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有九個兒子,是跟誰生的?為什麼「龍生九子,各不成龍」?

龍的老婆到底是誰呢?


龍性最淫,見誰上誰。


1、

龍跟原配(是條母龍)生了囚牛。


2、

有一天,龍在樹林里瞎溜達,性慾來了,就把狼給日了,於是生出了老二睚眥。睚眥繼承了母親的人格魅力,非常的兇狠!


3、

有一天,龍在天上飛著,性慾來了,剛好路過個大鳥,就把人大鳥給上了,大鳥懷孕了,生出了老三嘲風。大鳥後來有了名分,喚作鳳凰。所以說老三的性格很像海燕吶,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4、

還有一天,龍碰見了蛤蟆,蛤蟆叫呱呱,叫得龍心煩,龍就把蛤蟆上了。蛤蟆生出了老四蒲牢,蒲牢繼承了他娘優良的基因,也很能叫,被用作鐘紐。


5、

又有一回,龍去玩耍,不行了,又來感了。剛好旁邊有一頭獅子,就把獅子上了。獅子為龍生出了老五,名字就是狻猊。

6、

還有一回,龍碰見了王八,他性慾來了,連王八也不放過,就把王八給幹了。顯然王八作為卵生動物,真正做到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為龍下了倆蛋,並孵化成功,第一個是老六霸下,第二個是老八負屓。


7、

然後龍騙老虎說外面有人找你,公虎信以為真,龍趁機闖進虎窩把老虎的老婆給上了,當然公老虎出去了,可能不知道被戴綠帽子這件事兒,所以母老虎順利為龍生下了他的種,就是老七狴犴。


8、
最後,龍來到了大海,碰見一條魚……呵呵,王八都不放過,能放過魚嗎?生下了孩子鴟吻。

====說明====
本回答嚴謹而又細膩,參考大量記載,但僅僅是因為行文逗逼所以以其優秀到沒有朋友的內涵博得了大家的眼球。
鑒於下面有許多同學質疑「為什麼木有饕餮」「為什麼木有貔貅」,在此一併說明——

根據維基百科:
龍生九子

一說:贔屓 | 睚眥 | 嘲風 | 蒲牢 | 狻猊 | 囚牛 | 狴犴 | 負屓 | 螭吻
另說:贔屓 |睚眥 | 椒圖 | 蒲牢 | 狻猊 | 螭 | 狴犴 | 饕餮 | 螭吻
其他:麒麟 | 犼 | 貔貅

贔屓即霸下。
本文根據第一種說法描繪。

還有同學說:「鳳凰明明不是龍子。」
嘛,請看清楚原文再質疑:

大鳥懷孕了,生出了老三嘲風。大鳥後來有了名分,喚作鳳凰。

鳳凰嘲風是龍和鳳凰(鳳凰是鳳和凰的統稱,如同人是男和女的統稱一樣)的產物,故而維基百科有言:

嘲風,龍生九子之一,有鳳凰的形象,是鳥的化身,平生好險,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如今殿角走獸即是其形象。

或許大家有所不知,龍生九子,這九子都是幹啥的呢?(括弧里是豆哥傳授你如何記憶龍的九個兒子的特點的方法,不涉及學術)

老大·囚牛

囚牛同學是個音樂欣賞家,最喜歡聽歌。當然用於音樂家在樂器上的裝逼,琴頭的雕刻一般就是囚牛了。注意,囚牛不是牛,是黃龍。(記憶,牛聽不懂音樂,而囚牛的意思,就是anti-cattle,跟牛相反,囚牛恰恰是懂音樂的)

老二·睚眥

屬性好勇鬥狠,是個瞪眼愣頭青。試想,小說里的張飛李逵,有哪個不瞪眼的?睚眥,就是瞪眼珠子的意思。
一般用於兵器上,覺得自己很膩害能震懾住人的樣子。

老三·嘲風

探險家嘲風,名字起源於這貨擅長涉險,就站在懸崖邊兒上,敢於「朝著逆風的方向嘶吼,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真是有種!
所以丫的雕像就一直被人立在殿台角上,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什麼的。。。。。

老四·蒲牢

其實就是蛤蟆龍,喜歡瞎叫喚,現實中那些大鐘上的獸頭基本上就是蒲牢了。蒲牢叫喚的聲音很大,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鯨魚。
所以人們就把敲鐘的木頭弄成鯨魚狀,一靠近就嚇得蒲牢嗡嗡叫,真是太沒人性了。(蒲牢這名字和這傢伙的屬性真的不好記,不過據我理解,蒲牢的意思就是「盤成一團的蒲鞭」,即「盤曲的龍」,由於個頭大,沒人能吞得了它………………鯨魚除外。。。)

老五·狻猊

佛教寺院端坐的獅子,十分安靜,喜歡抽煙,自己又懶得動,就跑寺廟吸二手煙。當然民間傳說狻猊是很威武的,《水滸傳》裡頭的火眼狻猊鄧飛,此人就是紅眼睛阿飛,不太愛說話,但走起路來都很威嚴。

老六·霸下

就是贔屓(讀音:幣細),小王八,所謂的龜駝碑下頭的那個龜就是他。之所以名字里那麼多「貝」,就是形容龜殼厚重,能承受巨大壓力。霸下同學的特色就是特別能負重,特別能頂住壓力。高考前亞歷山大的同學,要是有人送你一隻厚殼小王八,請你收下,那不是一般的王八,而是王八中的王八——贔屓。

老七·狴犴

不好認,念作「畢按」,讀順溜了可能會念作「便」。便便,又名敏感詞,形狀像虎,虎頭鍘就是他的形象。主要負責辨別是非,仗義執言,斬斷犯罪分子的狗頭。便便也是很威嚴的,所謂虎視眈眈,其實就是便便在看著你,維護公堂秩序。

老八·負屓

喚作「負細」,屓是強壯的樣子。但老八不是王八,而是一條王八龍,典型的文學愛好者,碑文上畫的龍就是它。負屓和贔屓是同樣的類型,都是駝碑的,但很明顯為了更好地受力,老六人家變成了烏龜而老八這個蛇形身材只能馱小碑了。所謂「負屓」,就是「背東西的傢伙」,總之日子比贔屓好過多了。

老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嘴大好吞,吃貨一個。其實阿吻的真實含義是「大嘴」,因為這傢伙其實是一條魚,魚的嘴都很大好么!另外鴟吻同學是用來避火的,因為它是水裡來的,擁有水屬性的查克拉。

下面說說龍的孫子饕餮,對,我個人的分析,饕餮不是龍子,而是龍孫。根據《山海經》的記載:

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

呵呵,再參考字形,真是細思恐極。
所以我據此猜測,饕餮並非龍的第五子,而是龍的七兒子小虎子狴犴的兒子。那天,小虎子出去和兄弟們玩捉迷藏,忽然覺得浴火焚身,剛好旁邊有個老爺爺在放羊……


因為那九個孩子是後人硬給龍認的,壓根沒跟誰生,先有的硬塞的九子,後有的意淫。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並未有「龍生九子」只說。

龍到底有沒有孩子?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條稱龍: 「 各有雌雄。」
《淮南子》雲: 龍「 其雄鳴上風, 其雌鳴下風。」
可見,龍有雌雄,那麼龍是可以是有孩子的。生出來的也應該是龍,而不是其他的什麼奇珍異獸才對。

龍的演化過程
虺——蛟——龍——角龍——應龍
《述異記》:「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螭:《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
那麼龍之子也應是虺,長大則成龍。

也有人說龍性最淫,這個說法源於明代,那也遠遠不止生九子,而是更多,取九應該是象徵作用。

「龍生九子」的說法從何起源?

「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並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彷彿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一麓堂後稿》卷十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根據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徵。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麼「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雲其中一子名「吉,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 (《萬曆野獲編》卷七)等等。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後又經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說了。

參考:豐家驊.『『 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豈止九個!

在清朝有人覺得世上有王晫撰認為師曠作《禽經》,浮邱公作《鶴經》,朱仲作《貝經》。下至水蟲,有《龜經》。而龍為水族之長,沒有為龍做經譜者,於是做《龍經》,此文堪稱是龍的百科全書,興揚在這裡用現代人習慣的方法介紹龍的資料。

姓名: 龍又名雨工,雨師。

職業: 神獸,鱗蟲之長

長相: 首似駝,角似鹿,耳似牛,目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含珠在頷,司聽以角;頭上如博山者曰尺木,喉下長徑尺者曰逆鱗。

分辨公母的方法: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鬣尖鱗密,上壯下殺,龍之雄也;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鬣圓鱗薄,尾壯於腹,龍之雌也。雄嗚上風,雌鳴下風。

出生方法:感應而生,古人認為羽嘉生飛龍,毛犢生應龍,介鱗生蛟龍,介潭生先龍。黃金千歲生黃龍,青金千歲生青龍,赤金千歲生赤龍,白金千歲生白龍,玄金千歲生玄龍。

家族職業:神龍興雲致雨,地龍決江開瀆,天龍守天宮殿,伏藏龍守輪王藏。

兄弟特徵: 白耳龍多信,九頭龍多悟。燭龍亦曰燭陰,蛇身人面;土龍亦曰潛龍,蠢身驢首。千歲龍善譯時俗之言,守藏龍方免炎沙之罰。毛龍脫骨於曠澤之中,睡龍燒起於蘆荻之內。病龍之雨,其水必腥;懶龍之逃,其跡恆附。

私生子:1、豬龍以豬化名、2、孽龍以孽深著,3、吉吊龍,龍子也,喜逐鹿;4、交螋龍,龍屬也,能伏珠蚌。5、囚牛好音,6、狻猊好坐,7、睚呲好殺,亦曰蟋蜴;8、嘲風好險,亦曰虭蛥,9、蒲牢好鳴,亦曰徒牢,10、狴犴好訟,亦曰憲章;11、屓屭好文,12霸下好負重,13、蚩吻好吞,亦曰鴟尾。


首先,科普一下讀音: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ī)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屓(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屓(fùxī)
老九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另一種說法:

老大贔屓(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圖(jiaotú)

龍生九子傳說是指龍生有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但所謂「龍生九子」,其實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 pí xiū)也列入龍子之一)。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
1、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2、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3、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4、蒲牢,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5、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6、贔屓(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屓,因此有贔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7、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8、負屓(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9、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屓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1、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2、蚣蝮(八夏 bā xià):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形似魚非魚,好水,又名避水獸,沒人說得清它的樣子。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蚣蝮,避水獸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 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也有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 在故宮、天壇等中國古代經典的漢族宮殿建築群里經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性善好水,又稱吸水獸,會調節水量,可使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靈異之物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永避水害,長存永安。

3、椒圖(jiāo tú),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

===================================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1、 螭(chī )或螭首: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是一種沒有角的龍。漢族古建築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盤螭,則是他兩兩盤卷的樣子,曹植《桂之樹行》即有上有棲鸞,下有盤螭的句子。


2、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傳統祥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麒麟是古代的仁獸,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於一身,乃吉祥之寶,從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裝飾,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權貴的象徵。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人都把麒麟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稱五大祥獸,其實並非麒麟,乃是黃龍。

3、犼(hǒu),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3、貔貅(pí xiū)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傳說中龍之九子有數種說法,入選的大致有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負屓、饕餮、椒圖、蚣蝮、貔貅等

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污者。——《五雜俎》

差不多古人能想到的動物都讓龍玷污過,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龍子,綜合多種說法:

與犀交合,生囚牛;與豺交合,生睚眥;與猴交合,生嘲風;與象交合,生蒲牢;與獅交合,生狻猊;;與龜交合,生贔屓與虎交合,生狴犴;與魚交合,生螭吻;與犬交合,生負屓;與熊交合,生貔貅

此皆古人臆想,博君一樂


如果你沒耐心看考據:

「龍生九子」的說法,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明朝弘治年間,孝宗聽說了「龍生九子」,於是派人向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提了一個問題:神話里龍據說有九個兒子,都是誰,出處又在哪裡?

李東陽表示謝主隆邀,我小時候讀雜書時好像看到這種說法,但年紀大記性差想不起來具體內容和出處了。於是邀請了翰林院編修羅玘、吏部員外郎劉績一起回答這個問題。

羅玘說我老師左叅政只教我了五六子,湊不出九個。幸虧劉績找到了一本舊書,上面說「龍生九子」,有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上、狴犴、贔屭、蚩吻九種。

於是李東陽寫了一個答案: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後來被自己的學生楊慎點贊,評論道「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

但他徒弟楊慎自己也寫了一個答案,說李老師跟他講的是贔屭、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蟲八)(蟲夏) 、睚眥、金猊、椒圖九種。不知道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還是後世抄寫員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李東陽的答案槽點太多,「霸上」又傳為「霸下」,「霸下」聽起來又很像「(蟲八)(蟲夏)」,跟「贔屭」聽起來也差不多。但「霸上」跟「贔屭」在李東陽的答案里是兩樣,跟楊慎的「(蟲八)(蟲夏)」也不通。「蚩吻」可能是「螭吻」,但跟陸容記載的「螭吻」愛好又不同。陸容的記載也有問題,「饕餮」明明山海經里就有的凶獸,但《菽園雜記》寫它「性好水,故立橋頭」……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所謂的「獸名」在明代之前可能跟龍根本沒關係。

譬如這「贔屓」,西晉左思《吳都賦》載「巨鼇贔屓,首冠靈山。」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載「贔屓,作力貌。」本來「贔屓」大約是指這巨鼇有力。但是宋李誡的《營造法式》里又有「贔屓鼇坐碑」一條,講「造贔屓鼇坐碑之制,其首為贔屓盤龍,下施鼇坐於土襯之外。」

李東陽的「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大約來自《營造法式》,陸容的「屭贔,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又可能來自張衡、左思的文章。明代以後出現了這個「龍子」的說法,現在不少人跟著普及說馱碑的是龍子贔屓,殊不知贔屓是不是龍子有爭議,是碑首盤著那條還是碑下馱著那隻也有爭議呢……

所以「龍生九子」在文人筆下是一筆爛帳,可能在古代建築學、民俗學中還能有比較可靠一點的記錄?


正經資料:

「龍生九子」,古書中的記載有一些,排除古人互相引用的內容,主要的說法就是明朝陸容、李東陽的兩種。更早的來源,據說有,沒找到證據。

一、陸容(1436年-1494年)《菽園雜記》

古諸器物異名:
屭贔,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
螭吻,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
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吼呌、有神力,故懸於鐘上;
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於獄門上;
饕餮,性好水,故立橋頭;
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於刀柄上;
?(蟲全)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
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於碑文上;
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
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於門上,今呼鼓丁,非也;
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於護朽上;
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
獸(蟲勿),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
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

出《山海經》、《博物志》
。右嘗過倪村民家,見其《雜錄》中有此,因錄之以備參考。如詞曲有「門迎四馬車,戶列八椒圖」之句,「八椒圖」,人皆不能曉,今觀椒圖之名,義亦有出也。然考《山海經》、《博物志》,皆無之。《山海經》原缺第十四、十五卷,聞《博物志》自有全本,與今書坊本不同,豈記此者嘗得見其全書歟?

版本:屭贔、螭吻、徒牢、憲章、饕餮、蟋蜴、?(蟲全)、螭虎、金猊、椒圖、虭蛥、鰲魚、獸(蟲勿)、金吾,共十四種。
出處:(號稱《山海經》,先秦書;《博物志》,晉書。
陸容表示:自己是在別人家的《雜錄》裡面翻到的,查了這兩本書但沒查到所謂的出處,但這兩本書他也沒有全本,所以存疑。
註:陸容根本沒有提到「龍生九子」,也沒有說這十四種「器物異名」是龍的孩子,但其中徒牢、? 、虭蛥、鰲魚都「其形似龍」


二、李東陽(1447年-1516年) 《懷麓堂集》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雲得於其師左叅政賛者止此。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復命。葢記問之難如此,恐久而復失之,漫識於此以俟諸他日。

版本: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上、狴犴、贔屭、蚩吻,九種。
出處:不詳
李東陽表示:「龍生九子」這說法,雜書中好像見過,但又想不起來。自己問了翰林院編修羅玘,他也只記得老師左叅政講過五六種;又問吏部員外劉績,劉績找了本舊書來,上面寫了這九種龍子,但也不知道出自哪裡。
註:皇帝出的題,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編修、吏部員外郎三個人合計才答得上。但明孝宗也沒有細究到底出處在哪,可能他也就隨口問問……

另附兩種說法:

楊慎(1488年-1559年)《升庵外集·卷九五》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孝廟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公具疏以對,據圭峰羅玘蘆泉劉績之言,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文正嘗為慎言,今影響記之錄於此:

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吼,今鐘上鈕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六曰(蟲八)(蟲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
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
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門鋪首。

版本:贔屭、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蟲八)(蟲夏)、睚眥、金猊、椒圖,九種。
出處:聽老師李東陽說的。
楊慎表示:李老師是個好宰相。
註:楊慎你跟你老師書里的說法怎麼不一樣呢……


謝肇淛(1567年-1624年) 《五雜組·卷九·物部一》

莫靈於龍,人得而豢之;莫猛於虎,人得而檻之。有欲故也。故人而無欲,名利不能羈矣。

相人之書,凡人得鳥獸之一形者,皆貴。大如龍鳳則大貴,小如龜、鶴、猿、馬之類,亦莫不異於常人。夫人為萬物之靈者也,今乃以似物為貴耶?此理之所必無也。

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爲其所污者。嶺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於空中,驅龍使起,龍見女即迴翔欲合,其人復以法禁,使不得近,少焉,雨已霑足矣。

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俗有立夏分龍之說,蓋龍於是時始分界而行雨,各有區域,不能相渝,故有咫尺之間而晴雨頓殊者,龍為之也。又雲:「龍火與人火相反,得濕則燄,得水則燔。惟以火投之,則反熄。」此亦不知其信否也。

淮南子言:「萬物、羽毛、鱗介,皆生於龍,故有飛龍、應龍、蛟龍、先龍之異,而四族分焉。」其言甚怪誕。余嘗笑劉媼息大阪下,有龍據其上而生高祖,則劉氏子孫謂人族亦生於龍,可也。然聖人繫易於龍,取象不一而足。道德如老子,乃得猶龍之譽,其尊敬之亦至矣,而古乃有豢龍、御龍、屠龍者,何耶?豈亦種類貴賤不同,如人之有上知、下愚、天子、匹夫者耶?夫聖人無欲,而龍未免有欲,故終不能離夫物也。

萬曆戊戌之夏,句容有二龍交,其一困而墮地,夭矯田間,人走數百里,競往觀之,越三日,風雷挾之而升。

司徒馬恭敏治河日,於淮、濟間得一龍蛻,長數十尺,鱗爪鬐角畢具,其骨堅白如玉。俗相傳雲:「龍由蛟蜃化者,壽不過三歲。」

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眥好殺;屓屭好文;狴犴好訟;狻猊好坐;霸下好負重;此語近世所傳,未考所出。而《博物志》九種之外,又有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蟋蜴好腥,(蟲蠻)(蟲全) 好風雨,螭虎好文采,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險,鰲魚好火,金吾不睡,亦皆龍之種類也。蓋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

版本:蒲牢、囚牛、蚩吻、嘲風、睚眥、屓屭、狴犴、狻猊、霸下,九種。但又有憲章、饕餮、蟋蜴、(蟲蠻)(蟲全) 、螭虎、金猊、椒圖、虭蛥、鰲魚、金吾,十種。
出處:「近世所傳,未考所出」(請看上面李東陽、楊慎版本);「而《博物志》九種之外,又有……」(請看上面陸容版本)。「龍性最淫」說法未見出處。
謝肇淛表示:聖人無欲,龍性最淫。人為萬物之靈,何必以龍為貴呢?至於淮南子說的萬物生於龍,非常扯淡(怪誕)。我也開個小玩笑好了,根據漢高祖劉邦出生的傳說,劉氏子孫還都是龍生的呢!
註:謝在杭寫了不少,有用的不多。除了引用李東陽、陸容不註明出處外,就是表達聖人比較高貴的觀點,為此還特別提出了出處不明的「龍性最淫」說法,不愧是寫小說的。


鑒於大家都在一個勁說啥「龍性最淫」以及「龍與XX交生XX」之類的獵奇向小故事,我就不對九子之類的細枝末節再多加考證了,反正都是怪力亂神小故事,也沒個標準。╮(╯▽╰)╭
但是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各種怪獸都是龍和萬物生的,那麼第一隻龍是TM怎麼來的?
其實通過神話,我們會發現,「歷史」上有無數萬物化龍的記載,比如史記里夏朝從天而降兩條龍,是為先代君主,比如蛇生五百年成蛟,蛟生千年化龍,再比如民間傳說中的鯉魚跳龍門,etc……所以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龍本就是有萬物所化,所以才有與萬物交而生神獸的能力。因為這貨本身就尼瑪血統不純吶!!!至於第一隻龍是怎麼來的,大概就是某隻生物活的歲數太大了,終於突破天劫,由妖孽變成了神獸,嗯,就這樣。╮(╯▽╰)╭
但是,還有一類龍,比如燭龍,應龍,在歷史上貌似只有一隻,而且能力明顯比正常態的龍高上不止一個檔次。(燭龍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吸氣為冬,呼氣為夏,應龍助黃帝平蚩尤,幫大禹治水)這一類龍,大概就如各種神話里所說的,自天地所生,也就不存在怎麼出生,以及生九子之類的問題了,畢竟,他們和萬物真心不是一個次元的。。。


關於龍的傳人,古代皇帝和龍都得冤枉死。

龍說,我和你們人沒什麼關係,我也沒生那麼多兒子。我們家都是正兒八經的龍,一條小蛟不修行個千兒八載我們都不認它,誰讓你們那些物種混進來的!你這麼隨便劃分我們龍還要不要臉了!

古代皇帝說,龍就是我們的寵物,我們是天的兒子,意思是得是玉皇大帝那個等級的(其實道教一直都沒承認皇帝是天子,最多是「被選中的人」)我們才能叫爹!龍是座駕好伐!(龍強忍著)。魏徵你知道做過什麼伐,他斬過龍。天哪!夭壽啦!大臣居然敢斬皇帝爹啦!是不是要死啊!(這段西遊記里比較出名,話說西遊記是明朝的,龍之九子是朱元璋傳出來的,這麼明顯的打臉……)

上古神話關於人類的血脈一直非常明確的跟任何物種都沒關係好嗎!饕餮慘,它本來應該和龍是平級的上古神獸,結果轉頭就成了龍的兒子,龍的老大應龍都拉不下這個臉,這讓它們以後見面得多尷尬。鳳凰說我們是夫妻倆好吧!我們倆怎麼都跟龍扯上關係了!


我只是只是來給第一個答案補拼音的!!!補拼音的!!!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囚牛(qiú"niú)睚眥(yá"zì)嘲風(cháo"fēng) 蒲牢(pú"láo)狻猊(suān』ní)贔屓(bì"xì) 狴犴(bì』àn)
負屓 (fù"xì)
螭吻 (chī"wěn

蚣蝮 (gōng"fù) 饕餮(tāo"tiè) 椒圖(jiāo"tú)貔貅 (

"xiū )
-----------------------------------------------------------------------------------------------------------------------------


囚牛(qiú niú)是龍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傳說,龍頭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塑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yá zì),是老二,傳說生得龍首豺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兇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史記》司馬遷對「范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因為帝王們都相信睚眥能克煞一切邪惡。


嘲風(cháo fēng),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有它的塑像。排列成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領頭的是一位「仙人」,後面依次為:

嘲風(cháo fēng),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有它的塑像。排列成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領頭的是一位「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嘲風便是第二位。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這10隻神異,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傳說嘲風為盤古的心。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


蒲牢(pú láo),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鈕是它的塑像。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蒲牢(pú láo),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鈕是它的塑像。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鐘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狻猊(suān ní),又名

狻猊(suān ní),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兇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塑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狻猊也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如今,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還留著古人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排行第五,這座廟又名「五爺廟」。


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塑像。第一種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立碑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下麵塑著霸下(贔屓)的形象,示意霸下是治水功績的根基,沒有霸下就沒有這功績。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種傳說,龍子們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當它們要回天庭復命時,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不想放它們走,便對霸下說:「你若能馱動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讓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下來,哪知馱上後再也無力彈動——因為功德是無量的,霸下被壓在功德碑之下。霸下脫離肉身返回天廷,而朱棣得到的僅是九個塑像,朱棣後悔莫及事與願違,為了警示後人,忌諱使用那些自欺欺人的做法導致適得其反,後悔晚矣。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塑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對作姦犯科之人極有震懾力。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古時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因此監獄也被民間俗稱為「虎頭牢」。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塑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對作姦犯科之人極有震懾力。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古時牢獄的大門上,都刻有狴犴頭像,因此監獄也被民間俗稱為「虎頭牢」。


負屓,(fù xì)身似龍,頭似獅,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龍子中另一位好風雅的——專愛書法。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塑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螭吻(chī wěn),又名

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傳說中它生得龍首魚身,它的形態最早出現在漢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當時,有大臣建議說:大海中有一種魚,尾部好像鴟,它能噴浪降雨,不妨將其形象塑於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災。武帝應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時,群臣爭相詢問殿脊之上為何物,漢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長得像鴟的尾巴給起名「鴟尾」,後來漸漸演化成了諧音的「螭吻」。又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螭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塑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 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蚣蝮,又名避水獸,形似魚非魚,好水,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是古橋的守護神。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沒人說得清它的樣子。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蚣蝮,避水獸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
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也有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
天壇等中國古代經典的皇家建築群里經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性善好水,又稱吸水獸,會調節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靈異之物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永避水害,長存永安。



貔貅 是中國古書和民間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貔貅能吞萬物而不泄,故有納食四方之財的寓意,也有趕走邪氣、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不泄,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財、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目前以尚修堂開光貔貅效果較為明顯。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它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這個等於一下提了兩個問題,那麼依次解答。

先來解答第二個吧。龍生九子,在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在明朝楊慎的《升庵外集》中認為,龍生九子為

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鈕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在這裡,九子為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金猊(狻猊)、椒圖。


而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說法略有不同。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生平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是其遺像。

在這裡,九子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

事實上並不用非要糾結九子的數目和排名,因為「九」本身只是個虛數,象徵一種高貴和富足。我們只要知道,龍的兒子有很多,而且都不一樣就可以了。把「龍生九子」理解成「龍生多子」也問題不大。但關鍵是一定要把它們和蛟龍,螭龍之類的區分開,後者是對龍本身的分類方式。


那為什麼九子都不成龍呢?其實「龍生九子」的下半句就給出了答案。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這個「各有所好」可能是就是不成龍的原因。因為被自己喜歡的事情所累,所以無法成為專職行雲布雨的龍。


當然這只是推測出的原因之一。其實@ 許海濤的龍與其他動物野合而生各種孩子的說法蠻有道理。《五雜俎》里說龍性至淫是因為有的求雨人用少女為誘餌可以引龍來下雨(不過話說這種雨乾淨嗎……)。我們也知道劉邦他老媽就是因為被龍強上了才有了劉邦。上古時代人生龍的孩子是因為踏了龍涎什麼的,不知道為什麼越到後來越重口了。據說貓的那裡是帶刺的,那麼龍的那裡……我在說什麼啊!!!
咳咳,不過後面「與犀交合,生囚牛」之類的我實在沒能找到出處,倒是好像在相聲里聽過。如果能有明確出處的話希望能提點一下,感激。


接下來是第三種可能性,要從龍的本身說起。龍雖然是神物,是鱗蟲之長,但是很多動物都可以變成龍。比如魚化龍,蛇化龍等等,冷門一點的還有雞化龍,豬化龍,高級點的人化龍也不在少數。為什麼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動物都可以變成龍呢?因為龍自己就很奇怪。按照《爾雅翼》的說法,

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也就是說,龍的形象本身就是由多種動物拼接而成的。因此多種動物都可以化龍也並不奇怪。這種「九似說」也有多種版本。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不過一定是九處對應九種生物(鬼也算生物的話)。如果一定認為龍的孩子就是九個的話,也可以將龍子代入進行一一對應。那麼「九子不成龍」的第三種可能性就是,龍是由什麼動物所化,生出來的動物就會具有自己原本的象徵,從而不是真龍。

再說句題外話,據說古代(是不是楚地方言我忘了)「九」「鬼」同音,例如「九頭鳥」和「鬼車」之間的聯繫。那麼如果把「龍生九子」理解成「龍生鬼子」會怎麼樣?又是個細思恐極開腦洞的話題,看看就好了。

接下來是題主的第二問,龍的老婆是誰。

雖然一般認為「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但是按照民間的一些說法「蛟配龍,鳳求凰」。在這種說法下,蛟為公,龍為母。龍是蛟的老婆。


我還聽過一些更獵奇的說法,就是龍本來都是公的,到了交配期就雙龍相鬥,輸的會變成母的被贏的XXOO。這種交配方式似乎和某些魚類比較像。

既然題主提到了「老婆」這種人類對配偶的稱呼方式,那麼暫且把它理解為「能化為人形」的敖姓高級龍。那麼答案從《西遊記》中就可以顯而易見。龍的老婆還是龍。龍王的老婆就是龍婆。《柳毅傳》里也說得明顯,洞庭龍女本來就是涇河龍太子的老婆,那麼龍的老婆是龍這一點就沒什麼問題了。

當然如果題主想問的只是龍能與什麼動物交配的話,那麼基本上包括人在內任何動物都可以。龍女嫁給人的傳說和龍把女人推了的傳說比比皆是,再按照《五雜俎》的說法。。。怪不得那些種馬小說中的主人公總愛姓龍呢,原來是這麼個原因~

希望可以幫到題主啦~


簡述下我的見解:龍是一種文化符號,龍生九子也僅僅是一種隱喻。
眾所周知,真龍天子象徵名正言順的皇帝。龍在古代不僅僅是一個傳說中的生物,更象徵著皇帝的權利和地位。所以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當中,龍被賦予了很多「屬性」。
首先,龍生九子這個九是個虛數,九在古文里用作虛指實在太多了,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雲外等等,意思就是泛指很多。這也就是有些來源的九子裡面有十個甚至更多,不是「四天王有五個是常識」這種梗啦。還有,九在古時候可是個貴數,方才用來形容皇家,這個隱喻當然就是指皇帝有很多孩子了。
其次,那麼九子為什麼不是龍呢?這就好比問,皇帝的兒子為什麼不是皇帝呢?龍是地位的象徵,在皇帝沒有駕崩之前,誰敢自稱皇帝,即使是兒子,這也是殺頭的死罪。龍子各有不同,也正象徵了皇子各有不同。有的喜文,有的好武,有的貪殺,有的善斷,如何擇其優而傳其位則是天子的事情了。
再次,龍性最淫,何故?龍者,天子也,普天下的女子,有天子得不到么。所以龍的老婆指代什麼?當然是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了。為何龍只有一個,龍子的母親卻有很多個,身份也多種多樣,這不正是古代帝王和後宮的一種映射關係么?
還有,龍為何是一種虛構出來的生物?這和西方的君權神授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高權利是由天子掌握,而天子又是龍的化身。這就和普通人群劃分了界限,為家天下的模式夯實了基礎。
最後,最初的龍又是怎樣產生?我們知道一些傳說里就有「化龍」一說,就是本來這個生物不是龍,歷經磨難與劫數,化作龍騰空於九天之上。這不就是隱喻著皇權更替的過程么?還有不少皇帝為了證明權利的正統,把身世向龍的傳說上靠攏。這是為了告訴那些飽讀詩書的士大夫階層么?非也。這是要告訴那些只聽過龍的傳說的百姓階層的,需要讓他們認同皇權的正統。
--------------------------------------------------
當然,這只是龍作為文化符號的一種用法,我個人認為也是一種古代社會最普遍和影響力最深遠的一種用法。既然是文化符號,那麼作為其他用法也是可行的。比如說古代中國作為農耕社會,生存極度依賴降水,所以龍也會作為龍王這個救苦救難的角色出現,你把龍王換成任何一個古代傳說中的神明都可以,比如說菩薩啦,玉帝啦等等。當然這類形象就不是我們本題討論的範圍了。


龍性好淫,喜歡跟各種物種xx,所以生的孩子奇形怪狀,是謂龍生九子。
——如果是龍x龍,生出來的,仍然是純種的龍,要是龍的性狀如此不穩定,龍這個物種不就沒了。
------------------------------------------補充分割線------------------------------------------------
反對沒有「母龍」的說法,柳生的故事裡有龍女,西遊記里有龍婆,總之雖然在神話學上龍被認為是雄性的象徵,但是民間的一般觀念里仍然認為龍是一種普通生物,分兩性,正常生殖的。
單性生物畢竟還是太geek,民間傳說接受不了,至少對於龍這種大眾生物接受不了。
------------------------------------------吐槽分割線------------------------------------------------
這種話題就別引用百度百科了,一點節操都沒有的地方
不是沒出處的野雞說法,就是網路遊戲胡編亂造的設定,看那個東西浪費生命


龍王龍王,莫不成老龍姓王?


0019

既然說到了龍,我就順便說一下龍的九個兒子吧。傳說中「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的這九個兒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的還是比較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老大囚牛,我們常用「對牛彈琴」來比喻不懂音樂。可是,囚牛卻喜音樂,常常蹲立於琴頭接受藝術的熏陶;老二睚眥,我們現在也有一個成語叫「睚眥必報」,就是說他的。睚眥生性嗜殺喜斗,所以常常被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狴犴,長得像老虎,非常有威力,喜好訴訟,是個「執法狂獸」,常見於古代牢門之上,用來震懾囚犯,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是辨明是非,伸張正義的神獸;老四狻猊,長得像獅子,和現在獅子一樣是個不喜歡運動的傢伙,喜歡靜靜地坐著發獃,倚靠在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老五饕餮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是個「吃貨」,並且是超級能吃的那一種,常見於古代烹飪的鼎器上,夏、商青銅器便可到處可見饕餮紋,是一個有首無身的猙獰猛獸; 老六椒圖,長得像蚌,性情非常溫順,常見於大門上,銜環守夜,阻攔小人,是求學,求子,升職的保護神;老七贔屓,龜形有齒,氣大好負重,一般背負石碑於宮殿中,更多是被用來給帝王馱功德碑,幾乎每一個帝王陵寢裡面都有他。贔屓被認為是長壽、吉祥,走鴻運的保護神;老八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是個好奇的人,喜歡站在高處張望,常站立於建築物屋脊,作張口吞脊狀,就是每一棟建築上都有的鴟獸,根據房屋等級的不同鴟獸數量也不同,最多的是北京故宮太和殿有10隻。螭吻被認為是宅院守護,驅邪納福,安居樂業的神獸;老九貔貅,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皮休,又叫辟邪,從名字我們就能看出這是一隻非常好的神獸,即能招財,又能守護財富,掌握財運,是招財進寶的保護神。但他生性兇猛,專吞金銀肚大無肛,只進不出,有點吝嗇鬼的氣質。

龍的這九個兒子現在你能叫出幾個的名字了?叫不全吧,查字典去吧,下次去古建築裡面參觀,你就找出龍的兒子們,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讓你的朋友震驚去吧!還有一點令我感到納悶的就是,龍的兒子們為什麼一點都不像龍?這基因變異的也太明顯了。我一個做遺傳基因研究的朋友告訴我,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是物種雜交的結果,也就是說龍分別和牛、不知名怪獸甲、老虎、獅子、不知名怪獸乙、蚌、烏龜、鳥、不知名怪獸丙雜交才產生了這些怪獸。可是生物學知識告訴我們,不同物種之間是有著生殖隔離。自然科學又一次陷入無法跳出的怪圈了。但是社會學知識卻可是解釋這種現象,那就是這些怪獸都是部落的圖騰,龍的這些奇怪的兒子都是民族融合的產物!你認為這樣的解釋有道理嗎?


(出自《從三萬英尺俯看中國歷史——傳說時代》)希望能幫到你


龍真的不挑食,連鄉下老頭都操,讀到這篇我真的震驚了


牛犢馬駒,或生鱗角,蛟龍之所合,非真麟也。婦女露寢, 為所合者亦有之。惟外舅馬氏家,一佃戶年近六旬,獨行遇雨,雷電晦冥,有龍探爪按其笠。以為當受天誅,悸而踣,覺龍碎裂其褲,以為褫衣而後施刑也,不意龍捩轉其背,據地淫之。稍轉側縮避,輒怒吼,磨牙其頂。懼為吞噬,伏不敢動。移一二刻,始霹靂一聲去。呻吟塍上,腥涎滿身。幸其子持蓑來迎,乃負以返。初尚諱匿,既而創甚,求醫藥,始道其實。耘苗之候,飠盍婦眾矣,乃狎一男子,牧豎亦眾矣,乃狎一衰翁。此亦不可以理解者。

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個變態


把龍當成宙斯就可以理解了吧。


龍還有個小兒子,和蝦子生的.大家都叫它龍蝦!


我是來標拼音的,讀書少呀,沒辦法,詳細解釋看樓上各位大神吧。

一種說法:囚牛(qiúniú) 睚眥(yázī) 嘲風(cháofēng) 蒲牢(pǔláo) 狻猊(suānní) 贔屓(bìxì) 狴犴(bìàn) 負屓(fùxī) 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說法: 贔屓(bìxì) 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蒲牢(pǔláo) 狴犴(bìàn) 饕餮(tāotiè) 蚣蝮(bāxià) 睚眥(yázī) 狻猊(suāní) 椒圖(shūtú)


成龍:能不能好好給我放個假?


龍生九子的話,大概可以理解為龍和各種不同的生物啪啪啪生下的雜交品種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五雜俎·卷九·物部一》:
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污者。嶺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於空中,驅龍使起,龍見女即迴翔欲合,其人復以法禁,使不得近,少焉,雨已沾足矣。

不過,實際上,龍生九子這個說法,僅僅是因為明朝皇帝的腦洞而臨時胡亂拼湊出來罷了

裡邊還參雜著印度舶來貨呢,所以覺得龍王(娜迦)不算龍的人,真的是雙標苟無誤


《戒庵老人漫筆》:
李西涯懷麓堂集云:「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雲得於其師左參政贊者止此。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復命。」

《明語林》:
泰陵一日遣中涓問李西涯:"龍生九子,其名狀云何?"涯以詢編修羅屺,屺疏以對:"一曰囚牛,好音,以飾胡琴;二曰睚眥,好殺,以飾刀首;三曰嘲風,好險,以置殿角;四曰蒲牢,好鳴,以刻鐘鈕;五曰狻猊,好坐,今佛座獅子是也;六曰霸下,好負重,今以負碑;七曰犴狴,好觸邪,今畫獄門;八曰贔屓,今以鏤碑緣;九曰蚩吻,好吞,今殿脊獸是也。"

《浪跡續談》: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之說,不知始自何書,《升庵外集》云:「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因羅巳、鎦績之言具疏以對,今影響記之,一曰螭吻,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廈,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狻猊,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圓,好閉,故立於門鋪。」

《萬曆野獲編》:
【龍子】長沙李文正公在閣,孝宗忽下御札,問「龍生九子」之詳。文正對云:「其子蒲牢好鳴,今為鐘上鈕鼻;囚牛好音,今為胡琴頭刻獸;睚眥好殺,今為刀劍上吞口;嘲風好險,今為殿閣走獸,狻猊好坐,今為佛座騎象;霸下好負重,今為碑碣石趺;狴犴好訟,今為獄戶首鎮壓;贔屓貝財好文,今為碑兩旁蜿蜒;豈吻好吞,今為殿脊默頭。凡九物皆龍種。」
此見之《懷麓堂集》者。而實不止此。又有憲章性好囚,饕餮性好水,蟋蜴性好腥,蠻全性好風雨,螭虎性好文,金猊性好煙,椒圖性好閉口,虭多性好立險,鰲魚性好吞火,金吾性通靈不寐,此又見《博物志》諸書者。蓋苗裔甚夥,不特九種已也。且龍極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最為大地災害。其遺體石罅中,數十年後,裂山飛出,移城郭,夷墟市,所殺不勝計。比入海,往往為大魚所噬,即幸成龍,未幾輒殞,非能如神龍應龍之屬,變化壽考也。又前代紀述中,有感婦人而誕小龍者,若漢高祖之母,龍據其上,乃生赤帝,成炎劉不億,抑更神矣。
又龍生三子,一為吉吊,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瘺。

之後可能有新內容更新,待續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神話 |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