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形」與「勢」的含義是什麼?
在考慮很多問題的決策時,總是說看形勢,但不知何為「形」,何為「勢」,以及如何判斷考量?
「形」就是一個三歲小孩拿一把小刀和一個二十歲拿大刀的壯漢對比,無論比力氣,比智力,怎樣比都是肯定輸。
「勢」就是一個三歲小孩拿著一把小刀頂著二十歲拿大刀壯漢的頸子,哪怕比力氣,智力全輸,可是壯漢還是受制於三歲的小孩,不得不乖乖聽話。
=====================================================================
以下是對於@傾盡半杯 的回答。一個不小心回答太長了。。不喜歡長文的忽看。
======================================================================
@傾盡半杯 或許我這麼說,人們常說形式形式,形和勢很多時候是不可分離,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並且是互相影響的, 假設中一開始 小孩對抗大漢, 小孩方 形弱,勢弱(這時候的勢弱是由於小孩方的形弱所影響),大漢方 形強,勢強,(形強造就勢也強,) 小孩挾持了大漢,就會造成 小孩形弱,但勢強,綜合形勢由於形+勢強於大漢的(形強,勢弱) 所以大漢受制於小孩。
然後由於小孩不可能真的為了一些小事情,或者玩鬧而真正傷害大漢,而大漢因為被小孩挾持而惱羞成怒,所以這時候小孩不能出手,所以形勢變回小孩勢弱,形弱,大漢形強,勢強,於是大漢敢給了小孩一巴掌
結果小孩的哭聲引來了小孩的父母,形勢就會在這時候再轉變,成小孩+父母,考慮到母親可能需要安撫和保護小孩,留下父親與大漢對抗,形式就會變成,小孩方形和大漢方形持平,但是勢方面會由於在道義上小孩方父親是出於保護弱小和家人,大漢方是以大欺小,所以大漢和小孩方形持平,但是勢是大漢方稍微弱。
出於勢弱,大漢最好的選擇是跑掉(難道真的留下和小孩方較真嗎?),可是這時候小孩的兩個叔叔來了,並且關上了門,於是形勢再度發生了轉換,變成了小孩方 ,小孩+父母+兩個叔叔對抗大漢一個人,於是形勢變成了小孩方勢強,形強,大漢方形弱,勢弱(人數不夠,所以打不過人,門也被關了),大漢只好跪了。
可是如果這時候,大漢由於過度害怕,於是把心一橫,不管道義了,沖向小孩並且成功挾持了小孩,那麼形勢瞬間又變成了,小孩方形強,但勢弱,大漢形弱(人數少)可是形強(挾持了小孩),那麼大漢又拿回來主導權,大漢的形勢大於小孩方。 小孩方哪怕人多,門也關了,可是沒有用,叔叔們還是要乖乖把門打開,讓大漢逃跑。
這個時候高潮來了,由於小孩的母親害怕大漢傷害她的孩子,於是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母親與大漢有姦情,小孩是大漢的孩子。 這個時候形勢又再一次的變化。
好吧最後一段純屬腦洞大開,再說下去就無窮無盡了。
所以本來小孩就有父母,就有叔叔,可是他們沒有參與這個事件的時候,就不算在內,同等大漢也有親朋戚友,可是在這個事件內由於沒有參於所以不算在形內.
形勢的發展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形會影響勢,同等勢也會影響形。
勝利的天平有兩邊,那方的形+勢相加重於另外一邊,那麼勝利就會慢慢傾向於那方。 形就是人數,身份地位,錢財,人脈,影響力,精力智慧,這些看得見,或者可以大概估計的東西。勢就是事情發展的方向,變化,運數,大環境。
形勢很多時候不是靠語言就能解釋的清楚的,如何洞察,運用於一心在於每個人如何看待它。
不過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種對於形勢的看法,解釋和理解。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運用形勢的方法。哈哈。。媽蛋,這是我的專業,一轉眼就這麼多回答了?
作為一個對作戰指揮略有一丟丟研究的人,我不贊成過度拔高《孫子兵法》對現代戰爭的指導意義。可能是因為我遇到過太多所謂研究《孫子兵法》的「軍事專家」,在我眼裡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胡扯稀拉的辣雞。
就《孫子兵法》里的「形勢」二字,我認為用現代軍語表述,就是指【戰場態勢】。我軍認為,戰場態勢是【敵對雙方部隊部署和行動構成的狀態和形勢。】
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指揮,從根本上講就是圍繞「態勢」展開的。情報偵察就是感知戰場態勢信息,有了態勢信息就可以進行情況判斷,然後定下作戰決心,再通過指揮控制作戰行動,形成對我有利的戰場態勢,以達到作戰目的。
比如說,這幾年非常火爆的朱日和實兵對抗演習,判斷輸贏的最重要指標,不是敵我雙方的戰損,而是演習到達規定時間後,紅藍雙方形成的戰場態勢是否符合作戰目的。
隨便找了一張地圖舉例。
這是1941年基輔會展的示意圖,圖上可以看出,北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突破了蘇軍右翼,擊潰了西方方面軍。南部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破了蘇軍左翼,擊潰了西南方面軍。這時就形成了對基輔合圍的【戰場態勢】,在這之前,朱可夫元帥和布瓊尼元帥都建議蘇軍撤到第聶伯河東岸放棄基輔,但是斯大林決心死守基輔,把兩位元帥都給撤職了,後來德軍穿插到蘇軍後方,切斷了蘇軍退路,在基輔地區對蘇軍進行圍殲,消滅了蘇軍60萬人,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一場圍殲戰。
如果按照現在我軍朱日和對抗軍演的裁決規則,當對抗到圖上這個狀態時,德軍的戰場態勢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不用打下去,就可以判德軍勝利了。
========
我比較贊同@經略幽燕我童貫 的回答,其實「形」與「勢」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概念。
比如《形篇》里說到: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說的意思就是指揮員要善於充分利用戰場環境來部署兵力進行造勢,而不是通過兵力部署來改變戰場環境。這裡反而在說「勢」。
《勢篇》里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說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指揮員要創造對己方有利的態勢,等待發現和抓住敵方不利的態勢。不敗態勢的創造在己,打贏對方的機會在敵。所以優秀的指揮員要周密部署,形成的態勢不能被對方抓住漏洞。
而「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更是非常生動形象的點明了態勢的重要性,到今天陸軍的陣地攻防、空軍的空戰格鬥,關鍵都是布勢上要搶佔制高點、隱蔽己方戰役企圖。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形就是實力優勝。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勢就是得機得勢。
如何判斷形勢?
其實孫子兵法反覆都在教你判斷形勢。要論證起來基本要引用大部分孫子兵法的原文。
就以上面這兩句為例,不展開談了。
一、形
孫子兵法中的實力概念,已經包含了戰爭實力與戰爭潛力,也就是現有作戰能力與可能轉化為戰爭能力的潛在能力。這種形,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已經不局限于軍事戰略層面了。
度,國土面積,包括本國與盟國。
量,國家資源,包括本國與可利用的資源。
數,武裝數量,國家資源能夠支撐的。
稱,包括武裝數量在內的其他各項指標綜合比較。
勝。能否實現總體上超越對手。
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這竟然是比孫子還要早的兵法家思考的深度。跪服。
好的統帥能夠調動比對手多得多的資源,形成總體優勢去作戰。
用打遊戲來說就好像我富礦,你貧礦;我雙基地,你單基地;甚至是我們幾個打你一個。
如果開始不是這個樣,也要想辦法在開戰前造成這樣的局面,這樣動手才有底,哪怕戰術操作差一點兒,爆兵也淹了你,或者科技形成絕對優勢局面,一樣輕鬆用同樣的兵壓制對手。
甚至,大家拼消耗到最後,誰多佔一礦,甚至多幾個兵,就贏了。這結果就不是技術和操作問題,而是形勝。
二勢
勢,就是構建勢、把握機。
如果說石頭能打水漂,漂在水上,那是因為有極大的動能;而能摧折一段木棍,比如架起來的凳撐什麼的,你要打擊在中間才容易斷。如果打擊部位不恰當,可能效果就很差,甚至如下面視頻一樣.....
空手道功力(搞笑—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簡而言之,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在最恰當的時間,打擊敵人最薄弱最關鍵的地方。這樣的效果才會是最好的。
張弓就是蓄勢,準備好最大的勢能,當機會來的時候,抓住時機,將勢能轉化為動能,攻擊要害弱點。
拳法: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無論是決堤的洪水,還是萬仞山上滾落的石頭,都是勢不可擋的。不可逆勢而動,要順勢而為。
如果自己構成了這樣的形勢,就可以碾壓一切敵人,如動在九天之上,隨時發動致命一擊;
如果敵人形成了這樣的形勢,我們就不要螳臂當車,似藏於九地之下,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貽;拳法: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不能再寫了,再寫真要背誦孫子全文了。對形勢和戰機的判斷與把握,從國家實力、潛力、軍事、經濟、後勤、情報、選將、用人、訓練、戰略戰術等等,宏觀到微觀孫子都說到了,列出了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掰開揉碎了在談。這要是還亂打仗、打亂仗,只能怪君主和將領自己不用心了。
孫子兵法的原則可以用於一切博弈性、對抗性的活動,是古人留給後人的金礦山。大家都答得很好。但咱家補充一點:
形就是勢,反過來,也一樣。
他們是整體戰局的不同表現。一種體現實際存在,一種體現潛在可能。
他們兩者是辯證統一的一個東西,至於到底怎麼看,那就是岳飛說過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手機簡要答一點,有空詳細談個案例。簡言之,孫子兵法中,兵形講究力量(兵力物資)壓制,兵勢講究勢力(戰法、軍法)壓制。
要深刻理解形勢,我們先定義,戰爭中勝利一方一定是戰力勝過敵方。這個戰力包含了一切決勝因素。而對兵形和兵勢,就是影響戰力的兩大關鍵因素。
一、兵形:糧草物資和兵馬數量決定了敵我基本戰力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孫子兵法·兵形》
兵形篇,這一句精妙講解了兵形的概念,度量土地,知道軍備物資,兵馬數量,而兵馬數量決定了雙方的基礎實力,進而推算出勝負。拋開戰術戰法,兵形提到的物資和兵馬數,幾乎就是影響戰力的絕對因素。
如上圖,三打一,幾乎是鐵定的勝算。常勝將軍打戰,首要保證的就是兵力物資佔據優勢。否則,寧可不戰,也不浪戰。忽略這點,滿腦子背水一戰,以弱勝強,就是寡謀輕敵。
二、兵勢:在兵形一致下,戰法、軍法產生兵勢,決定戰力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孫子兵法·兵勢篇》
這裡孫子兵法旗幟鮮明地講解了兵勢的要素,分數(組織、結構、編製)、形名(旗鼓號令)、奇正、虛實。在兵形相同的情況下,及敵我雙方兵力相當,士兵素質相當,糧草相當,兵勢可以在戰鬥中起絕對作用。如下圖描繪:
敵我各五人,如果雙方在平原一對一,必然是平手。
我方藉助地勢,誘敵深入,布下包圍圈。兩邊夾擊,背後包抄,在圍困的局面下,敵方五人的兵力無法展開,狹小的空間嚴重影響了士兵的士氣、戰鬥力。由此我方五人可以全殲敵方五人。這樣的陣型,就是借用了地形、分兵、虛實的力量,加大了我軍戰力。
所以,在敵我兵力糧草一致的前提下,軍隊的管控、分合、虛實、地利,都會產生兵勢,進而提升軍隊戰力。
三、形勢的現代解讀
孫子兵法中,形表示絕對力量,勢講究方式方法。形勢一詞到了現代,意義結合起來,共同表示人事上的強弱盛衰的態勢。但在處理事務方面,依然可以按照孫子兵法來理解。
談判現場,對手帶來一大幫人馬,全面開炮,這就是形勝;
創業浪潮,在風口的行業開拓,與時代共進,這就是順勢。兵法相關補充
孫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視角來看,其軍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 鄒霖的回答
《孫子兵法》的兵貴神速與《論持久戰》是否矛盾? - 鄒霖的回答
如何從兵法解讀,井陘之戰中韓信的背水一戰,這是不是一種僥倖? - 鄒霖的回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戰爭研究、英雄人物和歷史解析,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興亡錄
基辛格對於「勢」的解釋是「是近似於力量和培育的綜合體」。
所以我的理解是
勢就是你所具有的,可以在一段時間和情況下進行培養可以擴大的力量(諸如士氣,對我力量對比,局部優勢,情報優勢)。
形指的是「勢」的某一時間內情況的切片,類似於財務報表和統計報告。
比如說(簡化)
你的補給比對方多,你輕裝騎兵比對方強,步兵數量一樣。
那麼勢就是
你輕裝騎兵進行迂迴,打擊敵人補給線路,培養這個「力量」有助於你擊敗對手,讓對發無法培育自己的「勢」,也就是補給線。
如果是給步兵打氣,那麼也是一種勢,但是效能不如你的強項那麼大。
可是如果你太疏於步兵,那你就失去了中堅力量,對方給步兵打氣克制你的步兵,結果對方也就更容易出現「勢」增長。
而一段時間之後,再統計問題,就發現對方步兵很強,雖然你能切斷對方補給線,但是對方一直在蠶食你的陣地,你無法擴大戰果。
這就是「形」,是一種切片
指揮官就是根據不同時間的切片(察)來分析哪個地方需要「培養」。
所以說,形勢
意思就是——通過時間切片中的數據的分析,推斷一個時間窗口內你所需要培養的力量以及對方培養的力量。「形」是靜態的,是擺在檯面上的軍事實力。兵力多寡、糧草盈虧,從國土面積到資源物產,孰強孰弱,一眼就能望盡。
「勢」是動態的,是力量對比的變化萬千。如何指揮、部署、配合、布陣,造就最有利於自己的態勢,體現對形的發揮。
我不喜歡用軍事的例子解答孫子兵法,因為對我們沒有意義,我們也不打仗。形勢是個近義詞,比如說:你想讓領導升你的官,你有兩個做法,一個是要求他,一個是改變他的形勢。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意思是:如果是私企,你分析一下公司當前的形勢,看看公司下一步發展戰略是什麼。比如進軍房地產,你可以提前在房產圈廣泛建立人脈,學習專業知識。公司發展戰略下來的時候,你就積極主動發言,不斷列舉你的人脈。領導會把工作交給你,交給你之後,你在運行到1/3的時候,忽然提出想升職同時暗示離職。這個時候領導就會同意了,因為他已經把生意交給了你,你離去他就會有損失,他的形勢就會發生變化。以前,你在離職,你改變不了他的形勢。而且你那麼怕他,就是應為他很容易改變你的形勢。在這,孫子兵法在這一點的精髓就是,通過改變對方形勢來調動對手。
形可殺人,勢可攝人。殺而損,不智。攝而制其人,上也。有形有勢,乃先攝後殺者也。
我的理解:
形是某一物質。
勢是該物質在某個狀態下、某個時間點所能引發、運用的能量。
比如,一塊石頭,這是形。一塊石頭放到懸崖邊上,整句話描述的整個狀態就是一種勢。
解放軍高級將領郭化若先生注釋的《孫子兵法》中,這樣對形勢做註解:
形,是運動的物質;勢,是物質的運動。
形,是物質,勢,是運動。
學了現代科學都知道,物質都是運動的,也就是「凡是形必有其勢」,而「運動」也就是勢,是不可能脫離「物質」形而單獨存在的。
但凡是形,都有勢之能。
孫子曰: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千仞之上的水有勢能,平地的水沒有勢能嗎?勢能為零,不是沒有。
發展一下。想知道形勢的區別,肯定是想知道造勢。
如何造勢?造勢,就是對形進行管理,對運動的物質進行干預,使其運動軌跡符合我的預期。
形是一塊石頭,我想要這石頭能砸死人,那我需要先把石頭搬到高處去。
這其中,把石頭從低處搬到高處,這就是造勢,造成「石頭下滾可砸死人」的勢。
善於造勢者,就是善於管理者。
孫子的「擇人任勢」,就是管理的精髓。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你看河水,形就是水在河裡的形狀,勢就是河水流的方向。一條魚沒有處於河水之外遍觀流向的能力那麼就用身體去體會它。
勢與形我認為沒有本質區別,只在於人力有窮,時之不待。
形指的是軍隊的狀態,採取的戰術,將士的關係等等見之於外的端倪。得之而始可定謀。並非是兩支軍隊一大一小的關係。
勢指的是運轉事物使其符合其天性的進行自己預想的行為。
小孩拿刀挾持了大人,那用的是虛實,不是勢。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至於達到挾持局面的要素,才是勢,勢以至此,勢乃至此啊。
作者:蘇老濕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孫子兵法》正是孫子用他畢生所學寫成的書,全書一共6075字,非常的精鍊。
可是有人說:《孫子兵法》都是文言文,太難,看不懂,我每次翻開看幾眼就實在看不下去了;
還有人說:《孫子兵法》都是理論,太虛,根本不實用,書是挺經典的,但是對我沒有什麼用;
當然也有人說,我從《孫子兵法》中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這書簡直太棒了。
那麼,《孫子兵法》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先了解了解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
今天蘇老濕就和大家一起來撩一撩《孫子兵法》。
一說到《孫子兵法》,我們感覺就很頭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子兵法》是文言文寫成的,對於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看它就等於看英文原著一樣費勁;
而且我們一翻開目錄看到有13篇章節,就感覺內容特別多,瞬間不想再看下去。(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正常負荷在7個單位,浮動±2個單位,13個單位會讓人鴨梨山大啊…)
但其實《孫子兵法》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由邏輯嚴謹、上下貫通的5大部分內容組成:
開始的三篇是第一部分內容,說的是打仗要講戰略,要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接下來的三篇是第二部分內容,告訴我們戰略算完後,打起戰來具體的作戰指揮;
而第三部分內容包括七八九三篇,說的是在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最後,孫子再分別用兩篇章節來說明一下,打仗時在作戰地理上的一些細節處理,以及如何用特殊的戰法更快速的結束戰鬥。
如果我們把這5個部分,分別用該內容最核心的一個字總結起來,那就是:爭、指、變、細、法。
嗯,是不是感覺還是有點記不住啊…其實呢,就是「孫子變戲法」(諧音…),《孫子兵法》這本書不過是孫子用他一生的所學,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奇蹟的時刻。
我們先把這5個字記牢,接下來我們要一一延伸開來,用5句話大致說明白《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
戰爭戰爭,說白了就是仗著人多爭地盤、搶錢、搶女人。
那麼,怎麼認識戰爭,怎麼去爭就是我們首先要搞明白的事。孫子費了三篇的口舌無非要告訴我們一個東北銀都知道的道理:打打殺殺的不太好,「能吵吵別動手」。
為什麼呢?
首先,你想想,打仗就是舞刀弄槍的大事,你得先整明白,你打不打的贏。孫子告訴我們一定要自己學聰明點,要在家裡先用「五事七計」算明白了自己能不能打贏,並且還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算明白了,這樣才行。
而且,打仗畢竟是要花很多錢、造成很大損失的不好的事,所以真正會打仗的人,還要能明白要打仗就要速戰速決。
那麼既然打仗是一件如此燒腦又燒錢的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
當然就是別打!孫子說,你打一百次贏一百次的都不如我不打就贏的人,像我們政府那樣,天天在台灣海峽對著蔡英文喊話:別在外面得瑟了,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啦!這樣和平收復台灣的戰略就是最好的戰略。(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
想不動手就打贏對手其實是很難的,沒有誰願意白白交出自己的既得利益。那麼好,孫子告訴我們的第二句話是:動手就動手,指揮者一定要「認清形勢,虛實結合」。
形是什麼?形就是實力,依據你的國力算出你能帶多少的兵。結合自己的實力,你還要明白「進攻很強粉絲很多,防守很強勝利很多」,你要先守的住才能攻的出來。
勢是什麼呢?孫子取了個形象的例子,你在平地上杵一根木頭是砸不死人的,但你從高山上往下滾一個試試,分分鐘砸倒一片。畢竟你守好了只是不敗,要贏還得藉助勢去攻擊,要做到「守正出奇、出奇制勝」。
形也好、勢也好,打起仗來雙方其實對對方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虛虛實實就是要讓對方完全暈菜,不知道你要幹嘛。你以為我要打你臉,結果我卻來了個猴子摘桃一樣的猥瑣流的最好。(《孫子兵法》裡面說的很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就是說你知道我贏的樣子,但你卻不知道我怎麼贏的。霸氣!…)
該想的想清楚了,該看的看明白了,孫子說:真正打起架來,在戰場上還需要「不見兔子不撒鷹」,沒好處的事堅決不幹。
打仗最難的就是抓住戰機,要從不利的局面中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瞬間,然後出手打擊。打仗是既分勝負,也決生死,高手在對決中都不會輕易露出破綻,但總有一瞬間會鬆懈,而你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抓住它。
要抓戰機,你就要有靈活的變換你的戰術。沒有一成不變的戰術,打仗不是牽線木偶,到哪一步做什麼,戰術的變化必須是變幻莫測的,需要你通過利害的變化來進行選擇。
而戰機和戰術的實現需要行軍來支撐。我們要找到有利的地方並且可以敏銳的通過信號的變化發現軍情的變化。
因為孫子所處的時期是冷兵器時代,打仗關鍵的細節就是陸地上對於地形、地勢的掌握,誰能做到更熟悉地理狀況,誰就能把這個地方變成自己的主場,做到「我的地盤聽我的」。
所謂地形,就是你對交戰的地方要很熟悉,能夠區分六種不同的地形特徵;
所謂地勢,就是要盡量讓自己一方的士兵激發出更好的戰鬥力,而士兵越是被逼到背水一戰的境地,就越能激發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鬥力。
無論是在第三部分的戰場應變還是第四部分的地理細節,孫子在每一篇都會描述你要是將軍要做到怎麼打仗、要怎麼去帶領士兵,而針對「戰機、戰術、行軍、地形、地勢」五篇側重點各有不同,綜合起來看就是用聰明的將軍統領有戰鬥力的士兵。
聽到這裡,你一定心裡在想,打仗好麻煩啊,要想戰略、要看清形勢,還要會抓戰機、懂戰術、能行軍、知曉地形地勢,好累啊,消滅敵人有沒有省力一點的辦法?
答應是有的,孫子還買一送一給了兩條辦法,就是「火攻燒他!」、「間諜騙他!」。
以前打仗外界可利用的因素少,不外乎是用火或者用水。而陸地上火攻用的更多,也更有機會去大量的殺傷敵人。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間諜拿情報。請間諜是要花錢的,不過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孫子告訴我們,間諜有5類,最好用的就是反間,要能把對方的間諜變成自己的二娃。
回顧《孫子兵法》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實戰粟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辛普森夫人和溫莎公爵的故事可以說是《孫子兵法》運用的典型。
在邪惡的美帝國主義國家生活著一對原本普普通通的夫妻辛普森夫婦,而愛德華八世則是在遙遠的大不列癲帝國好好的當他的英國國王,這時候還是「你當你的萬人之上,我過我們二人世界的小生活。」
突然有一天,辛普森夫人不知哪根神經搭錯,想要倒追愛德華八世,嫁入皇室、嫁入豪門。
我們先來看看她的資質:她的出身簡直不能叫不好,那是相當糟糕。她是一個私生女,並且沒有受過基督教洗禮,相當於在國內沒上戶口的黑戶。她已經離過一次婚現在是二婚,而且她已經不再年輕了。辛普森夫人不只年老色衰,她的脾氣還超級火爆,跟狗似的,你一碰她就恨不得咬回你一口。
條件這麼差,怎麼進豪門?這要是換作在國內想嫁大款的老女人,此時都恨不得天天去拉皮、墊硅膠、打玻尿酸、學煲湯、學禮儀什麼的。不過,在辛普森夫人面前,「男人都是外貌協會的」、「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這種小伎倆,低水平的戰略戰術已經根本不夠看。
她能成功的秘密在於她非常認真的踐行《孫子兵法》中的至理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她十分知道如何迎合男人,維護男人的自尊和自信,在她的第一段戀情時她就學會用「間諜」去套取獵物信息,細小到踢球時怎麼進球、游泳幾分鐘奪冠、吃什麼口味的冰激凌、愛好滑冰等等個人信息都已經提前掌握。
等到了目標鎖定在愛德華八世的時候,她會在房間掛幾十張對方的照片,她會剪輯出所有與他相關的報道,她會把握關鍵戰機在一次舞會上斬獲對方的注意,最後終於獲得愛德華八世的真心,非她不娶。
愛德華八世最後因為娶她被逼退位,成為英國史上唯一一個干不到一年就退位的國王,變成了溫莎公爵,辛普森夫人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不敢追、一定追不上暗戀對象的朋友們,你的偶像在這裡!…)
……
不過如果你以為辛普森夫人已經是運用《孫子兵法》的典範,那你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了,因為辛普森夫人只學到了表面,有人才是真正學到了精髓。
辛普森夫人不是神經錯亂才想到去追求愛德華八世的,而是受了她的閨蜜瑪麗科克的慫恿。她的閨蜜瑪麗喜歡上了辛普森先生,但是她知道辛普森夫人的為人和想法,於是就慫恿她去追求愛德華八世,自己則坐享其成,成功的成為了新的辛普森夫人。
辛普森夫人雖然達到自己的目標,但卻背上致使英國國王退位的罵名;而瑪麗科克不戰而屈人之兵,得名又得利,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孫子兵法》的精髓!(這個事情給我們的啟示是:珍愛婚姻,讓老公遠離閨蜜…)
我以孫子兵法的原文來回答你,形就是客觀條件也就是「五事七計」,如「道天地將法,孰有道……度、量、數、稱」等等。這是我們已經擁有的客觀條件(物質基礎),這些客觀條件(物質基礎)可以通過軍爭或伐謀伐交來改變,孫子把其形容為高山之水或高山之石。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而孫子所形容的「形」即是指「木石」,「形」是已經存在的客觀條件(物質基礎),而「勢」則是物質的運動。也就是孫子所說的責人而任勢,造勢、任勢。也就是充分利用「形」(已具備的軍事力量或條件)造成一種險峻的事態也就是用「奇正之法」、「形兵之法」在戰爭中抓住短促的戰機。
而所謂的責人而任勢就是指將領在於具備了「形」的條件之下利用「奇正」、「形兵」營造「勢如獷弩,節如發機」的勢態,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機用最強的力量以「奇」衝擊敵人的薄弱環節,也同樣強調「人」(將領)對於戰爭態勢的影響。
善於用兵之人充分利用「形」就如同在千丈高山上向下推動圓石一樣「勢」不可擋。
形:高年級孩子欺負你
勢:有人喊「老師來了」,鳥獸散。
形是具體的,包括地形,陣型等。
勢是抽象的,比如民心所向,經濟趨勢。
形產生勢,把一塊石頭推向山頂,它就擁有了勢能。
關於形勢的利用,暫時想到雷布斯曾經說過,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借勢營銷……形是情形,是客觀條件的反映,是運動中的物質,屬於正的範圍。
勢是情形產生的潛在可能性,是勢能,是物質的運動,為主觀的運用,屬於奇的範圍。
虛實是情形本質的表達。
沒人邀,自答。
形,指的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並不是像某些答案里說的指虛。王安石說,形者,有生之本。說的就是心靈與人類形體之間關係。從古到今也一直有形象,抽象相對立的說法。這個 形 拿出來單講就是客觀存在的,具體的東西。所謂具體而形。切合孫子兵法來講,形就是擺在明面上的砝碼,你有多少錢,多少兵馬,國力怎麼樣這都是可以知道的且在短時間內不易改變的。所以蘇秦,張儀遊說之時總要分析一番敵強我弱,這就是把形的重要性明示出來。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也少不得談一談「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從古到今,分析出當今世界的形,都是謀士必備的眼光。連形都看不清,更不用說如何用勢。
勢,執力也。這個字很好,勢就是人運用力量的手段。相比於勢,形更像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像大陸的紛爭,外面擺地攤象棋的殘局,這些東西都是形。勢就是一種介質,一種人為干預形的方式,你圍魏救趙,你吃相抽車 這些都是對勢的利用。
從另一個方面,勢是引而不發。像自然界里種種勢能,高懸頭頂的寶劍,鍋爐里滾燙的鐵水,都使人目眩和害怕。這都是勢的體現。
例如說ab兩國,a國強於b國。但a國實力都擺在明面,b國藏於暗處 ,實力不顯,a國知道b國實力強勁但孰強孰弱心裡沒譜。某天b國暗暗鼓動cdef等小國一起聯合成一個組織,鼓吹聲勢,互通有無,這時候b國在a國心裡的實力就會高於b國的實際實力。高出來的這一部分叫勢,實際實力叫形。
這就是最簡單的造勢。
勢其實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或者意識形態的分合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人可能會疑問,大家不經常說美國勢大嗎?這難道不是形的體現嗎,怎麼說勢大呢?其實是這樣的,美國確實很強大,但更多的是你的想像讓他感覺更加強大。
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說的就是勢如流水,稍縱即逝。不能引勢入形,化動為靜的人必定會被大勢拋棄。
贊和關注我都很感謝。
形,是指作戰力量的積聚,勢,是指作戰力量的釋放。
這是一個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最基本的概念。沒有什麼可爭議的。
形,象形也。 孫子兵法 形篇有文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形是客觀存在的各種物質力量和物質條件。決策的好壞,都與形的掌握有關。
勢,是對形的應用。 依形造勢。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南懷瑾?
※為什麼好像人人都能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該怎樣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