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各自主要功績如何?

秦孝公 :嬴渠梁,胸懷大志勇於創新,商鞅也是一個外掛,而且兩人配合時來挺長,奠定基礎!推崇備至~~~ 秦惠文王 :嬴駟,個人認為最牛逼的是獨掌大權之後(商鞅哭)仍沿用商君法制,沒有全盤否決,贊一個 秦武王 : 嬴盪,過程不堪回首,哭!值的稱讚的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兒子,這點厲害! 秦昭襄王 :贏稷,我是相當佩服他的,他媽和外戚把持朝政多年,卧薪嘗膽,成功鍛煉了政治權謀,後期爆發,而且命夠長!實際他開外掛了~武安君,感覺都有一統或者半壁天下的趨勢!武安君太牛逼對他構成威懾!君臣有隙,哎~ 秦孝文王 :嬴柱 感覺是來打醬油的,歡迎補充! 秦莊襄王:嬴子楚 找了個不錯的宰相,又一個牛逼到爆的兒子,安安分分度過了自己的三年帝位。 秦始皇:嬴政 ,比肩祖上孝公般偉大的存在,只是偉大在不同的地方!大智慧加上大毅力,有極強的領導才能,王家父子,蒙氏兄弟,李斯(無語),將自己的手牌最大限度的去發揮了!很偉大!車同軌,書同文~~!

補充:1,秦武王沒有兒子,我自己記錯了,表示抱歉
2.漏了張儀,該打!最牛逼的外交家!


補充下。
喜歡吹變法前秦國快要被亡國滅種、七雄倒數的,都是人云亦云,好歹你了解下歷史啊,不要老抱著一頓飯吃飽的屌絲心態。
一年不學習,考試前一周突擊。一輩子當懶漢,撒口說我四十歲能成大業……都是這種屌絲心態。刻意把秦國包裝成弱國,然後滿足下逆襲的爽快。
噗哈哈哈哈。
秦國自穆公之後,何曾弱過?
都說戰國前期被魏國打了,不算丟人,齊國國君都被魏國抓了,楚國在河南的土地都被魏國吞了。齊楚都被魏國羞辱成這樣了,而秦國丟的僅僅只是晉國以前送給秦國的西河而已,這就算亡國滅種了?
也是笑話。
還有拿秦孝公詔書當理由的,你懂什麼叫謙虛嗎?人家秦孝公父親剛剛打敗頭號強國魏國。至於齊魏相王,魏國約自己的老僕從國田氏齊國一起稱王,幹嘛要叫上秦國啊。這都是秦國找借口而已,人家只是不想當西邊的霸主,想當中原霸主而已了。可不是什麼弱國變個法就屌絲逆襲的典範。
弱國變法就能屌絲逆襲?
瞧瞧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瞧瞧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新政,呵呵呵。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鍋里就幾顆米,你倒是做一頓米飯啊。
做夢!
——————————————————————————————————————————
不要忘了,秦變法以前也是強國!!!!!!!

秦國崛起要首推秦穆公,而不是秦孝公。
春秋時期,秦是四大列強第一(半夜打錯字,下面一群曲解的也是夠了,列強之一!!!),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合稱四大流氓。
晉楚爭霸時期,中原諸侯除了齊國和秦國,基本都要兩面巴結晉國和楚國,而東邪齊國和西毒秦國是完全不用理會晉楚雙雄的。

至於奮六世威烈,其實就是站在了巨人肩上,讓秦國從一個普通的強國,變成了一架戰爭機器。
秦孝公:除大殺器商鞅變法外,首要功勞就是奪回西河地,採用商鞅的建議,招攬六國逃亡農民,鼓勵開墾。讓秦國經濟能力得到提升。
秦惠文王:最大功勞就是滅巴蜀,給秦國獲得後方基地,讓秦國國土面積幾近增長一倍,雖然巴蜀當時還是很荒蠻……。
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攻韓問鼎雖然看起來很牛,但這都是舉手之勞,算不上什麼,這個純粹是湊數的。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國力鼎盛的齊國玩火自焚、被本應該坑秦國的合縱給坑了。然後秦國的強敵就只剩了外強中乾的老大帝國楚國和改革後復甦晉國之盛的趙國,然後秦國捅破了楚國這個紙老虎,血戰打贏了趙國。面對六國時,一邊倒的局勢完全定型了。
秦孝文王:真的打醬油的,查爾斯王子。
秦莊襄王:同樣打醬油的,在位期間拔掉了周朝殘餘,舉手之勞。
秦始皇:不說了。

然後算下來,變法後到始皇帝即位前能幹的就只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而已。然而命大的是……很可能成為一根筋齊莊公、齊頃公之流的秦武王、能力未知的秦孝文王、被呂不韋當猴耍的秦莊襄王都在位不長……這叫命大。
然後在往上推,秦孝公他爹,屢次擊敗戰國前期第一強魏國的秦獻公,也是牛人啊。在往上推,在秦國動蕩的時期,國君都在位不長,而動蕩期之前在位較長的是誰?秦厲共公,別被這謚號嚇住了啊,秦厲共公滅大荔、敗義渠,很牛的。

總而言之,我覺得秦國有個遺傳性的詛咒,昏君早死……
連秦二世都不能豁免……
噗哈哈哈說著玩的。
事實上秦國地處偏遠西北,外患只有西戎和晉國。西戎,被秦穆公打擊吞併之後,基本都成了秦國的口邊食。而晉國呢,早期和秦國結好。中期又被拖著跟楚國軍備競賽。晚期又被卿大夫內戰消耗。所以秦國的外部環境,比起其他諸侯,簡直得天獨厚。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秦穆公打下的基礎上。
而到了戰國初期,魏文侯取西河,派吳起築城後,秦國似乎還有點壓力了。然並卵,吳起出奔了。然後秦獻公瘋狗一般進攻魏國,還打贏了。魏國的威脅也沒了。

然後再想想,已經是這樣的強國了,還變法最徹底……
而且在變法後,在位時間較長的國君又都有作為。
肯定祖墳好。
沒錯的確祖墳好……
幾千年了沒人知道在哪兒,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盜墓賊和農民挖成了蜂窩煤。


秦孝公

嬴渠梁,即位時21歲。他是帶領秦國走向稱霸的第一位領導人,所以賈誼的敘述從他開始。

轉折發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135年,一個叫商鞅的人來到了咸陽(經知友指正,商鞅入秦的時候還沒有咸陽。咸陽城是在商鞅的主持營建的,秦孝公十三年遷都咸陽。),他希望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衛國的皇室,但因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實亡了。他從小喜好「刑名之學」,但衛國微弱,不足展期才能,就跑去魏國,但得不到魏王的賞識。這時候秦孝公在國中求賢,於是他決定去那兒碰碰運氣。

商鞅的治國之道完全打動了當時的秦孝公,《史記》記載,兩人挑燈夜談三天三夜。從此,商鞅開始執掌秦國的大權,而秦國便有了一個延續135年的國策:耕戰。

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史記》上說,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但是,這一國策具體是怎樣執行的,它如何影響500多萬普通的秦人?言簡意賅的歷史文獻並沒有提供答案。商鞅帶給歷史的不只是獎勵耕戰,還有廢除貴族特權,建立法制等重要政策。為了確立以法治國的國策,商鞅先「立木」、再刑太子師。以法治國和獎勵耕戰的政策使得秦國開始走上崛起的道路,在山東六國相互傾軋之時,秦人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帶領下逐漸強大起來,不到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秦軍開始迅猛地向東推進。

此時的秦人,不分貴賤都要憑軍功才能獲得錢財和爵位,所以在戰場上,秦軍無不人人奮勇。在司馬遷的筆下,秦軍是殘暴的化身。在另一部歷史文獻《戰國策》中,當時一個謀士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

魏國是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史書記載:魏國軍隊身穿重裝鎧甲,以強悍而聞名。然而,強悍的魏軍成了秦軍的第一個犧牲品。變法後的秦國小試牛刀,就迫使魏國獻出黃河以西的大片國土,並遷都大梁以遠離秦國的侵擾。

小結:秦孝公在政治上的貢獻是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在軍事上從魏國手中奪取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大門。


秦惠文王

嬴駟,秦孝公之子。惠文王與商鞅之間有很深的梁子。他當太子時曾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就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劓刑。因此惠文王一上台就往死里整商鞅,指使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無法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無奈之下回到商邑,集聚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秦王發兵討之,商鞅戰敗於澠池被斬于軍陣之中。屍體被運回咸陽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滅族。

(有關車裂的真相,見古代車裂到底是什麼,是五馬分屍還是死後將屍體斬成五塊用馬拉著示眾? - 古代)

惠文王殺了商鞅,但他以及之後的幾代秦王,都延續了法制和耕戰的國策,加速向外擴張,四處攻城略地。

在其任上,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張儀是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他採用連橫術遊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重鎮少梁一起獻給秦國。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佔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於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張儀在秦、魏、楚都做過丞相,並最終終老在魏國,但他不論在哪裡,暗中都是為秦王牟利的。換句話說,他是秦王在外安插的間諜。張儀活動期間,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樣秦國、巴蜀、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小結:惠文王在政治上,任用魏國人張儀為丞相,行「連衡」之策;在軍事上,攻佔漢中、巴、蜀,打通了南進楚國的道路。


秦武王

嬴盪(好名字!),秦惠文王之子。他是個大力士,並且把一批大力士都封為大官。這位秦王謚號為「武」,但最牛的壯舉不是打仗,而是跑到洛陽去「問鼎」。結果不光問鼎,他還想讓手下的大力士舉鼎。有一個大力士舉起來了,那麼武王覺得自己也舉得起來,結果一舉舉得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有23。自己貪玩沒分寸,害的那位大力士被夷族。


秦昭襄王

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無子,諸弟爭位。秦昭襄王在趙武靈王與秦國的魏冉等大臣支持下搶到王位,簡稱秦昭王。

這位昭襄王一上任就平定了一次宮廷政變,之後一生都在對外打仗。打著打著,終於把六國都打怕了。六國國君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突然發現,誒,怎麼家裡房子變得那麼小,再一看怎麼到處是秦兵。於是叫上幾個街坊開會,準備合縱起來攻秦。賈誼描寫了一次九國聯合「扣關攻秦」的大戰役。面對聯合國軍,秦人卻打開函谷關把敵人「請」進來。當九國軍隊包圍咸陽後,卻徘徊猶豫不決,誰都不願第一個進攻,與強大的秦軍硬碰硬。結果秦人沒有任何損失,就使九國軍隊自亂,秦人乘他們疲憊不堪時,逐個擊破。這場戰役其實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昭襄王時期,有過一次五國共攻秦,最後秦人割地求和。真正「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戰役,是發生在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6年,昭王滅東周。前251年,昭王死,年七十五。

另外,《廉藺傳》中的「完璧歸趙」、「澠池會」中的那位秦王,也是昭襄王。

小結:昭王在位時間長久,任用有包括有范睢、魏冉、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軍事上長平一戰將趙國徹底打垮,使秦國奠定了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秦孝文王

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繼位前被稱為安國君。孝文王上台後先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第一天大赦天下,第二天到皇家園林逛了一圈,第三天就掛了。


秦莊襄王

嬴異人,為安國君與夏姬所生。後過繼於來自楚國的華陽夫人為嗣子,故賜名子楚。在位三年,對秦國唯一的貢獻就是生下嬴政。成語「奇貨可居」與他有關。


總結:賈誼說「奮六世之餘烈」是一句概述,嬴政之前的六代秦王並非人人牛逼。但賈誼這麼寫是在暗示秦國能持續走強的秘密:政策的延續性

惠文王與商鞅有私人恩怨,但他車裂、族滅後全盤延續了變法。試想王安石下台後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惠文王的這種見識和胸襟是何等了不起。

同時惠文王時期張儀定下的遠交近攻的外交國策也一直被延續到統一戰爭的那一刻。

前復旦附中特級教師王白雲在解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時說:秦國要打贏趙國,只要殺掉一個藺相如就行了;但趙國要打贏秦國,只殺了秦王是沒用的。此話雖然不盡正確,但也揭示了趙國強大靠個人,秦國強大靠制度的本質。靠個人等於靠運氣。強人死氣數盡;唯有靠制度才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秦王。


奮六世餘烈,這句話來自漢文帝時期的一個天才,賈誼。關於賈誼的水平如何,司馬遷把他和屈原寫在史記的同一列傳之中,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重點分析賈誼文章中關於六世的部分,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粗斜體就是六世的內容。
本文目錄:
一、賈誼原文
二、原文譯文
三、六世分析

——————————————————————————————————

一、《過秦論》上篇全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二、過秦論譯文

來自古詩文網,別太崇拜我哦,我翻譯的內容很少,我理解東西從來是只意會不言傳。

上篇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佔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在這時,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合縱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庄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

三、分析

1、秦孝公:
支持商鞅變法,變法的內容主要是耕、戰、縣制、收河西之地

(1)耕,廢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化,允許自由買賣。
在井田制下土地屬於貴族,廢井田,設立農耕爵位,免除徭役。積極意義,秦國變富。

(2)戰,廢除世卿世祿制,軍工授爵位,訓練新軍。
積極意義,秦軍變強,天下無敵。

(3)縣治,把秦地劃分成41個縣,縣設令和丞,由國君(嬴渠梁)任免。
積極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

(4)收河西,所謂河西就是黃河以西。
孝公卧薪嘗膽,執政初期將河西割給了大魏,變法收到效果後小試鋒芒,收回河西。

附孝公執政時期秦國地圖,與下邊惠文,昭襄做對比。基本這個樣子,時間緊張沒有高清圖。

2、秦惠文王

(1)用司馬錯,取漢中,四川(巴,蜀)
積極意義,領土擴張是一,關鍵是有了三大糧倉,即是:關中,漢中,蜀中。

(2)用張儀,連橫破合縱。
積極意義,秦國基本不會戰敗,成為外交大國,軍事大國。 惠文後期地圖,已經變大很多了。

3、秦武王
維持住了局面,舉鼎,絕臏,死了。

4、秦昭襄王
基本奠定了統一的雛形。
(1)用范睢,制定了遠交近攻戰略,在兼并戰中遊刃有餘。

(2)用白起,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坑殺趙國士卒40w,功勛赫赫。毛主席評價白起:殲滅戰,無人出其右。

昭襄後期地圖,好大啊。

總結:
孝公為秦國統一初步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關鍵的制度基礎。
惠文王則讓秦國成為一超,其餘為六強。
昭襄奠定了統一雛形。
這三位(嬴渠梁,贏四,贏稷)加上嬴政,是為秦國四雄主,缺了誰都可能讓統一推遲百八十年。。。。。。本人最佩服嬴渠梁。。。。。。

5、始皇帝統一後的大秦,你是哪個郡呢?

ps:上文還標出了蒙恬收復河套平原一戰,我蒙家軍威武。


補充一點,其他人都還好,秦昭襄王就不要吹了,魏冉當爹當媽四十年養活了這麼一個龜孫子,不讓你掌權不就是知道你腦子不夠用么╮(╯_╰)╭邯鄲之戰被人開了無雙,回頭把火撒在白起身上,撒完氣接著被人開無雙啊又無雙,你是六國請來的共諜嗎?魏冉一世功業幾毀於豎子之手。

穰侯在時,亦不覺異;穰侯歿後,不見其比。


秦孝公:重用客卿商鞅,舉國托於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由衰轉盛,秦國將來一統天下的根基由此開始。《大秦帝國》第一部講的就是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赳赳老秦,赴我國難「,讓我一個歷來對歷史劇不怎麼感冒的人都看得熱血沸騰。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處死商鞅,但仍沿用商鞅之法,任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

秦武王:名字比較搞笑嬴盪,哈哈。天生神力,在位時間不長,與人比賽舉鼎而死。由於在位時間短,再加上他的前任和後繼國君光芒都比較盛,因此沒有太多的傳奇事迹。

秦昭襄王:秦武王的弟弟,生母是現在正在播的電視劇《羋月傳》里的羋月的原型。在位初期其母」羋月「宣太后當權,任用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為相,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從宣太后和魏冉等人手中奪過實權,後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此後,秦昭襄王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與趙國軍隊交戰,趙國戰敗,趙國40萬降兵被坑殺, 自此之後趙國元氣大傷。

秦孝文王:在位時間才三天,額,沒啥好說的 。

秦莊襄王:秦始皇的老爸,早年在趙國的邯鄲作質子,後來在呂不韋的經營下當上秦國國君。

最後總結下,」六世之餘烈「最喜歡看秦國的君臣強強組合,威震天下的傳奇事迹。
強大組合一:秦孝公和商鞅。秦孝公和商鞅互為知己,在商鞅的輔佐下秦孝公成為了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君之一。商鞅在秦孝公的重用之下,變法圖強,政治抱負得以實現(雖然商鞅的下場比較慘)。
強大組合二:秦惠文王和張儀,張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戰略家,口舌是他最厲害的武器,死的能說成活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忽悠水平出神入化。
強大組合三:秦昭襄王和白起、范雎。這對組合中,相信白起的名氣要比他的主子還大(所以死的很慘)。
強大組合四:秦莊襄王和呂不韋。之所以把他們算進來,主要是呂不韋牛叉,本來秦莊襄王異人在趙國作質子秦莊襄王的老爸秦孝文王二十幾個兒子,被送出去當人質,可見在他老爸的心裡並不得寵,但即使這樣呂不韋愣是把他捧上了王位。

很多名將賢臣(商鞅、張儀、白起、呂不韋等)下場雖然不好,但都在自己的時代綻放出了最璀璨的光芒。


秦孝公:商鞅變法,秦國改革國力大增。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破掉了蘇秦的合縱,改用連衡。

秦武王:派甘茂攻佔韓國的宜陽,這樣秦國才可以兵出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只可惜去洛陽舉鼎被砸死了。因為他在位時間短,還沒有子嗣,死後只能傳給兄弟。

秦昭襄王:重用過白起,范雎,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趙國,南下攻楚,佔領了大面積土地,遠交近攻。就是白起死的太冤了。

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不說了。

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繼續兼并土地,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打下基礎。

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


這句話來自賈誼的《過秦論》。這六世也不是全都牛,有的在任時期沒什麼功績,但也沒什麼錯誤,沒有誤國。有的乾脆壽命很短,無關緊要。這裡面牛逼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
個人認為,對秦國統一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第一人首推商鞅,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商鞅本身也是文武雙全。其次按照文武來分的話,文當屬范睢的遠交近攻,武當屬司馬錯滅蜀,應該排在白起之前。


變態的明君賢臣良將配合,哦,還有當時先進的法制制度。
秦獻公英勇就是打打打,能勝。
孝公+商鞅,惠文王+張儀+贏疾+司馬錯,武王居然傳位於異母同父的昭襄王+羋太后+范雎+戰國戰神白起,白起打怕了六國。嬴政+呂不韋+李斯+蒙氏兄弟+蕩平六國的王翦。


秦人輕生好利,沒有過多的禮教繁冗,一旦同修戈矛,天下莫能當。如若相互猜忌,天下皆可欺。說白了就是秦人團結的時候可以忘死赴義,但是彼此爭利的時候又會排斥異己無所不用其極。自孝公之後,每個當政者都是在用一套完整而簡單的軍政制度統一秦地之民,這其中也包括他國流亡之人,而六世之前秦國老貴族佔有絕對利益。因此我想說的是奮六世之餘烈就是這六代人一直都在堅持整合秦人資源,統一思想。最終寶劍鋒從磨礪出,始皇掃六合,是君主厲害么,當然!但是同時也是因為秦人有這種簡單粗暴的機制。這種兩面性的個性現在還烙在秦地之人的心裡。


這六世各有千秋,相似的一點是:維持商鞅變法確定下來的制度不變。


秦國在穆公時期雖然是春秋五霸 但是這個地位是有爭議的 因為秦國從來沒有問鼎中原 也沒有召開會盟諸侯 秦國幾次東征晉國都已失敗告終 三家分晉以後 三晉的實力迅速膨脹 而秦國在經歷了秦厲共公之後的公族之亂 實力大不如前 穆公時期的河西之地完全落入晉國之手 秦惠公曾起兵50w 但是大敗而歸 到了秦獻公即位以後情況才有有所好轉

史書裡面說的六世餘烈 遺漏了秦獻公的父親秦獻公 他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的君主 獻公元年他就廢除了自秦武公以來實施了300餘年的活人殉葬制度 為秦國存活了大量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對於秦國的軍事 農業還有工商業都是非常有利的 同時遷都 擴大商業活動 編製戶籍和推廣縣制 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 他為了終止秦國繼續淪落的腳步 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 為孝公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是為秦國再度復興的奠基人

孝公自然不比多說了在位時期重用商鞅 舉國託付給了他 倆次變法 收復河西失地 使得秦國國力大增為日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惠文王 年少為太子時期 觸犯新法 太子傅公子虔 收墨刑 太子被廢為庶人 在遊歷中體會到了秦國在商鞅的變法後發生的變化 但是心裡仍有怨念 即位後老公族試圖廢除新法 詆毀商鞅稱其謀反 惠文王藉此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車裂而死並族滅其家 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後來以查無實據為由剪除以公子虔為首的大量老公族 維護新法
繼續向東進攻魏國 徹底吞併魏國河西之地 在黃河東岸建立了了秦國東進之地 秦惠王七年 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 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秦國獲得大量優良牧場 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攻蜀 滅蜀國秦國獲得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在戰略上對楚國形成優勢
惠文王一生最大的亮點就是重用張儀 使用連橫之計 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 多次逆轉危勢 擊潰五國滅秦之兵

惠文王死後 太子嬴盪繼位 也就是秦武王 在位短短三年就因為舉鼎累死了 就是這短短的三年 武王攻取宜陽 徹底控制了崤、函之險 從此秦國的疆域擴展至中原 宜陽也成為秦國東進的橋頭堡 掌握了對東方六國的戰略進攻的地位

武王死後 諸公子爭奪王位 趙武靈王使用計謀 講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送回國 也就是秦昭襄王 他妹妹就是現在大熱的羋月 在舅舅魏然的支持下登上帝位 開始了他的君王之路
早期的時候 宣太后垂簾聽政進垂簾聽政 他的舅舅魏冉為丞相 魏冉任用白起這個戰國第一大殺器 先後戰勝三晉 齊楚等過 取得魏國的河東之地和南陽 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 楚國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41年 聽取范雎的建議奪取了 宣太后和魏冉為首的外戚和宗族的權利 拜其為丞相 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 多次大敗六國軍隊 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45萬人 東方六國最後一個強國實力大大削弱 東方六國在無力單獨對抗秦國 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他的舅舅魏冉為丞相 魏冉任用白起這個戰國第一大殺器 先後戰勝三晉 齊楚等過 取得魏國的河東之地和南陽 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 楚國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41年 聽取范雎的建議奪取了 宣太后和魏冉為首的外戚和宗族的權利 拜其為丞相 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 多次大敗六國軍隊 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45萬人 東方六國最後一個強國實力大大削弱 東方六國在無力單獨對抗秦國 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剩下的秦孝文王就是個醬油當了幾十年太子 登基三天就死了 而秦莊襄王 基本就是呂不韋的棋子了在位的時候基本沒啥太大的成就 反而被五國聯軍達到了函谷關 他們倆個死的早估計就是最大的貢獻了


這個問題,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六世餘烈 中的講解比大秦帝國更詳盡可靠。秦孝公商鞅變法不用多說,使秦國富強,收復河西等地;秦惠文王遠交近攻的策略,任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很重要;秦武王三年內,用甘茂攻佔要塞宜陽,很重要;秦昭襄王更是不用多說,在位時間長,把強勁的對手給削弱的一塌糊塗,尤其是趙國;幾天的國君就不說了;庄襄王的三年任用呂不韋,期間建河東郡~


就說一點,秦武王不是傳位給昭襄王,他自己作死沒想到傳位,昭襄王的位置是奪來的


也是很大的!


一看就造題主看《大秦帝國》之後才問的這個問題~


秦國四雄主。

除了中間有個三年的武王,三天的孝文王,三年的庄襄王,其他時間,都是這四雄主執政啊。你看看。政策的連續性和強力君主的執政。想不行都難哦。


建議讀一下李斯的《諫逐客書》


秦始皇之前,再給昭王二十年,六國也就差不多了。齊大病初癒,內傷還在,趙楚直接殘廢。基本上滅六國之戰就是碾壓了,也就在楚國那裡吃了點虧。只能說,秦始皇出生在好時代。但是,昭王滅了六國以後,還能不能跟北方打一仗就難說咯。


我這有套大秦帝國,喜歡了可以去看


@豆子

知道你很憋屈,但我想讓你更憋屈╭(╯ε╰)╮


首先,這話是漢朝人說的,可信度絕對兌了水。
所謂六世,是指自商鞅變法以來的六世,秦國確實強大起來了,國人畏私鬥,但性勇武,商鞅用法家方法,把秦國國民變成了戰鬥機器。但因為自己強大,所以秦國發動了許多無意義的戰爭,導致國力大幅下降。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已經連年打仗,連年戰敗,最後身體也不好,外加上被諸侯大軍壓境,就此撒手人寰。
秦始皇的爺爺秦孝文王在位僅一年,根本沒什麼餘烈讓他續好嗎!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6年,差點把自己兒子給耗死了,在位期間秦國確實強大,在他的統治時期,秦國對韓,楚,魏,趙屢屢發兵,開始的時候百戰百勝,但後來卻是屢戰屢敗,因為這時候秦國的生力軍已經被他耗得差不多了。
再往上數一代 的秦武王也只在位4年,不過他是屬於作死,著名的成語「問鼎天下」就是來源於他,最後他舉鼎,「不自持」,死了
再往上的秦惠文王在位27年,就是他為了少年時的折辱,把商鞅五馬分屍的,大概也不是什麼明君。
秦孝公,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的執行者,也是「烈」的源頭。
戰國七雄都曾經輝煌過,可大多到了第二代就毀滅了,憑什麼說秦國吃了六世的老本還能牛逼哄哄,御六合而鞭笞天下呢?況且秦始皇剛剛繼位的時候他弟弟他媽都給他找麻煩,國內勢力混亂,剛開始打仗,20萬人被楚軍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說,奮六世之餘烈,聽聽就算了,畢竟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


六世為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厲害的,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最厲害的昭襄王


推薦閱讀:

司馬遷被宮刑冤不冤?
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歷代都是開國最強,但西漢卻是開國70年後漢武帝卻是最強的?
漢、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築本身以及斗拱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皇妃是不是都很醜?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