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在春秋時是否算是當時的superpower,如果晉不肢解,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國家會是?


1、晉國當然是superpower,春秋時期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晉,一個楚,晉楚兩國爭霸持續100多年,幾乎貫穿了整個春秋,是春秋歷史的主線。

2、晉國能不能不分裂,這個問題我說兩句,順便對 @姬軒亦 的觀點提出一點異議。

春秋戰國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是姬大所說的「春秋因為放權而強大,戰國則因為集權而強大」嗎?我認為這後一句是正確的,而前一句是不對的。

春秋戰國的最大區別,若按照中學歷史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來講,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這個說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中國有沒有奴隸社會,比如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等等,學界都有很多種說法),但是,這個說法卻揭示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春秋戰國之間,整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革。

從本質上講,春秋是個大崩潰的時代,原先以封建為代表的政治制度、以禮樂為代表的文化制度、以宗法為代表的社會制度、以井田為代表的經濟制度接連崩潰,
舊有的文化、政治、經濟制度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被無情地捲去,王綱墜,四維絕,三代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至此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後又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乃至於最後禮樂征伐自家臣出。戰爭頻仍,諸侯競相爭霸,強凌弱,下克上,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國家和社會都陷入了莫可名狀的混亂之中。——這就是春秋。

當這種混亂達到極致之時,恰如陰極一陽生,經過數百年痛苦的孕育,在這種極致的混亂中卻終於產生了一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新秩序,然後這種新秩序成為自秦漢以來、一直延續到公元20世紀的中國傳統社會制度。而這個新秩序孕育、產生的過程,就是戰國。——所以,戰國是一個重建的時代。

晉國之強大,主要是因為其臨近狄人,胡風極盛,所謂「王靈不及,拜戎不暇」,這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由於晉國需要和戎狄不斷作戰,因此軍事力量極強,曲沃武公時晉國僅一軍,晉文公時擴為三軍,晉景公時擴至六軍。——請注意,六軍是天子的規制,這早已是僭越了。同時由於是和狄人作戰,所以晉軍早早就擺脫了車戰的模式,而大量採用步兵。這無疑是軍事的進步。二是由於和戎狄接壤,因此有大量戎狄臣服於晉國,晉國可以隨意使用他們的力量。比如我們都學過的《崤之戰》中,就有晉國「遽發姜戎」的記載。這無疑更增加了晉國的軍事實力。

正是因為晉國軍事力量的強大,所以滅國無數,被其所滅的華夏國家有霍、耿、虢、虞、魏等,但更多的是戎狄國家,計有潞(赤狄)、甲(赤狄)、留吁、鐸辰、肥等,整個春秋時期晉國滅國20餘,僅次於楚國,疆域因此極大拓展,因此成為了春秋時代的超級大國之一。

我們看到,這種軍力的發展、疆域的擴大,正是因為周天子權威的崩潰造成的,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結果。然而,秩序的崩潰不會到此為止,它必將繼續崩潰下去,因此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勢必演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這種繼續的崩潰就造就了六卿的出現。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姬大那句話的錯誤之處了。春秋絕不是因為放權而強大,春秋的放權,是因為秩序的崩潰,而這種崩潰,是人力無法挽回的。當舊有的秩序崩潰後,原有的統治者已經無法擁有權力,因此禮樂征伐之權從天子落至諸侯,又從諸侯落至大夫,甚至從大夫落至家臣。當天子的權力落至諸侯時,諸侯因此而強大,但諸侯的權力終究也會崩潰,當它繼續落至大夫手中時,則諸侯的喪鐘必將響起。

當諸侯的權威崩潰後,整個社會秩序崩潰的已經差不多了,這時新的秩序已經在混亂中萌芽,而這種新秩序所選擇的代言人就是那些大夫們。用教科書上的話講,就是這些卿大夫們變成了新興的地主階級,他們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我們再以晉國為例,比如晉頃公時,趙鞅鑄刑鼎,將范宣子所作刑書鑄於其上,公佈於眾。又比如六卿改變百步為畝的舊田制,趙氏以240步為一畝,韓、魏以200步為一畝,知氏以180步為一畝,范、中行一160步為一畝,這是從根本上打碎了井田制的殘餘,畝制的改變同時也意味著稅制的改變。

這些種種改變,表明以六卿為代表的卿大夫們,已經完全不同於舊時代的天子和諸侯了,他們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也必將是舊時代的掘墓人。他們取代尸居餘氣的天子和諸侯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晉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是如田氏在齊國一般是一家獨大,而是六卿並立,當六卿相互吞併到只剩下不相上下的三家的時候,晉國的分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最後,我再說兩句春秋戰國斷代的問題。

姬大說「戰國的起點恰恰是周威烈王欽定韓趙魏的諸侯地位」,這是不恰當的。

春秋戰國的斷代,有這麼幾種意見,一是以《春秋》敘事下限為界,即公元前481年,如呂思勉《先秦史》、錢穆《國史大綱》等。二是以《史記·六國年表》的起始年份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為界,如郭沫若《奴隸制時代》。

但是,自從七十年代以來,學界主流意見認為春秋戰國的斷代,應該以三家分晉為界,這一年就是公元前453年。這也就是我們在課本上學過的。

但姬大所說的這個,不是三家分晉,而是三晉建侯。我們平常所說的三家分晉,是指的公元前453年,趙氏聯合韓、魏滅知氏的事件,這時雖然三晉並為列為諸侯,但晉國土地已被三家瓜分,是實際意義上的三家分晉。而姬大所說的三晉建侯,是指的公元前403年,韓趙魏列為諸侯的事件。兩者相差了整整50年,一般認為這時早已進入戰國時代,並無人認為這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嘿嘿,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春秋和戰國的最大區別是這樣的,春秋因為放權而強大,戰國則因為集權而強大。

在晉國分裂之前,分權的共和制並非是遭到詬病的。

春秋競於智謀,戰國競於氣力。

所以春秋的強國依賴的恰恰是其分權的政治體制呀。這樣就形成了悖論,如果晉國保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春秋就不會結束,晉國也就不會因為分權導致分裂和解體,而如果春秋不結束,天下就不可能統一,一個混沌的,多元的,多層競爭的,有國際法調節的國際關係體系才是可持續的國際社會。

而邏輯和現實的耦合點在哪裡呢?在資治通鑒的開篇:

戰國的起點恰恰是周威烈王欽定韓趙魏的諸侯地位——晉國的超級大國位置,從國際法的層面上被抹掉了。

故而題主的問題絕對是不成立的。


春秋的晉楚爭霸,明顯晉佔據優勢,秦和齊被晉成功壓制,中原各小國雖然大半依附楚國,但是最大的宋國是依附晉國的。楚國後面的吳國也給了楚國以沉重打擊。晉國明顯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如果不分裂可以席捲天下,可是不分裂是不可能的。

山西地圖

山西地圖

山西地圖

晉西南運城、臨汾一帶是西周分封時,晉國的核心地區。
晉國的權力結構和其他各國不同。原來晉國的首都在翼城,偏離農業區的平原,而曲沃地處運城盆地到臨汾谷地兩個農業區的結合部。地理位置、人力物力比起翼城自然佔有優勢,於是晉武公從曲沃下克上,晉的公族勢力幾乎被連根拔起。與晉武公合作的其他外姓貴族自然勢力大增,原先公族的土地農奴大部分都落入了他們的手中。史籍沒有太多記載,但是可以看出政壇上出現了一大批趙、韓、魏、狐、胥、先、智、郤、荀(中行)等勢力盤根錯節的世代重臣家族。

外姓貴族的勢力強大,他們是晉國的真正主人,歷代晉侯必須代表他們的利益,擺平他們之間的利益糾紛,才能坐得穩位子。否則就會被殺死,打成昏君暴君。

晉國的精彩內訌史

晉獻公的幾個公子的所謂反叛冤案,史書上都說是晉獻公腦子進水,被驪姬迷惑。扒開迷霧,驪姬算哪根蔥?晉獻公試圖給幾個公子以很大的權力和封地(所謂一國三公),但是遭到其他外姓貴族的反對,而自己也覺得容易被提前退休,被迫將他們逼死或驅逐,最後只好立幼子為繼承人,讓荀息輔佐。
但是荀氏家族實力不夠,擺不平場子。國內大亂,死了兩個年幼的國君,荀息自己也被殺。國內的其他貴族們希望一個安定的局面,夷吾和重耳都是藉助本國流亡貴族輔佐、其他貴族做內應、秦國勢力干涉而上位的。
晉惠公空降晉國,看著前面兩個做國君的幼弟被貴族們說殺就殺,自然睡不好覺,清洗了里克等人,其他貴族們自然離心離德,而晉惠公所謂對秦國忘恩負義,那是政治說辭,要是真的感恩戴德,那晉國上下才要他命呢。進攻秦國只是為了轉移視線,樹立威望。可是韓原一戰,自己兵敗被俘,割了河西之地贖身,聲望大跌。作爰田作州兵,徹底承認了貴族們的田產擴大,兵力增強,以此換取繼續在位。
死後晉懷公資格嫩,同樣看不住爛攤子,重耳在秦國干涉下輕鬆登位,晉懷公被殺。幾次弒君、換位事件,晉國的貴族勢力大大增加。
晉文公長期流亡,有著豐富的政治閱歷,能夠駕馭這些貴族,平衡他們的利益,而所謂介子推的死,事實真相絕對複雜得多。晉文公對外積極擴張,干涉周王室紛爭,獲得了豫西北今天焦作一帶,伐曹、衛,救宋,勢力越過太行山,渡過黃河進入大河南北的平原地帶。新擴張的地盤大都封給了貴族們,連當年的反動派荀息都被平反,重新錄用。晉文公在位不過8年,兒子晉襄公雖然能幹,也不過6年,根本來不及鞏固權勢。
晉襄公死後,貴族們一番運作,又是年長的公子淘汰,4歲的晉靈公繼位。晉靈公才17歲,就據說邪惡殘暴,要殺死忠(quan)心(shi)耿(tao)耿(tian)的趙盾,被趙氏殺死。所謂刺客感於忠義自盡也不願殺趙盾;趙盾還沒逃亡出國,晉靈公就被趙穿做掉;趙盾寬容屠岸賈……更可能接近事實真相的是,貴族們縱橫開闔交易妥協的結果是試圖奪取權力的晉靈公被打成暴君殺死。
晉成公只有6年,可晉景公有19年,拉攏了打敗仗的荀氏,平定先氏反叛,擊敗齊國、滅亡赤狄,樹立了赫赫威望。晉景公設6軍,趙氏有其中3軍,其他貴族自然不滿,晉景公聯合其他終於做掉了趙氏大部分成員,只留下一支顯示君恩。
接下來的晉厲公拉攏胥氏先滅了郤氏,再想打擊最強的欒氏和中行氏失敗,胥氏被滅,晉厲公被打成昏君。
14歲上位的晉悼公是最後一個有能力的強勢國君,重新重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趙氏(趙氏大部分田產農奴家臣都在,晉侯想全部沒收就是貴族們的公敵——傳說中的昏君暴君),安撫各路貴族,對外擴張,剛剛有重振權力的趨勢,可是在位8年就死了。
晉悼公死時22歲,兒子晉平公繼位時是個幼童,到30多歲就死了。再也沒有了成年強勢的晉侯,六卿已經尾大不掉了。什麼不理朝政、貪圖享樂,都是假的,傀儡誰會讓你勤政?晉侯看不住場子了,六卿開始重組火併。

晉國國君權力先天不足,平均在位時間很短,幼童多,根本無法確立君主權威。
晉國佔據的領土太大,向南擴張到了豫西山地、河南平原,向北擴張到了雁北,向西擴張到了陝北高原,向東擴張到了冀中平原。
隨著鐵器普及,新開發的地區農業發展,狹小的運城盆地和臨汾谷地逐漸難以統馭。而且有黃河、太行等阻隔,晉國本土的農業(財力)、人口(兵力),無法同時控制各個方向。必須要依靠分封的貴族。貴族們的領地犬牙交錯,主城相距幾百公里,面臨齊、楚、秦、戎狄等不同敵人的各個貴族,必然發生土地糾紛和戰略方向的矛盾,晉國遼闊的地盤地形破碎,整合困難,沒有強勢國君和強大核心地帶的壓制,肢解不可避免。

三家分晉,三家的主要首都:
趙國:晉陽-邯鄲,曲沃北面的汾河谷地及雁代、東面的河北平原兩個方向。
韓國:陽翟-鄭,曲沃南面的河南豫西山地方向。
魏國:安邑-大梁,曲沃西南的運城盆地通往關中陝北方向、曲沃東南豫東平原方向。

分別代表了晉國的幾個主要擴張方向,也是三家為了盡量避免糾纏於晉西南老家的土地糾紛(智伯的前車之鑒)、盡量向外擴張的妥協。三家在戰國初期團結合作了很長時間。

其他國家:
齊國:商業發達,雖然國力很強,但是南面是貧瘠的沂蒙山區和未開化的海濱沼澤鹽鹼地帶,西面北面是黃河下游易泛濫的沼澤泥濘鹽鹼地帶,擴張難度大,擴張慾望不強。同樣異姓貴族勢力強大,最終田氏代齊。
燕國:地處偏僻,國力弱小。
吳國、越國:地處偏僻,經濟落後,連著幾代君主強勢能打,崛起快而後勁不足。
楚國:和晉國差不多,是同姓貴族實力強大,所以沒有肢解或改姓,偏處江漢平原西南側的郢都越來越難以駕馭隔著漢江雲夢澤大別山桐柏山的淮河流域新開拓的富庶地區。最終在戰國時遷都陳、壽春,放棄郢都。
秦國:國力不弱,地緣位置極佳,但是被晉國壓制,趁著晉國肢解、楚國被吳國重創後,逐漸強大,以居高臨下之勢最終席捲天下。

圖侵刪


有晉則秦難入中原


晉若不肢解,可能的走向:1、中央集權化,無論是晉公室奪回權力、或者一卿獨大而篡位,都將是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國家。不過晉面對楚、秦、齊三強,縱橫捭闔的空間不如戰國後期的秦有利,延續尊王模式的可能性會更高;2、延續世卿多頭政治,這樣的晉連內部整合都做不到,更不可能完成天下的統一,這種情況下,對楚會比較有利,雖然晉楚是老對手,但晉對楚始終有鞭長莫及之感,不如對齊、秦的壓制更方便。


晉國實力最強,霸業最興盛的時候應該是晉悼公時期,聯齊抑秦,向南不斷侵蝕楚國地盤,而且還利用車輪戰的方法騷擾楚國,消耗其國力。按當時的態勢來看,晉國實力強勁,楚國深受吳與晉兩面之威脅,秦國被擋在函谷關內不能踏足中原一步,齊國與晉交好,一切有利因素都是向著晉國的。
可是,天下還有一張舉足輕重的牌,那就是周天子。一方面,晉國的強大使周王室能遠離楚國「欲窺周室之鼎」的不臣之心,但也使周王感到害怕,擔心晉國過於強大之後不把其放在眼裡,於是就離間齊晉兩國,秘許齊以霸主之位,最終又挑起了兩國的烽火,晉國南下之企圖也最終失敗。
所以說,天下局勢紛亂複雜,不可控因素太多,今人想要改變某些情況以推斷歷史發展進程,恐怕不太容易。


假設其不分裂,4大強國都變法圖強且開始尋求統一,在秦國未吞併巴蜀和變法之前,秦國是最弱的,且唯一的對手是晉國這個最強國。準確來說,晉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他三家只有結成同盟才可以和它抗衡。楚國和晉是天然的對手,和齊國會以淮泗為界並結成同盟。而楚齊兩家是出不起價讓秦國對抗晉國的。因為秦國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在晉國不衰亡的前提下,是很難守住的,它的發展方向還是巴蜀漢中,開啟變法,並挑動東方內鬥。所以按照地理和國力來看,一般會形成秦晉和楚齊兩大同盟,主要交戰方是初晉兩國。4大國都會不斷吞併小國和試圖越弱對方。最終的結果應該是秦占關中巴蜀漢中隴西,變法圖強以後和晉翻臉,三方圍攻晉國。以地理角度和楚齊的目的來看,秦國一統函谷關以西是基本無法改變的。我們看歷史來看,秦國完成這個過程不難。而晉國為了避免秦國在背後捅刀,也很難干涉,最多以周天子的名義抗議一下。而晉縱容秦一統西部的同時,會和楚國在中原不斷拉鋸,和齊國在邊界長期陳兵對峙,不過晉畢竟是最強,還有周天子做幌子,但中央之國,天下攻之。晉國最大的可能是攻滅中山和燕國,一統河北,遷都北方,以強大的國力限制楚國北上中原的腳步,以外交手段讓齊楚翻臉。而齊國因為地理問題是無法向燕國擴張的,因為面對晉受不住,人家當後方的搶不了,一般來看前期和楚聯手,但自己的主要目標還是魯宋,以外交的方式和楚國以淮泗為界各自擴張。當齊國擴張到和楚接壤之後,也只有下決心挺進中原,和楚秦聯手瓜分中原了。至於楚真的地理有點問題,基本只能和晉硬磕。原本漢中是自己的,南下巴蜀多好,可是地理問題,在晉秦同盟和晉不讓它做大和秦擴張需要下,漢中受不住的,秦國會傾國之兵和在晉支持下和楚爭鋒,楚只能退守湖廣基本盤還是湖廣和東南。東南之地因為和齊國的外交政策,基本沒戰火,屬於後方。楚國只有一條路,和晉死磕,占的一點中原是一點。不過晉要吃下北方當根據地,兵力無法鎮守中原,也是個安慰。唉,老二果然總是最悲劇的啊!
因此,在各自擴張以後,秦國一統西部,開始進犯中原,齊國擴張到極限也只有瞄準中原,楚國已經佔了一部分,關鍵在於搶到周天子。不過我估計周天子已經被帶到北方了。反正中原估計已經是戰場了。但各國目標不同,晉楚會爆發國戰,秦國會主要攻和河東,楚國會鞏固中原防線,並吃下韓地。按照晉齊國戰來看,我看好晉國,起碼和北方中山燕國都,騎兵強盛,齊國地勢太差,國富兵不強,再加上晉周天子在手。最終大後期就晉秦楚三足鼎力。=_=還是晉最強,吃下了河北和齊國。三家還是會在中原拉鋸,這時候就是看國力了。楚國因為文化和經濟問題估計是三個裡面第一個跪的,贏家還是秦晉之一。=_=畢竟河北關中得一者得天下,出生點好沒辦法啊


晉的強大和分裂是統一的,晉獻公誅殺公族,晉文公重用六卿,這種削弱君權加強臣權的做法,固然能使國家強大,但也會導致君主中樞變弱(事實上千年後的唐宋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君主非有為之君(靈公),那分晉自然水到渠成。
回到原題,假如無視客觀條件,晉國一直保持一個整體呢?我認為統一是很有可能的,戰國傑出的變法人物,幾乎全部出於三晉(衛鞅,吳起,李哩,乃至韓非李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晉的人才和土壤實在太強了。


晉國不分裂就沒有進入戰國的資格,
我們看春秋諸侯稱霸,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夠將大夫們籠絡到自己的身邊,從而一致對外。
齊桓公是有三國五鄙制度(後來的五都或者五大夫),一方面是為了整頓民戶,更重要的為了通過集權貴族進而集權君主
晉文公也是提拔11箇舊貴族,成為國君的近官,再從姬姓中挑人擔任朝廷要員,即所謂「貴寵」
楚莊王也重用舊貴,遵循「楚國之令典」,加強貴族的支持
因為春秋的格局是權與力在下,不在上,只有團結他們才能在爭霸中獲得優勢

但是戰國就不一樣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兼并的加劇,原來的方法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變化,之後新的集權方式才能使得適應時代的發展,也就是中央集權制,原來的要團結的貴族反而成了阻礙。只有能夠里集權的國家才能變法,才能動員國家最大力量去進行對外戰爭。戰國末年秦國一出兵就是數十萬的規模,而當時秦的總人口也不過幾百萬(抱歉我這裡沒有具體數字),這種動員規模恐怕只有游牧民族,蠻族和北朝鮮有,而在春秋時期這簡直是天方夜談。

我們先來看當時除了晉之外的國家
秦(尤其獻公之後)與楚很早實行了縣制以及文化的因素,集權程度較高(這個是相對而言的),國君都能支持並推行變法,有了集權資格
齊國,田氏代齊,田氏吞併了其他的舊貴,一家獨大,也有了集權的資格
燕國前期也不行,但是在齊國的「幫助」下,也有了資格

但是晉國不一樣,儘管晉國也實行了縣制,但是集權程度不能和秦楚相比,而且經過曲沃代晉和鸝姬
亂國之後,宗室虛弱,而下面的大夫也不能像田齊一樣一家獨大,而且從我個人認為最大的智氏根本沒想代晉,反而想匡扶宗室,所以三家滅智作為資治通鑒是有理由的(這代表晉國分裂的最大阻礙消滅)。

晉國不分,後面的變法改革根本無法實施,就算苟延殘喘下來,也只不過是齊秦的肉雞。反而只有分裂的三晉才有了新的希望。(除非當年智伯能夠消滅韓趙魏三家,取代宗室,但是歷史已經告訴了你答案。)


其實春秋末到戰國初這段,各國都在進行分權再集權的過程。春秋末期的戰爭烈度已經有所提升,傳統的動員機制體現出了瓶頸,這種情況下,誰先能理順君王和士大夫的關係,把權力集中起來,誰就能佔到先機。

但問題在於,晉是春秋大國,他在春秋越強勢,他在面向戰國的改革過程中也就越艱難。三晉內部的集權成熟度其實在當時是最高的,既是之前制霸四方的依仗,也是三晉能率先變法成果的基礎,晉國要集權,已經不是內政而是真正的戰爭,面對三個制度政體執行力均在自己之上的獨立國家的戰爭。且不說成功的概率,即便晉國能勝,也勢必砸爛了晉國的家底,重新回到獻公初創的境地去,喪失百年積攢的元氣實力。

所以究其根本,這題目完全架空而言自然沒什麼問題,但根本沒有任何可實操的可能性。


必然算,整個晉國加起來的實力可以說是相當驚人了:北面打得狄人臣服,南面和楚國爭霸多年,並因此與春秋末期軍事強國越國結盟,東面聯魯拒齊衛。
樓上姬喵答案已經提到,六卿分權是晉國強大的原因之一。比起分權的說法,我更願意相信公室權力向大夫過渡的過程是根本,分權只是因為分一杯羹的大夫多了一點,類似例子還有三桓(三桓更過分,權力進一步過渡到家臣,才有陽虎之禍)和田氏代齊等等。
晉國出了太多強勢的臣子,這些臣子又分屬各家,最後結果就是六卿主宰晉國。六卿的分權當然是有好處的,晉國能夠以本傷人,六卿分別對各個方向展開攻略,使得晉國具有強大的攻擊性——但是相對的,晉國在面對強敵入寇之時就因為內耗而難以全力反擊。還好這一段時間主要都是晉國在打別人,別人沒啥打他的能力就是了╮(╯_╰)╭
直到六卿之間的矛盾難以化解,內亂就必然爆發。很多人都誤會三家分晉是因為三家想要奪取公室的位置,其實不然,這場爭鬥的原因主要在於六卿之間的矛盾。著名的「士為知己者死」豫讓,得恩於智伯而刺趙襄子,這個「智伯」其實也是六卿中一家,知家的代表。
所以我們知道晉國強大是很強大,但必然發生內戰,分裂幾率很高。那麼這種分權模式和集權模式誰更強呢?我傾向於分權後的集權模式,先下放權力優化制度之後再收回權力。這個過程一完成,春秋就進入了戰國。


晉國是春秋強國不假,但題主後一個問題是不是想讓我們回答,晉國不肢解統一中國的就是晉國了?
向來不喜歡假設歷史,但既然要假設就說一下吧。首先看晉國為什麼會分解,公室已經沒有任何權力了啊,以至於後期晉國國公都要看韓趙魏三家眼色行事,分解是必然的啊。如果不分解,那就只能這麼耗著了,公室沒權,也就是中央沒權,私家權大,形式上又有了割據。所以不分解的晉國更弱。從這個方面看,這個問題邏輯上是不成立的。一個不肢解的晉國絕不能完成統一。歷史終還是選擇秦國


晉國不分裂,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實現了虛君共和,諸大夫搞了個晉國貴族議會搞表決,共和制在有強大外部壓力的時候非常犀利,可以整合力量對抗入侵,甚至大舉反攻攻城略地。(可參見羅馬共和時期)
所以我覺得,能實現統一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過等到拔劍四顧,沒有強有力的對手以後,終究還是會走向分裂或者獨裁的。


那除非田氏代齊那樣發生智氏代晉,攻破晉陽,並且韓魏最終臣服,智氏重新掌握晉國並且實行集權,然後先滅齊,後滅楚,最終實力壓倒秦國。


晉國遠祖是周成王的愛弟,在春秋時代它更多的是周王室的屏障,通過尊王獲取更大的利益,是統一的大敵。春秋初期的曲沃代翼事件將周禮第一次撕毀,開啟春秋時代,同時為三家分晉埋下伏筆,奪位成功的晉武公對幫助自己奪位的兄弟親戚不信任並屠殺了他們,這種不信任遺傳了下去,不設立公族,將大權分給六卿,王室沒有公族的捍衛,是晉國的常態,六卿制度的好處為晉國帶來了各國人才,為晉國取得利益最大化。楚國公族強大人才流入不多,更多的是流出,內鬥不斷,齊國由於齊桓公的安排不當王室內部廝殺不斷,即使有公族捍衛依然擋不住田氏伐齊。趙氏孤兒事件後晉國六卿只顧發展自身不在乎國家興旺,其中韓趙結盟,六卿經過幾輪廝殺,只剩四卿,四卿里只有智家捍衛晉國王室,到了智伯時代,智家實力最強,魏家也偏向韓趙,智伯一死,智家人才流往秦國。接下來晉國三家通過廢立國君取得最大利益。晉國名存實亡,一場詭異的戰爭讓周王順利分封三家,以最傳統的方式宣告傳統周禮已經徹底崩潰了,接下來就是廝殺激烈的戰國。


春秋時期晉國強大對內有六卿,對外打夷狄,常年和秦和外族的征戰保證了晉國的軍事實力,六卿制度在國內雖然架空了國君,但是六卿都是在各自發展自己的武備,都憋著壞想滅了其他幾家,在這點上,六卿促進了晉國的發展和生產力。可後來六卿越來越腐敗,一個瞧不上一個,誰火誰狂就滅誰,即使殺了先家,郤家,欒家等,誰也沒能在春秋時候改變六卿制度,選擇的還是重新立新的家族填補空位,沒有積聚力量一舉打破六卿格局的願望和實力,因為此時的晉國沒有公家的力量了,誰上台誰都不服,想合併集權就比各家誰力氣大,誰在制度上更先進,在戰國初期,倘若周天子不承認三家分晉,魏文侯能活長一點,或者趙武靈王不那麼傻的話。此二人能在晉國執政的話。在秦昭襄王之前,晉國還能起來,起碼秦國連橫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獲得三川郡,潁川郡這麼重要且具有決定性的軍事位置。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晉分不分裂,而在於當權者的政治智慧。

楚國沒分裂,一樣做不到統一六國。何況晉處於四戰之地,單說地緣的話還不如楚。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能統一六國的只有秦,楚,齊。晉處在四戰之地,遠交近攻的把戲都無從施展。

就醬。


今天呢給大家推薦一個遊戲
叫東方帝國
其中有







犬戎
白狄
匈奴
丁零
鮮卑


東夷

沒了


-----------------
操你媽?!沒了?!
外國佬根本不懂戰國
巴蜀這兩個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怎麼跑出來了?
晉齊燕魏宋魯魏趙都他媽給吃了?


楚國還他媽的戰鬥力先天低10% 感情被楚國征服的周邊小國戰鬥力先天低20%?

大概在白皮眼裡
晉國是個垃圾


晉國可是姬姓諸侯國,怎麼可能「統一」中國。春秋時期可是連王都沒有稱,和西戎秦,南蠻楚不同。


從地理上講,晉處於四戰之地:北狄,南楚,東齊,西秦;除非能有機會在東方几國反映過來之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之勢滅秦,開啟關中模式一統天下。不然,一旦晉國要一統天下,不論從哪個方向出擊,後方都不會穩定。秦之所以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和他關中地勢相對獨立,且後方的「蜀」『「義渠」「西戎」已經收拾掉,不怕後方起火。晉國也不可能強大到可以四面出擊,有這麼多的軍隊,按照當時的糧食產量也養不起。


推薦閱讀:

三家分晉,周王是否應該封三家為諸侯?
如何讀懂逍遙遊?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啼笑皆非刷新三觀的事?
吳王夫差為什麼在佔有絕對優勢下不一舉消滅越國?

TAG:中國歷史 | 戰國時期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周朝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