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三個大國:秦、楚和趙,為什麼在秦國統一以後的歷史中,原趙國區域就很少在大的歷史事件中起作用了呢?

原秦國和楚國區域在中國歷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秦國代表的關中地區,在很多朝代的更替中都有很大作用,楚國代表的」楚漢相爭「,清末的湘軍等,甚至我朝開國元老中很多是原楚國區域人士。


趙國區域確實是在古代經歷了一個衰落的過程,但這一過程的起點並非「秦滅六國」,而是「五代十國」。而且這並非是單單一片趙地的衰落,是整個北方的大板塊衰落。所以這個問題問得並不嚴謹,沒有過「是不是」這一關。


下面展開論述:


首先,我們先確認一下趙國區域的大致範圍,做個古今對照:

如圖:山西北半部(今大同、呂梁、陽泉、忻州、太原、朔州)、河北南半部(今邯鄲、邢台、保定、石家莊)、河套地區(今呼和浩特、包頭、烏海、巴彥淖爾)、陝北黃河沿岸地區

那麼戰國結束時,這些地區真得很少在大事件中起作用么?

來,我們好好捋(lv)捋(lv)這個地區的大事件以及出過的發動大事件的人物


反秦與楚漢時期

事件1:巨鹿(今邢台中部)之戰

秦二世三年,項羽率楚軍,於巨鹿擊破秦朝長城軍,使得秦朝徹底喪失了最後一支主力軍團(忽略任囂趙佗的南征軍)。這次實質亡秦,為劉邦入關中,實現名義上的亡秦打好了助攻,從此天下不再是秦帝國的江山。

事件2:井陘(今石家莊西)之戰

漢王三年,韓信率滅魏之後的漢軍側翼,攻滅趙國,並聽取李左車的計策,賺取燕地,實現了劉邦自彭城戰敗後制定的「正面防守、側翼發展」戰略目標,並為進一步攻取齊地奠定基礎,從而徹底扭轉了楚漢雙方的態勢對比。

西漢時期:

事件:3:平城(今大同)之圍

漢高祖七年,劉邦伐匈奴,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用陳平計策方得以逃脫。從此漢匈和親開始,平城之圍奠定了漢初北方政策。

形勢1:漢匈百年戰爭前期:雁門(今朔州右玉)防線

文景時期與武帝初期,原趙地作為防禦匈奴的中部防線,是漢匈和戰之間的關鍵邊境,每次匈奴南下劫掠,代北雁門可謂首當其衝。畢竟此時,漢軍尚未取得河套,雁門、西河、代、太原四郡可謂除過長安以外抗擊匈奴的最為重要的防線。而李廣之得名飛將軍,也是在彼時彼處。

形勢2:漢匈百年戰爭中期:漢武北征

下面是漢武時期歷次北征的出戰情況表(摘自百度)

元光六年冬,遣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103]
元朔元年秋,遣將軍衛青出雁門,將軍李息出代,獲首虜數千級。[105]
元朔二年春,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106]
元朔五年春,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獲首虜萬五千級。[123]
元朔六年春二月,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定襄,斬首三千餘級。[124]
元朔六年夏四月,衛青復將六將軍絕幕,大克獲,斬首虜萬九千級。前將軍趙信軍敗,降匈奴。右將軍蘇建亡軍,獨自脫還,贖為庶人。[125]
元狩二年春,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斬首八千餘級。[126]
元狩二年夏,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斬首虜三萬餘級。[127]
元狩二年夏,遣衛尉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及公孫敖、張騫皆後期,當斬,贖為庶人。[128]
元狩四年夏,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青至幕北圍單于,斬首萬九千級,至闐顏山乃還。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萬人。[129]
太初二年秋,遣浚稽將軍趙破奴二萬騎出朔方擊匈奴,不還。[130]
天漢二年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於天山,斬首虜萬餘級。又遣因杅將軍出西河,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與單于戰,斬首虜萬餘級。陵兵敗,降匈奴。[131]
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發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游擊將軍韓說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萬餘人與貳師會。廣利與單于戰余吾水上連日,敖與左賢王戰不利,皆引還。[132]
征和三年三月,遣貳師將軍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萬人出西河,重合侯馬通四萬騎出酒泉。成至浚稽山與虜戰,多斬首。通至天山,虜引去,因降車師。皆引兵還。廣利敗,降匈奴。

在漢武前期的北征中,雁門、雲中、代等趙地,一直是北征的出發點,這說明了如下幾個問題:1.漢武自馬邑之謀後、乃至高祖自平城之圍後,趙地西部一向是漢朝屯兵養馬的軍事重地;2.右北平上谷等郡作為燕地屢屢成為前期出擊的側翼,在其南部的趙地東部,地緣所系,必然也參與到了東線戰備的後勤、防務乃至出戰中;3.趙地西部在漢武前期,是一個漢朝相對於匈奴的戰略突出部,是在沒有河西走廊時漢廷手上唯一的出征點。漢武前期的漢匈戰爭可謂是漢匈百年戰爭中最為艱難的時期(長安作為漢朝的軟腹屢遭襲擾),趙地西部此時對於漢朝,是為數不多的戰略優勢之一。

到了漢武北征的後期,以趙地西部為核心的燕趙地區作為與由河西走廊、北地五原等西線組成的漢朝雙拳,也在屢屢發揮著徹底打擊匈奴的作用。

圖表1:西漢中前期,軍事可謂事關中土興衰的首要因素,到了西漢後期,北患日輕,經濟問題成為西漢社會的首要問題(從輪台罪己詔到鹽鐵會議,反應了這個趨勢的轉變)。所以在討論西漢後期的趙地重要性時,就要看看經濟了。那麼怎麼看呢?放張圖:

人口,人口密度決定經濟繁榮度與複雜度,人口數量決定經濟基本量,與此同時,人口的數據也反過來是經濟繁榮與否的結果。所以再沒有比人口更能反映古代經濟(簡單經濟)更為適合的工具了。

看圖說話,趙地西部(也即晉地北部)人口密度與關中、川中、荊州等地相仿,而趙地東部(也即如今連稱燕趙的地區)則直接與齊魯、中原、兩淮組成一整塊關東人口密集區。可見,趙地在西漢後半期,在社會經濟層度,稱得上是主力。

莽新亂世時期:

事件4:銅馬軍(河北起義軍)

事件5:劉秀巡河北

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這句童謠載入了史冊,可見後世對於此童言的認可。結合前文西漢末人口密度圖,以河北的人口以及漢末中原的動蕩,河北反而因其不在東西主軸線上的地理位置,成為最佳割據地。劉秀正是得到了河北,韜光養晦,才得以奠定東漢王朝的基礎。而這裡的河北正是趙地東部、魏地北部為主體的燕趙地區。

東漢時期

事件6:竇固北征匈奴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二月,漢軍分四路出擊,其中

①竇固與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士兵及盧水羌兵萬二千騎出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塞;

②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士兵及羌兵騎兵萬人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塞;

③祭肜﹑吳棠率河東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單于兵一萬一千騎兵出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塞;

④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及烏桓﹑鮮卑兵一萬一千騎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塞。

河西為主、燕趙為輔,兩路出擊、進討匈奴,這次的竇固北征延用了這一漢朝特色的北征方式,燕趙雖然並非主力所出,但仍舊是東線輔翼,可見其重要性。

圖表2:東漢民間大多時期,除過北線速戰匈奴和西線纏戰西羌外,延續了西漢末年的經濟態勢。

可見,與西漢末年大致相仿,趙地仍舊是人口經濟的重心之一,當然了,隨著匈奴內遷,趙地西部(山西北部)開始出現人口下降的趨勢,不過這種密度的下降所反應的胡人南遷,反而在日後的歷史中發揮另一番作用,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事件7:袁紹割據河北

袁紹雖然在官渡、倉亭等戰敗給了曹操,但官渡以前的北方,人人以為袁紹能得天下,就連曹營內部也有大批與袁紹暗通款曲的。袁紹之得勢,河北的優勢與袁家的世家身份起了很強的作用,而袁紹的大本營:冀州(趙地東部+魏地東半北部)更可謂漢末三國第一大州。若不是官渡、倉亭兩敗以及袁家內訌,以曹操當年的實力,吞併河北不會如此之快。

事件8圖表3:曹操魏地建國

以曹操在許昌漢獻帝宮廷的地位,所封公爵、王爵,必然是最為曹軍轄區內最膏腴之地,之所以選取魏、並最終在鄴城建立魏公國(以及魏王國),正是因為此處在當時的北方,條件最好。乍一看這好像和趙地東部並沒什麼關係,來我們看一個圖:

魏郡(魏封國)屬於冀州,而冀州只有一個魏郡不是戰國時代的趙地。東漢中平年間,冀州治所從信都遷往魏郡,所以漢末時的魏郡(鄴城)實質上便是以趙地東部為主體的冀州行政中心

魏晉時期:

圖表4:西晉統一圖

趙地此時屬於并州、司隸、冀州等三州。

許倬雲先生講,行政區劃越細密緊湊,說明其地經濟人口發展越密集繁榮,此時的趙地依然承續了兩漢的趨勢,以華夏重心地域的地位存在著。

圖表5:五胡入中原

前文暫且按下不表的,就是這裡了,哇咔咔

趙地西部(山西北部)作為魏晉時期匈奴內遷地,趙地東部作為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入主中原的主要孔道,先後為十六國名單里添加了如下猛人及王國:劉淵劉聰(漢王,都平陽)、劉曜(前趙,都長安)、石勒(襄國,都邢台,後趙都鄴城);慕容儁的前燕(先後都薊、鄴)、慕容垂的後燕(先後都鄴、晉陽);冉閔(冉魏,都鄴);拓跋代國(都雲中)、十六國的終結者:北魏(都平城)

北朝時期:

事件9:北朝首都與北朝霸府

北魏時期,大半時期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以此為基地統一北方

北魏分裂後,西魏北齊的首都選址鄴城,但高家的霸府則在晉陽(太原)

北周滅北齊時,「已報周師入晉陽」,霸府晉陽的淪陷直接宣告了北齊的滅亡

上述三城(平城、晉陽、鄴城)都在趙地範圍,可謂北朝時代中國的樞紐所在

隋唐時期:

事件10:晉陽宮

隋朝的太原延續了北朝時期的政治軍事地位,晉陽宮作為隋朝的行宮,是全國除長安、洛陽、江都以外的常設皇帝行轅,可見其重要性。晉陽宮在趙地。

事件11: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與唐太宗高宗征伐高句麗

隋唐初年的外患,除過漸漸衰落的突厥與尚未興起的吐蕃,真正風頭正勁能與隋唐中土一爭高下的其實是東北地區的高句麗。燕趙之地作為征伐高句麗的最近中土腹地,參戰與後勤也是發揮著憑依作用的主要戰區。隋朝的覆亡,三征高句麗是一大原因;唐太宗的武功,也在征高句麗一項上碰了一臉灰。

事件12:隋末河北群雄

竇建德割據河北成為一大足以與中原王世充、山東瓦崗寨、關中李淵抗衡的勢力,燕趙之地不可謂沒有作用。以至於,李世民在征討王世充時,賺取了來援的竇建德後,也只是在名義上取得了河北,之後還不得不派魏徵宣撫河北民心,以安穩局勢。

事件13:李淵太原起兵

并州可謂李淵的本錢,關中也是在并州跳板的基礎上乘虛取得的,李淵割據與大唐立國,并州實乃龍興之地。結合事件12,趙地即是李唐龍興處,又是李唐重點安撫處,其地位豈止是大事件三個字可以概括的?

形勢3:關東世族的政治地位

唐代官場的政治鬥爭有條主線,寒門士人、關隴功勛與關東世族的矛盾與爭鬥,這裡不必提這一段精彩的矛盾鬥爭往事。單就關東世族這一派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最後代表的籍貫來源看:隴西李氏(甘肅)、趙郡李氏(河北趙縣)、太原王氏(山西太原)范陽盧氏(河北涿州)清河崔氏(河北清河)、博陵崔氏(河北安平)、滎陽鄭氏(河南滎陽)、琅琊王氏(山東臨沂)與琅琊顏氏、蘭陵蕭氏(山東蘭陵)、河東裴氏(山西聞喜)五家(加粗)為趙地,兩家(下劃線)在趙地鄰近或者說趙地外延;其餘一家在秦地(隴西李氏)、三家在魯地(琅琊王、琅琊顏、蘭陵蕭)、一家在中原(鄭)。上述幾大家中以崔(清河博陵)盧(范陽)鄭(滎陽)王(太原)為首,這四姓中,又有三姓四家在趙地。結合唐代政治,世家大族佔據泰半官場的形式,可以說,郡望在趙地的幾大家更是佔據了官場世家的大部分。

事件14: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擾動天下,藩鎮之禍從此流毒。安祿山在叛亂前,佔據范陽(燕趙)、平盧(遼)、河東(晉)三大藩鎮,獲得了當時天下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三。叛亂後,以趙地為叛軍重心,中原兩京為主戰場,叛軍與憑依隴上的官軍展開拉鋸。

形勢4:唐末藩鎮割據

唐末的藩鎮割據,以河北地區最甚最強,軍事能夠威懾中央,政治能夠獨立於中央,經濟受到重度盤剝,文化進一步胡化,這才為河北地區的衰落敲響了喪鐘,而非題主所謂秦滅六國。

五代十國時期:

事件15:沙陀人晉王李克用

朱溫建立的後梁並不像後來的後唐那樣取得了北方的全部版圖,在山西地區尚有唐封晉王李克用和唐封燕王劉仁恭(見下圖)。這是唐末局勢的沿襲,李克用的勢力之於唐末政局並不比朱溫弱,先反唐、後剿黃巢、而後是梁晉之爭。最終後梁還是滅亡在了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之手,後唐也因此建立。還記得高中語文教材選錄的歐陽修所書《伶官傳序》中有這段文字描述李存勖的前期勇武,可謂壯哉: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事件16:猥瑣的後晉石敬瑭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侖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歐陽修

後唐經李存勖後期重用伶官引發叛亂的折騰,也便喪失了元氣。而後的石敬瑭憑藉鎮守河東的勢力,割地降輩,以藩鎮五代的一貫無恥風格攫取了北方政權。無恥之處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所憑依的河東太原,自此兩度奪取天下,再加上李唐龍興太原,太原因此成為中國自稱「龍城」的城市之一。(再強調一下,太原是戰國趙地)

事件17:後漢與北漢

曾經石敬瑭的同僚劉知遠,在石敬瑭入主中原後便獲得了河東割據資格。石敬瑭死後,他兒子石重貴不想像他老子一樣裝孫子,招來主人耶律德光的屠滅,本來耶律德光還想著在開封統治中原,但遼軍卻陷入中土人民的人民戰爭汪洋大海之中,不得不北返。趁著權力真空,劉知遠南下建立後漢。插一句,耶律德光病死在「趙地」。

所謂一報還一報,後漢國祚最終被鄴城留守郭威反滅,劉氏退居太原,史稱北漢。這個北漢與郭威打、與柴榮打、與趙匡胤打,抵抗過三個不世出的猛人,最終敗在趙光義手上,國祚比後周還長。。。順便說一句,楊業是北漢降將。

事件18:宋太宗焚毀晉陽城

趙地的衰落,如果要拿那件事件作為標誌的話,我想拿這件事最貼切。唐末五代乃至遼金的頻頻戰亂,將趙地東部蹂躪糟蹋壞了,從此趙郡邯鄲、魏郡鄴城不復漢唐雄風;而曾做過趙國第一都城的漢唐晉陽城之焚毀,以及太原城的北遷,使得晉陽故地自此徹底成為宋明清防患北境的軍事重鎮,不復當年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五代龍城的榮光。趙地之衰,乃至三晉之衰,乃至北方之衰,從此成為定局。


綜上,且不論趙國是否可以與秦、楚並稱為戰國三大國以及楚國是否稱得上是七雄前三。單就趙國區域在秦漢以後的發展流變而言,趙地並未在秦統六國後便退出歷史舞台,無論在正面、還是反面的影響上,趙地仍舊是中華本土的核心地區之一,每每在國史流變中發揮著或漩渦中心、或發動所在、或樞機要害的作用。宋代以前,這種作用是全面的,宋代以後,才逐步衰落,但絕非不再起作用。


不邀自答!

首先是觀點,趙地也就是晉,對於中國歷史來說不但起重大作用,而且關乎興亡。

曾在果殼看過一篇關於中國古代王朝都城選擇的分析,角度十分新穎。

其中說到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但不同時期的側重有所不同。從西北方的河套隴右到雲中雁門再到東北的幽燕山海關,中原王朝的帝都和軍政中心也從西邊的長安(秦,漢,唐)到太原-洛陽-開封一線(五代兩宋)最終東移到北京南京一線(元明清)

那我們挨個分析,秦,漢時期,長安和洛陽構成了權力爭奪的核心中軸線,晉地成為了中原王朝的軍事緩衝地帶以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屬於帝國的北大門,最重要的軍事重地。漢武帝徹底解決了來自西北方匈奴的威脅,到魏晉時期,威脅主要來自雲中雁門,即山西北部大同一代。

緊接著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帝國北大門徹底淪陷。隨著劉淵在山西境內建國稱帝,開啟了北方十六國混戰的局面。中原王朝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民族融合開始!

趙王石勒,前秦苻堅,鮮卑慕容,然後北魏一統北方,此時秦地長安已經喪失了權力核心的地位,大同,太原,洛陽一線取代原有體系成為新的舞台!

------------重要的分割線---------/


從這時起自宋太宗水淹晉陽滅北漢為止,近500年來晉地的地位空前重要,也有了所謂表裡山河,四戰之地的說法。這五百年來可以說得之得天下,失之失天下!!

一,北魏南遷洛陽,六鎮起義,大丞相高歡在晉陽建霸府遙控朝政,北魏分裂,高洋登基建國。二,周滅齊,隋代周,晉王楊廣弒父,然後李淵父子太原起兵。
三,晉王李治登基,武則天立北都太原,史稱天王三京。
四,河東(今山西),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五,唐末黃巢起義,又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入長安,從此長安徹底成為廢墟。
六,河東節度使李存勖滅梁建後唐,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建後晉....契丹滅晉後,又是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後漢........郭威建後周,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稱帝,建北漢.......


晉王趙光義登基,宋滅北漢後,由於沒了幽雲十六州(山西,河北北部)從此北方無險可守,面對北方遼金愈發疲軟以致靖康之恥。


朱元璋滅元後,封燕王晉王守衛北方,大同宣府總兵也明王朝最重要的軍職之一。而此時帝國的重心已經移至北京。


到了民國時期...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也依舊讓委員長毫無辦法……日軍全面侵華之後,晉冀再次淪為戰場..(雖然幾千年來已是家常便飯了)


綜上,趙地,即山西和河北西部地區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作用?作用就是得之得天下,兵家必爭,為什麼?因為山西以北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勢力範圍,山西以南是中原腹地,以東是華北平原,以西是天塹黃河和陝甘河套地區。因此才叫四戰之地。


這個地方進可攻退可守,此地的得失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性命攸關…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其他且不論,趙地有鄴,有晉陽太原,這兩個城市在大幾百年間一直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兩大城市,代表了山西「北方高地」板塊和河北「關內東北平原」板塊,而山西板塊和河北板塊從東漢到五代十國時期一直是決定了北中國歷史走向的核心板塊——相比來說,關中和中原板塊當然更加核心,但是更多是坐天下的優勢板塊,而不一定是打天下的優勢板塊。
十六國時期河北板塊是一等一的板塊,然後北魏從山西板塊突破統一了北方。隋雖然是從關中板塊起步,但是同源的大唐正是從山西板塊出發統一全國的。中晚唐河北板塊和中央叛亂叫板半獨立,五代時期山西板塊又執掌北中國。
這麼長的歷史階段,包括大唐這個超一流朝代,山西板塊和河北板塊從來都站在歷史前線,而晉陽太原、鄴城也頻頻出鏡。

為什麼題主感覺趙地後來不起作用了?
那是因為山西板塊現在沒落了,河北板塊現在中心遷移到北部燕地而非趙地了。
這兩件事都是北宋時期的。也就是說,趙地從北宋開始沒落。唐末戰爭的破壞肯定是一大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北宋的政治原因,這讓趙地再不復興。
北宋的政治原因,一是五代山西板塊軍閥折騰太大,於是北宋把晉陽太原城拆了,把一個雄關大邑拆成了三線城市,肯定也在政治上打壓山西板塊;二是河北板塊南北分治,燕地歸遼,趙地歸宋,趙地不易守,位於軍事前線,然後距離全國新中心開封太近,因此失去了形成鄴城那樣的板塊中心大城的可能性了。後來,河北板塊因為異族入主而復興了,一直到現在,但是河北板塊的中心再也回不到趙地了,一直在燕地。


秦乃關中,楚乃兩湖,趙是晉冀。
那麼問題也就是河北山西在歷史中的地位了。
劉秀以河北起家,李唐自山西舉旗。東漢及唐在歷史中地位不說了吧。
五胡亂華,就是由劉淵石勒在這興起的,國名都是前後趙。對中國歷史影響如何。
安史之亂,河朔三鎮, 終唐都沒有搞定。殘唐五代一堆事情就是在這裡。
宋遼之戰也是在這裡。草原勢力入主中原,這裡就是橋頭堡。
到近現代,平型關,地道戰,我黨的根基也是在這裡。
如何就是「原趙國區域就很少在大的歷史事件中起作用了呢?」


從秦一統到民國,這個地方從來就沒有消停過啊……題主的結論從何而來~醉了


總感覺題主是個湖南人,非黑


第一,題主說的應該是戰國後期東西兩強是秦趙,並在對抗中進行了多次重要戰役且出現多位一流名將。

為什麼戰國後期秦趙征戰成為國際主流?這是秦帝國統一戰爭的外在表現,秦國由關中發源統一關東,佔據黃河天險征服河東地區(上黨/太原/大同等高地),然後由河東地區經太行八陘(太行山脈的八條要道)進入河北平原,這是關中政權征服關東地區必須進行的過程(十六國期間前秦統一前燕,南北朝後期北周統一北齊都是這條路徑),因此趙國後期在客觀原因上成為抗秦主力,除其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增外,趙國關鍵的地理位置讓趙國成為了秦國統一關東最大的障礙。

第二,題主說的趙國在這段歷史之後在歷史上籍籍無名,那隻能說題主對我國古代歷史還需要多加學習,趙國主要區域就是山西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邯鄲,太原,大同,代,鄴城)等地,我直接舉例:

光武帝依託河北統一全國建立東漢;

袁紹/曹操坐擁冀州統一北中國;

十六國期間鄴城成為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東魏/北齊各政權的行政中心,也是爭奪中原的重鎮

唐之後我就不多說了。。。

自古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燕趙又是中原腹地,不可小覷。


劉秀河北稱帝統一,東漢末年黃巾軍河北起義,曹操評定當時最大勢力河北袁紹從此才有了制霸天下資本,西晉五胡亂華,石趙,慕容諸燕,乃至定都河北鄴城的高齊(雖然高齊家有名的殘暴,但漢族士族還是很強大的,有唐一代,山東士族(太行山以東)佔了唐代宰相的大部分)。盛唐安史之亂,河朔三鎮(有句話:河朔三鎮興則唐衰,河朔三鎮衰則唐亡,這裡的具體細節題主可以看看唐,河朔三鎮,契丹與奚族歷史),五代後,宋太祖趙匡胤涿郡,黃袍加身這件事就發生在河北。後面的歷史就不說了,宋遼,宋金,金蒙,明燕王靖難……可以說題主完全反了。

好像是原楚地,在秦後千年歷史中並沒有產生過絕對的影響力,諸如南漢,南平,南楚這些割據時代的小國都逃不了被北方和江南政權吞併的命運。直到近代晚清好像才有了大動作吧?


誰說沒有啊。秦末的關鍵戰役:巨鹿之戰就是因趙國而起的。
就像唐朝末年,梁晉爭霸也是相當精彩的。
趙國的地理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山西大部和河北西部,這一帶號稱山河表裡,近代也出過例如閻錫山,徐向前這些名人的。


作者:zhen-liang
鏈接:天通苑房價為何是北京窪地?同樣3萬多的房,有人不買北五環邊天通苑,而選擇購買燕郊及其他六環外房源? - zhen-liang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上海灘的閘北和霞飛路區別,比老家好一大截,
韓國電視劇奇皇后朝鮮最低食物鏈是蒙古的北京貧民窟,不是南蠻嗎?

說一句比較傷自尊的話,民國時代的國,在西方世界的普遍印象,基本上是一個愚昧、動蕩、無可救藥的落後國家,哪怕與黑非洲相比也毫無優越之處。

確實,當時的國雖然還擁有古老的璀璨明,但在西方人的眼,卻早已輝煌不再,被時代所拋棄。遍地都是破敗不堪的世紀鄉村,貪婪野蠻的軍閥和盜匪,以及與現代化生活完全無緣,時刻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可悲窮人——正如同我們這些現代的國人,用充滿優越感的眼光去看待非洲人一樣。


而僅有的少數例外,就是位於那些通商口岸里的一系列「明」孤島,確切地說,就是那些由外國管治的租界。在西方人眼,這些租界被視為連接「現代西方」和「傳統國」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樑。


而其最大也是最繁華炫目的一座「橋樑」,則莫過於大上海的「十里洋場」了。

那麼,民國時代的東方魔都大上海,究竟又是怎樣的一副面貌呢?


當年的舊上海,素有「東方不夜城」之稱,又被喚作「東方的巴黎」,以及「冒險家的樂園」。

叮叮噹噹的有軌電車,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閃耀著霓虹燈光的十里洋場,渾身咖喱味的印度阿三,戴著藤帽打著綁腿的安南巡捕,西裝革履、趾高氣揚的各國洋人,一口流利外語的金絲眼鏡買辦,身穿旗袍、牽著寵物狗的摩登女郎,走街串巷、黝黑乾瘦的黃包車夫,賣白蘭花和梨膏糖的饒舌小販,滿臉菜色的碼頭苦力,收音機廣播里放送的崑曲和京劇,用「標準石油」鐵皮桶搭建的閘北棚戶屋,衣衫襤褸、偷偷剝樹皮充饑的鄉下乞丐,面黃肌瘦、神色黯淡的大煙鬼……


當民國時代的國農村全面破敗,不但農民生計艱難,餓殍遍地,就連地主也大量破產的時候,充滿了現代氣息的魔都上海,顯然格外具有吸引力。因此,幾乎每一年都有許多外地人前來上海謀生。而上海灘從1840年的荒蕪蘆葦灘,發展到20世紀的國第一大城市,也是得益於全國人口和財富的不斷湧入——雖然不如後世的「深圳速度」,但也算是發展得很快了。


此外,在民國年代,那些失勢下野的軍閥政要,前清王公們,為了防備遭到昔日仇家的秋後算賬,以及享受現代化的高質量生活,也都喜歡扎堆地往上海和天津的租界里鑽(例如《情深深雨蒙蒙》裡面女主角的老爹,虛構的東北軍閥陸振華),一旦局勢有變,又可以立即再次出山,猶如現代的海外政治避難者一般——只不過當時在國人的土地上,就到處是洋人的地盤,所以政治避難只要跑幾步路就可以了。


總之,除了沒有網路和電視之外,現代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在上海基本都能搞得到,現代人穿越過去不會有太多的不適。雖然那年頭上海的治安遠不如後世,黃金榮、杜月笙這樣的黑幫分橫行幾十年無人能治,但比起四川袍哥闖進成都市政府綁肉票的囂張程度,上海的社會秩序在民國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但是,這一切從西方傳來的現代化明生活方式,主要都集在租界的十里洋場。而十里洋場外面的上海市區,就沒有那麼美好了。


首先要注意的是,雖然當時的上海已是遠東最為現代化的繁華都市,但是與如今基礎建設極佳的上海不同,除了公共租界以外,居住在華界的相當一部分上海市民,是用不上電也沒有自來水的,市容市貌呢,用現代國的東西不好類比,總之基本上就跟大家在國際新聞里看到的印度和巴西貧民窟差不多。


你知道嗎?在民國年間上海閘北的棚戶區,幾乎人人都會穿牆術!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洋貨的大量衝擊,江浙地區農村普遍破產,城市卻畸形繁榮。於是,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甚至破產地主,全都一窩蜂地湧進大上海找飯吃。但這些人既無化又無技能,進城之後混得好的百無一。大多數人只能去扛大包,賣香煙,拉黃包車,當傭人,或者進工廠當小工,收入都很低,而且很不穩定,說不準啥時候就折本或失業了。所以買房是奢望,租房也困難。


當時,剛剛招募進廠的紡紗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錢,一個月才9塊大洋。而技術很熟練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4個銀元的月薪。魯迅家的女傭在包吃包住之餘,月薪才3塊大洋……所以說什麼民國時代紡織女工的月薪能夠達到二三十個大洋,完全就是在胡說八道——要麼這個「紡織女工」其實是工頭或者「金領族」技術骨幹,要麼就是她其實拿的是金圓券……這具體又是個什麼坑爹玩意兒,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總之在發行了不到一年之後,就有很多人都喜歡拿金圓券代替衛生紙來擦屁股,因為它比衛生紙還便宜。


更要命的是,那些公司在明面上規定的工資,實際上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落到工人手,因為間扒皮的惡棍極多,而且個個扒起來都異常兇狠。


例如在二十年代初,上海飛星人力車公司實行定額薪水,每位車夫每日四角錢,月薪12元。但車夫真正到手的只有一角五分,連喝稀飯都不夠,剩下一大半都被有幫派背景的工頭剋扣。如果硬頂著不肯孝敬的話,被打斷手腳都還是輕的,裝麻袋丟進黃浦江的也不少。


而當時上海幾乎所有的招工市場,都被幫派(主要是青幫)包攬,企業必須給這些幫派大筆孝敬才能招工,想要繞開都不行。有時候還得容忍這些幫派往企業里塞進去一幫吃閑飯的人,否則就會被砸(日本紗廠之類背景深厚的硬骨頭例外)。所以這些不勞而獲的工頭,不但殘酷剝削工人,還能倒過來勒索敲詐自家老闆——在他們這些無惡不作的狠人面前,沒背景的資本家其實跟被剝削的工人沒啥兩樣。


在這種處處受制於人的情況下,縱然企業家有心善待工人,也因為被黑道壓榨脅迫,而做不成事。


而上海的房價又是出了名的貴,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樓梯轉角下邊一個七八平米的放掃帚雜物的小亭間,月租竟然就要10塊大洋以上!如果借用廚房的話,還要另外多付錢!你讓那些低收入的外地人去租房,剩下的錢就只夠他去喝西北風。租不起怎麼辦?要麼學習三毛流落街頭,要麼就去住貧民窟。


那時候的上海閘北,以及其它很多大城市的近郊,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貧民窟,具體可參見當今印度的孟買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現代的巴西貧民,好歹還能用鐵皮、石棉瓦和塑料布搭建一個小屋。但那年頭的國工業落後,連上述這些工業品都不是貧民能弄到的,他們只能用更原始的方式蓋窩。


當時,各地來上海謀生的農民,從鄉下運來毛竹、蘆席和篾片,把毛竹烤彎,插在地上,搭出一個半拱形的架,上面蓋上蘆席,周圍捆上茅草,在向陽的一面割出門來,地上鋪塊爛棉絮,就是一家人的住所。這種簡易窩棚俗稱「滾地龍」,高度僅到成年男的腰部,進進出出必須深彎腰,夜裡回去瞧不見入口,一不小心就會穿牆而入——就跟學了穿牆術似的。
這樣簡陋的「滾地龍」窩棚,通常來說都是非法建築,自然是既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最多也就是幾百戶人家可以分到一個公用水龍頭,每天早上排長隊輪流取水——據說很多都是從消防栓上私自接的——夜裡經常因為煤油燈打翻而爆發火災,住起來既不安全也不舒適。
根據記載,曾經有個住「滾地龍」的民工跟人有仇,晚上正靠著茅草牆吃飯呢,突然被一把長刀扎了個透心涼——原來他的仇人站在牆外給他來了一刀!如果你不了解當時上海貧民窟的建築結構,肯定會以為這是武俠小說里的情節。
如果有人能夠收集到許多「美孚石油」或「標準石油」(當時向國輸入煤油燈的最大兩家公司)的油桶,剪開鐵皮做一層屋頂,那麼就已經算是貧民窟之的「豪宅」了
比起民國時代的貧民窟來,咱們如今號稱髒亂差的「城村」,簡直就像是天堂啊!
不過,比起如今印度城市裡那些連貧民窟都沒得住,只能睡在馬路上打地鋪,然後在睡夢之半夜被汽車軋死的窮人而言,民國時期上海的貧民窟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雖然當時全國各地的破產農民們紛紛湧入上海,試圖在這座貌似很繁華的大城市裡謀得一條生路。但事實上,雖然在民國前期,上海的輕工業一度很興隆。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上海工商企業大批倒閉、停產和減產,居民就業形勢一直很糟糕。根據1935年的一份調查,全城400萬人口之,竟然有60萬以上的工人處於失業狀態——這是多麼龐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啊!
而那年頭既沒有失業保險又沒有低保補助,失業工人的下場比現在凄慘得多,在經濟形勢最悲催的那些年頭,每天早上在上海街頭都能找到不少餓死凍僵的「路倒」屍,而蘇州河裡的浮屍數量,估計也能跟當今的印度恆河(印度人習慣於水葬)相比——現在明白我黨為什麼能夠在上海組織工人起義了吧!
在舊上海真正一直保持著畸形繁榮的,是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得益於聚居在上海租界的大批富人,十里洋場的消費能力一直非常旺盛,總算是給了窮人們拉黃包車、當小販、擦皮鞋和混黑幫的生存機會。
當然,如今絕大部分的民國背景小說,尤其是言情小說,主角一旦到了那個時代,通常都會自動投胎成大戶人家的小姐少爺,最起碼也是小資階級的人墨客,住的地方多半是在公共租界,經歷的都是風花雪月、燈紅酒綠、香車美人、恩怨情仇……至於髒亂破敗的棚戶區,恐怕往往連一個片段都懶得落筆。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探討一下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生活吧。
通過民國時期的老電影、老照片,還有那個時代一些人寫的生活散,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上海租界,是一個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語與歐美語言交相斑駁的地方——這裡有一擲千金的富豪弟,有穿蓬蓬裙參加化裝舞會的女大學生,有盛況空前的集體婚禮,有紅透半邊天的著名歌星及其粉絲群,有擺著誘人姿勢拍睡衣廣告的模特兒女郎,有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講座,有熙熙攘攘的股票交易市場,街邊報亭里擺滿了封面靚麗的外雜誌,電影院里有從美國好萊塢空郵遞過來的新潮大片……總之,從外表上看,這似乎是一個與當今世界相比沒太多差距的摩登時代。
很多追求小資情調的人,從林徽因、張愛玲、郁達夫等人的章,想像出了一個社會價值觀多種多樣,人性自由解放的浪漫時代,並且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小資風格。
但是,我們人類畢竟是不能只靠浪漫和情調來生活的。當時租界里的小資人們,生活壓力其實一點都不比當今社會的白領們低,而生活水平還遠遠不如現在。
舉個例來說,沈從曾經在小說里寫過民國時代的一對小資夫妻,男的政法大學畢業,在上海某機關做小職員;女的北京女師範大學畢業,專職做家庭主婦,生了4個孩。在當時的上海,一般公司職員的月薪大約是20銀元左右,而這位當丈夫的卻有60元月薪,想必肯定是在某個很有油水的單位里了。
但是,由於上海的物價高昂,房價更是北京的十倍,饒是這位男人已經很能掙錢,他們這對小資夫妻的日依然很窘迫——由於租不起一整間公寓,他們一家口人不得不住在半間公寓里,間用木板隔開,另外半間住著沈從,平攤下來連20個平方米都沒有。而就連這麼半間公寓,由於地段比較好,當時都要收每月13元的房租(後來漲到了20元),每個月還要收10塊大洋的水電費。光是這兩樣,每個月的收入就去了一半,剩下的錢用來吃飯和給小孩買西洋奶粉,就已經用得精光,結婚八年了都還剩不下什麼錢。
在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一度電平均要收0。3~0。5銀元,相當於如今的12元到20元,顯然是貴得多了。幸好那時候也沒有空調、冰箱、微波爐這些耗電大件,光是照照電燈聽聽收音機,應該還能湊合。
所以,那年頭的小資們別看出門就是西裝革履,金絲眼鏡,一塊流利洋。偶爾還會出席一些宴會,跟西洋女跳跳舞,生活得貌似很時尚。但真正回到家裡,恐怕多半還是住著亭間,吃著鹹菜泡飯,頭頂還掛著小孩的尿布……也就跟當代的「蝸居」、「蟻族」差不多。若是再窮一點,就要去閘北住棚戶了。
當然,比起江浙鄉下那些連米飯都吃不起,只能啃地瓜干度日,還要擔心農民暴動的破產地主,上海的「蟻族」們已經很幸福了——雖然能混上教授的小資人們明顯還要更幸福。
但這樣窘迫的生活,畢竟沒多少人願意一直過下去,尤其是當他們還身處於上海灘這樣一個花花世界的時候。很多稍微有點積蓄的上海市民,就跟現代的我們一樣,紛紛把積蓄投進了股票交易所,企圖一夜暴富,但結果卻往往是血本無歸——資本主義的信條,就是騙輕信人之財,填貪婪者之欲。散戶和小戶在股市永遠是被大戶和莊家宰割的對象。清末的「橡皮股票危機」,1922年的股票泡沫破滅危機,讓上海的股民們全都吃足了苦頭。而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更是讓破產股民們自殺後的屍體漂滿了黃浦江……
除了股票之外,當時還有另一個能夠獲利的投資渠道,就是政府債券。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以及各地軍閥大帥,都樂衷於在上海發行公債募集資金,而且往往打折發放,也就是一百元的債券只賣七八十元,到期之後卻能連本帶利給你返還一百二十元,貌似十分優厚。
但是不要忘了,民國年間的政府工作重點,基本上除了戰爭還是戰爭,所以這些公債並非我們如今買到的建設債券,而是風險極高的戰爭債券。北洋政府本身都是在戰火之三天兩頭倒台重組,政府的威信自然要大打折扣。投資家買了勝利一方的債券自然收益不錯,可如果不慎買了戰敗一方的債券,那麼就註定要變成一堆廢紙了——人家都已經倒台下野了,你的債券又該去找誰兌付呢?
當時的國每逢一輪軍閥大戰落幕,上海灘都有一群失意的投機客要跳樓——當然,如果是穿越者的話,或許可以憑藉對歷史的先知先覺,在債券市場上大獲暴利,甚至謀得一個「投資之神」的稱號。



雖然小資階級知識分在上海灘多半過得並不如意,但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姐少爺,還是有條件盡情享受花花世界的。某些家底殷實的浪蕩弟,為了在戲院包一個名角一擲萬金的,也是常有的事。而在上海的夜總會裡,也總是雲集著世界各國的佳麗,尤其是俄國大洋馬——在蘇聯建立之後的二十年代,據說有上百萬「白俄」逃出國境,在世界各地從事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勾當。正如同蘇聯解體之後的十年代。
所以,與世紀那些縱然身家萬貫也過不上好日的悲慘富人相比,民國年代躲在租界里的國富豪們,多少還是能夠活得更瀟洒的。唯一的麻煩是……錢從哪裡來?
北洋政府時期,雖然北方內戰不斷,但江浙和上海的經濟還算繁榮,企業家的日尚屬滋潤。可到了三十年代之後,名義上雖然進入了所謂的「黃金十年」,但由於洋貨的大舉傾銷,以及海外市場在大蕭條之的急速萎縮,又沒有保護性關稅,上海的工廠反而紛紛破產,投資實業漸漸變得無利可圖。
而經商也不容易,因為那時代的所謂民國,其實更像是個大拼盤。蔣委員長的權威在江浙尚可,到了荊湘就要打折,至於川渝則幾乎成了**王國,沿江到處設卡收錢,稅率普遍高達20%甚至40%。還有那些橫行於河溝水岔的大小盜賊,混跡於碼頭市集的黑幫****,更是會讓等商人在轉眼間就傾家蕩產。
在工商業全都前景黯淡的時候,資本家們的投資方式跟如今並無差別,不是投資房地產,就是搞金融投機,然後弄出了越來越大的泡沫……很多原本搜颳了許多民脂民膏,打算在上海租界安享晚年的軍閥大帥,就是因為昏了頭投資金融,又被黑心代理人欺騙,結果賠得傾家蕩產血本無歸,幾乎成了流浪漢。
所以,如果在那個動蕩無序的年代,國的富翁們想要保住家產,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到海外,想辦法把錢換成美國的股票和債券……至於在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到了二戰時期也鐵定要被蒸發的。
此外還需要當心的是,那年頭的上海治安極其混亂,基本上就真的跟港台黑道電影一樣,甚至還要更加恐怖。夜晚黑幫械鬥槍戰,白天洋人耀武揚威。租界巡捕也甚是蠻橫,隨便打死幾個人都不當回事。
由於當時社會動蕩,槍支管理泛濫,所以在上海的很多銀行,酒店,舞廳和富人別墅區,都有持槍警衛把守,出入還需要搜身,甚至連學生都有帶槍上學的,類似於現代阿富汗的喀布爾或伊拉克的巴格達。

當時舊上海的富豪們出行聚會,經常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這可不是講行頭擺排場,而是有過無數血淋淋的綁票、刺殺和爆炸慘案作為教訓的。
至於街頭的那些警察和巡捕,只是在理論上起到一點威懾作用,找借口敲詐勒索什麼的非常在行,遇到街頭槍響往往跑得比你還快——有責任心的探長永遠只是極少數……
對於當時上海的治安狀況,在這裡可以舉一個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期,在美國輿論以「能夠把浣熊拷打到承認自己是兔」而聞名,素來手段橫暴的洛杉磯警察局,曾經選拔了一隊鎮壓過罷工遊行、平息過黑人暴動的「精兵強將」,漂洋過海到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去實習考察,準備好好顯示一番美國牛仔的威風……結果才幹了短短兩個月,這幫自詡為精英的洛杉磯警察,就嚇得痛哭流涕地逃了回去。
根據他們的描述,那年頭的上海灘簡直就是一個混亂無序的大戰場,不僅各大黑幫毒販之間三天兩頭地激烈火併,還有國共兩黨和日本特工們之間「准戰爭」級的對抗廝殺,什麼路邊炸彈、汽車炸彈、人肉炸彈都是小兒科,連迫擊炮都能在混戰之被拖出來……幸好那時國應該還沒有RPG火箭筒……
總之,在電影院里欣賞各種爆炸連天的犯罪槍戰片,固然感覺很刺激,但若是當真讓我們生活在那種港台黑道片的世界裡,天天在槍林彈雨、刀光劍影之煎熬,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恐怕都是要精神崩潰的。
然而,即便如此,民國時代的舊上海十里洋場,也已經是當時全國最適合老百姓生存的地方之一了,吸引得全國各地破產農民和逃亡潰兵趨之若鶩……由此可見,舊國的社會秩序究竟悲哀到了什麼程度。

天通西苑三區小區的物業管理怎麼樣

天通苑目前包括746棟住宅及非住宅建築,總建築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常住人口超過28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對於身在北京的人來說,天通苑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雖然號稱是一個社區,事實上,28萬人的規模,已經相當於法國第五大城市——里爾核心城區的人口規模。目前是亞洲第一大社區。

天通苑西三區物業是在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鎮天通苑西二區19號樓底商第三方管理中心!物業電話:010-84812770

天通苑西三區物業費為0.55元。屬於生活成本低的社區!

0.55元/每平米

小區住戶對天通苑感覺最好的是安全,很多業主都提到,天通苑的24小時安保。樓門不是業主不得入內,只有在業主的帶領下才能進入。天通苑佔地面積約4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600多萬平方米,因為天通苑社區過於龐大,沒有權威數據顯示具體的住戶數目。

作者:cushing
鏈接:西漢開始,中國就在交趾建立郡縣,到宋朝才獨立,一千多年的時間,交趾地區為什麼沒有被完全同化呢? - cushing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1、因為越南土著人口實在太多,兩廣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向越南滲透
西漢時廣西廣東越南三地的人口情況:
南海郡(廣東9萬),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鬱林郡(廣西7萬),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
蒼梧郡(廣西1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越南7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有羞官。
2、歷史上的三次人口南遷沒有波及到越南
東晉南遷------實際南遷人口大部分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廣這時還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唐末南遷------嶺南(廣東廣西)人口增加
南宋南遷------越南已獨立,宋時兩廣已經開發了,流放只能去海南島了(比如蘇軾)
在明朝以前,戰亂幾乎是人口遷移的唯一動力(唯一的例外是西漢遷移人口到河西走廊)。明中後期以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巔峰時在1.5億到2億,饑荒是一個很重要的遷移因素。不過兩廣和福建饑民大部分走海陸去了東南亞。

現在一個小區都有以前一個省的人口,人口密度完全不同了經濟政治自然大環境不同


先說個事實,戰國時期秦趙都是一流強國,楚國就沒強過,就威王時和吳起變法時好一點。要說歷史存在感,秦趙分別代表巴蜀加關中和中原,存在感可不是楚國可比的。楚國得到了宋後的歷史才存在感多了起來。論人才多少…這是隨機分布吧。


@吳萱瑄


哈哈哈,安史之亂前秦壓冀,以後冀壓秦。
小夥子你要明白,中華興衰史,沒你們湖南什麼事的。


河套就屬於趙地,河套地區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漢的出擊匈奴,南北朝時的五胡,唐朝兵出賀蘭,兩宋之間的 西夏------,就一個河套都有道不完的故事,更何況整個趙地。


有一個認識的誤區,趙國不是能和秦楚等國並稱的大國。
可能是史記中戰國中後期趙國的記載多於除秦以外的其他列國,藺相如,廉頗,李牧等也是耳熟能詳的人物,長平之戰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國劇戰而聞名。
然而,戰國時期,先後的霸主有魏,楚,齊,秦,卻從來沒有趙。趙國也就五國伐齊後,短暫的和秦,魏,燕並稱過,長平之後,一夜回到解放前。


要看這個歷史作用怎麼定義了。
趙地概念比較模糊,大致是山西中部北部和河北一小部分,也就是雲中代上加上一小部分的河東地。
地理位置決定了趙地最大作用就是:抗擊北方游牧民族,趙地有哪些郡縣城邑?雲中,代郡,雁門,定襄,馬邑,上谷,一個個都是經常出現在戰爭史上的地名,所以說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畢竟處於整條長城防線中央地段,中原王朝一虛弱往往就是趙地先倒霉,經常被劫掠一空,所以在經濟生產上肯定比不上早期關中沃野千里,巴蜀與世隔絕安心種田,還有江南和湖廣這兩個大糧倉,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人口也就難以在王朝更替中起到大作用,畢竟他的影響在於抗擊異族。
不過在王朝更替上也不是全無影響,前有漢文帝自代郡入長安主西漢二百年,後有李淵從晉陽起兵興李唐三百年,呃。。雖然他們稱帝後都是把關中作為基本盤,但畢竟趙地窮困,漢朝連芻蒿稅都特免的地方,也只能如此了。


戰國不是秦齊楚么,什麼時候變成秦楚趙了?三晉除了前期魏國牛逼過一陣外,其餘時候都只能是三家合力才配跟秦齊楚比,趙國在齊國衰亡到長平之戰那一段時間確實當過合縱隊長強過一段時間,但最高讚譽也不過是「甲於三晉」,也就是趙國終於三晉最強了,但想凌駕於三晉之外火候還差得遠。比起史記戰國策等誰處可見的,齊秦東西二帝,楚國天下無敵這種霸者評價相去甚遠。


1、晉為四戰之地,趙承襲於晉,在地理上不能成為大後方,只能成為走廊。這方面不如秦楚。抗戰時期,陝西、滇桂都是大後方,也就是秦楚為山河險地,於中華而言是大後方!這樣的地方,一是天高皇帝遠,文化活躍自由,容易釀成政治波瀾,改寫格局。

2、基於上述原因,晉趙之地歷來屢毀於戰火,人口、財貨無法積澱,也就難以成為有能力改寫歷史的發源地。中國的大城市中,武漢也是如此,雖然地處要衝,從來都是屢建屢毀,難以大出於天下。相對而言,水系發達、隔離戰火的吳越滬閩秦蜀粵等地,由於戰火難以大規模波及,人口傳承導致文化積澱,都是有力的歷史變動策源地。比如辛亥革命雖在湖北打響,實則始於廣東。比如天下未亂蜀先亂。等等。

3、經濟發展上,自漢末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逐漸南移,趙地不復光華,經濟落後則話語權旁落。


因為楚地很大啊!楚地奪天下的有四次:西漢江蘇劉邦,東漢湖北的劉秀,大明安徽朱元璋,本朝湖南~~。


代地和晉北竟然被評價為無所作為……拓拔家族表示不開心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山西 | 河北省 | 東周趙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