這邊沒有一個人45歲往上的男的沒盜過墓的,後來本地管的嚴他們就去外地開展業務了。老手找墓室很準的,完全不輸那些考古學家。考古學家對墓穴的認知也是通過記載 和經驗積累獲得的。個別盜墓的也一樣並且經驗上更勝一籌。一些經驗豐富的就墓穴的布局朝向就能判斷年代。一些閱歷豐富的也能根據陪葬品判斷墓穴年代。
再說水銀,就算真的有。也不是問題,聽一個老哥吹過,他們用氧氣瓶和炸藥在外地干過活開展過業務。他們不怕夯土不怕青磚古窯就是比較怵保存良好的夾層墓,墓室周圍箍了一圈夾層中間灌沙子那種。保存條件好的話基本就是累死人你掏不幹凈,你挖一點他塌一點。背氧氣的老哥吹他遇到過不知真假。
基於從小對這些盜墓賊的認知,可以肯定秦始皇陵就算在解放前就算沒被盜過,80年代應該被盜掘過。不過肯定有很多文物都還在。不要迷信下面有水銀,有多少夯土,在底下多少米,地宮多大。古代原始落後的全靠人力硬砸出來的防禦結構是扛不住現代人的手段的。
只是我比較堅信秦始皇陵的被盜走的文物跟總體的陪葬品比應該是九牛一毛。地宮越大塌方的可能性也很大 特別是秦漢時候的墓穴,就不說墓穴就說冢也是塌方居多。盜墓賊為了不驚動官府作案工具應該都相對簡單挖掘能力有限。在下面應該也是一邊掘進一邊探索帶走的殉葬品肯定不多。
順便說 政府趕緊搶救挖掘吧!!!!!!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哦~還有,我所知道的盜墓的全得到過法律的制裁無一例外。
要想發,地下挖。這句話也再也沒聽年輕的人們說起過
就算機關遍布,這麼多年來也該觸發完了吧。。。2000年來人盡皆知的一個土堆
有人進去過,但是沒出來。商鞅隨從老鄉隔壁的木工
哥們,別打歪主意
應該是被挖過了,有水銀不能證明什麼,即使被盜,周邊的水銀含量依然會比較高。
武則天的乾陵也應該被盜過了,現在不挖掘,主要還是出於保護地宮的目的,尤其許多古籍壁畫,盜墓者並不會取走,一旦挖掘,在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下很快就氧化掉,兵馬俑最早是彩色的,出土就成現在這樣了。
明皇陵運氣好,被清朝保護的好,只是取了點木料建宮殿,除了萬曆被挖掘其他皆完好,清朝皇帝的陵墓,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全被盜,元朝的找不到也就無所謂盜不盜了。
不要小看中國盜墓者的技術以及80年代開始的盜墓風潮,可以說現在標誌顯著的古墓,還有雖不易發現但地形特別的古墓,基本被掃一遍了,沒有完好的。別挖了,給後人留點東西吧。普天大地除了地名還有什麼是真的?
地下的汞液體沒有揮發,就證明沒有盜洞
迄今尚無記載中的文物面市,但不代表就一定沒有被盜,也沒有人出面聲明
沒有,據說有很多暗器毒藥什麼的,所以難度係數高一點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