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怎樣實行?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設立了以首級計算軍功的制度,後來發展完善為二十等爵制。
每個首級進爵一級,賞田宅一處。
可是在古代戰爭中,軍隊都是以百人隊或更大的單位結陣作戰,那麼為了維持陣型殺死敵人後肯定不能當時就去割人頭吧。但是如果等戰勝後再去割,那又怎麼分得清哪個人殺了幾個?還有如何有效防範搶人頭,賞罰不公一類的事件?望對這方面有研究的大神解答一下


我來拋磚引玉吧。

先說一下所謂二十等爵吧。

二十級爵位可以按實際地位和待遇,由低到高大體分為「士——比大夫——卿——侯」這四大等級。


士:

公士:是最低等級的爵位。兵馬俑中那些不穿鎧甲、只著布衣的弩兵都是這一爵位。這一級可以同時分得一頃田(100畝)、一宅(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的宅基地,還有一名庶子幫你干農活。

上造:兵馬俑中身穿鎧甲、戴著紅色或黑色麻布頭巾的步兵就是「上造」。

簪裊:「裊」有馬具的意思,簪裊就是給馬帶上馬具。顯然這是和車騎相關的兵種獲得的爵位,兵馬俑里駕車的御手就被認為擁有這個爵位,他頭戴單板長冠,身穿的鎧甲也更厚實嚴密。這一等級算是軍士長,可以得三頃田、三「宅」的宅基地。

不更:「不必服更」之意,從這一級別開始就可以免除更役。這一級別一般擔任戰車上三人中負責手持長兵器作戰的「車右」。


比大夫:

大夫:這一級一般擔任「車左」,也就是手持弓箭射擊戰車車長。

官大夫:可得七頃田、七「宅」的宅基地。

公大夫:從這級往上開始算作高爵,社會地位也提高了,見了縣令、縣令秘書(縣丞)只行揖禮,不用拜倒。

公乘:出入可以乘公車(公家的車)。


卿:

五大夫:從這級往上,開始享受「卿」級待遇,能有三百家以上的納稅收入,擁有這一爵位的通常都是將軍。「五大夫」為爵位的分水嶺,「五大夫」及其以下爵位的待遇都不算高,但往上的爵位各種待遇就明顯增長了。

左庶長、右庶長:庶長是「眾庶之長」,也就是「百姓之長」的意思,它一開始是官職,後來漸漸變成純粹的爵位名稱。

左更、中更、右更:「更」有「管理更卒」的意思。

少上造、大上造:也就是可以統領「上造」爵的士兵。

駟車庶長:是「乘坐駟馬之車,當眾庶之長」的意思。

大庶長:卿級待遇里等級最高的。


侯:

關內侯、徹侯:最高的兩級。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前者有「侯」的稱號,但沒有實質上的封地,平時住在咸陽;後者則是實至名歸的「侯」,有自己封地,但他們只有徵收封地賦稅的權利,不能對封地進行實際治理。

再說說秦國的軍事指揮系統。

秦軍基層戰鬥單位為什伍制:

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一人;兩「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一「屯」,設屯長一人;兩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設「五百主」一人,領親兵衛隊「短兵」五十人;十「百」設「二五百主」一人,也叫「千人」,領短兵百人。(《商君書》)


所以秦軍的基本作戰單位很可能就是大軍團中的小隊配合作戰,如果有人斬首一級,那麼伍里的其他人會掩護他割去首級,綁腰上。戰後根據你腰裡掛了多少人頭統計個人戰功(同情畫面還原能力太強的同學...)


當然這只是統計戰功的基礎,在此之上還有別的方式統計戰功,不然一個像孟(lan)賁(bo)一樣的猛人隨隨便便砍二十個人不就爵位升到頂了?


那王翦(滅楚的那位)還發牢騷說哎呀政府對待我們這些武將太刻薄了,戰功卓著也沒能封侯啊。

原因是,看首級是基礎,針對低等爵位的戰士,而不是那些指揮作戰的將領的。


軍官的爵位是按照集體功勞計算,如果自己部隊的斬首達到了三十人以上,該隊的百將、屯長才能記功;如果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人、野戰中斬首兩千人,指揮作戰的將軍才能記功,從軍吏到將領都會受到賞賜,所有戰鬥人員都會進爵一等,而大將、御手、驂乘有可能進爵三等,為了讓軍官安心指揮,最大限度的獲取集體勝利,《秦律雜抄》還明確禁止軍官親自上陣。


而為了保證戰鬥的有序進行,將士不必分心,秦國軍隊在軍功授爵的制度也有適當調整。如果戰鬥很兇險,會把記功條件放寬一些,比如攻打城邑的敢死隊,他們每隊十八人,如果全隊能斬殺敵軍五人,全隊都會進爵一級,如果有人戰死,爵位則由他的家屬繼承,但如果死者並沒有死,就會免除他家屬的進爵,同伍的人因為隱瞞真相而被罰為隸臣(國家管理的男性奴隸,女性奴隸成為隸妾。)。


至於驗功,那也是相當的嚴格。戰後會把斬獲的首級公開展示三天,稱為「暴首」「驗首」(《商君書》),軍官核實需要三天,這三天里如果有人有異議,還要去軍官處打官司,找證人證明。一旦確認,斬首記錄會送到戶籍所在的縣,由縣政府論爵,而且必須三天內完成,不然縣尉要被撤職的。(什麼叫「政府很作為」)


如果發生爭搶首級的事情,一旦發生械鬥,《法律答問》里規定,「百步以內發生兇案,所有人都有義務制止」(強制性見義勇為),所以爭搶首級這種事兒一定會發生的,但一定是偷偷摸摸發生的。某秦簡(忘了)記載的,公元前266年,秦國奪取魏國邢丘,就在「戲」發生了一次爭搶首級的案件,被路過的另一個秦兵阻止。

多說兩句,軍功授爵制很明顯有強化社會等級分化的功能,但也是一種保證社會階層流通的方式,爵位高低不僅僅是關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財富、尊嚴等切身利益,還可以通過爵位贖還親人的罪行,或者折抵自己親人的法律地位。比如可以交還兩級爵位將自己親人中的隸臣妾贖為庶人,或者把交還一級爵位將自己的妻子贖為庶人等等。參軍作戰—獲取首級—授予爵位—重獲自由/出人頭地,只要遵循這一套流程,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商君書》中說,「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顯見,這套制度就是為了耕戰服務的,有的觀點認為這套制度導致秦國統一後無法適應和平環境,戰時的法令依然通行全國,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但是這套制度卻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滅亡,漢朝依然實行這套制度,到了漢武帝時期還經常能看到劉徹為了宣揚自己的德行,給臣民賜爵這樣的記錄。


能想到的就這些,如果隨時想起來再隨時補充吧。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秦朝穿越指南》這本書,挺生動的,陝師大出版社出版,作者張不叄。

第一次答長題,緣分吶。


????????? 、?????、??? 、????、???五等,大概相當於公侯伯子男。近代以來除了王族,爵位已經被廢除了。但是泰國貴族的地位依舊很高,貴族的名字中含有爵名,以此區分等級,比如小寶·韋·鹿鼎公這樣。


建議此問題增加「眼科疾病」話題


我還在想泰國也封爵么?


誰加的話題[泰國]


泰國什麼時候實行了我們的軍功爵制度!!!……


泰國什麼時候有軍功制度了?


高票回答有些錯誤(高票兵馬俑部分應該沒有錯,兵馬俑都是五百主擔任百夫長這樣高一級的皇家部隊)

秦國佔據的是西周的老家,根據度量衡考古,秦國使用的是和東周一樣的度量衡體系,可以認為這就是西周的度量衡體系。根據這套體系可以反推西周和秦國的基層體制。

西周初期12戶24丁為1村,16村192戶為1甸,5甸為1鄙、10甸為1邑、20甸為1都。到了商鞅變法時,人口繁衍,商鞅分公田、開阡袹,1頃等於原來1夫的2.5倍,原本四家的田地,現在可以養六家,1甸百井200戶增加為300戶。隨著生產力的進步,1甸西周出1車,商鞅出3車。原本1甸,西周只有100人3甲、春秋初期有100人5甲、商鞅有300人15甲、長平有300人60甲、兵馬俑有300人210甲。

同時商鞅還廢除了原本200戶里100隧人不當兵的習俗,現在1甸300戶600丁300丁都當兵,但是只有伍長60人是士,也就是爵位上的公士,原本諸侯的兩司馬才能當下士,天子的伍長才能當下士,但是秦地原本就是天子之地,春秋很多諸侯最後也無視天子,伍長就是士,到了商鞅變法,伍長還沒有甲,到了長平之戰時,伍長公士也有甲了,而兵馬俑里那些低級長戟甲士居然達到了所有長戟兵的七成,不知道是選拔的精銳還是各地披甲率已經如此。而兵馬俑那些沒甲長戟兵和弩兵則是普通的庶人。庶人以下是奴隸(庶子)。公士有田1頃、1宅、1奴隸(庶子),因為1頃相當於現在80市畝,一家人,休耕一半,也還是耕不完,必須再加上一個奴隸(庶子)才能耕40市畝。

西周實行的是伍長(天子下士)、兩司馬(諸侯下士、天子中士)、卒長(諸侯中士、天子上士甸長)、旅長(諸侯上士、天子下大夫鄙長)、師長(諸侯下大夫、天子中大夫都長)、軍長(諸侯中大夫、天子上大夫卿)的體制。

而隨著晉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的出現,和人口的繁衍,開始發展為5人伍長(晉國下士)、25人兩司馬(晉國中士)、100人卒長(晉國上士)、500人旅長(晉國下大夫甸長)、2500人師長(晉國上大夫鄙長)、12500人軍大夫(晉國下卿都長)、軍佐(晉國中卿縣長)、軍將(晉國上卿郡長)的體制。

根據武經總要引裴子兵法,結合青海大通漢簡、出土兵器十六年大良造庶長鞅、商君書、史記秦始皇本紀琅邪台刻石:商鞅變法初期,只有十二等爵,大良造是第十二等爵。一級,公士,伍長。二,上造,什長。三,簪裊,50人屯長(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那三人之一)。四,不更,百將(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首),100人列長,不用參與夜間巡邏。五,大夫,五百主,500人隊長。六,官大夫(青海大通漢簡千人為官),二五百主,1000人官長。七,公大夫,軍候,5千人曲長。八,公乘,校尉,2萬5千人部長。九,五大夫,將軍12萬5千人。十,客卿左庶長(左翼帥)25萬人。十一,正卿右庶長(右翼帥)25萬人。十二,大良造庶長(主帥)25萬人。商鞅一開始只可能是客卿左庶長(商君書),公元前354年佔領河西後升正卿右庶長(商君書),公元前352年佔領安邑後升大良造庶長(出土武器)。商鞅變法初期秦國只剩200萬人口,一家五口出二丁,十二等爵制對應大概是75萬男丁,沒必要設置那麼多等級。

公士:兵馬俑中身穿鎧甲、不戴頭巾的步兵就是「公士」。

上造:兵馬俑中身穿鎧甲、戴著麻布頭巾的步兵就是「上造」。

簪裊:「裊」有馬具的意思,簪裊就是給馬帶上馬具。顯然這是和車騎相關的兵種獲得的爵位,周制一車百人,兵馬俑里車上兩個副手就被認為擁有這個爵位,他頭戴單板長冠,身穿的鎧甲也更厚實嚴密。這一等級算是50人屯長。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受田數額為3頃(300畝,240步為1畝),受宅數額為3宅(宅地的標準是以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出土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乾草也說明其與車騎相關。

不更:戰車上三人中的車長。因為一個夜間巡邏隊只有50人,所以百夫長不必參與巡邏。

《史記 ? 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十年(公元前346年),秦民大說...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後期秦國地盤增大,人口也因為推廣牛耕而增多,增加到十六等爵,大良造是第十六等爵,最後又增加到二十等爵。一級,公士,伍長,二,上造,什長,三,簪裊,屯長(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一),四,不更,百將(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首,百夫長),五,大夫,五百主,六,官大夫,二五百主(也就是千夫長),七,公大夫,曲軍候5000人(一縣5000戶,所以級同縣丞,所以見面不拜),八,公乘,部校尉25000人,九,五大夫,將軍12萬5千人(王陵以5校尉攻邯鄲,後增加為10 校尉),十,左庶長(左翼帥2將軍10校尉),十一,右庶長(右翼帥2將軍10校尉),十二,左更(2將軍10校尉),十三,中更(2將軍10校尉),十四,右更(2將軍10校尉),十五,少上造(中軍副帥),十六,大上造(大良造)(中軍帥),十七,駟車庶長(後勤帥2將軍10校尉),十八,大庶長(主帥),十九,關內侯(倫侯),二十,徹侯/通侯(列侯)。二十等爵制對應400萬人口、150萬男丁,而因為奴隸眾多(公士階層30萬、上造階層30萬、簪裊階層9萬、不更階層6萬、大夫階層1.5萬、官大夫階層1萬),則總人口大概能達到500萬人口。

秦始皇統一後,於琅邪台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徹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關內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大庶長)隗林、丞相(駟車庶長)王綰、卿(大良造)李斯、卿(少良造)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

只有伍長、什長、屯長級的甲首才算軍功,無甲小兵是要俘虜作為奴隸的,不然公士、上造 、簪裊、不更的奴隸哪裡來?

周朝是用耳朵記功,秦國是鼓勵用腦袋,因為可以嚇人,誰敢和腰間一圈腦袋的秦兵對戰?

然後我們來看長平之戰,秦國80萬奴隸380萬民,也就是150萬丁,也就是30萬公士甲士,這些人有奴隸代替耕種,可以脫產作戰。為了應對西北游牧、太原趙軍、虎牢關魏韓軍、武關楚軍,需要留10萬甲士在各地防守,進攻長平的就只有20萬甲士40萬勞役。趙國三百萬人口100萬丁,其中20萬是甲士,除了太原守軍,大概15萬甲士集中在長平,另有勞役30萬。秦軍前期損失3萬甲士、後期損失7萬甲士,幹掉了趙軍,這10萬損失里是有保底3萬敢死隊是可以升一級的,秦王還徵發了附近河內郡10萬壯丁,也是保底升一級,再加上10萬秦軍,也就至少需要23萬奴隸用於獎勵,趙軍45萬人,前期損失3萬,後期戰死、餓死、坑死的主要都是渡河的12萬甲士和5萬韓地民兵,留守的25萬勞役至少殘存23萬。之後秦軍趁勢佔領長治盆地、太原盆地和洛陽盆地,但是因為這些地方守軍不足5萬,基本是沒多少軍功的,秦國軍功重野戰而輕占城,曲5千人1000甲士野戰消滅2000甲士才算立功,部1萬5千大軍、5千甲士攻城則要8000甲士人頭。百將手下100人只有20甲士,要拿到33甲首,百將和屯長才能升級,自己拿不到甲首還要被處死。

《商君書》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軍。 爵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

其戰也五人來簿為伍,一人羽而輕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則復。

夫勞爵,其縣過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勞爵,能[熊]。

五(十)人一屯長(50兵),百人一將(100兵、20甲)。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甲)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

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國封尉(25000人),短兵千人。將(125000人),短兵四千人。戰及死吏,而輕短兵,能一首則優。

(25000人、5000甲)能攻城圍邑斬(甲)首八千已上,則盈論;(5000人、1000甲)野戰斬(甲)首二千(33*50=1650),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五大夫)盡賞。

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裊、就為不更;故爵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短兵百人),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為國治,就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為公大夫(七大夫)、就為公乘、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賜邑三百家,有賜稅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卿),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故客卿相(左庶長),論盈,就正卿、就為大庶長(右庶長);故大庶長(右庶長)就為左更;故四更(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也,就為大良造

以戰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將軍以不疑,致士大夫勞爵。其縣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其獄法,高爵訾下爵級。高爵能[熊],無給有爵人隸仆。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

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級一等,其墓樹級一樹。

其攻城圍邑也,國司空訾其城之廣厚之數。國尉(部長)分地,以徒、校分積尺而攻之,為期,曰:「先已者當為最啟,後已者訾為最殿,再訾則廢。」內通則積薪,積薪則燔柱。陷隊之士,面十八人。陷隊之士,知疾斗,不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不能死之,千人環,規諫,黥鼼於城下。國尉分地,以中卒隨之。將軍為木壹,與國正監、與王御史,參望之。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後入者,舉為最殿。其陷隊也,盡其幾者;幾者不足,乃以欲級益之。

《史記》(樊噲)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   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復東定沛,破泗水守薛西。與司馬?戰碭東,卻敵, 斬首十五級,賜爵國大夫(官大夫,千夫長)。常從,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 賜爵列大夫(公大夫、七大夫,曲長)。復常從,從攻城陽,先登,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 間爵(公乘,部校尉)。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   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杠里,破之。擊破趙賁軍開封北,以卻敵先登,   斬候(曲長)一人,首六十八級,捕虜二十七人,賜爵卿(右庶長)。從攻破楊熊軍於曲遇。攻宛陵,   先登,斬首八級,捕虜四十四人,賜爵封號賢成君。從攻長社、轘轅,絕河津,   東攻秦軍於屍,南攻秦軍於犨。破南陽守齮於陽城。東攻宛城,先登。西至酈,   以卻敵,斬首二十四級,捕虜四十人,賜重封。攻武關,至霸上,斬都尉(部長)一人,   首十級,捕虜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為什麼泰國變秦國


`泰`和`秦`傻傻分不清,要麼就是題主是在釣魚。。。


一會泰國,一會秦國還來個他信。我的狗眼


點進來前我在想,知乎人關心的事情真廣,泰國的軍功制度。。。。。


事實上是數算耳朵的,人手一把耳朵,有因為爭奪耳朵自相殘殺的記錄


推薦閱讀:

在你眼中,最完美的冷兵器是什麼?
歷史上有哪些戰役可以稱為軍事奇蹟?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軍事重鎮?它們為什麼能成為重鎮?
殲20對中國空軍實力有多大提升?
歷史上有哪些精彩的預言?

TAG:歷史 | 軍事 | 爵位 | 周朝秦國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