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里寫漢朝在公元 222 年屈服於匈奴,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斯坦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76頁:

侵略所造成的後果和入侵者成分一樣多種多樣。在中國,漢帝國最終於公元222年屈服於突厥-蒙古入侵者。

書中所說的「突厥-蒙古入侵者」指的就是匈奴人,在東漢的時候,匈奴已經分裂,三國時期國家雖分裂,但是他們也沒成氣候,這段話顯然明顯有違史實吧?


《全球通史》是好書,但其作者是加拿大人。
我手邊無此書,也不記得是否有這一章節。很委婉的說,這一段是扯淡。
或者說,他徹底給弄反了。
涉及中國的部分我建議題主還是讀前四史比較好。

西元222年是大漢章武二年。
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什麼事兒呢?
昭烈帝劉備帶著人和吳國在長江上游死磕,結果陰溝翻船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曹丕則開開心心的分三路伐吳打秋風,卻忘了吳人只擅長打防守戰,也碰了一鼻子灰。
換言之就是大夥都忙著互相把對方腦漿子抽出來的一個年頭。

那這會兒匈奴夥計們在忙著幹啥呢?
搬家,裝修。
由頭是南北匈奴分裂。
提起這個就話嘮病犯,得細細講來,從一百七十多年前說起。
(嫌太長請直接拉到最後)

大漢建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好鄰居匈奴家裡出了點事兒。
《後漢書》描寫當時的景況:「連年旱蝗,赤地數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
旱災、蝗災、傳染病、瘟疫,連續幾年同時爆發。真箇是禍不單行。

匈奴這種游牧民族的生活性質大家都知道,基本算是靠天吃飯。
當時的匈奴已經具備成規模的農業活動了,這一點有出土的農耕用具為證。
有了農耕技術後,匈奴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苦逼的是這幾年所有霉事兒都碰一塊了。
說巧也不巧,其實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惡性循環。
旱災蝗災,摧毀了草場與農田。餓死的牲畜腐爛,爆發瘟疫。落後的衛生條件導致大規模傳染……

單于蒲奴心裡虛,怕漢朝落井下石,於是翌年趕緊派人去漁陽求和。
可他堂兄右日逐王蘇屠胡覺得這地界活不下去了,乾脆派人帶著地圖請求內附去了。
就是覺得家裡實在沒法過了,要求去漢朝當難民。
紙包不住火,蘇屠胡的打算讓蒲奴知道了,堂兄弟倆人就帶著人馬掐起來了。

轉到來年,建武二十四年,光武帝和大夥商量了一下,決定對鄰居展開友愛互助救援活動。
遵照歷代先帝友好睦鄰的不厚道路線,就把漢朝人民的老朋友蘇屠胡立為單于了。
史載「南單于復遣使詣闕,奉籓稱臣,獻國珍寶,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

是個啥情況呢?用普通話說就是:「匈奴兄弟緊跟漢朝老大哥的領導,送出象徵兩國人民友誼的禮物以及年輕子弟來漢朝留學,學習高祖主義文帝思想孝武帝三個桑弘羊指導方針的先進路線,並請求派出大漢朝國際觀察員指導工作,再次重申漢匈兩國一直以來牢不可破的友好雙邊關係。」
漢朝派遣官吏駐守南匈奴王庭,監督南匈奴政務,南匈奴正式淪為漢朝的藩屬。

對北匈奴也結束了一直以來的防守策略,改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聯合南匈奴一起捅刀子。
「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並得其眾,合萬餘人,馬七千匹、牛羊萬頭。」

沒多久南匈奴在大漢朝國際觀察員的觀察下,他們毫不意外的內亂了。
內亂的結果就是被北匈奴反推。

「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復將其眾三千人歸南部,北單于使騎追擊,悉獲其眾。南單于遣兵拒之,逆戰不利。」
此時南匈奴畢竟是漢朝藩屬,不能不管其死活。而且萬一真被打死了,就少了制衡北匈奴的手段。
「於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將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為設官府、從事、掾史。令西河長史歲將騎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將衛護單于,冬屯夏罷。自後以為常,及悉復緣邊八郡。」
此時的南匈奴與其說是屬國,更像個特別行政區。

昔日冒頓單于是匈奴最強盛的時候,活動範圍以今日外蒙為中心向外輻射數千里。
比今天的外蒙古大了三倍有餘。
內附後的南匈奴活動範圍一開始在河套地區,大概範圍在今日包頭至蘭州中間的區域。
最後遷庭於美稷,既今日內蒙古准格爾旗一帶。

北匈奴侵奪的主要對象也由漢朝邊境改為了南匈奴。
各個民族在分裂後對同胞間的廝殺都是有著無比熱情的。
「北單于惶恐,頗還所略漢人,以示善意。抄兵每到南部下,還過亭候,輒謝曰:『自擊亡虜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漢人也。』」
普通話:我們是來討伐走修正主義路線的南匈奴走資派的,不敢打攪漢朝老大哥。

這是匈奴最後的一次大分裂,日後再沒有過類似的情況發生。
因為他們再也沒機會分裂了……
歷史上匈奴每次的分裂都是由天災導致的人禍,這是游牧民族的局限性。
在此之後南北匈奴形勢大概敲定,數十年沒有變化。

匈奴分家後實力大減,但北匈奴還是野心不熄,很有志氣的決定跟老大哥鬥爭到底。
就是鬥爭路線發生了變化。
以前是胖揍西域諸國,不許與漢朝聯結,現在是腆著臉要求帶頭率領西域諸國來入貢。
漢朝用雲山霧罩的官面話婉拒了北匈奴數次針對雙邊關係提出的友好熱情的建議。
因為兩邊都知道,這種虛以委蛇的扯皮不會維持太久,大夥都憋著勁把對方一波推倒呢。

南北分家後,南匈奴家底薄弱,但北匈奴實力還是很雄厚的。
雖然數敗於漢,卻還可以連通西域,取西域諸國的人丁牛馬輜重。
漢朝對西域鞭長莫及,大舉興兵北伐又恐怕難畢其功於一役,徒耗國力。
這種互相不服氣,又沒營養的摩擦消耗持續了好久。

到了明帝在位,經過光武帝以來二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
大體戰略還是聯南抗北,但針對北匈奴的大規模行動並不多。
因為漢朝在忙著打別人。

「秋九月,燒當羌寇隴西,敗郡兵於允街。……遣謁者張鴻討叛羌於允吾,鴻軍大敗,戰歿。……遣中郎將竇固監捕虜將軍馬武等二將軍討燒當羌。」
「秋,七月,馬武等擊燒當羌,大破之,余皆降散。」

到一位牛人出馬時,漢朝在爭奪西域控制權和邊疆軍事上,開始佔上風。
「遼東太守祭肜使偏何討赤山烏桓,大破之,斬其魁帥。塞外震詟,西自武威,東盡玄菟,皆來內附,野無風塵,乃悉罷緣邊屯兵。」
祭肜字次孫,是明帝朝首屈一指的牛人,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可斷刑獄,武能定邊疆。
北匈奴有些急眼,因為這是赤裸裸地釜底抽薪,絕人後路。

衝突大爆發是由一起外交事件引起的。
「越騎司馬鄭眾使北匈奴,單于欲令眾拜,眾不為屈。單于圍守,閉之不與水火;眾拔刀自誓,單于恐而止,乃更發使,隨眾還京師。

這位鄭眾乃是東漢初第一倔驢,有比蘇武更倔的美譽。
早年連太子時的明帝都敢不鳥,何況一個單于。

這段和平時期,漢朝很嘚瑟地同時玩弄著南北匈奴的感情。
一邊拒絕南匈奴北伐,一邊和北匈奴互市,一邊又把攻擊南匈奴的北匈奴抽回去。
相當的兩面三刀。

於是終於南北匈奴都不幹了。
「八年,遣越騎司馬鄭眾北使報命,而南部須卜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懷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其年秋,北虜果遣二千騎候望朔方……以漢有備,乃引去。複數寇抄邊郡,焚燒城邑,殺略甚眾,河西城門晝閉,帝患之。

在這兩起事件之後,漢朝深刻反思了一下數十年來的戰略方向。
在確定西邊諸國鎮服的前提下,制定了新的永平十五年計劃。
「明帝永平十五年……謁者僕射耿秉數上言請擊匈奴……乃使秉、固與太僕祭肜、虎賁中郎將馬廖、下博侯劉張、好侯耿忠等共議之。」

具體戰略思路還是在確定斬斷北匈奴外援的情況下狠狠補刀。
自此漢朝與北匈奴結束了皮裡陽秋,不疼不癢的試探,正式扯破臉皮掄起大棒互抽。
永平十六年開始,直到十八年明帝崩,章帝立,此消彼長的拉鋸戰開始了。
直到東漢初第一猛人班超橫空出世。

班超其人其事都太有名,不再贅述。
簡短截說,班超結束了西域諸國在漢匈之間的搖擺不定,為漢朝徹底降服了西域勢力。
真正截斷了北匈奴的後路,擠壓其戰略空間,斷絕其物資補給,形成了經濟封鎖。
為漢匈孽緣的底定,打下了根基。

永元元年,外戚竇憲搞了點政治暗殺,惹了點禍,惶恐之下自請出擊北匈奴贖罪。
我估計那會兒誰都沒想到這哥們這麼彪,居然一口氣解決了匈奴數百年的邊患。

「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曰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 二十餘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這仗用一句文言來說,就是:給丫打爆了。

一開始漢朝上下大喜之餘還有點沒醒過味來。
長期以來連打帶騙的慣性讓他們陷入了思維陷阱,還在琢磨著接著搞政治把戲分化匈奴。
此時興高采烈的南匈奴去打落水狗,一頓亂棍把北匈奴臭揍一通,打斷了漢朝的部署。
漢朝這才如醉方醒,原來歷朝夢寐以求的大好機會就在眼前。
"擊北虜於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脫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

自此北匈奴不知所蹤,少數余部自立於蒙古高原,或被鮮卑乘虛而入同化之,或南投漢地。
為患中原數百年的匈奴國破族散,此漢朝立國以來未有之武功。

那麼竇憲打爆北匈奴,深入瀚海三千里,勒石燕然的地點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為什麼這一仗會要了北匈奴的老命?

A點為昔日燕然山,今之杭愛山。B點為東漢國都洛陽。

位置不錯,只是地形地貌改變很大。
昔年匈奴舊地的許多河流至今已經淤塞了,只剩古舊河道供人憑弔。
肥美的草場也隨風沙飄散於時空的角落,不復再見。
今日這片黃沙莽莽,怎麼看也不像能孕生一個又一個強悍民族的溫床。

匈奴居於蒙古高原,四周山巒疊嶂,東有興安嶺,北有肯特唐努,南有陰山賀蘭,西有阿爾泰山。
地形其實是一個高原中相對封閉的盆地,又分為幕南與幕北。幕南富饒,幕北苦寒。
幕通漠講,就是沙漠的意思。
《漢書.匈奴傳》:「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內外也。」

山巒與沙漠,既是對匈奴這一擁有龐大破壞力民族的限制,也是保護。
匈奴強盛時,幕南遊牧,南侵漢地,西掠諸國,擊東胡,驅烏孫。勝則長驅直進,挫則避走絕幕。
強大的機動性加上天然地理的保護,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臭不要臉勁冠絕古今。

所以當年衛青與霍去病的功績才會那麼了不起。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逼匈奴將統治中心轉移到荒漠中以逼鋒芒,這是多偉大的成就。

由此也可見竇憲這回的勝利意義有多重大。
突破了地理屏障,使其避無可避,最後只好遠遁絕域不知所蹤。
這個結果不是偶然的。
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衛青、霍去病伐匈奴使其衰弱,再經分裂虛耗,才能一舉成功。

閑言少敘,說回222年的匈奴搬家。

自此後南匈奴內附漢庭,鮮卑、烏桓崛起,互相征伐,擄掠匈奴舊地。
南匈奴單于屢有異心,不甘受制於人。多次反叛,與鮮卑烏桓或相勾結,或相攻殺。
多次征討後,南匈奴日衰。在東漢末期最後一位降服南匈奴的是張奐。

張奐是東漢末期名將之一,最後一批名臣,西涼敦煌人,做過董卓的上司。
一輩子都在吃飯睡覺打叛軍,西羌、匈奴、烏桓、鮮卑,沒有他沒揍過的。
南匈奴最後一次,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規模叛亂髮生在延熹元年。
「延熹元年,南單于諸部並畔,遂與烏桓、鮮卑寇緣邊九郡,以張奐為北中郎將討之,單于諸部悉降。奐以單于不能統理國事,乃拘之,上立左谷蠡王。」

這次叛亂南單于並沒有參與其中,因此漢桓帝很快下詔赦免了他。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政權,南匈奴已經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此後匈奴內部變亂不斷,單于權威不再,單于於夫羅不得已長期出走避禍,不敢歸匈奴本部。

直到獻帝初平二年,南匈奴單于於夫羅舉族歸附袁紹,曹操破袁紹後又附曹操。
之後於夫羅死,其弟呼廚泉立為單于,仍然不能回國。繼續駐留河東平陽郡。

A點為南匈奴本部駐地,B點為於夫羅、呼廚泉兩代單于避禍的平陽郡。

此時匈奴本部的境況是「(匈奴)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爺)行其事。」
直到建安元年「獻帝自長安東歸,右賢王去卑與白波賊帥韓暹等侍韂天子,拒擊李傕、郭汜。及車駕還洛陽,又徙遷許,然後歸國。二十一年,單于來朝,曹操因留於鄴,而遣去卑歸監其國焉。」

曹操遣右賢王去卑回匈奴本部代理,繼續留呼廚泉在鄴城乖乖當人質。
可見老曹的思路確實繼續了老一輩漢朝人的精神。
右賢王的地位可比左賢王低,讓右賢王監國這是多誠摯地舉動啊。
長期扣押單于,並且讓五部匈奴貴者為帥,這是在直接消解數百年來匈奴的社會階級。
匈奴大單于的權利架構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坍塌了。
乃至後來分匈奴五部,遷居塞內,匈奴不成其國,獨立性自此蕩然無存。

匈奴最後的閃光就是五胡十六國時的迴光返照。
也許是老天爺可憐他們被欺負慘了,讓他們出了一個天縱英才的人傑劉淵。
劉淵這等人物莫說在匈奴是從所未有的梟雄,放在漢人中也是第一檔的風流人物。
晉書里房玄齡對他的評價很到位。
「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一百三十六年戰亂的禍首,這是多大的能耐。不愧是冒頓的子孫,繼承了乃祖的龐大破壞力。

那麼西元222年大漢章武二年的匈奴在幹啥呢?
從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開始就忙著往塞內搬。
劉備、陸遜、曹丕打成一鍋粥的時候大部分匈奴人除了看熱鬧,正在忙活適應新居住地呢。
所謂屈服於侵略者云云,純屬白人胡咧咧。
被老曹化整為零,散成五部了,想裹亂都力不從心。

自東漢初光武帝開始,直至曹魏。
中華對北國鄰居從未有過如此牛逼的時候,不單空前,且是絕後。
打的人家抱頭鼠竄,舉族內附,想怎麼捏就怎麼捏,想多不厚道就可以多不厚道。
這種好事兒後來再也沒有過了。

所以出來混,確實是要還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老師在全球通史上還說漢朝被匈奴打成了三個國家,王莽是被匈奴人攻進長安殺死的,商朝人來自西北,藏族建立西夏,西漢沒有統治過福建,漢朝人穿越到清朝感覺不到一絲變化非常適應,史記被中國人公認是司馬遷和他爸爸合作完成的,科舉制度創始於漢朝,等等,當一樂兒就得了,這老小子對中國史就是一知半解

那些說 全球通史 是全球史觀的人,太一廂情願了,這本書里充斥的西歐中心論簡直不要太多,名字有全球兩個字就是全球史啦?


純評論貼。題主讀書讀得很細,這當然很好。我主要是評論@金翼霄 的回答。我平生最討厭賣弄一點知識和聰明欺負別人的人。我非常希望點一遍所有贊了@金翼霄 的同學,希望他們可以注意以下三點:

(1)斯坦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初版於1970年,這是一個沒有谷歌沒有維基的時代,所有信息都要靠圖書館手動檢索。當時的作者往往依靠百科全書,但百科全書往往是非常陳舊的觀點與知識的合集。所以有錯誤很正常,有過時的觀點更正常。
(2)因之,如果發現斯坦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的一些細節和我們今天了解的不一樣,並不能馬上下結論說是斯氏混淆了史實,也有可能是當時人對歷史的理解就是這樣,或者說斯氏所依據的材料就是這樣講的。
(3)即使確實是斯坦夫里阿諾斯錯了,像題主一樣指出即可,以後自己不要犯這樣的錯誤。用著谷歌維基,嘲笑前網際網路時代的學者,我認為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以下,就@金翼霄所及各條,稍加辨析。簡而言之,金同學指出斯氏錯誤凡13條,其中:

金同學自身錯誤或金同學誤讀斯氏 4 處;
把學界固有的爭議看做斯氏的錯誤 5 處;
斯氏自身錯誤 4 處。

換而言之,斯坦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一書瑕疵很多——我個人認為在六十年代的世界史寫作中只能算中游水平。然而,學林中游,尚沒有到泛泛之輩可以「鞭屍」的地步;篳路藍縷,今人讀前人書至少要有同情之理解。

(一)

第二編 第五章 二、埃及
「通常所說的古王國包括六個王朝,從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續了八個多世紀。」我不禁嚴重懷疑作者是否懂古埃及史。史學界公認古王國時期是第三王朝到 第六王朝,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而作者很顯然將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划進了古王國時期,但第一王朝是公認的早王朝時期。如此錯誤實在令人汗顏。

我們今天通行的古埃及分期法,把第三到第六王朝歸入古王國;第一第二王朝歸入早王朝。因此,並不是像@金翼霄說的那樣,「作者很顯然將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划進了古王國時期」,作者把第一第二王朝都劃入古王國了。

斯坦夫里阿諾斯生活在一個沒有谷歌沒有維基的時代,他不可能像@金翼霄同學那樣瞬間了解現下通行的古埃及分期,他依賴的文獻很有可能是當時圖書館的有些年頭的研究。古埃及的現代分期起自拿破崙的時代,將早王朝與古王國時期分開,在十九世紀是一個有爭議的議題。具體討論可見Eva von Dassow, Temporality and Periodization in Ancient Near Eastern History。我個人的理解,斯氏只是使用了某種或過時或非主流的分期法。

@金翼霄說:「我不禁嚴重懷疑作者是否懂古埃及史。」 我一點都不懷疑作者對古埃及史的了解。」斯坦夫里阿諾斯的主要方向是巴爾幹和奧斯曼,古埃及他當然不了解。 他在60年代寫此書時,採納一種不合時宜的分期法,沒有什麼可令人汗顏的。就像60年代的中國學者把夏商周看做奴隸社會,難道我們今天也打算嘲笑一下他們?

(二)

五、商朝
「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種人,興起於西北大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製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 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看到這裡我不禁對作者的意淫能力感到佩服。商的先祖契是皇帝之玄孫、少昊之曾孫、帝嚳之子、帝堯之弟,可以說是血統純到不能再純的華夏人了。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這怎麼就成了興起於西北大草原的蒙古種人?

所謂蒙古人種,即通常所謂黃種人——金同學自己不知道這種說法。斯坦夫里阿諾斯說的無非是一群起自西北的黃種人,征服了華北。商人是否起自華北,這不好說,作者似乎混淆了商與周。但說商人「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製造戰車的技能」,卻有一些研究為支持,這些研究是否站得住腳,這是另一個問題,對於一個70年代的全球史的作者,能了解到當時上古史的最新進展,就已經很不錯了。

(三)

第二編 第六章 三、游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約公元前1200年前後,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國間的均勢遭到破壞。」這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游牧民的起源和入侵。但無論從考古和史籍來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時入侵中東的並不是作者所說的游牧民,相反是海上民族。海上民族在青銅時代末期左右,特別是公元前13世紀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普勒斯和埃及,作為侵略性的航海者集 團,他們摧毀了赫梯帝國等古老的強國。正是海上民族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世界進入了鐵器時代。作者顯然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赫梯如何滅亡本身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英文維基認為,赫梯埃及亡於亞述;中文維基認為,赫梯或亡於腓尼基或亡於亞述。腓尼基即@金翼霄說的海上民族。換而言之,赫梯等亡於海上民族,是一種觀點。我強調一下,上古不是我的專長,我討論的不是赫梯究竟是如何滅亡的,這是一個專門學者關注的問題。我只需要證明斯氏的說法亦有所本即可。

(四)

第三編 第九章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於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作者在說到東方史時再次出了問題。旃陀羅笈多是公元前324年推翻難陀王朝創立孔雀王朝的。

「旃陀羅笈多是公元前324年推翻難陀王朝創立孔雀王朝的。」 我不知道@金翼霄是從哪裡獲得這一信息的。要說別人的系年不對,你的系年對,你要拿出至少一個證據啊。難道金同學是讀了中文維基:

孔雀王朝(梵語:????? ??????,約前324年至約前185年)

可這裡有一個「約」字啊!中文維基「旃陀羅笈多」條分明說:

不管怎麼說,在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協助下攻克了摩揭陀的都城華氏城,自立為摩揭陀國王。

(五)

四、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
「3 世紀時,貴霜帝國漸漸衰微。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在波斯出現了強盛的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將自己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阿富汗,這就割斷了貴霜人原在中亞的根據地與他們在印度諸行省之間的聯繫。3世紀末,貴霜帝國土崩瓦解。」這裡作者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巨大問題。一般認為,三世紀末貴霜帝國確實瓦解為諸多小國,然而是之後薩珊波斯的入侵加速了這些小國的滅亡,而不是加速了貴霜的崩潰。即貴霜早在薩珊入侵之前就崩潰了。而其實真正滅了貴霜殘部的是來自北方的厭噠匈奴人,很奇怪為什麼中亞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支民族作者絲毫沒有提及。

本末倒置?

我們可以查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與Encyclopaedia Iranica,它們都說在伊朗的薩珊興起以後,貴霜就無法延續自己的強盛了(When, with the rise of the Sasanian Empire in Persia, an external threat appeared, the Kushan state was no longer able to mount effective resistance. )再看劍橋伊朗史第三卷第五第六節,薩珊興起導致貴霜式微是一個通行的說法。

英文維基對之有較好的小結:

After the death of Vasudeva I in 225, the Kushan empire split into western and eastern halves. The Western Kushans (in Afghanistan) were soon subjugated by the Persian Sassanid Empire and lost Bactria and other territories. In 248 they were defeated again by the Persians, who deposed the Western dynasty and replaced them with Persian vassals known as the Kushanshas (or Indo-Sassanids).


The Eastern Kushan kingdom was based in the Punjab. Around 270 their territories on the Gangetic plain became independent under local dynasties such as the Yaudheyas. Then in the mid-4th century they were subjugated by the Gupta Empire under Samudragupta.

In 360 a Kushan vassal named Kidara overthrew the old Kushan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the Kidarite Kingdom. The Kushan style of Kidarite coins indicates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Kushans. The Kidarite seem to have been rather prosperous, although on a smaller scale than their Kushan predecessors.


These remnants of the Kushan empire were ultimately wiped out in the 5th century by the invasions of the Hephthalites, and the rise of the Gupta empire.

我想,這裡甚至都不是爭議的問題。斯氏的判斷是對的;金同學是不對的。

(六)

第三編 第十章 三、秦帝國
「事實上,秦人是最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佔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係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係那樣。」這裡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錯誤,戰國的冶鐵技術中心在魏韓。六國排秦的時代,士子商人不入秦。秦國自產的鐵礦刨去農耕用具,連年大戰之後裝備全軍的盔甲都難,武器就更別說了。大宗的鐵礦還得從山東六國,特別是魏韓兩國買進。根據近年的出土資料來看,燕國和楚國當是當時鐵制兵器使用最多的國家。而如果要說最早,當屬魏國。魏武卒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使用鐵器的軍隊。而用騎兵取代戰車兵這一點,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理論上是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最先開始的。這兩個錯誤尚能諒解,但後面那個公元前318年,秦佔領四川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論從哪種資料來看,秦滅巴蜀之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316年,至於這個公元前318年,不知道作者是從哪看到的。

這裡當然是斯坦夫里阿諾斯的錯誤。斯氏涉及了三件事:

1)秦國是最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的;
2)秦國最早用騎兵取代戰車兵;
3)秦國在前318年佔領了四川。

1)比較奇怪,秦人怎麼會用鋼?他們用的是鐵器——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斯氏短路了。這一天金同學沒有談。

3)是系年的問題,應該在公元前316年,金同學指出了。

可以展開一下的是2)。當然,2)肯定是不對的。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騎兵取代戰車兵的開始,而是騎兵在中國歷史上淵源甚長。我們進一段背景資料先,來自中文百度:

關於中國中原地區騎兵的出現問題,目前學術界看法不一。傳統看法認為,古代中原騎術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開始的。但這種說法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爭議。殷代甲骨卜辭中的「馬乎(呼)、(禽)」,於吾省先生釋為「惟命騎射,可以擒獲」,從而認為騎術或單騎在殷代「業已盛行」。《詩經?大雅?綿》中的「走馬」一辭,顧炎武釋為「單騎之漸」。春秋時,晉大夫子旃曾以良馬二,供他的叔夫與兄弟做單騎,救了他倆。鄭大夫子產聽說諸大夫想殺公孫黑,忙從外地乘單騎而歸,魯大夫左師展也想乘單騎從齊回國。可見,春秋時期已有單騎的習慣。春秋史料中也出現中原各國騎兵的記載,如《韓非子?十過篇》記載,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君」。這裡的「疇騎」一般認為就是騎兵。

這裡的關鍵在於斯氏認為秦人先有騎兵是否尤其學術依據,如果有——比如他看了這幾天BBC播的秦始皇的兵馬俑,那麼斯氏這麼做並無不當;如果沒有,他確實不應做如此臆想。無論如何,金同學自不必先將斯氏排除在稍有了解的人群之外,再去原諒別人。

(七)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0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毫無疑問,這也是出處不明的問題。話說現在有誰認為修長城死了100萬人?有嗎?

斯氏確實沒有指出出處,是他不好。斯氏說的是今人的歷史記憶。今天中國人確實覺得秦始皇造長城死了很多人。攻擊這一點意義不大。

(八)

五、帝國的衰落
「公元222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游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台。」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時間錯誤。按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為漢朝滅亡,怎麼成了222年?

第三編 第十一章 三、蠻族的入侵
「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首先同上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公元222年。其次東漢的滅亡似乎和突厥蒙古入侵者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曹氏把持了朝政幾十年後劉協不得已做出的決定。作者竟然臆想突厥蒙古人入侵了中國並且打散了漢朝。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謂「史學巨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這當然是一個錯誤,即原題主指出的問題。

(九)

「西支匈奴人則越過俄羅斯平原,挺進歐洲。」作者在其後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了這些「匈奴人」是如何洗劫羅馬帝國。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目前尚未有認為證據證明 洗劫了羅馬帝國的匈人和中國的匈奴有任何關係。作者竟然臆想這支匈奴人來到了歐洲,並且攪得歐洲天翻地覆。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 謂「史學巨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這裡依然是學界分歧的問題。匈人和匈奴人的關係,並不是斯氏臆想的,很多學者都猜測他們之間應該有聯繫——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學者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如是說:

XIONGNU (Hsiung-nu), the great nomadic empire to the north of China in the 2nd and 1st centuries BCE, which extended to Iranian-speaking Central Asia and perhaps gave rise to the Huns of the Central Asian Iranian sources. (XIONGNU Encyclopaedia Iranica,接下來有詳細的討論。)

簡單說,匈人和匈奴之間的聯繫,現在的學者持有友好的保留。

(十)

第四編 第十二章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
「1433 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遠航起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據推測,遠航的發起,可能是為了彌補蒙古帝國崩潰所造成的陸上對外貿易的損失,也可能是為了提高帝國朝廷的威望,或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另據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於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 歷來存在的相互傾軋。」稍微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至於作者這裡的「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抱歉,我無力吐槽了,作者的意淫功底實在是深厚。

這裡要讀一下英文,斯氏說的前輩如果是predecessor,那說明斯氏知道,那個人就是上一位皇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為了現在已經遁世做和尚的上一位皇帝」。但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單單獨獨地為了尋找建文帝。中文維基(鄭和下西洋)至少列出了六種能的原因。我不知道斯氏哪裡意淫了。

(十一)

第四編 第十四章 四、蒙古帝國
「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汗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筆者看到這裡一口老血就吐出來了。估計作者是看到金帳兩個字就顧名思義,再度發揮了自己意淫的實力。金帳汗國國號中的「金」是來自中華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統: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金色。

金同學應該是看了中文維基。可金同學也看一下英文維基呢?

The name Golden Horde is said to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golden color of the tents the Mongols lived in during wartime, or an actual golden tent used by Batu Khan or by Uzbek Khan,[4] or to have been bestowed by the Slavic tributaries to describe the great wealth of the khan. But the Mongolic word for the color yellow (Sar?/Saru) also meant "center" or "central" in Old Turkic and Mongolic languages, and "horde" probably comes from the Mongolic word ordu, meaning palace, camp or headquarters, so "Golden Horde" may simply have come from a Mongolic term for "central camp."[5] In any event, it was not until the 16th century that Russian chroniclers begin explicitly using the term "Golden Horde" (Russian: Золотая Орда) to refer to this particular successor khanate of the Mongol Empire. The first known use of the term, in 1565, in the Russian chronicle History of Kazan, applied it to the Ulus of Batu (Russian: Улуса Батыя), centered on Sarai.[6] In contemporary Persian and Muslim writings, and in the records of the thirteenth and early fourteenth centuries such as the Yuanshi and the Jami" al-tawarikh, the khanate was called the "Ulus of Jochi"" ("realm of Jochi" in Mongolian), or the "Dasht-i-Qifchaq" (Qipchaq Steppe) or Khanate of the Qipchaq.[8]

要之,金帳汗為什麼叫金帳汗,至少有不同的說法。斯氏所引說法亦有所本。

(十二)

第四編 第十六章 四、元朝蒙古人的統治
「大約1215年,他們請求南宋援助,反對將他們趕出北京的、難以對付的蒙古人。南宋並不知道蒙古人的強大力量,派出擅長打圍攻戰的步兵予以援助。」寫到中國 時作者再次發揮了自己深厚的意淫功底。筆者遍閱史書也沒能找到1215年時南宋派兵對付蒙古人。反而稍稍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1232年宋理宗趙昀決定和 蒙古夾擊金國,其後攻克鄧州、蔡州。什麼時候有聯金抗蒙這一出?

不知道這是件什麼事情。「擅長打圍攻戰的步兵予以援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我需要核對英文。

(十三)

第四編 第十七章 四、發展中的經濟「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沒想到作者在敘述歐洲史時也犯了錯誤。漢薩同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建立時間,但一般以1293年梅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的商人在羅斯托克召開代表大會,決定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總部所在地,呂貝克法律成為同盟之共同法律或1356年在呂貝克召開第一屆漢薩同盟大會為建立的標誌。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1350年?

同樣,這裡我覺得需要去核對一下英文,作者說得是1350年,還是1350s。算入斯氏的又一錯誤。


看到半年前的帖子,很有興趣。手頭正好有斯坦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英文版,於是決定挖墳,翻出來查查英文版。手頭這本是第七版,從排版上來說相較於@金翼霄的版本似乎也有很大不同,不過我在此儘力找出相對的英文版本,以為兩位結束已久的辯論做些腳註。如果中文的翻譯版本無誤的話,可見全球通史在幾次再版之後也做過了一些改正。

1)


[第二編 第五章 二、埃及


「通常所說的古王國包括六個王朝,從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續了八個多世紀。」]


此處未能找到具體的對應之處,但是第七版中有關的描述出現在第二編第三章的 III,埃及


「During the 2500 years between its unification in 3100 BCE and its conquest by the Persians in 525 BCE, only three empires ruled Egypt, and the intervening periods between empires were comparatively short」


此處應該是刪除了有關古王國的內容,而只是進行了對於三王國的泛論。

2)


[五、商朝


「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種人,興起於西北大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人冶鑄青銅和製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 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


此處的內容出現在於上一處相同的一章。

「The Shang civilisation emerged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precisely because that region was a cultural crossroads, influenced by nomadic sheepherding peoples to the northwest, by agricultural peoples to the east, and by forest dwellers to the south, Even the distant Meddle East left its imprint on north China, contributing wheat cultivation and also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of bronze weapons and of horse-drawn chariots, which were used by the invaders who established the Shang dynasty about 1500BCE. These invaders became the masters of the scattered Neolithic communities of north China.」


西北大草原什麼的...應該是黃河以北吧。

[第二編 第六章 三、游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約公元前1200年前後,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國間的均勢遭到破壞。」這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游牧民的起源和入侵。但無論從考古和史籍來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時入侵中東的並不是作者所說的游牧民,相反是海上民族。海上民族在青銅時代末期左右,特別是公元前13世紀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普勒斯和埃及,作為侵略性的航海者集 團,他們摧毀了赫梯帝國等古老的強國。正是海上民族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世界進入了鐵器時代。作者顯然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該處相對的內容出現在第二編第三章的V,「the triangular balance was upset by the second wave of invasions, which began about 1200 BCE」,緊接著,作者就又寫到,在埃及與赫梯戰爭之後, 「three semitic invades moved to fill the vacuum: the Phoenicians into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he Arameans into Syria, Palestine, and northern Mesopotamia; and the Hebrews in to Palestine and Syria」, 然後才是亞述的崛起與擴張,」about 1100 BCE, the powerful second Assyrian empire began to expand.」


此處的腓尼基人應該就是海上民族。在第七版中作者也並沒有強調赫梯亡於亞述這個觀點。

4)


[第三編 第九章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於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


出現在第二編第六章 I 雅利安人的影響

「This was to be the historic role of Chandragupta Maurya, the young adventurer who usurped the Nanda throne in 321BCE and went on to build the famous empire named after him.」

翻譯無誤

[四、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


「3 世紀時,貴霜帝國漸漸衰微。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在波斯出現了強盛的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將自己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阿富汗,這就割斷了貴霜人原在中亞的根據地與他們在印度諸行省之間的聯繫。3世紀末,貴霜帝國土崩瓦解。」這裡作者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巨大問題。一般認為,三世紀末貴霜帝國確實瓦解為諸多小國,然而是之後薩珊波斯的入侵加速了這些小國的滅亡,而不是加速了貴霜的崩潰。即貴霜早在薩珊入侵之前就崩潰了。而其實真正滅了貴霜殘部的是來自北方的厭噠匈奴人,很奇怪為什麼中亞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支民族作者絲毫沒有提及。]

與上一例子處於同一章的 IV, 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


然而我並沒有在這一節中找到對應的地方,文中只是提到了帕提亞,薩珊和貴霜的力量在印度建立了起來。


然而我在第二編的第八章(end of classical civilisations),II 蠻族的入侵(barbarian invasions)中找到了相關的信息,


「during the fifth century, however, the eastern branch of the Huns, or the 「white Huns」 as they are allied, crossed the Oxus River and drove south to India」


此處的白匈奴便是厭噠匈奴人,當然貴霜帝國的真正滅亡原因書中沒有特別提過

6)

[第三編 第十章 三、秦帝國


「事實上,秦人是最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佔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係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係那樣。」這裡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錯誤,戰國的冶鐵技術中心在魏韓。六國排秦的時代,士子商人不入秦。秦國自產的鐵礦刨去農耕用具,連年大戰之後裝備全軍的盔甲都難,武器就更別說了。大宗的鐵礦還得從山東六國,特別是魏韓兩國買進。根據近年的出土資料來看,燕國和楚國當是當時鐵制兵器使用最多的國家。而如果要說最早,當屬魏國。魏武卒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使用鐵器的軍隊。而用騎兵取代戰車兵這一點,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理論上是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最先開始的。這兩個錯誤尚能諒解,但後面那個公元前318年,秦佔領四川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論從哪種資料來看,秦滅巴蜀之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316年,至於這個公元前318年,不知道作者是從哪看到的。]

出現於第二編第七章, III 秦帝國


「In fact, the Ch』in were among the first Chinese to use iron weapons, in place of bronze, and cavalrymen in place of charioteers. Important also in the Ch』in』s triumph was the conquest in 318 BCE of the great food-producing plain of Szechwan, which added greatly to the area and strength of Ch』in, placing it in the same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 Chinese states as Macedonia had been to the Greek cities.」


1,原文是鐵器,


2,年份的確是錯誤了


3, 原文用的是」among the first」而不是」first」,應該是翻譯中的問題,這樣一來關於騎兵使用的問題也沒有爭議了

7)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0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毫無疑問,這也是出處不明的問題。話說現在有誰認為修長城死了100萬人?有嗎?]


與上一處出現於同一章


「so great was the the loss of life on this stupendous project that even today, more than 2000 years later, people still speak of the fact that a million workers perished at this task and that every stone cost a human life. Just as the scholars cursed the emperor for the Burning of the Books, so the people cursed him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五、帝國的衰落


「公元222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游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台。」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時間錯誤。按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為漢朝滅亡,怎麼成了222年?]


出現於同一章節第五部分


「thus in 222 CE, the Han dynasty disappeared form the stage of history, in a swirl of peasant revolts, warlord coups and nomadic raids.」


無誤

9)


[「西支匈奴人則越過俄羅斯平原,挺進歐洲。」作者在其後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了這些「匈奴人」是如何洗劫羅馬帝國。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目前尚未有認為證據證明 洗劫了羅馬帝國的匈人和中國的匈奴有任何關係。作者竟然臆想這支匈奴人來到了歐洲,並且攪得歐洲天翻地覆。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 謂「史學巨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可以在第七版的第二編第八章看到。然而作者的確在本段的最後附上了一些參考內容以佐證,有空看一看reference再下結論。

[第四編 第十二章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


「1433 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遠航起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據推測,遠航的發起,可能是為了彌補蒙古帝國崩潰所造成的陸上對外貿易的損失,也可能是為了提高帝國朝廷的威望,或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另據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於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 歷來存在的相互傾軋。」稍微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至於作者這裡的「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抱歉,我無力吐槽了,作者的意淫功底實在是深厚。]

出現於第七版第三編第九章的I, commercial bonds


「These extraordinary Chinese expeditions were suddenly halted by imperial order in 1433. The reasons for their beginning as ell as for their ending remain a myste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peditions may have been launch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foreign trade over the land routes when the Mongol Empire disintegrated. Or they may have been sent to enhance the prestige of the imperial court or to find the emperor』s predecessor, who had disappeared underground as a Buddhist monk.」


原文交代清楚,所指的「皇帝的前任者」就是建文帝.

[第四編 第十四章 四、蒙古帝國


「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汗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筆者看到這裡一口老血就吐出來了。估計作者是看到金帳兩個字就顧名思義,再度發揮了自己意淫的實力。金帳汗國國號中的「金」是來自中華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統: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金色。]

第七版第11章的III 蒙古帝國


「In the spring of 1242 came news of the death of Ogodai khan in Mongolia, so Batu withdrew through the Balkans to the lower volga valley, where he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khanate know as the Golden Horde, a name derived from the golden tent of its khan.」


英語讀起來和中文好像是有區別

[第四編 第十六章 四、元朝蒙古人的統治


「大約1215年,他們請求南宋援助,反對將他們趕出北京的、難以對付的蒙古人。南宋並不知道蒙古人的強大力量,派出擅長打圍攻戰的步兵予以援助。」寫到中國 時作者再次發揮了自己深厚的意淫功底。筆者遍閱史書也沒能找到1215年時南宋派兵對付蒙古人。反而稍稍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1232年宋理宗趙昀決定和 蒙古夾擊金國,其後攻克鄧州、蔡州。什麼時候有聯金抗蒙這一出?]

此處內容見於第三編11章的II Genghis khan』s conquests


「By 1215 he had captured and pillaged Peking and also gained the services of Chinese who know how to besiege cities and exploit agricultural societies.」


要麼斯改了內容要麼就是翻譯在扯淡

[第四編 第十七章 四、發展中的經濟「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沒想到作者在敘述歐洲史時也犯了錯誤。漢薩同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建立時間,但一般以1293年梅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的商人在羅斯托克召開代表大會,決定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總部所在地,呂貝克法律成為同盟之共同法律或1356年在呂貝克召開第一屆漢薩同盟大會為建立的標誌。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1350年?]

此處見於第三編14章的IV 發展中的經濟


「Like-wise, various Baltic cities - Bremen, Lubeck , Stettin, Danzig, and others comprising a total of ninety—organised themselves in 1350 into the Hanseatic League, which fought against pirates, pressed for trading privileg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virtually monopolised the trade of northern Europe」

翻譯無誤

---------------分割線----------------

私以為歷史的話,更多不在與死扣年份,而是對於這之後的東西的很多思考。如果要指摘《全球通史》的話,從其論點和論證方法著手更有道理

還有這類的書如果覺得譯本不夠好,可以看看原作


以下是我閑的沒事整理的,不過成坑了最近不想動...舉出了《全球通史》中的一些錯誤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一書,近年來人氣頗高,成了歷史類的暢銷書。豆瓣評分甚至高達9.2分,大有趕超《羅馬帝國衰亡史》、《希臘羅馬名人傳》等傳統史學巨著的趨勢。眾小資青年、對歷史了解不深的知識分子更是將此書奉為神書,似乎成了史學桂冠。但是作者畢竟是個西方人,對於如此宏大的全球史難免有掌
控上的難度,尤其是在涉及到東方史時錯誤頗多。說句不好聽的,鑒於種種錯誤,可以扔了。本人憑一己之力,做一個勘誤合集。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二編 第五章 二、埃及
「通常所說的古王國包括六個王朝,從公元前3100到2270年,持續了八個多世紀。」我不禁嚴重懷疑作者是否懂古埃及史。史學界公認古王國時期是第三王朝到
第六王朝,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而作者很顯然將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划進了古王國時期,但第一王朝是公認的早王朝時期。如此錯誤實在令人汗
顏。

第二編 第六章 三、游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約公元前1200年前後,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國間的均勢遭到破壞。」這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游牧民的起源和入侵。但無論從考古和史籍來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時入侵中東的並不是作者所說的游牧民,相反是海上民族。海上民族在青銅時代末期左右,特別是公元前13世紀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普勒斯和埃及,作為侵略性的航海者集
團,他們摧毀了赫梯帝國等古老的強國。正是海上民族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世界進入了鐵器時代。作者顯然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第三編 第九章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於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作者在說到東方史時再次出了問題。旃陀羅笈多是公元前324年推翻難陀王朝創立孔雀王朝的。

四、侵略者、商人和傳教士
「3
世紀時,貴霜帝國漸漸衰微。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在波斯出現了強盛的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將自己的勢力向東擴展到阿富汗,這就割斷了貴霜人
原在中亞的根據地與他們在印度諸行省之間的聯繫。3世紀末,貴霜帝國土崩瓦解。」這裡作者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巨大問題。一般認為,三世紀末貴霜帝國確實瓦解為諸多小國,然而是之後薩珊波斯的入侵加速了這些小國的滅亡,而不是加速了貴霜的崩潰。即貴霜早在薩珊入侵之前就崩潰了。而其實真正滅了貴霜殘部的是來自北方的厭噠匈奴人,很奇怪為什麼中亞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支民族作者絲毫沒有提及。

第三編 第十章 三、秦帝國
「事實上,秦人是最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秦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佔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這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增強了秦的力量,使秦與中國其他國家的關係有點如同早先馬其頓與諸希臘城邦的關係那樣。」這裡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錯誤,戰國的冶鐵技術中心在魏韓。六國排秦的時代,士子商人不入秦。秦國自產的鐵礦刨去農耕用具,連年大戰之後裝備全軍的盔甲都難,武器就更別說了。大宗的鐵礦還得從山東六國,特別是魏韓兩國買進。根據近年的出土資料來看,燕國和楚國當是當時鐵制兵器使用最多的國家。而如果要說最早,當屬魏國。魏武卒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使用鐵器的軍隊。而用騎兵取代戰車兵這一點,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理論上是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最先開始的。這兩個錯誤尚能諒解,但後面那個公元前318年,秦佔領四川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論從哪種資料來看,秦滅巴蜀之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316年,至於這個公元前318年,不知道作者是從哪看到的。

「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0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
正如文人學上詛咒皇帝「焚書「那樣,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毫無疑問,這也是出處不明的問題。話說現在有誰認為修長城死了100萬人?有嗎?

四、漢帝國
「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武帝(公元前141—87年)時期,帝國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擴展。」很明顯作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國獨特的謚法制度,根據謚法,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哪一條有「好戰」的意思?

「漢時期,發明了一項獨特的制度,就是通過全國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職人員」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是由隋煬帝開創的,怎麼到了漢朝就有了?漢朝時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察舉制,雖然也輔以考試,但是全國競爭性考試就是無稽之談了,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五、帝國的衰落
「公元222年,漢朝在紛亂的農民起義、軍閥政變和游牧部落的侵襲中退出歷史舞台。」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時間錯誤。按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為漢朝滅亡,怎麼成了222年?

第三編 第十一章 三、蠻族的入侵
「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首先同上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公元222年。其次東漢的滅亡似乎和突厥蒙古入侵者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曹氏把持了朝政幾十年後劉協不得已做出的決定。作者竟然臆想突厥蒙古人入侵了中國並且打散了漢朝。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謂「史學巨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西支匈奴人則越過俄羅斯平原,挺進歐洲。」作者在其後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了這些「匈奴人」是如何洗劫羅馬帝國。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目前尚未有認為證據證明
洗劫了羅馬帝國的匈人和中國的匈奴有任何關係。作者竟然臆想這支匈奴人來到了歐洲,並且攪得歐洲天翻地覆。如此不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輔以自己的幻想寫成的所
謂「史學巨著」實在令我等汗顏。

第四編 第十二章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
「1433
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遠航起訖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據推測,遠航的發起,可能是為了彌補蒙古帝國崩潰所造成的陸上對外貿易的損失,也可能是為了提高帝國朝廷的威望,或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另據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於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
歷來存在的相互傾軋。」稍微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至於作者這裡的「為了尋找皇帝的一位遁世隱居當和尚的前輩」,抱歉,我無力吐槽了,作者的意淫功底實在是深厚。

第四編 第十四章 四、蒙古帝國
「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汗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筆者看到這裡一口老血就吐出來了。估計作者是看到金帳兩個字就顧名思義,再度發揮了自己意淫的實力。金帳汗國國號中的「金」是來自中華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統:東方-青色,南方-紅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金色。

第四編 第十六章 四、元朝蒙古人的統治
「大約1215年,他們請求南宋援助,反對將他們趕出北京的、難以對付的蒙古人。南宋並不知道蒙古人的強大力量,派出擅長打圍攻戰的步兵予以援助。」寫到中國
時作者再次發揮了自己深厚的意淫功底。筆者遍閱史書也沒能找到1215年時南宋派兵對付蒙古人。反而稍稍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1232年宋理宗趙昀決定和
蒙古夾擊金國,其後攻克鄧州、蔡州。什麼時候有聯金抗蒙這一出?

第四編 第十七章 四、發展中的經濟「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阿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沒想到作者在敘述歐洲史時也犯了錯誤。漢薩同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建立時間,但一般以1293年梅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的商人在羅斯托克召開代表大會,決定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總部所在地,呂貝克法律成為同盟之共同法律或1356年在呂貝克召開第一屆漢薩同盟大會為建立的標誌。不知道作者如何得知是1350年?

以上


純粹是這老哥在瞎扯淡吧,漢獨以強亡是搞笑的?
隨便分一個軍閥出來都是橫行鄉里破壞民族團結的貨,公孫瓚一言不合就刷一波烏桓小怪,丁原呂布也是干匈奴起家的,就連弱到劉璋這樣的貨都知道時不時懟一下西羌。
更不用提大流氓劉曹孫,放在今天簡直就是大漢族主義阻礙民族融合的罪人,征烏桓平鮮卑伐交趾討匈奴滅南蠻攻西羌。
簡直就是四面開花嘛,萬惡漢族地主剝削淳樸的少數民族的典型啊。
也就是三國沒有共產黨,要不然所有人都跑不了,按破壞民族團結罪判,無期往上有一個是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斯夫會說中國臣服於這幫少數民族兄弟呢?
因為西方史與東方史的差異了,我們的羅馬藝術史老師就抱著這種觀點:蠻族入侵=古典文明崩塌=進入中世紀。
你跟他講漢人/華夏族一個與近代民族概念有差異的政治文化實體,他就按羅馬公民去理解。
所以為了迎合這種"蠻族入侵=古典文明崩潰"的史觀,斯夫一定會硬往上靠。
先不說中國歷史有沒有所謂的"古典,中世紀"這一說法,即使是百年後的五胡亂華,西方提出的中國"古典社會"也並未瓦解。
所以呀,蠻族入侵=文明崩潰,和崖山之後無中華一樣是糊弄鬼的。


看到很多鄙視的人,我必須要為作者正名。如很多人說這本書有很多缺點,但是我希望首先了解這本書。本書與其叫通史,更準確說是全球史觀的說明書,重點在於推出這種觀點。再加上當年的科技水平以及中外研究的分歧,自然會有所謂的錯誤。所以我在向人推薦世界史入門圖書絕對不會推薦此書,此書應該是在對世界史有一定程度了解後才應該研讀的進修書目。說其是進修書目源於其是為了推銷全球史觀,而不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世界歷史。我本人就對於史前史這部分不大喜歡,雖然列舉了比較新的成果,但是作者還是懷有文明社會的偏見看待前文明文化。總體說我還是覺得是本好書(民族主義者可以去看歷史的研究絕對更能滿足你們吐槽爽快感,讓你們高高興興的)到底本書陪伴了我度過了高一每一節無聊的物理課。


222是個非常好記的數字,但是很不幸我只記得孫權在這不吉利的一年稱了吳王,也可以說是三國鼎立的一個標誌吧,其他關於北方的描述沒有什麼匈奴入侵的,況且這一年曹丕還大舉進攻吳國,更不可能後方有難,前面還去打別人吧,如果說的漢王朝完蛋的時候的話,應該是220年,即曹丕稱帝


要知道,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包括學術界在內,對中國文明可以說一無所知,基本離開地中海沿岸地區,歷史研究都相對冷門,遠東歷史是冷門中的冷門。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歷史學起步也相當晚,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都是最近幾十年才刨出來的。
全球通史成書年代比較早,作者所能參考的研究成果相當不靠譜,中國相關的章節,你翻一下參考文獻,年代久遠不說,而且全部都是二手三手材料,漏洞百出一點也不奇怪。
西方人對西方以外的歷史研究很多時候都這樣,不必太當真。希望中文學術科普圈對非西方的世界古代史,有越來越多直接成果,不用每次都找這些坑爹的二手倒爺。
也奉勸很多專家民科之類,別成天蹲在家裡瞎琢磨些什麼中國人從埃及來,從蘇美爾來,山海經覆蓋全世界之類,這早就不是標新立異了,陳詞濫調我都要看吐了。什麼事情都要和本國扯上關係,這是韓國人乾的事,井底之蛙。
把格局放開點,從中東歐洲美洲哪的,搞上幾船文物拉回來,可以買可以租可以換可以搶,什麼泥板書啊石碑啊啥的,都多弄點回來,搞些正兒八經的研究,順便讓我們老百姓也開開眼,雕塑啊繪畫啊什麼也都搞回來,給我們陶冶一下情操。不然綠綠把中東的好玩意都砸了燒了,歷史都失傳了,將來等於中國也有責任的。


我估計斯坦夫里阿諾斯把曹魏和北魏給搞混了
還可能把楊堅和司馬昭、司馬炎搞混了


《全球通史》畢竟也是由西方人書寫的,雖然自詡為「以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以歐洲為中心論述世界史,但是縱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還是以西方為中心,不可能將全球的歷史放在平等的水平進行闡述。既然要用他們所謂的「以全球的角度論述世界歷史」,是否他覺得有必要找出各個地區、朝代更迭的規律?所以才有公元前1200年和「公元222」由游牧民族摧毀文明的方式來說明世界的歷史是聯繫統一的?

而題主這段剛好是作者為了意淫和公元前1200年類似由先進文明打敗落後文明的一樣,這階段也是由游牧民族打敗文明發達的地區的規律。

姑且不論「公元222」年時間的正確性,就算他原意可能是指五胡亂華時期,中原混亂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為游牧民族先進啊。

這本書有點被過譽了吧。


作者可能學的是假歷史


這套書的中國史,不要看,會減智商


這老外不知哪去找的資料?公元184年就黃巾起義了,公元220年漢獻帝就禪位了,222年已經沒東漢,何來臣服於匈奴。


220,221,229年。曹丕,劉備,孫權相繼稱帝,220年漢朝滅亡,222年就沒東漢王朝什麼事了,談不上屈服於什麼匈奴。
硬要說屈服的話,222年,漢朝算是徹底屈服於三國了,歷史再次完成了比較徹底的改朝換代。


匈奴準確講分裂了兩次,西漢分裂為南北,南匈奴遷進山西,北匈奴後來被兩個西漢官員帥兵給滅了,東漢時南匈奴又分為兩支,應該又被稱為南北,所以書中說的東漢屈服於突厥—蒙古,不是屈服於匈奴,東漢時的北匈奴當時已經非常弱小了,被鮮卑和烏桓趕出了現在的蒙古草原。

我沒看過這本通史,不過我猜測書中說的突厥—蒙古應該指吐蕃人的祖先羌人和中國當時北部的鮮卑人,對於外國人來說分清中國不同時期同一個地區的人的不同叫法太繁瑣了


首先曹丕於220年稱帝,222年已經沒有漢朝了,216年呼廚泉單于朝見(拜見?)曹操,曹丞相將匈奴分為五部,正式結束了匈奴的歷史。之後出現過的所謂匈奴都是冒稱漢朝皇帝後裔的劉姓匈奴,所以說漢高祖「計拙是和親」。值得一提的是西晉五胡亂華時劉姓匈奴曾冒過頭,不過很快就被鮮卑和羯人所滅。。。實際上陳湯矯召伐匈奴後,匈奴就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


第一,關於這個問題,您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西方人普遍對中國的歷史不熟悉,即使是歷史學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專門研究中國歷史的除外。
第二,整個三國時代,周邊民族對中國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曹操北擊烏桓、蜀漢南征、孫吳鎮撫山越都能說明這一點。不過隨著歷史的推演,周邊民族對中國的影響確實越來越大,晉滅吳之前,西北就已經出現大規模叛亂,而消滅西晉的關鍵人物劉淵,也是在晉滅吳之前就進入中國了。


沒有,當然沒有。
雖然說匈奴在歷史上攻破過長安,316年,承襲漢朝國號的南匈奴人劉曜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不失為一部好書,也是我中學時代常推薦給朋友們的世界史入門書之一。然而,對於其中的中國史部分,大可不必當做歷史來讀,可以在了解中國歷史的基礎上,看看西方史觀中的中國歷史,權作一個窗口,而非工具。
對於西方系統論述中國歷史的著作,相對最靠譜的是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

即便如此,作者也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漢化的鮮卑人,什麼是鮮卑化的漢人,至於高家是哪種,楊家是哪種,就更遑論了。

至於全書中著墨最多的局部斷代,開元天寶,應該是劍橋中國隋唐史的重中之重。

但作者崔瑞德教授也僅僅是站在西方史觀的潛意識下去「遍閱」新舊唐書和近代中西方特別是西方唐史大家的論述,很多理解不僅流於表面,更缺少對細節性專題的全面剖析,甚至,作者搞不清楚安祿山所謂「胡人」身份的特殊性,以為和突厥認同的哥舒翰,安思順,甚至契丹的李光弼,高句麗的高仙芝並無區別,這些都是「胡人」,和中國歷史上記載了千百年的泛義胡人並無不同。

窺一斑可知,西方歷史著作中的中國歷史,是怎樣的世界。

讀中國歷史,還是先入門。

入門,只要有興趣,倒也可以說很簡單,起步階段不必追求逼格,就看看插圖版二十五史,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和初步的宏觀史觀,然後,精讀漢書或通鑒的部分感興趣內容,即可。


學習介紹中國的書,不應該看中國人寫的嗎?老外寫的你也信 ?一些中學生都能吊打他們好不好。

--------------------------------
思想層次是是思想層次,但那是他們在別的方面的積累,然後在書中有所體現。在他們別的著作中應該也會有。不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歷史了解更多,更深。
舉個例子,讓巔峰金庸來寫一部關於籃球的書(在金老不怎麼熟悉籃球的情況下),也會寫的很精彩。雖然你能從中學到一些哲學、人生、價值觀等等各方面的東西,但是這部書並一定適合用來學習籃球知識。


推薦閱讀:

西漢初年怎麼沒被匈奴滅掉?

TAG:歷史 | 匈奴 | 三國 | 漢朝 | 全球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