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宗周老百姓留給了秦國,後來秦國人被視為夷狄,曾經是文明中心宗周的遺民百姓怎麼看待這件事?

宗周老百姓不會都跟著平王走了吧?留下來的都混到秦國人里去了吧?最後被人們視為野蠻人,心裡好受嗎?另外為什麼留下來的宗周老百姓或者說國人、比較牛掰的人,不幫著秦國搞搞文化建設呢?為什麼不幫著秦國人提高姿勢水平呢?


謝邀。

1、需要知道的是,西周時期(包括春秋前期)的國家形態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國家是完全不同的,簡而言之,那時的國家更加像是城邦國家,也就是其文化影響、行政權力基本上局限於一個城市之中,在城市之外的廣袤區域內,國家是無力干涉的。

那時的國家組織形式,是一種被稱作「國野」制度的模式,「國」,就是城市,靠近城市的區域被稱作「郊」,居住在城市和「郊」中的人,被統稱為「國人」,國人的身份,類似於古希臘的自由公民,他們用於一定的財產,有相當大的政治權利,國家有重大事件時,國君會徵詢他們的意見,他們有權利對政局進行批評(比如著名的「子產不毀鄉校」的事件,鄉校就是國人議論朝政的地方)。當他們對政治不滿時,也會採用激烈的手段進行抗議(比如西周時期著名的「國人暴動」,國人起來推翻周厲王。類似的時間在春秋時也發生過很多次)。國人對國家主要擔負兵役、力役等義務,是國家軍事力量的基礎。

而在郊以外的地方,被稱作「野」,野,也就是田野,主要是耕地。居住在「野」中的人,就叫做「野人」,他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也沒有資格參加軍隊,主要工作是在田地中進行耕種,為國家提供糧食。有的學者認為他們就是奴隸,也有的人認為他們也是自由民,但身份顯然低於國人。

無論國人還是野人,他們都是以宗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沒有人能脫離宗族而單獨存在,那樣的人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是無法生存的。

國、郊、野這三塊,就是國家力量所能覆蓋的地方,——其實是很小很小的區域。在此之外,就是國家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了,在這廣袤的區域內,大多數地方是了無人跡的曠野。

所以,西周(包括春秋前期),所謂的國家基本就是一個一個點狀的城市,雖然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城市,但城市和城市之間是孤立的點狀分布,並沒有今天領土的概念。

2、那時的國家既然是點狀的城邦國家,那在這些城邦之間,就是大片的區脫,這其中大多數是無人的荒野,但也有很多地方聚居著很多蠻族。——換言之,那時的華夏國家和戎狄是交錯而居。

舉個例子,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周桓王四年),周天子派一位叫「凡伯」的大夫去魯國訪問,結果這位凡伯走到楚丘這個地方,被一群戎人給劫持了。楚丘在什麼地方呢?它就在今天山東省成武縣西南、曹縣東南30里的地方,這可是中原腹地,但依舊居住著戎人,並且能劫持天子使節。

就說宗周之地,也是戎人遍布,譬如大荔戎,其居住地在大荔,今天陝西仍有大荔縣,距西安不過一百餘公里。又有陸渾戎,原居瓜州,後被秦國所逼迫,為晉惠公所誘,遷徙到伊洛一帶(即今河南省洛陽伊川縣附近)。其原居地瓜州,古人以為是敦煌,實則大謬,後來顧頡剛考證,即為鳳翔一帶,距離西安也是近在咫尺。

《國語》記載「王三十九年,千畝,師敗績姜氏之戎」,這是說周宣王和姜氏戎在千畝大戰,結果戰敗。所謂千畝,即周之籍田,必然就是鎬京城外,則姜氏戎所居地,也必然距離鎬京不遠。

關於戎人之分布,《後漢書·西羌傳》有如下記載:「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洛間有揚、拒、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自隴山以東至於伊洛,恰是宗周至成周之間,是周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但戎人依舊如此錯雜期間。

3、如第一條所說,當時的國家其實是點狀的城邦,所以周王室東遷至成周,不僅僅是遷都,而更是遷國。

所謂遷國,就是把整個國家的人全部遷走,而不僅僅是移動政府機構和貴族公務員。關於西周時代的遷國,舉一個例子:鄭國始封地在今陝西省華縣,故此華縣古稱鄭縣。然而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敏銳地覺察出宗周形勢的危機,於是事先把整個鄭國東遷到洛陽移動,在那裡重新修建城市,是以稱「新鄭」。這次遷徙的時間在周室東遷稍早時,《史記》記載「東徙其民雒東」,可知是將全國人民一起搬走的。

第一條中也說了,當時的中原,地廣人稀,到處都是未開闢的荒原,所以對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就是人。所以鄭國遷徙到新鄭之後,《左傳》記載「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藋」,這是後世子產回憶其先祖開闢之艱難時說的話,可知鄭人新遷之時篳路藍縷之不易。在這種情況下,倘若鄭國不遷其民而只遷其官,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周王室的遷移,也是如此,不可能僅僅是政府官員的搬遷,在這個遷徙過程中,除了各大貴族之外,國人、野人必然也是一同遷徙的。在那個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這麼大量的資源周王室是不可能拋棄的。

春秋時期,有過許多次遷國或遷邑的事例,每次遷徙都是盡遷其民,由此可知周室東遷,也應如此。

至於有沒有留下了的人,這個得分情況來說。誠如第一條所言,當時不管國人還是野人,都是以宗族為紐帶聚居在一起,搬遷時,倘若整個宗族都遷走,那宗族內成員幾乎一定是要追隨的,在當時的那個生產力之下,離開了宗族,個人是無法存活的。倘若宗族要留下來呢?如果宗族足夠強大,那倒是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傳統。這裡有個例子,是西虢(在今寶雞附近)東遷時,在原地又留下了一個國家,史稱「小虢」,有學者認為這就是西虢搬遷後遺留在當地的虢人遺族(當然也有人認為小虢是西虢東遷後,佔領了原虢地的戎人)。

倘若留下的宗族不夠強大,那隻能是丟棄自己的傳統和文化,靠近戎則成為戎人,靠近秦則成為秦人,如此而已。據說平王東遷時,有個大夫叫辛有的,路過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附近),見有人披散了頭髮,在野地里進行祭祀,他就非常感慨,說「這地方過不了一百年,就要變成戎人的地方了吧。」後來陸渾戎果然遷徙到這地方。從而留下了「披髮伊川」的典故。——這其實就是華夏人民戎化的一個例子吧。

4、至於秦人,他們當然不是戎狄,從秦人發展的軌跡來看,周室還是基本把他們視作諸夏的,舉個很簡單的證據,周平王冊封秦襄公為諸侯,爵位為伯爵,而非蠻夷所用的子爵,由此可知在天子眼中,秦和戎狄蠻夷是不同的。何況秦趙同祖,倘若秦為蠻夷,那趙氏又是什麼?

所謂「秦國人被視為蠻夷」,這話出自《史記·秦本紀》:「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說實話,我嚴重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這是說的秦孝公時的情況,但只要讀過左傳就知道,整個春秋時期,秦國雖地處西陲,但其力量卻是中原爭霸中的重要一環,秦晉之間的種種恩怨也就不說了,就說伍子胥滅楚那次,是誰救的楚國?這樣的一流強國,可不能用「僻在雍州」四字所能解釋的。

至於說「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這更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數數春秋中秦國參與的會盟還少嗎?

歷史上罵秦國罵得最狠的一次,那當然就是著名的呂相絕秦了,呂相代表晉國到秦國去,和秦國絕交,那洋洋洒洒一篇雄文,曆數秦穆公到秦桓公百餘年間秦晉之間的交往,把秦國罵了個狗血噴頭,但其中卻沒有一絲一毫視其為夷狄的地方。——如果當時諸侯真的視秦為夷狄,呂相是沒有理由放過這個噴點的。

《秦本紀》中的「夷狄遇之」這句話,除了《史記》再無別的出處,我嚴重懷疑這是司馬遷的創作,是司馬遷為了突出秦孝公變法的光輝形象,而特意虛構了變法之前秦國受盡委屈的形象。

退一步講,就算這句話是真的,當時秦國真的被「夷狄遇之」,那也不過是地域歧視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像我們今天說「河南人都是騙子」(鄭重聲明:我嚴重的認為這句話是不對的),河南人聽到這話心裡肯定會不舒服,但要說他們真的會在乎這事嗎?我看不見得。

所以,綜上所述,是題主你想多了。


有一個思路你可以試著理解下。在古代,文明的傳承肯定是由識字的人完成的,而在周朝識字的都是極少數的貴族,他們的大部分應該是一起遷徙走了。至於被視為野蠻人,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大部分人一生可能都沒出過國,這些事離他們太遙遠。而且秦國自始自終都被視為「諸夏」的一部分,所謂野蠻人應該只是類似「鄉巴佬」這樣的蔑稱,而不是類似孔子說的「微管仲,吾則披髮左衽」那樣的外族。


秦人的祖先是商紂王時的飛廉、惡來父子,他們是商朝的顯貴,出身哪裡比周人低....,,只是因為秦國經濟發展低,人民窮困,諸夏因此看不起他們,甚至以夷狄待之,但不等於他們是夷狄


我先來說一下是否有人隨之東遷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李喜峰 論周平王的東遷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1.


2.

3.

3.
由1.2可知在平王東遷之前就有人開始遷移了。

4.隨之東遷的氏族我找到一個是[毛氏族隨平王東遷河南滎陽]
以下為節選:
幽王11年,王畿內邰鄭難民隨周平王東遷,邰鄭家族以邰貴為首,遷居河南南陽。鄭虢居於虢鎮、陳倉之地,宣王后期,國君為虢季子白(《虢季子白盤》出土於鄭虢),秦文公消滅了一部分後,殘餘部分稱為小虢,最後被秦武公完全消滅。鄭井被秦武公消滅後,秦德公在此建立雍都。秦武公因為華縣洛是鄭桓公初居,故稱其為鄭縣,這個鄭縣與西周鄭毫無關係,司馬遷將鄭井與鄭縣混為一談。
西周大多數貴族都隨「徙拾」,「拾」不是地名,而是「十邑」。虢鄶獻十邑並不是永久獻給,而是借給。鄭桓公的「徙拾」就是寄居到虢鄶之間的十邑。《詩經鄭譜》曰:「其子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鄭是也」。
「十邑之地」是太史伯給鄭桓公出謀劃策,鄭桓公以賄賂方式借得的臨時居邑,並不是鄭桓公的正式封地。史載鄭武公以武力掠奪,可以說是蓄謀已久,這類說法欠推敲,未必真實。當時周王室正逢大難,而鄭桓公又是周幽王的叔父,平王東遷,寄居在「十邑」的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各諸侯國的姻親世族,這個「十邑之地」由當初的「借」轉為「獻」也不是不可能。
毛氏族逢此周幽王滅國之難,除了少部分族人留在陝西故地克守先祖陵墓外,大部分毛氏族人也是和其他王畿內貴族一樣隨鄭桓公東遷。估計「拾邑」之地有毛氏族的城邑,或者和其他姓族混居也是可能的。
5.最後來說一下樓主的問題,這個我找不到什麼資料所以不好說,
與之有關的我就從秦文公的功績介紹裡面找到了一些。
秦文公,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

宗周故地原本就是秦國的

屈師與弟子宋玉簡書

『引言』 ..屈冤大夫因東徵兵敗,政敵乘機攻奸,從左徒降為三閭大夫,
既三閭大學校長。此簡書是屈師給弟子布置的歷史思考題,共一百七十
二道題。此簡書經懷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天問》之樂歌。其問
秦部分歌詞的參考譯文如下:


中原共牧,後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採薇,鹿何祐?
北遷回水,居何喜?
非子獵犬,弟何欲?
交換以百輛,終無祿。

【注】 秦人原本居中原,與周為鄰。但尚為游牧,與周男耕女牧有所不同。
兩種不同文明交織,天蒼蒼,野茫茫,男女共牧,不整出點事兒來,就不叫
秦夷。太姒不怒不可能,不引起戰爭也不可能,然與農耕文明的周邦相比較,
秦如蜂蛾!打不過只有逃,逃到荒涼的大西北犬丘(今甘肅禮縣地域),方
才定居下來。

屈冤大夫(姓熊,名正則,字靈均)的先公熊為賈,楚莊王太史,名臣。所
以,屈冤大夫的歷史知識功底深厚。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
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
於伊川。所謂「初」,當初;即周平王元年,秦襄公護王東遷有功,平王允諾伊
川之域封於秦。

平王大司馬辛有與秦襄公前去勘界,其間辛有大司馬作《黍離》。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因為這事兒和百姓(現在意義上的百姓,也就是普通人)沒什麼關係。


首先請非歷史專業的大家想想看,既然有實力和晉國一起護送平王東遷,那麼當時秦人顯然是有自己的組織和軍隊的——即便如此,秦仍然不是諸侯。


事實上周初的分封分兩部分:武裝殖民(踐奄立魯)和現狀確認(陳什麼的)。

對於周初的歷史,非常建議有興趣的諸位看看杜正勝的相關文章,而且,作為一個先秦史專業,商周方向,碩士論文做的周公制禮的傢伙,個人看法是: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區別就是,你是否能夠把自己代入當時的環境。


周代的基本政治環境就是貴族制。


也就是說,你拿中世紀西歐來比,可能還比宋代中國更像一點兒。


對,中世紀,拿希臘城邦來比其實是不太合適的——衡量一個組織的控制能力最簡單就是看動員能力——希臘城邦能動員多少軍隊?春秋早期的諸侯各國呢?


貴族制下某國對公族的評價,基本就是對其血統的評價,like這個回答為什麼茜茜公主會因為家世不好而被奧地利王室輕視? - 知乎用戶的回答里評價茜茜公主——人們認為茜茜不能做皇后是因為她的血統不夠純粹和高貴,跟她家實力怎麼樣是沒什麼直接關係的。

同樣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叫做「秦晉之好」,但事實上秦國和晉國的通婚頻率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看,之前有個關於西河之地的答案,把秦穆公送晉文公返國和河西也掛起了鉤,但事實上,想和晉國結親(結果上也確實,文公歸晉後秦國就得到了朝思暮想的晉國公主)的成分還更多一些。

張儀之所以能玩楚王跟玩3歲屁孩似的,跟東周時代秦楚世代婚姻有很大關係。


那麼回到問題,中原諸侯把秦楚稱為蠻夷,就和很多選帝侯看不起茜茜公主類似——壓根和當地普通人沒關係,他們看不起的是秦/楚國的公族,因為他們不是姬姓或者姜姓(管仲可以非常理直氣壯的說當年周公和太公怎麼這麼樣),也很少和姬姓or姜姓結親(很多想報個大新聞的諸君和史學界唱反調,但是,西周十王,姜姓皇后佔了五個,統計結果在這裡啊),自然被自詡為正統的受封諸侯看不起(只不過面對歧視,秦人選擇了積極融入,楚人選擇了去你媽的)。


至於姬姓的公主有什麼用——這麼說吧,打擊六國的事情,昭襄王已經做的差不多了,為什麼決定性的戰鬥會拖到祖龍的時候啊?如果你能在思想上回到那個年代就很好理解了——他們在等啊,在等待能夠名正言順的得到天下的機會——等待周赧王老死(因為周赧王無嗣)。


平王東遷的背景是當時鎬京及王畿的西半已被犬戎佔據,成了淪陷區;秦襄公驅逐犬戎後,在那裡建立了秦國,之後秦國意圖東出,但被強大的晉國截擊了,不得已才回頭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佔有渭水流域的大部分,這才基本形成秦國的基本版圖。從這可以看出,秦地本就是戎狄之區,西周國都雖然建在這裡,然而文明的滲透畢竟不深,隨著王室和貴族的東遷,剩下的庶民可是沒資格接受教育的,又拿什麼「幫著秦國搞搞文化建設」呢?其實,直到秦孝公變法時,秦人還不脫戎狄之俗,如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還同寢一室。一句「夷狄遇之」也不算說錯。


成王敗寇,周朝遺民肯定有四散各處的,有留在秦國境內的,也有跑到南越的,南越北狄西戎東夷,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打仗的借口罷了。

記得迪斯尼曾經出品過一個動畫,女主人公是印第安土著,男主人公的陣營和女主人公的陣營互相指責對方是野蠻人因此開戰,但是到底誰才是野蠻人呢?


那時候搬國家是連帶平民一起搬的,畢竟那個年代人口比土地還值錢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幹什麼去了?
西漢初期的丞相和相國有什麼區別?
中國鐵路設置天窗(施工和維修預留時間)是不是造成運能浪費?
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之間的服飾有如此大的區別?
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

TAG:中國歷史 | 春秋時期 | 東周歷史 | 先秦歷史 |