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
謝邀。
孟嘗君是個知錯能改、貌似寬厚的大叔,所以手下海納百川,馮彈劍也有,雞鳴狗盜也有;但他手下的人大多是才巧之輩,可見他是生活型的,收集一批士來保證自己生活得比較有趣——事實也是如此。當然,他被人嘲笑了就滅一縣,說明本性有點兒偏狹。
平原君是常存好心但手腕子軟那種。毛遂自薦得靠毛遂。薛公事件被信陵君比下去了。魏齊事件處理得也不好。有許多細節,與其說他是偽君子吧,不如說他真不太知道該怎麼辦了那種。
春申君很有才智,私認為心眼兒之多,是四君子之首,居然試圖跟呂不韋一樣讓國君戴綠帽。這種招式太妖孽,但臨了玩脫了。
魏無忌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但說實話,性格上有血氣,但欠考慮。魏齊事件就沒處理好。但手下收的人比如朱亥、侯公,那都是壯士俠客型,就比孟嘗家那些五彩繽紛的要更血氣些。當然,他的圓滑度比其他三位差很多。
大體上,擱到現代,孟嘗就是個很有品位、收藏豐富、偶爾急眼的大叔;平原就是個人緣挺好,但急起來得跟人到處要主意的青年;春申就是個鬼主意一肚子的花花大少;魏無忌就是跟平民一起坐著喝酒的急脾氣闊少爺。
大致如此。《史記》中四公子主要事迹:(載於四人列傳及四國世家,魏齊事件見《范雎列傳》,熟悉史記的少年可以直接跳去看重大減分項)
孟嘗君田文:善遇賓客(+),相秦(-),雞鳴狗盜(0),受譏滅縣(-),攻秦報仇又詭異停手(-),
馮諼彈劍燒券狡兔三窟諸事(+),勸秦伐齊、助燕破齊直至中立於諸侯(--);
平原君趙勝:美人笑躄及識人不明(-),請趙王受上黨(-),庇護魏齊(+),
長平前後無所作為(-),毛遂自薦(0),保衛邯鄲及請封事(0);
信陵君魏無忌:仁而下士(+),勸阻魏王伐韓(+),魏齊自剄(-),
竊符救趙(+),返魏拒秦(+),憂讒自毀(0);
春申君黃歇:說秦止戰(+),救楚太子(+),復興楚國(++),合五國兵攻秦敗績(-),
綠了楚王還作死啥的(-),都邑宮室極盛(-)。
《資治通鑒》中,另有孟嘗君不受象床(+)、平原君薦趙奢(+)、信陵君逼死縮高(-),都是引用戰國策里的故事。
(+)是加分項,(-)是減分項,(0)是不加不減。為求直觀,難免偏頗,諸位見諒。
評價:
求士方面,魏公子和孟嘗君做得最好。在關鍵時刻為信陵君支招的,都是他此前三番五次請來的賢士。孟嘗君則是不分賢愚,好壞都要,不知誰在什麼時候就派上了用場。相較之下,平原「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經常完美地避開了人才,弱了不止一檔。
能聽異見,知錯就改的,還是信陵與孟嘗。魏公子在上述每一個減分項乃至0分項里,都是認過錯的。趙勝要等賓客跑掉一半才回過味兒來,太糟糕。
春申和以上三人不是一個系統,說客出身,無論是否有王室血統都是靠自己打拚得勢的。論個人才能與見識,應該是他最優,在後楚懷王時代猶能使楚國復強,著實不易。《史記》對他養士的描述不多,不過記有「以荀卿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嗯,至少眼光不差。
知友田鋒提醒,魏公子的個人能力應該也相當不錯,詳見魏世家中他對天下局勢的大段分析。我也試舉一佐證:信陵君重返魏國擊退秦軍後,「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史記》里受過這等離間待遇的,都是伍子胥樂毅廉頗李牧范增般的人物,一人隱若敵國。公子位列其中,應該不只依靠德行。
重大減分項:
孟嘗君:(在樂毅破齊前後的表現)
從他爹田嬰受封於薛開始,他家和主家的關係就有點微妙。到田文為自保地位寫信勸秦伐齊,這tm就是帶路黨了好嗎!再後來齊湣王昏虐,孟嘗君逃到魏國,ok,大杖則走,無道則隱。但直到湣王身死、淖齒作亂、樂毅把齊國打得只剩莒和即墨兩城都沒回頭,甚至遣魏軍助攻……他心裡只有薛沒有齊。換成魏公子無忌,早就瘋了似地跑回去救國了。
《史記》相關記述非常簡短,又或許是因為紀傳體,大家沒有意識到兩事件的重合:
(註:田文=薛公=孟嘗君)
齊湣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湣王亡在莒,遂死焉。(其間樂毅破齊……田單復國……)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文卒,謚為孟嘗君。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
《資治通鑒》在四公子皆歿之後,引用揚雄的話評價他們「上失其政,奸臣竊國命」。最應這句批評的便是田文,仔細看看他上面的加分項,就會發現沒有一件是益於齊國的。(偏題一句,「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說的不是孟嘗君,而是漢臣孟嘗。)
「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司馬光
「其時孟嘗君在齊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齊矣。」——錢穆
因此私以為張佳瑋對孟嘗君的評價還是過高了,此人貴為王族卻不明大義。
平原君:(在長平之戰前後的表現)身為趙相,建議趙王接受上黨地區,直接導致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又全無存在感(其間趙王不聽虞卿諫言與秦媾和,進而任用趙括)……但如張佳瑋所說,應該是真不太知道該怎麼辦了,後面的表現總歸不失大節。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司馬遷
————————————————————————————————————————
托這個問題的福,對四人事迹又認真回顧了一番。最愛的當然是魏公子,以至於對張佳瑋都忍住沒用「公子」二字,通篇只用它來稱呼信陵。
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
寫這篇回答時翻來覆去地看四人列傳,誰知寫完腦中徘徊不去的不是什麼豐功偉績,卻是信陵君為晉鄙的這一哭。
公子真性情。
昔年在博客上所寫的一篇博文
懷才不遇的天潢貴胄之一信陵君魏無忌
本文的第一位主人公是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耳,清高絕世,才氣縱橫,風姿千年僅見。其言其事,釣客雖千載之後讀之,仍為之心潮澎湃,傾心仰慕,以晚生千年竟未能一睹公子姿容為憾。
其餘所謂三公子,平原、孟嘗皆是所謂因人成事之輩,其才實不足觀;春申君則是典型的少時英果,老時了了的糊塗蛋。此三子者,其才、其德、其品皆去信陵君遠甚,之所以並稱四大公子,無非因其好養士而已。然此三人皆空負好士之名,而實無愛士之心,其與信陵君並列,純屬拔高其名而有損信陵君之清譽。
少時讀《史記》,至「信陵君列傳」時,不禁為之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此真英物也,既非膏粱紈袴之風流公子,亦非循規蹈矩之俗世腐儒,與縱橫四海之漢高,王霸兼用之漢宣實乃同一種人。」待讀至篇末,見 「高祖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長祀公子。為公子置守冢五家,歲以四時奉祀公子。」之處時,不禁為之會心一笑,劉季真稱得上公子之知音爾。
信陵君魏無忌真可稱得上是人如其名,名如其人。釣客以為,其名既為無忌,便應是一率性洒脫,隨心所欲之人。可過去知道的名叫無忌之人,只有一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卻是一瞻前顧後、小心謹慎、不敢稍有逾矩之輩,真是令人倒足了胃口。信陵君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他那份不為俗禮所困,不拘俗世眼光的那份自信、從容與洒脫。
信陵君之優點一為好士。趙勝、田文、黃歇之輩亦皆好士,可他們是那種居高臨下式的宛如豢養奴僕般的養士,而只有信陵君真正做到了傾心交接,平等相待的愛士。公子之好結交,與漢高祖劉邦相若,可又略有不同。劉邦乃一鄉間無賴,吃喝嫖賭之徒,與樊噲、周勃、灌嬰這些屠狗、織席、販繒之輩結交乃是理所應當。而公子以貴為王弟之尊,而與貧寒若守門之侯嬴、屠狗之朱亥;落拓如博徒之毛公、賣漿之薛公之徒相交為友,混跡於賭場酒肆之間而不以為恥,完全不顧街巷傳聞,坊間物議,真乃清高絕俗,鶴立雞群之人。(禮俗又豈是為若信陵君般洒脫之人所設。)以朱亥之勇、侯嬴之智、毛公薛公之遠見卓識,得一者即足以安天下,而信陵君竟能四者兼得,真是羨煞天下英雄,亦是公子能夠真正傾心下士之故。若後世之劉玄德於困居新野之時尚能三顧茅廬,求賢孔明,一旦佔據荊州,便傲然自得,倨見龐統,其去信陵君何止千里。後世宋明衰亡之季,內外交困之時,其君常常慨嘆以天下之大,而竟無一可用之才。殊不知,以中華之大,人物之勝,何朝何代無有其二三雄才?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世之英才,也許正居於廟堂之高,也許正處于山野之遠,也許正遊走於坊間里巷之間,甚至正混跡於秦樓楚館之中,只是無人相識罷了。濟世之材常有,而若信陵君不拘一格、求賢若渴之人則不常有也。
信陵君之優點二為納諫。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趙王為報大恩,欲以五城封之。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少年成名,立此大功,驕矜亦在所難免。)門客勸說道:「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與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與人,願公子忘之也。」此論大是精妙,與魯迅先生遺囑中所說:「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你應許給別人的事物不可不當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能原諒。區別在於聰明人犯一次錯誤,別人一提醒,立刻意識到,此生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蠢人即使犯一百次同樣的錯誤,別人提醒他一千次,下次他還是照犯不誤。
公子留趙十年,秦軍日夜攻魏。魏王遣使往請公子,公子不肯歸。毛公、薛公說之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跟聰明人說話的一個好處就是聰明人聽得懂話,能立刻反應過來。沒等他們說完,信陵君立刻就明白了,「為啥趙國對我這麼好,真是因為我當年救過趙國?政客從來都是往前看的而不會往後看。為啥天下諸侯這麼尊敬我,天底下比我有本事的人多了。還不是因為我後台硬,有個有本事的哥,以後他們不一定什麼時候有求的著魏國的地方,所以才對我這麼客氣。還在趙國呆著幹啥,趕快回家救大哥去吧。」 公子的這一優點亦與漢高祖相同。當年劉邦被項羽圍於滎陽,韓信卻忙著要在齊地稱王。劉邦大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在底下偷偷踹了劉邦一腳。劉邦立刻醒悟:「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柏楊先生曾說:「就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劉邦是個辦大事的人。」若是碰上個二百五,還不立刻破口大罵:「你踢我幹啥?我說的不對嗎?」有時候,事情的對錯根本無所謂,重要的是你能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信陵君的缺點一是重義。當年信陵君因為被平原君所指責,在未能說動魏王的情況下,竟欲率三千門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就像侯嬴說的:「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的這一舉動,若以士的角度,固稱得上是慷慨節義之舉。可信陵君貴為魏國公子,若從一貴族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則純屬毫無意義的魯莽幼稚之舉。正如一位斯巴達元老曾經說過的:「人與人之間交往以信義為重,國與國之間交往以利益為重。」國家之間的政治完全與感情、理想這些非理性的因素無關,而只有利益的冷酷算計與精明考量,誰若將感情和利益這兩者混為一談,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而信陵君此時的行為,完全不像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為,更像是一個被義氣沖昏了頭腦的匹夫。當然我們可以為他開脫說那是因為年少無知的原因,但考慮到在戰國時群雄兼并、危機四伏的環境下公卿子弟普遍早熟的狀況,(例如秦相甘羅12歲就曾出使趙國,)信陵君在心智方面的確顯得過於晚熟了。
信陵君的缺點二是重情。當年侯嬴讓他殺死晉鄙,奪取兵權。在如此危急存亡的緊要時刻,他竟然因為不忍殺晉鄙而傷心落淚,在侯嬴面前徹底暴露出他性格軟弱的一面。婦人之仁乃為政領軍者之大忌。大敵當前,心中縱有千般苦楚,萬般不忍,也要先忍一時,解決當務之急,待除去了眼前之患後,盡可以去嚎啕大哭。像信陵君這般心地善良,性格軟弱之人根本不適合領兵,更不適合搞政治。我若是侯嬴,光被他這麼一哭,就要開始擔心關鍵時刻他能否狠下心腸,順利完成任務了。不過好在信陵君還有個下士的優點,有侯嬴朱亥這班人來輔佐他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信陵君歸國後執上將軍印,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直扣函谷關,而秦軍不敢出。當此之時,信陵君兵鋒所向,威震天下,儼然已成為東方六國抗秦的盟主,成為了六國復興,重整山河的新希望,其勢可謂盛矣。只可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信陵君的成就和威名很快就招來了他那個懦弱無能的兄長的猜疑和妒忌,中了秦人反間計的魏安釐王迅速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
信陵君與我後面要討論的主人公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那些王爺們大多是一些精於謀國,拙於謀身的謙謙君子,而飽經憂患,看盡世態炎涼的信陵君本不是那種木訥憨直,不知身臨險境的愚執之輩。憑著他的智慧與閱歷,他早就練成了看破人間冷暖,洞悉人心險惡的本領。「眾人皆醉我獨醒」,可就是這種看破與清醒帶給他的只有比那些不知死之將至的愚忠之人更大的痛苦與凄涼。也許這就是信陵君身上最大的悲劇。
身處猜忌之位的信陵君面前只有三條路可走。上策是擒殺魏王,取而代之,重振魏國,北聯勁趙,西卻強秦,五霸之業豈足道哉?下策是一如既往,不管不問,忠於國家,忠於社稷,做比干關龍逄一樣的忠臣。只可惜,選上策公子不夠狠,下不了手;選下策公子不夠愚,又不甘心。於是,他能選擇的就只剩下最後一條道路,即縱情酒色,以去嫌疑。於是,戰國末年最為偉大的英雄,關東六國最後的希望,一代豪傑信陵君就這樣在酒色中慢性自殺,或者說在自個折騰中憋屈死了。信陵君死後,秦國不斷蠶食魏國,終於在18年後擄魏王,屠大梁,東方六國盡次而滅。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信陵君之雄才大略,風雲叱吒之材而終不見用,卒以憂死,而如魏安釐王之嫉賢妒能之輩卻得居上位。魏之亡,豈枉哉?
我始終在思考,信陵君如漢高祖一般乃是不拘小節,洒脫不羈的率性之人。為何他空有漢高祖不拘禮俗、睥睨世人之表,而卻無漢高祖剛果雄毅,英武決斷之實呢?若論行事老辣狠戾,更是不及高祖之萬一。也許正是因為他們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行事風格和最終不同的命運。漢高祖乃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流氓無產階級,立場堅定,目標明確,只求富貴,不計毀譽。而信陵君卻是生於鐘鼎之家的王孫公子,雖是其中的異類,可他畢竟抹殺不掉自己的出身,他的貴族氣質早已深深地滲透到了他的血脈之中。雖然他可以混跡在茶樓賭館、娼寮酒肆之間,與販夫走卒之輩、市井無賴之徒廝混,甚至與他們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但沒有人會真正把他當做平民中的一員。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他也許永遠無法理解貧賤之人心中的苦痛,永遠不知道貧屋陋巷之中人們會為了一張席子、一個饅頭而大打出手甚至拔刀相向的血腥與殘酷。從小錦衣玉食的他也許命中注定性格中要多一絲單純,多一絲同情,而少一絲算計,少一絲鑽營。也許他的理智已經告訴他做什麼是對的,是對自己有利的,可到最後他還是克服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絲柔軟,那一絲善良。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四君子是戰國四位著名的」養士「的貴族,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春申君黃歇。
四人都是戰國時代的四個諸侯國的同姓貴族,但其中春申君是唯一一個有疑問與諸侯王室不同姓的。維基百科春申君條目,引自《史記箋證。春申君列傳》中指出
「而司馬遷、韓非子、金正煒、錢穆、楊寬均認為春申君為楚頃襄王之弟「,但也有學者認為春申君黃歇是黃國的後人。
四人既為貴胄,在資源和眼界上均高於常人,因而責任也不同於普通人。稍有不同的是,平原君,信陵君因為與秦國為鄰,飽受強秦的侵擾,他們表現出了對本國諸侯的忠誠和團結一致對付秦國的決心,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抗秦故事,如」毛遂自薦「,」竊符救趙「等,信陵君自古以來一直認為是」義士「的形象。相反,平原君卻有不少負面評價:
例如,貪圖眼前利益,從韓國手中接過上黨,導致長平之戰40萬趙國將士的坑殺飽受後人詬病。
而且,如果沒有信陵君的拔刀相助,以及毛遂成功說服楚國出兵相救,平原君這一生最大的功績就可能成為埋葬他的墓誌銘。
孟嘗與春申君來自當時與秦國沒有爆發全面衝突的齊國和楚國,尤其是較早的孟嘗君,曾經一度將出任秦國的相國。他所表現的主要是個人的機智,和他的門人馮驩的才能,如」雞鳴狗盜「,」狡兔三窟「等。
春申君也有不少事跡,其一生征戰無數,如北滅魯國,支援趙國與信陵君一道解了邯鄲之圍,但是晚年不幸作為了李園」李代桃僵「之計的襯托,因此在四君子中的名聲相對較小。
事實上,這四君子並沒有特別多的共通之處,只是各為其主,但是他們的主要交集都集中在秦國身上。除了信陵君和平原君的聯合抗秦,孟嘗君和春申君都有使秦的記錄,特別是後者出使秦國,使秦楚暫時締結合約,使楚國的滅亡推遲了數十年。四君子的出現,尤其三君子合力的解邯鄲之圍之戰,是秦國統一之前的最後一個大挫折,雖然這使得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大為減慢,卻沒有根本扭轉局勢,因為當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秦國匹敵,而各國更是勾心鬥角,如信陵君這樣血氣方剛的貴族少之又少。
可見,戰國四君子的大背景都是一個強大的秦國在西方不斷強大,而東邊的六國的王室卻因為制度上的無法匹敵,只能通過部分開明的貴族和他們不世出的養士的智謀在短期內維繫他們的統治避免秦國的吞併,但是他們一方面得到諸侯賞識,一方面又被諸侯猜忌,最明顯的就是孟嘗君和信陵君。這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功高妨主「思潮之流毒。但當四君子時代過去之後,無人維繫的諸侯國很快就被強秦所吞沒,就算出現燕太子丹這樣後四君子時代的新一代有資源也有拼勁的抗秦勇士,也無法挽回當時的局勢了。
從品行、聲望、人格上看
信陵君無疑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他禮賢下士,對待賓客無絲毫架子,只要是賢者,他甘願拋下王子的身份和他們一起到最底層的社會喝酒,甚至為他們牽馬墜鐙。所以天下士人爭相前往,投奔他的名下。乃至他回到魏國與秦國作戰時,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諸侯各國莫不相應。和他有鮮明對比的則是他的姐夫,平原君趙勝。趙勝手下也有門客幾千,但趙勝對他們不尊重,不重視,不考察,為一美人而踐踏門客尊嚴,毛遂居其門下三年而不被知,毛公、薛公名聲都傳到了魏國,自己也不知曉。當然,田文也有很多優秀的門客,甚至很多次危險的境遇下,田文就是靠這些門客才化險為夷,但田文的原則是不分優劣,不辨忠佞,一律通吃,只要能為我所用就可以。
當趙國遭遇長平戰敗,面臨亡國之災時,信陵君偷符殺將力解趙國之圍,此舉一則為道義,二則為魏國——秦若滅趙,魏國之覆亡是遲早的事——可惜這樣決絕的行為畢竟是叛國,他只能呆在趙國。儘管趙國因他的大功而躲過劫難,舉國對他恭敬之至,他也沒有飄飄然,時時以罪臣自居,為叛離祖國而抱憾。一旦祖國有難,他立刻回國,力解國家之難!趙勝為了自己的國家親自赴楚求救,黃歇在國家大義上也一直儘力維護國家利益。而田文卻為了自己的利益,先是勸說秦國相國攻擊齊國,繼而合魏、秦、趙、燕四國之力破齊而保薛——雖然那個時候國家利益或者國家概念還是比較淡薄,但由此人格之高下仍立見。
從個人膽識、能力看
田文從小就顯示出和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連番言語,先保得自己的合法身份,再讓自己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不可謂不出色。執掌相印後,田文善於聽從別人的建議,對賓客的意見聽之、從之、信之,雖然有些事情在道義上有不妥之處,但每次確實是能強大自己。
信陵君就不用多說了,單從矯殺晉鄙一事,足見其過人的膽識,再有他回魏國後,率五國之兵「破秦軍、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之戰事,亦可見魏公子卓越的軍事才能。
黃歇上書說秦而使楚免兵禍,以己之性命保太子出逃秦國,出相二十餘年「復強楚國」,只可惜晚年誤聽李園之讒言而身首異處,惜哉!
趙勝對於趙國長平之戰的慘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因為他聽從馮亭的意見,才直接導致這場險些滅國的大禍。太史公評價其「未睹大體」「利令智昏」可謂中肯之至。
當然四人之高下,千載之前,太史公在《史記》中已經明確的有了自己的傾向,獨稱信陵君為公子就足見太史公對其的尊敬。
個人認為,評價人物應當是結合時代背景。
戰國四公子的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群雄並起,爭霸天下。這種爭霸的思路可能是緣起於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說起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阿瞞還是後輩學生。兩個相似的時代最後歸於同一個結局:華夏統一。
我記得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提到,某些人物在歷史的道路上是具有轉折意義的,個人做的某些,甚至某個決定,極大程度地扭轉了歷史的走向,比如李斯趙高沙丘合謀,比如楊廣篡位。還有一些人物,在歷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功蓋當時,影響廣泛,但僅僅是在歷史潮流的道路上順著方向一路狂奔而已,歷史的流向並沒有起到很大的變動。四君子當屬此列。
首先,四公子中具有軍事才能的,公認是信陵君魏無忌。秉性耿直,轉圜外交之才明顯在四公子之穩居末席。但是揮軍戰陣之才是無可指摘,殺晉鄙,竊兵符,勝秦國,著兵書,要知道戰國末期僅有三位將領在大規模作戰中硬撼過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秦軍,另外兩位是李牧和項燕。但是信陵君勝秦,沒有打出白起那樣屠戮數十萬大軍的殲滅戰,一舉摧毀了與秦國匹敵的軍事強國趙國的根基,信陵君延緩了六國滅亡而已。
其次,四公子在戰國時代,最大的作用,就是擔任了各種外交官的角色,趙勝貌似還是魏無忌的姐夫來著。四公子在戰國紛繁複雜地形式中權衡種種的國家利弊,時而彼此奔走結盟對抗他國,時而聯姻以固地位,黃歇還陪著楚太子一起去秦國當過人質。但是秦國一統六國的結局證明,外交是個有用的東西,可是爭天下,靠的還是根本國力。在秉持國政,建設國家以富強,有力地推動自己的國家成為戰國統一結局的成功者的歷史大道上,四君子統統不給力。在軍在政,四君子都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僅僅取得了一些成績而已,未能給歷史改道,未能在歷史的篇章上書寫出僅屬於自己的輝煌,倒是留給了後人各種精彩紛呈的故事。
我對於四公子的認知基本來自《史記》和《戰國策》,四位可以說位高權重,在國君心中有點特殊地位的,有些來投奔的門客要先白吃白喝一段時間,例如馮諼和毛遂,門客三千卻也不是誰都養得起的。四位中說道能力我只敢認其中的三位,平原君這種人是真心看不上眼。
舉個栗子,《戰國策》中《魯仲連義不帝秦》一文,大概意思的秦國打趙國,趙國向魏國求助,魏國怕救了之後遭秦國報復,先派將軍辛垣衍去提了個餿主意,辛垣衍去見趙王的時候是平原君領著進去的,主意也是進貢給趙王的,原文此段最後一句卻是「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明明是向趙王提的建議,為什麼最後拿主意的會是平原君??趙王為什麼不決斷?我翻了下其他文沒看到有關平原君要篡位的這種描寫,但起碼可以斷定當時平原君已經大權在握了,國難當頭,要怎麼決定國家命運這種事得聽他的,對於上面 @鍾德昭君說的無封王之心保留一點疑惑,歡迎討論~
講個我討厭平原君的緣由,魏公子的姐姐嫁給了平原君,也就是說趙勝是他姐夫,趙勝怎麼斷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性命不提,且看他在向魏公子求助時候說的話就知道這人三觀不正了(起碼婚姻觀不正!)《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提到了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
急人之困 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翻譯過來就是:「我跟你家結為親家是因為你,不是因為你姐姐,就算你不來救我,你也不可憐可憐你姐姐么」戰場上的事他束手無策,只能拿女人來脅迫對方,還是用自己的妻子,不知道該說他有心計還是無能,極其令人不齒。
《魏公子列傳》基本對魏公子的評價還是挺全面的,上面提到的趙勝威脅魏公子,然後公子多次進諫魏王,魏王都不敢出兵,「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有此可見,公子是真高義,平原君這點倒是奉承的很對,可是才華與能力都太高了,被哥哥嫉妒殺死了,在我看來魏公子的死是魏國走向滅亡的開端,而且他禮賢下士很是謙虛,高義這詞再合適不過。
春申君了解不是很多,對匿名那位的答案還蠻贊同的,至於孟嘗君的故事可以從各種成語各種典故中得知,大家基本也都很熟,私認為四公子中對門客態度最好的就是孟嘗君和魏公子,他們招收的有德之士也是最多的,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功高震主,孟嘗君在歷史上的評價大多還是好的,主要因為他尊賢重士,但反面評論我覺得也有一定道理,他的地位有點像平原君一樣不上不下的,可以說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真沒點野心我不太相信。
-------------------------------------------------
寫答案果然不能偷懶,太困打算長話短說來著,結果被 @bolun yuan君指正了一個錯誤,非常感謝,不然就糗大了……上面說心愛的魏公子是被哥哥的嫉妒殺死的,嫉妒這詞換成妒忌或者忌憚更合適,真正的死因是他後來生活太無節制,整天喝酒還和女人玩來玩去,一點鍛煉的事情都不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no zuo no die,不幸英年早逝,但是他喝酒玩女人也不是自願墮落的,還不是他那個傻缺哥哥有心病,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他逼到這個地步。雖然真的挺喜歡魏公子,但到覺得他有點傻,當年在竊符救趙之後可以為了避嫌在趙國一住就是十年,到後期怎麼就不能同樣到別國避一避呢。
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啊,睡眠不足越寫越困,雖然知道沒什麼人看但強迫症還是逼我寫完它╮( ̄▽ ̄")╭
孟嘗君具體處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針沒什麼建樹。且其食客三千頗有沽名釣譽之嫌,除了個馮彈劍,其餘全是雞鳴狗盜之徒。在齊國內政上,顯示出的私心也比較多。不過從他數次聽馮彈劍的勸諫來看,此人倒是能夠採納人言,關鍵時候用人頭腦清醒,寬和大度。概括起來:有點小私心、小才華,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廣,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平原君倒是對國家一直忠心耿耿,一生都撲在國家事業上了,大權在握也一直忠於國君,且待人平和溫厚。但不得不說,此人能力太差太差太差了!上黨之爭,現實其沒有戰略眼光;毛遂自薦,顯示其用人水平不足;趙國在他執政時期,從可以和秦相爭的軍事強國一步步衰落,邯鄲險被破,說明其政治軍事能力不足;僅有的聯合魏楚的外交勝利,功勞也被毛遂和信陵君給拿了。反正就是,此人算是個老好人,實誠、忠心,但辦啥啥不成,頭腦不冷靜、眼光不老到、用人不精確,政治軍事皆不怎樣。
信陵君個人認為是四公子里最強的,完全高其他三人一大檔。此人道德高尚,對國家、國君忠心耿耿(為了對得起國家竊符救趙,為了對得起國君客死異鄉);戰略眼光好,關鍵時候不是像魏國國君那樣畏首畏尾,而是知道趙魏唇亡齒寒;軍事能力強,關鍵時候擊敗強秦;頭腦冷靜,辦事膽大心細;知人善任,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能力道德雙豐收,政治軍事都在行,但同時也是個悲劇的人,後半生顛沛流離,始終未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幹,其能力甚至不弱於信陵君。執政時期,楚國力量逐步強大,失地大都恢復。且戰略眼光也不錯,救趙一事雖然毛遂搶了風頭,但若沒有春申君,楚國出兵與否還難說。但是,這個人的品質真不怎樣。地位已足夠高了,還要動歪心思,給國君戴綠帽子,想搞個兒國君。結果惡人自有惡人磨,最終玩砸了,自己也沒命了。他和平原君剛好相反,各項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質太不足。
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
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
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
孟嘗君是天下最著名的黑社會老大,後世武俠中往往以賽孟嘗的外號來表明此人名聲大,結交廣。不同階層的人看黑社會自然也是不一樣態度。評價多元化很正常。
信陵君則是俠客里的極品,堪稱俠之大者。他已經不是史記裡面所描述的那種遊俠,更類似於金庸武俠世界建立起來之後人們所形成的的大俠形象。
與上面兩位相比,春申君身上的賢相色彩更濃一些,呂不韋那一段未必就是真的
平原君,一言蔽之——平庸
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後代),時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百度百科)
孟嘗君:田文,齊國人。以養士著稱,門客中有馮諼這樣的賢人,小到燒毀借條博取民心,大到施展外交手段讓孟嘗君複位齊相;【某天一大早,孟嘗君還在做夢,就被一陣鬼哭狼嚎似的聲音驚醒了。仔細一聽,敢情是那個剛來沒幾天,叫馮諼的人在跳大神,說,我的長劍啊,咱們回去吧,吃飯沒肉哇,這日子沒法兒過了。就這麼翻來覆去的念叨,孟嘗君強忍住發彪的衝動,叫來下屬,說去去去,把那廝升為二等公民。結果第二天,馮諼還是在哪裡神神道道,說沒車。成,就給他配個專車。這下總行了吧。沒想到第三天耳根還是沒能清靜,馮諼又在那兒哭他媽沒人照顧。得得得,都到這份上了,翻臉也不方便,送佛上西天吧。田哥派人去把他媽給送到特級老人院去了。終於,早上能睡個好覺了。】也有雞鳴狗盜之輩,在危急關頭可以學雞叫、鑽狗洞以解主人之厄。【田文感嘆曰「明珠彈雀,不如泥丸;細流納海,累塵成岡」,正是兩位不知名的下等門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於是,他把這兩位門客提為上等客。後來齊湣王滅了宋國,十分驕橫,要殺田文,於是田文逃到魏國為相,聯合燕國、趙國、魏國、楚國、秦國幾乎滅了齊國。 】孟嘗君還是血性之徒,路經趙國有人說他長得矮小,他就立即率領門客下車打群架,把一個縣都毀掉才走人。【孟嘗君田文同志很不幸被司馬遷提到了長相,一個字:丑。五短身材,歪鼻子豎眼,一次他出差路過趙國,平原君趙勝請他吃飯。吃完了老田說要去看看趙國市容市貌。結果就聽見一旁圍觀的群眾小聲議論:……(自己腦補)田文大怒,翻臉走人。回到家越想越惱,帶上一幫隨同的門客,衝到大街上,見人就殺,殺了幾百人,滅了整個縣。瞧這架子大的。】
平原君:趙勝,趙國人。司馬遷稱作「翩翩濁世佳公子」,他重用自薦的門客毛遂,與楚考烈王歃血為盟,【就說那個紙上談兵的瓜娃子趙括被白起同志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但後來白起下命秦軍把投降的趙軍全部活埋,共坑殺趙軍四十萬。這好嘛,趙國的老巢邯鄲給秦國包圍了。魏安厘王曾令晉鄙前往救援,但後來在秦國威脅之下,令晉鄙在盪陰按兵不動。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進入邯鄲,向平原君說秦國發兵攻趙,只是為求為帝,勸平原君尊秦昭襄王為帝,即可罷兵。平原君對此建議猶豫不決時,魯仲連正好遊歷至趙國,入見平原君,請求與新垣衍相辯,最後魯仲連說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議,平原君於是轉而向他國求援救趙。 此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門客毛遂冒了出來。平原君說:「如果錐子放在袋子中,尖頭一定會露出來,怎麼沒有聽說過你呢?」毛遂則說:「我今日才要求放到袋子中,如果早在袋子中,整個錐子一早就整出來了。」於是平原君帶毛遂同到楚國。 在他的幫助下和楚國締結盟約。當然這最後邯鄲之圍解了還得說他的小舅子信陵君。不過若不是平原君多次勸說恐怕信陵君還沒那麼快下定決心。而且魏軍沒到之前是他將家財散盡犒賞軍隊,募得三千人組成敢死隊由李同率領攻擊秦軍,秦軍退卻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戰死。】還曾因一個寵妾嘲笑跛腳門客而將她殺掉。【老趙有個小老婆,長得挺漂亮,眼睛跟狐狸似的招人魂兒,小嘴兒脆生生的特能說,把他弄得五迷三道的,喜歡得不得了。但這小老婆壞也就壞在這張嘴上。一天,這女人沒事靠在樓上窗子邊看風景,看到對面人家住的是一個瘸子,走路姿勢十分搞笑,惹得她笑得花枝亂顫,好不開心。結果好嘛,這瘸子是她老公手下門客。第二天,瘸子到平原君面前,跪著請求殺了這個小妾。平原君表面答應,等他出門暗自嘀咕,敢情這兄弟腦袋被門板夾了,就為你一個瘸子,殺了我最漂亮的小老婆,這筆生意傻叉才做。結果過了幾天一看不對了。他的門客因此走了一半。經過查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門客們認為平原君重女色,輕士人。於是平原君一看這生意划不來,按自己的地位,再找一個同樣姿色的也不是難事,但是要是得罪了這群吃白食的,他們跑到外邊一宣揚,自己的名聲可就扔大糞坑裡了,好不容易苦心塑造起來的形象啊,再建談何容易?於是乎殺了這個小妾,親自登門向瘸子道歉,門客才陸陸續續的回來。 】【附一首《平原君》 元· 楊維楨 平原君,起朱樓。 美人盈盈樓上居,蹣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蹣跚愁。 門下士,引去不可留。 高價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頭。 君不見帷中婦女觀跛者,一笑五國生戈矛。】
春申君:黃歇,楚國人。門客數量為戰國四公子之首,對門客也好極了。平原君門客有次佩戴鑲嵌珠寶的寶劍去春申君門下炫耀,結果後者的門客一臉不屑地亮出腳來——原來人家的鞋子上都鑲滿了珠寶!【某天老趙覺得自己吃飽了撐得慌,錢多了沒處使(孟嘗君倒是在那邊巴巴地看著,心裡想,你倒是分點兒給兄弟啊),就讓自己的門客去拜訪黃歇。門客們身負重任,打扮得花枝招展,挽頭髮用的是玳瑁簪子,劍鞘是用珠玉裝飾的。老黃是什麼人兒?一眼就看出這群打扮誇張怪異的男人到這裡來不是走秀,也不是開party的,是趙勝在給他示威呢。老黃冷冷一笑,打了兩聲響指,一溜自家的門客魚貫而入,走路的時候,裙擺的一搖一盪之間,露出發著燦燦金光的鞋子,仔細一瞧,鞋子上鑲了無數寶珠,瞧多了還得歇會兒,不然會刺得眼睛痛。這種低調的張揚、樸素的華麗徹底打擊了趙哥門客的自信心。眾人慚愧得無地自容,掩面淚奔……】就說那個和平原君定盟的楚考烈王還是他給扶上去的咧。【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後,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後又為楚北伐滅魯。 】事情也就壞在這楚考烈王上。【當時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以此為憂。後來,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園妹有身孕後,獻於楚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園妹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蓄養死士,欲殺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後,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春申君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興修水利,造福後世。今天上海簡稱為申,又有黃浦,都是因紀念他而得名。
信陵君:魏無忌,魏國人。本人曾有一遊戲ID【信陵門下】蓋仰慕信陵君也。竊虎符圍魏救趙的俠義舉動千古傳頌。【且說他姐夫勸他幫趙國他也答應了以後,但是這個魏國的大將軍晉鄙他是聽魏王的。而魏王有怕極了秦國,因故按兵不動。他估計魏王不肯派兵救趙了,便決定帶一百多輛車騎去趙,跟秦軍死拼。路過夷門,遇見侯贏,侯贏說:「公子勉勵,我年老不能跟從。」公子已行數里,總覺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現在將去拚死,為什麼他沒有一言半辭送我呢?於是又回來見侯生。侯贏笑著說:「您的行動好像是以肉投喂餓虎。」侯贏支開旁人悄悄對公子說:「我聽說調動晉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內,魏王最寵愛如姬,她可隨便進出卧室,能夠竊到兵符。我還聽說,如姬因為父親被人所殺,想要報仇,三年沒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著求您。您派人取了仇人的頭獻給如姬,如姬很感激您。如請她偷出兵符,就能救趙了。」信陵君依照侯贏的辦法,果然得到了兵符。信陵君帶人要去調動晉鄙的軍隊,侯贏又對他說:「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晉鄙如果不聽從,就危險了。要帶朱亥去,必要時就把晉鄙打死。」公子一行到鄴,要代晉鄙領兵。晉鄙合符後,表示遲疑,不想交出兵權。在這緊急時刻,朱亥從袖子里抽出四十斤重的鐵椎,把晉鄙打死。公子遂將晉鄙軍,他下令軍中,說,「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父母。」得選兵八萬,進兵攻擊秦軍。秦軍在魏軍、楚軍和趙軍的外內夾攻下大敗,邯鄲圍解。趙王及平原君親自到邯鄲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背著箭袋為公子在前引路。趙王一再感謝說:「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他也能禮賢下士,在市屠中為下等人挽執韁繩。【且說這個幫助他的侯贏。魏國有個隱居高人叫侯嬴,已經七十歲,因家貧,為大梁夷門的守門小吏。公子前往拜訪侯生,想饋贈一份厚禮。他不肯接受,說:「我修身潔行幾十年,不能因為貧困而接受您的財物。」公子設筵席大會賓客,都已坐好,他才帶領隨從的車騎,空著左邊的上座,親自去接侯生。侯贏整理破舊的衣冠,並不謙讓,徑直上車,坐到公子空出的上首座位。公子親自握著馬韁,越發恭敬。侯生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市中為屠戶,希望委屈您的車騎,讓我去拜訪他。」公子引車至市中,侯贏下車,見到他的朋友朱亥。侯贏一面側目窺察公子的臉色,又故意久立,跟朋友說話。公子的顏色越發溫和。這時候,魏國的將相宗室賓客滿堂,等待著公子回來飲酒。市人都看到公子手執韁繩等待。公子的隨從都暗暗地罵侯贏。侯贏見公子始終面不改色,就辭別朱亥上車,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座,向賓客一一介紹,讚美侯贏,又起立為侯贏敬酒。賓客無不驚異。侯贏從此便成為信陵君的上客。侯贏對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者朱亥,是個賢人,世人都不知道,今隱身在屠戶間。」公子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卻不曾答謝。 」】他和他姐夫平原君那是牽連很深的。【范睢為秦相後,秦昭襄王欲替他報仇。曾經迫害范睢的魏相魏齊被逼逃亡趙國,匿平原君家。秦王誘騙平原君至秦而把他軟禁,派使者對趙王說:「不把魏齊的頭送來,不放平原君。」魏齊過從虞卿。虞卿解趙相印與魏齊逃至大梁,想通過信陵君而去楚。信陵君畏秦,猶豫不肯見,問門客說:「虞卿是個什麼樣的人?」侯嬴在旁說:「虞卿穿草鞋,戴斗笠,從遠方至趙。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加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為慚愧,親到郊野去迎接虞卿、魏齊。魏齊聽說信陵君起初對見他有難意,怒而自剄。趙王終於取魏齊頭予秦,秦昭王才放平原君回趙。】【有次魏無忌打聽到趙國有兩個牛人,毛公和薛公,為了掩蓋自身散發的過於耀眼的光芒,毛公假扮成賭徒,薛公裝成賣酒的,生怕一個沒掩飾好,就有職業獵頭以高薪高職找上門來,多煩啊。但是魏同志就巴巴地跑去了。兩人聽風聲說有領導親自挖角,心裡不高興我估計那是假的,但就是躲起來不見人。魏同志很配合,想不就是拿喬么,這種事我見多了。於是第二天給司機放了個假,親自步行了幾十里路,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彎,登門拜訪。面子給得這麼足,毛公和薛公高興壞了,也很給面子,和魏哥多灌了幾盅黃湯,相談甚歡。平原君聽說這個八卦,很興奮,立刻對老婆——也就是魏無忌的姐姐——擺出一副高姿態,說,我還以為你弟多賢德呢,卻連這種賭博酗酒的下三爛也要,哎哎哎。老趙晃了晃二郎腿,丟了幾顆花生米進嘴裡,再泯了兩口小酒,意猶未盡地咂咂舌,樂滋滋地想,別看你丫是我小舅子,在外面名聲比我好聽我就不服,且黑他一黑。他老婆雖是個婦道人家,卻隱約覺得這大概不是什麼好事,轉個背就跑去跟弟弟說了。魏同志不動聲色地對姐姐說,我對姐夫本來一向尊重,但他這話的水平也太次了,英雄不問出身嘛,姐夫戴有色眼鏡看人……唉,檔次太低,無法溝通。姐,我走了,跟姐夫說,理解萬歲。老趙老婆又做了次傳聲筒,跟老公又原原本本照搬了這席話。老趙這人雖說笨是笨點,倒一向擅長亡羊補牢,立馬意識到這事要是傳出去,明天上娛樂版頭條的不是小舅子而是自己。於是趕緊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小舅子屋裡,氣都顧不上喘,先摘下帽子,表情絕對誠懇地說,弟,是姐夫的錯,姐夫的思想有些落後了,以後絕對會注意的,先原諒姐夫中不?魏同志覺得火候未到,還是死活要走。老趙死活拉住不讓走。如此反覆N次,老趙勝利了。但難免人多嘴雜,老趙見識短淺這事還是傳遍了江湖。老趙的門客們一聽說這個八卦,激動得不行,覺得還是平原君魏無忌好啊,老趙的招聘標準已經夠低了,沒想到他小舅子的標準更低……咳,這個先不談,你瞧,人家魏同志的見識,胸懷,眼光,哪點不是如今最牛的?如此一衡量,大部分人都連夜收拾包袱投奔魏同志去了。平原君氣得要死,但也怪不得自己,誰叫自己先授人以柄,然後又技不如人呢……】司馬遷是把信陵君作為一個禮賢下士的人物來寫的。他認為信陵君的「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名冠諸侯」,都實有不虛,所以歷史上將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
以上。
一個公子,三頭豬。
不知道記錯了沒有,我記得,司馬遷獨稱公子無忌為公子。
總得來說,除了信陵君以外,其它人只能稱之為權臣與地方豪強,他們的財力與人力,一方面保護了國家的安全,一方面又威脅到了國家的安全。
史記多次講他們在世的時候,文明天下,其他國家不敢威脅其國,另一方面如果和主公有析的時候又會變成分裂國家的一大勢力,君主甚惡之又不得不用之,信陵君可免俗,其一本身身為王室,其二品性高潔。可以說是戰國時代唯二的一個春秋人,另一個是楚大夫屈原
這4個人 魏無忌自己一檔 其他三人一檔 魏無忌算是戰國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了 其他三公子 也就是戰國時期一般的政治人物。
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是幾個人中最完美的,信義而果斷,為人有智,又能下人。其中又有愛國之智,不徒拘無權財。
孟嘗君是最求利息和不擇手段的,甚至短視。因國外人攻打本國人,以獲得自己的利益,已經算是可恥了。但是優點主要在於吸收人才只講究能力,不講品德,以至於雞鳴狗盜自己黑社會各色犯罪分子都敢收羅。
平原君典型貴公子,沒太大能力,收羅一些門客為國家效力,自己也作為國君親戚,現在國家一邊,可以直接看成一個普通人,靠著國君給的財富做自己會做且有能力做的事情。
四公子中我最喜歡魏信陵君,他是真正的有膽有識,能力出眾的「公子」。只可惜威名在外,遭魏王妒忌,這也犯了君臣大忌,最後只能在異國終老,挺悲涼的。
趙國平原君給我的感覺就是趙國的土財主,財大勢大,國有難,他出手的動機源於自身地主利益受侵犯,能力上稍遜一點。
齊國孟嘗君是個很歡脫的人,人家也真是有錢,凡投奔者,來者不拒,最後也真是憑這個救了自己的命。秦王百般邀請他去任官,雖是仰慕孟嘗美名,但我感覺有基情成分,哈哈。
楚國春申君空有公子之名,實際是個昏庸愚蠢之輩,手握楚國大權,卻被手下小小門客算計,白做了一回君王夢,最後人財兩空。
貼一篇費伯雄的《游黃山記》,算是給大家提供另一個角度。
山以黃名,志舊跡也。昔者春申君嘗讀書於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產方竹。迤北為漁庄,板橋三尺,流水一灣,竹徑茅廬,鱗次櫛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寵燕啄花,嬌鶯坐柳,宛然如在畫圖中也。登高東望,大江接天,沙鳥風帆,出沒變現。隆冬雨雪,雲氣鬱然,雪色江蘆,千里一白。一年之內,致各不同。於是訪耕夫,揖漁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為何許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餘年矣,吾父老當太平之世,處無事之時,耕鑿自安,嬉遊鼓腹,此誠所謂不識不知者,又誰計千百年之上有所謂春申其人者哉?
吾為父老幸,吾為春申悲,因為黃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猶存兮。誰終誰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誰顯誰晦,山兮君兮?」
要論影響魏無忌肯定是四公子之首,就連漢高祖離四公子年代最近的人也只祭奠魏公子一人!一個楚人反而祭一個魏公子足以說明其影響力
揚子《法言》曰:「或問信陵、平原、孟嘗、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竊國命,何其益乎!」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國藩。
有財不多斂,無財不貪求,戰國四公子做得還行。孟嘗君曾向其父輸出的一個觀點就是散財聚士,空有財物而無影響力於家於國都無用,孟嘗君很早就明白這點。平原君在國家危難時刻散家財聚死士得三千人敢死隊為戰局添不小助力。信陵君救趙之後推掉封地,不貪財,故能不失仁義。春申君許以死身保太子歸國,錢財都可視如糞土了。
律人容易律己難,嚴於律己容易而鬆緊有度難。孟嘗君情緒不穩定,曾受不了刺激屠縣,律己不足,一旦被廢幾無人可相助,最後幾番奔逃,此人應是德行有虧。平原君管不好身邊人,美妾笑門客,最終以殺此妾收場,但壞名早傳出去了,最後門客漸散。信陵君則能較好約束自己與身邊人,不自驕自貴,總給人一種平等而謙卑的感覺,所以他在魏則魏強在趙則趙堅。春申君則可能太過謹小慎微,束手束腳,雖名相國實楚王也(朱英說詞),執宰二十幾年反被李園滅族。
有量容人則客留,有量不僅指容忍,更多的還包括接納。孟嘗君能招徠雞鳴狗盜之輩,試圖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確實有一定的容忍度,但這些人也僅在重要關頭髮揮了一兩次,孟嘗君何從有過心底里的接納認同,不過利用罷了,他的門客自然也明白,互相利用而已,大難臨頭各自飛。平原君的交遊用無忌公子的話說就是「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用條條框框把人區隔開來,做的是分割工作而不是團結工作,本人既如此,上樑不正下樑歪,對人無量害死的卻是身邊的人。信陵君則器量大多了,只要有才,不惜屈身遷就,甚至不惜為此而與姐夫平原君鬧矛盾,天下高貴之人本就是少數,能不以此而傲人,難怪漢高祖也為之折服。春申君在楚人多數了解李園養死士的情況下也不預先作防,也不知他是量大還是心大。
身先士卒以為榜樣,他們有沒有做好帶頭工作呢?孟嘗君可以說很有野心,養士的目的就是利用,他帶著門下人從一開始謀為田嬰太子到最後中立為諸侯,他確實一直做著這些帶頭工作,但怎麼看都是為了私慾。平原君在邯鄲被圍時,積極組織力量,尋找外援,在這些工作進行過程中門客的能量也不斷彙集和發揮,挖掘了毛遂等人。信陵君帶人背魏救趙,後來又離趙救魏,雖然一開始會有猶豫,但很快就能下定決心迅速行動。春申君有治國之才,與楚王一起把握著時代的形勢,帶領楚國走過了不平凡的二十幾年。
為了爭奪人才,當時的人們使出各種手段,不管他們的初心是私慾還是公利,是為家還是為國,不管結果是得人還是失人,結論都只有一個「不要一個人去奮鬥,能團結更多人才,能將人才更深度地融合為一體,才可能更有力量」推薦閱讀: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各自主要功績如何?
※司馬遷被宮刑冤不冤?
※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歷代都是開國最強,但西漢卻是開國70年後漢武帝卻是最強的?
※漢、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築本身以及斗拱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